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群媒體上的女性凝視:以Instagram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群媒體上的女性凝視:以Instagram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學位學程 碩⼠學位論⽂. 社群媒體上的⼥性凝視:以 政 治 Instagram 為例. 大. 立. ‧ 國. 學. The Female Gaze on Social Media: Taking Instagram as The Example.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指導教授:康庭瑜. i Un. v. 博⼠. 研究⽣:黃家茹 撰. 中華民國⼀〇⼋年⼗⼆月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 謝誌. 回想兩年多前帶著理想和焦慮的心情踏入政大傳院,在研讀各種文獻、思想 碰撞的日常中同時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有寫出論文的一天,就這樣也終於到了寫 謝辭的時刻。如今想來自己是何其幸運在一路上受到許多人的幫助。 萬分感謝康庭瑜老師,給予論文的指導及使我在擔任研究助理期間得到許多 寶貴的知識、敲醒許多迷茫中的時刻,並在我無數反覆的叨擾後給予耐心的回 饋,於我而言是仙女般的存在。感謝口試委員李明璁老師及柯裕棻老師在百忙 之中願意擔任口委,並給予珍貴的意見,在兩次口試時都令我彷彿聽了一場迷 人的講座,受益良多,也使我的論文臻於完善。此外,也感謝本論文的十一位 受訪者,願意向我訴說你們的經驗和故事,並信任我、賦予我詮釋的權力。. 政 治 大 書寫論文的過程有過許多迷茫、混沌及焦躁不安的時刻,在政大認識的好友 立. 們,一起經歷過各種爆炸的半夜時分與各種生活傾訴(還有各種腦粉時光)的. ‧ 國. 學. 賴禹安(尤其感謝每次委託閱讀的意見回饋)、Emma、蘇郁琇;初入政大時 一起徬徨、一起努力的好戰友敏雅;還有給予許多鼓勵和幫助的Yomi、敏雄、. ‧. 內克、懷瑜;以及感謝在所辦很照顧我的梅芳助教、正華助教、靜媚助教。. y. Nat. sit. 還有一直以來身旁那些可愛的人們,小寶、李睿、Gee、秋懷、王治平跟32. al. er. io. 的大家,感謝陪我在枯燥的研究生活中一起健身、一起玩樂、一起面對長大後. n. iv n C 均;一直如此努力提醒我也要很努力的難友張琳;以及所有焦慮與不自信的安 hengchi U 放之處Jerry。 的煩惱,也為生活增添許多美好的期待;遠在海外但還是心事所向的孟平、均.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們,我的爸爸媽媽、我的阿公,雖然我總是任意妄為 地做我自己,但你們還是包容我許多不在你們預期中的決定,並作為我的後 盾。 這些相遇和支持太過於美好了,這份論文的完成還無以回報或證明些什麼, 請容許我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努力、成為更好的人,謝謝你們。. 2019 年 冬.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 摘要. 網美經濟已成為顯著的消費現象,這種以女性為主要消費者的商業操作是在 社群媒體時代的新興凝視框架下所形成的。本研究由凝視的角度出發,探究社 群媒體上的女性凝視如何運作、其中的凝視與自己所協商出的意義如何展演在 日常生活中及社群媒體上,以及何種權力關係蘊藏其中。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 法,探討女性在 Instagram 上的凝視與展演經驗。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凝視確實 存在於日常生活與社群媒體中,並與男性凝視有所差別。除此之外,女性凝視 所建構出的認同是不同於過往大眾媒體時代的幻想功能,而是使女性閱聽人能. 政 治 大 受到凝視的客體影響,也會受到想像的觀眾及實際的觀眾回饋所塑造。女性在 立 投射在現實生活中並投入更多不同的情感。而在展演建構上,女性閱聽人除了 凝視與展演的過程中一直進行著作為主體與客體的掙扎,也因此不斷對自我與. ‧ 國. 學. 他人進行監控與協商。本研究發現了在新興世代中的年輕女性群體裡已有一種 新的凝視標準,這種標準融合了部分的男性凝視標準、消費主義、後女性主義. ‧. 的理想女體等標準,並藉由在社群媒體上的凝視和展演進行監控。. n. Ch. engchi. er. io. al. sit. y. Nat. 關鍵字:女性凝視、社群媒體、展演、監控.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0031.

(4) Abstract. The economy of “internet beauty celebrity” (Wangmei)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consumer phenomenon. Compared to celebrity in the mass media era, internet beauty celebrity is subject to a new mode of gaze on social media.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of gaz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women gaze and are gazed upon on social media. Indepth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to explore women’s experience of gaze and performance on Instagr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female gaze is largely different from male gaze. Identities constructed through gaze on social medi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mass media era. On social media, female audiences project ideal images onto their real lives and invest more interpersonal emotions. Women’s performance of. 政 治 大 celebrity and by other imaginary 立 and actual audience of their social media accounts. their daily lives on social media is shaped by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et beauty In the process of gazing and performing, women constantly switch between the. ‧ 國. 學. position of being a subject and an object. They monitor themselves and other women. Overall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a new mode of gaze among women of younger. ‧. generations. This mode of gaze integrates certain logics of conventional male gaze,. n. al. er. io. sit. y. Nat. consumerism, and ideal female body of post-feminism.. v. Key words: female gaze, social media, performance, surveillance. Ch. engchi. i Un. DOI:10.6814/NCCU202000031.

(5) 目錄 壹、. 緒論........................................................................................................ 1. 第⼀節 研究背景 ............................................................................................................................. 1 第⼆節 問題意識 .............................................................................................................................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10. 貳、. ⽂獻回顧 .............................................................................................. 13. 第⼀節 凝視 ................................................................................................................................... 13. 政 治 大. 第⼆節 社群媒體上的⼥性審美與監視 ........................................................................................ 24. 研究⽅法 .............................................................................................. 28. 學. ‧ 國. 參、. 立. 第⼀節 研究⽅法 ........................................................................................................................... 28. ‧. 第⼆節 研究設計 ...........................................................................................................................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1. sit. y. Nat. n. al. er. 初步資料分析....................................................................................... 33. io. 肆、. i Un. v. 第⼀節 ⼥性審美 ........................................................................................................................... 33. Ch. engchi. 第⼆節 ⼥性⼼目中的網美 ........................................................................................................... 39 第三節 小結 ................................................................................................................................... 48. 伍、. INSTAGRAM 上的⼥性凝視認同 ........................................................ 50. 第⼀節 凝視:認同的建構 ........................................................................................................... 51 第⼆節 凝視:情感距離 ............................................................................................................... 56 第三節 凝視:監視與協商 ........................................................................................................... 62 第四節 小結 ................................................................................................................................... 67. 陸、. 凝視與展演實踐 ................................................................................... 69. 第⼀節 媒介滲透 ........................................................................................................................... 70. DOI:10.6814/NCCU202000031.

(6) 第⼆節 日常⽣活 ........................................................................................................................... 71 第三節 認同展演 ........................................................................................................................... 75 第四節 觀展與自戀 ....................................................................................................................... 82 第五節 小結 ................................................................................................................................... 88. 柒、. 結論...................................................................................................... 90. 第⼀節 結論與研究發現 ............................................................................................................... 90 第⼆節 研究貢獻 ........................................................................................................................... 9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96. 捌、. 參考⽂獻 .............................................................................................. 99. 政 治 大 附錄⼀ 、深度訪談⼤綱 ....................................................................................108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0031.

(7) 圖目錄. 圖表 1:⼥性對網美的情感級距 ............................................................................. 58 圖表 2: INSTAGRAM 介面的親疏實踐 ...................................................................... 61 圖表 3: JACKIE STACEY 與本研究的認同差異 ........................................................... 6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0031.

(8) 表目錄. 表格 1:網美定義整理............................................................................................... 4 表格 2:JACKIE STACEY 的認同觀影分類 .................................................................... 17 表格 3: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3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0031.

