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因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因應"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 史教育 第ll期 2UU7白├12月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史教材

法課程的調整與 因應

一 以課堂內教學為例

*

林 時 民

2UU2年開始 實施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社 會 學 習領 域 教 育 ,是自 兩 蔣 時 代 以 來 教 學 範 式 的 最 大 改 變 ,影響 所 及 ,既廣 且 深 。新 制 實 施 ,自有 一 些 窒 礙 難 行 的 困境 ,猶待 突 破 。本 文 除 對 新 課 程 教 材 最 具 關 鍵 的 「統 整 」性 質 略 加 申說 ,冀求 獲 取 一 致 的 理 解 之 外 ,針對 整 合 之 後 以 歷 史 主 專 長 的 社 會 學 科 要 如 何 落 實 在 課 堂 內 教 學 提 出 若 干 淺 見 ,並及 其 背 後 的 新 教 學 觀 的 構 建 問 題 ,盼在 此 變 局 中 ,新課 程 的 教 學 能 夠 順 利 推 展 ,俾利 受 教 於 新 制 的 萬 千 學 子 。 關 鍵 詞 :九年 一 貫 、教 材 教 法 、統 整 、教 學 觀

*本

文原題 〈歷 史教材教 法課 程 的調 整與 因應一 以課 堂 內教學為例 〉在 2UU3年 1U月25日由國立 中興大學歷 史學 系主辦 的 「歷 史主專長之 師資培 育與 九年一 貫社 會領域教 學研討 會 」上發 表 ,今據 會議主 旨,改題如 上 ,並略增 內文 ,強 調 九年一貫制 的緣起發展 與歷 史主 專長的社 會科教 學之道 。 ∥ 國立 中興大學歷 史 系教授

(2)

跖 林 時民 歷 史教育第ll期 、HlJ目 近 年 來 教 育 的 變 革 ,對歷 史 學 界 帶 來 實 質 上 的 衝 擊 很 大 ,一 是 1”

4年

歷 史課程 在 「認 識 台灣 (歷史篇)」當 中授課 時數 已 明 顯 減 少 ,課程 內容 也 由大 陸 轉 移 以 台 灣 為 中心 ;另在 跨 世 紀 之 際 頒 布 不 久 的 將 來 ,歷史 課 要 由課 程 名 稱 中取 消 ,變成 社 會 領 域 學 科 教 材 的 一 部 分 ;這兩 項 變 化 ,看出歷 史 課 在 國 中課 程 仍 保 有 席 末 之 位 ,到九 年 一 貫 階段 連 課 程 名 稱 都 淹 沒 無 存 ,對於 日後 億 萬 學 子 ,將產 生 鉅 大 的 影 響 ,實不 言 可 喻 ,至於 結 果 會 是 如何 則 有 待 專 家 詳 審 評 估 ,本文 置 此 不 論 。唯 就 前 兩 項 變 革 而 言 ,已對 歷 史 學 構 成 所 謂 「危 機 」的 作 用 ,相信 史 界 人 士 都 感 同身 受 。此 種 危 機 可 說 是 時 代 轉 折 關頭 出現 的 全 面 危 機 ,從根 本 上 說 是 從 兩 蔣 時代 以 來 的歷 史 教 育 的範 式 (或稱 典 範

),1受

到 強 大 挑 戰 而 面 臨 革 命 性 變 動 的 種 種 前 兆 。某 種 程 序 而 言 ,這一 波 危機 又 可視 為 一 種 「功 能 危 機 」

,似

是 對 以 往 史 學 誇 大 社 會 教 育 功 能 的 一 種 懲 罰 。這 兩 種 意 義 ,是此 波 教 育 改 革 中衍 生 出來 「危 機 」的主 要意 洰j。 在 新 的 典 範 應 運 而 生 之 前 ,舊的 典 範 通 常 不 會 自動 消 退 ,會 以 各 種 方 式 去 彌 補 缺 陷

,改

變 形 態 以 適 應 反 常 。在 範 式 的 轉 換 (paradignshin)過程 中 ,危機蘊 含轉 機 。只 是筆者以 為轉機 雖有 正 面 意 義 ,但亦 不 排 除轉 而 日壞 ,每下 愈 況 ,導致 危 機 加 深 ,至 l 「範式 」 (或 「典範 ┘)一詞是美國哲學家庫恩(TSKuhn,1922∼ l”6)在 科學哲學研 究領域 中提 出的一項概 念 ,意指 一定的科學研 究群體所擁護 、接 受 ,並成為他們在進行科學研 究時所普遍遵循的行動準則 。庫恩的科學哲學, 被稱為2U世紀科學哲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對知識界產生 了廣泛的影響 ,對於 考察科學的發展 演變 ,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 。

(3)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 因應一 以課 堂內教學為例 田 少在 各 方 面 都 不 願 配 合 之 下 ,就會 有 這 種 可 能 性 出現 。筆 者 粗 略 評估 ,此回課 程 變 革 將 造 成 教 學 難 、研 究 難 、歷 史 系 學 生就 業 難 等 等 問題 ,對歷 史 學 原 本 已 是 大 學 系 所 之 「冷 門 」科 系 ,更有 加 霜 蒙 塵 的 作 用 。用 比 較 商業 化 的 口吻 來 說 ,則是 可 能 會 造 成 史 學 的不景 氣加 深 變厲 。 除 籲 諸 教 育 部 門相 關 單 位 必 須 了解 輕 史 誤 國此 一 間題 ,而重 視 其 所 衍 生 的 各 種 現 象 之 外

