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

Copied!
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 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 研 究 生:高鈺彥 指導教授:方進隆.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 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比較規律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中老年婦女在功 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之差異。方法:本研究以 90 名年齡在 55-65 歲間 之健康中老年婦女為研究對象。包括有規律(每週 4 天以上,至少每天 60 分鐘,持續從事超過一年以上)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各 30 名。所有受試者皆進行功能性體適能(30 秒坐站、8 英呎站走、6 分鐘走路) 檢測及心率變異性指標(低頻比例(LF%) 、高頻比例(HF%)、低高頻比(HF/LF)、 變異總量(TP))測量,獲得數據以 SPSS 12.0 for windows 統計軟體進行 one-way ANOVA 分析。結果:(一)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表現:太極拳組在 30 秒坐站、8 英呎站走以及 6 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健走組和對照組;健走組 在 8 英呎站走以及 6 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p<.05)。 (二)心率變 異性指標:規律運動組的平均心跳顯著低於對照組(p<.05);健走組的 LF%、 LF/HF 表現顯著優於太極拳組和對照組(p<.05),TP 顯著優於對照組(p <.05)。太極拳組的 LF/HF 顯著低於健走組和對照組(p<.05);HF%在各組 間無顯著差異,但有太極拳組優於健走組,健走組優於對照組的趨勢。結 論:規律從事太極拳和健走運動之中老年婦女,顯著擁有較佳的功能性體 適能及較低的安靜心跳率。規律健走者有較高的心率變異總量(TP)及低 頻比例(LF%) 。規律從事太極拳者擁有較低的低頻比例(LF%)。. 關鍵詞:太極拳 、健走、中老年人、心率變異性、功能性體適能. i.

(3) The comparisons of functional fitnes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mong brisk walking, Tai-Chi-Chung, and non-exercis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females Abstract Purposes: To compare the functional fitnes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among brisk walking, Tai-Chi-Chung practice and non-exercise middle-age and elderly females. Methods: there were 90 healthy females who aged between 55-65 years old were recruited as the subjects, including 30 females of each of 3 different groups. The subjects of regular brisk walking (BW) group and Tai-Chi-Chung (TCC) group had engaged in regular exercise for at least one year, more than 4 days per week, at least 60 minutes each da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CG) did not exercise regularly. All the subjects had received the functional fitness tests, including 30-second standing and sit test, 8-feet up and go test, and 6 minutes walking test. Additionally, they had taken the HRV measurements, including low frequency (LF) %, high frequency (HF) %, LF/HF, and total power (TP). All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software SPSS 12.0 for windows with one-way ANOVA. Results: 1, the TCC females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s in 30-second standing and sit test, 8-feet up and go test, and 6 minutes walking test than those of BW and CG (p< .05). The 8-feet up and go test, and 6 minutes walking capacities of BW 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G (P<.05). 2, the resting heart rates of subjects of TCC and BW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G (P<.05). The LF%, LF/HF of BW 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CC and CG; also the TP of BW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G (P<.05). The LF/HF of TC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BW and CG group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HF% among 3 groups. Conclusions: the regular walking and TCC exercise middle-aged females had better functional fitness and lower resting heart rate than non-exercise females. Brisk walking females had higher low frequency ratio and total power, and Tai-Chi-Chung female had lower low frequency ratio.. Key words: Tai-Chi-Chung, brisk walking, functional physical fitnes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females. .. ii.

(4) 謝. 誌. 對自己來說,研究所是一個里程碑,一個最後一次,可以無所為而為 的里程碑。並不是隨便,而是能夠像這樣無所顧忌,單純追求自己喜歡事 物的機會,真的已經不多了。或許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及格的想法, 但卻是給自己最原始的承諾-放手去做。 四年來,由衷感謝在背後支持鈺彥的家人和師長們。特別是指導教授 -方進隆學務長,在碩二下學期應當完成論文的前夕,支持我申請新開設 的學程,或許因此多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論文,但所接觸到的人事物,不 僅讓我在專業能力上有所精進,在想法和視野上也更為寬廣,兩年的時間, 值回票價。另外,要感謝俞齊親老師,從實習至今研究所畢業的五年中, 對我亦親亦師亦友般的照顧,無論是日常生活的叮嚀,或是研究遇到瓶頸 時的開導,都讓我受益良多。能參與大運會以及赴日交流表演,更是一輩 子難忘的回憶。最後,要感謝遠在紐西蘭的陳景星教授,在您的身上我見 到了「人師」的典範,永遠的正面思考,隨時 inspire yourself, 您的教 材永遠是最實用的工具,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課程,卻是一生受用。 有一句話說:「學術研究的路是孤單的」,但幸福的我身邊總有一群好 友陪伴著我。潔茹學姐、靜宜學姐、振德、尹鑫、世傑、露敏、林鴻、琇 惠、雅伶、明嘉、瑟曼以及琬渝,感謝你們在精神上及生活中的支持與關 懷。感謝慧珠、佳佳、玫秀、淑儀、怡伶妳們在實驗和口試過程中的協助, 少了你們,這篇論文不會順利完成。謝謝宛資、葦聿、鈺涵、雯婷、珮瑄、 貞萍、蔚敏、郁凝,妳們是擁有無限的夢想和衝勁的一群,很多時候會在 你們身上重新找到動力,能和妳們一起完成學程是我的榮幸。 一篇論文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或許無法一一道盡,但鈺彥 絕對銘記在心。也期盼有一天,這份小小成果能為他人帶來幫助。 高鈺彥 iii. 2009 夏.

(5) 目 第壹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問題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假設....................................................................................................... 8.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8.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從事太極拳運動對體適能的效益 ...................................................... 10. 一、對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的影響研究 ....................................................... 10 二、對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 12 第二節. 從事健走運動對體適能的效益........................................................... 14. 第三節. 心率變異性 ................................................................................................ 16. 第四節. 運動與心率變異性 .................................................................................. 18. 第五節. 本章總結..................................................................................................... 21. 第参章 研究方法 ............................................................................................................ 2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2. 第二節. 實驗設計..................................................................................................... 22 iv.

(6) 第三節. 實驗日期..................................................................................................... 22. 第四節. 實驗地點..................................................................................................... 22. 第五節. 實驗方法與步驟....................................................................................... 23. 一、. 實驗流程:........................................................................................... 23. 二、. 實驗器材:........................................................................................... 24. 三、. 實驗步驟:........................................................................................... 24. 四、. 心率變異性分析:............................................................................. 27. 第六節 第肆章. 資料處理分析 ........................................................................................... 27. 研究結果 ............................................................................................................ 28.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 28. 第二節. 功能性體適能比較 .................................................................................. 29. 第三節. 心率變異性資料比較 ............................................................................. 31.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 34. 第一節. 討論 .............................................................................................................. 34. 一、. 不同規律運動習慣對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 ........... 34. 二、. 有無規律運動習慣對中老年人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 ........... 38. 三、. 運動類型的影響 ................................................................................. 42. 第二節. 結論 .............................................................................................................. 43. 第三節. 建議 .............................................................................................................. 44. v.

(7) 參考文獻 ............................................................................................................................... 45 一、中文文獻 .............................................................................................................. 45 二、英文文獻 .............................................................................................................. 49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 ........................................................................................................ 55. 附錄二. 受試者同意書 ................................................................................................... 56. 附錄三. 健康狀況調查表 .............................................................................................. 57. 附錄四.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 58. 附錄五. 受試者招募說明(簡易DM) ....................................................................... 59. vi.

(8) 圖 次 圖 2-1. ECG 信號示意圖 ................................................................................................. 17. 圖 3-1 實驗流程簡圖 .................................................................................................... 24 圖 3-2. Polar s810i 心率錶組.................................................................................. 25. 圖 3-3. 30 秒坐站檢測 ................................................................................................... 25. 圖 3-4 8 英呎站走檢測 ................................................................................................. 26 圖 3-5 6 分鐘走路檢測 ................................................................................................. 26 圖 3-6 心率變異分析軟體介面.................................................................................. 27. 表 次 表 4-1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 28 表 4-2 基本資料 ANOVA 分析比較表 ........................................................................ 28 表 4-3 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結果.................................................................................. 29 表 4-4 功能性體適能 ANOVA 分析比較表 .............................................................. 29 表 4-5 功能性體適能 雪費法(Scheffe)事後比較表 ................................... 30 表 4-6 心率變異性檢測結果 ...................................................................................... 31 表 4-7 心率變異性指標 ANOVA 分析比較表 ......................................................... 31 表 4-8 心率變異性指標. 雪費法(Scheffe)事後比較表 ............................ 32. vii.

