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II)Perception Analysis and Concep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Southern Taiwan---The Promo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II)Perception Analysis and Concep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Southern Taiwan---The Promo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I)"

Copied!
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 : 海洋

環境教育之推展(2/2)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511-S-110-003- 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邱文彥 報告類型: 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2 年 10 月 30 日

(2)

第一章、緒論

台灣是一個海島,具有獨特、脆弱的海島生態環境。然而政策領導者與民 眾在面對與處理海島環境議題時,仍在「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孰輕孰重」的窠臼 中打轉,未真正轉移至「有遠見地前瞻思考」之新環境典範中。要改變這樣的現 狀,對於全民實施與落實海洋環境教育是有其必要的。 為將海洋永續發展的概念,化為地區性的行動,本研究在第一年度已針對: 教科書中傳遞的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中小學教師對於在現行學制之中實施海 洋環境教育的看法、教師本身對於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等進行瞭解。基於第一 年的基礎,本研究第二年將針對如何發展一個適用於地區使用的海洋教育永續發 展教育模組進行原則的探討,並提出教學上的策略建議。

第一節、前一年度研究成果節錄

本研究第一年度所獲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國民中、小學教科書海洋環境 永續概念調查,以及中、小學教師海洋環境教學等方面的調查。主要成果內容如 下: 一、國中、小學教科書的調查 在國小教科書所蘊含之海的環境永續發展概念,基本上都不能歸屬至 「永續發展原則」所提之十項原則中,僅能將之歸類在「其他類」;教科書 編寫者所使用的語句雖符合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的意義,然而卻無法有效地歸 入十項基本原則之中。 而在針對國小教科書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概念「在地化」所進行的調查 發現,所提及的海洋相關,甚至是南台灣相關的概念並不多。在整本課本之 中,往往只有個位數的詞句而已。 國中階段教科書所涵括海洋環境的段落比例亦低。然而值得注意的 是,出現於地理(包括認識台灣地理篇)、生物、地球科學課程之中的海洋 環境概念,卻比其他課程要來得高許多。

(3)

二、教師海洋環境教學的進行 對於教師所進行之調查意見摘要如表一所示。 表一、教師意見調查回應摘要表 題目重點 教師主要回應意見 一-7.過去是否曾參加海洋相關研習 未曾參加(87.41%)、曾經參加(12.59%) 曾經參加的原因 個人興趣(70.59%)、增廣知識(52.94%) 二-1 海洋環境的知識,來自何處 電視媒體(85.93%)、報章雜誌(84.44%) 二-2.海洋環境議題發生時的反應 閱讀相關資訊(57.78%) 二-4.最注意哪些海洋環境議題 海洋污染(68.89%) 二-5.被學生問倒的議題處理方式 上網找資料(81.48%)、與同事討論(60.74%) 四-1 是否會提及(教到)海洋議題 是(64.44%)、否(35.56%) 四-3.如何提及(教到)海洋議題 與教材內容進行連結(66.67%) 四-4.提及(教到)海洋議題屬哪一領域 認知(72.41%)、情意(26.44%) 四-5.希望學生能做到何種層次的瞭解 理解(33.33%)、應用(18.39%) 四-6.如何安排海洋議題的教學 課外補充的材料(83.70%) 四-7 用何種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海洋議題 實地探勘(60.00%)、引起學生共鳴(59.26%) 四-8.應如何發展學生海洋環境概念 相關單位研發教材(51.11%)、配合課本講授(50.37%) 五-1.現行課程是否足夠實施海洋教育 不足(63.70%) 五-3.進行海洋教育是否需支援與資源 不需(0.74%)、需要(99.26%) 哪方面的支援與資源 資訊提供(76.87%)、活動設計(62.69%) 五-4 九年一貫是否有助海洋教育 普通(44.44%)、無助(28.89%)、有助(22.96%) 五-5.現行哪一科適合融入海洋知識 國小自然(73.47%)、國中地科(66.07%)、高中生物(86.57 %) 五-6.未來哪一領域適合融入海洋知識 自然與生活科技(82.96%) 五-7.如何評估海洋教育成效 歷程檔案(68.89%)、實做評量(49.63%) 五-8.可否以「協同教學」進行海洋教育 可行(48.25%)、普通(35.56%) 五-9.是否適合發展海洋學校本位課程 普通(37.78%)、可行(37.04%)

(4)

(一)海洋知識的獲得 研習活動的參與,乃是教師主動獲取海洋相關知識,以及對於 海洋展現興趣的表現。然而在海洋環境相關研習的參與方面,多數 (87.41%)的中小學教師在過去並沒有參加海洋相關研習活動的經 驗。然而曾經參加過海洋相關研習活動的教師,多是出自於個人對於 海洋的興趣(70.59%),或者是為增廣見聞(52.94%)而參加的。 大多數教師的海洋知識來源,多來自於電視媒體(85.93%)與 報章雜誌(84.44%),因此在面臨學生提出海洋議題而本身無法解答 時,便多半採取上網找資料(81.48%)、與同事討論(60.74%)的方 式來解決。 (二)海洋議題的焦點 多數教師在發生海洋議題或海洋相關事件時,採取閱讀相關資 訊(57.78%)方式來表達對於該項議題的關心。一般而言,最能引 起中小學教師注意的海洋環境議題,應屬海洋污染議題(68.89%)。 (三)海洋環境議題的教學 有半數以上(64.44%)的教師在課程進行過程,曾提及或教到 海洋相關的議題,而提及的方式多採用「與課程進行連結」(66.67%) 的方式來進行,亦即先講授課本概念之後,再以海洋相關議題作為舉 證的實例來進行教學。 但是教師對於海洋議題的教學,乃是以「課外補充好材料」這 個角度來看待(83.70%),並非是正式教材的一部份。也因此,中小 學教師在進行海洋環境教育時,多重視在認知層次(72.41%)的知 識傳授;也因此教師們對於學生學習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的概念之後, 多期盼可達成理解(33.33%)、應用(18.39%)的層次。 若真要實際進行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的教學,教師們普遍認為, 以實地探勘(60.00%)、設法引起學生共鳴(59.26%)等方式,才能 讓學生開始注意到海洋環境相關的議題;然而教師認為,相關單位應 該要研發教材(51.11%)、此外配合課本教材講授(50.37%)才是針

(5)

對學生持續進行海洋環境教育的方法。 而教學之後,若要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多數老師認為採用歷 程檔案(68.89%)、實作評量(49.63%)等方式最為可行。 多數教師對學校以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教育做為學校本位課程, 抱持著正向態度(普通:37.78%、可行:37.04%)。但因為學校教師 海洋方面專業能力有限,因此有許多教師對於採用「協同教學」方式 進行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教育抱持可行的立場(48.25)。 (四)海洋環境永續發展課程的進行 有六成教師認為現行教材並不足夠實施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教育 (63.70%),且因為教師海洋相關議題專業能力不足,因此有 99.26 %的教師認為需要來自其他方面的協助,這些協助主要是在於資訊提 供(76.87%)與活動設計(62.69%)等方面的協助。 而在現行教材之中,73.47%的國小教師認為可在自然科課程之 中融入相關議題;而有 66.07%的國中教師認為地球科學是國中階段 最適合融入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的課程;在高中,有 86.57%的教師認 為可將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教育概念融入的生物科課程之中。 現階段教育改革過程,究竟對於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教育的實施 是否有幫助?有 44.44%的教師抱持中立立場。然而有 82.96%的教師 認為,日後若全面實施九年一貫,則在自然與生活科技科中融入海洋 環境永續發展概念是最恰當的。 三、教師海洋環境教學的進行 本研究發現教師們無論在性別、出生地點距離海洋遠近、學校所在位 置距離海洋遠近、任教科目等方面,對於海洋教育內容的態度、海洋污染的 態度、海洋資源利用的態度等,均沒有太多的差別。然而不同教育階段的教 師,對於海洋污染的態度確有顯著的差異。

(6)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年度研究之研究目標在於建立適合南台灣地區所實施之海洋環境教育, 並藉此將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以將之落實。為達成此一研究目 標,本年度研究進行的主要目的有四: 1.探討南台灣地區海洋環境現況。 2.透過資料收集,明瞭中小學課程對於海洋概念的教學情形。 3.蒐集國內外海洋相關環境教學模組,並分析教學模組對於海洋環境概念的 教學。 4.研擬適合南台灣地區進行之海洋環境教育模組開發方式,並提出教學上的 策略。

第三節、研究方法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如圖一所示: 南台灣海洋 環境現況 國內外海洋 環境模組 中小學課程 教材對海洋 概念的演進 檢核 主要含括概念 地區性海洋 環教架構 上一年度成果 資 料 收 集 研 究 進 行 結 論 建 議 提出結論 與建議 圖一、研究架構圖

(7)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探討,以收集關於南台 灣海洋環境現況、中小學課程海洋概念、國內外海洋環境教育教學模組所涵蓋之 海洋環境概念等。綜合後兩項之資訊,研究者綜合地區性海洋環境資料、去年度 之研究成果等,研提實際可應用至中小學不同年段之海洋環境教學模組之規劃策 略與實際具體範例。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教育相關單位與教材研發者在規劃地區性 海洋環境教育課程模組之參考。

