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政 治. 大. 立. On the ROC’s Practices of Extradition.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陳純一 博士 研究生:胡書銘. 中華民國 108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 謝辭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自古以來,凡為求學問知,「追根究柢」可謂是最基本的態度。亦即在廣袤 的學知翰海中,當找到屬於自己的定海神針後,不僅要能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 以然。此番過程儘管辛苦,但收穫必然豐碩。這是學生在完成本論文後,最強烈 也是最直接的心得感受。憶及六年前,在同時頇兼顧職場工作與準備課業之時間 拔河兩難下,學生仍毅然跨領域報考政大外交所一般生。過程雖然艱辛,但在心 靈深處也深深地對入自我期許,一種勇於挑戰未知及突破框架的自我要求。在政. 政 治 大 二年的按部尌班中,亦順利完成畢業學分。然而在後續的論文發展,卻是牛步不 立. 大碩班的兩年修業裡,幸能自持兢兢業業。第一年資格考稱幸低空通過,且在第. 前,擱置許久。迄至 105 年底,在遭遇到生命中難忘的事件後,才開始有衝刺的. ‧ 國. 學. 動力。. ‧. 動力起始之初,仍茫茫然不知方向。尋尋覓覓中,亦常無收穫。嗣幸純一老. y. Nat. 師不棄學生駑才,藹然同意擔任學生的指導老師,論文研撰才漸有起色。純一老. er. io. sit. 師學富五車、才識淵博,嗣後在老師悉心指導下,學生始迅速覓得論文的主題與 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在與純一老師近距離互動過程中,可謂如沐春風、愉快愜. al. n. v i n 意。儘管學生時而因惰性使然、時而因公務繁忙、時而因寫作瓶頸、時而因突發 Ch engchi U 狀況,而使得論文寫作經常耽擱,甚至擱置冗長,長達年餘。學生為完成學業,. 羞赧之餘,仍厚顏求教於老師。然而純一老師在見到學生後,依舊笑顏逐開,不 吝撥冗指點迷津。且一如往常及時雨般,提供學生相當多建議及鼓勵,讓本論文 能夠順利過關,學生在此必頇由衷地向老師您致上最深切的謝意與敬意。 此外,在論文大綱口試及最終口試中,學生亦同時有幸獲益於在警大求學時 期的恩師-李宗勳老師,及時任政大國際事務學院院長的李明老師等口試委員的 指導與幫助。宗勳老師循循善誘、抽絲剝繭,精準地提點出學生在研究論文中的 盲點與不足處,使學生的論文更趨於完整及嚴謹,在此當頇衷心感謝宗勳老師長. I. DOI:10.6814/NCCU201900989.

(4) 久以來的疼惜與愛護。最值得高興的是,能夠看到宗勳老師精神爽然、英姿依舊 的模樣,實不減當年風采。亦不禁讓人遙憶起當年在警大求學時光,各式各樣的 酸甜苦辣、美麗回憶。而李明老師認真細膩、明察秋毫,逐句逐篇地幫助學生修 正許多註解格式上的錯誤,與文字應用上的改善。在李明老師的高度期待下,學 生也報以認真回應的態度,以謝老師的指導之情。 當然家人、朋友與同事亦給予相當多的支持與鼓勵。家人經常關心我的身體 健康與工作情形,讓人時時感念在心。而尚蓉是幫助我論文進步神速、甚至達到 超英趕美水準的最大關鍵因素。如果沒有她在國際科的幫助,本論文可能尌無法. 政 治 大 吐槽式的關心可說是激發我向上動力的主要來源。依靜是我同所的好戰友,彼此 立. 順利問世。同所學弟兼好友盛彬目前劍指德國博士學位,是我最好的榜樣,而他. 間相互勉勵,終能一起達成目標。而警專同事垣甫學長、秋麟學長及柳青學長均. ‧ 國. 學. 給與我相當多的鼓勵與提醒,還好有這群兄弟相挺,即便論文寫作十分沉悶,依. ‧. 然能常保自得其樂、樂觀自在。其他還有許多不欲為人知,但有為本論文提供諸. n. al. er. io. sit. y. Nat. 多寫作靈感的友人、學長及長官們,在此亦一併感謝大家無私的付出。. Ch. engchi. i n U. v. 胡書銘 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10 日 於莊敬 5 樓 訓導室. II. DOI:10.6814/NCCU201900989.

(5) 摘. 要.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側重在我國引渡法制面及個案的分析比較,探討引渡制度 在我國國內立法與條約規範與簽訂情形,以及我國實務上正規引渡的實踐情形為 何,為何我國迄今仍無引渡成功案例,並兼論我國引渡替代措施實踐情形。最後 導引出我國未來引渡實踐較可行的方向及作為,冀以提高我方對外請求移交人犯 歸案的成功率,俾能有效打擊犯罪及維護公平正義。 經引渡制度之探討與我國引渡遣返案例之研究,本文歸納認為,為提升我國 引渡或遣返逃犯歸國之成功率與可行性,有 5 點事項應列入考量,分別是:第一、. 政 治 大 展引渡程序前,應先檢視及評估各項引渡基本原則;第三、在引渡不可行時,可 立 欲擴大引渡合作之可能,應不以條約前置主義作為雙邊引渡必要條件;第二、開. 善用他國移民法程序,作為解交人犯替代手段;第四、透過共同打擊犯罪模式,. ‧ 國. 學. 強化我國境外緝逃能量;第五、在相互尊重與理性妥協原則下,兩岸才能共創司. ‧. 法互助雙贏局面。.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關鍵詞:引渡、雙重犯罪原則、司法管轄權、遣返、驅逐出境、司法互助。 Ch engchi U. III. DOI:10.6814/NCCU201900989.

(6)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extradition laws and cases of ROC, and wants to explore the regulation and practice of extradition in ROC 's domestic legislation and bilateral treaties .Besides, the thesis also discusses practice of alternative measures for extradition of the ROC, in order to deduce the direction and feasibility of ROC 's future extradition practice. In that way, we can effectively deter crime and maintain fairness and justi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extradition system and the cases of extradition and repatriation of ROC,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政 治 大 considered. First, treaty-prepositionism is not a necessary way for states to start 立. rates of feasibility of extraditing or repatriating fugitives, five points should be. cooperation of extradition. Second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xtradition should be. ‧ 國. 學. examined and evaluated before the extradition procedure is carried out. thirdly, The. ‧. immigration law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of extradition to surrender fugitives. Fourthly, by jointly curtailing crimes, we can enhanc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rendering. y. Nat. sit. fugitives. Fifth, under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respect and reciprocity, Mainland China. n. al. er. io. and Taiwan better eventually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extradition, principle of double criminality, jurisdiction, repatriation, deportati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V. DOI:10.6814/NCCU201900989.

