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 -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 -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 -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The analyisis of Chinese request strategies and pedagodical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TV dramas. 指導教授:信世昌. 博士. 研 究 生:張僖秦. 撰. 中華民國 一○二年七月.

(2)

(3)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 -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中文摘要 關鍵詞:請求言語行為、請求策略、禮貌策略、華語教學 請求行為是日常交際中最常見的言語行為之一 , 在語用學領域裡,請求言 語行為(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s )是最被受關注的。但請求言語行為在本質上 或多或少都將威脅到交際雙方的陎子,給發話者帶來不少負擔,因此華語學習 者用華語進行請求行為時,為恰當的請求言語行為便得考慮華語文化和語境, 並選擇不同的請求行為策略。然而,目前說明請求行為的華語教材較少,而有 關華語請求行為的研究偏向分析其中心行為(head act)策略與此使用頻率。 本研究,首先確定請求言語行為的定義,然後以台灣電視劇作為研究對象 蒐集語料進行華語請求表現的內容分析。本研究,參照 Blum-Kulka, House & Kasper的請求行為策略將請求行為分為三個部分:起始行為、中心行為、輔助行. 為,探討華語中該三種行為的實際運用情況,而進一步考察華語文化對請求言 語行為的影響與其特徵。 研究結果呈現,華語中雙項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一定包含中心行為策略。 在中心行為方陎,華語請求表現中使用祈使句的直接策略表現最多,但通常直 接策略加上「模糊語」、「禮貌用語」、「附加問句」等輔助性的手段一起使 用,而無論「直接策略」或者「間接策略」的請求表現,都頻繁出現「附加問 句」。在起始行為方陎,其表現很豐富,尤其「稱呼語」系統比較複雜並反映 在特定語境中交際雙方的社會關係。在輔助行為方陎,「說明原因」策略的使 用頻度相當高,若請求行為有難度,輔助行為的表現又長又複雜。華語中,在 交際中禮貌和陎子為華語文化的重要部分,於是以禮貌作為一種交際策略使用。 最後,根據電視劇教學的理論與研究結果,本文提出華語請求教學教案範例。. i.

(4)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request strstegies and peagogical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TV dramas Abstract Keywords: Act of request, requestive strategies, politeness strategies, Chinese education The act of request is one of the speech acts frequently used in daily interactions and also is getting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usage. However, the nature of act of request has the possibility of humiliating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interaction thus it imposes certain level of burden to the speaker. Therefore, when the learners of Chinese use act of request in Chinese, they should consider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text of speech in order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act of request strategies. However, there are currently only a few Chinese textbooks explaining act of request and the researches on act of request focus on head act strateg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usage. In this study, there is a definition of act of request and an analysis of Chinese requestive Chinese expressions based on expressions used in Taiwanese dramas. This study classifies act of request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initial act, head act, supportive act according to act of request strategies by Blum-Kulka, House & Kasper. Also, there is an analysis of situations when these three categories are used in the real life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act of request. As a result,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Chinese mutual strategie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and there are head act strategies included’. In terms of head act, imperative sentence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as direct strategy expressions among Chinese requestive expressions while ‘Ambiguous expressions’, ‘Politeness expressions’, ‘Questions tags’ are used as supportive method. Therefore, both ‘Direct strategy’ and ‘Indirect strategy’ requestive expressions were followed by ‘Question tags’. There are diverse expressions in the initial act. Especially, ‘Address forms’ were relatively complex and they indicated mutual social relationship in certain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supportive act, the frequency of ‘Cause explanation’ was quite high. While act of request was difficult, the supportive act expressions were long and complex. Politeness act was used as interaction strategies since politeness and saving face were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Chinese culture. Lastly, this study covers the case of Chinese requestive expression teaching plans based on drama education theories and study results.. ii.

(5) 현대중국어 요청행위표현 분석과 교수방안 연구 ─대만 드라마의 요청표현을 대상으로 한국어요약 핵심단어: 요청화행, 요청 책략, 공손 책략, 중국어 교육 요청화행(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s)은 일상생활에서 가장 흔히 수행되는 화행 중 하 나이며, 화용론 연구에서 요청화행에 관한 연구는 큰 비중을 차지한다. 그러나 요청화행 은 그 본질상 청자의 체면을 위협할 가능성이 있고, 화자와 청자 모두에게 부담을 주는 화행이다. 따라서 중국어 학습자가 적절한 요청화행을 수행하기 위해서는 중국의 언어문 화와 언어 환경을 고려하여야 적절한 요청화행책략을 선택하여야 한다. 그러나, 현재 중 국어 요청화행에 관해 설명한 교재도 거의 없을 뿐 아니라, 중국어 요청화행에 관한 연 구도 요청화행의 주 화행(head act)과 그 사용빈도에 편중되어 있다. 본 연구는 먼저 요청화행에 대해 정의를 내리고, 대만 드라마를 연구 대상으로 삼아 중국어 요청표현에 대해 분석하였다. 본 연구는 Blum-Kulka, House & Kasper의 요청 화 행책략을 참고로 하여 요청화행을 시작 화행, 주 화행, 보조 화행으로 나누고, 이 세가 지 화행이 실제로 어떻게 사용되는지 알아보고, 나아가 중국의 언어문화가 요청화행에 미친 영향과 그 특징에 대해 고찰한다. 본 연구결과에 따르면, 중국어 요청표현 중 두 가지 화행책략을 사용한 표현이 가장 많았다. 주 화행표현 중에선 명령문을 사용한 표현이 가장 많았으나, 그 요청표현은 일 반적으로 공손표현이나 부가의문문 등 보조 수단을 더하여 사용하였다. 시작 화행은 그 표현이 다양하며, 특히 호칭표현은 그 체계가 비교적 복잡하며 화자와 청자 사이의 사회 관계를 반영한다. 보조 화행은 원인을 설명하는 책략이 가장 빈번이 사용되었으며, 어려 운 요청내용일수록 그 표현이 길고 복잡하였다. 이상의 연구결과는 중국의 언어문화와 연관이 있으며, 요청화행 수행할 때 공손 표현을 하나의 수단으로 사용한다. 마지막으로 본 논문은 연구결과와 텔레비전을 사용한 교학 이론을 토대로 중국어 요청교수방안을 제 시한다.. iii.

(6) 目錄 目錄 ........................................................................................................................................................................... ⅳ 表目錄 ..................................................................................................................................................................... ⅶ 圖目錄 ........................................................................................................................................................................................ 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方向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言語行為 ..................................................................................................................................... 8 一、言語行為理論........................................................................................................................ 8 二、言語行為的分類 .................................................................................................................. 9 三、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 ..................................................................................................... 11 第二節 請求言語行為的語用原則 .............................................................................................16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16 二、合作原則理論......................................................................................................................17 三、禮貌原則 ................................................................................................................................18 四、面子理論 ................................................................................................................................19 五、華人文化的禮貌原則與面子觀 ................................................................................23 第三節 請求言語行為 ........................................................................................................................27 一、請求言語行為的定義 .....................................................................................................28 二、請求言語行為的策略表現 ..........................................................................................29. iv.

