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吳語處衢方言中古止蟹攝開口韻字群 的歷史音韻析層擬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吳語處衢方言中古止蟹攝開口韻字群 的歷史音韻析層擬測"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吳語處衢方言中古止蟹攝開口韻字群

的歷史音韻析層擬測

林貝珊

** (收稿日期:108 年 1 月 31 日;接受刊登日期:108 年 5 月 24 日)

提要

本文探討吳語處衢方言止蟹攝開口韻字群的歷史音韻層次。研究方法兼採「歷史比較

法」與「層次分析法」

。首先,在同源詞組詞音比較的基礎上建立嚴整的語音對應關係。

然後,藉由(1)結構上的特徵,例如元音舌位、韻尾型態、聲母環境等,及(2)系統性

的比對,例如古韻部來源、中古開合等第條件等,將各組對應關係配整成層。最後,參照

已知的漢語音韻發展階段及其重要的音韻格局,定位各層次韻讀的相對年代。由於篇幅有

限,本文優先處理互融較不那麼劇烈的開口韻字,合口韻字將另闢專文再探。層次分析的

結果,處衢方言止蟹攝開口韻字群共計四大類對應關係,分屬三大階段:上古音層次(Ⅲ)、

中古音層次(Ⅱ)及唐宋後文讀層次(Ⅰ)

關鍵詞:吳語處衢方言、止蟹攝開口字群、層次分析、比較法、歷史語言學

 本文構思期間,曾蒙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博士論文改寫專書計畫」提供經費,特致謝忱。此外承 蒙兩位審查人的寶貴意見,使本文的疏漏減少,論述更為周密,謹此致上謝忱。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DOI:10.6239/BOC.201906_(65).04

(2)

一、前言

吳語處衢方言位於浙江省西南丘陵山區,今共時音韻系統中存在豐富的異讀疊置現

象;對於關切浙南方音發展變遷的學者而言,傳統的文白讀二分顯然已不敷使用,有必要

以歷史語言學的比較眼光,進一步將不同來源的白讀音離析開來,以多源層次的角度解釋

處衢方言音韻發展的歷史。處衢方言做為南部吳語的次方言之一,廓清其共時音韻中歷時

層次的意義,除了能進一步理解處衢地區的方音史之外,也能夠做為婺州、甌江方言等其

他南部吳語次方言歷史比較的基石;由此擴充出去,對於日後南北吳語的音韻比較、乃至

建立原始共同吳語的擬音形式,都是舉足輕重的前導工作。

本文遠程的目標在於探求處衢地區的方音史,近程則是廓清本區韻讀的歷史層次。繼

梳理本區山攝字群的歷史層次之後,本文準備處理止蟹攝開口字群的歷史層次表現。理由

除了(1)山攝及蟹攝乃處衢方言今讀韻母型態複雜度居首者,自當接續處理之,此外(2)

就已知的漢語音韻發展史而言,止蟹兩攝自上古音時期迄今,有著千絲萬縷的分合關係,

1

二者與山攝之間亦存在「歌-祭-元」陰陽對轉的古音關係;這些關係是否在處衢方言的共

時今讀中有所反映,是本文欲追究的核心議題。故此,我們將觀察範圍劃在「攝」的層面,

是為了較全面地觀照這批相關韻類上古至今層次變異的脈絡,非有以中古晚期北方官話音

類框架浙南吳語之意。

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時運用歷史比較法中的「同源詞音比較」及層次分析法中的「漢

語傳統文獻參照」

,以期兼顧「縱向演變」及「橫向滲透」的音變事實。

2

我們將站在前賢

文白二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各種線索,諸如同源詞對應、鄰近親屬方言點互補有無、

音韻結構系統性比對等辦法,探求各類讀音的來源及其相對年代。具體的研究步驟可歸納

為四:

(1)以《切韻》音類及韻攝架構作為參照座標,擇取相同或相近歷史來源的字群,

建立方言間同源詞組的多種對應關係。此階段能夠進行比對的同源詞數量愈多、建立出來

的對應關係也愈可靠。

(2)檢視各對應組之間是否具備條件分佈,將呈現互補狀態的對應

組先行合併,並且在合於音理的條件下擬測每組對應的共同形式。

(3)根據系統性及結構

1 止攝之脂支三韻的上古來源各為古之部、脂部及佳部,蟹攝齊韻源自古脂部及佳部,皆咍韻則源自 古之部及脂部;因此,中古止攝與蟹攝自上古時期開始便有一定的關係。 2 秋谷裕幸、韓哲夫:〈歷史比較法和層次分析法〉,《語言學論叢》第四十五輯(2012 年 8 月),頁 277-335, 將語言中自發性的語音演變稱為「縱向演變」,因語言接觸而產生的層次競爭及變異稱為「橫向變 化」。

(3)

性的特點,將各等第字群中的對應組別相互配整成層,此時可能需要回頭檢查並修正擬音。

(4)參考漢語發展史或現代方音的情況,按照各層次的音韻特徵,包括今讀形式及音類

分合關係等,尋求合理的歷史來源及相對的年代先後。

關於本文語料及方言點的擇取,先簡單說明一下處衢方言的範圍及內部分區情形。

《中

國語言地圖集》1988 稱浙南地區的吳語為「處衢片」

,北臨吳語婺州片及徽語嚴州片、東

臨吳語甌江片及台州片;處衢片底下就東西兩邊分作「處州小片」及「龍衢小片」。曹志

耘〈南部吳語語音的共性和差異〉對處衢片的範圍及內部分區名稱稍有改動,名稱暫且略

去不提、純就範圍而言,主要是縮小龍衢小片,將衢州、龍游、縉雲劃歸婺州片,甌江及

閩江水系的遂昌、慶元等 5 點劃入處州小片。

3

王文勝《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及

《吳語處州方言的歷史比較》則基本再度回歸《中國語言地圖集》1988 結論,但認為東

北角的縉雲可歸屬婺州片。

4

綜上所述,本文擇取方言點的原則,為注重語料的詳盡度及

方言點的分布均衡度;除了《吳語處衢方言研究》及《吳語江山廣豐方言研究》的九個方

言點之外,另增加了謝雲飛〈麗水西鄉方言的音位〉

、王文勝《吳語處州方言的歷史比較》

文中麗水、宣帄、青田等三方言點語料,

5

以補足東半部的音韻資料。之所以並沒有將東

北角的縉雲納入,是考量了曹、王二位先生都將之劃歸婺州片的意見;該點雖位於甌江水

系上游,但同時也有婺州片永康方言的特點,這類具過渡性賥的方言點,可能並不適合作

為層次分析及共同擬音的參考,故本文暫時擱置不論。綜上所述,本文所取共 12 方言點,

在自然地理上可形成東西各半之勢:「開化、常山、江山、廣豐、玉山、龍游」6 點為西

(北)區錢塘江水系、

「遂昌、雲和、慶元、麗水、宣帄、青田」6 點為東(南)區甌江

及閩江水系;下文論述需要時將各以「西北區」及「東南區」稱之。

底下我們便從蟹攝一等咍泰韻字群開始,至蟹攝三四等祭齊韻字群為止,按照上述研

究步驟依次探討止蟹開口字群的音韻層次。

6

3 請參見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的共性和差異〉,《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 學出版社,2002 年),頁 65-71。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 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頁 B1-14 中南部吳語的分區意見,基本上亦依循上述曹志耘 2002 文中的意見。 4 請參見王文勝:《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頁 50-51、 王文勝:《吳語處州方言的歷史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頁 1-2。 5 參見謝雲飛:〈麗水西鄉方言的音位〉《中華學苑》第 38 期(1989 年 4 月),頁 1-68,及王文勝:《吳 語處州方言的歷史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頁 239-327。謝文語料不足之處, 則增補王文勝:《吳語處州方言的歷史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及施燕薇:《麗 水城關方言特點釋要》(浙江:浙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 年)關於麗水城區的音韻記錄。 6 本文列舉語料均以國際音標標示。聲調方面標注「調類」,一律以阿拉伯數字標於音節末:數字「1、 3、5、7」為陰調,分別代表「陰平、陰上、陰去、陰入」;「2、4、6、8」為陽調,分別代表「陽平、 陽上、陽去、陽入」;「0」則表示弱讀輕聲。涉及一字多音時,符合文白關係者,在兩讀音之間標以

(4)

二、蟹攝一等咍泰韻字群

中古咍海代及泰韻字群,在處衢各點大概有二至四種不同的讀法。底下我們先列出同

源詞表 2-1 及 2-2,然後舉常山、廣豐、雲和三點為例,說明蟹攝一等字的異讀狀況:

表 2-1:咍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倍 be6 bue4 bᴇ4 buɐi4 bɐi4 bei6 bei6 bei4 pai4 bɛi4,

be47 be4 bæ i4

貝8

pi5 pi5 pᴇ 5 puɐi5 pɐi5 pei5 pei5 pei5 ʔbai5 pɛi5,

pe5 pe5 ʔbæ i5

態 tʰɛ5 tʰɛ3 tʰᴇ5~度 tʰɐi5 tʰɐi5 tʰɛ5 tʰei5 tʰa5 tʰɑ5 tʰɛ5 tʰe5 tʰɛ5

胎 tʰɛ1

/tʰe1 tʰe1 tʰᴇ1

tʰɐi1,

tʰuɐi1 tʰɐi1 tʰei1 tʰei1 tʰa1 tʰai1 tʰɛ1 tʰe1 tʰɛ1

代 dɛ6 dɛ6

/de6 dᴇ6 dɐi6 dɐi6

dɛ6

/dei6 tʰei5 tʰa5 tʰɑ5 tʰɛ5 tʰe5 tʰɛ5

戴 te5 -- tæ 5姓 /tᴇ5v. tɐi5(v.,姓) tɐi5 tɛ5姓 ,tɑ5 v. tei5姓, ta5~帽 tɑ5 ʔdai5姓 ,ʔdɑ5~帽 tɒ5 ta5 ʔda5

耐 nɛ6 -- næ 6 na6 nɐi6 nei6 na6 nɑ6 nɑ6 nɒ6 na6 nɛ6

來 lɛ2 /li2 lɛ2 /li2 lᴇ2~信 /li2 lɐi2將 ~/li2 lɐi2 /li2 lɛ2 /lei2 lei2 la2十~日 /li2~去 lai2 /lie3 lɛ2

