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Copied!
2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博士學位論文. 毛澤東外交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黃城 博士. 研究生:許博達 撰. 中華民國一0六年七月.

(2) 謝辭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黃城博士,在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 給予學生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指導,在面對學生的困難時,他總能提出一針見地的 看法,協助學生打通任督兩脈,將學生從迷霧中引領到正確的方向,讓我在這段 過程中受益良多。在面對緊張的口試考驗時,他也總能以氣定神閒的口氣和態度, 協助學生安定不安的心,老師這種提攜勉勵之情,學生畢生永難忘懷。 其次,感謝劉阿榮教授、謝登旺教授、陳文政教授、潘錫堂教授等四位口試 委員在論文上的指正與建議,及細心審查本論文,使本論文能更臻完整。 在博班修習期間,也感謝所上王冠雄老師、范世平老師、陳文政老師等各位 師長在課業上的傳導與解惑。也感謝建忠學長、昌宏學長、自強學長,在生活及 課業上的建議,以及同窗學長武銘、元宙、邦文、進德,各位學長優異表現,都 是我學習奮進的榜樣。另外,大學學弟志呈,你的一席話「害怕永遠不能解決問 題!只有做了才能解決問題!」將永遠成爲我座右銘。 最後感謝父母的栽培與期待。從始齔之年到近知命之年,感謝你們無限的支 持鼓勵與悉心關懷,讓我這一將近四十年的求學生涯無後顧之憂,並終於順利完成 學業及夢想。僅以本文獻給我敬愛及所有關心我的人,感謝你們在我人生旅途中給 予我的感動與關懷。. i.

(3) 摘要 衡諸中國近代歷史,在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之中,其中包括孫中山先生與毛 澤東兩人。毛澤東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創建者,在中國近代發展中,受孫中山 先生國民革命之影響,在外交的言論中,經常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及領土之完整性, 並把廢除不平等條約作為新中國外交上之首要工作。 自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毛澤東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 人,他具有超凡魅力的性質。他身為中國的領導人,領導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方向, 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毛澤東外交言論的分析,可以瞭解到中國外交政策的形 成,甚至毛澤東的外交思想,是對中國外交政策核心具有指導的作用,更是後毛 澤東時代,中國領導人外交政策的決策過程中的「方針」或「指引」。 在這樣的基礎上,分析毛澤東外交言論之話語,進而建構出毛澤東外交思想, 應該可以清晰瞭解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價值,藉此更容易明瞭中國未來外交政策 上的目標。 話語形構源於西方學者傅柯(Michel Foucault)。話語一詞原指談話時,說話者 將其理念或訊息以一可以辨認而又組織完整的方式,傳送給一聽者的過程。而傅 柯認為話語泛指人類社會中,所有知識訊息之有形或無形的傳遞現象。這些話語 互相推衍連結,形成一個可以辨認的「話語形構」(Discursive Formation)。在此一 話語形構下,所有知識之獲取及思維行動之方式都有一定軌跡可尋,而由此產生 的一個特殊的文化及認知體系,就形成一種「知識領域」。 從 1949 年中共建政以來,毛澤東在領導層中的絕對權威一直是穩固的,他的 同事一貫將他看做有最後決定權的人,而他們也表明對這位最高領袖的服從,因 此毛澤東可謂是身為最高領導政治中至高無上、無人堪與匹敵的軸心。而毛澤東 在外交言論所顯現的就是中共外交政策方向重要依據及參考。 經由對毛澤東在各個時期對外言論的話語分析,可以清楚瞭解到毛澤東藉由 話語的傳送,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認知體系,即毛澤東外交思想。他的思想受到各 時期所處環境的影響,是一種基於對中國革命實踐過程中與客觀環境的能動的一 種反映。也就是說,是一種不斷實踐與修正的過程,如此構成了他的外交思想。. 關鍵字:外交、外交思想、外交政策、毛澤東外交思想. ii.

(4) Abstract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both of Dr. Sun Yat-sen and Mao Zedong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a. Mao Zedong as founder of PRC affected by Dr. Sun Yat-sen who leads a national and democratic revolution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and always emphasizes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in his diplomatic speeches. To abolish unequal treaties also is primary work for China 's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1949, Mao Zedong's absolute authority in the leadership has always been stabilized. His colleagues in the persistent pursuit of taking him as the final decision person and they indicate the obedience to the supreme leader. Therefore, Mao Zedong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supreme leadership of the political supreme axis where no one can challenge him. Mao Zedong's diplomatic speech is the "guide" or "policy" of the new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rough the discourse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foreign speech at various times, we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ords formed a special cognitive system. The cognitive system calls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His thoughts are influenced in each period by the environment. It is a reflec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objective environment. In other words,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Is a constant practice and revision process. This constitutes his diplomatic thought.. Keywords: diplomatic, diplomatic thought, foreign policy,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iii.

(5)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 ....................................................................................... 7 第四節 名詞界定 ................................................................................................. 12 第五節 文獻分析 ................................................................................................. 18 第二章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 ................................................................................. 25 第一節 私塾教育時期 ......................................................................................... 27 第二節 新式教育時期 ......................................................................................... 35 第三節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期 ................................................................. 42 第四節 後湖南師範社會運動時期 ..................................................................... 51 第三章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建構 ................................................................................. 61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成立至國共分裂時期 ......................................................... 62 第二節 工農武裝割據至長征時期 ..................................................................... 79 第三節 從延安至北京時期 ................................................................................. 98 第四章 毛澤東公共外交的開啟 ............................................................................... 107 第一節 對外關係的闡述 ................................................................................... 107 第二節 統一戰線的建立 ...................................................................................115 第三節 外交政策的建立 ................................................................................... 127 第五章 毛澤東外交政策的實踐 ...............................................................................143 第一節 新中國外交政策 ...................................................................................145 第二節 抗美援朝時期 .......................................................................................161 第三節 論十大關係的提出 ...............................................................................177 第六章 毛澤東外交政策的調整 ............................................................................... 197 第一節 詭譎變化的國際局勢 ........................................................................... 197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前期 ...................................................................................213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後期 ...................................................................................221 第七章 結論 ...............................................................................................................24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24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264 第三節 研究展望 ............................................................................................... 266 參考文獻 ....................................................................................................................... 269 一、中文文獻 ....................................................................................................... 269 二、英文文獻 ....................................................................................................... 279 三、網站資料 .......................................................................................................281 iv.

(6) 圖次 頁次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3-1 圖 4-1 圖 5-1 圖 5-2 圖 5-3. 政治系統模式示範圖 ........................................................................................ 5 中共外交政策系統模型圖 .............................................................................. 10 研究架構圖 ...................................................................................................... 11 毛澤東外交思想建構—群眾路線體系圖....................................................... 97 毛澤東外交思想體系圖 ................................................................................ 134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分布圖 ................................................... 155 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分布圖 ................................................... 157 周恩來外交思想體系圖 ................................................................................ 168. 圖 5-4 圖 6-1 圖 6-2 圖 6-3 圖 6-4 圖 6-5 圖 6-6 圖 6-7 圖 6-8 圖 7-1. 196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分布圖 ................................................... 196 197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分布圖 ................................................... 221 1971 年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提案國國家分布圖 ................... 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數成長曲線圖 ........................................................ 230 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分布圖 ................................................... 231 197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分布圖 ................................................... 2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生產總值成長曲線圖 ................................................ 240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總數成長圖 ............................................................ 241 毛澤東三個世界論座標圖 ............................................................................ 245 毛澤東外交思想核心體系圖 ........................................................................ 255. 圖 7-2. 毛澤東外交政策體系圖 ................................................................................ 263. v.

