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特殊教育叢書140-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特殊教育叢書140-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特殊教育叢書(140)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作者

黃楷茹、游健弘、簡偉娟、蔡忻怡

(3)

序………

第一章 課程理念

第二章 會呼吸的

第三章 垃圾之歌

第四章 天母調色

第五章 結論與建

目 錄

………

念與理論模式…

的房子…………

歌………

色盤………

建議………

………

………

………

………

………

………

…… Ⅲ

……

1

……

9

…… 61

……119

……175

(4)

序  III 

創新、行動與超越──編輯緣起與特色

如果

在小獵犬號中航行的達爾文

遇上了

乘著時光機飛行的愛因斯坦

遇到了

蘋果樹下沉思的牛頓

那將會是一場怎樣的交會

這個世界的文明又會是怎樣的風景

一、士東國小資優班「任務導向學習」課程緣起

士東國小資優資源班於 1984 年成班,至今已經邁入 36 年。課程在每個階段因著教育理念與政策的更迭、因著 教 師 團 隊 的 組 合 變 化 , 課 程 有 不 同 的 取 向 與 調 整 。 近 10 年來,教師團隊不再只被動著「因著」什麼而調整,更主  IV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動的「為著」什麼目的而開展。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期待 透過資優教育帶給孩子怎樣的人生風景?期許透過資優教 育培育什麼樣的人才?我們也試著想像,如果在資優資源 班的孩子們,就是文明史上的重要開創者,那麼這些正在 學習與發展的小達爾文、小愛因斯坦或小牛頓等,他們應 該經驗到什麼?他們之間又可能有怎樣的互動與激盪? 士東國小資優資源班的願景「創新、行動與超越」,期 待孩子們在資優資源班的環境中能透過課程與活動進行智 慧與心靈的交流,並產生社會行動力。自 98 學年度起,先 嘗試以跨領域統整的「主題課程」來整合認知、情意與技 能的學習;99 學年度起以「展覽」的方式作為主題課程最 終成果展現的方式;100 學年度起,主題課程開始結合「在 地」的特色與相關資源,因而最終的展覽成為學生展現對 在地思維的方式,結果更能回饋給所處的情境;105 學年 度起,延續著對在地的關切,然將焦點聚焦於可議可論的 議 題 上 , 採 用 「 任 務 導 向 學 習 (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中的「設計本位學習(Design-Based Learning,DBL)」 的課程設計模式,以「策展」取代過去的成果展,強調在學 習歷程中不斷建構的「策」的歷程,使社會參與更有行動力。

二、本書內容架構

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課程概念與內容架構, 簡介任務導向的主題統整課程的理論基礎,並說明本教材

(5)

的撰寫架構;第二到四章呈現三個課程案例,第二章:會 呼吸的房子、第三章:垃圾之歌、第四章:天母調色盤, 每 個 課 程 案 例 以 任 務 導 向 設 計 ( Project-Based-Learning) 中 設 計 本 位 學 習 ( Design-Based-Learning) 課 程 設 計 模 式 的步驟撰寫,內容交叉呈現課程設計的想法與教學實施的 方 式 , 並 輔 以 每 個 階 段 的 學 生 學 習 歷 程 與 學 生 的 作 品 解 析,讓讀者能更具體的看到課程與教學運作的整體樣貌;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總結本書課程設計的邏輯並提供讀 者使用本教材的建議。

三、教材特色

(一)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資賦優異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依據《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自發、互動、共好之 精神,由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個面向,引領 學生經由體驗、實踐、省思、探究與創新的學習活動,促 進情意發展、涵養領導與創意素養,並具備探究與解決問 題的熱情與能力,期許學生成為終生學習者。從這樣的理 念出發,本教材以統整性的主題來「整合知識、技能與態 度」;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在「脈絡化的學習情境」中,深度 理解與轉化在地的需求;整個探究歷程運用各種「方法及 策略」解決問題;以「策展」取代過去的成果展,強調在 學習歷程中不斷建構的「策」的歷程,使社會參與更有行 動「實踐力」。

(二)結合理論與實務

本教材採用「設計本位學習(Design-Based Learning, DBL)」的課程模式,教師團隊將理論轉化成實際的實施方 式,並發展出適合臺灣國小資優資源班課堂使用的方法策 略,非常貼近現場,可供教師參考使用。本書的呈現方式, 也依據 DBL 理論的步驟進行撰寫,讓讀者亦可看到理論到 實務的轉化與實際課堂與教學的運用方式。

(三)強調彈性與區分

設計本位學習的歷程,強調學生在接獲學習任務後, 便 參 照 規 準 先 進 行 「 原 型 嘗 試 ( prototyping)」, 而 後 教 師 才 進 行 「 教 學 介 入 」。 透 過 觀 察 學 生 在 原 型 嘗 試 階 段 的 表 現,教師便能清楚區分不同小組或個別學生的學習需求, 並在教學歷程中設計「區分性教學」,依據學習目標安排不 同的分站引導,讓學生依據需求或進度學習。在自主學習 或是教學引導、小組創作或是獨自發想、創作歷程或是作 品產出,本教材設計上都具有彈性與區分性學習的特色。

(四)激發學生創意實作並培養自主學習

本教材採「以終為始」的「逆向設計」來設計課程,

(6)

序  VII  提供學生清晰的目標,並有文本及大師作品的導引,學生 得以自主產出問題解決計劃;界定清晰的任務「規準(作 品 規 格 與 表 現 水 準 )」, 激 發 學 生 創 意 及 培 養 自 主 學 習 能 力。「作品規格」的設定,讓學生在框架內執行任務的要求, 學生們可以轉化條件為可能性,去創發出多元想法嘗試破 框,翻轉出新意,而「表現水準」的設定,讓學生看到結 果的表現層次,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鷹架,並可在探究過 程中自我回饋精進修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教材強 調強調創意結果「實作作品」的產出,且透過行動與策展, 在真實的場域展現。因為有真實關心此議題的觀眾,學生 在行動與展覽期間,與觀眾互動的過程,其思考也持續鍛 鍊,作品持續精進,讓在地實踐更具意義。 本書能完成要感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呂金燮教授帶領 士東國小資優資源班團隊教師透過做中學認識了 DBL,讓 我們以此模式設計主題統整課程,帶領學生策展,成就了 好幾次師生平行學習與參與社會實踐的高峰經驗;也要感 謝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吳淑敏主任,在幾次評鑑、 訪視與平時的給予指導與諮詢,也看到我們經過幾年的實 踐和努力,所累積之課程、教學與學習資料,邀約編輯特 教叢書,讓這些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的經驗有機會集結、 整理並分享給有興趣的教師、研究者或關心資優教育和課 程與教學的人士。  VIII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7)

第一章 課程理念與理論模式

本章分為兩個部分,首先說明本教材之「任務導向學 習」課程所依據之資優課程哲學觀點,第二部份則說明本 課程設計所使用的課程模式。

一、課程觀點:課程作為社會重整的中介

本課程設計採「課程即社會重整」的資優課程哲學觀 點。Eisner 和 Vallance 曾經歸納五種有助於資優教育工作 者思考課程的概念,包括:課程即認知歷程發展、課程即 科技、課程即個人切身、課程即學術理性與課程即社會重 整(呂金燮、李乙明譯,2003)。VanTassel-Baska(呂金燮、 李乙明譯,2003)指出現今課程趨勢其中之一,是漸漸從 學術理性改變為社會重整導向,從社會重整的觀點來組織 課程,可以促使我們反思社會。所謂「課程即社會重整」 的觀點,認為教育機構設置之目的,是作為社會變遷的中 介者,因此課程內容需在社會與文化的範疇內去架構。學 生所探究學習之主題或議題,應能促進在地所需要的公共 行動方案,且在學習過程中能促成學生的社會責任,於是 課程經驗就是社會改革的一部份,課程應帶領生進入社會 行動中。 本課程以「社會重整」為課程哲學觀,課程架構如圖 1-1,每次以一個重要的在地議題作為探究焦點,以此議題 作為學習平台,整合、組織與運用各學習領域的學習經驗, 進一步的反省與重新建構,導向社會重整目標,學生產生 想法並且採取實際行動,以社區做為行動實踐的場域,最 後以「策展」做為社會行動的展現型態。 社 會 重 整 人 類 學 社 會 學 政治學 經 濟 學 歷 史 學地 理 學心 理 學 策展 社會行動 學習經驗的反省與建構 知識的組織與運用 課 程 經 驗 是 社 會 改 革 的 一 部 份 以 個 人 及 社 會 議 題 為 學 習 平 台 以 知 識 脈 絡 及 學 習 經 驗 為 基 礎 圖 1-1 社會重整觀的任務導向學習架構 (改編自 Scriven 社會科學的架構,引自呂金燮、李乙明譯,2003)

(8)

是本 美近 學」 方法 線, 201 DB 式

、課程運作模

本課程以「策 本課程學習主要 近年積極採行的 」和「人文」在 法學可發展解決 ,並培養溝通能 18)。Nelson 提出 L) 使 以 設 計 為 。DBL 的架構如 第一章

模式:設計本

策展」的方式社會 要的思維模式。 的創新教學取向 在教育領域應是 決弱結構問題的 能力(陳偉仁、黃 出設計本位學習 為 本 的 課 程 有 了 如圖 1-2。 章 課程理念與理論