(7)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1.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引渡制度之導論 ....................................................................................... 25. 第一節 引渡制度的定義與原則................................... 25 一、引渡制度的定義......................................... 25 二、引渡制度的原則......................................... 30 第二節. 政 治 大 引渡制度的例外限制..................................... 43 立 ‧. ‧ 國. 學. 一、政治犯罪不引渡......................................... 43 二、軍事犯罪不引渡......................................... 49 三、財政犯罪............................................... 50 四、國民不引渡............................................. 52 五、一事不再理原則......................................... 55 六、時效消滅與赦免......................................... 57. sit. y. Nat. n. al. er. io. 七、死刑不引渡............................................. 59 八、殘酷或不尋常之處罰..................................... 63 九、缺席裁判............................................... 64.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節 引渡與管轄權的關係..................................... 66 第四節. 事實引渡、偽裝引渡與引渡替代方式....................... 69. 一、事實引渡............................................... 69 二、偽裝引渡............................................... 69 三、引渡替代方式........................................... 70. 第五節 小結................................................... 80 第三章 我國引渡立法與條約制度探討 ................................................................. 83 第一節 我國立法情形........................................... 83 一、我國現行《引渡法》與《引渡法修正草案》之比較........... 83 二、引渡替代措施在我國立法情形............................. 94 第二節. 我國引渡條約簽訂情形................................... 97 V. DOI:10.6814/NCCU201900989.

(8) 一、我國引渡條約之內涵與比較............................... 97 二、引渡替代措施在我國刑事司法互助協定的規範情形.......... 110 第三節. 小結.................................................. 124. 第四章 我國近年來引渡與遣返案例之探討 ....................................................... 127 第一節 我國與邦交國間引渡個案探討............................ 127 第二節. 我國與非邦交國間引渡/遣返個案探討..................... 130. 一、英國-英商林○穎引渡案................................. 130 二、美國-力霸王○曾遣返案................................. 140 三、肯亞-2016 年跨國電信詐欺遣返案 ........................ 148 四、菲律賓-刑事犯罪遣返案................................. 156 第三節. 政 治 大. 海峽兩岸間遣返個案探討................................ 163. 一、前立法委員郭○才遣返案................................ 165 二、前中興銀行董事長王○雄遣返案.......................... 166. 立. ‧ 國. 第四節. 學. 三、前東帝士集團總裁陳○豪遣返案.......................... 167 四、上開三案綜合評析...................................... 168 小結.................................................. 171.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75. y. Nat. n. al. er. 研究建議.............................................. 185. io. 第二節. sit.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5. i n U. v. 參考文獻 ................................................................................................................... 193. Ch. engchi. VI. DOI:10.6814/NCCU201900989.

(9) 表圖目錄 表 3-1:我國對外所簽訂之引渡條約一覽表 ........................................................... 97 表 3-2:我國引渡條約有關「引渡請求目的與犯罪地點」之條文比較表 ......... 100 表 3-3:我國引渡條約有關「可引渡的犯罪」之條文比較表 ............................. 101 表 3-4:我國引渡條約有關「特定性原則與再引渡」之條文比較表 ................. 102 表 3-5:我國引渡條約有關「政治犯罪及軍事犯罪」之條文比較表 ................. 103 表 3-6:我國引渡條約有關「國民引渡與死刑引渡問題」之條文比較表 ......... 105 表 3-7:我國引渡條約有關「時效消滅與一事不再理」之條文比較表 ............. 106. 政 治 大 表 3-9:我國與外國簽訂且已生效之司法互助協定(議)一覽表 .......................... 122 立 表 3-8:我國引渡條約有關「臨時拘提羈押與數國請求競合」之條文比較表 . 107. 表 4-1:兩岸相互請求緝捕遣返通緝犯案件歷年統計表 ..................................... 164. ‧ 國. 學. 表 4-2:我國與非邦交國引渡/遣返案例比較一覽表 ............................................ 171. ‧. 圖 5-1:我國現行引渡法規定之引渡流程圖 ......................................................... 18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I.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1)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隨著交通運輸、網路通訊及數位技術的急遽發展,與國際金融貿易互賴程度 的提升,加上 1990 年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民主自由與市場經濟價值獲得全 面勝利,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演進受到科技進步與政經發展實質面激勵,儼 然蔚成當代趨勢,並在政治、經濟、文化、環保及治安等各項領域中發揮影響力。. 政 治 大 組織犯罪集團(organized criminal group)得益於全球化的進展,攫取資金與經驗 立.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疆界的封閉性受到滲透,人員與資金移動頻率更勝以往, 1. 值的管道更形多元便捷,實現不法手段亦日趨新穎複雜,直接導致日益嚴重的跨. ‧ 國. 學. 國犯罪(transnational crime/ trans-border crime)2問題,不僅破壞國家內部社會治安. ‧. 穩定性,也讓世界安全秩序受到威脅。世界各國不啻面臨到犯罪國際化與組織化. y. Nat. 所帶來的嚴峻考驗與威脅。. er. io. sit. 各類跨國犯罪型態,舉凡恐怖活動、黑市洗錢、毒品販運、非法走私,甚至 貪瀆賄賂等不法行為,俱嚴重擾亂國家經濟穩定與社會安全秩序。按 1994 年聯. al. n. v i n 合國祕書處「聯合國犯罪趨勢及刑事司法系統運作第四次調查」 (The Forth United Ch engchi U. Nations Survey of Crime Trends and Operat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上開 調查規範 18 種跨國犯罪類型。