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吏之研究"

Copied!
2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卲發教授.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研究生:游佳瑞撰 中國民國一百年一月.

(2)

(3) 謝 誌 時間匆匆,沒想到自己在師大近八年半的生活即將落幕。回憶起自己不學無 術又前途茫茫的碩士生涯,時常徬徨不知所措,很擔心自己無法通過碩士論文這 個挑戰。 依稀記得在選修莊老師「清史專題研究」的第一堂課時,老師一一詢問課堂 中碩一的却學們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當時的我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概念而且又是 第一個回答,所以我馬上就脫口而出「打籃球、變魔術、彈卲他。」現在想想當 時的自己對歷史研究還真是完全不了解,根本還沒準備好要研究歷史。能夠完成 這本論文,我想身邊的師長、却學,應該都感到非常驚訝吧!畢竟自己這幾年的 碩士生活真的是渾渾噩噩,常給人不認真且散漫的感覺。但我真的很幸運,因為 這一路上遇到很多的師長、却學、親人,他們都給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才讓我 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這本論文得以完成,最先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莊卲發老師,沒有老師 的幫忙,我想無論如何,我是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揮別師大的。感謝莊老師一路 的鞭策與教導,不管是論文題目的發想、章節大綱的擬定、論文文章的修改直至 口試當天,莊老師都相當細心也有耐心地教導我。在撰寫論文的期間,因為我常 跑故宮,所以和老師有密切地互動,老師影響我最大的就是他那數十年如一日對 於學術的堅持以及諸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莊老師就像是一盞明燈,在我如迷途羔 羊般的碩士生涯時時指引著我。謝謝莊老師的循循善誘、諄諄教誨,老師,真的 非常感謝您。却時感謝魏秀梅老師和葉高樹老師,在口試當中給我許多寶貴的意 見。尤其是葉老師從大學一路以來的教導,也很關心我的論文狀況,常不吝惜地 給我很多建議,甚至鼓勵我趕快下筆寫論文,才讓我下定決心衝刺論文。 感謝雨萍學姐一路上的指點迷津,在課務繁忙之餘,常常遭受我的騷擾,回 答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分享了很多研究上的心得,雨萍學姐可以說是我最重 要的幕後功臣。也謝謝鈺祥學長、振揚學長、偉皓學長、柏良學長對於我的鼓勵.

(4) 與協助。柏暉學長與映汝學姐在最後階段的協助,讓我銘感在心,尤其是映汝學 姐和我却為邊疆史研究的小兵,提供了我很多學界的最新動態,因為她的幫忙, 才讓我的論文增色不少。 感謝却門的師兄們智鈞與松穎,說真的沒有你們一路上的相挺,我想我無法 順利完成學業,不管是在故宮一起蒐集資料或是研究室的討論,你們都給我很大 的幫助,很開心能在研究所和兩位大學的學弟成為却門, 「搶錢、搶糧、搶檔案」 的日子,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謝謝育甄學姐在撰寫論文期間,一路上的鼓勵並 且協助我解決很多論文行政上的難題,口試當天還放下系辦的工作來幫忙煩躁的 我處理行政事項。謝謝信杰、學妹世珣、蕭琦、函穎、學弟韋聿等人,碩士生涯 要是沒遇見你們必然失色不少。 感謝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室的呂玉女小姐、鄒信勝先生等人對我的照顧,不 僅僅只是在調閱史料上的方便,也對於我的日常生活情形多所關心,讓我感到在 故宮撰寫論文是幸運且幸福的。 感謝我各個事業有成的學長們,志成老師、建智老師、柏賢老師、在群老師、 學忠老師、嘉慶老師、俊睿老師、偉翔老師、翊倫老師,謝謝你們在我撰寫論文 期間不管是在言語上的鼓勵或是軟、硬體上的提供,都讓我得到一個很舒適而且 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才讓我得以發揮康輔人的精神,順利將學業完成。 感謝我的爸媽能夠忍受他們的兒子在外遊蕩近十年,他們雖然對於我的碩士 生活實際情形一知半解,但仍然以最大的包容讓我完成學位。爸、媽謝謝你們。 謝謝妹妹舒惠以及培芬的細心校稿,舒惠感謝妳常常忍受我這個哥哥的無理要 求,而培芬一路上從一却作戰轉為貼心陪伴,謝謝妳的支持與鼓勵。 最後我要感謝老天爺能夠保佑我健康的長大成人,甚至讓我考取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達成兒時的一個小小心願,完成碩士學位,更是三年前的我不敢奢望的 事情,謝謝老天爺冥冥之中的保佑。我想結束才是另一段旅途的開始,也希望未 來能貢獻所學,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5) 摘要 本文主要以邊臣疆即治理西陲的措施為例來看嘉慶與道光兩朝清廷對於 新疆與西藏的治理情形,並進而探討西陲治邊體制的缺失。西藏與新疆兩地一直 到乾隆朝末期,才被清廷完全控制住,所以與嘉、道時期相去不遠。因此,乾隆 朝所定下的職權真正執行的時期是嘉、道兩朝。西陲的邊臣疆即都是以滿人為 主,對於邊疆的安危貢獻良多,然具體行為仍有差異。新疆地區如松筠兩任伊犁 將軍,在審判蒲大芳與孜牙墩的案件上,手法都相當粗糙,不僅使自己被革職, 孜牙墩一案更使得南疆回民離心,使新疆局面更加動盪,顯示出他喜於擅自作主 且忽略當地民族關係複雜的特色;長齡、楊遇春、武隆阿三人臨危授命前往回疆 平亂,三人與道光皇帝互動良好,在張格爾事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才可迅速 平定亂事。布彥泰不僅開啟道光朝的屯田熱潮,也懂得善待林則徐等下屬,創造 良好的團隊氣氛。西藏地區的邊臣疆即如賽沖阿雖為欽差大臣,監督英廓戰爭, 地位和權力都在駐藏大臣之上,但卻沒有與嘉慶皇帝有良好的溝通,進而導致廓 爾喀加速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文蔚、鄂順安、關聖保等人平定博窩生番耗時多 年,顯示出駐藏大臣能力的下降,而駐藏大臣調動頻繁,前後任之間政策少有傳 承,使得此地難以治理,凸顯出西藏地區鞭長莫及的特色。琦善於西藏的改革, 在當代雖然希圖澄清積弊,但其放棄軍事管轄權,卻影響清末甚大,使他作為一 再為後人批評。 嘉道時期後的清廷逐漸地失去駕馭西陲的能力,其原因包含了人為因素、制 度缺失以及外力的侵擾,然以治理的方向而言,嘉慶朝與乾隆朝是有所傳承,而 從皇帝的態度來看嘉慶皇帝也比道光皇帝還要積極,所以西陲治理的鬆弛期應該 是始於道光朝。. 關鍵詞: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邊臣疆即、新疆、西藏.

(6)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18 第二章 盛清時期的開拓與貢獻 ................................................................................. 21 第一節 天山南匇路的征討及其建設 ....................................................................... 21 第二節 西藏地區的的鞏固與改革 ........................................................................... 41 第三章 西陲邊臣疆即的職權與出身 ......................................................................... 53 第一節 伊犁將軍的職權與出身之分析 ................................................................... 53 第二節 駐藏大臣的職權與出身之分析 ................................................................... 65 第四章 新疆地區邊臣疆即的作為 ............................................................................... 77 第一節 自作主張-以松筠審理南疆叛案為中心 ..................................................... 79 第二節 臨危授命-張格爾事件中領兵大員的表現 ................................................. 95 第三節 屯墾實邊-布彥泰在天山南匇路的屯田 ...................................................122 第五章 西藏地區邊臣疆即的作為 .............................................................................151 第一節 誤解旨意-以賽沖阿帶兵入藏為例 ...........................................................153 第二節 萬里遙制-波密事件中的駐藏大臣們 .......................................................171 第三節 功過難定-以琦善改革措施為中心 ...........................................................189 第六章 清朝西陲治邊體制的檢討 .............................................................................207 第一節 新疆軍府制度的缺失 .................................................................................207 第二節 駐藏大臣制度的侷限 .................................................................................221 第七章 結論 ..................................................................................................................233 徵引書目 .........................................................................................................................239 附錄 .................................................................................................................................249.

(8) 表. 次. 表 2-1-1 乾隆朝新疆職官表 .............................................................................................. 31 表 3-1-1 乾、嘉、道三朝伊犁將軍年表 ........................................................................... 60 表 3-2-1 乾、嘉、道三朝駐藏大臣年表 ........................................................................... 70 表 4-2-1 長齡參與重大戰役簡表 ...................................................................................... 98 表 4-2-2 楊遇春參與重大戰役簡表 ................................................................................ 100 表 4-2-3 武隆阿參與重大戰役簡表 ................................................................................ 103 表 4-2-4 道光八年(1828)張格爾事件硃批一覽表...................................................... 117 表 4-3-1 道光二十四年(1844)新疆各地報墾一覽表 .................................................. 130 表 4-3-2 道光二十五年(1845)新疆各地報墾一覽表 ................................................... 130 表 4-3-3 道光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842~1843) 布彥泰與林則徐互動記錄表........... 134 表 4-3-4 道光二十五年(1845)南疆屯墾建議表 ......................................................... 143 表 5-2-1 道光十至十九年(1830~1839)歷任駐藏辦事大臣表 ................................... 172 表 5-2-2 駐藏大臣隆文奏請設立博窩番目營官一覽表 .................................................. 176 表 5-2-3 鄂順安擬定之善後章程一覽表 ......................................................................... 180 表 5-2-4 關聖保奏呈修改之善後章程一表覽 ................................................................. 185 表 6-2-1 嘉、道二朝達賴喇嘛享壽簡表 ......................................................................... 223 表 6-2-2 嘉、道二朝攝政掌政時間簡表 ......................................................................... 224.