,筆

者 以 為 身 處 此 一 新 體 制 之下 要做 一 個 勝 任 愉快 的歷 史或 社會 科 教 師 ,恐怕 亦 要 做 若 干 的 調 整 ,以 適 應 新 情 勢 的 發 展 。本 文 以 為 在 新 課 程 之 下 老 師 的 角 色 調 整 、老 師 的 課 程 設 計 、老 師 的課 堂 教 學 、學 生 的 學 習 方 式 乃 至 新 課 程 評 價 的 理 念 和 方 法 等 等 都 必 須 作 若 干 的 甚 至 是 大 幅 度 的 調 整 ,來適 應 或 應 付 新 課 程 的 挑 戰 。筆 者 並 非 教 育 專 才 ,惟願 以 最 具 實 務 性 的 課 堂 內教 學 來 略 申淺 見 ,內容 應 甚 膚 淺 ,企盼 博 雅 方 家 ,能予 教正 。

貳 、課堂內歷史教學法的因應與改變

九 年 一 貫 是 既 定 的 教 育 政 策

,反

映 了 世 界 教 育 趨 勢

,美

、 日 、俄 、中等 國皆 在 不 同程 序 上進 行 社 會 科 領 域 教 學 的 設 計 與 改 變 。台 灣 的 基 調 ,原則 上 與 美 國較 為 近 似 ,社會 學 習 領 域 的 課 程 由

9大

主 題 軸 (thematic乩

randS)構

成 ,2與美 國 社 會 科 協 會 (NatiUnalCUuncilfUrtheSUc㏕Studies)推出的 lU大主題 軸架構 的做 法 基 本 相 同 。3每一 主題軸 由多學科 或 領域 的知識揉 合而 成 ,

九 大主題軸請 參教育部 ,<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定綱要社會學 習領 域

>,頁

21珍7。

(4)

路 林 時民 歷 史教育第11期 具 相 當 整 合 性 ,與以 前 「認 識 臺灣 」分 為 歷 史 篇 、社 會 篇 、地理 篇 是 屬 於 分 科 聯 合 型 的 類 型 大 大 不 同 。它 主 要 是 指 導 中 、小 學 生 從 本 主 的 地 理 和 自然 環 境 中 ,明瞭 環 境 與 民 生 的 關係 ,以養 成 熱 愛 鄉 土 、改 善 環 境 的 品德 和 能 力 ,激發 建 設 地 區 及 國家 的 意 願 ; 從 倫 理 、民 主 、科 學 的 實 踐 中 了解 近 代 世 界 的 大 勢 與現 代 文 化 的 發 展 ,激發 莊 重 自強 、革 新 創 造 的 精 神 ;從台 灣 的 歷 史 變 遷 ,探 討 台 灣 文 化 的 內涵 與 淵 源 ,以了解 今 昔 台灣 與 亞 洲 和 世 界 的 互 動 關 係 ;並進 而 比 較 人 們 對 歷 史 的 不 同說 法 和 不 同解 釋 ,從直 線 發 展 與 循環 的觀 點 ,或從演 變與 革 命的觀 點 ,分析歷 史 的變遷 。4 臺 灣 與 美 國都 是 運 用 主 題 軸 來 進 行 課 程 綜合 的工 作 ,即以 主 題 軸 為 基 本 架 構 ,整合 人 類 學 、考 古 學 、經 濟 學 、地 理 學 、歷 史 學 、法 學 、哲 學 、政 治 學 、心 理 學 、宗 教 、社 會等 學 科 的 內容 , 以 及 人 文 科 學 和 自然 科 學 中適 當 的 內容 。因而 這種 課 程 體 系 ,具 有 綜合 性 、開放性和 靈活性 的特 徵 。稍 微詳細 說 明 ,透過

9或

1U 個 主題 軸 把 各 門學 問 統 整 起 來 ,形成 一 個 有機 整 體 ,實現 中小 學 社 會 科 課 程 的 一 體 化 ;主題 軸 本 身 也 可 以 把 跟 課 程 目標 有 關 的經 驗 知 識 整 合 起 來 ,不必 受 限於 學 科 的 界 限 ;同時 運 用 主 題 軸 來 組 織 課 程 ,常可 在 形 式 上 取 得 單 科 或 多科 整 合 的 靈 活 性 ,這是 要 了 chal1ce),人力與環境 (people,p(aceandenvironment),個人發展與認 同 (individualdevelopmentandidenu妙)’個人 、團體與制度 (individllals,groups andinstitutiUns),權力 、權威與管理 (power,al1thorityandgUvemance),生 產 、分配與消費(pr。ducjon,dⅢ㎡buuf,nandc。nsumpjUn),科學 、技術與社

會 (sciencc,technUlogyandsUciety),全球聯繫 (g。balconnections),公民意

識與實踐 (dvicldealsandpractices)。參陳麗華 ,〈美國的社會科學課程〉,

《教育研 究》 (19兜8)。

教育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草案

).社

會學習領域> 《21世紀的 教育》 。

(5)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因應一 以課堂內教學為例 ” 解 此 次 課 程 改 革 最 基 本 的 要 點 ,明瞭 此 點 才 能 明瞭 九 年 一 貫 的 方 向和 主 旨 。 整 個 九 年 一 貫 的課 程 呈 現 多樣 性 ,是一 種 社 會 學 科課 程 的 統 整 (Curriculum integfatiUn)。這 種 課 型 打 破 了 過 去 以 「學 科 中 心 」的 課 程 設 計 ,有利 於 解 除 學 科 的 封 閉 性 ,使知 識 互 相 交 流 滲 透

,也

就 是 說 老 師 教 課 時

,必

須 力 圖 把 分 開 的 學 習 科 目聯 結 起 來 ,把分 裂 性 的知 識 系 統 整 合 起 來 。換 言 之 ,在老 師 身 上 要 把 社 會 課 程 的知 識 系 統 一 體 化 。很 重 要 的 一 個 觀 念 ,這種 課 程 統 整 不 是 從 學 科 出 發 ,而是 從 學 生 的 學 習 出 發

