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Copied!
1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 輔助系統 Female-friendly - Intelligent Mobility Assistance for Subjects Using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cross the Space. 指導教授 : 梁桂嘉 研 究 生 : 梁又文.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摘要. 在傳統工業社會,以男性為主體之社會價值觀或以男性為主的設計氛圍中, 女性對於其所在之生活空間往往會感到許多的不便利性。隨著商業與知識經濟時 代的來臨,女性對於各種類空間的參與度明顯與男性不相上下。本研究目的著重 於導入友善女性之觀念,針對利用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者,發展在各個空間場域 移動時所需要的輔助系統,以協助使用者能有效率與效用的進行空間移動。 首先透過文獻探討,針對使用者為中心和性別與空間關係的相關議題,以及 RFID 和 GPS 等技術之應用來進行分析與歸納。然後透過訪談與觀察的方法實地 調查,來瞭解與歸納使用過程中各空間場域的關係,以及其他在移動過程中所需 的服務或需求。結果可以歸納出八個主要問題點:1.招呼方式的不便與危險;2. 資訊不足;3.來車判讀不易;4.車況難以掌控;5.缺少來車提醒;6.因為不小心過 站;7.下車按鈴的不便;8.離開站點到目的地缺少指引等問題。 本研究根據前述過程所歸納的架構與資訊,以及運用相關的技術整合,發展 出人在空間場域移動過程所需要的輔助系統。最後運用焦點團體法來進行專家意 見的諮詢與討論,並進行系統的最後修正。系統包含了六大功能,分別是 1.搭乘 (Call);2.資訊(Information);3.顯示(Display);4.提醒(Warning);5.下車(Get off); 6.導航(GPS)。本研究之結果能達成協助使用者-特別是女性-在空間場域的移動 中,能更有連結化、系統化、效能化的設計目的。 關鍵字:友善女性、使用者中心設計、產品設計、生活形態、大眾運輸。. i.

(3)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ociety, the social and design values are mainly male-oriented, therefore, the results will lead a lot inconvenience for the female with their living space. With the era of commerce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kinds of space is obviously comparable with man. In this research, we aim to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female-friendly and expect to develop the intelligent mobility assistance for subjects using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cross the space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At first, the stud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f user-centre design, issues of sex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innovation theory, relevant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echnology, such as RFID and GPS, etc.. Then, field studies by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methods are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users in the course of every spac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paces, and other necessary services or demands in the course of moving. The result can generalize eight main problems: 1. the way of calling is inconvenient and dangerous; 2. inefficient information; 3. difficulty in reading the sign of bus; 4. difficulty in knowing bus position and arriving time; 5. enhance visual and audio warning signal; 6. missing the intended bus stop; 7. inconvenience in using the get off button; 8. lack of the travel information. The intelligent mobility assistance can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ose structures and information, and with relevant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Finally, research method of focused-group is used to consult experts’ opinions for revising the developed system. The system includes six functions: 1.call; 2. information; 3. display; 4. warning; 5.get off; 6. GPS. We anticipate that this research will achieve the purpose of user-friendly, especially female-friendly, in the movement of crossing the space connectedly, systematically and efficiently. Keywords: Female-friendly, User-centered design, Product design, Lifestyle, Public transportation.. ii.

(4)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謝誌. 兩年豐富而充實的研究所生活飛快的過去,隨著論文的完成與課程的完畢也 慢慢走向終點,迎向而來的是未來更多的磨練與挑戰;本研究論文之完成需要感 謝許許多多的人,因為有他們的指點與幫助才能讓論文順利完成。首先,感謝的 是我的指導教授梁桂嘉教授,梁教授於我剛進入研究所時就建構了學生完整的研 究思維、設計思潮和論文撰寫等觀念,並不時的諄諄教誨著我要廣泛的閱讀文獻 與深入探討研究議題的重要性,在這兩年的研究中亦耐心的協助我每一個研究的 階段與問題的解決。除了在學術研究與設計實務上獲益匪淺外,梁教授的研究態 度與精神亦是影響我甚多。 在口試過程中,感謝張柏舟教授與張妃滿教授給予了許多寶貴與精闢的見 解,讓我對於論文能夠有更全面的檢視與修整,並從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維;也相 當感謝伊彬教授、周賢彬教授、吳千華教授和賴建都教授在這兩年課堂上的教學 與經驗傳授,以及葉助教與葉姐在生活和校務行政上的協助與提點。此外,亦十 分感謝在研究所期間時常一起奮鬥和幫助我的伙伴志宏、Wilson 和寧達,及其他 有幫助過我的同學和行政人員。 最後,最感謝的人是我的母親,總是默默的支持我、傾聽我大吐苦水和照顧 整個家庭,讓我在研究與負擔學費、學校支出和生活支出的壓力之間能夠堅定自 我信念去克服困難,並順利的完成研所學業。總而言之,需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 在此僅深深的向每一位貴人致上最真誠的感謝,由衷感恩。. 梁又文 謹誌 民國九十八年六月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iii.

(5)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總目錄 摘要……………………………………………………………………………………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總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附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4 1.3 研究目的 ………………………………………………………………………6 1.4 研究架構與流程 ………………………………………………………………7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1.6 研究的困難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2.1 使用者中心設計 ………………………………………………………………9 2.1.1 使用者中心設計之思潮 …………………………………………………9 2.1.2 使用者中心設計之模式…………………………………………………11 2.1.3 使用者中心設計之內容…………………………………………………16 2.1.4 使用性工程………………………………………………………………23 2.2 性別空間 ……………………………………………………………………27 2.2.1 性別思維…………………………………………………………………28 2.2.2 性別空間概述……………………………………………………………28 2.2.3 不平等的空間規劃………………………………………………………30 2.3 智慧型輔助系統應用 ………………………………………………………32 2.3.1 無線射頻識別……………………………………………………………32 2.3.2 無線識別的發展概述……………………………………………………33 2.3.3 無線射頻識別的應用……………………………………………………35 2.3.4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38 2.3.5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基本原理…………………………………………38 2.3.6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應用………………………………………………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創作策略………………………………………………………45 3.1 實地訪查階段 ………………………………………………………………45 3.1.1 參與觀察法特性…………………………………………………………45 iv.