(8)

第二章、南台灣地區之海洋環境現況

南台灣地區無論在自然方面的海洋環境,抑或人文方面的海洋環境,均為 全台最獨特的地區,然而南台灣地區在台灣開發的歷史甚早,人口集中與工商發 達等因素,亦使得此一地區海洋環境面對許多「不永續」的危機。在實施海洋環 境教育過程,環境教育工作者應善加利用此一地區的環境優勢與劣勢,使之成為 此一地區獨特的環境教育資源。

第一節、海洋相關自然環境現況

南台灣地區沿海水深大致維持在 15 公尺內。海岸地形方面,台灣西部海岸 是以平緩綿延的沙岸為主,從烏溪口至台南曾文溪口有許多飄沙與堆積作用所造 成的沙洲與海埔地。再往南至屏東楓港之間的海岸,雖有許多潟湖、沼澤、紅樹 林的分佈,然而此地區因受到西南季風所造成海浪之故,而有海岸侵蝕現象。自 楓港以南,延著海口、後灣、墾丁、鵝鑾鼻等地,到東岸出風鼻之間的區域,為 台灣本島最豐富的珊瑚礁分佈區域。因此南台灣地區海岸環境變化多端,而變化 多端的環境,也孕育了生物歧異度相當高的自然環境。 基本上,整個南台灣地區海域多位處於熱帶地區,獨特的海岸地理環境, 加上受到黑潮支流與來自南海的溫暖海水影響,因此具有接近典型熱帶地區的海 洋生態條件,以豐富的魚類與珊瑚礁生物最具特色。以下針對此一地區各個縣市 的自然環境,進行更詳細的探討。 一、嘉義縣(嘉義縣政府,1997) 嘉義縣之海岸線土地,北抵北港溪、南達八掌溪,長約 41 公里,整體 而言大致簡單平直。由於海岸地區來自曾文溪與濁水溪沖積物的堆積現象甚 為明顯,故沿岸沙洲潟湖甚多,且皆與海岸線平行,最為人所熟知者,例如 外傘頂洲。 本地區之生物資源包括有植物方面的紅樹林、草澤植物、沙地植物及 海藻,以及動物資源方面的鳥類及無脊椎動物等。然而此些生物資源面臨許 多開發壓力與污染的破壞,例如西濱快速道路好美寮段穿越紅樹林保護區、 鰲鼓工業區的開發使得生物棲地受到破壞、布袋鹽場工程施工造成紅樹林破

(9)

壞…等,均是本地區生物資源所面臨之危機。而地層下陷問題,亦是近年來 本地區海岸環境的重大議題。 會造成地層下陷,乃肇因於本地區地下水超抽,與地質構造的特性所 致。地下水超抽的原因,乃是由於台灣西部沿海地區土壤貧瘠、農作物收成 偏低,加上又屬於水源末端,灌溉水源不足,故沿海地區居民從事利潤較高 之水產養殖漁業,魚塭面積逐年擴增,然而因為地表水的缺乏,故居民多抽 取地下水調和海水以增加生產量。而地質特徵方面,從彰化、雲林、嘉義等 沿海平原地區為第四紀現代沖積層、臺地堆積層,以及更新世之紅土礫石 層,在組成上以礫石、砂及泥土為主,故內部膠結疏鬆。此一區域的地下水 抽水量已經超過區域性的天然補注量,加上在此種地質構造下超抽地下水, 導致此地區地層下陷,並引發海水倒灌、洪災、海岸侵蝕等災害。整個嘉義 縣地區地層下陷範圍包括東石、布袋、義竹等鄉鎮,總面積約 250 平方公里; 根據民國 81 年檢測結果,以東石沿海下陷最嚴重,鰲鼓地區以下陷 1.25 公 尺,沿台十七線公路一帶亦有年下陷 0.21 公尺。 二、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92、2001;許榮中,2001) 台南縣海岸北以八掌溪與嘉義縣為界,南至曾文溪口與台南市為界, 海岸線全長 54 公里。整體而言,台南縣海岸外海沙洲發達,這些沙洲多由 八掌溪以北的河川和曾文溪自上游輸沙所共同形成。 早期在本地區濱外沙洲羅列,在明清時期曾因沙洲造成有廣闊的內 海,時稱「台江內海」,然而在短短數百年內即迅速淤積,形成陸地,而在 地名上留下「遺跡」;今天地名之中有所謂「鯤鯓」者,均為當時羅列於本 島外的沙洲名稱(葉振輝,1995)。目前本縣沿海地區魚塭與鹽田遍佈,為 本省養殖漁業與鹽業的重鎮。 本縣沿岸地區為緩和平坦的陸棚,且有來自大陸北方之中國沿岸流、 北向之黑潮支流流經,加上曾文溪、急水溪、將軍溪等河川所沖積之營養鹽, 造成沿岸地區基礎生產力豐富,為魚蝦貝類良好的繁殖區域,故生物資源豐 富,且為一良好漁場。 因本地區海岸生物資源豐富,故目前台南縣海岸地區以劃設或計畫劃 設之海岸保護區包括有:北門沿海保護區、曾文溪口水鳥保護區、七股網子 寮潟湖生態敏感區、北門雙春海濱、將軍溪口鷺鷥營巢棲地暨紅樹林保護區 等。然而此些地區亦面臨許多人為介入問題,例如海埔新生地開發、垃圾場 新建、海堤興建造成海岸線退縮、工業區開發等危機。

(10)

三、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93) 台南市海岸北以曾文溪與台南縣交界,南以二仁溪與高雄縣交界,海 岸線全長 23 公里。 基本上,台南市水域與相關海岸的發展,四百年來受到淤沙影響甚大, 包括運河、商港、舊港、鹽水溪等均面臨淤沙問題。然而淤沙問題也造就台 南市過去的歷史與今日的發展。整體台南市的地質構造主要由地質年代甚新 的沖積層所構成,濱海一帶多潟湖與沼澤區,地勢低平,形成陸地後被人民 充分利用,築堤引進海水形成魚塭,然而在大雨、颱風過後,這些低窪地區 往往易淹水成災。 台南市的生態敏感區沿海岸線分佈,包括國土保安林與紅樹林。海岸 沿線除曾文溪、鹽水溪出海口一帶為裸露地外,皆有保安林的分佈。南端喜 樹地區則有紅樹林分佈。在水質方面,海岸地區水質受到陸源污染嚴重,影 響到本地區之近海養殖與漁業。 四、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3、1996;漢光文化編輯部,2000) 高雄縣海岸線長 38 公里,多為砂質海岸、魚塭、鹽田、漁港等;漁港 設施以興達港設施最大,整體高雄縣漁業以漁撈為主、養殖漁業為輔。 海域環境水質方面,除河川出海口重金屬含量偏高外,另在二仁溪出 海口海域大腸菌群含菌量已超出甲類水質標準,不適合作為游泳用途。 由於本區域海岸是屬於侵蝕性海岸型態,海洋波浪直接到達海岸附近 崩碎,日積月累沖蝕灘地土砂,使海岸線不易穩定。根據高雄縣環境白皮書 指出,高雄縣沿岸需築堤 23 公里以玆保護。 五、高雄市(高雄市政府,1997;漢光文化編輯部,2000) 高雄都會區為一個複雜的空間組合,唯目前對「高雄」的印象,多以 高雄港市為中心,又特別以高雄港的發展軸最具支配性。 高雄市的濱海地區以西子灣為分野,南至鳳鼻頭接屏東東港鎮屬人為 干擾嚴重的沙岸,原始的熱帶海岸林已不復見,取代的是人工墾殖的防風 林。西子灣以北至左營軍港屬於珊瑚礁沿岸,除蔓性草本植物外,另有獨特 的海岸珊瑚礁植被,與墾丁恆春半島相似。

(11)

在海域生物方面,高雄北區海域(蚵仔寮至左營軍港)、高雄港區、高 雄南區海域(旗津外海至大林蒲)等,因為海岸特性不同,所孕育之動、植 物型態亦不相同。但整體而言,此一地區因為水污染、非法毒魚電魚、外來 種入侵等,造成高雄水域生態嚴重被破壞,生物種類大量減少。 六、屏東縣(屏東縣政府,1999、2002;漢光文化編輯部,2000) 屏東縣海岸西由高屏溪起,整個區域由多個河川沖積扇所綜合形成, 地質以礫石、砂及黏土地層所構成。沿海鄉鎮如林邊、佳冬、枋寮等地區, 因超抽大量地下水,進行漁業養殖,而造成顯著的地層下陷,下陷量最大者 為林邊溪出口左岸之塭豐村。 本地區海岸地帶大致可再化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西海岸、南灣海岸 和東海岸等。西海岸指的是貓鼻頭以北的西海岸地區,主要為隆起珊瑚礁所 構成的裙礁海岸;南灣海岸墾丁—鵝鑾鼻台地,因豐富的地形景觀,同為恆 春半島觀光遊憩發展最活絡的地區,因介於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太平洋交 界處,海蝕作用特別強烈,以隆起的珊瑚礁海岸為主;東海岸指鵝鑾鼻經佳 樂水至旭海一帶的海岸,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強烈波浪侵蝕海岸,多成斷層, 為典型之斷層海岸,平地少,海岸景觀豐富。 由於屏東縣海岸線長,計 152 公里,海洋資源及其利用均相當豐富。 而本區域位處熱帶地區,加上受到黑潮影響,因此具有接近典型熱帶地區的 條件,沿海地區以豐富的魚類與珊瑚礁生物最具特色。就恆春半島而言,已 發現之魚類約有 400 種,石珊瑚約 300 種,大型貝類約 200 種,海藻約 53 種。但近年來,受到來自陸上廢水排放污染及部分漁民非法濫捕水產物的影 響,以致沿岸、近海地區漁源受到破壞,已呈日漸枯竭的現象。

