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外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策略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內外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策略比較研究"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內外永續智慧社區與智 慧綠建築

發展策略比較研究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自 行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107 年 12 月

(2)
(3)

107301070000G0056 PG10705-0124

國內外永續智慧社區與智 慧綠建築

發展策略比較研究

計畫主持人:呂文弘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自 行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107 年 12 月

(4)
(5)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BY

Wen-Hung Lu

(6)
(7)

目 錄

目次

表目錄 ... Ⅲ

圖目錄 ... Ⅳ

摘要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 的 與 範 圍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 7

第一節 全球與我國與建築相關之氣候變遷文獻 ... 7 第二節 我國建築相關住宅與服務業部門用電耗能分析文獻 ... 11 第三節 我國綠建築節能設計基準相關研究文獻 ... 15 第四節 我國資通訊科技網路服務分析文獻 ... 18 第五節 小結 ... 20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政策發展與措施 ... 23

第一節 臺灣面臨的問題分析 ... 23 第二節 臺灣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政策發展課題 ... 26 第三節 內政部智慧綠建築施政重點 ... 35 第四節 臺灣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推動概況 ... 42 五節 行政院相關部會重要施政方案與計畫 ... 45 第六節 小結 ... 56

(8)

第四章 國際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現況 ... 58

第一節 國際永續智慧城市發展策略 ... 58 第二節 歐美與大陸永續社區發展現況 ... 68 第三節 國際近零能源建築發展 ... 84 第四節 世界綠建築協會(WGBC)會員國的發展方向 ... 91 第五節 小結 ... 94

第五章 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執行評析與未來發展 ... 95

第一節 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執行檢討 ... 95 第二節 面臨挑戰與因應對策發展方向 ... 104 第三節 下階段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政策推動方向 ... 107 第四節 下階段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策略 ... 111 第五節 修正公有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 ... 121 第六節 預期效果及影響 ... 12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27

第一節 結論 ... 127 第二節 建議 ... 130 參考書目 ... 133

(9)

目 錄

表目錄

表 2-1 臺灣地區能源供給及分配(按能源別) ... 9 表 2-2 我國住宅與服務業電力消費量與占比變動趨勢 ... 12 表 2-4 我國歷年有關建築耗能 EUI 統計相關文獻 ... 16 表 2-3 各類辦公場所 EUI 數值彙整表 ... 16 表 3-1 人口議題重要指標 ... 22 表 3-2 歷年勞動力參與率-按性別分... 23 表 3-3 勞動力市場統計指標 ... 24 表 3-4 各國隔熱基準比較 ... 32 表 3-5 智慧城市推動政策 ... 37 表 3-6 「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完成情形 ... 40 表 3-7 我國 5+2 產業創新重要產業發展政策 ... 54 表 4-1 歐洲綠色城市指標 ... 61 表 4-2 大陸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 ... 65 表 4-3 日本同步推動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及智慧建築概要 ... 78 表 4-4 國際同步推動智慧城市及智慧社區概要 ... 79 表 4-5 德國同步推動智慧社區及智慧建築概要 ... 80 表 4-6 國際分別推動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及智慧建築概要 ... 81 表 4-7 零耗能建築的各種用語與定義 ... 85 表 4-8 國際零能建築的技術與趨勢介紹 ... 89 表 5-1 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分工表辦理情形 . 96 表 5-2 下階段方案建議推動主軸、策略、措施及工作項目分工表 ... 116

(10)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 6 圖 2-1 95 年至 104 年水資源平均供需圖 ... 9 圖 2-2 106 年至 114 年電力備用容量率預估 ... 10 圖 2-3 我國各部門用電占比及每日尖峰用電變化 ... 10 圖 2-4 我國住宅部門歷年用電占比與年用電量 ... 11 圖 2-5 我國住宅部門與服務業部門歷年用電占比 ... 12 圖 2-6 服務業全年各項能源與電力消費比例 ... 13 圖 2-7 服務業各行業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能量 ... 13 圖 2-8 我國無線上網及行動上網普及率成長圖 ... 18 圖 3-1 國際綠建築標章發展現況 ... 25 圖 3-2 EEWH 家族評估體系適用範圍 ... 26 圖 3-3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7 章綠建築基準規範項目 ... 33 圖 3-4 智慧建築與綠建築之相關指標內容圖 ... 36 圖 3-5 綠建築政策措施推動歷程 ... 37 圖 3-6 臺北市公共住宅智慧社區架構示意圖 ... 41 圖 3-7 智慧綠建築相關政策計畫 ... 圖 4-1 聯合國永續發展項目 ... 57 圖 4-2 全球永續發展概況 ... 57 圖 4-3 建立 SDGs 與 EEWH 關聯性 ... 58 圖 4-4 WGBC 提出綠色家庭與綠色辦公室永續發展目標比較... 58 圖 4-5 Boyd Cohe 的智慧城市輪 ... 62 圖 4-6 藤澤智慧城場域配置 ... 70 圖 4-7 南洋理工大學北區學習中心(The ARC)位置圖及日照方位圖 ... 71

(11)

目 錄 圖 4-9 北區學習中心圓形中庭天井及立面鋁格柵外遮陽 ... 73 圖 4-10 國科大廈綠建築設計發展與商業服務空間配置介紹 ... 75 圖 4-11 國科大廈綠建築設計理念與模型 ... 75 圖 4-12 國科大廈太陽方位圖及太陽日照軌跡 ... 75 圖 4-13 零耗能建築概念 ... 85 圖 4-14 歐盟近零耗能建築的推動期程 ... 88 圖 4-15 世界綠建築協會低碳居住環境指標及參與淨零能源會員分布 92 圖 5-1 智慧綠建築政策措施推動歷程 ... 109

(12)
(13)

摘 要

摘要

關鍵詞:永續智慧社區、綠建築、智慧建築 一、研究緣起 近年來各國政府為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高齡少子化問題, 同時因 ICT 科技發展,智慧網路、雲端技術與物連網之應用,國際間 許多國家政府除開始思考如何在產業發展和促進環境永續之間尋求平 衡點外,並積極開創新科技與生活型態來支撐相關永續政策的推動。 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提出智慧建築、綠建築、永續智慧社區及智慧城市 等創新規劃理念與對策議題,對於「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所能發 揮的減碳效益與產業推升效益,均予高度重視。 我國行政院先後核定實施「綠建築推動方案」、「生態城市綠建 築推動方案」、「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 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亦於 107 年 10 月 3 日奉行政院正式核定施行,涵蓋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 及環境等六大部門,這是繼 106 年核定「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 及今(107)年 3 月 22 日核定國家整體的「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 後,中央相關部會首次訂定 107 年至 109 年的減碳具體行動,搭配我 國 109 年(西元 202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準年 94 年(西元 2005 年)減量 2%的第一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共同勾勒出國家整體減 碳策略藍圖。另依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及我國「能源發展綱領」, 除推動能源轉型外,建築部門亦需積極推動 109 年完成建築物外殼耗 能資訊透明機制並施行,提升新建建築物之建築外殼節約能源設計基 準值,109 年較 105 年提高 10%等。透過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逐期達 成我國減碳目標。本研究因應我國永續環境、社會經濟與能源轉型發 展所需,爰蒐集比較國內外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策略,賡 續研議下階段智慧綠建築政策政策方案,俾作為我國延續推動建築與 社區智慧宜居環境的政策方針。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除盤點歷年智慧綠建築相關政策方案的執行成果與策略鍵

(14)