(6)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3.1.2 參與觀察法之執行………………………………………………………46 3.2 使用者訪談 …………………………………………………………………51 3.2.1 訪談法之特性……………………………………………………………52 3.2.2 深入訪談法之執行………………………………………………………53 3.3 輔助移動系統概念發展 ……………………………………………………54 3.3.1 系統概念發展……………………………………………………………54 3.3.2 系統設計…………………………………………………………………55 3.4 專家意見徵詢 ………………………………………………………………56 3.4.1 焦點團體法概述…………………………………………………………56 3.4.2 焦點團體法的執行………………………………………………………56 3.5 輔助移動系統修正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創作……………………………………………………………58 4.1 參與觀察之記錄 ……………………………………………………………58 4.1.1 觀察公車場域移動之記錄………………………………………………58 4.1.2 觀察捷運場域移動之記錄………………………………………………64 4.2 深入訪談之記錄 ……………………………………………………………68 4.3 輔助移動系統概念發展結果 ………………………………………………69 4.3.1 系統概念發展結果………………………………………………………69 4.3.2 初步系統設計-第一階段設計結果 ……………………………………78 4.4 焦點團體之評估結果 ………………………………………………………94 4.5 系統設計修正-第二階段設計結果…………………………………………100 4.5.1 主畫面 A 之設計修正 …………………………………………………100 4.5.2 畫面 A-1 之設計修正 …………………………………………………102 4.5.3 畫面 A-2 之設計修正 …………………………………………………104 4.5.4 畫面 A-3 之設計修正 …………………………………………………107 4.5.5 畫面 A-4 之設計修正 …………………………………………………110 4.5.6 畫面 A-5 之設計修正 …………………………………………………113 4.5.7 畫面 A-6 之設計修正 …………………………………………………114 4.5.8 系統流程之修正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5.1 研究結論 ……………………………………………………………………119 5.1.1 女性於大眾運輸空間的場域移動問題 ………………………………119 5.1.2 針對問題之輔助系統概念發展 ………………………………………122 5.2 未來研究之建議 ……………………………………………………………123 5.2.1 未來於女性其他族群的研究 …………………………………………123 5.2.2 未來於小孩或老人的研究 ……………………………………………124 參考文獻……………………………………………………………………………125 附錄…………………………………………………………………………………132 v.

(7)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表目錄 表 2-1:有助於提升易視性目的之論點整理………………………………………16 表 2-2:心智模式的歸納整理………………………………………………………18 表 2-3:使用者在操作產品可能的失誤……………………………………………21 表 2-4:減少錯誤的簡化設計原則…………………………………………………22 表 2-5:Nielsen 使用性的介面設計五點原則………………………………………24 表 2-6:Norman 提出適用於使用性評估的研究法 ………………………………26 表 2-7:性別空間設計論點…………………………………………………………29 表 2-8:生活中性別不平等的空間規劃……………………………………………30 表 2-9:每十年 RFID 之發展重要事件 ……………………………………………34 表 2-10:RFID 普遍使用之頻率……………………………………………………36 表 2-11:2008 台灣 RFID 國際應用展新產品 ……………………………………37 表 2-12:GPS 軟體之應用 …………………………………………………………41 表 2-13:傳統 GPS 與 AGPS 的差異性比較 ………………………………………44 表 3-1:本研究進入研究環境之分析………………………………………………47 表 3-2:執行觀察之時間計畫表……………………………………………………48 表 3-3:研究之目標環境區分………………………………………………………49 表 3-4:在不同研究環境中的言行觀察……………………………………………50 表 3-5:調查訪談與深度訪談的差異性比較………………………………………52 表 3-6:本研究預定深入訪談之階段………………………………………………53 表 3-7:本研究預計深入訪談之內容………………………………………………53 表 4-1:2008.7.1-7.31 公車-南北向的觀察記錄……………………………………58 表 4-2:2008.8.1-8.31 公車-東西向的觀察記錄……………………………………61 表 4-3:2008.9.1-9.30 捷運-南北向的觀察記錄……………………………………64 表 4-4:2008.10.1-10.31 捷運-東西向的觀察記錄…………………………………66 表 4-5:深入訪談之歸納問題………………………………………………………68 表 4-6:搭乘大眾運輸之 18-40 歲的主要女性使用者定義………………………70 表 4-7:整合觀察與訪談之問題點…………………………………………………71 表 4-8:大眾運輸場域移動之問題點歸納…………………………………………72 表 4-9:本研究對於大眾運輸場域移動問題所提出之解決功能…………………74 表 4-10:可愛(Pretty)風格初步設計 ………………………………………………83 表 4-11:優雅(Elegant)風格初步設計 ……………………………………………84 vi.

(8)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表 4-12:自然(Natural)初步設計 …………………………………………………84 表 4-13:神秘(Mystery)初步設計 …………………………………………………85 表 4-14:A-1 智慧型招呼功能 Icon 設計結果 ……………………………………85 表 4-15:A-2 智慧型大眾運輸資訊讀取 Icon 設計結果 …………………………86 表 4-16:A-3 智慧型車況即時顯示 Icon 設計結果 ………………………………86 表 4-17:A-4 智慧型到站提醒 Icon 設計結果 ……………………………………86 表 4-18:A-5 智慧型下車訊息傳輸 Icon 設計結果 ………………………………87 表 4-19:A-6 智慧型移動導航與定位 Icon ………………………………………87 表 4-20:A-1 介面之運作配置 ……………………………………………………88 表 4-21:A-2 介面之運作配置 ……………………………………………………88 表 4-22:A-3 介面之運作配置 ……………………………………………………89 表 4-23:A-4 介面之運作配置 ……………………………………………………90 表 4-24:A-5 介面之運作配置 ……………………………………………………91 表 4-25:A-6 介面之運作配置 ……………………………………………………91 表 4-26:智慧型大眾運輸空間場域移動輔助系統建構 …………………………93 表 4-27:焦點團體運作之流程與結果 ……………………………………………94 表 4-28:最後修正後之介面 A……………………………………………………100 表 4-29:最後修正後之介面 A-1 …………………………………………………102 表 4-30:最後修正後之介面 A-2 …………………………………………………104 表 4-31:最後修正後之介面 A-3 …………………………………………………107 表 4-32:最後修正後之介面 A-4 …………………………………………………110 表 4-33:最後修正後之介面 A-5 …………………………………………………113 表 4-34:最後修正後之介面 A-6 …………………………………………………115. vii.

