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雙北市國中資訊教育課程學習現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雙北市國中資訊教育課程學習現況之研究"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戴建耘. 博士. 雙北市國中資訊教育課程學習現況之研究 A Study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ies. 中. 華. 研究生:林. 世. 偉. 撰. 民. ○ 一. 年. 國. 一. 七. 月.

(2) 2.

(3) 謝誌 六年來的求學生涯,最先要感謝的是恩師戴建耘教授,謝謝 教授這些日子的細心指導與照顧,使我在課業與生活上皆能順心 如意,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更是給予學生各種專業知識上的幫 助與支持,百忙之中更不厭其煩的解答學生各種問題,讓我所學 領域與求學態度皆精進不少且受益良多。也感謝口試委員張明文 司長、饒達欽校長與鄭阿福教授在口試時的指正及建議,使本論 文在內容及架構上得以更趨完善。 研究所學習的這段時間,承蒙所長吳明振及師長吳明雄、吳 榕峰、宋修德、許全守、胡茹萍、徐昊杲、莊謙本、黃啟祐、董 澤平、劉克立、簡明忠老師們的教導使我奠定論文之基礎。感謝 陳宛非與高曼婷兩位學姐在文章內容上的潤飾與補強,袁宇熙及 韓長澤兩位學長在統計及結論上的熱心協助,方能使論文順利完 成 。 還 有 96 級 技 職 教 育 行 政 專 班 的 同 學 們 , 在 這 段 辛 苦 忙 碌 的 時 光,我 們 一 起 度 過 這 些 甘 苦 與 共 的 日 子,以 及 好 友 志 航、金 亮 、 慧君、雲五、文玲、智誠、東一、文華、淑錦、俊勇,因為有你 們幫忙問卷的發放才使我的研究更加順利。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親林建華先生與母親林淑真女士對我無 怨無悔的栽培與照顧,讓我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更要感 謝老婆芝菱的支持與鼓勵。這段期間,父母家人的陪伴及朋友們 的鼓勵亦是推動我完成研究的力量,最後僅以此論文獻給最敬愛 的家人,及所有關愛我的師長、同學與朋友,感謝您們。 林世偉. 謹誌. 民國一○一年七月. i.

(4) ii.

(5) 雙北 市國 中 資 訊教 育課 程 學 習現 況之 研 究 中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九年一貫課程中資訊教育課程在課綱微調 後國中學生資訊教育學習之成效,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 資訊教育的學習現況之差異,同時探討九年一貫課綱微調前後之 核心能力是否能夠有效銜接。 研究方法採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雙北市國中 學 生 , 以 方 便 取 樣 進 行 調 查 得 到 有 效 樣 本 共 782 人 。 本 研 究 工 具 為 「 國 中 學 生 資 訊 教 育 學 習 現 況 之 調 查 問 卷 」。 最 後 依 照 研 究 目 的,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 方法來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後。得到之結論如下: 一、資訊教育課程課綱微調前後在國中階段的能力指標有顯著 差異。 二、資訊教育課程在課綱微調後的學生其學習成效優於課綱微 調前。 三、調查參加過資訊相關競賽的學生,普遍在資訊教育的學習 成效優於未參加者。 四、調查參加過資訊相關競賽的學生,其參賽意願高於不曾參 加者。 五、為提高學生資訊教育的學習成效,學校在八、九年級應開 設資訊教育課程。 六、資訊教育課程之課綱微調的方向與內容要與時俱進並符合 現況。 七、學校應多舉辦資訊相關競賽並鼓勵學生參加,藉此激發學 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 關鍵字:資訊教育、九年一貫、課程銜接 iii.

(6) iv.

(7) A Study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ie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slight adjustments of the lesson outlines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on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Whether the core ability can be effectively linked before and after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adjustment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s consist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junior hihg school students from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There are 782 valid samples through convenience sample survey. The resarch tool is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Information Education Learning Situa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and one-way ANOVA analysis approach are used to do statistics and analyze the dat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After the course adjustment, the ability indicator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vary a lot. 2. After the course adjustment,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before. 3.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students who have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related competitions are better than those who don’t. v.

(8) 4.. Students. who. have.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related competitions are more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these competitions than those who don’t. 5.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the school authority concerned should provide the eighth and ninth graders with information education courses. 6. The dire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adjustment should be up-to-date and accord with the current. 7. The school authority concerned should hold information-related competitions more often and encourage student to join, which can help motivate students and help them learn better.. Keywords: Information Education, Grade 1-9 Curriclum,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vi.

(9) 目錄 謝 誌 ..... ............................................. i 中 文 摘 要 ............................................ iii Abstract.. ............................................ v 目 錄 .... ............................................ vii 表 目 錄 .. ............................................. ix 圖 目 錄 .. ............................................ x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 究 動 機 .................................. 1. 第二節. 研 究 目 的 .................................. 3. 第三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4. 第四節. 名 詞 釋 義 .................................. 5. 第二章. 文 獻 探 討 ...................................... 9. 第一節. 資 訊 教 育 .................................. 9. 第二節. 課 程 銜 接 ................................. 13. 第三節. 國 中 的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 26. 第三章. 研 究 設 計 與 實 施 ............................... 41. 第一節. 研 究 對 象 ................................. 41. 第二節. 研 究 方 法 與 架 構 ........................... 42. 第三節. 研 究 流 程 與 步 驟 ........................... 44. 第四節. 研 究 工 具 ................................. 47 vii.

(10) 第五節. 第四章.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 61. 資 料 分 析 與 討 論 ............................... 63. 第一節. 背 景 變 項 分 析 ............................. 63. 第二節. 資 訊 教 育 學 習 成 效 分 析 ..................... 71. 第三節.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在 學 習 成 效 的 差 異 分 析 ......... 75. 第四節. 本 章 小 結 ................................. 95. 第五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97. 第一節. 結 論 ..................................... 97. 第二節. 建 議 ..................................... 99. 參 考 文 獻 ............................................ 101 附 錄 一 : 原 始 問 卷 .................................... 109 附 錄 二 : 專 家 效 度 評 定 問 卷 ............................ 113 附 錄 三 : 學 者 專 家 審 查 意 見 彙 整 表 ...................... 119 附 錄 四 : 預 試 問 卷 .................................... 129 附 錄 五 : 正 式 問 卷 .................................... 133. viii.

(11) 表目 錄 表 2-1. 課 程 的 定 義 .................................................................. 14. 表 2-2. 銜 接 的 類 型 表 ............................................................... 16. 表 2-3. 課 程 銜 接 的 意 義 ........................................................... 18. 表 2-4. 國 中 階 段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的 內 涵 與 能 力 指 標 對 照 表 ........ 29. 表 2-5. 國 中 階 段 資 訊 教 育 融 入 學 習 領 域 對 應 表 ...................... 31. 表 2-6. 課 綱 微 調 前 後 資 訊 教 育 國 中 階 段 能 力 指 標 差 異 一 覽 表 . 35. 表 2-7. 課 綱 微 調 後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銜 接 現 況 分 析 表 ................... 37. 表 3-1. 受 試 樣 本 統 計 摘 要 表 .................................................... 41. 表 3-2. 問 卷 部 分 個 人 背 景 變 項 參 考 依 據 ................................. 48. 表 3-3. 依 變 項 能 力 指 標 與 題 目 對 應 關 係 一 覽 表 ...................... 49. 表 3-4. 國 中 學 生 資 訊 教 育 學 習 現 況 之 調 查 問 卷 之 項 目 分 析 .... 52. 表 3-5. 第 一 次 因 素 分 析 摘 要 表 ................................................ 55. 表 3-6. 第 二 次 因 素 分 析 摘 要 表 ................................................ 56. 表 3-7. 內 容 效 度 專 家 一 覽 表 .................................................... 57. 表 3-8. 專 家 評 分 者 信 度 ........................................................... 58. 表 3-9. 問 卷 信 度 分 析 摘 要 表 .................................................... 58. 表 3-10. 調 查 問 卷 之 內 容 效 度 指 標 ........................................... 60. 表 4-1. 性 別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3. 表 4-2. 年 級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4. 表 4-3. 家 中 有 電 腦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4. 表 4-4. 家 中 電 腦 可 以 連 上 網 際 網 路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5 ix.

(12) 表 4-5. 每 週 使 用 電 腦 時 數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5. 表 4-6. 每 週 使 用 網 路 時 數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6. 表 4-7. 最 常 使 用 電 腦 的 地 點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6. 表 4-8. 最 常 使 用 網 路 的 地 點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7. 表 4-9. 我 最 常 用 電 腦 做 什 麼 變 項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7. 表 4-10. 你知道學校舉辦過那些類型的資訊相關競賽變項描述統. 計 摘 要 表 ............................................................................ 68 表 4-11. 你參加過那些學校舉的資訊相關競賽背景變項描述統計. 摘 要 表 ............................................................................... 69 表 4-12. 你參加過那些校外舉辦過的資訊相關競賽背景變項描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69 表 4-13. 各 構 面 單 一 樣 本 t 考 驗 摘 要 表 .................................... 71. 表 4-14. 學 習 成 效 各 題 項 單 一 樣 本 t 考 驗 摘 要 表 ..................... 73. 表 4-15. 各 構 面 間 的 皮 爾 森 積 差 相 關 考 驗 ................................ 74. 表 4-16. 性 別 變 項 在 各 構 面 獨 立 樣 本 t 考 驗 摘 要 表 .................. 76. 表 4-17. 年 級 變 項 在 各 構 面 描 述 統 計 摘 要 表 ............................ 78. 表 4-18. 年 級 變 項 在 各 構 面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79. 表 4-19. 家 中 有 電 腦 變 項 在 各 構 面 獨 立 樣 本 t 考 驗 摘 要 表 ....... 80. 表 4-20. 家 中 有 網 路 變 項 在 各 構 面 獨 立 樣 本 t 考 驗 摘 要 表 ....... 82. 表 4-21. 參加過校內資訊相關競賽變項在各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 摘 要 表 ............................................................................... 83 表 4-22. 參加過校外資訊相關競賽變項在各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 摘 要 表 ............................................................................... 85 表 4-23. 八年級有開設資訊教育課程在各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摘. 要 表 ................................................................................... 86 x.