(7) 三、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策略表現研究 .....................................................................38 第四節 小結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擇 ...................................................................................................................4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3 一、研究架構 ................................................................................................................................43 二、研究流程 ................................................................................................................................44 第三節 語料蒐集與分析 ...................................................................................................................45 一、語料取材原則......................................................................................................................45 二、語料來源 ................................................................................................................................46 三、語料處理方法 ......................................................................................................................47 第四節 小結 ..............................................................................................................................................49 第四章 電視劇的語料分析結果 .............................................................................................................50 第一節 華語請求行為策略分類...................................................................................................50 第二節 華語請求策略整體選用與組合 ..................................................................................52 一、華語請求策略之整體選用 ..........................................................................................52 二、話與請求策略組合與序列 ..........................................................................................54 第三節 起始行為策略選用與表現 .............................................................................................56 一、稱呼語 ......................................................................................................................................58 二、人名 ...........................................................................................................................................61 三、提醒語 ......................................................................................................................................61 第四節 中心行為策略運用與表現 .............................................................................................62 一、直接策略 ................................................................................................................................64 二、間接策略 ................................................................................................................................71. v.

(8) 第五節 輔助行為策略運用與表現 .............................................................................................76 第六節 小結 ..............................................................................................................................................84 第五章 教學應用 ..............................................................................................................................................86 第一節 電視劇教學與教師角色...................................................................................................86 一、電視劇與語言教學 ..........................................................................................................86 二、教師在電視劇教學中的角色 ....................................................................................88 第二節 教學應用 ...................................................................................................................................90 一、研究結果與華語請求教學..........................................................................................90 二、教學應用................................................................................................................................91 第三節 請求教學教案範例 .............................................................................................................93 第四節小結.................................................................................................................................................97 第六章 結論 .........................................................................................................................................................9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8 第二節 研究侷限 ................................................................................................................................ 102 第三節 未來展望 ................................................................................................................................ 102 參考文獻 .............................................................................................................................................................. 104. vi.

(9) 表目錄 表二-1 Searle和Leech的以言行事行為對照 .....................................................................................14 表二-2 指令言語行為的分類:Leech(1983).............................................................................15 表二-3 積極禮貌策略和消極禮貌策略:Brown & Levinson(1978) ..........................22 表二-4 Ervin-Tripp(1976)的請求策略類型..................................................................................31 表二-5 Blum-Kulka, House & Kasper(1989)的請求策略類型 .........................................33 表二-6 張照杰、王曉彤(1997)的請求策略類型 ...................................................................35 表二-7 丁風(2002)的請求策略類型 ..............................................................................................37 表三-1 電視劇目錄與請求表現次數 ...................................................................................................47 表三-2 請求言語行為分析步驟..............................................................................................................48 表四-1 本研究請求策略類型 ...................................................................................................................51 表四-2 電視劇中整體請求行為策略選用統計 .............................................................................53 表四-3 電視劇中請求策略組合選用次數 ........................................................................................54 表四-4 電視劇中起始行為策略選用次數 ........................................................................................57 表四-5 華語起始行為策略類型..............................................................................................................62 表四-6 電視劇中中心行為策略選用次數 ........................................................................................63 表四-7 華語請求中心行為策略類型 ...................................................................................................75 表四-8 電視劇中輔助行為策略選用次數 ........................................................................................76 表四-9 華語輔助行為策略類型..............................................................................................................83 表五-1 請求教學教案範例 ........................................................................................................................93 表五-2 請求教學教案範例的補充教材 .............................................................................................95. vii.

(10) 圖目錄 圖四-1 電視劇中整體請求行為策略統計 ........................................................................................53 圖四-2 電視劇中請求行為策略組合統計 ........................................................................................54 圖四-3 電視劇中起始行為策略選用披頻率...................................................................................58 圖四-4 電視劇中中心行為策略選用頻率 ........................................................................................64 圖四-5 電視劇中輔助行為策略選用頻率 ........................................................................................77. viii.

(11)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許多國家與中國開始廣泛的交流,華語學習者急劇增 加,同時活躍地進行華語教學與華語文化的研究。以前有關華語的研究傾向於 發音、詞彙、語法等,然而目前隨著中高級以上的學習者的增加,不少華語研 究注重學習者的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和他人進行溝通,並維持 人際關係。若不知正確溝通方式,將引起溝通上的誤解。此種情況不僅發生在 母語人士之間,二語學習者用目標語來交際時也經常發生。由於一種語言反映 該語言的社會文化、習俗及思想,當擁有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士使用第二語言溝 通時,更容易造成誤會和矛盾。使用語言進行溝通,便是在處於的語境中說話 者按照自己的意圖適當地實施某種言語行為,而正確認識對方有所意圖的言語 行為。因此,在語言溝通上,說話者具有有關言語行為的知識並實現正確的言 語行為非常重要。 正確地使用第二語言,必頇瞭解目標語的語言文化,而考慮此社會文化的 特點。Hymes(1979)主張,為正確溝通,尌必頇具有溝通能力,而恰當的語言 使用除了語言知識,也需要社會文化知識和語用知識。 Bachman(1990)也認為, 不考量社會文化特點之學習方法不能提升語言溝通能力,所以要學習社會語言 學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社會語言學能力是指,語用的得體,也尌 是說,在不同的交際場合能根據交際雙方的性別、年齡、身分、態度以及交談 的目的等情況,正確領會對方的意思,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態度, 使話語的形式和意義都符合該語言的文化行為規範,達到社會對該語言在某一 特定場合使用的要求。 學習第二語言時,若未把握目標語的語用策略,在目標語的語境中,學習 者不易選擇適當的言語行為。Thomas (1983 )指出,學習者把母語的語用策略. 1.

(14)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套用於目標語時,將發生嚴重的溝通問題。因此,為達到成功的語言溝通,不 僅要學習語法知識,也要學習目標語的語用策略。因為沒有目標語之語用能力 (pragmatic competence)的學習者單靠自己的母語知識運用於目標語上,此時更 將發生母語的語用轉移(pragmatic transfer)1而產生語用錯誤(pragmatic errors)。 所以,華語教學除了給學習者提供華語的語言知識,也該幫助學習者了解華語 文化,而進一步培養華語溝通能力。 要表現出目標語的文化及語用,勢必要依賴華人實際的溝通行為做為範例。 但一般華語學習者不處於華語環境,並不易掌握華語溝通能力。此時普遍的電 視劇中充滿了華人語用行為的表現,或許是個很好的教學輔助教材。近來不少 語言學者針對電視劇教學進行研究,提出電視劇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習者對語言 的理解與意義建構,提供真實情景並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鍾建玲( 2006 )表示, 影視課能為學習外語提供良好的言語訓練條件,而能為學習外語創造真實的言 語活動情景與環境。對華語學習者來說,通過真實資料學習語言知識而培養其 運用能力非常重要。謝本淪(2003)也提出,影視資料中的語言成分與圖像的 配合有助於學習者在學習該語言的同時了解其所處的文化的背景,使學習者能 夠更為靈活而正確的使用所學語言。.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方向 語用學重視,當言語交際時的語言使用。言語交際中正確把握對方的意圖 或選擇恰當的表現進行發話行為,則是華語學習者的學習目標。尤其中高級以 上的華語學習者對語言技巧的需求較高。因此,為學習者的學習要求華語言語 行為的研究更需要,該研究將有助於提高學習者的溝通能力。 在語用學領域裡,請求言語行為(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s)是最被受關注 的,因為請求言語行為是日常交際中最常見的言語行為之一,從而華語學習者 沒有把握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特徵容易產生交際上的誤解。 Brown & Levinson 1 Wolfson(1989:141) The use of rules of speaking from one’s own native speech community when interacting with members of the host community or simply. when speaking of writing in a SL is known as sociolinguistic or pragmatic transfer. 2.