(9)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圖目錄 圖 1-1:Maslow 最初的需求層級……………………………………………………1 圖 1-2:Maslow 需求層級中延伸出之 Z 理論………………………………………2 圖 1-3:研究架構 ……………………………………………………………………7 圖 2-1:使用者模型…………………………………………………………………11 圖 2-2:Norman 所提出的 User-Centered Design 基本模式 ………………………12 圖 2-3:Norman 所提出的 User-Centered Design 之流程架構 ……………………12 圖 2-4:UCD 方法的國際標準流程 ………………………………………………13 圖 2-5:UCD 的典型方法學步驟 …………………………………………………14 圖 2-6:Norman 觀察的門之設計-開門的曖昧感 …………………………………16 圖 2-7:心智模式-以手機為樣本 …………………………………………………19 圖 2-8:日常生活中火爐的配置樣式………………………………………………20 圖 2-9:Samta Benyahia 的女性花形空間和女性化雕塑的展現 …………………27 圖 2-10:現有產品之 Reader 類型 …………………………………………………32 圖 2-11:現有產品之 Tag 類型 ……………………………………………………32 圖 2-12:RFID 系統運行過程………………………………………………………33 圖 2-13:Wal-Mart 的 RFID 圖解 …………………………………………………34 圖 2-14:Wal-Mart 應用 RFID 的生產線 …………………………………………34 圖 2-15:現今 Suica 已從之前的卡片模式發展為透過手機進行儲值服務………35 圖 2-16:德國的 PolyIC、美國的 Konarka、荷蘭的 PolymerVision 和英國的 PlasticLogic 等公司都積極投入 RFID 應用市場 …………………………………36 圖 2-17:早期的衛星樣貌與最初的 18 顆繞極衛星………………………………38 圖 2-18:GPS 裝置與系統流程 ……………………………………………………39 圖 2-19:GPS 定位原理 ……………………………………………………………40 圖 2-20:GPS 在各種情況下的使用效率 …………………………………………40 圖 2-21:GPS 結合 PDA 與手機……………………………………………………41 圖 2-22:Google Earth 與 GPS 整合應用 …………………………………………42 圖 2-23:GPS 與 AGPS 系統 ………………………………………………………43 圖 3-1:目標環境-公車站 …………………………………………………………49 圖 3-2:目標環境-捷運站 …………………………………………………………49 圖 3-3:目標環境-公車車箱 ………………………………………………………49 圖 3-4:目標環境-捷運車箱 ………………………………………………………49 viii.

(10)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圖 3-5:目標環境-人行步道或開放空間 …………………………………………50 圖 4-1:女性學生於大眾運輸場域移動之情境……………………………………70 圖 4-2:女性員工於大眾運輸場域移動之情境……………………………………70 圖 4-3:家庭主婦於大眾運輸場域移動之情境……………………………………71 圖 4-4:智慧型招呼功能設計………………………………………………………75 圖 4-5:智慧型大眾運輸資訊讀取設計……………………………………………76 圖 4-6:智慧型車況即時顯示設計…………………………………………………76 圖 4-7:智慧型到站提醒功能設計…………………………………………………77 圖 4-8:智慧型下車訊息傳輸設計…………………………………………………78 圖 4-9:智慧型移動導航與定位功能設計…………………………………………78 圖 4-10:按鍵式手機 ………………………………………………………………79 圖 4-11:觸控式手機 ………………………………………………………………79 圖 4-12:市面上手機的螢幕 ………………………………………………………79 圖 4-13:本研究之初步系統架構圖 ………………………………………………80 圖 4-14:本研究之系統介面配置與步驟 …………………………………………81 圖 4-15:可愛(Pretty)相關色彩計畫 ………………………………………………82 圖 4-16:優雅(Elegant)相關色彩計畫. ……………………………………………82. 圖 4-17:自然(Natural)相關色彩計畫. ……………………………………………82. 圖 4-18:神秘(Mystery)相關色彩計畫 ……………………………………………82 圖 4-19:運作團體 …………………………………………………………………94 圖 4-20:主畫面的標題字體過小 …………………………………………………95 圖 4-21:在實際需要讀取時間的情況下欠缺 Loading 介面 ……………………96 圖 4-22:Icon 的選擇方式切換過於繁複 …………………………………………97 圖 4-23:主畫面 Icon 選擇方式修正 ………………………………………………99 圖 4-24:最終修正之系統架構與流程……………………………………………118 圖 5-1:國中小與中老年女性族群…………………………………………………124 圖 5-2:小孩與老人族群……………………………………………………………124. ix.

(11)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附錄 附錄 1.女性 A 之深入訪談內容……………………………………………………132 附錄 2.女性 B 之深入訪談內容……………………………………………………134 附錄 3.女性 C 之深入訪談內容……………………………………………………136. x.

(12)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遷,人們對於自身的食、衣、住、行與娛樂等需求不斷 的提高,這與最初人類只要能夠有食物和住家的求生意志已有很大的落差。美國 知名的人本主義與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曾於 1954 年出版了當時相當轟動 的作品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其中所提到的需求層次論(Hierarchy of Need Theory),透過生理、心理和程度的不同,將人的需求由下而上區分為 Physiological (生理)、Safety(安全)、Love and Belong(愛與隸屬)、Esteem(自尊)和 self-actualization(自我實現)等五個項目(Maslow, 1954)。. 圖 1-1:Maslow 最初的需求層級. 之後 Maslow 又於 1960 修改了需求層次理論,將最高需求(超我)加入成 為了 Z 理論,需求層次的論點於此時也趨於完整(Boeree, 1998)。而現代的人們 相較於以前的生活,大多都能夠有滿足 Maslow 所提到的 Physiological(生理)需 求的能力,以需求層次的論點來看,心理層面的需求將成為現代人所追求的重 點。因此就上述的內容來看,可以了解到現代人會透過各種行為或活動來滿足自 己心裡層面的需求,像是透過購買產品或是消費得到服務。所以也有學者提出同 樣的道理,如果在某特定的情形之下,人們的要求無法被滿足時,會去尋找可以. 1.