(13) 表 4-24. 九年級有開設資訊教育課程在各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摘. 要 表 ................................................................................... 87 表 4-25. 參加過程式設計比賽在各參賽意願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 摘 要 表 ............................................................................... 88 表 4-26. 參加過小論文比賽在各參賽意願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摘. 要 表 ................................................................................... 89 表 4-27. 參加過電腦繪圖比賽在各參賽意願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 摘 要 表 ............................................................................... 90 表 4-28. 參加過簡報設計比賽在各參賽意願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 摘 要 表 ............................................................................... 91 表 4-29. 參加過影片製作比賽在各參賽意願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 摘 要 表 ............................................................................... 92 表 4-30. 參加過網站作比賽在各參賽意願構面獨立樣本 t 考驗摘. 要 表 ................................................................................... 93 表 4-31. 參賽意願構面與參賽經驗次數的皮爾森積差相關考驗摘. 要 表 ................................................................................... 94 表 4-32. 參 賽 意 願 描 述 性 統 計 摘 要 表 ....................................... 94. xi.

(14) 圖目 錄 圖 3-1. 研 究 架 構 圖 .................................................................. 43. 圖 3-2. 研 究 流 程 圖 .................................................................. 46. xii.

(15) 第一 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面 對 知 識 經 濟 挑 戰 美 國 早 在 1994 年 推 動「 Netday 計 畫 」 ,推 動資訊設備普及化與網際網路的全面架設,並加強校園的資訊科 技 ( Inoformation Technology, 簡 稱 IT) 教 育 。 新 加 坡 於 1997 年 執 行 「 IT2000 計 畫 」, 則 是 希 望 透 過 資 訊 科 技 課 程 , 訓 練 學 生 思 考 、 學 習 及 通 信 等 資 訊 技 能 ; 且 在 2006 年 啟 用 「 Wrieless@SG 計 畫 」, 使 網 際 網 路 符 合 IPv6 標 準 並 導 入 線 上 學 習 等 服 務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於 1998 年 推 行 「 五 年 策 略 計 畫 」 和 「 優 質 教 育 基 金 計 畫 」, 倡 導 學 校 以 培 育 下 一 代 的 IT 知 識 和 應 用 能 力 為 主 要 目 標 。 日 本 於 2003 年 提 出 「 e-Japan 戰 略 II」 ,以 活 用 資 通 訊 科 技 為 資 訊 教 育 的 主 要 目 標 。 韓 國 從 2002 推 動 「 數 位 教 科 書 」 開 始 重 視 學 校 的 資 訊 教 育 , 預 計 2011 年 前 共 投 入 660 億 韓 元 來 實 現 數 位 教 學 模 式;2006 年 提 出 的「 u-KOREA」, 則 是 期 待 南 韓 學 生 透 過互動式學習及網路學習來消弭學習不利學生之障礙(陳芳哲、 簡 志 成 , 2009)。 歐 盟 則 在 2005 的 「 新 里 斯 本 策 略 」 及 「 歐 洲 資 訊 化 社 會 2010 」 政 策 下 , 更 是 將 資 訊 教 育 社 會 化 , 以 改 變 歐 洲 34 個 國 家 民 眾 資 訊 取 得 不 平 等 問 題 。 聯 合 國 2003 年 的 「 日 內 瓦 原則宣言與行動方案」中亦指出資訊社會的目標為各項資訊足以 自 由 存 取 、 運 用 及 分 享 , 以 促 進 在 人 類 共 同 福 址 (秦 夢 群 、 江 志 軒 , 2011)。 資訊教育廣義來說泛指與資訊、網路及科技有關之教育活動 及措施。狹義來說單指學校安排的資訊教育課程而言(韓長澤, 2008)。 因 此 從 上 所 述 發 現 , 資 訊 教 育 在 世 界 各 地 都 有 逐 漸 被 重 視及需要的趨勢,資訊教育已成為全球著目之焦點。 1.

(16) 資訊教育在我國已推行一段時間,為了順應世界潮流,提升 國 家 競 爭 力 。 教 育 部 陸 續 推 動 了 「 資 訊 教 育 基 礎 建 設 計 畫 」、「 遠 距 教 學 中 程 發 展 計 畫 」、「 資 訊 種 子 學 校 」、「 挑 戰 2008」、「 M 台 灣 計畫」 、 「 u-Taiwan」 、 「 優 質 網 路 社 會 」及「 社 會 教 育 資 訊 網 計 畫 」 等 各 項 跟 資 訊 教 育 相 關 政 策 與 措 施 ( 吳 鐵 雄 , 2009)。 然 而 , 在 國 中 階 段 的 資 訊 教 育 方 面 , 從 教 育 部 1994 年 公 佈 國 中 電 腦 課 程 標 準,並 將 國 中 電 腦 課 程 改 為 必 修 科 目,且 於 1997 年開始正式實施。電腦課程正式成為必修課程後,除了促使國中 學生接受電腦教育機會更為均等外,也肯定了電腦在國中課程中 扮 演 的 地 位 ( 吳 鐵 雄 , 2009)。 1998 年 所 公 佈 的 「 國 民 教 育 階 段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總 綱 綱 要 」, 更 是 將 「 運 用 科 技 與 資 訊 」 列 為 國 民 教育階段的十項目標之一,其目的是建立學生正確、安全和有效 地使用電腦科技,並學會蒐集、分析整合及運用資訊的能力,以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學 習 效 率 ( 教 育 部 , 2008d)。 再 者,2008 年 修 正 後 實 施 之「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高 級 中 學 學 校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 與 「 高 級 職 業 學 校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 乃 是 教育部為因應未來十二年國教實施及社會發展之趨勢,對課程進 行 重 新 整 體 規 劃 ( 教 育 部 , 2008a , 2008b)。 其 中 高 職 的 計 算 機 概論與高中的資訊科技概論更是國中資訊教育未來銜接的重頭 戲。 由於研究者本身於國中任教,負責資訊教育課程之教授,經 實務經驗觀察以及全球資訊教育逐漸重視之趨勢,研究者認為實 有必要在十二國教實施前針對國中階段的資訊教育課程在課綱 微調後之改變做進一步的研究探討,故本研究針對雙北市國中學 生為研究對象來做此主題方面之相關探討。. 2.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國中階段的資訊教育在課 綱微調前後之課程綱要內涵進行文獻探討與分析,再依據研究動 機與個人背景變項,統整出下列研究目的: 一、 瞭解國中資訊教育課程在課綱微調前後之差異。 二、 探 討 國 中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在 課 綱 微 調 前 後 學 生 資 訊 教 育 之 學習成效。 三、 探 討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的 國 中 學 生 在 課 綱 微 調 前 後 對 資 訊 教 育課程學習成效之差異。 四、 提 出 十 二 國 教 在 國 中 階 段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的 課 綱 微 調 與 銜 接之建議。. 3.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 研 究 的 研 究 對 象 為 雙 北 市 國 中 七、 八、 九 年 級 學 生, 共 27 班 , 合 計 有 效 樣 本 共 782 人 。 然 受 限 於 時 間 與 成 本 的 考 量 下 , 本 研 究 採 用 方 便 性 抽 樣 (convenient sampling ), 無 法 對 目 前 整 體 國中學生進行普查或隨機抽樣,乃是本研究設計的主要限制。 貳、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所指之資訊教育學習成效其內容僅針對九年一貫- 六大議題-資訊教育在國中階段課綱微調前後不變或是異動不 大之能力指標做研究,能夠代表之部分可能不夠全面亦為本研究 之限制之一。 參、就研究工具而言 問卷填寫採用網路填答,時間速度上擁有不用輸入問卷之優 點,雖經設定不會有遺漏值的產生,但無法確保學生是否重覆填 答,進而影響統計結果。 肆、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及調查研究法相輔而成的研究方法,由於 受試者填答時可能因問題之敏感度,而產生防衛之心理,並隱藏 了個人真實的意願,或受個人觀感、認知、情緒、態度等因素之 影響,對填答問卷有所保留或解釋上有偏差之情形,以致造成調 查結果可能的誤差存在。此外,本研究未列入其他背景變項,如 學生類別、授課教師專業程度等亦是本研究設計的限制之ㄧ。 4.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資訊教育 王 曉 玲 (2008)提 出 資 訊 教 育 即 是 培 養 學 生 資 訊 擷 取 、 應 用 與 分析的能力,並讓具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含括造創、思考與解決 問題、溝通合作、主動與終身學習能力的教育課程規劃。然而本 研 究 所 指 之 資 訊 教 育 , 乃 是 指 教 育 部 2010 年 12 月 29 日 公 佈 實 施 之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中 之 重 大 議 題 的 「 資 訊 教 育 」, 並 將 其 視 為一種學科,且著重於課程的部分。 貳、課程內涵 「課程」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科目及有關的設計,可以是一 系列的學習目標,或是學習的一切計畫。課程也是教師為達到教 育 目 的 , 所 計 畫 並 指 導 學 生 的 所 有 學 習 經 驗 (劉 玉 玲 , 2008)。 本 研究所言之「課程內涵」則是單純指課程的架構而言,針對每一 個年級所要上的課程做一完整的規劃安排。 參、課程銜接 本 研 究 是 採 用 吳 俊 憲 、 吳 錦 惠 (2004)的 研 究 定 義 , 所 謂 課 程 銜 接,其 意 思 通 常 要 依 課 程 的 定 義 來 加 以 決 定,如 將 課 程 視 為「 目 標」時,課程銜接就是將不同的課程目標加以連結;若把課程視 為「 學 科 」時,就 是 不 同 學 科 間 的 連 結;而 將 課 程 當 作「 教 科 書 」 時,就是不同教材內容間的連結;若把課程視為「計畫」時,就 是將學生不同性質的學習計畫或方案加以連結;而將課程定義成 「 經 驗 」 時 , 則 是 強 調 不 同 學 生 的 學 習 加 以 連 結 (吳 俊 憲 、 吳 錦 惠 , 2004)。 5.

