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

Copied!
2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駱明潔. 博士.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 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郭美秀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九月.

(2) 謝. 誌. 因為老公的一句話: 「提昇幼教知能;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讓我有了再進修的念 頭,重拾書本,追隨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知識淵博的教授們,和一群樂於分享的 同學一起學習;在我完成碩士論文的那刻,心中除了充滿喜悅,更懷著滿滿的感謝!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明潔老師,常用耐心且專業的態度,引導我撰寫論文的要領,從 研擬研究計畫到論文完成,老師總是給予我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常覺得能遇到這麼好的指導教授,真是我的福氣!感謝恩師姿儀老師在研究設計的 啟蒙,讓我有能力完成量化統計分析,並將 SPSS 筆記與同學分享;感謝中臺科技大學 副校長林海清教授,針對論文內容提供寶貴意見,讓我的研究資料更完整。 其次感謝,摯友雅文、純嬰、文華、秀俐、愛真、小芬、雯瑜、任萍、愷芮、美鳳、 嘉玲和濰潞…,及好同事芬蘭、惠真、家琦和蕙鈞,在我求學過程中,時時給予肯定與 鼓勵,讓我倍感友誼的可貴。 最後,最要感謝的是我摯愛的家人,婆婆、爸媽、哥哥、妹妹、老公、兩位寶貝女 兒佳穎、子婷及辭世的公公。永懷公公生前的疼愛及鼓勵,並感謝婆婆在我進修期間, 幫忙照顧女兒,讓她們一放學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可吃;感謝爸媽、兄長及兩位妹妹在精 神上給予的支持;更感謝我生命中的貴人志翰老公,對我及家庭總是無悔的付出,讓我 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研讀;感謝女兒佳穎、子婷的貼心,主動幫忙分擔家務,不時提醒 媽媽「認真讀書時,也要照顧身體喔!」 ,讓我備 感窩心。 謝謝一群疼惜我、支持我的親朋好友,讓 我有勇氣及信念,利用課餘時間再進修,一步步 完成學業,並拿到碩士學位,我將這份喜悅與您 們一起共享,感謝這一切有您們的陪伴! 美秀 謹致 2013.09.

(3)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 及行為之調查研究 郭美秀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討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knowledge, [K]) 、態度 (attitude, [A])及行為(practices, [P])之相關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探究,以自 編「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叢 集抽樣方式抽取中部地區 1,165 位之教保服務人員,回收樣本數為 1,002 人,有效樣本 數為 882 人。研究中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 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之背景變項與其所在地區之差異分析,除了防災教育相關課 程或研習之參與情形未達顯著差異外,其餘背景變項皆達顯著差異。 二、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分析,結果顯示防災態度、行 為及防災 KAP 整體表現,正向且積極,但在防災知識之表現則較不佳。 三、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對五災知能需求,依序為震災、火災、動植物災害、水災及 風災。 四、教保服務人員之背景變項,其與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防災 KAP 總量表之差異 情形,歸納如下: (一)防災知識:會因教保服務人員服務之「幼兒園性質」、「教育程度」、「畢業科系」 及「擔任職稱」之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餘變項則無顯著差異。 (二)防災態度、防災行為及防災 KAP 總量表:會因教保服務人員服務之「幼兒園性 質」 、 「所在地區」 、 「年齡」 、 「任教年資」 、 「教育程度」 、 「畢業科系」 、 「擔任職稱」 及「防災教育相關課程或研習之參與情形」之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I.

(4) 五、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防災態度及防災行為三者,與防災 KAP 總量表呈現正相 關。 六、教保服務人員之背景變項對防災知識、防災態度、防災行為與防災 KAP 總量表之 預測力,歸納如下: (一)教保服務人員服務之「幼兒園性質」 、 「所在地區」 、 「教育程度」及「擔任職稱」, 對防災知識具有預測力。 (二)教保服務人員服務之「幼兒園性質」 、 「所在地區」 、 「年齡」 、 「教育程度」 、 「擔任 職稱」及「防災教育相關課程或研習之參與情形」 ,對防災態度及防災 KAP 總量 表具有預測力。 (三)教保服務人員服務之「所在地區」 、 「年齡」 、 「畢業科系」 、 「擔任職稱」及「防災 教育相關課程或研習之參與情形」,對防災行為具有預測力。 依據本研究發現,建議教保服務人員積極參與防災教育相關課程或研習,進修學習 提昇防災知能,並透過防災教學經驗傳承,落實幼兒園防災業務宣導及推動;此外,公 私立幼兒園及政府相關單位,若能主動為教保服務人員提供防災相關知能之訓練,將有 助於建立積極且正向的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 關鍵字: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防災態度、防災行為. II.

(5) A Survey Stud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among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Kuo, Mei-Hsi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K), attitude (A), and practices (P) among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titled “Surve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KAP) of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was used. The study recruited 1,165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selected based on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 total of 1,002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and 882 of them were vali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d test,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ing: 1. In addition to the background variable of " participation in courses or training on disaster education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tistics between " location "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2. From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practices and KAP overall performance of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were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was not good enough. 3.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demand of competence for five main disasters,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believed that the level of demand was in the order of earthquake, fire, disasters of animals and plants, flood and storm. 4. The differences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on the overall scale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In the aspec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preschool educators’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varied by preschool type, education degree, graduation department, and position. Differences across other variables were insignificant. (2) In the aspec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disaster prevention practice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KAP performance on the overall scale, preschool educators’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varied by preschool type, location, age, length of service, education. III.

(6) degree, graduation department, posi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courses or training on disaster education. 5.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were all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disaster prevention KAP performance on the overall scale among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6. The predicting power of preschool educators’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KAP performance on the overall scale was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Preschool educators’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could be predicted by their preschool types, locations, education degrees and positions. (2) Preschool educators’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KAP performance on the overall scale could be predicted by their preschool types, locations, ages, education degrees, and participation in courses or training on disaster education. (3) Preschool educators’ disaster prevention practices could be predicted by their locations, ages, graduation departments, posit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 courses or training on disast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ceding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reschool educators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courses or training on disast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disaster prevention in preschools through exchange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Moreover, preschools and authoriti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also offer more courses or training on disaster prevention to improve preschool educators’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Keywords: central area of Taiwan, preschool educators,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disaster prevention practices.. IV.

