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之研究(1989-2012)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之研究(1989-2012)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Diplomacy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之研究(1989-2012) The Study of China’s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 n. al. Ch. 洪祿淵. engchi. er. io. sit. y. Nat. (1989-2012). i n U. v. Louis Lu-yuan Hung. 指導教授:盧業中 博士 Advisor: Yeh-chung Lu, Ph.D. 中華民國一零二年十二月 December, 2013  .

(2)  . 謝 辭 一本論文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太多,套句老話:不如謝天吧。但這麼想又難 免草率與輕忽!是以為了留下些記錄,順便檢討碩士班漫長的 7 個學期到底做了 些什麼,挑幾件「主要事務」說上幾句。絕大多數遺漏的人事物,並非不重要, 只是礙於篇幅,容小弟把感謝放在心裡,待來日的回報。謝謝大家!.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盧業中老師在我困頓低潮的碩士生涯,不厭其煩地給予 適切的關懷與貼心的建議,讓我在茫茫然、欲振乏力的求知路上,能提起勁、按. 政 治 大. 部就班地完成應盡任務。業中老師對教學的投入與設身處地替同學著想的用心,. 立. 彷彿政大河堤四月的春風,吹暖門下受教的每一位學子。感謝孫國祥老師、蔡育. ‧ 國. 學. 岱老師與張登及老師在大綱階段與最後答辯的「建設性提問」,讓我原本題意不 明、思路不清的作品,能以基本像樣的面貌呈現。諸位老師循循然善誘人的勉勵,. ‧. 更讓我這資質駑鈍的國際關係研究生銘感五內;進而重新思索「學術作為一種志. y. Nat. sit. 業」的必要性,實不應因為一時的橫逆窮困,妄自菲薄。只是「文章千古事,得. n. al. er. io. 失寸心知」,仔細端詳這本粗糙幼稚之作,還有好遙遠的一段路要走。. Ch. engchi. i n U. v. 回顧整個碩士生涯,不少的學習經驗亦以無形的方式反應在論文內容當中。 懷想在外交學系「國際關係學報」為出刊奮鬥的日子,主編陳純一老師溫文儒雅 的學養風範,總讓我們這群助理仰慕不已。而執編連弘宜老師有條不紊的時程規 劃、定期會報的討論形式與收放合宜的權責劃分,帶給我們寶貴的態度啟發。曾 經共事的明蒼學長、一逵學長與建豪學長,還有資深顧問思嫻學姐,從編輯工作 的指點到人生規劃的建議,更使這段過程充滿受用與窩心的感受。當然,沒有心 靈導師大維師傅與革命戰友茵茵的合作,在繁雜的例行公務當中,定是缺少歡笑 充滿累的。在感謝之餘也懷念與大家在這段時光的相處,你們知性與感性的光和 熱,構成小弟碩士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3)  . 在論文寫作期間,沒有王俊評學長的引介,我不會有機會一揭「國際關係研 究中心」,這個昔日國家專屬智庫與當前學術研究重鎮的神秘面紗。其中,要感 謝陳至潔老師知遇之恩,提供我扎實的研究訓練與相當難得的學術交流機會。至 潔老師一絲不苟的學術要求、為所應為的「辦會」精神,把學者對知識的執著拉 向一個格局宏寬的境界。相對之下,身為計劃執行的一份子,工作難免繁雜,但 整個過程的學習是無價的。還要感謝三所袁易老師從大學以來的教誨與不時的關 懷、以及老學長吳得源老師的心情分享與業務幫助。而有建誠與道宜兩位極其優 秀同事的扶持與鼓勵,讓很多行政流程得以順遂地進行、安然地度過。感謝有這. 政 治 大. 段經歷讓我能體會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且重新審視自我的渴望為何。. 立.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 洪總筵先生與. 王玉梅女士的栽培,有他們在心靈上. ‧ 國. 學. 與經濟上的相挺,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還要感謝老哥洪浚傑先生,工. ‧. 作繁忙之於對我的關照,讓這段求學之路充滿家庭溫暖而鮮少牽掛。黃仲歡小姐. y. Nat. 在我寫作低潮時的鼓勵、荒廢時的督促,也是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的關鍵。如. n. al. er. io. 則當由作者一人承擔。. sit. 果這本著作有任何的學術貢獻,無疑是屬於上述所有人的;若有任何的疏失缺漏,. Ch. engchi. i n U. v. 洪祿淵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11 日 於 綜院北棟十樓 271012 室.   .  .

(4)  . 摘 要   本研究試圖分析中國大陸外交準則當中的「不干涉內政」立場,如何在後冷 戰時期隨其外交姿態的調整而出現轉化。在外交姿態的分析上,在江澤民任內, 先是面臨六四之後的國際制裁,後經歷共產陣營的瓦解震撼,基於政權鞏固的優 先考量,當局對內專注經濟改革的推展,對外則採低姿態的「韜光養晦」方針來 應對。此一消極的對外姿態,反映出其專注內部而非外部事務的思維,也讓不干 涉內政立場因而受到強化。然而,隨改革開放的推演,胡錦濤任內開始遭遇到「走 出去」戰略與「中國興起」現象的影響,並帶來的海外利益散布與國際責任加重 等新議題,加深了其與國際社會互動的必要。這讓中國大陸往更積極的姿態調整, 連帶地需要對既有的不干涉立場進行目的與手段上的重新界定。. 政 治 大. 在不干涉立場的分析上,本研究挑選了 1993 年柬埔寨大選內亂與 2011 年利 比亞革命內戰為案例,對照江胡兩時期對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調整情形,並評估這 些轉化背後反映的意涵。本研究發現,江時期放寬「介入」是為了解決冷戰遺留 問題與跳脫國際孤立局面的特殊需求,胡時期則為維護海外利益與承擔國際責任 等結構性壓力所誘發。此一差異突顯不干涉內政立場從堅守走向放寬壓力在變大。 此外,在處理此一壓力的過程當中,中國大陸堅持「介入」需以不破壞穩定之目 的不變,同時在低強制性干涉手段上有更多新實踐產生。最後,整個調適過程出 於利益獲取或保障的比例,明顯要大於責任考量。這種跡象反映出所謂的調整是 在發展目標不變之下,因應外部環境所為之的務實舉動,呼應了中國大陸「外交 轉型」本質上屬於手段上的策略調整而非核心目標轉變之說法。.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外交轉型、不干涉內政、韜光養晦、走出去、中國興起/中國崛起                         I.

(5)  . Abstrac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mainland China’s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which has been the core concept of its foreign policy since 1950s, transforms with its diplomatic adjustment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At the beginning of Jiang Zemin’s tenur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not only suffer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over the 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 of 1989, but shocked by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between 1989 and 1991. All of these events let CCP leaders attempt to consolidate its power by focusing on economic reforms inside the country and keeping a low profile attitude towards foreign affairs, also known as Tao Guang Yang Hui Strategy. It was this thought that makes mainland China to reinforce its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However, this passive attitude faced many obstacles during Hu Jintao’s tenure. The first is its “going out” strategy brings a lot of oversea interests spreading the world. The second is mainland China's growing power push it to bear mor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to show its good intention. These obstacles make mainland China has to intera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more frequently than before. In the meantime, this adjustment asked new CCP leaders to revise the existing rigid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to make it more flexibl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The research also examines how mainland China involved in the Cambodia in 1993 and the Libya in 2011 to show the subtle differences of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between Jiang and Hu’s tenures and evaluate the meaning behind these adjustments. Firstly,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getting involved in Cambodia was the only one case in Jiang’s tenure and it was ascribed to special demands, such as solving border disputes in the neighborhood and trying to pursue sanctions relief by supporting for U.N. intervention. However, the Libya case was the latest one among many that mainland China involved during Hu’s tenure. Unlike the Jiang’s tenure, there are plenty of structural pressures pushing Hu’s cabinet to ease the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such as protecting the oversea interests and bearing mor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it unveiled mainland China deal with these pressures by showing its consistent stand that intervention should not ruin the stability in the recipient country, and must choose the less compelling measures. Thirdly, it argues that there are more interests calculating than responsibility taking when CCP leaders make their decisions to involve in other countries’ affairs.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opinion that there is more tactical than fundamental changes in mainland China’s diplomatic adjustment..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China’s Diplomatic Adjustment,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Tao Guang Yang Hui Strategy, Going Out Strategy, The Rise of China II.