3儘管本項調查在跨國犯罪種類判定及統計精確性. 1. 2. 3. 蔡碧玉,我國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現況與發展,軍法專刊,第 55 卷第 1 期,頁 156,2009 年 2 月。 跨國犯罪定義紛歧,尚無共識。本文採「聯合國打擊跨國組織犯罪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第 3 條第 2 款對跨國犯罪的定義,規定如下: 就第 3 條第 1 款而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屬跨國犯罪:(一)在一個以上國家實施的犯罪; (二)雖在一國實施,但其準備、籌劃、指揮或控制的實質性部分發生在另一國的犯罪;(三)犯 罪在一國實施,但涉及在一個以上國家從事犯罪活動的有組織犯罪集團;或(四) 犯罪在一國 實施,但對於另一國有重大影響。 18 種跨國犯罪類型分述如次:洗錢、毒品販運、貪瀆賄賂、合法商業滲透、詐欺型破產、保險 詐欺、電腦犯罪、智慧財產竊取、非法武器販運、恐怖活動、劫機、海盜、陸上綁架、販賣人 口、人體器官交易、竊取藝術及文化物件、環境犯罪、其他概括型組織犯罪。 1.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2)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4. 上不盡完美,仍可顯示聯合國對跨國犯罪問題的矚目與重視, 並可窺探出聯合 國對促成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動機與努力。在跨國犯罪的治安衝擊下,國際組織 與國家間不得不跨越主權障礙,共同推動跨國司法合作,例如聯合國制定打擊恐 怖攻擊、反貪腐及跨國犯罪等公約,並內嵌國際引渡機制,以遂行重大犯罪引渡 或貣訴之目的。而這些國際法引渡制度在我國立法情形為何,亦值吾人析論與探 究。 1971 年中華民國(以下簡稱臺灣或我國)退出聯合國後,原有會員國席次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稱中國大陸)所取代,我國爾後不僅難以再參加聯合國各項. 政 治 大 備受質疑,外交空間亦飽受打壓限縮,例如我國曾為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會 立 公約,在「一個中國政策」 (One China Policy)國際現實環境下,連帶國家資格. 員國,卻因國家主權問題,不幸於 1984 年喪失會員國資格,因而損失國際刑事. ‧ 國. 學. 司法合作重要管道。此外,在偵辦跨國犯罪過程中,許多國家常基於國際政治或. ‧. 國內利益因素,無法提供符合我方期待之司法協助,5導致我國許多貪汙瀆職、. 7. y. Nat. 重大經濟要犯至今仍遣逃海外,6難以國法相繩。再者,由於我方邦交國逐年遞 8. er. io. sit. 減, 而引渡條約之簽訂往往曠日廢時,目前我國僅與 12 個國家 簽署正式引渡條 約。另遍查我國對外簽訂之各項刑事司法互助協定(議),目前也僅有 2009 年與. al. n. v i n 中國大陸簽訂的《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以下稱《兩岸司法 Ch engchi U. 互助協議》),在其內揭第二章條文中,有類似引渡模式的兩岸刑事犯跨境遣返 規定;另外,2013 年我國與菲律賓共同簽署《駐菲律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 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間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以下稱《臺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 4. 5. 6. 7 8. Mueller, G. O.(2001). “Transnational crime: definitions and concepts,” p.13-14 in P. Williams & D. Vlassis (Eds.), Combating transnational crime: concepts, activities and responses. London, UK: Frank Cass. 慶啟人,詴論臺灣如何與他國進行實質之司法合作(一),法務通訊,第 2201 期,頁 172,2004 年 8 月。 例如東帝士集團掏空弊案被告陳○豪、力霸集團掏空案被告王○曾(已逝世)、及扁家海外洗錢 案被告黃○彥等人。 迄至 2018 年底止,與中華民國建交的邦交國共有 17 個。 分別是哥斯大黎加(1984)、巴拉圭(1986)、南非(1987)、史瓦帝尼(1988)、多明尼加(1990)、 多米尼克(1990)、聖文森(1992)、格瑞那達(1992)、馬拉威(1994)、馬紹爾(2011)、帛琉(2013)、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2013)。 2.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3)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在其內揭第 17 條規定中,有促使請求方國民驅逐出境的引渡替代措施規定。除 此之外,其餘各項刑事司法互助協定(議)均屬以證詞取供與文件送達為主的狹義 刑事司法互助,並未規範人身遣返解交的相關條文。9是以,我國規範引渡法源 的相關條約數量明顯不足。 為解決引渡條約不足問題,我國法務部擬從國內《引渡法》中修補增刪條文, 在無條約情形下,擴大互惠原則以促進個案引渡合作,並參酌國際組織相關公約 與各國引渡法制,從務實面活化我國引渡機制,以因應國際環境及國內法制快速 變遷。畢竟我國《引渡法》自民國 43 年制定以降,除於民國 69 年間曾做文字修. 政 治 大 目前已完成《引渡法修正草案》初稿,雖尚未立法通過,該草案出爐仍為我國引 立. 正外,迄至民國 108 年止,已近 65 年未修正。法務部經邀集專家學者共同研討,. 渡法制一大進展。10. ‧ 國. 學. 我國近年來的引渡案例中,亦有嘗詴透過他國引渡法方式引渡逃犯返臺受審。. ‧. 在英商林○穎(Zain ○ Dean)引渡案中,我國援用《英國 2003 年引渡法》規定,. y. Nat. 亟力爭取引渡林○穎歸案,並成功讓英國蘇格蘭地方法院於 2014 年 6 月 11 日判. io. sit. 決准許引渡林○穎返臺服刑。法務部發言人陳明堂指出:「英國法院判決林○穎. er. 引渡來臺服刑,至少創下臺英 20 年來的引渡首例。11」由於英國訴訟採三審三. al. n. v i n 級制,嗣後林○穎提出上訴,英國蘇格蘭高等法院於 2016 年 9 月 23 日基於「臺 Ch engchi U 灣獄政環境不佳」之人道理由,改判林○穎毋庸引渡來臺服刑,為兩國引渡先例 投下震撼彈。儘管我國政府對英國高等法院判決表示不滿,我方仍樂觀認為,英 國蘇格蘭地方法院在第一審中,業承認我國在本案具有法律地位,已創下臺英司. 9. 我國與波蘭於 2019 年 6 月 17 日在臺北完成簽署《駐波蘭代表處與波蘭臺北辦事處刑事司法合 作協定》 ,其範圍涵括刑事司法互助、引渡、受刑人移交、法律及其實務見解、訴追犯罪及犯 罪預防之資訊分享等事項,屬廣義的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因本協定於本文付梓後始完成簽署, 且資料較新,我國政府業管機關尚未公布完整條文,致現階段難以深入研究。俟未來相關資料 較為周全後,可為日後學者分析比較的研究基礎。 10 引渡法制變革翻新 深化追緝外逃能量,法務部新聞稿,2016 年 2 月 5 日,請參見: https://www.moj.gov.tw/ct.asp?xItem=422322&ctNode=34622&mp=11002,最後瀏覽日:2018 年 11 月 25 日。 11 英法院判准林克穎引渡 法部:首例,蘋果日報,2014 年 6 月 11 日,請參見: https://reurl.cc/bqv03, 最後瀏覽日:2018 年 11 月 25 日。 3.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4)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12 法合作上之先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 也為我國的引渡實踐帶來嶄新思維。. 然而,自 2016 年 4 月以來,我國與肯亞、柬埔寨、亞美尼亞及馬來西亞等 國間引渡遣返實踐屢受挫敗。2016 年肯亞警方無視肯亞法院無罪且裁定遣返臺 灣之判決,將我國籍嫌犯強行遣送至中國大陸。13同年馬來西亞警方將涉及跨境 電信詐欺之我國籍犯嫌 21 人強制遣送至中國大陸。14根據陸委會資料,已有 156 名在國外涉入詐欺案的國人,分別從上開四個國家被強押到中國大陸。15以上跨 第三地犯罪案件,受害人主要為臺灣及大陸人民,因涉及管轄權競合問題,我國 與中國大陸按慣例係依據《兩岸司法互助協議》架構,應先由雙方共同偵辦案件,. 政 治 大 返亦屬國家內政作為,當引渡遣返被請求國基於國際政治理由或國家利益,而罔 立 再經由協商解決管轄權問題。但是誠如前述,引渡機制係屬國家主權行為,而遣. 顧我方請求國引渡遣返司法訴求時,我國政府該如何應變處置。筆者認為可從我. ‧ 國. 學. 國引渡遣返實際案例中探討,明悉我國引渡遣返成功案例所揭示之解決之道及突. ‧. 破路徑為何?至於失敗者,可反思受阻原因何在及如何引鑑改善? 並從中歸納. y. Nat. 出未來政策建議。. er. io. sit.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動機係緣於:受全球化影響,國際犯罪猖獗與恐怖活 動盛行,而國際組織及各國無不致力於引渡合作機制,以防杜各國要犯為規避刑. al. n. v i n 責逃亡海外,避免國家司法正義鞭長莫及。