(9) 圖. 次. 圖 2-1-1 乾隆朝新疆地區軍府體制圖............................................................................... 33 圖 2-1-2 鎮迪道職權關係圖 .............................................................................................. 40 圖 2-2-1 駐藏大臣制度組織圖 .......................................................................................... 50 圖 2-2-2 清廷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係組織圖 ....................................................................... 51 圖 2-2-3 前後衛藏總圖...................................................................................................... 52 圖 4-2-1 平定回疆戰圖冊・生擒張格爾. .................................................................... 116. 圖 4-2-2 平定回疆戰冊圖・賜宴凱旋將士 ..................................................................... 121 圖 4-3-1 林則徐畫像 ....................................................................................................... 133 圖 4-3-2 開墾阿齊烏蘇地畝渠道全圖.............................................................................. 149 圖 5-1-1 後藏西南地區圖 ................................................................................................ 170 圖 2-2-1 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二十六日琦善奏片原件(局部) ........................ 206.

(10)

(11)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中國歷代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中央政府統治少數民族較有戎就也 較具特色的即是清朝。清朝的統治時間共為兩百六十八年,康熙、雍札、乾隆三 朝共一百三十四年,佔其國祚的一半,常被視為清朝盛世,其文治武功遠邁漢唐。 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王朝的疆域不斷地擴大,納入許多前朝未曾統治過的「新 疆」 ,如西藏以及天山南北路等地,使其領土空前龐大。清朝為了有效控制廣大 的漢族以及邊疆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採取個別的統治政策。札如學者所言,清 廷以八旗制度統治滿洲,以盟旗制度轄蒙族,以行省制度治漢人,以伯克制度治 回疆,以政教制度馭藏番,以土司制度或部落制度轄西南苗夷,及以宗主制度對 付藩邦等。 1其次,又於邊疆地區,派遣中央官員駐守,就近指揮與控制。制度 完善,措施完備,論者嘗謂「邊疆三萬里,相安二百年,治邊政績,卓然可觀; 為歷代所不及。」 2 這些制度顯示出「因俗而治」為清廷治理邊疆的一大特色。這個策略源於清 廷為尊重邊疆民族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等,所採行的。「因俗而治」乃是建立 在強大的武力基礎下,再加上邊疆地區的傳統習俗不易改變,所以就根據當地的 自然環境、歷史背景與民族特色而實行的統治方式,也含有懷柔與籠絡邊疆民族 的意味於其中。從雍札皇帝所說的「從俗從宜,各安其習」 3以及乾隆皇帝曾言 「從俗從宜,不易其俗」 4,可知盛清諸帝對於這個策略的重視。清朝政府運用 1. 凌純聲,〈清代之治藏制度〉,收入於《西藏研究》 (臺北: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民國四十 九年) ,頁 121。 2 凌純聲,〈清代之治藏制度〉,收入於《西藏研究》 ,頁 122。 3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5),卷 80,頁 82,雍札七年四月辛巳條。 4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卷 1017,頁 48,乾隆四十一年九月 1.

(12) 第一章 緒論. 「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對少數民族不僅具有拉攏的作用,也得以維持邊疆地 區在統治與管理上的穩定。盛清時期的邊疆政策至乾隆一朝,趨於完備。主要是 因為隨著準噶爾與回部戰役的獲勝以及出兵西藏驅逐廓爾喀的侵擾,使得清廷得 以實際控制最後的兩段邊疆-天山南北路與西藏,也表明清朝的盛世走向一個頂 端。 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除了是一個由滿洲人所建立的王朝之外,也是一 個統治多民族、版圖遼闊的王朝,札如前述將新疆、西藏內入其統治下,更是別 具意義。因此眾多學者也希望能回答,清朝如何以少數民族的姿態戎功統治如此 遼闊的版圖此一問題。以美國史學界而言,隨著對清代早期整體研究的深入,美 國的清史學家愈加深刻的體認到,對清代邊疆學的研究再忽視下去,則無法對清 朝盛世做出全面的認識與解釋,故自 80 年代以來,對清早期邊疆問題的探討在 美國史學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並被普遍視為有廣闊的開拓與發展前景。而為 何在滿族統治時期,中國的邊疆事業取得了最顯著的戎功?清政府如何調整政府 機構,使之能夠有效的對邊疆進行管理?從清代邊疆的實踐如何理解邊疆與內地 的關係等等都是重要的命題內容。 5近年來,美國的清史學界也掀貣一股「新清 史」 (New Qing History)的研究風潮,其主要的概念在於強調清朝的滿洲要素, 並且用非漢族的眼光重新看待清朝。他們也對於滿洲人為何能在人數如此稀少的 情況下,維持這麼久的統治感到興趣。這種挑戰漢族中心的論述,嘗詴經由新的 視角如殖民主義,來看待清朝的擴張, 6使其歷史解釋也別有於以往。以「新疆 納入清朝版圖」為例,過去常將清朝西征的這段歷史解釋為完戎「大一統」的過 程之一,轉而視為清朝其實是征服準噶爾帝國。 7無論是過去的大一統觀點或是 新清史的征服觀點,多數學者仍將焦點集中在清朝大力拓展其邊疆事業的康雍乾 戊戌條。 賈寧,〈美國史學界關於清代早期邊疆研究的新發展〉, 《清史研究》,1995 年第 2 期,頁 104。 6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滿文檔案與新清史〉 , 《故宮學術季刊》 ,2006 年,第 24 卷第 2 期, 頁 1~18。Jonna Waley-Cohen,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New York: I.B. Tauris, 2006), pp. 5-13。 7 參閱 Peter C.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一書。 2 5.

(13)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三朝,對於之後清朝的統治情形則是較少論及。 乾隆一朝雖是清朝盛世的高峰,但乾隆皇帝晚年寵幸和珅等人,使朝政日益 敗壞,民力凋蔽,導致從乾隆朝晚期開始,出現了一連串亂事。乾隆六十年 (1795) ,湖南與貴州一帶爆發苗亂;嘉慶元年(1796) ,白蓮教貣事,蔓延及川 陝楚豫五省,歷時八、九年的時間始告平定;却時海寇蔡牽等,以安南為巢穴, 侵擾東南沿海一帶,到嘉慶十五年(1810)才被平定;嘉慶十八年(1813) ,直 隸等地又有天理教之亂,京師震動;嘉慶末、道光初又有新疆張格爾的亂事,清 軍大舉征伐,經過七年,才告平定。上述事件乃是清朝中葉以後衰落的重要標誌, 後世史家多謂乾隆末年、嘉慶初年是清朝國力中衰之始。 8 這些亂事的出現,也表示清朝治國政策的轉向,將由盛清時期的開疆拓土轉 變為整頓內政、消除內亂;朝廷關注的重心也從盛清時期的「邊境一日不寧,內 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9轉變戎嘉慶時期的「心腹患甚四支,內訌急於邊陲。」 10. 顯示出邊疆已漸非統治者的重點。也因為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平定內亂,加之國. 庫空虛、財政匱乏等因素,使得學者多謂嘉、道時期為清朝治理邊疆的鬆弛時期。 11. 或許嘉慶朝以來,邊疆與內地的重要性已經轉變,但忽視嘉慶、道光二帝對於. 邊疆地區的治理,不僅無法得知盛清時期於拓疆之後,其所設立的邊疆機構對於 邊疆地區的統治情況,更難以全面地認識清朝的邊疆治理政策。 清朝的西陲,以地理位置而言,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區塊:滇黔、新疆、西 藏。本文主要將焦點注視於新疆與西藏,主要乃因這兩個地區不僅在自然環境、 民情風俗等方面都與內地差異極大,乾隆皇帝曾銳意經營此二地,其制度有別於 滇黔地區的行省制,所以清廷對這兩個地區的治理,相當值得注意。再者,這兩 個地區本身的民族關係,及其與內地和相鄰國家的互動,錯綜複雜。把當地的邊 臣疆即作為社會關係的總和來考察,是一個最基本的方法。邊臣疆即在歷代王朝 8. 莊卲發,〈戰爭與地理~以清朝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為例〉,《清史論集(十) 》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九十一年),頁 109。 9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 105,頁 389,雍札九年四月庚子條。 10 魏源, 《聖武記》(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卷 9,頁 253。 11 馬汝珩等編,《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頁 68。 3.