,從

學 生 的 發 展 需 要 出 發 。它 也 不 只 是 老 師 重 新 安 排 學 習 計 畫 的 方 法 ,它更 是 一種 課 程 設 計 ,5這種 課 程 設 計 不追 求 學 科 體 系 的 完 整 性 ,而具 有 經 驗 性 課 程 的傾 向 。‘這 是 前 文 所 說 的 研 究難 的現 象 之一 ,也是 教 育 部 在 改 變 教 育 方 向時 ,要中興 大 學 就 中部 地 區 中小 學 社 會 科 領 域 的 師 資 培 養 整 合 原 先 不 同 科 別 的 教 師 。由 興 大 歷 史 系 結 合 水 土 保 持 學 系 、國際 政 治 所 等 單 位 分 別 授 予 歷 史 、地 理 、公 民 的 社 會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當 然 這 更 是 興 大 歷 史 系 舉 辦 本 次 研 討 會 所 欲 達 成 的 宗 旨 目標 之 一 。7這種 綜 合 學 習是 一種 改 造 性 的 課 程 與 教 學 活 動 ,跟以 陳淑芬,<我與統整課程的碰撞 〉 ,興大歷 史系主辦 「歷 史主專長之 師資培育 與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學研討會 ┘上所發表之論文稿 (刉031U.巧

),頁

1。 參陳伯璋 ,<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 內涵〉,《教育研 究資訊》 (1999.1);歐用生 ,〈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 九年一貫課程 〉 ,《教育研 究資 訊》 (1991.l)。 跨 學科研 究的發展 學存在 著阻力:l跨學科共識 的匱乏;2.科研體制僵化 :研 究機構與研 究活動基本上是按傳統學科和專業來區分 ,缺乏學科之 間的聯繫與 合作;3.傳統教育注重單學科的培訓 ,基本上並未考慮跨學科或多學科人材的 教育 。但融合各社會領域知識於一爐 ,使之成為利於學生學習的有機整體則是 教改的趨勢 。可參李稚 勇 、方明生主編 ,《社會科教育展望》 (上海 :華東師 範大學出版社,2UU1),頁5。另參周志宇,<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與師資培

(6)

∞ 林 時 民 歷 史教育第11期 往 學 術 的 分 科 細 分 化 、專 門 化 ,導致 學 科 之 間 的 橫 向 隔 絕 剛 好 相 反 。社 會 科 課 程 的 綜 合 ,不僅 僅 是 各 相 關學 科 領域 知 識 的 綜 合 , 而 且 也 是 方 法 的 綜 合 ,視角 的 綜 合 ,更是 教 育 目標 的 綜 合 ,包括 認 知 、能 力 、情 感 態 度 和 價 值 觀 的 綜 合 ,社會 科 綜 合 性 的特 點 , 其 完 整 涵 義便 在 於 此 ,值得 實施 亦 在 於 此 。8然而 此 項 工 作 爭 議 仍 多 ,短期 內可 能 並 不 容 易 達 成 預 期 目標 ,必須 假 以 時 日 ,但卻 是 勢 在 必 為 ,相信 已 逐 漸 在 教 育 界 裡 形 成 共 識 ,因而 讓 原 先 個 別 分 科 的 教 師接 受 統 整 的 師資 培 訓 ,以及 日後 擔 當 整 合 型 的 社 會 科 老 師 能 夠 勝 任 愉 快 。筆 者 願 就 以 歷 史 主 專 長 為 領 域 的 教 師 ,在課 堂 內教 學 法 上 提 出一 些 不 成 熟 的 意 見 ,提供 討 論 批 評 ,以俾 可 以 形 成 更好 的見解 。 首 就 本 文 主 題 教 材 教 法 的 「教 材 」來 言 ,以往 所 謂 教 材 通 常 指 的 是 教 科 書 或 教 案 ,但現 在 由於 科 技 的發 展 和 生 活 的 進 步 ,使 人 們 的知 識 結 構 和 獲 取 知 識 的 管 道 有 了很 大 的 變化 ,人們 不 止 可 以 從 教 科 書 獲 得 知 識 ,更可 以 透 過 其 他 媒 介 得 到 ,因而 「教 材 」 的 概 念 ,已有 進 一 步 的 推 展 。今 日吾 人 可 說 ,凡是 承 載 教 學 內容 和 信 息 的 物 化 材 料 ,乃至 教 具 ,都是 教 材

U以

歷 史 教 學 為 例 ,歷 育

>,發

表於 興 大歷 史 系主辦 「歷 史主專長之 師資培 育與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 學研 討 會 」 ,引證 說 明歷 史學與 其 他 學 門如 經 濟 學 、心理 學 、政 治學 、地理 學 、社 會學等的共通性 最 少 ,統整 的難度 最 高 ,見頁4。

8社

會科課程 有助於 學生綜合 能力的培養 ,社會科 不僅於知識 的整合 ,更是結構 的整合 、方法的整合 ,對學生綜合 能力的鍛煉 與培養 的機會大增 ;對學生接觸 社 會 、了解社 會 ,增強社 會實踐 能力亦可大增 ,因社 會課程是 開放性 的 ;社會 課程 亦可激發 學生 的學 習興趣 ,因學生所接 觸 的 內容是與他們生活 密切相 關的 社 會 問題 ,是他 們願 意 了解 的 問題 ,這樣 的課程 能引發他們學習的 內驅 力 ,激 起 其學 習興趣 ,進而養成 關心社會 問題 ,參與社 會活動的習慣 ;最後一點是 能 幫學生形成正確 的世 界觀 、人 生觀和價值觀 。參李稚 勇 、方明主編 ,《社會科 教育展望》,頁-3U、8。

(7)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 因應一 以課 堂內教學為例 91 史 教 材 應 包 括

:教

科 書 、教 學 參 考 書 、學 生 練 習 冊 、學 習 指 導 書 、歷 史 文 獻 資 料 、歷 史 著 作 及 讀 物 、歷 史 理 論 讀 物 ,包括 歷 史 哲 學 、涉 及 歷 史 題 材 的 文 化 作 品 、與 歷 史 有 關 的 圖像 、實 物 、文 物 及 其 模 型 等

