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Copied!
2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 碩士論文.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 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A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Yushi” and “Suoyi” in Chine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陳俊光博士 研 究 生:張婕洋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3)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 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中文摘要 關鍵字:連詞、語義特徵、範距、語義弱化、語法化. 本 研 究 以 Halliday 的 三 大 語 言 純 理 功 能 ( metafunction ) — 概 念 (ideational) 、篇章(textual) 、人際(interpersonal)為研究的架構,並以真 實語料為分析來源,探討現代漢語「於是」和「所以」在語義以及篇章語用 層面的語言現象,最後亦嘗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當中。 本研究採用臺灣地區的兩個語料庫,分別為「聯合知識庫」 (UDN Data) 以及「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 (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蒐集「於是」 「所以」語料各 200 筆,一共 400 筆語料進行分析研究,本論文以前人的研 究為基礎,探討兩詞的語義特徵,並分析兩者篇章功能的異同。 首先,在語義層面,「於是」須符合「已然態」、「動態性」、「變化性」 等語義特徵,但「所以」則無以上特徵。而且,「於是」和「所以」在語義 上基本的差異為「變化性」 ,前者必須具「變化性」語義特徵,後者則具「變 化性」語義特性的比例較低。 其次,在篇章語用層面,「於是」呈現的範距較小,而「所以」則因不 同語料庫而有不同結果:在語體極為書面的語料庫中,其範距較小;在語體 為書面類型與較偏向口語類型兩者兼具的語料庫中,則範距較大。再者,在 連詞語義弱化程度上,「於是」的語法化程度較低,其絕大多數用法為「邏 輯連詞」,而「所以」的語法化程度則較高,其作為「弱化連詞」用法的比 例非常高,且亦有少數「話語標記」的用例。而當「於是」和「所以」作為 「弱化連詞」使用時,語料顯示「於是」的語氣較弱,而「所以」則無明顯 的語氣強弱之別。 最後,筆者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評析四套通行於臺灣的對外華語教 材,並建議將「於是」和「所以」的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當中。. i.

(4) ii.

(5) A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Yushi” and “Suoyi” in Chine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bstract Keywords: Connectors, Semantic Features, Scope, Semantic Redu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s meta-function, encompassing ideational,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Halliday 1985, 1994). Empirical data was collected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aspects of Mandarin Chinese “yushi” and “suoyi”.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findings are applied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This thesis is substantiated by empirical data, composed of 400 tokens of data from two sets of corpora in Taiwan, in which 200 tokens are collected from UDN Data and 200 tokens from Chinese Work Sketch Engine. Based on former studies related to “yushi” and “suoyi”, the present research further explor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discourse are distinguished. With regard to the semantic aspect,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yushi” are “realis (actualization)”, “dynamics”, and “new change”. However, “suoyi” has none of the above core features. Moreover, the essential semantic difference between “yushi” and “suoyi” is in the aspect of “new change”. “Yushi” highly involves new change, whereas “suoyi” only shows very low percentage. At the discourse level, “yushi” has a smaller scope, but “suoyi” exhibits varying results across different corpora. In the corpus with mainly written style, “suoyi” has a smaller scope, but in the other corpus with both written and spoken styles, “suoyi” exhibits a larger scope. Additionally, in terms of semantic reduction in the two connectors, “yushi” has undergone less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while “suoyi” has undergone more of it. Most of the use of “yushi” in the. iii.

(6) present study is that of a logical connector, thus rarely exhibiting the phenomenon of semantic re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semantic reduction is found in “suoyi” in this study. Moreover, some of the instances of the connector “suoyi” appear to function as a discourse marker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although the frequency is quite low. At the pragmatic level, when “yushi” and “suoyi” function as semantically reduced connectors, the former carries a weaker tone of speaking, while the latter shows no particular preference. Lastly, in terms of pedagogical purposes, four L2 Chinese textbooks commonly used in Taiwan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nd a series of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further provided.. iv.

(7) 謝辭 能夠完成這本論文,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陳俊光老師,從老師所教授的 語法學、對比分析與篇章分析課程,都讓我在語言學的方面學到相當豐富的 知識,使我對語言分析的能力進步許多,也非常謝謝老師在我撰寫論文這一 年所給予的指導。此外,非常感謝論文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與李明懿教授給 予本論文許多寶貴的建議,感激不盡! 其次,我要感謝美國 Williams College 在 2015 年至 2016 年給了我教 學的工作機會,有了這些教學經驗,才有了我對這個論文題目的靈感。感謝 張曼蓀老師、李妮妮老師、何曼老師,讓我能夠藉由教學的實踐當中,發現 語言學現行研究的不足之處,也促使我完成這本論文。 此外,感謝我的朋友范雅婷,總是在我迷茫的時候鼓勵我,在我擔憂的 時候安我的心,支持我繼續向前走,從碩一開始到現在,無論任何方面,總 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謝謝你,讓我在精神上比過去成長許多。感 謝王玉雯,我的學妹、工作夥伴兼寫論文這一年一起努力的好朋友,在我悲 傷難過的時候陪我渡過最辛苦的階段,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即時雪中送炭, 因為你,讓我寫論文的這一年不感到孤獨。 另外,我還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爸爸張明鋒、媽媽黃慧靜、姊姊張 婕航、妹妹張婕誼,在我做研究期間,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經濟上的支 援,讓我在最無助的時刻感受到未來始終充滿希望,帶給我永不放棄的精神。 家人給我的心靈支持,在我寫論文這一年不可或缺,謝謝你們,讓我能夠完 成讀華研所的夢想。 謝謝所有我教過的學生,因為有你們,讓我更熱愛教學,讓我總是思考 如何把語言學的知識融入教學第一線當中,也激發我完成碩士學位的動力。 完成一件困難的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原動力,謝謝你們在我教學的過程中與我 熱情地互動,以及期末給我溫馨滿滿的回饋,讓我更加想要完成碩士論文, 再度回到教學現場。 要感謝的人事物,實在太多了,不勝煩舉。所以,最後我決定以陳之藩 所說的話來作為結尾,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那就謝天吧!. v.

(8) vi.

(9)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i 謝辭.................................................................................................................................. v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4 第四節 術語解釋.................................................................................................... 5 一、虛化.......................................................................................................... 5 二、範距.......................................................................................................... 5 三、信息結構.................................................................................................. 5 四、銜接與連貫.............................................................................................. 6 五、已然態與未然態...................................................................................... 6 六、動態與靜態.............................................................................................. 7 七、變化性與非變化性.................................................................................. 8 八、總結、立論、推論.................................................................................. 9 第五節 本文架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於是」和「所以」的語義與語法功能.............................................. 11 一、「於是」和「所以」的歷時語義........................................................ 11 二、「於是」和「所以」的共時語義........................................................ 21 三、「於是」和「所以」的共時功能........................................................ 24 四、小結........................................................................................................ 37 第二節 「於是」和「所以」的篇章和語用探討.............................................. 38 一、相關理論概念........................................................................................ 39 二、「於是」和「所以」的篇章和語用相關研究.................................... 42 三、小結........................................................................................................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一、研究分析架構........................................................................................ 61 二、研究問題一............................................................................................ 62. vii.