據以研議下階段推動方案草案。 三、研究發現 (一)近年來政府為提升我國智慧化科技技術應用發展,提出眾多智慧 化運用相關之政策及執行計畫,包括: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綠能 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臺灣 AI 行動計畫、國家發展計畫、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國家因應氣 候變遷行動綱領、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能源發展綱領、能源 轉型白皮書、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綠 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新節電運動方案等。綜觀相關政策計 畫之實施項目,大多分由各部會或機關各依其職掌,規劃推動智 慧基礎設施之建置或進行智慧化單項單點服務項目為內容,本研 究彙整各計畫在智慧科技應用的經驗,在因應能源轉型與氣候變 遷的挑戰下,應將建築節能設計及既有建築節能改善擴大推動, 並結合大數據、資通訊與 AIOT 技術,擴大推動建築智慧節能的 範疇,回應我國減緩尖峰用電需求,具體呈現尖峰卸載穩定供電 的智慧生活目標,達成結合永續發展並提升智慧化應用之亮點效 益。 (二)針對現行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進行盤點與 滾動檢討,並檢視我國在都市、社區與營建產業永續發展的政策 法案、推動方案與施政措施,包括國土計畫法、都市危險及老舊 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都市更新條例及住宅法等法令,應重新聚 焦於建築與社區的智慧化居住環境擘建,針對智慧綠建築設計與 管理維護相關的法令進行盤點比較,如「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 計標準」、「屋內線路裝置規則」、「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 「建築電信設備及空間設置使用管理規則」、「建築技術規則」 智慧綠建築設計及智慧綠建築與綠建材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 用作業要點等相關規定,俾能整合國家重點政策與相關資源,公 私協力推動永續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共創城市、社區與建築、 資通訊科技產業發展契機。 (三)網路、雲端技術與物聯網應用普及,國際間歐盟、美國、日本、

(15)

摘 要 服務,進行有效運用及管理城市各項設施,以居民需求觀點思考 城市生活,並從建築本體延伸到社區、城市,透過整合產、官、 學、研各界的資源共同合作,打造創新、永續、智慧新城市,已 成為發展全球智慧型都市治理方案的新興模式及案例,如美國舊 金山「智慧綠城市發展計畫」、美國聯邦總務署中央雲端建築能 源管理系統、矽谷聖荷西市(San Jose)「智慧城市 USA」、歐盟 委員會「智慧城市和社區歐洲創新夥伴行動」、日本北九州市「智 慧社區計畫」、「柏之葉智慧城市」與「永續發展藤澤智慧城市」、 韓國智慧城市 u-CITY 計畫及新加坡「超低能源建築計畫」等, 主要聚焦於將資通訊科技運用在建築、健康室內環境品質、節能、 商業、醫療照護、交通、觀光、安全及防災等應用項目,以有效 提高社會基礎設施及運作能量,並期提升民眾生活品質,同時達 到促進能源效率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與廢棄物量之成效,進而發 展為永續成長的建築、社區與城市。 (四)現行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於 105 年 3 月 15 日核定修正實施起,由內政部主責,並由 6 部 3 會相關機關單位 共同參與辦理,分為 2 大主軸各 4 大策略共 38 項分項工作,主 要績效指標均已超過原預期效益,確實達到促進節能減碳、提升 環境品質及帶動產業發展。 (五)由於我國 ICT 產業已具良好基礎,面對資通訊與 AI 人工智慧技 術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刻,結合國內相關單位及業界,考慮節能永 續並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及時推動建築與永續智慧社區智慧 能源創新服務方案,以達到環境永續發展及節能優質的智慧生活, 同時也提供國內智慧及能源管理服務產業拓展商機的機會,並朝 向(1)促進環境永續發展、(2)降低建築用電需求減緩供電壓 力、(3)創造幸福有感生活,及(4)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四項目 標邁進,而達國土永續環境、優質生活與產業發展的三贏目標。 (六)本研究彙整比較國內外社經挑戰與智慧綠建築政策技術發展現況, 規劃以智慧綠建築深耕升級與永續智慧社區創新發展為推動方 案主軸,並採 8 項推動策略逐年執行,包括調查研訂智慧綠建築 科技創新技術規範與應用指引、健全法制及技術規範消弭發展限 制、深耕普及智慧綠建築、培養跨領域人才及建構產學研發展平

(16)

發展,期能在方案的持續推動下,建構智慧安全、安心生活與永 續宜居的社會環境。 建議一 因應我國能源轉型與建築節能政策推動需要,儘速規劃下階段智慧綠 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除延續新建智慧綠建築之深耕普及外,以既有 建築之節能改善為主軸工作項目,並由公有建築示範推動,以引導民 間建築跟進;並結合廣域能源管理系統,運用物聯網、雲端平台大數 據分析技術,建立智慧能源管理服務機制,全面降低建築用電,未來 並可與台電需量反應計畫合作,減緩夏季尖峰用電備載容量不足的壓 力:立即可行建議。 建議二 智慧綠建築與永續社區的推動必須倚賴相關政策與技術的深耕升級, 目前在住宅法、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重建條例、都市更新條例及智慧 綠建築相關自治條例的立法規範下,逐步納入政策引導與資源,從推 動策略、規劃設計、施工審核、竣工驗收及營運管理等各階段,導入 智慧綠建築及建築資訊模型技術,透過共通平台彙整管理,同時強化 物業永續管理維護功能,以利擴散推廣施行。爰建議規劃辦理智慧綠 建築節能節水設計相關法規比較研究:立即可行建議。

(17)

摘 要

ABSTRACT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promotion streategy, policy marketing

In the fa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demand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growing, coupled with the aging of the social-economic risks of the arrival of less child, how to breakthrough in gree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of ICT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policy issues and priorities of world's countries and regions. It had been coped with the impact of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In Taiwan, there also developed 4 medium and long term Acts of smart green building and community from 2001. The 4th Smart Green Building and Community Act will be executed until 2019 host b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MOI).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mart green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motion and cases in Taiwan and aroun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mart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from EU, USA, Korea, Singapore, Mainland China,etc., the active green building policy and promo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building labelling, education, competit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ave been combined with the global sustainable issu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the end of the 4th Smart Green Building and Community Act in 2019, there should be planning the next Act to continue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By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smart green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ases between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this research suggest an Act draft of next Smart Green Building and Community Act. In the coming future, it will go towards 2 core strategy, including new smart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exist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from 2020 to 2023. We hope that it will lead the smart energy management service business model been established and copied to public and private buildings and communitues. Finally, by the Act, we are look forward to reduce the energy and electric comsumption of building and housing sector to alleviate the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

(18)
(1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對於生態環保與能源永續的需求日益殷切, 加上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經濟風險到來,如何結合並運用智慧及 綠色科技的突破與創新,以及網路、雲端技術與物聯網等的應用普 及,來對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衝擊挑戰,近年已成為全球各國家與 地區所面臨的永續發展之政策課題與重點。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議題持續受到全球關注,從 2011 年 12 月在南非德班(Durban)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第 17 次締約國會議(COP 17)、2012 年 12 月在卡達杜哈開的 COP 18 會議、2013 年 11 月波蘭華沙召開的 COP 19 會議及 2015 年 12 月法國巴黎召開的 COP 20 會議及其後所達成的氣候協定,均確認 了全球必須努力把溫度上升控制在 1.5~2℃的範圍以內,各國因應 減碳承諾與減碳路線必須仰賴挹注更大量資金發展綠能產業與減 碳措施。 2018 年在波蘭卡托維茲召開的第 24 屆締約國會議會議(COP 24),議題重心集中在三個關鍵議題,包括:(1) 技術-提出氣候友 好型的現代解決方案,如允許可持續城市發展的電動交通、潔淨空 氣和實現現代就業的機會。(2)人-強調與人民透過區域和工業部門 的共同責任和公平轉型共同領導變革的需求。(3)自然-包括作為氣

(20)

候中和的一部分的多功能和可持續的森林管理以及森林作為溫室 氣體匯集的作用,及對聯合國三項關鍵公約採取協同增效的觀點, 包括氣候、生物多樣性和沙漠化。[1] 本次會議通過「卡托維茲氣候包裹決議」,主要的重點包括: 規範各國提供國內氣候行動的國家自定貢獻,及自 2020 年起每年 募集 1 千億美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行動,同時將於 2023 年進 行氣候行動有效性的全球盤點等,也為實施巴黎協議設定重要的里 程碑。[2] 依據 BBC 中文網報導,2018 年 10 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 員會(IPCC)發佈警告,目前是減緩全球變暖的關鍵時刻,必須 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 1.5°C,全球氣溫上升 1.5°C 將增加與氣候 相關的危機,包括健康、民生、糧食安全、水資源供應、人類安全 和經濟增長等;如果增加 2°C,問題將更加明顯。該報告強調,1.5°C 和 2°C 之間的最大差異之一,是對珊瑚礁的影響,IPCC 估計,一 旦全球氣溫增加 1.5°C,地球將失去約 80%的珊瑚礁;如果增加 2°C, 幾乎所有的珊瑚礁都會消失。珊瑚礁支撐了 25%現有海洋物種,非 常容易受到碳污染導致的海水溫度上升和酸性增強的影響,可見暖 化對地球生態的嚴重影響。 為了達到 1.5°C 的目標,各國必須大力改變來自化石燃料的排 放,並大規模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 2030 年之前將溫室氣體 排放量削減 45%。2018 年 11 月 27 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的