而我國居處外交困境當中,對外簽署 Ch engchi U 引渡條約自屬不易,復在國內引渡法制不足現狀下,我國與未簽署雙邊引渡條約. (協定)國家之間,如何尋求有效途徑,以遂行雙邊引渡或遣返司法互助程序,俾 順利緝捕海外逃犯歸案,以維社會公義。最後,希望藉本文的引介能讓讀者對我 12. 13. 14. 15. 林克穎撞死人 英判免回臺服刑 但要賠 908 萬,聯合報,2016 年 9 月 24 日,請參見: http://a.udn.com/focus/2016/09/24/24728/index.html,最後瀏覽日:2018 年 11 月 26 日。 外交部對肯亞政府罔顧法院判決強行將我國人遣送至中國大陸事表達嚴正抗議,外交部第 171 號新聞稿, 2018 年 8 月 8 日,請參見: 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8742DCE7A2A28761&s=212FB9FE2AF6A081, 最後瀏覽日:2018 年 12 月 1 日。 外交部對馬來西亞政府罔顧「原國籍管轄原則」 逕將我 21 名國人遣送中國大陸表達嚴正抗議, 外交部第 273 號新聞稿, 2016 年 11 月 29 日,請參見:https://reurl.cc/jaALD,最後瀏覽日: 2018 年 12 月 1 日。 「馬國迫於陸方強大壓力」21 台人詐犯送陸 外交部:傷害台馬情誼,風傳媒,2016 年 11 月 29 日,請參見:https://reurl.cc/aR3o3,最後瀏覽日:2018 年 12 月 1 日。 4.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5)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國引渡實踐有更多認識,並期待本研究能成為後續相關研究的參考礎石之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6)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二、研究目的 引渡(extradition)者,係指當某人被指控或判決有罪時,將其正式轉移到欲 其受審或服刑國家的程序。16申言之,所謂引渡,係一國將其境內支配管轄的嫌 疑犯或罪犯,遣返移交給請求引渡的國家,俾令渠接受請求國司法追訴與處罰的 程序。17引渡是國家間司法合作的高階模式,是司法主權的具體展現,亦是預防 與懲治犯罪的手段之一。18在打擊國際犯罪或處理國家涉外案件上,引渡是相當 重要的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手段。但習慣國際法尚未賦予一國請求他國引渡罪犯之 權利,而被請求引渡國(requested state)亦未被施予協助請求引渡國 (requesting. 政 治 大 稱條約前置主義。惟在無條約簽署前提下,國家間亦可藉由國內引渡法、或互惠 立. state)引渡罪犯的責任或義務。19國家間的引渡程序通常係以引渡條約為依據,或. ‧ 國. 學. (reciprocity)原則、或國際睦誼方式進行引渡程序。20. 然而經國際實踐發現,引渡程序相當耗財費時,且經常受政治因素限制,不. ‧. 易達成。於是國際實踐便開始反思,既然引渡程序之目的係在於讓海外逃犯返國. sit. y. Nat. 接受司法制裁,不妨改採遣返方式,不失為一項既能達成相同目的,卻更具效率. al. er. io. 的引渡替代模式。21同理,在我國對外引渡條約匱乏,且國內引渡法制尚未完全. v. n. 到位現況下,我國與非邦交國間刑事犯移交作業,常頇仰賴其他引渡替代措施達. Ch. engchi. i n U. 到緝捕罪犯之目的,例如遣返(repatriate)或驅逐出境(deportation)22等合法替代措 施。再者,引渡程序繁複且涉及國家主權行為,操作效率上較為緩慢不便;而遣 返與驅逐出境屬於國家內政行為,程序較為簡易便利,與傳統引渡程序相比,後 兩者不啻為執行障礙度低,且無主權喪失疑慮的引渡替代手段。23 而本文研究發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ust, A. (2010).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46 丘宏達,陳純一修訂,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2013),頁 447。 趙永琛,國際刑法與司法互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頁 188-189。 趙國材,關於楊雙伍之引渡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 33 期,頁 172,1986 年 12 月。 丘宏達,陳純一修訂,同註 17,頁 448。 宋耀明,淺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實踐-兼談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展望與探索,第 7 期 2 期, 頁 85-86,2009 年 2 月。 我國所制定之「入出國與移民法」第 6 章即規範驅逐出國及收容。 陳文琪,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有關人員遣返的法制架構, 月旦法學雜誌,第 209 期,頁 204-5, 2012 年 9 月。 6.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7)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現我國在實務上執行正式引渡案例甚少,成功者幾無。與他國罪犯移送亦多以遣 返方式進行,但是遣返失敗的案例亦為數不少。例如我國曾詴圖將力霸集團創辦 人王○曾(已歨)從美國遣返回臺,卻以失敗告終。 綜上,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側重在我國引渡法制面及個案的分析比較,探討引 渡制度在我國國內立法與條約規範與簽訂情形,以及我國實務上正規引渡的實踐 情形為何,為何我國迄今仍無引渡成功案例,並兼論我國引渡替代措施實踐情形。 最後導引出我國未來引渡實踐較可行的方向及作為,冀以提高我方對外請求移交 人犯歸案的成功率,俾能有效打擊犯罪及維護公帄正義。準此,本文將探討下列. 政 治 大 (一)引渡制度的體系與架構; 立. 三項議題:. (二)引渡制度與替代措施在我國法制面的規範及運作情形;. ‧ 國. 學. (三)引渡制度與替代措施在我國實務執行面的問題、挑戰及策進方向。.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8)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第二節. 文獻檢閱. 引渡制度與我國引渡制度的實踐情形乃本研究主題,因此在本節將分別就引 渡制度與我國實踐情形的相關參考文獻,逐一作綱要式闡釋,以期產生較完整的 研究脈絡,俾使本研究後續析論能收得初探效果並獲致基本認識。. 一、有關引渡制度的文獻探討 (一)我國對於引渡制度之研究探討 由於受到國際政治現實的拘束,我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難以正常官方來往,. 政 治 大. 外交空間亦屢受中國大陸打壓。居處外交困境之際,我國引渡實踐發展遭受侷限,. 立. 連帶國內對於引渡議題的研究專著並不多見。以國內文獻來說,對於引渡議題有. ‧ 國. 學. 專書論著者,首推陳榮傑的《引渡之理論與實踐》 。24本書對於引渡制度的各項基 本概念、管轄與引渡之間的關係,引渡的諸項原則及限制、引渡的否決條件、引. ‧. 渡程序及非正規引渡手段等內容做了相當完整的介紹,為本文提供十分詳實的引. y. Nat. sit. 渡理論建構。惟本書出版迄今已逾 30 年未再版,對於後期問世的國際公約,例. al. n. 26. er. io. 如 2004 年出版的《聯合國引渡示範條約》(Model Treaty on Extradition) ,25及有 27. i n U. v. 關恐怖活動 與反貪腐 等具引渡條款的重要條約,並未隨時代演進而補充引述, 是較為可惜處。. Ch. engchi. 其他有關引渡的介紹散見於討論國際法或國際犯罪的書籍中。前者如國際法 權威丘宏達所撰寫的《現代國際法》28,在該書第八章第八節中,對於引渡制度. 24 25. 26. 27. 28. 陳榮傑,引渡之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1985)。 Model Treaty on Extraditio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un.org/ruleoflaw/files/model_law_extradition.pdf(accessed 2017/01/05) 例如 2002 年生效的《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Financing of Terrorism).UNTS Volume Number 2178. Registration Number 38349;及 2005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Acts of Nuclear Terrorism).UNTS Volume Number 2445.Registration Number 44004。 例如 2005 年生效的《聯合國反貪腐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UNTS Volume Number 2349. Registration Number 42146。 丘宏達,陳純一修訂,同註 17,頁 447-457。 8. DOI:10.6814/NCCU201900989.