(10) 三、研究問題二............................................................................................ 6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2 一、語料來源................................................................................................ 72 二、教材評析與教學建議............................................................................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研究問題一.............................................................................................. 75 一、「於是」和「所以」:「已然態」或「未然態」的特徵................ 75 二、「於是」和「所以」:「動態」或「靜態」的特徵........................ 83 三、「於是」和「所以」:「變化性」或「非變化性」的特徵............ 92 四、小結...................................................................................................... 105 第二節 研究問題二............................................................................................ 107 一、「於是」和「所以」的範距大小...................................................... 108 二、「於是」和「所以」的連詞語義虛化程度...................................... 119 三、「於是」和「所以」作為弱化連詞的功能差異.............................. 137 四、小結...................................................................................................... 146 第三節 總結........................................................................................................ 147 第五章 教學啟示與結論............................................................................................ 151 第一節 教學啟示................................................................................................ 151 一、華語教材中「於是」和「所以」的呈現.......................................... 151 二、綜合評析與建議.................................................................................. 159 三、教學建議.............................................................................................. 160 第二節 結論........................................................................................................ 164 一、總結...................................................................................................... 164 二、研究限制與展望.................................................................................. 166 參考文獻...................................................................................................................... 169 附錄.............................................................................................................................. 175. viii.

(11) 表目錄 表二-1:「於是」的歷史演變 .................................................................................... 15 表二-2:「所以」的歷史演變 .................................................................................... 21 表二-3:工具書對「於是」的解釋說明以及例句 .................................................... 22 表二-4:工具書對「所以」的解釋說明以及例句 .................................................... 23 表二-5:「於是」句為已然態或未然態的統計與例句(楊彬,2012:106) ...... 29 表二-6:「於是」後的動詞類別統計比例表(改寫自劉渝西,2014:30) ........ 32 表二-7:「於是」、「所以」在口語中的出現頻率(倪重陽,2008:28) ........ 45 表二-8:「於是」在口語及書面語中的出現頻率(改寫自劉渝西,2014:37) 45 表二-9:「於是」在不同類型口語中的出現頻率(改寫自劉渝西,2014:38) 46 表二-10:「所以」在口語中用法的類型分佈(改寫自姚雙云,2009:21) ...... 53 表二-11:「所以」作為連詞與標記(改寫自 Wang and Huang,2006:1009) . 53 表二-12:「於是」和「所以」的語義韻律(改寫自 Li and Jiao,2012:272) . 57 表三-1:本論文語料蒐集來源及數量一覽表 ............................................................ 74 表四-1:「於是」句後接「已然態」與「未然態」之分佈比例 ............................ 76 表四-2:「所以」句後接「已然態」與「未然態」之分佈比例 ............................ 79 表四-3:「於是」句後接「動態」義與「靜態」義之分佈比例 ............................ 84 表四-4:「所以」句後接「動態」義與「靜態」義之分佈比例 ............................ 88 表四-5:「於是」句後接「變化性」與「非變化性」之分佈比例 ........................ 93 表四-6:「所以」句後接「變化性」與「非變化性」之分佈比例 ........................ 98 表四-7:「於是」和「所以」後接成分的語義特徵辨析表 .................................. 107 表四-8:「於是」的範距大小之比例 ...................................................................... 111 表四-9:「所以」的範距大小之比例 ...................................................................... 111 表四-10:「於是」的連詞語義虛化程度 ................................................................ 120 表四-11:「所以」的連詞語義虛化程度 ................................................................ 120 表四-12:「於是」作為弱化連詞的三種用法 ........................................................ 125 表四-13:「所以」作為弱化連詞的三種用法 ........................................................ 125 表四-14:「總結」、「立論」、「推論」用法各傾向使用的連詞 .................... 132 表四-15:「於是」和「所以」的語義韻律 ............................................................ 138 表四-16:「於是」和「所以」的語氣強弱 ............................................................ 142 表四-17: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覽表 ............................................................................ 150 表五-1:本論文探討之四套對外華語教材相關訊息 .............................................. 151 表五-2:本文所提之「於是」和「所以」各階段教學建議概要 .......................... 162. ix.

(12) x.

(13) 圖目錄 圖三-1:本研究之分析架構圖 .................................................................................... 61 圖三-2:研究問題一之分析架構 ................................................................................ 62 圖三-3:研究問題二之分析架構 ................................................................................ 66 圖四-1:「於是」句後接「已然態」與「未然態」之分佈比例 ............................ 82 圖四-2:「所以」句後接「已然態」與「未然態」之分佈比例 ............................ 82 圖四-3:「於是」句後接「動態」義與「靜態」義之分佈比例 ............................ 91 圖四-4:「所以」句後接「動態」義與「靜態」義之分佈比例 ............................ 91 圖四-5:「於是」句後接「變化性」與「非變化性」之分佈比例 ...................... 103 圖四-6:「所以」句後接「變化性」與「非變化性」之分佈比例 ...................... 103 圖四-7:「於是」的範距大小之比例 ...................................................................... 114 圖四-8:「所以」的範距大小之比例 ...................................................................... 114 圖四-9:「於是」的連詞語義虛化程度 .................................................................. 123 圖四-10:「所以」的連詞語義虛化程度 ................................................................ 123 圖四-11:「於是」作為弱化連詞的三種用法 ........................................................ 131 圖四-12:「所以」作為弱化連詞的三種用法 ........................................................ 131 圖四-13:「於是」和「所以」的語義韻律 ............................................................ 141 圖四-14:「於是」和「所以」的語氣強弱 ............................................................ 145. xi.

(14)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常會遇到近義詞辨析的問題,或者兩個詞彙有相 似用法,有時可以互換使用,有時卻只能選用其中一詞這樣的情形。對於學 習者而言,如果教材中未將這樣的辨析加以解釋,且教師也未提供相關的說 明,學習者將難以由課文以及生詞例句中習得兩者的差異,從而產生病句的 輸出。若兩個用法相似的詞彙未釐清其差異為何,學習者即使改正了輸出, 仍然無法清楚地明白兩者確切的用法,而使得未來可能再犯相同的錯誤。因 此,詞義辨析在外語教學中相當重要。 筆者於教學的過程當中,發現教材中對於「於是」和「所以」兩詞的辨 析著墨甚少,以至於學習者經常對這兩個詞彙的用法產生偏誤。筆者參考《實 用中文讀寫 1》(2016),第三課〈逛街買東西〉中,「所以」一詞的英文 解釋和例句,如下例(1)所示: (1)所以:therefore, so 1. 今天是星期天,所以 不上班。 (《實用中文讀寫 1》,2016:53). 從上例(1)中可以發現「所以」一詞的英譯解釋為「therefore, so」, 然而在同一本教材的後續課文,第五課〈租房子〉中,出現了「於是」一詞, 其英文釋義也是相當雷同,如下例(2): (2)於是:therefor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租屋契約到期了,房東要我搬家,於是我只好再找別的房子了。 (《實用中文讀寫 1》,2016:105). 1. 筆者在文中將「所以」加上粗體雙底線是為了易於閱讀,實際教材並未依此呈現。本論文其後所出現於例 句中的「於是」和「所以」為了方便閱讀,皆標上粗體和雙底線。. 1.