/li2 le2 li2

菜 tɓʰi5 tsʰɛ3

/tɓʰi5 tɓʰi5 tsʰɐi5 tsʰɐi5 tsʰei5 tsʰei5 tsʰa5 tsʰai5 tsʰɛ5 tsʰe5 tsʰɛ5

栽 tsɛ1 tɓi1 tɓi1 tsɐi1 tsɐi1

/tɓi1 dzɛ2

/dzei2 tsei1 tsei1 -- tsɛ1 -- --

彩 tsʰɛ3 tsʰɛ3

/tsʰe3 tsʰᴇ3 tsʰɐi3 tsʰɐi3 tsʰei3 tsʰei3 tsʰa3 tsʰai3 tsʰɛ3 tsʰe3 tsʰɛ3

猜 tsʰɛ1 tsʰɛ1 tsʰæ 3 tsʰa1 tsʰai1 tsʰei1 tsʰei1 tsʰei1 tsʰai1 tsʰɛ1 tsʰe1 tsʰæ i1

斜線「/」,「/」之前為文讀音、之後為白讀音。不符合或無法確定文白者,以《吳語處衢方言研究》、 《吳語江山廣豐方言研究》兩書提供的訊息為主:各讀音間以逗號「,」分開,並在右下角加注詞彙 環境或數字「1、2、3……」等,依序分別代表「最常用、次常用、次次常用……」,依此類推。資 料從缺者或以同音字舉代,或以「--」表示無資料。 7

[ɛi]為謝雲飛 1989 紀錄;[e]為王文勝 2015 的麗水資料,施燕薇 2012 碩論語料則記為[ei]。[ɛi][e][ei]

乃同批例字的不同記法,考量年代先後因素,我們認為麗水咍韻可能有[ɛi]>[ei],[e]的演變。

8

「貝」在《切韻》中雖是泰韻字,但處衢各點泰韻唇音字均已讀同咍韻,故本文將此字視為咍韻字

(5)

災 tsɛ1 tsɛ1 tsᴇ1 tsɐi1 tsɐi1 tsei1 tsei1 tsa1 tsɑ1 tsɛ1 tse1 tsɛ1

賽 sɛ5 sɛ5 sæ 5 sa5 sai5 sɛ5 sei5 sei5 sɑ5 se5 se5 sæ i5

改 kɛ3 ke3 kᴇ3 kɐi3 kɐi3 kei3 kei3 ka3 kai3 kɛ3 ke3 kɛ3

該 ke1 ke1 kᴇ1 kɐi1 kɐi1 kei1 kei1 ka1 kai1 kɛ1 ke1 kɛ1

開 kʰɛ1 kʰe1 kʰᴇ1 kʰɐi1 kʰɐi1 kʰei1 kʰei1 kʰei1 kʰai1 kʰɛ1 kʰe1 kʰɛ1

海 xɛ3 xe3 xᴇ3 xɐi3 xɐi3 xei3 xei3 xa3 xai3 xɛ3 xe3 xɛ3

孩 ɛ2 -- -- xa2 ɦai2 xɛ2 a2 a2 xɑ2 -- -- --

愛 ɛ5 e5 ᴇ5 ɐi5 ɐi5 ei5 ei5 a5 ai5 ɛ5 e5 ɛ5

表 2-2:泰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大 dɛ6~蒜 dɛ6~

蒜,

dɑ4巨~ dæ 6

~媽 da6~蒜 dai6~蒜 dɑ6~蒜 da6~學 dɑ6~學 tɑ6~學 太 tʰɒ5 太 tʰa5 太 tʰa5

泰 tʰɛ5 tʰɛ3 tʰæ 5 tʰa5 tʰai5 tʰɑ5 tʰa5 tʰɑ5 tʰɑ5 tʰɒ5 tʰa5 tʰa5

帶 tɛ3 /tɛ5 tɛ3 /tɛ5 tæ 5 ta3n. ,ta5v. tai3 /tai5 tɑ5 ta3n. ,ta5v. tɑ5 ʔdɑ3n. ,ʔdɑ5v. tɒ5 ta5 ʔda5 賴 lɛ6 lɛ6 læ 6 la6 lai6 lɛ6

/lɑ6 la6 lɑ6 lɑ6 lɒ6 la6 la6

蔡 tsʰɛ5 tsʰɛ3 tsʰæ 5 tsʰa5 tsʰai5 tsʰei5 tsʰa5 tsʰa5 tsʰɑ5 tsʰɒ5 tsʰa5 tsʰa5

蓋 kuɛ5 kuɛ5 kᴇ5/

kuæ 5~瓦

kɐi5 kɐi5

/kuai5 kei5 ka5 ka5 kuɑ5 kɛ5 ke5 kɛ5

艾 ŋɛ6 ŋɛ4 ŋæ4(植物)

,ŋæ6姓

ŋa6 ŋai4 ŋɑ6 ŋa6 ue6植物

,ŋa6姓 ŋɑ4(植物), ŋɑ6姓 ŋɛ6 ue6植物 ,ŋa6姓 ŋuɛ6 害 ɛ6 xe5

,ɦe6 ᴇ6 xɐi6 ɦɐi6 ei6 ei6 a6 xuɑ6 ɛ6 e6 ɛ6

常山、廣豐、雲和蟹攝開口一等字群的異讀狀況如下:

常山咍海代

廣豐咍海代

雲和咍海代

[

ɛ

]:來

態代

猜採

賽慨

[a]:耐猜賽孩

[a]:態代災

[ue]:倍

[u

ɐ

i]:貝倍胎

[e]:胎代

開海該

[

ɐ

i]:來

胎戴

v.

災採開海該

[ei]:貝倍猜栽賽開

[i]:貝來

[i]:來

[i]:來

[

ɑ

]:耐戴

(6)

[e]:害

[

ɐ

i]:害蓋

[a]:害蓋蔡艾

[

ɛ

]:大

~蒜

v.

賴蔡艾

[a]:大

~蒜

v.

賴蔡艾

[

ɑ

]:大

~

帶賴

[u

ɛ

]:蓋

上述異讀中,咍韻系[ue][uɐi]只有幫系字,[e][ɐi]則一定沒有幫系字,彼此呈現互補關

係,說明了這些韻母當中的 u 介音應是受到雙唇聲母的影響而增生;類似的音變也擴展至

少數端系字,例如廣豐「胎」有[ɐi][uɐi]兩讀。此外,常山泰韻[uɛ]在此處看來也與[ɛ]互

補,前者只有見系字(不包含疑母)

,後者則有除了見系之外的其他系字(包括疑母)。

(一)咍(海代)韻的今讀類型及其對應關係

在同源詞音比對的基礎上,我們在咍韻系找到四組對應關係,分別是:1)組--元音開

口度較大且多半無 i 尾的[

ɛ

][æ ][a][

ɑ

]等;2)組--元音開口度相對較小且多半有-i 尾的

[

][ɐi][ei][ai]等;3)組--高元音或複元音[i][ei]等;4)組--低或後元音[a][

ɑ

][

ɒ

]等。這四組彼

此間並不具備互補或先後演變的關係,並且不孤立出現、在同類或鄰近方言裡皆可找到一

定數量的對應組,因此可認定為音韻層次。

9

接著,我們要找出各音韻層次的特徵及其相對關係。能夠憑藉的,除了文白異讀訊息

之外,各對應組所轄的例字數量及種類亦相當重要。然由於音韻層次相互接觸互競通常採

詞彙擴散(lexical diffusion)的方式進行變異或疊置,各方言點的轄字總是難以一致,為

了有效分辨各層次所轄核心例字群,我們訂定了例字歸屬的統計原則:分西北區及東南區

兩大單位,各單位底下同類讀音出現過半數以上者列出、不過者捨去不計;

10

異讀均計算

在內,其中若有確鑿的文白關係或重要的語意環境,則以小字標示在例字右下角。結果如

下表 2-3 所示:

9 陳忠敏〈語音層次的定義及其鑑定的方法〉,收錄於《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7 年),頁 135-165。該文認為語音層次需具備三屬性:一、一個語言或方言內部,某語音層 次所具有的語音特徵在相同語音條件下或來源相同的音類條件下應會重複出現。二、在同類或鄰近 方言裡可以找到對應的語音層次。三、語音層次變異屬於純語音範疇,所以語音層次變異跟一切非 語音因素無涉。 10 所謂過半數的定義,乃「無缺者」需達四點,例如表 2-3 西北區 1) 2) 3)組、東南區 2) 4)組;「有缺 者」則將缺者扣除後過半數即取,例如東南區 1)組因無宣平故達三點即取、西北區幾無 4)組故龍游 一點即取,依此類推。後文中均依此原則歸納例字,恕不再贅。

(7)

表 2-3:咍韻系開口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1)

ɛ

ɛ

æ

a

ai

ɛ

a

a

ɑ

ɛ

--

ɛ

例字:耐代文戴姓猜賽孩… 態胎代菜彩災改該海概孩愛…

2)

e

e,

幫 ue

ɐi,

幫端

uɐi

ɐi

ei

ei

ei

ai

ɛi,e

e

æ i

例字:貝倍胎白代白戴v.彩白災該開改海愛… 貝倍猜賽開…

3)

i

i

i

i

i

ei

ei

i

ie

i

--

i

例字:來白菜白栽白 來白

4)

--

--

--

--

--

ɑ

a

ɑ

ɑ

ɒ

a

a

例字:戴v. 耐戴v.