(21)

第一章 緒論

的停滯期後,在 2017 年再次上升。

根據 2018 年世界危機報告(World Risk Report)的分析,瓦努 阿圖、湯加、所羅門群島等西南太平洋地區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 危機。各國領導人或代表在 COP 24 會議上的發言提案,將有助於 確定未來幾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努力,使世界更接近《巴黎協議》 的目標,包括保護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或者進一步採 取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3] 國際間許多國家政府除開始思考如何在產業發展和促進環境 永續之間尋求平衡點外,並積極開創新科技與生活型態來支撐相關 永續政策的推動。以建築部門而言,ICT 綠色產業概念,已被視為 兼顧帶動產業發展及確保環境永續的發展策略,在此背景下,全球 主要國家對於「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所能發揮的減碳效益與產 業推升效益,均予高度重視,並催化了「智慧綠建築」的快速發展。 [1] 近年來各國政府為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高齡少子化問題, 同時因 ICT 科技發展,智慧網路、雲端技術與物連網之應用,紛紛 提出智慧建築、綠建築、永續智慧社區及智慧城市等創新規劃理念 與對策議題。 我國行政院先後核定實施「綠建築推動方案」、「生態城市綠 建築推動方案」、「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永續智慧城市-智 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亦於 107 年 10 月 3 日奉行政院正式核定施行,涵蓋能源、製造、運輸、 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這是繼 106 年核定「國家因應氣候

(22)

變遷行動綱領」及今(107)年 3 月 22 日核定國家整體的「溫室氣 體減量推動方案」後,中央相關部會首次訂定 107 年至 109 年的減 碳具體行動,搭配我國 109 年(西元 202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基準年 94 年(西元 2005 年)減量 2%的第一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 目標,共同勾勒出國家整體減碳策略藍圖。另依溫室氣體減量推動 方案及我國「能源發展綱領」,除推動能源轉型外,建築部門亦需 積極推動 109 年完成建築物外殼耗能資訊透明機制並施行,提升新 建建築物之建築外殼節約能源設計基準值,109 年較 105 年提高 10%等。透過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逐期達成我國減碳目標。 本研究因應我國永續環境、社會經濟與能源轉型發展所需,爰 蒐集比較國內外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策略,賡續研議下 階段智慧綠建築政策政策方案,俾作為我國延續推動建築與社區智 慧宜居環境的政策方針。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我國率國際間之首,由政府部門帶領民間企業參與推動永續智 慧城市與智慧綠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過去執行永續智慧城市智 慧綠建築相關政策方案,已塑建國內城市與建築永續發展的基盤礎 石,對於都市社區規劃、智慧綠建築設計、建築工法材料與產業發 展、人才培育與就業等各面向的國家發展課題,均有具體且豐碩的 成效。 本研究除將盤點歷年智慧綠建築相關政策方案的執行成果與

(23)

第一章 緒論 策略檢討外,並將透過文獻回顧與案例蒐集方式,彙整國際間有關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的發展現況,參照研議下階段永續智慧 城市與綠建築發展策略。研究目的包括: 一、 蒐集分析國內外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相關之資 訊與發展趨勢、政策議題與推動方向。 二、 檢視盤點「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推 動成果,檢討執行現況與因應對策。 三、 研 U 議下階段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 (草案)架構與分工。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資料蒐集比較分析法,以我國現行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及歷年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為基礎,蒐 集國際智慧綠建築與社區的政策措施與案例推動現況,並比對我國 永續發展與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措施的計畫內容,滾動檢討我國建築 節能減碳政策發展方向,優先規劃切合民眾需求的政策措施,以達 成永續宜居幸福有感的生活環境。 蒐集國內外智慧綠建築、社區及智慧城市等的發展情形,包括 歐、美、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地區的計畫資料與案例,同時對照 我國政策措施現況,以探討分析我國下一階段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政 策推動方向。

(24)

研究流程如下:

(2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第一節 全球與我國與建築相關之氣候變遷文獻

依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表的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 (IPCC AR5)指出,氣候系統觀測的變化顯示暖化是明確的,大氣和海洋 變暖,冰雪的數量減少,海平面上升,溫室氣體的濃度也增加;最 近的 3 個 10 年比 1850 年以來每個 10 年都溫暖,在北半球, 1983-2012 年可能是近 1400 年來最暖的 30 年。海洋部分,1971 年 至 2010 年間地球氣候系統能量的增加主要反應於海洋暖化,因為 超過 90%的能量累積於海洋中,而上層海水(0-700m)溫度的暖化, 幾乎確定在 1971 年-2010 年期間發生,但也可能發生於 1870 年代 到 1971 年間。冰雪圈部分,過去 20 年格陵蘭與南極的冰層持續損 失質量,冰川退縮也繼續在世界各地發生,北極與北半球春雪覆蓋 面積則持續減少。海平面部分,從 19 世紀中期至今的全球平均海 平面上升速率已經超過在過去的兩千年的平均上升速率,1901 年 至 2010 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0.19 公尺(0.17-0.21)。另大 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及一氧化二氮濃度已經上升到過去至少 80 萬年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跟工業時代以前相 比增加約 40%,主要來自化石燃料排放,次為土地利用改變造成的 排放;海洋吸收了約 30%的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海洋

(26)

的酸化,自 1750 年以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氣候變遷的 總輻射作用力增加的影響最大。因此,人類對氣候系統確實有明顯 的影響,包括:大氣與海洋的暖化、全球水循環變遷、冰雪減少、 全球平均海水位上升、某些極端氣候的變遷。建築、商業、運輸或 農業所排放的人為溫室氣體則已被公認是造成目前全球氣候暖化 的主要原因。 因應未來全球與區域的氣候變遷,國際間在大氣溫度預測與溫 室氣體排放、能源耗用的相關性,正積極推動相關研究。在所有 RCP 情境下,除了 RCP2.6 情境(RCP2.6 的情境是指每平方公尺 的輻射強迫力在 2100 年增加了 2.6 瓦)之外,相對於從 1850 至 1900 年間,21 世紀末的全球地表溫度的改變可能超過攝氏 1.5 度;在 RCP6.0 與 RCP8.5 情境下,可能超過攝氏 2 度,在 RCP4.5 情境 下,超過攝氏 2 度也比較可能發生;而在所有 RCP 情境下,除了 RCP2.6 之外,2100 年以後暖化持續。在 21 世紀的暖化情況下, 全球水循環變遷將不會一致;在所有的 RCP 情境下,由於海洋持 續暖化以及冰河與冰層質量縮減,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很可能 會超過 1971-2010 年間觀測到的速率。除了部分區域會有例外,乾 溼區與乾濕季的降雨對比會增加。 [4] 依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CCIP)分析結果 [3]發現:1911 至 2009 年期間,臺灣地區近地表的年平均溫度上升 了 1.4°C,增溫速率相當於每 10 年上升 0.14°C,較全球平均值高(每