(20) 此外,課程銜接亦強調不同教育階段、年級與年級間、課程 要素、教材、教法、評量相互之間具有部分的延續性,重視彼此 之間順序性與繼續性,在難易或知識邏輯結構上獲致協調及一貫 性。本研究中所指之課程銜接則是以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能力指標 為主體,並以垂直銜接的繼續性為主要探討方向。 肆、九年一貫 教育部依據行政院「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政策,致力教育改 革的推行,以提升國民整體之素質及國家競爭力,所以持續在國 民教育階段做課程與教學改革。有鑑於學校教育之核心乃是課程 與教材,也是教師教學活動之根據,所以致力促進九年一貫課程 之規劃與實施。所謂九年一貫即是「一到九年級課程的一貫性與 統 整 性 」( 教 育 部 , 2008d)。 伍、課綱微調 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後天可學與可教的「素 養 」, 也 就 是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中 的 核 心 能 力 ; 透 過 每 個 教 育 階 段 之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實 施 , 加 以 培 養 ( 蔡 清 田 , 2008 )。 是 故 本 研 究 所 指 之 課 綱 微 調 , 系 指 2010 年 12 月 29 日 公 佈 修 訂 定 且 於 2011 年 9 月 1 日 起 正 式 實 施 之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資 訊 教 育 - 課 程 綱 要。且根據研究目的針對修訂後部分類似或不變的能力指標做為 本研究探討的學習成效之重點。 陸、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乃是衡量一個學習者學習成果的指標(施賀建, 2002)。 學 習 成 效 可 以 用 來 評 量 學 生 在 認 知 、 情 意 、 技 能 等 學 習 6.

(21) 領 域 的 表 現 ( 黃 光 雄 , 2009)。 學習成效,係指受試者接受教學後對該課程學習成就或學習 成果的表現;舉凡學習態度、動機、個人感知等的改變與影響, 都 是 學 習 成 效 所 包 括 的 內 涵 ( 陳 欣 蘭 , 2008 )。 本 研 究 所 稱 的 資 訊教育學習成效包括兩個層面,分別為「資訊教育學習成就」與 「 資 訊 教 育 參 賽 意 願 」。 本研究透過自編的「國中學生資訊教育學習現況之調查問 卷 」, 以 瞭 建 受 試 者 在 資 訊 教 育 學 習 成 就 及 參 賽 意 願 的 自 評 個 人 感 知 之 表 現 。 這 份 問 卷 包 括 「 資 訊 科 技 的 使 用 」、「 資 料 的 處 理 與 分析」 、 「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 、 「 資 訊 科 技 與 人 類 社 會 」與「 參 賽意願」五個構面。. 7.

(22) 8.

(23) 第二 章. 文 獻 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在課綱微調前後國中學生資訊教育學習成 效之現況。因此,本章第一節探討我國的資訊教育;第二節則針 對課程銜接進行探討;第三節就國中資訊教育課程做深入之分析 與探討,並據此做為研究變項之基礎。. 第一節. 資訊教育. 資訊科技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也常被用來衡量 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指標。為了使全民皆能具備基礎的資訊科技素 養,資訊教育或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便成為現代教育所關注 的課題。而國民教育是國家教育的基礎建設因此國民中、小學的 資 訊 教 育 更 益 彰 顯 其 重 要 性 。 吳 勇 德 ( 2002) 提 出 資 訊 教 育 著 重 的是人際之間知識的傳遞,及定期進行電腦設備的更新,以維持 設備績效,此外線上教育課程更是針對一些時間受限的消費者, 提 供 24 小 時 的 學 習 服 務 , 因 此 網 路 環 境 亦 是 資 訊 教 育 的 重 要 因 素。一般認為資訊教育包含資訊科技知識技能的教育和資訊科技 應用的教育;前者如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教育,後者如一般社會 大眾使用電腦和網路的教育。本研究中所提及的資訊教育則屬於 後者資訊科技應用的資訊教育的範疇。 壹、資訊教育的起源與定義 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學生應培養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為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因此規劃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 中。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未來主要的教學模式(溫明正, 2000 ), 所 以 教 師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進 行 教 學 的 基 本 能 力 是 很 重 要 的。簡言之,資訊教育就是教導「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課程。 9.

(24) 「 科 技 」( Technology), 則 因 為 領 域 間 的 差 異 , 而 有 許 多 不 同 的 詮 釋 。 為 了 與 「 科 學 」( Science) 做 區 別 , 國 內 有 些 學 者 稱 為 「 技 學 」, 或 是 「 技 術 」、「 工 學 」。 王 燕 超 ( 2001) 對 於 「 科 技 」 的 定 義 是 「 人 類 應 用 知 識 、 工 具 、 與 技 術 來 解 決 現 實 問 題 並 延 伸 人 類 能 力 的 活 動 」。 王 承 斌 ( 2000) 指 出 , 自 從 人 類 拾 取 木 棒 和 石 塊 當 作 工 具 , 科 技 就 出 現 了 。 如 今 人 類 的 生 活 中 ,「 科 技 」 已 經 普 遍 而 全 面 地 運 用 , 幾 乎 無所不在。例如:傳播科技使人類便於溝通訊息、傳播知識;而 網路和電腦方面的資訊科技,使人們便於處理資料、節省人力。 朗 文 當 代 英 文 字 典 將 「 資 訊 科 技 」( 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 稱 IT)定 義 為: 「利用電腦和電訊傳播系統收集、 儲 存 、 應 用 、 傳 輸 資 訊 的 科 學 或 行 動 」。 楊 家 興 ( 2001 ) 指 出 , 結 合 「 電 腦 」、「 視 聽 」、「 通 信 」 等 數 位 化 科 技 來 處 理 並 傳 遞 今 日 社會日漸龐大繁雜的各種文字、數字、圖形、語音、動畫、視訊 等 資 訊 , 被 稱 為 「 資 訊 科 技 」。 以 教 育 的 觀 點 來 看 ,「 資 訊 科 技 」 通常指與傳遞訊息有關的技術領域,尤其指與電腦、數位電子學 和電信有關的技術。 貳、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楊 朝 祥 ( 2008) 認 為 國 民 中 小 學 推 動 資 訊 教 育 , 一 直 遲 至 八 十年代在教育部推出「第一期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發展計畫」後 才稍見成效,第一期的發展計畫在四年間中央與地方政府總共投 資了二十四億的經費,而第二期的經費則增至四十八億,但因國 民中小學校數近三千,電腦的全面建置還是拜八十七、八年行政 院為因應亞洲金融風暴所實施的「擴大內需方案」所賜,全國各 地的國民中小學都建置至少一間的電腦教室。 10.

(25) 陸 振 吉 ( 2001 ) 強 調 「 電 腦 教 學 」 不 等 同 於 「 資 訊 教 育 」, 資訊教育應為資訊觀念、資訊技能、資訊功能與責任感,運用電 腦教學為工具。 張 國 恩 ( 2002) 提 出 資 訊 教 育 大 致 有 兩 種 不 同 的 分 類 : 一 是 將 電 腦 視 為 一 種 學 科 來 學 習 , 如 「 電 腦 課 」, 另 一 種 是 將 電 腦 視 為一種工具,將電腦應用在學活動上。 林 國 中 ( 2005) 認 為 資 訊 教 育 應 該 包 含 知 能 教 導 、 應 用 於 教 學工具、教導資料處理概念、善用資訊科技處理生活事務的能 力、教 育 措 施 與 活 動、電 腦 學 習、應 用 電 腦 學 習、資 訊 專 業 教 育 、 資訊普及教育、資訊觀念養成、資訊功能的開發、責任感的培養 等項。 我 國 對 中 小 學 階 段 學 生 資 訊 科 技 能 力 的 培 養 極 為 重 視 , 2003 年開始正式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更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重大議 題之一,資訊教育自此正式由國中延伸至國小。資訊教育議題的 課程綱要建議將電腦課程安排在三至七年級,並建議國小三到六 年 級 每 年 上 課 節 數 為 16 節,國 中 七 年 級 為 40 節。2008 年 公 布 之 「 國 民 中 小 學 課 程 網 要 」, 更 建 議 增 加 資 訊 教 育 議 題 的 授 課 時 數 , 將 三 至 七 年 級 的 教 學 時 數 調 整 為 32 至 36 節 , 八 至 九 年 級 則 視實際需要安排節數。 雖然中小學對資訊科技課程相當重視,但因資訊教育在目前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中 歸 屬 於 「 重 大 議 題 」, 而 非 「 學 習 領 域 」, 國 中 階段各校授課時數及內容不一,易造成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的 落 差 。 2006 年 行 政 院 研 考 會 的 「 95 年 國 中 小 學 生 數 位 能 力 與 數 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更明確指出城鄉差距對學生資訊科技能力 的養成有相當的影響。如何確實培養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縮 減學生資訊科技能力落差,應是未來資訊教育政策的重要課題。 11.

