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營建產業知識地圖與管理—以資訊技術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營建產業知識地圖與管理—以資訊技術為例"

Copied!
1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土木工程學系 碩 士 論 文 營建產業知識地圖與管理—以資訊技術為例 Knowledge Maps and Manag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研 究 生:林睿陞 指導教授:曾仁杰.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八 月.

(2) 營建產業知識地圖與管理—以資訊技術為例 Knowledge Maps and Manag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研 究 生:林睿陞. Student:Rui-Sheng Lin. 指導教授:曾仁杰. Advisor:Dr. Ren-Jye Dzeng.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土 木 工 程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Civil Engineering August 2005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八月.

(3) 營建產業知識地圖與管理—以資訊技術為例 學生:林睿陞. 指導教授:曾仁杰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摘要 營建產業為國家之基礎工業,所生產產品不同於一般製造業,其產品特性具有地域 性及單一性,且施工團隊一般多為臨時性組織,造成工程結束其經驗與知識即隨之離 去,且內隱知識不易擴散與分享,再者,營建產業資訊透明度程度不足,導致外顯知識 不易創新與應用。有鑑於此,勢必需要有效之管理模式來提升產業之競爭優勢,就目前 而言「知識管理」係近幾年來被廣泛重視之方法之一(Kamara et al., 2002),尤其在資訊 技術與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之知識經濟時代下,更顯示出其重要性。故本研究期望透過本 研究之分析與探討,建置出符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模式及營建產業資訊技術知識地 圖,並依據資訊技術之效益成長性配合技術之應用狀態,提出產業之關鍵資訊技術,作 為探討關鍵影響因子之依據。本研究採用實證研究方式,對營建百大企業進行研究,配 合集群分析技術將回函企業進行分類,以瞭解不同企業集群之知識分享程度及資訊技術 應用狀態,並透過產業資訊技術之知識地圖探索具研發價值之效益缺口,供政府單位參 考。研究結果顯示,營建產業之知識分享程度偏低,且經由問卷各方面之分析,皆說明 系統性資訊技術為未來之發展重點。在資訊技術知識地圖方面,主要有員工監督、員工 訓練、決策制訂、風險分析、財務分析、進度分析及預測能力等七項效益缺口。而在關 鍵資訊技術方面,營建產業值得研發或改善之資訊技術有視訊會議、電子通勤、高階主 管資訊系統、企業資源規劃及知識管理等五項技術。. 關鍵字:知識管理、知識分享、知識地圖、資訊技術 i.

(4) Knowledge Maps and Manag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Student:Rui-Sheng Lin. Advisor:Dr. Ren-Jye Dze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a country, and its product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er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regional and unitary characteristics. Most of the construction teams are temporary. It causes that the pers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are lost with the end of a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tacit knowledge is hard to diffused and share. And the explicit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not transparent enough to be applied or innovated.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build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odel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Kamara et al., 2002). Especially in this emphasiz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imes, which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 are vigorously becoming mature, it appears tha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become very important. This research will build a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and knowledge map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growing benefit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will find out the cri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also discuss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se cri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real cases of top hundred compan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cri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ill be classified by the information of the replying questionnaire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and recognized their sharing level and applying status. Then this research will find out the benefit gaps, which are worth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by analyzing the knowledge ma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provide the government a reference. Finally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haring level of knowledge is lower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s shows the systemati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re the point trend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seven benefit gaps, Supervision, Training, Decision making, Risk/uncertainty analysis, Financial analysis, Monitor & measure progress, and Foreca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p. And from the cri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ere are five technologies, Videoconferencing, Telecommut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worth to innovate and improv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Share,Knowledgeb Ma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i.

(5) 誌謝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也完成了碩士學位,亦將離開我的第二故鄉-新竹,感謝在這 段期間的許多貴人,不吝給我指導與幫助,使得我的碩士論文能夠順利的完成。本論文 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曾仁杰老師的辛勤指導,讓我一窺做研究的大堂。再者, 感謝口試委員洪士林教授與林昌佑教授的細心指正與提供寶貴的建議,使本論文更臻完 善。感謝博士班學長王世旭對本論文的諸多幫助與研究方法的指導,使我能更順利的完 成此論文。 謝謝中華大學的楊智斌老師,對我的提拔與照顧,若不是您當初指導學生參加國科 會大專生計畫,教導學生如何做研究,以及對事情的處事態度,現在的我絕不可能有機 會邁向更高的學術領域,在此,敬上最高之謝意。 感謝碩一時一起陪伴我的室友-小賴、凱奇及子源,我們一起 War3 到天明的日子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謝謝我同窗的好友們-CMIS 之夜的燕青、進度規劃之夜的重堯、 產業分析之夜的雅貞、成本之夜的忠宏、專案管理之夜的怡欣、一起打球的大秉、志平 及啟綸,在這段日子的互相勉勵與加油打氣,讓我在研究所的日子更增添色彩。 感謝父親林四馬及母親邱錦雲二十多年來對我的栽培、鼓勵與自由,每當我受到挫 折的時候你們總是會給予我支持與關懷,讓我安穩平順的度過求學道路上每個階段的挑 戰。此外,感謝我最敬愛的姊姊林怡伶大美女,您對我的照顧與肯定,讓我在求學的路 上更添助力,勇往直前,最後謹將本論文獻給曾經幫助我的所有人!. 林睿陞. 謹誌於交通大學 2005 年. iii. 盛夏.

(6)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流程與方法 ..........................................................................................................4 1.5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知識之演化過程 ..........................................................................................................7 2.2 知識特徵 ......................................................................................................................7 2.3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9 2.4 知識管理之定義 ........................................................................................................12 2.5 知識管理之方法 ........................................................................................................13 2.6 知識管理之內涵 ........................................................................................................16 2.7 知識管理之工具 ........................................................................................................18 2.8 知識地圖 ....................................................................................................................21 2.8.1 知識地圖之概念 .............................................................................................21 2.8.2 知識地圖之類型 .............................................................................................22 2.9 資訊技術於知識管理之重要性 ................................................................................24 2.9.1 資訊技術之定義 .............................................................................................24 2.9.2 資訊技術在知識管理之應用 .........................................................................25 第三章 問卷設計與調查計畫 .................................................................................................30 3.1 資 訊 技 術 創 新 及 應 用 指 標 建 置 與 分 析 .........................................................30 3.1.1 資訊技術選擇 .................................................................................................30 3.1.2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指標 .................................................................................35 3.1.3 資訊技術應用狀態指標 .................................................................................36 3.1.4 影響資訊技術推動因素指標 .........................................................................36 3.1.5 資訊技術之效益指標 .....................................................................................37 3.1.6 資訊技術未來發展性指標 .............................................................................38 iv.