(16)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由以上(1)、(2)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於是」和「所以」這兩個詞 彙在同一本教材中的英文解釋雷同。而筆者於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學習者2 因此而造出許多有關「於是」一詞的病句,如例(3): (3)*我很累,於是喝咖啡。3. 在例句(1)、(2)中,「於是」和「所以」兩個連接詞的前項與後項 皆有因果關係,而例句(3)也是如此。然而例句(3)中的連接詞卻不能使 用「於是」。如果將例(3)中的連接詞由「於是」改為「所以」,句子便 合乎語法,如下例(4): (4)我很累,所以喝咖啡。4. 在教材的習得順序中,會先出現「所以」一詞,到了中級以後的水平, 才出現「於是」的用法。學習者往往在學了「於是」以後,難以分清楚「於 是」和「所以」兩個連接詞的用法差異,因而造成偏誤的輸出。因此,筆者 希望透過分析研究,以了解「於是」、「所以」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為何。. 二、研究目的 針對「於是」和「所以」兩詞的文獻,筆者發現前人的研究多為兩詞所 強調的用法不同,前者著重順承關係,後者著重因果關係。然而,在關於「於 是」一詞的研究當中,也提到該詞除了順承關係以外,亦可承接因果關係的 用法,但對於同樣承接因果關係的「於是」和「所以」,其具體差異為何, 前人的研究並未非常清楚地指明,抑或是傾向個人語感的判斷標準,未以數 據呈現研究結果。此外,關於「於是」一詞的研究,鮮少論及篇章層面,多 為語義層面的探析。 本研究以大量的語料庫語料分析,對「於是」和「所以」兩詞在語義上 的用法進行研究,並且進一步分析兩者在篇章層面的用法,探究「於是」和. 2. 此為筆者於美國威廉大學(Williams College)任教時,中文課程三年級的學生。 例(3)和例(4)都可表因果關係,但例(3)不合語法,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是因為其並未符合「於 是」句須為「已然態」的核心語義特徵,意即「於是」句中的事件須為在說話當下已發生的事實。例(3) 若改為「我很累,於是喝了一杯咖啡」,符合已然態的核心語義特徵,句子便合語法。關於此部分的研究 將於後文詳述。 4 例(4)為筆者自行想出的句子。 3. 2.

(17) 第一章. 緒論. 「所以」在語義上的特徵差異之外,在篇章層面的用法有何異同。最後,筆 者將依照研究結果,對現行的教材進行評析並給予建議。. 第二節 研究問題 先行文獻對於「於是」和「所以」的研究,多偏重於語義上的順承關係 或因果關係,兩者在篇章層次上的差異討論較少,除了「所以」一詞的研究 有語義弱化的現象(方梅,2000;姚雙云,2009;蔡宜芬,2013)之外,劉 渝西(2014)亦提出「於是」一詞處於由連接詞朝話語標記演變的過程當中, 但鮮少有他人對「於是」的語義弱化進行研究。因此筆者認為,在研究「於 是」和「所以」的差異時,除了語義層面的分析以外,實有必要研究兩者在 篇章功能上的異同。以下簡述語義和篇章層面在過往研究的不足之處。 首先,在語義層面,現行文獻的研究結果為,「於是」的後接成分須為 「已然態」、「動態」、「變化性」,「已然態」為句子中的事件在說話的 當下為已經發生的事實,「動態」為句子描寫動作行為或事物變化,「變化 性」為「於是」前後兩個命題是由前項致使後項所發生的新的狀況(趙新, 2003;楊彬,2012;劉渝西,2014)。然而,並非所有文獻皆以數據統計佐 證其研究結果,且先行文獻中亦少針對此三項語義特徵對比「於是」和「所 以」的差異。因此,筆者欲以大量的語料檢視兩者在此三項語義特徵的分佈 與異同。 其次,在篇章層面,現行文獻多為「所以」的篇章功能研究,鮮少有「於 是」和「所以」在篇章上的對比差異。過往研究發現「所以」具有語義弱化 的現象,亦有少數研究指出「於是」一詞處於邁向虛化的過渡階段,但少有 研究針對兩者的篇章差異進行對比。因此筆者將針對篇章的形式—範距大小、 篇章的語義—虛化程度,以及虛化後的功能差異三個面向,探究「於是」和 「所以」在篇章上的異同。 最後,在第一線的課室教學所使用的教材當中,對於「於是」和「所以」 的差異說明,仍未呈現地非常明瞭。以教材《遠東生活華語》第三冊為例, 該書在「於是」一詞的用法說明上,說明其口語接近「所以就」(遠東生活 華語 3,2005:92)。然而從實際的語料中,筆者發現兩詞的差異並不僅限. 3.

(18)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於口語體和書面體分佈比例的不同,且這樣的解釋更容易使學習者誤解為, 「於是」一詞的口語用法為「所以」。 有鑑於過往研究的不足,以及現行教材的缺口,筆者認為欲辨析「於是」 和「所以」的異同,語義和篇章的研究皆有其重要性。因此筆者藉由語料庫 中真實語料的分析,研究出「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特徵因素。並且,從 兩詞違反語義特徵的語料中,歸納出在篇章層次中屬例外情況的分類以及找 出原因。 根據語義和篇章兩大方面,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研究問題(一):在語義層次上,「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特徵為何? (1)是否具有「已然態」或「未然態」的特徵? (2)是否具有「動態」或「靜態」的特徵? (3)是否具有「變化性」或「非變化性」的特徵? 研究問題(二):在篇章層次上,「於是」和「所以」在篇章的形式與篇章 的語義有何差異? (1)「於是」和「所以」的範距大小為何? (2)「於是」和「所以」的連詞語義虛化程度為何? (3)「於是」和「所以」作為弱化連詞的功能差異為何?. 第三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本研究以 Halliday(1985)所提出之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 與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蒐 集真實語料進行探究,從語言現象中分析歸納出語義特徵等規則。 本論文藉由概念層次,探究文獻中「於是」和「所以」的歷時語義與共 時語義,並以真實語料檢視前人的研究,以及例外情況的原因分析。其次, 在篇章層面就「於是」和「所以」兩者的範距大小此篇章形式進行探討,並 且依照篇章的語義層面,研究「於是」和「所以」在連詞用法上虛化後的結 果,以及兩者語義虛化後的用法差異。最後,針對台灣目前現行使用頻率最 高的教材進行評析,並且提出教學方面的建議。筆者期望本研究結果可於日 後應用於實際的對外華語教學之中,對第一線的教學有所助益。. 4.

(19)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術語解釋5 一、虛化 當一個具有實在意義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僅表語法功能的過程,乃 為在詞義上由實變虛的現象,即為「虛化」(semantic bleaching),又可稱 為「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沈家煊,1994)。語法化所產生的新 的語法形式將引起整個語法系統的變化,且語法化是一個漸進式的演變過程, 雖可區分出階段,但整體而言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Meillet,1912) 。Hopper (1991)指出,在詞彙虛化的過程中,當一個新的形式出現以後,既有的舊 形式並不會立即消失,而會有新舊形式並存的一段過渡期,且當實詞虛化為 語法成分以後,仍會保留原先作為實詞時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也對虛詞的 具體用法有了一些限制。. 二、範距 「範距」 (管界)指的是某個管領詞語所支配或者統領的範圍(廖秋忠, 1992:92)。張文賢(2009)提出連詞的功能可分為「局部連接」及「整體 連接」兩類,兩者的範距大小不同,前者管轄的範圍僅為前後分句,範距較 小,後者管轄的範圍則大於相鄰的分句,擴及句子與句子乃至段落與段落, 用於連接語段,範距較大。. 三、信息結構 「主位結構」 (thematic structure)與「信息結構」 (information structure) 皆為句子內部的篇章組織功能。一個句子在句法上依順序可分為主語和述語, 兩者在篇章上的對應則為主位與述位結構。而信息結構是以受話者為中心, 舊信息是發話者認為受話者已經知道或可從語境推出的信息,為雙方溝通交 際的前提,新信息則是發話者認為受話者尚未知曉的信息,是雙方溝通交際 的目的。主謂結構中的主位與述位一般都遵循由舊到新的原則,意即,當句 子的舊信息與主位的位置重疊,便形成主題或話題(topic),而新信息和主 述位重疊的部分則稱為述題(comment)。在交際當中,語言敘述的順序應 5. 本論文將在後續章節中出現虛化、範距、信息結構、銜接與連貫等概念,此外,亦有已然與未然態、動態 與靜態、變化性與非變化性、總結、立論、推論等研究結果的分類。因而在此先做術語解釋的說明。. 5.