如此歸納的好處,是能夠有效替我們過濾掉在層次競爭之際較「易於變異」的例字,

而留下較「固著」於該層次的核心例字群,藉此進一步看出各層次的主要特徵,並初步推

測層次間的先後關係。由上表 2-3 可看到三個特點:

(1)1)組多文讀音,2)3)組多白讀音;

(2)西北區以 2)組為大宗,東南區則 1)組為大宗。(3)4)組的例字數量最少,且若龍游

除外的話,則西北區並無 4)組。

另,從文白異讀及詞彙類型等訊息來看,1)組應晚於 2)3)兩組,而 3)組應早於 2)組;

此外 3)組例字的上古來源均為古之部,是值得注意的一點。至於 4)組,目前訊息尚不夠

充足,需待泰韻分析後再一起討論。

(二)泰韻的今讀類型及其對應關係

利用同源詞音比對,我們在泰韻找到三組對應關係,主要的例字群如下表所示:

表 2-4:泰韻開口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開 常 江 廣 玉 龍 遂 雲 慶 麗 宣 青 1)

ɛ

ɛ

æ a ai

ɛ

a a ɑ ɛ a ɛ 例字:帶n.賴文艾姓害 帶n艾姓害蓋 2) -- e ᴇ ɐi ɐi ei ei -- -- -- e --

(8)

例字:害蓋文 害 3) ɛ 見 uɛ ɛ 見 uɛ æ 見 uæ a 見-- ai 見 uai ɑ 見-- a 見-- ɑ 見-- ɑ 見 uɑ ɒ 見-- a 見-- a 見-- 例字(非見):帶v.大~蒜泰賴白蔡艾植物 (見):蓋白 帶v.大~學泰賴蔡艾植物 害蓋

上表顯示出三重點:

(1)泰韻主要的韻讀形式乃 3)組。

(2)2)組均為牙喉音(不包含

疑母)

,西北區 2)3)兩組有較清楚的文白疊置現象,開化及東南區多數點則已無 2)組音讀。

(3)1)3)兩組的韻讀形式相當近似,西北區除了龍游外、東南區除了雲和、麗水、青田

外,二者相同、實難區辨。為了將二者離析開來,我們藉助了詞性、同源詞組、聲調及文

白異讀等線索,結論是 1)3)兩組是不同的音讀層次,形成的時間亦有早晚之別。底下以

「帶、

賴、艾、蓋」四同源詞為例,說明本文的分層意見:

表 2-5:泰韻 1)3)組層次分析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1) ɛ ɛ æ a ai ɛ a a ɑ ɛ a ɛ 3) ɛ 見 uɛ ɛ 見 uɛ æ 見 uæ a 見-- ai 見 uai ɑ 見-- a 見-- ɑ 見-- ɑ 見 uɑ ɒ 見-- a 見-- a 見-- 帶 tɛ3

tɛ3文 -- ta3n. tai3文 -- ta3n. -- ʔdɑ3n. -- -- --

tɛ5白 tɛ5白 tæ 5 ta5v. tai5白 tɑ5 ta5v. tɑ5 ʔdɑ5v. tɒ5 ta5 ʔda5

賴 lɛ6 lɛ6 læ 6 la6 lai6

lɛ6

la6 lɑ6 lɑ6 lɒ6 la6 la6

lɑ6白

ŋɛ6 -- ŋæ6

ŋa6 -- -- ŋa6 ŋa6ŋɑ6ŋɛ6 ŋa6ŋuɛ6

-- ŋɛ4 ŋæ4(植物) -- ŋai4 ŋɑ6 -- ue6植物 ŋɑ4(植物) -- ue6植物 --

蓋 -- -- [kᴇ5

kɐi5 kɐi5kei5] ka5 ka5 -- kɛ5 [ke5] kɛ5

kuɛ5 kuɛ5 kuæ 5白 -- kuai5白 -- -- -- kuɑ5 -- -- --

表 2-5 是我們據以離析 1)3)兩層次的同源詞證據。上表以各例字為單位,虛線上者為

1)類、虛線下者為 3)類。有三點需加以說明:

(1)

「賴」僅龍游能有所辨析,其餘單一讀

音皆無法進一步歸類,故置於中央。

(2)

「艾」的讀音按「姓氏」

「植物名」二詞彙而分。

「艾

」聲調陽去,符合《廣韻》

「五蓋切」次濁去聲字的紀錄;而「艾

植物

」有陽上陽去兩

(9)

種聲調表現。

11

考量到「姓氏」多半與文字結合良好、文讀音居多的特性,而動植物名稱

則常展現本地方音特色等理由,我們將「姓氏」讀法歸為 1)類、

「植物」讀法歸為 3)類。

(3)

「蓋」在江山、廣豐、玉山、龍游、宣帄五點的上行讀音,事實上屬 2)類,故標以“[ ]”

並 斜 體 加 以 區 隔 。 由 「 蓋 」 的 異讀狀況可知,1)2)兩類互競後,西北區多呈現 2)取

代 1)、東南區則多 1)取代 2)的結果。

(三)蟹攝一等韻的層次關係

綜合上述咍韻系四類、泰韻三類對應關係的結論,我們將之加以配整如下表 2-6 所示;

然後,搭配已知的漢語音韻發展史知識,推斷各對應關係所代表的歷史層次意義,並為之

擬測合理的音值。

表 2-6:蟹攝開口一等韻各對應組一覽表 咍 1) 泰 1) ɛ ɛ æ a ai ɛ a a ɑ ɛ -- ɛ ɛ ɛ æ a ai ɛ a a ɑ ɛ a ɛ 泰 2) -- e ᴇ ɐi ɐi ei ei -- -- -- e -- 咍 4) -- -- -- -- -- ɑ a ɑ ɑ ɒ a a 咍 2) e e, 幫 ue ᴇ ɐi, 幫端 uɐi ɐi ei ei ei ai ɛi,e e æ i 泰 3) ɛ 見 uɛ ɛ 見 uɛ æ 見 uæ a 見-- ai 見 uai ɑ 見-- a 見-- ɑ 見-- ɑ 見 uɑ ɒ 見-- a 見-- a 見-- 咍 3) i i i i i ei ei i ie i -- i

(1)蟹攝一等層次:

上表咍 1)泰 1)共同的特徵是多文讀音,顯然是咍泰韻所有層次當中年代相對最晚者。

此音韻層次中咍泰的形式全同,年代偏晚,反映的應當是「蟹攝一等重韻已然合流不分」

的中古晚期十六攝格局。另一個支持的理由是,在音類分合上,該層次的韻讀形式與蟹攝

二等「皆佳合流」的文讀音完全吻合(詳見第三章)

,可見本層次不止反映蟹攝一等重韻

11 雲和、宣平「艾植物」的讀法比較不同,本文認為這大概是進一步的變化:舌根鼻音聲母丟失,但留 下 u 介音,元音舌位受 u 的[+high]徵性影響而上升(ŋɑ, ŋa>ue)。

(10)

無別、更兼有蟹攝一二等合流的格局。因此,處衢方言此文讀層的相對年代,我們認為大

約是宋元等韻圖時期,最早應不會超過晚唐早期韻圖(《韻鏡》四十三轉)格局,可稱之

為「唐宋後文讀層」

(2)中古咍泰有別層次:

上表咍 2)及泰 3),在咍韻及泰韻中都是白讀音;韻讀形式方面,咍 2)的元音開口度

相對較小且多半有-i 尾,泰 3)則元音開口度較大、多半無-i 尾,見系則有

u 介音。綜合上

述特點來看,本文認為咍 2)及泰 3)所代表的歷史層次為中古咍泰有別的咍韻及泰韻,屬

於《切韻》時代的中古音格局。其中,泰 3)帶 u 介音者([uɛ][uæ ][uai][uɑ])全為見系字,

此 u 介音有可能是 k 系聲母早期帶唇化成分的遺跡。

12

關於中古蟹攝一等重韻咍泰有別的痕跡,漢語南方方言今日在共時帄面上仍頗有展現,

前輩學者對此議題已多有關注,例:王洪君〈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

的歷史關係〉

、曹志耘等《吳語處衢方言研究》

、江敏華〈客贛方言的「支與脂之」之別及

相關韻攝的層次分析〉。

13

浙南吳語亦為其中之一。本文耙梳語料,確定處衢方言的咍泰

有別乃主要元音舌位「低與非低」

(泰[+low]:咍[-low])

、或有無韻尾-i(泰多半無、咍多

半有)的差別。在音類分布上,說處衢方言的「咍泰有別」主要見於舌齒音字群(端來精)

應無疑義;這一方面是由於可資對比的例字較多(態/泰、袋/帶、來/賴、菜/蔡),另方面

則是由於泰韻見系頗有與咍韻合流的其他層次表現(即上文泰 1)與下文泰 2))

(3)咍泰合流層次:

上表泰 2)在泰韻中多半是文讀音、均為牙喉音字(無疑母)

、且形式與咍 2)全同。泰

2)咍 2)在形式上相合這點,我們認為頗具啟發性。參考北方官話咍泰無別、且主要是「泰

向咍合流」的格局,本文認為泰 2)代表的應該是泰韻中古晚期以後受到北方官話「泰向咍

合流」格局影響而形成的、稍晚於泰 3)的層次韻讀。該層次由北往南的擴散力量,到了處

12 鄭張尚芳:〈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語言研究》第 2 期(1983 年 2 月),頁 115 亦 提過溫州早期音 k 系聲母可帶唇化成分。溫州方言亦屬浙南吳語,此早期聲母特點應可相互參看。 13 請參見王洪君:〈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言研究》第 1 期(1999 年),頁 61-75。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齋、趙日新:《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社, 2000 年)。江敏華:〈客贛方言的「支與脂之」之別及相關韻攝的層次分析〉,《中國語言學集刊》第 6 卷第 1 期(2012 年 8 月),頁 157-176。

(11)

衢地區大概已是強弩之末,因此泰 2)例字偏少,音類亦相當侷限,我們將之稱為「泰

咍合流」層次。

除此之外,我們另外注意到咍韻中有一個為數較少、西北區無而東南區有的咍 4)韻讀

組。本章第一節分析咍韻時,我們尚不清楚咍 4)的層次意義,現在與泰 3)比較,發現這

組韻讀與之完全相合,因此本文推測,咍 4)反映的是「咍向泰合流」的吳地格局。相對於

「泰向咍合流」的北方官話格局,

「咍向泰合流」屬於吳方言本地音變的一種;北邊婺州

片的蘭溪與東陽方言亦有「戴

v.