(26) 参、資訊教育的願景 1997 年 起,教 育 部 陸 續 推 動 資 訊 教 育 基 礎 設 計 畫、中 小 學 資 訊 教 育 總 藍 圖 及 挑 戰 2008 國 家 重 要 發 展 計 畫 - e 世 代 人 才 培 育 計畫等。 教 育 部 ( 2001) 為 加 強 推 動 中 小 學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以 培 育 符 合 時 代 需 求 之 國 民 , 規 劃 出 「 中 小 學 資 訊 教 育 總 藍 圖 」, 期 能 勾勒出「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 的整體願景。 教 育 部 ( 2008d ) 為 帶 動 未 來 的 資 訊 教 育 發 展 願 景 , 規 劃 出 「 中 小 學 資 訊 教 育 白 皮 書 」, 企 以 「 善 用 資 訊 科 技 、 激 發 創 意 思 考、共享數位資源、保障數位機會」為核心理念,期能達到「學 生 能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增 進 學 習 與 生 活 能 力 」、「 教 師 能 善 用 資 訊 科 技 提 升 教 學 品 質 」、「 教 室 能 提 供 師 生 均 等 的 數 位 機 會 」 之 三 大 目 標。 資訊科技擴展了我們的知識領域,進而影響我們所須具備的 工作技巧。可以預見的是,資訊科技無論是在現今或未來,都將 與 我 們 食 、 衣 、 住 、 行 、 育 、 樂 息 息 相 關 。 所 以 林 榮 俊 ( 2011) 特別指出,我們要重視資訊教育,以適應資訊時代之趨勢。. 12.

(27) 第二節. 課程銜接. 壹、課程銜接的意義 課程銜接乃是由「課程」與「銜接」兩個概念所組成,一般 欲瞭解課程銜接的涵義,則必先探究「課程」的定義與「銜接」 的意義,以對「課程銜接」有充分的理解,因而研究者由此二部 分分述,再進而綜合討論課程銜接的意義。 一、課程的定義 課程的定義,因國內外研究者對其觀點與看法存在著差異, 實際上乃呈現相當紛雜的觀念,茲將較重要的概念整理如表 2-1。 從 表 2-1 可 知 , 部 分 研 究 者 主 張 課 程 是 學 科 及 其 包 含 的 內 容材料,亦有研究者認為課程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經 驗,也有主張課程是學習目標或學習計畫者。據此,可將課程大 致整理歸納為四種主張: (一)課程是學科: 當課程被定義為學科時,便形成一系列的科目,特別重視學 科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教導該階段各科所必要的知識。 (二)課程是經驗 當課程被定義為經驗時,則以學習歷程和學生為中心,強調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各項經驗及其發展。 ( 三 )、 課 程 是 目 標 當課程被定義為目標時,課程便成為一系列目標的組合,重 視是否有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 四 )、 課 程 是 計 畫 當課程被定義為計畫時,則是透過事前規劃的一套學生學習 計畫,來指導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對課程較有全面性的看法。 13.

(28) 表 2-1 研究者 Foshay Hass Pratt Saylor. 課程的定義 年份 1969 1980 1980 1980. 課程的定義 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指導下的一切經驗 課程是個別學習者在教育方案中的所有經驗 課程是一套有組織的正式教育及訓練意圖 課程是為使人們接受教育而提供一套學習機會 的計畫 Oliva 1982 課 程 是 一 系 列 的 科 目 、 一 套 材 料 、 一 組 行 為 目 標,是 計 畫 或 方 案,其 中 包 括 學 習 者 在 學 校 指 導 下面對的一切經驗 司琦 1989 課 程 是 為 學 習 者 在 設 計 的 環 境 中,包 括 學 校 及 社 教 機 構,進 行 一 種 有 組 織、有 目 的 的 活 動,改 變 其行為,以達到所預定目標的活動和經驗 歐用生 1994 課 程 指 學 校 提 供 的 學 科 , 或 這 些 學 科 欲 達 成 之 讀、寫、算 等 知 識 及 技 能 的 目 標,也 就 是 具 體 畫 於課程標準、教學指引、教科書或學校教育目 標、學校規則之內的內容 黃光雄 2000 課 程 是 學 生 的 學 習 科 目 及 有 關 的 設 計,或 者 是 一 楊龍立 系 列 學 習 目 標,或 者 是 學 習 的 一 切 計 畫,也 是 學 生的實際學習經驗 Eisner 2002 課 程 是 學 校 提 供 給 學 生 的 一 項 學 習 方 案,它 包 含 一 系 列 預 先 計 畫 的 教 育 關 卡,以 及 在 學 校 裡 孩 子 學習的全程經驗 陳麗華 2003 課 程 是 一 種 預 定 達 成 的 目 標,或 是 學 生 透 過 價 值 觀的發展與統整所能得到的一種高峰經驗 劉玉玲 2008 課 程 包 含 學 科 ( 教 材 )、 經 驗 、 目 標 、 計 畫 、 研 究等內涵 黃光雄 2008 課 程 是 學 習 領 域、學 習 科 目、教 材 或 教 科 用 書 ; 蔡清田 是 一 系 列 目 標 的 組 合;是 根 據 社 會 文 化 價 值、學 科和知識與學生興趣,事前規畫的學生學習計 畫;是 學 生 與 學 習 內 容 以 及 教 學 環 境 間 的 交 互 作 用,所產生的經驗歷程與結果 資 料 來 源:吳 婌 菱( 2007) 、黃 光 雄、蔡 清 田( 2008) 、劉 玉 玲( 2008)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課程乃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有組織的進 行各類學科的學習,同時增長相關經驗,並達成一定之目標。而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資訊教育課程的銜接問題,已鎖定特定學 科,即以資訊教育課程為主。 14.

(29) 二、銜接的意義 在英文中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字眼皆含有「銜接」之意涵, 如:articulation、continuity、liaison、link、progression、 transfer、transition...等,而 其 中 articulation 和 continuity 是 較 常 被 拿 來 使 用 的 ( 吳 淑 惠 , 2004)。 continuity 指 保 持 一 致 不被打斷的狀態,亦即從頭到尾維持一致不被打斷的事物;而 articulation 亦 可 延 伸 為 同 一 件 事 情 的 不 同 部 分 經 由 特 定 的 連 結 而 相 互 配 合 的 情 形 ( 吳 麗 君 , 2002 )。 因 此 本 研 究 之 國 中 課 程 銜 接 問 題 , 以 「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 作 為 課 程 銜 接 之 英 譯。 而 以 「 銜 接 」 的 中 文 字 意 而 言 ,「 銜 」 本 身 的 意 涵 是 連 接 、 相連「接」的意思則是交合、相觸、連續、連接或替換使延續, 兩字合成「銜接」即為互相連接的意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 訂 本 , 2009 )。 換 言 之 , 銜 接 乃 指 其 彼 此 之 間 具 有 類 似 序 列 又 適 切的相關。 課 程 銜 接 包 含 垂 直 關 係 與 水 平 關 係 兩 個 向 度 ,「 垂 直 關 係 」 指課程內容或學習經驗前後之間的關係,強調將課程要素、課 程、主題和程度依照先後次序的加以安排,亦即課程內容或學習 經 驗 的 縱 貫 排 列 , 如 : 各 課 與 單 元 之 學 習 順 序 的 安 排 ;「 水 平 關 係」則是課程內同時出現的各種因素的關聯,能使教材之間相互 增 強 (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 2008 )。 因 此 以 本 研 究 而 言 , 則 是 單 純 地將「課程」一詞與「銜接」相結合,僅探討課程銜接中課程綱 要部分所遭遇到的銜接問題。 經 由 表 2-2 的 簡 單 圖 示 , 單 純 就 銜 接 的 特 徵 與 進 行 方 式 做 相 關各類型的說明,以期對銜接有更明確的瞭解。 15.