(7)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目錄 …………………………………………………………………………………………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Ⅹ.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災害定義與種類  ……………………………………………………………13  第二節 防災意涵與防災素養  ………………………………………………………22  第三節 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39   .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92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96   . V.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9 第一節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之差異性,其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及五 災知能需求之現況分析………………………………………………………99  第二節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之差異情形…118  第三節 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四者之間的相關情形……145  第四節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對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之預測分析…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71   . 參考文獻 …………………………………………………………………… 175 中文部份  ……………………………………………………………………………175 英文部份  ……………………………………………………………………………181. 附錄 …………………………………………………………………………187 附錄一  防災 KAP 量表編製之資料來源……………………………………………187 附錄二  專家意見表. ………………………………………………………………190 . 附錄三  專家意見彙整表      …………………………………………………………198 附錄四  預試問卷      …………………………………………………………………205 附錄五 正式問卷. ………………………………………………………………… 209 .  . VI.

(9) 表 目 錄 表2-1-1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災害的定義……………………………………………………15 表2-1-2 災害的種類…………………………………………………………………………19 表2-2-1 防災的定義…………………………………………………………………………23 表2-2-2 國內外專家學者界定災害管理階段之彙整………………………………………25 表2-3-1 國內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40 表2-3-2 國外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43 表2-3-3 研究對象服務之「幼兒園性質」與其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47 表2-3-4 研究對象之「所在區域」與其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49 表2-3-5 研究對象之「年齡」與其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52 表2-3-6 研究對象之「任教或服務年資」與其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55 表2-3-7 研究對象之「教育程度」與其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56 表2-3-8 研究對象之「畢業科系」與其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58 表2-3-9 研究對象之「擔任職稱」與其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60 表2-3-10 「防災教育相關課程或研習之參與情形」與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 61 表3-2-1 預試問卷回收狀況…………………………………………………………………67 表3-2-2 中部地區公私立教保服務人員人數統計摘要表…………………………………68 表3-2-3 正式問卷取樣人數分佈情形………………………………………………………70 表3-3-1 問卷審查之學術界專家名單………………………………………………………74 表3-3-2 問卷審查之實務界專家名單………………………………………………………75 表3-3-3 問卷內容效度審查後之題數修正摘要表…………………………………………77 表3-3-4 防災KAP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79 表3-3-5 防災KAP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83 表3-3-6 防災KAP量表與分量表之預試問卷信度分析……………………………………86 表3-3-7 正式問卷與預試問卷題數比較明細………………………………………………87 表 3-3-8 防災 KAP 量表正式問卷內容明細…………………………………………………88. VII.

(10) 表 3-3-9 防災 KAP 總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信度分析比較 ………………………… 91 表 4-1-1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資料之分析 ………………………………………………… 102 表 4-1-2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資料差異性之卡方分析摘要表 ………………… 106 表 4-1-3 防災 KAP 總量表與分量表之現況分析…………………………………………110 表 4-1-4 防災 KA P 總量表各題項分析摘要表……………………………………………113 表 4-1-5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對五災知能需求之次數分配 ………………………… 117 表 4-2-1 服務「幼兒園性質」不同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的獨立 t 檢定分 析摘要表 …………………………………………………………………………119 表 4-2-2 服務幼兒園「所在地區」不同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之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123 表 4-2-3 不同「年齡」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6 表 4-2-4 不同「任教年資」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29 表 4-2-5 不同「教育程度」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33 表 4-2-6 不同「畢業科系」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36 表 4-2-7 不同「職稱」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0 表 4-2-8 「防災教育研習或課程之參與情形」不同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 KAP 量表」 的獨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42 表 4-2-9 教保服務人員之不同背景變項,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上之差異情 形一覽表 …………………………………………………………………………143 表 4-3-1 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四者間相關情形分析表………………………147 表 4-4-1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對「防災知識」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52 表 4-4-2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對「防災態度」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55 表 4-4-3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對「防災行為」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58 表 4-4-4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對「防災 KAP 總量表」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61. VIII.

(11) 表 4-4-5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對「防災知識」、「防災態度」、「防災行為」及「防 災 KAP 總量表」之逐步多元迴歸預測顯著水準分析摘要表………………… 164. IX.

(12) 圖 目 錄 圖2-2-1 防災素養之內涵……………………………………………………………………30 圖2-2-2 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構面……………………………………………………37 圖3-1-1 研究架構圖…………………………………………………………………………66 圖3-4-1 研究實施流程圖……………………………………………………………………93. 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對於防災知識、態度、行為之現況及其相 關研究。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 1960 年起,世界上發生之災害已經造成 500 多萬人之死亡,其中,因乾旱而造 成死亡的人數超過 250 萬人,因地震死亡人數超過 100 萬人,颱風及龍捲風死亡人數超 過 75 萬人,並以開發中國家居多(Copper & Sahin, 2009)。臺灣處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 塊交界處其地理位置獨特,在夏秋兩季經常面臨颱風及梅雨的侵襲,加上山坡地開發破 壞,洪水來襲經常伴隨土石流造成嚴重的傷害,面對氣候劇烈變遷、人口的驟增及人類 生活習性的改變,隱藏著對環境日益劇增的破壞力。根據 Dilley, Chen, Deichmann, Lerner-Lam and Arnold (2005)在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之資料”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中表示,臺灣已成為世界上多項災害發生最嚴重之區 域,受到地震、洪水、颱風及山崩等災害之威脅,調查顯示約有 90.2%之土地面積及 95.1% 之人口承受因三項以上天然災害致死之風險,且約達 97%之土地面積及 96.6%之人口受 到因三項以上天然災害損失造成高經濟之風險等,均居世界第一;除了天然災害之外, 人為疏忽導致的災害,也造成許多家庭生命財產之嚴重損失(李文正等人,2010)。 Copper and Sahin(2009)表示,比較 1960 至 2007 年間(計 48 年)及 1988 至 2007 年(計 20 年)之災害資料顯示,因氣候因素造成災害(climatological disaster)的死亡 人數從 2,499,000 人減少至 107,000 人;地球物理災害(geophysical disaster)的死亡人. 1.