(9) Instagram 上的⼥性凝視 壹、 緒論. 第⼀節 研究背景 ⼀、網美現象. 治 政 網美風潮襲捲,不少業者看準⼈⼈都想當網美,開店也注重「裝 大 立 ‧ 國. 學. 潢設計」購物性同時還要好看好拍,利用上傳網路的龐⼤傳播⼒. ‧. 達到免費宣傳功效,不只⽣活用品業者搶商機就連百貨公司也受. (三立新聞網,2018 年 7 月 20 日).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惠這股「網美經濟」 。. i Un. v. 在廣告文宣及新聞中不時可見「網美最愛」、「網美必備」等字眼吸引粉絲 目光及消費,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網紅經濟」與「網美經濟」大行其道, 將粉絲視為市場的潛在消費者(商業週刊,2017 年 11 月 30 日)。這樣的現象 揭示了現代人對於網紅、網美的追求與仿效,無論是在拍照風格、取景、擺設 Pose 等展演風格上都群起效尤。. 1.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0) 媒體的使用權去中心化,人人都可透過自媒體及行動裝置輕鬆地發布內 容並接觸觀眾及閱聽人。Hou(2018)指出,在社群媒體的蓬勃下發展出 了社群媒體名人的現象;Scenft 在《Camgirls:Celebr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Age of Social Networks》一書中定義所謂的微名人(microcelebrity),意指利用網路、視頻、音頻、部落格和社交網站來與閱聽人 做聯繫並受到歡迎的人。在中國大陸與台灣以「網路紅人」指稱利用網路 與社交媒體受到歡迎的人,賴明政與鄭厚謙(2017)指出,所謂的「網路. 政 治 大. 紅人」指在現實或網路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某個行為被民眾關注而走紅. 立. 的人,其走紅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路作用下被放大,與民眾的審美、. ‧ 國. 學. 審醜、娛樂、刺激、偷窺、臆想等心理相契合。. ‧ sit. y. Nat. 在現今的網路社會脈絡中更以長相貌美、在社群平台上時常發佈自己的. n. al. er. io. 照片並以外貌獲得廣大的讚數及追蹤者的女性延伸出「網美」一詞。網美. i n U. v. 一詞出現在網路語境裡其實是網路美女的簡稱,自從 Web 2.0 發展以來,. Ch. engchi. 網路使用者都可以參與產生個人化的內容,網路相簿的出現,也促進使用 者們在上面發表自己的相片,形成網路美女的討論。而在台灣的網路文化 中,更是在無名小站的首頁功能1中將網路美女一詞的發展推向高峰,網 路美女在此時期單純指以姣好外貌因此在網路中發跡的女性,而隨著 Facebook、Instagram 的社交媒體的興起及行動式裝置的普及,攝影和分享 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商業力量也在此時逐漸注意到了網路美女等帶有流量 和影響力的意見領袖而逐漸滲透。在 2015 年前後,網美二字逐漸脫離網. 1. 無名小站是台灣社交服務網站,擁有電子佈告欄、部落格、電子相簿、留言版等功能。在無 名小站網站首頁會有熱門的帥哥美女排行,時常引起話題、躍上媒體,成為當時大眾文化的一 環。 2.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1) 路美女所泛指的意義,更成為一個在網路上討論的專有名詞,有著更集中 的特性,在台灣大學生的社群網路平台 D card 中有多篇2討論網美一詞的 定義與特色,研究者整理普遍共同特色包含「長得漂亮」、「有一定知名 度」、「有接業配文」、「很多自拍照」、「很會修圖」、「很會經營自 己」等特徵。. 網美一詞亦容易與其他概念重疊,由於其核心概念為網路上有一定知名. 政 治 大. 度的漂亮女性,而這樣的定義也容易與使用社群媒體之傳統名人中的漂亮. 立. 女性、以其他特點在網路走紅但同時具有美貌條件的網紅等概念混淆亦或. ‧ 國. 學. 是流動。因此,網美的指涉範圍並無一定的界線,關於網美一詞有許多不. ‧. 盡相同的理解。. sit. y. Nat. io. al. er. 然而,網美所指涉的概念未有統一的說法,除了邊界的流動性外,亦因. v. n. 為許多網美的行為在媒體上引起負面評價,使此名詞漸漸帶有負面的意. Ch. engchi. i Un. 涵,因此網美始終無法有清楚的定義。但近年來,關於網美一詞的運用更 是躍上了主流媒體,無論是帶有影響力的網美微名人成為新聞主角、呼籲 想要成為網美的閱聽人進行特定消費行動的對話式廣告都揭示了網美逐漸 成為大眾流行文化的現象。. 2.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GklvkW /https://reurl.cc/pDV2db/ https://reurl.cc/gvE37L. 3.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2) 表格 1:網美定義整理 說. 因外貌在網路走. 以其他特點在網路. 傳統名人,同時活. 明. 紅的微名人、或. 走紅,但同時具有. 躍於網路平台。. 以修飾外貌的技. 外貌優勢。. 能成為網路意見 領袖。 舉. Meg Lu3、. 千千5、. 例. Chiara Ferragni4. Kendall Jenner6、 Gigi Hadid7. 例 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片來源:Kendall. Instagram). Jenner Instagram). n. al. (圖片來源:千千. Ch. engchi. (圖片來源:Chiara. er. io. Instagram). sit. y. Nat. (圖片來源:Meg Lu. i n U. v. (圖片來源:. Ferragni Instagram) Gigi Hadid Instagram). 3. Meg Lu 為從 Youtube 發跡的網美,影片主題多以穿搭、美妝為主,目前 Youtube 訂閱人數為 42.7 萬;Instagram 追蹤人 數為 10.4 萬(截至 2019 年 12 月)。 4 Chiara Ferragni 為義大利的網美,其從 2009 年開始在部落格 The Blonde Salad 分享時尚心得與穿搭技巧,於 2012 年創 立同名品牌,Instagram 追蹤人數為 1796 萬(截至 2019 年 12 月)。 5 千千為以食量大著稱的 Youtuber,亦因其亮麗外型引起關注,目前 Youtube 訂閱人數為 130 萬;Instagram 追蹤人數為 46.2 萬(截至 2019 年 12 月)。 6 Kendall Jenner 為一名電視名人及模特兒,其在 2015 年被《Harper’s Bazaar》評選為「Social Media Modeling」, Instagram 追蹤人數為 1.2 億(截至 2019 年 12 月)。 7 Gigi Hadid 為一模特兒,同時活躍於社群平台,Instagram 追蹤人數為 5102 萬(截至 2019 年 12 月)。. 4.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3) 張玉佩(2008)指出,商業操作和賦權塑造出對美貌崇拜的條件,美貌 成為女人的生存要件,網路成為美貌女子誇耀自有財物之處。許多女性藉 由經營網路社群來博得追蹤及被凝視的快感,甚至可以因為美貌帶來的商 業操作而獲得實質的財富。在學術界中網美雖尚未有正式的定義,但已然 成為網路上風行的現象。社群媒體的個人頁面成為展演自我及互動的場 域,尤其以主打影像分享導向的 Instagram 為主要傳播媒介,使這種看與 被看的行為已形成一個循環的生態圈。. ‧. ‧ 國. 學. ⼆、Instagram. 立. 政 治 大. 社群平台 Instagram 成立於 2010 年,其主打使用者在發布貼文時一定要搭配. y. Nat. io. sit. 照片,在介面上也搭配了濾鏡和修圖功能,強調照片精美。Instagram 在短時間. n. al. er. 內吸引了許多用戶,2014 年 Facebook 收購了 Instagram,當時的活躍使用人數. Ch. i Un. v. 只有 4000 萬,但在 2017 年九月官方宣布了其每個月的活躍使用戶達到了 8. engchi. 億;更在不過一年的 2018 年六月表示每個月的活躍用戶達到十億大關,(聯合 新聞網,2018 年 6 月 21 日)。相較於全球最多用戶數的社群網站 Facebook, 研究顯示因為 Facebook 上有許多家人、親友加入而使得用戶展演行為逐漸轉移 到 Instagram(吳宇泓,2015)。創市際市場研究公司調查發現,台灣 Instagram 的月活躍用戶達到 740 萬人,而 15 到 24 歲的使用人口則佔了 6 成以上。(創 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8 年 10 月)。足見 Instagram 在全世界與台灣的影 響力,尤其是在青少年族群中,網美也從 Instagram 上蔚為風潮,成為入侵現代 人生活的微名人現象。 5.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4) Instagram 不同於其他社群軟體的特點在於主要以圖片或影片搭配文字為分享 主體,甚至可不加文字只發佈相片或影片傳達訊息,更提供不同的濾鏡效果, 使得此社群軟體的主要連結為視覺化的圖像,除了基本的相片影像貼文功能, Instagram 在 2016 年推出限時動態功能,亦主要讓用戶上傳相片及影片並在 24 小時後自動消失,在閱讀限時動態的過程也僅限 15 秒,因此圖像成為了 Instagram 世代的訊息刺激物,使用 Instagram 的用戶皆主要以圖像凝視接收訊 息。2017 Instagram 推出直播功能,讓用戶可以分享當下的視訊並且即時與觀眾. 政 治 大. 互動。2018 年 Instagram 又推出 IG TV 的功能,不同於原本貼文功能只能發布. 立. 一分鐘的影片,IG TV 讓用戶能發布長達一小時的影片。. ‧. ‧ 國. 學. 而從 Twitter 上開始盛行的 Hashtag 功能也被挪用到 Instagram 上,藉由標記. y. Nat. io. sit. #字號,可以使文字變成超連結。邵健、章成志、李蕾 (2015) 指出,. er. Hashtag 具有標示主題及話題參與的功能,並能利用演算探索熱門話題。除了一. al. n. iv n C 般熱門 Hashtag,用戶也可以自創hHashtag 主題。張蕙娟、李庭萱(2016)的研 engchi U 究中也發現 Hashtag 在 Instagram 的使用佔了 86%,甚至超越最先開始使用 Hashtag 的社群平台 Twitter(42%),可見 Hashtag 在 Instagram 的應用蔚為風 潮。. 在互動層面上,Instagram 是一個流線滑動介面,提供閱聽人的回饋方式有按 愛心、留言,因此當用戶擔任閱聽人角色時,在觀看的行為依照涉入度由低至. 6.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5) 高排序會有滑閱、停下查看、按愛心、留言等四種行為,另外也提供私訊的功 能,讓閱聽人可以立即針對該則貼文給予展演者回饋及進行人際互動。. 許多研究指出,社群媒體的使用是展現自我、建立關係及形成自我認同的重 要空間(José van Dijck,2013;Peek,2014;Cramer,2017)。從文化產業的 角度視之,認同是文化產製過程中被生產、消費、控制之後再現的產物,在社 群媒體如 Instagram 與行動裝置的普及下,網美文化在現今的社會中已成為我們. 政 治 大 會和自我展演時的參考對象,在觀看和展演的過程中更隱含了認同的實踐,讓 立 生活的一部份,她們生產出的影像、風格及文化現象甚至成為閱聽眾在參與社. ‧ 國. 學. 使用者從中找尋、面對自己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以女性身體作為客體 化的消費行為並非僅以男性作為目標群眾,網美的粉絲有不少女性,在這種以. ‧. 觀看消費為主的研究中,過去總著重討論男性凝視,但是現象界卻一一顯示女. y. Nat. er. io. sit. 性作為消費的主體性越來越明顯,針對陰性凝視的研究仍在少數,因此讓我不 禁好奇,在以視覺為主要取向的社群媒體上,女性的凝視和實踐是如何運作. al. n. iv n C 的?在以圖像為主要刺激物的平台上,使用者與它們協商出什麼樣的意義?而 hengchi U 那些意義又如何影響後續的實踐?. 第⼆節 問題意識. 網美涉及對於美貌的鑑賞,以凝視傳統來檢視審美,John Berger(1972)在 《觀看的方式》一書中指出,女人在看自己時也內化了男人的眼光,將男人的 審美也變成女人的審美,因此男人凝視女人,女人也凝視自己被男人凝視。. 7.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6) Laura Mulvey(1975)試圖以女性主義的理論說明父權社會下的凝視,其認為 女性在父權體制當中一直是被動的客體。在這樣的凝視研究傳統下,女性對於 男性凝視及父權結構的對抗和協商總是被忽略,但 Jakie Stacey(1994)在研究 女性觀影的過程中發現女性對於女明星的認同也有獨特的陰性凝視,Stacey 指 出,觀影者會依照性別差異而採取不同的立場與認同,認同的方式有兩種,一 種是螢幕上的認同幻想(cinematic identificatory fantasies),意即對於該女明星 的崇拜與喜愛,可付諸實踐到參與粉絲行動;另一種則是螢幕外的認同實踐 (extra-cinematic identificatory practices),此種認同涉及了將自己與明星作連. 政 治 大. 結,模仿其身份建構,跳脫自己的日常生活。Stacey 將這樣的陰性凝視為對父. 立. 權凝視的抵抗。. ‧ 國. 學 ‧. 本研究認為這樣的凝視研究也可使用在視覺中心主義的社群網路時代,現在. sit. y. Nat. 電腦中介傳播及社群網路當道的社會中,網路和社群網站流動的訊息也內含著. n. al. er. io. 大量性化的訊息,並以身體作為展示的中介。. Ch. engchi. i Un. v. 科技樂觀主義者認為網路有著去中心化的特性,對於過往僵滯的結構有著威 脅性,行動式裝置與社群平台更是促成了自媒體的概念,使以往掌握在少數菁 英手上的訊息產製權分散到眾人身上。Plant(1996)認為,網路的發展鬆動了 性別的僵固界線,過去的父權結構受到了挑戰。在網路帶來的性別流動結構現 象中,特別在使用社群網路上有幾項改變:首先,女性主體性越趨明顯, Hacourt(1999)指出,網路提供了一個發聲管道,為女性賦權,資訊空間中的 女性比較能自由表達自己與參與社會。其次,「網美」一詞成為新的消費現 象,女性追求的對象不再是大螢幕中遙遠的女明星,而是那些透過社群網路連 8.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7) 結、跨越傳統名人與粉絲的隔閡、並營造出同儕形象的與粉絲相同立場的網美 們。. Stacey(1994)從迷群研究的角度觀察女性觀影者的凝視女明星的過程發現 了陰性凝視的存在,這樣的概念尚未大量運用到社群網路時代中,研究者在前 導研究中發現了女性在社群網路觀看女性,不僅止於 Stacey 提出之單純的崇拜 與模仿實踐,同時還具有監控的的成份,女性會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投射 到被觀看者身上,然後作為監控自己的身體意象,此外,被觀看者也從名人轉. 政 治 大. 化到微名人。Riley、Evans 與 Mackiewicz(2016)研究女性之間的溝通協商指. 立. 出,女性身體、外表及主體性是通過多種監管機制形成的,而女性之間有特殊. ‧ 國. 學. 的凝視方式,在觀看他人的同時會形成自我監控。. ‧ sit. y. Nat. Brickell(2012)認為,網路在後現代生活中日漸重要,權力作為網路展演的. n. al. er. io. 核心,應加以討論並理論化,其指出了網路性表現權力架構中的構成式權力. i Un. v. (regulatory),運用 Bentham 環形監獄(panopticon)的概念作為現代性網路. Ch. engchi. 監督的隱喻,網路使用者會認為自己的表現被人所監看而內化凝視進行自我監 管,使自我展演中遵循著一定的規範。網美的展演在許多討論上被認為具有一 定的規律,甚至影響了粉絲,但背後的凝視權力架構及認同因素尚待釐清。. 綜合上述,本研究試圖探討女性在社群網路上的觀看、審美、認同與實踐的 過程,以及滲入其中規範與權力結構為何?如何作用?. 9.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為了釐清在社群媒體中女性凝視的構成與影響,本研究欲探討在凝視過程權 力關係的結構與作用。自網路空間發展以來,被賦予能去中心化、去性別化、 給予使用者更加平等發聲權的媒介形象,被視為能夠顛覆傳統媒體傳播過程的 霸權控制,但是網路是否能夠帶來性別的平等以及背後權力架構的運作仍受到 激烈的討論。. 政 治 大 Ross(2005)指出,權力作為一種財產,可能存在於個人的改變形式,權力 立 ‧ 國. 學. 也反映了我們在網路上的性腳本。網美在網路上的展演(如拍照 Pose、濾鏡、 文字風格……)時常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規範,並且有群起效尤的作用,但為何. ‧. 會形成影響力,其背後的凝視權力架構及認同因素尚待進一步探究,因此,本. y. Nat. n. al. ⼀、. Ch. engchi. er. io. 念延伸問題以聚焦本研究之問題意識。. sit. 研究問題意識包含以下兩個核心概念,分別為凝視下的觀看與展演,將以此概. i Un. v. 觀看. 凝視是一種觀看方式,源自於 Lacan(1970)研究兒童對鏡中之我建立認同 的過程,其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來自於認為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其中蘊含主 體之於客體的關係,凝視一詞便有了權力運作的內涵。. 而 Foucault(1975)認為身體是涉及政治的場域,權力展現在身體上,並可. 10. DOI:10.6814/NCCU202000031.