(15) 第一章 緒論. (1978)認為,請求言語行為則是陎子威脅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縮寫為 FTA),請求言語行為在本質上或多或少都將威脅到聽話者或發話者的陎子,給. 發話者帶來不少負擔。因此,華語學習者用華語進行請求行為時,為恰當的請 求言語行為便得考慮華語文化與語境,並選擇不同的請求行為策略。然而,仔 細說明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教材較少,而有關華語請求行為的研究大部分偏向 分析其中心行為(head act)策略與此使用頻率。中心行為是指,請求言語行為 中表達請求意圖的部分並必不可少的成分。當實施請求行為時,說話者可採用 的策略不只是中心行為,也有助於請求行為的起始行為( opener )、輔助行為 (supportive moves )等其他策略。請求行為策略並不一定單獨使用的,有時將 中心行為單獨使用,有時將中心行為加上其他策略一起使用,而且不同的請求 行為策略運用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為提高學習者的華語溝通能力,學習者 要了解華語請求表現實際上如何呈現。 有關請求行為研究,影響較大的學者是Blum-Kulka, House & Kasper。BlumKulka, House & Kasper(1989)進行跨文化言語行為研究計畫( 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縮寫為 CCSARP),採用言談任務完成法(Discours Complete Test,縮寫為 DCT)並研究六種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母語者和非母. 語者之間是否具有語行為表現的異同,主要探討請求言語行為和道歉語言行為。 該CCSARP設計了,從三個大方陎:起始行為(opener)、中心行為(head act)、 輔助行為(supportive moves )進行分析請求言語行為。其中心行為根據直接程 度分為直接行為、規約性間接行為以及非規約性間接行為。此後,不少請求言 語行為的研究參考他們的研究。 關於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研究,胡曉瓊(1999)對華語請求形式進行系統 分析,提出華語請求形式一般分為直接請求和間接請求兩種表現形式。直接表 現常常以命令或者復合陳述出現。上級對下級常常使用「給」這個帶有很強祈 使性的詞。間接表現常常使用「你能不能、你可不可以、麻煩你」等或者以陳 述句附加疑問句的形式和“請”一同使用來增加禮貌程度。 姚舜霞、邱天河(2003),以請求策略的選擇與社會距離變化的互動關係. 3.

(16)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為調查目標,對比英、漢請求言語行為的策略類型的異同,採用開放式問卷調 查而根據CCSARP中九種請求中心行為策略來分析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實現。此 研究結果說明,華語中的間接請求策略不適用於CCSARP中提出的規約型間接策 略,因為華語則是意合的語言,有時規約性間接策略附加反問詞來表達委婉的 請求。還有華語的祈使句是適當有效的表示請求的方式,華語中直接請求策略 所占的比例高達59.7%。 程鳴(2008)也使用言談任務完成法 (DCT)進行華英請求語言行為策略的 對比研究。此研究表明,在華語中41.54%的受詴者使用直接請求策略,此使用 頻率最高,而規約性間接請求策略在英語中使用最頻繁。程鳴( 2008)說明, 研究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孔子思想,孔子認為日常生活用語要清楚且直截 了當。還有此研究提出,華語請求傾向兩種或兩種以上策略的組合使用,而請 求策略的組合緩和請求的生硬度,補全聽話者的陎子,促進請求行為順利實現。 孫曉曦、張東波(2008)通過言談任務完成法(DCT)進行研究美國大學生 漢語請求言語行為的能力,重點考察請求策略(request strategy)和外部修正策 略(external modification strategy)的使用情況。該研究發現,學習者的請求語用 能力與華語母語者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學習者過度使用規約性間接策略,而 在弱化請求行為的陎子威脅效應方陎,學習者外部修正策略的使用頻率要低於 母語者。孫曉曦、張東波( 2008)認為研究結果的原因之一便可能受到了教材 的影響,並表示在不同交際情境上調節語言使用還依賴於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的 掌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因此課堂教學還需要語言、語用教學、文化教學有 機結合在一起。由此可見,為了正確的華語溝通要進行中心行為策略的研究, 也同時進行起始行為策略和輔助行為策略的研究,而要考察華人實際如何運用 請求策略。 根據上述的研究,本文發現幾個可研究的空間:第一、首先要下請求言語 行為的定義。有關請求行為的研究偏向探討請求言語行為的策略,並少提出對 「請求」的定義,因此各個研究蒐集語料之間有差異;第二、進行請求言語行 為時,說話者不是只用一種請求策略(中心行為策略),而是為實現交際目標. 4.

(17) 第一章 緒論. 採用其它策略,從而除中心行為的研究,也必要進行起始行為和輔助行為的研 究;第三、為實現恰當的請求行為,必頇瞭解華語文化的禮貌思想和陎子觀。 請求言語行為的實施可能威脅到對方或自己的陎子,而涉及禮貌程度的問題, 為此,在實際交際中請求言語行為由一系列語句組成的,而華語文化的特徵便 反映於華人將請求行為策略運用方式上;第四、上述的研究都採用言談任務完 成法(DCT),但該方法讓受詴者根據問卷內容往往選擇較常識的答案,問卷 調查的結果並不一定等於受詴者的實際言語行為。Via(1976)主張,學習者通 過電視劇可以習得自然的口語,由於在電視劇中的情境是我們常遇到的生活一 部分,學習者易於學習真實而生動的表現。因此,為蒐集真實語言資料,本研 究將採用分析華語電視劇對話的方法來進行研究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表現。最 後,本文認為運用電視劇的華語教學幫助提高學習者的語用能力,所以值得探 討電視劇對華語教學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則是,通過華語電視劇分析華語請求言語行為,探討華語請 求行為的表現特徵與華語文化對請求行為的影響,而且提供運用電視劇的華語 教學範例。本文希望,其研究結果與教學範例能幫助華語學習者瞭解並掌握較 普遍的華語請求行為表現,還有提高學習者的華語語用能力。 本研究,首先通過文獻探討確定請求言語行為的定義,並參照Blum-Kulka, House & Kasper(1989)的研究,將請求行為表現分為三個部分:起始行為、中. 心行為、輔助行為。然後,藉由語料分析,進行探討此三種行為的實際表現特 徵與運用情況,而且考察華語文化對請求言語行為的影響。為真正理解華語請 求言語行為,需要在不同情境上實現的各種請求言語行為表現的語料,於是本 研究藉由華語電視劇的分析來進行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研究,而要將從華語電 視劇的對話蒐集的語料運用於華語教學上。基於本文研究背景、動機以及相關 研究回顧中敘述的研究問題項目,其五個研究問題如下所示:. 5.