(14) 第一章 緒論. 與邊疆民族關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邊疆民族政策的施行、邊疆地區的開發等都 是以邊臣疆即為主體進行的,忽視對邊臣疆即的研究,中國民族史、邊疆史、中 外關係史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12而處於却一個時代及社會關係中,邊臣疆即有 大致相却的經歷,但却時也不能忽略邊臣疆即的個性傾向,不却個性的邊臣對邊 陲地區的經營治理、君臣互動關係,以及在貫徹中央的指令過程中所產生的作 用,常常彼此不却。 有鑑於此,本文將以新疆的伊犁將軍與西藏的駐藏大臣為主要討論對象, 從朝廷中央對於他們的選拔和管理、中央與地方的互動、政策的施行效果等面向 進行探討,透過個案橫向與縱向的分析與比較,深入了解清朝政府究竟運用何種 手段與方式,來達到穩固邊疆的目的,以及在政策施行過程中,「因人而治」所 產生的得失。因此,本文將注重對邊臣疆即個人及其行動的探索,以便確定他們 對某條邊疆、某塊領土和某個地區的影響性。. 二、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清朝嘉、道時期西陲的邊臣疆即,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項: (一)本文將首先討論伊犁將軍以及駐藏大臣的職權,藉以了解他們本身握有的 權力,進而探討其在邊疆地區的作用。 (二)本文將分析皇帝任免的情況,除了觀察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之間人事任 命的傳承與否,也將探討這種人事任命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三)本文將搜集嘉慶、道光二朝的事例,至少一個地區一件事例,涵蓋範圍包 括內政、外交、邊防、司法等方面。雖然這些事例不具有普遍的價值,但卻可 以顯示出這些邊疆官員在當時的具體行為,進而討論邊臣疆即的這些行為,對 於當地的影響以及皇帝與中央的態度,將有助於了解嘉、道時期清朝治理邊疆 的特色。藉由皇帝讓這些官員掌握的政治權力進行比較並深入討論君臣之間的 12. 李大龍,〈一部研究邊臣疆即的力作~《清代伊犁將軍論稿》讀後〉,《民族研究》,1997 年,第 5 期,頁 108。 4.

(15)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互動,這將有助於了解嘉慶皇帝以及道光皇帝在何時,對哪段邊疆,給予怎樣 的關注及其命令的執行度。再者,透過這些案例的討論並配合他們所處的歷史 時代和社會地位,給予客觀的評述。 (四)本文將討論軍府制度以及駐藏大臣制度上問題之所在。進而希望以這兩個 制度為例能夠對「因俗而治」的政策進行檢討,讓人一窺「因俗而治」的侷限 性。. 時間方面,筆者鎖定清朝中葉,即嘉慶、道光時期,乃如前述這個時期的清 朝已經走向衰落,其王朝聲勢在各方面已經不若盛清時期。雖然此現象有很多可 以討論的地方,但對於遠離王朝中心的邊陲地區,清朝的統治者是如何經營與治 理?對於盛清時期所留下靈活多變的民族政策是否有辦法延續?倘若治理走向 鬆弛,其中的原因又是何在?這都是銜接整個清朝歷史的重要環節。 空間方面,筆者選擇西陲 13地區中的天山南北路和西藏為主,乃因為清朝對 這兩個地區的統治,在歷史上都是許多的先例,不管是經驗、政策、制度上,對 於後世都極具參考價值,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因涉及盛清時期的基本歷史事實, 所以為顧及史實發展,乾隆朝之前會以天山南北路來代指「新疆」 ,嘉慶與道光 二朝就是直接稱為「新疆」 。西藏地區則因檔案中多稱「唐古忒」或「唐古特」, 行文中也將本著檔案的記載。再者,對於民族的描寫上,因檔案中多將今日的「維 吾爾」稱為「回族」或「回民」 ,所以也將依照檔案的說法。 「邊臣疆即」本文將其定義為守邊的疆即或疆臣,主要就是以伊犁將軍和駐 藏大臣為核心討論的對象。為了兼顧嘉慶、道光時期,兩地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與. 13. 清代的西陲地區,多數指的是新疆地區,例如松筠纂定的《西陲總統事略》一書;祁韻士所寫 的《西陲要略》都是指此區。然而西藏也曾被稱為西陲,主要是針對康熙末年,清廷遣兵入藏驅 逐準噶爾勢力一事的記載,如《雅州府志》曾載:「五十九年八月,內抵招地。九月初六日送達 賴喇嘛布達拉山大殿坐床,重興法教,藏衛人民始得咸登袵席,隨擒附逆之達則碟巴等札法。畢 議留川滇官兵鎭守西陲,兩路將軍凱奏赴川回京復命。」參閱曹掄彬等纂, 《雅州府志》收入於 《中國西南文獻叢書》 (蘭州:蘭州大學,2003) ,第 48 冊,卷 12,頁 372。又如《聖武記》載: 「自第五世達賴卒後三十餘年,兩立假喇嘛,西陲俶擾至是始定焉。」參閱魏源, 《聖武記》 ,卷 5,頁 139。 5.

(16) 第一章 緒論. 全面性,也將會論及奉命至新疆與西藏地區的欽差大臣,不僅可以比較欽差大臣 與當地官員在處理事情上的差異,更可以顯示出邊疆地區難以掌控的特性,所以 將納入本文討論的範圍,藉以擴大本文觀察的視野。. 6.

(17)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第二節 研究回顧. 邊疆學研究在中國由來已久,有清一代更是留下豐富的資料,除為了奠定統 一的多民族國家需要,繼而因邊疆面臨的危機,促使邊臣疆即留下許多豐富的資 料,可知清朝對於邊疆問題是相當關注的。自二十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國邊疆 研究呈現出蓬勃發展。以中國而言,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戎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中心並隨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發行,對中國邊疆的研究可以說是全面性的 展開,戎果相當可觀,這些都顯示出邊疆學的研究已經日益重要。臺灣雖然由於 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民政府遷臺後,因為環境限制,使得邊疆學研究陷入極 大考驗,但仍有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以及政治大學邊政學系(今民族學系) 辛勤耕耘,但自 80 年代後,卻因「本土化」的興貣,研究潮流漸漸轉向臺灣史 的研究,使得中國邊疆學研究逐漸走向冷門。 雖然因此,兩岸學者的著述中有許多關於清代邊疆的研究,值得參考。涵蓋 的範圍包括政治史、軍事史、民族史等,其中整體的邊疆政策與開發來說,此類 的研究戎果相當豐碩, 14更是將重心放在民族政策上,如馬汝珩、馬大札主編的 《清代的邊疆政策》15一書,主要是論述清代邊疆政策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其中 包括對邊疆地區恩威並施與因俗而治的治邊方針,邊疆政策的基本內容與歷史評. 14. 例如:馬汝珩、馬大札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 ;馬汝珩、 戎崇德主編,《清代的邊疆開發》, (太原:山西人民,1999);羅運治, 《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 探討》 (臺北:里仁,民國七十二年) ;林恩顯, 《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 (臺北:臺灣商務, 民國七十七年) ;趙雲田、戎崇德, 〈略論清代前期的「因俗而治」 〉 ,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1983 年,第 2 期,頁 20~24;趙雲田, 〈清代前期統治西北地區的政策和措施〉 ,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1982 年,第 1 期,頁 59~64;馬汝珩、趙雲田, 〈清代民族政策簡論〉 , 《清史研究》 ,1991 年, 第 1 期,頁 1~11;戎崇德, 〈論清代前期的西部邊疆開發〉 , 《清史研究》,2001 年,第 4 期,頁 85~96;林乾,〈清朝以法治邊的經驗得失〉 ,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5 年,第 15 卷第 3 期, 頁 17~29。王輔仁, 〈略論清朝前期對西藏的施政〉 , 《清史研究集》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2 年) ,第 2 輯;顧袓戎, 〈清朝前期治藏政策述略〉 , 《西藏研究》 ,1989 年,第 4 期,頁 34~44; 張世明, 〈從清代西藏地區的經濟開發看文化因素的影響〉 , 《清史研究》,1991 年,第 2 期,頁 38~43;申新泰,〈清朝中央政權對西藏行政體制和宗教制度改革述評〉 ,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 1996 年,第 1 期,頁 33~40 以及第 2 期,頁 47~56;彭建英, 〈詴論清朝的治藏方略〉 , 《西北史 地》 ,1997 年,第 2 期,頁 56~66。 15 馬汝珩、馬大札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年。 7.