(19) 以標記它、訓練它、組織它、折磨它、強迫它行使某些功能。那究竟誰是凝視 的主體?誰又應該被凝視?在這些凝視之下,誰可以決定和定義什麼是好的身 體?什麼是美的身體呢?由上述研究背景可知,在凝視傳統中以男性凝視為主 軸,雖已漸漸有了女性為主體的脈絡,但仍屬初探研究,尚未廣泛運用在社群 媒體中。在台灣過去的實證研究中,張玉佩(2005)指出,網路相簿的女體再 現並沒有破壞父權框架,反而強化男性凝視下的美貌詛咒。林宇玲(2000)分 析了台灣女性網站的論述表現也發現了女性網站的生產和論述也是多由男性所 經營或是受商業運作主宰,而非真正得到性別的解放。這些實證研究認為網路. 政 治 大. 上的凝視並未掙脫男性凝視的牢籠,但隨著社群網路的發展,尤其是以視覺為. 立. 主要訴求的 Instagram 上,凝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因此本概念將延伸出以下兩. ‧. ‧ 國. 學. 個研究問題:. sit. n. al. er. io. 何選擇看誰?. y. Nat. (一)女性在選擇追蹤喜歡的網美時,是怎樣的動機影響他們的凝視?又是如. Ch. engchi. (二)女性又是如何凝視那些網美的?. i Un. v. ⼆、展演. 除了探知凝視的過程之外,日常生活及現代的網路空間提供了個人低門檻的 展演空間,凝視過程中的實踐也是需要被討論的一個環節。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1998)更提出了擴散閱聽人的概念,不同於前期的閱聽人分析研究 指出閱聽人為單方面接收訊息的個體,擴散閱聽人的概念認為閱聽人接收訊息 11.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0) 之後與文本協商出意義並再產製出訊息,更強調閱聽人的主動性,這過程中會 因為閱聽人的觀展(spectacle)和自戀(narcissism)互相影響、互相增強建構 出一個循環,觀展意指個體同時作為主體觀看與作為展示的客體,並自戀地表 現出個體認為理想的形象,而閱聽人的自我認同會在這循環中不斷被建構及再 建構。. Instagram 提供的功能使用戶不僅是閱聽人,也能是訊息的產製者,本研究試 圖探閱聽人在觀看網美貼文的過程中,凝視、認同及展演三者之間的關係,因 此延伸出以下兩個子題:.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Instagram 的女性使用者以自己的凝視與網美的文本協商出什麼樣的意. ‧. 義?. n. al. y. er. io. sit. Nat. (二)這樣的意義如何影響自己在 Instagram 上的展演?. Ch. engchi. i Un. v. 12.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1) 貳、 ⽂獻回顧. 為探究在社群媒體上的女性觀看與影響實踐,本研究在第一章已將架構分為 凝視與展演兩個概念進行研究問題的設計,本章將針對凝視的概念進行進一步 的探究。第一節先探討凝視與認同的關係,及關注凝視認同研究中的性別及權 力,最後探究凝視與展演理論的關係,尤其關注在數位時代及景觀社會中 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 的觀展理論是如何發展及運用。第二節將探究社群媒 體上對於女性審美的實證性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節 凝視. Jay(1988)提出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意指視覺經驗及影像產物. sit. y. Nat. io. er. 在現在社會文明進程中扮演核心的驅動角色,視覺影像不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 al. 份,更異化成為了生活自身(引自李明璁,2015)。在這樣的視覺中心主義. n. iv n C hengchi U 下,人們習慣以圖像、照片作為印象來源或展演媒介,「看」與「被看」成為 了我們生活中無處不進行的一種行動,尤其在 Instagram 上的活動便以凝視作為 主要觸發的初始機制。凝視研究一直是文化研究的一支重要脈絡,Berger (1972)指出凝視是一種涉及了選擇、支配、評價等權力作用的觀看方式。以 下將就凝視的影響做進一步的討論。. ⼀、. 凝視與認同. 13.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2) 凝視是一種界定自我和客體權力關係的觀看方式,Berger(1972)指出,我 們接受所觀看的畫作(人事物),是因為那符合我們對於人物、姿勢、臉孔和 習俗的觀察,並賦予被看事物與我們之間關係及以價值觀去評價之。簡而言 之,正因為我們會依照我們過去生命經驗的認知與認同給予被觀看事物評價, 因此才會形成了我們與被觀看客體的關係。. 那什麼是認同呢?關於認同,有多種不盡相同的說法,更是社會學及心理學 領域皆關注的核心問題(周曉虹,2008),在心理學領域,其核心概念是在時. 政 治 大. 間、空間的作用下,個人藉由主觀了解及融入他人對主體的認識和描述所理解. 立. 的自我(Giddens,1991;Jenkins,1996)。在社會學方面,又可依據所處和所. ‧ 國. 學. 面對的社會處境細分為性別、國族、種族、社會階層、宗教信仰等等認同,而. ‧. 促成我們社會角色的實踐。除此之外,認同還可以區分為自我認同與集體認同. sit. y. Nat. (Jenkins,1996),自我認同是一種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定,集體認同是對於特. n. al. er. io. 定所屬團體的認可,提出我是誰/我們是誰的叩問。. Ch. engchi. i Un. v. 精神分析學家 Lacan(1936)發表了《論鏡像階段》提出鏡像階段(the mirror stage) 的概念,指出嬰兒藉由自身與自身之外(鏡子裡)形成自我的概 念。Lacan 認為人們在嬰兒時期對於自我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成人抱著嬰兒站 在鏡子前,嬰兒看見鏡子中的自我與大人並觀照現實中成人的形象與認可,因 此可以從大人的觀點及他人的身份來觀看自己,甚至認為鏡子裡的那個自我更 完美,將之視為理想化自我並形成自我認同。. Lacan 的鏡像期沿用 Freud 原欲(libido)的概念,認為人們會將原欲投射在 14.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3) 理想化自我的形象上並不斷追求和模仿,而且這個鏡像期的自我認同並不限於 嬰兒時期和鏡子裡的自我,向外找到理想化自我的形象或他者皆可建立起這樣 的凝視認同。. 本研究將探討女性在 Instagram 上凝視及展演實踐的認同過程,當女性使用者 在選擇看誰、展現什麼樣的照片的過程中,表達了自我的喜好及想要被看見的 形象,因為涉及了身體的展演、自我角色的找尋,以及期望被他人定義的形象 和位置,因此同時涉及了自我認同及集體認同,但 Freud 與 Lacan 的學說裡性. 政 治 大. 別的角度及女性角度是缺席的,下一節將納入性別的角度談論凝視。. 立. ‧ 國. 學. ⼆、. 凝視與性別. ‧ y. Nat. io. sit. Lacan(1978)將凝視定義為內化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後的再現,並用凝視來. n. al. er. 說明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主體與客體關係。在此之前,John Berger(1972)便以. Ch. i Un. v. 西方美術的觀點來討論男性主體與被觀看的女性客體,其認為畫中的女性的動. engchi. 作、姿態主要是為了滿足以男性為主的觀看者的凝視,即使是女性也將這樣的 價值觀內化。Berger(1972)指出:. ⼥性受到審視,認為在審視過程中取得支配權,因此⼥性必 須控制這種審視,甚⾄把它內化。. 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習慣將自己作為一個被觀看的客體,也用男性凝視的價值觀 15.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4) 來要求自己的表現和定義身體,Berger 雖然也認為在現代媒體如廣告、電視、 新聞等也不斷放送和複製傳統油畫觀看的態度與價值,但在電影、甚至網際網 路世界以來,這樣的凝視仍然適用嗎?隨著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性的主體性位 置也逐漸被關注。. Laura Mulvey 藉由 Freud 與 Lacan 的心理分析理論來分析電影,並加以女性 主義的理論說明父權社會下的凝視,其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一文提出了 電影中的三種凝視,分別為攝影機的凝視(the cameramen’s look)、角色間的. 政 治 大. 凝視(the look within the film)、觀眾的凝視(the spectator’s look),其中最重. 立. 要的概念則是觀眾的凝視。Mulvey(1975)指出,觀眾的凝視受到其他兩個凝. ‧ 國. 學. 視影響,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產業中,掌鏡者多為男性,而男性角色也因為其. ‧. 具主體性的社會角色而使女性角色在互動及電影呈現中成為客體,因此在觀眾. sit. y. Nat. 的凝視亦無法避免地以男性為主體。Mulvey 認為在觀影的凝視當中有偷窺欲. n. al. er. io. (scopophilia)和自戀認同(narcissistic identification)兩個結構,偷窺欲是引. i Un. v. 自佛洛伊德的概念,其認為人們享受將他者視為被觀看的客體,並以凝視來主. Ch. engchi. 宰客體;而自戀認同則是延伸 Lacan 鏡像理論,認為人們會從他者的觀看來發 展自我的概念。Mulvey 認為觀影者(通常以男性為主)會以凝視得到慾望的快 感,而女性則從電影中的完美的陽剛形像延伸自我的認同,這就是觀看愉悅 (visual pleasure)的來源,而好萊塢便是以這種凝視規範奉為拍片的宗旨,更 進一步指出如果要解放女性,就必須摧毀這種現有的好萊塢拍片規範。. 但這樣的概念似乎過於強調男性的主體性,忽略了女性對於男性凝視及父權 結構的對抗和協商(Taylor,2011)。除此之外,亦忽略了同性戀、雙性戀等 16.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5) 非異性戀者的凝視位置。. 在女性主體缺席的凝視傳統下,Jackie Stacey(1994)在《Star Gazing:Hollywood Cinema and Female Spectatorship》一書中提出了陰性凝視的 概念,其透過分析女性觀影者在觀影及凝視女明星的過程中發現女性在父權凝 視之間的抵抗。Stacey 引用了佛洛伊德的認同作用,其認為認同是形成自我的 一個重要機制,認同可以用來滿足自己達不到的慾望。因此 Stacey 指出,觀影 者會依照性別差異而採取不同的立場與認同,認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螢幕. 政 治 大. 上的認同幻想(cinematic identificatory fantasies),意即對於該女明星的崇拜與. 立. 喜愛,可付諸實踐到參與粉絲行動,此部分著重於凝視關係及認同幻想. ‧ 國. 學. (fantacy)的過程,女明星促進了形象和身份的建構,Stacey 將其凝視關係分. ‧. 類為專注(devotion)、愛慕(adoration)、崇拜(worship)、超越. sit. y. Nat. (transcendence)、切望與啟發(aspiration and inspiration);另一種則是螢幕. n. al. er. io. 外的認同實踐(extra-cinematic identificatory practices),此種認同涉及了將自. i Un. v. 己與明星作連結,不僅止於幻想,而是涉及變成明星一部份的認同,模仿其身. Ch. engchi. 份建構,跳脫自己的日常生活,並分類為假裝(pretending)、相似 (resembling)、模仿(imitating)、複製(copying)。. 表格 2:Jackie Stacey 的認同觀影分類. 認同方式 螢幕上的認同幻想. 情感分類. 內涵. 專注 Devotion. 投入與女明星的關係中。. 愛慕 Adoration. 以浪漫愛的敘述形容與女明星的關 係。. 崇拜 Worship. 神化女明星,極力闡述自己與偶像 的不同與距離。 17.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6) 超越. 想像自己成為明星的角色和認同是. Transcendence. 愉悅的來源,並忘掉現實的不愉 快,短暫地忘記自己。. 切望與啟發. 明星提供一個理想境界讓觀者幻想. Aspiration and. 欲望的女性魅力。. inspiration 假裝 Pretending. 沈浸於假裝自己是女明星的遊戲。. 相似 resembling. 以先前存在的相似點作為愉悅來. 螢幕外的認同實踐. 源。 模仿 imitating. 模仿唱歌、跳舞、手勢、演講、個 性等行為及活動。. 複製 copying. 立. 複製外型。. 政 治 大. Stacey 的研究指出,閱聽人在螢幕和自我之間的認同是流動的,有時閱聽人. ‧ 國. 學. 會明確指出與女性偶像的相似處,有時亦會指出相異處,藉由相似處讓閱聽人. ‧. 認可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藉由相異處帶著閱聽人到一個夢想中的世界,而閱. y. sit. n. al. er. io. 適及焦慮。. Nat. 聽人對於自我的認同會在自己和偶像之間協商,進入幻想,逃離日常生活的不. Ch. engchi. i Un. v. Stacey 的研究從閱聽人分析的角度出發,雖與 Mulvey 從精神分析的基準不 同,但她給了凝視更多的樣貌,尤其是給了女性觀眾一個主體性的位置。不過 女性的凝視就止步於模仿與認同而已嗎?. 關注於後女性主義的學者們提出了更多的看法,Angela Partington(1991)認 為女性為了同時成為掌握凝視的主體與被觀看的客體而努力游移著,因為凝視 是女性間分享愉悅的基礎。Winch(2013)亦提出了女朋友式的凝視(girlfriend gaze),其認為這種凝視是融合女性社交文化及新媒體商業化而形成的。女人 18.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7) 和女孩在女性朋友之間尋找注視和認同並成為規訓,透過新媒體的推進,更讓 向女性推銷的流行文化將完美的女性身體作為可消費的客體,這樣的文化在女 性社交情境發展促使女性與女性之間的競爭情感,並以身體作為審查的手段。 Riley、Evans 與 Mackiewicz(2016)研究女性之間的溝通協商更再一次指出了 女性凝視的存在,他們認為女性的凝視會以外表為認同的載體,並產生無處不 在的評價,因此在觀看他人的同時會形成自我監控、仔細審查自己。. 性別在凝視中的角色逐漸多元化,但大部分的凝視研究皆聚焦在傳統的繪. 政 治 大. 畫、電影、日常結構中,關於社群媒體的女性凝視討論仍佔少數,本研究將以. 立. 這些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更進一步探討在能同時做為觀者及被觀者的社群媒體. ‧ 國. 學. 上女性凝視的位置。. ‧ sit. n. er. io. al. y. Nat. 三、凝視、權⼒與監控. Ch. i Un. v. 本研究的權力概念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於認同對於身體及行為上的. engchi. 規訓,再來則是社群媒體時代中主體如何積極參與監視。在上述的討論中, Berger(1972)亦提到在凝視上的權力架構與性別脫離不了關係。凝視同樣帶 有權力的作用成分,一般認為凝視者作為權力的主體,而被凝視者則是客體, Foucault(1981)也指出,身體可以作為權力的客體。當身體作為凝視的對象, 同時也受權力作用的影響,在 Instagram 上的照片不少是展演身體的圖像,身體 作為被凝視的客體,同時也是自我中介的一部分,在此權力不可不被討論。. 除了對身體的規訓外,社會行為亦同,Foucault(1978)亦曾提出微觀權力 19.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8) (micro-power)的概念,意指主體所受到權力脈絡的限制會灌輸到社會的每個 角落,無所不在:. 秩序藉由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權⼒,規定了每個⼈的位置、⾁體、病情、 死亡和幸福。那種權⼒有規律地、連續地自我分權,以致能夠最終決定⼀個 ⼈,決定什麼是他的特點、什麼屬於他、什麼發⽣在他身上。. 政 治 大. 在現代生活中,權力不一定是具有強制執行力的限制和規定,可能化身成為各. 立. 種不成文的習性規範著人們的生活和行為。Brickell(2012)認為,網路在後現. ‧ 國. 學. 代生活中日漸重要,權力作為網路展演的核心,應加以討論並理論化,其指出. ‧. 了網路性表現權力架構中的構成式權力(regulatory),並運用 Foucault. sit. y. Nat. (1975)與 Bentham 環形監獄(panopticon)的概念作為現代性網路監督的隱. n. al. er. io. 喻。環形監獄是一種凝視的權力機制--在一座環形建築中間有高聳的眺望塔,. i Un. v. 環形建築中被分隔為單間的囚室,而每間囚室只有兩扇窗戶,向外的窗戶是光. Ch. engchi. 源所在,另一個窗戶則是與眺望台相望,因此囚犯透過窗戶的光源只能看到眺 望塔,因此認為自己被眺望塔的管理員監視著並內化這樣全景敞視凝視而規範 自身行為表現,Foucault 認為這樣的凝視能確保權力會自動產生作用,讓被凝 視者自發地生活在規訓當中。網路使用者會認為自己的表現被人所監看而內化 凝視進行自我監管,使自我展演中遵循著一定的規範。. 過去監控的概念主要專注於民族國家及資本主義對於個體的監視(Lyon, 1996),現在則轉向於日常生活中的數位足跡所留下的監視。隨著數位科技的 20. DOI:10.6814/NCCU202000031.

