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 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楊容崴 指導教授:程瑞福.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2 年 6 月 研究生:楊容崴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資優班學生參與運動的現況,及對運動價值觀的和運動行為 的看法,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差異情形以及相關 情形。本研究以九十八學年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男女生錄取分數前五名學校之數理及語 文資優班學生作為抽樣標準,共發出問卷 526 名,回收之有效問卷 452 份。根據所得資 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及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資料處理,得到結果 發現:. 一、高中資優班學生普遍有運動參與的習慣,交叉比對規律運動比例為 32.1%,且男生 高於女生。另在每天運動累積 30 分鐘以上及每週運動天數超過三天的比例皆高於 臺灣一般高中職學生,顯示資優班學生有較高的規律運動習慣。 二、高中資優班學生對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信念皆表認同,對運動價值觀態度以道德 價值構面最高,以社會目的價值最低;而運動行為則以內在因素略高於外在因素。 三、「班別」的不同則在運動價值觀上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運動習慣確會影響國立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自我效能的認同,有參與運動的學生在運動價 值觀及運動自我效能看法皆高於不運動的學生。 四、高中資優班學生在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自我效能概念成中度相關,表示學生運動價值 觀越高則會影響運動自我效能越高。. 關鍵詞:運動自我效能、運動參與行為. i.

(3) On the Exercise Value and Exercise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June, 2012. Jung-Wei Yang Adivisor: Jui-Fu Che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how the high school Gifted and Talented (G/T)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as well as their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Value and Exercise Behavior. By cross-validating the given demographical variations such as sex, class, and exercise habi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of Exercise Value and Exercise Behavior, and how it effects the exercise habit of G/T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start, I distributed 526 surveys to G/T students in public high schools that provide both Mathematic and Science G/T class an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T class. These sample schools are the best five ranking by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2009. 452 valid surveys are taken and analyzed methodically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t 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amined result, four findings uncovered: 1. G/T students in public high school generally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The ratio of weekly exercising duration and frequency is 32.1%. Male rates higher than female. Compared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98 school year, the gifted students in daily exercise a total of more than 30 minutes and weekly exercise days over three days were higher tha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2. The feedback of the belief of Exercise Value and Exercise Behavior are mostly positive. The Moral Aspect is rated highest when valuing the purpose of exercising. The lowest is Social Purpose Aspect. The inner factors for example, mental and physical, etc take charges in Exercise Behavior, slightly higher than external factors, say environment and weather, etc. 3. Different exercise habits from group to group, however, effect the result.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xercise score higher in Exercise Value and Exercise Self-efficacy over those who do not participate. 4. The Exercise Value and Exercise Self-efficacy are moderate correlated, means the higher the score of Exercise Value, the higher Exercise Self-efficacy takes charge. Keywords: Exercise self-efficacy,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i.

(4)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高中資優生身心發展理論…………………………………………………. 8. 第二節 價值觀相關理論……………………………………………………………. 13. 第三節 運動價值觀相關理論………………………………………………………. 21. 第四節 運動行為相關理論………………………………………………………….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 54.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5. 第一節 高中資優班學生背景變項結構特色………………………………………. 55. 第二節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自我效能現況分析…………………. 6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自我效能之差異情形………………. 66. 第四節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相關情形………………. 79. iii.

(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中文部分………………………………………………………………………………. 87. 英文部份………………………………………………………………………………. 93. 附錄 附錄一 公立高級中學同時附設數理資優班及語文資優班之學校一覽表……….. 95. 附錄二 九十八學年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男女生錄取分數前五名學校………….. 95. 附錄三 正式問卷……………………………………………………………………. 96. iv.

(6) 表. 次. 表1. 資優生參與休閒活動種類之相關文獻一覽表…………………………. 12. 表2. 各學者對價值定義之分類表……………………………………………. 14. 表3. 皮亞傑兒童道德發展……………………………………………………. 17. 表4. 柯爾柏格(Kohlberg)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18. 表5. 運動價值觀分類表………………………………………………………. 25. 表6. 國內運動價值觀部份研究結果整理……………………………………. 27. 表7. 國內人口統計變項影響運動行為之研究結果…………………………. 34. 表8. 國內有關學生規律運動的情況…………………………………………. 35. 表9. 問卷發放學校數理資優班及語文資優班人數一覽……………………. 42. 表 10. 研究問卷專家效度名單…………………………………………………. 43. 表 11. 運動價值觀量表之預試分析摘要表……………………………………. 45. 表 12. 運動自我效能行為量表之預試分析摘要表……………………………. 47. 表 13. 運動價值觀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0. 表 14. 運動自我效能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2. 表 15. 運動價值觀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3. 表 16.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3. 表 17. 全體樣本性別分配表……………………………………………………. 56. 表 18. 全體樣本班別分配表……………………………………………………. 56. 表 19. 全體樣本一週運動次數分配表…………………………………………. 57. 表 20. 全體樣本運動持續時間分配表…………………………………………. 58. 表 21. 全體樣本運動時段次數分配表…………………………………………. 59. 表 22. 全體樣本運動強度分配表………………………………………………. 60. 表 23.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特性分析…………………………………. 63. 表 24. 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自我效能特性分析………………………………. 65. 表 25. 不同性別在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比較……………………………………. 66. 表 26. 不同班別在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比較……………………………………. 67. 表 27. 不同運動次數在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比較………………………………. 68. v.

(7) 表 28. 運動持續時間在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比較………………………………. 69. 表 29. 運動時段在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比較……………………………………. 71. 表 30. 不同運動強度在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比較………………………………. 72. 表 31. 背景變項對運動價值觀差異整理表……………………………………. 73. 表 32. 不同性別在運動自我效能之差異比較…………………………………. 74. 表 33. 不同班別在運動自我效能之差異比較…………………………………. 75. 表 34. 不同運動次數在運動自我效能之差異比較……………………………. 75. 表 35. 不同運動持續時間在運動自我效能之差異比較………………………. 76. 表 36. 不同運動時段在運動自我效能之差異比較……………………………. 77. 表 37. 不同運動強度在運動自我效能之差異比較……………………………. 78. 表 38. 背景變項對運動自我效能差異整理表…………………………………. 78. 表 39.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相關係數表……………………………. 80. vi.

(8) 圖. 次. 圖1. 個人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圖2. Rokeach(1973)價值觀的類目…………………………………………… 23. 圖3. 體育觀的類型………………………………………………………………. 23. 圖4. 規律運動、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概念圖…………………………. 29. 圖5. 自我效能理論結構…………………………………………………………. 32. 圖6. 研究架構圖…………………………………………………………………. 38. 圖7. 研究流程圖…………………………………………………………………. 41. 圖8.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相關之散佈圖……………………………………. 80. vii. 15.