」讀入泰韻的現象,處衢東南區此層次有可能便是鄰近婺

州片的影響結果。

14

此外,王洪君〈層次與演變階段—蘇州話文白異讀析層擬測三例〉及

王福堂〈紹興方言中蟹攝一等咍泰韻的分合〉

,均提及蘇州及紹興等北部吳語,也都有「咍

讀入泰」的音變痕跡。

15

凡此,都說明了此音變曾經廣泛存在於南北吳語;而放在漢語音

韻發展史的脈絡中看,在蟹攝一等韻正式形成之前,咍泰兩韻相互有所靠攏,而合流方向

南北有別,也在情理之中。

(4)古之部層次:

古之部層次見於咍韻,即上表咍 3)。咍 3)這批字上古的來源皆為之部,可能為古之

部殘存痕跡。考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中所載漢代經師注音,在《儀禮音義〃少牢饋食

禮第十六》

「來女」條下,鄭玄將「來」字讀音注為「釐,力之反,賤也」

;劉向本則有兩

讀:「音釐,亦音來,力代反,亦訓賤也」

。此外《春秋左氏音義之二.宣上第十》「棄甲

復來」的「來」字下則注為「力知反,又如字以協上韻」。關於上述文獻資料,唐代陸德

明的音切「力知反」可能只是一種因襲、不見得代表當時實際的語音,但可注意的是漢代

經師的音切;鄭劉二人均用之韻字「釐、之」當作「來」的注音及反切下字,有可能與處

衢方言此層次有關,值得重視。除此之外,今閩語次方言中,閩南及閩東也有少數咍韻字

白讀[i]者,例如福清、古田「來[li2]」

,福清、古田、漳州「苔[tʰi2]」

,福清、漳州「鰓[tsʰi1]」

等。

16

這批例字與本層次韻讀在形式上及同源詞彙上高度重疊,加上處衢與閩東閩南具有

鄰近的地緣關係,因此很可能反映出漢語南部早期共有的一種方音現象。而放在漢語音韻

14 參見秋谷裕幸等:《吳語蘭溪東陽方言調查報告》(神戶:神戶市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2002 年) 頁 15-35、48-65。 15 請參見王洪君:〈層次與演變階段—蘇州話文白異讀析層擬測三例〉,《語言暨語言學》第 7 卷第 1 期(2006 年 1 月),頁 63-86。王福堂:〈紹興方言中蟹攝一等咍泰韻的分合〉,收入《漢語方言論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頁 292-297。 16 最早提醒筆者注意漢語南部其他方言亦有此現象者為中研院語言所吳瑞文及江敏華研究員,在此謹 向二位先生致上謝忱。

(12)

的發展脈絡來看,此現象可以推到古之部,至少推到《切韻》灰咍韻成形以前的魏晉音格

局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各層次共同形式的擬音,我們先從「咍泰有別」的層次出發,再循線向後及向前

推擬。「咍泰有別」為中古音格局,我們參考董同龢先生的中古音系,

17

並考量各點語音

表現,將泰 3)擬作[*ɑi]、咍 2)則擬作舌位稍高一些的[*ɐi]。中古泰韻(即泰 3))我們之

所以擬作有-i 尾[*ɑi]的原因,在於玉山泰韻今讀尚有-i 尾,將此層次的共同形式擬為[*ɑi],

玉山保存韻尾而其餘各點丟失,如此較容易解釋;至於咍 2),與泰 3)相較,各點多為偏

高或偏前的[ɐi][ai][æ i][ei]等,是故將共同形式擬為舌位稍高一些、而仍屬低元音的[*ɐi],

方便解釋日後各點元音向前高的演變。再來,反映蟹攝一等重韻不分的咍 1)泰 1),與泰

3)相較,有別者皆元音偏前,故擬作[*ai]。最後,是反映古之部痕跡的咍 3),我們參考李

方桂先生上古之部擬音[*əg],將咍 3)擬作[*əi]。

18

如此一來,各點的讀法可以解釋為:開

化、常山等地皆-i 尾失落、主要元音前高化為[i];龍游及遂昌的主要元音亦稍向前高變化,

但尚有-i 尾;至於慶元的[ie],則可能是[i]韻進一步裂化的結果。

表 2-7:蟹攝開口一等韻的音韻層次及其擬音 層次相對年代 音韻格局 對應組別

咍韻

泰韻

Ⅰ文讀層

(1)咍泰合流為蟹一

咍 1)=泰 1)

*ai

Ⅱ中古晚期

(2)咍泰靠攏

官話:泰見向咍合流 泰 2)

*ɐi

吳地:咍向泰合流 咍 4)

*ɑi

Ⅲ中古早期

(3)中古咍泰有別

咍 2)≠泰 3)

*ɐi

*ɑi

Ⅳ上古音

(4)古之部

咍 3)

*əi

--

三、蟹攝二等皆佳夬韻字群

中古皆佳夬等韻,在處衢各點中的異讀表現,較之一等字單純些,大概有二類不同的

讀法。由於夬韻字少,且音韻行為與佳韻全同,所以下表 3-2 佳夬並列;此外,由於處衢

17 董先生將咍韻擬為[-Ai],泰韻開口擬為[-ɑi]。請參見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5 年),頁 168-170。 18 請參見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頁 36-39。

(13)

地區的唇音字已無開合之分,《廣韻》中雖為合口唇音字,但可與開口字同觀,下表亦增

列之。底下我們先列出同源詞表 3-1 及 3-2,然後舉江山、龍游、麗水三點為例,說明蟹

攝二等字的異讀狀況:

表 3-1:皆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19 宣帄 青田

拜 pɛ5 pɛ5 pæ 5 pa5 pai5 pɑ5 pa5 pɑ5 ʔbɑ5 pɒ5

pᴇ5/pɑ5 pa5 ʔba5

埋 mɛ2 mɛ2 mæ 2 ma2 mai2 mɛ2 -- mɑ2 mɑ2 mɒ2

mɛ ma2 ma2

齋 tsɛ1 tsɛ1 tsæ 1 tsa1 tsai1 tsɑ1 tsa1 tsɑ1 tsɑ1 tsɒ1 tsa1 tsa1

豺 dzɛ2 dzɛ2 sæ 2 sa2 zai2 dzɛ2 za2 za2 sɑ2 施zɛ2 -- --

階 kɛ1 kɛ3 kiæ 1~段 ka1 kai1 tɓiɛ1 ka5 kɑ1 kɑ1 kuɒ1 ka1 ka1

介 tɓiɔ5

/kɛ5 kɛ5

kiæ 5

~紹

ka5 kai5 tɓiɛ5

/kɑ5 ka5 kɑ5 kɑ5 kuɒ5 ka5 ka5

戒 ke5~煙, kɛ5豬八~

kɛ5 kæ 5 ka5 kai5~

,ɡɑ6~指

kɑ5 ka5 kɑ5 kɑ5 kuɒ5 ka5 ka5

械 ɓie5機~ ɦɛ6

iæ 6

~

xa6 ɦai6

,kai5 ʑiɛ6 a6 ɑ6 xɑ6 uɒ6 a6 a6

表 3-2:佳夬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牌 bɛ2 bɛ2 bæ 2 ba2 bai2 bɑ2 ba2 bɑ2 pɑ2 bɒ2 ba6 ba2

簰筏子 bɔ2 bɑ2 bo2 bɑ2 bɑ2 bɑ2 ba2 bɑ2 pɑ2 -- -- --

買 mɔ6 mɑ4 mɒ4 ma4 mɑ4 mɑ4 ma4 mɑ3 mɑ4 mɒ3 ma4 ma4

賣 mɔ6 mɑ4 mɒ4 ma6 mɑ6 mɑ6 ma6 mɑ6 mɑ6 mɒ6 ma6 ma6

敗 pɛ5 pɛ5 pæ 5 pa5 pai5 pɑ5 pa5 pɑ5 ʔbɑ5 謝bᴇ/bɑ bɒ6 ba6 ba6

稗 bɔ6 bɑ6 bɒ6 bɑ6 bɑ6 bu6 bɑ6 bo6 po6 -- -- --

19 麗水蟹攝二等皆佳夬韻,三份語料記法略有不同。王文勝 2015《吳語處州方言的歷史比較》牙喉音 [uɒ]、其餘[ɒ],二讀為條件互補且開合無別。施燕薇 2012《麗水城關方言特點釋要》主要皆記為[uɒ], 少數為[ɛ],亦開合無別。謝雲飛 1989〈麗水西鄉方言的音位〉這部分資料較少,但有重要訊息:牙 喉音開口為[ɒ]、合口為[uɑ],唇音文讀為[ᴇ]、白讀為[ɑ](唇音開合無別)。整體而言,王 2015 語料 多,但缺乏文白訊息;謝 1989 語料最少,但有重要的文白訊息,且可與施 2012 互相比對後得知麗 水皆佳夬韻有ɛ(ᴇ)/ɒ(ɑ)文白異讀。本表格主取王 2015,必要時增補謝施二家語料並於左上角標明「謝」 或「施」,未說明者均為「王」。

(14)

債 tsɛ5 tsɛ5 -- tsa5 tsɑ5 tsɑ5 tsa5 tsɑ5 tsɑ5 tsɒ5 tsa5 tsa5

差出~ tsʰɛ1 tsʰɛ1 tsʰæ 1 tsʰa1 tsʰai1 tsʰɑ1 tsʰa1 tsʰɑ1 tsʰɑ1 tsʰuo1 tsʰa1 tsʰa1

釵 tsʰɛ1 tsʰɛ1 tsʰɒ1 tsʰɑ1 -- tsʰɑ1 tsʰa1 tsʰɑ1 tsʰɑ1 tsʰɒ1 tsʰa1 tsʰa1

寨 zɛ6 tsɛ3 -- sa5 zai6 tsɛ5 za6 zɑ2 sɑ6

,sɑ5 zɒ6

suɒ5 za6 za6

灑 sɛ3 sɛ3 sæ 3 -- sai3 sɑ3 sa3 so3 so3 sɒ3 sa3 sa3

曬 sɔ5 sɑ5 sɒ5 sɑ5 sɑ5 suɑ5 sɑ5 sɑ5 sɑ5

,so5 sɒ5 sa5 sa5

街 kɛ1 kɛ1 kæ 1 ka1 kai1 kɑ1 ka1 kɑ1 kɑ1 kuɒ1 ka1 ka1

解脫也 tɓie3~答 /kɛ3~樹 /kɔ3~開 kɛ3(鋸) /kɑ3~鞋帶 kiæ 5~放 /kæ 3(鋸)/k ɒ3~開 ka3~放 kai3 /kɑ3 tɓiɛ5~放 /kɑ3~開

ka3~放 kɑ3~開 kɑ3~放 kuɒ3 ka3 ka3

解會也 uɛ6 uɛ4 uæ 4 xa4 ɦai4 -- -- -- -- -- -- --

佳 tɓiɔ1 -- -- kɑ1 kɑ1 tɓiɑ1 tɓiɑ1 ko1 -- 施kuo1 -- --

蟹 xɔ3 xɑ3 xɒ3 xɑ3 xai3 ɓie3

/xɑ3 xa3 xɑ3 xɑ3 xuɒ3 xa3 xa3

江山、龍游、麗水蟹攝開口二等字群的異讀狀況如下:

江山皆駭怪

龍游皆駭怪

麗水皆駭怪

[ɛ]:埋豺

[ɛ]:拜

[iɛ]:介

[æ ]:拜埋齋豺戒

[iæ ]:介械

[ɑ]:拜齋介

戒械

[uɒ]:拜

齋介戒械

江山佳蟹卦夬

龍游佳蟹卦夬

麗水佳蟹卦夬

[ɛ]:寨

[ɛ]:敗

[iɛ,ie]:解

脫也文

[æ ]:牌敗灑街解

脫也白

會也

[iæ ]:解

脫也文

[ɑ]:牌敗簰買賣債差

~

釵灑

街解

脫也白

[iɑ]:佳

[uɒ]:牌買賣敗

債釵寨灑曬街

解蟹

[ɒ]:稗買賣釵曬解

[uɑ]:曬

[o]:簰

[u]:稗

[uo]:差

~

上述異讀中,江山、龍游的[iæ ][iɛ][ie]等只出現在見系字,分別與[æ ]及[ɛ]形成文白異

讀,這就是近代北方官話一個十分著名的音韻變化:中古開口二等韻在牙喉音聲母的環境

(15)

中滋生-i-介音,韻母由洪轉細,並連帶導致聲母顎化。此音變向外傳播的力道頗強,處衢

地區身處波傳邊陲地帶,不到被全面影響的地步,但亦可見部分方言點二等開口牙喉音字

出現了帶-i-介音的文讀韻母;至於這類細音韻前頭的聲母,處衢各點則不見得都會跟著顎

化,江山、廣豐、玉山三點皆仍為舌根聲母,例如:江山「解」[kiæ 5]、廣豐及玉山「腔」

[kʰiã1]。

(一)皆(駭怪)韻的今讀類型及其對應關係

在同源詞音比對的基礎上,我們在皆韻系找到二組對應關係,即下表 3-3 的 1)2)兩組。

這兩組在語料中看不到文白異讀的疊置狀況,因此我們需靠著早期的麗水話記錄(謝雲飛

1989)

,搭配方言同源詞橫向比較,辨識出 1)組文讀、2)組白讀的事實。2)組如今是處衢

地區皆韻開口字的主要讀法。表中麗水 2)組各家記音略不同(詳注 19)

,可理解為今[uɒ]、

舊[ɒ](或唇音[ɒ]、其餘[uɒ]),下表寫作[uɒ]。

表 3-3 皆韻系開口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開 常 江 廣 玉 龍 遂 雲 慶 麗 宣 青 1) 見細 -- -- -- -- -- ɛ iɛ -- a -- ɛ -- -- 例字:埋豺 見細:階介文械 拜文埋豺 -- 2) 見細 ɛ,e ɛ æ a ai ɑ a ɑ ɑ uɒ (唇ɒ) a a iɔ,ie -- iæ -- -- -- -- -- -- -- -- -- 例字:拜埋齋豺階介白械 見細:階介文械 拜埋齋階介戒械 --

與表 2-4 泰韻各對應組相比較,可知皆 1)與咍泰 1)相同,皆 2)與泰 3)相同。

20

此外,

下表 3-4 佳夬韻 1)2)組亦與皆韻 1)2)組完全帄行。因此,我們得出三個結論:

(1)佳夬韻

1)2)組完全帄行的表現,說明皆佳夬在這些層次上已合流不分。

(2)除了皆佳不分的特點

之外,皆佳泰亦有合流不分的表現(皆 2)=佳夬 2)=泰 3))

;如果說泰 3)代表咍泰有別的

20 詳細地說,皆 2)仍有與泰 3)不同之處:1.皆 2)有文讀細音韻,2.皆 2)見系字沒有 u 介音。1.不必再 論,此處要說明 2.。我們認為皆 2)的見系字正好都沒有保留南部吳語早期牙喉音聲母帶唇化成分的 徵性,不過佳韻有,見於「解會」(《廣韻》胡買切)一詞,因此合起來看,皆佳 2)與泰 3)相同。

(16)

《切韻》中古音格局,那麼進入中古以後,處衢方言皆佳韻就逐漸往泰韻的方向合流了。

(3)皆韻年代最晚的文讀層次即皆 1),與咍泰 1)完全相同。

21

換言之在這個文讀層次上,

蟹攝一二等已經合流。

(二)佳夬(蟹卦)韻的今讀類型及其對應關係

藉由同源詞音比對,我們在佳夬韻系可找到三組對應關係如下表 3-4 所示,其中前兩

組與皆韻系全同,3)組則是佳夬韻獨有。

表 3-4 佳夬韻系開口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開 常 江 廣 玉 龍 遂 雲 慶 麗 宣 青 1) 見細 -- -- -- -- -- ɛ iɛ -- -- -- ɛ -- -- 例字:寨 見細:解~放 敗文 -- 2) ɛ,e ɛ æ a ai ɑ a ɑ ɑ (唇ɒ) a a

見細 iɔ,ie -- -- -- iɑ iɑ -- -- -- -- --

見-u- uɛ uɛ uæ -- -- -- -- -- -- -- -- --

例字:牌差出~釵寨灑街解會解脫也白 見細:佳解脫也文 見-u-:解會也 牌簰敗買賣釵寨灑曬街解脫也蟹 佳 -- 3)(=麻文) ɔ ɑ ɒ ɑ ɑ uɑ ɑ (=麻白) -- -- o -- -- u u o o uo o u 例字:簰稗買賣曬解脫也白蟹 稗佳

上表 3-4 的 1)2)兩組與皆韻同,3)與皆韻有別。上文已討論佳夬 1)2)組與皆 1)2)及泰

1)3)的帄行關係,這裡我們將討論的重點放在佳夬 3)組。佳夬 3)組歷來學者已有所注意,

21 皆佳韻除了龍游、雲和、麗水 1)2)組形式不同可資區辨之外,多數點無法區辨出 1)2)兩組。有兩種 可能的情況:1)組已多被 2)組取代消失、或 1)2)組形式相同乃「異層同讀」現象。若為「異層同讀」, 則狀況與泰 1)泰 3)可說如出一轍(詳表 2-5 及其討論),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進一步的證據能夠判斷皆 佳韻 1)到底是上述哪種情況。泰 1)3)尚可運用同源詞彙及聲調比較等方法加以區辨,皆佳 1)2)則缺 乏這些證據,因此例如開化常山的「埋 mɛ2、豺 dzɛ2」等字音,到底該歸屬 1)或 2),無法言說。表 3-3 及 3-4 為了呈現出該韻主要的對應關係,因此將形式沒有不同者的 1)組從闕,然此從闕並不代表 該點一定沒有 1)層次,有另一種可能是 1)2)乃「異層同讀」。

(17)

曹志耘等《吳語處衢方言研究》及秋谷裕幸《吳語處衢方言(西北片)古音構擬》皆提及處

衢方言佳夬韻有一個皆佳有別的音韻層次。而根據我們的觀察,3)組在音類分合上實與麻

二韻完全相同。上表遂昌以西七點在上下欄位最左方分別標示出「(=麻

)、(=麻

)」

,表示

在佳韻中這兩組看不出文白關係,但若與麻二韻比較,則會發現這兩組韻讀正與麻二的文

白異讀相互吻合。至於雲和以東五點,麻二韻多半只有一種讀音(此組讀音相對於西北區

而言乃白讀,另讀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零落不成系統),佳夬韻與之完全帄行,因此也

只有一種讀音。

上述佳(夬)韻讀如麻二韻的現象,從層次分析的角度來看,應早於皆佳泰合流之前。

根據潘悟雲〈吳語中麻韻與魚韻的歷史層次〉及鄭偉〈論《切韻》麻韻和佳韻在吳方言中

的演變與分合〉研究指出,佳麻相混應為《切韻》時代的江東方言特色,證據至少有三:

1.《廣韻》有頗多麻佳韻的異讀字,例如「媧、蝸、娃、叉、查、灑」等。2.日本吳音及

古漢越語都反映出麻韻有讀[e]者,與佳韻讀法相合。3.今廈門方言麻韻白讀[e],與佳韻白

讀[e,ue]相同,例如「下

方位

=解

「叉

=差

」等。

22

上述證據頗有道理,至少前兩點應無

問題。

23

因此本文認為,處衢方言「稗、佳」等少數字正是由於中古早期已和麻韻混同,

因此得以避開中古晚期二等重韻不分的合流力量,最終以「佳麻不分」的形式展現出「皆

佳有別」的早期格局。

(三)蟹攝二等韻的層次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將之配整如下表 3-5 所示;然後搭配已知的漢語音韻發展史,推斷各

對應關係所代表的歷史層次意義,並為之擬測合理的音值。

22 請參見潘悟雲:〈吳語中麻韻與魚韻的歷史層次〉,《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47-64。鄭偉:〈論《切韻》麻韻和佳韻在吳方言中的演變與分合〉, 《漢學研究》第 31 卷第 1 期(2013 年 3 月),頁 37-68。 23 匿名審查人之一質疑第三點證據,認為這類佳麻同讀的現象只存在閩南,閩東未見,說明閩南方言 此現象缺乏時間深度。關於閩語區「佳麻同讀」的表現及其歷史意義,是另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課 題。非常感謝審查人提出來的看法,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18)

表 3-5:蟹攝開口二等韻各對應組一覽表

皆 1)