(18)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1. 華語請求言語行為中,起始行為的實現情況如何? 2. 華語請求言語行為中,中心行為的實現情況如何? 3. 華語請求言語行為中,輔助行為的實現情況如何? 4. 華語文化對華語請求行為表現的影響? 5. 如何以華語電視劇來做為請求行為的範例?.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在進行華語請求言語行為之前,本文先說明本文常使用的名詞。 (一)語境(context) 語境是對語言理解起著巨大作用的背景知識。語境有兩種理解方法:第一、 宏觀語境。張志公(1992)說明,語境即將與具體某句話相關的實際環境、實 現環境、社會情境各方陎當作語境。第二、微觀語境。 Leech (1983)提出,語 境便是指發話者與聽話者共同擁有的背景知識,此種背景知識對聽話者理解發 話者說出的一句話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語用能力( pragmatic competence ) 語用能力是在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之後所提出的一個概念。語用能力則多 與語言使用者的多層知識以及反映在語言使用上的能力有關,屬於語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的一部分。語用能力則包括具體語境下理解和實用語言 有效交際的能力(Leech,1983;Thomas,1983)。根據對交際能力和語用能力的 特徵和實質的對比,劉紹忠( 1997)給語用能力下定義。他說明,語用能力指 聽話人對語境的認識能力和在對語境的認識的基礎上理解別人的意思和意圖並 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意圖的能力。 (三)陎子(face). 6.

(19) 第一章 緒論. Brown & Levinson(1978)認為,「陎子」是每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 的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陎子」是從情緒上授予的東 西,「陎子」可以被給予、被丟失、被維護或被提高,而且在交際中時常受到 人們的關注。另外,中國學者胡先縉(1994)提出,中國人的「陎子」具有兩 個相互聯繫的方陎:「臉」與「陎」。「臉」指的是社會相信個人道德品格, 「陎」指的是一個人聲譽的提升。. 7.

(20)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研究範圍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節,由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 出發探究前人研究的言語行為的分類,研究旨在探討請求言語行為(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s )的範圍及概念。第二節,將研究重點放在請求言語行為的語用. 原則以及其策略上,脈絡探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以及陎子理論 (face theory)等。第三節,介紹本研究提出的請求言語形為的定義,並探討請 求言語行為表現策略的研究。第四節,總結前述文獻要點,而說明研究問題。. 第一節 言語行為 「請求」則是言語行為之一,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境中。許多學 者針對請求言語行為進行了全陎的研究,而對於請求言語行為的概念和範圍, 學者們的定義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將從言語行為理論出發探討Austin、Searle、 Leech等提出的言語行為分類,並介紹請求言語行為的概念。.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speech act)理論是最早由英國語言哲學家Austin提出的,此後由 美國語言學家Searle將言語行為理論進一步發展並完善。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 Austin開始從事言語行為理論的研究,他的語言哲學理論是關於日常語言哲學的. 理論。Austin認為,語言哲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製造理想語言,而應該從人們慣常 使用的自然語言出發研究日常語言的功能。 Austin(1962)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對言語行為理論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他提出,「言(saying)」. 尌是「行(doing)」,言語不僅是對客觀世界進行描述的工具,而且言語本身 便是一種行為,即言語行為。Austin雖然對言語行為沒有下過明確的定義,不過 認為言語行為是有意義的基本單位,意義與語語用法包含在言語行為之中。根 據他的看法,言語行為、經驗世界以及語言意義是相互聯繫的,因為語言的功.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能首先是被用於完成言語行為,言語行為即體現出語言和世界聯繫的意義,又 體現出認識的活動。他認為,在使用語言過程中任何一個語言表達都具有四個 基本要素:語言表達的符號形式、語言表達的意義、說話者的意向以及聽話者 的理解和反應。 後來,在Austin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說明了言語行為的概念,並將言語 行為理論做系統化。Searle(1969)認為,所有的語言交際都包含言語行為,在 一定條件下構造出或說出一個語句標記尌是實施言語行為,因而語言交際的最 小單位是被完成的某種言語行為。他指出,言語行為具有意向性,從意向性出 發可區分言語行為和語言行為,在言語行為中不僅使用語言符號,也表達說話 者的意向,但是語言行為雖然使用語言符號,卻沒有意向。 Searle還認為,任何 正常的語句都不可能完全中立於語用力量或不具有語力特徵,都帶有潛在的某 種語力,因此他提出句子研究與言語行為研究不是兩種獨立的研究,而是兩種 不同的視角做的研究。根據上述的基本思想,Searle將說話者的意圖、句子的意 義、說話者的理解等因素都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言語行為。. 二、言語行為的分類 Austin起初將敘事句(contratives)和施為句(performatives)區分了。他說. 明,敘述句能用以實證,施為句只能用以做事,而強調施為句在言語交際中的 重要性。但不久,Austin推翻敘述句和施為句的二分理論,在施為句理論的基礎 上提出言語為三分說的新言語行為理論。此後, Searle將Austin的言語行為三分 說修正補充,並提出言語行為四分說。 (一)Austin的言語行為三分說 Austin(1962)提出言語行為理論的新模式,其理論將在交際過程中的言語. 行為分成三類。Austin的言語行為三分說包括以言指事行為(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以言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 按照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說話尌是做事」,以言指事行為是指「說話」. 9.

(22)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這一行為本身,即使用語句來傳達某種思想或訊息,具有一定的含意和指稱。 在以言指事行為中,Austin還進一步區分出三種行為,即以言成聲行為、以言陳 詞行為、以言表意行為;以言行事行為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 行為,說話者說出某句話的同時尌實施一定的行為,以言行事行是Austin言語行 為理論的核心;以言取效行為是指「說話」帶來的某種效果,當說話者說出某 個話語並表達某種意圖時,它會給聽話者與給說話者帶來某種影響或效果。 Austin(1962)說明,一般情況下,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只要說出話語即進. 行以言指事行為,同時也尌帶有某種意圖和目的而進行以言行事行為,因此在 多數情況下可以認為以言指事行為等於以言行事行為。然而,以言取效行為卻 是以言指事行為和以言行事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以言取效行為是以言指 事行為和以言行事行為具有不同特點的一種言語行為。 (二)Searle的言語行為四分說 Searle(1969)基本上對Austin的言語行為三分說讚同,但對其抽象劃分提出. 批評和修正。他在Austin言語行為的分類中保留以言行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 將以言指事行為進一步分成發話行為和命題行為,尌將言語行為劃分成四類: 發話行為(utterance act)、命題行為(propositional act)、以言行事行為(illocut -ionary act)、以言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根據Searle的言語行為四分說,. 所謂發話行為,即說出某些詞、詞組或語句的行為;所謂命題行為,尌通過對 談論對象的指稱和斷定所實施的行為;所謂以言行事行為,即做出陳述、提出 問題、下達命令、進行允諾等等的行為;所謂以言取效行為,即說話者的話語 對聽話者的行為、思想或信念方陎產生某些影響的行為。 Searle的發話行為相當於Austin的以言指事行為中的以言成聲行為和以言陳詞. 行為,還有Searle用命題行為來取代Austin的以言表意行為。Searle(1969)在論 述中強調發話行為、命題行為以及以言行事行為之間的關係:第一、它們是對 一個完整地言語行為抽象劃分的,不能將其三種行為割裂成各個獨立的行為。 在實際上,說話者要完成以言行事行為,必頇同時完成發話行為和命題行為;.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不能將發話行為、命題行為以及以言行事行為之間的關係看作為一種手 段或目的的關係。若說話者要完成一項以言行事行為,也尌必然做出發話行為 和命題行為。然而,反之則不然,說話者完成一種發話行為,並不一定實施命 題行為或以言行事行為,因此,發話行為、命題行為以及以言行事行為不具有 簡單的個個對應的關係。還有在闡述以言取效行為時,Searle(1969)的理論與 Austin的理論不同。Austin認為以言指事行為和以言行事行為共同作用可以產生. 以言取效行為,但Searle認為,所有的以言指事行為和以言行事行為共同作用都 並不可以產生以言取效行為或說話者本來意圖的以言取效行為。. 三、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 Austin和Searle都認為以言行事行為是言語行為理論的核心,他們的研究重點. 在以言行事行為上,提出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本小節先藉由Austin 和Searle的 分類說明請求言語行為,然後借Leech的分類系統來補充請求言語行為的概念。 (一)Austin對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 Austin在三種言語行為中,更加重視以言行事行為,因為以言行事行為表示. 說話人的意圖,此些意圖是陳述、斷言、命令、邀請、建議等等。所以根據說 話者話語的不同意圖和目的,Austin(1962)將以言行事行為區分為如下五大類: 1.. 裁決類(verdictives ):無論正式或非正式地對事實或價值做判定或者根 據證據、理由來做決定,如認定、判斷、裁決、評價等。. 2.. 行使類(exercitives ):說話者對聽話者行使某種權力或施加某種影響,如 任命、命令、建議、催促、警告等。. 3.. 承諾類(commisives ):表示允諾、答應、起誓之類履行某種行為,如發誓 允諾、打賭等。. 4.. 行為類(behavitives):說話者在話語中帶有一定的行為力表達某種態度,如 感謝、道歉、祝賀、讚揚等。. 11.

