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中日昆布貿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代中日昆布貿易"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國棟 教授. 清代中日昆布貿易. 研究生:余致萱.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八月.

(2) 摘. 要. 清代中日間的貿易,向為東亞海域貿易史的重要課題。此時期的中日貿易, 最先藉由清朝對銅的需求而展開。赴日尋求洋銅的船隻,從此絡繹於碧洋之上。 然而資源終會耗盡,待江戶幕府時期的日本銅開始顯露枯態之時,作為替代品的 海產物便開始登場於長崎唐船商人面前。海產物之中,最受矚目的,是為慣稱俵 物三種的海參、鮑魚、魚翅。關於唐船的俵物貿易,歷來已多有研究,並取得了 相當的研究成果。然而俵物價高,無法大量進貨,銅又為江戶幕府所保護,輸出 量有所限制。唐船中剩餘的船艙空間,最後為昆布所填滿。產量豐沛、價格低廉 的昆布,在中國也有其市場,與之相關的交易亦少受限制,成為清商理想的填貨 艙商品。長期以來,在唐船的海產物載貨量之中,昆布始終高居第一位,甚至幕 末開港、明治維新之後,昆布仍然是日方外銷的主力海產品,也是晚清對日輸入 最主要的商品之一。更甚者,日本所外銷的昆布,幾乎全是對準中國市場而來。 本文的撰寫目的,便在於探討清代中日間昆布貿易的各種面向,貿易路徑,以及 昆布進入中國市場後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昆布 海帶 海產物 洋銅 銅商 中日貿易 琉球 內路分銷. i.

(3) 目. 錄. 摘 要…………………………………………………………………………………………………………….….i 目 錄…………………………………………………………………………………………………………….….ii 表目錄…………………………………………………………………………………………………………….….iii 圖目錄…………………………………………………………………………………………………………….….iv. 緒 論…………………………………………………………………………………………………………….….(1) 第一章. 清代中日間的貿易概況. 第一節. 貿易概況…………………………………………………………………………………….(17). 第二節. 赴日貿易的唐商…………………………………………………………………………(26). 第三節. 飄洋過海的商品…………………………………………………………………………(33). 第二章. 昆布的貿易. 第一節. 長崎的昆布貿易…………………………………………………………………………(50). 第二節. 琉球的昆布貿易…………………………………………………………………………(71). 第三節. 其他地區的昆布輸入…………………………………………………………………(78). 第四節. 晚清中國境內昆布的內路分銷………………………………………………….(83). 第三章 昆布的實際用途 第一節. 食用的昆布…………………………………………………………………………………(92). 第二節. 藥用的昆布………………………………………………………………………………...(97). 結 論……………………………………………………………………………………………………………….(101). 徵引書目……………………………………………………………………..…………………………………….(104). ii.

(4) 表目錄 表1. 唐船自日輸出銅量一覽表……………………………………………………………………(43-47). 表2. 江戶幕府對唐船主要貿易限制令概要……………………………………………..……..(48). 表3. 1763-1833 唐船輸出額…………………………………………………………………………(49-53). 表4. 1760-1833 唐船昆布輸出數量……………………………………………….……….……(57-59). 表5. 幕末橫濱港輸出昆布明細…………………………………………………………………….… (61). 表6. 幕末橫濱港主要出口品…………………………………………………………………………… (62). 表7. 幕末長崎港主要出口品……………………………………………………………………….(62-63). 表8. 幕末函館港主要出口品…………………………………………………………………….…(63-64). 表9. 明治 1-17 年昆布逐年輸出數量及價額………………………………………...…………(66). 表 10 明治 2-21 年函館昆布輸出中國逐年數量及價額………………….…………………(67) 表 11. 1892-1902 年昆布輸出額變化表……………………………………………….……………(70). 表 12. 光緒 2 年至宣統 3 年昆布進口價量表………………………………………………(71-72). 表 13. 乾隆 27 年至同治元年琉球貢船海產物進口數量……………….………….. (77-78). iii.

(5) 圖目錄 圖 1 飲膳正要〃菜品〃海菜……………………………………………………………………………(11) 圖 2 本草原始〃草部〃昆布……………………………………………………………………………(11) 圖 3 植物名實圖考〃水草〃昆布……………………………………………………………………(12) 圖 4 北海道羅臼昆布生長實景 .…………………………………………………………………….(12) 圖 5 根昆布………………………………………………………………………………………………………(13) 圖 6 本草原始〃草部,昆布……………………………………………………………………………(14) 圖 7 植物名實圖考〃水草〃昆布…………………………………………………………………...(14) 圖 8 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長切昆布、駄昆布 ……………………………………….(15) 圖 9 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三石昆布…………………………………………………………(15). iv.

(6) 緒. 論. 貿易是人類活動的重要課題,直至今日,許多跨越國際、洲際之貨物的運送, 仍是藉由航行於海上的船隻以達成。對於清代的中國而言,海上的貿易活動也是 其重要的經濟課題。清人海上的貿易活動,有著往來於中國南北之沙船、鳥船的 沿岸貿易,閩、粵之地商人往販南洋之南洋貿易,以及江、浙之處商人往販日本 之唐船貿易。. 清開國之初,由於國家鑄幣之用,對於銅礦的需求相當迫切。然而當時清朝 國內銅產量不足,無法應付朝廷及各省鑄幣之需,因而積極尋求向外採辦日本產 之洋銅來供應國內貨幣的鑄造,以穩定市場及物價。同時,進入江戶時代的日本 對於中國物產──即唐物──亦有所需求。江戶幕府時期的日本,在寬永年代中 期(寬永 10 年,1633)以後,逐步完成了鎖國政策。鎖國中的日本,不再允許日 本船隻出洋貿易,但是其國內對於舶來商品的需求並不因此消失。對於中國商人 來說,生絲、砂糖、藥材等日本國內生產不多或是無法生產的物品,便是其與日 本交易得以達成的重要利器。在雙方都有貿易目標的條件下,清代的中日貿易因 而得以成立。. 然而日本銅產在大量開採之下,漸漸出現枯竭的現象,產量日漸減少。同時 清朝在雍正、乾隆年間已成功發發了雲南的銅礦,對於日本洋銅的需索,已不如 以往的急切。在日方對於唐物的進口仍然十分熱切的狀況下,江戶幕府開始積極 以海產物補替因缺銅而減少的出口貿易量。海產物中,以海參(煎海鼠)、鮑魚(鰒 魚、干鮑)、魚翅(鱶鰭)為受幕府重視,因此三物在清人飲食市場已佔有一席之地 的,且售價相對高昂,有其貿易的價值。但是被指定為貿易品的海參、鮑魚、魚 翅開始大量出口,也出現了生產不及、供貨不足的宭境,加上此三物價高,對唐 1.

(7) 商來說無法一次性地購回太多,因而唐船回航船艙中剩餘的空間,仍需一種價廉 而量多、有其商品價值之物來填充。. 昆布在江戶時期的中日貿易中,扮演的即是此角色。首先是價廉。江戶時期 唐船採買海產物的價格,海參一斤約為 3.2~3.6 匁(1 兩=10 匁),鮑魚一斤為 2.7 匁左右,魚翅一斤約莫 2 匁,而昆布一斤則落在 0.3~0.6 匁之間,相對地價格便 宜。1再來是生產量的充足。海參、鮑魚、魚翅這些海產物的來源皆為動物,需 要捕撈作業,收獲量會隨動物的移動遷徙而有起伏,且動物的繁殖與長成有一定 的時節,以海參和鮑魚而言,平均需時四年方能長成一定的體型大小,鯊魚則成 長期更長,至成魚為止需時 9~10 年以上;昆布為定植的植物,鎖定與採集較為 容易,且昆布生長速度快,生長週期也短,一般為二至三年生,出芽一年後即可 採收,其孢子散布於海水之中,傳播能力廣而迅速,終年可生。除去生態保育的 概念,昆布的收穫相比之下顯得較為穩定而豐富,也因為取得容易,因而價格相 對低廉。. 便宜而產量豐富的昆布,在清代的中日唐船貿易中,扮演了填充貨艙的角色, 在江戶幕府末期開港(1859,安政 6 年,清咸豐 9 年)以前,平均每年向中國出口 數量約為三千石,就此數據而言,則自東洋回航的唐船總載重中,有一半以上都 用來載運昆布。幕府末期開港後至明治時期這一段時間內,昆布對於日本出口貿 易而言,重要性更上了一層樓,不僅是海產物中最主要的出口品之一,出口至中 國的數量更是快速成長,明治中期每年外銷向中國數量已達幕末開港前的三十倍。 2. 如此大量的進口,若非昆布在清代中國有其消費市場,不可能引起貿易商們 1 2. 參見中村質, 《近世長崎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pp.576-577。 斯波義信, 〈在日華僑と文化摩擦──函館の事例を中心に〉 ,p.75。 2.