位學習

會行動的形式, 將「設計」融入 。Cross 主張「設 同等重要的學門 能力,擴展認知 黃 楷茹、吳青 陵 習(Design-Based 了 具 體 清 晰 的 課 論模式  3  「設計」則 入課程是歐 設計」、「科 門,而設計 知發展的界 、呂金燮 , d-Learning, 課 程 運 作 方  4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步驟 1:什麼是我要教的?在課程設計的計畫階段, 教師先思考並決定學生主要探究,關鍵的主軸、概念或標 準(Nelson, n.d.)。Nelson 指出就任務導向的學習設計而 言,是要探究那些潛藏於課程、生活、生命中的普世原則 (universal principle)(引自陳偉仁、黃楷茹、吳青陵、呂 金燮,2019),這些普世原則可以使學習者應用在不同的情 境中,產生學習遷移,以少即是多的原理,掌握關鍵,學 以致用,感知到「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轉動全世界」 的學習效能感(陳偉仁等,2019)。 步驟 2:從課程中界定一個問題。圍繞著關鍵的主軸、 概 念 或 標 準 , 教 師 界 定 出 該 課 程 學 生 探 問 的 核 心 問 題 (essential question)(Nelson, n.d.)。McTighe 和 Wiggins 指出核心問題大致具有三個意義:是重要且永恆的共通性 問題、是學科領域的重大概念、是用以連結訊息達成理解 和遷移的問題(引自侯秋玲、吳敏而譯,2016)。 步驟 2½:表述一個前所未見的設計挑戰。教師設定學 生 所 要 面 臨 的 挑 戰 任 務 , 一 個 具 脈 絡 性 的 前 所 未 見 (never-before-seen, NBS)挑戰任務,並設定一個最終的 成品樣貌(Nelson, n.d.)。Nelson 刻意 2½,來表徵「前所 未 見 」 的 概 念 , 此 步 驟 就 像 是 〈 哈 利 波 特 〉 小 說 中 的 9¾ 月台,激發讀者進入想像的介面,為了達到自主學習的目 標,任務設計也具有 1/2 的特性,搭建「老師一半,學生 一半」的介面,一半是教師專業判斷擬設的任務情境,另

(9)

一 半 是 學 生 依 任 務 可 自 主 探 究 的 空 間 , 發 揮 「 前 所 未 見 」 (陳偉仁等,2019)。 步驟 3:設定評量規準,包括「作品規格」和「表現 標準」。一開始,教師會詢問學生,請他們列出哪些是「不 要」,學生說出先備想法和對於這個主題應該避免的事項表 示意見,建議哪些是這個設計不該有的性質。教師接著導 入「要」的列舉,這些列舉包括學生應學習的概念語彙, 教師可提出問題以進行澄清,以檢視學生對規格中詞彙的 理解(Nelson, n.d.)。「標現標準」即是一般熟悉的水準指 標(rubric),接著教師 列出整個設 計歷程和作 品的目標, 並將達成這些目標至少列出三到四個層次的「表現標準」。 評量規準在 DBL 中的角色,是目標的指引,也是創意與自 主學習的鷹架。 設計思考大師 Tim Brown 認為「最好的設計,往往就 來自於最嚴苛的限制,他進一步引用設計家 Charles Eames 的 名 言 : 設 計 者 的 特 色 就 是 樂 意 擁 抱 限 制 ( 吳 莉 君 譯 , 2010)」。「限制」(條件)轉化至課程規劃時,就是任務導 向學習設計中的規準,觀察學生在規準上的表現,教師能 從評量者的角度了解學生理解的程度。Wiggins 和 McTighe 比較活動導向設計和任務導向課程設計者,在評量思考上 的差異,活動導向課程,將課程視為一系列活動的連貫, 重視教學主題中,期望學生完成哪些活動;任務導向學習, 以任務的預期結果為核心,關切可能有哪些評量型態可以 證明學生的理解?以什麼樣的規準可以適切地看待作品並 評定品質的高低?(引自陳偉仁等,2019)。 步驟 4:讓學生嘗試。在接獲任務後,學生會先參照 規準「嘗試一下」(Nelson, n.d.)。這個步驟即是設計思考 所謂的「原型嘗試(prototyping),所謂「原型」(prototype) 是指我們可藉以探究構想、評估構想和推動構想的有形物 體(陳偉仁等,2019)。Tim Brown 說「製作原型的目的不 是為了創造工作用的模型,而是要給構想一個形狀,獲得 構想的長處和缺點,然後確定下一步的新方向,做出更細 部、更精鍊的原型(引自吳莉君譯,2010)」。原型嘗試是 設 計 思 考 十 分 特 別 的 一 個 運 思 歷 程 , Tim Brown 所 屬 的 IDEO 團 隊 主 張:「 越 早 失敗 , 就 越 快成 功 」( 引自 吳 莉 君 譯,2010)。 在任務導向學習設計中,學生在接獲任務之後,參照 評量規準,原型嘗試即開始。學生的原型嘗試,可以從一 些紙片、一些黏土、一些花片等,就可已變成一個 3D 的 作品雛形、也可以透過便利貼,快速捕捉構想的念頭。此 階段能呈現學生既有的認知和理解,學生也會因為看到構 想的形狀,而能自我回饋、另一方面也提供教師進一步介 入教學的參考(陳偉仁等,2019)。 步驟 5:引導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引導就是各學 科 領 域 的 教 學 , 充 實 學 生 在 解 決 問 題 和 創 作 時 所 需 的 知 能,教師需思考為何教?教什麼?如何教?進行統整性的

(10)

第一章 課程理念與理論模式  7  學習規劃(陳偉仁等,2019)。在原型嘗試階段,學生會規 劃初步解決問題方法或初步作品架構,他們會發現到自己 的不足,需要進一步學習之處,這時教師再進行引導課程 與教學,會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習的必要性。教師也可以 從學生的嘗試行動中,更精準觀察學生的能力、興趣在此 任務中的差異,在教學引導進行區分性的回應,可以更符 應 學 生 的 學 習 需 求 , 達 到 差 異 化 教 學 (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的目標。 步驟 6,學生修正設計。學生將製作暫時的 3D 模型, 用以呈現他們的解決之道,並在小團體中解釋他們的模型 作品。學生會學習到接納且修正此模型的建議,接著在全 班面前呈現與解釋這個模型,以獲得更多的改善建議。當 學生以模型展示他們對問題的解決方式時,學生將進行正 式的發表,並用大綱、摘要、圖表、計算等方式彙整他們 的學習。最後學生修正設計,學生會整合他們從模型製作 中,以及參與引導課程中所學到的東西(陳偉仁等,2019)。  8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參考資料

呂金燮、李乙明(譯)(2003)。資優課程 (VanTassel-Baska, J. 著: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for Gifted Learners)。臺北 市:五南。(原著出版年 1994)。

吳莉君(譯)(2010)。設計思考改造世界(Brown, T.著: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 2009)。 侯秋玲、吳敏而(譯)(2016)。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

(McTighe, J., & Wiggins, G.著:Essential questions. Opening

doors to student understanding.)。臺北市:心理。

陳偉仁、黃楷茹、吳青陵、呂金燮(2018)。專業學習的建構: 「設計本位學習」創新教學之行動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 31(2),25-58。 陳偉仁、黃楷茹、吳青陵、呂金燮(2019)。廣達「設計學習」 計畫教師工作坊工作手冊。廣達文教基金會主辦,未出版。 南投縣: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Nelson, D. (n. d.). Design-Based Learning backwards thinking

Process. Retrieved June 7, 2020, from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 Web site: https://www. dblresources.org/in-depth/

(11)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士東國小資優資源班師生共同創作 課程教學設計:黃楷茹、簡偉娟、游健弘、蔡忻怡、林鈺芸 學生:士東國小資優班第 28、29、30 屆

0.

課程設計緣起

任 務 導 向 的 學 習 設 計 , 是 指 以 「 有 使 命 感 的 任 務 」 為 核 心 , 創 造 一 個 真 的 有 人 關 心 、 在 乎 的 學 習 情 境 , 在 整 合 性 的 探 究 歷 程 中 , 啟 動 行 動 意 識 , 轉 動 自 主 學 習 , 同 時 發 現 自 己 改變環境的潛能。 士 東 國 小 南 棟 教 室 年 限 已 到 面 臨 拆 除 , 拆 除 後 的 南 棟 空 間 將 有 新 的 風 貌 。 而 士 東 的 資 優資源班,每年都會選擇一個主題來統整學習,且主題希 望是真實切身的議題。於是士東國小資優班的師生,希望 能參與這個新空間的規劃,展開這個《會呼吸的房子》的 任務。 圖 2-1 南棟教室拆除

這個 計趨 其延 是 要 (u 金燮 鍵概 間可

1. 關鍵概

◆ 關鍵概念:

本課程以「會 個概念,是因為 趨勢的概念(例 延伸性,如同 N 要 探 究 那 些 潛 universal princip 燮,2019)。對於 概念,能讓設計 可發揮各自創意

概念

會呼吸

會呼吸」作為關 為「會呼吸」不 例如:綠建築), Nelson指出就任 藏 於 課 程 、 生 ple)(引自陳偉 於學生設計師而 計思考有焦點和 意。 鍵概念,選擇 但有建築與空間 然而又能在不同 任務導向的學習設 活 、 生 命 中 的 仁、黃楷茹、吳 而言,有「會呼吸 方向性,且仍具 「會呼吸」 間領域的設 同領域皆有 設計而言, 的 普 世 原 則 吳青陵、呂 吸」作為關 具有詮釋空 發 念 能 一 或 揮 也 課程設計小 在構思「思考 發揮創意」的關鍵 念來拿捏,同樣以 能 可 以 有 三 種 概 一個房子」、(2) 或 (3) 弱結構的 在較無結構的 揮的範圍很大,但 也容易陷 入 無所適 小燈泡 考有焦點和方向性 鍵概念時,我們從 以「南棟拆除後新 念 結 構 層 次 的 設 強結構的「設計一 「設計一個『會呼 的「設計一個房子 但是當天馬行空的 適從,不知道從 何 性,又仍具有詮釋 從下列三個結構層 新空間設計」的主 計 : (1) 無 結 構 的 一個『綠建築』的 呼吸』的房子」 子」的任務下,學 的任何一種設計都 何 思考起,且 設計 釋空間可 層次的概 主題,可 的 「 設 計 的房子」, 。 學生能發 都可以時 計的成 果