(14) 數從 1,053,000 人減少至 501,000 人,其主要原因除了國際救援的努力外,也顯示國際上 防災觀念逐漸受到重視。事實上,國際間對於強化一般民眾及年輕世代之災害風險管理 能力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Sinha, Mahendale, Singh, & Hegde, 2007)。 近年來,政府為保障民眾生命及財產的安全,透過政府部門設立防災教育網站供民 眾參考,其中又以教育部所設立之相關網站,如防災教育數位學習平台建置最為完整, 網站主要內容包含:校園災害防救計畫資訊系統、防災教育數位學習教材教案(幼兒、 九年一貫、高中職、大專)、家庭防災卡填寫說明及範例、防災教育素養檢測題庫、災 害防救參考程序(地震、颱洪坡地、海嘯及人為防災)及提供相關單位防災教材等,豐 富而多元化之防災資訊建置,以強化民眾的防災意識(教育部,2012b;曾憲雄、陳士 農、李育瑞、蘇俊銘,2010) 。國人雖已逐漸重視防災議題,卻會因處於較安逸之生活, 及對防災警覺性及知識不足,以致當災害發生時,無法正確執行減災和避災等安全行 為,使得災害事故一再上演(郭俊欽、莊翰華、康良宇,2011)。例如:2012 年 610 水 災,受到梅雨鋒面接近及西南氣流影響,中央氣象局針對南投等地區發佈超大豪雨特 報,持續一週驚人的雨量,釀成嚴重的災情,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2012 年 6 月 16 日 統計,此次水患造成 7 人死亡、1 人失蹤及 14 人受傷;土石流警戒溪流總數達 234 條, 並針對臺中市、南投縣及雲林縣等 12 縣市進行撤離作業,總計撤離 8,659 人,學校受損 部分共計 188 所(內政部消防署,2012a) 。經濟部水利署前副署長林澿江(2012)表示, 造成 610 水災的五大原因,包括:氣候異常變遷、中南部低漥地區超抽地下水、各地都 市交通建設不良、地方政府河川治理與排水工程不佳,以及民眾欠缺防汛意識,是造成 此災害的主因。 由上所述,災害的發生有時雖非人力可抗拒,但若平時主動善用政府部門提供之防 災資訊來瞭解不同災害的特性,探究災害發生的原因,分析災害與人類行為及環境的相 關性,且隨時將防災觀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並進一步對災害有正確的認知及警覺性,於 災害發生時便能發揮「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之功效。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 2.

(15)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 領 袖 Matsuura(2005)指出,透過防災教育可提昇個人及社區之防災能力,進而降低災害風險, 防災準備、防災教育及即時通報是降低災害影響程度的關鍵。因此,防災教育宣導強調 「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可降低災害所造成的傷害。 聯合國世界防災議題於2000年提出「防災教育-從小紮根」主題,此為聯合國 2005~ 2015年間重點行動計畫的一部份,旨在運用知識、創意及教育來面對各項災害之應對及 調適能力(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 2007)。2006 至2007年間UN/ISDR議題-「降低災害風險從校園開始」(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 ,旨在推動政府防災計畫並融入教學課程中,以確保校園在面對天然災害時的安 全(UN/ISDR & UNESCO, 2006)。綜上所述,防災應從小教育,顯示學校是推廣防災教 育的重要場所,而教育服務人員擔負著防災教育工作的重要推手之一,但其是否具備正 確的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對學生安全的維護影響甚大。 隨著家庭結構及少子化的影響,讓學齡前教育與安全需求日益受到關切,提供幼兒 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是社會共同的責任。蘇銘宏(2011)表示,幼兒因生 活經歷有限,加上事物的判斷能力不足,對災害發生的前兆與過程,其先備經驗及認知 判斷上均相形薄弱,必須依靠家長及老師的協助才能脫離災害現場,而教保服務人員為 幼兒園防災教育推動核心,應善盡保護及照護幼兒的責任,並落實防災教育來提昇幼兒 及其家庭正確防災意識與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幼兒防災教育並不在學前教育制度之 內,無特定課程或固定時間實施,其推動實行並無約束力(翁麗芳等人,2010)。研究 者從事幼教工作已有 18 年的經驗,深知教保服務人員的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對幼兒 的防災意識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正確的防災教育,若要在幼兒園中全面推行,教 保服務人員應先培養對各項災害的敏感度及警覺心,並具備正確的防災知識、積極的防 災態度及正向的防災技能,方可助於防災教育向下扎根,以落實幼兒防災教育,進而善 盡保護幼兒之職責。根據翁麗芳等人(2010)研究發現,臺灣幼兒園教師普遍認為自己. 3.

(16) 具備防災相關知能,但實際卻有防災知識不足之困擾及缺乏積極的防災教學行為。羅瑩 顏(2008)研究結果發現,臺中縣國中小學教師天然災害的概念,雖然歷經九二一大地 震,在防災態度上,顯示教師整體表現是正向積極的,但教師對於地震知識仍有不足的 情形。綜上所述,防災教育若要向下扎根,教保服務人員必須具備正確的防災知識、態 度及行為,強化抗災能力,並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中,才能降低幼兒面臨災害時的風險及 減少傷害;研究者任職於中部地區公立幼兒園,因此選擇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 對象,以調查防災知能需求及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幼稚園教師安全教育知能,會因幼稚園性質、教師年齡、教育程度及是否參與過和 安全教育課程相關之研習等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劉孟欣,2007)。蔡杏慧 (2008)研究發現,臺北市國小教師地震防災素養中,防災知識與防災技能之間,達顯 著正相關;防災知識與防災態度間之相關性較弱;防災技能與防災態度為正相關,但未 達顯著差異;受測教師之專業背景、教學年資、是否參加過防災研習或進修防災教育學 分的得分表現不同,其在防災素養達顯著差異。巫柏樹(2010)研究發現,臺北市國小 教師火災防災概念知識、技能間顯著存有正相關;在防災知識上會因教師年齡、專業背 景及目前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在防災技能上會因教師專業背景、教學年資之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由此,研究者將藉此探討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不同背景變項,包 括:幼兒園性質、幼兒園所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之年齡、教育程度、畢業科系、任教 年資、擔任職務及防災教育相關課程或研習之參與情形,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及 總量表的差異性,以及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及總量表四者之間的相關 性為何?並進而探究預測防災知識、態度、行為及總量表之因子,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2012 年臺灣完成幼托整合(羅天豪,2012)。「幼兒園」是幼兒除家庭以外的另一 個重要活動與學習場所,在教保服務人員的教學活動與生活教育的陶冶下,對幼兒知識 的建構與行為塑造影響極大,若透過教保服務人員的引導將防災意識,透過幼兒園的生 活教育向下扎根,使幼兒從小就獲得正確的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將使幼兒之生命安. 4.