(13)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滿足慾望的事物或使降低自己對事物的需求,進而達到滿足(Kolter&Armstrong, 1995)。. 圖 1-2:Maslow 需求層級中延伸出之 Z 理論. 以人類生活的需求來說,空間是具有複合要素的特質,它除了包含了最直接 的住之需求,也有可能牽涉到行、育和樂的部分(湯志明、廖文靜,2002)。它 甚至於可被視為一種產品,讓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得到滿足之外,更能夠得到 愉快的使用經驗。空間也可被視為是一種人造物,所以當使用者進入該空間時所 使用的任何功能和互動,都會希望能夠滿足自己所預期的需求。 因此空間的設計上必須要更細膩的去考慮「人」到底期望能得到些什麼(胡 海曉,2006),而使用者又會在什麼樣的空間會有什麼樣的需要,這都有賴於設 計者的創意與思考的配合。瑞士裔法國建築大師 Le Corbusier 曾經要求民眾住進 他所設計的建築物,來配合其建築的概念(鍾承智,2003),這樣在未經使用者 意見參考和所需之訴求所建造的建築物,在整個建築史上可說少之又少。不過在 現代社會變化迅速及科技不斷創新之下,空間深深的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和 消費習慣,為了因應使用者不同的個性與需求,要求使用者去接受與適應設計者 的空間設計,已不能被民眾所接受。因此,在設計上逐漸從以設計者思維為主觀 的設計思想,轉變成為以使用設計的使用者為主的概念,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 (User-Centered)的思維,將是產品與空間系統設計上必須要考量到的。. 2.

(14)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使用者為中心」的論點,是由知名的認知心理學者 Norman 所提出(1998), 以用來應用到產品或空間系統設計上,他認為一個產品或服務要能夠受到歡迎, 一定是在滿足於使用者的情況之下才有可能。以執行的層面簡單來說,即是先透 過研究方法找出人們對於對產品或空間的需求與喜好等內容後,再將得到的研究 成果與資料應用到整體的設計之中,以符合使用者特性與使用行為模式。 而這樣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創新程序,首要步驟就是必須先深入的了解使用者 本身與使用者的「使用情境」。對於使用情境的了解,必須考量使用者、空間的 作業內容、空間環境與空間功能四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預期使用者如何在所處的 空間下,利用設施來達到心中所預想的結果。如果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來執 行空間上的設計,最基本的功能無非是要讓使用者在此空間中能夠感到舒適與得 到完善的服務,並透過設計讓空間發揮出每一個區域應有的功能性,而且這些功 能必須能夠呼應在使用者進入空間前所期待的需要,例如進入一個臥室時,使用 者會期待著有一張舒服的床、便於更衣的收納和放鬆的顏色等基本的要求,或是 陽台的景色、電視和音響等更進階的需求。 回顧人類早期發展了數百年的封建社會中,男性一直以其天生的身材優勢壓 制女性,造成了大多數的種族實行男尊女卑的性別制度,對於女性的生存、活動 空間等都做了相當嚴厲而不合理的規定,並由此形成了父權制壓迫和控制女性的 種種現象(王宏維,2005),也造成了歷史上諸多殘害女性的事件發生,像是中 世紀的火燒巫女就是早期對於女性的不了解與不平等而造成的迫害(Jenny & Garthine, 1994)。雖然之後經歷了 17 世紀 Locke 提出天賦人權說、18 世紀啟蒙運 動的女權抬頭、近代女性反抗被物化的行為和現今持續進行的女性主義等種種過 程,都象徵著女性對權利不平等所提出抗議與譴責,並聲明不願再是男性的附屬 品,也因此兩性平權的概念得以在現代的社會中受到重視與關注。不過,現代以 男性為思考主軸的價值觀仍深植人心,造成了所謂表象的性別平等,所以實際上 一般人認為主流的性別平等觀念,仍無法完全考慮到女性天生特有的生理特質之 需求。而這樣的思維也反應到了空間的設計上,雖然大多數的空間(不論是居家、 3.

(15)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工作與公共等場所)都打著性別平等的口號,但從女性的需求去觀察便可以發現 到許多問題。 因此總合上述所論,設計者若能於空間上針對女性做更為完善的設計與思 考,真正的解決到女性在空間上的需求與不便等因素,便能夠讓空間的功能與設 計進化到另一個層次,並落實現在空間設計上非常重要的新觀念-「性別空間」。. 1.2 研究動機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自民國 91 年推動之「國家設計中心」計畫,目的是提升 臺灣產業設計能量,包括前瞻技術、文化素材、設計趨勢、創意交易、設計整合 與產學合作等措施(經濟部工業局,2003),並結合各資源形成設計與創意交流 網路和協助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作為建構臺灣優質設計與發展環境的核心樞紐。 進一步的,將積極帶動產業界投入設計研發的良好風氣,鼓勵企業在臺設立設計 研發總部或據點,在國際上營造出臺灣重視設計創新的新形象,彰顯推動設計創 新具體成效。除此之外,經濟部工業局也自 2003 年起開辦「臺灣設計博覽會」, 至今到 2007 年已辦了五屆(第五屆臺灣設計博覽會,2007) ,而第一屆於華山藝 文特區的主題「設計與生活」中,也展覽了許多關於住和空間的議題,對於空間 上的設計和需求都做了許多的深入的探討,表示在設計領域和對於使用者需求的 認知上,臺灣正起步快速且更為重視。 大眾運輸於臺灣已發展數十年,一直都是民眾相當倚賴的交通工具,且在各 都市的機能上大多漸趨完備,像是臺北縣、市一般通勤的公車與捷運系統所建構 的交通網,以到達率而言已具備相當高的水準。根據臺北市市政統計週報第 413 號(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07) ,臺北市聯營公車於民國 95 年客運之載客量已經 高達 1,687,960 人次,捷運之載客量為 1,051,911 次,是一般民眾在上學、上班通 勤、休閒娛樂的重要工具。雖然大眾運輸大致上已經能夠滿足民眾對於基本功能 的需求(運輸和到達的目的地) ,不過在很多細節上的服務和設計部分,都還有. 4.