(6)  .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文獻回顧 .................................................................................................... 5  研究途徑與方法 ...................................................................................... 14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22  研究限制 .................................................................................................. 24 . 第貳章 不干涉內政原則與中國大陸基本立場 ....................................................... 27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不干涉內政原則與國際秩序 .................................................................. 28  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起源 .......................................................... 36  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的本質 .......................................................... 42 . 立. 政 治 大. 小結 .......................................................................................................... 46 . ‧ 國. ‧. 內部環境的討論 ...................................................................................... 50  外部局勢的判斷 ...................................................................................... 55  對外姿態的擬定 ...................................................................................... 59  不干涉內政的立場 .................................................................................. 62  實證案例:1993 年柬埔寨 ..................................................................... 68  小結 .......................................................................................................... 80 .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學. 第參章 江澤民時期的不干涉內政立場 ................................................................... 49 . al. n. v i n Ch 內部環境的討論 ...................................................................................... 81  engchi U 外部局勢的判斷 ...................................................................................... 89 . 第肆章 胡錦濤時期的不干涉內政立場 ................................................................... 8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外交姿態的調整 ...................................................................................... 94  不干涉內政的立場 .................................................................................. 99  實證案例:2011 年利比亞 ................................................................... 105  小結 ........................................................................................................ 114 . 第伍章 結論 ............................................................................................................. 117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兩時期時空背景的比較 ........................................................................ 117  兩時期不干涉內政立場的比較 ............................................................ 120  兩時期立場轉化的評估 ........................................................................ 122  未來研究建議 ........................................................................................ 124 . 參考文獻 ................................................................................................................... 127 . III.

(7)  . 表 次  表 1-1 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走向辯論內容整理 ............................................... 9 表 2-1 國際社會對於主權的兩種傾向 ..................................................................... 32 表 4-1 中國大陸內部對韜光養晦政策的路線辯論 ................................................. 95 表 5-1 江胡兩時期的內外環境與對外姿態比較 ................................................... 119 表 5-2 江胡兩時期的不干涉內政立場比較 ........................................................... 1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 Ch. engchi. IV. i n U. v.

(8)  . 圖 次   圖 1-1 宏觀-微觀聯繫法 ............................................................................................ 15 圖 1-2 本研究使用的宏觀-微觀聯繫法 .................................................................... 18 圖 1-3 本研究之因果關係圖 ..................................................................................... 23 圖 2-1 干涉手段的界定 ............................................................................................. 34 圖 3-1 中國大陸每年平均參與維和行動人數(1990-2000) ..................................... 66 圖 4-1 中國大陸的外來直接投資流量(1979-2001) ................................................. 83 圖 4-2 中國大陸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979-2012) ................................................. 84. 政 治 大 圖 4-4 中國大陸每年平均參與維和行動人數(2001-2012) ................................... 102 立. 圖 4-3 中國大陸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001-2012) ................................................. 87. 圖 5-1 江胡兩時期的立場轉化的評估 ................................................................... 124.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 Ch. engchi. V. i n U. v.

(9)  .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姿態。依當時幕後領導人鄧小平的說法,此姿態的用意在於「埋頭實幹,做好一 立 自冷戰終結以來,中國大陸對外採取一種保守謹慎、甚少作為的「韜光養晦」. 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1亦即當前施政中心在於發展內部經濟,而對外刻意低調. ‧ 國. 學. 是防止偏離此目標的重要配套。在這種思維之下,1950 年代由中國大陸所提倡. ‧.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第三項「互不干涉內政」立場,2更加受到重視進而被. sit. y. Nat. 奉為「國際關係新秩序的主要原則」 。3而細究此一立場可知,中國大陸反對他國. io. er. 干涉,也無意去干涉他國,藉此嚇阻外來干擾的出現與避免非關己身的羈絆產生, 讓內部經濟建設可以加速推行。.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隨中國大陸發展進程的推演,不可避免地加深其與國際社會的互動。 例如 1990 年代末期為求拓展海外市場以投射多餘的產能,同時尋找原物料來維 繫發展動能於不墜,中國大陸開始推行「走出去」戰略大幅度地進行對外投資。 在此局面下,因投資而倍增的「海外利益」如何兼顧?成為大陸官方日漸面對的 新難題。此外,此一進程也帶來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改變,進而引起國際社會對 其發展意圖的擔憂;迫使其必須修正以往無所作為的外交姿態,承擔應有的「國                                                         1. 〈改革開放政策穩定中國大有希望〉,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321。 2 〈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人民日報(北京)》,1954 年 6 月 29 日,第 1 版。 3 〈中國永遠不不允許別國干涉內政〉,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頁 359。 1.

(10)  . 際責任」來展現其「和平發展」的決心。這種要求更多作為的外交新需求,直接 衝擊到中國大陸的「韜光養晦」姿態,進而波及其不干涉內政立場。. 從較為宏觀的討論出發,即「韜光養晦」能否繼續維繫,成為中西學界爭論 的焦點所在。其中,西方學者指出在維繫國內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而推行的「走 出去」戰略之下,中國大陸在對外積極找尋能源與投資地、4或者參與重塑國際 規範的作為上,5已代表著對此一姿態的揚棄。對此觀察,大陸學者則持保留態 度,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大陸還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對內部問題的關注應優先於. 治 政 大 構成棄守的要件。 從這些爭論不難發現,雙方對於當前中國大陸面臨「外交轉 立 外部事務;然而他們也不反對隨發展推演而增加外部作為的必要性,只是還不到 6. 型」的壓力有所交集,但對於多大程度的轉型判斷卻出入甚大。. ‧ 國. 學 ‧. 更為具體的討論,反應在中國大陸對「不干涉內政」立場的修正與否的辯論. y. Nat. 之上。雖然在言談上,大陸官方仍聲稱不干涉他國內部事務,但實踐上卻也難免. er. io. sit. 「介入」作為的出現。例如 2006 年先是勸戒蘇丹政府同意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 並於隔年派出工兵參與維和佈署。2007 年底支持聯合國譴責緬甸軍政府的血腥. al. n. v i n 鎮壓,並積極斡旋緬甸當局進行政經改革。隨後的伊朗核危機、北韓核試爆、乃 Ch engchi U. 至於「茉莉花革命」的亂局,都可見中國大陸或批評當局、或支持制裁、甚至暗 地與叛軍來往的「介入」作為。可見其長期堅守的「不干涉內政立場」,也慢慢 地出現某些質變現象。.                                                        . 4. 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 and Andrew Small, “China’s New Dictatorship Diplomacy: Is Beijing Parting with Pariahs?” 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 1(January/February 2008), p. 41. 5 Elizabeth C. Economy, “The Game Changer: Coping with China’s Foreign Policy Revolution,” Foreign Affairs, Vol. 89, No. 1(November/December, 2010), pp. 145-149. 6 Michael Swaine, “Perceptions of an Assertive China,”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32 (May 2010), at < http://media.hoover.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CLM32MS.pdf > (accessed on 2013/8/25), pp. 6-8. 2.