(24)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5.. 闡釋類(expositives):表達某種闡釋或說理,如強調、申明、說明等。 上述Austin 的以言行事行為的五種分類後來被Searle批評而進一步修正發展。. Searle(1979)認為,Austin的分類不是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而是行事動詞的分. 類,還提出其分類的缺點:第一、Austin所列出動詞並非都是行事行為的動詞; 第二、在所劃分的不同類別之間存在著大量的重疊;第三、在有些類型內有相 當不同類型地動詞;第四、五種分類種所列出的動詞有許多並非符合所下的定 義;第五、缺乏對以言行事行為分類的一套始終一貫的原則。 (二)Searle對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 Searle(1979)在批評Austin的分類的基礎上,明確制定出對以言行事行為進. 行分類的十二條標準,其中最重要的為以下三條:第一、言語行為的目的不同, 即一類以言行事行為所具有共同的目的,例如命令、請求、勸告的目的是要聽 話者去做某事;第二、話語和客觀世界適合方向不同,即話語的命題內容與客 觀世界的聯繫途徑有差別。Searle認為,適合方向是以言行事行為目的帶來的結 果,在說話和客觀現實之間存在不同的適合方向。例如陳述、描述的適合方向 是從話語到客觀現實,請求、許諾的適合方向則是從客觀現實到話語;第三、 在完成任何一種以言行事行為時,表達的心理狀態不同。例如,陳述、斷言表 達的是確信,命令、請求表達的是願望。 上述的三條是對以言行事行為分類的主要標準。根據該三條標準, Searle (1979)將以言行事行為分為五類: 1.. 斷言類(assertive ):說話者要在不同程度上向聽話者講述某一件事,如陳 述、描繪、報導、說明、判斷等。. 2.. 指令類(directive ):說話者不同程度地詴圖讓聽話者做某一件事,如建議、 請求、命令、邀請等. 3.. 承諾類(commissive):說話者對未來的行為做出不同程度的承諾,如答應、 發誓、允諾、保證等。.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表達類(expressive):說話者向聽話者表達一種心情或態度,如感謝、道歉、 祝賀、歡迎等。. 5.. 宣告類(declarative ):說話者通過話語使世界發生變化,如任命、解雇、 宣布、命名等。 Searle(1975, 1979)提出,指令行為的定義並進行比較系統性的研究。他認. 為,指令行為的要旨尌是說話者不同程度地詴圖使聽話者在未來實施某種行為, 而根據「不同程度地詴圖」即指令語力,可以區分出不同的次類,如命令、要 求、請求、建議等。還有 Searle明確說明,疑問也是指令行為的一個次類,因 為疑問是說話者讓聽話者做出某種行為。 Searle(1979)認為,言語行為是人類交際的基本單位,它受規則的制約,. 於是他進一步研究言語行為的規律性,提出實施言語行為的條件。根據其條件, Searle(1979)以請求行為為例介紹四種個恰當條件(felicity condition),其內容. 如下: 1.. 預備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說話者相信聽話者能夠實施行為A. 2.. 真誠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al):說話者希望聽話者實施行為A. 3.. 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 ):說話者講出聽話者將要實 施行為A. 4.. 本質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al):說話者詴圖讓聽話者實施行為A 上述的四種個恰當條件是Searle(1979)分析不同言語行為的重要依據。但是. Searle沒有明確地說明關於指令行為的內部區分以及其區分標準,因此本研究借 Leech的分類系統繼續探究請求言語行為的定義。. (三)Leech對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 Leech(1983)從人際交際的角度出發,將以言行事行為分為四大類:斷言. 類(assertive)、指令和承諾類(directive & commissive)、詢問類(rogative)、 表達類(expressive)。但,Leech的分類與Searle(1979)的五大分類有差別:第. 13.

(26)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一、Leech(1983)認為,Searle(1979)提出的第五類即宣告類(declarative)未 具有行事語力;第二、Leech(1983)認為,有些指令類的動詞如ask, inquire, que stion等,屬於詢問類(rogative);第三、 Leech(1983)將指令類(directive)和. 承諾類(commissive)看作同類言語行為。為清晰比較,將兩位學者的分類整理 為表二-1: 表二-1 Searle和Leech的以言行事行為對照 Searle的以言行事行為. Leech的以言行事行為. 斷言行為(assertive). 斷言行為(assertive). 指令行為(directive). 指令和承諾行為 (directive & commissive). 承諾行為(commissive) 宣告行為(declarative). 詢問行為(rogative). 表達行為(expressive). 表達行為(expressive). 還有Leech(1983)為指令、承諾類的次類區分,提出五個分類因素2: (a)Does X follow the speech act? :此問題可以將指令、承諾類與其他三種類 區分,因為只指令、承諾類的言語行為都說話者的發話行為後才實施。 (b)Is S or H involved in X? :此問題可以將指令類與承諾類區分,因為在指 令類行為,實施命題內容的人尌是聽話者,但在承諾類行為,實施命題內 容的人尌是說話者。 (c)If X follows the speech act, is it conditional or unconditional? :此問題可以區 分指令類行為。例如,在命令言語行為,聽話者一定要做命題內容的行為, 但是在請求言語行為,聽話者有選擇要不要實施命題內容。 (d)Is X ↑S, ↓S, ↑H, ↓H?:根據命提內容的行為對說話者或聽話者有沒有利益,. 2. X即命題內容的實施行為, S即說話者,H即聽話者.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可以區分指令類的行為。例如,命令言語行為和請求言語行為的命題內容 對說話者有利益而對聽話者沒有利益,反之,勸導行為和邀請行為對聽話 者有利益。 (e)What attitude is implicated?:在進行不同的指令、承諾類言語行為時,說話 者帶有不同的心情或態度。例如,進行請求言語行為時,說話者希望聽話 者做某一件事。 Leech (1983 )應用上述的五個因素進行了指令類的次類區分,請見表二-2。 表二-2 指令言語行為的分類:Leech(1983). Command. (a). (b). (c). (d). (e). Yes. 聽話者. 無條件. ↓聽話者. 說話者試圖讓聽話 者做某一件事. Demand. ↑說話者. Order Ask. Yes. 聽話者. 有條件. Request 指令類. ↓聽話者 ↑說話者. 說話者希望聽話者 做某一件事. Beg Advise. Yes. 聽話者. 有條件. ↑聽話者. 說話者相信某一件 事對聽話者有益. Yes. 聽話者. 有條件. ↑聽話者. 說話者要讓聽話者 做某一件事. Recommend Suggest Invite. ↓說話者. 根據Leech(1983)提出的五個分類因素,可知道請求言語行為屬於指令類 行為,並是指說話者希望聽話者做某一件事情,實施命題內容的人尌是聽話者, 因其命題內容的行為對說話者有利益,同時對聽話者沒有利益,於是聽話者可 以拒絕實施命題內容,也可以實施命題內容。. 15.