(8) 對其感到如此的興趣,然而昆布在清代中國如何被運用,至今為止在學術上的研 究仍不夠充足。因此,本文將從清代中日貿易的內容談起,進而討論(1)昆布在 清代的進口,是經由何種管道、何種路線進入中國,(2)在進入中國之後,昆布 可能的存在的分銷路線,再藉由(3)清人對於昆布實際的運用方式,來討論清代 中國市場何以對於昆布有所需求的因素。. 昆布、海帶辨名. 本文以昆布作為撰寫的主角,首先便想先對昆布做些介紹與說明。昆布,為 生長在高緯度溫帶的海洋中、大乾潮線以下 1~3 公尺巖礁上長片狀褐藻的泛稱。 以生物學來說,昆布的學名為 Laminaria japonica 或 Saccharina japonica 此二種稱 呼。Laminaria japonica 和 Saccharina japonica 的植物成體較大,一般高 2 至 4 公尺、寬 20~30 公分,最大可達 6 公尺高、50 公分寬,藻體成熟時呈橄欖色, 經烘晒乾燥後轉為黑褐色。Laminaria 意思是薄片狀的,形容昆布的外型,而 japonica 則是和本種的用語。32006 年後生物學界將部分本屬於 Laminaria japonica 的昆布品種改納入新設的 Saccharina japonica 一屬,生物學上的界定差異,在此 不再贅述。. 生物學分類上的昆布基本上如此,那麼人為認知中的昆布又是什麼呢? 最早出現昆布二字的典籍為《爾雅.釋草》 : 「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爾 雅所謂的東海所指涉的範圍,大概不能以今日長江出海口以南、台灣海峽以北這 個特定區域的「東海」來理解,或許用帶有彈性的「東方的海洋」予以解釋更為 合適一點。也就是說,中國以東的海域,從南到北,都可以是「東海」。而綸、 組皆是一種青色絲帶,多為男性衣著所用,語感上綸較組來得粗一點。. 3. 高明乾、盧龍鬥編, 《植物古漢名圖考》(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pp.186-187、290-291。 3.

(9) 《爾雅》後之,昆布一詞為後人繼續沿用。南朝陶弘景云: 「(昆布)今惟出 高麗,繩把索之,如卷麻,作黃黑色,柔韌可食。又云:今靑苔紫菜皆似綸,昆 布亦似組,恐卽是也。」4可知至少南北朝時期昆布一詞仍然存在。. 時間再向後移,昆布一詞的指稱範圍發生了點變化。隋唐後,在中國的政權 和東北、朝鮮半島的往來變得頻繁,朝鮮半島的物產也開始為人所知。其中新羅 南海郡所產的「昆布」頗負盛名: 「(新唐書)渤海俗所貴者,太白山之兔,南海之 昆布,柵城之豉……。」5新羅國附近的這片海域,乃為今日所認知的昆布── 即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原生海域之一。南海郡所產的此海草為何名為昆布, 本文暫時沒有定見,或許是該物給人一種如布料般寬闊的感覺,因而借用已存在 日久的昆布為之命名。新唐書此說,引發了一連串的混亂。此處的南海,本是指 新羅的南海,〈新唐書.北狄傳〉:「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睛、椒 三州。」6後人卻誤以為是南方之海,使得許多生長於南方水域的海草也被稱作 了昆布。如道光年間的《廣東通志》便稱:「昆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蓴葦, 紫赤色。其細葉者海藻也。」7 廣東顯然不是昆布適合生長的區域,此名為昆布 的水草也不會是本文指稱的昆布。. 海帶是另一個指涉範圍與昆布十分相似的名詞。對現今臺灣地區的中文使用 者而言,海帶也是較昆布更為熟悉的詞語。海帶這一詞的來源,目前尚不清楚。 典籍中可見的海帶一詞,自宋代後較為明顯。宋徽宗敕編的醫書《聖濟總錄》中, 錄有「治風口噤牙關不開海帶散方」8和「治緣脣瘡海帶散方」9等,以海帶入藥. 4 5 6 7 8 9. [清]郝懿行,《記海錯》(清嘉慶至光緖間刻本),頁 8a-9a。 [清]阿桂,《滿洲源流考》,卷 6,頁 5a。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 219,列傳第 144,〈北狄傳〉 ,頁 17b。 [清]阮元,《 (道光)廣東通志》,卷 94,頁 26a。 [宋]宋徽宗敕編,《宋刻大德本聖濟總錄》(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4),卷 6,頁 23b。 [宋]宋徽宗敕編,《宋刻大德本聖濟總錄》 ,卷 132,頁 3b。 4.

(10) 的藥方,是為海帶之名正式出現之處。. 在日本,昆布這個名稱的由來,說法也是莫衷一是。根據《大言海》的記載, 一說昆布(kombu)原本是蝦夷人的語彙,在和人與蝦夷人接觸時,昆布二字因為 ひろめ. 發音近似蝦夷的 kombu,所以被假借為 kombu 的漢字名。又一說昆布原名広布 (hirome),大葉片之意,日後原本應該訓讀為 hirome 的広布,卻被誤讀為音讀的 發音 kombu,發生了混淆,字型也才漸漸從広布轉變為昆布。10還有另一坊間說 よろこ. 法為昆布因常用於喜慶的場合,於是便從喜悅的 喜 ぶ(yorokobu)這個詞彙中,取 而末尾的 kobu 作為昆布之名。此說的前後因果關係應該是相反了,因為昆布音 よろこ. 近 喜 ぶ,所以才被廣泛使用於喜慶的祝賀,這樣的邏輯比較合理一些。. 河原田盛美在明治 19 年(1886)出版的《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對於昆布 ひ. ろ. 與海帶做了一番解釋。根據其書,昆布在日方流傳的古書中,還有其他如「比呂 め. え. び. す. め. こ. ん. ぶ. 女」(hirome)、 「衣比須女」(ebisume)、 「軍布」(kombu)等等的和名寫法,海帶則 あ. ら. め. あ. な. め. そ. な. め. 多被寫作「阿良米」(arame)或「盍拿覔」(aname)、 「鎖無戞」(soname)等類似 的讀音,顯示兩者為不同之物。但卻又有ほろめ(horome)一詞,在《庶物類纂》 被認為是昆布的別名,在《本草綱目啟蒙》中又被認為是海帶的和名,除了令人 產生混亂之外,海帶與昆布的界線似乎亦不是絕對的明確。河原田盛美對此所作 的理解為中國方面,因「昆布ハ北緯三十八度以北の海に産するものにして…」, 爾雅所說的「東海有之」,在河原田看來指的正是「山東省の東海」,緯度符合昆 布所需北緯三十八度以北的生長條件,所以「山東省の東海に産するものにて昆 布なること疑ひなし」。同時, 《本草綱目》載錄了海帶出東海水中石上,登州之. 10. 大槻文彥,《大言海》(東京:富山房出版社,1933),p.375。 5.

(11) 人將其曬乾束物等語, 《琉球國志略》記載的也是「海帶菜,一名昆布」,於是昆 布、海帶應為同一物,只是「本邦にては世上一般に昆布の字を通用せり」,而 「清国人は一般に海帯と称せり」。11. 話雖如此,然而生長於海中的植物種類繁多,海帶可能和昆布是同一種物品, 但也不一定就是昆布,而昆布也並非只有海帶這一種別名。或許圖像有助於理解 海帶與昆布的異同。元人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附有題名為「海菜」的一 張圖,其敘述是「海菜味醎(鹹)寒,微腥,無毒。主癭瘤,破氣核、癰腫,勿多 食。」12 此處的海菜,以功用來說,無法斷言其便是昆布,因為海中植物對於 人體的功效皆大同小異,此將在本文第三章做較為詳細的說明。若以外型而言, 倒是與著於明代的《本草原始》書中所繪之昆布有些神似。13. 11. 12 13. 河原田盛美, 《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東京:農商務省水產局,1886),上卷(二), 〈昆布 の說〉 ,頁 3。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卷 3, 〈菜品〉 ,頁 53a-53b。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卷 2, 〈草部〉 ,頁 32a。 6.

(12) 圖 1 《飲膳正要〃菜品〃海菜》. 圖 2 《本草原始〃草部〃昆布》. 上引的兩張圖上下相反,《本草原始》將昆布的根部繪於上方,葉片描繪手 法則基本上表達出同一種波浪狀的概念。對照著看,兩張圖有相似的地方,例如 葉片的彎折與長片狀的外型,卻也不能說完全如出一轍。比較起來,清代吳其濬 所著《植物名實圖考》中所繪製的昆布圖14,和《飲膳正要》中的昆布更為相像。. 14.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卷 18,〈水草〉,頁 12a。 7.