(7) 3.2 問卷架構 ....................................................................................................................38 3.3 調查計畫 ....................................................................................................................39 第四章 營建產業資訊技術知識管理模式建置 .....................................................................40 4.1 研究指標間之關係 ....................................................................................................40 4.2 研究技術與方法 ........................................................................................................41 4.3 統計分析技術 ............................................................................................................42 4.3.1 效度分析 .........................................................................................................42 4.3.2 信度分析 .........................................................................................................44 4.3.3 集群分析 .........................................................................................................45 4.3.4 複回歸分析 .....................................................................................................46 第五章 資訊技術創新與應用之相關指標分析 .....................................................................49 5.1 企業基本資料分析 ....................................................................................................49 5.1.1 效信度分析 .....................................................................................................50 5.2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分析 ............................................................................................52 5.2.1 知識分享程度之評定 .....................................................................................52 5.2.2 效信度分析 .....................................................................................................53 5.2.3 集群分析 .........................................................................................................56 5.2.4 知識分享程度集群評定及命名 .....................................................................60 5.3 資訊技術應用狀態分析 ............................................................................................65 5.3.1 未分群之營建產業資訊技術應用分析 .........................................................65 5.3.2 分群之營建產業資訊技術應用分析 .............................................................68 5.4 資訊技術之效益分析 ................................................................................................73 5.4.1 效信度分析 .....................................................................................................73 5.4.2 營建產業資訊技術之知識地圖 .....................................................................75 5.5 資訊技術未來發展性分析 ........................................................................................78 5.5.1 效信度分析 .....................................................................................................78 5.5.2 關鍵資訊技術之選擇 .....................................................................................80 5.6 影響資訊技術推動之因素分析 ................................................................................82 5.6.1 視訊會議之影響因素分析 .............................................................................82 5.6.2 電子通勤之影響因素分析 .............................................................................86 5.6.3 高階主管資訊系統之影響因素分析 .............................................................87 5.6.4 企業資源規劃之影響因素分析 .....................................................................91 5.6.5 知識管理之影響因素分析 .............................................................................93 5.7 關鍵資訊技術之預測力彙整 ....................................................................................9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9 6.1 結論 ............................................................................................................................99 6.2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v.

(8) 中文 .................................................................................................................................103 英文 .................................................................................................................................104 網頁 .................................................................................................................................108 附錄一:營建業資訊技術創新及應用調查問卷 .................................................................109 附錄二:本研究採用之資訊技術及各項指標英文 ............................................................. 119. vi.

(9) 表目錄 表 1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3 表 2 知識之定義........................................................................................................................8 表 3 知識管理定義..................................................................................................................12 表 4 知識管理之方法論..........................................................................................................14 表 5 人工智慧與知識管理之 SWOT .....................................................................................18 表 6 領域式知識地圖範例......................................................................................................23 表 7 資訊技術之定義..............................................................................................................24 表 8 資訊技術於知識管理之輔助..........................................................................................26 表 9 資訊技術選擇..................................................................................................................31 表 10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指標................................................................................................35 表 11 資訊技術應用狀態指標................................................................................................36 表 12 影響資訊技術推動因素指標........................................................................................37 表 13 資訊技術之效益指標....................................................................................................37 表 14 企業基本資料標準化量表............................................................................................49 表 15 企業基本資料項目分析................................................................................................50 表 16 企業基本資料決斷值....................................................................................................51 表 17 企業基本資料結果分析 ................................................................................................52 表 18 知識分享程度等級........................................................................................................53 表 19 知識分享程度等級說明................................................................................................53 表 20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項目分析........................................................................................54 表 21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決斷值 ............................................................................................55 表 22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群數凝聚過程................................................................................57 表 23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集群分佈........................................................................................58 表 24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集群................................................................................................59 表 25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分數轉換........................................................................................60 表 26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集群分數轉換及分析....................................................................61 表 27 知識分享程度集群指標分析........................................................................................62 表 28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集群命名........................................................................................63 表 29 知識分享程度之表現不足影響因素 ............................................................................64 表 30 企業資訊技術應用狀態矩陣(未分群).........................................................................66 表 31 營建產業資訊技術應用狀態(未分群).........................................................................67 表 32 企業資訊技術應用狀態矩陣(分群).............................................................................69 表 33 營建產業資訊技術應用狀態(分群).............................................................................70 表 34 營建產業知識分享程度與資訊技術應用比較表........................................................71 vii.

(10) 表 35 表 36 表 37 表 38 表 39 表 40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50 表 51 表 52 表 53 表 54 表 55 表 56 表 57 表 58 表 59 表 60 表 61 表 62 表 63 表 64 表 65 表 66 表 67 表 68 表 69. 資訊技術之效益項目分析............................................................................................73 資訊技術之效益決斷值................................................................................................74 營建產業資訊技術知識地圖........................................................................................76 營建產業效益缺口值得研發之資訊技術....................................................................77 資訊技術未來發展性項目分析....................................................................................78 資訊技術未來發展性決斷值........................................................................................80 資訊技術應用狀態與效益成長性關聯表....................................................................80 進度監督效益之預測力分析........................................................................................83 具進度監督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84 進度監督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84 矯正措施效益之預測力分析........................................................................................84 具矯正措施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85 矯正措施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85 任務協調效益之預測力分析........................................................................................86 具任務協調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87 任務協調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87 任務委派效益之預測力分析........................................................................................88 具任務委派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88 任務協調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89 員工訓練效益之預測力分析........................................................................................89 具員工訓練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89 員工訓練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90 預測能力效益之預測力分析........................................................................................90 具預測能力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91 預測能力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91 員工訓練效益之預測力分析........................................................................................93 具員工訓練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94 員工訓練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94 進度監督效益之預測力分析........................................................................................94 具進度監督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95 進度監督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95 預測能力效益之預測力分析........................................................................................95 具預測能力效益預測力之關鍵影響因素顯著性檢定................................................96 預測能力效益預測模式之共線性診斷........................................................................96 關鍵資訊技術預測力結果彙整....................................................................................96. viii.

(11) 圖目錄 圖 1 營建產業知識....................................................................................................................2 圖 2 研究流程圖........................................................................................................................5 圖 3 知識之演化........................................................................................................................7 圖 4 知識之流通...................................................................................................................... 11 圖 5 知識管理金字塔..............................................................................................................14 圖 6 營建產業知識管理定義..................................................................................................16 圖 7 交流頻率知識地圖範例..................................................................................................22 圖 8 指引式知識地圖範例......................................................................................................23 圖 9 語意式知識地圖範例......................................................................................................23 圖 10 營建產業資訊技術知識管理分析模式........................................................................40 圖 11 指標間採用之統計方法................................................................................................41 圖 12 獨立樣本 T 檢定之檢視流程........................................................................................44 圖 13 集群分析示意圖............................................................................................................45 圖 14 集群化分析之樹形圖....................................................................................................46 圖 15 企業基本資料標準化資料............................................................................................51 圖 16 企業知識分享程度集群之樹形圖................................................................................58 圖 17 知識分享程度集群指標分析........................................................................................62 圖 18 中低知識分享程度集群之資訊技術應用比較圖........................................................72 圖 19 視訊會議之現在與未來效益關聯圖............................................................................83 圖 20 電子通勤之現在與未來效益關聯圖............................................................................86 圖 21 高階主管資訊系統之現在與未來效益關聯圖............................................................87 圖 22 企業資源規劃之現在與未來效益關聯圖....................................................................91 圖 23 知識管理之現在與未來效益關聯圖............................................................................93 圖 24 未來可延伸之指標間關連性分析..............................................................................101.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營建產業為國家之基礎工業,所生產產品不同於一般製造業,其產品特性具有地域 性及單一性,且施工團隊一般多為臨時性組織,造成工程結束其經驗與知識即隨之離 去,且內隱知識不易擴散與分享,再者,營建產業資訊透明度程度不足,導致外顯知識 不易創新與應用。因此,本研究冀望建置出適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模式,利用此模式 規劃出營建產業之知識地圖,找尋產業之關鍵知識,並對關鍵知識進行分析,提供政府 未來推廣資訊技術時參考,以促進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快速循環,提升營建產業整體競 爭力,達成永續經營之目標。. 1.1 研究動機 一九九六年,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在「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提出 「以知識為本之經濟」概念(OECD,1996),認為知識係現代生產力提升和經濟成長之 關鍵。此外,世界銀行在「一九九八年世界發展年報」中則指出,凡是知識之獲得與應 用能力較高的國家,其經濟成長率亦較高。有鑑於此,政府係推動「綠色矽島」作為台 灣發展之長遠願景,以達成知識化、永續化、公益化等原則,而其中「知識經濟方案」 係知識化之具體方案,期望藉此能推動各產業之知識經濟發展(行政院,2000)。目前政 府已完成知識經濟之入口網站及智庫設置,並提供整體產業環境經營知識之查詢機制, 與知識經濟推動進度公告,且持續辦理相關教育訓練與研討會議,推動各產業之知識經 濟發展。然現階段政府之知識管理推動,處於初步導入階段,且政府 e 化尚未全面完成, 因此,產業知識管理之措施(創新、擷取、分享、應用)仍屬單項運作、對於回饋機制 更是缺乏,負責各產業之政府單位,實應配合產業特性需要,發展有效之知識管理系統 與模式,以期快速改善國內產業之經營結構,確保產業競爭力。 目前營建產業面臨多項挑戰,如勞力短缺、加入 WTO 之國際競爭壓力,為有效因 應各項挑戰,勢必整合營建產業知識、提升生產力與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營建業電 子化白皮書,2000)。再者營建產業之產品具有地域性及單一特性,且施工團隊多為臨 時性組織,人員流動頻繁,故當工程結束,其施工中所獲取之經驗與知識係隨工程人員 離去,導致工程知識不易儲存,亦不易擴散與分享。且產業資訊透明化程度低,公開之 資訊亦無法代表實際使用情況(如工料分析手冊),導致知識之創新與應用產生障礙。綜 合上述,可知目前營建產業無論在內隱知識或外顯知識中皆缺乏有效之管理模式,以致 影響產業之競爭力,造成產業升級速度緩慢。故為加速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快速循環與 有效管理,本研究將針對此議題深入探討,冀望能建置出適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模 式,不斷提升產業之知識水準。 營建產業所涵蓋之知識相當廣泛且複雜,如法令規範、市場資訊、材料技術、資訊 技術、管理技術、施工技術等皆屬營建產業經營環境相關資訊,要將所有類別之知識作 1.