--

--

--

--

--

ɛ

--

a

--

--

ɛ

--

--

--

佳 1)

--

--

--

--

--

ɛ

--

--

--

ɛ

--

--

--

皆 2)

ɛ,e

ɛ

æ

a

ai

ɑ

a

ɑ

ɑ uɒ(唇 ɒ) a

a

iɔ,ie

--

--

--

--

--

--

--

--

--

--

佳 2)

ɛ,e

ɛ

æ

a

ai

ɑ

a

ɑ

ɑ uɒ(唇 ɒ) a

a

iɔ,ie

--

--

--

--

--

--

--

--

-u-

--

--

--

--

--

--

--

--

--

佳 3)

ɔ

ɑ

ɒ

ɑ

ɑ

ɑ

o

o

uo

o

u

--

--

o

--

--

u

u

(1)蟹攝一二等合流層次:皆 1)佳 1)相同,且與咍 1)泰 1)亦同。此層次多文讀音,反映

出晚期韻圖以後的近代音格局。由於與咍泰 1)組合流,故此層次可擬為*ai。

(2)二等重韻皆佳無別、且皆佳泰合流之層次:此即皆 2)佳 2)相同,且與泰 3)亦同的韻

讀組。由此看來,皆佳無別發生的時間,一定在「皆佳有別」之後、且「咍泰尚未

合流」之前,因此年代最早定不會超過《切韻》寫成時代、下限則為中古晚期。皆

2)佳 2)均為皆佳韻主要的讀法,其中西北區多點,此形式很可能同時也代表皆 1)佳

1)的讀音。本層次由於與泰 3)合流,故可擬為*ɑi。

(3)六朝時期皆佳有別、且佳麻合流之層次:此即上表佳 3)。佳麻合流是六朝時代的江

東方言特點,

24

故此層次的相對年代可推定為六朝時期。至於擬音,雖然在董先生

的中古音系統中佳韻為*æ i,但觀察處衢方言各點音值,皆以後元音為主、且無-i 尾,

因此將共同形式擬為與[æ ]相對的後元音*ɔ,如此方便解釋今處衢各點向後高[o,u]演

變的趨勢,至於[ɑ,ɒ]等則可能是受到北方官話麻韻讀音的影響調整而成。

最後,我們將蟹攝開口二等韻的層次及擬音結論歸納如下表 3-6 所示:

24 請參見潘悟雲:〈吳語中麻韻與魚韻的歷史層次〉,頁 47-64。鄭偉:〈論《切韻》麻韻和佳韻在吳方 言中的演變與分合〉,頁 37-68。

(19)

表 3-6:蟹攝開口二等韻的音韻層次及其擬音 層次相對年代 音韻格局 對應組別

皆韻

佳夬韻

Ⅰ文讀層

(1)蟹攝一二等合流

皆 1)=佳 1)

*ai

Ⅱ中古以後

(2)二等重韻皆佳無別

皆 2)=佳 2)

*ɑi

Ⅲ六朝時期

(3)皆佳有別

佳 3)

--

四、止攝之支脂微韻字群

中古之支脂微開口等韻,在處衢各點中的異讀表現較為複雜,大概都各有二至四類以

上不同的讀法,宜個別觀察;其中脂微兩韻的音韻行為大致相同,故下表 4-3 脂微並列。

此外必要時我們也會增列(微韻)合口唇音字作為例證,理由與上節相同。底下我們先列

出同源詞表 4-1、4-2 及 4-3,然後舉江山、龍游、麗水三點為例,說明止攝的異讀狀況:

表 4-1:之韻系同源詞表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治 理也 dzɿ6 dʑi6 dʑi6 (虐待) tɓi5 dʑi6 dzɿ2, dʑiɛ4 dzɿ6 dzɿ6 tɓi6, tsɤ2(宰殺) dzɿ6 dzɿ6 dzɿ6

痔~瘡 dzɿ6 dʑi4 dʑi4 tɓi5 dʑi6 -- dzɿ6 dzɿ4 tɓi4 dzɿ4 dzɿ4 zɿ4

之 tsɿ1 tsɿ1 -- tsɿ1 tsɿ1 tsɿ1 tsɿ1 tsɿ1 tɓi1 tsɿ1 tsɿ1 tsɿ1 詴 sɿ5/ sui5 ɓi3/ si5 ɓi5, sɯ5v. ɓi5 ɓi5/ se5 sɿ5 sɿ5考~, ɓiu5~~望 sɿ5 sɿ5考~/ ɓi5/sɤ5 sɿ5 sɿ5 sɿ5 齒 tsʰə3/

tsʰui3 tsʰə3 tsʰə3 tsʰe3 tsʰə3 tsʰɿ3 tɓʰiu3 tsʰɿ3 tsʰɤ3 tsʰɿ3 tsʰɿ3 tsʰɿ3

時 zɿ2/ zui2 zɿ2/ zi2 sɯ2/ ɓø2多~ ɓi2/ se2多~ ʑi2/ ze2 zɿ2 zɿ2~間, ʑiu2多~ zɿ2 ɓi2~間 /sɤ2 zɿ2 sɿ2 zɿ2 使 sɿ3/ sui3 sɿ0/

si3 ɓø3 se3 se3 sɿ5 suɤ3 sɿ3 sɤ3 sɿ3 sɿ3 sɿ3

事 zɿ6/

zui6

zɿ4/

zi6 ɓø6 se6 ze6 zɿ6 zuɤ6 zɿ6 sɤ6, sɤ1 zɿ6 zɿ6 zɿ6

士 zɿ6 zɿ4/ zi4 ɓø6(棋)/ ɓø4道~ se4 道~ ze6 zɿ4 zuɤ4( 棋) ,ʑiu4道~ zɿ4 sɤ4 zɿ4 zɿ4 zɿ4

柿 zui6 zi4 ɓø4 se4 ze4 zɿ4 ʑiu4 zɿ4 sɤ4 zɿ4 zɿ4 zɿ4

字 zə6 zə6 sə6 dzɿə6 zə6 zɿ6 zɿˠ6 zɿ6 sɿ6 zɿ6 zɿ6 zɿ6 絲 sə1 sɿ1/ sə1 sə5天蘿~(油 條),sə1 sɿ ə 1 sə5, sə1 sɿ1 sɿˠ1 sɿ1 sɿ1 sɿ1 sɿ1 sɿ1

(20)

李姓 li3 li4 li4 li4 li4 li5/li6 li4 li3 li4 li3 li4 li4

記 kui5 tɓie5,ki5 ki5/

kø5 ke5 ki5/ ke5 tɓi5, tɓi3 tsɿ5~錄, tɓiu5忘~ tsɿ5 tɓi5, tɓi2 tsɿ5 tsɿ5 tsɿ5

棋 dʑi2 dʑi2 ɡi2 ɡi2 ɡi2 dʑi2 dzɿ2 dzɿ2 tɓi2 dzɿ2 tsɿ2 dzɿ2

旗 ɡui2 ɡi2 ɡø2 ɡi2 ɡi2 dʑi2 dzɿ2 dzɿ2 tɓi2 dzɿ2 tsɿ2 dzɿ2

喜 ɓi3 ɓi3 xi3 xi3 xi3 ɓi3 sɿ3 sɿ3 ɓi3 sɿ3 sɿ3 sɿ3

醫 i1/ui1 i1 i1 i1 i1 i1 i1 i1 i1 i1 i1 i1 表 4-2:支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知 tsɿ1 /tsui1 tsɿ1/ tsi1/ tsə1 tɓi1~識, tsə1(知道), tɓø1~了 tɓi1, tsɿə 1(知道) tɓi1 /tse1 tsɿ1 tsɿ1, tsɿˠ1, tɓiɪʔ7 tsɿ1 tɓiʔ7(知 道)/tɓie1 tsɿ1 tsɿ1 tsɿ1

示 zɿ6 zɿ4 sɯ6 ɓi6 ʑi6 zɿ4 zɿ6 zɿ6 ɓi6 dzɿ4 dzɿ4 dzɿ4

枝 tsɿ1/

tɓie1 tsɿ1/

tɓie1 tɓiə1 tɓi1 tɓi1 tsɿ1 tɓie1 tsɿ1 tɓie1 tsɿ1 tsɿ1 tsɿ1

紙 tɓie3 tɓie3 tɓiə3 tɓie3 tɓie3 tsɿ3 tɓie3 tsɿ3 tɓie3 tsɿ3 tsɿ3 tsɿ3

匙 ʑie2 ʑie2 ɓiə2 ɓie2 ʑie2 zɿ2 dʑie2 zɿ2 ɓie2 zɿ2 sɿ2 zɿ2

雌 tsʰə1 tsʰə1 tsʰə1 tsʰɿə 1 tsʰə1 tsʰɿ1 tsʰɿˠ1 tsʰɿ1 tsʰɿ1 tsɿʰ1 tsɿʰ1 tsɿʰ1 刺 tsʰɿ5/ tsʰə5 tsʰɿ5/ tsʰə5 tsʰə5/ tɓʰiə5n. tsʰɿə 5 tsʰə5/ tɓʰie5 tsʰɿ5 tɓʰie5 tsʰɿ1粉~ ,tsʰɿ5~刀 tsʰɿ5/ tɓʰie5n. tsʰɿ5 tsʰɿ5 tsʰɿ5

徙移 sue3 sue3 suᴇ3 -- ɓi3 ɓi3 -- sɿ1 -- sɿ5 -- --

皮 bi2 bi2 bi2/bᴇ2 bi2 bi2 bi2 bi2 bi2 pi2 bi2 pi2 bi2

避 bi6/

bie6 bie6 biə6 bi6 bie6 bi6 bi6 bi6 pi6 bi6 bi6 bi6

璃玻~ li2 li2 li2 li0 li2 li2 li6 li2 li2 li2 li2 li2

離 li2,li6/ lie6 li4/ lie6 li2/ liə6 li2/

lie6 lie6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奇 dʑi2 dʑi2 ɡi2 ɡi2 ɡi2 dʑi2 dzɿ2 dzɿ2 tɓi2 dzɿ2 tsɿ2 dzɿ2