(12)

間 子 計 標 構 有

的核 心問 讓學

考和 後思

念的 絡化 心, 間也無法對話;若 子 」 , 學 生 雖 然 計 , 但 由 於 綠 建 標,學生自我詮釋 構的「設計一個 有焦點和方向性,

2. 界定問

在此步驟,教 核心問題。在將 問題提出一個可 學生對於最終作

◆ 界定問題:空

本課程的主要 和行動過程中, 思考空間是如何

◆ 任務文本

界定了「空間 的理解和建構的 化,撰寫成任務 ,策展任務為情 若是強結構的「設 會 非 常 有 方 向 性 築 的 概 念 已 經 被 釋和創意的空間非 『會呼吸』的房子 ,又仍具有詮釋空

問題並將問題脈

教師可先從課程 將問題脈絡化時 可能的方向,此 作品有具體想像

空間要如何「會

要問題是「房子 學生需要先詮 何呼吸的?怎樣 間如何會呼吸? 的過程更鮮明, 務文本。任務文 境,組織教與學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 設計一個『綠建築 性 的 以 綠 建 築 指 標 被 充 分 的 界 定 有 明 非常限縮;若以較 子」,可能較為符 空間可發揮創意」的

脈絡化

中提出一個學生 ,可提供任務文 外,亦可提供大 。

會呼吸」?

如何會呼吸?」 釋「會呼吸」的 的空間才會呼吸 」後,為了讓學 教師團隊先將這 本的構思以關鍵 學的素材(藝術大 房子  11  築』的房 標 進 行 設 明 確 的 指 較為弱結 合「思考 的期待。 生主要探問 文本,為核 大師作品, 」在設計思 的概念,然 吸? 學生對於概 這個問題脈 鍵概念為核 大師作品、  12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任務相關物件、自身生活體驗等),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賦 予素材意義,形成敘事脈絡。

會呼吸的房子

陪伴士東國小60多載的南棟爺爺,是所有士東人 進入小學時第一個成長空間,承載著大家快樂童年的 回憶。然而,走過歲月,南棟爺爺的呼吸的氣息越來 越微弱,幾乎已經趕不上小朋友們年輕的躍動。 這個暑假南棟即將拆除,為了賦予這個空間新的 生命力,學校招募設計師參與這一次的「士東國小『會 呼吸』的房子」設計,讓學校與社區居民以前所未見 的方式共享這個空間。

但,房子會呼吸嗎?房子怎麼呼吸呢?

流動

如果說呼吸是 氣體在體內外的循 環,日本建築師坂 茂(Shigeru Ban) 就讓房子大口大口 的呼吸了!他設計 的窗簾屋(Curtain Wall House)沒有圍牆,而是以兩層樓高的簾幕來劃 分空間。 圖 2-2 窗簾屋外觀(左)、室內 空間(右)

(13)

於是,風就這樣在建 築物的內外穿梭了,回應 著風的流動,簾幕也翩翩 起舞! 如果說流動,是呼吸。 有些設計師便用貨櫃屋來 演繹了「流動」的呼吸。 蘇格蘭西岸風景優美的湖 畔,有三座由貨櫃改裝成 的套房,做為成名藝術家 的隱居所,名為方塊屋 (Cubes)。設計師將貨櫃 屋搭建在水岸,面對湖那一邊的外牆卸下直接伸展到 湖面,恰好成為水上陽台,同時裝上大片落地玻璃門, 只要一推門就可以直通陽台,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在 這裡水就在房子的下方流動著! 貨 櫃 屋 似 乎 是 很 適 合 用來演繹「流動」的概念, 2006年 LOT-EK 為 UNIQLO 設計的紐約街頭小舖,色彩 鮮 豔 吸 睛 , 成 為 免 費 活 廣 告。絡繹不絕的人潮,就在 這空間的內外流動著! 圖 2-3 方塊屋外觀(上)、 內部空間(下) 圖 2-2 窗 UNIQLO 街頭小舖

呼 咕 吸 還 想 碉 開 下 的 光 律 底

韻律

現在,閉上 呼吸有著「自然 咕屋,就是一個 吸的房子。途經 還有兩座外觀奇 想要窺探一番。 碉堡,它叫做「 圖2-5 度咕 看 到 了 嗎 ? 開 有 許 多 的 天 井 下 的 光 線 , 就 是 的 照 明 , 不 同 時 光 線 , 帶 著 我 們 律一起移動。 進 入 室 內 , 底 下 有 一 塊 木 板 眼睛一起呼∼∼ 然的韻律與節奏 個順應自然的韻 金山的跳石海岸 奇特的小屋,總 在外人眼中, 「度咕屋」。 位 函 設 建 物 咕屋外觀 柱 ? 在 度 咕 屋 上 井 , 從 天 井 灑 是 度 咕 屋 最 好 時 間 點 灑 入 的 們 跟 著 光 的 韻 抬 頭 看 天 井 板 平 台 , 何 俊 ∼吸∼∼呼∼∼ 」。在臺灣,金 律與節奏所打造 岸,除了美景和 讓遊客不禁停下 這兩座小屋像是 小屋主人何 位 數 學 老 師 , 利 函 數 來 計 算 房 屋 設 計 出 主 體 為 圓 建 築 , 由 於 房 屋 物線結構,完全不 柱。 圖 2-6 度咕屋天 板平台 吸∼∼, 金山的度 造的會呼 咖啡座, 下腳步, 是蟻窩或 何俊賢,是 利 用 二 次 屋 結 構 , 圓 拱 型 的 屋 採 用 拋 不使用樑 天井下木

(14)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15  賢說很多朋友第一次看到都誤 以為是床,其實這是他控制光 線的秘密武器。這塊分隔板將 進到屋內的光線分為兩區,需 要 放 鬆 就 到 暗 一 點 的 位 子 小 憩,需要看書就到明亮一點的 地方,太陽光透過牆面折射, 光線也比較柔和。室內牆面凹凸不平,這可不是施工 沒做好,而是讓進入的光線自然漫射(指投射在粗糙表 面的光向各個方向反射的現象),可更平均分散光源。 度咕屋,就像是年邁的母親下午坐著打瞌睡,順應 身體的韻律,母親一生勞碌終於有閒「度咕」(閩南語), 也是英文do good,回應自然的韻律,為地球做些好事。

有機

呼 吸 代 表 著 生 命 , 是 有 機 的 。 美 國 建 築 師 Frank Lloyd Wright主 張 藉 由 建 築 設 計 促 進 自 然 圖 2-7 度咕屋凹凸 圖 2-8 Peruri 88  16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和諧。將建築視作如同一個有機 體,反映了自然界中共生的環境系統。雅加達的疊疊樂 建築就是這樣的有機建築。 印尼雅加達高達400公尺的摩天大樓Peruri 88,靈感 來自於「爪哇的自然生態,包括綠意盎然的野生叢林、 及那些被無邊無際的海洋所包圍的岩石群」設計總監 David Rogers表示。這是座佈滿當地草木植被的叢林大 廈,儼然是座浮在虛空的沉沒花園,也是個垂直的雅加 達城,兼具新穎、集約、社交、綠意等迷你都市概念。 生活與生命在此有機生長。 你有算過一次呼吸的時間嗎?瞬息,指的就是頃刻 之間。有些房子,也可以在瞬息之間產生多樣的變化, 這 樣 的 變 化 創 造 有機的分合。香港 建 築 師 張 智 強 的 作品「箱宅」構思 來 自 於 其 因 為 工 作需要關係,經常 出差,行李箱就成 為他的必需品,所 以將屋子設計成行李箱一樣,生活用品可全部收藏,正 是「需要就打開,不需要就收起」的理念。依據生活的 需要,想怎麼分就怎麼分! 圖 2-9 箱宅內部不同

(15)

所以,房子會呼吸

設計師運用內外循環的方式,讓氣體暢通也使景色 變換有致,產生了「流動」的狀態,這樣的流動展現出 自然的「韻律」,以順應環境節奏的巧思,搭配人文溫 暖的構想,建蓋出宜人宜居的住所,就當韻律節拍可以 唱和出一首自然和人類和諧共生的曲調時,房子將會是 「有機」的,創造出生生不息的呼吸。 讓我們為士東國小這片南棟的空地,設計一個「會 呼吸」的房子吧!