(13) 分析實屬困難。Davenport and Prusak (1999)認為資訊技術係知識管理不可或缺之基礎建 設;Newell et al (1999)指出知識管理必須從「資訊系統之觀點」出發;Gottschalk (2000) 發現執行知識管理時,需要用資訊技術來系統化、容易化、加速知識循環。此外,根據 王明德等人(1998)認為二十一世紀之競爭致勝關鍵,將取決於資訊化程度及科技水準, 尤其營建資訊化係今後營建相關產業之重點所在,然目前營建產業相對於其他產業資訊 化之程度較低,內部資訊人才及設備皆不足,對資訊技術、網際網路之了解與普及程度 較低(營建業電子化白皮書,2000),故為使營建業廣為利用資訊,加強產業競爭力及提 升工程品質,管理資訊技術係產業之首要工作。有鑑於此,本研究將針對營建產業資訊 技術做分析與探討,如圖 1 所示。 後擬利用問卷調查營建產業之企業知識分享程度、資訊技術應用狀態、影響因子、 效益及未來發展性,並輔以敘述統計、效信度分析、集群分析、複回歸分析方法等相關 資料統計技術,探討營建產業之資訊化程度,作為政府未來推廣資訊技術時之參考依 據,以改善營建產業目前經營型態,有效提升產業整體之競爭力。 法令 規範. 施工 技術. 市場 資訊. 材料 技術. 營建產 業知識. 資訊 技術. 管理 技術. 圖 1 營建產業知識. 1.2 研究目的 目前國內產業對於知識管理之應用,正處於探索階段,在營建產業中知識管理之議 題更是缺乏,故本研究期望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之分析,將營建產業常用之知識作系統 化分類、建置符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分析模式及資訊技術知識地圖,且依據知識地圖 對營建產業之知識進行分析,瞭解產業之知識缺口,作為政府單位研擬補助策略時之參 考依據,促使產業知識快速循環,以達產業永續發展之目標,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2.

(14) 1.建 立 營 建 產 業 資 訊 技 術 之 知 識 管 理 模 式 。 依據文獻回顧之結果,本研究規劃符合營建產業資訊技術之知識管模式,透過此模 式,可瞭解營建產業之資訊技術應用現況,以及產業之知識分享程度,再由知識地圖等 資訊,可得知營建產業資訊技術之效益缺口及關鍵資訊技術等資訊。 2.瞭 解 營 建 產 業 資 訊 技 術 之 趨 勢 及 缺 口 。 將回函資料經由統計技術分析後,可瞭解營建產業資訊技術之發展趨勢及缺口,可 提供未來政府研擬相關補助策略時參考。. 1.3 研究範圍 由 1.1 節營建產業所涵蓋之知識相當廣泛且複雜,且知識之範疇界定不易,導致產 業知識之蒐集與分類具困難性。國際專利分類表(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係目前世界最多國家(約 50 國)採取之統一分類法,其對於公開申請智慧財產權之知識(專 利)做分類,茲分成人類生活需要、作業、運輸、化學;冶金、紡織;造紙、固定建築 物、機械工程;照明;供熱;武器;爆破、物理與電學等七類。在此七類中並無資訊技 術類別,且根據本研究之實際檢索,發現資訊技術大部分歸類於物理及電學類別中,資 料過於分散且並無明確之分類,故以此作為分類方法實屬困難且費時。此外,由營建署 網站「營建自動化及電子化」部分所提供之相關資料,其分類方法係以技術內容為主, 茲分成規劃設計、施工作業、營建管理、營建材料及推廣研發等五類,在此分類中亦無 專屬資訊技術等類別,由上述可知目前營建產業對資訊技術領域之知識並無明確之分 類,故本研究根據 Johnson, R.E., and Clayton, M.J. (1998)、Ahmad, I. (1999)、Liao (2003) 等文獻回顧,綜合規劃出營建產業常用之資訊技術,共計 25 類,如表 1 所示,並以此 25 類技術作為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表 1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1.電子郵件 2.電腦輔助設計 3.電腦輔助設施管理 4.資料庫 5.專案管理與排程軟體 6.電子資料交換(EDI) 7.無線通信 8.群組軟體(Lotus Notes) 9.Intranet (internal Internet) 10.視訊會議 11.電子通勤 12.資料擷取系統 (bar coding) 13.Internet (World Wide Web)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4.建築模擬與分析 15.多媒體 16.3D 視覺化 17.地理資訊系統(GIS) 18.虛擬實境 19.管理資訊系統(MIS) 20.決策資源系統(DSS) 21.高階主管資訊系統(EIS) 22.企業資源規劃(ERP) 23.知識管理(KM) 24.資訊運籌管理(CALS) 25.供應鏈管理(SCM) 26.其他. 3.