(29) 發展,發展出了數位監控,藉由監視器、數位大數據等等資料讓每個人都無可 避免地留下數位足跡,其中更發展出社交監控(social surveillance),這種利用 Web2.0 的功能,讓每個人都可以查看生活周遭的社交對象所留下的數位足跡, 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監控方式。隨著數位時代的發展,Bauman(2010)認為全 景敞視的功能已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共景監獄。隨處可見的監視器、網頁 瀏覽紀錄等等都記錄著人們的痕跡,到處都是監視、所有人看著所有人。身處 在這樣高度監視的社會中,人們積極主動參與試圖規範自己的監視和對他人的 監視,個人接受了對應的社會腳本並實踐了符合該社會腳本的行為表現。. 立. 政 治 大. 如 Foucault 所說,每個人在關係網絡的每一處都可施展權力。社群媒體成為. ‧ 國. 學. 建築關係的場域,網美的展演也被認為有固定的形式,成為了眾人爭相模仿的. ‧. 對象,是什麼因素促使這樣的展演產生?若是違背這樣的展演會發生什麼影. sit. y. Nat. 響?目前的現象顯示背後的凝視權力架構不僅止於認同,還有權力的施展和監. al. n. 政治認同及權力框架。. er. io. 控。因此本研究尚須釐清在凝視過程中的監控是如何形成的、並具有什麼樣的. Ch. engchi. i Un. v. 四、凝視與展演. 過去媒體的限制讓閱聽人為單方面接收訊息的一方,如今社群媒體的功能使 用戶不僅是閱聽人,同時也能是訊息的產製者,當代社會是一個表演社會,許 多活動都包含了表演的性質,包括在社群媒體上的展演。Instagram 提供了一個 被觀看和展示的場域,除了基本的觀看和展演功能外,使用者也可以從觀看者 (粉絲、追蹤者)的回應及按讚數中獲得迴響以建立自我評價及自我認同。 21.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0) Goffman(1959)利用舞台的概念來描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他 認為人們在大眾面前亦即在所謂的舞台前,會努力維持自我形象,而到了後台 會有與前台不一致的行為表現,而在不同的對象面前則是處於不同的舞台,所 表現出來的角色形象也會有所差異。那麼如何引發這些不同的角色言行呢?則 是經由個人在各個生命階段、各群體、各生命經驗所形塑成的身份認同而引 發。John Urry(2016)在《觀光客的凝視》中認為觀光是以視覺經驗為主體的 活動,藉由凝視與所處之地(觀光景點)產生關係。而在《觀光客的凝視 3.0》. 政 治 大. 更進一步提到「展演轉向」的概念來回應外界對於前述凝視的批評:其利用. 立. Goffman(1959)的劇場理論來說明觀光行為,認為觀光景點具有舞台的性. ‧ 國. 學. 質,讓觀光客以身體體現,透過展演來實踐旅遊行為,尤其觀光本身與攝影脫. ‧. 離不了關係,在攝影數位化及 web2.0 的發展下更是讓照片變成即時文化、讓每. sit. y. Nat. 張照片都成為「當下的展演」,而這樣的展演轉向賦予凝視的多樣性--透過以. al. n. 踐過程。. er. io. 視覺作為身體化凝視的主導角色,讓各種身體經驗都納入整個凝視到展演的實. Ch. engchi. i Un. v. 雖然 Urry 以觀光作為理論發展的領域,但也連結到了數位時代與社群媒體環 境的凝視行為的轉變。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皆可成為一場展演,藉由 web2.0 提供 的網路場域,人人皆可公開展示自己的照片及消費他人的影像。. 關於展演,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1998)提出擴散閱聽人的概念發展出 展演理論。不同於前期的閱聽人分析研究指出閱聽人為單方面接收訊息的個 體,他們將閱聽人分為三種,第一種閱聽人是直接閱聽人(the simple 22.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1) audience),以直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溝通與傳播,由於方式和場地的限制, 因此需要閱聽人的高度涉入感;第二種閱聽人是大眾閱聽人(the mass audience),自大眾媒介出現後,溝通這件事情可以是有距離的(時間、空間皆 可),並且轉化成日常儀式性地接收,因此涉入感銳減;第三種是擴散閱聽人 (the diffused audience),他們接受各式各樣、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表演和訊息 內容,並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媒介消費,媒介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擴散閱聽人的 概念更加強調閱聽人的主動性,當代社會是一個表演社會,閱聽人接收訊息之 後與文本協商出意義並再產製出訊息,這過程中會因為閱聽人的觀展. 政 治 大. (spectacle)和自戀(narcissism)互相影響:觀展(spectacle)包含了作為主體. 立. 凝視及作為客體被凝視的概念,而自戀(narcissism)意指媒體為閱聽眾提供的. ‧ 國. 學. 媒介素材成為投射慾望的中介,使得閱聽眾終日競逐那個幻想中的理想形象。. ‧. 而這兩個概念建構出一個觀展循環,當閱聽人使用媒介看與被看時,閱聽人的. y. sit. n. al. er. io. 環。. Nat. 自我認同會在不斷地建構及主動進行展演,再依照他人的反饋進行修正形成循. 五、小結. Ch. engchi. i Un. v. 凝視理論與觀展理論雖然是探究閱聽人的行為,但在探究社群媒體上的性別 化凝視現象實有接合之處,本研究更加以權力結構的討論,更能作為互補。. 凝視理論觀照了閱聽人凝視與認同的一環,本研究援引了性別化的凝視理論 證明女性凝視的存在及其特別之處,並加以討論權力結構對於凝視認同的影 響,而觀展理論則說明了大眾媒體時代的閱聽人行為,賦予閱聽人更多的能動 23.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2) 性,並更周延地探討了閱聽人能夠作為展演的主體。隨著新媒體的演進及發 展,行動式裝置讓閱聽人得以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媒體滲透,而社群媒體時代提 供了閱聽人更方便的展演空間,更加強化了展演理論的循環,也使權力結構更 加複雜。展演理論橫貫觀看與展演的行爲,因此觀看部分可與凝視理論相互呼 應,更深刻地探究觀看行為,並解構其權力位置;而社群媒體讓日常生活與媒 體的界線逐漸模糊,使展演無處不在,因此加以展演的討論能回應凝視理論應 用在社群媒體上的實踐。. 治 政 大 社群媒體上的⼥性審美與監視 立. 第⼆節. ‧ 國. 學. 在上一節中爬梳了凝視的相關概念,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框架,而本節將整. ‧. 理社群媒體上的實證研究。先定義本研究所指之社群媒體上的自我圖像,並探. y. Nat. n. er. io. al. ⼀、. 社群媒體上的自我圖像C h. sit. 究過去研究社群媒體上女性審美的實證性研究。. engchi. i Un. v. Cohen(2015)指出,年輕人會利用社交媒體來營造形象將自己商品化。自 拍(selfie)更是一種由自我掌控鏡頭角度、篩選欲呈現的自我形象與圖像的一 種行為。拍照本身是一種主體之於客體的關係,蘇珊.桑塔格(1977)在《論 攝影》中提到,攝影是一種權力性的關係,他呈現了記錄者的選擇、決定如何 呈現、反映了攝影者經驗的現實。但自拍的主體同時是客體,主體想像自己想 要被看見的客體方式按下快門,並藉由數位時代社群媒體所提供的功能分享出. 24.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3) 去及與社群對話,在數位社會中,自拍成為由圖像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 係。. Duffy 與 Chan(2019)也說明了想像他人的監視並影響到社交媒體上的自我 呈現。Lee(2005)指出,自拍是一種視覺化的自我呈現,能增加女性對自我的 監控;Tiidenberg 與 Cruz(2015)女性會透過自拍與在社群網路上的分享經驗 及檢查自己的身體,指出並從中發現了一些反社會大眾審美文化的論述,如孕 婦及上了年紀的女性是透過自拍賦權、扭轉社會賦予的刻板印象,感受自己的 主體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由於自拍可以自己掌握鏡頭和拍攝角度,因此自主性較高,但隨著修圖軟. ‧. 體、app 的普及使用技術門檻降低,人們對於影像的掌握度也增加,所以不僅. sit. y. Nat. 僅是自拍,由他人掌鏡之圖片也能經由本人過濾、修飾之後展現出主體欲呈現. n. al. er. io. 之形象。McLean(2015)指出,因為長期暴露於理想化的圖像之中,在社交媒. i Un. v. 體上的照片通常會被高度編輯及風格化。除了自拍以外,在 Instagram 上也出現. Ch. engchi. 了大量的非自拍個人,當使用者在選擇發佈什麼照片這個行為本身也是一種經 過過濾及形象化的行為實踐,因此,無論是自拍照或是被拍攝的照片,這些經 過挑選和設計的圖像皆成為自我表達及監控的中介工具。. ⼆、. 社群網路上的審美 蘇柔郡、吳筱玫(2018)的研究指出,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 Instagram 的. 介面設計讓女高中生把拍照與上傳到 Instagram 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美學實踐, 但 Instagram 上的美學不僅僅是藝術上的審美,還有大眾文化的「審美」。 25.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4) 雖然隨著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性的主體性逐漸被重視,但是現代視覺文化及 消費文化中廣告對女性身體意象的強調仍讓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意象永遠無法 滿足,營造出一種特殊的女性主體,讓女性永遠處於追求自我完美的勞動中 (Lamb & Brown,2006;Ringrose & Walkerdine,2008;McRobbie,2009)。 過去許多研究亦發現在不同的領域及平台中如時尚雜誌、廣告文本、美容 app 及社群網站上對於女性審美意象的窄化,尤其是強調苗條的身材(Bordo, 2003;Gill,2008;Elias & Gill;2018),女性也因此不斷追求身體意象的自我 資本化而進行審美勞動。.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近年來,呼籲多重審美觀的各種正面身體意象活動在商業廣告及網路中被提. ‧. 倡,如多芬(Dove)將女性主義話語與商業的策略結合,發布了一系列正視不. sit. y. Nat. 完美的身體意象的廣告及商業活動;在網路上也發起了「Body Positive. n. al. er. io. Movement」、「Self-Positive Hashtag」等活動。這些活動以女性主義提倡女性. i Un. v. 改善自我形象以及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為主旨,以解決對美的不切實際的理想所. Ch. engchi. 產生的心理落差和社會束縛,但 Sastre(2014)分析了提倡正面身體意象的網 站,發現即使強調推翻既有的審美標準,所謂的多樣性也有一套視覺和文本實 踐規則。而這樣的活動也提供了一個比較的機會成為女性們勞動的動機 (Cwynar-Horta,2016)。. 26.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5) 第三節 小結. 過去的文獻分析了在繪畫、觀影及日常生活等場域的凝視,然而隨著數位 時代來臨,社群媒體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Nurka(2013)指出,視 覺文化與網路空間的演進使視覺自我呈現的現象蓬勃發展,尤其是女性身體的 展示。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社群媒體衍生的文化以及性別觀點的凝視研究尚 待更進一步的辯證和對話,而關於女性想像他人凝視進而監控自己身體意象及 形象的概念更是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除此之外,雖然在自我影像(本研究擴及自拍及被拍的影像)的研究上有 許多對於女性賦權正面的結果和推論,但也有一些研究批評了在社群媒體上的. ‧. 自拍並非真正表達自我思想及辯證的行為,Borgerson(2013)認為在景觀社會. y. Nat. io. sit. 中,自我影響說明了個人如何被消費主義的權力所中介;Ringrose(2013)也. n. al. er. 提出女性在社群媒體上的性化影像也逃離不了傳統的性別框架,仍然籠罩在異. Ch. 性戀男性霸權的性化標準及道德束縛中。. engchi. i Un. v. 故本研究將聚焦在以 Instagram 為例的社群媒體上,在衍生的網美文化及想像 的監控下,女性使用者的凝視及展演行為。. 27.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6) 參、 研究⽅法. 人們談論事物的語言是一種拓展和重鑄意義的方式(Shankar,2006), 本研究欲探究女性使用者在網美文化下的凝視及展演,雖涉及展演,但立基於 凝視行為與背後之權力作用,為達到研究目的,將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 法(in-depth interview),訪問受網美文化影響的 Instagram 女性使用者,透過 深入了解個案,並讓受訪者自行闡述和解釋使用 Instagram 的凝視和展演意義探 究其中的權力、認同架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節 研究⽅法. Instagram 的女性使用者在選擇自己喜歡追蹤的網美、在凝視時的互動、自己. sit. y. Nat. io. er. 貼文的設計和架構上皆反映了認同和權力的影響,本研究立基於凝視的角度,. al. 欲探就凝視背後的權力作用及其意義與影響,雖然欲探討展演涉及圖像的分. n. iv n C hengchi U 析,但透過深度訪談的面對面口頭敘述,能理解這些使用行為的情境、內在動 機及意義脈絡,因此將採用深度訪談法,希望透過探究受訪者對自己凝視及展 演行為的主體詮釋,更能臻於研究題旨。. 深度訪談法乃根據特定主題進行深入描述事物、闡述意義對談(文崇一、楊 國樞,2000;萬文隆,2004)。研究者可以藉由受訪者透過語言表述自我行為 及想法,包含內在的價值觀、行為動機、心理狀態及自己對這些意義的闡釋。 深度訪談法則又分為結構式訪談、非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三種(陳向. 28.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7) 明,2002;潘淑滿,2003)。結構性訪談意指透過固定的問題,依序向受訪者 提問,彈性也較小;非結構式訪談是無事先特定的訪談程序,讓訪問者依照主 題和訪談當下的情境自由訪談;而半結構式訪談為事先擬定訪綱,依照訪問過 程及受訪者的回答適度調整訪問內容。. 考量到抽樣的對象對於 Instagram 的使用模式和觀看方式不盡相同,本研究將 採取半結構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進行,Bainbridge(1989)指出, 在各種訪談方式中,半結構訪談較為適宜,因為半結構訪談相對彈性,依個案. 政 治 大. 不同調整訪談方式及過程。本研究訪談將先擬定訪談大綱及相對應的訪談問. 立. 題,在這些訪談問題之下保留彈性空間,在訪談當下根據情境及受訪者個案狀. ‧ 國. 學. 況適度進行追問,使受訪者的回答更能貼近本研究的問題意識。. er. io. sit. y. ‧. Nat. 第⼆節 研究設計. al. n. iv n C h e n g貼文時的動機,剖析網美現象下的凝 本研究欲探索研究對象在發布 instagram chi U 視與影響,因此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訪問研究對象,並以便利抽樣挑選出研 究對象,透過受訪者再以滾雪球的方式介紹同樣受網美文化影響並常使用 Instagramg 的女性使用者。關於質化研究中的可信賴性(credibility)及可驗證 性(confirmability)問題,Bainbridge(1989)亦指出,儘管深度訪談的對象不 多及抽樣的限制,但藉由訪問的深度及受訪者提供各式的可能回答,能使研究 者掌握所有可能的反應,並從中發展出整合性的研究發現。由於本研究涉及審. 29.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8) 美等主觀意識,不涉及所謂客觀性的分類方式,因此仍具有可信賴性即可驗證 性。. 然而單純從受訪者的口頭敘述難免有難以理解的狀況,在本研究的前導研究 中,也發現僅從文字敘述,受訪者難以回憶 Instagram 貼文的凝視感受及展演的 架構,而在人類學及社會學的研究脈絡中,物體研究可以作為啟發人們敘事和 記憶的途徑(Hoskins,1988)。因此將會徵求受訪者的同意提供具代表性的追 蹤對象帳號及自我產出的影像,包含在 Instagram 上所發佈的自拍、被拍之影. 政 治 大. 像,請受訪者詮釋構建發文的意義脈絡。. 立. ‧ 國. 學. 本研究的訪綱一共分為下列兩個面向,第一部分請受訪者描述凝視的行. ‧. 為、選擇和經驗,並請受訪者提供影響自己最深的三位網美詮釋選擇的因素和. sit. y. Nat. 凝視的過程;第二部分則請受訪者闡述自己如何展演,並請受訪者提供三則自. n. al. er. io. 己認為受到網美文化影響最深的貼文自我展示架構和意義。除此之外,更將社. i Un. v. 群媒體與過去大眾媒體最顯著的差異之互動概念融合在題綱中,試圖進一步探. Ch. engchi. 討並論證社群媒體時代的凝視及展演影響。使用以上概念作為訪綱之設計:第 一部分請受訪者描述凝視的行為、選擇和經驗,第二部分則請受訪者闡述自己 如何展演,並以此作為以下架構:第一,審美的定義;第二,如何選擇欲追蹤 的網美;第三,如何凝視網美;第四,如何架構自己的 Instagram 貼文;第五, 架構 Instagram 貼文的動機;第六,自己 Instagram 貼文的意義闡述和協商;第 七,如何內化這些凝視和展演成為對自我的監控;第八,Instagram 提供的互動 功能如何形塑認同。並以此發展出訪綱問題(見附錄一)。. 30. DOI:10.6814/NCCU202000031.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的挑選根據 2017 年國際市場調查機構 Kantar TNS 執行的 Connected Life 調查,台灣的 Instagram 使用率以年輕族群為主,其中 18-34 歲 的年輕人更是高達 71%,本研究試圖探討女性凝視下的網美認同及展演現象, 為符合研究題旨,故使用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年齡介於 18-34 歲的生理女性. 政 治 大. (二)會使用 Instagram 追蹤網美並會使用 Instagram 貼文功能發文. 立. ‧ 國. 學. 在前導研究中,研究者訪談了五位女性使用者,雖未探討不同背景的女性對. ‧. 於陰性凝視及展演的差異,但是在訪談結果可以探究到不同背景、年齡、社會. sit. y. Nat. 階段(如大學生、已就業者之分別)的受訪者對於網美的凝視還是不盡相同,. n. al. er. io. 因此本研究雖以便利抽樣為原則,但有意選取背景和年齡階段較為不同之受訪 對象,徵求八到十位女性使用者進行正式訪談。. Ch. engchi. i Un. v. 根據以上條件,本研究以便利抽樣及滾雪球的方式選取樣本挑出十一位訪談 對象,訪談對象基本資料如下表:. 31. DOI:10.6814/NCCU202000031.