(9) 1.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前言.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高齡化社會」定義為老年人口比例佔 全國人口的 7%以上,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在民國九十七年底的統計,全國四 十歲以上之中老年人約佔全國人口比例的 44.05%,其中六十五歲以上的老 年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的 10.43%,相當於近每五人中就有兩名中老年人, 老化指數為 61.51%,明顯可以看出我國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的社會結構。因 此,對於老年人的健康相關問題,我們不得不開始注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生理機能會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包括心肺功 能、肌肉力量、關節活動角度、身體柔軟度、身體免疫能力等。因此一般 人時常會將此類的機能衰退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將老化和退化、死亡畫上 等號(Chodzko-Zajko,1995) 。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在 1998 提 出的立場聲明指出,老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歷程,遺傳、生活型態、和罹 患疾病等因素,都影響著一個人身體機能退化的幅度,而規律的從事有氧 運動或適度的重量訓練,有助於在老化過程中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享有 較高的生活品質。Shephard(1997)更提出,長期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 可以將老化的過程延緩 10 到 20 年不等,由此可知,傳統對於老化就等於 退化、不適合運動的觀念,應當要予以破除修正。.

(10) 2.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的武術運動之一,套路變化十分廣泛。在早期,練 習太極拳的人多以防身、技擊、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主要目的,然而隨 著時代的不同,太極拳強身健體的作用就更為突出了(曹樹偉,1995) 。近 年來,透過生理、心理及醫學等多方面的相關研究,太極拳在西方社會亦 逐漸受到重視,被廣泛應用在訓練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林茂榮,2008; 黃泰諭,2005;Christou,2003;Daubnet,1999;Wolf,1997) 、平衡能 力(林茂榮,2008;陳怡璇,2008;彭鈺人,2007;Hill,2005;Thornton, 2004;Rose,2003) 、以及疾病的治療復健上(任崇偉,2008;陳俊杰,2004; 陳盈蓁,2007;Chen,1999;Qin 等,2002;Young,1996) ;國內也針對太 極拳在心肺功能(呂萬安,2007;李興海,2008;藍青,1996;賴金鑫, 1997) 、提昇心裡健康(朱家新,2007,洪聰敏,1989;權黎明,2007)等 方面持續進行相關研究,由此可見太極拳仍有許多面向,值得探討和應用。 健走是一種人體熟悉、方便且免費的運動方式,不僅不易造成運動傷 害,更不需要昂貴的設備或繁複的技巧,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容易養成的一 種運動方式(Lee 等,2008)。根據統計,在美國就有超過 8 千萬以上的民 眾是以健走做為最主要的運動模式;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以 健走做為主要的健身運動項目(徐錦興,2007)。 Thompson(2004)比較 每日走路運動累積步數探討與身體組成的關係,發現每日走路步數愈多(每 日 10000 步以上) ,且長期維持走路運動習慣者,其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脂肪百分比與腰臀圍比皆顯著低於每日走路步數不足 10000 步者。.

(11) 3. Mooris & Hardman(1997)指出,健走主要是訓練下肢肌肉和軀幹的強度 和其主要關節柔軟度,進而可以促進身體姿勢、步態、與平衡的維持。另 外,規律從事健走亦可以降低心臟疾病的發作與死亡率、治療高血壓、對 第二行糖尿病、血脂濃度、最大攝氧量等生理測量方面,均有顯著的影響 (Walker 等人, 1999) 。可見健走對健康的影響,與太極拳有類似的正面 效益。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長期從事太極拳與健走,對中老年人心肺 功能及相關生理指標的影響。 第二節. 問題背景. 規律適當的運動,是增進個人體適能水準、心理健康及紓解壓力的最 佳選擇。體適能與疾病或生活品質有密切關係,良好的體適能對於預防疾 病、促進健康、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提升生命品質都有極大的益處(方 進隆 1993;林貴福、盧淑雲,1998) 。由於科技的進步,資訊化的生活與工 作型態,已逐漸改變國人的生活模式。在所有已開發國家或大多數開發中 國家,發達的科技有意無意地全面入侵到人類自然的生活當中,不可避免 的,迫使人類斷送非常久遠以來賴以維生與造就進化的動態生活方式 ( Active Lifestyle ), 快 速 轉 入 另 一 種 截 然 不 同 的 坐 式 生 活 型 態 (Sedentary Lifestyle)(卓俊辰,2005)。在運動不足與營養攝取不均衡 的影響下,一般民眾的體能皆普遍較以往衰退且肥胖比率偏高,心血管疾 病亦有提早發生的情形。這些都足以影響國民生命品質,也相對造成醫療.

(12) 4. 成本之負擔。行政院衛生署(2006)指出,台灣上班族平均每天工作超過 八小時,主要的能量消耗多過度集中於工作中,交通方式多以騎車或開車, 閒暇時並沒有規律的運動,甚至是完全沒有運動的習慣,顯示了在下班後 及閒暇時運動量不足,是標準的「坐式生活族」 。世界衛生組織更表示,坐 式生活型態是人類死亡、疾病及失能的主要原因,且全球每年約有二百萬 人的死亡是歸因於身體不活動。 衛生署在 90 年 4 月針對全國 30 歲以上民眾所進行之「國人運動習慣 調查」中發現,台灣地區僅 38.7%民眾有從事規律性運動,有 61.3%民眾 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而北部地區居民缺乏運動者更高達 76 %。行政院體委 會文獻也指出,國人有 15.09 %是全年無運動者,有 81.43 %則屬無規律運 動者;不愛運動者中又以 20~40 歲靜態坐式生活的上班族居多。因此,增 進培養國人正確運動觀念與行為,應是刻不容緩的事, 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我國 97 年中老年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其中 與心臟血管和肺部相關疾病就佔了四名,其餘為癌症、事故傷害、糖尿病 等。而民國 89 年至 94 年,花費在呼吸及循環疾病上的健保支出,更從 1259 億元增加為 1557 億,約佔年度總支出的 23%~25%,花費相當驚人,可見國 人在心肺功能等相關的身體能力有逐漸退化的趨勢。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2009)建議,若要有效的控制體重、維持正 常心肺功能並降低慢性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就必需規律的從事中、高強 度的有氧運動(55-90% HRmax) ,且 要 達到每天 30 分鐘,每週 5 天的運動.

(13) 5. 頻率,即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累積運動量。若要以減重為目標,則必須要 達到每週 250 分鐘以上的累積運動量才有效果。而政府也依據國人體適能 所需,制定了國人基本體能活動建議量「運動 333」的標準。也就是每周至 少運動三次、每次持續三十分鐘、運動中心跳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下。因 次,找出適合自己,且可以維持心肺適能或達到減重目的的運動,是首要 目標。 Lai(1994,1995)指出太極拳的運動強度約為 3~4MET,屬於中低強度的 有氧運動,長期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減緩最大攝氧量的降低。Lan 等人(1996) 亦指出,長期從事 108 式太極拳運動的中老年人,較一般同年齡者擁有較 佳的柔軟度、肌肉量及較低的體脂肪比例。Chao 等人(2002)也提出,從 事 54 式太極氣功的老年人,其過程中可達約 50%~60%不等的最大攝氧量 (VO2max) ,代謝當量則可達 3MET。可知太極拳是適合中老年人從事的運動 之一。 Tayler-Piliae(2004)則以整合統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式, 對太極拳與有氧能力(Aerobic capacity)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發現從 事太極拳確實可以增加身體的有氧能力,且進步幅度女性較男性高。Lan 等 人(2004)指出,對不同年齡層(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而言,進行 太極拳運動時,她們的相對運動強度是接近的,並沒有和年齡顯著的成正 比或反比。綜合上述觀點可知,太極拳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在減緩心肺功 能、維持健康體適能等方面有正面效益且符合 ACSM 建議的運動強度.

(14) 6. 健走運動的益處包括有增加肌力和肌耐力、達到減肥的目的、增強心 臟和肺臟的機能、紓解工作壓力等(張宏亮,2004) 。統計發現,臺灣都會 地區的老年人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類型以外出步行或散步,主要原因在於 方便進行(莊智鈞,2005;陳鴻雁,2000),有 71%的老年人在從事「散步或 外出步行」方面的活動,其中 66.2%的外出活動頻率為每星期的為 5~7 天 (吳佳儀,2002) 。而健走雖然看似輕鬆且強度低,但有研究指出,若能以 每小時 4-6 公里的速度,持續健走 30 分鐘便可增進身體的健康體適能。 (Bunc & Dlouha,1997;Mooris & Hardman,1997) 。 而. Iknoian(2005). 的研究亦指出,若能選擇適當地速度,每週從事 2-3 次走路運動,每次至 少持續 20 分鐘,便可達到增進心肺功能、增進主要肌群(如:比目魚肌、 股四頭肌及臀大肌)的肌力與肌耐力。可知健走雖然看似輕鬆的休閒活動, 但只要方法正確,依然能夠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2002 年提出「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 的健走健康概念,自 2004 年起更逐年舉辦「全家逗陣走」 、 「虛擬環島健走 一百八十天」 、 「萬步寶島─有您真好」等全民健走活動,並於 2006 年宣佈 每年 11 月 11 日為全民健走日(趙坤裕,2007) ,鼓勵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 中,可見健走已成為受到重視的健康促進運動之一。因此,若能推廣簡單 易行的走路運動,將有助於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進而獲得運動與健康效 益。 (田詠惠,2006).