第二節、海洋相關人文產業環境現況

南台灣地區可謂台灣本島漁業、工業與生態觀光重鎮,生活在此一地區的 居民,受到南台灣地區海洋環境影響,無論在職業類別、文化活動、休閒娛樂等, 均或多或少與海洋發生關係,且此一現象愈往南方,愈更加明顯。以下就各個縣 市海洋相關人文活動情形進行探討。 一、嘉義市

(12)

嘉義市為本研究探討之南部縣市中,唯一沒有濱海的縣市,因此在海 洋相關產業在嘉義市並不多見。根據漁業署調查統計,九十一年度嘉義市漁 業從業人口為 1 人,主要進行水產養殖工作,飼養魚種為淡水吳郭魚(農委 會漁業署,2002)。 二、嘉義縣 嘉義縣的漁業主要集中於東石、布袋、義竹、朴子等沿海地區。全縣 於九十一年度的漁業從業人口計有 19581 人(農委會漁業署,2002)。在嘉 義縣所有近海漁業、沿海漁業、養殖漁業與內陸漁業等漁業生產中,以養殖 漁業居多,佔總生產的九成以上;養殖漁業雖然風險高,但也因為收入高, 故漁民紛紛投入,然而這也造成了過度抽取地下水,而使得沿海地區地層下 陷,每逢初一、十五必會淹水的窘境。 目前政府單位有在岸邊填海造陸,引進工業區之議,然而這與自然生 態環境亦存在競合關係,故引起贊成保育與贊成開發等兩造人士的爭議。。 三、台南縣 台南縣主要漁業形式為沿岸漁業與近海漁業,另近年來政府正為改進 漁撈技術、充實漁業設備,使養殖漁業迅速發展。全縣九十一年度漁業從業 人口為 29572 人(農委會漁業署,2002),然而漁業總產值卻日漸下降(台 南縣政府,2001),顯示台南縣漁業資源匱乏的警訊。目前沿海鄉鎮積極想 利用現有的鹽田、魚塭與冬候鳥等生態資源來發展生態觀光與休閒漁業等, 整體成績尚不錯,然而亦面臨工業區開發、國際機場興建等,與本地潟湖自 然生態相競合土地利用方式,故存在有潛在危機。 四、台南市 台南市為台灣本島開發最早的地區,早期大陸來台移民均來到此地, 且該地為台灣地區行政中心,故許多防禦外來敵人海上入侵的工事亦設置在 此。目前在台南市亦留下許多遺跡,如安平古堡、億載金城等。而與外人海 上交流亦留下諸多傳說,如「安平追想曲」中的故事主人翁,亦在這樣的背 景之中產生。 整體台南市九十一年度漁業從業人口為 20,196 人(農委會漁業署, 2002)其中以從事養殖漁業人口最多,沿岸漁業人口次之。台南市主要港口 為安平港,然而目前僅能供小型漁船使用。

(13)

養殖漁業主要集中於安南區與北區,其他各區則以沿岸漁業為主,近 年來淺海養殖的產量成長得很快。但是囿於整體社會環境變遷,養殖業間的 惡性競爭,加上海洋與河川污染等影響,許多漁民紛紛轉入其他行業,漁業 前景不甚樂觀。近海漁船多老舊,馬力小,雖然政府想汰舊換新,然而從事 此方面的漁民多已屆退休年齡,故意願不高,因此近海漁業的魚貨量偏低。 五、高雄縣 高雄縣全縣漁業從業人口有 25397 人(農委會漁業署,2002),從事漁 業類型以近海漁業最多,沿岸漁業次之。在縣境內有台灣地區產烏魚的重 鎮—興達港,興達港內水域面積廣,外圍腹地遼闊、位置適中,距離台南、 高雄兩地皆不遠,主要可解決茄定及其附近漁村的漁船作用所需,並發展南 部地區的近海漁業;漁港啟用後,為全台最大的漁業中心(漢光文化編輯部, 2000)。 六、高雄市 高雄市全市的漁業從業人口有 43578 人(農委會漁業署,2002),從事 漁業類型以沿岸漁業最多,遠洋漁業次之;前鎮漁港目前為南部地區重要的 遠洋漁業港口。 整個高雄市海洋方面人文活動,主要集中於高雄港地區,高雄港為台 灣重要對外貿易的口岸之一,由其衍伸而成的產業,包括船舶維修製造拆 卸、貨物報關運輸等的年產值驚人。目前高雄市政府積極營造所謂「港市合 一」政策,希望居民除了西子灣海岸的遊憩場所外,亦可在其他地區與海洋 有所接觸與互動。 七、屏東縣 屏東縣三面環海,為台灣地區重要的漁業產地,以東港鎮、新園鄉、 枋寮鄉、琉球鄉等地的漁業作為發達。全縣目前漁業從業人口有 12534 人(農 委會漁業署,2002)。全縣的漁業型態包括有遠洋、近洋、沿海漁業、內陸 漁撈、海面養殖、內陸養殖等。水產養殖面積以東港鎮最多、新園鄉次之; 然而養殖漁業的發達,亦使本地區有地層下陷的現象發生。 本地沿海地區具有獨特的海洋觀光文化,例如傳統的「東港燒王船」、 近來來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均是相當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活動(漢 光文化編輯部,2000),每年吸引中外遊客來此參觀,也帶動觀光產業活動。

(14)

相關單位在遊憩方面,亦試圖結合「藍色遊憩公路」計畫,將東港、 林邊、佳冬、枋寮等沿海鄉鎮建立一海洋產業觀光帶,使觀光事業與海洋產 業並重發展,充分發揮豐富的熱帶生態景觀與環境生產力,有效率地整合與 發展沿海地區的優勢。大鵬灣國家風景特定區的開發,包含了海上藍色公路 的遊艇碼頭,將使此地成為屏東縣親水地區的重要觀光資源。

第三節、地區環境現況環境回顧綜要

由上述對於南台灣地區的討論,可以知道本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環 境教育資源,無論是正向環境主題,抑或負向環境現狀等,均可供吾人在從事本 地區海洋環境教育之用。然而歷來中小學教材對於海洋環境主題的涉及程度如 何?究竟教了何種的海洋概念?在將海洋環境永續發展主題融入地區性海洋環 境教材時,教材編撰者應如何發展相關模組?以下在第三章將針對中小學教材之 中提及海洋環境主題進行整理,以瞭解吾人對於課程之中提及海洋主題的演進為 何,中小學教材想要讓學生獲得的海洋概念為何。

(15)

第三章、課程之中海洋環境概念的演進

除了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外,台灣地區的教科書乃是依據教育部所公佈之「課 程標準」編輯,因此從同一類科的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概念演進的情形。然而 課程標準僅是教科書編輯者的編輯依據,有時有了課程標準,然而在編輯教科書 時僅以簡單篇幅帶過。因此若要瞭解到教科書對於某段課程標準的詮釋,需要另 外找尋該版、該年度教科書來進行查詢。 研究者將搜尋範圍限定在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之課程標準,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並不列入討論範圍。主要理由有三:其一,我國中學學制 早在民國五十七年之前,已經確立高級中學與初級中學各自獨立,而初級中學在 此之後納入國民教育階段,這與目前學制較相近;其二,在 1985 年至 1994 年這 套舊教材可說是台灣教育的精華(引述自周祝瑛,2003),因此在比較上較具有 意義;其三,九年一貫課程中,各科強調的是「能力指標」,而非標準,因此課 程設計者可以在課程中培養「能力」,而不需按照既定的模式操作課程,各版本 的變化較大,因此不列入討論之中。

第一節、國小課程

自民國五十七年起,國民小學教科書歷經三次修訂。分別為為實施九年國 民教育而修訂公告之「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針對此一暫行標準通盤研究與 在修訂後於民國六十四年公佈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因應社會變遷於民國八 十二年重新修訂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國小各科課程標準中,提及海洋概念者,主要在於社會科、自然科與鄉土 教學等課程。 社會科(含鄉土教學)方面,各次課程標準修訂結果如下: 民國 57 年公告 1.三年級 1.2.農村與城市 1.2.1.農村居民的生活 1.2.1.2.漁村(港) 1.4.合作的社會

(16)