※文本資料來源

1. 窗簾屋(Curtain Wall House)

圖片取自Hiroyuki Hirai(2014)攝影,充滿人道關懷、 為需求而建造的建築師─設計家Searchome(擷取自 https:// www. searchome.net/article.aspx?id=24309) 2. 方塊屋(Cubes) 內容改寫與圖片取用字plato(2015)貨櫃屋進化論─ 集合住宅(擷取自http://reader.roodo.com/spacefan/ archives/15690063.html) 3. 街頭小舖 內容改寫與圖片取用字plato(2015)貨櫃屋進化論─商 業空間(擷取自http://reader.roodo.com/spacefan/archives /15674617.html) 4. 金山度咕屋 內容改寫自師慧君(2014)撰文,好房網雜誌,13。(擷 取自https://news.housefun.com.tw/mag/hf/13/article/2 /13613667689.html) 圖片取自張晨晟(2014)攝影,好房網雜誌,13。(擷 取自https://news.housefun.com.tw/mag/hf/13/article/2/ 13613667689.html) 5. 雅加達疊疊樂建築 建築師簡介,內容改寫自Williams(2015)建築設計師─ 法蘭克˙洛伊˙萊特(節取自http://www.mirthbags. 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2&cid=23&id=14 ) 建築簡介,內容改寫自臺灣建築美學文華經濟協會,當 魔術方塊變成摩天大樓•Peruri 88雅加達建築疊疊樂 (取自http://www.aace.com.tw/html/news/show. aspx? num =401&Page=34) 圖片取自http://www.oc-la.com/index.php?a=shows&catid =11&id=77 6. 箱宅 內容改寫自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xtplus/%E5% 91%A8%E5%88%8A%E5%B1%8B-%E9%82%A8-% E6%95%99-%E5%AE%A4/article/20020509/2_39325 72/%E6%BD%AE-%E7%8E%A9-%E5%8C%97-%E4

(16)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19  %BA%AC-%E5%9F%8E 圖片取自https://www.pinterest.com/alleylay/gary-chang- suitcase-house/?lp=true

◆ 大師作品

任 務 導 向 學 習 採 以 終 為 始 的 逆 向 設 計 , 在 課 程 的 前 端,除提供任務文本之外,亦提供大量的大師作品給小設 計 師 們 閱 讀 品 味 。 如 果 說 文 本 賦 予 關 鍵 概 念 有 意 義 的 脈 絡,大師作品則是提供最終作品樣貌可能的向向,小設計 師們也透過解析大師作品,習得大師的思維習性,並遷移 於自己的作品設計中。 《會呼吸的房子》的大師作品由每位學生「蒐集一個 世界上會呼吸的建築物或生活空間,並說明那個空間如何 呼吸?」所蒐集的大師會呼吸的房子案例作品如表 2-1。  20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表2-1 《會呼吸的房子》大師作品 會呼吸的房子案例名稱 所在地 北投圖書館 臺灣臺北 臺大綠房子 臺灣臺北 客家土樓 臺灣苗栗、大陸福建和廣東 公共資訊圖書館 臺灣臺中 土角厝 臺灣雲林 石板屋 臺灣屏東、臺東 蝸牛住宅 臺灣宜蘭 高腳屋 臺灣花蓮、馬達加斯加、大陸 陽光集裝屋 大陸上海 合掌村 日本岐阜縣 天空之城 馬來西亞 風華南岸酒店 新加坡 米蘭垂直森林 義大利米蘭 德國柏林國會大廈 德國柏林 洛杉磯白屋頂 美國洛杉磯 阿立的家 臺灣臺北 健康建築 臺灣宜蘭 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 德國漢堡 布利特中心 美國西雅圖 逆風屋 美國新墨西哥州 溫哥華會議中心 加拿大溫哥華 軟屋 德國漢堡 竹屋 比利時羅策拉爾 隱形斗蓬的樹屋旅館 瑞典北部 稻草屋 英國巴斯大學

(17)

前所未見(NBS)任務設計

為了將上述問題轉變成一個「前所未見」(Never- before- seen, NBS)的設計挑戰,我們賦予學生參與這個任務的角 色—空間設計師,角色的賦予將決定學生用什麼觀點來切 入這個議題;在任務中我們設定最終結果「設計一個讓學 校與社區居民的共享空間」,這讓學生非常清楚目標,能為 學生所有的努力定向。最後提出對創意成果拉高視野的期 待—請學生能有「前所未見」的方式來完成任務。圖 2-10 為《會呼吸的房子》給學生的任務信。 圖 2-10 《會呼吸的房子》任務信 嗨!各位設計師: 陪伴士東國小 60 多載的南棟爺爺,是所有士東 人進入小學 時第一個成 長空間,承 載著大家快 樂童 年的回憶。 然而走過歲 月,南棟爺 爺的呼吸的 氣息 越來越微弱,幾乎已經趕不上小朋友們年輕的躍動。 這個暑假 南 棟即將拆 除 ,為了賦 予 這個空間新 的生命力, 學校招募各 位設計師參 與這一次的 「士 東國小會呼 吸的房子」 設計,讓學 校與社區居 民以 前所未見的方式共享這個空間。 任命 還將 圖 此有 圖 變環 會呼吸的房子 命小設計師們來 將空地的地形圖 圖 2-11 校長與 任務信 這個 NBS 的任 有學生在國語日 2-12), 可 以 見 環境的力量。 子任務信,在校 來進行南棟新空 圖交予設計師們 總務主任簽署及 任務設計,確實 日報校園相關版 見 得 他 對 於 任 務 長與總務主任的 間的設計任務 參考(圖 2-11) 及頒發《會呼吸 實帶起了學生的使 面中,報導了這 的 重 視 , 也 期 待 的簽署下, ,總務主任 )。 吸的房子》 使命感,因 這個任務(如 待 自 己 有改

(18)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23  圖 2-12 29 屆賴彥丞投稿國語日報文章

3. 設定評量規準

評量規準的是教師教學的專業判斷,讓任務可以剛剛好 的比學生目前所會的再難一點點,並於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

作品規格

作品規格可以作品的外在形式來訂定,是任務的基本 要求,應是所有學生都應該做到的。本課程《會呼吸的房 子》的最終作品,預期以建築或空間「模型」來呈現,因 此在作品規格的訂定上,便是以建築或空間模型的形式來 設定。表 2-2 為《會呼吸的房子》作品規格:  24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表2-2 《會呼吸的房子》作品規格 要 不要 1. 要定義出呼吸的概念,並為這 種呼吸概念下 1個獨特的命名 2. 空間模型作品至少有3種不同 的使用空間,並針對其呼吸概 念給予命名 3. 空間模型設計要是3D立體的 4. 空間模型設計的大小要在基地 範圍內 5. 空間模型的比例要是1:50 6. 要針對所打造的使用空間及其 所要表現的呼吸概念選擇模型 材料 1. 不要用「會呼吸的房子」作為 空間模型的名稱 2. 不要以環保或綠建築指標作為 會呼吸的定義 3. 不要只以美觀和便利性來設計 空間模型 4. 不要用表面邏輯(例如:教室、 遊樂場、辦公室等)來作為使 用空間。 5. 不要各個空間或物件的比例不 一致

◆ 表現標準

學 生 要 表 現 出 怎 樣 的 證 據 , 才 能 顯 示 學 習 目 標 的 達 成?在設定表現標準時,我們先從《會呼吸的房子》預期 結果的內涵,來界定出學生應表現的兩個面向:「關鍵概念 的詮釋」、「作品產出的高層思考」,再以這兩個向度,拉出 適當的表現層次。表 2-3 為《會呼吸的房子》表現標準:

(19)

會 概 空 的 即 生 界 標 習 在 定 表2-3 向度 重做 呼吸的 念 以 環 保 或 建 築 指 標 為 會 呼 吸 定義。 間設計 創意 用 表 面 邏 ( 例 如 室、遊樂場 辦公式等 設 計 使 用 間。 課程設計小 本單元在設定 即已經學過的能力 生進入此課程並未 界定在「可發表 標;以可發表的層 習目標潛能的證據 在可發表層次之上 定為「專家層次 《會呼吸的房 接近完成 或 綠 標 作 吸 的 定 義 出 會 呼 吸 的 一 般 概 念(僅是呼吸 的 生 理 功 能 對應,例如 氣體交換)。 邏 輯 : 教 場、 等)來 用 空 能 以 所 定 義 的 呼 吸 來 設 計空間,但不 能 串 聯 出 有 意 義 的 共 享 空 間 生 活 樣 貌。 小燈泡 定表現標準的層 力,界定在「重做 未有新的學習;將 」層次,表示表現 層次為基準,往下 據的學習表現,界 上,將突破目標框 」,界定更高的 子》表現標準 可發表水準 呼 概 吸 能 : 。 定 義 出 會 呼 吸 的 獨 特 概 念(利用呼吸 進行聯想、比 喻等方式,去 思 考 會 呼 吸 的概念)。 重 子 的 發 想 義 設 不 有 享 樣 能 精 準 的 以 所 定 義 的 呼 吸邏輯,來設 計空間,並勾 勒 出 有 意 義 的 共 享 空 間 樣貌。 能 境 氛 提 觀 共 貌 次時,將學生的「 做」的表現層次 將希望學生達成學 現此層次者即達到 下找出能表現出具 界定在「接近完成 框架達成前所未 標準,期待學生 專家水準 重 新 賦 予 房 子 的 呼 吸 新 的定義,能啟 發 新 的 設 計 想法。 能 考 量 到 情 境的營造、氣 氛 的 包 裝 並 提 出 獨 特 的 觀 點 來 述 說 共 享 空 間 樣 貌。 「已知」, ,表示學 學習表現 到學習目 具達到學 成」層次; 見者,界 能超越。

的原 進, 資源 積木 室中 也讓 小紙 空間 「點 且每

4. 學生嘗

為了讓學生能 原型,並能在發 ,我們規劃了「 源,讓學生可以 木、黏土、紙片 中並展示所有階 讓同儕間的彼此 紙板快速製作建 間內風的流動, 點子筆記本」上 每次運用不同顏 圖 2-13 速作

嘗試

能快速的產生《 發想、構思、執 思想實驗室」, 在紙上畫出設計 片等能快速的產 階段性的產出,讓 此激盪得以產生 建築模型的原型 運用小紙片進 上繪製會呼吸的 顏色的筆,不斷 作模型 會呼吸的房子》 行間來來回回的 並在其中提供各 計,或運用便利 生模型的雛形 讓「構想的形狀 。如下圖 2-13 設計、圖 2-14 行測試、圖 2-1 房子空間及建築 調整修正構想 圖 2-14 風流 》建築模型 的調整與精 各式各樣的 利貼、花片、 。思考實驗 狀」被看見, ,學生運用 ,為了測試 15,學生在 築設計圖, 。 流測試