(13) 圖 3 《植物名實圖考〃水草〃昆布》. 圖4. 北海道羅臼昆布生長實景. 15. 圖 4 為今人在海中所攝羅臼昆布(昆布的一個品種)的生長實景。昆布葉片天 然的彎折之處,應該可以理解即為《飲膳正要》和《植物名實圖考》兩圖中葉片 骨幹兩旁並排延伸的小細條,傳世本草典籍畢竟只為植物外型做概略的呈現,不 是擬真派的植物寫真。如果此說可以接受的話,則可知元代及清代可見的昆布中, 確實有一些即為今日所知的昆布。. 15. 圖片來源:http://blog-imgs-46-origin.fc2.com/b/o/o/boonies11/sss-DSC_8333.jpg 8.

(14) 圖5. 根昆布. 16. 圖 5 是另一種已晒乾製做完成的昆布,名為根昆布。除去葉片前端人工切齊 之處不論,此圖與明代《本草原始》所錄之昆布有十分相似之處,尤其葉片與根 部相連處的纖細。以此來看,《本草原始》之圖雖然兩前面所引元代、清代兩本 書有點差異,但也是昆布的一種,只是品種上有著差別。如同世界上存在著各種 不同的人種,但大家都是「人」 ,昆布也有著許多不同的品種,都是「昆布」 。元 代以降的中國市場中,以圖推論,或許流通著不只一種的昆布,使得前所提及的 三本附有圖像的典籍出現了這樣的不同。如果品種之說可為接受,那麼元代以後 史籍內所提到的昆布,原則上便可以視為今日的昆布來理解。. 16. 圖片來源: http://www.shokokai.or.jp/shop/Syohin.asp?ken=03&block=44&uid=0348411112&renno=4 9.

(15) 海帶也留有圖像。圖 6、圖 7 是《本草原始》及《植物名實圖考》所繪海帶 之圖。. 圖 6 《本草原始〃草部,昆布》17. 圖 7 《植物名實圖考〃水草〃昆布》18. 上兩張圖所繪的海帶差異甚大,乍看之下不像同一種植物,不過其實兩者所 欲表現的海帶型態並不一樣,明代《本草原始》之圖是加工製做完成後紮為一綑 的海帶產品,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則是把海帶的原生樣貌給描繪了出來,兩者 的立基不同,無從比較是否為同一物。不過重點不在於此兩圖所繪是否相同,而 是圖中所示的是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昆布。作為對照,以下截取兩張《清國輸出日 本文產圖說》內的圖片。19 17 18 19.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卷 2, 〈草部〉 ,頁 32b。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卷 18,〈水草〉,頁 20a。 河原田盛美, 《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上卷(二), 〈昆布の說〉 ,頁 39、44。 10.

(16) 圖 8 《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 長切昆布、駄昆布. 圖 9 《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 三石昆布. 圖 8 是《清國輸出日本水產圖說》書中所繪的兩種昆布成品,圖中可見製成 的昆布也被節節綁縛、紥成了一捆,和《本草原始》所錄的成品海帶圖不謀而合。 另外,《植物名實圖考》中長條狀的葉片與中央較粗的葉脈,也與圖 9 日本日高 一地所產三石昆布十分相似。從圖像的對比,不管是原生的植物外觀,還是人工 加工後製成商品的整束方式,上引明、清兩書所提及之海帶可能是昆布的機率相 當高。由此再進一步地說,海帶和昆布兩名詞之間並不是絕對的二分,兩者之間 的關係如同兩個相交的集合,中間有相當大的區域重疊,這個重疊的部分,即是 兩者用來指稱同一物──本文所欲討論的昆布──之處。因而本文在之後的行文 中,原則上將昆布與海帶視為同樣的東西,不再特別區分,並且將主要以昆布稱 呼之。. 11.

(17) 海帶和昆布的界線因名稱混用就不再明顯的例子,在清人章穆所著《調疾飲 食辨》裡可以見得:. 吳氏本草曰:一名綸布。綱目曰:生登萊者槎如繩,生閩浙者 大葉如菜。然今肆中昆布薄如菘菜,葉青黃色,全無布形。而海帶 之闊者俗名海布,狹者乃為海帶,恐爾雅綸似綸,組似組者,指此 二種。其似海藻與菘者,皆別為一物,不可知也。但海中諸菜性味 相近,軟堅散結,下氣利水,均有同功。20. 對章穆來說,市面上所賣的昆布長得跟《吳氏本草》 、 《本草綱目》長得都不 一樣,也看不出布的樣子。而又有人稱呼粗的海帶為海布,他認為當初爾雅所說 的「綸似綸、組似組」應該就是此粗、細海帶的差別。然而當初「綸似綸」訛音 成了昆布,現在卻成了海帶,那麼昆布又該是什麼?最後章穆的結論是反正海菜 類的功用皆同,下氣利水,分別不了也無妨。. 除了昆布、海帶之外,還有「海白菜」這個名字似乎也為部分清人用以指稱 同一物。光緒《吉林通志》有言:「海帶俗呼海白菜,似海藻而粗,柔靭而長, 紫赤色,採者并海藻通呼爲海菜。……昆布較之海帶則細,其實一類也,盛京通 志渤海所貴者,南海之昆布。」21東北俗語稱呼海帶為海白菜,更和海藻一起被 稱作為海菜。凡是海裡生的植物都可稱為海菜,如此辦明似乎更不易了。不過其 後也稱昆布、海帶,實是同一類物品,而在清代諸多介紹日本國的文籍之中,如 黃遵憲的《日本國志》 ,提及日本國的輸出物產時: 「輸出之貨銅最爲大宗,餘則 昆布、鰒魚及銅漆襍器」,「昆布」二字下註有「卽海帶」的字樣。22. 20 21 22. [清]章穆,《調疾飲食辨》,卷 3,頁 40a-40b。 [清]李桂林,《(光緒)吉林通志》,卷 33,頁 14a。 [清]黃遵憲,《日本國志》,卷 6, 〈鄰交志〉 ,頁 3a-3b。 12.

(18) 綜合以上的觀察,筆者在此認為,海帶與昆布原則上為同一物,本文之後的 行文之中,將不再細分。另外,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日本對清代中國輸入之昆布, 因此對於此物,主要會以日方慣用的昆布一名稱之。. 研究回顧. 歷來,清代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海產物貿易,引起了許多的關注,也已累積了 相當的研究成果。以下將選擇數位學者前輩對於清代中日貿易、海產物貿易的研 究進行介紹。. 小川國治先生的重要著作《江戸幕府輸出海産物の研究―俵物の生産と集荷 機構》23,重點置於江戶幕府的海產物獨佔集貨制度,並詳細地將制度的建立、 改革到崩壞的整個過程及其緣由,一步步地予以分析和闡述。本書旨在辨明幕府 如何藉由掌握海產物源頭產地,來達成其海產物貿易政策的目標。其對於各藩各 郡俵物生產的深入探討,值得細細研讀。. 山脇悌二郎先生為江戶時代長崎唐人貿易的專家,著有與之相關的多本著, 並主編過長崎口唐船貿易史料《唐蠻貨物帳》一書。在其著作《長崎の唐人貿易》 24. 一書中,介紹了從台灣鄭氏政權在日貿易活動,到長崎開港後的唐人貿易概況。. 其中對於幕府因應中國政局變化,以及輸出入貨品的消長趨勢所制定的各項貿易 方針,包含其實施的背景、效益,有著詳盡的分析與解說。另外,關於唐人於長 崎進行貿易的實況,如中日雙方的貿易商人、貿易品、貿易流程和居中擔任中介 角色的唐通事等,都可於此書中獲得相當完整的了解。. 23 24. 小川國治, 《江戸幕府輸出海産物の研究―俵物の生産と集荷機構》 (東京:吉川弘文館,1973)。 山脇悌二郎, 《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 13.