(15) 7. 而心臟自主神經系統的評估,在早期的一些研究大都以侵體性的方式 進行,藉由採集受試者的血液及尿液,分析其中的成份來判斷交感神經的 活性,對於副交感神經則無法評估(杜鎮宇,2002) 。但隨著科技進步,已 可藉由非侵體的方式收集心電訊號,分析心率變異性,除了可以瞭解人體 自主神經的作用情形,更可用於輔助疾病的診斷(劉昌賢,2001;蘇怡如, 2003;Lehofer,1999;Richardson 等,2004) 因此,本研究欲以太極拳與散步健走兩運動族群的中老年人為對象, 比較其在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等健康指標的異同與優缺點,並進一 步提出建議作為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規律從事太極拳運動、健走與靜態生活之中老年 人,在心率變異性指標(LF%、HF%、LF/HF、TP)以及功能性體適能(30 秒 坐站、8 英呎站走、6 分鐘走路)的表現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 本研究預計以 90 位年齡在 55~65 歲之間,且有規律從事太極拳和健 走之健康中老年人女性為對象,不符合上述條件者不在此範圍內。 2、 本研究受試者僅限於居住在臺北市之中老年人,所得結果不一定完 全適合應用其他都會區之民眾。 3、 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僅能針對運動項目與功能性體適能成果及心 率變異性指標進行比較,無法做因果關係的推論。.

(16) 8. 第五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之虛無假設為規律從事健走和太極拳運動之中老年女性,其在 心率變異性及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表現和對照組(無規律運動習慣者)無顯 著差異。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1、太極拳(Tai-Chi Chung) :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之一,其門派類別十分多元,演變至今已成為 熱門的養生保健運動之一(唐戈武,1991)。而本研究所指之「太極 拳」並無特定門派,只要有規律從事太極拳運動習慣,頻率在每天至 少 30 分鐘,每週四天以上,並持續超過一年之中老年婦女,皆在研 究的範疇之內。 2、健走: 本研究所謂健走,是指以自身覺得舒適之步行狀態,其速度介於競走 (foot race)和正常走路(walk)之間(王紹婷,2006);只要運動 頻率為每天 30 分鐘以上,每週至少四天,且持續超過一年之中老年 婦女,皆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3、功能性體適能: 功能性體適能是由 Rikli and Jones(1999b)針對老年人所開發的體 適能檢測方法,相較於一般體適能檢測方式(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 三分鐘登階等。)更具安全性,且重測信效度高參考價值。本研究取 其中三項檢測項目作為研究工具,包含 6 分鐘走路、30 秒坐站測驗、 以及 8 英尺站走測驗三個項目,分別針對心肺功能、下肢肌力、以及 協調與平衡能力進行評估。.

(17) 9. 4、心率變異性: 心率變異性是藉由分析的人體每次心搏間的時間差異,可獲得一系列 相關數據如:低頻比例(LF%)、高頻比例(HF%)、低高頻比(LF/HF) 和變異總量(TP)等。藉由這些指標可以瞭解人體自主神經的活性,進 而判斷身體的健康情形。本研究將以 HF%、LF/HF、TP 等三項統計數 據,作為比較副交感神經活性、交感神經活性以及整體心率變異性的 參考指標。.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對中老年人而言,規律且適度的從事中高強度有氧運動,可維持健康 體能,延緩老化所造成的生理功能衰退,並降低罹患重大疾病的危險疾病 因子。長期從事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帶來的的相關效益,已在東西方的研究 中被證實;而健走不僅方便且不需繁雜技巧和設備,亦是國內外十分普遍 的健身運動之一。由過去研究可知,這兩者皆是中強度且低衝擊性的運動, 十分適合中老年人從事,但每種運動必定有其優點和限制,因此本研究將 以功能性體適能取代傳統體適能檢測方式,比較從事健走、太極拳及沒有 運動習慣對於中老年婦女體適能之影響。並以心率變異性分析比較自主神 經功能,藉由比較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提供中老年人選擇運動項目之參考。.

(18)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進行探討:第一節、太極拳運動對體適能的影響;第 二節、健走對體適能的影響;第三節:運動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第四節: 總結。. 第一節. 從事太極拳運動對體適能的效益. 太極拳運動是我國武術運動的精華之一,太極拳流傳至今已經衍生出 各種不同的門派,根據人民體育出版社在1988年的統計指出,其中較多人 學習的有陳式、楊式、孫式、武式以及吳式等五種。而根據歷史的考證可 以清楚知道,現今流傳的各派太極拳皆同出一源,所以其技術方法和運動 特點皆基本相同,但在動作、套路、風格等方面則是各成一體(康戈武, 1990)。蘭孝勤(2001)指出,太極拳運動的特色具備了非競技性、封閉 性、韻律性以及全身性特色,不僅對於成年人的情緒及心理層面有正面的 助益(吳貴琍、武為瓊,2004),對於退化性疾病漸增,心肺功能漸衰的 老年人而言,是一項安全且適當的運動。可知練習太極拳對於中老年人在 生理和心理上皆可獲得助益。. 一、對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的影響研究 太極拳一般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外乎是慢和靜,很難和鍛鍊心肺功能聯 想在一起。但研究指出,108 式太極拳的運動強度約在 3~4 MET 不等(Lai.

(19) 11. 等,1993;Taylar-Piliae,2004) ,成年人從事 24 式太極拳的運動強度則 可達 62 %的最大心跳率(高鈺彥,2006),可以認定太極拳屬於中低強度 的有氧運動。長時間的太極拳訓練,除了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Hong, Li,& Robinson, 2005)、增加中老年人的最大攝氧量,亦可以減緩因年齡所產生 的心肺功能下降(Lai 等,1995;Lan 等,1996) 。其中最大攝氧量的增加 同樣可以在初學的男性老年人身上觀察到(Lan,1998) 。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太極拳訓練可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之平均收縮壓 有(Channer 等,1996;Youang,1999;林麗蓉,2002;張瓊丹,2002)。 林麗蓉(2002)針對 20 名高血壓患者進行 12 週太極拳訓練,結果發現太 極拳訓練可明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 濃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濃度,降低 罹患高血壓機率。 Taylor-Piliae (2006b) 針對 39 名有冠狀動脈罹病危險因子之老年人, 進行 12 週的太極拳運動介入訓練,發現血壓以及有氧耐力皆有改善,其危 險因子的比例亦有減少。 賀天蕙(2000)和陳俊杰(2004)分別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及 罹患氣喘病之兒童,做 8 週和 12 週的太極拳訓練,結果發現兩者在第一秒 的呼氣量皆有顯著的增加,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說話以及活動時的 呼吸困難度皆有所降低。可以看出太極拳對於肺功能疾病的復健治療,亦 有所幫助。.

(20) 12. 二、對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 Gersten(1991)指出,老化所帶來的肌肉流失,不僅降低了老年人正 常生活的能力,也影響了其生活的品質。Sieri & Beretta(2004)研究顯示, 人類在約 50 至 60 歲間的肌力衰退最為顯著,尤其是女性。 行政院衛生署 (2005) 統計十大死亡原因的結果,顯示 65 歲以上老年 人口前十大死亡原因中,事故意外排名第七,跌倒即佔其中的第二位。美 國運動醫學會(ACSM,2002)更進一步指出,重量訓練對健康帶來的好處, 遠超過一般的想像,包括在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血壓、骨質密 度、葡萄糖耐受性(glucose tolerance)以及血脂(blood lipid)含量 等多方面皆有益處,建議應該要在日常活動中加入鍛鍊肌肉的訓練,以促 進維持身體健康。傳統武術的鍛鍊多著重在下半身,當然學習太極拳也不 例外 (康戈武,1990) 。太極拳的運動過程中,參與者的雙腳(或單腳) 會持續處在彎曲的姿勢,就如同半蹲一樣,雙腳處於高負荷的狀態,對於 下肢肌肉而言可視為一種肌力鍛鍊。 Lan(1998)曾對 38 位老年人進行長達一年的太極拳訓練,結果發現 訓練後的男性,膝蓋伸肌肌肉力量增加 18.1%;屈肌肌力增加 15.4%;女 性膝蓋伸肌肌肉力量增加 20.3%;屈肌肌力則增加了 15.4%。Wolfson (1996) 更進一步指出,長時間從事太極拳運動,不僅能夠提昇下肢肌肉力量;即 使是低頻率(每週從事一次)的練習,亦有助於肌肉力量的維持。.