(17) 全獲得妥善的保障,並對未來全民之防災能力亦可提昇。但研究者蒐尋近十年國內相關 期刊論文資料發現,目前防災相關文獻之研究對象若以教育從業人員為主,則以國中、 小學教師居多(李麗娟,2005;李振銘,2008;巫柏樹,2010;吳雪華,2008;林明瑞、 程文正,2010;林香吟,2003;周蒼琳,2003;陳瑩霖,2005;陳淑櫻,2011;陳秀卿 ,2013;黃彥嵐,2012;葉欣誠,2007,2010;蔡杏慧,2008;羅瑩顏,2008;譚至皙, 2002) ,但以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之防災相關研究甚少,僅發現翁麗芳等人(2010) 由教育部委託針對臺灣幼兒園防災教材編修與推廣之調查研究,及陳冠蓁(2003)與劉 孟欣(2007)進行安全教育知能與信念之研究。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對教保服務 人員防災知能深入探究,並期盼透過此研究結果,提供未來幼兒園或政府相關單位實施 與防災相關之教育或活動時參酌。. 5.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目的旨在於瞭解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之差異性,以及防災知識、 態度、行為與總量表和五災知能需求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 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間的差異性與預測力,研究結果可供未來幼兒園實施有 關防災教育或活動時之參酌。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之差異性,以及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 量表和五災知能需求之現況。 (二)探討中部地區不同背景變項之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 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四者之間的相 關性。 (四)探討中部地區不同背景變項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對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 表之預測力。. 二、研究問題 (一)瞭解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之差異性,以及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 量表和五災知能需求之現況為何? 1-1 瞭解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之差異性為何? 1-2 瞭解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的現況為何? 1-3 瞭解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五災知能需求之現況為何?. 6.

(19) (二)探討中部地區不同背景變項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 表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1 探討服務的「幼兒園性質」不同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 與總量表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2 探討服務的「所在地區」不同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 總量表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3 探討不同「年齡」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上是 否有顯著差異? 2-4 探討不同「任教年資」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 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5 探討不同「教育程度」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 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6 探討不同「畢業科系」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 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7 探討「擔任職稱」不同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 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8 探討「防災教育研習或課程參與情形」不同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 態度、行為與總量表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探討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其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及總量表四者之間的相 關性為何? 3-1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知識及態度之間的相關性為何? 3-2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知識及行為之間的相關性為何? 3-3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態度及行為之間的相關性為何? 3-4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性為何?. 7.

(20) (四)探討中部地區不同背景變項之教保服務人員,其對防災知識、態度、行為與總量 表之預測力為何? 4-1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之背景變項,對防災知識的預測力為何? 4-2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之背景變項,對防災態度的預測力為何? 4-3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之背景變項,對防災行為的預測力為何? 4-4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對防災知識、態度、行為之總量表的預測力為何?. 8.

(2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研究問題清楚明確,本研究所針對重要名詞包括: 「中部地區」 、 「教保服務人 員」及「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等,先作概念型定義後再作操作型定義,其解釋茲分 述如下:. 一、中部地區 根據曾詠宜(2012)在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2011 年版「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 畫」所劃分之四個區域中,中部地區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本研究之中部地區係指苗栗縣(市)、臺中市、彰化縣(市) 、南投縣(市)及雲林縣。. 二、教保服務人員 根據教育部(2011a)【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二條定義,教保服務人員係指在幼兒 園服務之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本研究所指之教保服務人員是在苗栗縣 (市)、臺中市、彰化縣(市)、南投縣(市)及雲林縣等五縣市之公、私立幼兒園服務 人員,包括:園長(主任)、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等。. 三、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 知識、態度及行為(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之研究係針對特定的 群眾對象,為了某一個主題來鑑別知識、態度及行為所做之研究調查(Goutille, 2009)。 因此,防災 KAP 之意涵,係指為了鑑別特定對象關於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所進行之 調查與研究。本研究所指之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簡稱防災 KAP,其內容說明如下:. 9.

(22) (一)防災知識 教育部(2004a)在防災教育白皮書中之防災知識係指,對台灣區域性的天然災害 如風災、水災、震災、旱災、寒災、土石流災害等,及所處環境可能潛在之人為災害如 火災、爆炸、毒氣外洩、工程施工意外等之瞭解與認識。 本研究防災知識之層面,係根據翁麗芳、洪福財、邱瓊慧、蔡元芳與塘利枝子(2009) 指出的幼兒防災教育內容,包括:「震災」、「風災」、「水災」、「火災」及「動植物災害」 等五項,以探討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對五災內容之知識瞭解程度;在「防災知識分量 表」之得分愈高者,代表其防災知識愈正確;得分愈低者,則代表其防災知識愈不佳, 其防災知識皆為反向題,計分方式則以反向計分。. (二)防災態度 防災態度是指面對災害時的正確態度與覺知,包括對防災的警覺性、價值觀與責任 感(葉欣誠,2010) 。本研究防災態度層面包含「防災教學態度」 、 「災前準備態度」 、 「緊 急應變態度」及「災後重建態度」等四項,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態度分量表」之得分 愈高者,代表其防災態度愈正向;得分愈低者,則代表其防災態度愈不佳。. (三)防災行為 防災行為係指面對災害時所採取的因應行動,包括災害前準備行動、災害中應變行 動及災害後復原行動等(潘立超,2010) 。本研究防災行為層面包括「災前準備行為」 、 「災 時應變行為」及「災後重建行為」等三項,教保服務人員在「防災行為分量表」之得分 愈高者,代表其防災行為愈正向;得分愈低者,則代表其防災行為愈不佳。. 10.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陳述之研究範圍包括:研究區域、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方法等;研究限制包 括:研究區域、研究推論變項及研究方法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區域 本研究區域以中部五縣市為主,分別為苗栗縣(市) 、臺中市、彰化縣(市) 、南投 縣(市)及雲林縣之公、私立幼兒園。.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13 年 2 月服務於苗栗縣(市)、臺中市、彰化縣(市)、南投縣 (市)及雲林縣公、私立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包括:園長(主任)、教師、教保員 及助理教保員等。. (三)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並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內容包括「教保服務人員基 本資料」 、 「教保服務人員對五災知能需求之現況調查」及「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量表」 。.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區域 本研究因時間、人力及經濟等因素之限制,僅以中部五縣市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 為研究對象,並僅作此區域之推論與瞭解,不宜過度推論至其他區域之教保服務人員。. 11.