(16)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很大的成長空間,特別是民眾在大眾運輸過程中於各個空間場域間移動所需要的 協助。例如一個使用者在運用大眾運輸時,需要經過的空間包含了站牌等待時的 空間、大眾運輸工具上的空間、下車後到達目的地中間所經過的空間等三個主要 空間,而這中間所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困擾,便是一個空間設計上值得去解決和注 意的地方。 傳統價值觀念大多對於女性較為不重視與忽略,而從事產品或空間設計的工 作者諸如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和工匠等,亦是以男性為主(柯維玲、 李雪如,2008)。這個現象影響了設計所關注的重點,造成有時候在執行設計上 較常忽略女性的需求;表面上的使用雖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卻只是男性認知上 的平等而已。例如廁所的問題一直都是困擾著女性使用者,一般的設計都是以面 積來做為平等的依據,不過如果能深入研究男女使用廁所的方式與過程,便能發 現女性需要的空間確實比男性大上許多;進而從兩性先天生理的不同來探究這個 問題,便能進一步的發現女性的使用時間是男性的三倍以上,對於空間的舒適性 會比男性更為需要。如果空間設計上僅以相同面積區隔出男女使用的空間,只能 算是就設計者本身的認知平等,造成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現女性廁所前大排長龍與 男性廁所隨時可以使用的不平等現象。 在使用者為中心的思維中,必須要將「兩性」都考量進去。空間專家畢恆達 (1995)於性別與空間研究室所發表的內容便提到,空間不單只是活動的背景而 已,像是托兒空間、女廁與受虐婦女庇護中心等設施的缺乏、容易發生性騷擾的 公車和陰暗危險的街道等,都更突顯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弱勢處境。在多方面的計 劃推動、論點建議與科技發展,對於人(特別是女性)在空間場域中移動的過程 中如何降低干擾與增加效率、提升女性存於空間中的需求與協助、以及平等性 等,皆是必須去重視與改進,以達成真正友善女性(Female-friendly)的目標。 大眾運輸車輛的流動效率、便利性和服務等,都有許多的問題困擾著女性, 不管是在車站等候車輛、車輛上的乘坐和到達目的地的過程中,都是需要再加強 整體的功能和服務,才能讓女性乘客在使用大眾運輸的過程中感到便利與安心, 5.

(17)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也能在每一個經歷的空間中獲得需要的服務。因此總結上述的論點和大眾運輸的 問題可以推論,如果能為大眾運輸系統使用者在各空間場域移動的過程中,提供 適當的協助和重視女性的需求,便能夠提高女性在各種職場上的發揮,進一步的 達到真正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本質,並落實兩性平權的運動,使女性不再只是 設計產物的附屬品,而是可以透過對設計產物的使用,享受到應有的功能和喜悅。. 1.3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期望透過智慧型輔助系統設計的發展過程中,針對女性 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進行探討,並加入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架構與觀念,提供一個可 以增加女性在空間場域移動的過程裡更為方便和舒適的服務與設計。 而研究之系統將發展應用於使用大眾運輸的移動協助上,成為具備便利性與 低危險性的智慧型系統,讓女性使用者在使用大眾運輸的移動過程中,能夠享受 到比之前更方便且輕鬆的服務。以下是本研究更為具體的研究目標如下:. 1. 歸納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理論及性別空間之相關理論。 2. 探究發展智慧型系統所需應用到的技術,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 fication)和 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等。 3. 運用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與深入訪談(In-depth Interviewing)的外在. 和內在研究,探知女性於使用大眾運輸的移動過程中,於各個場域間所發生的 問題點,提供後續進行輔助系統之設計依據。 4. 歸納整合上述結果、技術結合和焦點團體彙集之專家建議,發展出智慧型空間. 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6.

(18)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1.4 研究架構與流程 對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 輔助系統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文獻探討. 使用者為中心. 性別空間. 無線射頻識別. 建構輔助系統之研究方法 實地訪查階段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使用者訪談階段 深入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ing). 歸納問題 進行輔助移動系統概念發展與設計. 第一階段 系統設計 焦點團體法 專家意見諮詢. 輔助移動系統修正-修正系統設計. 第二階段 系統設計. 結論建議與系統設計完成 圖 1-3:研究架構. 7.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19)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 由於本研究希望能了解問題並設計出一套輔助移動的系統(僅討論系統輔 助,不討論硬體部分),讓女性在都市生活中可以更為方便的使用大眾運輸進行 移動,因此臺北市不論是發展程度、人口密度和交通,都是最為發達的高都市化 區域,故鎖定以臺北市區的捷運與公車路線構成的大臺北交通網為研究範圍。其 他地區的交通條件和生活環境之狀況,並不列入本研究之討論的範圍中。 在觀察與訪談的研究對象上,是以一般 18-40 歲之間的通勤女性為主,其他 的部分與對象亦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圍。. 1.6 研究的困難 1. 由於本研究希望能以使用者為中心角度和性別空間的思維來執行系統設計, 所以必須要持續一段時間觀察研究的目標族群,才能盡可能的歸納出使用者 在使用上的問題。 2. 本研究過程中運用到一些非設計專業的技術和知識,因此協同其他領域之研 究者便成為很重要的問題;或是透過訓練與上課,讓研究者能達到具有基本 技術的應用和理解能力,以便於順利執行設計的規畫。 3. 在觀察與訪談的過程中,要減少被觀察者與受訪者的顧慮與恐懼,研究者必 須要有耐心與目標族群交涉溝通,以期順利完成結果。. 8.