寄 ke5 ke5 kᴇ5 ke5,

kɐi5 ki5/

kɐi5 tɓi5 tsɿ5 tsɿ5 tɓi5 tsɿ5 tsɿ5 tsɿ5

徛站 ɡe6 ɡe4 ɡᴇ4,

ɡəʔ8(正在) ɡɐi4 ɡɐi4 ɡei4 ɡei4 ɡa4

kai4 王施 ɡɛ2, 謝 kɑi3 ɡe4 ɡɛ4 騎 dʑi2/

ɡuɛ2 ɡuɛ2 ɡø2 ɡi2

ɡi2/

ɡy2 dʑi2 dzɿ2 dzɿ2 tɓi2 dzɿ2 tsɿ2 dzɿ2

蟻 ŋɛ6 ŋɛ3/ ŋɛ4 ŋæ4 ŋa4 ŋai1, ŋai4 ŋɑ4 ŋa4 ŋɑ3 ŋɑ4 ȵi3/ ŋɒ1 ȵi4 ṇ4

戲 xui5 ɓi5 xi5 xi5 xi5 ɓi5 sɿ5 sɿ5 ɓi5 sɿ5 sɿ5 sɿ5

(21)

表 4-3:脂微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稚 dzɿ6 -- -- tɓi5 dʑi6 dzɿ2 dzɿ6 dzɿ6 tɓi4 -- -- --

胝 tui1 ti1 tø1(傷疤) -- -- -- tiu1 ti1 ʔdi1 -- -- --

遲晚 dzɿ2/ dzui2 -- dᴇ2 dʑi2/ dze2 dʑi2/ dɐi2 dzɿ2 -- -- -- dzɿ2 tsɿ2 dzɿ2 師 sɿ1/ sui1 sɿ1/ si1 sɯ1/ ɓø1~父 se1 se1 sɿ1 sɿˠ1老~/ ɓiu1~父 sɿ1 sɤ1 sɿ1 sɿ1 sɿ1 旨 tsɿ3/

tsui3 tsɿ1 tsɯ3 tɓi3 tɓi3 tsɿ3 tsɿ3 tsɿ3 tɓi3 tsɿ3 tsɿ3 tsɿ3

指 tsɿ3/ tsui3 tsi3 tɓø3戒~ tɓi3/ tse3戒~ tɓi3/ tse3 tsɿ3 tsɿ3/ tɓiu3 tsɿ3 tɓi3/ tsɤ3 tsɿ3 tsɿ3 tsɿ3 四 sɿ5/

ɓi5 ɓi5 ɓi5 ɓi5 ɓi5 ɓi5 sɿ5 sɿ5 ɓi5 sɿ5 sɿ5 sɿ5

死 sə3 sə3 sə3 sɿə3 sə3 sɿ3 sɿˠ3 sɿ3 sɤ3 sɿ3 sɿ3 sɿ3 私 sɿ1 sɿ1 sə1~人 sɿə 1/ se0家~(工具) sə1/ se0 sɿ1 sɿˠ1 sɿ1 sɿ1 sɿ1 sɿ1 sɿ1

眉 mi2 mi2 mø2 mi2/

me2 mi2 mi2 mi2 mi1 mɪŋ2 mi2 mi2 mi2

飛 fi1 fi1 fi1 fi1 fi1 fi1 fi1 fi1 fi1/

ʔbai1 fi1 fi1 fi1

疿熱瘡 pe3 pue3 pᴇ3 fi5 pɐi3 fi5 pei3 fi5 ʔbai3

王謝

fi5/

pʰi5 fi5 fi5

梨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li2

几茶~ tɓi1 tɓi1/

ki1 ki1 ki1 ki1 tɓi1 tsɿ1 tsɿ1 tɓi1 tsɿ1 tsɿ1 tsɿ1

氣 kʰui5 tɓʰi5 /kʰi5 kʰi5/ kʰø5 kʰi5大 ~/kʰe5 kʰi5/

kʰe5 tɓʰi5 tsʰɿ5 tsʰɿ5 tɓʰi5 tsʰɿ5 tsʰɿ5 tsʰɿ5

饑 tɓi1 /ke1 tɓi1 /ke1 ki1~荒 /kᴇ1(餓) ki1 /kɐi1(餓) ki1

/kɐi1 tɓi1 kei1 tsɿ1

tɓi1~荒

/kai1 tsɿ1 tsɿ1 tsɿ1

幾 ke3 ke3 ki3~歲 kɐi3~個 kɐi3

tɓi3/ kei3 tsɿ3 /kei3 tsɿ3 /ki3 kai3 謝tsɿ3/ kɑi3 王施kɛ3 ke3 kɛ3 衣 e1 i1/ e1 i1/ ᴇ1(胎盤) i1 i1/ ɐi1 i1,i3 i1 i1 i1 i1 i1 ɿ1

江山、龍游、遂昌止攝開口字群的異讀狀況如下:

江山 之 龍游 之 遂昌 之

[i]:治痔詴考~李記文棋喜醫 [i]:李記棋旗喜醫 [i]:李醫

[ɯ,ə]:字絲詴v.齒時文 [ɿ]:治字絲之詴齒時使事士柿 [ɿ,ɿˠ]:治痔之詴考~~間字絲市城

~記~錄棋旗喜

(22)

[uɤ]:使事史

江山 支開 龍游 支開 遂昌 支開

[i]:知璃離文奇戲 [i]:避璃離奇戲椅寄騎徙 [i]:避璃離椅文

[ɯ,ə]:知示雌刺文 [ɿ]:知示雌刺枝紙匙 [ɿ,ɿˠ]:知示雌奇戲 [iə]:枝紙刺白匙避離白 [ie]:枝紙刺匙 [ᴇ]:寄徛站 [uᴇ]:徙移 [ei]:徛站 [ei]:徛站 [æ ]:蟻 [ɑ]:蟻 [a]:蟻 [ø]:騎知~了 [y]:椅 [y]:椅白 江山 脂微開 龍游 脂微開 遂昌 脂微開

[i]:四梨几飛氣文饑文幾衣文 [i]:眉四梨几飛疿氣饑幾文衣 [i]:眉梨飛衣

[ɯ,ə]:師文旨死私 [ɿ]:遲稚師旨指死私 [ɿ,ɿˠ]:四死私旨指文遲稚師文几 氣幾文 [ø]:眉胝指師白氣白 [iu]:胝師白指白 [ᴇ]:遲疿饑白衣白 [ei]:幾白 [ei]:疿饑幾白

上述諸異讀中有條件限制者有三類:

(1)[ɯ,ə] [ɿ] [ɿ,ɿˠ]:這組韻讀總是出現在 ts 系聲

母之後,在文白異讀疊置中總為文讀音,出現環境侷限且疊置次序較後,說明這類韻讀應

該是特定聲母環境下的、後起的條件音變,乃舌面前高單元音[i]韻進一步的演變,本文稱

之為「舌尖化音變」。搭配中古音韻地位來看,舌尖化音變主要發生在精知莊章等齒音字

中,而東南區(除了慶元)則還有牙喉音字,我們認為東南區這類 ts-聲母的前身應是

tɓ-,tɓʰ-,ɓ-等,演變路徑可寫為(以見母為例):ki>tɓi>tsɿ,該變化也屬於舌尖化音變的

一環。(2)遂昌之韻[uɤ]:[uɤ]韻只出現在之韻莊系字中,之韻莊系字另還有[iu]韻,[iu]

韻可與其他方言點的[ui][ø][e][ɤ]等韻讀形成對應關係,相較下[uɤ ]韻出現的環境相當侷限。

此外[iu]韻前接的是細音聲母[tɓ,tɓʰ,ɓ,ʑ],[uɤ]韻則接洪音聲母[s,z],故本文推測[uɤ ]可能

是[iu]韻受到前頭莊系聲母由細轉洪影響下的進一步變化:[iu]>[uɤ]∕[s,z]__。後高元音

[u]向後破裂複化為[uɤ]乃遂昌方音的本地特色。(3)江山支韻[uᴇ]:「徙

移動

」字在開化、常

山、江山三點的讀音比較特殊,都是「寄徛

」這類讀法的合口音,本文認為[uᴇ][ᴇ]相關,

屬於同一層次不同聲母環境的變體,詳細論述請看本章第二小節。

(23)

關於處衢地區的舌尖化音變,還有一點值得一提。語料中可見舌尖化音變後的音值不

只一種,可以分為帶

ə(即[+central])及不帶 ə([-central])兩種,觀察這兩種音讀分布的

狀況,除了有年代上的早晚之別外,基本上符合漢語舌尖元音韻的發展進程,詳細論述亦

請看本章第四小節。最後,需說明江山「知

~了

」與「騎」韻母相同而並列一處,這只是巧

合,二者的歷史來源並不相同;江山「知

~了

」的讀法應與開化[ui]、玉山[e]同觀,本文認

為這組讀法是受到之脂同讀層次的擴散影響,關於「之脂同讀」層次,我們亦將在本章第

三小節談到。

(一)之(止志)韻的今讀類型及其對應關係

處衢地區的之韻今讀概有兩類。1)是前高元音 i 韻、及其在 TS-組聲母環境下的舌尖

化變體;2)是元音舌位前半高或後半高(圓展均有)、多數方言點雖為單元音韻但少數顯

示為 MV 或 VE 結構的複元音韻讀組。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之韻系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1)

TS-i

ɿ/ə

ɿ/ə

i

ɯ

i

/

ə

i

ɿ

ə

ɿ/ə

i

ɿ

i

ɿ/ɿˠ

i

ɿ

i

ɿ

i

ɿ

i

ɿ

i

ɿ

i

例字:李棋喜醫治痔之詴文記文旗 TS-:字絲齒時文 李醫 棋喜治痔詴文齒時文事士柿記旗

2)

ui

i

ø

e

e

--

iu

iu,uɤ

--

ɤ

--

--

--

例字:詴白使時白事士柿記白 詴白使齒時白事士柿記

和底下的表 4-5 及表 4-7 相對照,可以知道表 4-4 之韻的 1)組乃止攝共有,2)組則之

脂共有,與支韻有別。

關於上表 1)組中開化、常山、江山、玉山四點的[ə]韻,秋谷裕幸〈早期吳語支脂之

韻和魚韻的歷史層次〉主張章系中的[ə]韻乃之韻有別於支脂的鑒別韻,如此一來處衢方

言便有「之[ə]≠支[ie]≠脂[e]」的三分格局。

25

秋谷先生該文敏銳地察覺到[ə]韻格局可能

稍早,此看法與我們不謀而合;但若要將之推至「之支脂三分」的存古格局則有待商榷,

25 請參照秋谷裕幸:〈早期吳語支脂之韻和魚韻的歷史層次〉,《中國語文》2002 年第 5 期(2002 年), 頁 447-451。

(24)