(15) 1.4 研究流程與方法 本研究經由研究動機與目的之產生,進而探討相關文獻後,規劃本研究之研究流 程,如圖 2 所示,期望透過本研究之分析與探討,能建置出符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模 式,且由知識地圖之成果與趨勢對產業之關鍵資訊技術分析與探討,以提供營建產業導 入知識管理及推廣資訊技術時參考。茲將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流程說明如下。 1.確定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根據目前營建產業的現況,以及未來將面臨國際市場之考驗,因而引發此研究問 題。希望藉由本研究之探討與分析,能瞭解產業之發展概況及趨勢,並建置符合營建產 業之知識管理模式,以提升產業之競爭優勢。 2.文獻回顧與收集 收集國內外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整理學者所提出之知識管理定義及方法作為往後 撰寫論文之依據,並探討目前知識管理之工具,藉此建置出符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模 式。再者,根據國內外之文獻回顧規劃出營建產業常用之資訊技術,並配合問卷分析以 探討營建產業之關鍵資訊技術及關鍵影響因子。 3.界定研究範圍 根據文獻回顧及收集步驟,可得知本研究欲探討之知識(資訊技術),在營建產業中 屬應用型態之知識,並無專屬營建產業使用之知識分類(如施工技術之大地工程、水利 工程、結構工程等),故本研究根據 Johnson, R.E., and Clayton, M.J. (1998)、Ahmad, I. (1999)、Liao (2003)等文獻,綜合規劃出營建產業常用之資訊技術,共計 25 類,作為後 續問卷分析之技術探討類別。 4.問卷設計 根據文獻之回顧及研究範圍之界定,以目前業界常用之資訊技術設計問卷,並以 2004 年營建百大企業進行資訊技術應用程度、影響因子及效益三類等調查(知識之創 新、應用部分);此外,本研究亦參考 Liebowitz & Chen (2001)對於知識分享程度之研 究,設計本研究之問卷(知識之擷取、分享部分),以瞭解營建產業中知識管理之執行及 知識分享程度。 5.回收問卷之分析與探討 藉由回收之問卷進行相關之資料分析方法(如效信度分析、集群分析及複回歸分 析),此外,由問卷之結果建置技術應用狀態及技術效益矩陣,作為後續建構產業資訊 技術知識地圖之依據。. 4.

(16) 6.架構產業知識地圖 經由問卷之結果以及專利分析常用之挖洞技術之概念,本研究進而規劃營建產業之 資訊技術知識地圖。透過知識地圖可清楚表示營建產業資訊技術之效益缺口,並配合技 術效益成長性及技術應用狀態等資訊可分析出產業關鍵資訊技術,作為後續複迴歸分析 探討關鍵影響因子之依據。 7.關鍵資訊技術之分析與管理 找出產業之關鍵資訊技術後,可進一步對關鍵資訊技術分析,探討關鍵資訊技術效 益成長性趨勢,並尋找具顯著性之關鍵影響因子,提供政府宣導技術推廣時,所考慮研 發或改善之依據。 確定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文獻之蒐集與回顧. 界定研究範圍. 問卷設計. 回收問卷之分析與探討. 建置技術應用狀態矩陣. 建置技術效益矩陣. 架構產業知識地圖. 關鍵資訊技術之分析與管理. 結論與建議. 圖 2 研究流程圖. 5.

(17) 1.5 論文架構 本研究共包含六個章節及一個附錄,茲說明本研究之論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流程與方法等。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主要係回顧知識管理之國內外文獻,提出適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 模式、方法及工具,並探討資訊技術於知識管理之重要性,作為後續本研究調查及討論 之基礎。 第三章為問卷設計與調查計畫,包含常用資訊技術之選擇、問卷各類指標之建置與分 析、問卷架構及調查計畫等。 第四章為營建產業資訊技術知識管理模式建置,在此章節中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以及相關之研究方法與分析技術。 第五章為資訊技術創新與應用之相關指標分析,在此章節中本研究將針對問卷各部分指 標進行分析,藉以探討營建產業之知識分享程度、資訊技術之應用狀態、資訊技術之效 益缺口及關鍵資訊技術之分析等資訊,並提出各分析結果之相關建議。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為整體研究提出結論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附錄一為本研究問卷調查所設計之問卷。. 6.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在此章節中,本研究將探討知識之演化過程與定義,以及知識之流通模式,作為定 義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定義,規劃產業知識管理模式之參考依據。. 2.1 知識之演化過程 在探討知識之定義前,本研究將對知識之演化過程作探討,以瞭解知識之結構作為 後續分析之基礎知識。根據學者 Harris (1998)之看法,在知識演化過程中,有幾個重要 之元素,分別為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在前述兩個元素之演 化後,知識係得以產生。如圖 3 所示。. 知識是資訊、文化脈絡與 知識 經驗的結合 (Knowledge). 資訊 (Information) 經 過 儲存 、分 析 、解 釋,產生某些訊息 資料 無相關性的事實,缺乏本質上 (Data)的意義. 圖 3 知識之演化 資料來源:Harris (1998). 知識轉化過程如圖 3 所示,係由原始之「資料」(數據),如施工日報表紀錄之工程 資訊,經由分析及解釋讓原始的數據資料產生可解釋特定現象之「資訊」,如施工日報 中人機數量,統計後可得該月應付薪資總額及進度,當「資訊」持續累積後,則會產生 一般性通用規則,此規則可創造價值、節省成本而形成「知識」,如經驗足夠之工程師, 腦海中儲存施工缺失之原因、解決方式與結果,待遭遇相似之工程問題時,可利用累積 之知識快速解決問題。故可將知識視為「使資訊具有行動能力者」,並可因此產生其附 加價值(Liebowitz,2003)。. 2.2 知識特徵 瞭解知識之結構後,以下將進一步探討知識之特徵。產業經營者均瞭解「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且(Drucker,1993) 也提出「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 與機器設備等成為最重要之生產因素」,惟多數企業仍未能體會真正之含意(劉京偉, 7.

(19) 2000)。且由於知識之多樣性與多變性,各學派對於知識之定義看法也不盡相同,故本 研究茲整理各學者對知識之定義如表 2 所示。 表 2 知識之定義 學者 Alavi & Leidner (2001). Appelhans 、 Globe Laugero (1999) Arthur Anderson (2000). 理論闡述 (1)知識係個人化之資訊(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2)知識係一種知道及瞭解之心理狀態(State of Mind) (3)知識係一個物件(Object) (4)知識為資訊取得(Access to Information)後之內容 (5)知識係一種影響行為之能力(Capability) (6)知識係一種過程(Process)之處理 & 知識係將資訊與資料化為行動之能力. (1)個人知識:難以共享,如創意、感覺 (2)組織知識:易於共享,如設計圖、手冊 Badaracoo. J. (1991) 從人類活動中所擷取之真理、原則、思想及資訊;並包含企業所創 造及採用之各種形式之知識,可以銷售或用以改良現有產品、創造 新產品或改變生產過程乃至管理方式之知識。 Druker(1993) 知識為公司資產,有價值之情報 Davenport & Prusak (1999) 知識係一種流動性質之綜合體,包含結構化之經驗、價值、以及經 過文字化之資訊皆屬知識之一種。 Lundveall & Johnson (1994) (1) Know-What、(2) Know-Why、(3) Know-How、(4) Know-Who Maula (2000) (1)外顯且高結構知識:正式、已歸類、可轉化為外顯數位(資訊系統、 媒體及文件)之知識,如人工智慧。 (2)外顯且低結構知識:非正式、未歸類、可轉化為外顯數位(資訊系 統、媒體及文件)之知識,如網路討論。 (3)內隱知識:非外顯之個人與組織知識,如記憶、組織文化。 Nonaka & Takeuchi (1995) (1)內隱知識:指比較複雜,無法用文字描述之經驗式知識,不容易 文件化、與標準化之獨特性知識,以及必須經由人際互動才能產 生共識之組織知識。 (2)外顯知識:指可文件化、標準化、系統化之知識,故顯性知識可 以自知識庫中直接複製與進行獨立之學習。廣泛適用性、能夠被 重複使用、以及與人分離是顯性知識之重點。 Polanyi (1958) 首先提出內隱性知識,並將知識分為內隱性知識與外顯性知識兩類。 (1)內隱知識(Tacit):個人的,難以形式化與溝通之知識 (2)外顯知識(Explicit):可形式化、可用語言傳達之知識 Purser & Pasmore (1992) 知識係以制訂決策用之事實(fact)、模式(Models)、架構(Schemas)、 概念、意見與直覺(intuition)之集合體。 Saint-onge (1996) 知識之類別主要分為外顯(Explicit)性知識與內隱(Tacit)性知識兩 種,而後者由於其本身之有限移轉性(Limited Transferability),內隱 性知識因此被視為企業內智慧資本之主要關鍵因素。 Winogred & Flores (1994) 認為每個人知識背景來源有三: (1)經驗(Experience)、(2)推論(formal)、(3)社會的(Social)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對知識之定義,且採用 Badaracoo. J. (1991) 之看法,認為知識係經由 經驗或聯想而熟悉之事實或狀況,並可經由後續之學習或改良增加獲利之機會,故本研 究認為「知識」係一種理解之狀態或真理,可透過經驗及學習等過程累積其附加價值, 並提升組織之競爭優勢與創造經濟價值。此外,可發現知識一般可分為兩種(隱性知識、 8.