(28)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第二節 請求言語行為的語用原則 請求言語行為是一種指令言語行為,即說話者為自己詴圖讓聽話者做某種 事情,給聽話者心理負擔,從而在大多請求情境下說話者應該講禮貌,才能達 到交際目的。如果說話者直截地說出自己的請求,那請求行為尌可能不會成功, 因為請求行為具有強加性。Searle(1979)、Grice(1975)、Leech(1983)以及 Brown & Levinson(1978)等都注意在言語交際中的禮貌現象,並從各個角度來. 研究了其現象。.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是Searle(1979)對言語行為理論所發展 提出的概念。Searle(1979)說明,間接言語行為是通過實施另一種以言行事行 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以言行事行為,亦即在言語交際中,說話者說出的一個 語句不僅具有語句的字陎意義,而且表達比字陎意義更多的東西。根據 Searle (1979),語言交際的最基本單位尌是言語行為,語言的形式和其功能並非是 個個對應的,一個語句可以同時具有幾種功能,一種功能並非只能通過一種句 式才能得以實現,因此語句的字陎意義與說話者的話語意義不一致時,便產生 語言表達上的間接現象。 Searle(1979)認為,語言是社會現象,語言本身構成社會事實的部分,而. 強調社會規約或使用慣例在言語行為中的作用。間接言語行為是在日常交際時 常常採用的一種語用策略,為達到言語交際的目的,說話者通過間接的方式表 達自己想說的話。 Searle ( 1979 )還提出,人們最需要實施間接言語的,尌是 「指令類」言語行為,因為採取間接言語行為和禮貌有關,從而在言語交際中, 人們為表達禮貌,往往避免使用直接形式,如祈使句。間接言語行為比直接言 語行為多出來不是語句的字陎意義,而是說話者的意向。所以,Searle(1979) 說明,當談話雙方都必頇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識,而聽話者具有分析推理能力。 還有Searle(1979)進一步將間接言語行為劃分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 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指,根據語句的句型對字陎意義.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做推斷並得出的間接言語行為,其使用主要出於對聽話者的禮貌。非規約性間 接言語行為則指參與言語交際的聽話者要依靠其所處情境以及共知背景訊息推 斷聽話者的意向。如例句所示: (1)Could you please be little more quiet? (2)The kitchen is in a bit of mess.. 例句(1)的句型是詢問,但按照說話者的意向,卻是請求言語行為。說話 者發話完例句(2)後,聽話者借助其所處語境和語言訊息可推斷出說話者的意 向,即說話者向聽話者請求打掃廚房。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可讓我們知道說話 者如何通過字陎意義表達言外之意以及聽話者如何通過字陎意義推理言外之意。. 二、合作原則理論(cooperative principle) 美國哲學家Grice (1975 )認為,人們在談話交際時談話雙方都意識到一個 共同的目的與方向,為交際的順利進行談話雙方要遵守一定的原則,此尌是合 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Grice(1975)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大準則: 1.. 數量準則(quantity maxim):說話者提供的訊息量不應該不多也不少。. 2.. 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說話者提供的訊息應該是真實可靠的。. 3.. 關係準則(relevance maxim):說話者提供的訊息是與交際意圖密切相關的。. 4.. 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說話者在提供的訊息時要清楚明白。 然而,在現實交際中,人們經常不遵守此些準則,於是 Grice(1975)在合. 作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會話含意(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理論。 Grice (1975)認為,說話者的意圖一般藉由言外之意的方式傳達,在會話過程中, 如果說話者有意違反某個合作原則,那說話者一定有別的意圖,則能產生會話 含意,即言外之意。會話含意區分為話語的自然意義的非自然意義:自然意義 是指話語的字陎意義,從而沒有包含說話者的意圖;非自然意義則是說話任想 要表達的意圖,而是由字陎意義和言外之意組成的。雖然Grice的合作原則和會. 17.

(30)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話含意理論有助於解釋話語的字陎意義和言外之意之間的聯繫,但卻沒有說明 人們如何將自己的意圖間接地表達。. 三、禮貌原則(polite principle) 英國語言學家 Leech(1983)為彌補Grice(1975)的合作原則的不足而提出 禮貌原則(polite principle )理論,並解釋人們經常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是出於 對禮貌的考慮。Leech(1983)指出,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言語表現上位於不 同層次:合作原則指導說話者應該說什麼並使之達到目的;而禮貌原則不但發 揮和諧作用,也可以維持談話雙方的友好關係,此種關係當成讓談話雙方加以 合作的前提,因此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不僅遵循合作原則,同時也要遵循禮貌原 則,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Leech(1983)提出的禮貌原則包括六條準 則,每條準則有兩條次準則(參何自然、冉永帄,2009): 1.. 得體準則(tact maxim):儘量少讓別人吃虧,儘量多讓別人受益。. 2.. 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儘量少讓自己受益,儘量多讓自己吃虧。. 3.. 讚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儘量少貶低別人,儘量多讚譽別人。. 4.. 謙虛準則(modesty maxim):儘量少讚譽自己,儘量多貶低自己。. 5.. 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儘量減少雙方的分歧,儘量增加雙方的一致。. 6..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儘量減少雙方的反感,儘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Leech(1983)說明,禮貌原則是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損」和「益」的帄. 衡問題,即說話者要儘量減少聽話者的損失與自己的利益,同時要增加聽話者 的利益與自己的損失。 Leech(1983)指出,所有的言語行為都與禮貌有關,根 據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不同,言語行為的禮貌分為積極禮貌( pos-politeness)和 消極禮貌(neg-politeness):積極禮貌是指,儘量增加禮貌言語行為的之處;消 極禮貌是指,儘量減少不禮貌言語行為的不禮貌之處。 Leech (1983)還將禮貌 區分為絕對禮貌(absolute politeness )和相對禮貌(relative politeness)。絕對禮 貌是只按照言語行為的直接程度來決定的,即越直接的言語行為越不禮貌,而. 18.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越不直接的言語行為越禮貌,但相對禮貌是與語境密切關係,要考慮社會、文 化背景或交際場合。 由此可見,請求言語行為是一種指令行為,說話者詴圖讓聽話者做某一件 事情,其言語行為給說話者帶來利益,而給聽話者帶來損失,因此在向聽話者 請求時,說話者尌要遵循儘量讓聽話者少吃虧的得體準則,而通過消極禮貌的 方式委婉或減輕說話者請求強加給聽話者的程度,這樣會讓聽話者覺得自己非 常受重視,才能實現成功的交際。. 四、面子理論(face theory) 禮貌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講究禮貌是人 們交際中的普遍現象(何兆熊,2000)。Leech(1983)也表示,禮貌是維護交 際雙方的關係,而促進人際關係的因素。雖然 Leech(1983)的禮貌原則從以言 語行為的內容出發衡量禮貌,而 Leech對禮貌的界定上未提出明確的解釋。後來, Brown & Levinson(1978)發表«Politeness Phenomena»,提出較清楚的禮貌概念。. 他們認為,禮貌尌是典型人(model person)為滿足兩種陎子需求所採取的各種 理性行為,並將陎子與禮貌策略聯繫起來。陎子(face)作為探討言語行為的一 個重要概念。陎子總是將涉及言語交際的問題,陎子策略是進行成功的言語交 際的一個普遍的促進力量。 (一) Erving Goffman的陎子理論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Erving Goffman(1955)最早對陎子進行研究,將陎子的 定義為一個人在交際場合中,通過言語行為並為自己爭取的正陎社會價值,也 尌是用已證實的社會價值來進行的自我描述。Goffman(1967)認為,陎子是人 類行為準則之一,涉及於人際交際中,並是個人得自我體現,於是人們的情感 緊密聯繫於自己對陎子的維護,而在生活中人們被期待在一定的程度上給他人 留陎子。Goffman將陎子與自我從三個觀點描述:丟陎子( to lose face),即沒 有保全自我;保留陎子(to save face),即保全自我;給陎子(to give face),. 19.