(20)

「視 實驗 學生 發的 組 再 過便 當所有學生《 視覺化」後,學 驗室」的空間裡 生運用便利貼給 的想法等。當越 再 創 的 可 能 。 圖 便利貼回饋激盪 圖2 2-15 設計圖 《會呼吸的房子 學生間的想法也 ,張貼出各式各 給予每個原型嘗 越來越多的想法 圖2-16即 學 生 彼 此 盪的情形。 2-16 思想實驗室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 圖精進 》嘗試和構想的 開始彼此激盪 樣的原型並擺上 試回饋、提問和 迸出,構想之間 此 的 觀 看 階 段 性 室想法激盪 房子  27  的原型,均 。在「思想 上便利貼, 和因此而促 間也有了重 性 作 品 及透  2 的 裡 大 紙 段 個 點 料 本

作展 電站 什麼 整性 關鍵 劃一 習之 性 能力 28  任務導向學習 課程設計小 「思想實驗室 的進出在這個空間 裡的布置,均是為 大師作品、學生原 紙片等)、學生思 段性的作品等。除 個人的「點子筆記 點 子 筆 記 本 中 , 料、突然繃發的點 本中,累積與激發

5. 教學引

「教學引導」 展品、策劃展覽 站、專題講座、 麼,據之以思考 性的學習規劃。 鍵概念後,繪製 一個紙上博物館 之處,此時教師 。教師也可以從 力、興趣和需求 習的設計與實踐 小燈泡 室」可以是一個實 間中醞釀、實驗與 為了讓「思考變得 原型嘗試所需的資 思考激盪所需材料 除了集體激盪的空 記本」,好比個人 課 堂 的 學 習 記 錄 點子或靈感、嘗試 發想法。

引導與區分性教

就是各學科領 覽時所需的相關 直接教學等方 考:為何教?教 在學生規劃初 製展品設計圖, 館的展覽,他們 師教學引導,會 從學生的嘗試行 求,在教學引導 實體的空間,學生 與碰撞思考。思想 得可見」,張貼任 資源(花片、積木 料(便利貼、海報 空間外,每位學生 人的「思想實驗室 錄 、 田 野 調 查 的 第 試與反思等均記錄

教學

域的教學,充實 知能,可採實境 式,重點是學生 什麼?如何教? 步的作品階段 或是運用大師作 會發現自己需要 讓學生意識到學 動中,更精準觀 時予以區分性的 生能自在 想實驗室 務規準 、 木、黏土、 報)、階 生亦擁有 室」,在 第 一 手 資 錄在筆記 實學生在製 境參訪、充 生需要的是 ?且進行統 ,試著詮釋 作品練習策 要進一步學 學習的必要 觀察學生的 的回應。

(21)

在《會呼吸的房子》課程中,我們設計了兩個階段性 小任務作為鷹架,也在進到作品設計與製作階段,安排專 題講座與分站教學引導,整個教學引導規劃如圖2-17: 圖2-17 會呼吸的房子教學引導規劃

(1)

階段任務

《會呼吸的房子》任務,邀請設計師為士東國小設計 一個讓學校與社區居民共享的空間,這個最終任務命名為 《形塑『自在』的呼吸》,意思是設計師們能發揮自身的創 意設計出讓自己也感受自在的空間。

南 棟 教 室 要 拆 了

階段任務 1:親近大師的呼吸 【分析特色建築】 策展充電站 專題講座 工具技術實作 【設計「會呼吸的房子」】

主要任務:形塑「自在」的呼吸

階段任務 2:觸摸在地的呼吸 【探究基地環境】 本課程教學之設計在學生《形塑『自在』的呼吸》前, 安排兩個「階段性任務」做為學習鷹架,包括:《親近大師 的呼吸》與《觸摸在地的呼吸》。《親近大師的呼吸》是分 析世界各地的特色建築、《觸摸在地的呼吸》則是因為最終 的空間設計是在士東國小中,因此必須瞭解這個地基環境 的特性。兩個階段性任務亦使用任務導向學習的方式進教 學,兩個階段皆可視為一個 6 又 1/2 的步驟循環。

階段任務1:親近大師的呼吸

《親近大師的呼吸》任務,請學生蒐集世界各地的「會 呼吸的房子」,分析建築設計的大師如何讓房子「會呼吸」。 因為「會呼吸的房子」並非專有名詞,尚未有明確的定義, 因此學生必須先對「會呼吸」進行詮釋,然後再分析每個 特色建築的呼吸方式。《親近大師的呼吸》任務的實作作品 為設計「紙上博物館」,亦即以世界各地會呼吸的房子為展 品 , 透 過 策 展 思 考 , 展 示 在 海 報 紙 上 。 此 任 務 說 明 如 圖 2-18: 圖2-18 「親近大師的呼吸」任務說明 寒假期間,設計師們走訪了世界各地,帶回 43 件大師「會 呼吸房子」 作品,請你 策劃一個前 所未 見的「親近 大師的呼吸 」特展,來 展現大師們 在空 間設計上獨特的呼吸。

(22)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31  在進行《親近大師的呼吸》任務時,教學團隊提供「任 務步驟」做為行動指引,步驟如圖 2-19: ★親近大師的呼吸任務步驟★ 1. 成立 「策展 設計工 作室 」 2. 走訪 大師會 呼吸的 房子 案例 3. 歸 納 大 師 設 計 的 房 子 呼 吸 的 方 式 有 哪 幾 種 類 型 ? 有 哪 些 前所未 見的 房子呼 吸方 式? 4. 給予 每位大 師設計 的房 子呼吸 方式 獨特的 命名 ? 5. 思 考 大 師 為 何 要 用 這 種 方 式 讓 房 子 會 呼 吸 ? 檢 視 大 師 所 設計的 房子 呼吸品 質? 6. 決定 要展出 的 4種呼吸類 型( 展區)、每個呼吸 類型選 出 3個 代表作品 (展品 ) 7. 決 定 展 區 與 展 品 在 展 場 中 的 排 列 組 合 方 式 , 並 構 思 導 覽 方式 圖2-19 《親近大師的呼吸》任務步驟 階段性任務《親近大師的呼吸》的作品形式為「紙上 博物館」,教學團隊亦提供作品規格與表現標準做為學習鷹 架,作品規格如表 2-4。  32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表2-4 《親近大師的呼吸》─紙上博物館作品規格 要 不要 1. 要從大師案例中定義出四種呼 吸的概念(展區) 2. 要幫每一種呼吸概念下1個獨特 的標題(區名) 3. 每種呼吸的概念要選出最具代 表性的3件大師案例(展品) 4. 3件大師案例要有意義的排列 組合成1個完整且獨特的故事 (展區內的故事) 5. 4個呼吸概念(展區)要有意義 的排列,並串聯成完整且獨特的 故事(布展、展場說明) 6. 要能為「親近大師的呼吸」這個 特展定義出一個獨特的概念(展 名) 1. 不要用「會呼吸的房子」作為特 展的名稱 2. 不要以環保或綠建築指標作為 會呼吸的定義 3. 不要採用報告者的定義來說明 呼吸的概念 4. 不要只以美觀和便利性來選擇 大師案例 5. 不要用表面邏輯 (例如:顏色、 新舊、地區等)來排列組合大師 案例 此階段性作品「紙上博物館」可視為學生對「會呼吸」 概念的詮釋與策展的原型嘗試,提供之表現標準如表2-5:

(23)

表2-5 《親近大師的呼吸》─紙上博物館表現標準 向度 重做 接近完成 可發表水準 專家水準 會呼吸 的概念 以 環 保 或 綠 建 築 指 標 作 為 會 呼 吸 的 定義 定 義 出 會 呼 吸 的 一 般 概 念(僅是呼吸 的 生 理 功 能 對應,例如: 氣體交換) 定 義 出 會 呼 吸 的 獨 特 概 念(利用呼吸 進行聯想、比 喻等方式,去 思 考 會 呼 吸 的概念) 重 新 賦 予 房 子 的 呼 吸 新 的定義,能啟 發 新 的 設 計 想法 策展的 創意 用 表 面 邏 輯 ( 例 如 : 顏 色、新舊、地 區等)來排列 組 合 大 師 案 例 能 以 所 定 義 的 呼 吸 來 排 列 組 合 大 師 的案例,但不 能 串 聯 出 有 意義的故事 能 精 準 的 以 所 定 義 的 呼 吸 邏 輯 來 排 列 組 合 大 師 的案例,並說 出 具 有 溝 通 力的故事 能 考 量 到 情 境的營造、氣 氛 的 包 裝 並 提 出 獨 特 的 觀 點 來 述 說 具 有 說 服 力 與 渲 染 力 的 故事 學生透過解析大師會呼吸的房子案例作品,對於「會 呼吸」的概念作初步的詮釋,利用便利貼持續擴散與聚斂 過程中,各小組以獨特的方式品味出會呼吸的房子的概念 和邏輯,以下舉學生的作品說明。 圖 2-20 為一組中年級學生的作品,他們將「會呼吸」 詮釋為「天然空調」,分為「植物冷氣、太陽暖氣、孔洞風 扇、自然除濕機」四大展區。在歸納大師案例作品後,這 組學生發現「會呼吸的房子」是運用自然的方式進行空間 溫度的調節。 圖2-20 《親近大師的呼吸》─紙上博物館作品:天然空調 圖 2-21 亦 為 中 年 級 學 生 的 作 品 , 展 名 命 為 「 取 之 有 『道』」,第一展區是「射」,展示了運用鏡子反射讓房子彷 彿隱身在山林中的「隱形斗蓬」、沙漠強風中的建築,刻意 讓空間能運作;第二個展區是「透」,米蘭垂直森林,在建 築物上植栽,使得風和陽光穿透進入空間、竹屋則是讓風 穿透竹子間的縫細;第三展區是「流」,包括了高腳屋下水 的流動、軟屋的太陽能織品能隨著陽光流動、像是樂高積 木的組合屋,則能隨心所欲的流動空間;第四展區是「循」, 天 空 之 城 運 用 植 物 和 孔 洞 , 讓 空 間 中 的 新 鮮 空 氣 得 以 循 環、德國柏林國會大廈循環夏天和冬天的暖氣和冷氣,讓 空間冬暖夏涼。 開了大洞讓風能射過去、太陽能屋則是運用陽光的照射,