(21) 13. Eaton(1999)針對 17 位老年人進行 8 週的太極拳訓練,結果發現在 平衡項目測驗的結果皆有進步,但有部分進步幅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Wolf (1997)針對 24 名受試者設計 15 週太極拳訓練的研究亦指出,太極拳訓 練對身體穩定性的效益,可能不如單純平衡訓練來得有效,但可以明顯降 低老年人心理上害怕跌倒的情形。Taggart(2002)的研究也指出 12 週(每 週 2 次、每次 30 分鐘)的太極拳訓練,對於女性老年人在平衡及功能性 的移動能力有顯著的改善。 黃泰諭(2005)對 30 位女性老年人進行 8 週密集太極拳訓練的研究亦 指出,太極拳訓練對於女性老年人下肢肌力以及平衡能力有顯著改善,特 別是在等速肌力、膝關節伸肌以及內收肌群。 在 Li(2005)對 21 位年齡 69.4 ± 5.5 歲的老年人,進行為期六個月 的太極拳訓練及追蹤,發現經過訓練後的老年人在功能性平衡以及害怕跌 倒的情形皆有顯著改善,實際發生跌倒的比例亦有明顯的下降。由此可以 知,參與太極拳運動的頻率高低,是影響訓練效果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Lin(2000)以橫斷面研究,比較長期從事太極拳(2-35 年) 的老年人與無運動習慣之健康老人(平均年齡,70.9 ± 3.3 歲),可發現長 期從事太極拳者,有較佳的動態平衡能力。 而鄭名涵(2003)亦對長期從事太極拳與網球運動之中老年人進行比 較,結果顯示長期從事太極拳者較從事網球運動者,擁有更佳的下肢肌力 及靜態平衡能力。.

(22) 14. 綜合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太極拳雖然屬於緩慢且低衝擊的運動, 但其減緩對於心血管系統功能退化、改善呼吸系統疾病,以及改善高血壓 的情形皆有所助益,適合中老年人練習,長時間太極拳能夠有效提升下肢 肌肉力量,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減緩各種老化所造成的身體機能喪失。. 第二節. 從事健走運動對體適能的效益. 「健走」是近幾年開始流行並受到重視的運動之一,不僅參與健走的 人口逐年增加,其在促進身體健康的效果也受到相當的肯定(王助順、張 曙笙,2008)包括增加肌力和肌耐力、控制體重、增加心肺功能、紓解工 作壓力等(張宏亮,1999) 。健走不僅可訓練到手部及腿部的肌肉,也可以 增進心肺功能,提升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在所有運動中,走路是維持體力 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劉朝莉,2000)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2006)指出, 走路是人類出生後即開始學習的動作行為,屬於人類的原始本能之一。對 老年人而言,更有因長時間熟悉動作而不易受傷的優勢,是十分適合規律 從事的運動。 郭志輝(1993)指出,四十歲~五十七歲的中年男性,每週四次、每 次四十分鐘的走路活動,持續二十週,可顯著提高最大攝氧量並降低體脂 肪和安靜心跳率。而 McAlpine (1996) 以 67 名平均年齡 39.8 ± 6.9 歲之 中年人為對象,進行為期 12 週健走訓練,其運動頻率為每週三天,持續時.

(23) 15. 間由 20 分鐘漸增至 30 分鐘;運動強度由 60%最大心跳率(220-年齡)漸增 至 80%,結果發現 12 週後結果發現體脂肪百分比有顯著的下降。Thompson, 等(2004) 以每日走路運動累積步數探討與身體組成的關係,發現每日走路 步數累積愈多(每日 10000 步以上) ,且能長期維持走路運動者,其身體質 量指數(BMI)、體脂肪百分比與腰臀圍比皆顯著低於每日走路步數不足 10000 步者。 Iknoian(2005)在 Fitness walking 一書指出,健走是自由且具選 擇性的運動,若能選擇適當地速度,每週從事 2-3 次走路運動,每次至少 持續 20 分鐘,便可達到增進心肺功能、增進主要肌群(如:比目魚肌、股 四頭肌及臀大肌)的肌力與肌耐力。 孫明文(2004)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實施十二週健走運動及飲食控 制後,發現健走組在身體組成(體重、身體質量指數、重高指數)及健康體 適能(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及八百公尺跑走)均優 於控制組, Melzer 等(2003) 以 143 位 65 歲以上健康之退休老年人為研究對 象,以有無規律走路習慣者為實驗組,無規律走路習慣者為對照組,結果 發現實驗組在穩定狀態下有顯著較佳的平衡能力,腳踝屈蹠及膝關節伸展 肌力也顯著優於控制組。顯示維持規律走路運動習慣對姿勢穩定及控制有 正面效益。Carmeli 等人(2002)以 16 名平均年齡 63 歲的唐氏症老人進行 為期 6 個月的跑步機走路訓練,發現可以其在膝關節屈曲與伸展的強度有 顯著進步。.

(24) 16. 洪尚志(2007)對 11 位太魯閣族第 2 型糖尿病患者(6 位男性,5 位 女性)為對象,平均年齡 54.7 ± 13.5 歲,利用漸進式中強度(最大心跳率 50-65%)之負重式健走運動介入,進行每週 5 次、每次 50 分鐘的十週訓練 計畫,發現負重式健走運動訓練對太魯閣族原住民第 2 型糖尿病患者在身 體組成、血壓、血糖和血脂肪的控制有顯著的改善。. 第三節. 心率變異性. 人體自律神經可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當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時, 人體會出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糖增加等現象,使全身處在最適於活 動,即「fight or flight」之狀態;而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變慢、 血壓降低,身體處於一平靜放鬆的「安祥」之狀態。從運動生理學觀點而 言,交感神經的活化對運動的執行有利,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對運動後之 休息有利(林正常,1998) 。 人體的心搏是由於心臟中的竇房結,依據一定頻率放電所引起的一連 串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反應,從心房的去極化(Depolarization), 到心房再極化(Repolarization),過程中產生的波形分別為 P 波、QRS 波 及 T 波等(圖 2-1) 。 圖中的 P 波是心房去極化所產生的訊號,而之後出現的 QRS 複合波 (QRS Complex) ,則是由於心室去極化所造成的,最後一段波稱為 T 波,.

(25) 17. 這是心室再極化所造成的波形。一般在心電圖上找不到心房再極化現象的 原因通常同時出現 QRS 複合波的緣故。. 圖 2-1. ECG 信號示意圖。. 而藉由兩個連續的心電圖訊號,可擷取兩個 R 波間的時間即所謂 R-R 期間(R-R Interval) ,收集多個 R-R interval 後,除可觀察心跳收縮的 變異情形外,若進一步以統計方式進行分析,則可獲得心跳變異性的相關 指標數據,評估身體自主神經功能的表現。而心率變異度的分析方法主要 有兩種,分別是時域分析法(time domain analysis)與頻域分析(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一般而言,前者適合用於長時間的觀察分析,後者則 適合分析短時間的心率資料,因此本研究以頻域分析方法進行心率變異度 的分析。說明頻域分析法是將心跳間期的波動訊號(P 波、QRS 複合波、T 波等)以快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的方式, 分解成許多不同的頻率與振幅的正弦波(sine wave),使得原本隨時間變 化的心跳訊號轉換成隨頻率變化的訊號。而所得的頻譜是頻率的函數,其 強度乃為振幅的平方,並將強度加以量化後,即為一般所稱之功率頻譜密 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在功率頻譜密度中,可將訊號區分.

(26) 18. 極低頻、低頻與高頻等的區域,藉此分析與評量人體的生理變化情形(黃 苹苹、王顯智,2005) 。早期,心率變異的相關研究多與醫學上的疾病判斷 治療有關,近年則有較多應用於運動的研究結果,將於下一節當中詳述。. 第四節. 運動與心率變異性. 心率變異性一詞,是Hon及Lee兩位學者在1965年時,因為發現胎兒窘 迫症(fetal distress)時心跳節律會改變所提出的觀念,一直到了1996年, 才由學界正式命名為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bility,HRV),並對 其測量標準、生理性判讀及臨床應用訂出施用標準,使得心跳變異性結果 可以相互比較及研究,也使臨床結果更具意義。 心率變異性是臨床上常見評估自主神經系統的測試方法之一,目前最 常用於預測急性心肌梗塞後的死亡機率(蔡孟書,2002)。心率變異性最 大的特色在於其為非侵體性的分析方法,可分為時域及頻域分析兩種,前 者可利用心電圖記錄器進行時域分析,取每個Q R S波峰R為量測點,利用兩 個相鄰RR間隔進行分析及比較;後者則是將心電圖獲得之數據進行處理後, 利用曲線下的面積總和對患者進行分析。經由心率變異性的分析,可以了 解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變化,除了可以預估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亦可 用於評估不同運動可能對心血管疾病帶來的正面效益。 根據 Costa 等人(1991)研究發現,運動員在安靜仰臥時,在頻域分析 中的 HF 及 LF 成分顯著的高於控制組,且運動員的心臟交感神經活性並無.