(30) 整體而言,可以發現銜接含有順序性、連貫性、重複性、統 整性、一致性等等不同的意義存在,既涵蓋了垂直的層面,同時 又包含水平的部分,而不論水平銜接或垂直銜接都是教育研究可 切入的觀點。然而研究者認為,其中垂直關係的銜接對教育經驗 的累積的影響較大,若能落實垂直銜接,則更能使課程的各教材 的 概 念、原 理、原 則、技 能 等 循 序 發 展,產 生 更 大 的 廣 度 與 深 度 。 表 2-2 類型 A. 銜接的類型表 圖示 1.   . 2 3. . 特色說明 具有相當的流暢性。 包含重複性、一致性。 在銜接的程度上使其狀態不中 斷。 是較為完整的銜接概念。. B.  在中段出現銜接上的缺口。  缺少了流暢性。  屬於較不完整的銜接概念。. C.  在事物與狀態上並無重複與部 分重疊。  缺少重複性。  屬於較不完全的銜接概念。. D.  在順序部分卻未產生具序列的 安排。  缺少順序性。  屬於較不完全的銜接概念。. 1 3 2. E.  在統整上並無整體意義上的相 似。  缺少了一致性與統整性。  屬於較不完全的銜接概念。. 資 料 來 源 : 吳 婌 菱 ( 2007) 三、課程銜接的意義 16.

(31) 就字面而言,課程銜接就是把孤立的課程連接起來(黃政 傑 , 2003 )。 意 即 以 課 程 而 言 , 銜 接 指 的 是 各 種 課 程 面 之 間 的 相 互 關 聯 性 。 以 下 就 文 獻 中 所 收 集 各 學 者 的 看 法 做 整 理 成 表 2-3, 藉以釐清相關概念。 從 表 2-3 可 以 發 現 , 有 些 學 者 將 「 銜 接 」 界 定 在 課 程 組 織 的 垂 直 關 係,而 將 橫 向 水 平 關 係 予 以 在「 統 整 」的 部 分 討 論。然 而 , 課程銜接並非只具有前後連貫垂直連接的特質,亦有部分學者從 課程經驗的橫向聯繫觀點來詮釋,且將銜接同時包括縱向及橫向 的聯結。由此可知課程銜接的意涵乃包括縱向與橫向的關係,因 此課程銜接層面可分為縱向垂直統整與橫向統整。 故研究者於本研究即試圖由「書面課程」探討課程設計的繼 續性、順序性原則的銜接層面,研究當前國中資訊教育課程之現 況,是否能呈現有效銜接。因此,本研究乃以狹義的角度來定義 「 課 程 銜 接 」, 並 未 包 括 領 域 誾 橫 向 統 整 的 部 分 。. 17.

(32) 表 2-3. 課程銜接的意義. 研究者 Derricott. 年份 課程銜接的意義 1985 包 含 轉 銜 、 聯 結 、 繼 續 、 結 構 四 個 歷 程 轉 銜:某 一 個 階 段 轉 移 到 另 一 個 階 段 的 過 程 聯 結:伴 隨 著 轉 銜 歷 程 出 現,目 的 是 使 轉 銜 的過程更順暢的機制。 繼續:指狀態不被干擾或打斷。 結 構:指 學 校 一 般 的 行 政 相 關 事 宜、課 程 的 邏輯架構或學生身心的發展結構等。 張香莉 2004 廣 義 : 包 含 了 課 程 的 縱 向 連 貫 與 橫 向 關 聯 , 涵 蓋 課 程 組 織 的 順 序 性、繼 續 性 和 統 整性等原則 狹 義:限 於 課 程 的 垂 直 連 貫,重 視 垂 直 組 織 間的關係 Heidi 1990 有 良 好 的 意 圖 、精 細 的 設 計 順 序 ,以 及 協 調 的合作教學下,達成某一預期的目標 Hunkins 1998 視 為「 課 程 各 層 面 交 互 連 結 」之 意 , 其 中 的 關係或是垂直的或是水平的. 陳伯璋 1995 即 是 「 課 程 的 連 貫 」 ,應 包 含 前 後 不 同 教 育 階 段 的 課 程 銜 接,必 須 能 承 上 啟 下,以 避 免 跳躍而出現落差。 陳明印 2002 繼 續 性 銜 接 定 義 的 擴 大,並 不 侷 限 在 課 程 本 身,更擴及與教育有關的活動事務及人員, 其意涵已呈現多元的現象。 游家政 1999 界 定 在 垂 直 的 關 係,係 指 對 課 程 要 素 學 習 先 後 次 序 的 安 排 ,且 課 程 的 縱 向 關 係 , 必 須 考 慮 到 課 程 聯 結、知 識 統 整 以 及 與 學 生 生 活 經 驗符合的銜接。同時將孤立的課程連結起 來,不僅是學習內容安排的做法和技術而 已,更 是 一 種 知 識 組 織 和 使 用 或 課 程 設 計 的 理論 黃政傑 2003 課 程 銜 接 可 就 書 面 課 程 及 運 作 課 程 來 看 黃炳煌 1995 課 程 的 上 下 之 間 應 有 「 銜 接 性 」, 銜 接 過 程 必 須 考 慮 過 程 的 平 順 漸 進,避 免 因 過 於 突 兀 中斷了學習的進行 歐用生 2001 課 程 銜 接 是 決 定 課 程 的 範 圍 和 順 序 , 資 料 來 源 : 吳 婌 菱 ( 2007 )、 蔡 清 田 ( 2008 )、 劉 玉 玲 ( 2008 )、 陳 映 明 ( 2002). 18.

(33) 貳、課程銜接的時機 從課程銜接產生時機來說,一般課程容易在三個方向缺乏銜 接性:一為學科與學科間的矛盾;二為理論與實際間的失聯;三 為 學 校 與 生 活 間 的 脫 節 ( 黃 政 傑 , 2004), 另 外 就 學 校 課 程 實 施 情 境 而 言 , 綜 合 各 學 者 的 說 法 ( 游 家 政 , 1999; 陳 明 印 , 2002; 林 天 誠 , 2004 ; 賴 季 伶 , 2004 ; 龍 盈 江 , 2005), 可 能 發 生 課 程 銜接的時機,大約可包括以下幾種: 一、課程教材的轉換 教科書開放審定制之後,各版本的教材編寫者可能因為自行 選擇能力指標與詮釋之不同,導致教材版本不同。同時在教科書 「一綱多本」的發展脈絡下,各校選用不同版本教科書的情形 下,學生升上更高年級、轉學或轉換教育階段時,將產生課程是 否連貫與橫向統整關聯,教材是否重複、脫節等學習內容銜接的 問題。 二、學校層級的轉換 學制的轉換,如幼稚園轉換到小學、小學轉換到國中、國中 轉換至高中等。各階段教育有該教育的目標與特色,學生面臨到 學校環境、師生關係、階段要求、教師期待與學生負擔的種種改 變,如無法適應則將產生銜接問題。且對後一階段的教師而言, 學生的起點行為尚須由教師分析可能的落差,以完成良好的銜接 教學。 三、各年級間的轉換 年級轉換的銜接問題,最常發生在課程改革時,當課程實施 非從最低年級開始逐年實施時,最有可能發生銜接的問題。學校 19.

(34) 如能做好每個年級課程規畫的連貫性,將可降低不同年級的銜接 問題,同時,若不同年級間的教師可彼此溝通討論年級間的銜接 模式,則銜接效果應更能有所改善。 四、班級之間的轉換 當學生更換班級時,教師與同學的改變可能促使其無法適應 新的教學方式與班級環境。 五、學校之間的轉換 即為轉學時所面臨的銜接問題,由於各校根據特色發展學校 本位課程,因此教學時間與版本均可能有所不同,產生潛在問題 的可能性極大。 六、授課教師的轉換 教學是課程的實際運作,所以當教學層面產生改變時,不論 更換教師或是改變教學風格,學生勢必可能將發生課程銜接問 題。 七、課堂之間的轉換 在教學情境中,每一節課都是上一節課的銜接,每個教學單 元也是上個教學單元的銜接。因此教師們要注意教室教學情境中 持續的銜接狀況,以學生的舊經驗來學習新概念。 課程的運作若遭遇以上的時機點,則容易產生課程銜接的問 題,然而教育政策、課程、教師與學生本身的因素(龍盈江, 2005), 也 都 是 影 響 課 程 銜 接 發 生 的 原 因 之 一 。 而 我 國 銜 接 問 題 大多產生於學習場所或求學階段的轉移,如小學轉換到國中、國 中轉換至高中等,不同銜接階段間的問題皆有所不同(蔡宜珍, 2004)。 20.

(35) 參、課程銜接的層面 以課程銜接之層次而言,可分為書面課程的銜接、運作課程 的銜接、學習經驗課程的銜接三大類,皆包括課程標準與課程綱 要、教材內涵、教學實施原則、評量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面向 ( 黃 政 傑 , 2003 )。 然 就 前 述 可 知 , 課 程 銜 接 的 層 面 可 簡 單 分 為 垂直的銜接與水平的銜接,垂直銜接意指課、主題、科目在不同 年級的順序安排;水平銜接意指在同年級間不同科目的聯繫。 因此以垂直的角度來看 通常指的是從一個年級到另一個年 級層次之間內容,的順序性,其目的在確保學生先備知識的擁 有,以為後續課程學習之需。在水平銜接中,課程設計者努力將 教育方案一部分的內容與相似的、具邏輯的或與教育關聯的內容 調和在一起,強調思考是跨越課程的,現今的統整課程實際上就 是 一 項 水 平 銜 接 的 努 力 ( 方 德 隆 譯 , 2004)。 從 Tyler( 1949) 的 觀 點 而 言 , 課 程 的 垂 直 組 織 有 兩 個 主 要 原則:其一為順序性,其二為繼續性。前者意指課程即使一再強 調某些要素,但每次所強調的,在瞭解層次上應有更進一步的發 展,也就是說每個經驗應建立在前一經驗之上,但對同一教材更 深入、更廣泛地加以處理;後者是指直線式地重複敘述課程的主 要 因 素,在 一 段 時 間 內,提 供 給 學 生 學 習、操 作 或 練 習 某 些 知 識 、 技 能 的 機 會 ( 歐 用 生 , 2001)。 是 故 , 可 知 垂 直 的 銜 接 可 細 分 為 「 繼 續 性 ( continuity )」 與 「 順 序 性 ( sequence ); 水 平 的 銜 接 又 可 細 分 為 「 統 整 性 ( integration)」」與「 一 致 性( coherence)」 ( 陳 明 印 ,2002)。 簡單將其各層面分述如下: 一 、 繼 續 性 ( continuity) 21.