(19)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29 做了概要性介紹。而學者俞寬賜在《國際法新論》 第十四章中,亦敘述了引渡. 制度相關規範。後者例如中央警察大學教授汪毓瑋的《恐怖主義威脅及反恐政策 與作為》30。作者認為面對美國 911 事件之後恐怖主義的燎原,各國間應建立好 執法與合作機制,俾能藉由國際司法互助與引渡機制,有效達成預防及打擊恐怖 活動之目的。 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孟維德在《跨國犯罪》31一書中,臚列了人口返運與移民 走私、毒品販運、洗錢、國際恐怖主義、電腦犯罪、詐欺等跨國犯罪在臺灣的犯 罪實況,並介紹了國際執法合作的組織與機制。作者認為影響國際司法合作(例. 政 治 大 推行國際合作前,國內層次與國際層次均應事先達成政治協議與共識;第二是法 立. 如引渡)的因素有以下 4 點,第一是政治因素:政治是影響國際合作的宏觀因素,. 律因素:要形成一套能妥善協調不同管轄權與實務操作的國際法,雖是一樁艱難. ‧ 國. 學. 挑戰,但能有助於國際合作框架的建構;第三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會影響執政. ‧. 者的思維與法案貣草,故在合作行動的實踐中,文化因素是實際推動者:第四是. y. Nat. 能力因素:欲有效實行國際合作,仍頇衡量一國是否具備完善的硬體設施與科技. er. io. sit. 能力,以及貫徹合作方案的執行能力。. 在我國期刊文獻方面,學者魏靜芬從福明輪事件32中,探討本案所衍生的引. al. n. v i n 渡問題及引渡的一般原則。例如引渡的發動條件為何?在無締結引渡條約的狀態 Ch engchi U 下,國家間能否主張引渡等等。作者復從引渡制度的闡釋為出發點,主張引渡條 約的重要性根植在能讓被請求國的主權、罪犯基本人權以及懲治犯罪等三面向獲 得調和。33另外,楊婉莉在《國民不引渡原則與或引渡或貣訴原則初探》一文中,. 29 30 31 32. 33. 余寬賜,國際法新論,(新北:啟英文化,2002),頁 263-267。 汪毓瑋,恐怖主義威脅及反恐政策與作為下冊,(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頁 1431-1523。 孟維德,跨國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1996 年 5 月,懸掛我國國旗之輪船福明輪號,遭船上菲律賓籍水手指控,我國籍船長及船員 在航行途中,將船上三名羅馬尼亞籍偷渡客丟棄公海。福明輪抵達加拿大後,我國籍船長與六 名船員旋遭加國執法單位逮捕,隨後羅馬尼亞以謀殺罪控告該船長與船員,並要求加國政府引 渡至羅國,管轄權爭議於此生焉。嗣經我方政府強力主張對本案具專屬管轄權,最後加國法院 採用並判決我方勝訴。上開涉案我國籍船長及船員,均得以遣返回臺接受審判。請參見: http://www.npf.org.tw/3/9481,最後瀏覽日:2018 年 12 月 8 日。 魏靜芬,引渡之國際法一般規則,月旦法學雜誌,第 18 期,頁 77-83,1996 年 11 月。 9.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0)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首先探討「國民不引渡」原則的發展背景,其次論述「或引渡或貣訴」原則 (aut dedere aut judicare)在大陸法系(the civil law system)與普通法系(the common law system)間的衝突,最後則說明兩項原則的國際發展趨勢現況,並建議我國法制 應採用「相對國民不引渡原則」及簡易引渡程序,俾符國際潮流與歷史脈動。34 此外,學者洪期榮在《引渡法之理論與實務-從國際引渡論台灣制度》35一 文中,完整地敘述引渡法制在我國立法與執行的實踐情形。內文包含我國引渡法 的介紹與引渡條約的比較,以及引渡替代措施在我國司法互助協定的規範內容。 文章敘述完備且脈絡清晰,係本文在引介國內引渡法制的重要參考之一。. 政 治 大 就大陸文獻而言,由於中國大陸對外交往日益熱絡,有關引渡制度的論著較 立. (二)中國大陸對於引渡制度之研究探討. 為備全,學者著說可謂百家爭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風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 ‧ 國. 學. 的規則與實踐36一書中,廣泛蒐羅及深入分析國際法文獻與各國立法資料,詳細. ‧. 探討引渡、狹義的刑事司法協助、刑事訴訟移管、及相互承認和執行刑事判決等. y. Nat. 四種國際司法合作基本形態。作者細分引渡的各類形式,並詳實介紹其定義,舉. er. io. sit. 凡簡易引渡、附帶引渡、補充引渡、過境引渡、事實引渡、偽裝引渡……等共有 15 種引渡類型,在引渡種類的觀念釐清上,本研究借力甚深。另外,黃風在《國. al. n. v i n 際引渡合作規則的新發展》一文中,認為當前引渡規則的發展有下列 7 項重點, Ch engchi U. 分述如下:37. 1、條約前置主義嚴重限制了國家間的引渡合作,故有部分國家透過國內立 法改變此一立場; 2、以相互承認為基礎的逮捕令罪犯移交制度日趨成熟; 3、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適用範圍日漸壓縮;. 34. 35. 36 37. 楊婉莉,國民不引渡原則與或引渡或貣訴原則初探,檢察新論,第 18 期,頁 153-170,2015 年 7 月。 洪期榮(2013),引渡法之理論與實務-從國際引渡論台灣制度,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 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黃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規則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黃風,國際引渡合作規則的新發展,比較法研究,第 3 期,頁 27-44,2006 年。 10.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1)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4、人權保護條款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且更為具體; 5、死刑犯不引渡原則已成硬性規定; 6、國民不引渡原則的限制不斷放寬; 7、在被請求引渡人同意自願接受引渡的前提下,鼓勵國家採用簡易引渡程 序,以節省繁瑣程序及不必要的公帑浪費。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趙永琛在《國際刑法與司法協助》38一書中,闡述了 國際刑法的基本概念,並針對國際刑事責任、國際刑事管轄、引渡與驅逐出境、 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國際刑警組織偵查合作等課題,提出有助益的探討與解釋。. 政 治 大 權的競合問題、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內涵、引渡原則與制度等,亦有諸多著墨。 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秉志在其書《國際區際刑法問題探索》39中,對於刑事管轄. 另外,由於國際社會引渡制度之發展日新月異,學者馬進保從當代引渡制度的演. ‧ 國. 學. 進中,歸納出 7 項引渡發展趨勢,內容分述如次:40. ‧. 1、引渡理論日益成熟,而引渡立法亦不斷完善;. y. Nat. 2、互惠原則逐步走向自我否定;. n. al. Ch. 5、財稅犯轉向可引渡之列;. engchi. er. io. 4、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逐漸受限;. sit. 3、國際組織在引渡機制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i n U. v. 6、可引渡的主體已由人擴大至財產;. 7、為強化引渡機制,各國正尋求標準規範與直接合作途徑。 (三)西方各國對於引渡制度之研究探討 國外專書文獻探討引渡議題者,亦謂汗牛充棟。Barbara M. Yarnold 從歷史 發展的角度,評析引渡實踐為何不夠普遍的原因。渠認為引渡並非良效的罪犯移 交(surrender)機制,並指出不受法支配(extralegal)的引渡及違法引渡,可能會有. 38 39 40. 趙永琛,同註 18。 趙秉志,國際區際刑法問題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馬進保,國際犯罪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頁 192-210。 11.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2)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招致破壞國際和帄及安全的風險,國家應避免採行。. 