(24) (二)研究推論變項 防災之知識、態度與行為的範圍,涵蓋了天然災害及人為災害十分廣泛,但受限於 研究目的、人力及時間等因素,本研究所探討之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僅限於翁麗芳等 人(2010)針對幼兒災害所提之內容,包括: 「震災」 、 「風災」 、 「水災」 、 「火災」及「動 植物災害」等,無法作完全考量;在自變項方面,只針對「幼兒園性質」 、 「所在地區」、 「年齡」 、 「任教年資」 、 「教育程度」 、 「畢業科系」 、 「擔任職稱」及「防災教育相關課程 或研習之參與情形」等加以探討,其他變項則不在本研究之探討範圍,因此無法做廣泛 之推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惟因研究者平日仍在職,加上中部地區幅員廣闊,只能以電 話懇請受測幼兒園之園長(主任)協助,無法親自掌握施測之情境,對於所得資料,也 未能進一步訪談及驗證,因此對事實之發現有一定之限制。.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文獻加以整理,內 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災害定義與種類;第二節為防災意涵與防災素養;第三節為防 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等。. 第一節 災害定義與種類. 本節將針對災害定義、種類及臺灣易發生的災害等三部份說明如下:. 一、災害定義 人類生活周遭潛藏著危險因子,一旦發生災害時常造成難以估計之損傷,研究者蒐 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後,並針對災害之定義依序說明如下:. (一)國內部份 綜觀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國內對災害的定義大同小異。根據內政部消防署(2010b) 災害防救法第二條,災害係指因災難所造成之禍害。災害可界定為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及 生存條件之總稱(劉建華、洪志誠、許瑛玿,2006)。陳亮全等人(2008)表示當災源 (hazard)經過一段時間後,造成人、事、物的影響,而形成破壞性結果就是災害 (disaster)。其乃因大自然現象或人為等因素,造成環境的改變或變動,而導致生命的 傷亡、財產的損失、心靈的創傷與環境的破壞等現象;當災害發生後,常造成社會運作、 生活模式嚴重被破壞,其影響之層面是個人及社會無法應付,有時是很難事先預防的(王 財隱,2007;許民陽、顏志文,2010;張全亨,2009;辜智彥,2007;譚至皙,2002)。. 13.

(26) 葉欣誠(2011)表示,災害乃由地球環境(如颱風、地震)、人文環境(如人口分 佈、文化特性)及建成環境(如建築物、公共設施)等三個環境交互產生的結果。根據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1)指出,災害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及地方,對於不同人、事、 物造成不同的影響,因此災害具有空間性、時間性、複雜性、複合性及搶救之急迫性等 特性。. (二)國外部份 Quarantelli (1985)提出災害之定義:災害是一種遠超過能力所及之危機情況(crisis situation)。另依據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 (UN/ISDR, 2004)提出災害之定義,係指因突 發性悲慘的事件所導致社區或社會活動的瓦解,進而引發對人類、物質、經濟或環境的 損失,其影響超越社會或社區本身資源能力能夠妥善處理之程度。根據國際災害資料庫 (emergency management disaster database [EM-DAT], 2000)之定義,認為災害是一種情況 或事件,其影響程度超過當地政府所能處理之能力,而被迫使向其他國家或國際尋求外 來之協助。Eryilmaz (2007)指出,災害係指因連串事件影響人類生命損失、導致破壞性 或癱瘓性影響之異常情況。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1996)表示, 災害為一種自然的劇變、科技工業的事故或人為事件所造成,導致嚴重的財產損失、死 亡及多人的受傷。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探討何謂災害之議題,其會隨著時間及文化的改變逐漸轉換, 發生原因由早期認為主要係超自然因素(acts of god) ,轉變為自然行為(acts of nature), 而後逐漸歸因人類行為所造成的(acts of men and women) ,現今發生之災害,主要包含: 緊急或無法預期的事件導致人、物、經濟或環境之損失、超過社區能力所能面對之能力 等特性 (Furedi, 2007; Kroll-Smith & Couch, 1991; Quarantelli,1985)。依 EM-DAT(2009) 對災害標準認定之程度,包含:至少造成 10 人以上死亡、至少影響 100 人以上、當地 政府宣布緊急狀態及當地政府向國際尋求援助等。另依據聯合國人道事務辦公室(the 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指出,災害所造成之經濟影響,通常包 14.

(27) 含直接損失,如基礎建設破壞、作物及建物損失及間接損失如對當地經濟造成稅收減 少、失業及市場衰退等 (european commission humanitarian aid office [ECHO], 2008)。 綜合國內、外對災害的定義得知,災害是一種遠超過能力所及之危機情況,影響人 類生命、財產及生活環境的損失,使其身、心、靈飽受創傷及改變,所造成之傷害有時 為人類及政府當局所無法預期及承受的,面對突發之災害只能藉由預防來減少損失。研 究者將國內、外針對災害之定義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災害的定義 專家學者. 年代. 災害定義. 內政部消防署. 2010b. 因災難所造成之禍害。. 王財隱. 2007. 因自然或人為等因素,造成環境的改變或變動,而 導致生命的傷亡、財產的損失與環境的破壞等現象。. 許民陽與顏志文. 2010. 因自然事件或人為因素所引起,並對人類的生命或 經濟造成傷害或損失,且有時很難事先預防。. 陳亮全等人. 2008. 當災源經過一段時間後,造成人、事、物的影響, 而形成破壞性結果就是災害。. 張全亨. 2009. 災害係指因某種現象的產生,造成了社會運作的破 壞、人命財產損失及心理衝擊之現象。. 劉建華、洪志誠 與許瑛玿. 2007. 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條件的各類事件之統稱。. 譚至皙. 2002. 受到自然現象的侵襲,造成生命或財產的損失,遠 超過人類能夠應變的。 (續下頁) 15.

(28) 專家學者. 年代. 災害定義. EM-DAT. 2000. 災害是一種情況或事件,其影響程度超過當地政府 能力所能處理,而被迫使向其他國家或國際尋求外 來之協助。. Eryilmaz. 2007. 災害係指因連串事件影響人類生命損失或導致破壞 性或癱瘓性影響之異常情況。. FEMA. 1996. 一種自然的劇變、科技工業的事故或人為事件所造 成,導致嚴重的財產損失、死亡及多人的受傷。. Quarantelli. 1985. 災害是一種遠超過能力所及之危機情況。. UN/ISDR. 2004. 災害係指因突發性悲慘的事件所導致社區或社會活 動的瓦解,進而引發對人類、物質、經濟或環境的 損失,影響超越社會或社區本身資源能力能夠妥善 處理之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災害種類 依照災害發生的原因和表現型式,災害種類主要可分為天然災害 (natural disaster) 及其他災害;其中,天然災害常指因自然力量,如颶風及地震等;其他災害則指非自然 現象導致負面影響及為減輕影響程度需做的努力 (Combs, Quenemoen, Parrish, & Davis, 1999)。另 Moe and Pathranarakul (2006)依據聯合國國際防災策略部門於 2002 年的「與 風險共生(living with risk)」報告之內容,歸納提出兩種災害之主要來源,亦即天然災 害及科技工業災害(technological disaster)。 在天然災害部份,ECHO (2008)依據聯合國人道事務辦公室 (the 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天然災害之定義及災害發生原因,區分為水文氣象 災害(hydro-meterological disasters) 、地球物理災害(geophysical disasters)及生物災害. 16.