(7) 表次 頁次 表 6-1 表 6-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統計表.....................239 中共外交戰略發展變遷一覽表.....................................................................246. vi.

(8)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衡諸中國近代歷史,在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之中,其中包括孫中山先生與毛 澤東兩人。毛澤東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創建者,在中國近代發展中,受孫中山 先生國民革命之影響,在外交的言論中,經常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及領土之完整性, 並把廢除不平等條約作為新中國外交上之首要工作。 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對毛澤東而言,有著顯著的影響。這些發展影響毛澤東 對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在外交上的認知與思維,而這思維與認知又影響了中 國的政治發展甚至對外政策。因此,大時代環境對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有著密切關聯,對於毛澤東對外的主張或政策,著實有相當影響。.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自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毛澤東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合法領導 人,他領導地位的合法性具有超凡魅力的性質。1身為中國的領導人,領導著中國 外交政策的方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成立的中國,在外交政策方面由於國 際情勢、意識型態、國家利益及領導人不同特質,先後呈現不同面貌。 歷經近六十年發展,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已開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世 界各國非常正視中國的外交行動,重視其外交政策。就國際層面而論,中國的外 交政策是研究國際情事發展、觀察國際關係互動,所必須研究得課題。 從 1949 年 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 1976 年 9 月毛澤東逝世的二十七年 中,中國都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的。2大陸學者普遍主張,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毛澤東外交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形成和發 展起來的。3另有學者也認為,從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 1976 年,中國對. 1. 弗雷德里克‧C‧泰偉斯著,王紅續、宮力、喻曉等譯, 《從毛澤東到鄧小平》 , (北京:中共中央 黨校出版社,1991 年) ,頁 76。 2 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 ,(台北:新視野,1999 年),頁 11。 3 魯毅、黃金祺、王德仁、周啟朋、楊闖、謝鵬著, 《外交學概論》 ,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1.

(9)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外戰略和政策是由毛澤東和周恩來制定的。4 是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 興替」 ,研究毛澤東外交思想之建構,進而瞭解其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影響,有助 於進一步掌握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作為,將可避免因意識型態、政 治制度及政治文化不同而產生錯誤的認知與誤判,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 因此,吾人研究毛澤東外交思想之建構的動機在於,希冀藉其在對外關係言 論上之話語分析,發掘其原理原則,歸納相關的模式,來作為未來瞭解其對中國 在外交作為上的影響。.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在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執行過程中,國家最高領導人的 作用相當重要,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國的外交重大決策都是由該國的最高領 導人親自決斷的。5 在毛澤東時代,對台議題指導方針的設定權掌握在毛的手中。6 大陸學者也認 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7大陸學者 張光佑認為,中國外交的創建與發展,隨著新中國的誕生與成長,經歷了重要時 期。在建國前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團綜觀國際形勢的變化與 發展,根據革命與建設的需要,披荊斬棘,破舊立新,創立了毛澤東外交思想, 制定了正確的外交路線和方針政策,埋葬了舊中國備受欺凌的屈辱外交,建立了 新中國獨立自主的新型外交,為維護中國獨立、主權和世界和平、安全作出了具 有歷史意義的貢獻。8 由此可知,吾人的理解是,對毛澤東外交言論的分析,可以瞭解到中國外交 政策的形成,亦即中國領導人的外交思想,是對中國外交政策核心起著指導的作 年) ,頁 281。 4 陳啟懋,〈鄧小平外交思想和中國的對外政策〉,陳啟懋編著,《中國對外關係》 ,(台北:吉虹資 訊,2000 年) ,頁 32。 5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 頁 31。 6 朱雲漢, 〈北京的對台政策—江澤民時代兩岸關係的展望〉 ,田弘茂、朱雲漢主編,張鐵志、林葦 芸譯,《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 ,(台北:新新聞,2000 年) ,頁 224。 7 楊潔勉,前揭書,頁 20。 8 張光佑,〈鄧小平對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初探〉 ,王泰平主編,《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 文集》,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年) ,頁 71。 2.

(10) 第一章. 緒論. 用。尤其是毛澤東的外交思想,更是所有領導人外交政策的決策過程中的「方針」 或「指引」。 在這樣的基礎上,分析毛澤東外交言論之話語,進而建構出毛澤東外交思想, 應該可以清晰瞭解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價值,藉此更容易明瞭中國未來外交政策 上的目標。 一般來說,中國外交語言的特點有四:9一是「明確」 。中國外交最重要的任務 就是維護國家獨立及主權領土完整,在這一點上,立場是明確且堅定不移的;二 是「準確」 。外交語言是國家方針、政策的體現,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關係 著國家政治、安全、軍事、經濟利益的得失,因此在表達立場、態度或政策上, 必須要求準確;三是「委婉」 。和對方國家的外交官有不同意見或遭遇挑釁或衝突 時,做到給對方暗示,讓對方改變態度或意見。四是「含蓄、模糊」。在外交的談 判中,注重弦外之音,說話留有餘地,以便佔據主動地位。 因此,研究毛澤東的外交思想之建構,可以從其對外關係相關的言論及活動 中明瞭;從對外關係言論的話語分析,來發掘毛澤東的外交思想的形塑過程,但 如果單從其建國後的對外關係言論,似仍不足以全面瞭解毛澤東外交思想之建 構,應該還要包含毛澤東在年輕時,甚至是更早時候的生活經驗及求學的階段, 如此才能更全面的瞭解整個其外交思想形塑的過程。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於,藉由宏觀的面向,分析毛澤東對外關係言論之話語, 來建構毛澤東的外交思想,若將現在與過去相割裂是不符現實的,毛澤東的外交 思想應該包含過去,以及對外來的影響,因此,研究毛澤東的外交思想也要包含 中國的歷史文化特殊性,但不排斥求同存異的綜合。10 此外,在對外關係言論上,包括外交辭令在內的外交語言總是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一國當時的態度、意志、感情和政策。譬如, 『無可奉告』已是一句外交官常 用的『外交辭令』 ,但同時使用這一辭令卻可以包含很不相同的涵義。即使它確實 表示無態可表,沒有態度也是一種態度。11 綜合以上所論,研究這些毛澤東的對外關係言論或外交辭令,佐以其對中國. 9. 張潔, 〈認知語用學分析中國外交語言〉,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32 卷第 4 期,2012 年, 頁 106。 10 張登及, 〈毛澤東涉外言論與中共外交〉 , 《共黨問題研究》 ,第 24 卷第 9 期, (台北:共黨問題, 1998 年) ,頁 41。 11 魯毅、黃金祺、王德仁、周啟明、楊闖、謝鵬著,前揭書,頁 252。 3.