(27) 19. 減弱。因此我們可以了解,運動員有較大的心率變異度,是因為副交感神 經活性增加,而非交感神經活性減弱。 一般來說,體適能較好的中年人,在運動期間有比較強的心臟副交感 神經活性(Tulppl 等,1998) 。經由分析運動員心臟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狀態, 可以發現運動員有較高心率變性;在安靜時,也擁有較高的副交感神經指 標,顯示副交感神經活性有增強的現象(Jensen 等,1997;Puig 等,1993) 。 Shin 等人(1997)比較運動員及非運動員探討發現,經過耐力訓練的 運動員,其在休息時的平均心跳顯著低於非運動員;在頻域分析中的高頻部 分,也有較高的值,因此可以推斷,長時間耐力訓練,可以增強心臟副交 感神經的活性,也可能是運動員心搏徐緩的原因之一。Galetta 等人(1994) 則比較坐式生活與長跑選手,亦發現經過訓練的人,有較好的心臟副交感 神經調節能力;另外,Levy 等人(1998)比較經過六個月運動訓練後的老 年人和年輕人,發現兩組的安靜心跳率有所降低,安靜的心率變異性亦有 上升的趨勢,說明了運動訓練無論對於年輕人或老年人,運動訓練皆可增 強心臟副交感神經活性。Nagai 等人(2004)則以 12 個月的追蹤研究發現, 中強度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 6-8 歲孩童心跳變異性較低的狀況。在 La-Rovere 等人(1992)研究也發現心肌梗塞後的患者,經過四週短期運 動訓練後有顯著改善心臟自主神經的功能平衡,其中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 最為顯著。說明運動訓練對於已罹病的患者亦有所幫助。.

(28) 20. 而黃國禎等人(1998)以太極拳練習者、一般男性,以及高血壓男性 患者為測試對象,比較三個組別的心率變異頻域分析之差異,發現太極拳 練習者比未練習太極拳者有較好的心臟自主神經功能,包含副交感神經及 交感神經之控制能力。Ueno(2003)對有長期運動習慣以及坐式生活的老 年人所進行研究,同樣指出有長期運動習慣的中老年人擁有較高的心率變 異性。廖承 慶(2004)以 10 位規律從事太極拳運動的老年人(平均年齡 65.50 ± 5.82 歲)和 10 位坐式生活的老年人(平均年齡 65.60 ± 4.35 歲)進行 比較分析,發現長期從事太極拳運動者,有顯著較高的副交感神經活性, 以及較低的交感神經功能。顯示長期太極拳運動訓練可以維持心率變異性, 降低心臟深裡負擔度的作用。 因此,由上述文獻可以得知,有長期規律的從事中低強度運動,可以 提高人體的心率變異性;對於老化的過程而言,也可以減緩心率變異性衰 減的程度。且無論對於一般人或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訓練對於改善心 率變異性皆有正面效益,其中改善最大的部分在於增加心臟副交感神經的 活性,因而延遲心臟自主神經系統因年齡增加而產生的衰退。.

(29) 21. 第五節. 本章總結. 一、 太極拳雖然有許多不同派別和套路,但其基本的技術要領和動作特點 皆相同,因此長期練習所帶來的效益亦十分相近。 二、 太極拳屬於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適合中老年人從事來維持健康體適 能。其對於人體的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平衡能力以及疾病復健,都 有正面的效益。 三、 健走是一種適合各年齡層,且可自由選擇強度的有氧運動;其對於身 體組成、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心肺功能,都有所幫助,和從事太極 拳運動有類似的效益,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運動形式。 四、 由於具有非侵體性的特性,探討心率變異性是近年來受到關注目的研 究方向。運動可以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進而增加心率變異性。而太 極拳運動除了有上述的健身效果外,其在練習時強調放鬆與身心平靜 的特質,亦有改善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效果;而對健對於健康促進的 效益以獲得證實,但在心率變異性的相關研究仍屬不足,因此本除進 行功能性體適能比較外,也將比較太極拳與健走在心率變異性上的差 異情形。.

(30) 22. 第参章. 研究方法. 本章將分為以下六節說明:第一節、實驗對象;第二節、實驗設計; 第三節、實驗日期;第四節、實驗地點;第五節、實驗方法與步驟;第六 節,資料處理分析。.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有 90 位年齡在 55-65 歲之中老年婦女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 規律從事健走、太極拳運動(每天至少 30 分鐘,每週 4 天以上,持續該項 運動超過 1 年)以及沒有運動習慣者各 30 名。實驗前需簽署受試者須知、 受試者同意書,並填寫健康情況調查表,以保障雙方權益。. 第二節. 實驗設計. 本實驗設計之自變項為不同運動習慣,分為運動組與非運動組,其中 運動組又分為太極拳組和健走組,非運動組為對照組。依變相為功能性體 適能(30 秒坐站、8 英呎站走、6 分鐘走路) ,以及心率變異性指標(LF%、 HF%、LF/HF、TP)的表現差異。. 第三節. 實驗日期. 本研究於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四月至九十八年四月間進行相關檢測,檢 測時間為上午 8 時到 12 時。. 第四節. 實驗地點. 本研究檢測地點將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平與公館兩校區之體育館、 操場,及生理學實驗室進行檢測。.

(31) 23. 第五節. 實驗方法與步驟. 一、 實驗流程:. 受試者抵達. 休息並聽取說明. 填寫相關資料表格. 佩戴 POLAR 心率錶. 靜躺 10 分鐘並 擷取後 6 分鐘心跳數據. 進行 功能性體適能檢測. 實驗結束.

(32) 24. 二、 實驗器材: (一) InBody 3.0 身體組成測量儀。 (二) Polar 810i 無線心率記錄錶。 (三) 心率變異性分析軟體 KubiosHRV 2.0 (四) 筆記型電腦 (五) 椅子乙張、角錐、皮尺、碼表等。 三、 實驗步驟: 1、 在約定時間受試者報到後,對其說明實驗的流程(圖 3-1). 結束. 進行體適能. 十分鐘心跳 靜躺收集. 配戴器材 聽取說明. 填寫資料. 抵達師大 圖 3-1. 實驗流程簡圖. 同時發給相關資料受試者須知(附件一) 、受試者同意書(附件二)、 健康調查表(附件三) 、個人基本資料與運動狀況調查表(附件四)。 要求其仔細閱讀並填寫相關資料,若發現受試者有定期服藥或患有 可能影響實驗結果之疾病,則於資料表中進行標記,以利事後將資 料排除,但仍讓受試者進行相關檢測。 2、 安靜心跳收集:待完成相關資料填寫及說明後,由女性助理為受試 者配掛 Polar 無線心率錶(圖 3-2),並講解說明其功能。 之後要求受試者保持心情平靜,並靜躺 10 分鐘,以 Polar 心率錶 收集心跳數據,以供軟體進行 HRV 分析。.

(33) 25. 圖 3-2. Polar s810i 心率錶組. 3、 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 本實驗以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所開發的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為 工具,取其中三個項目進行檢測,包含: (一)30 秒坐站測驗:檢測下肢肌力 受試者雙手抱胸,雙腳與間同寬,輕鬆平坐於椅子上。待助 理發令後即反覆進行「起立-坐下」之動作,並計算 30 內的完成 次數,時間到後若已完成「起立」之動作,則以完成一下計算。. 圖 3-3. 30 秒坐站檢測.

(34) 26. (二)8 英呎站走測驗:檢測身體協調平衡能力 要求受試者以自然輕鬆之方式平坐於座椅上,並於椅子前方 8 英呎處放置一角錐。待助理發令後,受試者要以最快之速 度起立,並以快走的方式前進繞過角錐,回到起點坐下,計 算總花費時間。每位受試者有兩次機會,以較佳成績進行比 較分析。過程若發現有跑步的情形則要求受試者重新測驗。. 圖 3-4. 8 英呎站走檢測. (三)六分鐘走路測驗:檢測心肺功能 在空曠處以角錐圍出一邊長 50 公尺之方形場地,受試者在 六分鐘內要持續以快走方式繞場地前進,結束後計算完成的 圈數,換算其六分鐘內所走距離進行比較。. 圖 3-5. 6 分鐘走路檢測.