(19) 荒居英次先生著有《近世海産物貿易史の研究》25與《近世海産物経済史の 研究》26二書,對於江戶幕府時期海產物的生產、貿易有著非常透徹的研究。 《近 世海産物貿易史の研究》主要研究江戶幕府從確立海產物出口政策,利用特權商 人和幕府直轄管理並獨佔海產物生產、集貨以利長崎貿易的進行,到此一獨佔貿 易瓦解的過程。而《近世海産物経済史の研究》則是更細部地對於沿海各藩如何 生產海產物、如何管理經營做了詳細的論述。荒居先生的研究相當地紮實,對於 每一現象、每一政策都仔細地予以分析處理,尤其在各項出口數據的整理統計上 為其特長,江戶時代中日貿易之間各種貿易品的數量變化、此消彼長一目瞭然, 對於後代研究者而言堪稱為一大福音。. 劉序楓先生為重要的中日貿易史專家。其早期研究集中於長崎貿易的清代商 人,著有〈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 27. ,與〈清代前期の福建商人と長崎貿易〉28兩文,文中對於清代銅商的官派性. 質,官商、額商制度的演變與內涵,出任銅商者的背景及福建商人在清代中日貿 易之間勢力的漲退,皆有著十分清楚的分析。其後,清代中日間貿易商品及交易 的模式成為了劉先生的研究內容。在多篇的論著中,劉先生對於中日貿易的本質 與貿易活動、商品交換本身對該國國內經濟情勢,進行了全盤的分析。在這些論 著之中,詳盡地顯示了貿易活動不只是船舶停靠處的兩個口岸間的商業行為,更 是與整體社會、政治情勢習習相關,擴大了貿易史研究的視野。另外,東亞海域 網絡之間漂流民的問題,以及幕末明治時期長崎華商社群的相關議題,亦都是近 來劉先生專注的內容,並著有多篇精采的著作。. 25 26 27. 28. 荒居英次, 《近世海産物貿易史の研究―中国向け輸出貿易と海産物》(東京:吉川弘文館,1975)。 荒居英次, 《近世海産物経済史の研究》(東京:名著出版,1988)。 劉序楓, 〈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 《九州大學 東洋史論集》,第 15 號(1986),pp.107-152。 劉序楓,〈清代前期の福建商人と長崎貿易〉,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 ,第 16 號(1988), pp.133-161。 14.

(20) 松浦章先生為近代東亞貿易史專家,且著作等身,著有非常多與關於東亞海 域的精采論文與專著。松浦先生研究範圍涉獵相當廣泛,舉凡中日之間的貨品交 易、東亞海域間的海盜、中國內陸水運網絡、琉球與清朝的朝貢貿易、赴日唐商 集團等等課題,皆有其研究的成果。另外,史料的運用為松浦先生研究中的一大 特點,許多原為埋沒的重要史料,皆是藉由松浦先生之手,將之發掘爬梳,才得 以為廣為學界所知,並帶動更多的研究,此無疑為松浦先生重要的貢獻之一。. 章節架構. 本文將分三個主要部分來分別撰述。首章欲對先清代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 內容做些粗略的介紹。日本進入江戶時代以後,不久便實行了一系列寬永鎖國政 策,只留下長崎一口與荷蘭、中國商人進行貿易。中國方面,明清鼎革之際,清 廷也立下了海禁之策,以根絕台灣鄭氏政權的資源。1683 年,鄭克塽降清,清 代順治以來的海禁隨即在翌年解除,清代的中日貿易開始勃興,鑄幣所需的銅礦 不足更讓清廷積極尋求商人出洋貿銅。急速增加的貿易量,使得江戶幕府發佈了 一連串的貿易限制令。面對幕府方的貿易限制,清廷的反應、銅商的應對、輸出 入貿易品隨之而來的變化,以及兩國各自被西方列強扣關開港後中日貿易發生的 轉變,皆是第一章將談論的內容。. 第二分部將集中於昆布的貿易之上。身為海產物之一的昆布,當江戶幕府 調整其海產物貿易政策、政局變動時,昆布貿易發生的改變與延續為何?昆布輸 入清朝的路徑分歧,不同昆布貿易路線商人之間發生的競爭,以及進入清朝之後, 昆布被送往派往何路分銷、如何轉運等等,是為第二章的重點論述之處。. 第三章則是昆布的實際效用之討論。作為食物的昆布,成為怎樣的佳餚,呈. 15.

(21) 現在何人的面前,或是作為藥物的昆布,具有什麼樣的療效,而用於治療何種疾 病等,將是本文第三章將撰述的內容。. 16.

(22) 第一章、清代中日間的貿易概況. 第一節、貿易概況. 1684 年,即清康熙 23 年,日本貞享元年,因為台灣鄭氏的威脅解除之故, 清朝自順治 18 年(1661)以來的海禁解除,展界令一出,出洋貿易的船隻數量急 遽增加,開往長崎貿易的唐船也不例外,原本在貞享元年入港數還維持在二十四 艘的唐船,到了貞享二年爆增為八十五艘。29此現象讓江戶幕府對於金、銀的外 流提高了防備,於是便在貞享二年發佈了貿易限制令,即慣稱的「貞享令」,令 中限制唐船的貿易歲額總數為 6000 貫(銀 1 貫=100 兩)。貞享令的實施,確實讓 銀的流出大幅減少,然而貞享令有其不完備的盲點,即沒有限制唐船入港的船隻 數量。依照入港順序進行交易的步驟,讓超過額定數字 6000 貫後才到來的唐船 無法正常交易,而開始採行走私貿易以達成其商業需求。30為改善走私的現象, 幕府在 1688 年(元祿 1 年)發佈了補充貞享令的命令,限制唐船一年的來航船數 70 艘,依季節分為春船二十艘、夏船三十艘、秋船二十艘,每一季節的可來船 數再依出航港別的不同進行分配。同時,為加強對唐人的管理,1689 年長崎唐 館成立,此後居留在長崎的唐人原則上只能在唐館內活動,不可隨意出館與日人 來往。由此可知唐館的設立,其中一個目的明顯地是為防範走私貿易而設。31. 元祿八年(1695),為防止走私貿易繼續猖行,「銅代物替」應運而生。所謂 「銅代物替」便是允許唐船商人在法定貿易額已滿的情形下,剩餘還未售出的貨 物,可以「額外」用來交易銅斤,上限是銀 5 千貫(包含荷蘭船 800 貫),元祿十. 29 30. 31. 山脇悌二郎, 《長崎の唐人貿易》 ,p.50。 小川國治, 《江戶幕府輸出海產物の研究──俵物の生產と集荷機構》(東京:吉川弘文館,1973), p.11。 山脇悌二郎, 《長崎の唐人貿易》 ,pp.71-86。 17.

(23) 一年(1698)再追加以交換俵物、諸色為主的「追御定高」2000 貫。俵物一詞的意 思,就字面上來看,原指的是以「俵」(稻草編成的圓柱形袋子)包裝的物品。在 江戶時代的對外貿易用語上,特別指的是鮑魚、海參、魚翅這三種高單價海產物。 當然其他使用俵來包裝的貨物也有,不過習慣上俵物指的便是此三種海產物的綜 合稱呼。鮑魚、海參、魚翅以外的其它產品統稱為「諸色」,本文的主角昆布, 也是歸類為諸色的一種。同年,為解決長崎貿易窗口紛雜的亂象,幕府直轄機構 長崎會所成立,成為統合長崎所有貿易事務的單一對外窗口。長崎會所的設立用 意,除了簡化貿易程序外,也有防止唐人、荷蘭人私自與長崎居民進行走私貿易、 為幕府掙取更多利益的功能。. 正德五年(1715),幕府方發佈了新的貿易改正令,一般稱此令為「正德新 令」。關於正德新令的新規定,首先是唐船每年可輸出的銅有了上限,為 300 萬 斤,銅斤到貨不足時可以俵物或諸色代替。入港船數在正德新令中降為年三十艘, 一船的貿易額上限為銀 6000 貫,原本的「銅代物替」取消,剩餘未交易的貨物 仍可交易俵物、諸色,不過追加的貿易額上限較「追御定高」增加了 1000 貫, 提高為 3000 貫,後稱為「有餘賣」或「雜物替」 。來長崎港貿易的唐船開始需要 照驗幕府發行的通行牌照,即「信牌」。信牌中登記了起帆地、受領者姓名等資 料,來船需持信牌才可進行貿易,否則便予以遣返。信牌依照來航港別分給,但 並不是平均分配,南京、寧波兩港所獲信牌數相加達 22 張,佔了 30 艘船中的七 成,其它的 8 張信牌由廈門、廣東等港平分,每港張數在 1-2 張不等。享保年代 以後(1716),正德新令的內容多有修改,但原則上規範項目依從正德新令,主要 修改之處在出口銅的貿易上限逐限縮小,並改以鼓勵俵物、諸色的出口。. 正德新令和其後的屢次修正,顯示了日本銅出口量漸漸下降的趨勢。銅出口 量的減少,與中、日兩國內部變化皆有關係。在日本方面,銅的礦源日現枯竭,. 18.