(2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展情境(A1B)為例,推估 21 世紀末臺灣地區的溫度上升幅度介於 2.0-3.0°C,略小於全球平均值的上升幅度。為因應氣候變化正在發 生的強烈證據,IPCC 主席帕卓里博士在 2008 年時公開呼籲:「假 如在 2012 年前沒任何行動的話,就太晚了。接下來的兩、三年是 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時刻」,因此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國政府已經體 認氣候變化是當今最大、長期的挑戰,所以莫不積極地尋求以及採 取適當的調適作為。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資料顯示,我國 95 年至 104 年水資 源供需利用現況,年均總降雨量 946 億噸中,82%流失(包括 60 %入海及 22%蒸發),僅有 18%(175 億噸,取自河道 13%、地 下水 5%)被使用;其中被使用部分取自河川引水量占 45%、水庫 供水量占 23%、地下水抽用量占 32%,主要用水則分別為農業用 水占 72%、工業用水占 9%及民生用水占 19%。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及經濟部能源局 107 年 6 月統計顯示,106 年度臺灣地區能源供給及分配比(按能源別)中,石油燃煤與天然氣 占 93.2%、核能占 5%、生質能及慣常水力發電占 1.6%、太陽能 及風力發電占 0.3%。其中再生能源推廣,迄 107 年 4 月的推動現 況,再生能源電力系統裝置容量總計 5,543 百萬瓦(MW),占電 力系統 10.5%,包括:太陽光電(2,027 MW,台電公司資訊揭露 數據為 1,818 MW)、風力(697 MW,台電公司資訊揭露數據為 688 MW)、生質能與廢棄物能(727 MW)、水力(2,092 MW) 等;發電量部分,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發電量總計 6.3 億度,占電力

(28)

系統 5.0%,包括:太陽光電(6.3 億度)、風力(6.4 億度)、生 質能與廢棄物能(12.3 億度)、水力(16.3 億度)等。電力備用容 量率 106 年為 7.5%,108 年將提升至 15.2%,至 114 年將持續維 持在 15%至 17%之間,以確保供電無虞。 圖 2-1 95 年至 104 年水資源平均供需圖[5]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 P.76,107.06.30) 表 2-1 臺灣地區能源供給及分配(按能源別) 單位:千公秉由當量(%)

(2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圖 2-2 106 年至 114 年電力備用容量率預估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 P.79,107.06.30)[5] 第二節 我國建築相關住宅與服務業部門用電耗能分析文獻 依據經濟部統計顯示,106 年度電力消費工業部門占 58.4%, 住宅及服務業部門共占 39.7%(其中住宅 19.7%、服務業 20.0%); 其中住宅及服務業部門用電比例雖較工業部門低,但夏季用電增幅 明顯,故住宅及服務業部門對夏季尖峰用電影響顯著。上述問題在 我國人口密度與都市化持續發展之情況下,依據國內近年來耗電及 後續推估,即使在各界努力下,耗電仍將持續緩步上升,所以如何 應用更積極有效的方式節約能源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動能源 轉型,勢必為國內未來永續發展重要議題。(圖 4)

(30)

圖 2-3 我國各部門用電占比及每日尖峰用電變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繪製 另依經濟部統計顯示,我國住宅部門歷年用電占比雖已呈現逐 年減緩的趨勢,但用電總量仍有持續增加的情形,故針對占全國建 築總量 97%之既有建築,有必要更積極推動節能相關措施。(圖 5) 2-4 我國住宅部門歷年用電占比與年用電量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107 年 12 月

(31)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圖 2-5 我國住宅部門與服務業部門歷年用電占比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繪製,107 年 12 月 表 2-2 我國住宅與服務業電力消費量與占比變動趨勢[1] (單位:百萬度) 年度 全國電力消費 住宅部門 住宅部門 占比 服務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占比 1999 160,942,617 32,180,890 20.00% 32,511,724 20.20% 2000 176,503,374 34,899,920 19.77% 34,543,280 19.57% 2001 180,494,021 36,019,005 19.96% 35,656,232 19.75% 2002 190,257,764 38,111,843 20.03% 37,190,957 19.55% 2003 200,464,608 39,947,801 19.93% 39,100,357 19.50% 2004 209,889,229 41,789,118 19.91% 39,588,091 18.86% 2005 218,457,519 44,054,889 20.17% 42,305,543 19.37% 2006 225,966,776 45,555,293 20.16% 42,464,204 18.79% 2007 233,486,691 45,683,137 19.57% 43,124,743 18.47% 2008 229,685,558 45,580,738 19.84% 42,686,844 18.58% 2009 220,713,798 44,151,894 20.00% 43,066,924 19.51% 2010 237,405,348 45,896,972 19.33% 43,427,016 18.29% 2011 242,084,170 45,770,657 18.91% 44,418,059 18.35% 2012 241,214,436 45,800,762 18.99% 43,273,675 17.94% 2013 245,106,640 45,853,267 18.71% 43,567,488 17.77% 2014 251,078,947 46,455,259 18.50% 45,173,898 17.99% 2015 250,019,282 47,137,602 18.85% 44,882,390 17.95% 2016 255,420,051 47,959,972 18.78% 47,332,371 18.53% 2017 261,392,795 48,320,427 18.49% 47,612,271 18.21%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製作。

(32)

全臺灣服務業全年總能源消費以電力為主,占 87.0%。各行業 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量以空調系統與照明及插座占比較高。辦 公大樓用電以空調系統、照明及插座為主,占比超過 91%;百貨業 也是以空調系統、照明及插座為主,占比超過 81%。(圖 2-3 及圖 2-4) 圖 2-6 服務業全年各項能源與電力消費比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繪製。 圖 2-7 服務業各行業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能量 辦公大樓 觀光旅館 醫院 百貨業 空調系統 48.00% 29.00% 36.00% 38.00% 照明及插座 43.66% 11.00% 11.00% 47.00% 通風換氣 2.40% 14.00% 16.00% 5.00% 電梯及其他設備 5.30% 27.00% 37.00% 8.00% 給排水馬達 0.60% 19.00% 0.00% 2.00% 4 8 .00% 2 9 .00% 3 6 .00% 3 8 .00% 4 3 .66% 1 1 .00% 1 1 .00% 4 7 .00% 0% 10% 20% 30% 40% 50% 60% 建築設備用電耗能占比 各行業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能量 (kWh )比

(3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第三節 我國綠建築節能設計基準相關研究文獻 配合綠建築標章之推動需要,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中納入各 建築類型用電密度基準(2012 年版以前),作為評估日常節能指標 中再生能源設備節約電量佔該類建築物總耗電量占比之依據,並配 合相關綠建築評定需要逐步更新。2015 年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 手冊,提供建築物動態 EUI 標準計算規範,並列出各分類空間耗 能密度標準,做為建築節能評估之參考,不包括瓦斯、熱水與鍋爐 等能源使用並排除有關揚水泵、電梯及電扶梯等傳直輸送設備用電, 以避免建築樓層高度對用電密度評估分析的干擾。(如圖 2-5) 另經濟部於 95 年 7 月 23 日發布各類型建築用戶用電參考指 標(如表 2-3),期能協助各類型建築物使用者自我診斷,以避免不 自覺地浪費用電,以每年單位樓地板面積之用電量(kWh/m2 .yr)參考 指標,以協助各類建築物管理人員或單位自我節能診斷及評量節能 改善之參考指標。 該指標係透過國內各類型建築物進行長期調查監測及分析,彙 整分析各類建築物之能源使用狀況,以及建立我國各類用途建築物 用電的參考指標,可作為建築物使用者的能源自主管理之參考依據。 包括:(1)行政院所屬機關、(2)地方政府所屬機關、(3)公立大 專院校、(4)辦公大樓、(5)旅館、(6)醫院、(7)百貨商場等 7 大類建築物,指標依能源使用與建築分類的角度分類,針對台灣南 北不同氣候與複雜的建築使用特性進行歸納及分析所建立之「平均

(34)

值」與「標準差」。此外,為提醒特別耗能之建築物使用者,也特 別發布高耗能之前 25%之用電參考指標。依取樣分析結果,國內 各類型建築物之每年單位樓地板面積用電差異甚大,此與建築物及 建築物內裝設之冷凍空調及照明系統之原始設計是否節能,以及後 續之使用行為(如業務量、使用時間及能源之使用管理等)有顯著關 聯。由實測數據分析顯示,大部份之建築物仍有節能改善空間,尤 其前 25%之高耗能建築物。[10] 發布用電參考指標之目標,在於提供建築物業主自我評量,並 透過建築物之用電效率差異相互比較,促成節能改善策略之落實, 以全面引導既有高耗能建築物自發性節約能源。 另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0)研究發現,過去建築物的耗能 分類標準多有賴於可靠又大量的建築耗能量統計基礎,這些統計在 國外多透過電力公司進行,而台灣電力公司對於建築耗能管理著力 不深,致使於國內建築耗能密度 EUI 分析與研究統計樣本數有限, 現階段尚無法同時區分建築型態、樓層高低、使用時間、設備密度 對於 EUI 差異的影響,該研究僅能歸納出我國各類建築的耗電強 度 EUI 平均水準(如表 2-3),對未來耗能分類管制將有所障礙, 故將再利用 DOE 耗電解析各類建築的用電情形,以確認各類建築 的 EUI 標準。[11] 另並提出辦公類建築 EUI 基準值計算方式,除地面層可能設 定為商業服務設施或作為人員進出保全控管的入口門廳外,其餘空