(35) 27. 四、 心率變異性分析: 將受試者靜躺十分鐘所獲得之心跳數據輸入 HRV 軟體進行分析,觀察 頻域分析的結果特徵,以了解其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作用情形。. 圖 3-6. 心率變異分析軟體介面. 本研究將以低頻比例(LF%)、高頻比例(HF%)、低高頻比(LF/HF), 以及總變異量(TP)作為心率變異性的參考指標。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一、 本研究所測得知各項資料,將以 SPSS for Windows 12.0 統計套裝 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結果將採用 M ± SD 表示。 二、 以單因子變異數 one-way ANOVA 對三個組別所測得的數據做分析, 比較三者間數據的差異性。 三、 以上統計考驗力皆以α=.05 為顯著水準。.

(36) 28. 第肆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 受試者基本資料. 本研究受試者基本資料如表 4-1 所示,包括年齡、身高、體重、身體 質量指數(BMI) 、持續從事該項運動的時間(運動年齡)等,所有資料以 「平均數 ± 標準差」方式呈現。各組資料經統計分析後(表 4-2)除「運 動年齡」以外並無顯著差異。而運動年齡達顯著差異是由於對照組運動年 齡為 0 所造成,健走組和太極拳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表 4-1.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年齡(歲). 健走組(n=30) 60.6 ± 3.5. 太極拳組(n=30) 59.63 ± 3.44. 對照組(n=30) 60.2 ± 2.9. 身高(cm). 157.8 ± 4.9. 157.0 ± 6.6. 158.2 ± 4.4. 體重(kg). 56.4 ± 6.1. 55.0 ± 8.1. 58.2 ± 5.1. BMI (kg/m2). 22.9 ± 2.4. 22.3 ± 2.9. 23.3 ± 2.4. 運動年齡 (年). 3.87 ± 2.4. 3.79 ± 2.0. ---. 表 4-2. 年齡. 身高. 體重. BMI. 運動年齡. 基本資料 ANOVA 分析比較表.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平方和.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13.16 938.50 951.66 26.28 2362.10 2388.37 153.89 3761.80 3915.69 15.03 586.28 601.31 312.05 231.85 543.90. 2 87 89 2 87 89 2 87 89 2 87 89 2 87 89. .610. .546. .484. .618. 1.780. .175. 1.115. .333. 58.547. .000.

(37) 29. 第二節. 功能性體適能比較. 本研究的功能性體適能項目包含 30 秒坐站、8 英呎站走、6 分鐘走路 等三項,各組受試者檢測結果如表 4-3。檢測結果之 ANOVA 分析比較結果如 表 4-4,可發現各組間的表現結果有顯著差異(α< .05) ,因此進一步以 雪費法(Scheffe)做事後比較,結果如表 4-5 所示。 表 4-3. 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結果 健走組. 太極拳組. 對照組. (n=30). (n=30). (n=30). 30 秒坐站(次). 18.3 ± 1.8. 23.3 ± 5.6. 8 英呎站走(秒). 4.77 ± 0.53. 4.51 ± 0.51. 5.1 ± 0.41. 589.3 ± 29.9. 617.2 ± 39.2. 563.2 ± 48.7. 6 分鐘走路(公尺). 表 4-4. 17.0 ± 1.8. 功能性體適能 ANOVA 分析比較表. 30 秒坐站. 8 英呎站走. 6 分鐘走路. 平方和. 自由度. 組間. 653.76. 2. 組內. 1088.70. 87. 總和. 1742.46. 89. 組間. 5.36. 2. 組內. 20.63. 87. 總和. 25.99. 89. 組間. 43808.47. 2. 組內. 139383.63. 87. 總和. 183192.10. 89. F 檢定. 顯著性. 26.121 *. .000. 11.303 *. .000. 13.672 *. .000.

(38) 30. 表4-5. 功能性體適能 雪費法(Scheffe)事後比較表 項目. 組別(I). 組別(J). 平均差異(I-J). 30 秒坐站. 1. 2. -5.00000. 3. 1.23333. .406. 1. 5.00000. .000 *. 3. 6.23333. .000 *. 1. -1.23333. .406. 2. -6.23333. .000 *. 2. .25033. 3. -.34500. .027 *. 1. -.25033. .144. 3. -.59533. .000 *. 1. .34500. .027 *. 2. .59533. .000 *. 2. -27.86667. .030 *. 3. 26.16667. .045 *. 1. 27.86667. .030 *. 3. 54.03333. .000 *. 1. -26.16667. .045 *. 2. -54.03333. .000 *. 2 3 8 英呎站走. 1 2 3. 6 分鐘走路. 1 2 3. 顯著性 .000 *. .144. 註1:各組組別代號如下1:健走組、2:太極拳組、3:對照組 註2:*表示達顯著差異(p< .05). 根據事後比較表可發現,在 30 秒坐站次數的表現上,太極拳組顯著優 於健走組和對照組,而健走組和對照組間則無顯著差異。在 8 英呎站走反 應時間的表現上,健走組和太極拳組皆顯著優於對照組;而健走組表現雖 有優於太極拳組的趨勢,但未達顯著水準。在 6 分鐘走路的距離表現上則 可發現,太極拳組的表現顯著高於健走組和對照組,而健走組顯著高於對 照組。.

(39) 31. 第三節. 心率變異性資料比較. 研究中各組的心率變異性相關檢測數據如下表 4-6 所示,包括安靜時 平均心跳、低頻比例、高頻比例、低高頻比以及總變異量等。數據的 ANOVA 分析比較如表 4-7,可發現數個項目皆有顯著差異(α< .05) ,因此進一 步以雪費法(Scheffe)做事後比較,結果如表 4-8 所示。 表 4-6. 心率變異性檢測結果 健走組 (n=30). 太極拳組 (n=30). 對照組 (n=30). 安靜時平均心跳(次). 66.3 ± 7.5. 67.1 ± 4.2. 71.9 ± 3.7. 低頻比例(LF%). 27.2 ± 8.4. 18.2 ± 6.9. 22.4 ± 6.6. 高頻比例(HF%). 22.0 ± 12.1. 25.2 ± 11.0. 20.4 ± 12.3. 低高頻比(LF/HF). 1.66 ± 1.10. 0.83 ± 0.43. 1.44 ± 0.96. 992.9 ± 485.9. 837.4 ± 421.7. 817.4 ± 438.2. 總變異量(TP). 表 4-7. 心率變異性指標 ANOVA 分析比較表. 安靜時平均心跳. 低頻比例. 高頻比例. 低高頻比. 總變異量.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平方和. 自由度. 469.07 3211.33 3680.40 1776.86 7560.25 9337.11 65.88 12631.42 12697.30 11.023 67.603 78.626 2081793.16 15006980.63 17088773.79. 2 87 89 2 87 89 2 87 89 2 87 89 2 87 89. F 檢定. 顯著性. 6.354 *. .003. 10.224 *. .000. .227. .797. 7.093 *. .001. 6.034 *. .004.

(40) 32. 表 4-8. 心率變異性指標 項目. 安靜時平均心跳. 雪費法(Scheffe)事後比較表. 組別(I) 1 2 3. 低頻比例. 1 2 3. 高頻比例. 1 2 3. 低高頻比. 1 2 3. 總變異量. 1 2 3. 組別(J). 平均差異(I-J). 2. -.73333. 3. -5.53333. 1. .73333. 3. -4.80000. .004 *. 1. 5.53333. 2. 4.80000. .001 * .004 *. 2. 9.50000. 3. 5.32333. 1. -9.50000. 3. -4.17667. 1. -5.32333. 2. 4.17667. 2. -3.13333. .555. 3. 1.62667. .853. 1. 3.13333. .555. 3. 4.76000. .260. 1. -1.62667. .853. 2. -4.76000. .260. 2. .826400. 3. .215811. 1. -.826400. 3. -.610589. .002 * .032 *. 1. -.215811. .639. 2. .610589. 2. 155.53333. .354. 3. 370.93333. .004 *. 1. -155.53333. .354. 3. 215.40000. .139. 1. -370.93333. 2. -215.40000. 註1:各組組別代號如下1:健走組、2:太極拳組、3:對照組 註2:有*表示達顯著差異(p< .05). 顯著性 .872 .001 * .872. .000 * .023 * .000 * .093 .023 * .093. .002 * .639. .032 *. .004 * .139.

(41) 33. 根據表 4-8 可發現,在心率變異的相關指標當中,除了高頻比例外, 各項指標都有顯著差異,其中健走組和太極拳組的安靜時平均心跳都顯著 低於對照組;健走組的低頻比例顯著高於太極拳組和對照組,太極拳組和 對照組間則無顯著差異;而高頻比例三組間無雖顯著差異,但太極拳組有 高於其他兩組的趨勢。低高頻比部份,可以發現太極拳組顯著低於健走組 和對照組,其餘兩組間無顯著差異;最後在總變異量部份則可發現健走組 顯著高於太極拳組,而太極拳組雖較對照組有較高的總變異量,但未達顯 著水準。.