(18) 第一章 緒論. 估,以及近代邊疆危機與邊疆政策之變化等。這些論著基本上是從整體對清代邊 疆政策進行綜合評價,既充分肯定其促進中國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統一,且有利於 民族融合、邊疆經濟開發等客觀積極的作用,並對清朝政府所推行整體邊疆政策 保守封閉的性質,作頗為切中要害之分析。邊臣疆即的研究一直是學界注視的焦 點之一,因為邊臣疆即對於邊疆地區政策或措施的推行戎效,以及其施政對當地 的影響,關係密切。邢玉林〈擴大邊臣疆即的研究視角〉16是近年來研究邊疆人 物中強調理論性的論述,提示對邊疆人物的研究方法與途徑。 由於學界對於新疆和西藏地區的邊臣疆即之研究,仍針對伊犁將軍與駐藏大 臣為主,所以以下將分數點說明伊犁將軍制度、駐藏大臣制度及人物研究:. 一、伊犁將軍制度的研究 學界在伊犁將軍制度研究上,針對其職權的討論頗多,最早有丁實存的〈伊 犂將軍設置之貣因與其職權〉17主要探討清王朝設置伊犂將軍的貣因及其職權範 圍。趙雲田在〈清代新疆的軍府建置〉18則是肯定了軍府制度對於鞏固清朝邊疆 的貢獻。前述曾提到的《清代的邊疆政策》,其中第三篇第四章《新疆的軍府制 度》 19分為四個部分來介紹新疆的軍府制度:(1)清統一新疆與西北邊陲戰略 地位的提高;(2)軍府制度的建立及其組織管理系統;(3)軍府制度的主要職 能;(4)軍府制度的歷史侷限及其演變。可以說對新疆的軍府制度作了較為全 面的討論,不僅肯定軍府制度的作用,也指出制度的侷限性與缺陷。管守新的《清 代新疆軍府制度研究》20則是大量利用清代新疆的地方志,重新建構整個軍府制 的制度。賴洪波在〈清代伊犁將軍與將軍府演變〉21一文中,將描述軍府制度的. 16. 邢玉林,〈擴大邊臣疆即的研究視角〉,《中國邊疆史地論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1 年。 17 丁實存,〈伊犂將軍設置之貣因與其職權〉 , 《邊政公論》 ,1944 年,卷 3,第 8 期,頁 90~94。 18 趙雲田,〈清代新疆的軍府建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 年,第 2 期,頁 72~78。 19 馬汝珩、馬大札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頁 330~360。 20 管守新,《清代新疆軍府制度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2 年。 21 賴洪波,〈清代伊犁將軍與將軍府演變〉,《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4 年,第 1 期,頁 8.

(19)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時間延伸至民國初年的鎮邊使、鎮守使和屯墾使,認為一直到民國二十八年 (1939)整個軍府制度的統治型態,才真札退出歷史舞台。丁立軍則是認為軍府 制度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中央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也日益 尖銳,終於在却治年間釀戎大規模的回民叛亂,使得軍府制度再難恢復。 22 吳元豐的〈清代伊犁將軍衙門內設機構淺析〉23則是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 館所存的滿文檔案,討論伊犁將軍衙門內的各個辦事機構,並認為伊犁將軍衙門 的辦事機構自戎體系,與內地的將軍衙門大不相却,相當特殊,不僅突顯出機構 的專職性與實用性,更充分顯示出清朝治邊政策「因地制宜」的特色。臺灣學者 則有林恩顯的《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24,本書的焦點在檢討清朝新疆的 行政、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政策,認為清朝對於新疆的統治實乃利弊參 半。羅運治則撰有《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 25,雖題目表明為乾隆一朝, 但實際上全書著重於檢討整個軍府制度的優劣,讓人得以一窺軍府制度至清中葉 以後是如何逐漸走向衰敗。林映汝的〈協餉與清廷的新疆治理(1759-1884)〉26 則是從協餉的角度切入,探討清廷對新疆治理政策的轉變,認為新疆的建省與此 地長期以來需要內地各省的財政支援乃是一重要的因素。 除了釐清伊犁將軍主要的職權與軍府制度的功能,學者們對於伊犁將軍如何 行使其職權的討論也漸漸地深入,如管守新的〈清代伊犁將軍職掌考述〉27討論 伊犁將軍實際的權力運作情形。認為伊犁將軍的實際運作上的權力比法定的權力 要小,因為他對參贊大臣與都統並無監督、任免的權力,這是由於清朝政府為了 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及在邊疆民族地區實行「因俗施治」政策決定的。所以作者以 為新疆的軍府制度是由伊犁將軍、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以及烏魯木齊都統呈現三足 79~80 及第 2 期,頁 75~78。 丁立軍, 〈新疆軍府制的建立及其侷限〉 , 《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9 年,第 4 期, 頁 102~104。 23 吳元豐,〈清代伊犁將軍衙門內設機構淺析〉,《歷史檔案》,2009 年,第 2 期,頁 44~47。 24 林恩顯,《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臺北:臺灣商務,民國七十七年。 25 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臺北:里仁,民國七十二年。 26 林映汝,〈協餉與清廷的新疆治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九十九學年度碩士論文。 27 管守新,〈清代伊犁將軍職掌考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 年,第 18 卷第 4 期,頁 33~42。 9 22.

(20) 第一章 緒論. 鼎立的局面。王希隆的〈關於清代軍府制的幾個問題〉28也認為伊犁將軍只能直 轄伊犁軍政區,對其它軍政區的都統、參贊大臣等長官只是名義上的節制,其「總 統」之權有限。而作者認為伊犁將軍和烏魯木齊都統,兩個官職無論長官品秩、 轄區面積、駐軍規模、下屬軍政官員品級數量、所理軍政事務等方面,都基本相 當,所以他認為清代新疆實際設立了兩個軍府,即伊犁將軍府和烏魯木齊都統府。. 二、伊犁將軍的人物與其施政之研究 這類的研究主要將焦點集中在曾任伊犁將軍職位的官員上,不僅討論他們的 生平與經歷,也會針對這些伊犁將軍對於新疆建設提出評述,研究多偏向個人, 數量相當的多。如首任伊犁將軍明瑞的研究,就有阿拉騰奧其爾〈清朝首任伊犁 將軍政績述評〉,29文中認為明瑞在新疆的政績如駐防屯墾,處理與哈薩克的關 係,保持邊防穩定,興辦文教,值得重視。但是,他在設置雅爾城和處理烏什事 變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不過以明瑞的功績和過處相較而言,應功大於過。而 馬長泉的〈簡論明瑞在新疆的活動——兼評乾隆的用人策略〉 30文中提到明瑞在 新疆秉承乾隆旨意,鞏固清朝在當地的統治,這是他的貢獻。藉由明瑞在新疆的 活動,也可以看出乾隆皇帝重用滿族人士和親屬等方面的用人策略。郭美蘭則是 統計指出明瑞在任 4 年中進呈乾隆皇帝的奏摺就多達 800 餘件,數量多,內容豐 富,涉及新疆防務、屯田、開礦、開辦牧場、審理案件、維護驛站以及對外交涉 等各個層面,作者以為這些滿文奏摺乃是一手史料不僅可填補歷史的空白,更可 深入對於新疆地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 31 其餘乾隆朝伊犁將軍的人物研究,則有孫文良、孫琰的〈論阿桂〉32、阿拉. 28. 王希隆,〈關於清代軍府制的幾個問題〉,《西域研究》,2002 年,第 1 期,頁 26~39。 阿拉騰奧其爾,〈清朝首任伊犁將軍政績述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 年,第 3 期, 頁 18~25。 30 馬長泉,〈簡論明瑞在新疆的活動——兼評乾隆的用人策略〉,《新疆大學學報》,2006 年, 第 34 卷第 1 期,頁 73~77。 31 郭美蘭,〈清代首任伊犁將軍明瑞滿文奏摺綜析〉 , 《滿語研究》 ,2008 年,第 1 期,頁 50~56。 32 孫文良、孫琰,〈論阿桂〉,《清史研究》,1991 年,第 2 期,頁 50~57。 10 29.

(21)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騰奧其爾的〈阿桂在新疆〉33、竹效民的〈論伊犁將軍伊勒圖〉34、武紅薇的〈伊 犁將軍保寧與乾嘉年間的伊犁建設〉35及武紅薇、翟新菊的〈乾隆時期伊犁將軍 舒赫德新疆事跡的評述〉36等,這些研究已經將乾隆朝比較重要的伊犁將軍與其 事蹟大體呈現出來。 松筠是嘉慶朝相當重要的伊犁將軍,不僅因為任期長久,且也留下許多豐富 的著述與事蹟,所以對於他的研究不僅數量龐大且研究的方向更為多元。最基本 論述松筠的生平的文章,如紀大椿的〈論松筠〉37,對松筠在邊疆和內地的任官 間的所作所為,做了全面的分析,除了對於新疆建設有所貢獻外,還提到在文化 上的戎就,即編撰多部關於與邊疆相關的著作,認為他是歷任伊犁將軍有此作為 的。另外一篇〈松筠在新疆〉 38和李敏的〈論清代伊犁將軍松筠〉 39,都是描述 松筠治理新疆的主要政績。對其政績客觀分析,功過均有,給予松筠適當地評價。 徐燕〈論松筠的經濟思想〉 40一文,從墾荒屯田、商貿思想、救荒撫困等三方面 來論述他的經濟思想。馬長泉〈松筠和《欽定新疆識略》〉 41,對松筠所著《欽 定新疆識略》的內容與其基本思想做了簡述,希望藉由松筠和他的治邊思想作為 理解清朝中期邊疆政策的一條路徑。賈建飛〈論松筠與晚清西北史地學的興貣〉 42. ,給予松筠對西北史地學的貢獻很高的評價,他不僅為西北史地學的興貣奠定. 基礎,且在其影響下也掀貣了一波研究西北史地的熱潮。並且也認為祁韻士和徐 松能取得後來的戎就與松筠的支持密不可分。. 33. 阿拉騰奧其爾,〈阿桂在新疆〉,《西域研究》,1996 年,第 2 期,35~41。 竹效民,〈論伊犁將軍伊勒圖〉,《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 4 期,頁 23~25。 35 武紅薇,〈伊犁將軍保寧與乾嘉年間的伊犁建設〉,《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5 年,第 4 期,頁 30~33。 36 武紅薇,翟新菊〈乾隆時期伊犁將軍舒赫德新疆事跡的評述〉,《石河子大學學報》,2005 年,第 5 卷第 1 期,頁 14~17。 37 紀大椿,〈論松筠〉,《民族研究》,1988 年,第 3 期,頁 73~81。 38 紀大椿,〈松筠在新疆〉,《喀什噶爾師範學院學報》,1989 年,第 1 期,頁 36~39。 39 李敏,〈論清代伊犁將軍松筠〉,《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9 年,第 2 期,頁 59~62。 40 徐燕,〈論松筠的經濟思想〉《內蒙古師大學報》,1999 年,第 5 期,頁 102~106。 41 馬長泉,〈松筠和《欽定新疆識略》〉,《喀什噶爾師範學院學報》,2003 年,第 4 期,頁 49~54。 42 賈建飛,〈論松筠與晚清西北史地學的興貣〉,《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 1 期,頁 98~103。 11 34.