(3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建築耗能之推估。 表 2-3 各類辦公場所 EUI 數值彙整表 辦公類建築分類 分析樣本數 平均 EUI (kWh/m2.yr) 最大值 (kWh/m2.yr) 最小值 (kWh/m2.yr) 公家機關辦公場所 地方政府所屬機關 292 122.47 425.52 28.80 鄉鎮市公所 540 76.50 278.30 24.30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 302 141.72 446.86 42.16 私人辦公場所 獨立空調辦公大樓 20 124.92 230.74 82.26 中央空調辦公大樓 96 205.52 566.97 110.89 該研究同時引用陳介慧(2009)在建築用電密度標準之研究中 所彙整我國有關建築耗能 EUI 相關的文獻,本研究據此再增列近 年相關研究資料(表 2-4),作為研究分析之參考。[7] 各類建築 EUI 之調查研究雖然相當多,但僅止於各類建築 EUI 平均值之統計 與計算,原始樣本資料未載明於文獻中,研究參考應用不易。 表 2-4 我國歷年有關建築耗能 EUI 統計相關文獻[10][11] 編 號 文獻名稱 作者 用電資 料年份 政 府 機 關 辦 公 大 樓 旅 館 百 貨 商 場 醫 院 住 宅 政府 公告 A-1 96 年度加強政府機關及學校節約能源措 施 綠基會 2005 ◎ ◎ ◎ A-2 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統計資料 綠基會 2005 ◎ ◎ ◎ ◎ ◎ 研究 計畫 B-1 旅館類建築耗能總量調查之研究 本所 1999 ◎ B-2 醫療百貨類建築耗能總量調查之研究 本所 1999 ◎ ◎ B-3 辦公類建築耗能總量調查之研究 本所 1999 ◎ B-4 建築耗能調查分類與住宅類耗能調查之 研究 本所 1999 ◎ B-5 綠建築節能效益調查研究 公有辦公廳類建築物用電耗能調查分析 研究 本所 2009- 2013 ◎ ◎ ◎ 相關 論文 C-1 辦公大樓自然通風對 Envload 指標優惠評 估之研究 賴柏亨 2006-2007 ◎

(36)

C-3 都市商業區建築與街廓用電預測之研究 賴嵐瑄 2005-2006 ◎ ◎ ◎ ◎ C-4 都市住宅區街廓用電調查研究-以台南市 為例 沈如龍 2001-2002 ◎ ◎ C-5 台南市住宅區用電解析之研究 王仁俊 2001-2002 ◎ ◎ C-6 住宅耗電實測解析與評估系統之研究 郭柏巖 2004 ◎ C-7 公寓大廈住宅用電調查研究 劉心蘭 2003-2004 ◎ C-8 公寓大廈公共用電調查研究 游雅婷 2004-2005 ◎ 註:表中「◎」符號表示文獻有該項建築類型之資料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建築物節能減碳標示制度之研究(二)-建築能源證照耗能分級基準之研究(內 政部建築研究所,2010)修正。 第四節 我國資通訊科技網路服務分析文獻 隨著行動通訊及網際網路應用等資通訊科技快速發展與普及, 國人對於智慧網路應用與倚賴日深1,且在國內相關單位積極推動 寬頻網路、行動網路等基礎建設之趨勢下,我國 12 歲以上民眾近 半年上網率為 80.2%,推估其人數約有 1,692 萬人,寬頻上網比例 則為 83.3%;近半年的行動上網率則為 1,462 萬人,比例為 69.3%, 較 2016 年的比例增加 2.0%。主要上網設備方面,具有行動上網功 能的手機(52.5%)已超過桌上型電腦(22.1%),其行動上網使用率與 普及率逐年躍升(圖 10)。所以,應用各項 ICT 技術提供服務, 包含 IOT 物聯網、雲端應用服務、大數據及開放資料 (Open Data) 模式等,藉由智慧科技系統設施擴大應用服務內容與水準,包括行 動娛樂、網路資訊查詢與學習、公共服務與參與、消費支付、居住 安全安心、節能管理、交通運輸、產業創新等,有效提供民眾在生

(3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活、工作、交通、教育、醫療、照護、休閒等智慧服務,勢必為未 來趨勢。 圖 2-8 我國無線上網及行動上網普及率成長圖 資料來源:2017 年臺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書,臺灣網路資訊中心,106 年 11 月 經濟發展與科技之進步,伴隨個人意識興起與知識增進,國人 對於居住環境品質與相關生活服務之要求日增。依據本所研究調查 *2,大家對於與自身安全相關之事項尤其重視,如安全防災(safety)、 人身安全(security)、空氣品質等。另外,研究亦發現,大家對 於各項服務,包括政府公共服務、資訊提供、醫療、娛樂、消費購 物等,均要求更快速、更優質服務之趨勢。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18 年 10 月舉辦的環亞熱帶創新低碳綠建 築國際研討會中,與會國內外專家學者均強調建築與社區發展同時 兼顧節能、健康、福祉等重要性,智慧生活與資通訊科技運用可擴 大應用建築智慧節能、健康住宅及高齡安心等範疇。 2 參考本所於 100 年進行「智慧建築應用研究調查」針對一般民眾之問卷調查,及本所智 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從 99 年開始持續性進行參訪者之調查分析結果。

(38)

第 五 節 小 結 面對自然與社會環境挑戰,加強建築節能及提升能資使用效率, 透過能源負荷資訊透明化,降低用電需求,減緩供電備載不足壓力, 以符合環境永續與能源轉型的政策目標;同時因應高齡社會,利用 智慧科技提供高齡者需要的居家照護及安全服務等,提升照護人力 效率,並維持高齡者之生活品質。應用網路、雲端、物聯網及智慧 科技設備等,從建築個體擴大發展至智慧社區,透過資訊及資源整 合,打造創新、永續、優質的永續智慧社區,促進智慧綠建築與社 區創新服務及智慧節能技術產業發展。 智慧綠建築與永續智慧社區等相關政策發展,除必須因應國家 發展與社經變動滾動調整,並應維持其一貫性與持續之國家政策綱 領與原則,同時蒐集國際間發展脈絡,掌握創新應用先機。本研究 爰先針對現行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進行盤點 與滾動檢討,並賡續檢視我國在都市、社區與營建產業永續發展的 政策法案、推動方案與施政措施,包括國土計畫法、都市危險及老 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都市更新條例及住宅法等法令、前瞻基礎 建設計畫、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 方案、臺灣 AI 行動計畫、國家發展計畫、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國 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能源發展綱領、 能源轉型白皮書、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 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新節電運動方案等,期能整合國家重

(3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點政策與相關資源,公私協力推動城鄉社區與智慧綠建築發展,共 創城市、社區與建築、資通訊科技產業發展契機。 本研究整合現行方案推動主軸,以智慧綠建築為基礎,擴大至 永續智慧社區範疇,並就各項推動策略進行滾動檢討分析,包括: (一)提升智慧綠色科技應用創新技術研發競爭力、(二)健全法 制及技術規範消弭發展限制、(三)培養跨領域人才及建構產學研 發展平台、(四)推動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五)宣 導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等,據以規劃未來智慧綠建築轉型方向。