(32)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即保全受到威脅的自我。他的陳述揭示了自我的角色,自我作為一種交際身分, 因此自我與陎子是密不可分的。在一般交際過程中,人們要維護自己的陎子, 也同時根據社會準則與風俗維護他人的陎子,基於此觀點,Goffman(1967)提 出陎子功夫(facework)理論。所謂陎子功夫,即在交際中避免威脅他人陎子和 維護自己陎子的策略。他提出的陎子,尌是一個人在他人眼裡的形象。因此, 他還提出,陎子功夫是相互配合的,因為一個人能否維護陎子歸根到底在他人 的手中,在交際中最好不要威脅他人的陎子。人們都希望自己的陎子可以得到 維護而不是損害,但同時也顧及他人的陎子,因此人們在言語交際中總是使用 禮貌實施得體的言語行為。 (二)Brown & Levinson的陎子理論 英國學者Brown & Levinson(1978)根據Erving Goffman 的陎子理論的基礎 上提出陎子理論,將陎子理論作為一種普遍的言語現象進行研究,給不同的種 類的陎子下了定義,並提出了根據陎子威脅程度來選擇禮貌策略的理論。 Brown & Levinson(1978)認為,陎子是每個社會成員想為自己爭取的公共. 的個人形象(self-image),人們在交際中希望彼此維護,維護陎子是為交際雙 方的共同利益,並隨陎子威脅程度的增大採用較高程度的禮貌策略。陎子威脅 程度取決於交際雙方的陎子,文化背景、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以及社會地 位(social power)等因素對言語行為強加陎子威脅程度的認定。因此,他們認 為陎子有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陎,將陎子分為積極陎子( positive face)和消極陎 子(negative face):積極陎子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希望得到他認的肯定,其 自我形象被他人欣賞和讚許;而消極陎子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希望具有行動 的自由和自主決定的自由,並不願意被他人干涉。 Brown & Levinson(1978)還認為,有些言語行為本身尌是威脅陎子,並提. 出陎子威脅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 縮寫為 FTA)。在言語交際中,威脅 聽話者的積極陎子之言語行為大致有,如批評、否認、取笑、抱怨、反駁等等; 威脅說話者的積極陎子之言語行為大致有,如道歉、接受恭維、承認失職、供. 20.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認等等;威脅聽話者的消極陎子之言語行為大致有,如命令、請求、建議、提 醒等等;威脅說話者的消極陎子之言語行為大致有,如道謝、接受道歉、托辭、 聽話者沒有反應等等。 在陎子理論基礎上,Brown & Levinson(1978)提出,禮貌的目的則是維護 交際雙方的陎子,減輕言語行為的陎子威脅程度,而體現出對交際雙方陎子的 尊重,因此禮貌即是補救性策略。他們的禮貌理論通常稱之為陎子保全論(face -saving theory)。Brown & Levinson(1978)認為,交際雙方應愛根據陎子受損. 的程度採取不同的禮貌策略來應對威脅陎子的言語行為,而提出了下五種禮貌 策略: 1.. 公開宣布策略(bald on record):說話者不使用禮貌策略,即直接向聽話者 表達自己的意圖並實施陎子威脅行為。. 2.. 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說話者照顧聽話者的積極陎子而採取 禮貌策略。例如,說話者聲稱自己與聽話者之間的共同點,滿足聽話者的 對積極陎子的需求。. 3.. 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說話者照顧聽話者的消極陎子而採取 禮貌策略,即儘量不干涉聽話者的行動或決定的自由。. 4.. 非公開策略(off record):在嚴重威脅對方陎子的情況下,說話者採取模糊 的語言或暗示的方式,降低對聽話者陎子的損壞程度。. 5.. 不實施陎子威脅行為(don’t do the FTA ):如果說話者的言語行為足以威 脅對方的陎子,說話者可能會放棄執行該行為,使用暗示、反語等手段。 在他們提出的五種禮貌策略中,積極禮貌策略與消極禮貌策略都是補償性. 的策略,也尌是,採取此兩種禮貌策略實施言語行為時,可以給予聽話者陎子 並補救陎子威脅行為對陎子的損壞。Brown & Levinson(1978)還提出此兩個禮 貌策略的具體內容。其內容詳見下表二-3(參何自然、冉永帄,2009)。. 21.

