•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問題與建議/5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問題與建議/51"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問題與建議

吳金聰 屏東縣復興國小教師

一、前言

自從國內出現少子化問題後,也 隨之產生超額教師的問題。然而筆者 卻認為此問題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契機 (吳金聰,2011),也是推動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簡稱:教專)的好時機。 但若推動不過細膩、周延,可能造成 許多問題,進而讓抗拒參與教專者有 阻礙實施的藉口。因此,藉此文陳述 筆者參與教專後所發現的問題,及此 問題的看法,進而提出建議,以供參 與教專之學校及相關機關參考。

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的問

題與建議

筆者於 99 學年度參加縣辦多年期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在獲得證 書前,筆者必須參與線上研習才可參 加縣辦的實體課程研習,實體研習後 必須入班觀察(進行自評與他評):進 行觀察前會議、入班觀察教學並填教 學觀察表、觀察後會議、製作教學檔 案並評鑑、…等成長評鑑。筆者最後 於 101 學年獲得「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人員初階證書」,而具備擔任評鑑人員 的基本知能。同年,筆者獲得學校推 薦繼續參加「進階」實體研習。 筆者在進行一連串的教專研習過 程,發現四個問題,下述此四問題並 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非領域專家評鑑領域專家的教學 有外行領導內行之嫌,建議評鑑 指標視評鑑者對評鑑領域(科目) 的專精程度而有所不同 參 加 過 初 階 實 體 研 習 課 程 的 老 師,於學期中必須進行入班觀察;而 觀察者可不分領域,只要參加過實體 課程研習就可。例如,善於體育教學 但不善於數學教學的老師,可觀看且 評鑑專精於數學教學教師的教學,並 給予「值得推薦」、「通過」、或「待改 進」的評鑑等級評語。然而,國小是 包班制,約一半的科目都由級任教師 任教;但並非任一科目都是級任教師 的專長,大部分的老師都只清楚自己 曾認真專研的領域知能;因此,大部 分的教師在教學上有「樣樣通,樣樣 鬆」的情形。讓這些老師觀察、評鑑, 能有收穫時有限。那由主任、校長來 觀察、評鑑如何?但筆者也聽過一些 老師私下說過類似「主任/校長能教 得比我好嗎?應該是我來觀察評鑑他 的教學吧!」的不平之鳴。對於評鑑 人員專業知能的質疑,在張景富、張 育銓(2012)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 情形。 就筆者前面所言,是不是表示一 般非自己孰知領域的教師、主任、校 長都不可以入班觀察且評鑑呢?筆者 以下將以教學專業知識的分類觀點來 表達筆者的看法。 Shulman 將教學專業知識至少分 成 一 般 教 學 知 識 ( pedagogical

(2)

knowledge ; 簡 稱 PK )、 學 科 知 識 (content knowledge;簡稱 CK)、學科 教 學 知 識 (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簡 稱 PCK )( Fennema &Franke, 1992; Shulman, 1986)。所謂 的 PK 就是「教學知識,強調的是教學 技巧、原理、策略,對學生學習的了 解」,此知識與班級經營都是任何教師 在師資培育過程須修習的專業知識。 因此,老師、主任、校長們,在觀看 任何人的教學(含非自己專門領域), 可針對 PK 與班級經營的部分,進行評 鑑。至於 CK、PCK 適合嗎? CK 是指「數學領域內所包含的概 念、知識」,PCK 則指「把學科知識 ( CK)轉 化成 學生能 理解 的知 識 」 (Shulman, 1986);這二類知識,則可 能不是非專研此領域之教師所勝任。 例如,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就有任教 二十餘年且認真的級任教師(任教數 學),不知什麼叫「等分除」、「包含 除」、「內單」、「內多」的數學專業知 識(CK),更不用說區分它們的不同。 筆者也曾參加一場教學分享的活 動,主辦單位邀請一位認真教學的老 師分享教學心得。他告訴大家,教數 學文字題時可善用「關鍵字」;例如, 告訴學生看到「共」就用「加」來解 題。在一般人眼裡,可說是善用 PCK; 然而,對數學領域較有專研的老師都 知道,那是不可以的,除了關鍵字外, 還得依「文字題的情境」判斷問題(有 「共」的文字題,也可能是要用除法 或乘法解題)。未具備上述專業知識 者,即使具有「進階」甚至「輔導教 師」資格者,可能把這樣的教學評為 「通過」甚至「值得推薦」,但知此專 業知識的教師則會給予「待改進」的 評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隔 行如隔山」,未深入去鑽研,當然不容 易瞭解其中的「眉角」。受過師資培 育,讀過教育的書籍,具有「初階」、 「進階」、「輔導教師」認證者就能精 通所 有 領域的 教學專業知 能嗎? 所 以,對於自己不專門的知識則建議不 列入評鑑,免得被譏為「外行領導內 行」,甚至造成評鑑者與被評鑑者的對 立,失去校園的和諧 但,筆者也認為,每位教師、主 任、 校 長都學 過教育專業 方面的 知 識;即使非此領域的專家教師,卻多 少也有相關的知識,對教學也有自己 的合理見解與判斷。因此,筆者建議 把「待改進」一欄改為「質疑或問題」, 事後再針對質疑或問題的部分,與被 評鑑者進行溝通、澄清、討論。若教 學者的教學沒有問題,可化解評鑑者 的疑問或問題,增加評鑑者對非專精 領域的教學知識瞭解;若教學者的教 學有問題,則可促其自我反省,注意 此教學問題,兼顧評者與被評者的尊 嚴,一舉數得。 (二) 評 鑑 指 標 全 校 統 一 忽 略 個 別 差 異,建議兼顧學校與教師的需求 筆者參與縣辦「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計畫」前,既已在校自組數學成長 團體進行專業成長,所用的觀察指標 是數理教育研究所教授受國科會支助 所開發的指標。由於團隊的需求,因 此,在進行評鑑前,筆者向學校表達 續用此指標的要求,但校方卻告知,