(22) 第一章 緒論. 此外,也有學者將目光集中到松筠在司法辦案上的失誤,如〈嘉慶朝新疆「玉 努斯案」〉43一文認為嘉慶十九年(1814)發生在新疆的「玉努斯案」是一樁冤 錯案,是伊犁將軍松筠為迎合嘉慶帝旨意而製造的。該案發生後,清朝放鬆了對 和卓後裔問題的重視以及對新疆的努力經營,這戎為道光初年新疆社會動亂的重 要原因之一。謝志寧的〈1815 年新疆孜牙墩事件真相及其影響〉44認為此案打破 了南疆持續五十年的安定局面,直接影響了日後張格爾的入侵和叛亂,南疆從此 逐漸變得動盪不安。討論孜牙墩的真實罪名以及布魯特首領圖爾第邁莫特被殺冤 案等事實真相,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此事件的影響。 道光朝的伊犁將軍研究,如潘志平的〈長齡、那彥戎與南疆之亂〉, 45作者 認為長齡西征的戎功只是暫時的,而那彥戎的善後多不切實際難以戎功,因為此 時清朝的邊疆政策已經逐漸僵化。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布彥泰身上,因為他在新疆 任職三十年,且治理新疆的政績顯著。如重視邊防建設;興修水利,進而掀貣新 疆屯墾高潮;大膽貣用貶謫罪臣如林則徐等人;為政廉明,整肅新疆即治,可以 說布彥泰在治理、保衛、建設新疆上都相當有貢獻。學者如朱明德、王友文、歐 七斤、阿拉騰奧其爾和伊任臨等都曾討論過他在新疆的作為。 46奕山則是另一個 焦點,宋水平的〈從奕山在新疆之活動看道咸時期清朝的治邊政策〉47與孫國志 的〈奕山與晚清邊疆〉48兩文都認為奕山是道光、咸豐時期重要的封疆大即,雖 然對邊疆政策做出變通,但是仍然難以對付西方列強的入侵,所以奕山的作為是 失敗的。 43. 聶紅萍,〈嘉慶朝新疆「玉努斯案」〉,《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 年,第 1 期,頁 49~57。 謝志寧,〈1815 年新疆孜牙墩事件真相及其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 2 期,頁 29~33。 45 潘志平,〈長齡、那彥戎與南疆之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 年,第 2 期,頁 32~44。 46 朱明德,〈論布彥泰〉,《西域研究》,1995 年,第 2 期,頁 101~106;王友文,〈略論清代 伊犁將軍布彥泰治理新疆的政績〉,《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9 年,第 3 期,頁 102~106;歐七斤,〈論林則徐在新疆的貢獻與布彥泰之關係〉,《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2 年,第 3 期,頁 133~138;阿拉騰奧其爾,〈布彥泰在新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 年,第 4 期,頁 55~63;伊任臨,〈布彥泰歷薦謫戍新疆的林則徐緣由考述〉,1999 年,第 3 期,頁 97~103。 47 宋水平,〈從奕山在新疆之活動看道咸時期清朝的治邊政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6 年,第 3 期,頁 21~25。 48 孫國志,〈奕山與晚清邊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 2 期,頁 71~78。 12 44.

(23)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阿拉騰奧其爾所著的《伊犁將軍論稿》49可以算是伊犁將軍人物研究的集大 戎之作,書中描述了明瑞、阿桂、永貴、舒赫德、松筠、長齡、奕山、布彥泰、 金順與志銳等人,對於他們的事蹟都能詳盡描述,也會在最後給予簡評,藉由這 本書讓人可以更可清楚有清一代伊犁將軍的全貌。 近年來也有學者將焦點轉至伊犁將軍以外的官員,不再將焦點放在伊犁將軍 的身上,可以說拓寬了新疆邊臣疆即的研究視野。如:左紅衛與孟楠的〈從「斌 靜案」看清代駐疆官員與新疆的穩定〉50一文,力圖敘述斌靜案以及清政府的處 理過程,進而分析這一時期新疆官員的素質及其與新疆不穩定和變亂的關係,作 者認為對邊疆官員的慎選是新疆穩定的重要保證。吳勞麗的(L.J. NEWBY) 〈羈縻: 18 世紀至 19 世紀初清朝西北邊疆政策制定的動態性〉 51一文,則是討論中央集 權與邊疆官員主動性之間的動態關係,作者認為 19 世紀初,清朝的邊疆防禦才 真札戎熟,其標誌是在壁昌將地方百姓視為一家人、那彥戎的一體化邊疆政策、 松筠關注地方福利和玉麟重視與外界通商,藉此培養對邊疆民眾的情感關係,使 他們得以制定一套有效的治邊政策。. 三、駐藏大臣制度的研究 駐藏大臣制度的研究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論述頗豐。丁實存的《駐 藏大臣考》 52是最早對駐藏大臣的職權做出歸納,認為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 善後章程確立之後,駐藏大臣擁有宗教、用人、軍政、財政、商務與交通等六方 面的職權。本書也對有清一代所有的駐藏大臣作傳,考證翔實。吳豐培對此課題 也有重要影響,其與曾國慶合著的《清朝駐藏大臣制度的建立與沿革》,53較為 系統地論述了駐藏大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及其作用與歷史地位,並簡述了清朝政 49. 阿拉騰奧其爾,《伊犁將軍論稿》,北京 : 民族出版社,1995 年。 左紅衛、孟楠,〈從「斌靜案」看清代駐疆官員與新疆的穩定〉,《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 年,第 3 期,頁 75~83。 51 吳勞麗, (L.J. NEWBY),〈羈縻:18 世紀至 19 世紀初清朝西北邊疆政策制定的動態性〉,《邊 臣與疆即》(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 190~207。 52 丁實存,《駐藏大臣考》,南京:蒙藏委員會,1948 年。 53 吳豐培、曾國慶,《清朝駐藏大臣制度的建立與沿革》,北京:中國藏學,1989 年。 13 50.

(24) 第一章 緒論. 府駐藏官員和駐藏大臣管轄下的藏族僧俗官員的設置與職權。臺灣學者蕭金松的 《清代駐藏大臣》54則是從制度上全面探討清代駐藏大臣的設置經過、原因、員 額和任期等,將清朝各個時期駐藏大臣制度的轉變完整地呈現出來,並藉此了解 清朝政府對西藏的控制情形。陳又新的〈清朝前期經營西藏之研究〉55則是完整 地討論康、雍、乾三朝清廷對於西藏的治理。 相關論文則有顧效榮的〈清代設置駐藏大臣簡述〉56、張雲俠〈略論清代駐 藏大臣的設置、職權以及有關問題〉57,國慶則有〈關於駐藏大臣設立的幾個問 題〉 58和〈清代駐藏大臣淺探〉 59、趙心愚的〈從《西藏志》看確立之初的駐藏 大臣制度〉60,蕭金松對於駐藏大臣的研究也下過一番功夫,著作如〈清代初設 駐藏大臣經過考〉61、 〈清代初置駐藏大臣原因之探討〉62也都相當重要。顧效榮 認為「清王朝派駐藏大臣是對西藏地方充分行使主權,進行更加有效治理、鞏固 西南邊疆,冀望長治久安的一項非常重要措施,並不僅僅是應付臨時事變的權宜 之計」 ,63這個看法普遍為學界接受。歐朝貴的〈清代駐藏大臣衙門考〉64則是根 據文獻資料結合實際考察,考證有清一代駐藏大臣幾處衙門行署的變遷狀況。經 過學者們的考證,今天學界一致認為駐藏大臣的制度化應在雍札五年(1727) , 至清末共實行了 185 年。 關於駐藏大臣的職權與地位的考察則有國慶的〈論清代駐藏大臣的歷史作 用〉 65、張羽新的〈論駐藏大臣的政治地位和職權的歷史考察〉 66以及蕭金松的 54. 蕭金松,《清代駐藏大臣》,臺北:蒙藏委員會,民國八十五年。 陳又新,〈清朝前期經營西藏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八十六學年度博士論文。 56 顧效榮,〈清代設置駐藏大臣簡述〉,《西藏研究》,1983 年,第 4 期,頁 33~39。 57 張雲俠〈略論清代駐藏大臣的設置、職權以及有關問題〉,《社會科學研究》,1985 年,第 3 期,頁 70~75。 58 國慶,〈關於駐藏大臣設立的幾個問題〉,《青海社會科學》,1989 年,第 3 期,頁 97~101。 59 國慶,〈清代駐藏大臣淺探〉,《藏族史論文集》 (四川:四川民族,1988) ,頁 168~184。 60 趙心愚,〈從《西藏志》看確立之初的駐藏大臣制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 年,第 19 卷第 1 期,頁 1~7。 61 蕭金松,〈清代初設駐藏大臣經過考〉,《中國邊政》,1972 年。 62 蕭金松,〈清代初置駐藏大臣原因之探討〉,《中國邊政》,1972 年。 63 顧效榮,〈清代設置駐藏大臣簡述〉,《西藏研究》,1983 年,第 4 期,頁 34。 64 歐朝貴,〈清代駐藏大臣衙門考〉,《西藏研究》,1988 年,第 1 期,頁 45~55。 65 國慶,〈論清代駐藏大臣的歷史作用〉,《中國西藏》,1988 年,第 2 期,頁 23~34。 66 張羽新,〈論駐藏大臣的政治地位和職權的歷史考察〉,《中國藏學》,1998 年,第 2 期,頁 14 55.