(11)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傳統文化的認知,可以瞭解到毛澤東對中國當時對外關係的看法以及當時的外交 政策的主張為何,而這些文件均收納於其相關文集或文選中,可讓吾人從話語分 析中歸納出蛛絲馬跡,確認其方向、方針,建構其外交思想,進而瞭解中國外交 政策的核心價值,此為吾人研究目的之所在。.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所謂研究方法是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方式,研究途徑則是選擇問題及資料的 準則。12本研究主要採取歷史研究途徑及系統研究途徑,以時間為縱軸,作為整個 研究的貫穿;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分析法對毛澤東在外交言論上進行話語分析, 並對其內容進行歸納、分析,以其作為研究之橫軸。以下吾人就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與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兩方面分別說明。. 壹、研究途徑 一、歷史研究途徑. 本論文採用歷史研究途徑,以時間作為研究縱軸。亦即從歷史演進的觀點, 從毛澤東最初有關之家庭、就學及其從事革命的歷史背景中,到後來建國後的外 交言論,尋找歷史脈絡中重要的因果關係,進行話語分析,來建構本研究途徑的 主要軸線。 所謂「歷史研究途徑」 (historical research)是使用過去莊嚴的歷史資料,在現 代生活中復活,並加以研究。13它是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或活動的一種方法。透 過有系統地蒐集及客觀地評鑑與過去發生之事件有關的資料,以考驗那些事件的 因、果或趨勢,並提出準確的描述和解釋,進而有助於解釋現況以及預測未來的 一種歷程。它反應了文化的環境和觀念學的假定(ideological assumptions),在創 造它們成為現象上的基礎以及主要決策者所扮演的角色,再加上長期經濟的、社. 1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第 4 版, (台北:三民,1984 年),頁 98。 趙碧華、朱美珍譯, 《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 , (台北:雙葉,1995 年) ,頁 400。 13. 4.

(12) 第一章. 緒論. 會的及政治力。14 歷史研究可以提供一個有價值的觀點來瞭解當時問題的來源,如何出現和其 特徵經過一段時間後是如何發展的,也確認過去所用的以及沒有採用的解決之道 以及問題。因此可以讓我們鑑往知來,瞭解過去可幫助我們預見未來。15. 二、系統研究途徑. 伊斯頓(David Easton)認為,政治體系是由許多複雜的單元體所組織而成的, 它們彼此相關且互相依賴而構成一個整體。在政治體系的範例中,存在所謂的「輸 入項」(inputs)和「輸出項」(outputs),而將各單元體予以連結起來。輸入至政 治體系的要項包括了來自一般大眾的需求(demands)和支持(supports)。16 系統研究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可以看成是該國社會環境和它的 政治系統互動的關係。政治系統將社會的要求和支持(即輸入)由政府轉化 (conversion)成國家的法律、政策、規程,和法院判決(即輸出) 。輸出的結果會 得到人民的反應和產生新要求,和新支持(即回饋,feedbacks)這些新要求和新 支持成為新輸入,新輸入又導致新轉化,新轉化又產生新輸入。政治運作就是由 輸入到轉化,到輸出,再到回饋這樣循環。17. 輸入(Inputs) (人民的要求、支 持或無意見). 轉化(Conversion)政 治系統 (行政、立法等政府 部門的運作). 輸出(Outputs) (制定法律、政策、 規程、法院判決等). 回饋(Feedback). 圖 1-1. 政治系統模式示範圖. 資料來源:冉伯恭,《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2004 年),頁 12。. 14 15 16 17. 張紹勳,《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 ,(台中:滄海,2008 年),頁 321。 同前註,頁 322。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 (台北:韋伯,2002 年) ,頁 31-32。 冉伯恭,《政治學概論》 ,(台北:五南,2004 年),頁 11。 5.

(13)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系統理論認為人類的政治生活是在一定環境內,不停地有要求和支持這些要 求的力量,迫使政治組織由轉化程序轉化要求為國家的政策來滿足人民的要求。 如果政府的政策能使人民滿意,人民這種要求不再是重要的政治問題。如果政府 的政策不能滿足人民的要求,人民會以回饋方式提出新要求,要求改正政策,政 府根據新要求又制定新政策,如此循環,一直到使人民滿意為止。18 綜合所述,政治過程是一種「輸入」—「轉化」—「產出」—「回饋」的循環 過程,政治系統接受來自環境的「需求」和「支持」的輸入之後,透過系統的轉 化過程,轉化為權威性政策(authoritative policy)、決策和執行行動的產出,最後 產生結果,經過回饋,再輸入至政治系統中。 本計畫在時間的起始點上是從毛澤東早年的生活經驗開始,一直延續到毛澤 東晚年,也就是以毛澤東一生為貫穿,來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毛 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同中國現代史發展密切關聯。因此,藉由歷史研究途徑,以 毛澤東一生為向度,跨越時空間隔,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邏輯構成,做整體研 究。藉由系統研究途徑,以系統性的方式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建構、發 展,以及其外交政策的實踐與調整。 毛澤東生於清末民初,當時中國深受列強之欺侮,而逐漸成為其半殖民地。 到民國成立,中國並未因此擺脫不平等條約之束縛,軍閥割據,更造成中國內部 的紛亂。列強藉由不平等條約,取得在中國各種特權,獲得巨大之利益。新中國 的建立,標誌著另一個局面的開始,也象徵著中國從此擺脫不平等條約之束縛, 主權領土之漸次完整。 從以上論述可以明瞭,毛澤東置身於中國百年受帝國主義侵略的環境,這樣 的歷史發展軌跡對其影響甚大,在中國革命的具體語境中,毛澤東的思想及其所 產生的作用與影響,在貫徹執行的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通過對各種歷史事實的 客觀展現,分析整個人物、思潮和事件的過程、實質和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 聯繫。19在藉由試圖還原毛澤東外交思想在不同時期特定的歷史語境,來展現毛澤 東外交思想的「具體型態」。. 貳、研究方法 18 19. 同前註,頁 11-12。 尚慶飛,《國外毛澤東學研究》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年) ,頁 440。 6.

(14) 第一章. 緒論. 在資料的蒐集方面,是以中國出版的原始資料文件、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第 一手資料作為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主要依據,使期能從中國官方的觀點來建構 毛澤東的外交思想。 其次,中國退休高層官員的回憶錄、旅居海外的前中國外交官員及大陸學者 的著作與回憶文件,是進一步分析相關研究的重要資料與佐證。國外學者特別是 美國學者對中國政治運作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在論證毛澤東外交思想對中國外交 政策影響的重要依據。此外,台灣學者的專著與論文亦是在研究毛澤東外交思想 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資料寫作處理過程上,採用以「文獻資料分析法」的方式。其係以系統而 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其主 要目的,在於瞭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將來。20 「文獻資料分析法」是針對毛澤東的自傳、書信、日記、文章和論文等私人 文件資料,加以蒐集,並對有關對外關係言論內容進行描述性分析,這些資料可 以蒐集到毛澤東本人內在經驗資料,亦即從這種資料,可以看出他本人的自繪像, 及對各種社會情況的心理感應。 在寫作方法上,透過歸納法,觀察毛澤東等領導人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宣示內 容及實際行動,在就其話語意涵進行歸納分析,提出建構其外交思想的因素及模 式,再採演繹法,據以對中國未來外交政策進行預測分析。 毛澤東的外交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針對當時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 重大現實問題提出的,因此結合具體的歷史階段,聯繫毛澤東著作特定的寫作背 景,對於對外關係言論之話語進行具體的分析,可以清楚解釋毛澤東文本的意涵 內蘊。.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 壹、研究架構. 20.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商周,2000 年) ,頁 139-140。 7.