(20)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遵照由舊到新的語序原則,而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就稱之為「焦點」 (focus),亦是整個句子的重心所在(Halliday,1967;湯廷池,1986;方 梅,1995:279;引自陳俊光,2011:134-135)。. 四、銜接與連貫 「銜接」(cohesion)是篇章中各個句子表面形式的聯繫關係,而「連 貫」(coherence)則是篇章中各個句子的概念與命題之間語義的聯繫關係。 前者是一個句子與其他句子互相連接的方式,透過顯性的連接性詞彙,組織 篇章之間的語義關係,為篇章中的形式概念;後者是各個句子在概念上與整 體篇章主題的語義聯繫,為篇章中無形的存在,可透過形式上的銜接幫助語 義上的連貫,因此銜接是達到篇章中連貫的重要方式之一(鄭貴友,2002: 20-23;許餘龍,2002:209)。. 五、已然態與未然態 將語言依照絕對時制來區分,可分為「已然態」(realis)和「未然態」 (irrealis)兩種:前者為當事件在說話之時已經發生、存在或正在發生的句 子;後者為當事件在說話之時尚未發生的句子,表示將於未來發生之事或假 設性的情況,僅存在於思維當中而非現實世界裡(Comrie,1985;Mithun, 1995,1999;李鐵根,1999,2002)。以下分別為「已然態」及「未然態」 的例句呈現: (5)裝義肢的木匠。我喜歡看這個人,因為他有一股不同的氣慨。他以作木匠為營 生;自感染了痲瘋開始他就在安納達溫作治療,也尋求一種慰藉。但這場病下 來,丟了手指頭竟好像還不夠;接著不久他又出了一場車禍,把整條手臂也賠 上了。所以他就給自己做了個木製義肢,還附有車床配件!現在他彫刻木製品, 在安納達溫的禮品店出售。 (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 (6)太陽能價格從 10 月開始回升,11 月下旬雖又轉弱,但仍比先前來得好,所以 太陽能廠如茂迪(6244)、昇陽科(3561)、太極、元晶等,11 月的業績都預. 6.

(21) 第一章. 緒論. 期會回溫。因為處於報價走跌的情況下,部分業者對於 12 月的業績展望能否 再向上,則沒有太多把握。 (聯合知識庫). 在例(5)中,「所以」其後的「他就給自己做了個木製義肢」,在說 話的當下,「做木製義肢」的動作即已完成,為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描寫, 是為已然態;例(6)「所以」其後的「業績都預期會回溫」為發話者對未 來狀況的預測,「業績回溫」這件事在說話的當下尚未發生,是為未然態。. 六、動態與靜態 「動態」(dynamics)與「靜態」(state)為句子語義的一種,表示動 態義的句子,為描寫動作行為或事物變化的敘述句,稱為動態句,其謂語一 般言而是表示動作行為的動詞,其特點為敘述動作行為的變化或者過程;表 示靜態義的句子,則是描寫事物性狀的判斷句、說明句、評論句等,稱為靜 態句,其謂語一般而言為如判斷詞「是」、存現詞「有」般非動作性的動詞, 其特點為對事物或事情進行判斷、說明或評論(趙新,2003)。以下分別為 「動態」及「靜態」的例句呈現: (7)網路上前陣子留傳著李鎮宇的上半身裸照,令人驚豔他的好身材。他笑說,那 是剛出道時幫忙朋友拍的服裝廣告,因為衣服打折希望「一件不留」,所以促 成他拍了這張沒穿衣服的照片,廠商之後將照片製作成年曆沒想到意外熱賣, 一天就售光 400 本,還在大陸、泰國等地熱賣。也因此讓經紀公司為他出版寫 真集的想法。 (聯合知識庫) (8)收集薪柴的小孩。這些小孩上的是高沙倪(Kausani)的拉克施彌.亞施任(Lakshm Ashram)學校。那是一所以甘地主義建立的寄宿學校,所以他們過的是一種簡 約的生活方式:工作與研習。所有學校中的「工作」一概由學童本身執行,學 校裡沒有多少職員位居的是傳統職位。 (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 7.

(22)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例(7)中,「所以」後的「促成他拍了這張沒穿衣服的照片」為動態 義,為情況的變化及動態過程的結果;例(8)「所以」後的「他們過的是 一種簡約的生活方式」為事情性狀的描寫,是為靜態義。. 七、變化性與非變化性 「變化性」與「非變化性」為本文針對研究「於是」一詞所定義的語義 特徵名稱,楊彬(2012)提出,「於是」一詞的後項因素須為前項因素所引 發而產生的新變化,而這種新變化指的是「於是」前後兩個命題為由前項致 使後項所發生的新的狀況,是為「變化性」,反之,若後項的命題未滿足其 是由前項的命題所致使而且產生新的狀況這兩項條件,則為「非變化性」。 以下分別為「變化性」及「非變化性」的例句呈現: (9). 當胡瑋煒還是汽車產業記者時,認識了許多汽車工程師、科學家和設計師, 這群朋友也成為她日後創業時極大的幫助。 曾經有一段時間,智能單車、智能電動車概念特別流行;但胡瑋煒想,「人 們不會想要一輛監測心跳、脈搏各項生理機能的單車,人們要的是一輛想用就 能用的單車。」於是,她從 2015 年 1 月開始策畫,為的就是做一個平等、便 利、共享的互聯網共享單車。一直到今年,他們把車鋪到上海城區大街小巷, 總共只花了一年半。 (聯合知識庫). (10)隱僻的詼諧。這是在一個地鐵站的升降梯上拍攝的。採光很低,所以主體顯得 很模糊、有一種轉瞬即失的氣氛。這種特質使得他們彷彿另一個隱遁的世界中 人。 (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 例(9)中,「於是」前為描寫對象胡瑋煒認為「人們要的是一輛想用 就能用的單車」的想法,此引發致使了「於是」其後的「她從 2015 年 1 月 開始策畫,為的就是做一個平等、便利、共享的互聯網共享單車」事件的發 生,且該事件為一個新的變化,是為「變化性」;例(10)中,「所以」其 前「採光很低」與其後「主體顯得很模糊」為因果關係,後項成分「主體顯 得很模糊」並非由前項成分「採光很低」所致使的新變化,是為「非變化性」 。. 8.

(23) 第一章. 緒論. 八、總結、立論、推論 「總結」(summary)為對前文的歸納,前文中有發話者所舉的例子說 明其觀點,最後概括前文,提出歸納的結果,在信息結構上屬舊信息。「立 論」(conclusion)為後文基於前文舊信息的基礎下,發話者所提出的論點, 在信息結構上屬新信息。「推論」(inference)為推測論述,是發話者由某 一觀點推測至另一個觀點的用法,屬於以現行狀況為基準,推測未來的情況, 無舊信息的鋪陳,屬於全新信息的表述。以下分別為「總結」、「立論」、 「推論」的例句呈現: (11). 台灣自來水公司 35 年來,在尖石鄉取得原住民傳統領域水源,當地民眾. 質疑,水利法明文規定水質水量保護區內,取用地面水或地下水者,除該區非 營利家用及公共給水外,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繳交水源保育與回饋費,再由水利 署提撥經費給地方政府,「錢到底跑去哪了?」 台灣自來水竹東地區工務股長李恆彰說,頭前溪水質水量保護區內,受限 水費減收比例,台灣自來水公司會隨水費收取,扣除徵收支出,交由經濟部水 利署提撥經費給地方政府,再由各鄉鎮公所提出計畫申請即可。 新竹縣工務處水利科長周常華舉例,五峰鄉去年申請水質水量保護區計 畫,獲得 1500 萬補助,在五峰鄉竹林村設置簡易自來水設施,所以只要鄉公 所提出,就有機會獲得補助,絕對不是沒回饋地方。 (聯合知識庫) (12)「城市、鄉下」之名,我總覺得隱隱含著某種誰優誰劣的偏見。所以我不愛說 鄉下,偏愛稱呼那兒為「莊稼」,有田莊、房舍與五穀,清新田野、犬鳥在身 旁。如果說所謂的都市,就是資源集中的地方,那我心中的都市絕對不是台北, 而是雲林莊稼:那裡有天有地有朋友、有米有菜有果瓜,我特愛那土地長出來 的慷慨源源不絕,只要人們知足又能珍惜它。 (聯合知識庫) (13)另一方面,這點也正可以充份代表咱們清華大學這個老是在大學教育現行老 舊体系上做實驗搞突破,外號『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直屬實驗大學』的搞怪 學校,又在提前實踐尚未修正公布施行的大學法中教授治校新傳統的一個具 体例證。而建築師李祖原,在台灣,是唯一名聲能超越建築界之外而為一般人. 9.