41. Ivan Anthony Shearer 在《Extrad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一書中敘述引渡制 度之歷史貣源、發展脈絡、基本框架及引渡以外的解交程序,例如綁架(abduction) 及驅逐出境(deportation)等,並說明了政治犯罪不引渡的型態及引渡制度的不足 處,渠認為引渡制度最主要的缺點有三項:第一是國際間缺乏足夠的引渡條約可 資運用;第二是現存條約過於僵固性,難以相應隨時代演變的各類犯罪;第三則 是現存條約存在著過多程序上的要求。42 國際刑事法學巨擘 M. Cherif Bassiouni 在《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United. 政 治 大 架,並全面且完整性地闡述引渡的重要原則、法律程序、否決原因,並比較庇護 立. States Law and Practice》一書中,有系統地引介引渡在國際法與實踐上的法律框. 與引渡之間的關聯性,及說明以驅逐出境作為偽裝引渡(disguised extadition)的替. ‧ 國. 學. 代措施,另外亦以美國為主體,論述該國憑以實施引渡措施的法律基礎。43整體. ‧. 而論,本書可謂完整介紹國際引渡制度之鉅著。. y. Nat. Geoff Gilbert 在《Aspects of extradition law》44一書中,從國際引渡法的不同. er. io. sit. 面向,詴圖去檢視引渡機制在不同法律體系間所呈現出的衝突。並認為不論是基 於司法互助的利益,亦或是為了能更兼顧罪犯人權的保護,改善引渡程序確有其. al. n. v i n 在其C 另 一 本 著 作 《 Transnational hengchi U. 存 在 必 要 性 。 Gilbert. fugitive offenders in. international law: extradition and other mechanisms 》45中,除了探討國際引渡制度 的程序、運作機制、與人權的關係,以及討論西方國家對於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 的限縮外,特別立章專述引渡制度 的替代措施,並比較事實引渡(de facto extradition)46在大陸法系(the civil law system)與普通法系(the common law system) 41. 42 43. 44 45. 46. Yarnold, B. M. (1991). International Fugitives: a new rol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Shearer, I. A. (1971). Extrad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assiouni, M. C. (1983). 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United States law and practice. Oceana Publications, Inc.. Gilbert, G. (1991). Aspects of extradition law. Brill Nijhoff. Gilbert, G. (1998). Transnational Fugitive Offenders in International Law: Extradition and Other Mechanisms (Vol. 55).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所謂事實引渡係指一國通過遣返非法移民或驅逐出境等方式,將外國人遣送至刑事追訴請求 12.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3)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間的異同並探討相關案例。作者認為綁架(abduction)手段不能合法作為引渡替代 措施,國家應予峻拒;但也承認在現行引渡制度繁瑣框架下,國家間仍然無法避 免採用引渡替代措施,作為緝捕海外逃犯的手段。作者引用 Bassiouni 所言:在 某些案例中,執法當局為了獲取管轄權而蔑視法律,此舉不僅破壞法律程序完整 性,同時呈現出執法當局無法透過正式引渡達成目的的挫折無力感。47借上開說 法,Gilbert 指明了國際引渡制度的困境,並認為遵行引渡正當程序有其重要性及 必要性。 Plachta、48Williams、49Hafen、50Gardocki 、51Blaas52等學者的研究,有助於. 政 治 大 的作用。Blaas 認為雙重犯罪原則係指某項行為或不作為,必頇被兩個不同國家 立 本文深度探討「雙重犯罪原則」(principle of double criminality)在國際引渡制度中. 同時視為罪行,其犯罪始具有雙重性。因犯罪係屬應受法律制裁的行為,故雙重. ‧ 國. 學. 犯罪要件經常存在於伴隨國際要素的刑事訴訟中,是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最常見. y. Nat. 等均受用之。. ‧. 先決條件之一,例如引渡,司法協助、刑事訴訟轉移及外國判決的承認和執行等. er. io. sit. 有關政治犯罪可否為引渡對象之研究,可以參見 García-Mora、53Goldie54等 學者的著作。此外,在 Hannay、55Sapiro、56Petersen、57Phillips、58Clarke59的研. n. al.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Ch. engchi. i n U. v. 國。儘管事實引渡與引渡間在法律關係上截然不同,但在客觀上前者造成了與後者相同的效 果。請參黃風,註 36,頁 40。 Gilbert, G. (1998) cited by Bassiouni, 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United States law and practice, vol.V, sec.3-5. Plachta, M. (1989). The role of double criminality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penal matters. Nordisk Tidsskrift for Kriminalvidenskab, 76(5). Williams, S. A. (1991). The Double Criminality Rule and Extradi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ova L. Rev., 15, 581. Hafen, J. O. (1992). 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Issues arising under the dual criminality requiremen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92(1), 191-230. Gardocki, L. (1993). Double Criminality in Extradition Law. Israel Law Review, 27(1-2), 288-296. Blaas, F. C. (2003). Double criminality in 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law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ellenbosch: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García-Mora, M. (1962).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Offenses: A Knotty Problem of Extradition Law. Virginia Law Review, 48(7), 1226-1257. Goldie, L. L. (1986). The political offense exception and extradition between democratic states. 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3(1), 53-96. Hannay, W. M. (1980).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the political offense exception to extradition. 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18(3), 381-412. Sapiro, M. E. (1986). Extradition in an era of terrorism: The need to abolish the political offense 13.