(42) 34.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本章節將針對實驗所得結果做進一步探討。主要分為以下幾部份:一、 不同規律運動習慣對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二、不同規律運動習 慣對中老年人自主神經功能之影響。三、結論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討論. 一、 不同規律運動習慣對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 本研究受試者為年齡在 55-65 歲之間之中老年女性,其身高、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運動年齡等各項指標之間皆無顯著差異。有運動習 慣的受試者中,其運動年齡(持續規律從事該項運動的時間)都在一年以 上;每週的運動頻率為四天以上,每天的累積運動時間在 60-120 分鐘之間。 (一)30 秒坐站測驗 30 秒坐站次數多寡代表下肢肌肉力量的好壞,本研究發現太極拳 組平均 30 秒完成坐站 23.3 次,下肢肌力顯著優於健走組以及對照組 的受試者;而健走組和對照組之間的表現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從事 太極拳運動有助於提昇下肢肌肉力量表現,此一結果和黃泰諭 (2005) , 彭鈺人(2007);Xu 等(2004);Rose(1999);Wolf(1997)的研究相同。 但在類似的橫斷面研究中,鄭名涵(2003)對長期規律從事網球、太 極拳與無規律等不同運動型態中老年人進行 30 秒坐站測驗,結果發現 規律運動組在下肢肌力皆顯著優於無規律運動組,但本研究中的健走.

(43) 35. 組雖屬於規律運動,卻未和對照組達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健走和網 球在運動型態和運動強度上有所差異而所造成。健走為水平方向的位 移運動,垂直起伏的幅度較小;而網球有較多蹲和急停的動作,對於 下肢肌力無形中也是一種訓練,有可能因此造成差異。另外,李世國 (2004)針對有、無規律慢跑運動習慣的中老年人,以 30 秒坐站方式 進行下肢肌力比較,結果顯示長期規律從事慢跑運動的中老年人下肢 肌力顯著優於對照組。而健走雖和跑步有類似的動作型態,但運動強 度不同,且跑步在步態上有雙腳騰空期,落地時身體垂直方向運動帶 給下肢的衝擊明顯不同,也有可能因此造成跑步對於下肢肌力相對顯 著進步的結果。 (二)8 英呎站走測驗 8 英呎站走是協調及平衡能力的檢測,研究結果發現有規律運動者 (太極拳組和健走組) ,在 8 英呎站走測驗所需時間較少,顯著優於對 照組,由實驗結果推測,中老年人從事規律運動例如太極拳或健走, 可以擁有擁有較佳的身體協調平衡能力。此一結果和鄭名涵(2003)、 張哲榕(2004) 、簡 世 煜、林曼蕙(2004) ;Thornton(2004);Tsang(2003) 的研究結果相同。 人體站立平衡與姿勢穩定的控制能力,必須透過視覺、前庭覺及 本體感覺等感受器,將訊息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整合,才能完成動作.

(44) 36. 反應(黃漢年、陳全壽,2001) 。一般而言,不論是身體的感覺、中樞 神經傳導、運動系統的功能都會因為老化而減弱(姬榮軍,2001) 。適 度的運動訓練,可以改善本體感覺與前庭覺敏感度,增加身體對平衡 控制與姿勢的維持能力(Gauchard,2001) ;規律的運動習慣更有助於 平衡能力的維持(Melzer 等,2003) 。而本研究中太極拳組和健走組為 規律運動之族群,且都顯著較對照組擁有較佳的平衡控制能力,也印 證了上述研究的結論。 在 30 秒坐站的結果中可知,太極拳組有顯著較佳的下肢肌力,而 太極拳組在 8 英呎站走也有顯著較佳的表現。這和 Anderson and Behm (2005) 的研究指出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有高相關,以及 黃泰諭(2005) 、 Li(2005)的研究結果相同,皆顯示太極拳訓練能增加下肢肌力,並 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減少害怕跌倒的情形發生。 (三)6 分鐘走路 6 分鐘走路主要在評估心肺的有氧能力,有氧能力是完成每日生活 中必要活動,如逛街、走路、工作、參與休閒或其他運動的基本能力 指標之一(Rikli & Jones, 2001)。而關於太極拳運動強度的研究現 已相當成熟,根據研究指出,太極拳的運動強度在 40%-70%的最大攝氧 量(V02max)之間不等(Taylar-Piliae,2004;邱艷芬等,2002;Lai 等,1995),是屬於中低到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而健走組的受試者根.

(45) 37. 據觀察,以 400 公尺的操場為例,其步行速度大約是每小時 3-5 公里 之間,根據林正常(2000)指出,走路的運動強度會隨速度不同有而所 差異,經過換算可得健走組的受試者運動強度大約在 3.8-5.7 METs 之 間,屬於中低到中等強度運動。兩組受試者從事的運動強度相近。 本研究結果發現,太極拳組在 6 分鐘走路的表現顯著優於健走組 和對照組,而健走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和林麗容(2002) ,Chao(2002) , Hong 等(2005) ,Lan 等(2004) ,的研究結果相同。根據過去的研究 指出,長時間的太極拳訓練,除了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加 VO2max 及日常活動能力,並有緩解壓力、降低焦慮、緩和情緒的功能(Hong 等,2005;林麗容,2002)。即使是中老年人,經過一年以上的長時間 太極拳訓練,最大攝氧量亦可增加 16.1%-21.3%不等(Lan 等,1998)。 和本研究結果相呼應,說明太極拳組擁有較佳的心肺能力。 而健走組雖然運動的形式和檢測方式相同;運動強度亦與太極拳 類似,且屬於中低到中強度的運動,但表現卻顯著較太極拳組差,根 據研究者的觀察,在進行檢測時,受試者是以最大努力程度的方式走 路,在第 2-4 分鐘之間,健走組的受試者會有腿痠的情形出現,而太 極拳組僅有部份受試者出現類似情形,且多在第 3-5 分鐘後出現。而 在 30 秒坐站的檢測結果中,發現太極拳組擁有較佳的下肢肌力,因此 推斷是由於下肢肌力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46) 38. 二、 有無規律運動習慣對中老年人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 (一) 安靜心跳率 在本研究中發現,太極拳組和健走組的安靜心跳率皆顯著低於對 照組,和林順萍(2006)以及 Shin 等人(1997)的研究結果相同。根據 Smith & Mitchell(1988)研究指出,這是由於運動訓練提昇每跳輸出 量所致,即在運動生理學中所稱之「徐脈現象」 ,說明了運動訓練使心 臟在輸送血液時更具有效率,可減少心臟的工作負擔,相關研究如 Haskell 等(1995)的研究建議每天健走 30 分鐘,可以維持心肺功能的 健康情形。蔡錦雀、陳俊忠(1993);賴金鑫、藍青(1994);黃國禎 等(1999)對太極拳的研究,都指出從事太極拳運動有助於提昇心肺 功能,產生徐脈現象。. (二) 高頻比例(HF%) 心率變異性的高頻比例代表副交感神經活性(Wolf 等,1978; Malliani 等,1991;Pomeranz 等,1985) 。根據 Levy 等(1998)的研 究指出,無論對老年人或年輕人而言,從事規律運動皆可增加安靜時 副交感活性。在本次比較結果中,各組間的高頻比例未達顯著差異, 此項結果和黃國禎等人(1998)比較從事太極拳與一般人在 HF%的表 現, 發現兩者間沒有顯著差異相同;另外陳金城(2002)比較丹道氣功練 習者及一般常人,也發現從事氣功練習組在 HF%上沒有顯著差異;而李.

(47) 39. 建樺(2004)比較游泳選手與一般人心跳變異的 HF%同樣指出沒有顯 著差異。Kenneth (2006)對 45 名健康老年女性進行耐力訓練及阻力訓 練,發現運動組與對照組在 HF%未達顯著。 本研究結果亦與其他部份橫斷面研究結果則相異,例如:呂萬安 (2004)比較從事太極拳與一般人的 HF%,發現太極拳組顯著高於對照 組;Audette 等(2006)以健走和太極拳課程訓練中老年婦女,發現太極 拳組的 HF%有明顯提昇;Aubert 等(2001)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員有顯 著較高的 HF%;Stein 等(2002)的研究則發現,運動員相較於一般常 人,擁有較大的副交感神經活性。 因此,由上述研究可發現,規律運動對於 HF%影響的結果仍不一致, 可能跟運動類型、受試者性別、年齡以及研究方式等因素有關。而本 研究的太極拳組和呂萬安(2004)的研究相比較,推測可能是因為在 受試者性別不同所造成,該研究受試者包括男性與女性,而本研究僅 以女性做比較對象,可能因此造成差異。另外,在呂萬安的研究中並 未提及年齡資料,無法就年齡部份進一步探討。. (三) 低高頻比(LF/HF) 根據歐洲心臟學會以及北美心率電生理學會觀點,心率變異性的 低高頻比(LF/HF),可視為交感神經調控活性的指標,相較於低頻比 例(LF%)較具有穩定性,因此本研究以低高頻比取代低頻比例,作為判.