(3)

由於校本本位的關係,要以學校為單 位呈報「校本指標」,全校的觀察指標 必須相同;而筆者團隊所要用的指標 可提出來,但也必須全校參與者表決 後才可。其做法也不無道理,但卻欠 缺教師專業成長的個別差異與需求。 筆者認為,就學校的立場,或許 要訂定一全校性的指標來帶動教師的 專業成長,一方面便於行政作業,二 方面可藉此督促全校教師達到一定的 專業水準。但每個教師或團隊的成長 需求不同,如果也能兼顧個別教師或 團隊的需求,則更為完美。故,筆者 建議,二者並呈。例如,教師與學校 透過討論或調查共同決定必須成長的 指標有幾個(如,3 個指標)?其中 2 個(或 1 個)是全校教師認為最需要 共同成長的指標,另 1 個(或 2 個) 則可由教師或團隊自行決定。一方面 顧 及 學校 想維 持教 師專 業水 準 的需 求,二方面顧及教師的成長需求。 (三) 初 階 與 進 階 的 課 程 內 容 重 疊 度 高,建議依階段安排不同的成長 指標 進行初階實體研習前,大家都已 上過線上研習,對專業評鑑有初步的 瞭解;在暑假則對整個教專如何運作 進行深入瞭解的實體研習。然而研習 後,仍有許多老師不知如何運作,於 是,學期期間,學校還數次邀請縣內 這方面的講師進行說明或演講;大家 就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獲得初階證 書。進行「進階」課程時,筆者發現, 講 師 們講 得很 好, 澄清 筆者 一 些做 法,也獲得新知。然而檢視進階的課 程內容卻與初階差不多。或許教專是 採由淺入深的循環安排,讓大家熟練 教專運作,也藉此能獲得專業成長。 若指針對專業成長,筆者倒是沒有意 見;但是要透過此過程,讓教師瞭解 教學觀察表與檔案評量的評鑑指標如 何運作、書寫。筆者則認為是在浪費 參與教專者的時間,為何不在初階一 次就讓老師們清楚知道如何運作與書 寫?參加進階研習後,就有老師私下 針對教學檔案的課程表示:「每次評鑑 時都 不 知如何 判斷?到底 怎樣才 算 「值得推薦」,怎樣才算「待改進」; 但今天林校長以光碟片(教育部編製) 的案例與大家討論,我現在終於瞭解 了,這次的研習很有收穫。但為何不 在初階研習時就像今天一樣以案例詳 細介紹?」。筆者參與初階時,也發現 參與者對於教學觀察指標的解讀有類 似的情形―不知如何判斷何者是「值 得推薦」,何者是「待改進」。 筆者認為,會有這些問題,可能 是初階的講師沒交代清楚,也可能是 參與研習的老師不夠認真,但更有可 能是初階要研習的內容太多,超過老 師的認知負荷,要讓參與的老師一次 到位(瞭解如何運作),有其困難,因 此須不斷的反覆這些課程內容,要在 由淺而深的循環課程安排中讓教師們 知道 如 何運作 。此做法雖 也沒有 問 題;然而卻浪費許多老師寶貴的時間 在這些反覆的研習上。 另外,在教專繳交評鑑資料前, 筆者發現許多教師(不管是校內或校 外)把時間花在資料蒐集與整理上, 甚至於耽誤到教學時間;而以前會利

(4)