(36) 繼續性意指將課程中所包含的概念、技能、價值等課程組織 要素予以重複性敘述,讓學生有繼續學習或重複練習的機會,以 避 免 因 時 間 間 隔 而 遺 忘 (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 2008 )。 如 此 重 要 課 程要素的垂直重複,也就是要求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須的學習內 容,要讓它繼續的、重複的出現,但過多不必要的重複和繼續, 則將延緩學生學習進度,因此妥善評估課程內容繼續及重複出現 與 否 , 亦 考 驗 課 程 設 計 者 的 智 慧 ( 黃 光 雄 、 楊 龍 立 , 2000)。 二 、 順 序 性 ( sequence) 順序性乃是針對「課程深度」的垂直設計規範,也就是學習 的內容必需是建立在前一個學習經驗或課程內容之上,但不是反 覆出現同一個技巧或概念,而是對同一個課程的核心給予以更 深 、 更 廣 、 更 多 元 的 東 西 ( Goodlad & Su,1992 ; Ornstein & Hunkins,1998 ;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 2008 )。 有 鑑 於 此 , 課 程 設 計 應讓學生有機會將課程的內容與其先備知識經驗作連結,考慮學 科邏輯結構與學生經驗背景上的限制,使新學習建立在舊有的學 習背景上,以便順利的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三 、 統 整 性 ( integration) 指將各學科相關的概念原理或相關事務,整合為一特定的主 題來教授。意即將課程中不同的學習經驗與內容之間,建立適當 的關聯,強調橫向或水平的聯繫,希望藉此讓各種不同課程間的 內容擁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企圖達到最大的學習累積效果 ( 黃 光 雄 、 楊 龍 立 , 2000)。 四 、 一 致 性 ( coherence) 指課程的整體完善配套,同時也包含課程設計、教材內容、 22.

(37) 連接以及具意義性而言。如進行課程改革,為求一致性,除了需 有完整課程改革內涵外,家長的觀念溝通,甚至升學制度的配合 等 ( 陳 明 印 , 2002)。 不論是垂直銜接的繼續性、順序性,或者是水平銜接的統整 性、一致性,都是課程銜接的重要層面,然而隨著關注重點的不 同,就會特別重視某一方面的銜接。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資訊教 育課程課程銜接、實施現況及問題,乃對特定學科課程銜接的關 注,較無涉及不同學科間之統整與一致性,因此將重點關注在課 程的垂直銜接的繼續性與順序性層面。 肆、課程銜接的重要性 課程銜接是課程領域的重要議題,也是課程改革著力之焦點 ( 黃 政 傑 , 2003 ), 每 當 出 現 新 的 課 程 改 革 , 各 領 域 或 多 或 少 都 會 有 課 程 教 材 銜 接 斷 層 或 相 關 措 施 不 足 的 困 擾( 張 增 治,2003)。 又以目前高級中學課程總綱的修訂目標而言,往上要承接大學基 礎教育,往下要繼續九年一貫,特別重視課程的連貫性,可見課 程是發展而非憑空而來的,故其銜接性不言而喻。以下乃就「課 程 設 計 」、「 教 師 教 學 」、「 學 生 學 習 」 三 個 面 向 來 討 論 課 程 銜 接 的 重 要 性 ( 林 幸 誼 , 2004; 龍 盈 江 , 2005)。 一、課程銜接是課程設計的要素 Tyler ( 1949 ) 曾 提 出 課 程 規 劃 的 重 要 原 則 有 「 繼 續 性 」 及 「 順 序 性 」。「 繼 續 性 」 指 的 是 課 程 的 核 心 要 素 在 不 同 學 習 階 段 內 重複,讓學生有繼續發展與重複練習的機會;而「順序性」除了 指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外,還包括對同一題材做加廣、加深的處 理( 黃 炳 煌,1991) 。同 時 美 國 視 導 與 課 程 發 展 協 會( Association 23.

(38)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D) 在 1999 年提出的有效課程模式,也表示銜接乃是有效課程要素之一 ( Goodlad & Su,1992)。 因此,設計課程時最好能考慮學科本身的論理組織,以及學 習者的程度與學習方式,將課程要素在不同學習階段間,以編排 合宜的先後順序予以重複,才能使得課程內容有良好的銜接。 二、課程銜接是教師教學的基礎 教師為了從事有效的教學活動,本當瞭解學生的程度與先備 知識,以做為一個導引者。學者也談到教師教學計畫中應包含八 個元素,當中包括順序性、整合及後續的學習活動,也就是在教 學 計 畫 中 要 列 出 課 程 與 先 前 及 後 續 學 習 的 關 係( 龍 盈 江,2005)。 關於後續的學習活動部分由於須符合學科、年級、年紀與學生的 差異,亦即要以課程銜接做為重要考量。 換言之,教師在進行教學前或教學過程中,必須能從學生的 舊經驗為基礎做出發,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或興趣,並使學 生在轉換學習階段時的課程銜接,能更快適應以提升學習效果 ( 林 幸 誼 , 2004 )。 因 此 若 課 程 銜 接 不 先 向 下 銜 接 而 後 再 往 上 拉 抬,則學習不適應的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可見其對教師教學的重 要性與影響。 三、課程銜接是學生學習的影響因素 能使學生將自己原有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連結起 來 , 才 能 形 成 有 意 義 的 新 知 識 ( 張 春 興 , 2007 ), 因 此 習 得 一 個 新概念後,此概念的意義程度須由其與個體先前知識的連結而定 ( Presmeg,2002 )。 所 以 課 程 銜 接 的 良 窳 不 只 影 響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24.

(39) 師的教學,更直接牽動著學生是否能夠正確且足夠的習得知識。 銜接良好的課程可以移除許多妨礙學生努力、需求、興趣及 抱 負 的 障 礙 物 ( DeMott,1999), 使 得 一 開 始 的 理 想 課 程 與 學 生 所 經驗到的課程之間不致於產生過大的差距。英國的報告也指出在 全國性課程實施,使中小學課程內容得以連貫後,學生對社會及 學 術 的 調 適 比 未 實 施 全 國 性 課 程 之 前 來 得 好 ( 林 幸 誼 , 2004)。 可見課程的銜接與否對於學生是否能夠順利學習佔有相當重要 的地位。. 25.

(40) 第三節. 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 壹、國中資訊教育課程的發展 國民中學的資訊教育發展起步較晚,變遷又快。從整個教育 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國民中學的課程發展方面,似乎沒有一 個課程像資訊教育課程一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改變這麼多,變遷 快速,討論次數這麼頻繁,我們從這幾年的課程發展中可以看出 一些端倪,回顧一段歷史過程: 一 、 1982 年 , 行 政 院 「 資 訊 教 育 推 展 小 組 」 成 立 後 , 開 始 計 畫 著手於中小學資訊教育的推展。 二 、 1983 年 , 教 育 部 頒 布 「 國 中 課 程 標 準 」。 但 電 腦 並 未 列 入 正式課程,僅在國三的工藝課程中增列有六週的「資訊工 業 」介 紹 ,並 以 BASIC 語 言 為 主 ,練 習 簡 易 程 式 。國 中 學 生從此時開始接觸電腦。 三 、 1984 年 , 教 育 部 頒 布「 各 級 學 校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及 設 備 暫 行 標 準 」, 從 此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有 了 明 確 的 綱 要 。 四、1989 年,台 灣 省 教 育 廳 建 立 國 中 資 訊 教 育 推 行 網,並 編《 電 腦 入 門 》一 書。此 書 從 80 學 年 度 起 即 為 國 二 選 修「 電 腦 教 學」之教材。 五 、 1994 年 , 教 育 部 公 佈 國 小 電 腦 課 程 , 自 85 學 年 度 起 , 將 電腦列入團體活動課程中。 六 、 1995 年 , 教 育 部 訂 定 「 國 民 中 學 電 腦 課 程 標 準 」, 規 定 自 86 學 年 度 開 始 , 國 二 及 國 三 的 電 腦 課 為 必 修 , 每 週 一 節 。 這是首度將電腦獨立設科。 七 、 1998 年 , 教 育 部 成 立 「 資 訊 教 育 資 源 推 動 小 組 」與 「 資 訊 26.