(24)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所熟知的所謂明星級建築大師,其代表作為國立藝術學院、台北敦北宏總建設 總部大樓、高雄長谷世貿超高層大樓…等,其作品的特色就是非常的有特色, 令人一見難忘。如果清華園引入此事務所的設計,可以想見一定會帶來令所有 清華人耳目一新的不同風貌, 所以 以此鼎鼎大名如雷貫耳之超級大牌事務所 來作為彭事務所的接棒者,看起來應該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 例(11)中,「所以」前為中央政府機關將水費收入的部分盈餘回饋的 地方政府的情況敘述,並有發話者所舉的例子「五峰鄉去年的狀況」作為說 明,最後再以「所以」帶出概括前文的總結「只要鄉公所提出,就有機會獲 得補助,絕對不是沒回饋地方」;例(12)的「所以」一詞為基於前文舊信 息所引出的觀點,其前為發話者「『城市、鄉下』之名,我總覺得隱隱含著 某種誰優誰劣的偏見」的理由,其後為基於此所發出的立論觀點「我不愛說 鄉下,偏愛稱呼那兒為『莊稼』」;例(13)中,發話者先提出「建築師李 祖原的作品非常有特色」的看法,並依此推測出「若以此建築師事務所取代 原有的預定建築事務所,應該為不錯的嘗試」,是以現行狀況為基準,推測 未來情況的推論用法。. 第五節 本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說 明研究問題與研究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檢視既有文獻中對於「於是」 和「所以」在歷時與共時語義、篇章及語用方面的探討,並介紹相關理論。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介紹研究架構、語料來源,並說明本研究的進行方式。 第四章為依照研究問題分析實際語料的結果與統計說明,對本文提出之研究 問題進行討論。第五章為教學啟示與結論,將本文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層 面,對現行教材提出教學建議,並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以及說明研究限 制與未來展望。.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文以 Halliday(1985,1994)所提出的「概念」(ideational)、「篇 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 為研究的分析架構。「概念功能」是語言對主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表達, 反映主客觀世界中所涉及的人事物和過程中的動態語義單位;「篇章功能」 是語言結合特定表述環境,將各個表述單位組成篇章,使另兩個語言純理功 能—概念與人際功能得以實現。Halliday 將語言中具有組織篇章作用的成分, 如關聯成分、主謂結構、信息結構等,定義為「篇章成分」。「人際功能」 是反映語言交際雙方之間關係的功能,如反應交際中的其中一對象的某種要 求、表達發話者對某種事物或情況產生可能性的估計、反映交際雙方之間的 相互關係等。語言中表達上述功能的成分,如語氣、情態成分或語調等,是 為「人際成分」(鄭貴友,2002:105-106)。若將此語言三大純理功能與語 義、篇章、語用的觀念相對應,「概念」即為語義功能,「篇章」即為篇章 功能,「人際」即為語用功能。 本章包含語義、篇章與語用的文獻探討,第一節為前人對「於是」和「所 以」的語義研究,包括歷時語義、共時語義和語法的文獻回顧,第二節為「於 是」和「所以」的篇章和語用探討,包含相關理論概念的介紹與現行文獻研 究的討論。. 第一節 「於是」和「所以」的語義與語法功能 從工具書對「於是」和「所以」的解釋來看,兩者的語義有非常相近之 處,現行文獻對於兩詞在語義與語法功能上有諸多研究,但解釋各有不同, 以下為筆者所檢視的「於是」及「所以」在歷時與共時方面之既有文獻。. 一、 「於是」和「所以」的歷時語義 (一) 「於是」的歷時語義 劉志安(1995)研究「於是」一詞的源流,將該詞的演變大抵分為三個 歷史階段;第一個歷史時期為漢代以前,第二個歷史時期為魏、晉、隋、唐、. 11.

(26)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宋,第三個歷史時期則是元、明、清至今。在這三個時期中,「於是」一詞 的演變,與其中「是」的意義演變,有非常大的關係。 在先秦時期,「於是」是一個介賓詞組,為介詞「於」和指示代詞「是」, 其中的指示代詞「是」的意思為「這、那、這個、那個」(劉志安,1995; 范江蘭,2009;宋佳,2014)。劉志安(1995)表示,此時期的介賓詞組「於 是」為實指意義,其意思為「在這裡」、「在這時候」、「從這時候」,如 下例(14)所示: (1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史記•項羽本紀》). 劉(1995)提出,在第二個歷史時期,魏、晉、隋、唐、宋,「是」逐 漸由指示詞演變為判斷詞,此時虛實兼具,既有指示義,也有判斷義,其例 句如例(15)和例(16)所示: (15)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邪? (《蘇軾《賈誼論》》 (16)請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劉指出例(15)中的「是」既有指代義,亦有判斷義,而例(16)中的「是」 則為判斷詞。因此「於是」的意思在這個時期為「在這種情況下」,其有時 有實指意義,有時有連接意義,然而,劉並未詳細解釋為何「是」演變為判 斷詞會使「於是」帶有連接意義。對此筆者認為,表指代作用的「是」為實 指意義,因此「於是」為介詞組,表示「在此」、「在這裡」,而當「是」 逐漸演變為判斷義之時,乃為一種虛化的現象,虛化的判斷義「是」無法單 獨成詞,須與「於」組合成一個表完整單位的詞彙,是為一個詞彙化的過程, 因此當「於」與「是」組合在一起並詞彙化以後,便逐漸成為了一個連詞, 有「在這種情況下」、「接著就」的意思,故「於是」便有了連接意義。「於 是」在第二個歷史時期的例句如下例(17)所示:.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 也。於是作八愚詩於溪石頭。 (柳宗元《愚溪詩序》). 例句(17)中,「於是」之前說明柳宗元作詩的背景描述,義為柳宗元表達 自己用愚笨的言辭歌唱愚溪,覺得茫茫然而無有違背事理之處,昏昏然似乎 為相同的歸宿,超越塵世,融入虛空之中,而寂寥之中沒有誰能了解自己。 接著以「於是」帶出作詩背景描述後的結果,為「作《八愚詩》,記在溪石 頭上」。由此例可看出,「於是」在此已不能解釋為「在這裡」,而需解釋 為「在這種情況下」、「接著就」,為說明作詩背景後便作出《八愚詩》的 承接描述,因此「於是」已由介賓詞組逐漸詞彙化而演變為表連接意義的虛 詞。 范江蘭(2009)指出,「於是」在歷史演變為介賓短語與表連詞性質兩 者用法並存的時期時,其表連接意義的用法可解釋為「從此」、「因此」, 這是由於「於是」在這個時期的意思為「從這裡」、「從這時」的用法,一 般而言隱含著下一個動作的發生。「於是」作為介賓短語兼連詞性質的例句 如下所示: (18)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宋佳(2014)在「於是」語法化歷史演變的研究中提到,中古時期是「於 是」語法化過渡期的進一步發展階段,這是由於在介賓結構與連詞並存的中 古時期,表連詞用法的使用頻率逐漸增高,在《晉書》中一共有 524 例「於 是」,其中單純僅為介賓結構的「於是」只有 60 例。 而到了第三個歷史時期,即元、明、清以後,劉志安(1995)發現「是」 的用法已演變為判斷詞,全然表判斷義,該時期「是」為判斷詞的例句如下 例(19)所示: (19)便知又是為寶玉了,一個個咬指吐舌,連忙退去。 (曹雪芹《紅樓夢•護官符》). 13.