(40) 表格 3: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受訪者. 年齡. 職業. 教育背景. 訪談時間. A. 25. 國貿採購. 大學(文學院). 2019/06/08. B. 24. 廣告業務. 大學(傳播相關科系). 2019/06/10. C. 25. 學生. 研究所(社會科學相關. 2019/06/17. 科系) D. 23. 學生. 大學(運輸相關科系). 2019/06/22. E. 25. 自由業. 大學(文學院). 2019/07/07. F. 23. 學生. 治 政 大學(文學院) 大. 2019/07/23. G. 23. 幼教. 大學(教育相關科系). H. 24. 學生. 研究所(傳播相關科. 醫療業. 大學(醫療相關科系). 2019/07/23 2019/07/24. 2019/07/24. sit. y. al. 社會工作. Ch. er. ‧ 國. 27. ‧. K. 學. 25. 研究所(商學院). n. J. 金融業. io. 25. 系). Nat. I. 立. i Un. v. 大學(社會工作). engchi. 2019/07/26 2019/07/26. 十一位受訪者皆為生理女性,由於採用滾雪球抽樣法,受訪者的年齡泰半相 近,介於 23-27 歲之間,但這樣的年齡恰好處在脫離學生身份進入職場的變化 階段,許多受訪者提到從學生階段進入職場階段改變了對於自我形象追求的方 向和認同,因此也反映在選擇所追蹤的網美特質上。另外,其中有三名受訪者 有過國外求學的經驗,在訪談中也提及到了西方國家生活對於過往審美認同的 衝擊以及轉變。. 32. DOI:10.6814/NCCU202000031.