(9)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 名詞釋義;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分別說明之。. 作為一名體育老師,讓學生獲得運動的正確概念與技術,以及培養長久的運動習慣 是我們所期望的,但在面對班級學生擁有不同先備知識的情況下,如何因材施教是一種 考驗,因此解決教學上的實際問題是最刻不容緩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教育部(2008)所公布的資優教育白皮書提出如欲提升國家競爭力,需要培育高素 質的人力,然高素質能力源自於高素質教育,除了針對資賦優異學生學術上的加強,全 人教育更是現今社會的重點,而運動便是重要的一環,運動可以使人擁有充沛的體力, 也是釋放壓力的管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78 年依據聯合國憲章人權宣言之精神, 提出「體育與運動之實踐,乃為人類基本的權利之一」的價值肯定,這不僅說明了運動 的重要性,更強調了運動權的世界潮流及共同價值。運動改造大腦一書提到由於運動有 助於增進腦部活化,大幅增長學習能力,還能消除壓力與焦慮,更有延緩老化等正面的 功效,而方進隆(2002)亦指出規律運動對於青少年在身體的發育和體適能的提升有很 大的助益,對於壓力紓解或人際關係都有很大的幫助。近年來社會已經相當肯定運動對 身體的益處,崇尚只念書不運動的學習方式受到質疑,為了提升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 慣,教育部體育司從民國 96 年著手推動快活計畫,期望高中及大專校院學生身體活動 每天至少累積 30 分鐘,且每週累積 210 分鐘的比率,每年提升 10%至 15%,國中小學 生於 2008 年達到 80%,也都在期望提升青少年規律運動的比例,但在生活上是否能達 成,課後的規律運動是有效提升運動量的重點。課後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程的延伸,更是 培養學生規律運動的時間,包括深度及廣度兩個面向(翁敏哲,2005)。但依據民國 99.

(10) 2. 年運動城市調查發現(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 ,國內規律運動的人口,以民國 95 年 的 15.5% 增加至民國 99 年的 26.1%,雖有成長但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及日韓等體 育大國相比,仍有相當的努力空間,可見國人在規律運動的比例,仍舊不高,宇炫明 (2007)指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重要資產,因此,建立一個正確的 體適能觀念及培養規律運動的行為是刻不容緩之事。. 價值觀的定義張春興(2001)認為是指個人在選擇評判人(包括自己)、事、物的 適當性、重要性、社會意義性時所依據的價值標準 (value standard),個人有了價值標準, 才會做出價值判斷 (value judgment)。而價值觀為影響社會互動或是個人行為的重要因 素之一,且價值觀是由學習而來的,因此,個人的價值觀是一種在社會、家庭、宗教、 教育、個人成長經驗、同儕和媒體等因素多重影響下的產物 (Blackwell, Miniard, & Engel, 2001)。成長的環境會造成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所代表的是一種對事情的動機及信念, 而鍾志強(1997)提出若能提升運動價值觀在學生心中的肯定,將會加強學生的運動動 機;而價值是支配人們各層面生活的原則,所以是普遍性的,因此也支配人們的運動參 與(呂奎延,2005);所以,運動價值觀亦能決定運動行為,且透過運動參與的方式表現 出來(吳佳玟,2008)。青少年是人格發展和生活適應的關鍵期,此時期的成長經驗及 許多觀念與行為的建立,往往對其未來人格發展和行為特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鍾瓊 珠,1996);而在青少年邁入成人的時期,思想與行為也由「轉型期」逐漸步入「定型 期」(Ginzberg, Ginzberg, Axelrad, & Herma, 1951),因此,資優班學生若能在此階段對運 動價值觀的看法表示正向,並和運動參與行為正向的互相影響,對於以後規律運動的養 成是相當重要,便如郭為藩(1972)認為價值觀念涵蓄於文化,作用於社會,依附於人 格,表現於行為,價值表現於選擇性行為,同時指導行動的選擇。因此個體擁有不同的 價值觀勢必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研究者本身在高中任教,而在教授體育課時發現資優班 學生明顯整體成績較一般班級突出,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也都相當積極,或許是資優 班學生完美主義的驅使,也可能是對運動價值觀的改變,認為運動是重要的,但在現今 整個大環境升學主義的盛行下,高中資優班學生能否擁有正確的運動價值觀,及擁有規.

(11) 3. 律運動的習慣令人疑惑,而關於資優生運動參與的相關研究並不多,若能進一步研究以 瞭解高中資優班學生的想法及行為,將有助於體育教學的課程設計,更貼近學生的需 要。因此,希望能藉由研究深入探討資優班學生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因素,作為了解學 生運動參與行為之參考。.

(12)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目的在呈現 資優班學生的運動價值觀現況,並檢視個人背景因素(性別、班別、運動參與行為)對 運動價值觀(個人目的、社會目的、能力價值、道德價值)及運動自我效能(外在、內 在)的影響部分,藉由深入瞭解學生運動價值觀和運動自我效能的關係後,希望研究結 果能提供高中體育教師做為研擬與提升對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參考。根 據以上目的敘述如下:. 一、瞭解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情形。 二、瞭解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自我效能之現況。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自我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情 形。 四、探討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自我效能之間的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參與行為現況為何? 二、高中資優班學生對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自我效能之看法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資優班學生對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自我效能各層面差異情形為 何? 四、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自我效能之間的相關情形為何?.

(13)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資優班學生 根據教育部(2009)修正之特殊教育法第四條所規定,所稱資賦優異之學生,是指 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 施之協助者。其分類如下: (一)一般智能資賦優異; (二)學術性向資賦優異; (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 (四)創造能力資賦優異; (五)領導能力資賦優異; (六)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 本研究中所指資優班學生是一般智能資賦優異之學生,並在九十九學年度就讀公立 高級中學二年級的數理資優班和語文資優班之學生。. 二、 運動價值觀 運動價值觀是人們看待運動這項客體所具有的價值,是人們判斷運動這件是值不值 得或應不應該去做的信念與標準(陳律盛,2009) ,代表著是一種對運動的看法及評斷, 有了這些價值觀才會對事物產生判斷及意義;而 Rokeach(1973)經研究後對價值觀進行 分類,將價值觀分成個人目的價值、道德價值、社會目的價值、能力價值等四個面向, 本研究利用「運動價值觀量表」,從四個面向來探討個體對運動所抱持的看法為何。.

(14) 6. 三、運動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自評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行為所具備的能力或信心,因此是 個體能力的感受,而非個體真正具備的能力(Strecher, DeVellis, Becker, Rosenstock, 1986);本研究的運動自我效能係指研究對象在判斷有阻礙或缺乏支援的特定情境下, 能否主動開始或持續運動行為的判斷,本研究利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從內在及外 在層面來探討高中資優班學生對運動所抱持的看法為何。. 四、運動參與行為 所謂運動行為是一種有計畫、有組織、一再重覆並且有目的的藉以改善或維持健康 體能的身體活動(Casperson, Powell, & Christensen, 1985)。本研究所定義的運動參與行為 指的是資優班學生除了共同在校之體育課時間外,課間或課後自發性的規律參與運動行 為,欲瞭解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現況,以問卷調查學生的運動時段、每週運動次數、運 動持續時間及運動強度的面向。.

(15)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使用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查詢全國高級中學一覽表,確認哪些高級中學設有數 理資優班和語文資優班,並以九十八學年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男女生錄取分數各前五名 之高級中學來做為學校的抽樣標準,所抽樣學校為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師大附中、中 山女中、武陵高中、臺中一中、臺中女中、文華高中等八校,抽樣每個學校二年級的數 理資優班和語文資優班共十六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人數共 526 名。於 2011 年 6 月 1 日 ~2011 年 6 月 15 日以「高中資優生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 進行問卷發送,以探討其學生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的現況。. 二、 研究限制 (一)研究工具的限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所採用問卷是屬自陳式量表,受試者 可能在填答時受到主觀認知與態度的影響,因此,此研究只能假設受試者皆據實 以告。 (二)研究推論的限制:本研究僅止研究所抽樣的八所高中資優班學生,因此所得到之 結果無法推論至國中或其他高中學生。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自變項的運動價值觀為自我概念的其中一項,無法控制 其他的影響因素,因此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一。.