(28)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劉指出,在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完全成為判斷義,連帶影響「於是」的 語義,並表示在這個時期,「於是」已經虛化為連詞,其意思為「接著就」, 表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例句如下: (20)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於是兩路兵盡皆去。 (羅貫中《三國演義•九十六回》). 范江蘭(2009)認為,「於是」虛化為連詞的用法,其重要的因素為句 法位置的改變,如果一個結構常常出現於某一個句法位置,該詞的意義會產 生變化,進而產生新的語法功能。當「於是」出現在分句句首或分句的主語 之後時,其為承前一個分句引出下一個動作的發生,因此「於是」便起了作 為連詞的語法功能。宋佳(2014)亦提出,古漢語中常有主語省略的情況, 如此一來動詞前的句法位置便和句子層次上連詞出現的位置相同,當「於是」 位於連詞經常出現的位置時,其介賓結構便逐漸被分析一個連詞,且宋考閱 十三經語料、二十四史語料,以及古漢語的散文語料,發現一共有 9450「於 是」的用例,其中位於連詞典型位置的用例高達 9257 例。由於「於是」位 於連詞經常出現的位置,使得其逐漸演變為固定出現在連詞所處的位置,其 例句如下所示: (21)瑋又使人諭之:「歇定可相馳矣。」於是各鼓軍而進一戰大破虜師,遂棄牛羊 而還。 (《夢溪筆談•曹瑋大破虜師》). 由前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於是」在歷史上的演變,起初在上古時期為介賓 詞組,意義為「在這裡」、「在這時候」,到了中古時期,則為介賓詞組與 連詞用法並存,其意義為「在這種情況下」、「從此」,到了近代元、明、 清時期,「於是」則完全虛化為連詞的用法,意義如同「接著就」。筆者將 「於是」的歷史演變整理如下表二-1 所示:.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二-1:「於是」的歷史演變 歷史時期. 上古. 中古. 近代. 朝代. 漢代以前. 魏、晉、隋、唐、宋. 元、明、清以後. 結構. 介賓詞組. 介賓詞組與連詞並存. 連詞. 「在這裡」. 「在這種情況下」. 「在這時候」. 「從此」. 「接著就」. 「從這時候」. 實指意義與連接意義. 表順承關係,無實義. 為實指意義. 兩用法並存於此時期. 《史記‧項羽本紀》. 柳宗元《愚溪詩序》. 羅貫中《三國演義》.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 昏然而同歸……寂寥.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 魚肉,何辭為?於是遂. 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 伏……於是兩路兵盡. 去。. 愚詩於溪石頭。. 皆去。. 意義. 例句. (二) 「所以」的歷時語義 在探究「所以」的歷時語義時,前人分別研究了其中「所」字和「以」 字的虛化。蔣海莉(2006)在研究「所以」的詞彙化歷史演變中,指出「所」 最早是作為名詞之用,意義為「處所」,後來逐漸虛化為具指示代詞,指稱 一定的人事物,而這種用法必須附著於動詞性結構之前,組成名詞性的結構。 而這個時期的「所」後面常出現介詞「從、以、為、與」,其中「所」指代 的是介詞所介紹的對象,表示行為所發生的處所,或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 段或方式方法。而「所」與其後的介詞及動詞組合而成的詞組也帶有名詞的 性質,如下例所示(22): (22)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韓非子•五蠧》). 在上例(22)中,「所」表示的是「亂的原因」,在上古時期,「所」後經 常出現與介詞或動詞。于蓓蓓(2008)亦表示,「所」出現在動詞之前的語 序,是「所」成為語法標記的開始。「所」後連接動詞的例句如下所示:. 15.

(30)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23)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周易‧解卦》). 在例(23)中,「所」的意思仍有抽象的「處所」之意,意思為引申義「目 的地」。而上古時期有很多「所」加上「動詞」的結構,在這些結構中,「所」 逐漸虛化,不再表示抽象的「處所」義,如下例: (24)渙有丘,匪夷所思。 (《周易‧渙卦》) (25)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周易‧訟卦》). 在例(24)中,「所思」的意思為「思考、想像的情景」,例(25)中,「不 永所事」的意義為「不可長久為鬥訟之事」。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所」 已經虛化,不再具備抽象的處所義。于蓓蓓(2008)進一步提出,「所」加 上「動詞」的結構在大量使用的情況下,最後成了一個語法標記,成為了虛 詞的用法。 對於「以」字的演變,王雅瓊、高雪飛(2012)提出,「以」字的甲骨 文似人手提一物,推測其最早應為動詞的用法;蔣海莉(2006)亦表示, 「以」 早期作為動詞,表上繳物品或供奉物品給祭祀對象之義,後來逐漸引申為「致 送」之義,且「以」字在結構上,其位置常常出現於另一動詞之後,意義逐 漸虛化,成為介詞的用法。在演變過程中,「以」字作為介詞可表示行為以 某物為憑藉或工具,如下例所示: (26)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莊子•養生主》). 例(26)中,「以」表示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其中「不以目視」意義為「不 用眼睛看」,「以」的意義相當於「用」。前文提及,由於「所」字後經常 出現動詞,而「以」字最早期的用法即為動詞,因此兩字所組成的詞組便逐 漸形成,隨著「以」字語法化為介詞,「所以」成為了一個介詞結構。在李 為政(2008)的研究中,先秦的漢語中有一種工具式結構,為「以」後接名 詞和動詞的組合,即「『以』+名詞+動詞」,在這種結構裡的「名詞」為.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工具名,「動詞」為憑藉著工具所發出的動作,整體結構的意義為「(主體) 憑藉某種工具發出某種動作」,如下例(27): (27)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孟子•滕文公上). 在例(27)中,「釜甑」、「鐵」為憑藉的工具,「爨」、「耕」則是發出 的動作。而「『以』+名詞+動詞」這個結構,逐漸演變為「名詞,『所以』 +動詞」,其中「所」為代詞,指代對象即為其前的名詞,以例(27)為例, 「『以』+名詞+動詞」這個結構「以鐵耕」,轉化演變為「名詞,『所以』 +動詞」結構,是為「鐵,所以耕」,「所」指代的即是其前的名詞「鐵」, 「所以」結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用來做某事的東西」如下例(28): (28)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莊子•外物》). 由此可知,「所」和「以」結合為「所以」後,意思為「用來……」,表示 工具或原因,此為「所以」這個介詞結構出現的雛形。韓國平(1983)指出, 「所以」在先秦時期的意思為「……的原因」,用於因果判斷句中,如下例 (29): (29)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呂氏春秋•察今》). 上例(29)中,「所以敗」表示「敗的原因」,整個分句「此其所以敗也」 的意思為「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 「所以」用作解釋原因之用。而陳默(2009) 亦表示,上古漢語中有許多「『所以』+動詞+『也』」的用法,如下例(30) 到(32)所示: (30)魯監門之女嬰相從績,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謂而泣也?」嬰曰:「吾聞 衛世子不肖,所以泣也。」 (《韓詩外傳》) (31)七年春,齊人伐鄭。孔叔言於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 既不能彊,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 (《左傳‧僖公七年》). 17.