(29) (biological disasters)三種;其中,水文氣象災害係指大氣、水文或海洋等天然原因所 導致生命、傷害或財產損失、社會或經濟之瓦解或環境劣化之過程或現象,主要包含洪 水、波浪、颱風、地滑、崩塌、乾旱及相關災害等(如極端溫度與森林大火等);地球 物理災害係指地球天然原因所導致生命、傷害或財產損失、社會或經濟之瓦解或環境劣 化之過程或現象,主要包含地震、海嘯及火山爆發等;生物災害係指有機源或生物因子 傳導等天然原因所導致生命、傷害或財產損失、社會或經濟之瓦解或環境劣化之過程或 現象,主要包含微生物引發之疾病、毒物及生物活性物質等。 在科技工業災害部分,Moe and Pathranarakul (2006)依據 2002 年公佈的資料,歸納 科技災害發生之原因,區分為工業事故(industrial accidents)、運輸事故(transport accidents)及其他各種事故(miscellaneous accidents),其中,工業事故包含化學外溢、 工業基礎建設破壞、工業爆炸、工業火災、瓦斯外洩、毒物、輻射等;運輸事故係指經 由空中、鐵路、道路或水路為工具導致之事故;其他各種事故則指一般家庭等非工業性 結構物之倒塌、爆炸、火災等事故。 Shaluf and Ahmadun (2006)研究發生於馬來西亞的災害情況,將災害種類區分為天 然災害、人為災害(man-made disaster)及混合型災害(hybrid disaster)三種,其中, 天然災害為 49%(發生原因主要來自豪雨);其次為人為災害,約佔災害總數 46%。 臺灣因其地理環境特殊,發生之災害總類較多,依其發生之災害原因,大致可分成 一般性災害(包含天然災害及人為災害)與複合型災害(冷家宇,2011),依序說明如 下:. (一)一般性災害 1.天然災害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 (2011a)中指出,天然災害係指 因颱風、焚風、豪雨、乾旱、霪雨、冰雹、寒流或地震所造成之災害。教育部(2004b) 所述天然災害,係指由大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的災害,如:地震、颱風、水災、土石流、 17.

(30) 雷擊、旱災、流行病、蜂螫與蛇咬等災害。內政部消防署(2010b)則稱因風災、水災、 震災、旱災、寒害、土石流災害等為天然災害。 2.人為災害 根據教育部(2004b)所指之人為災害,因人為的疏忽而導致之災害,如:火災災 害、校園安全、戲水安全、燒燙傷的預防、瓦斯災害、電器災害、交通災害。在內政部 消防署(2010b)提到人為災害係因火災、爆炸、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 礦災、空難、海難、陸上交通事故、森林火災、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人為因素所造成的 災害。. (二)複合型災害 隨著全球氣候暖化造成變遷與異常,各種天然災害日趨嚴重,災害種類不再侷限於 單一型態,而衍生為急速複合型的模式(內政部消防署,2010a)。根據冷家宇(2011) 表示,複合型災害係指一般性災害發生時,衍生其他災害者,目前國內許多天然災害之 發生與呈現,多屬於複合型災害;根據葉欣誠(2011)表示所有的災害都是複合式災害。 複合型災害之特色主要包含:災害成因之複合性、災害衝擊層面之複合性;複合型災害 類別如:颱風伴隨發生水災、土石流、堰塞湖或道路橋梁之交通事故等災害;大量豪雨 伴隨發生淹水、土石流、堰塞湖或道路橋梁之交通事故等災害;地震伴隨發生海嘯、核 子事故或道路橋梁之交通事故等災害(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1)。 由上所述,環境中處處充滿災害危機,而災害不論是天然、人為或複合型災害,常 造成生命及財產的損失。天然災害為大自然所造成,但卻可透過適當的防範,降低災害 的損失;反觀人為災害之發生原因,常因人類不當的習慣與輕忽的態度造成(教育部, 2004b)。為了避免災害的發生,政府及人民都應努力探究災害發生的原因及預防的方 法,除了要有正確的防災意識外,平日應多充實與災害相關的知識,以瞭解不同災害的 特性,透過教育宣導認識正確的防災知識,養成良好的防災習慣與態度,將可防範災害 於未然,降低天然及人為等災害造成的傷害,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因此,本研 18.

(31) 究之災害探究包含天然及人為等災害,研究者將上述災害種類整理如表 2-1-2:. 表 2-1-2 災害的種類 專家學者. 年代. 災害種類. 冷家宇. 2011. 一般性災害(包含天然災害與人為 災害)及複合型災害。. Combs et al.. 1999. 天然災害及其他災害。. ECHO. 2008. 天然災害(包括水文氣象災害、地 球物理災害與生物災害)及科技工 業災害。. Moe and Pathranaraku. 2006. 天然災害及科技工業災害。. Shaluf and Ahmadun. 2006. 天然災害、人為災害及混合型災害.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臺灣易發生的災害 臺灣地區位居太平洋西側的地震帶,處於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易 受到天然災害的影響(陳亮全等人,2011)。在全球暖化效應,台灣平均氣溫約增加 1.1℃,導致極端氣候變化頻繁,又因人口過度集中於都市化地區,易發生潛在災害之風 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1) 。臺灣易發生的災害可分為天然災害及人為災害(陳 亮全等人,2011;葉欣誠,2011),依序說明如下:. 19.