(41) 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 ,促 進 全 國 資 訊 教 育 軟 體、教 材 等資源的整合。 八 、 1999 年 , 教 育 部 發 布 實 施 之「 國 民 教 育 法 施 行 細 則 」修 正 條 文 第 17 條 規 定,學 校 設 有 專 人 或 專 責 單 位 負 責 管 理 及 維 護電腦教室並負責校內資訊教育之推展。 十 三 、 2008 年 , 教 育 部 公 佈 「 中 小 學 資 訊 教 育 白 皮 書 2008- 2011」, 目 的 為 提 升 學 生 的 資 訊 科 技 應 用 能 力 、 能 度 及 行 為,並落實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十 四、2009,修 正 發 佈「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其 中 對資訊教育課程綱要的部分有重大之改變。 從以上簡短之歷史回顧,即可瞭解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國民 中學資訊教育課程的發展變化,正反映了資訊科技的快速變遷, 對教育的影響相當深遠。 現階段國民中學資訊教育課程安排為七年級依規定上電腦課 40節 , 八 、 九 年 級 則 由 各 校 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 決 定 其 授 課 與 否 , 一 般不是列為彈性課程就是融內各科教學之中。就新北市三蘆地區 來看,僅二所國中七、八、九年級皆有開設資訊教育課程。 貳、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資訊教育 一、基本理念 培養全體國民具備運用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資訊 素養,已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趨勢。為因應資訊社會的需求, 具備資訊科技的能力已成為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運用資 訊科技工具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能,且增進與他人的合作與溝通 的機會,是有利於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的養成。然而,資訊科技 27.

(42) 也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問題,例如,不當使用造成的網路成癮, 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及利用資訊科技犯罪等。故教導學生正確的 使用資訊科技工具,並瞭解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的議題,應 是 學 校 資 訊 教 育 的 中 心 主 題 ( 教 育 部 , 2008d)。 二、課程目標 教 育 部( 2008d)為 實 現 上 述 理 念,資 訊 教 育 課 程 涵 蓋 認 知 、 技能與情意等向度,訂定下列課程目標: (一)導引學生瞭解資訊及網路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三)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技能,進行資料的 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通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習慣,以有效解決日常生活 與學習的問題。 (五)導引學生瞭解資訊倫理、資訊安全及資訊相關法律等 議題。 (六)培養學生使用網路的正確態度,應用資訊科技提升人 文關懷,增進合作、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國中階段資訊教育的能力指標 資 訊 核 心 能 力 包 括 「 資 訊 科 技 概 念 的 認 知 」、「 資 訊 科 技 的 使 用 」、「 資 料 的 處 理 與 分 析 」、「 網 際 網 路 的 認 識 與 應 用 」、 與 「 資 訊 科 技 與 人 類 社 會 」。 國中階段各核心能力之學習目標、學習內涵與欲培養學生之 資 訊 能 力 指 標 詳 如 表 2-4 所 示 。 而 其 與 七 大 學 習 領 域 及 十 大 基 本 能 力 之 關 係 在 則 如 表 2-5 所 示 。 28.

(43) 表 2-4. 國中階段資訊教育課程的內涵與能力指標對照表. 核心能力 資訊科技 的使用. 資料的處 理與分析. 能力指標 學習內容說明 2-4-1 能認識程式語 教導學生瞭解程式語言是用來指揮電腦 言基本概念及 工作的指令,亦是與電腦溝通的語言。可 其功能。 利用簡單的範例示範,介紹幾種常用的程 式語言,並可運用程式設計工具,進行簡 單之程式設計。 3-4-1 能利用軟體工 教導學生熟悉試算表軟體的功能及基本 具分析簡易的 操作,瞭解資料的處理程序,並可對資料 數據資料。 進行計算與分析。 3-4-2 能利用軟體工 教導學生利用軟體工具處理資料,產生有 具 製 作 圖 與 意義的圖與表。 表。 3-4-3 能認識資料庫 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資訊管理系統,讓 的基本概念。 學生認識資料庫的基本概念及應用。 3-4-4 能建立及管理 教導學生利用簡單的資料,進行分類、整 簡易資料庫。 理、歸檔等有系統的處理,並練習資料庫 軟體的基本操作。 3-4-5 能針對問題提 教導學生界定問題、蒐集資料、分析資 出可行的解決 料、歸納、解釋等合理步驟,以運用資訊 方法。 科技工具(如網路工具、應用軟體、程式 設計)有效解決問題。 3-4-6 能規劃出問題 引導學生能有規劃、有條理、有方法、有 解決的程序。 步驟地處理問題。 1.清楚地理解問題描述,確立解決問題的 目標。 2.提出行動計畫:問題解決者必須決定著 手解決問題的一般程序,在已知的訊 息與未知的目標之間找出連結,表述 問題使其成為一則可預演的事例。教 學中宜使用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引 導學生進行解法的設計與流程安排。 3.規劃出問題解決的程序。 3-4-7 能評估解決方 引導學生檢核每個解決方法的優缺點。當 案的適切性。 程序規劃完成時,應讓學生動手沙盤推 演,追蹤不同條件下的結果,以評估其可 行性及驗證其流程規劃的適切性。. 29.

(44) 表 2-4. 國中階段資訊教育課程的內涵與能力指標對照表(續). 核心能力 資料的處 理與分析. 資訊科技 與人類社 會. 能力指標 學習內容說明 3-4-8 能瞭解電腦解 教學者可展 示多種 電 腦解決問題 的實 決問題的範圍 例,使學生瞭解電腦解題的優勢,包括運 與限制。 算速度與大量資料的處理能力,但也須讓 學生瞭解電腦解題有其限制。介紹各種可 能限制電腦解題的因素,包括問題之不可 計算、無法有效量化、使用資源太多等。 3-4-9 能判斷資訊的 教導學生在網路資源中判斷資料的適用 適用性及精確 性及精確度,以充分運用適當的網路資 度。 源。 5-4-1 能區分自由軟 介紹學生認識軟體類別及使用權限或授 體、共享軟體 權方式,並教導學生選用合適軟體的原 與商業軟體的 則。 異同。 5-4-2 能善盡使用科 教導學生瞭解正確與錯誤使用科技的後 技 應 負 之 責 果,並使其瞭解應負的責任。 任。 5-4-3 能遵守智慧財 教導學生瞭解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並遵 產權之法律規 守智慧財產權中與電腦有關的相關法令 定。 規章。 5-4-4 能認識網路犯 教導學生認識網路犯罪類型及案例,並說 罪類型。 明網路犯罪所造成的後果。 5-4-5 能應用資訊及 讓學生瞭解資訊與網路科技所可提供的 網路科技,培 互動功能及豐富的資源,以教導學生進行 養合作與主動 合作學習或主動搜尋有用的資訊。 學習的能力。 5-4-6 能建立科技為 教導學生善用資訊科技做為關心他人及 增進整體人類 協助弱勢族群的工具,以體驗全人類為一 福祉的正確觀 生命共同體,實踐做為地球村民的責任。 念,善用資訊 科技做為關心 他人及協助弱 勢族群的工 具。.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2010). 30.

(45) 表 2-5 學習 領域 語文- 國語文. 國中階段資訊教育融入學習領域對應表 學習領域指標 2-4-2-9 6-4-7-1 6-4-7-2 6-4-7-3. 語 文 - 3-4-4 閩南語 4-4-5 5-4-5 語 文 - 1-4-8 客家語 語 文 - 1-4-8 原住民 族語 2-4-8 語 文 - 7-2-3 英語 數學 D-4-01 D-4-02 藝 術 與 1-4-2 人文. 1-4-4 2-4-8. 能靈活應用科技與資訊,增進聆聽能 力,加速互動學習效果。 能透過電子網路,與他人分享寫作的樂 趣。 能透過電子網路,與他人分享作品,並 討論寫作的經驗。 能練習利用電腦,編印班刊、校刊或自 己的作品集。 能運用科技與資訊增進標音能力,豐富學習內 涵。 能透過資訊及檢索工具,蒐集、整理閩南語資 料,以增進閱讀能力。 能透過科技與資訊媒材,豐富寫作內容,提升 閩南語寫作能力。 能運用資訊工具學習客家語與其他族群的語 言,並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能靈活運用各種資訊科技媒體,進行自我學 習。 能靈活運用各種資訊科技媒體,進行溝通與學 習。 能從多元文化觀點,瞭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及 習俗。 能利用統計量,例如:平均數、中位數及眾數 等,來認識資料集中的位置。 能利用統計量,例如:全距、四分位距等,來 認識資料分散的情形。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 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 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 現。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 達訊息的作品。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 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31. 融入 指標 5-4-5 5-4-4 5-4-5 5-4-5 5-4-6 5-4-2 5-4-6 5-4-5 5-4-5 5-4-6 5-4-5 5-4-6 5-4-5 5-4-5 5-4-6 5-4-5 5-4-6 3-4-1 3-4-1 5-4-6. 5-4-3 5-4-5 5-4-3 5-4-5.

(46) 表 2-5 學習 領域 社會. 國中階段資訊教育融入學習領域對應表(續) 融入 指標 分 析 個 人 如 何 透 過 參 與 各 行 各 業 與 他 人 分 3-4-1 工、合作,進而產生整體的經濟功能。 3-4-2 探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 3-4-7 網、經濟網等)的發展如何讓全球各地的人 3-4-9 類、生物與環境產生更緊密的關係,對於人類 社會又造成什麼影響。 探討強勢文化的支配性、商業產品的標準化與 3-4-7 大眾傳播的影響力如何促使全球趨於一致,並 3-4-9 影響文化的多樣性和引發人類的適應問題。 探討不同文化背景者在闡釋經驗、對待事物和 3-4-7 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 3-4-9 性。 探討國際間產生衝突和合作的原因,並提出增 3-4-7 進合作和化解衝突的方法。 3-4-9 學習領域指標. 7-4-1 9-4-1. 9-4-2. 9-4-3. 9-4-4 9-4-7 自 然 與 1-4-3-1 生活科 技 8-4-0-2 綜 合 活 3-4-3 動 4-4-4. 關懷全球環境和人類共同福祉,並身體力行。 5-4-5 5-4-6 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3-4-1 3-4-2 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與圖 3-4-3 案、繪圖或實物表達創意與構想。 關懷世人與照顧弱勢團體,以強化服務情懷。 5-4-3 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與個人行為之關係,擬定並 3-4-6 執行保護與改善環境之策略及行動。 3-4-7.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2010). 32.