1.4.2.本地的社會團體 1.4.2.4.經濟團體:如工會、農會、商會、漁會、合作社 2.四年級 2.4.建設三民主義的模範省 2.4.1.台灣的地理 2.4.1.1.自然環境:包括位置、地形、氣候、河川、海岸等 3.五年級 3.1.我國的地理環境 3.1.1.地理的特徵 3.1.1.6.海岸 3.4.安全的生活 3.4.1.保國衛民 3.4.1.3.邊防和海防 4.六年級 4.2.我國的現代化 4.2.1.我們的國力 4.2.1.4.漁業 4.3.四海一家的生活 4.3.1.世界的展望 4.3.1.1.海洋和陸地 民國六十四年修訂 5.社區與居民 5.1.社區的類型 5.1.2.濱海的漁村社區(三年級) 5.2.社區的活動 5.2.5.福利工作(如合作社、農會、工會、商會、漁會、衛生所等)(三 年級) 7.台灣與大陸 7.1.台灣的地理環境 7.1.1.台灣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河川、海岸等)(四年級) 7.2.台灣的歷史發展 7.2.4.鄭成功與台灣(四年級) 11.倫理民主與科學 11.3.民生求發展—科學 11.3.1.我們的國力(包括農、林、漁、牧等資源)(六年級) 民國八十二年修正 6.世界領域 6.1.世界的地理環境 6.1.1.水陸分佈(六年級) 6.1.1.1.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交互影響 6.1.1.2.氣候和地形是環境條件的重要因素 6.1.1.3.土地利用的型態,受到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及社會價值

(17)

的影響 6.1.1.4.區域間具有相互依賴的關係 6.1.2.主要的地形(六年級) 6.1.2.1.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交互影響 6.1.2.2.氣候和地形是環境條件的重要因素 6.1.2.3.土地利用的型態,受到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及社會價值 的影響 6.1.2.4,區域間具有相互依賴的關係 6.1.3.主要的氣候類型(六年級) 6.1.3.1.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交互影響 6.1.3.2.氣候和地形是環境條件的重要因素 6.1.3.3.土地利用的型態,受到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及社會價值 的影響 6.1.3.4.區域間具有相互依賴的關係 6.1.4.地形、氣候與生活方式的關係(六年級) 6.1.4.1.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交互影響 6.1.4.2.氣候和地形是環境條件的重要因素 6.1.4.3.土地利用的型態,受到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及社會價值 的影響 6.1.4.4.區域間具有相互依賴的關係 鄉土教學課程標準(民國八十二年) 3.鄉土地理 3.2.家鄉的地質與地形 3.2.3.海洋與島嶼(高年級) 3.8.家鄉的產業 3.8.2.漁牧業(中年級) 3.9 家鄉的交通與聚落 3.9.2.水運與航空(中年級) 4.鄉土自然 4.1.家鄉的植物景觀 4.1.1.海濱植物(中年級) 由內容可以看出,社會科教材涵蓋的海洋環境成分,多在海洋與人類的互 動關係,以及海洋相關產業。台灣本身為一海島,因此在與海洋關係密切下,早 期許多漁會、鹽業等產業合作組織發達,而新教材方面除了原有的人文互動外, 亦增加許多自然地理部分,讓學習者更可瞭解海洋與人類、海洋與環境的互動情 形。 自然科學課程方面,各次課程標準修訂結果如下: 民國 57 年公告

(18)

6.宇宙 6.5.潮汐、日蝕、月蝕 民國六十四年修訂 4.我們居住的地球 4.1.地球上的物質不斷的在進行交互作用與變化 4.1.3.山川、海洋與陸地(四年級) 民國八十二年修正 1.物質與能 1.6.水的探討:水經蒸發、凝結等自然營運的過程形成循環。天氣的變化、 生物的生活都以水為主要變因。流水可以侵蝕刻畫大地。水能溶解物 質、稀釋或洗淨物質,也因此被污染。由這些現象的觀察和瞭解,使 人體會環境保育的重要。 1.6.1.水的三態及水循環 1.6.1.5.天氣的變化與海洋(四年級) 1.6.1.6.河水可侵蝕河岸、山坡,搬運泥沙(五年級) 1.6.1.7.海洋與天氣變化有關(五年級) 1.6.1.8.由生態系統談水循環、水污染(六年級) 3.地球環境 3.2.環境與資源:太陽的運動與其輻射影響天氣變化。生物的生活完全受 到自然環境的影響。 3.2.1.天氣 3.2.1.8.海洋是天氣變化的主導者(五年級) 3.2.2.土地 3.2.2.3.水流侵蝕山石,搬運泥沙至海洋(三年級) 3.2.2.4.地下水的成因與污染(四年級) 3.2.2.5.搬運至海洋的泥沙,沈積後可成地層(五年級) 由內容可以看出,自然科學課程對於海洋相關知識提及甚多,且廣度由原 先僅提及潮汐變化,到加入許多海洋相關內容,且此些內容多與其他自然環境有 所關連,因此可看出教材設計者不是單獨強調某一議題,而是該議題與其他議題 的互動關係。

第二節、國中課程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自五十七年迄今,共有五次的修訂。分別為為實施九年

(19)

國民教育而於民國五十七年修訂公告之「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民國六十一 年參酌各界意見與實施狀況後修訂公告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因應社會變遷、 科學知識進步而於民國七十二年公告之「修訂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部分修正七 十二年課程標準而於民國七十四年公告修訂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民國八十 三年修訂公告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等。 在國中階段提及海洋知識者,主要在地理課程、地球科學課程等。以下針 對這些科目之課程標準討論。 地理課程提及海洋環境知識者如下: 民國 57 年公告 1.本國地理 1.1.中華民族生存的自然基礎 1.1.3.島嶼和海岸 民國 61 年公告 1.本國地理 1.1.中華民族生存的自然基礎 1.1.3.島嶼和海岸 2.外國地理 2.7.三大洋 2.7.1.太平洋 2.7.2.印度洋 2.7.3.大西洋 民國 72 年公告 2.外國地理 2.6.大洋洲與兩極地方 民國 74 年公告 2.外國地理 2.6.大洋洲與兩極地方 民國 83 年公告 第一冊 2.中國的地形 2.5.海岸 主要概念:……沙岸、岩岸 4.中國的水文 4.2.中國的主要河川、湖泊、緣海及其分佈

(20)

主要概念:外流區、內流區、淡水湖、鹹水湖 9.中國的漁、林、牧業 9.1.中國的漁業發展 主要概念:漁業… 第二冊 1.福建省 1.1.島嶼眾多的海岸 2.海南特別行政區 2.3.海洋資源 8.浙江省 8.2.星羅棋布的港灣島嶼 14.山東省 14.3.天然良港—青島市 第三冊 11.世界概述 11.1 水陸分佈 12.東北亞(一) 12.1.位置與自然環境 主要概念:洋流、溫帶季風氣候… 第四冊 5.北歐 5.1.冰河地形、冷濕氣候 主要概念:冰河、峽灣海岸、林、漁、飼牧業 14.大洋洲 14.1.水多陸少的地區 14.2.澳紐的經濟發展 14.3.太平洋盆地經濟區 主要概念:放牧業、酪農業、珊瑚礁 民國 83 年公告(認識台灣地理篇) 1.土地 1.2.陸、海岸地形 1.2.2.海域地形 1.2.3.等高線與等深線 主要概念:陸域地形、海域地形、等值線 主要技能:描繪等值線、比例尺大小的認識

(21)

1.3.空間管理系統 1.3.2.海域利用區 主要概念:行政系統、領海、經濟海域、公海、領空 主要技能:描繪海、陸、空行政界線 4.產業 4.1.產業結構與農業生產 4.1.3.林業及漁牧業 主要概念:產業結構、產業變遷、糧食及經濟(特用)作物 主要技能:製作三及產業結構圖 5.生活 5.2.交通網路與通訊系統 5.2.2.水、空運交通網路 主要概念:交通網路節點、大圓航線 主要技能:繪製交通網路圖、通訊網路是意圖 由課程綱要可以發現,教材內容除了原先的自然地理部分有提及海洋外, 擴及到人文地理層面,以及各地方海洋產業狀況。雖在各地區地理中有提及海洋 的部分,然而教科書中著墨不多,為一大缺陷。若教科書編輯者能將海洋與人類 互動關係加以融入,則海洋的概念將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意義。 生物課程的課程標準如下: 民國 57 年公告 5.植物界 5.4.菌藻植物 5.4.1a.有葉綠素的—藻類 5.4.2b.葉綠藻、昆布(附紫菜、鹿角菜) 7.動物界 7.1.有脊椎的動物 7.1.5.鮫、鯉 7.2.沒有脊椎的動物 7.2.1.昆蟲和蝦蟹 7.2.2.蚌、烏賊、海參 7.2.6.水螅、珊瑚 7.2.7.海綿 民國 61 年公告 1.動物界 1.1.有脊椎的動物 1.1.6.鮫、鯉

(22)

