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外關係的闡述

第四章 毛澤東公共外交的開啟

第一節 對外關係的闡述

壹、關於抗日及與其他國家關係

1936 年 7 月 15 日毛澤東第一次接受外國記者的訪問,在訪問中,毛 澤東第一次 闡 述了中 國 共產黨在外 交 政策上 的看法。在總 的政策上, 毛澤

1 《 毛 澤 東 與 外 國 首 腦 及 記 者 會 談 錄 》 編 輯 組 編 ,《 毛 澤 東 與 外 國 首 腦 及 記 者 會 談 錄 》,

( 北 京:台 海 出 版 社,2012 年 ),頁 1。這 裏 的「 公 共 外 交 」一 詞 與「 國 際 宣 傳 」(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視 為 同 義 詞 。公 共 外 交 是 指 一 種 由 一 個 國 家 所 推 動 , 透 過 資 訊 和 交 流 ,影 響 國 外 民 眾 對 本 國 看 法 和 理 念 的 一 種 外 交 形 式 。 藉 由 瞭 解 ( understanding)、 告 知

( informing)以 及 影 響( influencing)國 外 大 眾,並 擴 大 本 國 公 民 與 其 外 國 之 間 的 對 話 , 藉 此 來 提 升 本 國 的 國 家 利 益 。 詳 見 包 宗 和 主 編 ,《 國 際 關 係 辭 典 》,( 台 北 : 五 南 , 2012 年 ), 頁 98。

東 表示 ,中 共目前 主 要的任 務是 , 同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蘇維埃的對外 政策肯定受到這一鬥爭的制約。日本軍閥想征服全中國,使中國人民成為 他們的殖民地奴隸。 所以,中共 反 對日 本 侵略, 反對日 本軍事 和經濟侵略 的鬥爭。2

也 就 是 說 , 中 共 在 抗 日 時 期 最 重 要 的 對 外 政 策 就 是 反 對 日 本 帝 國 主 義,要結合國內外一切反日、堅持抗戰的團體加入中共的抗日統一戰線。

因為,日本的侵略就不僅是中國的問題,而且是應由太平洋地區所有國家 來對付的問題。中國蘇維埃和中國人民因此要同各國、各國人民、各黨派 和 各群眾組織團結起來,組成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3

毛澤東認為,中國能夠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要有三個條件,

其中包括 :4

一 、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

二、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

三、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

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毛澤東認為 , 統一戰線的建立有助於抗日運動的推行,但是單有抗日的行 動,還不足以打敗日本帝國主義,還需要一些所謂的「外援」。他 認為,中 國想要成功地反對日本,也必須爭取別國的支援。但是,這並非說,沒有 外援,中國就無 法和日本進行戰爭。5

為了縮短中日間戰爭的時間,利用同盟或爭取外援是有幫助的,所以 為了儘早抗日成功 , 以最小的代價 , 贏得勝利,中國必須 先 實現國內的統 一 戰線,而且 還必須把這統一戰線 , 擴大到包括所有與太平洋地區和平有 利害關係的國家。6

所以,毛澤東在與斯諾的談話中,清楚表示了他在外交思想上的形塑 部分,即「 統一戰線 」。而統一戰線要成功,則必須有外援,但這外援並不 是絕對的需要,它的前提是在統一戰線已經建立的情況下,這時有外援,

2 毛 澤 東 ,〈 和 美 國 記 者 斯 諾 的 談 話 〉,《 毛 澤 東 文 集 》, 第 一 卷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年 ), 頁 390。

3 同 前 註 , 頁 390-391。

4 毛 澤 東 ,〈 論 反 對 日 本 帝 國 主 義 〉,《 毛 澤 東 文 集 》, 第 一 卷 , 前 揭 書 , 頁 401。

5 同 前 註 , 頁 400。

6 同 前 註 , 頁 401。

則更能夠壯大自己的實力,而且這種外援是基於一種互相幫助為基礎,所 以並不需要承擔任何的義務,也 不 會有所 壓 力,這種外援 ,才是 毛澤東所 主張的。

從統一戰線的邏輯為出發點,認清敵我為基礎上,毛澤東進一步闡述 如何區別友好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 ,及與其他國家關係的看法。他表示,

關於帝國主義問題,一般來說,列強中有的表示不願參加一場新的世界大 戰,有的不願看到日本佔領中國,像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和比利時這 些國家。其次 , 有一些長期處於侵略成性的強國威脅之下的國家和較小的 民族、自治領、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如暹羅、菲律賓、中美各國、加拿 大、印度、澳大利亞、荷屬東印度等等,或多或少都受到日本威脅。我們 把它們看做自己的朋友, 請它們同我們合作。至於蘇聯,自然是同盟。因 此,除了日本以及那些幫助日本帝國主義的國家,上述個種類型的國家(反 戰國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社會主義國家)能夠組成一個反侵略、

反戰、反法西斯的世界聯盟。上述各種類型的國家中,凡是願意參加這個 共同戰線的,都將作為友好國家 而 受到歡 迎 。7

這裡,所謂「 世 界聯盟 」,就是一種統一戰線的表示。此時,毛澤東已 經 根 據國家大小、 國力的不同,區別西方國家的差異,也根據這些差異來 作不同的對待,最後建構成他對於國際政治的獨特看法 ,及最終根據西方 資本主義國家與亞、非、拉各洲等第三世界國家 的不同性質與國力,把世 界劃分成三大部分。

在未來與各國的關係上,毛澤東表示,要用「 區別待遇」的方式,來 對 待那些曾在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戰爭中 , 給予援助或未曾反華的國家 ,可 以享有同中國親密友好和互利的關係, 如 果 曾經協助過日本的那些國家當 然不會得到同樣的待遇。8