(16)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瞭解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章特別針對相關文獻和理 論進行探討,內容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高中資優生身心發展理論,第二節是價值觀相 關理論,第三節為運動價值觀相關理論,第四節則是運動行為相關研究,此章探討結果 將作為自陳式問卷的基礎。. 第一節. 高中資優生身心發展理論. 本研究對象為高中生,年齡在十五歲到十八歲之間,此ㄧ時期的青少年是由兒童 進入成年的過渡時期,不但展現體型、外觀、第二性徵等生理層面,也彰顯於認知、情 緒、社會關係等心理上的發展(李惠加,1997);而研究對象資優生的情意特質包含高 度內控信念、敏感、過度激動與完美主義,這些共同特質更為資優生帶來正反兩面的影 響(王琡棻,2009),對學習方面也會產生影響。因此在青少年生理及心理急速發展與 變化,並受環境中父母、師長、同儕影響甚大的階段下(蘇建文,1994),本節根據以 下部分探討高中資優生的身心發展:一、資優生的定義與界定,二、資優生身心發展特 徵,三、資優生和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四、本節小結。. 一、資優生的定義與界定 面對「不一樣」時我們總是充滿好奇並產生疑惑,而每個個體在先天上本有不同的 相貌與思考能力, 「智力」是描述個人才智高低的用語,提供我們一種了解差異的方法, 而歷年來的心理學家對於智力的定義一直都不同的看法,但歸納之下不出五種概念(張 春興,1994): (一)智力是抽象思維的能力。 (二)智力是學習的能力。 (三)智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智力是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兩者交互而成所發展的能力。.

(17) 9. (五)個人智力的高低可由外顯行為表現之。 以上說法可說明智力是經由遺傳得到的心理特質能力,和所處環境長久而得到的經 驗,經判斷思考後而做出來的行為;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迦納(Gardner,1983)所提倡的 智力多元論,強調人類的心理能力中,至少有七種不同的能力: (一) 語文智力 (二) 數理智力 (三) 空間智力 (四) 音樂智力 (五) 體能智力 (六) 社交智力 (七) 自知智力 根據資優教育白皮書(2009)的規定,資賦優異的學生必須高於平均數以上兩個標 準差,並規範資優學生鑑定流程需加入教師觀察推薦,以多元多階方式鑑定評量資優學 生。孔子在春秋時代便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想法,而現今的做法則是將學生透過智力測驗 的鑑別,將能力不同的學生編派到不同的班級中,讓學生能得到更適切的教學內容;特 殊教育法的第一條提到:「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 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制定本法;而在第十一條 說明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得設特殊教育班,其辦理方式如下三種方式: 一、集中式特殊教育班。 二、分散式資源班。 三、巡迴輔導班。 對應到高中資優生施行方式,現行許多學校中都採取集中式資優班,本研究所抽樣 的所有學校皆為此種班級類型。.

(18) 10. 二、資優生身心發展特徵 根據多元智慧的分類,在學校常見的資優班大概分為學術資優班(數理與語文資優 班)、美術班、音樂班、體育班等,希望針對學生特殊的性向做更專精的學習及加強, 但台灣社會中由於升學掛帥的價值觀所致,資優班反而成為升學率的保證,家長們無所 不用的想將孩子送入資優班,認為成績優異便是資優生的唯一特徵,因此總強調在學業 認知方面,在情意方面卻不太重視,疏忽資優生在生理年齡(chronological age)與心理年 齡(mental age)上,具有非等同發展的情形,因而常會造成資優生情緒方面的壓力,所產 生之適應問題就愈嚴重(郭靜姿,2000;Gross, 2002;Silverman, 1993);除此之外資 優生是充滿好奇心和充沛的學習動力,因此他們在上課時會問得更多問得更深,為了因 應資優生學習的速度和範圍,專家所建議一般的資優教育的策略是採取充實式和快速式 的學習(李德高,1988)。體育課能讓學生之間有更多機會互動,而研究者發現資優生 在體育課中會將考試內容作不斷的練習以求高分,和他人的互動與合作相對較少,可能 是資優生一般而言較傾向於內控,加上其與生俱來的高責任感,常導致個人會設定較高 的目標並追求完美(吳昆壽,1999),或是由於台灣家長觀念分數至上的觀念,期望孩 子拿高分;因此,研究者認為上述的資優生教育策略用於體育課實適用充實式,在認知 方面可提供學習者更充實的資料;在情意方面,Tannenbaum(1983) 建議團體訓練時應 特別強調以下各項工作:腦力激盪、觀察、分類、詮釋、分析、評量、比較、區分、綜 合、流暢、適應力、創造力、苦心經營、作假設、機警、欣賞、價值分類、獻身,如此 ㄧ來不僅可以藉由教育方式傳遞資優生對體育正確的概念價值,對於技能學習也避免體 育課變成單一動作的重複練習。. 三、資優生和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 Silverblatt 和 Eliceri (1997)將刻板印象(stereotype)定義為對於個人、團體以及事物持 有過於簡化的概念,在台灣對於資優生大眾往往會賦予書呆子的稱號,或是給予不喜歡 運動的想法,這些所謂的刻板印象,事實真是如此嗎?台灣社會由於對學歷的重視,家 長們對孩子學習目標便是成績好,因此不太在乎孩子們的休閒活動,在過去的教育環境.

(19) 11. 中,可以很明顯看出偏重知識學習的部分,但近兩年有學者探討國中 900 位資優班學生 到底運不運動,得出的結果反而是處與維持期運動的比例大於一般生,佔 18.9%(劉俊 宏、劉淑燕,2008),跟我們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資優學生往往受到參與運動的阻礙 因素是由於家長和學業的影響,會得出此結果,可能是因為家長對運動價值觀的提升, 而開始對運動的重視所致。 近幾年來健康議題的盛行,許多研究者開始對資優生的休閒活動感到興趣,有許多 探討參與休閒活動的項目之相關論文整理如表 1,畢富國(2007)在研究中針對高中學 術類資優生休閒參與所得到的結果,以參與大眾媒體最多,社交活動次之,運動休閒最 低;李偉清(2007)則是對國中小資優生資優生進行問卷調查,而其休閒內容順序為娛 樂類、藝文類、體能類、社交類;而根據林金城(2005)的研究指出,國中資優班學生 的參與程度最高的項目依序為玩電腦、看電視、閱讀課外書籍、團體球類運動、收聽音 樂、廣播、看球類運動;黃薇如(2005)在國小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中得到參與程度, 依序為看電視或錄影帶、閱讀書籍、聊天、上網瀏覽資料、球類運動。在上述的研究中 顯示,年齡之間的差異不大,由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分別為研究對象得到的結果,運 動都排名在娛樂類的後面,或許由於課業的繁忙,加上電腦電視的普及,相較於運動需 要時間、空間的關係,娛樂類休閒活動的隨手可得,讓這個選項容易受到學生的選擇, 另一方面,資優學生選擇參與的休閒活動中皆有「運動」,希望因此能瞭解資優生在參 與運動的比例,進而提升學生運動參與行為才是重要的地方。 資優生在參與運動性休閒的順序上,黃薇如(2005)的研究中得到以球類運動、騎 腳踏車、慢跑、民俗活動及游泳;李偉清(2007)的順序則為打球(棒壘球)、腳踏車、 慢跑、游泳及爬山健行;魏展聘(2006)則在針對國小資優生研究得到球類、戶外性活 動及水上活動,而王振宇(2009)的研究對象為各種資優偏向的資優班學生皆納入,而 得到球類、舞蹈、游泳、田徑的順序,而產生此結果有可能是: (一)研究對象大多以國中小的資優生為主,而運動項目的順序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對 於運動的喜好和年紀較無相關。 (二)運動種類皆以球類為首,可能跟青少年喜歡挑戰自我和他人競爭有關,互動式的.