(15)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毛澤東說: 「大家明白,不論做什麼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特質,它 和它以外的事情的聯繫,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 好那件事。」21 學者吳錦宇(Michael Ng-Guinn)認為,中共外交政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以來,大致上是持續一致的。22 何漢理(Harry Harding)則認為中共外交政策維持一貫性的基礎,如基本外交 結構,全盤目標和安全認知,只是對某些特定國家的關係及外交資源方面顯出改 變。23 因此,在研究毛澤東外交思想之建構時,需要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如此才 能瞭解中國外交政策之本質。 一般而言,一國之對外政策是由許多複雜的因素所形成的,包括該國的歷史 傳統、地理位置、國家利益與目標,以及安全的需求等。因此要瞭解一國的對外 政策,必須對上述各項因素加以考量,並予以分析。24 羅 斯 諾(James N. Rosenau )認為一個的 外交政策 乃是 依照輸 入、決策 (Decision-making)和輸出的三個過程不斷持續的進行。25 他 從 外 交 政 策 的 規 劃 ( Foreign-policy-as-plans ) 和 外 交 政 策 的 行 為 (Foreign-policy-as-behavior)兩個分析的面向,將影響外交政策的因素分為四個層 次,即系統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政府的因素和個別的因素,然後又以連續性和 變動性加以區分。 在系統因素方面,就國家本身而言,比較持續不變的包括國家的規模(Size) 和地理位置(Geography) ,另外一個國家的技術水準也直接關係到該國的經濟發展 和軍事力量,對外則需考慮國際強權的結構(Great power structure)和聯盟 (Alliances)的關係,而容易發生變化的,主要是指國際形勢的變動,如爭論的問. 21.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毛澤東選集》,第 1 卷,第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頁 171。 22 Michael Ng-Guinn, “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 27 (June 1983), pp.204-211. 23 Harry Harding,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XVII, No. 32 (March-April 1983), pp.18-19. 24 Kenneth W. Thompson & Roy C. Macrid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in Roy C. Macridis ed.,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976), pp.2-5. 25 James N. Rosenau, Kenneth W. Tompson & Gavin Boyed,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6), p17. 8.

(16) 第一章. 緒論. 題和危機。 在社會因素方面,基本上必須考慮文化和歷史的背景,以及社會的結構和輿 論的變化等。在政府因素方面,政治責任和政府結構都是極為重要的相關因素。 在個別因素方面,主要是指政治領袖個人的特質,如價值觀、才能、經驗等。26 皮爾森(Frederic S. Pearson)和羅徹斯特(J. Martin Rochester)二位學者將影 響一國外交政策的因素歸納為三大類。 亦即(一)系統因素(Systemic factors),指的是國家的外在環境因素,也就 是國際系統的因素;(二)國家屬性因素(National attribute factors) ,指的是民族 國家(Nation-state)自身的特性;(三)個人的特質(Idiosyncratic factors),即包 括政治領袖和相關團體等決策者的人格特質。27 郝思迪(K. J. Holsti)則較重視國家內部的因素,認為外交政策主要是分析一 個國家對外界環境的行動,以及分析形成這些行動的條件。28 此外,懷丁認為(Allens S. Whiting)認為,在實際制訂外交政策,仍須考量現 實的利益及相關的因素,以及所追求的政策目標,因此透過分析的途徑,對地理、 歷史、和心裡等各項相關因素的分析,有助於瞭解中共對外政策中的「中國成分」 (Chinese components) 。29 在分析中共外交政策系統模型中,金淳基(Samuel S. Kim)認為中共對外政策 是依據其自身的原則、規範及決策過程,形成一套人類行動系統(A system of human actions)。 金淳基所建構的模型在於解釋國家行為的變化,他認為中共的外交政策,除 受內部及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之外,也包括國際利益的考量;但領導者的人格取 向尤其是毛澤東的信念和他對世界秩序的看法,更是主導著中共外交政策的方向。 此外,國際社會中主要的行動者及國際環境,對中共的政策宣示與政策的執 行,也都具有密切的關聯。30他提出的「中共外交政策系統模型」如下: 26. Ibid., pp.17-29. Frederic S. Pearson & J. Martin Roche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Global Condi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8), p.150. 28 th K. 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5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988), p.42. 29 Allen S. Whiting, “Foreign Policy of China”, in Roy C. Macridis ed.,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992), pp.224-225. 30 Samuel S. Kim, “New Directions and Old Puzzle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Samuel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2nd ed.,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989), pp6-9. 27. 9.

(17)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輸入 (獨立變數). 過程 (中介變數). 輸出 (相依變數). 政策宣告. 內部/社會 因素. 決策結構. 政策執行 決. 外部/系統 因素. 策. 領導人格特色. 情勢判斷. 議題領域的個 別行為. 對其他角色的 相關行為. 政策回饋. 圖 1-2. 中共外交政策系統模型圖. 資料來源:Samuel S. Kim, “New Directions and Old Puzzle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Samuel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2nd ed.,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989), p7.. 大陸學者趙全勝(Zhao Quansheng)認為,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外交決策的過程, 是由毛澤東獨自決定各種有關外交的政策。31屬於垂直式的權威主義結構,其特徵 是一人獨攬決策權,命令的管道是上對下,外交政策的釐定有單一的的指導原則, 其他政治機構或政府部門並沒有積極參與決策過程,而且其決策過程有很濃的人 治色彩。一般人民只聽到一種聲音,因為大家都服從單一領導人的決定。32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論文著重探討: 一、毛澤東作為中國主要領導人,其對外關係上的思維可能會影響中共外交 政策。 31. Zhao Quansheng, “Domestic Factor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rom Vertical to Horizontal Authoritarianism”,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No. 519 (January 1992), p.161. 32 Ibid. 10.

(18) 第一章. 緒論. 二、毛澤東自有一套外交思想體系,以支持其對中共外交政策的主張。吾人 以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如果決策者胸中沒有一套事先規劃好的運轉方程式的 話,而想要有所獲,取得成效,無非是緣木求魚。 三、對於毛澤東這一套外交思想的體系,其形塑的過程為何,包含其求學的 歷程、從事社會改革的實踐過程、軍事作戰的經驗及建國後對於國際局勢的看法 等等。 基於「想定」 (scenario)33,毛澤東外交思想是其過去的實踐經驗對其影響而 形成的。所以毛澤東說: 「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 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34 基於此,在分析的架構上,雖然其功用在於提出一種鬆散的知性框架,這種 框架不提供因果式的詮釋,它只是用以協助研究者過濾及整理研究素材、整理概 念並初步引導研究方向之用。35 吾人將採用系統研究途徑及參酌金淳基研究中共外交政策系統模型,而為本 論文之研究架構圖,如下所示:. 輸入(Inputs). 轉化(Conversion)政. 輸出(Outputs). 1.時代歷史因素 2.文化背景因素 3.政治社會因素. 治系統 1.社會運動實際經驗 2.外交思想建構發展. 1.實踐外交政策 2.根據國際局勢調整 外交政策. 回饋(Feedback) 圖 1-3.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33. 彼得‧史瓦茲(Peter Schwartz)認為,想定(scenario)是一個工具,用以幫助我們在充斥著不 確定性的世界中遠眺未來。這個名字來自影劇界的一個術語『電影腳本』 (scenario)——是一部影 片或戲劇的劇本。想定是一些故事情節,描述這個世界明天可能演變的結果,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以 及適應我們目前改變中的各種情況。詳見彼得‧史瓦茲(Peter Schwartz)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印,《遠見的藝術》 (The Art of The Long View)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 年) ,頁 2。 34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毛澤東選集》,第 2 卷,第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頁 663。 35 明居正, 〈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 , 《政治科學論叢》 ,第 6 期,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 治學系,1995 年),頁 266。 11.