,與

歷 史 及 歷 史 教 育 有 關 的 影 音 材 料 像 錄 音 、錄 影 、影 視 、投 影 、相 關 的 電 腦 軟 體 及 網 路 上 的 各 種 有 關 信 息 等 等 。此 外 ,博物 館 、紀 念 館 、歷 史 遺 址 等 亦 可 做 為 教 學 的 教 材 來 用 。因而 ,上述 教 材 的概 念 ,發皇 至 大 ,可謂 為 「大 教 材 」 。今 日老 師 上課 既 應 就 「大 教 材 」的範 疇 來 上 ,而不 可 侷 限 在 教 科 書 而 已 。其 理 易 明 ,殆無 疑 義 。老 師 在 大 教 材 的 範 圍 內進 行 「教 材 聯 絡 」 ,’實 施 整 合 。以 下 筆 者 略 申可 用 來 教 學 的 方法 ,或可 有 下 列 幾種 :lU 一 、電 腦 教 學 法 (一

)多

媒 體 輔 助 教 學 教 師課前把 有 關的教學 內容或資料如 圖像 、影像 、音響 、表 格 、字幕等貯存在軟體 內 ,上課時教 師透過對軟體 的操作 ,把相 關的 內容靜態地或 動態地顯示在螢 幕上 ,配合講授 、提 問 、討論 等其他教學法來完成教學任務 。當教師熟練此一方法 的技術和技 巧之後 ,「多媒體 」的直觀性 、形象化就會跟傳統板書 、講述以 至幻燈 、投影等方法不可 同 日而語了 。此法對學生感官衝擊帶來 °教材聯絡論係德 國近代教育學家赫爾巴特 「統覺 」說的一個具體案例 。所謂統 覺是指新觀念為 已經存在於意識之 中的舊觀念所 同化和吸收 。赫爾 巴特認為任 何觀念 、經驗的取得都是 「統覺 」的結果 。它主要表現在觀念的綜合 ,把許 多 個別的觀念聯合成一般意義上的觀念團 。因此他提 出了課程綜合化的構想 。參 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

),頁

跑一田 。 lU參考余偉民主編,《歷史教育展望》(上:華東師大出版社,2UUl),頁 lU4-lU7。

(8)

夗 林 時民 歷史教育第 11期 的 效 果 是 傳 統 的 方 法 所 可 望 而 不 可 及 的 ,而這 正 是 歷 史 教 學 想 要 達 到 的 效 果 。學 生 認 識歷 史 或 社 會 學 習 領 域 的 知 識 ,從感 性 認 知 開 始 ,只有 「多媒 體 」才 能 夠 真 正 形 象 地 復 原 歷 史 。多媒 體 還 能 夠 在 同等 的 時 間表 象 裡 提 供 比 講 述 多以 倍 數 的 信 息 ,能夠 多 方 位 地 刺 激 學 生 的 感 官 ,調動 他 們 的 思 維 。這 些 都 是 傳 統 教 學 方 法 所 做 不 到 的 。老 師 只 要 熟 悉 使 用 設 備 和 技 術 之 後 ,就會 很 快 喜 歡 此 一 現 代 化 的 教 學 方 法 ,學生 也 歡 迎 這 種 生 動 、形 象 而 又 內容 豐 富 的教 學 法 。

(二

)人

機 對 話 的 方 式 進行 歷 史教 學 此法是利 用網 際網 路 ,事前按 照學 習的要求 ,將教學 內容和 材料輸入計算機 (電腦

)並

根 據某種學 習的類型編成 一定的程序 (軟體

),上

課 時通過學生 自行操作或 師生共 同操作讓學生 自主 地學 習 。此法是為 了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 習的需 要而產生的 ,它 也適合遠距教學 ,也可在電腦上透過奇摩家族 ,開闢線上即時討 論 ,進行 師生或學生之 間的交流 。據筆者所悉 ,本系 (興大歷 史 系

)一

位 同仁在

SARS流

行期 間 ,即是採用此法在家教學 ,減少 感染 的機會

,這

些外在物資條件的改善 ,的確為歷史學乃至社會 學科的進步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 二 、歷 史 情 景 創 意 教 學 法 此法是教 師根 據某一章節教學 目標 、內容及 其特點 ,創設歷 史場 景 ,讓學 生在 如臨其境 的感覺 中 ,進行歷 史的體驗 和思維 , 激發求知欲和情感 ,培養各種學習能力 ,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11 lI于友西主編,《基礎教塾現代化教學基本功》中學歷史卷(北京:首都師範大 學出版社,1999),頁】lU。

(9)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 因應一 以課堂內教學為例 粥 一 般 來 說 ,復現 歷 史 情 景 的 方 法 有 三 種

:(一

)通

過 原 始 性 或 再 創 性 實物 復 現

;(二

)運

用 現 代 化 教 學 技 術 手 段 復 現

;(三

)通

過 角 色 扮演 、戲 劇 表 演模 擬歷 史 情景 。12通過歷 史 情 景 的 再現 ,刺 激 學 生 的 第 一 信 號 系 統 ,激發 學 習 興 趣 ,感知 歷 史 ,由感 覺 再 深 入 到 思維 的 情 感 的 領 域 ,進而 引起 認 知 和 情 感 的 變化 ,達到 思 想 教育 和 智能 培養 的 目的 。 顯 然 ,此一 教 學 法根 據 的是 建 構 主 義 的教學 理 論 ,遵循 的 是 歷 史 認 識 的 規 律 ,整個 教 學 活 動是 在 老 師 指 導 之 下 ,學生 自主 建 構 知 識 的 過 程 ,是讓 學 生 經 驗 歷 史 的 一 系 列 教 學 活 動 ,此法 無 疑 地 可 以 大 大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歷 史 的 興 趣 ,它能 夠 在 一 種 非 說 教 式 的 、輕 鬆愉 快 的氛 圍 中進行 思想教育和 能 力培養 。 據 筆 者 所 悉 ,本系 同仁 宋 德 熹教 授 在 其 「中 國通 史 」課 程 當 中 ,亦曾採 用 此 項 教 學 法 ,企圖復 現 項 羽 、劉 邦 的 「鴻 門宴 」的 場 景 ,藉由歷 史 的 教 訓 與 趣 味 的 歷 史 兩 種 角 度 切 入 ,引領 學 生 融 入 歷 史 情 境 當 中