1.2.沒有脊椎的動物 1.2.1.蝦、蟹 1.2.3.海參(附海膽、海星) 1.2.4.蝸牛、蚌、烏賊(附柔魚) 1.2.5.蚯蚓(附沙蠶、水蛭) 1.2.7.水螅、珊瑚 1.2.8.海綿 6.植物界 6.4.菌藻植物 6.4.1a.有葉綠素的—藻類 6.4.2b.葉綠藻、昆布(附紫菜、鹿角菜) 10.生物和人生的關係(顯淺解說) 10.1.生物資源—森林資源、畜產資源、漁產資源 由課程標準內容可發現,在前兩次公告時,課程標準均提及許多種海洋生 物,但到後來則不再單獨針對特定生物進行課程的解說。整個生物課程進行,多 集中在身體組織、系統的運作,然後引入基礎遺傳學的內容,最後才提及生態部 分。所以以生物學科來論海洋環境教育的演進,反而是內容縮減了。 理化課程方面的課程標準如下: 民國 57 年公告 國民中學自然科學(化學部分)暫行課程標準 8.從海水中提製化學品 8.1.海水中的資源 8.2.電解還水 8.3.從海水中製食鹽 8.4.從海草中製碘 民國 61 年公告 國民中學自然科學(化學部分)課程標準 24.化學資源(下)—非金屬礦物 24.1.海水中的資源 24.2.海水的電解 與生物課程相同,晚近的課程之中海洋知識已經大為縮減。民國八十二年 公告之課程標準,僅以食鹽的純化為例進行實驗,而海鹽的取得完全移至選修理 化之中。由於選修理化並未列入基本學力測驗範圍,故大部分的學校並不會教授 「選修理化」,因此對於這些學生而言,海洋知識的學習必有所侷限。

(23)

而地球科學課程方面的課程標準如下: 民國 57 年公告(選修科目自然科學) 8.海水 11.海底的沈積 民國 72 年公告(理化及地球科學合為一科) 國民中學自然科學課程標準 17.地球內部的地質作用 17.4.大陸與海洋地殼的變動 19.水圈 19.1.海洋及其區分 19.2.海流與波浪 19.3.海水的化學性質 民國 74 年公告(地球科學獨立設科) 4.地球的變動 4.4.大陸與海洋地殼的變動 5.水圈 5.1.海洋 5.2 海流與波浪 5.3.海水的化學性質 民國 83 年公告 1.從宇宙看地球 1.2.地球的生命與演化 1.2.1.地球的形成 1.2.1.2.密度最大的金屬下沈,形成地核,密度大的岩石形成地 函,密度小的岩石形成地殼,密度最小的水和二氧化碳 形成海洋和原始大氣 1.2.3.生命的演化 1.2.3.1.三十多億年前起,簡單生物已在海洋中生活,具有逐漸 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氧的功能 1.2.3.2.六億年前較複雜的生物大量出現,約四億年前生物開始 慢慢由海洋登陸 2.地球環境與資源 2.1.固體地球的面貌 2.1.1.壯麗的山川 2.1.1.1.由陸地至洋底皆是固體地球部分 2.1.1.2.無論高山或深海的地勢,皆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24)

2.1.2.台灣山川的生長 2.1.2.2.蘇花海岸 2.1.2.6.西部海岸平原 2.2.地球上的水 2.2.1.水的分佈與循環 2.2.1.2.海水與淡水的分佈 2.2.1.3.海水中溶解多種礦物及鹽類 2.2.1.4.簡介水在海洋、大氣、地表的循環過程 2.2.3.台灣附近的海域 2.2.3.1.潮汐的變化 2.2.3.2.波浪及海流,包括台灣四周海域之洋流與飄沙問題 2.2.3.3.利用海水的動能及溫差效應可開發成替代能源 3.地球上的各種變動現象 3.2.變動的大氣 3.2.2.台灣的天氣 3.2.2.1.台灣由受到東北季風西南季風影響,及正好位於大陸與 海洋交界處,所以四季天氣多變化(包括介紹鋒面、颱 風、寒潮與天氣系統移動所造成的四季天氣) 3.3.記錄地球變動的地層 3.3.1.地層中記錄了沈積當時的地球條件 3.3.1.1.混濁的河水攜帶大量泥沙,沈積在下游、河口,最終帶 入大海,沈積於海底。生長於海洋中之生物,其遺骸亦 伴隨泥沙一同沈積,形成化石。一層層的累積,形成原 始近乎水平的地層 3.3.1.3.岩層中所含之陸相化石或海相化石指示岩層的生長環境 以及海、陸變化 4.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4.1.自然界平衡系統的維持 4.1.1.微妙脆弱的自然平衡 4.1.1.1.以高出侵蝕基準面的地表受到侵蝕,低於該面的接受沈 積為例,說明自然界如何維持平衡 4.1.3.海岸線的平衡 4.1.3.1.河流攜帶泥沙入海,海洋的沿岸流帶走泥沙,二者近於 等量時,海岸線位置不變,近乎平衡 4.1.3.3.沿岸區超抽地下水,促進地盤沈陷,造成海水入侵陸地 及淡水鹹化 4.1.3.4.如台中港修建防沙堤及大量抽取港中之泥沙,由北向南 沿岸流攜帶泥沙量降低,而縮小沿岸沙洲之生長

(25)

4.1.5.海洋環境之保育 4.1.5.1.海水本身雖有自清的能力,但容忍的程度有限 4.1.5.2.人為的污染造成海洋生態的破壞,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4.1.5.3.台灣附近海域的污染問題,如重金屬、工業廢水、垃圾 等問題已不容忽視 由內容可以知道,地球科學課程提及海洋環境相關知識的比重大大增加, 因此學生在國中階段要學習海洋相關知識,在地球科學課程可以學得比較完整。 然而地球科學為三年級課程,且為每週一節的課程,因此在時間調配上可能僅能 做內容講解,而無法更進一步提升意識、進行環境行動的教學。

第三節、高中課程

高中課程自民國五十七年迄今有三次的修訂,分別為民國六十年為因應九 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而進行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民國七十二年為配合高 級中學法而進行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民國八十四年為配合國中、小學課程 標準修訂及因應社會變遷而進行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 有提及海洋環境知識的高中課程,包括有地理、生物、化學、地球科學等 課程。以下針對各科進行討論。 地理課程提及海洋環境知識的課程標準如下: 民國 60 年公告 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 2.世界地理 2.6.大洋洲 2.6.1.太平洋諸島 2.7.兩極地方及三大洋 3.本國地理 3.1 概論 3.1.5.漁、牧、林業 3.2.區域地理 3.2.1.南部地方 3.2.1.2.沿海島嶼 4.人文地理 4.7.海洋漁業的發展

(26)

4.7.1.漁業的生物地理條件和技術 4.7.2.漁船、漁港、漁場和漁產的運銷 民國 72 年公告 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 2.外國地理 2.8.大洋洲及兩極地方 2.8.2.紐西蘭和太平洋諸島 3.本國史 3.2.區域地理 3.2.2.華南 3.2.2.1.沿海島嶼區 3.2.2.1.1.台灣地區 3.2.2.1.2.海南島與海南諸島 高級中學選修課目人文地理課程標準 4,資源與產業 4.9.水產業和林業 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經濟地理課程標準 3.第一級產業 3.3.水產業 民國 84 年公告 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第一學年) 地理(一) 3.地形 3.4.海岸地形 主要概念:……海水作用、海蝕地形、海積地形、海岸類型…… 4.氣候 4.3.熱帶濕潤和溫帶濕潤氣候 主要概念:……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5.水文 5.4.海岸 主要概念:……海洋(分類、特徵) 9.產業活動 9.3.林業與漁業 主要概念:……漁業、漁場分佈……

(27)

地理(二) 2.台灣地區 2.3.政經與社會環境 2.7.區域特性:南部 主要概念:……遠洋漁業…… 3.華南地區 3.5.沈水海岸與海外拓展 主要概念:……谷灣海岸、僑鄉 9.我國當前的世界地位 9.1.我國當前的世界地位 主要概念:……海洋取向…… 高級中學世界文化(地理篇)(第二學年) 5.亞洲概述 5.1.最大的大陸 主要概念:……島鍊…… 9.西亞 9.1.沙漠區域 主要概念:……地中海型氣候…… 10.歐洲概述 10.1.自然環境(地形、氣候) 主要概念:……海洋歐洲區…… 14.南歐 14.1.三大半島 主要概念:……地中海型氣候…… 22.西非和中非 22.1.熱帶雨林與莽原區 主要概念:……本吉拉洋流…… 24.大洋洲及兩極地方 24.2.自然環境的差異 主要概念:……珊瑚礁島、極區…… 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地理課程標準(第三學年) 地理(三) 5.地形學的影用 5.2.海岸線變遷分析 主要概念:……海岸線變遷…… 地理課程方面,由課程標準可以看出,除了自然地理方面的海洋環境知識

(28)