(32)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32)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 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左傳‧隱公三年》). 陳進一步提出,上述的介詞結構「所以」,在語義上亦可分析為因果連詞, 且在句法位置上,表原因的分句在前,表結果的分句在後,「所以」逐漸演 變為表達因果關係之義的詞組。 到了中古時期,「所以」逐漸演變為連詞,用來表示結果。在這個階段, 「所以」之後的結果分句,語法成分漸趨完備(韓國平,1983)。而這樣的 現象,在先秦的因果敘述句中極少出現。當「所以」後所接的不再只是單一 個詞或詞組,而是一個分句時, 「所以」的連詞用法便逐漸穩固,如下例(33) 所示: (33)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 (李白《與韓荊州書》). 在先秦時期,「所以」後的成分大多較為簡短,如例(30)到例(32)中的 「所以泣也」、「所以斃也」、「所以速禍也」,而中古時期,「所以」後 的成分為分句的現象日趨增加,如例(33)中的「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 收名定價於君侯」,當「所以」後的語法結構為分句時,「所以」作為連詞 的功能便隨之增強。陳子驕(1994)研究中古漢語《史記》中「所以」一詞 的用法,認為「所以」語法化為連詞大抵是從晉代開始,當時的「所以」雖 然還用在「所以……也」的結構中,但「所以」和「也」之間已出現主謂結 構的分句,如下例: (34)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于后代也。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陳認為,這是「所以」語法化的開端,在例(34)中,「所以」其後有明顯 的主謂分句,「所以」結構已為連詞用法,不再如先秦時期表憑藉之工具的 意義。中古時期是「所以」語法化演變最主要的階段,魏達純(1998)考察 從晉末到唐末的六本古籍,發現「所以」用作連詞用法的比例逐漸提高。成 書時期約為東晉末到南朝初的《世說新語》,全書共出現 31 次「所以」, 其中完全用作因果關係的連詞結構僅佔 10%,而當中有 19%的「所以」既可. 18.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分析為介詞結構,也可分析為連詞結構,魏達純舉其中一例作為說明,如例 (35)所示: (35)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 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 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世說新語•言語》). 魏達純將例(35)中「偷本非禮,所以不拜」的句子,解讀為兩種理解方式, 第一為介詞結構,意思為「偷本非禮,這就是不拜的原因」,第二為連詞結 構,意思為「因為偷本非禮,所以不拜」。值得一提的是,像例(35)般既 可分析為介詞結構,也可分析為連詞結構的用例,在《世說新語》中一共有 6 例,佔 19%,而這 6 例全部出現在對話當中,可見「所以」演變為連詞是 從對話開始發端。 魏達純考察時代在《世說新語》之後,成書於北齊到隋初的《顏氏家訓》 , 發現全書共出現 19 次「所以」,表因果關係的連詞結構為提高為 16%,其 連詞用法的用例如下所示: (36)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所以魯人 謂孔子為東家丘。 (《顏氏家訓•慕賢》) (37)爾雅又云:「木族生為灌。」族亦叢聚也。所以江南《詩》古本皆為叢聚之叢。 (《顏氏家訓•書證》) (38)《后漢書》:酷吏樊曄為天水郡守,涼州為之歌曰:「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 寺。」而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學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 事之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焉得虎子?」寧當論其六七耶? (《顏氏家訓•書證》). 由例(36)到例(38),可發現「所以」其後全為主語加上謂語的分句,其 連詞用法漸趨明顯,且這三例的連詞用法,皆為顏氏的敘述句,而非對話, 可看出連詞用法已不僅只出現在對話中,而出現在書面敘述句當中了。. 19.

(34)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魏達純亦考察了唐代的古籍,如《敦煌變文集》。《敦煌變文集》為古 白話作品,是唐代的講唱變文話本,魏提到,由於說唱者必須以大眾能理解 的口語說唱,用連詞「所以」將上下句的關係明確表達會使語句清楚易懂, 因此連詞「所以」便大量出現在這樣的說唱文本中。《敦煌變文集》全書共 出現 92 次「所以」,其中表因果關係的連詞用法已高達 87%。魏進一步表 示,《顏氏家訓》和《敦煌變文集》的寫作成書時間非常接近,但「所以」 作為連詞的比例卻由 16%演變為 87%,這說明了文言作品的《顏氏家訓》和 記錄口語作品的《敦煌變文集》之間的差異,證明連詞「所以」是由口語系 統所發端,進而逐漸成形。 在魏達純所考察的古籍中,成書最晚的是《祖堂集》,寫作年代約為六 朝到唐末五代。在這本古籍中,「所以」共出現 68 次,其中表因果關係的 連詞結構高達 97%,佔絕對優勢。由此可見,到了中古末期,「所以」演變 為連詞的用法已大抵完成。由「所以」的演變,可以發現,早先在上古先秦 時期,「所以」的上句舉出條件,下句說明原因,意思為「這就是……的原 因」,「所以」在作為介詞結構時已具備解釋原因的功用,且一般而言在句 法位置上處於句首,便逐漸演變為因果連詞。而這些演變首先發端於口語, 大量演變則發生於唐宋時期,並且逐漸在書面語中成形(魏達純,1998)。 李為政(2008)主張,唐代為「所以」作為連詞用法正式出現的時期, 因為在當時,與連詞「所以」相呼應的先行連詞已經出現,李所指的是意義 為「因為」的「為」字,出現在「所以」一詞之前,如下例(39)所示: (39)今言無佛性者,為被煩惱蓋覆不見,所以言無。 (《神會語錄•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 李認為,由於「為被煩惱蓋覆不見」中的先行連詞「為」其意義是「因為」, 因此更加確立了其後的「所以言無」中「所以」作為因果連詞的功能,主張 連詞用法的「所以」在唐代時期正式確立。 筆者總結前人對於「所以」歷時語義的研究,在先秦時期,「所」最早 作為名詞,表處所義,並且逐漸演變為指示代詞,而「以」最早為動詞,表 致送物品之義,並且漸漸演變為介詞,表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憑藉工具。 由「所」和「以」兩字所組成的介詞結構「所以」,具有解釋原因的作用。. 20.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到了中古前期,意即漢朝到魏晉時期,漸漸出現了表因果關係的連詞用法, 此時期為介詞結構與連詞用法並存的階段。而在中古後期,約莫於唐代, 「所 以」作為連詞的用法已經被普遍使用。筆者將「所以」的歷史演變整理如下 表二-2 所示: 表二-2:「所以」的歷史演變 朝代. 演變 名詞「所」. 動詞「以」. ↓. ↓. 指示代詞「所」. 介詞「以」. 先秦. ↓ 介詞結構「所以」 (具有解釋原因的作用). ↓. 漢朝到魏晉. 出現表因果關係的連詞用法. ↓ 唐代以後 連詞用法普遍使用. 二、 「於是」和「所以」的共時語義 (一) 「於是」的共時語義 本研究整理了三本詞典工具書對於「於是」的解釋說明與例句,包括《現 代漢語虛詞詞典》 (王自強,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侯學超,1998)、 《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1999),整理如下表二-3 所示:. 21.