(47) 參、課綱微調 協 助 個 體 獲 得 「 成 功 的 個 人 生 活 」, 進 而 建 立 「 功 能 健 全 的 社 會 」 為 新 興 的 課 程 改 革 議 題 ( Kennedy,2010 )。 而 核 心 素 養 在 課 程 改 革 中 被 先 進 國 家 當 成 課 程 改 革 的 DNA( 蔡 清 田,2011)。 是 故,本研究所指之課綱徵調只是課程革改的一部分,而其核心素 養所指的是國中資訊教育課程中的課程綱要及能力指標。 一、課綱微調的特色與內涵 「資訊教育」課程與其他議題採融入學習領域之方式進行 不同,因資訊教育課程含括資訊科技知識、資訊工具的操作技 能及資訊素養等內涵。且有具體的課程綱要與教學時數,所以 資訊教育課程本質上較類似七大學習領域,卻因列為重大議題 之 一,導 致 無 法 有 效 實 施。以 下 就 推 動 資 訊 教 育 課 程 所 遭 遇 的 問 題, 分述如下:. (一)抽象化的能力指標: 對資訊教育的意涵、概念較為不具體或抽象,如原有 指 標「 1-2-1 瞭 建 資 訊 科 技 在 人 類 生 活 之 應 用。」與「 2-4-2 瞭 建 多 媒 體 電 腦 相 關 設 備,以 及 圖 形、影 像、文 字、動 畫 、 語 音 的 整 合 應 用 。 」。. (二)不符合科技發展變動的能力指標: 資訊科技發展迅速,課綱必需符合社會現況,特別是 在資訊倫理及資訊相關法律等方面。如原有指標 「 5-4-1 瞭 建 網 路 犯 罪 型 態 , 避 免 誤 觸 法 網 及 受 害 」 與 「 5-2-1 認 識 網 路 規 範 , 瞭 建 網 路 虛 擬 特 性 , 並 懂 得 保 護 自 己 。 」。 (三)模糊化的能力指標: 33.

(48) 把太多東西放在一起,不易無法掌握能力指標之重 點。如 原 指 標「 5-3-4 善 用 網 路 分 享 學 習 資 源 與 心 得 。 瞭 建 過 度 使 用 電 腦 遊 戲 、 bbs 、 網 路 交 友 對 身 心 的 影 響;辨 識 網 路 世 界 的 虛 擬 與 真 實 ,避 免 網 路 沉 迷 。 」。 (四)缺乏通用性的能力指標: 忽略了學生在使用環境上的差異,無法完整落實自由 軟 體 之 應 用 。 如 原 指 標 「 3-4-1 能 利 用 軟 體 工 具 進 行 圖 表 製 作 。 盡 量 使 用 自 由 軟 體 。 」 與 「 3-4-2 能 利 用 簡報軟體編輯並播放簡報內容。盡量使用自由軟 體 。 」。 (五)不易評鑑學生學習成效的能力指標: 如 原 指 標 「 5-3-1 瞭 建 與 實 踐 資 訊 倫 理 , 遵 守 網 路 上 應 有 的 道 德 與 禮 儀 。 」。 (六)專業師資之評鑑機制: 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有賴於資訊專業師資,但專業師 資之認定及檢核,卻缺乏相關的認證機制。 (七)教科書缺乏評鑑機制: 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與教材缺乏相關評鑑機制。 而此次課綱微調的重點,在解決過所遭遇的問題,也因為修 訂之處頗多,因此,雖為徵調,但事實上做了很大的變動。修訂 後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重大議題-資訊教育課程綱要內容包 括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學習內容、融入學習領 域之建議及資訊教育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之對應表六部分(教 育 部 , 2008d)。 茲 略 述 在 國 中 階 段 課 綱 微 調 前 後 之 差 異 如 表 2-6 所示,且研究者針對課綱微調後,資訊教育從國小到高中的課程 銜 接 整 理 歸 納 後 如 表 2-7 所 示 。 34.

(49) 表 2-6. 課綱微調前後資訊教育國中階段能力指標差異一覽表. 核心能力 資訊科技的 使用. 資料的處理 與分析. 課綱微調前 2-4-1 認 識 電 腦 硬 體、軟體、輸入 和輸出等基本設 備,有應用自由 軟體的概念 2-4-2 瞭 建 多 媒 體 電 腦相關設備,以 及圖形、影像、 文字、動畫、語 音的整合應用 2-4-3 認 識 程 式 語 言、瞭建其功能 與應用。有開放 規格、自由軟體 的概念 3-4-1 能 利 用 軟 體 工 具進行圖表製 作。盡量使用自 由軟體 3-4-2 能 利 用 簡 報 軟 體編輯並播放簡 報內容。盡量使 用自由軟體. 35. 課綱微調後 2-4-1 能認識程式語言基本概 基本概 念及其功能。 念及. 3-4-1 能利用軟體工具分析簡 分析簡 易的數據資料。 易的數據資料 3-4-2 能利用軟體工具製作 製作圖 製作 與表。 3-4-3 能認識資料庫的基本概 念。 3-4-4 能建立及管理簡易資料 庫。 3-4-5 能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 解決方法。 解決方法 3-4-6 能規劃出問題解決的程 序。 3-4-7 能評估解決方案的適切 性。 3-4-8 能瞭解電腦解決問題的 能瞭解電 腦解決問題的 範圍與限制。 範圍與限制 3-4-9 能判斷資訊的適用性及 精確度。 精確度.

(50) 表 2-6 課 綱 微 調 前 後 資 訊 教 育 國 中 階 段 能 力 指 標 差 異 一 覽 表 (續) 核心能力 課綱微調前 課綱微調後 網際網路的 4-4-1 能 利 用 網 際 網 認識與應用 路、多媒體光 碟、影碟等進行 資料蒐集,並結 合已學過的軟體 進行資料整理與 分析 資訊科技與 5-4-1 瞭 建 網 路 犯 罪 5-4-1 能區分自由軟體、 能區分自由軟體、共享軟 人類社會 型態,避免誤觸 體與商業軟體的異同。 體與商業軟體的異同 法網及受害 5-4-2 能善盡使用科技應負之 5-4-2 適 時 應 用 資 訊 責任。 責任 科 技 , 透 過 網 路 5-4-3 能遵守智慧財產權之法 律規定。 律規定 培養合作學習、 主 動 學 習 的 能 力 5-4-4 能認識網路犯罪類型 類型。 類型 5-4-3 建 立 科 技 為 增 5-4-5 能 應 用 資 訊 及 網 路 科 技,培養合作與 與主動學習 進整體人類福祉 的正確觀念,善 的能力。 用 資 訊 科 技 作 為 5-4-6 能建立科技為增進整體 關心他人及其他 人類福祉的正確觀念,善 族群的利器 用資訊科技做為關心他 人及協助弱勢 協助弱勢族群的工 工 協助弱勢 具。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2008d)、 教 育 部 ( 2010). 36.

(51) 表 2-7. 課綱微調後資訊教育課程銜接現況分析表 學習內涵. 核心能力. 國小階段. 國中階段. 資 訊 科 技 電腦與生活 概 念 的 認 電腦使用安全 知 電腦使用規範 作業環境. 高中階段. 備註 國中小 相關之競賽. 1-1.資訊科學簡介 1-2.資訊科學發展 1-3.電腦基本原理 3-1.電腦軟體概論 3-2.系統軟體. 中英文輸入. 中/英文打字比 賽 *TQC *電腦硬體裝修. 資訊科技 的使用 電腦硬體. 2-1.電腦硬體概論 2-2.電腦硬體基本單 元 5-2.電腦解題程序 Scratch 程式設 5-4.電腦解題實作※ 計比賽 樂高機器人 3-3.應用軟體 小論文 *TQC 繪圖比賽 電腦海報設計 簡報比賽 自由軟體短片 製作競賽. 程式語言. 文書處理 電腦繪圖 簡報製作 資 料 的 處 多媒體製作 理與分析. 圖表製作 資料庫管理 問 題 解 決 與 規 5-1.電腦解題概論 劃 5-3.演算法概論. Scratch 程式設 計比賽 樂高機器人. 網路與通訊 4-1.電腦網路概論 網際網路 4-2.網際網路 的認識與 網路資源的運 6-2.資訊科技與學習 查資料比賽 應用 用 小論文 資訊倫理 資訊倫理 6-1.資訊科技與生活 資 訊 科 技 資訊相關法律 資訊相關法律 4-3.網路安全 與 人 類 社 正確使用網路 正確使用網路 會 善 用 網 路 科 技 6-3.資訊社會相關議 學 校 網 界 博 覽 擴大人文關懷 題 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實驗教育學生學習歷程填報平臺」說明會交通資訊 如附件 2。.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