(40)
(41)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政策發展與措施

第一節 臺灣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人口議題重要指標-高齡化社會、扶老比與扶幼比 依據內政部內政統計月報網站及國家發展委員會 105 年 8 月提 出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 至 150 年)報告指出,我國人口將於 113 年達最高峰,次年(114 年)人口轉為負成長,我國預計於 82 年 進入高齡化社會、107 年進入高齡社會、11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分別達 7%、14%、20%);另 106 年總生育 率降至 1.13,並自 106 年 2 月起,65 歲以上高齡人口數已超過 0-14 歲幼年人口數,老化指數(老幼比)大於 100;依據我國戶籍統計 資料顯示,我國 15-64 歲工作年齡人口所占比率於 101 年達最高峰、 而人數則於 104 年達最高峰,101 年總扶養比達最低點 34.7(扶幼 比為 19.7、扶老比為 15.0),106 年總扶養比 37.0(扶幼比為 18.0、 扶老比為 19.0),1.7 名工作年齡(青壯年)人口扶養 1 名幼年或 老年者。依據內政部統計,106 年 12 月底國內 65 歲以上老年人已 超過 326 萬人,占總人口 13.86%,並在 107 年 3 月底達到 14.05%, 正式邁入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WHO)所稱高齡(aged)社會;依國 家發展委員會推計,在民國 114 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 20%,邁入 超高齡(Super aged Society)社會。[13][14]

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面臨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惟國內社會老化 的速度極為快速。相較於其他國家,從 65 歲以上人口之比例 7%

(42)

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爬升至 14%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所花費的時間為 24 年(詳圖 8),和日本並列第三名,相較於美國經 過 72 年,法國甚至花費 126 年才達成倍化比率的成長;尤其,依 據國發會預估,我國高齡人口將在 2025 年達到 20%,所謂超高齡 社會(Super Aged Society),成長速度更將達到第二名(詳圖 9)。 此快速老化之情況,相對於歐美緩步老化之國家,針對工作生 產及照護等問題缺乏緩衝及逐漸調整之時間,勢必造成極大衝擊, 亟須及早因應準備,以兼顧高齡社會民眾生活相關智慧綠建築與社 區之健康環境品質,與節能、綠能平衡發展。 表 3-1 人口議題重要指標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 P.56,107.06.30)[5] (二)高齡少子化的教育萎縮與國家生產力降低危機 我國 15-64 歲工作年齡人口,自 96 年起至 106 年之勞動力參 與率約維持在 58%至 59%,如以年齡區間分析,25 歲至 34 歲超

(43)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20 歲至 24 歲(大學就學期間)占 53.5%,15 歲至 19 歲勞動力參 與率僅占 6.7%,顯見大學畢業是目前我國勞動力投入職場的主要 時點。50 歲至 54 歲占 62%,每增加 5 歲的年齡層約降低 20%左 右(41%、23.6%),55 歲以上勞動力參與率不到 2/5,60 歲以上 勞動力參與率降至 1/4 以下。隨著生育率降低造成少子化危機的顯 現,內政部應針對核心勞動力強化營建政策宣導與教育培訓,並提 高專業技術人力薪資水準,同時應擴大壯年期勞動力的專業職訓, 提供二度就業或轉職的勞動參與機會。 另透過住宅法、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及都市更 新條例等修法鬆綁,擴大活絡住宅與營建市場;並藉由租賃住宅市 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之立法施行,改善住宅租賃市場目前存在租賃契 約關係保障不足、糾紛處理不易、專業管理之缺乏、租賃住宅資訊 不對稱等現況問題,保障國人住宅租賃權益,藉由新舊建築物營建 產業與租賃住宅市場的參與,增加就業提高所得。 表 3-2 歷年勞動力參與率-按性別分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 P.57,107.06.30)[5]

(44)

表 3-3 勞動力市場統計指標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 P.58,107.06.30)[5] 第二節 臺灣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政策發展課題 面對氣候變遷的嚴肅課題,上世紀末全球發展出新的「永續發 展」思維,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課題,國際上不論地區國家,都必 須加強對當地的環境努力及強化國際間相互的合作,以謀求人類最 大的福祉。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國際組織及國家) 皆積極倡導環境保護,發展節能減碳的綠建築,期降低對環境的衝 擊。目前全球各國已經有 26 個國家建立綠建築標章制度,「綠建 築」在歐洲稱為「永續建築」、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美加 與臺灣都稱為「綠建築」,基本理念大致相同;臺灣從 1991 年左 右,即體認建築開發與使用對生態環境、資源與能源耗用等節能與 環境議題之重要,1997 年開始積極致力於綠建築、綠建材與永續

(45)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環境技術的研究發展,並在 1999 年底建立綠建築標章評估制度, 為全球第 4 個實施具科學量化且是第一個適用於熱帶及亞熱帶的 綠建築評估系統。 圖 3-1 國際綠建築標章發展現況 資料來源:參考「節能低碳綠建築政策與推廣成效」簡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06.09(林子平教 授修正) 臺灣綠建築標章是依 1999 年完成「綠建築評估系統」自願推 動的制度,對綠建築的定義為:在建築生命週期中,消耗較少資源, 使用較少能源、產生較少廢棄物,及兼顧健康舒適之建築物。為擴 大綠建築政策,行政院於 2001 年核定實施「綠建築推動方案」, 規定公有建築物總工程造價在 5,000 萬以上者,需強制申請綠建築 認證,由政府帶頭推動綠建築,自然形成綠建築產業之市場機制及 環境。綠建築評估制度訂定之初並未分級,惟為鼓勵設計者追求較 佳之綠建築設計,2007 年訂定分級制度,綠建築評估依其得分高 低,分為合格、銅、銀、黃金及鑽石五個等級,如此可有效區分判

(46)

別綠建築的高下優劣,以利提升更優良的綠建築技術工法研發,自 2007 年實施以來,許多申請案例為達到較佳的分級等第,爭相辦 理綠建築設計改善,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充分達到「政府」、 「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另為鼓勵其他亦能符合綠建 築精神之建築技術與創意,臺灣現行之綠建築評估系統,對於與綠 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範疇有密切關係而不能量化、不 能計算的巧思,或一些合乎環境美學、健康舒適、環境調和、自然 生態的建築設計,已訂有加分升級的相關規定,藉以廣納並表彰其 特殊的綠建築設計創意。2011 年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 EEWH 以「綠 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EEWH-BC)為基準,發展出包含「住宿類」 (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 和「社區類」(EEWH-EC)等五種評估系統;2017 年新增綠建築評 估手冊-境外版,符合東南亞熱濕氣候的特徵,形塑完整的 EEWH 六大家族評估體系。 圖 3-2 EEWH 家族評估體系適用範圍[16]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簡報,2017

(47)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綠建築在建築類之評估內容係以基本型為基礎,其他廠房類及 住宿類則依據其建築使用特色,酌予調整其評估內容,如廠房強調 性能驗證、住宿類則加強其自然通風等。至於基本型之評估內容, 主 要 考 慮 臺 灣 亞 熱 帶 氣 候 特 性 及 掌 握 本 土 建 築 特 色 , 依 生 態 (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 健康(Health)四大指標群,再細分為 9 項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 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 水資源、污水垃圾等,以量化之標準作為評估依據,構成完整的「綠 建築評估系統」基礎;至於舊建築改善,則是考慮臺灣目前舊建築 比例約佔 97%,且多數舊建築於設計時並未將綠建築納入規劃, 這些建築多存在極大改善潛力,為鼓勵這些建築物進行改善,特別 以其改善前後之性能比較作為評估依據,依據 2015 版手冊規定, 合格級門檻介於 3.25 %至 13%,鑽石級則介於 12.5 %至 50%之間, 但針對大規模建築物及耗電強度強的建築物均有優惠,故各等級標 章評定須視個案狀況而定。而社區類則是將原先建築物擴大,期望 由點到面,形成更完整的區域,評估內容包括社區生態、機能、治 安等以符合社區使用機能為主要項目。 EEWH 的整體架構是依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範疇和 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 減量、廢棄物 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和污水垃圾改善等九大指標所建立。而各 EEWH 評估系統之差異如表 2-5 所示。分別說明如下:1.EEWH-BC、 EEWH-RS 和 EEWH-RN 以四大範疇和九大指標為架構,其中,

(48)