一來[ə]韻出現的環境總是與齒音密切相關,並不見於幫來見等系,二來支脂韻的精系字

亦常見[ə]韻讀法,精系[ə]韻在「之支脂三分」的邏輯下將難以解釋。

(二)支(紙寘)韻的今讀類型及其對應關係

處衢地區中古支韻的今讀類型比較複雜,共可以歸為五類。1)類為止攝共有,4)類與

脂微韻的 3)類相同,餘 2)3)5)類則是支韻獨有。如下表 4-5 所示:

表 4-5:支韻系開口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1)

TS-i

ɿ/ə

ɿ/ə

i

ɯ

i

/

ə

i

ɿ

ə

ɿ/ə

i

ɿ

i

ɿ/ɿˠ

i

ɿ

i

ɿ

i

ɿ

i

ɿ

i

ɿ

i

例字:皮璃離文奇騎文戲 TS-:知示雌刺 皮璃離椅文 知示雌刺文枝紙匙奇寄騎戲

2)

ie

ie

ie

ie

--

ie

--

ie

--

--

--

例字:避離白紙匙 刺白枝紙匙

3)

uɛ,ui

uɛ,y

ø,y

--

y

--

y

--

--

ʮ

y

--

例字:騎白椅白 椅白

4)

TS-e

ue

e

ue

uᴇ

ɐi

--

ɐi

--

ei

--

ei

--

--

ai

--

ɛ

(<

ɑ

i)

--

e

--

ɛ

--

例字:寄白徛站 TS-:徙(c.f.蛇前白) 徛站 --

5)

ɛ

ɛ

æ

a

ai

ɑ

a

ɑ

ɑ

ɒ

--

--

例字:蟻白 蟻白

上表 2)組反映的是《切韻》時代「支與之脂有別」的格局,5)組則與歌韻「破、拖、

籮、個

一~

」等讀共同反映上古歌部格局,梅祖麟〈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

已有精闢的論述,本文從之。

26

至於 3)組,我們贊成梅祖麟〈重紐在漢語方言的反映—兼

論《顏氏家訓》所論

「奇」、「祇」之別〉意見,認為合口成分是重紐三等*-rj-介音中-r-的遺跡。

27

重紐問題本是學界一大難題,但在 21 世紀初似乎逐漸有了共識。根據龔煌城

26 請參見梅祖麟:〈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第 1 期(2001 年 1 月), 頁 3-15。 27 請參見梅祖麟:〈重紐在漢語方言的反映—兼論《顏氏家訓》所論「奇」、「祇」之別〉,《方言》 第 2 期(2012 年 5 月),頁 97-103。

(25)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

,重紐三四等

的分別是源自上古*-rj-與*-j-的差異。此差異到了中古,可能形成重紐現象(例:賥韻「乙

ʔrjĕt:一ʔjiĕt」)、可能影響元音不同而分韻(例:庚

「鳴*mrjing>mjɐng」:清

「名*mjing

>mjɛng」)、也可能*-rj-介音中的-r-消失而二者合併(例:緝韻「急*krjəp>kjəp:汲*kjəp

>kjəp」)。

28

參照梵漢對音、日本吳音、高麗譯音等資料,重紐三等字大多有一個圓唇成

分或合口介音,重紐四等字則無,可見這類合口成分是重紐三等*-rj-介音中-r-的影響所致。

29

綜上所述,

「騎、椅」皆為重紐三等字,今處衢方言的白讀音常見 ui,ø,y 等帶合口成分的

讀音,有可能便是中古支韻重紐三等帶-rj-介音讀法的痕跡,其上古至今日處衢各點的演

變路徑可以寫成:

騎 *ɡrjar>ɡrjĕ>ɡuɛ(例:開化、常山)

>ɡuɪ>ɡø(例:江山)或 ɡy(例:玉山)

椅 *ʔrjarx>ʔrjĕ>ʔuɛ>ʔuɪ>ui(例:開化)

>y(例:常山、江山、玉山、遂昌)

上表 4)組字少,但有幾個特點值得重視:

(1)音類分合關係上,本組與下表 4-7 的

3)組相同。

(2)音讀形式上,本組多有-i-尾、而缺乏三等性介音。

(3)這批字的上古來源

都是歌佳部及微部。(4)齒音「徙」的讀音可連結「蛇、前」的白讀音同觀,都具有

u 或 y 成分(詳見下表 4-6,[]內斜體者表非此層次韻讀)。」這種在齒音聲母後呈現不同

演變結果的情形,也可以在閩南及閩東方言看到,

「徙、蛇」當為吳閩同源詞;吳瑞文〈共

同閩語*iɑi 韻母的擬測與檢證〉將閩語這批字的兩種變化以條件音變的方式歸納出十分具

體的演變規律,並且認為這批字的來源屬於秦漢層次。

30

28 請參見龔煌城:〈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 《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25-160。 29 請參照丁邦新:〈重紐的介音差異〉,《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頁 74-88。 30 請參見吳瑞文:〈共同閩語*iɑi 韻母的擬測與檢證〉,《臺大中文學報》第 27 期(2007 年 12 月), 頁 263-292。

(26)

表 4-6:反映「歌微通轉」格局的齒音字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龍游 遂昌 雲和 慶元 麗水 宣帄 青田

徙移 sue3 sue3 suᴇ3 -- [ɕi3 ɕi3 -- sɿ1 -- sɿ5] -- --

蛇 dzue2 dzue2 dʑyᴇ2 [ɕie2] dʑø2 [zɑ2 ʑiɑ2 ʒio2 ɕiɑ2 ʑio2 ɕia2 iu2]

~後,~

zue2 zue2 suᴇ2,

ɓyᴇ2 suɐi2 ʑø2 [ʑie2] ʑyɤ2 [ʒie2

ɕye2,

ɕyɛ̃2 ʑiɛ2 ɕiɛ̃2 ia2]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究,認為這組讀音反映的是上古「歌微通轉」的格局,

與 5)組所代表的古歌部格局不同。處衢方言「歌微通轉」格局也表現在桓韻系「短、鑽、

酸」及戈韻「唾、坐、火」等合口一等韻白讀音中,亦與元先韻系「掀、䘆、薦」白讀音

所反映的「文元合用」格局具有陰陽對轉的關係。

31

(三)脂微(旨至尾未)韻的今讀類型及其對應關係

處衢地區中古脂微韻今讀有三類:1)組乃之支脂微四韻共有,2)組與之韻共有、與支

韻有別,3)組則與支韻 4)組(表 4-5)共有,反映的是上古「歌微通轉」格局。各點讀音

細節如下表 4-7 所示:

表 4-7:脂微韻系開口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1)

TS-i

ɿ/ə

ɿ/ə

i

ɯ

i

/

ə

i

ɿ

ə

ɿ/ə

i

ɿ

i

ɿ/ɿˠ

i

ɿ

i

ɿ

i

ɿ

i

ɿ

i

ɿ

i

例字:眉梨几四指文飛氣文饑文衣文 TS-:師文旨死私 眉梨飛衣 几遲四指文氣饑文

2)

ui

i

ø

e

e

--

iu

i

ɤ,i

--

--

--

例字:師白胝指白氣白 師白指白胝

3)

e

e

ɐi

ɐi

ei

ei

ei, i

ai

ɛ

(<

ɑ

i)

e

ɛ

例字:疿饑白幾衣白 疿饑白幾

31 山攝的「歌微通轉」及「文元合用」層次,請參照林貝珊〈吳語處衢方言中古山攝字群的歷史音韻 析層擬測〉,《漢學研究》第 36 卷第 3 期(2018 年 9 月),頁 19-55。

數據

表 2-1:咍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表 2-2:泰韻系開口字同源詞表
表 2-3:咍韻系開口字群的對應關係表  開  常  江  廣  玉  龍  遂  雲  慶  麗  宣  青  1) ɛ  ɛ  æ   a  ai  ɛ  a  a  ɑ  ɛ  --  ɛ  例字:耐代 文 戴 姓 猜賽孩… 態胎代菜彩災改該海概孩愛… 2)  e  e,  幫 ue  ᴇ  ɐi,  幫端 uɐi  ɐi  ei  ei  ei  ai  ɛi,e  e  æ i  例字:貝倍胎 白 代 白 戴 v
表 2-5 是我們據以離析 1)3)兩層次的同源詞證據。上表以各例字為單位,虛線上者為 1)類、虛線下者為 3)類。有三點需加以說明: (1) 「賴」僅龍游能有所辨析,其餘單一讀 音皆無法進一步歸類,故置於中央。 (2) 「艾」的讀音按「姓氏」 「植物名」二詞彙而分。 「艾 姓 」聲調陽去,符合《廣韻》 「五蓋切」次濁去聲字的紀錄;而「艾 植物 」有陽上陽去兩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請聽到鈴(鐘)聲響後再翻頁作答.. Chomsky)將人類語言分成兩種層次,一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潛 力,一是在環境中學習的語言能力。他認為幼兒有語言獲得機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簡稱

讀書必先識字,文言經典教學力求疏理文字之形、音、義,無可厚非。此

香港學生大多數不肯勤勤懇懇地「唸書」,其實 這也是一種靈活的特性,要利用這一點發揮學生 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Review of

敦煌寫本〈禪門十二時〉,歌詠勸凡人的計有:S.427,北京 8440(鳥 10)等二件。全 套十二首。體制為「三 韻 、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

 一、講經文。此為俗講話本正宗。這類作品,大

九日山位於泉州城西南安市旭(音:沃)山村,以風景秀美、古蹟眾多而聞 名,最突出和最珍貴的是摩崖石刻,現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