(20) 12. 活動可提升運動參與的動機;而其他可以由個人獨自進行的項目,如:慢跑、健 走爬山、游泳等運動,則可能是由於場地的限制、費用及同伴有無的關係。. 表1. 資優生參與休閒活動種類之相關文獻一覽表 作. 者. 黃薇如(2005). 研. 究 對. 象. 國小資優班學生. 結. 果.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看電視或錄影帶、閱讀書籍、聊 天、上網瀏覽資料、球類運動。. 林金城(2005). 國中資優班學生. 參與程度最高的項目依序為玩電腦、看電視、閱讀課外書 籍、團體球類運動、收聽音樂、廣播、看球類運動. 畢富國(2007). 高中學術類資優生. 休閒參與以大眾媒體最多,社交活動次之,運動休閒最低。. 李偉清(2007). 國中小資優生. 資優生休閒內容:娛樂類、藝文類、體能類、社交類. 四、本節小結 資優生在阻礙因素產生較一致的原因,不外乎是沒有時間或功課壓力的因素,而在 參與動機的方面,則發現跟研究對象的年齡上有所差異,國中小學生大多跟家庭生活的 因素有關,而在高中學生會明顯增加跟同儕有關的因素,因此,青春期的學生在生活經 驗增加之後,對於運動的概念是否受到更多的影響而造成改變,是值得探討的。 對於資優生運動行為的現況或是休閒活動的研究,國內已逐漸增加的趨勢,但對於 資優生心理層面對於運動的價值觀念或對運動行為的看法較為缺乏,尤其在資優生內心 複雜的情況下,若能深入瞭解有助於尋找方法提升運動行為。.

(21) 13. 第二節. 價值觀相關理論. 本節首先瞭解價值觀的定義及內涵,接著探討價值觀的發展和年齡的相關性,並 藉由相關文獻了解價值觀的功能,最後針對相關文獻瞭解價值觀的研究方法大致為何, 供本研究選擇研究方法,共分為五個部分:一、價值觀的定義,二、價值觀的內涵,三、 價值觀的發展,四、價值觀的功能,五、價值觀的測量方式。. 一、. 價值觀的定義 人類不斷在思索有關價值的相關問題,一般使用上在各領域也對價值有其不同的解. 釋,價值(value) 一詞原先是用於商業上的辭彙,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為物品的價格, 概念是認為產品對顧客有需求才代表有價值產生,而這些價值是依據購買者為此付出多 少代價來計算的;主觀的支持者如享樂主義者(Hedonism)所主張的價值和快樂是相等的 (Aristippus, Epicurus, Jeremy, & Bentham);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凡能滿足欲望和實現企圖 者,即是價值;而犬儒學派進一步主張價值在於合理的意志;在心理層面上,價值代表 的是一種信念,在於個人對事物的重視程度;根據社會學觀點,所謂價值者,乃泛指行 為主體之欲求和需求,經由外在客體之互動過程,而獲得了滿足的主觀效果認定,不同 學派經不同的觀點切入,逐漸勾勒出價值的特徵,價值會對一個客體而產生意義,因此 價值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它必須依附在別的物質上才有可能產生意義,若鑽石沒有經 由拋光,它便是一個普通的石頭,無法產生其美感或是經濟上的價值,也就是經由賦予 其意義的行為才會產生價值。 研究學者對價值一詞的解釋非常的廣泛,李慈梅(2003)針對許多學者對價值的不 同解釋,經過整理作出表2 對價值定義的分類表,可以更清楚瞭解不同之涵義:.

(22) 14. 表2. 各學者對價值定義之分類表 類. 別. 將價值視為一種. 定. 義. 價值係指個人所知覺事物的重要性與意義。. 知覺或信念. 學. 者. 張春興(1986) Baier and Rescher(1969) Conner and Becker(1975) England(1975) Rokeach(1973,1980) Engel 等(1978) Boote(1983). 將價值視為一種. 價值代表一種行為的目的或方向,這種行為的目. 寇龍華(1969). 目標或目的. 的或方向,表現在人際互動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 文崇一(1972). 係上。. Schwartz(1994). 價值是人類對某事物喜好的傾向。. 邱連煌(1978). 將價值視為一種 傾向或偏好. Kluckhohn(1961) Rogers (1969). 價值為一個客體. 將價值視為行為. 價值是客體的本質,凡能引起人們興趣,或人們. 李德順(1987). 認為好的事物皆可視為價值。. 袁貴仁(1991). 價值是個人或社群用以判斷事物或行為的標準。. 郭為藩(1972). 的準則或規範. 溫世頌(1980) 詹火生(1988) 文崇一(1989) Pollay(1983) Gaus(1990) Schwartz(1990) Eitzen and Sage(1991). 資料來源:李慈梅(2003)。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以民生報、中國時報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臺北。. 但也有以下學者則將價值做比較完整的整理: 張春興(1992)在張式心理學辭典裡,對價值的定義做的描述是: (一)價值意指任何美好的程度。 (二)價值為社會認可值得去追求的事物。 (三)價值是依據個人主觀的判斷,認為事物與自己有關,且對人有重要性與意義性。.

(23) 15. 郭為藩(1972)認為價值的概念可分成三方面: (一)價值是一種明確或隱含的邏輯概念,是「認知的」;價值是「意欲的」,影響到 行動方式的選擇、目標的決定、手段的採用;價值代表「可欲的」事物。所以, 價值顯示個人對事物的欲求及行動傾向,可以預測個人行為。 (二)價值是一個客體,是一套可分析的概念系統,是可分辨的理念。價值通常存在於 價值系統中,其結構因人而異、隨不同社群而有所分別。 (三)依功能的層面來看,價值具有指導個人行動、維持人格統整的作用,也是人格系 統、社會系統及文化系統不可缺之要素。 以上的解釋讓我們可以知道價值不是一座天秤,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對個體對客觀事 物的信念或是傾向,而這些自身的想法便牽動著行為的產生,也就是主體概念者認為事 物具有價值是經由主觀評價而來的,若沒有主體給予評論,則事物便沒有價值可言。. 二、價值觀的涵意 人類在出生的時候都是擁有一樣的感官以及知覺的能力,而思想方面則是如同白紙 ㄧ般的純粹及單純,但經由成長過程中不斷與他人互動,每個個體所產生的經驗開始產 生極大的差異,價值觀也便開始逐漸的形成,而影響或決定個人價值,「價值社會學」 ㄧ書將其因素分成三部分,並提出個人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如圖 1 所示: (一)累積經驗:個人直接經驗、個人間接經驗、社會情境。 (二)嗜好、偏愛、想像與創意。 (三)社會化結果。 累積經驗 個人先驗性 感官與知覺. 嗜好偏愛 想像與創意. 價值觀的內化 與自主性. 社會化結果 圖1. 個人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資料來源:陳秉璋、陳信木(1993) 。價值社會學。臺北:桂冠。. 價值觀 的運作. 價值觀 的外顯.