(19)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貳、研究範圍. 毛澤東自己本人就「毛澤東思想」有清楚的表示。他說: 「毛澤東思想,就是 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 人民革命運動的指針。」36 因此在研究的範圍上,本論文主要是以毛澤東的所發表的對外關係言論為 主,包括《毛澤東早期文稿》及《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毛澤東外交文 選》、《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毛澤東著作選》等毛澤東著作的原典,與毛澤東 的自傳,並參酌周恩來關於外交言論的《周恩來選集》 、 《周恩來外交文選》與《周 恩來政論選》 ,來對毛澤東的話語進行分析,並據此歸納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建構。 在時間的縱軸上則是從毛澤東的出生、求學歷程,一直到毛澤東去世為止, 作為本研究時間範圍的主要階段。藉此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毛澤東的外交思想, 其中包括早年的毛澤東時期、青年時期走向馬克思主義之前的毛澤東、置身革命 時期的毛澤東以及建國後成熟時期的毛澤東。. 第四節. 名詞界定. 壹、外交 外交(Diplomacy)一詞,源自於古希臘的 diploma,由 diplo 意為「折疊為二」 (fold in two) ,以及 ma 意為「物件」 (an object)所組成。它原指摺疊的文件,用 以證明持有人的身分,以及所賦予的通行和其他的權利。在羅馬帝國時代,diploma 指可以在帝國道路旅行或過境的文件,如護照或通行證之類。 「外交」所涉及的內涵,係指主權獨立的國家與國家在主權平等的基礎上, 處理彼此之間的政府與政府間的國際關係的程序或藝術,它通常是雙邊進行,有 時亦多邊活動,以交涉談判為主要的手段,在進行交涉時,亦可能施用威脅或壓 力,但其範圍和效果,端視此一國家或施用國家的相對實力而定。37. 36. 毛澤東, 〈對毛澤東思想的表述的修改〉 ,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第 2 冊, (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1988 年) ,頁 423。 37 王曾才,《國際史概論》 ,(台北:三民,2008 年),頁 34-35。 12.

(20) 第一章. 緒論. 外交的目的,在促進國家的利益,這些利益受地理環境、歷史因素和經濟發 展的影響,而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和安全為第一要務。此外,保持國家最 大範圍的自由行動,亦是重要任務。外交所尋求的,是不用武力和不引起仇恨而 達到追求最大的國家利益的使命。它是戰爭以外的手段,使用的武器為語言,而 且通常以維持和平為要務。所以外交的功能在「不以暴力為手段來達成協議」(to reach agreement without violence)。38 此外, 「外交」亦指不同的主權國家政府與政府間的官方關係。通常所謂的「弱 國無外交」 ,係指弱國不易執行積極的和主動的外交政策,以爭取其最大的國家利 益或達成其目標,而不是它沒有或不需要外交,它也許更需要外交。39 尼可森(Harold Nicolson)則認為外交是根據談判來處理國際關係的事務,而 國際關係是依照大使或使節來調整、處理的方法,屬於外交官的業務及技術。40這 個定義將外交視為外交官員運用交涉等處理國際關係之方法,其所注重的是技術 層面。 普利斯凱(Elmer Plischke)則認為外交有六項意義:41 一、外交是指主權國經由授權的代表,依據國際法處理國與國之間事務的科 學。 二、外交是指藉由談判來管理國際關係。 三、外交是處理國際間交流的事務或藝術。 四、外交乃是國防的第一線。 五、外交是指除了應用武裝衝突之外,任何國家嘗試達成其對外政策的藝術 與科學。 六、外交可以說是在戰爭開始之時停止,而在戰爭結束之時開始。 綜合以上所論,外交是主權國家間的互動行為,在主權平等的基礎上,以談 判或交涉來遂行其國家利益。外交的主要手段是語言,是以和平手段來達成國家 的對外政策,戰爭不是主要的工具,外交的目的是追求國家最大的利益,是一種 進行的一系列的談判或衝突的過程。因此,簡略地說, 「外交」可以是外交人員藉 由和平的手段,以處理國際關係的方法和手段。 38 39 40 41. 同前註,頁 35。 同前註。 包宗和主編, 《國際關係辭典》 ,(台北:五南,2012 年) ,頁 98。 同前註。 13.

(21)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貳、外交思想. 一般而言,思想是指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 果或形成的觀點,是一種理論體系,外交思想就是關於外交理論的體系,它是人 們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外交活動、外交現象以及隱藏在其後的各種外交關係及其矛 盾運動的系統的反映,是外交文化的一種表現型態。42 外交思想具有三個共同要素: 一是明確的政治性。外交思想的主體是一個國家最高政治意志在外交領域中 的體現,是政治家、當權派和外交家的思想;非官方學者、思想家和民間人士對 外交的想法不能視作外交思想,而是一種外交輿論,是公共輿論的組成部分。 二是明確的外交性。外交思想的內容是對特定國家利益及其實現方式的獨特 理解,它以一國外交應追求的目標、原則以及如何實現這些原則及目標為核心, 對一個國家外交的路線圖做出明確規劃。 三是強烈的實踐性。外交思想是用來指導制定對外政策和開展外交實踐的觀 念、觀點和看法,是外交理論觀點的體系,其基本任務是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家最 高政治宗旨,確立一系列指導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目標、原則和行動指針,是一 切外交政策和外交行動的統帥和靈魂。43 此外,外交思想具有三種基本的特徵: 一是社會現實性。外交思想存在的基礎是社會的現實,是現實的政治關係和 社會關係,它無法擺脫一個國家面臨的國際環境、基本國情、力量對比、國家制 度、意識型態和政治文化等複雜的社會實現因素。 二是民族性。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民族特色的外交思想,來反映該民族處理 對外關係的一系列看法。 三是相對穩定性。一個國家的外交戰略或外交政策常可以根據形勢的需要而 做適當的調整,但外交思想則是一種長期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44 綜上所述,外交思想可以界定為用來指導一國之對外政策或落實外交任務的 一種理念、理論、觀點或看法的體系,它是被一國的最高領導人或外交官在確保 42 43 44. 趙可金,《外交學原理》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 ,頁 43。 同前註,頁 44。 同前註,頁 45。 14.

(22) 第一章. 緒論. 其國家利益及實現國家之政策目標下,所理解及制定的一系列措施,體現出其該 國特定的國情及需要。. 參、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係指一個國家的政策其主要的結果(consequence)是在本國之外。45 外交政策一詞與對外政策同義。亦即一個國家處理國際問題和對外關係,進行對 外活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方針和行動準則。46一般來說,它是根據本國政治經濟 文化等發展的需要而確定的,具有相對穩定性。47 外交政策是由各國政府中央決策機構根據國際形勢和戰略格局的變化而制定 的。目的是為國家利益,和一定歷史時期的戰略任務,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外 交政策與對內政策有密切的關聯。內政是外交的基礎和出發點,外交政策服務於 內政的需要。48 外交政策所要解決的是,國際社會中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問題。它具有相對的 獨立性,外交政策不僅受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受國際環境和各國相互作用的 影響,因此,有時會出現外交政策與內政某種程度不一致的特殊情況。 在現在各國關係日益密切和相互依賴的情況下,各國的外交政策有下列的特 性:49 一、各國的外交政策不像以前的有絕對的獨立自主權。 二、因為各國相互依賴的程度很高,各國在制定外交政策時一定要考慮很多 與他國相互依賴的因素。 三、現代的外交政策越來越多是多方面的(multi-dimensions) ,過去政治戰略 (political strategy)為主要考量,已漸次被取代。 四、經濟因素在各國外交政策中日益重要。 五、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在外交政策制定的 過程中越來越重要。. 45 46 47 48 49. 冉伯恭,前揭書,頁 223。 錢其琛主編, 《世界外交大辭典》,下冊,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年),頁 2055。 鄭建邦主編, 《國際關係辭典》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年) ,頁 16。 錢其琛主編,前揭書,頁 2055。 冉伯恭,前揭書,頁 223-224。 15.