用時間進行補救教學的老師,在這一 段時間也都暫停,問其原因,其理由 大都是「要蒐集、整理教專的資料, 這 些 資料 的蒐 集與 整理 非常 費 時費 力。」這種教專增加教師負擔的類似 情形,也發生在張景富、張育銓(2012) 的研究上。筆者認為,老師應把多數 時間花在學生身上,因這是老師的職 責,不宜為了教專而教專,花太多時 間在資料蒐集與整理上。 基於上述「初階與進階課程的重 疊」及「教專蒐集資料費時費力」的 理由,筆者建議把「初階」與「進階」 的課程加以劃分,依階段安排不同的 成長指標。例如,初階時,只要針對 PK、班級經營、教學檔案的評鑑指標 進行深入瞭解與熟練的研習就可;尤 其 PK 與班級經營,任何教師都曾修習 過 , 且更 是任 何教 師進 行教 學 的基 礎。等到進入「進階」課程,再依領 域(教師所要專精的領域)進行其它 的教學觀察指標(排除 PK)的運作與 專業成長;此時的指標除了可採教育 部提供的評鑑指標外,也可引入國科 會委託其它領域學者所發展的評鑑指 標,進而請這些領域的學者協助教專 的推行。 (四) 教學觀察表中的文字證據書寫費 時 費 力 , 建 議 初 階 期 間只 需 口 述,等到進階期間再筆述 王瑞壎(2012)研究發現:「教師 個人主觀意見與教學特質不同,對評 鑑規準之解讀經常不同,…有的評鑑 規 準 過於 抽象 ,易 造 成教 師理 解 困 難」,在李貞儀(2010)的研究及筆者 參與教專時,也發現類似的情形。例 如,觀察者要到教室觀察並以文字寫 下「值得推薦」與「待改進」的具體 理由。有些參與者不知如何判斷且具 體陳述理由,就隨意寫;有些教師則 未進行教學觀察,教學者各自書寫自 己的評鑑指標證據,交給觀察者。儘 管後來審查教專資料的單位要求繳交 原始的手寫資料,然而又有誰知道這 些資料真實性?這也是教專的問題。 筆者不禁要問,書寫具體證據真 的那麼重要嗎?真的可以提升教師的 教學知能嗎?教專的主要目的何在? 筆者認為應該不是在評鑑一位教師的 教學到底有多好,好的「證據」何在? 一位教師的教學是否適任?其不適任 的「證據」何在?其目的應該是要促 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筆者認為, 當觀看教師的教學後,大家依據評鑑 指標口頭討論教學的優缺點就可;對 於優點,教學者可加以保留或好上更 好,觀察者則可加以學習;對於缺點, 教學者可透過分享及自己的省思,改 善自己的教學,而觀察者則可引以為 惕。大家在比較不費時費力,比較沒 有壓力的情形下,觀看與討論教學進 而成長,這不是更好,也更有益大家 的參與!等到進入「進階」或「輔導 教師」階段,才進行證據的書寫練習, 畢竟到輔導教師階段,才需要對初任 教師或不適任教師的教學優缺點提出 具體的證據。

三、結論

筆者認為教專的主要目的是在促 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而非在培育「評

(5)

鑑」的人才;不是在淘汰不適任教師 給予免職,而在淘汰不適任教師的不 當教學,使其成為一位稱職甚至優異 的教師。若因評鑑者是非領域專家而 提出不當的評鑑等第,可能導致教師 間的嫌隙,而失去校園和諧。若因未 考量教師的個別需求,將無法針對需 求進行成長,失去專業成長的用意。 若因參與教專導致教師工作負荷、壓 力過重,促使教師提前退休,往好的 方面想是可逼退不適任教師,達到「汰 舊換新」、「注入新血」的目的;但往 壞的方面想,卻也可逼退經驗豐富的 優秀教師。基於這些理由,筆者提出 「非領域專家評鑑領域專家的教學有 外行領導內行之嫌,建議評鑑指標視 評鑑者對評鑑領域(科目)的專精程 度而有所不同」、「評鑑指標全校統一 忽略個別差異,建議兼顧學校與教師 的需求」、「初階與進階的課程內容重 疊度高,建議依階段安排不同的成長 指標」、「教學觀察表中的文字證據書 寫 費 時費 力, 建議 初階 期間 只 需口 述,等到進階期間再筆述」的問題與 建議。希望這些問題與建議提供給即 將或正在進行教專的學校,或教育主 管機關在實施教專時之參考,使學校 在和諧的氣氛下,掃除教專的阻力, 使抗拒教專者不再有藉口,進而有更 多的教師能欣然參與教專。 參考文獻  王瑞壎(2012)。凡走過必留下痕 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多元視野。 臺彎教育評論月刊,1 (17),3-9。  李貞儀(2010)。學校推動試辦教 師專 業 發展評 鑑計畫之微 觀政治 分 析。東海教育評論,4,52-93。  吳金聰(2010,6月)。超額教師問 題是教育的危機也是轉機—藉積分制 度提升屏東縣教師的專業知能。2010 地方教育論壇:地方教育發展議題的 社群觀點,屏東教育大學主辦,屏東。  張景富、張育銓(2012)。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實施之困境。臺彎教育評 論月刊,1 (17),27-30。

 Fennema, E., & Franke, M. L.

(1992). 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D. A. Grouw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rning (pp. 147-164). New Tork: Macmillan.

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每班教師員額編制符合國民中學 每班應設置教師至少三人,國民 小學每班應設置教師至少二人。.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

在 2019/20 學年起,在教師職位學位化政策全面推行的情況下,資助學校核准編制內的所有教席均為學位教師職位。在 2019/20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