(24) 16. 而張春興(2001)對價值觀的意義則是認為 (一)價值觀是指個人在選擇評判人(包括自己)、事、物的適當性、重要性、社會意 義性時所依據的價值標準 (value standard)。個人有了價值標準,才會做出價值判 斷 (value judgment)。 (二)個人的價值觀,除道德方面以外,也包括經濟、宗教、審美等其他方面。價值觀 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學到的。 組織行為學者認為價值觀乃個人行為參考架構的重要元素,是了解個人態度、知覺 動機和性格基礎,且在某些情況下,價值觀也可以用來解釋個人行為(孫沁光,2001); 林靜宜(1998)認為價值觀涉及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並融合了個體的思維模式 與善惡偏好等特質,如此由外而內的形成模式,並表現在個人由內至外,批判事物外顯 性或內顯性的信念,影響著個人態度及行為。 由多位學者研究當中可歸納出,價值觀為影響社會互動或是個人行為的重要因素之 一,並且價值觀是由學習而來的,個人的價值觀是一種在社會、家庭、宗教、教育、個 人成長經驗、同儕和媒體等因素多重影響下的產物 (Blackwell, Miniard, & Engel, 2001),成長的環境不同則會造成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價值觀所代表的是一種對做事情 的動機及信念,也就是說,隨著自身的價值觀念內化後,當與他人互動時價值觀便會開 始運作,最後經由選擇後做出決定,而透過這些行為才能看的出其個體的價值觀為何。. 三、價值觀的發展 個體的人格是影響價值觀有所不同的因素,而價值觀的建立是不斷經過人、事、物 之間的互動,使其價值觀念孕育而生,從嬰兒、孩童到青少年的變化最為明顯,因為其 個人、家庭、學校間的觀念衝擊及互動。人格發展是採階段性的,人格發展理論中佛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論和之後的艾瑞克森提出了心理社會論都有如此的說明:.

(25) 17. (一) 人格發展論:精神分析論和心理社會論 佛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包含有 1.本我(id):與生俱來,尋求生存滿足的本能性衝動。 2.自我(ego):出生後經學習而獲得的,其功能是在現實社會中尋求個體需求的滿 足。 3.超我(superego):人格結構的最上層,是社會化過程中被塑造而成的。三種人格不 斷產生衝突以及調和,而產生內在動力,便是促成人格發展的最大動力;艾里克森是發 於自我成長的內因做為人格發展的動力,並認為人格發展並不似佛洛伊德所認為主要產 生於出生到青少年時期,因為社會發展在教育心理學上的意義是個體在成長階段,受社 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其對待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不斷改變(張春興,1996)。. (二)認知發展論 道德判斷並不單純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在面對其問題時,個人從對自身的 利益衝突中去融合判斷而做出決定,而這些考慮因素則是來自於本身的價值觀,並帶有 社會文化的意義;心理學家認為道德觀念和行為,都是個體在人格成長中經由社會化的 歷程逐漸發展而成的,因此強調道德發展而不強調道德教育,從皮亞傑 (Piaget) 到柯爾 柏格(Kohlberg) 對道德發展理論,在表 3 及表 4 分別說明兩種理論:. 表3. 皮亞傑兒童道德發展 階段. 年齡. 道德(價值觀)思維判斷. 無律. 0~3 歲. 他律道德. 10 歲以前. 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多半是根據別人設定的外在標準. 自律道德. 10 歲以上. 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根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 規則並不構成責任意識,或沒有約束力,因此和道德無關. 資料來源:整理自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26) 18. 表4 期. 柯爾柏格(Kohlberg)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別. 發. 展 階. 段. 心. 理 特. 徵. 前習俗道德期. 1. 避罰服從取向. 只從表面看行為後果的好壞。盲目服從權威,只在逃避懲罰。. (9 歲以下). 2. 相對功利取向. 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 習俗道德期. 3. 尋求認可取向. 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讚許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 (10 歲~20 歲). 4. 遵守法規取向. 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 5. 社會法規取向. 了解行為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而經大眾所建立的。只要大眾. 後習俗道德期 (20 歲以上). 共識社會規範是可以改變的。 6. 普遍倫理取向. 道德判斷係以個人的倫理觀念為基礎。個人的倫理觀念用於判 斷是非時,具有一致性與普遍性. 資料來源: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四、價值觀的功能 上述相關對於價值的研究,學者普遍視價值為一種做事依據的準則或規範,並認為價 值是影響或決定社會互動與個人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接下來所要探討的是價值觀 的功能,它說明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影響行為,尤其在經過家庭教育、同儕互動及社會化的 過程後,青少年正在架構自己的價值觀,並逐漸將對事物的態度定型,正確的價值觀的養 成便相當重要,偏差的觀念便會影響其錯誤的行為。 Rokeach (1973) 歸納出價值觀的功能有以下幾項: (一)行為的標準 價值觀是評斷個體行為與成就的標準,並經由多種方式引導人的行為: 1. 決定人們對社會公共議題的立場。 2. 支持人們對某種特定政治、宗教意識型態的偏好。 3. 指導個人在他人面前的行為表現。.

(27) 19. 4. 用以評價他人行為好壞的依據。 5.說服和影響他人的信仰、態度、價值與行動。 6.合理化行為,使自己被他人或社會所接受。 (二)協助個人解決衝突及作決定 價值體系是經由學習得到的許多原則、概念,價值體系包含著多種不同的價值, 當這些價值相抵觸時,價值體系可幫助個人解決衝突,並做出最後的決定。 (三)賦予行為意義 當人們建立價值體系後,才能把握行為的意義,理解目標與行為間的關連性。 (四)維繫並增進自尊 價值觀有激勵個人去達成終極目標的作用,因此價值為維持並增進自尊的工具,它 協助個人適應社會、自我防衛與自我實現。 陳秉璋和陳信木(1993)提到現在社會在工業資本主義的洗禮與衝擊下,過去的農 業社會的安貧樂道已不復見,轉而受物質主義的感染,往往為了滿足物欲,產生許多反 道德的行為,這根本之處便是由於個人價值觀的改變。價值觀對個人思想、態度和行為 均有重大的影響,更是維繫社會運作的要素,因此,如何拿捏這個社會的規範或標準, 並依據此規範來做出行為是相當重要的。. 五、價值觀的測量方式 「自我概念或自我結構,可視為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綜合的看法。在此看法中既包括 個人對自己能力、性格以及人、與事、與物之關係等諸多方面;也包括個人從目標與理 想的追求中所獲成敗經驗,以及對自己所做的正負價值。」這是羅傑斯(Rogers,1951) 對 自我概念所下的定義;因此價值觀也可視為一種自我概念,它擁有主觀的心理狀態或特 質,代表的是個體內心的價值判斷所做出的決定,不過自我概念無法從外在觀察評量, 只能靠個人的自身體驗,但因其性質與態度和人格等有密切的關係,評量的方法則與人 格之測量方式接近,主要四項的評量方式在鍾志強(1997)及吳佳玟(2009)的研究中 皆有出現:.