(24) 產量縮小,使得長崎銅斤的到貨量時常小於額定交易量,讓採辦不到足夠銅斤的 唐船滯留長崎,衍生出許多問題。另一方面,清朝自雍正時期致力於雲南滇銅的 開發,至乾隆初年已能供應京局和部分省別的鼓鑄。自給率提升,對洋銅的依賴 度自然降低。32. 清代自康熙解除海禁以後,中日之間的唐船貿易在康熙~咸豐年間一直沒有 間斷過,儘管貿易的熱潮有起有落。陳東林認為「這一時期中日兩國雖無官方關 係,但由於中日民間貿易的促進和清朝對日本銅斤的需求,康、雍、乾三帝對赴 日貿易始終持有保護和一定程度的鼓勵態度。」33. 此時的赴日貿易商船,多集中於浙江省乍浦港。乍浦興起的原因,與信牌的 發放和其腹地蘇州有關。江戶幕府發佈正德新例之後,唐船至長崎貿易需持信牌 方可。問題是信牌數量有限,商人間為了信牌,衍生出許多互訟的事件。此後, 為減少紛爭,信牌統一由江、浙海關管理,商船出洋時領出,回航時需再繳回交 由江、浙海關保管。此後,江、浙海關管轄內的乍浦、上海、寧波,遂成為清代 對日貿易的三個主要口岸。34比之上海、寧波,乍浦還有另一優勢,即該港距離 當時江南商業中心蘇州相當的近。乍浦備志有道:「局商洋貨則由乍至蘇州,聽 兩局商人議價發賣。惟海帶用解煤毒,酌派北路分消。若洋菜、海參、鮑魚等物, 隨處通消,不拘地分。其額徵則於進口時各照船數歸過塘行輸納。」35和蘇州的 近距離,使得自乍浦進口的貨物,不管是要運送或發賣,都方便得多。商人集團 的總部,也多在蘇州落腳,如此也方便經營管理。另外,乍浦港對於清朝的統治 者來說,還有另一優點,即「控據海岸,翼蔽金山」,灣口兩旁夾岸的山勢利於 32. 33. 34. 35. 劉序楓, 〈清康熙~乾隆年間洋銅的進口與流通問題〉 ,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 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pp.93-144。 陳東林,〈康雍乾三帝對日本的認識及貿易政策比較〉, 《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 年第 1 期, pp.12-20。 劉序楓, 〈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 ,張彬村、劉石吉編,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 5 輯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pp.187-244。 [清]鄒璟,《乍浦備志》 ,卷 6, 〈關梁〉 ,頁 6b。 19.

(25) 防守,適宜水師軍團的駐紮36。於是,藉由時機與地理環境的惠賜,乍浦逐漸成 為對日貿易的主要港口。. 清人李枝青為《滄海珠編》一書的所作的序文中,提到了浙江省平湖縣乍浦 人沈筠和他所編纂的《乍浦集詠》,其中也略為敘述了一下乍浦港的榮景。. 沈浪以,帄湖乍浦人也。先輯古今詵之繫於乍浦者,曰乍浦集 詠。今又續為滄海珠編四十卷,猶段志也。乍浦僻處鹽官一隅,廣 袤十餘里,非吳越大都會也。顧其地濱大海,東甌閩粵,商賈雲集, 呂宋、荷蘭、吉利諸番舶,不時來往。日本賈舶,歲以冬夏運銅而 至。人葠(人參)、鰒魚(鮑魚)、海帶、漆器、野機葛37之屬,往往 附舶而羅於市。樓船、材官、烽堠、礮臺備非常者,布於要隘。38. 乾隆以後,中日貿易從頂峰開始走下坡。原則上,往東洋辦銅是這些渡洋唐 船商人的主要任務,因而清代的辦銅商人都帶有部分官辦的性質,由官府貸與資 金令其往日購回一定數額的銅斤。雖然銅貿易是銅商們的要務,卻不是其賺錢的 好方法,因日方銅產減少而銅價上漲,而清官府所預先支付的金額卻總是低於市 價,採辦回港的銅貨亦不能隨意販售,只能由官方統一收購,數購價自然還是遜 於市價的官定價。單就銅貿易而不論包括海產物在內的其他商品貿易的話,在清 代出任辦銅商人,並非有利可圖的事業。長期處於資本與物價不平衡的銅商,虧 空官帑的金錢黑洞愈來愈大,使得乾隆三年清廷不得不對辦銅商人進行了一大整 頓,並逐步確立了辦銅之官商與十二家額商的制度。有關銅商的相關事項將在第 二節做些補充。 36 37. 38. 劉序楓,〈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 ,p.191-196。 野機葛為葛布的一種,採集野生的葛蔓之纖維後用紡織機編織而成。此種布料在日本江戶時 代武士階級間頗為流行,以掛川(現為靜岡縣掛川市)所產最為有名。 [清]張景祁,《(光緒)福安縣志》 ,卷 35,頁 17a-18a。 20.

(26) 雍正 13 年到乾隆元年(1723-1724)間曾任戶部侍郎的李紱,對於辦銅的 日益困難之處,深有所得。. 倭人刁狡,探知商領官銀,勒有年限,多立名色,挾取不貲,每商 必領倭照,大照索銀二千六七百兩,小照亦索取銀一千七八百兩, 加以租船之費,務頇一千二、三百兩,水手夥長舵工總管行商財賦 下逮厮役約共一百餘人,辛刂工食,約需銀一千二三百兩,出洋之 日,每船預備二年飯食,又需銀一千餘兩,官銀岀領已虚費五六千 兩矣。比至日本,狡倭刁掯,商貨之價則減前一半,倭銅之價則較 前加倍,貨多銅少,官商賠累,又近日狡倭叅雜銅色,一經部駁, 賠累益重,辦銅之官預令洋商重加鎔化,每百斤頇火工銀一兩一錢, 爲費甚多,到部仍然駁減,責令洋商賠補者也。又近日倭秤減短分 兩,每百斤約短三斤,辦十萬斤者約補三千斤,此責令辦員賠補者 也。二端雖小,亦苦賠累,現在買銅之官,多已破家,買銅之商, 無不傾本。官承上委,義無可辭,啇虧前價,藉口補苴,實皆勉強 承辦。現在欠銅約百餘萬斤,將來日陷日深,勢恐難於淸楚。…… 停止採買洋銅,則各省官員無買銅之累,國家錢法無虧本之虞,倭 人雖狡,亦無可施其狹制矣。再查日本所產,自銅而外,不過海參 海帶鰒魚微物數種,不足與中國紬緞等貨交易,而倭人因中國買銅 長崎一島,每歲抽稅金三萬五千片,失此重税,必且以銅求售,聽 商自購,則洋銅亦不必派買而自至矣。39. 李紱的觀察認為,出洋一趟的成本原來就所費不貲,如今銅價又暴漲,很明 顯的是使銅商紛紛破產的原因。他也指出,貿易成本如此之高,不如不要出洋辦. 39. [清]李紱,《穆堂類稿.初稿》 ,卷 40,頁 26b-27b。 21.

(27) 銅,狡詐的倭人失去這項收益,便會自行捧著銅觔來求售,如此銅觔就會「不必 派買而自至矣」。李紱這段話,雖然卻乏對日方現況的認知,但倒是點出一項事 實──還是不能沒有洋銅。他雖不建議再派船貿銅,卻沒說不要再用日本進口的 銅,可見洋銅對於錢幣鼓鑄與物價安定的作用還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即使銅價 再貴,直至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重創蘇州和乍浦為止,清朝派往日本辦銅的商船仍 是沒有間斷過,只是規模日漸縮小了。. 進入 1840 年代以後,中日雙方皆遭逢了巨變。先是道光 20 年(1840),鴉片 戰爭爆發,戰後於 1842 簽定了五口通商章程,開放口岸多了,蘇州的銅商們商 場上的競爭者也多了起來,而後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勢力,燒燬了乍浦與蘇州兩 城,商船也被破壞殆盡,蘇州商人四處逃散,中日之間唐船貿易也宣告終止。40 王韜《甕牖餘談》中提及了唐船於長崎貿易終止前後的差異:. 「(日本)國朝順治以後,惟通市不遣使,其市亦惟中國商船往, 無倭船來也。其與中國貿易在長崎島,百貨所聚,商旅通焉。國饒 銅,中土鼓鑄所資,自滇銅而外,兼市洋銅。計自安徽、江西、江 蘇、浙江、等省。每年採購定額四百四十三萬餘斤。設官商額船十 六艘。皆以内地綢緞、絲、棉、糖、藥往易。商辦銅斤,必藉倭照 以為憑驗,又有額外浮給之小照,數止一二百箱,用二三年即廢。 近今商舶十六艘盡已失壞,無一存者,由是中國商人與日本通商之 路絕矣。蓋此定額商舶由官所設,不能私造,華商以近來取利甚微, 而日本之禁嚴,以故不樂往。其往者頇附西國商人名,始無礙 阻。……」41. 40 41. 劉序楓,〈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 ,pp.218-225。 王韜, 《甕牖餘談》,卷四,日本條。 22.