(41) 肆、 初步資料分析. 第⼀節 ⼥性審美. 在探究受訪者追蹤網美的動機和選擇取向時,會牽涉到受訪者對於審美的概 念。閱聽人作為選擇追蹤網美的主體,因此要辨別閱聽人對於美的概念和女體 的審美觀才能進一步探討其所選擇觀看的網路女體展現所對其造成的認同影. 政 治 大 響。本研究的受訪者皆是女性,也不約而同地指出男性審美與女性審美的差異 立 ‧ 國. 學. 在於男性單純注重於外表,而女性則會加以其他面向做為評判美的標準:. ‧. 我覺得光是審美觀就不太⼀樣,男⽣可能就以露出身材跟臉蛋居 多,我的經驗要是對於身材太好的⼥⽣並不會很羨慕,反⽽會有. y. Nat. er. io. 者F). sit. 點敵意,⼥⽣比較會追蹤美感類的、⽣活美感類的那種。(受訪. al. n. iv n C 像是打開 lamigirls 的哀居,就會發現都是男⽣,比較多在看臉跟 hengchi U 身材,主要是看⼼情愉悅的,⼥⽣就比較需要其他資訊像是美 妝、穿搭等等。(受訪者J). 從受訪者 F 與J的回答可知,她們認為男性與女性的審美差異在於男性注重 與性相關的視覺刺激,將女性客體視為慾望的對象,即重視的是物質化的身 體;而女性則是需要其他面向的資訊,將女性客體視為理想成為或是學習的對 象,除了物質化性質以外還需要參考其他面向。除了提及審美的不同之外,受 訪者也會對男性審美作出評價,例如受訪者C便認為「男⽣幾乎只看臉跟身. 33. DOI:10.6814/NCCU202000031.