(28) 20. (一) 觀察法: 以行為做為價值的指標,在自然獲控制的情境中,由受過訓練的研究者對被觀察者 行為表現作有計畫、有系統的觀察與紀錄,並依所得資料來推論被觀察者的價值觀念。 使用本法雖可獲得一手最真實的行為,但在觀察過程中,對於行為的界定、取樣、觀察 的時間、方法及其分類、紀錄均須具備相當技巧,除非受過專業訓練,否則不易為之。 (二) 晤談法: 由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訪問,透過訪談,根據受訪者自行陳述的資料以及受訪者 的相關反應來分析及推論其價值概念。由於本法採個別進行,故在晤談過程中,研究者 可適度調整或修正晤談的問題,故易於配合受訪者的發展階段及心理狀況,就其價值觀 加以探討。但因晤談法係面對面的情境,訪問者的身分、條件及人格特質均會影響受訪 者的反應,降低回答的真實性。 (三) 內容分析法: 以靜態資料為主,如個人的著作、書信、日記等,從某些特定的符號出現頻率、強 度、方式或相互關係等方面來推論個人的價值觀念。 (四) 問卷與量表法: 由研究者依據其研究目的、方向、及其理論架構,設計編製標準化的問卷或量表, 經由研究參與者填答後,依據研究對象回答的資料來分析其價值觀念。本法係以問卷或 量表方式為之,故可以一次對大量的群體進行,收集大量資料,但因無須面對面研究者, 故填答資料亦可能較為真實,且減少研究參與者的壓力,故用於團體價值分析探討時, 此法較其他方法更易進行。 本研究是研究資優生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的範圍為八所學校的 十六個班級,是屬於較大的群體,因此選擇自陳式的問卷來收集資料,透過問卷內容中 對於運動價值觀和運動行為兩方面的多個描述題目,讓受試者究題目中適合個人情形者 選答即可。.

(29) 21. 第三節. 運動價值觀相關理論. 本節進而探究運動價值觀的定義及內涵,並根據相關文獻瞭解運動價值觀的分類方 式,以做為高中資優班學生運動價值觀來源構面的參考,最後針對相關運動價值觀的研 究做整理分析,本節共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說明:一、運動價值觀定義與內涵,二、運動 價值觀的分類與類目,三、運動價值觀相關研究。. 一、運動價值觀定義與內涵 運動價值觀是人們看待運動這項客體所具有的價值,是人們判斷運動這件事值不 值得或應不應該去做的信念與標準(陳律盛,2009);而陳其昌(2009)認為運動價值 觀係指個人透過運動的學習之後,對所從事之運動重視與偏好程度,所產生運動信念標 準的看法,為個體對於運動的整體性判斷之價值取向;柯孟君(2005)體則提出體育價 值觀是指各體對於體育活動或運動本身所抱持的ㄧ種獨特的信念,包含認知、情意、技 能,影響其所有關於從事、參與體育活動或運動的行為,更是從事該項身體活動的指標, 由此可得運動價值觀亦能決定運動行為,且透過運動參與的方式表現出來(呂奎延, 2005;吳佳玟,2008),這種特定性的運動價值觀將是影響人們運動行為及規範的重要 因素;而這些標準根據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來說可能經由家庭和社會觀念的灌輸或是學校 體育教學的影響,然後使個體產生對運動不同的興趣以及偏好,並經由信念的強化而影 響其運動行為。 運動一直是個不退流行的話題,體適能的概念更是政府想要推展的部分,尤其在現 今健康意識的高漲下,運動的重要性更是深植大眾的內心,加上運動選手在國際上爭 光,進而提高台灣的知名度,讓社會更重視這一方面,又或是大眾傳播的進步讓大家可 以欣賞到頂尖的運動比賽,運動似乎已經很自然的進入全民的生活裡,他所強調的精神 是正面的,奧運則是強調的是更高、更遠、更強,劉一民(1991)則認為運動價值是追 求運動的真善美,而孔子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 也君子」的概念,說明我們都不斷追求所謂的運動家精神。因此,在對運動擁有正面看.

(30) 22. 法時,由於價值是一種信念,深植於個人的心中,會指引個人的行為(鍾志強,1997), 將對提升運動的價值觀及增加運動行為是有幫助的,吳民清(1983)則發現運動的價值 與個人道德發展具有關係存在,且個人的價值判定雖不能單獨決定其行為表現,但卻是 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當運動職業化商業化之後,有些選手的價值觀偏差,而讓 許多負面的問題浮出檯面,禁藥、放水、暴力事件的產生,藉由媒體傳播之後,影響的 層面會變大,青少年正值成長過程,價值觀正在轉變,而學校是青少年活動最長時間的 地方,加上許多觀念又易受同儕或老師影響,體育教學和體育價值觀兩者關係上,其是 相互影響又有互動關係,所以正確體育價值觀的養成是學校體育教學所欲達成的目標之 一(鍾志強,1997),此外運動本身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在其中會碰到許多道德品格 的問題,而王宗吉(2001)也提到青少年參與競爭性的體育活動是有益於人格發展與灌 輸文化道德的觀念,因此若能夠藉由體育教育中得到正確的運動價值觀念,對全人的發 展也是有其益處的。. 二、運動價值觀的分類與類目 Perry (1926)曾將價值觀分為:哲學式、心理學式與歷史式三類。Rokeach (1973)則 將價值區分為兩個範疇,首先他將價值視為「人們所抱持的標準」(values as criteria), 因而某人會有他的價值觀;其次他將價值視為「事物的屬性」(values as properties),亦 即一件事「具有價值」或該事物是有價值的。又進一步將之細分為: (一)個人價值(personal values):滿足個人生活或生存的目標。 (二)社會價值(social values):滿足團體的發展或生存目標。 (三)能力價值(competence values):為實現自我目標與突顯個人才能所應具備的價值 (四)道德價值(moral values):為了在人際間(interpersonal)的行為上表現出適當的舉止。 Rokeach 除了將價值分為「目的價值」與「手段價值」(亦即工具價值)之外,更 將目的價值再細分為「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手段價值則包含「能力價值」與「道 德價值」。此分類方式簡單又清晰,並可以包含運動價值觀的類目;而李慈梅(2002) 研究中也將此分類做了表格式的呈現,許多運動價值觀的研究都採此分類方式,如圖2。.