(11)  . 有趣的是,中國大陸外交姿態的轉型與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轉化,有著互為表 裡的關係存在。從前者來看,學者指出在「韜光養晦」姿態莫衷一是走向辯論當 中,似乎缺少一個明確指標來觀察中國大陸的基本立場,致使各執己見的情形出 現。7以後者而言,忽略對外姿態轉變的理解,不去討論不干涉立場轉變的根源 動因,而想作出適切的政策評估恐難免流於偏頗。8是以,本研究的動機便源自 於學界對中國大陸「外交轉型」的討論,進一步聚焦在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 場」的轉化觀察之上,試圖透過釐清兩者面貌與相互關係,來補充改革開放以來 對中國大陸外交政策的轉變討論。. 立. 貳、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的主要想透過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為觀察指標,藉以參與當. ‧. 前學界對於其「外交轉型」的討論。這過程涉及的研究提問,從具體到抽象主要. sit. y. Nat. 有二: (1)關於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的現象應該如何進行認識?(2)在此. al. er. io. 認識之下所反映的中國大陸當前外交轉型的本質為何?此二問題互為表裡:缺少. v. n. 後者,近來對不干涉內政立場轉化的理解將難免偏頗;忽略前者,對外交轉型的. Ch. engchi. i n U. 討論也易流於空泛。這些不足將於本章後續的文獻回顧部分細探,在此先行闡述 基本發現,替本研究之目的做定位。.         先從「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走向辯論談起。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推演, 帶來了對外關係的新局,或有因海外投資的拓展而出現海外利益維護的問題,或 有因國力上升而不得不提高國際責任承擔的壓力。這與中國大陸長久高張的不干                                                         7. Dingding Chen(陳定定) and Jianwei Wang(王建偉), “Lying Low No More?: China’s New Thinking on the Tao Guang Yang Hui Strategy,”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9, No. 2 (September, 2011) p. 216.; 陶季邑,〈美國學術界關於鄧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針」研究評述〉, 《中共黨史研究(北 京)》,2009 年第 1 期,頁 124。 8 此種缺失詳見下述第二節文獻回顧部分。 3.

(12)  . 涉內政立場相悖,使其在蘇丹、辛巴威、緬甸等地的作為顯得左支右絀;也讓此 立場或存或廢,在近期海內外的學界與政論界爭論不休。其中或有言堅守的不利 面而宣稱應該棄守、或論及棄守代價過高而力主堅守、甚至有轉化見解認為著眼 在其何時與如何介入更為有意義。然而輕易言「棄」不顧代價、盲信堅「守」忽 視壓力,兩方論點對照則更顯矛盾。此外轉化派在立場上雖值得參照,但只是專 著在單一個案或時點做分析,其對事實的認識亦難逃偏狹。這些討論若要有更為 完善的討論,拉高到整個外交轉型的脈絡中去討論,方有意義。   . 治 政 大 陸近來對外關係亦有不少積極作為展現。這讓學界重新思索中國大陸的外交路線 立.         再就「外交轉型」的文獻切入討論。如同不干涉內政立場出現轉化,中國大. 的本質為何:或有言改革以來的外交轉型是基於身分認知與目標追求的根本轉變. ‧ 國. 學. (fundamental change)、或言其為因應外部環境不同為求達成既有之目標所做的策. ‧. 略調整(tactical change)。 9 這些說辭若以 2010 年中國大陸更加強勢的作為(an. y. Nat. Assertive China)來看,前者將宣稱此為單純維護自身權利的立場展現,後者則會. er. io. sit. 言這恰巧透露出修正國際現狀的意圖。10值得玩味的是,大陸學者多堅持中國大 陸持續走在發展目標良善的道路之上,新增的作為多是被動的防禦舉動,不宜過. al. n. v i n 度解讀;西方學者則帶點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偏好這些行為是爭霸目標未變 Ch engchi U. 之下的策略調整與擴張意圖的真實展現。本研究認為,這些討論欠缺明確指標做 觀察,致生各執己見現象,這讓針對不干涉立場作為標的之探究更具意義。           承上述的研究提問與文獻批評。本研究想達成的目的主要二:第一,從宏觀 的中國大陸外交轉型脈絡切入,重新理解其調整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跡象及如何對 此立場的走向做出審慎地認識。第二,針對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轉化的過程                                                         9. Pauline Kerr, “Debating China’s Future Diplomatic Role in World Politics,” in Pauline Kerr, Stuart Harris, and Qin Yaqing(秦亞青) eds., China's "New" Diplomacy: Tactical or Fundamental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 2. 10 Michael Swaine, “Perceptions of an Assertive China,” op. cit., pp. 2-6. 4.

(13)  . 進行研究,透過觀察具體政策元素的調整,來參與學界對中國大陸外交轉型現象 背後內涵的評估討論。   .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綜合上述動機與目的,本節以中國大陸的「不干涉內政立場」與「外交轉型」 為主題,回顧當前既有的研究現況,俾利後續研究的聚焦與相關討論的開展。其. 政 治 大 場走向的爭辯之上。而關於「外交轉型」的文獻,將就轉型動因、走向辯論與轉 立 中,在「不干涉內政立場」的部分,則著重分析學界其新興作為的觀察與對此立. 型評價等方面的討論進行釐清。最後以若干研究發現作結。. ‧ 國. 學 ‧. 壹、如何認識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走向辯論. sit. y. Nat. n. al. er. io. 「不干涉內政立場」是中國大陸奉行已久的外交基本準則,此項偏好的出現,. v. 在主觀上可追溯自清末民初遭列強入侵,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記憶;在客觀上則. Ch. engchi. i n U. 與邊界綿長接壤國眾多,易攻難守地理位置有關。11這些因素促使中國大陸相當 看重國家主權的概念,進而對可能破壞此概念的干涉舉措特別敏感。是以在建政 之初,中國大陸便大力標榜尊重主權與互不干涉內政等立場,並在其所倡導的「和 平共處五項原則」當中予以成文化。12這種口號更於冷戰終結之際,受到執政者 的看重。一來出於專注內部發展的需求,中國大陸無意聞問他國事務;再者因為 政治制度與眾不同的被包圍感,更加深其對外力入侵的擔憂。於是,採取韜光養                                                         11. 王逸舟, 〈中國外交十特色:兼論對外交研究的啟示〉 , 《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2008 年第 5 期,頁 8。 12 劉華秋,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編, 《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紀 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誕生 50 周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年),頁 25-26。 5.