EEWH-RS 在 日 常 節 能 指 標 中 多 一 項 「 固 定 耗 能 設 備 」 , 而 EEWH-RN 則多一個減碳指標;2.EEWH-BC 和 EEWH-RS 的門檻 指標皆為節能和水資源指標,此為必要檢討項目,而 EEWH-RN 則 無門檻指標;3.EEWH-GF 仍以四大範疇為主,但指標項增加高階 主管承諾、空調系統測試調整平衡 TAB、綠色交通、再生能源、 員工休閒健康管理指標、創新指標和環境彌補措施;在生態範疇內 取消「生物多樣性指標」,在日常節能指標中多一項「能源成本評 估」;室內環境指標中增加「空氣品質」之項目;門檻指標則有高 階主管承諾、空調系統測試調整平衡 TAB 和日常節能指標。 (一)我國自 88 年起訂定臺灣亞熱帶氣候專屬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 並分別於 96 年實施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101 年實施綠建築家 族五大評估系統及 106 年推動境外綠建築評定制度。 (二)綠建築標章日常節能指標之建築外殼耗能評估,是以現行建築 技術規則節能法規標準嚴格 20%作為基準;同時再加入中央空 調系統納入節能管制規定及照明系統的節能要求,對於建築的 節能設計有更大的保證。其中空調節能評估除規範採用高效率 冷凍主機外,並鼓勵採用變頻、主機運轉台數組合、CO2濃度 外氣控制等節能設備系統,建置建築能源管理系統,執行空調 系統設計測試調整平衡(TAB)與性能確認(Cx)作業等;照 明節能評估則以提高燈具效率與照明功率為主,在確保健康照 明前提下,規範照明總耗電量。

(49)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序從基礎技術研究擴展至建立綠建築與綠建材標章制度,同時積極 應用推廣;另於 97 年及 99 年分別報奉 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 建築推動方案」及「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開創國際間以政府政 策導向全面推動綠建築的先例。建築技術規則於 2004 年 3 月 10 日 增訂第十七章綠建築專章,開啟了綠建築法制化的新頁,並自 2005 年 1 月 1 日實施「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2009 年 7 月 1 日則將 前述建築技術規則十七章章名修正為「綠建築基準」;該張部分條 文及設計技術規範並於 2012 年 5 月至 6 月賡續修正施行。 綠建築政策實施以來,已累積公有新建建築物實施綠建築設計 豐富的示範經驗,進而引導民間綠建築觀摩跟進,依照內政部相關 單位統計顯示,102 年綠建築標章新建建築案總樓地板面積占年度 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已達 11.91%,自 107 年起改以綠建築普及 率作為年度推動之績效指標(每年認可通過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 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 樓地板面積之比率),截至 107 年 11 月綠建築普及率已達 17.01%, 可見綠建築在臺灣發展蓬勃可期。 一、我國新建建築物節能設計法令與制度推動現況: 強制性法令規定:我國自民國 84 年起於建築技術規則增訂辦 公 廳 等 4 類 增 建 或 新 建 建 築 物 須 進 行 建 築 物 外 殼 耗 能 量 (ENVLOAD)設計,並持續修法擴大管制項目與管制範疇,101 年修正後每年全國新建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 85%以上已納入節能

(50)

設計管制。建築節能法規推動歷程: (一)84 年 3 月增訂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45 條之 1 至 3 規定增建或新建(辦公廳類、百貨商場類、國際觀光旅館、觀 光旅館)建築物,地面以上樓層總樓地板面積 4,000m2以上之 建築物外殼耗能量(ENVLOAD)。 (二)88 年 8 月增修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45 條之 1 至第 45 條之 7 規定,建築節能設計管制項目擴大,包括:建築物外 殼耗能量(ENVLOAD)、外殼等價開窗率(Req)、平均熱傳透率 (屋頂與外牆 U 值) (三)93 年 10 月訂定發布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7 章「綠 建築」,建築物節約能源在建築外殼方面採用 ENVLOAD、Req 指標之強制型規範,為較先進的性能式法規;98 年 5 月修正為 「綠建築基準」,並增修相關條文與基準。 (四)101 年增訂建築物外牆及開窗部位之隔熱與遮陽基準, 2 種檢 討方式擇一適用;適用範圍為學校類、大型空間類、住宿類建 築物不限面積全面適用,除特殊情況外,其他各類建築物樓地 板面積超過 1000 m2亦應適用。 (五)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05 年建築節能法規修訂研究成果所提修正 草案,業由內政部營建署於 106 年多次召會研商完竣,該署 107 年度 12 月 17 日完成法規預告作業。[17]修正重點,包括: 1.導入動態 ENVLOAD 基準,增加管制分類並簡化公式與規

(51)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2.新增高海拔山地氣候建築節能規範。 3.建立自然通風節能評估法規,誘導良好通風平面的設計。 我國位處亞熱帶氣候區,夏天高溫炎熱,故要避免室外的熱傳 入室內;但在冬天時氣候涼爽,也需確保人、照明與設備之發散熱 能傳出至室外,並引入較涼爽的氣流。透過「建築技術規則」建築 節能法規,管制建築隔熱與外殼耗能量(ENVLOAD),從建築方 位、合理開窗、外遮陽、隔熱與自然通風等不同面向綜合評估,以 達到節能設計要求。 我國已訂定亞熱帶氣候區最嚴格的屋頂隔熱標準,以阻隔透過 建築物水平屋頂面傳入室內最大量的太陽日射熱能。 另在建材隔熱性能方面,依建築研究所研究發現,隔熱性能太 高的建材,雖然夏季可有效阻隔太陽日射熱能,但秋冬外氣涼爽季 節,卻也阻礙室內熱之排出,反而需開啟空調,造成耗能的不合理 現象。因此,因應臺灣氣候特徵及節能減碳目標,目前我國法令之 建築隔熱標準,是兼具隔熱與通風排熱功能,所訂定之科學量化基 準。 (一)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 1.建築節能法規規定於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7 章綠建 築基準專章,主要是管制建築物來自外部的熱能,以減低建築空 調負荷與耗能。 2.現行建築節能法規針對新建或增建建築物之管制項目,包括:(1) 屋頂與外牆隔熱性能、(2)建築外殼耗能量、(3)立面開窗部位之窗

(52)

熱傳透率與遮陽係數、(4)窗面平均日射取得量及(5)外殼等價開窗 率。其中部分項目並依臺灣氣候差異,區分為北、中、南三區不 同基準。 表 3-4 各國隔熱基準比較 (本研究彙整修正) 3.受管制建築類型:辦公廳、百貨商場、旅館、醫院(四類為 1,00 0m2以上)及住宿、學校、大型空間類建築(三類為 500m2以上) 每年新建建築物納入管制比例,已由 84 年 2﹪擴大至目前 85% 以上。 4.本所歷年建築節能法規修訂研究成果,均送請營建署研修建築節 能法規。

(53)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圖 3-3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7 章綠建築基準規範項目 (本研究繪製) (二)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 1.為防止中央空氣調節系統超量設計,102 年 6 月 19 日內政部、經 濟部會銜發布「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將中央空調系 統納入節能管制規定。 2.配合建造執照申請作業,中央空調系統設計由空調技師簽證。 第三節 內政部智慧綠建築施政重點 內政部依據行政院 107 年度施政方針,配合中程施政計畫及核 定預算額度,並針對經社情勢變化及本部未來發展需要,編定 107 年度施政計畫,重點為維護民眾安全、落實土地永續,落實公民參 與轉化精進動能,從民眾的角度,營造安全、安心、永續、民主的

(54)