外,新年度的課程標準強調人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學生在學習地理課程之中,應 可以對於海洋有著基本的常識,然而仍必須搭配其他課程對於海洋知識的學習, 方能真正完備。 生物課程方面的課程標準如下所示: 民國 60 年公告 高級中學生物課程標準 2.植物界 2.11.海洋裡的綠色植物 2.11.1.綠色植物的特點—藉光合作用行無機營養 2.11.2.由單細胞藻類至多細胞藻類的演變 2.11.3.生殖方法的演變,綠藻的世代交替 2.11.4.藻類的經濟價值 3.動物界 3.21.動物界的分類 3.21.3.動物界分為十門,各門簡介(各舉代表,略述特徵):(1)原生 動物門;(2)海綿動物門;(3)腔腸動物門;(4)扁蟲動物門;(5) 圓蟲動物門;(6)環節動物門;(7)軟體動物門;(8)節肢動物門; (9)棘皮動物門;(10)脊索動物門 高級中學生物選修課目課程標準 14.生物的群落 14.3.群落的類型(以亞洲及中國為例) 14.3.5.海洋群落 民國 72 年公告 高級中學基礎生物課程標準 6.人類與自然界平衡 6.3.農漁業與生態系 高級中學生物課程標準 3.植物 3.1.藻類 3.1.1.藻類之分布及其特徵:簡介藻類的分布及型態構造方面的特徵。 3.1.2.藻類的生殖:簡介藻類的無性和有性生殖 3.1.3.藻類與人類的關係:略述藻類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在生態平衡方 面所扮演的角色,藻類可供做食物並做工業上之用途 4.動物 4.13.低等無脊椎動物

(29)

4.13.1.原生動物:簡述原生動物的構造及運動方式等 4.13.2.海綿動物:簡述海綿動物的特徵 4.13.3.腔腸動物:簡述腔腸動物的特徵 4.14.高等無脊椎動物 4.14.2.軟體動物:簡述軟體動物的特徵 4.14.3.節肢動物:簡述節肢動物的特徵 4.14.4.棘皮動物:簡述棘皮動物的特徵 4.15.脊索動物 4.15.1.魚類:簡介圓口類、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的特徵 6.演化 6.2.演化的證據 6.2.2.生物地理學的證據:略述特殊的生物地理區、島嶼生物相等所提 供的演化證據 7.生殖 7.1.生物與環境 7.1.5.生物相:簡介水域及陸地之各種生態系,並舉例說明各生態系中 生物的適應 民國 84 年公告 高級中學基礎生物課程標準(第一學年) 4.生物圈中生命的形式及其生活環境 4.4.海水中的生物世界 4.4.1.潮間帶的生態、珊瑚礁、海岸(大陸棚上)生態系 4.5.沼澤的生物世界 4.5.1.河口生態系、紅樹林 5.人類與生物圈 5.1.人類在生態系中地位的演變 5.1.1.靈長類和人類在生物學上特徵之比較;人類社會的演變(包括狩 獵、農漁、工業社會之演變) 5.3.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5.3.1.資源過度利用(包括:土壤、土地、森林、溪流、地下水、海洋 及野生生物等)…… 由上述內容可以知道,在民國六十年、民國七十二年所公告之課程標準, 相當大的一部份均在強調各門動物的型態方面。然而新的課程標準公佈,除了一 年級基礎生物提及自然與海洋環境的關係外,在高二、高三課程均沒有提及海洋 知識。經查詢此些年段課程之後可以發現,目前的生物課程多強調在生理、生化、 遺傳與分生層次,也就是所謂的「近代生物學」的內容,因此在生物課程方面, 學生僅能在一年級修習「基礎生物」時,學到關於海洋環境的知識。然而所幸基

(30)

礎生物為社會組與自然組學生共同必修課程,所以社會組學生亦能按照課程,學 習海洋知識。 地球科學課程的課程標準如下: 民國 60 年公告 高級中學地球科學課程標準 3.地球上的水 3.1.海洋的型態 3.2.海水的性質 3.3.海水的運動 3.4.海洋的資源 5.地質的外營作用 5.6.海洋的地質作用 6.地質的內營作用 6.8.海盆構造 7.地球的演進 7.4.大陸及海洋的發育 民國 72 年公告 高級中學基礎地球科學課程標準 2.地球的內部型態與內部構造 2.2.氣圈、水圈、岩圈 3.地球的組成物質 3.2.淡水與海水的組成 4.水的分布與循環 4.1.水及水文循環 5.海水與大氣運動 5.1.影響海水和大氣運動的因素(地球自轉、季節變化、溫度壓力) 5.2.海水的運動(海流、波浪、潮汐) 9.侵蝕與沈積作用 9.4.海洋的沈積作用 12.地殼變動 12.3.海底的地形與海底擴張 高級中學地球科學課程標準 6.海洋 6.1.海水 6.1.1.海水的生成 6.1.2.海水的性質

(31)

6.1.3.海陸分布 6.1.4.水的循環 6.2 海洋物理 6.2.1.海流與水圈 6.2.2.波浪與海嘯 6.2.3.潮汐 6.2.4.海洋與大氣的交互作用 6.3.海洋化學 6.3.1.主要與次要元素 6.3.2.溶解氣體 6.3.3.營養鹽與基礎生產力 6.3.4.海水中的懸浮物質 6.4.海洋地質 6.4.1.海底地形 6.4.2.大陸邊緣、洋底盆地及中洋脊之構造 6.4.3.海洋沈積物 6.4.4.大陸漂移與海底擴張說 6.4.5.板塊構造說 民國 84 年公告 高級中學基礎地球科學課程標準(第一學年) 5.地層與地球歷史 5.2.台灣海域的沈積物 6.大氣與海洋的觀測 6.2.海洋觀測 6.2.1.介紹主要的海溫、鹽度、海流及水深的觀測原理 6.3.台灣附近海域的特性 6.4.實習(一)海水溫度對鹽度的做圖,並判斷其特性;(二)密度流 7.大氣與海洋的成分與結構 7.2.海水的成分 7.2.1.海水的主要成分:說明海水的主要成分及其來源(如氯化鈉、氯 化鎂等) 7.2.2.海水的次要成分:說明海水中的次要成分,如溶解的氣體 N2、O2、 CO2及營養鹽(硝酸鹽、亞硝酸鹽、矽酸鹽、磷酸鹽等) 7.3.大氣與海洋的垂直特性 8.大氣與海水的運動 8.1.海水的運動 8.1.1.洋流 8.1.2.潮汐

(32)

8.1.3.波浪 8.2.海、氣間的水文循環 8.2.1.海洋與大氣水文循環示意圖 8.4.季風與颱風 8.4.1.海陸分佈扮演種要角色 8.4.2.海洋提供能量 高級中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篇)(第二學年) 上冊 1.地球 1.2.地表的起伏 1.2.1.可順便提及海陸的分佈 3.均夷(減坡)作用 3.4.海灘與沖積平原 3.4.1.可兼談河階、沿岸流、流沙及沙洲 4.地殼變動 4.2.海水面升降運動 5.地球的歷史 5.5.海陸變遷 下冊 1.氣象學與文明 1.1.氣象學的發展 1.1.1.氣象對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影響 1.1.2.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對氣象學的影響 1.2.近代氣象學的成就 1.2.1.氣象影響:農業、航海、航空、工程、水文、建築、運動、生物、 保健、生活、經濟、軍事等 3.大氣的熱能平衡 3.3.氣溫的水平變化 3.3.1.受海陸分佈及緯度變化的影響 3.5.熱能收支的平衡 3.5.1.海洋的角色 5.大氣的運動 5.2.環流 5.2.2.區域環流(季風、海風、陸風、山風、谷風) 5.3.實習 5.3.1.風對航空、航海之影響 5.3.2.風對海洋之影響

(33)

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地球科學課程標準(第三學年) 上冊 1.海水的來源 1.1.原始地球演化成行星地球的過程 1.1.1.熱能是初期地球演化的主因 1.1.2.地球熱能的來源 1.2.火山活動與海水的持續增加 1.2.1.說明海水持續累積增加的現象 1.3.可溶性鹽類的來源 1.3.1.海水中之鈉與氯離子各有不同來源 2.海水的性質 2.1.海水的化學與物理性質 2.1.1.溫—鹽圖 2.1.2.海水的凝固點、光性與聲速 2.2.海水密度 2.2.1.支配海水密度的因子 2.2.2.密度與海水的流動 2.3.海水的光性與懸浮物質 2.3.1.懸浮物質影響海水的透光性與傳聲性 2.3.2.懸浮物質與沈積物的關係 2.4.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 2.4.1.聲波為海洋探測之主要工具,而水中聲學亦為重要的國防科技 3.海底地形與與海洋地質 3.1.探勘方法 3.1.1.聲納與震波反射在探測海洋所扮演之不同角色 3.1.2.反射震波剖面提供海洋地殼較深處之結構 3.2.海底地形的測量 3.2.1.近代科技在水深測量上的應用。重點為海底地形的測勘與定位, 不重複基礎地科中已有的內容 3.3.海洋地質 3.3.1.大陸邊緣的地質 3.3.2.洋底盆地與中洋脊,轉形斷層的地質 4.海岸環境 4.1.河口環境 4.1.1.河口型態與河口環流 4.2.海岸變遷 4.3.台灣的海岸

(34)