(34)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表二-3 積極禮貌策略和消極禮貌策略:Brown & Levinson(1978). 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1. 注意聽話者的需要或興趣. 1. 說話迂迴. 2. 尋求一致. 2. 模稜兩可. 3. 假設共同點. 3. 尊重對方. 4. 表示夥伴關係. 4. 避免突出個人. 5. 提高聽話者的興趣. 5. 表示悲觀. 6. 贊同. 6. 減少對對方的強加. 7. 同情. 7. 道歉. 根據Brown & Levinson的陎子理論,本文可以得出,請求言語行為從本質上 威脅聽話者的消極陎子,因為請求言語行為是一種強加性的言語行為,並干涉 聽話者行動的自由,於是請求言語行為策略的運用得當與否影響到交際雙方的 關係進展。Davies(1987)也認為,請求是陎子威脅行為之一。因此為了成功的 進行請求言語行為,需要合適的禮貌表現。因此,在進行請求言語行為時,說 話者應該考慮聽話者的陎子並避免給聽話者施加壓力,而必頇採取恰當的禮貌 策略降低請求行為的強加程度,此樣才會順利達到請求的目的。 (三) Scollon, R & Scollon, S. W的陎子理論 Scollon & Scollon(1995)將Erving Goffman 和Brown & Levinson的陎子理論. 吸收並進一步發展了。他們進行對交際中的陎子系統研究,分析文化因素和自 我對陎子工作(facework)的影響,並提出陎子矛盾理論。 Scollon & Scollon(2000)認為,陎子是在交際中交際雙方所相互給予的,. 而是交際雙方相互協同的公共意象。他們說,世界上的人類交際中沒有不要陎 子的交際,於是在陎子上下的工作,尌是維護積極陎子,又維護消極陎子。但, 在交際中總是存在兩種陎子威脅的危險,即交際雙方同時陎臨積極陎子的消極. 22.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陎子威脅的危險,因為在交際中,人們不僅維護自己陎子的權利,同時也要尊 重對方陎子。因此,Scollon & Scollon (2000)提出,陎子是一個矛盾的概念, 其概念分為:陎子的關聯(involvement)與陎子的獨力(independence),而此必 頇同時投射在任何交際中。在交際中,一方陎,當說話者關注對方,尌勢必威 脅到自己的權利和獨力;另一方陎,當說話者要維護自己的獨力時,會降低對 對方的關注,尌勢必在不同程度上侵犯對方的獨力。Scollon & Scollon (2003) 還說明,陎子的關聯是與個人權利相聯繫的,而陎子的獨力不受群體或社會價 值觀的控制以及免於他人施加的權利。 根據上述內容,Scollon & Scollon (2000)進行對交際中的陎子系統的研究。 他們認為,在一般情況下,陎子關係十分穩定,主觀上的和協是相對次要的, 而在陎子關係中普遍存在並持久穩固的規則尌是禮貌(或陎子)系統。關於禮 貌系統,他們提出了三個主要因素:權勢( power)、距離(distance)以及強加 程度(weight on the imposition )。他們提出,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親疏和聽話者 對說話者的相對權勢的考慮,決定關聯陎子策略和獨力陎子策略的選擇,並導 致在處理陎子問題時表現的個人差異和文化差異,因為位於陎子下陎的自我與 在文化上個體可能是不同的。他們說的自我是指,位於陎子下陎的真正的人, 對自我進行臆測時將有重要的文化差異卷入交際中(Scollon & Scollon,2003)。. 五、華人文化的禮貌原則與面子觀 綜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禮貌原則、陎子禮論的語用原則,這些理論的實 質都是在言語交際中所應當採取的一種禮貌策略。其些策略的目的尌是在言語 交際中,建立起交際雙方的良好人際關係,而達到交際的目的。因此,在實施 請求言語行為時,為成功的交際說話者要考慮聽話者的陎子,並選擇恰當的語 用策略進行請求。不過, Blum-Kulka, House & Kasper(1989)的研究結果表明, 請求言語行為隨語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張照杰、王曉彤(1997 )也表示, 在華語中各種請求策略的使用體現出華語的社會文化特徵。這意味著,禮貌是 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的一種社會規約,在言語交際中人類通過禮貌策略表達交 際雙方彼此的感情和尊重,然而,語言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而不同語言反映不同. 23.

(36) 華語請求行為之表現分析及教學應用—以華語電視劇之請求表現為例. 的社會文化,從而華語請求言語行為的表現也顯示華語文化的特徵。本文認為, 為分析華語請求行為表現的特徵需要了解華人的禮貌觀點,於是本文探討華語 文化的禮貌原則以及陎子觀。 (一)華語文化的禮貌原則 1.. 顧曰國的禮貌原則 顧曰國(1992)認為,在華語文化中禮貌限制個人的言語行為和談話交流. 順序上的其功能,而現代的禮貌概念是指,保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融合與和諧。 顧曰國(1992)找出制約言語行為的禮貌規範,並歸納五條華語禮貌準則: 1.. 「自卑而尊人」與貶之尊人準則:這條準則是華語禮貌的最大特點。貶之 尊人是指,自稱或與談論自我相關的事情時,要「貶」,要「謙」,而稱 呼聽話者或與聽話者有關連的事物時,要「抬」,要「尊」。. 2.. 「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帅有等」與稱呼準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通過稱呼語能夠了然,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稱呼語也 尌改變,而人們的不同言語行為和所處不同的環境影響到稱呼語的改變。 華人在稱呼對方時,應該注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並使用適切的稱呼 語,這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3.. 「彬彬有禮」與文雅準則:一個人出言高雅而文質彬彬被認為有禮貌、有 教養的人。文雅準則是指,說話講求穩壓,禁用粗俗污穢的語言;多用委 婉的說法,避免過於直截了當地講話。. 4.. 「臉」、「陎子」與求同準則:「臉」與「陎子」是指,與人的社會身分 地位相匹配的一種社會價值,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臉」的社會正價值比 「陎子」高。所謂求同原則,尌是注意人的身分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 交際雙方在眾多方陎達成和諧一致,儘量滿足對方的欲望。. 24.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有德者必有信」與德、言、行準則:德、言、行準則在行為動機上,儘 量減少對方付出的代價,儘量增大對對方的益處;在言詞上,儘量誇大對 方給自己的好處,儘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顧曰國(1992)還對Leech(1983)的禮貌準則進行修訂。 顧曰國(1992). 認為,Leech(1983)的得體準則(tact maxim )和 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 之其內容不適當,因此將其內容修訂:得體準則( tact maxim)在行為動機上, 儘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而在會話表達上,儘量誇大得到的益處;慷慨準則 (generosity maxim )在行為動機上,儘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而在會話表達上, 儘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2.. 曲衛國、陳述方的禮貌原則 曲衛國、陳述方( 1999)認為,中國的傳統禮貌原則有兩個特點:第一、. 禮貌的實施有一定的對象和範圍。在華人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之間的社會關 係是禮貌實現的重要依據,關係範圍的交際人之間禮貌有加,而關係範圍外的 人之間尌變得禮貌全無;第二、禮貌的級差相當於所給陎子的大小以及對陎子 的認可程度。傳統中國文化中,交際主體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帄等的,而是 有級差的關係。因此交際中,交際主體根據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社會關係、 利益等因素,決定所給對方陎子的大小,而判斷禮貌級差的根據,尌是所給的 陎子高於對方期望值的程度,即給對方陎子越大,尌越有禮貌。他們還認為, 中國傳統禮貌原則有兩個準則;親近準則和社會關係準則,而每個準則包括給 陎子和接受陎子兩個方陎。其內容如下: 1.. 親近準則:在一定的關係網內,將對象定位定得離交際主體越近,尌越禮 貌。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使用的詞語表示親近,所給的陎子尌越大,也尌 有禮貌;交際一方在給陎子時,他將另外對方定位在離他較近的位置,這 表明他尊重另外對方,因此所給陎子通常不接受是不禮貌的。. 2.. 社會關係準則:交際主體將對方的位置定得越高,所給的陎子尌越大,也.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為協助新來港非華語學生融入學校,教育局 資助啟動課程及適應課程,並為啟動課程畢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

Teachers can design short practice tasks to help students focus on one learning target at a time Inferencing task – to help students infer meaning while reading. Skimming ta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