(20)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使用者中心設計 由於科技發達、交通便利與資訊的快速流通下,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不再像 是以前一樣的困難,全球化的時代亦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潮流。這個現象影響到生 活中許多的層面,像是設計也在這多元思維的衝擊下有了很大的轉變。回顧早期 的設計,是從藝術所發展分支成為具有實用價值和商業性的應用藝術(Applied Art),直到工業革命後由 William Morris 將美術工藝運動(Art Handicraft Movement) 的風潮帶到高點之後,設計的概念已經開始形成與建立(Penny, 1995)。不過當時 的「設計」作品,仍是以設計師透過本身所認知的美感與意識所創作出來的產品, 具有相當的主觀思維。 在經歷了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裝飾主義(Art Deco)、包浩斯(Bauhaus) 與現代主義(Modernism)、達達(Dadaism)、普普(Pop)、歐普(Op)和之後的後現代 (Post-Modernism)等風格後,設計從一直在探索風格、表現的循環和以設計師為 主觀的角度,轉而開始注意設計的最終目的-使用者身上(Branham, 2007)。使用 者為中心的設計(UCD, User-Centered Design)是不同於傳統設計概念的一種設計 思考,設計者要以使用者的需求與想法為第一考量,並在設計的過程中站在使用 者的角度,以減低個人的主觀意識。因此,設計開始為了使用者的需求、舒適度 和愉悅感等諸多因素考量,不單只是以設計者為本位去思考,而使用者為中心的 設計概念也漸漸受到現代許多設計師所重視,更是未來設計上必然的趨勢。. 2.1.1 使用者中心設計之思潮 設計師在執行設計的過程中,都會因為對於美感與設計的要求,期許達到「自 己」所認定之功能的極致、完美的使用性或是造型上的美感,不過以這樣的思維 去設計的成品,都會存在著些許的問題。透過資料可以發現,以往設計師認為具. 9.

(21)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有高設計感、高功能性和富含創意的設計,不論是在工業設計和空間設計上都無 法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設計者不是站在使用者中心的 角度去執行設計,造成消費者所期望的功能和想要滿足的需求並沒有在產品上出 現(Garret, 2003)。雖然追求完美的設計是一種持續性進行的活動,但是事實上並 沒有真正完美的設計與產品,在諸多的考量與衝突之下,設計將充滿了限制和考 量(Petroski, 2003)。因此在追求完美的同時,兼顧使用者所需的條件進行設計活 動,將會使設計的產品更貼近使用者、更易於使用和受到普遍的接受。 在很多的情況下,使用者在選擇要使用的產品時,往往只是單純的從自己的 需求、感覺和喜好來做出選擇的決定,甚至有時候只是想消費一種具有「Cool」 或是很「炫」的體驗,實際上沒什麼意義的產品。不過這樣的設計在心理的層面 上滿足了使用者的刺激感和新鮮感,也是考量到了使用者的需求。因此,過於追 求高度功能和高度美感的設計不一定會受到注目,反而對使用者沒有什麼吸引作 用(Lazar, 2001)。另外,若能將設計的方向放在探討使用者的需求上,便能讓設 計者或管理者都能夠更了解設計的方向和重點,也便於去掌控設計的過程和方法 (Montanell & Stenstrom, 1999)。Norman 早在 1981 年的研究就已經有初步的使用 者為中心之概念,是帶動現代使用者為中心的重要學者(Norman, 1981)。 Allen(1996)則認為,針對設計目的來建立一個使用者模型(User Models)是有 其必然性,設計者可以透過使用者模型之建立,以減少因處理類似的設計而需要 重複分析的人力、物力和環境等資源。因此,建立完備的使用者模型不但能使 UCD 執行的成本降低,更可以增加實行的效率。從圖書管理的角度來看, Butler(1993)於 著作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中的概念 亦是一種 UCD 的想法,像是換個角度以設計來看,沒有透過教育、學習更多有 關於相關使用者的想法和內容,或是加入欲研究之使用者的族群裡一起生活來得 到記錄,都難以達到了解使用者的想法和需求,這種能力是需要被訓練的。 從上述專家的研究和建議來看,如果在大眾運輸之空間設計上能以 UCD 的 設計思維去了解女性之需求,並進一步的進行深入的研究,就能從女性的角度去 10.

(22)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提供關心和照顧的服務,讓設計不再只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藩籬。. 圖 2-1:使用者模型(本研究整理). Eason(1987)將使用者定義為三種類型:Primary(首要的)、Secondary(次要 的)、Tertiary(第三的)。Primary 使用者是那些確實會使用產品的人;Secondary 使用者是那些偶爾會使用產品的人或者是把產品當作媒介物使用的人;Tertiary 使用者則是會受到產品的效用、價值影響,來判斷是否購買的人。一個成功的產 品設計,必須考慮到範圍很廣的產品使用者。. 2.1.2 使用者中心設計之模式 商業是為了服務人群而存在的,成功的行業不但了解這點,而且能夠確實的 去執行;因此商品、產品與設計上,應該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和配合客戶的能力 (Norman, 2000)。使用者為中心設計顧名思義,就是設計者以客觀的角度,透過 研究和蒐集資料等過程,分析出設計目標的族群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會有某種的需 求,以達到設計能確實解決使用者問題的目的。. 11.

(23)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1)Norman 的使用者為中心 最早提出具體的使用者為中心之設計模式,是由著名的認知心理學者 Norman(1986)以心理學的角度所提出。Norman 於書中認為,透過心智評估(設 計者心中對產品的概念)、使用者評估(使用者對產品功能與操作方法的認知) 以及系統印象(產品呈現給使用者的外貌,包括外形、顏色、操作介面等訊息) 之思維,才能看出「人/機具/環境」及「人/產品/情境」之間的問題全貌, 這也是後來所廣為使用的 User-Centered Design 概念。. 圖 2-2:Norman 所提出的 User-Centered Design 基本模式(本研究整理). 圖 2-3:Norman 所提出的 User-Centered Design 之流程架構(本研究整理). 12.

(24)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2)使用性專家協會(UPA) 使用性專家協會(UPA, Usability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曾提到,根據國際 標準 ISO 13407,它定義出了使用者為中心設計的整體規劃週期過程,其中包含 了幾個重要的項目,像是對於使用的內容詳細說明(Specify the context of use)、對 於需求作詳細界定(Specify requirements)、創造設計的解決方法(Create design solutions)和評估設計(Evaluate designs)等四項。. 圖 2-4:UCD 方法的國際標準流程(本研究整理). a. Specify the context of use(對於使用的內容詳細說明):定義使用者是誰?為 什麼他們會使用這個東西等問題。 b. Specify requirements(對於需求作詳細界定):定義企業主的需求或使用者的 目的等,以望達到設計的成功。 c. Create design solutions(創造設計的解決方法):就前面的問題界定來想出可 以解決問題的設計草案。 d. Evaluate designs(評估設計) :最後且最為重要的過程,透過評估與試驗才能 達到能讓使用者使用愉悅且使用順暢無誤的優質產品。. 13.