(23)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六、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政治意識形態(political ideology)變成不像過去那麼 被重視。 綜合以上所述,外交政策就是一國的對外政策,是一國對外行動的準則、方 針。國際社會是一種競爭狀態,是屬於無政府狀態,任何國家不可能在與它國競 爭之下,毫無條件的獲得它所祈求的任何事物。各國統治者為了替自己國家爭取 或保衛重大利益,就必須依靠各種外交手段,制定各類外交政策。 基於「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原則,各國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必以其國家利益 為最優先考量,爭取該國最大的國家利益。因此,外交政策是一個國家為達到其 國家利益,所採取的對外國交涉之策略與行動計畫或方案。. 肆、話語分析. 話語分析源於法國學者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觀點,「話語」一詞指 談話時,說話者(speaker)將其理念或訊息以一可以辨認而又組織完整的方式, 傳送給一聽者(listener)的過程。但傅柯擴大其定義,泛指人類社會中,所有知 識訊息之有形或無形的傳遞現象,皆為話語。50 所以社會的各層面都有其特定的話語存在。這些話語互相推衍連結,形成一 個可以辨認的「話語形構」(discursive formation)。在此一話語形構下,所有知識 之獲取及思維行動之方式都有一定軌跡可尋,而由此產生的一個特殊的文化及認 知體系,就形成了一種「知識領域」。51 話語的形成規律反映了話語所包含的目的、闡述方式、主題、概念和策略, 並通過語言建構形成另外一些陳述:即使一種語言已經失傳多年,也沒有人再講, 人們仍可依據稀少的斷篇殘章將它恢復。52 傅柯重視由這些規律所構成的知識內容。53其定義的話語包括三項的意義: 一、話語在表面上似乎是有頭有尾,而其所傳送的訊息亦清晰可辨。因此話 語的一大特色,就是賦予訊息或知識一個開端和結果,進而製造一「完整」 (finite) 、. 50.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 《知識的考掘》 , (台北:麥田,1993 年) ,頁 29。 同前註。 52 Michel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3, p.27. 53 Norman Fairclough,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1992, p.38. 51. 16.

(24) 第一章. 緒論. 有中心思想(centered)的幻象,以供聽者的迅速接納。 二、話語的指涉面實際上是既深且廣,而且與別的話語必定是息息相關。所 以「組織關聯性」(intertextuality)是「話語形構」的一大要項。 三、話語的本質永遠是動態的、意有所圖的(intentional) 。它隱含了權力的過 程。54 一般來說,話語的構成要素包括:話語所運用的概念、所選擇的論述對象或 議題、對事實的陳述、對規則的把握、邏輯推理的嚴謹性與論證方式方法的科學 性、話語所包含的價值觀和意識型態本質等。55 其主要任務基本上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日常話語語料分析揭示超句話語 和社會交際的結構。另一方面,話語分析是揭示談話雙方在語境中理解意義的過 程。 前者是研究一個靜態的話語成品(product)旨在闡述話語結構規則,後者研 究的是一個動態的話語過程(process) ,旨在提示談話雙方在語境因素作用下理解 話語含義的交際過程。56 在國際關係中,外交話語是指國家在進行外交活動時所使用的話語,外交話 語是體現主體國家與客體國家間複雜、動態關係的橋樑。57 各種形式的對話是外交基本手段之一,用來實現對外政策的目標,維護國家 主權、領土完整,維護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權益,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分歧、矛 盾、衝突或戰爭,處理國際關係,維護世界和平穩定。58 外交話語則可分為專門性外交話語和戰略性外交話語。前者是指指導某一具 體領域的外交工作,只對局部外交產生影響的外交話語。後者則是一個國家基於 對國際格局的判斷以創造和維護有利於國家利益的國際環境與秩序以及全面提升 本國的國際地位為目標,為明晰本國的國際定位、實現國家發展目標、設計具體 的可操作路徑,而提出的具有明確性、統攝性、全局性、目標性、中長期性的外 交話語。59. 54 55 56 57 58 59.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同揭書,頁 30。 張志洲,〈和平崛起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戰略〉, 《當代世界》,第 7 期,2012 年,頁 15。 李悅娥、范宏雅編著,《話語分析》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年),頁 11。 吳瑛, 〈議程與框架:西方輿論中的我國外交話語〉 ,《歐洲研究》 ,第 6 期,2008 年,頁 1-2。 張潔,前揭文,頁 106。 葉淑蘭,〈中國戰略性外交話語建構芻議〉 ,《外交評論》 ,第 5 期,2012 年,頁 70。 17.

(25)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綜合所論,話語是觀念的反映,同時又是權力製造的產物。60話語分析可以界 定為對一國外交語言的分析,此種分析著眼於權力上的,而對說話者的話語形構 進行分析與瞭解,並對其組織的關聯性做綜合歸納,以探討其交際過程傳遞訊息 所隱含的動態目的及企圖。. 第五節. 文獻分析. 對於毛澤東外交思想之研究,中國學者都比較著重以外交史為討論之核心, 大部分均認為:一、毛澤東外交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中國外交實踐相結 合的產物,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與概括國際形勢與時代特 徵,深入剖析與總結新舊中國的國家特質與外交經驗而形成的外交理論體系。 61 二、毛澤東外交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 結晶。62因此,在相關題材的討論上,都不能離開意識型態的討論。 西方學者則偏重影響中共外交政策的因素,包括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在國 際因素中,有以地緣政治、國家戰略、國家安全、區域安全、權力移轉及權力平 衡等因素討論;在國內因素中,包含了派系問題、權力鬥爭、歷史因素、意識型 態、領導人特質、政治菁英等等,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研究被歸為包含在意識型態 因素其中一部份。另外,西方學者慣以西方價值為觀點,對毛澤東個人採批判的 角度,因此在研究毛澤東外交思想時,也有以意識型態為研究重點。 對於毛澤東外交思想與其外交政策的相關文獻探討,中西方學者的相關研 究,包括如下: 懷丁(Allen S. Whiting)認為,自然環境、歷史因素、心裡認知及意識型態等 因素是影響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因素。他提出幾項重要論點:一、自然環境與周 遭強權行為使中國外交政策菁英把防禦視為一個主要前提;二、中國的防禦態度 逐漸發展成為恐外、排外;三、1980 年代後,中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型態中的馬克 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層面因素逐漸減少,民族主義有取而代之之勢;四、毛澤東 60. 鄭華, 〈話語分析與國際關係研究—福柯的「話語觀」對現在國際關係理論的影響〉 , 《現代國際 關係》,第 4 期,2005 年,頁 59。 61 尹承德,〈試論毛澤東外交思想〉,馬振崗主編, 《新中國外交輝煌 60 年文集》 ,(北京:世界知 識出版社,2010 年) ,頁 1。 62 田曾佩,〈在外交部毛澤東外交思想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 ,裴堅章主編,《毛澤東外交思想研 究》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年),頁 331。 18.