(28) 辦銅貿易終止之後,清朝方面並不是不缺銅,只是不知道該找誰去辦理。清 代由於雲南銅礦開發成功的關係,在 1856 年以前,每年可靠雲南銅礦的一千萬 斤年產量支援國內鑄幣所需,因而對日本洋銅的需求減少。然而 1856 年,即咸 豐 6 年,雲南回亂發生,銅礦產區也無法避免的受到波及,在同治 13 年(1874) 回亂結束以前,礦區皆無法正常運作;回亂終止了以後,雲南銅礦又因人工不足、 開採成本增加、技術改良失數、以及最根本的資本缺乏問題,使得產能大為下降, 只剩下回亂前的十分之一。42在雲南銅產不敷使用的背景之下,日本洋銅的進口 又開始為清廷所重視。但是此時情形已不如以往,太平天國之役後銅商已散落各 處,開港後歐美各國的貿易競爭也是一種難題。曾國藩在其奏摺中便提到了銅商 四散後缺銅的難處:. (同治七年閏四月十四日)……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五日,奉上諭戸部, 奏請飭濱臨江海各省解錢籌銅一摺。前因銅斤缺乏,鼓鑄當十大錢, 原為一時權宜之計,行之日久,不無流弊。近來市廛行使暗中折減, 於國用民生,均有未便。惟欲規復圜法,必頇籌備制錢。……至紅 銅、條銅,大半産自外洋,蘇省從前鼓鑄之時,係由官民兩商自備 船隻采辦洋銅。現在東洋各貨,悉聽泰西各國運行,銅商無利可圖, 以致華人望而卻步。應如何招商收買,變通辦理,已飭司道體察情 形,確切籌計。……43. 上兩段史料皆提及,自唐船商人從中日貿易活動退出之後,要往日本貿易的 清人,只能搭載西方輪船前往。在同治 13 年(1871)雙方簽定中日貿易章程之前, 清朝的中國商人是以無條約國公民的身份在日進行貿易,自然是有諸多不便。為. 42. 43. 陳國棟,〈回亂肅清後雲南銅礦經營失敗的原因(一八七四── 一九一一)〉, 《史學評論》第 4 期(1982),pp.73-97。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國藩)全集》 ,卷 26,頁 57a-59b。 23.

(29) 取得合法居留的權力,清商多以歐美商人的雇工、買辦身份自居。而歐美商人之 所以可以合法的居留於日,乃是因為 1859 年,江戶幕府也在美國的強勢之下結 束了鎖國政策,並開放長崎、橫濱、函館(箱館)、神戶等港口允許外商貿易。. 雖然不再有唐船往日,但是清代商人赴日貿易的腳步倒是沒有就此停歇。徐 潤便是在唐船貿易終止後,利用西洋輪船前往日本嘗試其新商業活動的商人之 一。. 咸豐十年庚申二十三歲 上堂幫帳房如舊…… 派楊明軒坐允德一枝半桅44小夾板船,詴開東洋之長崎埠。續派晏 多你生,卽蔡焯麟,在長崎埠管帳。該船主馬厘士。至日本之長崎 埠關口,例禁外人不得上岸,祗准買食物取水,唯不能過十天。後 楊明軒借買物貣岸探友,苦於言語不通,用筆墨向關員問答,關員 見其書法甚佳,乃岀扇請其揮寫,因此得有交情,並云你莫非要探 南京生,指中國人也。距此不遠有保蘇局,詴往問之,卽命兩人同 去。明軒到局,晤蘇人楊鏡人先生同事六人,在彼營業,專販鮑魚 海菜,由中國海船運至乍浦,分銷各處。楊明軒當將來意吿之,並 言隨船貨物别無違禁之品,祗有洋貨並中國雜貨,亦未甚多,卽經 鏡人答允許爲運動,隨卽同赴關口,請其派人同至船上查驗。日員 辦事不肯隨和,必頇事事自岀主見。後逾一日,果派帶刀日員四人 到船細驗,各處查勘,驗至洋貨如紅布、花布、原有粗布,並中國 綠布、各種色布,及檀香、蘇木、胡椒、彜茶、棓子各雜貨,無不 喜歡。驗後而去,逾日約同商議。初時啟口即言所議並非貿易之事, 祗以貨易貨,第每貨各不能過百担。如何交換,頇憑我作主。窺其 意似欲我貨半送半買者,隨換得靑海帶及帶絲、貢帶各數十担。金 丁,卽洋菜,四十包,每包四十觔。木魚、香菇、江瑤柱、鰌(魷). 44. 即 schooner。 24.

(30) 魚、蝦巵各十數担,統値亦不過二三千元。交易之貨彼此相當。楊 鏡人隨坐我們允德船而回。開船時,關員傳語: 『以後你們有貨來, 自有辦法。』從此遂開東洋口岸。當船回上海,貨物照例報關,海 關人員查驗各貨,向無此種進口貨物,爲關章所無,不能估價納稅, 商至再三,俟估岀後再行上稅,乃託妥友轉邀蘇奕昌號商酌。詎意 蘇號不願,又託蘇州保蘇局會估。保蘇局友初不知來貨多少,上棧 然始終無主,顧不得已自行拍賣,孰意竟有岀人意外者,東洋來貨 拍賣得價其計洋九千餘元,照原本有二、三倍利。45. 唐船貿易走進尾聲的同時,二十三歲的徐潤才正要開始其對日貿易事業。徐 潤派遣了一名叫楊明軒雇員,搭乘西洋船隻前往長崎,開拓其貿易之路。這位名 為楊明軒者,就文中看來,似乎並不熟悉長崎貿易,仍在摸索商貿的方法,然而 徐潤選擇派遣其前往長崎,若非是能力特別受到信任,就應該是與以往唐船的長 崎貿易有所關連,只是關於此人的其他記載尚未得見,無法求證。此趟長崎行, 雖然是在唐船貿易結束後之事,但是從其接受驗貨的方式,以貨易貨的交易形式, 帶去的各種布料、蘇木,以及運回的昆布(海帶)等商品來觀察,徐潤的日本貿 易內容,仍是唐船商人的一種延續。其回航之後,入港之處為上海港。上海稅關 人員表示不知道該如何記算其貨物的稅金,因為沒有前例可循。向來唐船回航, 進入的是乍浦港,由浙海關所管轄,新開港上海港的主管機關江海關與浙海關相 去不遠,卻沒處理過這些來自日本的商品,最後只好拜託蘇益昌號、保蘇局等蘇 州的商號來幫忙估價,可見蘇州、乍浦港在唐船貿易中的獨佔性。隨著徐潤的成 功可知的是,清代中日間的貿易並沒有隨著唐船貿易終止,而是在舊傳統中,迎 來了新的一頁。. 45. 徐潤, 《徐愚齋自敘年譜》,頁 5b-7a。 25.

(31) 第二節、赴日貿易的唐商. 清初採銅洋銅的方式更迭不斷,順治、康熙年間為關差辦銅,由京師崇文門、 天津、臨清、淮安四關之關稅銀各提出一萬兩辦銅解送鑄局。康熙 38 年(1699) 後,改由內務府商人辦銅,內務府商人預先領取辦銅銀,再把購得的銅斤送回朝 廷。這兩個做法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即官府收購價格及預支經費過低,辦銅商人 因而虧損連連、弊端叢生。46康熙 55 年(1716),辦銅方法再改為江蘇、安徽、浙 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八省採辦。李紱的奏摺中討論了八省辦銅 的問題:. 時戸工二部錢局鼓鑄銅觔,因銅商虧帑,派于八省辦解。部定銅價 原無不敷,苐派買之地俱不産銅,必就洋船買送,而東洋客船俱由 江南浙、江二海關騐明收口,是以八省辦銅之官齊集蘇杭二府孚候, 奸商乘機囤積擡價掯勒,承辦官各顧考成,互相爭買,以致銅價高 昻,賠墊甚苦,猶不能敷。……47. 各省官員爭買的結果,銅價反而飆高,不過銅價高漲的原因更是因為貨源不 足之故。日本正德五年(1715)發佈的正德新例,對唐船年輸出銅觔量限制在 300 萬斤,但此八省每年所需承辦的數量合計有 443 萬 5200 斤,明顯的高於可自日 本購得的量。康熙不得不於 61 年(1722)取消八省辦銅的政策,改由江、浙二省 承辦這八省的銅觔。不過效果有限,因為不足的銅觔仍是不足,這項事實並沒有 改變。48. 46. 47 48. 劉序楓, 〈清康熙~乾隆年間洋銅的進口與流通問題〉 ,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 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pp.96-97。 [清]李紱,《穆堂類稿.別稿》 ,卷 28,頁 16a-17a。 劉序楓, 〈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 ,p.110-111。 26.