(14)  . 晦姿態便是對不去干涉他國的自我設限;對新疆、西藏等議題寸步不讓則為反對 他國干涉的立場彰顯。13此等意涵成為了當前中國大陸外交的核心要素。. 然而,近來有研究發現,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推演,日漸增多的對外投資 帶來了為數不少的海外資產與僑民;同時經濟發展的斐然有成,更加深了國際社 會對中國大陸扮演負責任行為者的期待感。此時無論出於權利維護或責任承擔, 要想同以往般無條件堅守不去干涉他國內政,恐已不合時宜。14是以,對既有立 場上作出轉化是必須的,而若干實踐確實日漸存在。例如 Stephanie Kleine-. 治 政 大 蘇丹、辛巴威等「邊緣國家」(pariah states)的互動過程發現,在處理與這些國家 立 Ahlbrandt 與 Andrew Small 觀察中國大陸與遭國際所排斥的北韓、緬甸、伊朗、. 的關係時,新出現的海外利益與國際責任等現象影響了其原先的政經算計,進而. ‧ 國. 學. 使其願意去支持國際干涉,甚至出現親自過問他國內政的情狀。15這些新興作為. er. io. sit. y. Nat. 主要出現了棄守派、堅守派與轉化派三種立場。. ‧. 引起了學界的關注與討論;有趣的是,各方對於此等現象的詮釋與預測出入甚大,. 首先是棄守派。此派的核心立場為出於時空的演變,如再堅守不干涉內政將. al. n. v i n 會限制中國大陸的戰略選擇,是以可以預見立場的揚棄是早晚的問題。 Ch engchi U. 16. 其中,. 對外投資的增加被視為帶來轉變關鍵,像是論者便指出基於維繫投資地的穩定與 海外資產的保存,中國大陸勢必要走上西方包括駐軍與出兵等強勢介入的老路。 17. 此外,不少聲浪也認為只與合法卻腐敗的政府來往,不顧叛軍、人民乃至於國.                                                         13. Ken Sofer, “China and the Collapse of Its Noninterventionist Foreign Policy,”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 March 8, 2012, at < 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wp-content/uploads/issues/2012/03 /pdf/china_nonintervention.pdf> (accessed on 2013/8/29), pp. 2-3. 14 Ibid., pp. 6-8. 15 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 and Andrew Small, “China’s New Dictatorship Diplomacy: Is Beijing Parting with Pariahs?” op. cit., pp. 43-48. 16 Iain Mills, “Should China Abandon its Non-Interference Policy?” World Politics Reiew Briefing, February 8, 2012, at< http://www.worldpoliticsreview.com/articles/11416/should-china-abandon-itsnon-interference-policy > (accessed on 2012/7/31) 17 James M. Dorsey,“China Needs to Change Mideast Foreign Policy,” Bloomberg, February 7, 2012, at <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02-07/china-needs-to-change-mideast-foreign-policycommentary-by-james-dorsey.html > (accessed on 2012/7/31) 6.

(15)  . 際社會的感受,除有損中國大陸的形象之外也易招受報復,18使此時再堅守不干 涉,將淪為政策「負擔」(burden)。19再者,此派更提及中國大陸在南蘇丹獨立 建國與利比亞革命動亂當中,出於維權需求被迫其所排斥的「三股勢力」來往, 在在顯示出「不干涉內政立場」已走向窮途末路。20這些看法很好地點出了當前 中國大陸政策的限制,但對棄守的代價卻顯得理解不多,致使若干推論恐言之過 早。. 其次是堅守派。此派為官方的基本口號,主要站在中國大陸本身國情作出發,. 治 政 大 一國內部穩定,以及容忍干涉動用的擴張恐不利「國際」秩序的維持。 立. 討論其堅守的理由與無法棄守的難處。從堅守理由來看,其認為任意干涉將有損 21. 但是這. 些保守論調的背後卻也隱含棄守的難處:一來,若棄守可能使中國大陸捲入不必. ‧ 國. 學. 要的紛爭當中,而阻礙當前經濟建設的努力;再者,若以權利受損而認同干涉,. ‧. 恐引起各國效法反使「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失卻。22是以,當中國大陸新進介入. y. Nat. 作為出現時,此派的通常試圖突顯中國大陸介入正面性與合法性。例如 2007 年. io. sit. 間中國大陸在影響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派駐維和部隊的決定時,多強調此舉並非. er. 干涉;23相對地是提供「友善的勸告」(friendly persuasion)與「平等的建議」(equal. al. n. v i n consultation),並且在出於尊重蘇丹主權的立場條件下,以調人的身分支持透過 Ch U i e h n c g                                                         18. 謝奕秋, 〈「不干涉內政」的困境〉, 《南風窗(廣州)》 ,2010 年 001 期,頁 42-44。 Linda Jakobson, “The Burden of ‘Non-interference,’”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11, no. 2 (Q2 2007), pp. 14-18. 20 三股勢力指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此為中國大陸與中亞國家籌組的 上海合作組織,所共同防範的對象。然而在此兩案之上,中國大陸開始與其叱責的分離份子、反 叛份子交往。Chris Zambelis, “A Swan Song in Sudan and Libya for China’s ‘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 China Brief, Vol. 11, Iss. 15(August 12, 2011), pp. 10-13. 21 例如:中國大陸外交部曾提兩個中國古例來說明堅持不干涉。其一是「孔子問案」 :以家務比 喻他國內政,此時若順了一方(父親)的意將逆了另一方(兒子)的情;而在雙方關係不變下(父子仍 是父子),干涉終結後將不利其相處。其二是「子貢贖人」 :以贖人不領賞比喻做好事,但若此舉 成風,勢必減低他人贖人的意願,藉此暗指縱使原意良善,將難免有壞的擴大效應。詳見:“Two Stories of Confucius: An Eye into China's Principle of ‘Non-interference in Internal Affairs’,”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August 7, 2012, at < http://www.fmprc.gov.cn/zflt/eng/zxxx/t958839. htm> (assessed on 2012/7/31) 22 蘇長和, 〈「不干涉內政」不能動搖〉, 《解放日報(上海)》,2011 年 4 月 25 日,第 4 版。 23 此案中國大陸官方多會強調是天災導致人禍,試圖回應國際社會指責達佛屠殺來自於中國大 陸包庇蘇丹政府的作為。詳見:劉貴今, 〈中國積極推動政治解決達爾富爾問題〉 ,收錄於張德廣 主編, 《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2009 年),頁 316-322。 19. 7.

(16)  . 和平手段來解決;於是此舉在「防禦」(defence)不干涉內政立場而非視其為負擔。 24. 此派提供了大陸內部的疑慮,突顯出調整立場的困難,但無法有效回應棄守派. 所提出的利益維護、形象顧全等考量,一昧堅守似乎不再是長期可行的方針。. 最後是轉化派。此派將新興難處與中國大陸的堅持並陳,不把重心放在棄或 守的走向爭議之上,更多關注在當下的轉化過程當中。例如 Steve Hess 與 Richard Aidoo 研究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在非洲地區的實踐發現,此舉有助於其與西 方國家偏好過問他國內政的作為區隔,成功地打入非洲市場;然而自我設限的面. 治 政 大 或揚棄,而在中國大陸何時(when)與如何(how)會介入非洲國家內政。 這種論調 立. 向,卻使其難應對投資的風險過高現象。在此局面下,重點不在此立場是否堅守 25. 將討論重心移轉到介入的時機與手段討論之上。像是部分研究便以蘇丹為案例,. ‧ 國. 學. 發現出於維護投資利益維護與舒緩國際社會指責,讓中國大陸改變了以往對不干. ‧. 涉的立場積極有所作為。26可見利益與責任的變化成為觀察其介入時機的重點。. y. Nat. 同時另一部分研究也指出,在緬甸的案例上其對經濟援助等「軟性干涉」(soft. er. io. sit. intervention)要高於經濟制裁等「硬性干涉」(hard intervention)。27而這種手段偏 好的差異,反映出中國大陸對轉化過程的堅持。故以此派觀點來看當前中國大陸. al. n. v i n 的介入作為,可視作平衡利益與責任考量以及自身國情之後 ,轉化立場的新展現。 Ch engchi U 持平而論,此派是最值得後續研究的參照,惟這些討論多停留在個案研討且甚少 討論此立場的緣起,對現象觀察豐富但要深入評估卻嫌不足。.                                                         24. Wang Suolao(王鎖勞), “Non-interference and China’s African Policy: The Case of Sudan,” presented for Symposium on Chinese-Sudanese Relations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Center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2007), pp.15-17. 25 Steve Hess and Richard Aidoo, “Beyond the Rhetoric: Noninterference in China’s African Policy,” 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 Vol. 9, Iss. 3 (2010), pp. 356-383. 26 Tom Rafferty, “China’s Doctrine of Non-interference Challenged by Sudan’s Referendum,” China Brief, Vol. 10, Iss. 25(December 17, 2010), pp. 10-13.; Joseph Y. S. Cheng(鄭宇碩) and Huangao Shi(史煥高), “From Noninterference to a Responsible Major Power: China’s Engagement in Darfur,” Issues & Studies, Vol. 47, No. 3(September 2011), pp. 101-139. 27 Hak Yin Li and Zheng Yongnian, “Re-interpreting China’s Non-intervention Policy towards Myanmar: leverage, interest and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8, Iss. 61 (September 2009), pp. 632-633. 8.