(20) 顯性知識),而通常隱性知識被視為組織之重要資產(Saant-onge,1996),是以形成「差 異化」以提高競爭力之關鍵,因此,如何將隱性知識外顯化係組織推動知識管理應考量 之重點,亦為本研究之關鍵議題。. 2.3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由知識之演化過程與特徵,對「知識」已有初步之瞭解,然根據美國海軍 NSWCCD 部門在研發潛艇與輪船採用知識管理之經驗,認為推動知識管理前應以知識之分類學作 為其整體研發之第一步驟(Liebowitz,2001)。故本研究在探討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前首 先對探討,且根據 2.2 節知識之特徵,可發現在各種學說中最常被引用係「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亦稱為內隱知識、外顯知識),故本研究將針對此兩類知識做探討,以作為 規劃本研究之基礎。 一般來說,外顯(Explicit)知識能以正式之語言與文字清晰表達。如專利、範例、電 腦程式、市場報告等,屬於具條理性且系統化之知識,易於在人與人間正式之傳遞散播; 而隱性(Implicit)知識,如個人經驗、技術等,屬高度個人化、不容易表達且難以將之公 式化與傳遞他人。以下則列舉學者之看法。 綜合 Polanyi (1958)、Nonaka (1995)、Hedlund (1994)本研究整理知識應區分成外顯 知識與內隱知識之特性如下。 1.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具顯著之個人特性,難以用任何形式傳遞,係深植於個人之行為與特質,並常以特 別之形式表達。並為個人主觀之經驗,具個別情境之特殊知識,常保存於人身上、或是 事物間之關係等形式中,故難以透過文字,程式或圖形等具條列規劃之形式向外傳遞。 因此,此類知識之傳遞較費時且容易失真。並具備下述特性。 (1)隱性知識來自於組織成員之大腦、客戶經驗,及以往組織供應商之記憶。 (2)隱性知識之獲取與轉移係透過非正式學習行為與程序,或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學習之 結果。 (3)隱性知識係鑲嵌在個人身上之一種知識,此類知識之來源為個人之實務經驗,經由直 接體驗與實際行動後發展而成,極為個人化,難以口語化與形式化,且不易與人分享, 此知識多半透過學徒訓練方式轉移或透過說故事、頻繁之互動溝通方式取得。 (4)隱性知識不易分門別類,其有高度實驗性且不易製成詳細之檔案文件。 (5)隱性知識屬複雜、無法文件化與標準化之獨特性知識,經由人際互動才能產生共識之 組織知識。. 9.

(21) 由上述可知,隱性知識係儲存至個體中需親身經歷而累積,且無法用言語文字轉移 之知識。溝通方式須藉人際間之互動,親身體驗才能彼此共享知識。並透過個人直覺、 經驗、習慣、反應及文化等方式表現,且能自動調整因應環境變遷,係一種活的知識。 一般而言,隱性知識之產出成本較高,可重複使用之機會較低,通常組織或企業會將其 應用於附加價值高之作業活動上。 2.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係客觀的、理性的、具有條理性,可清楚辨認,存在於任何產品、程序或手冊中之 具體型態,可透過形式化、系統語言來傳遞,而顯性知識之特性如下。 (1)顯性知識係有規則、有系統可循之過去事件或對象,其內容可藉由具體資料、數學公 式、標準化程序等普遍原則來表達、溝通或分享此類知識。 (2)顯性知識係可供他人檢視使用之知識。此類知識可藉由文字、電腦程式、圖像專利等 予以文件化、標準化及系統化之方式予以詳加說明。 (3)顯性知識可隨時以精確方式描述當初創造與使用知識之情境。 綜上所述,顯性知識不論在學習之效率或擴散速度上遠高於隱性知識,多數人認為 組織中之顯性知識係知識經濟中重要之生產因子。故顯性知識具廣泛適用性,且可重複 使用、複製與學習,經過整理、歸納、分類和儲存達到知識外顯之程度。 Saant-onge(1996)則根據知識資源基礎理論之觀點來解釋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其認 為知識係企業最主要之生產性資源(Productive resource)而生產過程需要廣泛性知識之整 合。知識之類別主要分成外顯(Explicit)與內隱性(Tacit)兩種,而隱性知識由於本身之有 限移轉性(Limited Transferability)。因此,對企業之競爭性優勢來說尤其重要。 Edvinsson(1997),進一步將知識分成個人之知識、組織之知識與結構之知識。其中, 個人之知識係存在於個人頭腦裡;組織之知識則發生於團隊之間,以及部門間之學習; 結構之知識則嵌在組織之營運程序、各種手冊及倫理規範中。 Zack(1999)以情境知識觀點認為管理顯性知識有四個架構: (1)顯性知識之資料庫 (2)累積、改進、管理、傳播知識之流程 (3)組織內執行並管理改進流程之職位 (4)支援資料庫與各項流程之資訊技術 若要培養管理顯性知識能力,此四個架構可提供系統化之方法;然知識管理更重要 之議題係「組織情境」與「處理知識之應用工具之設計與管理」;故 Zack(1999)認為知 10.