生活環境。 截至 107 年 5 月底,臺灣總人口數為 2,357 萬 2,415 人,總戶 數為 8,67 萬 9,670 戶。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資料顯示,都市計 畫區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3 萬 6,197.07 平方公里)的 12.9%,都 市計畫區內人口數占總人口數 79.8%;106 年底低收入戶(14 萬 2,814 戶,31 萬 7,257 人-總人口數 1.35%)占全國總戶數 1.65%、 中低收入戶(11 萬 7,776 戶,35 萬 425 人-總人口數 1.49%)占全 國總戶數 1.36%,低收入及中低收入二者戶數合計占 3.01%,人數 則占總人口數 2,94%。在全國房價所得比自 105 年第 2 季起逼近並 超越 9%,在國民所得未能顯著成長的綜合影響下,要創造宜居、 安居的社會環境,必須審慎面對因應。 107 年度施政目標及策略中,涉及國土計畫、都市計畫、建築 管理與住宅開發供給等,包括: 一、加強防救災體系,保障民眾安全 (一)健全全國災害防救體系,強化防救災雲端平臺及防救災圖資應 用,增進災害防救能量。 二、健全國土規劃,落實國土永續發展 (一)建立國土新秩序,逐步落實二層級空間計畫體系及國土功能分 區,加強民眾參與,確保土地合理使用;強化土地開發審議效 率,檢討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法令,確保國土永續發展。 (二)建構永續智慧生活環境,精進建築科技技術研發,強化都市防

(55)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訊流通應用。 (三)完備都市更新機制,推動建物防震改善整體方案與配套措施, 改善居住環境品質,帶動都市再發展;營造人本無障礙空間, 建構永續生活圈道路系統;推動國內二、三線鄉鎮市核心生活 圈之整體改造,提升公共設施服務品質,營造優質生活環境; 加速污水下水道建設,促進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推動新市鎮開 發,誘導人口及產業合理分布。 三、打造宜居環境,維護民眾居住權利 (一)強化推動只租不售之社會住宅,與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共同盤 點、活化土地、人力等現有資源,並結合都市計畫及都市更新 政策,協助地方政府提升社會住宅興辦能量。 (二)完備住宅租賃制度,促進租賃市場健全發展;善用民間能量, 引導市場釋出空餘屋,推動包租代管機制,鼓勵房東共同參與 社會住宅;持續提供多元居住協助措施,加強照顧弱勢者居住 權益。 (三)健全不動產交易管理制度,研修實價登錄法制,並精進估價技 術及實價登錄資訊應用,強化不動產交易資訊透明;檢討不動 產經紀業管理法規及不動產交易相關定型化契約,促進不動產 活化及有效利用。 除依國土計畫法制定全國國土計畫外,必須從維護民眾居住權 利、打造宜居環境著手,結合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力量共同推動宜 居智慧節能永續的社會住宅與公共住宅,並透過建築管理與不動產

(56)

交易平台,將房地產資訊與大數據透明化,建立房地產建築履歷制 度,從規劃設計、營建施工、使用管理、更新維護及交易移轉、租 賃代管、物業管理等多面向建構建築履歷資訊,引導優質房地產建 築產品開發生產,並利行政部門據以落實管理與政策規劃,並能有 效掌控財政稅收與社會福利標的。 內政部因應臺灣氣候變遷、都市熱島減緩與建築節能減碳,賡 續陳報行政院核定推動智慧綠建築相關方案,包括綠建築推動方案、 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的推動後,已建立紮實的基礎,並將從 建築點擴大到社區線、城市面,近期並積極推動智慧社區實證計畫, 將能透過實際案例落實應用智慧綠建築技術的經驗,帶動臺灣全面 拓展永續智慧城市理念。 圖 3-4 智慧建築與綠建築之相關指標內容圖

(57)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圖 3-5 綠建築政策措施推動歷程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6。 其中近期的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與執行中的永續智慧城市-智 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推動策略及重點如下: 表 3-5 智慧城市推動政策 政策 期程 推動策略 智慧綠建築推動 方案 民國 99-104 年 1. 進行創新技術研發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2. 健全法制規範以消弭產業發展限制 3. 培訓專業人才以滿足產業發展所需 4. 辦理示範應用推廣以帶動產業發展 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 區推動方案 民國 105-108 年 1. 提升智慧綠色科技應用創新技術研發競 爭力 2. 健全法制及技術規範消弭發展限制 3. 培養跨領域人才及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 4. 推動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 5.推動普及智慧綠建築 6.宣導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 (資料來源: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

(58)

(一)辦理既有建築節能改善補助計畫 建築節能與綠廳舍改善補助計畫係針對具改善潛力之公有既 有建築,進行問題診斷與改善示範,包括空調主機與系統、熱水系 統、能源管理與最佳化運轉,以及照明、外遮陽與屋頂隔熱改善等, 改善後使建築物達到節能減碳之目標。 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既有建築建築節能改善示範計畫(針對 公有之學校、醫院、辦公廳舍等),迄 106 年止,累計完成 614 案 改善,每年可節電約 1.0186 億度(約占住宅與服務業部門 106 年 度總用量 0.11%)、減少 CO2排放 5.9 萬噸、節省電費約 3.5 億元, 平均 4.4 年回收。具顯著節能效益的改善項目,包括: (1)冰水主機汰舊換新 針對中央空調系統約可節能 20~25%,總計汰換 1 萬噸以上, 回收年限約為 4.2 年。 (2)空調節能策略導入 藉由主機台數控制、增設變頻器、熱交換氣、外氣預冷、廢熱 回收等策略,降低空調熱負荷,約可節能 8~11% ,平均回收年限 約為 7 年。 (3) BEMS 能源管理系統 透過 BEMS 監控改善及管理,可有效控制電力負載狀況,並維 持機器設備最佳運轉效率,經統計至少可節省 10%之能源消耗。 (4)高效率熱泵系統

(59)

第三章 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 汰換熱泵回收年限約 3.9 年。 (5)照明節能改善 藉由汰換高效率燈具、調整合理照度及晝光利用等手法,約可 節能 15~20%,平均回收年限約為 4.7 年。 (二)辦理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計畫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105 年開始推動「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 示範計畫」政策,考量北中南區位、城鄉平衡、使用者生活型態與 發掘智慧生活服務應用潛力等議題,考量不同類型之場域需求及其 智慧生活應用不盡相同,故規劃包括住宅社區、大專院校校園、科 學或工業等園區、偏鄉及離島或其他具潛力場域等,分各類場域分 組進行評選,並補助建置創新實證服務應用系統,並辦理永續智慧 社區創新實證政策宣導說明會及相關研討參訪活動,擇優補助建置 與該場域生活應用需求相關之創新實證應用服務內容,105 至 107 年度共遴選出 37 案,以推廣落實「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 畫」政策之目標。

數據

圖 1-1  研究流程
表 3-3  勞動力市場統計指標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 P.58,107.06.30) [5] 第二節  臺灣永續智慧社區與智慧綠建築政策發展課題  面對氣候變遷的嚴肅課題,上世紀末全球發展出新的「永續發 展」思維,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課題,國際上不論地區國家,都必 須加強對當地的環境努力及強化國際間相互的合作,以謀求人類最 大的福祉。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國際組織及國家) 皆積極倡導環境保護,發展節能減碳的綠建築,期降低對環境的衝 擊。目前全球各國已經有 26 個國家建立綠建
表 3-6  「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完成情形  年度  補助案件數  進度  105 年度  7 案  105 年完成 2 案,餘 5 案 106 年完成,107 年抽查 2 案:成大、文資局。  106 年度  19 案  106 年完成 8 案、1 案撤銷,抽查其中 3 案:中興、台東縣、北商大。餘 9 案經費保留至 107 年,6 案已 完成。  107 年度  11 案正取  4 案備取  正取 10 案已招標建置中,1 案申請紹消補助;備取 1 案已完成修正計畫書及基本設計圖說備查,刻正
圖 4-3  建立 SDGs 與 EEWH 關聯性  (資料來源:羅時麒、蔣本基,循環永續綠建築創新環境科技發展策略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 研究計畫,106.12)        圖 4-4 WGBC 提出綠色家庭與綠色辦公室永續發展目標比較  (資料來源:羅時麒、蔣本基,循環永續綠建築創新環境科技發展策略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 同研究計畫,106.12;WGBC,201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香港建築信息模擬學會.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 ESO created by five Member States with the goal to build a large telescop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  Belgium, France, Germany, Sweden and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involves teaching how to connect the sounds with letters or groups of letters (e.g., the sound /k/ can be represented by c, k, ck or ch spellings)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With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green tourism and national wetland restoration policy,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of wetland ecology and bird pop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and

“fumes / smoke Management”, followed by “waste recycling”, and finally “green energy”. Mean value of the Green restaurant on the degree of cognition are agreeing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