(32) 乾隆以後,辦銅商人的制度逐漸定了下來,原則上以一家官商與十二家額商 的形式存在。乾隆 9 年(1744)以後,此前已從事洋銅貿易的內務府商人范毓馪一 族,正式以官商身份辦銅。所謂的官商,便是持清朝廷中央的資金、受命赴日辦 銅的商人,其所攜回的銅斤不可自行販賣,主要是供京局鑄造所需。另外,乾隆 14 年(1749)訂定了十二家額商之數,而乾隆 20 年(1755)以後進一步的確定了十二 家額數這個定數。相對於官商,額商理論上是使用個人資本赴日的商人,但也需 取得官照才能前行。其所攜回的銅斤,在官府收齊所需的數量之,剩餘的便可自 行於市場上交易。49 額商之中,通常會推舉出一位商人,大部分是其中實力雄 厚者,來擔任額商間的總商,負責額商之間的共同事宜。. 對日貿易的商人團之間,在乾隆初年以前,有著江浙系商人與福建系商人的 角力。乾隆三年確立官商、額商,發給官照之際,卻將福建商人排除在了辦銅商 人行列之外,只許江、浙地區的商人赴日辦銅。不僅如此,日方正德五年發布新 例時,該年實發的四十七張信牌之中,寧波船取得 22 張、南京船 20 張、廣東船 1 張、台灣船 2 張、廈門船 2 張,信牌也幾乎都落入了江、浙商人之手。原本與 江、浙系商人互別苗頭的福建系商人,從此在清代與日本間的唐船貿易之中,完 全敗下陣來,由江、浙商人主導著唐船貿易。在鄭氏治臺時期,於對日貿易中相 當活躍的福建商人,為何會在此時失去其商業版圖,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 為物產的差別,清代對日的唐船貿易中,生絲、絲織品是相當重要的對日輸出品, 而江、浙地區是此類商品的原產地,福建商人若是先轉往該地採買絲觔再出洋, 成本也較江、浙商人高。福建地區對日輸出的當地物產以砂糖最為大宗,但是砂 糖的利潤沒有生絲、絲織品來得高,受重視程度較低,是福建商人的不利點之一。 50. 另外,清朝為了海防安全與強化統制的考量,特意將對外貿易點分離,由江、. 浙商從負責對日貿易,對南洋的出洋貿易則由福建進行,廣東受納西洋船隻入港, 49 50. 劉序楓, 〈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 ,pp.107-152。 山脇悌二郎, 《近世日中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pp.23-34。 27.

(33) 福建商人被分配的商業場域不是日本,清政府自然不願其涉足該處。因而乾隆以 後,赴日的福建籍人士多以個人雇員的身分出現。51. 對於辦銅商人而言,取得信牌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曾於雍正時期出任蘇州知 府的童華,從來自中、日之間的商人處,聽聞了許多關於唐商在長崎貿易的情景, 將之記成了《長崎紀聞》一書。《長崎紀聞》載道:. 康熙五十年後,長崎始給倭照,以船之大小定銅數之多寡。大約每 船七百箱者居多,大者至千八十箱。千二百箱而止,每箱百斤。… 譯司者,通事也,凡九姓,大都皆商種也,司貿易之事。商人無照 者,船不得收口,貨不得入市,一時江浙囂然,大照一張值七八千, 小照四五千金,以質子錢家亦可得一二千金,貴逾拱璧矣。新商無 照者,租一照約輸銅一百二十箱,仍頇舊商同去供驗明白,方准收 貨。其照三年一換,逾期而往則銷燬不給。…52. 為了取得信牌,銅商便已花掉了一大筆銀子,而且每三年換一照,又是一筆支出。 然而真的到了長崎貿易,也不保證能夠獲利:. 從前洋銅價值每箱九兩,商船來回不過一年,故有獲利二三千金者。 其後倭人增價十三兩至十四兩而止,來回或至年半,商人謹身節用, 無意外之險,僅得數百金,多不過千金。今則每箱又加增矣。在倭 人以銅鑛愈深,多費工本為詞,而於商貨略不增價。又來回必至兩 年之外,計出洋一次,每船必虧折千金以上,此所以畏縮不前也。. 51. 52. 劉序楓,〈清代前期の福建商人と長崎貿易〉,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 ,第 16 號(1988), pp.133-161。 [清]童華,《長崎紀聞》 ,頁 3b-4a。 28.

(34) 各省承辦官在蘇僑寓,購商領運,急於星火,於是束縛之、迫脅之, 藏匿逃竄,無賴者出而承領,則那(挪)新掩舊,花用去半,不出數 年而銅政大壞,必至之勢也。倭奴既以銅為奇貨,藉以僇辱商人, 商人無利可圖,而外受呵叱,內逼追呼,誰復有寄性命於風波之上 者乎?53. 銅價愈來愈高,利潤愈來愈小,導致每次一出洋就虧損,甚至千兩以上。此 種只賠不賺的生意,為何還有人要做?原因出自於事先獲得的那一筆「辦銅資金」。 這筆預先支付的金錢,對某些生意正出現資金缺口的商人而言,正是一筆救急金, 正好拿來補起破洞。只是以錢坑補錢坑的做法,通常只會愈補愈大。54最後,沒 有錢也沒買到銅的商人,只好到處躲避追債,並放棄銅商的資格。因此,在清代 的唐船貿易期間,官商、額商總是層換不休。雖然號稱十二家額商,但時常不足 數。. 赴日辦銅雖然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虧本差事,但是能出任銅商者在一般清人眼 裡還是富裕者的象徵。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裡王熙鳳有這麼一段話: 「……鳳姐 兒笑道: 『你們别哄我,我早猜著了!哪裏是請我做監察御史,分明叫了我去做個 進錢的銅商罷咧!你們弄什麽社,必是要輪流著做東道兒。你們的錢不够花,想 出這個法子來勾了我去,好和我要錢,可是這個主意不是?』說的衆人都笑道: 『你猜著了』……」55這段話細分之下有著兩層涵義:銅商進口銅貨,本來就是 當作鑄錢的材料,「進錢的銅商」說得相當貼切。另一方面,王熙鳳戲稱自己這 個「銅商」的作用就是負責出資,家中的弟弟妹妹們也不諱言就是為此才拉她入 伙,可見銅商殷實的形象,不只是製錢的材料很多,已製造完成的錢幣也不少。. 53 54 55. [清]童華,《長崎紀聞》 ,頁 5a-6a。 劉序楓, 〈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 ,p.113-115。 [清]曹雪芹,《脂硯齋四閱改七薌精繪古本紅樓夢》 ,第 45 回,p.959。 29.

(35) 《水窗春囈》中形容了河政衙門奢侈的生活,不僅蓄養梨園,每日又珍饈佳餚不 斷,珠翠珍玩擺滿了屋內。話鋒一轉,又云:「同時奢靡者為廣東洋商,漢口、 揚州之鹽商,蘇州之銅商,江蘇之州縣,其揮霍大半與河廳相上下。」56. 前節已略述,銅商的辦銅貿易在咸豐年間太平天國佔領蘇州、乍浦後中止。 辦銅貿易消退之後,清朝的商人不再自行雇船、備船駛往日本貿易,改附搭英國 等歐、美商人的船隻赴日。搭船的身分,有些是以通譯之姿出現,有些則是歐美 商人的幫傭。換句話說,中國商人並沒有因此從中日貿易活動中消失,只是形式 和之前大不相同。. 關於銅商四散後的情形,蒯徳模《吳中判牘》中某件訴訟案可見得一二。. 訊得汪吟舫控堂弟汪卓吾與兄循南,合開永慶官銅局,會欠銀一萬 八千兩未歸,質之,汪卓吾供稱銅商係循南充當,伊屬無巵,並無 合股欠銀之事。而循南遠處東洋,無從質訊。此等虛實,姑不具論, 但以如斯鉅款,値此亂年,將謂循南應給,則望洋興歎。君其問諸 水濱,將謂卓吾當歸,則避亂而逃,家已燬於賊手。本縣體酌盈劑 虚之意,爲分多潤寡之謀,斷令汪卓吾酌助吟舫銀三百兩,期分兩 限,毋太急於燃萁;數合毛詵,願重歌乎行葦。一則永爲焚劵,一 則毋吝解囊,保兹亂後之餘生,敦爾敹年之兄弟。況汝等衣冠世族, 詵禮名門,菜根飽我一生,應甘淡泊,潭水照人千尺,何等空明。 而乃操同室之戈,卽爲敗類,屈公堂之膝,未免貽羞。自今以始, 爾兄弟其仍循雁之行,毋徒使尨也吠。57. 56 57. [清]歐陽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卷下,pp.41-42。 蒯德模,《吳中判牘》 ,頁 16b-17b。 30.