(22) 識架構普遍存在於下列四種基本情境中,這些基本情境能決定知識管理如何影響組織之 績效。 (1)策略情境(Strategic Context) 這種情境包括組織成員是否相信具備較高深之知識係一項競爭優勢,以及如何明確 地將策略、知識、和績效結合在一起。 (2)知識情境(Knowledge Context) 組織擁有與競爭有關之知識,組織也評估這些知識之品質與策略性價值;若企業擁 有之知識多半係基本常識,則能提供之競爭優勢就不如獨特而創新之知識。 (3)組織情境(Organizational Context) 組織必須明確界定職位與組織結構,及獎勵能影響知識管理之社會文化因素。如組 織必須界定知識管理之職位、方能有效之創造、分享知識;此外,還必須配合適切之組 織氣氛與獎勵制度,並加以重視、鼓勵合作、互相信任、學習與創新。同時提供誘因, 鼓勵參與以知識為基礎之職務、活動和流程。 (4)技術情境(Technology Context) 知識管理係 10%技術與 90%人為因素;然組織若無法利用資訊技術來進行無障礙 之蒐集、編輯索引、儲存與傳播顯性知識,組織將無法充分發揮本身之能力與誘因。 綜合上述,隱性知識透過互動能轉化為顯性知識。並且由於員工之參與和學習,使 顯性知識不斷之散佈出去,並且運用在各種情境之中。在此循環過程中,舊顯性知識轉 化為新顯性知識,使所有成員皆能共享。如此每循環一次則增加組織之知識,使組織更 能運用這些新的知識情境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根據上述,本研究進一步對知識之流通做分析。Nonaka & Takeuchi (1995) 認為內隱 知識係透過經驗同步產生,且具類比特性之知識;外顯知識則係經過完整之知識循環過 程產生之知識,可透過數位(資訊技術)方式表現之知識。然知識表現型態(內隱或外顯) 通常隨環境內外部情況轉變發生循環,其循環過程如圖 4 所示。 實際執行. 內隱知識. 外顯知識. 連結. 外顯知識 內部化. 系統化. 圖 4 知識之流通 資料來源:Nonaka & Takeuchi (1995) 11. 個人層面. 內隱化. 團隊層面. 外顯化 組織層面. 內隱知識. 共同化. 文字表達.

(23) ․共同化:可不透過語言學習獲得內隱知識,如助理工程師觀察、模仿、練習資深工程 師的設計技巧。 ․外顯化:將內隱知識透過隱喻、類比、觀念或假設以語言方式表達,儘管不夠精確, 卻能促進成員間對話或集體思考產生概念性知識。 ․連結:透過文件、會議、電腦網路進行知識交換與結合,同時透過既有的知識分類、 擷取,有利於外顯知識傳播達成知識創新。 ․內隱化:透過共同化、外顯化與連結過程,逐漸將知識內化成個人的內隱知識。其原 動力在於實際操作,並配合語言傳遞 由圖 4 可知,知識之流通模式並非單一介面,換言之,知識若要快速與順利流通必 須動員組織整體,以 Nonaka & Takeuchi 所提出之模式,係分為個人、團隊及組織等三 個層面,且各層面存在不同之內隱及外顯知識,各知識會因共同化使內隱知識轉變為外 顯知識,或透過連結使外顯知識轉變為內隱知識,若持續不斷發生知識循環,促使知識 創新、擷取、分享及應用之發生,可提升知識層次及水準 (Noanka & Takeuchi,1995)。 瞭解知識之結構及流通方式後,本研究將探討知識管理之定義、方法與內涵,以作為設 立營建產業知識管理目標及原則之基礎。. 2.4 知識管理之定義 知識管理之定義如同知識本身,要將其作明確之定義實屬困難。然知識管理仍在近 年來備受矚目有兩主要原因,一為知識被列為企業資本之一個要項。彼得杜拉克在「後 資本主義社會」一書曾提到知識將取代土地、資金與機器,成為企業發展之重要資產 (Drucker,1993);此外,另一因素則係企業內部人才快速流動,造成企業內部知識財保 存不易。基於以上兩項因素,知識管理之概念則因應而生。目前知識管理之成功案例在 企業界頗多,然在產業中尚未發現導入知識管理之具體文獻,故本研究將彙整學者對知 識管理之定義,配合營建產業之特性與環境,提出符合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定義。茲將 各學者提出之定義彙整如表 3。 表 3 知識管理定義 學者 看法與學說 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知識管理係一種以取得、創造、擁有、統合、學習之系統化過程。 Consulting (2000) 並以及資訊、理解、經驗強化表現出來。 Gartner (1997) 知識管理為組織與科技之基礎,促使知識分享與再利用,並使企業 作業整合,達成確認、管理與分享所有組織之資產。 Gates (1999) 知識管理係資訊之收集、組織及傳遞,並透過持續分析及整合提升 資訊價值。 IBM (1999) 以先進資訊技術基礎建設為後援,改善商業結果之方法。 Johannessen (1999) 願景係提供知識管理一個方向。管理者須了解何種知識對創新而言 具關鍵性,如紀錄與強調各種類型之組織知識(包含系統性、外顯、 內隱、隱藏性知識、人際關係知識)。此外,建立組織內外部之個人 團隊網路,促使創意流通,並發展、解析、使用新知識。 12.

(24) 學者 看法與學說 Nonaka & Takeerchi (1995) 知識管理是創造、辨識、收集、分享、及調整組織知識之複雜程序。 O’Leary (1998) 知識管理係對知識源(Knowledge Source)之管理,目的在擷取知識與 再使用,典型是用資訊技術。 Tim Kotnour (1997) 知識管理係投入一群人員、流程及工具,以幫助知識之創造、擷取、 擴散與應用 Wiig (1997) 知識管理係能有系統、謹慎、革新、及應用企業知識,促使企業之 知識資產發揮最大之效益與回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經由上述文獻回顧可知,知識管理之重點在於促進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之快速流 通,以提升知識水準。近年來由於資訊技術之進步及 Internet 之廣泛發展,因此傳統利 用面授與文件儲存之知識管理模式,已不能應付 e 化環境產生之龐大知識,故若將知識 循環之管理缺口,利用資訊技術快速傳遞完整移轉之功能特性彌補,將可有效提升知識 分享及運用之速度,Hedlind (1994)亦指出知識管理將會應用專家系統、人工智慧來辨識 知識之經濟與文化價值。 在知識管理定義後,接著本研究將探討知識管理之方法,以瞭解知識管理之結構及 推動方式。然知識管理係新興之學說,一般性架構尚未被建立(Beckman,1998),儘管 如此,許多組織為執行知識管理(跟隨潮流)仍提出其知識管理架構,然這些方法並不能 滿足與適合組織之需求,故最後可能導致失敗(Rubenstein-Montano B. et al., 2001) ,如 BPR(企業流程再造)之失敗經驗,其原因係 BPR 只是一種思想,而不能稱之為理論,且 BPR 之內在機理與本質規律之瞭解尚未建立、方法體系不健全、分析工具不得力,都是 阻礙 BPR 在實踐中取得成效之因素。綜合上述,在推動知識管理時應清楚瞭解其結構、 方法體系及根據所屬領域之不同需求設計其知識管理方式。本研究將根據學者之看法, 綜合歸納後提出適合營建產業使用之知識管理方法,並根據此方法作為後續分析之依 據。. 2.5 知識管理之方法 在探討知識管理方法之前,本研究首先對知識管理之結構作分析,以全盤瞭解知識 管理之組成架構與層級間之關係。Liebowitz & Megbolugbe (2003)曾提出知識金字塔之 概念,以說明知識管理之結構 (如圖 5 所示) 。 在知識管理之金字塔中,最底層之基礎區塊,係創造知識管理意識與執行知識管理 之基準,且檢視是否有其他相似組織曾經執行過知識管理,進而學習其經驗;而發展知 識管理之分類,係以建構知識管理系統時提供足夠之詞彙與結構;在發展知識管理策略 與知識管理目標領域部分,係定位知識管理最常用之知識作業,本研究將此層級稱之為 知識管理之規劃階段。接著之層級則包含選擇合適之知識管理技術及工具、發展知識管 理之基礎建設與建置/培育知識管理之線上實踐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本研究 認為此層級係屬知識管理之建設階段。之後隨著組織之變更管理過程,知識管理之領導 與績效量測應被引導及推動,此層級係屬知識管理之導入階段,最後之層級係組織應對. 13.