(17)  . 歸納上述各派討論,棄守派點出時空轉換對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的挑戰, 但此說忽略了棄守相對的代價。對此堅守派以中國大陸本身立場作出發,駁斥了 棄守派言之過早的推論。但是,其迴避了挑戰持續存在的事實,堅守恐非是長久 之計。而轉化派則試著跳脫這場激辯,轉投向中國大陸何時作為與如何作為的過 程討論,確實得出不少的觀察成果;然而,此說卻少了對轉化作為的深入評估, 亦難免缺憾。(上述關於各派主要論點、新興作為詮釋、與研究批評,整理如下 頁表 1-1). 表 1-1 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走向辯論內容整理 論點主張. 治 政 新興作為詮釋 大. 優點:點出立場堅守的困. 逐步棄守的跡象明證。. 難面。缺點:對棄守的代. 立 海外利益維護與國際責任. 研究批評. 棄守派. 學. ‧ 國. 從時空背景作出發,討論. 承擔如何衝擊既有立場。. 價理解不多。. 從基本國情作出發,討論 棄守帶來拖累發展與可能. 立場堅守的新興實踐。. 價。缺點:規避回答堅守. ‧. 堅守派. 優點:呈現立場棄守的代. 破壞國際秩序的成本。. 困難的解決之道。. Nat. 究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時. 整體轉化過程的展現。. io. 於時、空,評估不夠深入。. n. al. Ch. 的實際狀況。缺點:受限. er. 機與手段上的選擇特色。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sit. 轉化派. 優點:持平理解當前立場. y. 跳脫棄與守辯論,轉而研. engchi. i n U. v. 貳、如何理解中國大陸的外交轉型?. 在邁入 21 世紀之後,不少研究觀察到中國大陸的對外姿態有不同於 1990 年代的轉化出現。例如,麥艾文(Evan S. Medeiros)與傅泰林(M. Taylor Fravel)便 指出從 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對參與國際事務的態度,先是揮別了毛 澤東時代的否定立場,到了 21 世紀更逐漸走出鄧小平時代的消極認同,改以積 極的作為融入國際社會當中。28又例如,華裔美籍學者朱志群發現,在姿態上中                                                         28. Evan S. Medeiros and M.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6 9.

(18)  . 國大陸從以往的「反應式外交」轉變為「主動式外交」 ;在實踐上除了「由上而 下」(top-down)的高層與雙邊互動變得頻繁之外,文化教育商務等「由下而上」 (bottom-up)的公眾領域也相當蓬勃。29這些研究反映出,中國大陸的外交政策有 很多的新元素加入,以致在姿態上與實踐上有不同以往的面貌產生。然而如何去 了解變化的動因、未來的走向與評估其內涵,帶來一連串的學術討論。. 首先是「為何變」的動因釐清。目前學界對當前外交轉型的驅動原因討論, 多認為應追溯到 1979 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目標調整,並隨後續發展的持. 治 政 大 進程的推演,改變了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也加深了其與外部的互動,使其逐漸走 立 續開展而加速產生。例如麥艾文與傅泰林承續上述的現象觀察發現,隨改革開放. 出以往的「受害者心態」,而代之以「大國心態」正視其與他國的共同利益與應. ‧ 國. 學. 該承擔之責任。30以此觀之,若此一進程維持不變,勢必會對中國大陸自冷戰終. ‧. 結以來所設定的「韜光養晦」姿態相衝突,而讓若干轉型的壓力浮現。. y. Nat. er. io. sit. 對此近來有不少的研究針對這些壓力進行探討。例如大陸學者王存剛從經濟 發展面向作切入,指出當前中國大陸隨產業類型升級、貿易結構多樣化與對外投. al. n. v i n 資拓展,帶動了中央對外與地方涉外的機能擴張、讓國企與民間等新外交行為者 Ch engchi U 的出現,使得進一步的外交轉型有其必要。31又如大陸學者趙可金從國際社會對. 「中國崛起」的質疑下手,倡言出於規避「威脅論」與不負責任的指責,中國大 陸應該積極參與塑造國際局勢,朝「建設性領導」方向進行轉型。32對此,朱志 群簡單歸納指出,出於找尋海外原物料與市場的發展需求,與維護國家負責任與.                                                                                                                                                             (November/ December, 2003), pp. 23-28. 29 Zhu Zhiqun(朱志群), China's New Diplomacy: Rationale, Strategies and Significance (Farnham, Engl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10), p. 6-11. 30 Evan S. Medeiros and M.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op. cit., pp. 32-36. 31 王存剛, 〈論中國外交調整:基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視角〉 , 《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2012 年第 11 期,頁 127-129。 32 趙可金, 〈建設性領導與中國外交轉型〉 , 《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2012 年第 5 期,頁 51-56。 10.

(19)  . 和平形象的規範需求,構成當前中國大陸外交轉型的動因。33然而,對於該如何 認識與排解轉型壓力,大陸內部的討論則有所出入。. 接著是「如何變」的走向辯論。對於中國大陸該如何轉型,其內部存有「躍 進派」與「漸進派」兩種走向。其中,前者是少數說,強調當前壓力的徹底根除 來自於主動積極地塑造有利於己的國際體系,是以先前自我設限的姿態早已不合 時宜。34後者則為多數說,認為姿態的調整確實有其必要,但更著重在參照「基 本國情」與「內外環境」後謹慎為之。35值得注意的是,「漸進派」是官方的基. 治 政 大 轉型研討會」時便強調,當前外交思路有變得為更清晰、主動與務實;但基於社 立. 本說辭,例如大陸外交部新聞司參贊魯世巍在參與清華大學所舉辦的「中國外交. 會主義初階段的基本國情、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定位等要素沒有改變下,先前. ‧ 國. 學. 外交根本目標仍然受到適用。36. ‧. 基本上兩派並非對立否定,尤其各方對中國大陸外交求「變」的交集,要大. y. Nat. sit. 於如何「變」程度差異。例如細究漸進派之立場,其認同在國際規範的遵守上,. er. io. 應從消極適應邁向主動塑造的大幅轉變,只是如何達成?何時達成?其認為應慎. al. n. v i n Ch 否仍有必要時,其也不否認該姿態背後「謙虛謹慎」的一面,只是更強調其適用 engchi U. 之又慎。又例如躍進派雖主張為所應為與當為,但談及當前維持韜光養晦姿態是. 該與時俱進內容解釋不應僵化。37以此來看,此這一路線辯論的重點應擺放在, 對中國大陸外交變的「過程」而非其「走向」 ,而如何進行評估詮釋才是重點所 在。.                                                         33. Zhu Zhiqun(朱志群), China's New Diplomacy: Rationale, Strategies and Significance, p. 5. 閻學通, 〈當前國際形式與中國外交的調整〉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州)》 ,第 1 卷、第 2 期(2010 年 5 月),頁 3-17。 35 劉勝湘, 〈中國外交周期與外交轉型〉 , 《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2010 年第 1 期,頁 45-52。趙 可金, 〈建設性領導與中國外交轉型〉,頁 42-57。王存剛, 〈論中國外交調整〉 ,頁 129-130。 36 〈張宇燕、閻學通等:理解中國外交轉型〉, 《共識網》 ,2012 年 11 月 29 日,網址:<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zlwj/article_2012112971976.html>(檢閱時間:2013/8/28)。 37 閻學通, 〈當前國際形式與中國外交的調整〉,頁 11。 34. 11.