,據

聞效 果 甚 佳 。13筆者 以 為 現 代 史 中 「西 安 事 變 」的 三 個 要 角 到 底 談 了 什 麼

,也

可 以 透 過 同 學 分 別 扮 演 蔣 介 石 、周 恩 來 、張 學 良 乃 至 宋 美 齡 ,根據 史 實 來 重 現 ,尋求 為 何 最 抮林 丙義等編著 ,《中學歷 史課程教材 改革評價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UUl) ,頁21l。 I3所 謂歷 史的教訓 ,指透過領導理論 (譬如嚴 家其 《首腦論》)中項羽類型 、劉 邦類型性格 才具的比較 ,剖析古今管理階層 「性格才具影響事業成敗 」的關鍵 因素 。可以指定幾個 同學分組進行 角色扮演辯論評比 ,個別提 出項羽 、劉邦性 格 才具的優缺點 。所謂趣味的歷 史 ,指透過 《史記 .項羽本紀》 、余英時 〈說 鴻 門宴的坐次〉和漢代石刻畫 〈宴飲圖〉的場景描繪 ,設身處地模擬古代禮儀 和鴻 門宴在主客 、君 臣的坐次不合之處及其透露 出的玄機 ,順便介紹古人跪 坐 、箕踞 、垂腳 高坐椅子的小歷史 。以上承宋教授德熹兄補述其詳細做法 ,在 此謹致謝忱 。

(10)

辦 林 時民 歷 史教 育 第1l期 後和 平解決並 釋放 了蔣介石 。 也 有 老 師 在 上 有 關 「經 濟 蕭 條 」這 一 單 元 的 內容 時 ,為了 讓 學生 體驗 1竻

U年

代 初 經濟 崩 潰所造 成 的個 人損失 ,老師在課 堂 上 讓 學 生 觀 看 並 解 釋 投 射 到 教 室 前 方 的銀 幕 上 ,有關大 蕭 條 時 代 的 照 片 ,並提 出一 系 列 的 問題 ,從基 本 資 訊提 升到 批 判性 思維 力 的 開 發 ,甚至 老 師 通 過 扮 演 照 片 中的 人 物 ,再現 當 時 的 情 景 ,培養 學 生 捕 捉 歷 史 信 息 和 分 析 歷 史 現 象 的能 力 。這 種 方 式 把 被 動 的 教 師為 中心的講 授活動 ,變為富 有刺激性 的互 動學 習 。 在學 習

2U世

紀初華 人移 民 美 國的相 關章節 時 ,亦可運 用此法 取 得 教 學 效 果 。上 課 時 ,老師 儘 可 能 創 造 當 時 的 情 景 。首 先 ,讓 學 生 靠 在 蓋 有 包 裝 紙 的牆 壁 上 兩 人 一 組 站 在 一 起 ,並觀 看 來 到 加 州 舊 金 山海 岸 安 琪 爾 島上 的 中 國移 民 入 境 的 幻 燈 片 ,並讓 學 生 傾 聽 移 民 在 拘 留 處 生 活 的原 始 的 歷 史 錄 音 ,描述 他 們 的 生 活 。老 師 讓 學 生 設 身 處 地 ,站在 移 民 的 位 置 上 用 詩 歌 表 達 他 們 的 感 情 。每 聽 完 一 段 描 述 ,學生 們 就 在 包 裝 紙 上 寫 幾 行 詩 ,酷似 安 琪 爾 島 上 哪 些 被 居 留 的 華 人 在 簡 陋 的 房 舍 牆 壁 上 書 寫 那 樣 。老 師 鼓 勵 學 生 主 動 與 全 班 分 享 他 們 的 詩 句 ,然後 全 體 同學 一 起 聆 聽 華 人 移 民 寫 的詩 。這種 以 情動人 的教學 方 式 ,讓學 生恍 如身置其 中 。 西 方 歷 史 亦 有 實 例

:茲

可 舉

(一

)16世

紀 伊 拉 斯 曼

(Erasmus)演

講 「朱利 阿斯 (PUpeJuliusⅡ

)不

能 進入 天堂 」 。 教 師 可 以 把 學 生 分 為 三 組 ,去思考 朱 利 阿 斯 能 否 進 入 天 堂

?一

組 學 生 扮 演 公 訴 人 ,一組 扮 演 教 皇 的 辯 護 者 ,另一 組 則 扮 演 法 官 , 三 組 人 馬立 刻 變成 辯 論 中的 對 手 。教 室演 變 為 法庭 ,迫使 各 個 小 組 的 學 生 們 全 身 心 地 投 入 角 色 扮 演 之 中

,去

觀 察 和 思 考 歷 史 角 色 ,最重 要 的 是 三 組 學 生 也 代 表 著 思 想 的衝 突

;(二

)審

判 哥 倫 布 的 航 海 事 件 :哥倫 布 到 底 是 一名 英 雅

?還

是 一 名 殺 人 犯

?或

(11)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 因應一 以課堂內教學為例

%

二 者 均 可

?學

生 在 組 織 模 擬 法 庭 ,須先 熟 讀 相 關史 料 ,並用 歷 史 事 實 來 論 證 自己的 觀 點 。學 生 在 此 過 程 中 ,學會 全 面 考 查 問題 , 估 量 證 據 是 否 充 足 、是 否 有 效 ,為辯 論 作 好 充 分 的 準 備 。老 師則 扮 演 法 官 ,一方 面 是 維 持 課 堂 秩 序 ,一方 面 則 評 判 證 據 是 否 合 理 有 效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的 過 程 ,到底 殺 了 多 少 印 第 安 人