在贏 得 抗日戰爭,中國真正 獨立之後,將同友好國家商訂互助、互利 和互相同意的條約。對於日本,目前只有一種辦法,武裝抵抗的辦法。但 是同其他國家,將準備進行規模比現在更大的合作,並第一次在互相尊重

7 毛 澤 東 ,〈 和 美 國 記 者 斯 諾 的 談 話 〉,《 毛 澤 東 文 集 》, 第 一 卷 , 前 揭 書 , 頁 391。

8 同 前 註 , 頁 392-293。

的基礎上同它們建立這樣的關係。9其中,包括合法的外債將得到承認。10 也就是說,毛澤東認為,在分清敵我的前提下,未來中國將以互助、

互利、互意的原則下,與世界各國平等往來,並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

由此可知,毛澤東深知中國歷經百年來的束縛,所以堅決認為中國一定要

「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以求中國在國際上的平等地位。

在中蘇與中美關係上,毛澤東也是以統一戰線,分清敵我的思維,闡 述了他的看法。在中美關係上,他認為 , 美國人民和美國政府對中國是有 遠見的,形勢注定美國政府要對中國和日本的未來 ,起 非常積極的 作用,

毛澤東相信 , 美國 將同中國人民結成統一戰線 ,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日 本所代表的 法 西斯 戰線 。11

在中蘇關係上,他認為,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將能夠把俄 國人民當作真正的兄弟來歡迎,正如他們能把其他國家的自由人民當作自 己真正平等的人來歡迎一樣。中國人民不僅同蘇聯,而且將同一切以平等 待我之民族建立友好關係,並同它們聯合起來反對企圖阻止歷史前進的法 西 斯 國 家 。12而且 , 與 蘇 聯 訂 立 互 助協 定 是 有 必 要 的 , 同時 對 日 本 以 外 之 其他國家在不喪失領土主權條件下, 也 應保持友誼並取得其幫助。13

從以上所述 , 可以 了解 ,毛澤東在建政之後,必然和蘇聯會密切的合 作或將訂立新的友好同盟的互助條約。同樣的,中蘇之間的合作, 並不意 味著中國或蘇聯要把社會主義革命輸入或輸出到世界各國去,因為一個國 家是否革命,要由該國家人民自己決定,所以 ,毛澤東對斯諾表示 , 斯大 林在同一個美國記者的一次談話中說:「革命 不能 輸 出。」同 樣 正 確的 是 , 革命也不能輸入。14

在台灣問題上,基於國家領土的完整及主權的獨立,毛澤東堅決主張 日本所佔領的中國領土,都要完整歸還給中國。他表示,中國的迫切任務 是收復所有失地,而不僅僅是保衛我們在長城以內的主權。這就是說,東

9 同 前 註 , 頁 393。

10 同 前 註 , 頁 394。

11 同 前 註 , 頁 394-395。

12 同 前 註 , 頁 397。

13 毛 澤 東 ,〈 國 共 兩 黨 抗 日 救 國 協 定 草 案 〉,《 毛 澤 東 文 集 》, 第 一 卷 , 前 揭 書 , 頁 448。

14 毛 澤 東 ,〈 和 美 國 記 者 斯 諾 的 談 話 〉,《 毛 澤 東 文 集 》, 第 一 卷 , 前 揭 書 , 頁 397-398。

北必須收復。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台灣。15

綜合以上所論,毛澤東在接受斯諾的訪問中,已經清楚的表示了中國 共 產 黨的 外交 政策 上的 看法,而這 些 看法是 :

一、基於中國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為核心,運用「統一戰線」及「分 清敵我」為方略,來求中國的國際地位平等及擺脫過去百年的束縛,並且 希望藉此能躋中國於世界強國的美夢。

二、吾人以為,影響著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組成,除前述的作戰實踐經 驗部分,另外就是古代的軍事著作。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有充裕的時間思考及閱讀,因此,毛澤東早年的 讀書經驗所忽略的部分,此時就可以利用時間來補足,尤其是在軍事典籍 的閱讀上。

毛澤東在寫給葉劍英及劉鼎的信中 , 就表示希望能代為購買《孫子兵 法》一書,他說:「買來的軍 事書多不合用,多是戰術技術的,我們要的是 戰役指揮與戰略的,請按此標準選買若干。買一部《孫子兵法》來。」16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外交思想的形塑也包括了中國的成分,而這種成 分除了文化上的,當然也包括軍事上的各種作戰的策略,而這些策略當然 就構 成了 毛澤 東在 外交 政策上的作 為 。

貳、關於西安事變後時局的闡述

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變」爆發,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和反響,形成一種極其緊張複雜的局面。在這種複雜的局勢面前,中共中 央政治局於 14 日召開會議,決定派周恩來、葉劍英、秦邦獻、李克農組 成中共代表團前往西 安 。

12 月 21 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對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談判條件等問題 致電周恩來,並要他應以共產黨代表資格公開與蔣介石、陳誠、宋子文、

宋美齡、閻錫山、于右任等進行談判。 12 月 23 日開始正式談判。

宋子文、宋美齡代表南京方面,張學良、楊虎城代表西安方面,周恩

15 毛 澤 東 ,〈 論 反 對 日 本 帝 國 主 義 〉,《 毛 澤 東 文 集 》, 第 一 卷 , 前 揭 書 , 頁 403。

16 毛 澤 東 ,〈 給 葉 劍 英 、 劉 鼎 的 信 〉,《 毛 澤 東 文 集 》, 第 一 卷 , 前 揭 書 , 頁 453。

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參加了談判。 24 日三方達成六項協議。17隔日,周 恩

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參加了談判。 24 日三方達成六項協議。17隔日,周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