(26) 第一章. 緒論. 時期中國外交決策是由最高領導人制定,此種趨勢在毛死後並未結束,鄧小平在 毛死後仍掌控重要政策;五、中國強調「維護和平」既是外交政策工具也是目標。 63. 貝區曼(David Bachman)認為,中共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國內因素的影響比 國際因素大。他從領導人及中央機構來分析中國外交政策,提出幾項論點:一、 以鄧小平為首的領導集團地位在國家之上;二、中國領導人的觀點與行為是由他 們的認知、意識型態、經驗、同僚與部屬關係、職務的需要及個人的目標所形塑 而成;三、中國外交部在重大決策中的地位不高。64 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從軍事、財力、與智力三方面分析中國的外交政 策。他認為雖然中國的力量在增長,但各界應避免誇大其詞。中國的崛起將對世 界產生各種影響,但其發展過程中並非沒有挫折,未來將可能出現經濟挫折或政 治動盪。以中國的外交政策而言,中國的目標並非主導全局,而是防止其他國家 從事危害其核心利益的行為。65 史文(Michael D. Swaine)和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認為中國外交政策是在 不受安全領域競爭而分散力量的情形下,推動經濟改革來提升綜合國力。中國追 求的目標是爭取經濟成長與實現國內建設,包括:確保國內安定與社會安全,增 強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與控制力,以排除對中國可能的威脅。所以,中國外交主 要戰略在於有克制地追求最大價值,盡可能不用挑釁的方式來增強各領域的實 力,避免在區域內或全球中,引起不必要的反感,以致於影響中國追求實力的成 長。66 戈迪溫(Avery Goldstein)認為中國在外交政策上採取一種「過渡性戰略」 (transitional strategy) ,企圖為身為崛起中的大國,創造和平的環境,此舉不僅有 利於中國國力不斷的增長,也有助於避免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引起其他國家圍 堵或抑制。一方面中國採取更靈活的外交政策,以因應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新環境,. 63. Allen S. Whiting, “Foreign Policy of China”, in Roy C. Macrids ed.,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8th ed., (Englewood Coiffs: Prentice-Hall, 1992), pp223-225. 64 David Bachman, “Domestic Sourc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Samuel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2nd ed.,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9), pp. 31-48. 65 David M. Lampton, 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66 Michael D. Swaine & Ashle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00). 19.

(27)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另一方面,以實際行動來消除周邊國家的疑慮,塑造更負責更合作的國家形象, 努力改善雙邊關係,提高與中國對抗的風險成本。67 陸伯彬(Robert S. Ross)以中國的三次崛起來探討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在第 一次的崛起中,中國要求修正地區秩序,以反映其力量及對安全的需求;第二次 崛起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其結果在經濟、技術高度成長下,而擁有更強的經濟 和軍事力量,成為東亞的主導力量;第三次的崛起將挑戰美國在東亞海域的控制 力及其全球的安全利益,中國領導人將面臨崛起的中國所帶來的問題。68 譚門(Ronald L. Tammen)及古格樂(Jacek Kugler)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美 國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中國與亞洲國家的挑戰,所以美國必須尋求將中國融入 國際體系的方法,使其接受現行國際規範與規則,避免中國因民族主義或權力增 長而成為不滿現狀者。另外,台灣問題將成為中美兩國是否發生衝突或戰爭的因 素。69 史文(Michael D. Swaine)以權力平衡的角度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逐漸崛起, 美日同盟對靠近日本和中日爭端區域的海空優勢,將逐漸減少,到 2030 年這些地 區的軍事和政治緊張程度將增加,並對美日同盟的利益形成威脅,中國此時不需 要訴諸武力就能影響或解決爭端。70 陳毓鈞認為,中共外交政策包含幾項特徵:一、在冷戰時期,由於中國社會 組織比較嚴密性及從屬性,在外交決策方面,最高領導人本身及其身邊重要智囊 的角色認知相當重要。二、1950 年代雖然中共外交政策由「一邊倒」修正為「和 平共處五原則」 ,但對美國及資本主義核心的認知並未改變;三、1970 年代鄧小平 復出,中國外交路線呈現重大轉折,從意識型態掛帥路線轉向結合現實主義與道 德主義的路線;四、1990 年後冷戰時代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共的外交政策是 互相尊重個別制度的「和平共處五原則」 ;五、江澤民時代繼承鄧小平「韜光養晦」 的外交路線,在南斯拉夫使館被炸事件中,在認知上已經改變。71 67. Avery Goldstein,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68 Robert S. Ross, “China’s Three Rises, Regional Power Transitions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1949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William C. Kirby, 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60: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 pp.91-107. 69 Ronald L. Tammen & Jacek Kugler,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Rise of China”,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1, No.1 (2006), pp.35-55. 70 Michael D. Swaine, eds., China’s Military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2030: 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13). 71 陳毓鈞, 〈兩岸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認知:從冷戰到後冷戰〉 , (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西 20.

(28) 第一章. 緒論. 石之瑜認為,中共外交政策有以下特點:一、中共外交富有道德政治色彩, 並包含了似乎難以協調的諸多外交原則立場;二、中共在面對變動世界時,用各 種觀念為其他國家定位,並試圖維持自己具道德號召的面子,短期內政策立場之 間的不一致對他自己沒有意義;三、中共對蘇聯的政策動機,純粹是以羞辱蘇聯 為唯一目的;四、中共雖曾建立反蘇聯霸權統一戰線,但對美國的態度仍然是模 稜兩可;五、1908 年代末期以來,中共內部出現新現實主義的觀點,在外交上提 出了最不具道德含義的獨立自主原則;六、中共一旦對特定議題設立某種指導原 則,便會依循此一原則,不論是否合乎理性的國家利益分析,因為中共的正當性 係建立在不問利害的道德面貌上。72 尹承德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有四項特徵:一、確保國家獨立,核心目標是 主權;二、高舉反帝、反殖、反霸旗幟,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正義 鬥爭是其靈魂;三、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建新型國家關係是其基本理念; 四、以戰止戰,維護和平是其歸宿和出發點。73並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是中 國歷史背景、中國國家性質和時代、國際環境等諸多因素所綜合作用的結果。 蔡東杰以國家利益為研究重點認為,中共自文革結束以來,影響中共外交意 識型態因素相對減弱,其現實且理性的「國家利益」考量成為決策者的思考重心。 在建國之初,國內局勢尚未穩定,加上國際體系對其的限制,在外交政策上以維 護短程利益,即國家生存發展為主要目標,表現為「獨立自主外交」 。目前中共透 過新階段的獨立自主外交,以其發展更廣闊的外交空間。74 滕藤從矛盾觀點出發認為,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思想是建立在對國際社會基本 矛盾與主要矛盾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他認為中國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選擇就是以 對國際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的客觀認識為基本依據。75 另郗潤昌認為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有五個方面:一、從總的指揮思想上講,就 是堅持愛國主義與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二、從戰爭與和平問題上講,就是堅持反 對強權政治與霸權主義,反對侵略政策與戰爭政策,維護世界和平與國家安全; 三、從戰略指導思想上講,就是堅持藐視敵人,並壓倒敵人而不被之所嚇倒。與. 方文化與現代化」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 年),頁 3-21。 72 石之瑜,《中共外交理論與實踐》, (台北:三民,1994 年) ,頁 1-11。 73 尹承德,前揭文,頁 1-8。 74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 ,(台北:五南,2008 年) 。 75 滕藤, 〈學習與弘揚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思想〉 ,裴堅章主編,前揭書,頁 20-25。 21.