?給

新 大 陸 帶 來 了什 麼 災 難

?指

摘 哥 倫 布 占領 新 大 陸 是 錯 誤 的 一 方 ,會 認 為 哥 倫 布 是 殺 人 犯 和 偷 盜 土 地 的 盜 賊 ;辯護 者 則 認 為 哥倫 布 是 受 上 級 命 令 去 新 大 陸 的 ,故他 不 必 負 刑 責 。過 程 中甚 至 會 出現 陪 審 團也 不 能 作 出決 定 的 情 況 ,此時 學 生 會 提 出許 多複 雜 的爭 論 , 如 現 實 主 義 、多元 文 化 主 義 、階級 主 義 、道 德 審 判等 等 觀 念 來 解 釋 事 情 的 進 程 。此 時 學 生 正 如 一 個 歷 史 學 家 在 尋 找 歷 史 真 相 ,而 不 是 只 記 憶 前 人 已 發 現 的 歷 史 事 實

;所

審 判 的 已 不 是 哥 倫 布 本 人 ,而是 歷 史 了 。這 種 教 學 法 ,除了讓 學 生 學 得 歷 史 知 識 外 ,並 學 會 面對和 應付 多元 文化世 界 裏 可能 的衝 突 。 總 之 ,老師 在 過 程 中必 須 對 討 論 加 以 控 管 ,老師 也 要避 免 介 入 太 多 ,祇能 有 限 程 度 而 已 ;還有 老 師 也 應 保 持 靈 活 性 ,隨時 有 啟 發 學 生 的 作 用 。這 種 歷 史 情 景 當 中 ,角色 扮 演 的 課 程 活動 ,可 以 讓 學 生 充 分 的 發 揮 學 習 的 主 體 積 極 性 ,讓學 生 的 交 談 討 論 取 代 教 師 主導性 的講 授 。I牡匕外 ,也讓學 生 學 會 多角度 地觀 察 問題 和 研 究 問題 ,培養 學生 的 思辨能 力和 考察 問題 的能 力 。 如 上 ,設計 歷 史 遊 戲 、角 色 模 擬 、編 演 歷 史 劇 等 等 ,確實 可 以 提 振 學 生 的 學 習 興 趣 及 提 高 認 識 能 力 ,既適 合 於 不 同年 齡 層 次 的 學 生 ,也適 用 於 各 種 不 同的 環 境 ,允為 可 以 好 好 推 廣 的 一 種 教 學 方法之一 。 Ⅱ中國歷 史學會 ,《歷史教學》,l:2(l998)。

(12)

%

林 時 民 歷 史教育第 ll期

、歷史問題研討教學法

此 法 是 採 用 問 題 研 討 的 方 法 來 組 織 教 學

,故

名 之

,也

稱 作 「討 論 發 現 法 」 。此 法 無 固定 的教 學 程 序 ,其基 本 要 素 是 問題 、 閱讀 、思 考 、討 論 、整 理 與 小 結 。它 比 講 讀 法 更 尊 重 學 生 學 習 的 「主 體 」地 位 ,ls教學 重 心基 本 上移 到 了學 生學 習這 一邊 ,讓學 生 自己 完 成 對 知 識 的 概 括 、提 煉 和 總 結 。師 生 之 間 的﹉關係 也 更 為 平 等 ,學生在探 究知 識的 同時 ,各項能 力都 可得到鍛鍊 和提 昇 。 以 上 三 種 教 學 法 在 目前 實 施 的 話 ,都具 有 新 意 ,因為 在 相 當 程 度 上 ,這三 種 方 法 都 突 出 了 以 學 生 為 學 習 的 主體 性 ,也在 不 同 程 序 上脫 離 了 教 科 書 和 課 堂 為 中心 。容 或 這 些 方 法 還 不 夠 完 善 , 但 筆 者 以 為 配 合 傳 統 教 學 法 的 長 處 以 及 隨著 新 教 學 法 的 改 革 ,必 日漸趨 於完善 。 這 裏 雖 然 強 調 新 教 學 法 的 重 要 ,但要 聲 明的 本 文 一 點 也 不 否 認 傳 統 教 學 法 如 講 述 法 、講 解 法 、講 讀 法 、談 話 法 或 圖 示 法 等 存 在 的 必 要 性 ,甚至 在 現 階 段 各 國 中 、國 小 硬 體 設 施 可 能 普 遍 不 足 的 情 況 下 ,新教 材 教 法 受 到 影 響 也 不 能 完 全 實 施 之 餘 ,筆者 以 為 講 述 、講 解 的 講 授 法 仍 然 是 各 種 教 學 法 中最 為 普 遍 的 一 種 方 法 , 但 是 這 種 方 法 可 能 仍 然 存 在 「一 言 堂 」 、 「滿 堂 灌 」 、 「填 鴨 式 」的 現 象

,有

專 家 指 出 它 在 培 養 學 生 的 能 力 方 面 ,特別 是 動 手 、動 口的 能 力 方 面 不 夠 。因 為它 給 予 學 生 這 方 面能 力 的實 踐 訓 練 機 會 太少 。16學生 只能 通過 老 師 的講 授 課程 時跟 新知 發 生聯 繫 , 不 利 於 學 生 學 習 主 動 性 的 發 揮 。如 果 長 時 期 單 一 地 使 用 講 授 法 , 15講 讀法是一種讀教科書和教師講解交互進行的歷 史教學方法 。其基本教學流程 是讀書 、講解 、小結 。參于友西主編 ,《中學歷 史教學法》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1988),頁ll牛l15。 I6王 鐸全主編 ,《歷 史教育學》 (上海 :教育出版社