(24)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35  圖2-21 《 親 近 大 師 的 呼 吸 》 ─ 紙 上 博 物 館 作 品 : 取 之 有 「 道 」 歸納了這些會呼吸的房子後,這組學生特別說明了他 們為何將展名命名為「取之有『道』」有三層的意涵:第 一層意義「道路」就如同展區名射、透、流、循,每個空 間都有不同的呼吸路徑;第二層的含意是「道理」,亦即 每個空間在所處的環境中,為何會這樣的與自然共處都有 其道理;第三層次是「道德」,這組學生發現,這些會呼 吸的房子的設計,使得這些空間在運用自然資源是依需求 不過度,非常有道德。 一組高年級學生的作品如圖2-22,展名為「蟲蟲氣息」, 巧妙的用「呼吸方式」來連結「建築空間」和「蟲蟲」, 發展出四個展區。  36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圖2-22 《親近大師的呼吸》─紙上博物館作品:蟲蟲氣息 第一個展區「毫米間的律動」,代表性的蟲是「蚯蚓」, 蚯 蚓 是 用 皮 膚 呼 吸 的 , 這 個 展 區 的 房 子 也 是 用 皮 膚 呼 吸 的,就像「竹屋」用了竹子間的縫細讓風流動,就彷彿是 用皮膚呼吸;第二個展區是「律動間的交替」,代表性的蟲 是「水螳螂」,水螳螂在水面上跟水面下,它會是兩種不同 的呼吸方式,而這個展區的建築和空間也都是會因應環境 和需求替換改變;第三個展區名為「交替時的隱身」,代表 的蟲是「枯葉蝶」,枯葉蝶會隱身在環境中,這個展區所展 是的建築和空間,也是可以隱身在自然環境中的,例如: 隱形斗蓬和合掌村;第四個展區是「隱身下的轉換」,代表 性的蟲是「糞金龜」,糞金龜轉換了糞便的價值,在古埃及

(25)

的故事中更是象徵重生,因此,在這個展區中的的建築或 空間,例如:德國柏林會大廈,都將自然資源循環再利用 於空間中。 除了巧妙的運用「蟲」來比喻連結「房子」之外,這 組的四個展區:毫米間的律動、律動間的交替、交替時的 隱身、隱身下的轉換,更是很具文學性的編排,非常有創 意的設計。

階段任務2:觸摸在地的呼吸

小設計師們設計的「會呼吸房子」將實踐在士東國小 環境中,因此第二個階段任務,便是要了解校園空間的呼 吸情形,任務名稱命名為《觸摸在地的呼吸》。在此階 段 , 教師團隊請學生根據《親近大師的呼吸》任務中分析出的 大師對於「會呼吸房子」的詮釋,選擇一種空間呼吸的方 式,設計實驗在士東國小校園進行檢測,此階段任務的實 作作品為「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觸摸在地的呼 吸》任務說明如圖 2-23: 圖2-23 《觸摸在地的呼吸》任務說明 階段性任務「觸摸在地的呼吸」,以「視覺資訊圖表」 來呈現空間呼吸「實驗」的結果,作品規格如表 2-6。 表2-6 《觸摸在地的呼吸》─紙上博物館作品規格 要 不要 1. 要從「親近大師的呼吸特展」中 選擇一個「會呼吸房子」的呼吸 概念。 2. 要將呼吸概念轉換成「可操作、 可觀察、可測量」的實驗方式。 3. 各實驗設計與進行要符合「333」 原則中的一個。 4. 要將各個區域的實驗結果,轉化 成「視覺圖示」的表達方式,在 A3紙上呈現。 5. 要給予各個區域的呼吸品質現況 進行評價與分析,並給予命名。 1. 不要採用主觀的感受來說明 呼吸的概念。 2. 不要只以便利性來進行呼吸 概況的調查。 3. 不要用一般的統計圖表(例 如:折線圖、圓餅圖、長條 圖等)來表達實驗結果。 4. 不要用表面邏輯 (例如:好 壞、困難容易、舒服不舒服 等)來評價、分析與命名。 ※ 「333」原則,是指實驗設計蒐集資料至少要有3個時間點或3的空 間地點或3實驗向度。 我們即將 參 與設計的 基 地,位處 於 士東國小, 在這個大環 境中的各個 空間、各個 角落,存有 不同 的呼吸型態 。請你策劃 一個「觸摸 在地的呼吸 」視 覺資訊圖表,來經驗士東國小各個空間的呼吸節奏。

(26)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39  表2-7 《觸摸在地的呼吸》─紙上博物館表現標準 向度 重做 接近完成 可發表 專家 呼吸概念 檢測評價 採 用 主 觀 的 感 受 來 說 明 呼 吸 品 質 的 概念。 用 表 面 邏 輯 ( 例 如 : 好 壞 、 困 難 容 易、舒服不舒 服 等 ) 來 評 價、分析與命 名 定 義 出 會 呼 吸 的 獨 特 的 呼 吸 品 質 概 念 並 依 此 概 念評價、分析 與命名。 重 新 賦 予 房 子 的 呼 吸 品 質 新 的 概 念,且依此概 念評價、分析 與命名。能啟 發 新 的 檢 測 設計想法。 視覺圖示 展現設計 用 一 般 的 統 計 圖 表 ( 例 如:折線圖、 圓餅圖、長條 圖等)來表達 檢測結果。 結 合 多 種 統 計圖表,來完 整 來 表 達 檢 測結果。 能 以 獨 特 的 視 覺 圖 像 設 計,精準的傳 達 呼 吸 檢 測 結果。 能 考 量 到 情 境營造、氣氛 包 裝 來 設 計 視覺圖像,傳 達 呼 吸 檢 測 結果 以下分享幾個學生在「觸摸在地的呼吸」階段任務中 的「視覺資訊圖表」作品: 圖 2-24 為一組中年級學生,從大師作品中發現「水的 流動」是房子「會呼吸」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發想出「測 量不同基地環境中水的擴散與吸收」的實驗。實驗結果命 名為「縫細中的拔河賽」,將水的擴散和吸收用「拔河」來 比喻,在視覺資訊圖表上,用「水」和「土」的拔河來象 徵,力量的大小則以線條的數量和目的來表徵。  40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 呼吸測量:5分鐘之內,等量的水在不同地點的擴散與吸收。  333:操場兩側樹下、操場為為PU跑到、操場正中央。 圖2-24 《觸摸在地的呼吸》─視覺資訊圖表:縫細中的拔河賽 圖 2-25 為一組高年級學生,從大師作品中發現「聲音 在空間中的傳遞與共鳴」是房子「會呼吸」的重要元素之 一,因此發想出「測量不同時間空間中聲音捕捉」的實驗。 實驗結果命名為「色彩律動」,將聲音的傳遞與共鳴用不同 的「色調」來比喻,在視覺資訊圖表上,用顏色在代表時 間長度的格子所佔格數的多寡和顏色來代表不同聲音出現 的大小和頻率,整體視覺圖表呈現出色彩的律動感。

(27)

 呼吸測量:不同時段人的聲音在教室空間中傳遞與共振。  333:上課前5分鐘、上課中5分鐘、下課後5分鐘。 圖2-25 《觸摸在地的呼吸》─視覺資訊圖表:色彩律動

(2)

主要任務:形塑「自在」的呼吸

教學介入的設計,是依據學生完成最終作品所需要的 能力進行教學,本課程最終作品請設計師們在士東國小基 地內設計「會呼吸的房子」並以建築空間「模型」的方式 來展現。學生完成此任務需要能詮釋「會呼吸」的概念、 並能創意轉化為空間設計等思考能力,也要學習製作模型 的技巧。思考能力的教學,教學團隊設計《策展充電站》; 而空間與模型設計的技巧,則安排系列性的《從平面到立 體》系列專題講座進行。

 策展充電站

在學生設計階段,則依據學生所需能力在規劃「策展 充電站」,由教師團隊利用「分站」方式進行區分性的教學 引導。透過分站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視需求(例如:參照 規準)選擇充電站;教師也可依據每組學生的狀態,提供 不同的引導,例如:尚未有想法的組別,可以提供思考策 略鷹架其思考;對於已經有初步設計想法的組別,可以就 其 目 前 的 設 計 基 礎 , 協 助 精 緻 化 。 策 展 充 電 站 規 劃 如 表 2-8,策展充電站實際進行情景如圖 2-26。 表2-8 策展充電站規劃表 站名 地點 站長 充電設備 注意事項 大師 地基站 電腦教室 公佈欄 資料查詢 大師案例 設計師如何看待呼吸 ◆每一站的充電時 間10分鐘。 ◆每個設計工作室 有3次使用的機 會,由成員夥伴 決定使用的時段 與站別。 ◆單一充電站在同 一時段只能有1 個設計工作室預 約。 呼吸 概念站 獨研教室 游健弘 老師 聯想與比喻的技法 定義與命名 呼吸 概念站 中教室 簡偉娟 老師 聯想與比喻的技法 定義與命名 策展 創意站 閱讀角 黃楷茹 老師 生活空間的邏輯 論述的方式 專家 品味站 大教室 蔡忻怡 老師 專家提問 精進導覽敘說

(28)

的 專題 請立 實作 圖2

 《從平面到

《會呼吸的房 「模型」,教學團 題講座,讓學生 立體繪畫師、室 作學習設計和模 圖2-27 2-26 策展充電站

到立體》系列專

房子》最終作品 團隊因此安排系 生認識空間配置 室內設計師與建 模型製作技術。 《從平面到立體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 站進行實況

專題講座

請設計師製作建 系列性「從平面到 和模型製作方法 築師分享設計想 體》系列專題講座 房子  43  建築與空間 到立體」的 法,講座邀 想法並透過 座  4

進行 展歷 建築 棟新 獲 得 會 計真 44  任務導向學習

6.