(25) 整體知識管理系統、過程與實務極力推動,並在組織中建置及擴展良好之知識分享文 化,此層級係屬知識管理之推動、擴展階段。[註 1]. 擴展階段. 持續與 擴展知識分享 充分 執行. 推動階段 知識管理之 領導與績效. 導入階段. 知識管理之 技術/工具. 建設階段. 知識管理 之意識. 規劃階段. 知識管理 之策略. 變更 管理. 知識管理之 組成要素. 實踐社群之 建置/培育.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 目標之領域 之分類. 知識管理 之基準. 圖 5 知識管理金字塔 資料來源:Liebowitz & Megbolugbe (2003),與本研究修改. 綜合上述,可知推動知識管理之最終目的係促使組織具有良好之知識分享文化,且 必須依據所屬領域之不同而規劃推動模式及基礎建設,以達至最終知識持續快速循環之 目標。瞭解知識管理之架構後,本研究接著探討知識管理之方法,並由學者之論點綜合 規劃出營建產業適合之知識管理方法,如表 4 所示。 表 4 知識管理之方法論 學者 Liebowitz & Beckman(1998). Marquardt(1996). 看法與學說 1.確認 決定核心能力、來源策略與知識領域。 2.擷取 將存在知識定型 3.選擇 評估知識之關連、價值與精確性。解決相互矛盾之知識。 4.儲存 在知識庫中利用各種知識圖表,呈現企業之記憶(知識)。 5.分享 在員工之工作與興趣中散佈知識;並透過虛擬團隊推動知識 合作之工作。 6.應用 利用回收與使用之知識做決策、以解決問題、使工作自動化 與訓練。 7.創造 經由研究、實驗與具又創造力之意見發現新知識。 8.宣傳 發展與銷售以知識為基礎之產品與服務。 1.獲得 2.創造 3.移轉與利用 14.

(26) 學者. 看法與學說 4.儲存 Arthur Anderson (2000) 1.創造 2.確認 3.收集 4.組織 5.分享 6.適應 7.應用 Wiig(1993) 1.創造與獲得 2.編輯與轉換 3.散播 4.應用與獲得利益 Van der Spek and Spijkervet(1997) 1.發展新知識 2.保護新興與存在之知識 3.散播知識 4.合併可用之知識 Ruggles(1997) 1.產生 ●創造 ●獲得 ●綜合 ●融合 ●適應 2.編撰 ●擷取 ●呈現 3.移轉 O’Dell(1996) 1.確認 2.蒐集 3.適應 4.組織 5.應用 6.分享 7.創造 Van der Spek & de Hoog(1998) 1.概念化 ●盤點存在之知識 ●分析優勢與劣勢 2.反映 ●決定改善需求 ●規劃改善過程 3.行動 ●保護知識 ●結合知識 ●散播知識 ●發展知識 4.回顧 ●比較新舊狀態 ●評估成果 資料來源:liebowitz(2001). 由表 4 可知,知識管理之方法論大致上有創新、擷取、分享與應用等四個過程,故 本研究綜合各學者對知識管理之定義及方法,並考量 e 化環境之影響,將營建產業之知 15.

(27) 識管理定義為「以資訊技術為基礎,將知識有效整理、編碼與儲存,並加速創新、擷取、 分享、應用過程之發生,達成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快速循環,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如圖 6 所示。 內隱知識. 協同合作. Acquisition 擷取. Innovation 創新 IT. Application 應用. Sharing 分享. 整合啟發. 外顯知識. 圖 6 營建產業知識管理定義 由圖 6 可知,營建產業知識管理即在資訊技術之基礎下,促進內隱與外顯知識之快 速循環,並透過創新、擷取、分享、應用等過程,使知識於產業內產生自主升級之機制。 以下將針對知識管理之創新、擷取、分享、應用內涵進行分析。. 2.6 知識管理之內涵 經由上述分析,本研究已擬定營建產業之知識管理定義,為更瞭解各內涵之意義, 以下針將對各內涵進一步探討,茲說明如下。 1.知 識 創 新 Nonaka Ikujiro (1995)提出知識創新是經由內隱與外顯知識互動產生,並由共同化、 外化、結合、內化等四種模式交互循環達到創新之目的。Nonaka and Takeuchi (1995)認 為知識創新係指組織能提供處理資訊的基本架構,使成員能持續且重複獲得、創造、探 索及累積新知,並將知識傳播至整個組織,並將其融入產品、服務和系統的能力。Daft (1978)認為知識創新為組織透過新構想或行為發生,如產生、發展、執行等過程,係為 組織變革之手段、回應外部環境之改變、或影響環境之先發行動。Leonard-Barton (1995) 認為有助於知識創造活動包括共享解決問題、整合新技術流程工具、持續不斷實驗及從 外吸取新知等。 綜合上述學者之論述可知,知識創新目的為使知識可配合內外部環境情況修正,達 成更具效率之知識使用過程。亦即係將外顯知識,做系統化的整理,考慮適合產業之情 況將擷取的知識加以修改,使其更符合企業需求。. 16.

(28) 2.知 識 擷 取 Cohen and Levinthal (1990)認為組織對外界新資訊之吸收與同化能力,有助於創新之 活動。Helleloid and Simonin (1994)指出組織取得外界知識資源,可透過建構、處理、儲 存、擷取等程序。Leonard-Barton (1995)知識擷取機制的不同方式,與知識潛在利益或 競爭力相關。楊子葆 (1998)指出知識擷取之五種原則為目標導向、介面互動、資訊重要 性、網路關係與科技整合。 綜合上述學者定義可知,知識擷取之關鍵在於如何吸收外部資源,故知識之擷取可 透過引進新知識(購買專利)、聘請專業人才、委託研究及實用情況記錄達成。 3.知 識 分 享 Nonaka and Takeuchi (1995)認為知識分享需透過討論、語言、文件及資訊技術等方 法達成。Grant (1996)認為知識分享容易程度,與共同知識多寡與層次呈正相關,其中共 同知識包含語言、符號溝通、知識共通性、共享意義及個別知識領域等五個層次。湯明 哲 (2000)強調知識之分享必須建立誘因機制,鼓勵企業協同合作並提供內隱知識於產業 知識庫。 綜合上述學者觀點可知,知識分享係指組織透過鼓勵、引導等機制取得知識,經由 知識庫之系統分類,再分享於組織成員,並透過不斷的循環提升整體組織之知識水準。 企業管理者,可透過知識分享機制,將其內部知識提供予產業知識庫,亦可從產業知識 庫取得知識,提升企業整體效率;產業管理者則係將產業整體知識透過知識庫整合與分 析機制,使企業快速取得所需知識。 4.知 識 應 用 Kwon and Zmud (1987)提出知識應用可分成初始(Initiation)、採納(Adoption)、適應 (Adaptation)、接受(Acceptance)、常規化(Reutilization)、鼓舞(Infusion)等 6 個階段, 並具 5 個主要影響因子,包括使用者社群特性、組織特性、被採納技術特性、任務之技 術實施情況特性及組織環境特性。Liebowitz & Beckman (1998)認為知識之應用,係利用 已使用之知識做決策、進而達到解決問題、使工作自動化與教育訓練之目的。Gilbert & Gordey-Hays (1996) 認為獲取知識之目的在於應用知識,進一步可鼓勵組織學習。Grant (1996)認為知識之應用有賴共同知識,其中包含所有組織成員共同之知識元素(如語 言、符號溝通之形式、專門知識之共通性等),亦即超過組織成員運作所需求之資訊, 使個人也可跨越進入他人領域的功能。 綜合上述學者觀點可知,知識應用之關鍵在於知識之擴散程度,透過不斷之知識交 流,促使知識升級以維持組織之競爭力,故產業之管理者可將焦點著重於知識之擴散方 法,以增加知識之應用程度,達到知識創新之目的。 知識管理觀念自然存在於產業、組織與個人,然以往營建產業知識大多儲存於文件 或人員自身,造成知識之流通速度緩慢,再加上營建產業之人員流動率高,營建產業知 識流通困難,目前政府持續推動營建產業電子化發展,有效利用資訊技術,將可克服上 17.