,19%),頁

175。

(13)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因應一 以課堂內教學為例

97

將抹殺學生在學習 中的主體地位 。這種教學方式會使學生產生強 烈的抵觸情緒 ,所以 目前在課程改革當 中 ,老師應配合其他教學 法 (如談話法 、圖示法或本節所敘的三種新方法等

)一

起使 用 , 努 力將教法活潑化 ,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增加學生的學習主動 性 。其 他 的教 學 法 也 大 多有其 侷 限性

,但

如 能 善 於 利 用 多種 方 法 ,互補互成 ,尤其引進社會科學的概念 、方法和某些技巧注入 在課堂 內歷史教學法之 中 ,也是必要的 。換言之 ,也就是要增加 教 學 法 的 多樣性 來 完成教 學 任務

,則

是 現 代 教 學 方 法 的 一致 目 標 。但要達成教學 法的改變和 多元 ,則要在觀念上先做突破 ,此 即下節所要補述的 。

參 、新歷史教學觀的建立

由於科技 的發達 ,教育理論的演進 ,陳舊的教學理念亦正逐 步翻新 。身為

21世

紀初的歷史教師 ,亦應具備新的歷史教育觀 。 一 、新 教 學 目 的 觀 以 往 以 書 本知 識 的 系統傳 授和 基 本 技能 的訓 練作 為教學 目 的 ,它注重教學效果的外在變化 ,及學生是否掌控了書本知識 , 答題是否正確 ,成績有否提高等等 。但現在新的教學觀注重學生 內在變化 ,及學生 的學習動機 、興趣 ,學習和認識歷史的能力以 及學 習後學生 的思想感情之變化都受到 關注 ,而不是牢記歷史時 間 、地點 、人物 、事件和背誦教科書上現成的結論 。如此才能提 高學 生的思想素質 ,提高學 生認識歷史和現 實的能力 。簡單說 , 新的歷史教學 目的觀可說是從追求掌控具體知識轉 向為提高學生 素質 。

(14)

兜 林 時民 歷 史教育第ll期 二 、改 變 以 教 科 書 及 教 師 為 中 心 的 局 面 傳統教學 法強調老師的 「教 」 ,忽略學生 「學 」的能動性 , 知識訊 息單 向傳輸 ,視學生大腦為容器 ,單純儲存老 師教予 的知 識 ,這種 方式較難創 出人才來 。現在的老 師大 多能體 認此點 ,轉 而更加注意與學生感情 的交流 ,注意對學生學 習能 力的培養 ,亦 即從教 師為主軸而 師生共 同合作完成教 、學任務 ,注重過程 中師 生信息的交流互動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等 。 三 、從 重 學 習 「結 果 」轉 為 重 學 習 「過 程 」 過 去 的 教 學 觀 視 「掌 握 知 識 」為 第 一 要 務

,強

調 學 習 的 結 果 ,則只會把學生 引 向一個 共 同的標準答案 的方 向去 ,而無任何 歷 史的思維可言 。實務上即 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教科 書的答案 和 變成應付考試 的機器而已 ,其結果長遠而言 ,無疑是相當可怕 的 。現今 的歷 史教學觀 已視歷 史學 習是 一個認識歷史 的過程 ,從 感知歷史 ,到思考 歷史事件 ,了解其 因果 關係 ,發現歷 史發展 的 特徵和規律 ,從而認識歷史和現實的過程 ,亦即達到理性 的認知 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口 四 、從 封 閉 型 的 教 學 組 織 形 成 轉 向 開 放 型 的 教 學 組 織 式 以 前 的 教 學 組 織 形 式 大 都 侷 限 在 課 業 上集 體 授 課

,形

式 單 一 ;在教學流程上固定劃一 (復習舊課→ 引入新課→ 課授課文→ 提 問鞏 固→ 分派作業

),少

有 變更 。新 的教學組織形式則在教學 17雖然有 的學者如 K.PUpper不以為歷 史發展 有其規律性 ,而強調其或然性 、非 本 質性 ,但亦有學者主 張歷 史有此性 質 ,如馬克 思 、恩格斯 等 ,本文這裡從 後 者之 見 。

(15)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 因應一 以課 堂內教學為例 ∞ 空 間上變化環境 ,如改變課桌椅的排列形式 ,把教室佈置成某個 歷史場景等 ,另外也可走 出教室 ;在教學組織上綜合運用集體授 課與活動 、分組討 論與交流 、自學與輔 導 、收集資料與研究等等 形式而不拘於 一格 ;在教學流程 上 ,靈活 多變 ,完全按教學 的實 際需 要來設計 安排 。筆者深信 在現 在的教育環境 之下 ,已有許 多 老 師正在努力突破客觀條件的束縛 ,創造 出各式各樣開放型的歷 史教學模式和方法來 ,一如本文上節所述者然 。 五 、必 須 掌 握 現 代 化 的 教 學 手 段 和 方 法 現 在想單靠 一本書 、一支粉筆 、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 , 就要達到把豐富 多彩的歷史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 ,藉以 引起學生 的學 習興趣 ,引發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 思維力 ,似是不太可能的 事 。現在教學 的模 式和方法必 須要有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支持 與輔助 。上節所列 的幻燈機 、錄音機 、影 片 、電視 、投影機 、錄 影機 、電腦 ……都可導進歷史教學領域之中 ,不僅可豐富歷史教 學 內容