學生修

經過各學科領 行正式創作,最 歷程,進行展覽 在修正階段, 築師擔任評審, 新空間的守門人 得 專 業 回 饋 的 機 ,適合的作品, 真實在士東國小 圖2-2 習的設計與實踐

修正設計

領域教學介入後 最終作品也經過 覽,並透過導覽 教學團隊安排 給予學生建議 人,對學生來說 機 會 , 也 是 向 學 將會納入學校 小的基地上打造 28 《會呼吸的房 ,學生會調整原 再一次分類、概 與觀眾互動,再 「作品審查會」 。學校建築師即 ,這場「審查會 學 校 建 築 師 實 際 實際的新空間規 。 房子》審查會 原型嘗試, 概念化的策 再次反思。 」邀請學校 即是設計南 會」不僅是 際 提 案 的 機 規劃,讓設

(29)

在腦力激盪集思廣益後,最終的展覽名稱命名為《空 響•空想•空享》意思是建築在士東國小的新空間,是士 東兒童對南棟教室空間的迴「響」,是士東兒童對新空間的 「想」像,這個新空間也將予全校師生與社區民眾共「享」。 四個展區:「律動」、「觸動」、「脈動」、「心動」分別象徵著 人 與 空 間 與 環 境 的 交 互 作 用 ( 展 區 一 覽 與 作 品 案 例 如 附 件)。 一般的教學,學生合乎老師的標準,完成的是「作業」。 但是在策展任務學習中,有真實的觀/聽眾,學生完成的是 「作品」,文化心理學家 Bruner 認為: 所有集體文化活動之主要功能,就在於生產「作品」 (oeuvres)……在他們的作品生產過程中,可以給參與 該集體的人得到驕傲感、認同感、乃至連貫感……集體 作品產生並維持了群體的團結感。作品協助生成了一個 社群,而相互學習者的社群之所作所為都不外乎此。(宋 文里譯,2001, p.51) 因為這樣作品帶來的社群認同感,以及期待規準的引 導,會使學生像一位創作者,主動的希望作品可以更好, 精益求精。而由於「外在的『作品』還會為內在的心靈作 用產製出一種記錄,讓我們因著它而更容易對我們的思考 進 行 後 設 思 考 」 ( p.52) , 學 生 會 像 是 設 計 思 考 家 , 在 擴 散發想與聚斂彙整中,跌宕出更精準的構想。這些構想化 為作品後,就可開展,當實際的觀眾提供回饋,小設計師 重新觀想當下的呈現時,也許又會有新的想法出現,這時, 會重返關鍵概念的探究,再度開啟一段生生不息的任務導 向學習之旅!

參考資料

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Bruner, J.著:The Culture of Education。臺北市:遠流。(原著 出版年:1996)。

陳偉仁、黃楷茹、吳青陵、呂金燮(2019):廣達「設計學習」 計畫教師工作坊工作手冊。廣達文教基金會主辦,未出版。 南投縣: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30)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47 

附錄

1:展區規劃

《空響、空想、空享》──會呼吸的房子˙空間模型特展

 448  任務導向學習 圖2-習的設計與實踐 -12 29屆賴彥丞丞投稿國語日

(31)
(32)
(33)
(34)

第二章 會呼吸的房子  55 

附錄

2:展品─學生空間模型作品

《空響、空想、空享》──會呼吸的房子˙空間模型特展

(35)
(36)
(37)

第三章 垃圾之歌

士東國小資優資源班師生共同創作 課程教學設計:黃楷茹、簡偉娟、游健弘、蔡忻怡、李翊誠、 顧薇 學生:士東國小資優班第 28、29、30 屆

0.

課程設計緣起

垃圾是人類存在的萬年例證,有如一面文明之鏡,忠 實反映了社會變遷和人類的生活風貌(周文萍、連惠幸譯, 1994)。 因此,在生活的環境中,不論是垃圾桶中的紙屑、 免洗用具、廚餘或是街頭地上的菸蒂、瓶罐等,都可以觀 察與分析這個區域、社區的樣貌與特色。 天母地區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濃濃的異國風情, 不論是美國學校、日僑學校或是滿街的異國料理、服裝店 等,都給了天母獨特的樣貌與風采。但除了這些明顯的地 標 之 外 , 我 們 還 可 以 用 怎 樣 的 方 式 去 認 識 與 了 解 這 個 社 區?從這樣的理念出發,《垃圾之歌》主題課程,帶領著學 生走進社區,透過實際的社區踏查,蒐集與整理垃圾的種 類、數量等資訊,藉此瞭解社區人類文明生活和活動的樣 貌,進一步轉換角色,為垃圾發聲,並且發揮創意與想像, 運用 主題 懷 能力

個概 理念 生活 價值 生對

時候 圾唱 先詮 想要 用廢棄物創作裝 題統整的課程設 ,並且發揮創意 力進行理念的宣

1. 關鍵概

◆ 關鍵概念:

本課程以垃圾 概念,是因為歌 念。垃圾反映著 活的象徵,從創 值觀。透過轉換 對人類文明生活

2. 界定問

◆ 界定問題:垃

一首歌不純然 候能夠傳達了某 唱出怎樣的歌? 詮釋「歌」的概念 要唱出什麼樣的 裝置藝術作品, 設計,促進學生 意與領導素養, 宣導。

概念

垃圾之歌

圾之「歌」作為 歌透過歌詞與旋 著某個時代或生 創造、使用到被 換角度思考垃圾 活的反思以及對

問題並將問題脈

垃圾會唱出什麼

然的是弦律或歌 某種理念、感受。 ?」在設計思考 念,然後思考垃 的歌? 譜出垃圾之歌 對己、對人與對 以高層思考的抽 關鍵概念,選擇 律,傳達著不同 活樣貌,它們是 廢棄,反應著人 唱著怎樣的「歌 環境的關懷。

脈絡化

麼樣的歌?

詞,當他們結合 。本課程的主要 和行動過程中 圾反應怎樣的人 。期望以此 對環境的關 抽象與想像 擇「歌」這 同的想法與 是人類文明 人類生活的 歌」激發學 合在一起的 問題是「垃 ,學生需要 人類生活?

(38)

第三章 垃圾之歌  63 

◆ 任務文本

任務文本的目的,在於將問題脈絡化,讓學生對於概 念的理解和建構的過程更加鮮明。《垃圾之歌》主題課程的 任務文本,教師團隊擷取〈垃圾之歌〉一書(周文萍、連 惠幸譯,1994),和〈李昌鈺教你觀察力:從翻垃圾桶起〉 一文(田習如,2014)中所舉出一些垃圾反應時代、地區 獨特生活樣貌的有趣例子,引發學生對於垃圾如何唱歌? 唱出什麼樣的歌?的鮮明想像。

垃圾人類學

垃圾會唱歌嗎?唱的是什麼樣的歌呢?

垃圾之歌,聽起來並不動聽,但是卻是人類重要 的研究議題。垃圾是人類祖先留給後世最巨大的具體 遺產之一,如果我們能了解我們所丟棄的東西,便更 能了解我們所置身其中的世界(周文萍、連惠幸譯, 1994)。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例子,讓我們了解到垃圾就像 歌一樣,反應的一個時代、地區的生活樣貌與獨特性。  國際知名的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說:一般人最 容 易 忽 視 的 地 方 , 反 而 可 能 是 資 訊 最 多 的 所 在 , 「 垃 圾 桶 」 就 是 最 好 的 情 報 蒐 集 站 。 「 垃 圾 桶 就 像 一 本 歷 史 書 , 」 他 解 釋 , 每 一 層 的 垃  64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圾 顯 示 出 不 同 的 時 間 順 序 , 每 件 垃 圾 也 代 表 一 個 活 動 , 越 上 層 發 生 的 時 間 越 近 , 因 此 辦 案 時 絕 不 能 把 垃 圾 桶 的 東 西 一 古 腦 倒 出 來 ; 而 從 一 張 紙 是 否 只 寫 一 兩 字 就 丟 棄 、 是 否 揉 碎 等 這 類 細 節 , 也 可 以 推 斷 當 事 人 的 個 性 是 否 浪 費 、 大 而化之(田習如,2014)。  如 果 你 調 查 的 是 至 少 擁 有 一 隻 貓 跟 一 隻 狗 的 住 家 , 來 自 垃 圾 堆 的 資 料 會 告 訴 你 : 這 些 家 庭 裡 的 貓 絕 對 吃 得 比 狗 好 ( 周 文 萍 、 連 惠 幸 譯 , 1994)。  瞧 瞧 墨 西 哥 市 民 丟 的 垃 圾 , 你 會 發 現 : 就 比 例 上 來 說 , 郊 區 貧 民 吃 的 糖 果 , 比 他 們 有 錢 的 鄰 居 還 多 , 而 且 糖 果 是 墨 西 哥 市 內 , 最 昂 貴 的 食 物(周文萍、連惠幸譯,1994)。