(20)  . 最後「評估變」的研究討論。相較於為何變(動因)與如何變(走向)的討論, 另一部分的文獻主要著重就此過程進行評估。其中,主要存在兩種傾向的判讀: 「策略調整派」(tactical change)傾向以悲觀保守的態度來理解中國大陸轉型作為。 就此派來看任何的轉變不離抵銷(countering)或中和(neutralizing)外界對「中國威 脅」的概念,仍是試圖掩蓋修正主義本質的戰術調整,用意在爭取發展時間進行 「強兵」以利未來擴張。相對的,「根本轉變派」(fundamental change)則認為轉 變舉動多來自於應付國際壓力與國內發展的自然反應(戰略考量沒那麼高),其發 展目的在「富國」,在此邏輯下和平是重要配套,其意圖從改革開放之時起便是 良善的。38. 立. 政 治 大. 有趣的是,大陸學者偏好後一種說法,並強調「國情」因素與全球化下互賴. ‧ 國. 學. 格局的作用,以此彰顯維持現狀一直是中國大陸的主要立場;西方學者(含華裔). ‧. 則相對保留,認為前說可能誇大、但不能因此認定後說便是事實,尤其中國大陸. y. Nat. 軍事武力不斷在成長,多數舉止的背後更隱含追逐國家利益的考量,其實際意圖. er. io. sit. 為何?是否可能轉變?要判定尚且言之過早。39是以,雙方的少數交集出現在對 中國大陸「學習」(learning)與「社會化」(socializing)過程的重視,試圖跳脫兩種. al. n. v i n 立場非此即彼的二分思考,而突出其在演變的事實,並期待後續能有更多的實證 Ch engchi U 研究參與佐證。. 參、文獻檢討. 本節在討論中國大陸不干涉內政立場走向後發現,在或棄、或守、或轉化的 討論當中,僅就單一政策立場進行觀察,容易產生由於認識不足與立場有別而生                                                         38. Pauline Kerr, “Debating China’s Future Diplomatic Role in World Politics,” op. cit., pp. 5-7. Pauline Kerr, Stuart Harris, and Qin Yaqing “Tactical or Fundamental Change?” in Pauline Kerr, Stuart Harris, and Qin Yaqing eds., China's "New" Diplomacy: Tactical or Fundamental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p. 232-233. 39. 12.

(21)  . 的主觀武斷、也無法避免針對少數個案進行討論,以致難以做出細緻評估的客觀 限制。是以,若能拉回到整個中國大陸外交轉型的框架裡去討論,方能有更為妥 善的研究產生。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內部也開始進行這種研究連結,進而出現「創 造性介入」或「建設性介入」 、 「參與式倡導」等詞彙,40其目的在針對當前利益 保全不足與責任承擔不夠的現象作討論,來替未來可能的介入作解套。這種問題 意識顯示出不干涉立場轉化不單是或棄或守的問題,更多是整個外交面臨轉型的 縮影。. 治 政 大 生內外環境的變化,給其原有的政策帶來調整的壓力。從如何應對此一壓力所出 立 而從中國大陸外交轉型的討論可知,在邁入 21 世紀之後隨發展進程推演而. 現的走向辯論可見,理解與評估過程的重要性要優先於走向選擇的分析。對此,. ‧ 國. 學. 當前學界由於側重面向不同,而有相對樂觀的「根本轉變派」與態度保留的「策. ‧. 略調整派」兩種解讀。同時因為這種立場的歧異與整體事態仍在進行,尚需後續. y. Nat. 更多的實證研究參與。這些討論所能提供的,莫過於對轉型基本動因與各種評估. er. io. sit. 面向的啟發,若能循此脈絡針對相關議題進行對話,在分析角度能更加全面、在 學術價值上的貢獻較大。. n. al. Ch. engchi. i n U. v. 有這些文獻的理解與認識,本研究將以後冷戰時期中國大陸的不干涉內政立 場為標的,討論其如何隨內外環境的變化而出現轉型。其中本研究支持「外交轉 型」文獻所言:認為「改革開放」的施行對此立場的堅守影響甚大,而「改革開 放」的推演則埋下棄守的可能。在這過程裡,中國大陸如何看待「利益」與「責 任」是評估其立場意涵的關鍵,即其對此二變數的看法轉變如何驅使其作為(或 不作為),可用以理解中國大陸外交轉型的本質。準此,本研究以六四事件以來                                                        . 40. 王逸舟著, 《創造性介入:中國外交新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趙華勝, 〈不 干涉內政與建設性介入—吉爾吉斯斯坦動盪後對中國政策的思考〉 ,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2011 年第 1 期,頁 23-29。潘亞玲,〈從捍衛式倡導到參與式倡導—試析中國互不 干涉內政外交的新發展〉, 《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2 年第 9 期,頁 45-57。 13.

(22)  . 兩屆領導團隊作為劃分,分別討論「江澤民執政時期」(1989~2003)為何固守此 立場,以及「胡錦濤執政時期」(2003~2012)如何排解棄守壓力。兩相對照以理 解,利益與責任有何轉變,以及這些轉變怎麼去影響中國大陸的作為調整。.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本研究採中國大陸外交政策的「多元因素研究途徑」與質化研究方法以「文. 政 治 大 次」與「多面向」作切入來理解中國大陸外交政策, 其重點在如何就層次與面 立. 獻分析」與「個案分析」的方式進行。其中, 「多元因素研究途徑」是從「多層 41. ‧ 國. 學. 向進行選擇,此為本節首要深入討論的。而文獻分析與個案分析如何支持此途徑 的進行,則為本節後半部分的重點。. ‧. n. al. er. io. sit. y. Nat. 壹、研究途徑. i n U. v. 中國大陸外交政策的「多元因素研究途徑」是個集合名詞,其大意在不仰賴. Ch. engchi. 單一途徑,透過多層次與多面向的綜合討論,分析外交政策的產出。然而層次有 哪些?如何聯繫?面向有多少?又該如何挑選?尤為重要的是層次與面向的關 係為何?都是適用此一研究途徑之前,必須要進一步去討論釐清的。. 先從在層次取捨作討論。華裔學者趙全勝借用國際關係研究常用的層次分析, 指出中國大陸外交研究上有國際、國內與個人三種「單層次分析法」。42對此, 趙認為以單層次去進行解釋,難免有顧此失彼與過度簡化的缺失;是以,他建議                                                         41. 許志嘉, 〈中國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 , 《問題與研究》 ,第 36 卷、第 4 期(1997 年 4 月),頁 56-57。 趙全勝著, 《解讀中國外交政策 : 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1999 年),頁 38-47。 42. 14.

(23)  . 研究應以「跨層次」方式進行。43其中,跨層次又分為從結構制約個體作出發的 「國際—國內聯繫法」 ,44以及討論宏觀結構(國際與國內)與微觀個體(決策者)互 動的「宏觀—微觀聯繫法」 。45趙因為前者易流於結構決定論而忽略個體能動性, 而偏好使用分析基礎相對持平的後者。同時,他也同意此說最大的缺陷在於微觀 層面的資料難以取得;但趙又提及改革開放以來現有資料已相對豐富,故仍然主 張可將此途徑作為研究設計的起點。46. 本研究受「宏觀—微觀聯繫法」的啟發,進而認為外交政策是奠基國內層面. 治 政 大 產物。對此本研究的操作是在領導人出於對內部環境的認識,而創立國家目標; 立 與國際層面的客觀約束之下,經決策者的認知賦予這些約束主觀意涵後所形成的. 並在考量外部環境的限制後,方有外交政策的決定。47 (此種討論見下圖示 1-1). ‧ 國. 學. 是以當這種內外出現變化,需於領導人再行理解後,最後才有政策調整出現。對. ‧. 此,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如何觀察這個過程?這並非層次劃分所能認識,還須考. 輸入. a l 國際制約 國內因素 i v n Ch U e n g c h i 外交政策. n. 宏觀. 輸出. er. io. 層次. sit. y. Nat. 量不同面向後才能有更深入的討論。. 決 策 者. 微觀. 圖 1-1 宏觀-微觀聯繫法 資料出處:修改自趙全勝著,解讀中國外交政策: 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頁 60。.                                                         43. 同樣的討論另見:Samuel S. Kim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ameul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8), pp. 22-27. 44 趙全勝著, 《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頁 52-56。 45 同前註,頁 62-65。 46 同前註,頁 65-69。 47 Robert G. Sutter, China's Rise in Asia: Promises and Peril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5), p.68. 15.