(36) 蒯德模於同治三年(1864)至同治六年(1868)四年間,出任江蘇省蘇州府長洲 縣知縣58,此應是其任內發生的事。案例中,汪吟舫控告自己的堂兄弟汪循南、 汪卓吾兄弟,指他二人與自己合開「永慶官銅局」,但是此二人積欠一萬八千兩 沒有還款,汪吟舫便一狀告上官府。「永慶官銅局」應是其合開的商號,主要業 務可能就是赴日辦銅的貿易活動。該商號於太平天國之亂之中受到燬壞,其他從 事東洋貿易的銅商的情況應該也是一樣的嚴重。而這些銅商在蘇州的基業和榮景 不再之後,部分銅商在亂事後便旅居日本,極有可能是居住在熟悉的長崎,一如 被告銅商兄弟中的兄長汪循南。汪循南的事蹟,可從日方的史料中得到一些訊息。 1866 年(同治 5 年,日慶應 2 年),華商程維賢所提出的開店申請書中,提到了 保證人「汪循(脩)南」的名字59,可見當時汪循南其人的確旅居於長崎,仍然扮 演著商人的角色,背地裡是不是在躲債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從前面的案例中,汪氏堂兄弟三人合開了辦銅商號一事也可探知,清 代的銅商是以家族形式存在的。以官商而言,其家族本業常是長蘆、兩淮的鹽商。 如乾隆 9 年(1744)首任官商范毓馪,便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長蘆鹽商,其家族從清 朝入關起便是重要的內務府商人,活躍於康、雍、乾三代的政商界中,連康熙、 雍正年間的遠征準噶爾軍事行動中,都有賴范毓馪在後方進行軍糧的輸送。60乾 隆 22 年議定與哈薩克的交易事項中,也由曾承辦軍需的范毓馪之子范清洪,和 與范清洪同輩的范清曠二人負責。61辦銅業務也由家族共同經營,范家前後出任 官商者,可考者便有范毓馪、范清注、范清洪、范清濟等四人,包辦了乾隆 9 年至乾隆 47 年(1782)的辦銅官商之位。清廷以世襲式的方法讓指定的家族承擔 辦銅業務,比起使其獲利,更是要其擔起對國家製幣至關重要的採辦銅觔之責任. 58. 59 60 61. 《清史稿》 ,卷 479, 〈循吏四〉 : 「蒯德模,字子範,安徽合肥人。咸豐末,以諸生治團練,積 功洊保知縣,留江蘇。同治三年(1864),署長洲。……治長洲四年,判八百餘牘,盡愜民意, 或播歌謠焉。」 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2002),p.156。 劉序楓,〈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p.120。 《清朝文獻通考》 ,卷 33,乾隆 22 年條,頁 51b-57a。 31.

(37) 62. 。. 乾隆 48 年(1783),官商范清濟因「辦理不善,壓欠甚多」,官商改由王世 臣(世榮)出任。63王氏和再下一任的官商錢氏,亦皆長蘆鹽商出身。山脇悌二郎 先生認為,清廷選擇鹽商出任辦銅官商的理由,看準的是鹽商在鹽業中所獲的大 量利潤,可作為辦銅資金的來源的有力後盾,亦即就山脇氏看來,官商雖然有官 方挹注的辦銅資金,實不足以支付出洋辦銅的所費,官商辦銅事業的延續,靠的 還是銅商家族從鹽的販運中累積的雄厚資本。64嘉慶以後,長蘆鹽商的營運狀況 走下坡,辦銅官商開始由王履階、程洪然、汪永增等,江浙地區有財力兩淮鹽商 出任,其中王履階原先就是額商,對辦銅事業十分熟悉。65另外,關於汪氏一族,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中也有相關的記錄。嘉慶 21 年,琉球遣使送回江南 難商汪小園一行人。汪小園自稱是代替其堂兄「官銅商」汪永增管船前往日本採 辦洋銅,於嘉慶 20 年 12 月初三日雇用了金全順海船一隻,由上海驗貨放行,但 因在海上遇到風暴,船隻受損難以操控,結果遭難漂流至琉球,嘉慶 21 年 5 月 在琉球的護送之下回到福建後,「該難商等現存貨物據稱不敢就地變價,願帶回 乍浦,懇請免稅,乘汛趕往東洋補辦銅斤。」66官商、額商的大老闆們,通常不 會自己跟船前往長崎貿易,而是委託其家族的其他人或是雇員代其前去辦理,汪 小園就是扮演這樣一個代理的角色,只是這次出航運氣不佳,遭受海難漂到琉球 去,但也算幸運,至少還有現存貨物可以攜回乍浦,沒有蒙受更大的損失。. 從事中日之間辦銅貿易的清代銅商們,在蘇州、乍浦遭到攻擊而逃離該處之 後避居熟悉的長崎。日本在安政 6 年(1859,清咸豐 9 年)開港通商,首先開港的 為橫濱、長崎、箱館(函館),稍後兵庫(1867)、大阪(1868)等港也接著開放。但是 62 63 64 65 66. 劉序楓,〈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p.143。 《清朝文獻通考》 ,卷 32,乾隆 48 年條,頁 46a-46b。 山脇悌二郎, 《近世日中貿易史の研究》,pp.56-57。 劉序楓, 〈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 ,p.138-14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pp.487-489。 32.

(38) 清朝與日本於 1871 年(同治 10 年,日明治 4 年)簽訂修好條規、通商章程之前, 這段期間的在日華僑是以無條約國國民的身分居留在日的。以長崎來說,該地有 著舊時存在的唐商管理制度,以江浙、福建人為主的前唐船船主及其家屬、下屬 來到長崎者,沿用著以往的習慣,居住於唐館、新地等處,繼續以商人為其職業, 從事對華北、華中的海產物、雜貨貿易。在這個舊有社群之外,廣東籍的華僑也 開始出現在長崎,因其具備的語言能力和熟悉商業網絡,身份多為西方人的雇傭 人或買辦,並與西方人雜居於新的居留地之中,其中自身從事商業貿易者亦有, 以對香港輸出日本海產物、雜貨等居多。67. 第三節、飄洋過海的商品. 輸往日本的商品 由清代中國輸往日本的商品中,以生絲、絲織品為首,其次是糖、藥材、以 及各項雜物和書籍。. 生絲、絲織品在豐臣秀吉時期就已是日本重要的進口商品。德川幕府統一後 的日本,在十七世紀前半期的進口商品中,最大宗者亦是絲類貨品。1604 年(慶 長 9 年),為更有效地管理生絲市場,江戶幕府創設了「絲割符」制度(pancado、 パンカド)。絲割符制度是一種包買式的貿易統制方法,自制度設立以來實施方 式略有變動,不過大體而言,絲割符制度首先由堺、江戶、京都、長崎、大坂五 個城市的商人組成一個名為「絲割符仲間」的公會。公會成立後,五個城市各選 出其城市代表,齊赴長崎與唐商、荷蘭商人會勘其進口絲貨的品質,並進行價格 的商議。議定之後,唐船、荷蘭船所進口的絲貨全由公會包下,待將軍府取走府 內所需的部分之後,剩下的絲貨再由五個城市分配和發賣。68陳國棟先生認為, 67. 68. 劉序楓,〈近代日本華僑社會的形成──以開港前後(1850-60 年代)的長崎為中心〉,收入張啟 雄編, 《東北亞僑社網絡與近代中國》(台北:中華民國海華人研究學會,2002),pp.54-55。許 紫芬(山岡由佳), 《長崎華商經營の史的研究──近代中國商人の經營と帳簿》(京都:ミネ ルヴァ書房,1995),pp.16-18。 太田勝也, 《鎖国時代長崎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1992),pp.33-34。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溫度上升量為測量物體吸收遠紅外線後使其溫 度上升的情形。織物樣品測試的步驟為將測試

布薩的梵文是 upasad,是「祭日、禮拜日」的意思 1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1.調查機關按本條例第 12 條所定之調查程序作成之初步認定結果,應自調 查決定作成日起算 90 日內公布之;如有特別情形,得延長初步決定之

為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 友善就業環境,並促進人力資源運用,總統於 2019 年 12 月 4 日公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 業促進法」(以下簡稱本法),並自 2020 年

相對應的,由於這些函數可以跟雙曲線上的點做對應,所以 稱為雙曲函數,其中主要的奇組合稱為 hyperbolic sine 雙曲 正弦函數,偶組合稱為

以防帶有病毒的走私肉製品感染豬隻,對國產養豬產業產生威脅。為延續非洲豬瘟的防堵 工作,應變中心指揮官陳吉仲 15 日宣布自 10

以下就 BCG Matrix 中的四個象限做簡短說明。Question 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