(29) 述之知識管理障礙。透過創新、擷取、分享、應用等過程之資訊化,增加知識流通循環 速度,並可提高循環過程之正確及完整性,有助知識管理之落實,故本研究將以資訊技 術為基礎,發展產業知識管理模式。. 2.7 知識管理之工具 經由上述分析後(章節 2.1~2.6),已有完整性之知識管理概念,以下本研究則繼續探 討知識管理之推動工具,並選擇合適之工具作為後續本研究之分析依據。綜合學者專家 之看法 liebowitz(2001)、Liao(2003)、Gates(1999)、資策會教育訓練處(2003)綜合規劃出 目前常用之知識管理工具有人工智慧、企業資訊入口網站(EIP)、文件管理工具、知識社 群、線上學習(e-learning)、知識搜尋引擎、知識地圖等 7 項,茲簡述如下。 1.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之定義係指一個電腦系統具有人類之知識與行為,並具有學習、推理判斷 來解決問題、記憶知識與了解人類自然語言之能力。人工智慧之產生過程係對於人類因 問題和事物所引起的刺激與反應,而所引發之推理、解決問題、學習、判斷及思考決策 等過程,將這些過程分解成一些基本步驟,再透過程式設計,將人類解決問題之過程模 組化或公式化,使得電腦具結構性之方法來設計或應付更複雜問題。故能夠解決問題之 軟體系統,即稱之人工智慧系統。人工智慧係一種技術,而非一項產品。其目的係讓電 腦更能了解一般化之事物。 1999 年英國電腦協會 SGCI 曾對人工智慧與知識管理之關係作 SWOT 分析,此分析 如表 5 所示。[註 2] 表 5 人工智慧與知識管理之 SWOT 優勢 劣勢 ․透過知識啟發技術和機器學習技術,知識識別 ․文化或組織之問題理解力薄弱。 ․無法評估知識資產之效益。 與擷取將得到良好支援。 ․對於處理隱性知識之貢獻有限。 ․透過本體之使用經驗得以分類。 ․人工智慧技術在知識之整體性觀點上較貧瘠。 ․知識塑型與呈現技術。 ․對於過於冗長之知識有限制 ․理解問題之解決方法。 ․人工智慧系統係複雜且需要專家之技術,並可 ․支援知識分享與再利用。 ․經驗再使用與知識之應用(如,透過知識庫系 能昂貴。 統與案例式推論) 機會 威脅 ․人工智慧有許多實用經驗與技術來提供知識 ․知識管理還是另一個管理之術語。 ․知識管理在五年內可能會被新的宣傳活動取 管理。 代,且假使人工智慧時常與知識管理結合時, ․人工智慧能使員工之接受度更高。 將會被意識過於保守並遭受其他技術之衝擊。 ․知識管理係研究投資之良好工具。 ․知識管理可能會被文件管理、群組軟體與企業 內部軟體(intranet)之軟體公司所接管。 ․交談式╱知識庫系統之應用並非是知識管理。 資料來源:SGCI,1999(http://www.bcs-sgai.org/sgai/sgai.htm). 18.

(30) 由表 5 之人工智慧優勢,顯然係目前能幫助知識管理發展之技術。然人工智慧與知 識工程技術並非係知識管理之唯一解,但人工智慧學者已對 AI 與 KM 之研究與發展產 生興趣,且根據其研究成果知識管理之工作者也能受益。(Liebowitz,2001) 2.企業資訊入口網站(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 企業資訊入口網站係單一之傳遞介面型態,整合企業內、外部環境中所需之各樣資 訊,使員工、顧客及企業之合作夥伴,透過此介面可依各別權限即時獲得所需資訊,以 提昇企業之競爭力。「企業資訊入口網站」之概念來自於 Yahoo、Kimo 這些企圖扮演 網際網路單一進入及瀏覽點之「入口網站」,這些入口網站最早期之功能便是「搜尋引 擎」,協助使用者在廣泛之網際網路中搜尋所需資訊之網站連結,而搜尋引擎後來也成 了入口網站最基本必備功能之一。 然由於網際網路發展快速,使用者面臨的不再是資訊不足,而是如何獲得有效之資 訊,因此入口網站便依據網站所提供之內容類別,將其結集、歸納於不同之群組(如氣 象、股市及新聞等),讓使用者能便利地從這些分類中找到所需資訊(史博言,2000)。 故企業入口網站建置之重點,首先必需係透過單一介面來有效率地整合不同資訊來 源;並透過角色設定及權限管理,提升組織內文件管理及傳遞之安全性;而為加速使用 者之使用效能,須建立個人化桌面設定,以協助使用者安排例行工作,提昇員工工作效 率,同時可根據所需知識來源自行訂閱或搜尋。 3.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系統係用來處理企業組織資訊流通之工具,可整合 Fax、E-Mail、各種表 單及記錄等類型文件,把資訊適時地提供給適當之需求者。知識管理之主要活動即係管 理資訊之流動,收集、整理企業組織過去或現在之知識與資訊,讓需要者能即時快速獲 得正確之資訊。知識管理之目的係要提升企業智能;企業智能之高低可說取決於企業資 訊分享之廣泛程度。文件管理系統即係提升企業組織知識分享之工具,企業組織內之資 訊經由文件管理系統辨識、分類與儲存,被轉化為結構性之文件,透過網路機制提供所 有知識工作者輕易取得之相關文件,可以達到廣泛分享資訊的目的。(黃順昭,1999) 建立完整之文件管理系統端賴於整個企業組織中所有人員之配合及所有管理資訊 系統之整合與建置。在建立組織架構與管理資訊系統架構時,即應先行考量對於知識管 理及企業營運之需求和期許,進而逐一架構各個相關之管理資訊系統。廣義之文件管理 應包括前端之情報管理、行動文件管理與後端之專業知識庫管理或係所謂之企業知識入 口管理。而文件管理執行上應考量文件資料型態、文件儲存架構、文件分類與關鍵字、 不同文件之歸檔與數位化、數位文件尋找與檢索、數位文件行動化、數位文件群組分享 與權限管理、文件版本管理維護與更新與文件備份與安全保護等重點,讓需求者迅速獲 得相關文件,並使任何型態之文件都能很容易地進入文件管理系統運作之管制中(楊舜 仁,2000)。. 19.

數據

表 2  知識之定義
圖 4  知識之流通
圖 5  知識管理金字塔
圖 8  指引式知識地圖範例  第三種知識地圖之類型係特別與知識領域有關,用以辨別組織中可用或需要╱缺乏 之知識,本研究將此類知識地圖稱之為領域式知識地圖。如表 6 所示。[註 7]  表 6  領域式知識地圖範例  關鍵知識領域  可用知識領域  需要╱缺乏知識領域  知識擁有者  知識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   P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ccess - ICT skills: the technical skills needed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 - Information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satio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five areas: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第二層 尊重及懂得引述資訊來源,並對知識產權監管法例有所認識 高小 第三層

Digital PCR works by partitioning a sample into many individual real-time PCR reactions, some portion of these reactions contain the target molecules(positive) while others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