(31) 23. 目 的 價 值 個.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目的價值. 社. 人. 個人工具價值(能力價值). 社會工具價值(道德價值). 會. 手 段 價 值 圖2. Rokeach(1973)價值觀的類目. 資料來源:李慈梅(2002)。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以民生報、中國時報.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而在國內王宗吉(1996)進而將運動價值觀大致上分為兩項,如圖 3 所示,第一是 將運動的價值和為實現運動而被公認的外部特定社會價值相結合,再以此作為達成之手 段,使運動正當化的想法則稱之為「運動手段論」;另一種則將運動的價值視為運動自 身內在東西,加上運動經驗,對人類社會帶有意義和價值性,是一種作為目的的活動, 促成運動正當化的想法則稱之為「運動目的論」;. 運. 動. 禁. 身體人格培育論-重視獻身. 慾. 主. 義. 勝利主義-重視運動求勝的. 運. 於運動的奉獻價值. 動. (學校體育). 手. 社交聯繫情感論-重視人際. 段. 社會關係的調和之統合價值. 求之享受價值. 的. 論. (社區運動). (全民運動). 論. 運. 業績以達成目的為主要價值 運 (競技運動). 動. 快. 動. 遊戲主義-重視滿足運動慾 目. 樂. 主. 義. 圖 3 體育觀的類型 資料來源:王宗吉(1999)。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縣:銀禾文化出版社。. 陳文長(1997)研究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生運動參與動機,經因素分析將動機區分為.

(32) 24. 健康適能、心理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免、知識需求等五項因素;吳金鳳則綜合國內 外學者對運動價值的認定及對運動價值觀的分析研究,歸納運動的觀念不外乎在於培養 完整的人格、發展健全的身心、創造個人榮譽與成就感以及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等等因 素,認為跟陳文長分析出的因素不謀而合,因此參考了此分類進行以運動價值觀為預測 變項來了解大專學生參與動機之迴歸分析;而黃明玉(1996)對國內高中生運動價值觀 進行研究,發現影響運動價值觀之內涵因素分為完整人格塑造、身心健全發展、個人成 就因素、人類生活貢獻、生涯教育等五個因素;柯孟君(2005)在針對桃園縣國中生進 行體育運動價值觀和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間差異性之研究,經由生長發展、人與食物、 運動技能、運動參與、安全生活、健康心理及群體健康等七項國中九年一貫課程中,健 康與體育領域主軸下的分段能力指標及體育重要涵意,與運動價值觀的內涵因素相對照 之後,歸納出以「運動技能」、「抒發情感」、「娛樂功能」、「運動精神」、「人際 關係」、「認知學習」、「運動習慣」等七項因素作為研究運動價值觀的因素;吳佳玟 (2009)在之後的研究中,再將其中的運動價值觀項目中得到技能學習、成就感、學習 領導、個人成長、放鬆、觀賞比賽、合作、人際關係、認知學習、避免受傷、活力、運 動習慣等 12 項類目,並根據 Lee, Whitehead 與 Balchin (2000)透過焦點團體法發展出的 運動價值觀量表(Youth Sports Values Questionnaire),其中共包括 18 個運動價值觀類目: 公平、友伴、關懷、順從、良心/誠實、守信、享樂、好的比賽、健康、順從、個人成就、 運動員形象、自我實現、表現技巧、團隊精神、團隊凝聚力、包容、勝利等 18 項類目, 將兩者的類目合併起來,最後利用 Rokeach (1973) 對價值觀的分類,將研究的量表的類 目歸納如表 5:.

(33) 25. 表5. 運動價值觀分類表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性目的價值. 享樂. 好的比賽. 公平. 健康. 自我實現. 友伴. 技能學習. 學習領導. 團隊凝聚力. 放鬆. 認知學習. 群體成就. 避免傷害. 活力. 合作. 運動習慣. 物質回報. 能力性手段價值. 道德性手段價值. 個人成就. 運動員形象. 關懷. 順從. 表現技巧. 勝利. 良心/誠實. 守信. 個人成長. 自信. 服從. 運動精神. 包容. 欣賞. 努力. 章宏智(2007)針對國小學生及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以問卷方式研究運動價 值觀的影響因素,主要是以 Rokeach (1973) 對價值觀的分類以及李慈梅(2002)所整理 出的分類方式,來進行問卷的編排,經過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施測,在量表信度估計的 考驗上,皆得到 Cronbach’s α 值為.97,顯示量表具有相當的內部一致性,此外,量表採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將運動價值觀量表作因素分析,強迫萃取 四個因子來進行因素分析,得到的結果符合研究者研究假設的 Rokeach(1980)的價值觀 分類,萃取出四個構面分別為個人性價值、道德性價值、能力性價值、社會性價值,加 上其中的題目可符合吳佳玟所使用的運動價值觀類目,因此決定參考此量表探討高中資 優生運動價值觀。.

(34) 26. 三、運動價值觀相關研究 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探討「運動價值觀」是否會影響其學生對於體育活動的學習,鍾 志強(1997)便針對體育價值與體育教學的相關性做出研究,得到的結論是: (一)兩者是相互影響且有互動關係的。 (二)提升學生運動價值觀最大功用是對體育的認同感,進而提升學習興趣 (三)運動價值觀會影響體育行為,若有正確的運動價值觀將會對體育較肯定,並 且更積極學習。 吳金鳳(1998)的研究顯示運動價值觀之身心健全、個人成就與完整人格三因素具 有預測大專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的能力為,而針對新竹市高中職學生運動態度及運 動價值觀的研究中,運動價值觀對運動行為之心理因素預測力為 90.1%,對運動行為之 環境因素預測力為 84.2%,對運動行為之規律運動因素預測力為 89%,對運動行為之 生理運動因素之預測力為 79.2%(莊國上、莊政典、林銘祥,2008),根據研究結果顯 示運動價值觀是學生運動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因此,在研究發現運動價值觀和學生運 動參與行為有正相關之後,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做運動價值觀的研究(柯孟君,2005;陳 文長,1997;陳律盛,2008),針對許多變項欲了解是否為影響運動價值觀的因素,但 在「性別」和「年級」皆產生不同的結果,不一定產生顯著差異;而呂奎延(2005)和 章宏智(2009)則是著手找出運動價值觀的影響因素,他們從內在心理因素的「運動自 我效能」 、 「運動結果期待」 、 「自覺運動障礙」 、 「運動享樂感」等四方面來做探討;另一 方面相較於內在心理的因素,社會支持對是否對運動價值觀產生影響也在吳佳玟(2008) 與章宏智(2007) 的研究中做出探討,在「家人運動社會支持」 、 「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教師運動社會支持」對運動價值觀皆產生顯著差異,以上研究發現內外在皆有許多因 素會影響學生的運動價值觀;而運動價值觀會如何進而影響運動行為則是在相關論文 (林俊傑,2007;徐慶帆,2007;張登聰,2006)進行探討,背景變項中影響參與行為 的要素以性別和年級是皆為影響的因素,而是否參與運動性社團或校隊,以及家長的職 業和學歷則產生不同的影響結果;在表6 中將可看到國內有關運動價值觀相關研究的結 果。.