5.海水的運動 5.1.海流與水團 5.1.1.世界主要海流及水團的特性 5.1.2.海流與潮流的區別 5.1.3.往返流與迴轉流對海岸環境的影響 5.1.4.水團的追蹤與鑑定 5.2.波浪 5.2.1.波浪的的形成與特性 5.2.2.碎波的形成與沿岸流 5.3.海水的特殊運動 5.3.1.地震與海嘯 5.3.2.暴潮 5.3.3.上升流 6.海洋污染 6.1.海水成分的演變 6.1.1.海水的主要元素與次要元素 6.1.2.溶解氣體(二氧化碳、氧、氮及惰性氣體) 6.2.海洋的污染問題 6.2.1.污染的來源 6.2.2.污染對生命的威脅 6.2.3.防治污染的對策與期待 7.海底的演變 7.1 海洋地殼的演變 7.1.1 海、陸地殼分佈的演變 7.1.2.海底擴張的證據 7.1.3.地震、地熱對海底擴張之研究 7.2.大陸邊緣的演變 7.2.1.大陸邊緣的沈積環境 7.2.2.重力下陷及地體動力 8.海洋的資源與能源 8.1 海底的礦產資源 8.1.1.海底沈積物中蘊藏的資源 8.1.2.海域石油的開採 8.2.海洋的能源 8.2.1.海水溫差的利用 8.2.2.潮汐力、波浪動力之開發 就高級中學地球科學課程教材而言,我們可以看到不但在內容增加,而且 在新教材中納入了海洋與大氣間、海洋與氣候間的互動關係,學生可自地球科學

(35)

的課程,習得海洋科學的基本知識。 化學課程的課程標準演變如下: 民國 72 年公告 高級中學化學課程標準 4.水 4.6.海水資源 4.6.1.水—海水的淡化 4.6.2.食鹽 4.6.3.鹵素 4.6.4.鎂 民國 84 年公告 高級中學基礎化學課程標準(第一學年) 2.自然界的物質 2.2.水 2.2.2.海水資源及其化學處理 2.2.2.1.海水中所含的物質、含量、重要資源的提煉與海水淡化 化學課程對於海洋科學方面的提及改變並不多,主要強調在海水資源的獲 得與應用方面。

第四節、本章小結

整體而言,無論是國小、國中、高中,均可看到海洋環境知識的比重增加。 然而比重增加,雖代表學生可以學得比較多,然而無法真正轉換成對於海洋環境 有所助益的意識與行為。若要使知識化為行動,則需要其他方式課程來訓練學生 對於海洋環境的敏感度。

(36)

第四章、教學模組的發展與實施

由前面章節的內容可以得知,對於第一線最基礎的中小學教學者而言,「永 續發展」、「環境教育」,甚至是「海洋環境」等相關概念,均是相當陌生且相當 新的東西。面對如此的新興議題,由 Perry 的理論可以得知,部分教學者將採取 的是努力面對的態度,但亦有教學者採取退縮、反彈、不認同的態度來因應(黃 嘉郁,2001)。然而對於那些願意接受挑戰的教學者而言,如同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一般,在教學初期必須要有可依循的典範(Paradigm)供教師們仿效、學 習。故許多單位開始辦理教師研習、研發教材、模組等,希望可以藉此協助教師 在相關層面的成長;在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模組」的開發。 教師如何開發新的模組?現行模組對於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究竟有何種概 念?若欲針對南台灣地區發展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模組,則教師應該如何進行?以 下針對此些內容進行討論。

第一節、教學模組的意義與發展方式

過去在所謂「統編本」的課程標準時代,學校教師只需要負責「教」的工 作,並未有自己發展相關課程的壓力。然而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師除被賦 予了「教學者」的角色外,更被期待成為一個「課程發展者」,能依據「課程綱 要」,進行與他人 他科合作的統整式教學。然而在新的課程改革上路時,多數 教師仍欠缺課程發展能力,在此情形下,教育當局採取許多方式,包括規定每位 中小學教師必須研習九年一貫相關內容三十小時以上、發展各類「教學模組」、 舉辦中小學教師教材競賽等,無所不用其極,期盼教師能「動起來」。 環境教育亦是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所謂的「新興議題」,因此「模組發展」 成為相當重要的計畫。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連續數年推動「師資培育機構研發高 中職、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計畫」,主要目的也是希望研發出可行的課 程模組,以供各級教師於課程進行過程中,進行環境教育的融入式教學工作。然 而觀乎這些模組,不僅類似於「食譜式的教學」,且更嚴重的是「同一道菜的食 譜是不同的」,這勢必對於第一線的教學工作者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甚至影響他 們日後自行發展模組的意願。以下茲就模組的意義先進行討論。 一、模組的意義

(37)

「模組(module)」的意義,對於不同領域,甚至不同的課程設計者等, 均有不同的意義。以下列舉數例進行說明。 1.對於生活科技領域(即過去的工藝領域)而言,模組意指: 「一種教學套裝,他包括一系列有計畫的操作學習設計,提供學生依 其進度學習,以達成各種目標與需求」(章順慧,2001)。 「短程、完整的單元。此種單元可與其他單元連結而成較大的工作或 達成較長程的目的」(Warwick,1988;引自李隆盛,1996)。 為達成此一目的,該領域會有所謂「模組化教學設備」: 「模組化教學設備事實上是源自模組化教學的理念,它是由許多教學 學習組件所構成,這些組件包含了廣泛的資源、媒體,以及學習 所需的硬體和材料」(章順慧,2001)。 而所需的模組化教學設備來源,可向模組製造廠商購買完整系統、向廠商 購買簡單的套裝設備(kits)後由教師自行發展、教師自行發展等。實施 模組化教學好處,生活科技領域學者認為,可使學生藉由「實體」的操作, 引導至「抽象」的概念學習(章順慧,2001)。 換言之,生活科技領域的模組,是指短程、完整的單元,此種單元可與其 他單元連結而完成較大的工作或是達成較長程的目的(李隆盛,1994);模 組化教學就是利用這些模組單元,以學習者為中心,依照學習者的學習進 度來進行學習,並且藉著每一個模組間的連結學習進而達成學習的目標; 模組化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主導,不僅要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為什 麼,也要能思考時機/場合下思考如何,其所學知識的開展才能有乘數效 應(洪榮昭,1997)。 2.對於管理界而言,模組的意義與模組化的意義又有所不同,他們認為: 「模組化則是將既有的產品區分為數個模組,在不同的時間點或不同 的活動階段進行組裝…」(黃毓瑩,2002) 「模組化設計,目的在促進最終產品具備彈性、快速、簡易組裝與測 試的功能,其基本概念是將成品分解成易組裝的次組件,使製造商 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延後某些特定產品零件的組裝作業,如此產品 的差異點可被延後(Lee & Billingtron,1994。引自黃毓瑩,2002)

(38)

例如:Mercedes-Benz 在 1997 年秋天發展一種”All-activity vehicle”的車 子 , 不 同 於 以 往 將 數 千 件 微 小 的 零 組 件 直 接 運 到 工 廠 再 組 裝 , Mercedes-Benz 則是將整部車子分成相對較小的部分,稱之為模組,這些 較小的模組在第一層(tier-one)供應商先組裝好,而第一層的供應商則由 第二層(tier-two)供應商取得領組件的製造排程。經過這樣模組化的操 作,不但可以減低供應商的數量,減少交易複雜性、縮減庫存壓力與運輸 成本等(Bowman, 1996)。 3.對於工學院的研究者而言,模組類似於由供應廠商所設計好的一個現有的 器材,經過組裝而成的功能較好的新器具。例如有研究者利用 Filtronic 公 司所生產之 GaAs PHEMT 電晶體,搭配設計之外部電路後,完成兩級 E 類功率放大器 Hybird 模組(朱健程,2003),或有研究者取「塞取多工器」 (ADM),串接成多頻道的高密度波長分波器模組(DWDM)(謝昭行, 2003)。 4.對於職業教育規劃者而言,模組的意義乃是將學生所必須修習的課程分成 數個部分(Watson, 1989)。以樹德技術學院為例,學生在考取該校後,必 須完成校必修 32 個學分、群(院)必修 30 個學分,以及各系核心課程 30 個學分,然後可在學群模組課程中,自由選課 36 個學分,合計畢業總 學分為 128 個學分。因此若一個高中畢業生考上該校後,依照學校的話, 將一組相關的課程修必,以培養特定的專業能力(朱元祥、蒲介珉,2000)。 朱元祥、蒲介珉(2000)以樹德技術學院管理學群為例指出,管理學群 下有四系十三個模組課程,包括有 •金融保險系 — 分成會計學模組(ACT)、金融產品模組(FNP)、金融 保險模組(INS)、商事法模組(BLW)等四個課程模組。 •企業管理學系 — 分成商業管理模組(GBA)、企業理財模組(CFN)、 人力資源模組(HUR)、邏輯學模組(LOG)等四個課程模組。 •資訊管理系 — 分成電子貿易模組(ECO)、資訊科技模組(ITC)、網 際網路模組(NWK)等三個課程模組。 •國際企業系 — 分成經濟學模組(ECN)、國際市場模組(MKT)等兩 個課程模組。 學生利用模組,可以不必轉系即可按照其興趣、志向修課,相當富有彈性, 且可使學生所學加深加廣,對於學校而言,人力資源不會浪費,有利於學校的整 體規劃運作。

(39)