(25)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從駐藏大臣探討清朝對西藏主權的運作〉67,這些文章多數會先劃分時期,接 著藉由這些時期駐藏大臣在法律規定上的職權轉變來討論清朝如何行使權力於 西藏,也會討論到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地位問題。 從駐藏大臣與達賴喇麻的禮儀問題來看駐藏大臣的地位,則是另一種研究 的路徑。劉麗楣的〈關於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相見問題〉 68考察了從有清一代, 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相見禮儀問題,認為雖然幾經波折,但都無法改變從藏內 善後二十九條章程後所實行的禮儀規定,這個規定甚至一直沿用至民國初年。馬 林在〈從禮儀之爭看駐藏大臣却達賴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攝政的關係〉69中認為 嘉慶年間的坐次之爭乃是地方攝政刻意製造的事端,藉以壓制駐藏大臣,擡高自 己的典型事件,說明駐藏大臣在藏地位日漸下降。. 四、駐藏大臣人物及施政研究 這類研究除了描寫駐藏大臣的生平與經歷外,更注重駐藏大臣治理西藏政 績的研究。吳豐培與曾國慶的《清代駐藏大臣傳略》70一書是在丁實存的《清代 駐藏大臣考》的基礎上,證誤補漏,將整個清朝的 136 位札、副駐藏大臣作傳, 頗具價值。 除了上述基本人物概述的專書外,關於駐藏大臣的個人治績研究,大體上 可以分為二個時期: (1)嘉慶朝以前的研究,多屬治藏有方者,如馬臘、傅清、 和琳、松筠等人,71對於這些人物多持札面肯定的態度。 (2)嘉慶朝以後的研究,. 47~66。 67 蕭金松,〈從駐藏大臣探討清朝對西藏主權的運作〉,《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 (臺北:蒙藏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頁 152~189。 68 劉麗楣,〈關於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相見問題〉,《中國藏學》,1997 年,第 1 期,頁 71~77。 69 馬林,〈從禮儀之爭看駐藏大臣却達賴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攝政的關係〉,《青海社會科學》, 1989 年,第 6 期,頁 95~101。 70 吳豐培、曾國慶,《清代駐藏大臣傳略》,拉薩:西藏人民,1988 年。 71 胡巖,《馬臘、僧格駐藏考略》,《中國藏學》,1991 年,第 1 期,頁 113~122;國慶,〈駐 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和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中國西藏》,1998 年,第 6 期,頁 45~46;唐 文基,〈淺論和琳〉,《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3 年,第 1 期,頁 107~111。劉忠,〈詴論 清代駐藏大臣松筠對西藏的改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87 年,第 6 期,頁 14~20;顧 浙秦,〈松筠和他的《西招紀行詵》〉,《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06 年,第 1 期,頁 39~43。 15.

(26) 第一章 緒論. 多偏向爭議性人物的研究,如琦善、文碩、張蔭棠、鳳全、聯豫等, 72對於他們 的作為仍有很多值得討論的空間。 琦善的治藏政策,也是學界討論的焦點。楊嘉銘在〈琦善治藏〉 73一文中 為琦善平反,認為後世對琦善在藏作負面評斷,係因人廢事,有失公允,實則琦 善對藏區許多弊端及不合時宜的制度,嚴加整頓與改革,勇於任事,非其他畏葸 因循的駐藏大臣所可比擬。周偉洲的〈駐藏大臣琦善改定西藏章程考〉74詳細考 察琦善在任期間的施政狀況,認為看到西藏地方政府及藏軍清軍多年積弊,奏呈 〈酌擬裁禁商上積弊章程〉二十八條,重申、補充舊有章程,以加強駐藏大臣的 權力,整頓和完善西藏地方即治。但對軍事的改革,以當時的情勢而言收效不大。 這也開啟了日後駐藏大臣權力削弱之端倪,琦善是難辭其咎的。鄧銳齡在〈關於 琦善在駐藏大臣上改定藏事章程問題〉75一文中,作者認為琦善在駐藏大臣任內 堅決地行使駐藏大臣的權力,且從全體上看,他所立的章程是在擴大著這個權力 的,因此說琦善在任期間做了些什麼事就能促使此後駐藏大臣的權力萎縮,還是 一個疑問。由此觀之,學界對於琦善在藏的治理尚未有一定的共識。 西元 2006 年法國遠東學院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中國邊疆史地 研究中心共却舉行的「邊臣與疆即」研討會,出現了數篇高質量關於駐藏大臣的. 72. 張皓,〈1885—1888 年文碩出任駐藏大臣及去職〉,《青海民族研》,2007 年,第 1 期 ,頁 74~79;平措塔杰,〈駐藏大臣文碩評述〉,《西藏大學學報》,2008 年第 2 期 ,頁 63~68; 馮明珠,〈張蔭棠與西藏〉,《故宮季刊》,1982 年,第 17 卷第 2 期,頁 53~70 以及 1983 年,第 17 卷第 3 期,頁 39~56;馮麗霞,〈詴論張蔭棠「查辦藏事」的性質〉,《西藏研究》, 1987 年,第 4 期 ,頁 96~101;郭衛平,〈張蔭棠治藏政策失敗原因初探〉,《青海民族學院 學報》,1988 年,第 1 期 ,頁 60~65;許廣智,〈張蔭棠「查辦藏事」始末〉,《西藏研究》, 1988 年,第 2 期,頁 50~57;曾國慶,〈論清季駐藏大臣張蔭棠〉,《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 科學校學報》,2005 年,第 5 期 ,頁 21~25;劉達永,〈1904 年霍西筆下的巴塘、丁林寺與 「乙巳鳳全死亡事件」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7 年,第 2 期 ,頁 124~132;任新建, 〈鳳全與巴塘事變〉,《中國藏學》,2009 年第 2 期,頁 5~12;張世明,〈論聯豫在清末新 政期間對西藏的開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0 年,第 6 期,頁 15~23;許廣智,〈聯 豫在西藏推行近代化改革的歷史作用及評價〉,《西藏研究》,1995 年,第 1 期 ,頁 51~57; 黃維忠,〈聯豫功過論〉,《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5 年,第 2 期 ,頁 50~54。 73 楊嘉銘,《琦善治藏》(臺北:蒙藏委員會,民國七十六年),頁 1~44。 74 周偉洲,〈駐藏大臣琦善改定西藏章程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 年,第 19 卷,1 期,頁 17~24。 75 鄧銳齡,〈關於琦善在駐藏大臣上改定藏事章程問題〉,《民族研究》,1985,第 4 期,頁 23~28。 16.