(32) (一)天然災害 1.風災 臺灣地區位處於西太平洋颱風區,在每年的夏、秋兩季常有颱風來襲,為最主要的 天然災害之一;此熱帶性低氣壓挾帶著自赤道附近吸收的能量,擁有驚人的破壞能力, 往往導致水災、建築物毀損、海水倒灌、農作物嚴重受損等情形,甚至會危及人們的生 命財產安全(教育部,2004b)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2010a)統計,近 10 年間發生颱風 次數,共計 73 次,平均每年發生 7.3 次,相較於 1958 至 2009 年平均每年 4.77 次增加 2.53 次,顯示近 10 年臺灣地區颱風發生次數有增加之趨勢。 2.洪旱災 根據陳亮全等人(2008)表示,臺灣位於副熱帶季風區之海島,降雨在時間及空間 上分佈極不平均,致使冬春之際常生乾旱,偶有持續四、五個月之久,導致水庫蓄水不 足,供水不足的旱災;此外,臺灣之河川坡陡流急、腹地狹隘,年總逕流量之八成無法 蓄留,幾乎直接逕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若因河道淤塞堵塞、地層下陷及排水設施遭 破壞等情況,便使得水位漫過堤岸造成潰堤時,將帶來危害身命財產之洪災(陳亮全等 人,2011)。 3.坡地災害 臺灣地區有 73.6%以上土地,屬於山坡地及高山林地,平地面積較少,隆起的高山 超過海拔 3,000 公尺有數百座,且坡度陡峭;因其地形、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易因 颱風、暴雨、地震及人為開發等因素,而發生嚴重土壤沖蝕、崩塌、地滑、或是土石流 等現象,導致林地、果園、道路流失、交通中斷及坡地社區遭水淹土埋等之災害,且在 每次颱風、豪雨及地震侵襲後,易造成河川的集水區發生數百個崩塌,形成危及台灣人 民生命財產之災害(洪如江,2009;陳亮全等人,2008,2011)。 4.震災 地震的形成原因(cause),分為衝擊性地震(如:隕石撞擊)、火山地震(如:火山 爆發)、構造性地震(如:板塊擠壓)及人工地震(如:核爆)等(林佳蓉、張立東、 20.

(33) 蕭景祥,2005) ;因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屬環太平洋地震帶, 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推擠造成臺灣地區多屬構造性地震之環境特性(教育 部,2004b)。臺灣地區平均約 30 年發生一次重大地震,平均每年可能發生一次致災性 地震,而每一次嚴重的地震都會造成生命、財物之傷亡及損失(教育部,2004a)。. (二)人為災害 陳亮全等人(2008)表示,臺灣最常發生的人為災害就是火災。根據內政部消防 署(2010a)統計 2000 至 2009 年火災發生次數平均 7,618 次,各類火災均以建築物火災 最多;導致建築物發生火災的原因以電氣設備、人為縱火及兒童玩火居多。. 綜合上述得知,臺灣因地理環境的因素,易受天然災害之侵襲,在全球暖化以及氣 候變遷的影響下,極端的氣候可能是未來的趨勢,再加上人為災害的破害,人民的生命 及財產受到威脅,減災整備與緊急應變的工作,將是臺灣人民必須面臨的嚴厲考驗;因 此,本研究將針對天然災害(如:震災、風災、水災)及人為災害(如:火災),對中 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進行知識、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期盼透過此研究結果,提供未 來幼兒園或政府相關單位實施與防災相關之教育或活動時參酌。. 21.

(34) 第二節 防災意涵與防災素養. 生活有保障生命才能永續發展,面對天然及人為災害的衝擊,平時就應具備正確的 防災知識、積極的防災態度及紮實的防災行為,本節將針對防災意涵、防災素養以及防 災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構面等分述如下:. 一、 防災的意涵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處處充滿著危機,面對天然及人為等災害,可能造成生命、財 產的損失,我們必須對災害的發生及預防有所瞭解,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後, 將防災的定義及防災內涵,分述說明如下:. (一)防災的定義 Sundnes and Birnbaum (2003)將防災(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分為災害 預防(prevention)及減輕(mitigation)兩部份,因兩者意義相近,常將災害減輕包含 於災害預防中,簡稱 disaster prevention;係指降低災害造成損失之嚴重程度,其目的在 於確保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不致引起災害或事故。 由於災害發生無法避免,但可透過一些方法減少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因此防災定 義即為災害發生前,採取各種策略和行動,來預防自然現象或潛在災害對人類或經濟財 產之傷害性影響,以確保災害所造成之損失可降至最低,並讓災後重建及復原工作可以 儘速且順利的完成(Abdallah & Burnham, 2004; Asia/Pacific Cultural Centre for UNESCO, 2009; Federal Ministry for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 Austrian Development Agency, 2009; UN/ISDR, 2009)。研究者將上述防災的定義整理如表 2-2-1。. 22.

(35) 表 2-2-1 防災的定義 專家學者. 年代. 防災定義. Abdallah & Burnham. 2004 採取行動來預防自然現象或潛在災害對人類及經 濟財產之傷害性影響,並降低其造成人類痛苦及對 經濟財產之衝擊。. Asia/Pacific Cultural Centre. 2009. 災後重建及復原工作可以儘快且順利的完成。. for UNESCO Federal Ministry for. 妥善做好準備,將災害造成之損失降至最低,使得. 2009. 於災害發生前,進行規劃及準備措施,以減輕災害.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可能帶來之破壞,並設法降低災害可能導致之損. Affairs & Austrian. 失。. Development Agency Sundnes & Birnbaum. 2003 採用各種方法及措施,來防止人為或自然現象可能 導致相關災害事件的發生,並設法降低嚴重程度。. UN/ISDR. 2009. 於災害發生前,採取行動以徹底防止相關或潛在災 害之發生,並透過各種策略和行動,來降低其可能 產生之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善盡預防及處理有關人道主義中危急情況之資源與責任,特別是減輕災 害影響程度之準備、反應及復原所進行之組織及管理,並採取各種措施來降低可能發生 災害的可能性,對於已發生之災害事件則儘量減少其損失,並努力從災害損失中儘快且 順利的完成復原。. 23.

(36) (二)防災內涵 人類的文明加速了工商業蓬勃發展,加上人口密集,及環境的脆弱性增加與全球溫 室效應的影響下,災害的發生是無法避免且難以預測;因此,防災與避災顯得格外重要 (蔡孟翰,2011)。防災內涵係指災害發生前進行預防與防備,災害發生時之應變及災 害發生後進行搶救與復原重建等措施(內政部消防署,2010b;陳亮全等人,2008)。 防災多以災害發生之時間(包括災前、災時及災後)為主軸,以災害管理為主要策 略手段,納入災害週期(the disaster cycle)之理念;研究者蒐集國內外與災害管理相關 文獻後發現,災害管理各階段的分類國內外雖略有不同,但對於提昇天然及人為災害之 防災效能,而進行災害管理階段,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災前預防、準備、預測、警 報、整備」 、 「災時減災、應變及反應」和「災後降低風險與復原重建」等階段(行政院, 2011b; 內政部消防署,2010b;陳亮全等人,2008; Flanagan, Gregory, Hallisey, Heitgerd, & Lewis, 2011; Khan, Vasilescu, & Khan, 2008; Moe & Pathranarakul, 2006)。研究者將國 內、外災害管理階段文獻,整理如表 2-2-2:. 24.