(42) 材、胸部⼤小吧!對於⽂字內容應該也不在意!」從這些回答中,性別化的差 異顯而易見,因此更加證明女性凝視的存在及與男性凝視的分別。. 從十一位受訪者的回答中可發現他們對於女體的審美皆不僅限於外表,亦紛 紛提及其他內在及行為因素,本研究根據受訪者的回答編碼後,歸納出女性審 美涉及的幾個條件如下:「外貌條件」、「內在因素」、「能力」。. ⼀、 外貌條件. 政 治 大 在十一位的受訪者回答中,關於理想女體的論述,對外貌的描述其實是最少 立 ‧. ‧ 國. 態的部分:. 學. 的,甚至要進一步追問才能夠探問到關於外貌的部分,但不約而同提到的是體. y. Nat. 我喜歡的⼥⽣是那種身材很好的,知性類有氣質,我覺得她應該. al. er. io. 以背影來說我就會注意到腿。(受訪者 J). sit. 要瘦瘦的,身材很好,我會看腿欸,我喜歡那種很直的腿,尤其. n. iv n C 受訪者J在關於理想美女的論述中大部分以非外貌作為重點,但是少數與外 hengchi U. 貌相關的描述就是美人的身材必須不可以太胖,尤其注重腿的線條。她認為可 能是因為自己沒有這麼漂亮的腿,因此如果別人有他就會嚮往而多注意。無獨 有偶,許多受訪者在回答中也提到「不可以太胖」(受訪者A)、「要瘦⾼、 細腿,⾛路不可以很多贅⾁在抖」(受訪者 C)等對於瘦的要求。這些對於瘦 的身材的追求,源自於自己對於理想身材的想像,因此是一種認同投射。. 然而隨著健身風氣的興起,許多受訪者提出自己認為美的身材除了瘦以外, 還「不可以太瘦」,有著更嚴苛的要求:. 34. DOI:10.6814/NCCU202000031.