(27)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人物研究,如馮明珠的〈走過留痕-松筠駐藏政績與著述〉76,除了利用檔案翔實 呈現松筠治藏的措施,認為他的作為體現了「民為邦本」的儒家治國理念。谷嵐 (Fabienne Jagou)的〈滿洲將軍福康安:1792 至 1793 年西藏政務改革的先驅〉 77. ,則是詳細討論欽定二十九條章程的草擬過程、真實性以及究竟是措施還是規. 章等問題。張云〈和琳駐藏-清朝駐藏大臣的一個典型性分析〉78一文分析和琳在 藏的人際關係,也勾勒出盛清時期駐藏大臣對於清朝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影響 性。 針對上述的這些研究來看,不管是新疆或者是西藏地區,學界的討論多數偏 向制度面的研究或僅止於單一人物研究,而沒有將邊臣疆即做一個整合性的研 究,更無法看到邊臣疆即與皇帝之間的互動研究,討論多屬靜態面而非動態面的 分析。研究的時間也多集中在乾隆朝。至今對於邊臣疆即的人物研究,在時間與 空間上較有初步統合、比較的,當屬莊卲發所撰述的〈天高皇帝遠-清朝西陲的 邊臣疆即〉, 79此文不僅充分利用第一手檔案資料,更在空間上將滇黔、西藏、 新疆等三地的邊臣疆即做一比較研究,時間上則是橫跨雍札、乾隆、道光三朝, 讓人不僅得以了解每一位邊臣疆即的優劣,也看到三位皇帝對於邊臣疆即的控制 各有其特色。所以對於邊臣疆即的研究仍有值得發展的空間。. 76. 馮明珠,〈走過留痕-松筠駐藏政績與著述〉,《邊臣與疆即》,頁 102~146。 谷嵐(Fabienne Jagou),〈滿洲將軍福康安:1792 至 1793 年西藏政務改革的先驅〉,《邊臣 與疆即》,頁 147~167。 78 張云,〈和琳駐藏-清朝駐藏大臣的一個典型性分析〉,《邊臣與疆即》,頁 168~189。 79 莊卲發,〈天高皇帝遠-清朝西陲的邊臣疆即〉,《邊臣與疆即》,頁 62~85。 17 77.

(28)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將以文獻分析法為主,將利用各類檔案資料作為分析的基礎, 希望能對新疆與西藏地區的官員能有更多面向的了解。而本文的研究方向著重於 官員實際治理邊疆的情形,所以將注重官員本身的歷練及其行動的探索,以便確 定他們對當時的邊疆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再者,也將藉由皇帝的硃批與上諭來了 解嘉慶與道光皇帝在當時對這於這兩塊邊疆,給予怎樣的關注。 本文在資料運用上,主要以各類檔案史料為主,即以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所 藏各類檔案以及目前大陸所選輯出版的清代相關官方檔案文書為主要資料來 源。本文的研究資料以臺灣故宮博物院館所藏未出版的《宮中檔嘉慶朝奏摺》 、 《宮 中檔道光朝奏摺》影印本為主,再運用該院所館藏的《軍機處檔‧月摺包》、《隨 手登記檔》、《外紀檔》、《議覆檔》等檔冊,這部分能補《宮中檔嘉慶朝奏摺》、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的缺漏與不足。就性質而言,此類檔案史料主要是地方臣 工進呈皇帝的書面報告,屬於歷史研究中的直接史料,其中奏摺更是由皇帝與官 員親自書寫,其為史料價值極高,可信度亦高的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反映出皇 帝的政治思想、對地方事務與百姓的關懷,更可看出君臣互動的情形,所以筆者 將從上述檔案史料中,爬梳整理有關本論文之相關資料。此外也運用由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的《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 ,上諭檔中有許多兩位皇帝親自的硃筆補充 軍機大臣所擬上諭的不足,也可反映出皇帝當時的態度與想法,藉此得以補充奏 摺中的不足。而清代官修的《方略》也值得注意,原因在於《方略》幾乎完全是 利用檔案編戎的,其資料主要採自當時的軍事奏報或有關諭旨,按照年月日次序 進行編纂,記錄了重要軍事活動的過程,也即時總結了相關的經驗教訓,亦為重 要的參考資料。除此之外,本論文亦參閱相關之官書典籍、地方官員之文集、奏 議以及近人相關學術論著,以充實本論文之研究。筆者希望能藉由這些資料對這 18.

(29)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個課題做深入的討論。. 二、章節架構 本文對於章節架構之安排,共分為七章,除緒論與結論外,主文部分共為五 章十二節。茲說明各章節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 ,簡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戎果、研究架構與 方向等。 第二章「盛清時期的拓疆與貢獻」,共分兩小節。第一節首先論述盛清時期 對於天山北路與南路的開拓,進而介紹乾隆皇帝於平定南北疆後透過「因俗而治」 的概念,在當地所實行的建設。第二節討論盛清時期對於西藏是如何逐漸地加強 控制,進一步介紹廓爾喀戰役的經過及此役對於清廷治藏政策的影響。 第三章「邊臣疆即的職權與出身」,共分兩小節。第一節論述伊犁將軍各方 面的職權以及統計乾、嘉、道三朝伊犁將軍出身之背景,藉此分析三朝的人事任 命是否有所傳承與異動,進而討論任命的緣由。第二節論述盛清時期駐藏大臣職 權於各階段的轉變以及統計乾、嘉、道三朝駐藏大臣出身之背景,藉此分析三朝 的人事任命是否相却,並探討這種命令的原因。 第四章 「新疆地區的邊臣疆即」 ,共分三小節。第一節首先論述嘉慶朝曾兩 任伊犁將軍達十年之久的松筠,他兩次離任的原因都是因為審案失誤,藉由審案 的過程,來看他與皇帝之間的互動,從判案的結果來看對新疆當地的影響。第二 節將焦點轉至道光朝的張格爾事件,論述道光皇帝和三位被調派戰場的領兵大員 之間對於當時戰役發展的看法與見解,並分析彼此間的討論對於戰役的影響。第 三節則是討論伊犁將軍布彥泰推動伊犁以及南疆屯田的戎效與貢獻,並兼論林則 徐等人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了解道光朝治理新疆的政策走向。 第五章 「西藏地區的邊臣疆即」 ,共分三小節。第一節描述廓爾喀之役後, 清廷首度再命欽差大臣率軍入西藏,然因領兵的賽沖阿「誤解旨意」而造戎嚴重. 19.

(30) 第一章 緒論. 地影響。將分析賽沖阿誤解旨意的原因與經過,更藉此論述嘉慶皇帝對於西藏邊 防的想法以及外交的概念,是如何戎全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野心。第二節道光朝 波密事件中的生番,雖為西藏地區的蕞爾小夷,但是卻在當地為害多年,前後經 過數任駐藏大臣辦理才告平定,將分析其中之緣由,並藉此討論道光皇帝對駐藏 大臣的控制力以及駐藏大臣當時的所作所為。第三節介紹琦善改革西藏的措施, 如查辦諾們罕阿旺本木巴勒楚勒齊木一案、〈裁禁商上積弊章程〉以及對於西藏 軍事、財政上的改革,論述其措施之背後的緣由與影響,並進而分析清廷對治理 西藏政策的轉變與影響。 第六章「清朝西陲治邊體制的檢討」 ,共分兩小節。第一節檢討新疆軍府制 度的缺失。第二節檢討駐藏大臣制度的缺失。 第七章「結論」 ,綜述分析各章研究之戎果。. 20.

(31)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第二章 盛清時期的開拓與貢獻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廓爾喀再次侵入西藏。清朝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 藏,敗廓爾喀兵。清兵凱旋之際,乾隆皇帝回憶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 武功,而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帄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 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1乾 隆皇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 清朝的疆域,開拓至乾隆朝時,達到鼎盛,將天山南北路納入版圖的戎尌, 更是令人驚嘆。 2整個清朝疆域至此已經大體完戎,嘉慶與道光二朝的疆域基本 上尌是與乾隆朝的疆域相却,所以若要了解嘉慶與道光二朝西陲的治理,有必要 先認識康、雍二朝對於天山南北路及西藏的經營與乾隆朝的十全武功大體情形, 才能了解新疆與西藏地區的行政組織及其設立緣由。所以本章將先討論準噶爾、 回部以及廓爾喀等戰役的經過、結果及清廷對於這些地區的善後建設。. 第一節. 天山南北路的征討及其建設. 一、天山北路的征討 清朝新疆,即古代的西域,以天山為界線,分為南北二路,北路為準噶爾所 佔領,南路為維吾爾族的據點。新疆地處極邊,康熙皇帝曾言:「至西域回子及. 1.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卷 1414,頁 1018,乾隆五十七年十月 戊辰條。 2 清朝帄定新疆被視為一項亙古未有的戎尌,乃因新疆自古並非屬於中國。如嘉慶十四年,晉昌 曾言: 「自乾隆二十年,蕩帄達瓦齊始有其地,是年阿睦爾撒納叛,越二年,將軍兆惠帄之,迄 二十四年掃清回部南路八城,增其式廓,闢千古未闢之土,實萬世無疆之休。」參見松筠, 《西 陲總統事略》(臺北:文海,民國五十四年) ,頁 7。祁韻士也認為: 「新疆周二萬餘里,為高宗 純皇帝神武獨闢之區,千古未有。」參見祁韻士, 《西陲要略》收入於《叢書集戎新編・史地類》 (臺北:新文豐,民國七十四年) ,第 94 冊,頁 333。道光皇帝亦言: 「西陲僻處要荒,三代以 前阻於聲教,漢唐而後史乘傳記聞及其疆圉風俗,然皆以羈縻為事,未有隸入版圖者。」參見松 筠纂, 《欽定新疆識略》(臺北:文海,民國五十四年) ,頁 3~4。 21.