(25)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3)UCD 的典型方法學 UPA(2007)在一次的宣傳海報設計上,指出了 UCD 的典型方法學(UPA Poster: Designing the User Experience),並提出設計的建議流程上,應該要區分為分析 (Analysis Phase) 、 設 計 (Design Phase) 、 實 施 (Implementation Phase) 和 部 署 (Deployment Phase)四點來進行,而這四點又可細分為許多的步驟和方法。下圖 2-5 是根據 UPA 針對 UCD 典型方法學的四個主要步驟所分析的要點。. 圖 2-5:UCD 的典型方法學步驟 (From: http://www.upassoc.org/upa_publications/ux_poster.html, 本研究修改). a. 分析階段(Analysis Phase) „. 集合一個多學科的團隊以確保完整的專門技能. „. 發展可用性的目標. „. 進行實地考察. „. 找出具有競爭性的產品. „. 建立用戶簡介. „. 開發每一個任務分析. 14.

(26)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 資料用戶腳本建立. „. 資料用戶性能需求探討. b. 設計階段(Design Phase) „. 就分析結果開始執行設計概念. „. 發展架構. „. 做設計概念的初次討論. „. 從草圖開始設計. „. 建立簡易的原型. „. 測試這些原型. „. 將測試完畢的原型建立詳細設計. „. 針對可用性做再次的測試. „. 資料標準和指導方針. „. 建立一種設計說明. c. 實施階段(Implementation Phase) „. 做進行中的啟發式的評估. „. 當設計被實現時. „. 與交付隊密切合作. „. 行為可用性盡快測試. d. 部署階段(Deployment Phase) „. 使用調查為用戶拿到回饋. „. 引導實地考察關於實際使用得到訊息. „. 使用可用性測試檢查目標. 15.

(27)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2.1.3 使用者中心設計之內容 經由 Norman 及其他諸多學者的研究,可以將整個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歸納 為以下幾項重點: (1)易視性(visibility) 在設計產品與介面上,Norman(1988)透過生活所觀察到許多這個理論的現 象。像是一扇門的設計,當它沒有任何裝飾與物件在上面時,是看不出旋轉軸的 方向與開門的方式;或許設計者是考量了美感的因素,但是實際上並不好用。 Norman 認為,可以操作的地方應該是明顯的(Clear),並傳達給使用者正確的訊 息。也許可以加上一片金屬的薄片作為提示,使用者便能夠很自然的看到訊息, 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的設計(Natural Design)。. 圖 2-6:Norman 觀察的門之設計-開門的曖昧感(本研究整理). 產品的易視性效果也能透過其他的感官傳達來幫助。下表 2-1 是本研究整理 其他領域學者有利於幫助提升易視性之論點。 表 2-1:有助於提升易視性目的之論點整理(本研究彙整) 領域 視覺傳達 (Visual Communication). 內容 透過眼睛來傳達訊息的方式統稱為視覺傳達。視覺傳達是最為 廣泛與使用到的傳達方式,因為一個正常的人有 65%-70%的訊息是 經由視覺所得(陳俊宏、楊東民,1998) ,所以視覺的提示與傳達是 最具有達到產品易視性之提升。而藤澤英昭則對於傳達的效率上提 出了普遍性、傳達迅速與傳達量等考量(フジサワ 1979) 。 16. ヒデアキ,.

(28)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而運用視覺圖像進行溝通亦具有以下三項優勢:1.視覺化訊息有 助於吸引讀者的注意力;2.視覺展示讓訊息傳達更有效率;3.視覺化 訊息可以更具影響性(Wileman, 1993)。透過特別圖形設計所呈現訊 息可以使閱讀者提綱挈領擷取訊息的焦點(Peterson, 1993) 聽覺傳達. 聽覺是聲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並引起聽神經. (Hearing. 的衝動發放傳入訊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後引起的感覺,這與視. Communication). 覺的傳達有很大的不同(章暉,2008) 。聽覺傳達系統有以下優點及 較適用之狀況:1.簡而不繁的情報;2.傳送之情報較短時;3.情報不 必遲延時間;4.情報能以時事或特殊時點說明;5.情報之傳送速度需 要快速時;6.傳達之視覺媒介過分負荷時;7.環境不適合接收視覺情 報時。 (龔耿璋等人,2004) 聽覺傳達也是一項具有高效用的傳達方式,對於一個有正常聽 覺的人而言,聽覺有達到視覺所無法傳達的效果,並產生一種與周 邊環境連結性較強的氛圍(NIH, 2008)。所以在聽障與視障的日漸重 視之潮流下,聽覺傳達與視覺傳達之整合成為目前相當重要的指標 (Tatiana & Roope, 2004)。. 觸控與感應 (Touch & Reaction). 觸控面板(Touch Panel)的操作方式,在各個領域上已有相當的發 展與應用,例如影印機、傳真機、設計用的觸控電繪螢幕或是工業 用的機台控制面板和醫療應用的血壓計、溫度計、監測系統等,未 來像是提款機與自動售票機也將增加觸控面板的使用(工商時報, 2008) 。 觸控的感應方式可分為電阻式、電容式、光學式和電磁式。電 阻是應用壓力原理來達到反射感應,具備解析度佳、便宜等優勢(李 文昌、張建煌,2008) 。電容式早期被 3M 公司以專利獨占整個國際 市場,是運用電子迴路的原理達到觸控效果,具有高度的環境承載 力和觸控次數(高達兩千萬次以上),不過價格稍嫌昂貴(蔡美惠, 2006) 。光學式面板是利用光源接收遮斷原理,將面板範圍內佈滿光 源與接收器並組成矩陣,當進入感應範圍後便會產生效果,觸控的 次數無限與低成本為其優勢,但只限定在特定材質和環境下,因此 發展較為不易(Groovy Technology Corporation, 2006)。電磁式是靠 電磁感應方式,電磁筆為訊號發射端(transceiver),天線板為訊號接 收 端 (receiver) , 當 接 近 感 應 時 磁 通 量 發 生 變 化 , 藉 由 運 算 法 則 (algorithm)將所在位置點定義出來(突破光電,2008)。以上這些應. 17.