(24)  . 再從面向的挑選作切入。由於中國大陸內部資訊不透明,要對領導人的理解 做出認識,需仰賴其他研究途徑的指引;是以,所為多元因素研究途徑的另一特 點便是不同途徑面向選用的問題。對此,中華民國學者許志嘉研究發現,除多元 層次外尚有另外八種途徑,而不同途徑各有其適用的時空與優劣。48例如,強調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意識形態研究途徑」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文革時期 有很強的影響力,但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代,側重經濟理性 的「國家利益研究途徑」反而變成主流。49又例如,投注心力去研究毛澤東與鄧 小平等「人治」現象的「決策領袖個人途徑」 ,今已隨強人逝去,不得不讓位給 奠基在外交日漸「制度化」之上的「決策系統研究途徑」。50於是乎,許志嘉建. 治 政 議應隨不同時期與各個研究之限制作進行挑選。 大 立 51. ‧ 國. 學. 準此,本研究主要討論時期設定在冷戰終結之後,故在面向的挑選上側重從. ‧. 「國家利益途徑」綜合「決策系統途徑」作出發。其中,以許志嘉的界定,前者. y. Nat. 傾向將中國大陸視為單一且理性的行為體,而國家安全與政經利益是驅動其外交. io. sit. 政策的根源。52而後者則企圖打破單一理性的概念,針對「決策機構」與「參與. er. 決策者的認知」來理解外交決策的實際過程以確定其產出。53本研究認為前說點. al. n. v i n 出外交決策追求利益的共性,但忽略利益如何決定的特殊性 。後說雖可作為補足, Ch engchi U 但最大的致命傷在於資料難取得。對此本研究採取折衷的辦法:一來接受外交政 策主要是中國大陸追求國家利益的產物,但更注重在其如何於改革開放後如何構 建國家目標。再者不直接推斷中國大陸為理性單一的行為體,而企圖透過具權威 性的政治報告、國家領導人的發言、輔以學者論調,試圖勾勒最為重要的主流意 見;亦即中國大陸領導如何界定利益是本途徑所想去探尋的。                                                         48. 分別:歷史文化、意識型態、國家利益、決策領袖個人、戰略三角、國際體系結構、派系政 治、決策系統等。詳見:許志嘉, 〈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頁 45-56。 49 石之瑜著, 《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1994 年),頁 2。 50 Evan S. Medeiros and M.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op. cit., pp. 29-31. 51 許志嘉, 〈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頁 59。 52 同前註,頁 51。 53 同前註,頁 55。 16.

(25)  . 最後談談層次與面向的結合。本研究雖偏好國家利益與決策系統兩途徑,不 代表其他途徑看重的因素不重要;而更應理解為在此兩途徑的指引下,其他因素 成為背景條件被吸納討論。是以,所謂的「多元研究途徑」正是在此「多層次」 與「多面向」結合下開展。對此華裔學者吳錦宇(Michael Ng-Quinn)便試圖打破 強調中國大陸外交變動面的個案化研究(particular)與強調共性面的通則化研究 (regularities)之藩籬,而把不同層次與面向搭配起來討論。54其中個人決策者層面 他歸納了領導人感知、歷史文化、意識形態與人格特質等要素;在國內政治層面 則有官僚政治、內政轉移、路線辯論等影響;在國際環境層面則有強調體系結構、 美蘇兩極、「中」美蘇三極、以及後來補充的美國單極等因素。55可見多元研究. 治 政 大 途徑在層次上與面向上是可相互結合,並於取捨後進行討論。 立 ‧ 國. 學. 本研究將就此啟發對整體研究做出取捨安排。在宏觀層次:國內部分將側重. ‧. 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路線的討論,看其如何設立與調整國家目標;國際部分則針對. y. Nat. 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格局作研究,分析權力集中程度與中國大陸的自我定位。在微. er. io. sit. 觀層次:融入決策者對這些發展路線的認識與國際格局的看法於宏觀層次的討論 當中。接著依這些討論去理解中國大陸的對外姿態及其所反應的利益與責任觀念。. al. n. v i n 最後綜合整體發現,對其「不干涉內政立場」為何在江澤民時期受到強化與胡錦 Ch engchi U 濤時期面臨堅守困難,做出分析與評估。(取捨安排後的宏觀微觀聯繫如下圖 1-2).                                                        . 54. Michael Ng-Quinn, “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7, No. 2 (June 1983), pp. 203-204. 55 Ibid., pp.205-220. 其中單極因素(unipolarity)是該文在 2003 年重刊時,吳錦宇於編後記 (Afterword)做的補充。詳見:Michael Ng-Quinn, “Afterword,” in Guoli Liu(劉國力)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n (Howthorne, N.Y. : Aldine de Gruyter, 2004), p. 51.. 17.

(26)  . 層次. 輸入. 宏觀. 輸出. 國 際 制 約 國際格局. 國 內 因 素 發展路線. 國家定位. 國家目標. 微觀. 外交政策 (韜光養晦) (責任/利益). 決 策 者 圖 1-2 本研究使用的宏觀-微觀聯繫法 資料出處:作者自繪.  . 貳、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分析」與「個案研究」等方式進行。在整體分析部分,為求解決「微觀層次」與 立 為了配合上述研究途徑的進行,在方法上本研究選用「質化方法」以「文獻. ‧ 國. 學. 「決策系統途徑」中對決策者感知進行判讀的問題,有必要對文獻資料的來源與 使用進行討論。而在實證研究部分,在分析完江、胡時期中國大陸的不干涉內政. ‧. 立場,本研究將以兩個具代表性的個案進行驗證;其中個案為何選用?如何分析?. sit. n. al. er. io. 一、文獻分析法. y. Nat. 亦是下述討論重點所在。.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大陸決策過程的不透明性,讓相關研究的進行面臨困難。雖然隨其逐步 對外部開放與接軌,這種研究障礙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不過總體來看,要想打開 政策生成的「黑盒子」困難度是很高的。本研究無意亦無法達成此從事此一艱困 的學術工程,而試圖從目前公開的文獻去進行搜集比對,來分析中國大陸對國際 或國內事務的感知。其中,本研究看重的文獻由重而輕分為三種:一手的「連續 文獻」如官方出版品、一手的「插曲文獻」如退休官員回憶錄、以及二手的學者 論述。56                                                         56. 林文程演講,趙文瑾整理, 〈方法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通訊》 ,第 5 期(2005 年 11 月),頁 25-26。 18.