(29)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此同時,在戰役與戰術上對敵人則高度重視之;四、從策略指導思想上講,就是 堅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 線,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極少數主要敵人,並設法戰而勝之;五、從行動的 立足點上講,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以自力更生為主,以外援為 輔,決不依附他人。76 劉山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政策,其思想精華為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結合堅持原則的堅定性以及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 在外交實踐與思想的結合上,他認為建立廣泛的國際和平統一戰線和推行人民外 交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77 宋祖紅以傳統文化因素分析毛澤東外交思想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體現了獨 立自主的民族精神。他認為獨立自主是毛澤東倡導的基本外交路線,是其外交思 想的核心。另外,傳統文化中的「和為貴」也是中國和平外交方針的直接思想淵 源,通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對外關係,正體現傳統以和為貴之精神。最後, 反霸思想也是毛澤東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和核心原則之一,甚至毛澤東還進一步 提出「不稱霸」的思想。78另學者李瑩、劉春霞也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為觀點,得出 相似的結論。79 張錦文總結過去外交的實踐經驗,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與實踐具有五個方面 的基本特徵:一、獨立自主;二、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高度統一;三、 反對侵略,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四、劃清革命和外交的根本界線;五、在和平 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關係。80 秦曉波、田虹及孫金偉以抗戰時期為分析焦點,認為經過抗日階段的發展, 毛澤東外交思想已更加完整,其特點包括:一、明確提出獨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二、準確闡述自力更生和爭取外援的關係;三、正確制定較為完整的外交策略和 工作方法。更分別結合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愛國主義 與國際主義、獨立自主與爭取外援、求同存異與區別對待、開展合作與堅持鬥爭. 76. 郗潤昌,〈毛澤東外交戰略思想探析〉 ,裴堅章主編,前揭書,頁 84-95。 劉山, 〈學習毛澤東外交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外交學〉 ,裴堅章主編,前揭書,頁 75-83。 78 宋祖紅,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傳統文化底醞〉 ,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第 2 期,2007 年,頁 92-94。 79 李瑩、劉春霞,〈中國傳統文化對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影響〉 ,《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 28 卷第 3 期,2009 年,頁 1-3。 80 張錦文,〈毛澤東外交思想與實踐的基本特徵〉, 《新東方》 ,第 5 期,2007 年,頁 54-57。 77. 22.

(30) 第一章. 緒論. 等基本特徵,81使毛澤東外交思想更加成熟。 高鳴、孫鋒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特質包括:一、理性的民族主義,包括強 調國家利益制上的原則與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傳統的和諧主義,包括和平 共處的思想及互利雙贏的理念;三、包容的多元主義,包括求同存異的方針及對 外開放的戰略82。 唐建兵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並帶有鮮明的結盟色彩,在 處理與第三世界國家關係上,則積極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合作與交往。在經濟上則 是處於開放與封閉的交織。83 成倩認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特點是,一、強調獨立自主的新型外交;二、對 戰後世界主要矛盾的分析與判斷以及和平至上的思想;三、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 則。因此,認為對當代中國外交的意義是仍然應繼續強調獨立自主的原則,反對 霸權主義,繼續爭取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並繼續加強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團 結與合作。84 綜合所述,西方學者普遍以宏觀的角度在分析中共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自 然環境、歷史因素、心裡認知及意識型態,以及地緣政治、全球戰略與安全角度、 區域安全、權力移轉及權力平衡等等因素。對毛澤東外交思想的討論,是置於意 識型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於也同意國家領導人對於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 相當大的影響力。 此外,西方學者要了解領導人個人因素對於外交政策制定的影響,由他們的 認知、意識型態、政治經驗、同僚與部屬關係及個人的目標等方面著手,甚至於 早期的環境影響,藉此了解其個人特質與風格,希望用比較全面的分析,來探討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台灣學者因為有同文同種的文化優勢,在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時,除 了沒有文字的隔閡外,採用西方的研究方法,以全球戰略角度出發探討或以中國 81. 秦曉波、田虹,〈抗戰時期毛澤東的外交思想及其啟示〉 ,《瀋陽師範大學學報》 ,第 6 期,2005 年,頁 75-78。孫金偉,〈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基本特徵〉, 《河南社會科學》 ,第 5 期, 2005 年,頁 114-116。徐紅專, 〈試述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外交思想〉 ,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第 2 卷第 4 期,2002 年,頁 48-51。 82 高鳴、孫鋒, 〈論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特質〉 , 《合肥師範學院學報》 ,第 27 卷第 1 期,2009 年,頁 76-79。 83 唐建兵,〈淺析毛澤東外交思想的顯著特色〉 ,《宿州學院學報》 ,第 21 卷第 6 期,2006 年,頁 37-39。 84 成倩,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特點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第 29 卷第 4 期, 2007 年,頁 4-6。 23.

(31) 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之研究. 歷史背景、中國國家性質為角度,對於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的研究,比較有別 於西方不同觀點的看法。 大陸學者在論述毛澤東外交思想與政策時,由於毛澤東在中國已有不容對其 存疑的地位,對其思想探討不至於採取批判性角度,而集中表現於毛澤東在歷史 進程中的政策分析,據以歸納衍生為其外交思想,大都比較沒有著重在外交話語 的分析,故多數的結論,僅具一般性的看法,也就是說強調獨立自主、和平共處 的官方說法,比較沒有個人批判性之論點。. 24.

(32) 第二章. 第二章.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 毛澤東,這位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人物,1893 年 12 月 26 日誕生 於湖南的湘潭。他自 號 潤之,從 1949 年 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 1976 年 9 月逝世 後 ,至今,不管是人還是思想,毛澤東都影響著 中國。 1 毛澤東一生之中其著作及發表的言論與主張甚多,並被 官方定為所謂 的「毛澤東思想」 ,作為立國的精神,被寫入中國憲法之中,深切地影響著 中國在後毛澤東時期 ,中國領導人的治國理念及中共的意識型態,包括中 國的涉外事務方面的外交政策及行為。 在中國外交政策思想中,建國主要領導人的主張及 其所發表的言論, 至今依然是影響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及方向,例如中共學者 謝益顯 認為,新 中國的外交理論和原則,反映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世界政治、國 際關係和外交的理論觀點的指導,中國領導人在有關政策制訂中的正 確創 造,以及中華民族文化背景 的運用。 2 毛澤東的外交思想與中國近代歷史相結合而發展,原因於中國自鴉片 戰爭以來,國力長期積弱不振,所以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也非常重視中國 的獨立自主這個信念,根據大陸學者葉自成認為此種信念來自於四個方 面:3 一 、由於中國近代喪權辱國的慘痛的歷史教訓,把中國的獨立看得高 於一切,這 是中 國國家利益的最根本的體現,是愛國主義在毛澤東外交思 想中的具體 體現。 要避免中國重蹈過去的歷史,就必須堅持中國的獨立自 主,這就是毛澤東始終把中國的獨立自主看得高於一切的根本原因。 二、 來自於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形成的基本經驗。這些經 驗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所以後來毛澤東在與外國交往中,始終把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讓任何外國勢力決定黨和國家的命運。. 1. 廖 蓋 隆 ,《 攻 擊 與 鬥 爭 — 毛 澤 東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延 續 》,( 台 北 : 新 視 野 , 1999 年 ), 頁 11。 2 謝 益 顯, 《外交智慧與謀略—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原則》 , ( 河 南:河 南 人 民 出 版 社,1993 年 ), 頁 1。 3 葉 自 成 ,《 新 中 國 外 交 思 想 : 從 毛 澤 東 到 鄧 小 平 — 毛 澤 東 、 周 恩 來 、 鄧 小 平 外 交 思 想 比 較 研 究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 2001 年 ), 頁 26-27。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rant, ed.,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p.119.

Cheng, ed., China: Modernization in the 1980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9), p.161..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