(43) 我很喜歡小賈的老婆,海歷鮑德溫,其實她的身材不是那種豐滿 型的,她很⾼,有點扁身,但他不是凹凸有致的,他是超模,還 是有點線條,因為他有在健身,所以還是很健康那種,我很不喜 歡那種因為節食⽽瘦的⼥⽣。(受訪者H) 我喜歡有健身的、古銅⾊肌膚的,我追蹤的 kol ⼤部分比較是外國 ⼥⽣為主,我喜歡比較有線條感的,看起來比較健康。(受訪者 I). 在上述兩個例子中,顯示了對於瘦之外更嚴格的體態要求,這種體態要求需. 政 治 大. 要主體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努力,甚至是金錢(專業器材、教練、飲食)等資源. 立. 才能達到目的。林語芩(2016)指出,女人對身體意象的追求動機有許多面. ‧ 國. 學. 向,包含健康需求、自我管理、資本主義、商業媒體的影響等等。受訪者A有. ‧. 進一步指出,「瘦即是美」的印象是來自於覺得自己對於身體形象和健康有所. sit. y. Nat. 管理,並代表自己有在過著有規律的生活。追求瘦和健美的過程中仍然隱含著. n. al. er. io. 個人性格的面向,因此在女性審美的概念下,追求身材並不是為求在父權環境. i Un. v. 下因為符合男性凝視而擁有的紅利,而是具有正面意義的主體個人特質,而其. Ch. engchi. 中與外貌最密切相關的定義是體型必須瘦、不能疏於自我身體意象的管理。. ⼆、 內在因素 如上所述,受訪者們在回答理想女體時,幾乎都以非外貌特質作為主要回 答,尤其不約而同以「有自信」、「有想法」、「有氣質」作為要素:. 我覺得很有自信、有自⼰的想法的⼥⽣會是美的,⼀般⼥⽣講 話或⾏為舉⽌有自信,然後有想法、有內涵不會讓你覺得腦袋空 空的那種,像是很多網美如果腦袋空空但身材爆好我也不會覺得 35. DOI:10.6814/NCCU202000031.

(44) 她美。(受訪者 A) 我覺得美是有自⼰的專業、很有自信的地⽅,就是會有獨特的個 ⼈特質散發出來,但不會是長相。我覺得漂亮好難喔,因為我追 蹤他不是因為漂亮,我覺得是有自⼰的風格,用「舒服」來形 容,現實⽣活中覺得漂亮的⼥⽣也是要有自⼰風格,就是不盲從 ⼤家的那種感覺。(受訪者E). 從受訪者 A 與 E 的回答中皆可發現她們對於理想女體的標準,在外貌之上的 重要考量是該女性是否有特殊的內在條件,A 更指出若單純擁有令人稱羨的外. 政 治 大. 貌而並沒有內涵或自信等其他內在因素加乘的話,也不會認為該女性是美的。. 立. 美不單純只是外貌上的視覺影響,還有內在性格給予人的感受。也有其他受訪. ‧ 國. 學. 者認為,個性等內在因素的作用甚至會改變對於一個人的審美印象:. ‧. 我覺得會認為⼀個⼥⽣美主要是個性使然,像是鍾瑶,我之前. sit. y. Nat. 不覺得她美,但看完《姐的時代》,看到她劇中的獨立、自信的性. io. al. n. (受訪者 D). er. 格,在媒體上看到的她好像也是差不多形象,所以現在覺得美。. Ch. engchi. i Un. v. 對於為什麼會特別喜歡特殊內在條件的原因,從受訪者 E 和 G 的回答可以看 到她們都將現實生活中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投射到虛擬的理想女性主體上:. 可能因為我自⼰也是比較喜歡這樣,崇尚自然,嚮往過簡單自然 的⽣活,應該是受到身邊⼈的影響,在⼯作地⽅有喜歡的前輩都 是這樣,他們也鼓勵我要有自⼰的風格,所以就會覺得那種有風 格的⼥⽣很美。(受訪者E) 我覺得有自信還滿重要的,如果我會喜歡的都是那種⼤喇喇的, 常常在笑的⼈,長得美應該就很⼀般吧,但照片裡有⼤笑會覺得 36. DOI:10.6814/NCCU202000031.

(45) 不錯,很自然。我覺得可能跟我個性有關,我自⼰比較放不開, 就覺得那種很⼤喇喇的⼥⽣很好、很嚮往。覺得跟她們相處起來 應該很舒服,不用太在意細節。(受訪者G). E提到自己受身邊的人影響,因此形成了一種某種嚮往的理想,所以她覺得 美麗的女性必須達成那個理想狀態,而G則是指出了自己性格缺失的一部份, 但是將理想的女體指為他者,是作為一個「可相處的對象」,而非「自己可能 成為的主體」,以上兩者都確切反映了現實影響了主體的投射。. 三、 能⼒. 立. 政 治 大. 除了外貌以及內在條件以外,能力也是受訪者們提到的一點,許多受訪者提. ‧ 國. 學. 到理想的女體一定要具備「穿搭」、「化妝」等打扮能力:. ‧. y. Nat. 我覺得是要對自⼰很認識,我⼤部分是注重穿搭跟美妝,即便不. sit. 是⼀般認定那種身材很好,但是他知道自⼰穿什麼衣服是好看,. al. n. B). er. io. 很認識自⼰,我很喜歡這種,但不是⼤家都可以做到的。(受訪者. Ch. engchi. i Un. v. 我覺得要會穿搭,目前看來應該就是要特別會穿搭還有會運動 的,其實我覺得穿搭很重要,會影響她散發出來的感覺。(受訪者 F). 受訪者B認為要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是一種非人人皆擁有的能力,擁有這種能 力並進一步精進適合自己穿搭和美妝技巧的人是自己理想的女體。此外,也有 受訪者指出將生活過得好的能力:. 37. DOI:10.6814/NCCU2020000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 36 號(1959 年),頁 53-56;高崎直道, 〈如來藏思想の歷史と文獻〉 ,收入平川彰等編, 《講 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 年),頁

一個傳統學校(威爾頓育 科學院:以傳統、守舊的 方法來教授學生)的新文 學老師(基廷),一改學校

Cauchy, Gauss, Laplace, Poisson (from left to right) Cauchy, Gauss, Laplace, Poisson (from left to right)... Poisson and Poisson Process Poisson and

印順 2

大發雷霆 (成語) 比喻大發脾氣,高聲訓斥 閱讀 卷六 思想、感受 大開眼界 (成語) 增廣見識,開闊視野 寫作 卷一 思想、感受. 口福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

關鍵詞:1.paratantralakṣaṇa 2.the simile of phantom 3.the three natures of treatment 4.the mental eject and the consciousness 相見二分 5.the thory of self re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