※文本資料來源

周文萍、連惠幸(譯)(1994):垃圾之歌:(Rathje, W. & Murphy, C.著 : Rubbish!: The Archaeology of Garbage. 臺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田習如(2014):李昌鈺教你觀察力:從翻垃圾桶起。

商業週刊,1410期。(取自http://www.dgnet.com.tw/ articleview.php?article_id=25548&issue_id=5067)

(39)

訴說 隊為 松永 藝術 201 會區 河岸 創意 椎鯛 (富 圖 3

◆ 大師作品

《垃圾之歌》 說與反思人類文 第 一 件 作 品 是 為「淀川技術」 永所組成,他們 術作品,反轉所 14)。「淀川」日 區,帶著各種人 岸邊所蒐集到的 意與幽默,希望喚 鯛》來台展出, 富邦藝術基金會 3-1 淀川技術《 的大師作品,提 文明生活的裝置 是 《 黑 椎 鯛 》( 圖 。「淀川技術」 們將撿拾而來的 所謂「垃圾」的 日本大阪市主要 人為雜物入海, 的廢棄物為材料 喚起民眾對環境 藝術家還加上 會,2014)。 《黑椎鯛》作品 提供兩件以廢棄 藝術作品。 圖 3-1), 此 作 品 由日本藝術家柴 廢棄物改造成形 定義(富邦藝術 河流,流經人口 淀川技術就是以 進行創作,結合 境的關切,2014 了來自淡水河畔 (圖片取自王蕙 物為素材, 品 的 創 作 團 柴田英昭與 形態各異的 術基金會, 口稠密的都 以淀川內和 合藝術家的 年作品《黑 畔的廢棄物 蕙慈,2017) 上脫 術家 的扇 見的 玲 鯛魚 圖 作品 《黑椎鯛》高 脫鞋、烤肉夾、 家柴田英昭說「 扇子,就像臺灣 的宣傳方式」活 ,2014)。「淀川 魚,來提醒與反 圖 3-2 盧遠征 當代藝 第 二 件 作 品 是 品像是散置在地 高達 3 公尺,身 野餐墊、水管 「那時淀川正舉 灣活動會發面紙 活動結束後,扇 川技術」於是用 反思人類文明生 《替身—慢性系 術館,2015) 是 《 替 身 ─ 慢 性 地面上的一批黑 體主要由扇子所 等廢棄物共 150 辦煙火大會,所 一樣,發扇子是 子就被遺落或丟 廢棄的扇子組合 活。 系列》作品(圖 系 列 》( 圖 3-2 色塑膠袋,乍看 所組成,加 0 公斤。藝 所以有很多 是日本很常 丟棄(黃惠 合成淀川的 片取自: 2), 這 系 列 看之下裡面

(40)

第三章 垃圾之歌  67  裝滿著廢棄物;若從不同角度觀看,會發現每個袋子中包 裹的竟是一個真實尺寸大小的人體形象;細看加上觸摸, 會發現作品的質地光滑,其實是堅硬的黑色大理石所做成 (當代藝術館,2015)。雖然此作品並非直接用廢棄物進行 創作(近 30 件慢性系列作品中僅有 2 件是真的黑色塑膠 袋),但藝術家結合黑色大理石「感覺沉重、質性恆定」的 自然材料,和黑色垃圾袋「輕薄廉價,隨手可丟」的人為 材料,兩種屬性媒材,建立衝突和矛盾感(當代藝術館, 2015)。盧征遠說「垃圾袋是現代文明的高速消費物品」他 刻意用用大理石這樣富永久特性的媒材創作,藉由媒材料 的轉換,讓沉重永恆的大理石,成為輕薄廉價塑膠品的「替 身」,「就像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紀念碑』」(吳垠慧,2015)。

前所未見(NBS)任務設計

《垃圾之歌》任務的最終結果為「譜出垃圾之歌-以前 所未見的方式為環境、為生活為為還發聲」,我們賦予學生 參與這個任務的角色—裝置藝術設計師。透過師生共同建 構的歷程,在引領學生對社區環境的垃圾資訊的蒐集與理 解後,將這樣的概念轉化為反思人類文明生活一個新的挑 戰。圖 3-3 為《垃圾之歌》給學生的任務信:  68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圖 3-3 《垃圾之歌》任務信

3. 設定評量規準

「作品規格」讓學生在限制與要求下完成具有挑戰性 的任務、「表現標準」則透過清楚的指標,提升學生自主學 習的表現且清楚的掌握學習目標,除此之外,表現標準的 設 定 亦 可 讓 課 程 具 有 區 分 性 , 根 據 學 生 不 同 的 能 力 與 組 成,完成作品。

作品規格

本課程《垃圾之歌》最終作品以「裝置藝術」來呈現, 因此規準的設計,便從裝置藝術的設計進行規劃。 嗨!各位設計師: 你知道在 街 道上那些 捲 曲的、灰 黑 的廢棄物想 說些什麼呢 ?透過這些 廢棄物,你 能窺見天母 社區 的人們是怎 麼生活著? 這個任務, 請以在地垃 圾為 素材,設計 公共藝術作 品,以前所 未見的方式 為環 境、生活、未來發聲,譜出垃圾之歌。

(41)

表3-1 《垃圾之歌》作品規格 要 不要 1. 裝置藝術的設計要是3D立體的 2. 裝置藝術的材料要從踏查所蒐 集的垃圾中,選一個垃圾類型 作為主要的素材 3. 裝置藝術作品的形象要能反映 在地物質文明生活方式 4. 裝置藝術作品要有一個為環境 發聲的主要意涵 1. 不要是2D平面的 2. 不要多種類型的垃圾隨意拼 湊 3. 不要跳脫所觀察推測的在地 生活 4. 不要空泛的口號

◆ 表現標準

在設定表現標準時,我們思考《垃圾之歌》裝置藝術 作品的內涵,並解析《黑椎鯛》和《替身—慢性系列》兩 件大師作品,歸納出一件裝置藝術作品表現的三個面向: 理念意涵、作品造型和創作媒材。表 3-2 為《垃圾之歌》 表現標準: 表3-2 《垃圾之歌》表現標準 向度 接近完成 可發表 專家 在地之聲 (幫土地說話、 對未來的期待) 所發聲的觀點僅 是宣導口號式的 普 遍 概 念 ( 例 如:環保宣導、 垃圾分類等)。 所 發 聲 的 觀 點 能 引 發 他 人 產 生共鳴。 讓 人 對 目 前 的 生 活 型 態 有 啟 發 性 、 新 的 觀 點。 形象之聲 (回應在地的 文明生活) 純粹用垃圾原有 的形象進行拼湊 或剪貼。 能 反 映 社 區 生 活 型 態 的 獨 特 性。 跳 脫 材 料 原 本 的形象,賦予其 抽象的意涵。 材料之聲 ( 從 踏 查 蒐 集 而 得 的 材 料 著 手) 隨意從踏查取得 的垃圾取用、拼 湊,進行廢物利 用。 只 單 從 材 料 的 外型、性質、用 途 等 表 面 特 徵 來取用。 透 過 有 意 義 聯 想,能轉換材料 的屬性,來凸顯 作品的獨創性。 回應關鍵概念垃圾之「歌」,以及任務期待「為環境、 為生活、為未來發聲」,三個規準的向度均以「聲」命名之: 在地之聲(理念意涵)、形象之聲(作品造型)、材料之聲 (創作媒材),再拉出三個表現層次。

(1)

在地之聲

作品的概念應為環境發聲,展現出對未來的期待。裝 置藝術作品要與在地人類文明生活議題連結,透過作品為 土地和環境發聲,並提出對人類文明生活的反思,說出對 未來的期待。

數據

圖 3-7  垃圾之歌教學引導規劃  表3-3  各階段任務教學活動  階段  課程重點  教學活動  生活 之歌  垃圾人類學,運用田野調查的科學技術,穿街走巷普查社區遺落的 垃圾,藉此理解我們所 置身的生活世界。  《垃圾資料庫》家庭垃圾記錄 《地上一尺的觀察》校園踏查 《路上觀察行》社區踏查  《從垃圾看生活》垃圾中的生活假設驗證 生命 之歌  透過視角的轉換,追溯與預見垃圾的生命輪替與演化歷程,詮釋其 生命意義,進而反思人 與物的相互依存關係。  《垃圾詩文》垃圾中的詩意 《垃圾的姿態》紙上博物館
圖 4 3 圖 4-27  忠誠路《熔融》 33 屆陳邦遠作品 4-30  天母東西路 天添》  33 屆蔡旻希作品 • 圖 4-28  忠誠路步》  33 屆楊皓荃作《天天品圖 4-313 第四章  天母調色路《留作品 圖 4-29  忠 步34 屆張  中山北路七段《守34 屆陳平恩作品 盤  159 忠誠路《留步》 張淮翔作品 守護》  160   任務導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參考資料  公共藝術(無日期):維基百科,檢索於 2019 年 6 月 20,擷取 自 https://zh.wikip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整個課程的設計概念是以引導學生思考並動 手做為出發點。因此關於實作,老師在協助學生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學生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2)選修 C.學習領導模組者,請以「有效學習策略」為主題,規劃 1 份教學 活化與課程創新之教學方案(請以整個單元撰寫為原則)

(2)選修 C.學習領導模組者,請以「有效學習策略」為主題,規劃 1 份教學 活化與課程創新之教學方案(請以整個單元撰寫為原則)

審查後完成教學觀察表 綜合報告表 再請對方填寫成長計畫 審核後完成...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