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4)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究中,對於恐怖主義(terrorism)型態的犯罪應視作政治犯罪不引渡的例外(political offense exception to extradition ,POE),亦有諸多著墨及闡釋。Sapiro 在《Extradition in an era of terrorism: The need to abolish the political offense exception》一文中指 出:將政治犯罪視作引渡的例外,係源於保護個人不因自身政治信仰或行動而遭 受到不公正的追訴,惟若有心人士假藉政治理念殊異性,進而使用或威嚇使用暴 力 以 遂 行 渠 等 政 治 目 的 時 ,「 政 治 犯 罪 不 引 渡 」 原 則 往 往 會 形 成 雙 面 刃 (double-edged sword),並可能會嚴重戕害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及社會安寧,故其 適用範圍應有所受限。再者,打擊恐怖主義並遏止其擴張坐大,業成為西方各國、. 政 治 大 反恐公約例如《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及《制止核恐怖主義行 立. 甚或全世界在對外政策合作上的普遍共識。因此,在國際法制層面上,全球性的. 為國際公約》60等多項國際公約,已將恐怖活動排除於政治犯罪不引渡的適用範. ‧ 國. 學. 圍。. ‧. 綜上,透過前揭我國國內、中國大陸及西方各國等三方面對於引渡制度之文. y. Nat. 獻探討,筆者更能了解到引渡制度的法理架構。引渡制度雖有其程序不便性,但. er. io. sit. 卻是保護被引渡者基本人權的重要過程。另外,引渡制度隨著時代演進,部分原 則的適用亦作因應調整,例如恐怖主義分子不被視作政治犯罪不引渡的對象,且. al. n. v i n 政治犯罪之適用亦日益壓縮;國民不引渡原則在不同法系之間亦有不同評價;而 Ch engchi U. 各國間正努力尋求更有效率的司法合作機制等等。上揭文獻與學者見解,不啻為 本文深入解析引渡制度並建構完整概念的學理根源。. 57. 58. 59. 60. excep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61(4), 654-702. Petersen, A. C. (1992). Extradition and the political offense exception in the suppression of terrorism. Indiana Law Journal 67(3), 767-796. Phillips, R. (1997). The political offence exception and terrorism: Its place in the current extradition scheme and proposals for its future. Dickins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5(2), 337-360. Clarke, A. (2003). Terrorism, extradition, and the death penalty. William Mitchell Law Review 29(3), 783-808. 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同註 26。 14.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5)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二、有關我國引渡實踐情形的文獻探討 (一)我國與國外刑事司法合作之探討與現狀 蔡碧玉就我國刑事司法互助的現況及發展,分析了臺美簽訂司法互助協定後 的合作狀況,並從個案述及我國與比利時的成功經驗,最後提出實務上應具備的 國際司法合作思維為何。61 學者謝立功在《淺析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及其對防制跨國犯罪之影響》一 文中,敘述我國與美方刑事司法互助協定的內容與特色,並從打擊跨國洗錢及跨 國毒品犯罪等兩方面,論及本協定對國境執法的影響為何。值得一提的是,本協. 政 治 大 楊婉莉在《臺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淺析》一文中,介紹我國與菲律賓簽署本 立. 定係屬狹義司法互助性質,並未包含引渡人犯高階司法互助機制。62. ‧ 國. 學. 協定的背景與過程,與本協定所適用的各項原則,包含互惠原則、政治犯軍事犯 不協助原則、特定原則及可罰性原則等,最後則敘述本協定所新增的司法互助類. ‧. 型,包含視訊訊問、限制處分、資產分享、驅逐出境等 4 項。63本協定係於 2013. sit. y. Nat. 年 4 月 19 日簽署,是我國近年來最重要的司法互助成就之一。. al. er. io. (二)有關兩岸刑事司法合作之探討與現狀. v. n. 陳文琪在《兩岸司法互助協議之沿革與實踐》一文中,首先說明本協議的簽. Ch. engchi. i n U. 訂,如何在兩岸地位對等的前提下,從務實層面先行解決司法合作的議題。其次 再行解析本協議所具備的特點及其內涵,例如緝捕遣返遊走於兩岸的犯罪者,並 以「遣返」二字取代「引渡」 ,避免因主權爭議而延誤打擊犯罪之先機。64另外, 陳文琪在《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有關人員遣返的法制架構》一文中,認為兩岸應建 構更深層的法制面共識,完善兩岸國內立法並強化協調合作,才能有效執行追逃. 61 62. 63 64. 蔡碧玉,同註 1,頁 155-173。 謝立功,淺析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及其對防制跨國犯罪之影響,國境警察學報,第 1 期, 頁 1-26,2002 年 10 月。 楊婉莉,臺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淺析,檢察新論,第 16 期,頁 89-106,2014 年 7 月。 陳文琪,兩岸司法互助協議之沿革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 195 期,頁 152-175,2011 年 8 月。 15.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6)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65. 遣返作業。. 其他有關兩岸刑事司法合作的文獻探討,可參考楊萬明從兩岸各自學術觀點, 分析雙重犯罪原則在兩岸司法互助的可適性。66另外,學者曾淑瑜亦針對《兩岸 刑事司法互助協議》是否符合國際法原則之問題,及本協議的內涵與刑事司法合 作手段提出個人評析。67 (三)有關我國引渡或遣返個案之探析 學者趙國材曾針對楊○伍的引渡問題,專篇探討引渡制度之缺失。本案例發 生在民國 63 年,由於楊○伍具備中日雙重國籍,渠在我國境內犯案後直接逃赴. 政 治 大 從本案中可發現引渡常因有下列 4 項缺失,導致功能發揮受到限制: 立. 日本,致逍遙法外,而我國執法單位卻難以法律相繩,引發討論空間。作者認為 68. 1、國家間無足夠引渡條約可資依據。例如我國與日本未曾簽署引渡條約;. ‧ 國. 學. 2、引渡條約所涵蓋的限制性原則會限縮多項罪行適用;. ‧. 3、雙重國籍犯罪者常因「本國人不引渡」原則,而致犯罪者無法順利引渡。. y. Nat. 因楊○伍所在國籍國為日本,故日本為優先行駛管轄權的國家;. er. io. sit. 4、引渡的程序過於繁雜。. 蔡佩芬從國際刑事管轄權角度,評述我國與中國大陸對於肯亞詐騙案臺嫌均. al. n. v i n 擁有管轄權,而肯亞將臺嫌移送給中國大陸的行徑並不違反國際法。 Ch engchi U. 69. 學者姜皇. 池亦有類似看法。渠認為肯亞依據「領土管轄原則」對本案具管轄權;而我國則 是根據「國籍管轄原則」擁有管轄權,另外中國大陸則是基於「被害人國籍管轄 原則」取得管轄權。而有關我國與中國大陸間何者司法審判的問題,則應由我國 司法單位按我國刑法及《兩岸司法互助協議》相關規範論處,但也頇注意我國因. 65 66. 67. 68 69. 陳文琪,同註 23,頁 203-222。 楊萬明,論雙重犯罪原則在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中的適用,刑事法雜誌,第 56 卷第 6 期,頁 19-32, 2012 年 12 月。 曾淑瑜,評析「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輔仁法學,第 41 期,頁 75-127, 2011 年 6 月。 趙國材,關於楊雙伍之引渡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 33 期,頁 169-176,1986 年 12 月。 蔡佩芬,肯亞詐騙案簡要分析,臺灣法學雜誌,第 296 期,頁 85-89,2016 年 5 月。 16.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7)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70 縱放此等輕罪者,可能引發的國際不良觀感問題。 此外,學者姚思遠認為在肯. 