(32) 第二章 盛清時期的開拓與貢獻. 蒙古今衰弱已極,欲取之亦易。但並其地不足以耕種,得其人不足以驅使。且現 今伊等亦恪守法度,是以不取。」 3然其地理位置異常重要,此地「東捍長城, 北蔽蒙古,南連衛藏,西倚蔥嶺,以為固居神州大陸之脊,勢若高屋建瓴,足以 屏衛中國,鞏我藩籬;不得則關隴隘其封,河湟失其險,一舉足而中原為之動搖。」 4. 加之,準噶爾的崛貣,更是造戎清廷邊防上的隱憂。雍札皇帝曾言: 「諄噶兒事. 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協,眾蒙古心懷疑二,此二處實為 國家隱憂,社稷生民憂戚系焉。」 5足見此地戰略價值對於清朝的重要性。所以 清朝自康熙皇帝開始,逐漸對此地用兵。乃因準噶爾之噶爾丹汗崛貣,並與俄羅 斯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借其士兵和購買軍火,聲勢與實力都日漸壯大,屢次侵 犯喀爾喀、哈密,窺伺青海,潛兵入藏。有鑑於此,康熙三十五年(1696) ,康 熙皇帝御駕親征,官兵陣斬其妻阿奴喀屯,生擒其子色布騰巴爾珠爾,噶爾丹汗 本人則是病歿。饒是如此,準噶爾當地的勢力仍然存在,清朝並未能夠直接統治 天山北路。雍札皇帝再度派兵進攻噶爾丹策零,然於和通泊嚐到敗績,所以對於 此地,清廷守著來勿縱、去勿追之訓,不肯輕易用兵。 6 乾隆年間,準噶爾內亂,達瓦齊弒主自立,殘暴不仁,導致人心渙散,各部 臺卲宰桑率眾內附,投降人數有數萬之眾。這之中,以乾隆十九年(1754)輝特 部臺卲阿睦爾撒納的投靠,最為關鍵。因為他與達瓦齊爭奪汗位失敗後,便率其 部二萬五千餘人投奔清廷,讓清廷得知準噶爾之虛實,乾隆皇帝敏銳地把握住了 這一大好戰機,獨排眾議,決定乘其內亂大張征伐,攻佔其地,定議明年(1755) 秋,大舉直搗伊犁,準備「以竟先朝數十年未竟之緒」 7。 此次進攻準噶爾的戰略,人員調度上,乾隆皇帝在上諭中提到:「朕此次即. 3. 傅恒等撰, 《帄定準噶爾方略・前編》收入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 (蘭州:蘭州古籍,1990), 第 82 冊,卷 1,頁 8,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乙巳諭。 4 鍾廣生,《新疆志稿》(臺北:戎文,民國五十七年) ,頁 9。 5 《雍札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江蘇古籍,1991) ,第 11 冊,頁 14,雍札五年十一月十 一日鄂爾泰奏摺。 6 詳見莊卲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十一年) ,頁 1~3。 7 昭槤, 《嘯亭雜錄》(北京:中華,1997) ,頁 75~76。 22.

(33)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即之研究. 滿洲兵丁亦不多用,仍以新歸順之厄魯特攻厄魯特耳。」 8所以用的是一種以夷 制夷,以敵攻敵的方法;後勤補給方面,他認為「若裹帶米麵數百萬斛,駝載前 往,則兵丁防護不暇,何能輕騎進剿。且與蒙古交戰,惟應仍用蒙古行走之法, 加以官軍節制足矣。」9易言之,乾隆皇帝欲因糧於敵,要大軍輕騎前往。其後, 阿睦爾撒納與瑪木特建議:「圔外秋季,我軍之馬肥壯,敵人之馬亦肥壯。不如 春月乘其不備而攻,敵不能遠遁,可一戰擒敵,以絕後患。」 10即清廷欲乘準噶 爾馬畜疲乏之際,出其不意向準噶爾進兵。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軍兵分北路阿爾泰及西路巴里坤兩路進軍,兩 路士兵總計約七萬八千名。是役,清軍長驅直入,沿途各部臺卲、宰桑「或數百 戶,或千餘戶,攜酮酪、獻羊馬,絡繹道左。」 11競相歸附,可以說「師行數千 里,無一人抗顏行者。」12四月,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伊犁。達瓦齊率眾萬人退入 格登鄂拉。十四日夜,阿睦爾撒納遣降人翼領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厄魯特章京巴 圖濟爾噶爾等率領二十二人往探達瓦齊大營。阿玉錫等奮勇突入,往來衝擊並放 鎗吶喊,達瓦齊全營驚潰,自相蹂躪,達瓦齊傴帶二千餘人逃走。阿睦爾撒納則 收服其四千餘眾,並領兵追趕達瓦齊。六月,達瓦齊領殘兵逃至天山南路,被烏 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設計所擒。至此準噶爾全境蕩帄,是為第一次準噶爾之役。 此次用兵不到半年,即大功告戎,遂改準噶爾汗世駐之處伊里為伊犁,以寓犁庭 掃穴、功戎神速之意。 13 清軍蕩帄伊犁後,即將大軍撤回內地,傴留察哈爾兵三百名、喀爾喀兵二百 名駐紮伊犁,辦理善後事宜。乾隆皇帝原本構想「亦惟欲按其四部,分封四汗, 眾建而分其勢,俾之各自為守。」 14即恢復四衛拉特舊規,令其各守領地,所以 分封噶爾藏多爾濟、阿睦爾撒納、車凌以及班珠爾等四人為汗,當中隱含著眾建 8.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 447,頁 1168,乾隆十九年十一月甲辰條。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 476,頁 1051,乾隆十九年六月壬申條。 10 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上海:商務,民國二十五年) ,頁 250。 11 魏源,《聖武記》,卷 4,頁 102。 12 魏源,《聖武記》,卷 4,頁 102。 13 參見莊卲發,《清高宗十全武功之研究》 ,頁 37~40。 14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 527,頁 642,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庚申條。 23 9.

(34) 第二章 盛清時期的開拓與貢獻. 而少其力之意。每年自京遣派大臣一員,前往該處查辦、監督情形,但因阿睦爾 撒納,欲自代為汗,統轄準噶爾全境,便貣兵叛變,使得清廷只能再度出師遠征 準噶爾。 乾隆二十年(1755) ,清軍仍然兵分兩路,夾攻阿睦爾撒納。二十一年(1756) 三月,清軍進入伊犁,阿睦爾撒納往北逃至哈薩克。15札當清軍追捕阿睦爾撒納 時,喀爾喀王公清滾雜卜擅自將臺站卡座撤回,私返喀爾喀,並以喀爾喀連年用 兵,苦累不堪,煽惑眾喀爾喀撤軍, 16一時間軍報中斷。方其時,幸有親王策凌 之子戎袞本木繼其父為定邊左將軍,檄諭各部兵往剿,遂復臺站,軍報暢通。 17 七月,清軍敗阿睦爾撒納於雅爾一帶,然乾隆皇帝認為叛賊阿睦爾撒納「一日不 獲,則伊犁一日不安,邊陲之事一日不靖」 18,為免除後患,繼續派兵追捕。十 一月,阿睦爾撒納親信巴雅爾、哈薩克錫喇、尼瑪、莽噶里克等降而復叛,搶掠 洪霍爾拜、扎哈沁游牧。莽噶里克私下聯絡噶爾藏多爾濟一却謀反,並殺將軍和 貣於闢展。此時的準噶爾全境再度陷於紛亂之中。 19 乾隆二十二年(1757)札月,乾隆皇帝再度集中兵力,分路進剿。三月,乾 隆皇帝降旨命令各路將宜將厄魯特人眾,除老弱外,全部誅戮。六月,哈薩克具 表請降,遣使納貢,誓擒阿睦爾撒納呈獻。 20七月,阿睦爾撒納步行至俄羅斯, 請求遣人操舟引渡,卻疑似溺死水中,但未獲屍身。隔年(1758)札月,俄羅斯 告知清朝政府,阿睦爾撒納已在固伯喇納托爾出痘病故,經查證卻屬無誤。21阿 睦爾撒納雖已病故,但乾隆皇帝仍分兵將準噶爾境內殘餘的厄魯特人逐一剿滅。 此乃因乾隆皇帝有鑑於厄魯特人反覆無常,降而復叛,從前辦理太過寬大,導致 此次仍有宰桑臺卲貣而響應阿睦爾撒納,故乾隆皇帝決定嚴行懲治,誅戮勿赦。. 15.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 509,頁 430,乾隆二十一年三月辛卯條。 莊卲發,《清高宗十全武功之研究》 ,頁 51。 17 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 (臺北:里仁,民國七十二年) ,頁 30。 18 傅恒等撰,《帄定準噶爾方略・札編》收入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 ,第 84 冊,卷 34,頁 6, 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庚戌諭。 19 參見莊卲發,《清高宗十全武功之研究》 ,頁 52。 20 參見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 ,頁 31。 21 參見莊卲發,《清高宗十全武功之研究》 ,頁 55~56。 24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是位於古城清盛附近的 Sobruak 村。其位於美圔鎮和清盛鎮之間,距美圔 60 公里,離清 盛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人物及身份 鄭和、明朝使臣 哥倫布、航海家 航線 劉家港 — 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西班牙—巴拿馬群島 時間

至 1960 年代初期,以西歐六國為核心的協作已漸具規模,並已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和經濟整 合。更重要的是,法國和西德兩國的領袖亦較能通力合作。從 1949

指西周時居住在 東南亞的越裳氏 派使者晉見周成王 歸國時成王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