(29)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用都可以在設計上應用,增加產品的操作訊息之傳達能力。. 一件產品或介面給予使用者操作訊息的清楚程度,越好的設計越是能同時兼 顧自然的設計(Natural Design)與美感兩項重點。一個沒有達到易視性的產品,容 意讓使用者陷入思考、焦慮和曖昧的感覺。視覺傳達(Visual Communication)、聽 覺傳達(Hearing Communication)與觸控與感應(Touch & Reaction)也是能透過整合 來提升易視性之指標。 (2)易解性(Understandable) 易解性是指一個產品在使用過程中,讓使用者透過學習後熟練的程度, Norman(2000)提出了一種稱之為概念模式(Conceptual Model)的想法,又稱為心智 模式(Mind Model)。他認為在設計產品功能的過程中,設計師必須去考量如何操 作功能是容易理解與方便學習使用的,而這個設計師的設計概念就稱之為設計者 模式(Design Model);在產品生產出來之後,伴隨著產品所附帶的一切相關之說 明文件與介紹,就是所謂的系統印象(System Image);最後使用者端在購買產品 使用後,會透過系統印象所傳達的訊息來了解操作,也就是所謂的使用者模式 (User Model)。本研究將之歸納為下面表格 2-2。 表 2-2:心智模式的歸納整理 階段 設計者模式(Design Model). 歸納 設計者模式是一種表現設計者概念的階段,它將隨著設計 的完成而附帶於產品之中。它可能是有符碼隱藏在產品上,或 是直接在說明書上做詳細的說明。. 系統印象(System Image). 系統印象是由造好的物理結構而產生,是設計者將操作、 想法和功能等概念融入產品之中的訊息,通常遍佈於產品之提 示名稱或說明書之中。像是產品上設置的按鈕旁註明 On,就具 有開啟的概念傳達。. 使用者模式(User Model). 使用者模式是透過使用物件所發展出的,使用者會對於系 統印象得到或解讀到使用訊息。承接上述所提,假設在產品上. 18.

(30)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有個按鈕,使用者認為它是具備開啟之功能,但是按下後卻沒 有任何的反應。這個現象就是設計者模式在傳遞系統印象於產 品上時,使用者解讀的系統印象卻與設計者不同,產生落差。. Norman(2000)也認為回饋(Feedback)與易於學習(Easy to Learn)是另外影響 易解性的主要因素。回饋(Feedback)在產品上是指使用某項功能後所得到的回 應,它又可以區分為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和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正 回饋會對於使用者之操作行為發出良好的反應,以提升使用者做出設計者預期的 行為與效果,像是成功開啟功能或發出一生悅耳的音效鼓勵;反之,負回饋則會 在使用者操作錯誤時發出怪聲或不做任何反應(Peter, 1990)。而回饋的過程中, 正是使用者在學習的階段,越快容易讓使用者熟練的產品設計,便是達到易於學 習(Fleming & Levie, 1993)。 設計者通常會希冀使用者模式會與設計者模式完全相同,但事實上設計者並 未與使用者做直接的溝通,完全是透過系統印象來達到傳遞之目的,唯一的憑藉 就是系統印象。因此,如果系統印象無法將使用者之概念傳達的清楚且一致,使 用者必定會得到偏差的心智模式。這樣的設計就無法稱之為好的設計(Good Design)。. 圖 2-7:心智模式-以手機為樣本(本研究整理). (3)易用性(Usability) Gibson(1977)很早就以1物質心理學(Psychology of Materiel)的角度,將各種不 同材質的椅子放置於倫敦火車站,並透過觀察路人對於不同材質之椅子的反應,. 1. 物質心理學(Psychology of Materiel):主要是研究於物品的預設用途(Affordances of Object). 19.

(31)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以便於設計者了解情境中各種不同之情況,並做下研究記錄。這個研究的重點在 於了解一件物品實際上能用來做何種用途,算是早期研究易用性的方法。 Norman(2000)則提出了自然配對(Natural Mapping)的概念,這是指在產品或 介面上的功能指令中,配對越為讓使用者輕易使用的便稱之為自然配對,亦有自 然而然使用的意思;Norman 也舉自身觀察到的一個符合自然配置的經驗:在一 次乘坐某知名車廠的百萬名車時,雖然是第一次乘坐,但他卻能很輕易的使用很 多不同的功能,不需要透過長時間的摸索與學習,每一個功能就像是擺在應該擺 的位置一樣。IBM 於 1984 年世運會時設計了一套語音記錄服務系統,受到世界 各地不同國家民眾的好評,成功的原因就在於 IBM 於很早之前便進行各種配置 的測試,並邀請不同的國家之使用者進行使用與意見調查(Gould et al, 1987)。因 此由這些案例可以得知,要達到好的設計就必須在初期的設計階段就要開始進行 詳盡的調查。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像是四個座台式的瓦斯爐,它的按開關設置在市 面上會有很多種配置法,但其中只有某幾種的配置是符合自然的設計之原則。這 個現象時常造成使用者在操作產品時會產生疑慮和不好用的感覺,這樣便不是一 個好的設計。以下圖 2-8 來說,只有 A 配置是較合乎於自然配置的原則。. 圖 2-8:日常生活中火爐的配置樣式(本研究整理繪製).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本會從 2013 年開始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包含了失智友

engineering design, product design, industrial design, ceramic design, decorative design, graphic design, illustration design, information design, typographic design,

智慧型手機的 Android

“A Flexible, Fast, and Optimal Modeling Approach Applied to Crew Rostering at London Underground,”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27, pp.259-281,2004. [17] Levine.D, “Application of

Keywords: Computer game applications; CCNA Certification Training; digital content design; game-based Learning;

智慧型手機是一種運算能力及功能比傳統手機更強的手機。 通常使用的作 業系統有: Symbian 、 Windows Mobile 、 iOS 、 Linux (含 Android 、 Maemo 和 WebOS) 、.. Palm

其硬體架構如圖 9.3 所示。本實驗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將之前學長所做的 GPS/INS 整合 部分中的加速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