(48) 40. 斷交感神經活性的指標。根據統計結果,太極拳組的低高頻比明顯低 於健走組和對照組,顯示健走組和對照組擁有較高的交感神經活性。 而 Crasset 等人(2001)的研究中指出,交感神經活性會隨著老化呈 現相對性地增加;在 Banister 與 Blaber (2003)的研究指出,以中年 人進行 12 週的有氧運動訓練,發現 LF/HF 有減少的趨勢,安靜時的交 感神經活性有降低的情形,和本研究中太極拳組的表現相同。而黃國 禎(1998)指出長期從事太極拳之中老年男性運動者的交感神經活性較 高,以及 陳金城(2002)比較丹道氣功練習者及一般人的心率變異性, 發現從事氣功組的 LF/HF 高於對照組,則和本研究中太極拳組的表現 相反。但 Audette 等人(2006)以 50 位年齡 71.4 ± 4.5 歲,以坐式 生活為主的老年婦女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進行每天 1 小時,每週 3 天,為期 12 週的太極拳及健走訓練,其中 27 全程參與,分別是太極 拳組 11 人、健走組 8 人、對照組 8 人,研究結果發現從事太極拳者的 HF%顯著增加,而 LF%顯著減少, LF/HF 亦顯著降低,則和本研究的結 果相同。因此推測造成與黃國禎之研究結果相反,可能原因是本研究 受試者為女性,更年期時在生心理的變化皆不同(趙美玲,2004) ,容 易造成身體功能指標的變異性較大,且受試者運動年齡為亦和黃國禎 的研究受試者有差異,所以會有不同的結果。 在 Banister 與 Blaber (2003)的研究指出,以中年人進行 12 週 的有氧運動訓練,發現 LF/HF 有減少的趨勢,安靜時的交感神經活性.

(49) 41. 有降低的情形,和本研究中健走組的表現結果相反,推測可能是因為 短期訓練與橫斷面研究方式的不同所造成,且本研究受者平均年齡較 高,容易受到身體老化的影響造成結果有所差異。. (四) 變異總量(TP) 心率變異性的變異總量大小,直接反應出整體自主神經系統活性, Umetani 等(1998)與 Yeragani 等(1997)的研究指出老化是造成心 臟自主神經活性下降的一個重要因子。本次研究中發現,健走組的 TP 顯著高於太極拳組和對照組;而太極拳組則和對照組未達顯著差異。 林順萍等(2006)比較平均年齡在 67-68 歲間的一般人、高血壓患者 及長期從事太極拳者之老年人的自主神經功能,發現太極拳組和對照 組在變異總量部份沒有差異,和本研究相同。而在 Audette 等人(2006) 針對中老年人進行太極拳、健走訓練,發現三組間變異總量沒有顯著 差異。推論可能是因為短期訓練效果不明顯。 變異總量同時受到極低頻、低頻、高頻等變項的影響,根據各項 運動的特色不同,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 Perini 等人(2002)對 7 位男 性及 8 位女性老年人進行 8 週劇烈有氧運動訓練,結果發現心率變異 指標皆無顯著改變;而 Banister 等人(2003)對 12 位中年人進行 12 週 的跑步訓練,則發現 TP 和 HF 在訓練後有明顯的增加。換言之,規律 運動訓練對 HRV 活性與功能的影響,目前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本研.

(50) 42. 究中的運動組,雖然運動強度類似,但在 HRV 指標的表現上卻不盡相 同。除了可能因為運動形式、受試者本身體能狀況的不同外,以橫斷 面方式進行比較也是造成無法深入探究的原因之一。加以對於健走與 心率變異的相關研究較為缺乏,在結果的推斷上受到很大限制 。 HRV 的評估非常敏感且易受許多因素影響(王顯智、黃美雲,2007) , 因此後續進行比較運動對 HRV 效益時,應特別留意運動形式、強度、 時間等變項,或根據受試者年齡、性別、健康情形等增加分析變項, 以獲較全面且客觀之研究成果。 三、 運動類型的影響 由運動強度來看,太極拳和健走是中老年人常從事的運動類型之一, 兩者都是屬於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因此兩者對於中老年人心肺功能都具 有一定的正面效益,這部份可由功能性體適能的六分鐘走路檢測結果獲得 驗證。 若由運動的形式來看,太極拳在運動過程中,有多數時間下肢是呈現 半蹲的姿態,而健走是水平方向位移運動,因此健走對於下肢肌力的鍛鍊 較少,長期從事太極拳,其在下肢肌力有較好的表現,在功能性體適能檢 測的 30 秒坐站結果中可明顯看出。 太極拳運動的運動過程要求動作緩慢且流暢,以雙腳輪流移動支撐來 維持身體對空間的平衡感,並採用深呼吸的腹式呼吸法,強調以意識為主.

(51) 43. 導,藉由呼吸控制,在柔和的肢體交互動作與肢體移位過程中,達到「身 鬆心靜」之境界(唐戈武,1991)。而健走的運動過程則是以快步的方式, 搭配雙手的擺動,讓身體處在一快速緊湊「動」的狀態當中,和太極拳要 求的「靜」恰好相反。從心率變異分析的低高頻比可發現,健走組擁有較 高的交感神經活性,可能是由於運動的型態的不同所造成。太極拳強調放 鬆,雖然在代表副交感神經活性的高頻比例中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仍有 較高的趨勢,這與受試者平日運動型態的不同應有關聯。過去研究指出呼 吸對於心率變異性也會造成影響,但由於呼吸的變項於本研究未加測量, 有待未來進一步探討。 第二節. 結論. 本研究以橫斷面的方式取樣,比較從事健走與太極拳運動之中老年婦 女,在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的表現差異。根據研究結果可獲得以下 結論。 一、 規律從事健走和太極拳運動,相較於無規律運動者,可擁有較好的功 能性體適能表現,包括身體協調平衡能力,以及心肺耐力。而由於運 動的形式和特質不同,從事太極拳者的下肢肌力顯著優於從事健走和 無規律運動習慣者。而健走組下肢肌力雖有優於無規律運動者,但未 達顯著差異。可知太極拳運動對於中老年婦女下肢肌力有顯著的助 益。 二、 規律從事健走和太極拳運動之中老年婦女,有顯著較低的安靜心跳率, 說明規律從事運動之中老年人同樣會出現徐脈現象,對於心臟的保護 較佳。.

(52) 44. 三、 規律從事健走之中老年婦女,有顯著較高的心率變異總量,顯示其擁 有較佳的自主神經功能,其原因推測是來自於較高的交感神經活性。. 第三節. 建議. 一、 太極拳和健走為中老年人較常從事的運動項目,而兩者在不同身體健 康指標上各有優缺點。健走運動者建議搭配可鍛鍊下肢肌力的運動, 如登山、打太極拳等。而以從事太極拳運動為主者,亦應選擇如健走 等較為動態的運動項目,以提高自主神經功能的活性,藉以獲得更全 面的健康。 二、 健走運動已是中老年人最常選擇的活動方式之一,但以健走對中老年 人健康影響為主題的研究仍佔少數,對不同健走速度的比較亦十分缺 乏,建議可以從更多不同面向進行研究比較,以確立健走對中老年人 健康的影響要素。 三、 功能性體適能為國外針對中老年人開發之體適能檢測方式,其具有檢 測方便且信效度高的優點。近年來國內使用功能性體適能檢測作為工 具的研究也有增加的趨勢,建議未來可有計劃性的建立適合國內中老 年族群之常模,以提供更全面性的參考。 四、 影響心率變異性的檢測數據因素眾多,包括年齡、性別、溫度、生活 習慣、遺傳…等。目前研究除了以控制客觀環境(溫度、濕度、測量 時間等)條件進行單次測量外,建議可由不同面向如:多次重複測量 的方式進行比較研究,減少因個別差異造成的誤差;或將運動年齡、 心理特質的等其他相關變因共同納入比較,以期能有更精準信效度和 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Women learning Buddhism” from The Bodhisattva with the former published in 1937 by Bodhi Vihara of Wuchang School of Nuns as China’s first Buddhist reading material designed

Through training in coaching, and integrating th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n exercise and fitness training activity, this course not only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amp;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