(27)  . 「官方文獻」應被擺放在核心位置,例如「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 據庫」所收錄具「統治象徵性、爭論總結性與路線指導性」的「政治報告」,對 理解中國大陸對外政策有權威地位。57又例如《毛澤東外交文選》 、 《周恩來外交 文選》 、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收錄關於領導人的對外言論的談話,也是必然要 參考的。再者,中國大陸外交部政策研究司自 1987 年起發行的《中國外交》 ,亦 每年陳述官方立場。58更有甚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人民日報資 料庫」都有若干黨國政策與對外言論可供查詢。比較少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代 表於聯合國的發言,像是每年聯合國大會召開時的「一般性辯論」(General Debate). 治 政 大 國文件中心」網站取得。姑且不論這些言辭背後隱含的宣傳成分,只要謹慎評判 立. 與重大決議案的會議記錄,亦對官方對外立場有很完善地宣示,且皆可於「聯合. 皆可作為討論的依據。. ‧ 國. 學 ‧. 較之官方文獻, 「領導階層的回憶錄與傳記」重要性也不低。其中近期出版. y. Nat. 且與本研究相關而可資參考的有:大陸外交部長錢其琛的《外交十記》、唐家璇. er. io. sit. 《勁雨煦風》 、大陸駐法大使吳建民的《外交案例》以及大陸多位大使合寫的《新 中國重大外交事件紀實》等,或多或少地顯露出冷戰終結以來中國大陸外交決策. al. n. v i n 的考量。此外,傅高義(Ezra F. Vogel)經多方採訪後撰寫的 《鄧小平與中國的轉變》 Ch engchi U.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更從個人層次出發描述改革開放 所以推行的根源,對本研究的討論亦很好的參照。. 接著是作為屬於決策邊陲的「學者著作」,對分析中國大陸對外部感知亦有 一定的影響。59其中像是北京大學國關學院院長王緝思、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                                                        . 57. 張登及, 〈中共建政後歷屆黨代表大會「政治報告」涉外言論的內容分析:國際政治觀的定位 與變遷〉, 《東亞季刊》,第 32 卷、第 1 期(2001 年春季號),頁 53-82。 58 即通稱的「中國外交白皮書」 ,原名為《中國外交概覽》 ,1996 年更名為《中國外交》 。此刊全 臺僅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館收錄完全(1987 年-2010 年)。 59 王存剛, 〈當今中國的外交政策:誰在制定?誰在影響?-基於國內行為者的視角〉 , 《外交評 論(北京)》,2012 年第 2 期,頁 13-15。 19.

(28)  . 長曲星、外交學院黨委書記秦亞青等,除具備學者身分外,亦是中國大陸外交部 政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60另外,一些政府官員有時也會有學術產出、若干政 府部門轄下的研究單位與創辦刊物等,都可視為有一定代表性的言論。這些資料 的關聯性自不比上述兩類文獻來的重要,但若當前兩種無法獲知之下,其補充功 能便可彰顯。. 最後,本研究在各層次與各面向的討論,亦參考海內外既有的研究成果。例 如由西方學者、中國大陸學者與華裔學者以中國大陸外交為題共同撰寫的專書, 61. 與以中國大陸及其外交政策為研究主題的知名期刊等,62對上述文獻分析方法. 治 政 大 的聚焦助益甚多。而若干中國大陸研究學者的授課大綱,也是本研究文獻蒐集過 立 程的重要指引參照,63亦為後續分析參照的倚重所在。. ‧ 國. 學 ‧. 二、個案分析法. y. Nat. er. io. sit. 本研究主要針對江澤民與胡錦濤兩個時期中國大陸外交上的不干涉內政立 場作討論。在操作上,各時期會先透過文獻分析歸納出中國大陸對此立場的態度. n. al.                                                         60. Ch. engchi. i n U. v. 其他學者還有:楊潔勉、張宇燕、郭勵弘、崔麗如、潘家華。詳見:「諮委會簡介」,外交政 策諮詢委員會網站,網址:< http://fpag.fmprc.gov.cn/chn/zwhjj/ >(檢閱日期:2013/9/2) 61 依出版先後順序,較著名的有四本:1.)1994 年由沈大偉(David L. Shambaugh)與 Thomas W. Robinson 編著的《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2.)1999 年金淳基(Samuel S. Kim) 編著的《China and the World》 、3.)2006 年江憶恩(Iain Johnston)與陸伯彬(Robert Ross)編著的《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以及 4.)2008 年 Pauline Kerr、Stuart Harris 與秦亞 青合編的《China's "new" diplomacy》。 62 西方比較著名的有丹佛大學中美合作中心主辦的《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由蘇聯研 究起家的 Jamestown Foundation 所創辦之《China Brief》、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主辦的《The China Quarterly》等;中國大陸內部則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世界經濟與政治》、中國大陸外交部所屬 的外交學院創辦的《外交評論》 ;當然曾以「匪情研究」為側重的中華民國亦有《Issues & Studies》 、 《中國大陸研究》 、 《東亞研究》 ;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新竄起的《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63 例如:傅泰林(M. Taylor Fravel), “Chinese Foreign Policy(Spring, 2012),” at < http://taylorfravel. com/documents/teaching/17.407.syllabus.6feb02.pdf>( accessed on 2013/9/2); 趙穗生(Suisheng Zhao),“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ll, 2012),” at <http://www.docin.com/p-274224309.html>( accessed on 2013/9/2)。張登及, 「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共外交專題」,臺大 99 學年第 1 學期課綱,網址: <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322%20M5010&class=&dpt_code =3220&ser_no=12267&semester=99-1&lang=CH> (檢閱時間:2013/9/2) 20.

(29)  . 與傾向,接著再以具代表性的實際案例進行驗證。其中關於個案如何挑選?如何 分析?簡述如下。. 在案例挑選方面,江澤民時期(第三章)以 1993 年中國大陸參與柬埔寨內戰 維和行動的前因後果作為討論標的,藉以觀察冷戰終結以來其對不干涉內政立場 的實際態度。此案之所以具代表性,主要是此為江任期之內大規模介入他國內政 的實踐,深受改革開放以來穩定周邊以利發展的目標、 「中」蘇冷戰對峙的殘留 格局、以及六四之後遭國際孤立的局面所影響,而此案之後便無其他高姿態介入. 治 政 大 盤算,進為突顯其後續強化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考量。 立. 的表現。是以,透過此案的分析可顯示出,中國大陸對是否介入外部事務的實際. ‧ 國. 學. 其次,胡錦濤時期(第四章)以 2011 年以來阿拉伯之春介入利比亞內戰的相. ‧. 關作為,來觀察中國大陸如何處理不干涉立場堅守困難的壓力。有別於江時期,. y. Nat. 胡時期隨「走出去」的發展推演與「中國興起」所牽動的外部變化,促使其有更. er. io. sit. 多介入他國內政的實踐產生。此一過程隨中國大陸外交的日漸制度化,積累起不 少的經驗;其中,利比亞一案是胡任內最新的介入展現,在體現目前中國大陸整. al. n. v i n 體立場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以透過分析此案,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如何對不干涉內 Ch engchi U 政立場進行轉化,並釐清轉化的動機為何。. 在案例分析方面,首先是基本概念的釐清(第二章),本研究會先對不干涉內 政做出基本認識:偏重討論在此概念與主權的牽連關係,研究不干涉原則被國際 社會遵守的現況與原因;同時藉由對干涉目的與手段的討論,從反面來釐清不干 涉的意義何在。隨後在接下來兩時期的案例討論上,以這些認識來討論中國大陸 立場及其轉化。其次是案例事實的鋪述。為求清楚地分析中國大陸是否介入、如 何介入等問題,在案例上會依整體背景框架、中國大陸作為與其所反映的不干涉. 21.

數據

圖 2-1  干涉手段的界定
圖 4-1  中國大陸的外來直接投資流量(1979-20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hows that, up until the mid to late Tang Dynasty, objects made of glass and crystal still were both called liuli, whereas the term poli was used to refer to

報告人:中國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 漆作裝潢 青少年組 裁判長 周亞寬

Barrett, “On the Road to China: The Continental Relocation of Sacred Space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Images, Relics and Legends: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Koichi Shinohara,

Late Qing Master Taixu,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several Buddhist intellectuals collaborated to remodel and revive Buddhist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use past tens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if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e.g., Socrates was a philosopher. He was the teacher of Plato. He emphasized ethics and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China will change the world, not only economically, but also politically, intellectually, ideologically and culturally...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