5.部分中學課程規劃者則認為模組是: 「一個單元,其本身結構完整,且可以附加在其他單元上,以完成較 大的任務或較長期的教學目標」(王建造,1990) 而教學課程模組化,有利於教師依照本身期望的教學順序,配合學習者的個 人認知風格(Cognitive preference),安排出偏重知識性、理論性、應用性的課程 實施方式。 Russel(1981)這樣定義模組: 「一個獨立單元,不受一連串學習目標的支配,被設計用來協助學生 完成某種定義明確的目標」 陳文典教授(1992)指出: 「『教學模組』是一個主題式教學的教案,或稱之為一個『大單元教 學計畫』…使用『模組』而不用『大單元教學』的原因,在於教師 可摘取『大教案』中的一部分、改裝教材內容、變換執行的方式, 並不一定要照單全收或不可更動。所以不用『大單元教學』的名稱 (語意含有一個完整單位的意思),而以較鬆散的詞『模組』來代 替。 綜合以上的論點,我們可以歸納為:「模組」乃是針對某一學習主題的研究 探索過程,藉由多次的重點探討、價值澄清、過程技能學習方法,使學習者充分 達成教學者課程設計目的的主題式教學。 在各個模組設計的背後,模組設計者本身即有一個既定的理念與操作方 法,這些理念與操作方法影響了每一個模組的形成,此一「後設模組」即為一般 人所謂的「模式」(model)。常見的科學教學模式如科學/技學/社會模式、建構式 教學模式、創意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模式等。每個模式的理念不同,所設計模組 的操作方式亦是不同。 與一般課程設計相同,「模組」設計時,教學者應先規劃 設想此一模組所 欲達成的總目標為何;在進行完整的教學課程後,教學者應針對學習者進行評 量。然而不同教學模式下所設計的教學模組,在操作過程所強調的重點可能不盡 相同,如創意教學模式的模組強調的是學生對於科學議題的廣度與深度的思考, 問題解決模式的模組強調的在於培養學生對於科學議題的情意瞭解與解決技能 等。在環境教育的教學上,此些模式雖均可應用,然而由於環境教育的特性,不 只在於認知環境問題、對於環境問題能有情意上的增長,最重要的應當是在於解 決環境問題的技能,故教學者在設計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教學模組時,應給予學生

(40)

「問題解決」的方式訓練。 當教學者把教學目標界定在「對某一議題進行探究活動」時,我們可以因 為學生在活動之中學學到各種之事、技能,因此探究活動本身也是一種教學的活 動;由於探討的規模會因為實際執行狀況而可大可小、可淺可深,然而如此以「主 題探討及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亦可被視為是「教學模組」(陳文典,2000)。 學習者可自自然體驗中獲得環境意識與技能,最適合達成環境教育教學目的之 用。

第二節、國內外海洋環境教育模組發展現況

依據模組課程的內容來源,其課程設計有垂直模組(Vertical module)、平 行模組(horizontal module)、跨群組模組(interdisciplinary module)等三種模式 (朱元祥、蒲介珉,2000),然而在設計過程,必須先選擇特定主題進行發展; 選定主題後,決定該主題下要探討與教學的重點,然後再選定所欲進行的教學方 式;教學方式除了傳統的講授法以外,並可以讓學生藉由分組操作、現地實查、 報告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瞭解到所欲探討的重點內容。 一、國外教材 由第一年計畫的結果可知,教師們認為在自然科學中放入海洋環境教 育概念是最為合適的方法,但是以日本與香港的中學教科書為例,觀其內 容,幾乎沒有包含海洋相關內容(日本教科書與香港教科書目錄如附件一與 附件二所示),由教科書的內容可知道,國外在中學階段,教科書內容僅強 調科學知識的獲得,那國外如何實施海洋環境教育? 針對海洋環境教育,國外設計了許多教學模組,用以協助學生在海洋 環境意識、態度與行為的成長。這些模組多以獨立方式呈現,教師在使用上, 可自原有的課堂上挪用數節,進行模組的教學,抑或另外安排課程,進行獨 立的選修教學。以下以 ”The Oceans and Coastal Areas and Their Resources” ( King and King, 1995 ) 與 ”Project Aquatic Wild” (Wester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ncil, 1987)兩套資料的兩個模組來進行討論。

The oceans and Coastal Areas and their Resources 是 1995 年由 Micheal King 與 Sarah King 等所發展出,針對高中學生設計的一個海洋環境教育教 學模組。由於海洋環境議題乃是一個全面性的議題,因此模組製作者在模組

(41)

之中涵蓋了包括有基礎科學、政治科學、社會學、生態學、生物學、地質學 等領域,希望藉由這些領域的融入,來凸顯環境教育議題的多面向性與複雜 性。 模組設計者之所以將目標設定在高中學生,主要是希望這些學生在學 習整個模組之後,可以提升其環境意識,並且能夠具備有適當的環境行為能 力,去採取環境行動,甚至影響到自己家人、居住社區的環境行為。因此, 模組設計者希望教師在參考本模組時,能多融入所居住地區的社區環境議 題;藉由居住地環境議題的配合,讓學習者能有實際機會印證所學、並將所 學融入環境行動且實際採行。 在整個模組中,模組設計者設計了四大類,分別為: (1)大洋生態系統; (2)海岸生態系統;(3)海岸發展與污染來源;(4)漁業等的主題,共包含了 44 個教學活動。在每個教學活動之中,模組設計者提供包括有:背景知識、教 學目標、教學方法、活動與評量等內容項目,另外並提供一份教學活動單, 供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時,可以自由搭配應用。整個模組的教學活動範例如 附件三所示。

與 The oceans and Coastal Areas and their Resources 這個模組不同之 處,Project Aquatic Wild 這個教學模組主要強調在於水生生物的教學活動。 整個模組包括了七大部分,分別為:(1)(對於水生動物的)覺知與賞識;(2) (水生生物的)歧異度與價值;(3)(水生生物的)生態學原理;(4)(水生 生物的)管理與保育;(5)(與水生生物有關的)文化與野生生物;(6)(水 生生物存活的)趨勢、議題與結果:(7)人類(對於水生生物的)負責任行 為等,共有 40 個活動。

在適用對象方面較為廣泛,Project Aquatic Wild 主要從 k 至 12(從幼 稚園至高中)的學生均可適用。模組設計者主要希望能夠藉由這套模組,協 助任何年紀的學習者來發展其環境覺知、知識、技能,並能自所學進行抉擇、 做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並且能採取適當的環境行動。 在運用時機方面,模組設計者希望教學者在實際使用時,能夠將這套 模組融入現有的課程之中使用 — 特別是在科學、社會學習、語言藝術、數 學等課程之中,如此一來,在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除了各學科的知識外,亦 能同時使學生學習到環境的概念。

類似於 The oceans and Coastal Areas and their Resources 這套模組, Project Aquatic Wild 每個活動亦包含了其主要的目標、教學方法、背景知識、 教材、衍伸學習、評量等內容(如附件四所示)。

(42)

計初時,即先依據 Project Wild 所研究出的概念架構來編寫這個教學模組。 這對日後吾人要編寫適合台灣地區使用之海洋環境教學模組有相當的參考 價值。 除上述兩個例子外,事實上,國外歷年來所發展之海洋環境教育相關 教學模組甚多,表二為其他一些可茲在日後做為台灣地區編寫適合地區性海 洋環境教育模組之使用參考資料。 表二、海洋教育相關的教材與活動* 作者 年代 內容 Burgess Ed. 1990 本教材以小學生為主要對象,利用 16 個單元活動,來 引起學生對於海洋或水體棄置廢棄物行為的關切 Hart Ed. 1990 教材適用於高中生,做為學生進行生物、化學、物理 與海洋科學時的輔助參考教材。全書分成化學、生物、 物理部分,介紹海洋相關的知識 Madrazo & Hounshell Ed. 1990 不論學生居住地點距海的遠近,作者希望將海洋「帶 到課程」,藉著課堂討論、活動、以及各種教學資源, 讓學生可以更加瞭解海洋的重要性

Ford & Smith, 1995 本書為一套地球科學書籍中的一冊,希望透過 18 個動 手操作的活動與展示,讓中學學生瞭解海洋的知識 Branca, 1995 這本手冊包括數個適合中學學生進行的課程與活動, 在各個活動設計中,作者傳達了海洋的知識 National Aquarium in Baltimore 1997 本教材適合 5-7 年級學生使用。進行方式乃是以在學校 課堂進行為準,在課堂中從事水、水生環境、水中生 物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內容可分成六大部分,教師 可視需要整合至現行各科教材之中。 *本研究經由相關文獻的整理結果 二、國內教材 目前國內雖開始有學術單位接受委託,研發環境教育教學模組,但其 主題仍侷限於陸域環境與鄉土環境。例如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曾接 受行政院環保署委託,發展「眾樹歌唱」環境教學模組;或「師資培育機構 研發高中職、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計畫」下,各個師資培育機構所 研發之水質保護、綠色行銷、野外實察等教學模組等。然而專門針對海洋環 境發展一系列教學模組,以讓學習者除瞭解海洋環境知識、提升海洋環境態 度、增進海洋環境行為能力者目前則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Promotion of STEM Education by inf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into Secondary Mathematics. 將數學建模注入中學數學科以推展

Promotion of STEM Education by inf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into Secondary Mathematics?. 將數學建模注入中學數學科以推展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