(36)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表二-3:工具書對「於是」的解釋說明以及例句 工具書. 解釋說明. 例句. 連詞,有「這就」、「這才」、 「因此」的意思,用在後一分 《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句頭上,表承接關係,前後兩. (王自強,1998). 件事密切連接,上文說明原. 支援邊疆建設是十分光榮 的,他們認識到這一點,於是 都高高興興地報了名。. 因或者理由,下文得出結果 或者結論。 連接分句。 (a)陳家洛旅途勞頓,適才 經歷奇險,死裡逃生,已是心 力交瘁, 於是 在營中睡了一 覺。(金庸) 連接句子。 《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侯學超,1998). 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後一事 多由於前一事而引起。. (b)陸菲青道:「打不成相 識,陳大哥,我給你引見引 見。」於是從陳家洛起,逐一 引見了。(金庸) 在主語後(少)。 (c)可見不入虎穴,焉得虎 子!我 於是 想做個秘書,去 看看官到底是怎樣做的。(朱 自清) e.g. 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 連詞,表示後一事承接前一 《現代漢語八百詞》. 們決定組織起來, 於是 一個 事,後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呂叔湘,1999). 課外學習小組就這樣成立 引起的。 了。. 22.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表二-3 可發現,工具書普遍將「於是」解釋為表承接關係,其承接前 一事與後一事,且前後兩事有密切的關連,後一事是由前一事所引起。筆者 認為,「於是」的語義除了前一事引發後一事以外,後一事應有新變化的產 生,此點將於後文討論。上述工具書僅解釋「於是」的後一事是由前一事引 發,這與另一連詞「所以」表達因果關係的功能相像。. (二) 「所以」的共時語義 本研究整理了三本詞典工具書對於「所以」的解釋說明與例句,包括《現 代漢語虛詞詞典》 (王自強,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侯學超,1998)、 《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1999),整理如下表二-4 所示: 表二-4:工具書對「所以」的解釋說明以及例句 工具書. 解釋說明. 例句. 連詞,在因果關係的句子裡, 《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表示結果或結論,前一分句. 這個會很重要, 所以 要求全. (王自強,1998). 常常用「因為」、「由於」等. 體參加。. 連詞,說明原因或理由。 因為/由於/既然…所以…。 (a)因為是「如實地寫」, 所以是客觀的(朱自清)。. 《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侯學超,1998). 連詞,用於因果複句。承接原 因,表示結果或結論。. 前一分句無關聯詞語。 ( b) 他 在 蘇 州 度 過 他 的 童 年, 所以 提起來一點一滴都 親親熱熱的(朱自清)。 用在後一小句的開頭。前一 小句常用「因為」、「由於」. 《現代漢語八百詞》 (呂叔湘,1999). 連接詞,在因果關係的語句. 呼應。. 中表示結果或結論。 由於臨行匆忙, 所以 來不及 通知你了。. 23.

(38)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由表二-4 可發現,工具書普遍將「所以」解釋為表結果的連詞,用在因 果關係的句子中。本研究的著重點在於「於是」和「所以」的差異,由工具 書的解釋可發現,詞典對「於是」的解釋為,後一事由前一事所引起,對「所 以」的解釋為,表示結果或結論。「後一事由前一事所引起」當中的「後一 事」,也可以解讀為「由於前一事而產生的結果」,光由詞典對「於是」和 「所以」的解釋,較難釐清兩詞的異同。關於兩詞的共時功能為何,筆者於 下一小節討論前人所研究的結果。. 三、 「於是」和「所以」的共時功能 現有的文獻研究中,學者對「於是」和「所以」的用法及功能眾說紛紜, 且兩者的說明亦有重疊之處,以下本研究針對「於是」和「所以」的既有文 獻分別進行討論。. (一) 「於是」的共時功能 前人的文獻當中,對於「於是」的研究,大抵將其歸類為用法表「順承 關係」、「因果關係」、「兼表順承及因果關係」,且對於該詞所處的句子, 分為「已然態」、「動態」、「變化性」三種,以下分別說明之。. 1. 「於是」表順承關係 王祖姝(1999)提出「於是」表示句子和句子之間的承接關係,相承表 達連續發生的動作依照時間、或邏輯事理上的順序。趙運普(2001)說明, 表順承關係的用法,只有時間或事理上的先後關係,並無因果關係,例句如 下例(40)所示: (40)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 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挽他。他和我走到 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一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 似的。 (朱自清《背影》). 24.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這個語料用例,曲晶晶(2010)認為在此的「於是」其語義為「這時候」, 用來表示事件依照時間而依序發生,分別為「我再向外看時」 、 「過鐵道時」 、 「到這邊時」、「於是(這時候)」,後續再說明接下來的行為動作。 在單純表達時間先後的順承關係,而無事理上的因果關係這個分類上, 張亞茹(2008)認為這類句子中的「於是」處於不同行為狀態之間,表示由 某一種行為狀態轉變為另一種行為狀態的分界,例句如下例(41)所示: (41)七大人這才慢慢地說了。「……你要不信,他就是剛從北京洋學堂裡回來的, 自己問他去。」於是轉臉向著一個尖下巴的少爺道,「對不對?」 (魯迅《離婚》). 謝璐琳(2013)主張,此類不表因果關係的「於是」,僅表示連接動作 相承的事件,在這類的句子中「於是」無法替換成「所以」,如下例(42) 所示: (42)她下令了,豪不猶豫,鏗鏘作響。於是萬箭齊發,風卷殘雲,柔弱的牡丹手無 寸鐵,絕無招架之力。 (張抗抗《牡丹園》). 然而,無法替換為「所以」的「於是」,其原因是否如謝所言,是因為此類 句子為單純的順承關係而不表因果關係,筆者持保留態度,本研究將於後文 討論「於是」無法替換為「所以」的原因。. 2. 「於是」表因果關係 關於表因果關係的「於是」用法,詹繼曼(1988)指出,「於是」句中 隱含因果因素,其連詞可替換為「因此」或「所以」,且當「於是」用於因 果關係句時,前分句須有「由於」、「因為」等表示原因的關聯詞,以反映 複句的因果關係,若無,則僅為順承關係。然而,此觀點並未受到其他學者 的採用,趙新(2003)在單純表因果關係的「於是」句分類中,其用例並未 出現表原因的關聯詞,如下例(43): (43)成功的廣告能擴大企業和產品的影響,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於是廣告 人便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宣傳工具做各種這樣的廣告。 (趙新,2003:26). 25.

(40) 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趙亦由上例(43)表示,其原因和結果固然具備先後關係,但兩者並非緊密 接連發生,其時間上的先後關係並不明確,因此此類的「於是」僅單純表因 果關係。 孟佳儀、張雷(2013)指出,在因果關係突出的「於是」句中,如果將 「於是」替換成順承關聯成分,會造成語義上的變化,孟與張所提出的示例 如下: (44)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 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魯迅《孔乙己》) (45)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後來 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孟佳儀、張雷,2013:87). 孟與張表示,若將例(44)中的「於是」替換為表僅順承關聯而不具因果關 係的「後來」,如例(45)所示,其句子的因果關係便消失不見,變成「孔 乙己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之後,才「愈過愈窮」,兩者之間僅存在時間 先後的關係,沒有因果關聯。 劉代陽(2014)在「於是」的語法意義分析中指出,表示單純因果關係 的「於是」句,必然為先因後果的順序,不能為先果後因,且此類用例中的 時間順序完全可以被忽略,如下例: (46)人類為了養活自己並生存、發展下去,開始毀林開荒,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 環境。於是,出現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 (劉代陽,2014:58). 在劉所提出的例句中,「人類破壞環境」與「出現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 題」兩者之間,原因與結果的關係較明確,時間先後的關係並非重點,且「於 是」前後為前因後果的順序不容置換。張亞茹(2008)亦表示,「於是」句 必須嚴格遵守先因後果的自然語序,不可掉換為先果後因。.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畫分語言範疇(language categories),分析學者由於對語言的研究,發現

語言的意義在於使用 ,而使用又是 因應著不同遊戲情境而定,因此語 言意義具有 豐富性、多變性、..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assessment items targeting the following reading foci: specific information, inferencing, main ideas. What syntactic and/or semantic clues would you identify in the text to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