(35) 27. 表6. 國內運動價值觀部份研究結果整理. 研究者 陳文長.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德國慕尼黑. 全體受試者之運動價值觀在不同性別之間達顯著水準。. (1997). 大學生. 20~24 歲學生與 30 歲以上學生兩者之間達顯著差異。. 柯孟君. 桃園縣. 在不同年級、不同運動代表隊、不同家長教育程度、不同運動頻率桃園. (2005). 國中生. 縣國中生運動價值觀皆差異達顯著水準;而唯一在性別運動價值觀無顯 著差異。. 呂奎延 (2005). 台北市. 不同性別、年級、運動實際花費、母親教育程度、平均運動時間、運動. 公立高中生. 強度、每周運動次數、最常運動時段、運動團隊經驗皆對台北市高中市 高中生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張登聰. 醒吾技術. 不同性別、科系別、年級及家庭收入之醒吾技術學院學生在運動參與行. (2006). 學院學生. 為上皆有顯著差異。. 台中市國小高年. 不同背景變項僅性別與年級在運動參與行為具有差異存在。. 林俊傑 (2007) 徐慶帆. 級學童 軍校學生. (2007).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是否參加運動代表隊、是否參加運動社團的軍校 學生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莊國上. 新竹市. 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受到性別、年級及參與運動代表隊與運動社團經. 莊政典. 高中職學生. 驗的影響。. 台北市國小之. 性別和年級皆對運動價值觀整體及各構面認同並無差異。. 林銘祥 (2008) 吳佳玟 (2008) 陳律盛 (2008). 足球參與者 元智大學. 不同性別學生達顯著差異,男生明顯高於女生;不同年級的運動價值觀. 學生. 之整體因素構面則無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依年代排列).

(36) 28. 第四節. 運動行為相關研究. 上一節中,針對運動價值觀相關研究做探討之後,發現個體運動價值觀會影響其對 運動的態度,並且會在運動行為顯現出來,因此,本節針對運動行為相關議題分成下面 幾部分作討論:一、運動行為的定義及重要性,二、運動行為測量方法,三、運動行為 影響因素,四、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行為相關研究。. ㄧ、運動行為定義與重要性 在體育大詞典(1984)中給運動的定義如下:任何種類的遊玩、消遣、運動、遊戲或 競爭,不論在室內或室外,是以個人或團體的比賽為主的部分,這種比賽的操作,包含 著某種技巧和身體的超越技能,而國際體育運動協議會(ICSPE)(1981)則認為:凡具有 遊戲特質而出之於與他人比賽或自動奮鬥型式之一切身體活動稱為運動,而運動的特質 則具有自我挑戰、奮鬥等特質,進而達到樂趣且含有心智與身體發展的活動;但如果此 活動具有比賽性質,則比賽必須在優良的運動員風度下進行,缺乏公平競爭理想的活 動,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運動;相對來說,學校體育課的教授概念有些許不同,因為體育 是一種透過教育的方式來傳授運動的認知、技能和情意部分,希望學生在學到技能之 時,更能去得到道德、團結、合作的等等概念,而運動則是比較強調透過比賽和遊戲與 他人競爭,由上述定義可知,體育是種透過教學設計去進行的身體活動方式,可用來激 發潛力、提昇自我能力與人際關係,進而達到完人教育。綜合以上說法,運動行為是一 種有計畫、有組織、一再重覆並且有目的的藉以改善或維持健康體能的身體活動 (Casperson, Powell, & Christensen, 1985),其目的主要是在促進或保持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許多研究皆針對運動的益處進行探究,而結果主要可分為對生心理健康的促進及體 適能的增進,在生理上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並可藉由此提升健康體適能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1990)認為其包括心肺耐 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成,若能擁有良好的體適能對於預防疾病、促進健.

(37) 29. 康、降低慢性疾病發生與死亡率、提升生命品質等都有極大的益處(方進隆,1995;林 貴福、盧淑雲,1998) ;而在心理層面上,則可促進生活安寧與舒適感,盧俊宏(2002) 研究指出運動可以調整憂鬱症患者對於血清張素(Serotonin)、度巴胺(Dopamine)和正腎 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三種生物胺的分泌,具有減輕憂鬱的效果,運動具有促進生活 安寧(well-being)和舒適的積極功能(包括睡眠、性生活、生理痛、停經後之不適等), 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舒緩緊張生活壓力,又可以幫助人們享有較高的生活品質(方進隆, 2000;林琮智,2004),張彩秀與姜逸群(1994)在國人運動行為、體適能及主觀健康 狀況的調查研究中指出,從事規律運動者在自覺心理健康及壓力處理程度上都比無規律 運動者要佳;綜觀上面所述,從事運動行為的確有助於得到較佳的體適能,並且降低舒 緩個體心理上的壓力,如圖4 所示:. 身體上的健康 *增加體適能 *降低疾病 *增加身體活動能力 *增加身體舒適性和適應性 *改善心智/反應機能 *提高工作績效. 心理/社會的健康 *減少負面情緒如憂慮、焦慮 *增加正面情緒如自信、自尊 *增加樂趣 *與他人正面交往 *改善心情. 身心健康. 生活滿意. 生活品質 圖4. 規律運動、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概念圖. 資料來源:盧俊宏(2002)。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 ,60-73。.

(38) 30. 二、運動行為測量方法 運動行為的測量大概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方向,個體對於自身運動強度、效果或 心態上的變化是主觀的感覺,而客觀方向則是對於運動行為的次數、頻率、運動時間等 要項,可由本身回憶或他人紀錄的方式進行運動行為的測量;而Laport等人(1985)透 過相關測量運動行為的研究發現,評估運動的方法有三十多種,可將其區分為七大類 別,分別為:一、熱量測定法(直接或間接);二、調查法(如日記法或回憶法);三、 生理測量法(如心肺功能);四、行為觀察法;五、飲食測量法;六、電子儀器測量法; 七、工作分類法(Job classification)。 國內相關的論文由於研究對象多為群體,在時間及器材的考量下,多使用的是問卷 調查法,針對運動行為的的影響因素去做探討,以一種回溯法的方式讓研究對象去進行 回想運動行為的發生情形,如運動的種類、頻率、時間及強度等;Saris (1985)認為若研 究的樣本數過多時,測量身體活動量最常採用及方便的調查方法,是為問卷調查法和日 記法。Sallis等人(1993)亦指出問卷調查法較適用於大樣本的研究。 另有些研究者採用Borg (1982) 所發展的RPE自覺運動強度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去了解研究對象運動行為的強度。RPE自覺運動強度量表是以受試者自覺 用力或疲勞程度來代表運動強度。7 代表非常輕鬆、9 代表很輕鬆、11 代表稍微輕鬆、 13 代表有點吃力、15 代表吃力、17 代表很吃力、19代表非常非常吃力。RPE以簡單 的數字指數,來代表主觀知覺的運動強度,此量表雖是主觀知覺的測量,但是研究指出, 自覺的運動強度與實測的運動強度相當一致,指數與生理的指標呈高度相關。. 三、運動行為影響因素 運動,是一種複雜的行為,其不僅是只有身體活動而已,更包括了心理層面的因子 (宇炫明,2007)。李蘭(1993)指出對於一個向來不太活動或未曾有過運動習慣的人 而言,運動行為的建立和持續由其困難,因此若想改變個體的行為,必須先了解其影響 的內外在因素,設法去增強其參與的動機,或降低對運動的阻礙。因此,本研究一方面 希望利用運動行為的回溯量表來瞭解學生課後運動參與的狀況,另一方面欲瞭解學生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 Effective use of a variety of texts (e.g. information texts) to encourage deep reading, connect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base. -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