(37) 表 2-2-2 國內外專家學者界定災害管理階段之彙整表 專家學者. 年代. 災害管理階段. 內政部消防署. 2010b. 將災害管理階段劃分為災害預防、減災、應變與復 原重建等階段。. 行政院. 2011b. 災害管理四階段:減災、整備、災害應變與復原重 建。. 陳亮全等人. 2008. 災害管理與方法,包括:預防、整備、減災、應變、 降低風險與復原重建等六個階段。. Flanagan et al.. 2011. 以 FEMA(2009)災害週期圖為基礎,將災害管理分 為減輕、準備、反應及修復四個階段。. Khan et al.. 2008. 分成災前減輕與準備、災時反應與緩和、災後復原 及重建等防災管理階段。. Moe and Pathranarakul. 2006. 依災害發生前、中、後,將災害管理區分為預測、 警報、減緩、復原及重建等五個階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於我們生活的環境和災害之發生息息相關,故維護妥善之環境及建構健康的生態 系 統 亦 屬 災 害 管 理 內 涵 之 一 環 。 Miththapala (2008) 認 為 環 境 守 護 ( environmental safeguards)應整合納入災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之內容,藉由整合社會相關資 源,包含政府、社區、機構、媒體、學校、私部門、決策者、捐贈者等一同來推廣防災 知識,讓民眾可得到充分的資訊及服務。因此,建立正確之防災知識、態度及行為,降 低社會及個體遭受天然災害的傷害,並加強保護高災害脆弱度族群及強化整體災害適應 能力,以守護民眾生計及福祉保障,將可逐漸朝向永續發展之目標。. 25.

(38) 研究者根據內政部消防署(2010b) 、行政院(2011b) 、陳亮全等人(2008)之文獻, 將災害管理階段,分成災前、災時及災後所進行各項與防災相關之活動,其內容分述說 明如下: 1.災前階段 在災害事件發生前,採用工程措施來阻止天然災害、環境劣化、科技工業災害可能 產生之不良影響,及採用非工程措施以保障生命之安全及降低事件可能造成之損失;其 策略目標包含:透過災前完善的預防工作來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減輕災害所造成的影 響、有效反應及加速災害復原能力之建立等,包括準確之災害預測、預先規劃避災路線 及演習、急救包之準備、社區防災訓練及準備等,以利未來災害發生時之反應,皆為此 階段可能進行之活動。 2.災時階段 採用各種措施包含輔導、緊急處理、救助等,來面對並承擔災害之損失,降低事件 之負面影響。此階段之策略目標包含:災害發生後到下一次災害來臨前,所進行的各種 防災因應措施,經由提供及時、明確且有效的資訊,並採取積極行動以反應災害,同時 在災害發生後,立刻提供災民基本的維生需求或協助,以保障其生命安全。災時階段的 主要活動,包含:災害警報發佈、暫時性的人員撤離、可能受災地點之財物搬遷、物資 援助及醫療照護維生等措施。 3.災後階段 採用救助、修復、替代等措施,透過完善的規劃,結合各項可能資源,將災後之情 況儘量恢復至災前之狀態。此階段之策略目標包含:修復或改善受災社區之情況,並鼓 勵及進行必要的調整以降低災害風險、災區環境與生活條件之改善等,主要活動包含短 期間各項復原措施之推動、長期且完整的防災計畫建構與重建工作之推動等。. 26.

(39) 綜合上述,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中處處充滿災害危機,而災害的產生往往造成大規 模民眾生命及財產的損失,避免災害的發生,「防災」成為全民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與 共同的責任。因此,平時應做好環境之維護,並維持高度之防災意識,若災害來臨前已 能充分的預防、準備與減災,將可降低災害發生時應變階段的負擔,並能迅速有效執行 應變行為來降低災害風險,在災害發生後可減少及縮短復原重建工作。. 二、 防災素養之意涵 研究者彙整國內、外文獻,針對防災素養之定義及防災素養之內涵說明之:. (一)防災素養之定義 1.素養之定義 素養(literacy)之定義,係指一種瞭解及應用已出版之資訊在每天活動中,包含在 家中、工作及社區,以達到個人之目標,並且發展個人知識及潛能之能力(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0)。對學習之目標而言,係針對某一 項關鍵主題,學生可應用知識及技能進行分析、推論及溝通,在各種不同狀況下建構、 詮 釋 及 解 決 問 題 之 能 力 (OECD, 2010) 。 另 依 據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05 ),將素養之定義為:一種 可鑑別、瞭解、認知、傳遞及計算之能力,包含不斷的學習讓個人可達到其目標、發展 知識及潛能,並可完全投入更寬廣的社會中。 Freebody (2007)指出「素養」係指人類有效率的使用可產生象徵性的物質(symbolic materials) ,及運用適當的行為及能力投入社會,透過資訊傳遞讓知能產生行動力。葉欣 誠(2008)則認為「素養」,為獲取多種能力與學習及應變技能的總稱,包含知識、學 習及應變技能與行為。.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了解民眾對本機關各項 為民措施及服務人員的評 價,委外辦理「整體服務 品質滿意度調查」 ,針對洽 公民眾、受訓學員、轄區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b) Less pressure on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measures c) No need to be anxious about the possible loss.. Those risks that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and taken care of in the

專門服務 處理危機 及早識別 支援家庭 宣傳教育 預防問題... •人們利用本身與兒童之間權力差異的特殊 地位 (如年齡、身分、知識、組織形式)

△△聯合診所所提供之服務範圍計有門診醫療服務(一樓)及 復健治療服務(二樓)兩項,本研究係針對一樓「門診醫療服務流 程」進行研究。由於△△聯合診所之門診醫療服務不具設計及研發

Because of path planning and refuge activity for a community shelter will cause disaster increasing and result second disaster, hence it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ug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safety for the buildings under comprehensive reviews on fire prevention and evacuation and compares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to establish the check items

answers of tourist recognition on Shangshan wetland, tourist attitude toward 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need for interpretation service were hope to fin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