,且

可 為 歷 史 教 學 方 法 的革 新 開 闢 了前 所 未 有 的改 變 空 間 ,就如上文所舉述的 「人機對話 」和遠距教學等提示 出來 的效 果 一 樣

,在

實 現 「個性 化 」教 學和 因材施 教 上

,有

其 獨 特 的 功 能 ,並能廣泛支持各種現代教 學方法的展 開 。現 在已有大 中小學 各級學校的老師深深體會到不掌握現代化的 (或稱

e化)教

學技 術和方法 ,就不能成為新世紀的合格老師 。18 六 、從 歷 史 教 材 教 法 提 升 為 歷 史 教 育 學 歷 史教材教法之名稱 、內涵 已使用甚久 ,迄今相 關領域之理 論 、方法 已更充實 、新穎 ,足可構成所 謂歷史教育學 ,而另成應 18以上五點,參 余偉民主編,《歷史教育展望》,頁-lUU。

(16)

lUU 材╰日寺民 歷 史教育第 Ⅱ 期 用 教 育 學 科 的 一 個 分 支 學 門 。筆 者 贊 成 因應 這 種 情 勢 而 予 以 正 名 ,提昇此學門的層次與定位 ,俾更有利於歷史教學的發展 。1’

肆 、結語

九 年 一 貫 的 教 育 新 制 ,才剛 上 路 ,雖然 總 體 方 向大 致 明確 , 但 各 方 反 應 不 一 ,莫衷 一 是 。新 制 的 各 個 環 節 ,也都 引來 不 少 爭 議 ,諸如 社 會 領 域 課 程 改 革 的 召 集 人 和 副 召 集 人 都 是 教 育 學 者 而 非 本 (社會

)領

域 的 學 者 ;課程 過 份 強 調 「統 整 」,嚴重 背 離 國 內教 育 生 態 ,師資 培 訓 十 分 不 易 ;綜合 課 程 是 由分 科 抑 或 合 科 來 做 最 佳 的 體 現 ;新制 理 念 雖 符 潮 流 ,卻未 經 實 驗 過 程 檢 視 ,尤其 教 科 書不及 編 印 ,師資也 未 準備 就緒 等 等 ,2°皆 令人 堪 憂 。這些 現 象 顯 示 當 局 決 策 與 執 行 都 略 嫌 草 率 。本 文 不 樂 見 國 內教 學 無 序 或 停 滯倒 退的現 象 ,故不揣譾 陋 ,抒見如 上 。 但 從 另 一 方 面 來 說 ,社會 學 習 領 域 是 一 綜 合 學 習 的 課 程 ,在 國 外 有 些 長 遠 的 發 展 背 景 ,國外 在 設 計 、發 展 此 項 課 程 時 ,即已 就 其 不 完整 性 提 出說 明及 包 容 。21反觀 國 內實 施 此制 ,當然 也 可 能 會 遇 到 類 似 的 問題 與 困境 ,這些似 乎 都 可 視 為 常 態 ,不必 太 過 緊 張 ,且需從 容解 之 九 年 一 貫 既 是 教 育 體 制 的改 革 ,也是 教 育 理 念 的 求 新 ,不管 I’ 工鐸全主編 ,《歷史教育學》及姬秉新編 ,《歷 史教育學概論 》 (北京 :教育 科學 出版社,1997)等書 ,皆已用歷 史教育學專名 ,可見有其合理性和 必要 性 。日本 、蘇聯更早在19ω年代至 197U年代即用此稱 ,見上列王氏書籍緒論 章 ,頁2zl。 ∞參彭明輝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綱要與 師資培育〉及黃淑苓,<彭文之讀 後感〉皆興大歷 史系主辦 「歷 史主專長之師資培育與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學研 討會 」上發表宣讀之論文 (2UU3.lU巧)。 2I李稚 勇等主編 ,《社會科教育展望》 ,頁214。

(17)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 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 因應一 以課堂內教學為例 做 為 歷 史 教 育 或 社 會 科 學 習 ,本身 也 需 要 對 過 去 傳 授 和 目今 現 狀 做 一 深 刻 的 反 思 ,使歷 史知 識 、歷 史 觀 念 和 歷 史 思 維 能 力 通 過 改 革 ,符合 新 世 紀 教 育 改 革 趨 勢 的 要 求 。尤 其 身 處 於 今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不斷 增 加 的 學 習 內容 與 學 習 時 間 兩 者 之 間 的 矛 盾 十 分 強 烈 , 設 置 綜 合 社 會 課 程 不 失 為 解 決 這 個 矛 形 的 有 效 方 式和 一條 途 徑 , 尤 其 台灣 已進入

WTU的

時代 ,新經濟

(NewEcUnUmy)需

要新 的 人 力 市 場 ,新的 一 輪 課 程 改 革 需 要 適 應 這 一 新 形 勢 的 需 求 ,而社 會 學科 教育 可以造 就 出符合 適應 的人 才 。η 基 於 上 述 的 理 解 ,本文 在 前 述 提 出新 教 學 法 的 落 實 和 歷 史 教 育 觀 的 改 變 ,配合 傳 統 教 學 法 中一 些 固有 的優 點 ,營創 出新 的 課 堂 教 學 法 ,冀以 此 為 例 ,說明 九 年 一 貫 的 教 改 雖 造 成 實 質 上 的 危 機 ,但亦 可 在 此 改 變 進 而 改 良 的 基 礎 上 ,有了轉 機 ,促成 歷 史 教 育 展 現 蓬 勃 生 機 ,則是 筆 者 撰 文 所 預 期 、所 樂 見 的願 景 ,而對 下 一代高素質人才的培育有所貢獻 。 ” 李稚 勇等主編 ,《社會科教 育展 望 》 ,頁3U、笓Z”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確認課程教材重點 擴展教與學的策略

100年度起以走讀課程研發國際 參訪表演主題(到訪新加坡,日 本,韓國,夏威夷,澳洲表演)

回饋人員:系統帶入____任教年級: (選填)任教領域/科目: (選填) 備課社群: (選填) 教學單元:.

但要是缺乏審美情意,追求物質享受,則慾壑難填,缺乏審美能力,縱使有美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提供一個框架讓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校

4.1.2 從一九九七年起,某些課題曾在一些學校進行試教(有關試教 課題/教學策略見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