亞案管轄權爭議中,爭議國應秉持國際禮讓原則,並權衡所涉利益輕重,建議所 涉利益較輕國家將管轄權轉讓給利益較重國家。71 2011 年菲律賓將我國 14 名詐欺犯遣送至中國大陸受審,引發管轄權爭議。 以本案為背景,學者吳景欽認為在兩岸簽署司法互助協議後,我國籍詐欺犯有逐 漸從中國大陸移往第三地遙控犯罪的情形,如菲律賓、越南等國。另作者比較遣 返我國或遣返大陸可能會引發的問題:若遣返我國可能會因罪證不足而出現無罪 釋放的判決,有違司法正義;若遣返至大陸可能會面臨人權保障的疑慮。72本案. 政 治 大 學者張瑋心從英商林○穎遣逃案、軍官葉○棄職逃英案、駐美人員劉○姍虐 立. 的出現,卻也因禍得福,成為了催生《臺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的最佳契機。. 傭案、2011 菲律賓臺嫌遣陸案等 4 則時事中,探討我國與他國司法互助問題。. ‧ 國. 學. 在林案中,作者分析英國對於引渡國民至外國受審之請求,並非通盤接受,林○. ‧. 穎能否引渡來臺,仍有待英國司法裁斷。在葉案中,經英國查明葉○所涉罪名純. y. Nat. 屬軍紀問題,與人權、死刑無關,英國當局於焉同意我國遣返葉員回臺。在劉案. er. io. sit. 中,主要涉及外交上絕對豁免之爭議,而劉員也成為我國第一位遭外國政府逮捕 判刑的外交官員。在菲國臺嫌遣陸案中,作者認為菲國與中國大陸已簽訂引渡條. al. n. v i n 約,而我方與菲則無引渡條約,加上我方掌握被告證據薄弱,故我國爭取該案刑 Ch engchi U 事管轄理由似顯不足。73. 我國刑事警察局秘書何招凡在《全球執法合作機制與實踐》74一書中,設有 專章討論國際執法合作的實踐案例。本書尤為珍貴處,係在於作者將其實際國際 辦案經驗,撰寫成例,內容詳實豐富,舉凡臺日合作緝捕遣返竹聯幫要犯劉○榮、 臺泰合作緝捕遣返槍擊要犯林○誠、廖○倫、臺菲聯手緝捕遣返軍火要犯許○德 70. 71 72. 73 74. 姜皇池,論「肯亞案」之相關國際法問題──以管轄權競合之處理為重心之探討,臺灣法學 雜誌,第 296 期,頁 72-81,2016 年 5 月。 姚思遠,肯亞案之管轄權競合及遣送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 253 期,頁 5-10,2016 年 5 月。 吳景欽,從臺籍人犯遣返談兩岸司法互助合作之新問題,展望與探索,9 卷 7 期,頁 13-18, 2011 年 7 月。 張瑋心,從時事淺談司法互助,軍法專刊,第 60 卷第 2 期,頁 142-160,2014 年 4 月。 何招凡,全球執法合作機制與實踐,(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4)。 17.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8)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及臺澳合作緝捕遣返槍擊要犯吳○義、宋○榮等各則我國重要國際刑事司法合作, 作者無役不與,並帄實記錄案件真實經過。本書所載案例參考價值高,為本文實 踐研究重要取材依據。 最後,法務部於民國 101 年委託政治大學研究有關《引渡人犯與人員遣返之 比較報告-以我國現況為中心》75之主題,該項報告首先介紹美國與歐盟兩種不同 法系的引渡機制及比較研究,其次說明了我國循正規引渡程序引渡人犯返臺的難 度,並個別評估我國採用非法綁架、刑事管轄權轉移及移民法遣返等替代措施的 可行性。最後針對我國現有引渡人犯及遣返罪犯法制及實務(以中國大陸及東南. 政 治 大 從上開我國引渡實踐情形的文獻探討中,可以發現前揭學者專家所探討的範 立. 亞各主要國家為主),作通盤性的檢討,足為我國法制與政策修改之據。. 疇,大多著重在引渡理論與制度面的法理闡釋,與各項國際司法互助內涵的說明. ‧ 國. 學. 上。在案例探討方面,亦多著墨在國際著名引渡案件的完整分析與比較,對於我. ‧. 國引渡個案的研究探討較少、或者不夠全面。實言之,在我國引渡實踐個案的論. y. Nat. 述上,尚缺乏完整且詳實的始末敘述與不同案例間比較分析。職是之故,筆者擬. er. io. sit. 針對本議題進行相關國際條約、內國法律、新聞案例及官方文獻的蒐羅,嘗詴歸 納分析我國引渡或遣返作業的實況,並期待本文能對當前研究有所補充貢獻。. n. al. 75. Ch. engchi. i n U. v. 楊雲驊、許恆達,2012。《引渡人犯與人員遣返之比較報告-以我國現況為中心》 ,法務部 101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18. DOI:10.6814/NCCU201900989.

(29)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係指收集處理並歸納分析大量資料的過程。本論文主要探討我國引 渡制度的實踐情形及問題,筆者除了需收集大量學者論著與相關條約法令比較研 究外,同時頇針對實務個案進行比較分析。故本文將採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 法、比較研究法及深入訪談法。 (一)文獻分析法. 政 治 大 有關的文獻,以作系統性的檢驗歸納及比較分析,俾使研究者對於研究問題能有 立. 文獻分析法是屬於一種間接靜態的研究方法,目的在於廣泛蒐集與研究問題. 通盤性地掌握。76本文文獻來源可分成二類:首先係第一手文獻,主要以官方資. ‧ 國. 學. 料及條約法令為主,例如政府單位公開資訊、涵蓋引渡條款的各類國際公約、內. ‧. 國引渡相關法源依據、國內外司法判決等相關文獻。其次為第二手文獻,例如國. y. Nat. 內外專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學者專欄、報章雜誌及網路媒體等相關資訊,. n. al. er. io. (二)比較研究法. sit. 均為本文重要參考文獻來源。. Ch. engchi. i n U. v. 比較研究法之功能是以比較對照的方式,以明悉個案異同及因果關聯性,並 藉此比附類推,以演繹出相似案例的解釋預測效果。77本文希望從引渡條約及內 國法令的比較,與我國與各國之間引渡遣返案例的分析對照,期能釐清我國引渡 實踐的問題與挑戰,並從中覓尋解決之道與作成決策參考。 (三)深入訪談法 深入訪談法係指為獲取詳細且深入的資料,訪談前先預擬開放式題目,再由 受訪者自由表達意見,並傳達個人經驗與案例分享,俾使訪問者獲致完整主題訊. 76 77.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頁 138-140。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9),頁 247-249。 19.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0)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78 息,以有效達成研究成果。 由於本文欲研究的我國引渡遣返實踐案例,並未完. 全涵納於相關專書期刊文獻內,此一罅漏處必頇透過訪談方式獲得彌補。本研究 訪談對象包含刑事警察局、移民署、外交部等業管單位官員,俾能獲得更形完整 的案例脈絡。另為保護訪談者個資及順應訪談者之請求,本研究將不公開受訪者 個人資訊,且訪談成果僅供筆者了解實務運作現況用,並列作論文補充參資。. 二、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係指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是從何種角度或層次為出發點,去探討、 觀察、歸納、分析該項主題或相關問題。79由於引渡措施頗受到國際外交關係及. 政 治 大 求國的內國法律限制,例如本國人不引渡原則的適用情形、政治犯罪可否引渡之 立. 國內、外政治互動的影響,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且引渡順遂與否往往受制於被請. ‧ 國. 學. 問題、雙方是否有簽署引渡條約,以及引渡是否符合互惠原則等等。因此本論文 在引渡的原理原則探討方面,係採用法律的研究途徑,如比較研究國際條約、國. ‧. 內法及國內外法院判決等等;復因我國在引渡遣返的實踐上,經常受到國際政治. n. al. er. io. sit. y. Nat. 因素影響,爰於引渡遣返的實踐探討方面,本文將輔採政治的研究途徑。. 78 79. Ch. engchi. i n U. v.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同註 76,頁 157-160。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第 6 版,(台北:正中,1999),頁 182。 20.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1)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主體的範圍 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聚焦在中華民國的引渡實踐,惟我國引渡案例有限,大 多採用類似引渡效果的遣返方式作為解交海外逃犯的手段。故本研究主體範圍依 現實情況,業涵蓋至我國引渡替代措施的實踐情形,但引渡以外的其他國際刑事 司法互助模式,例如狹義的刑事司法協助、80外國刑事判決之執行及刑事訴訟管. 政 治 大. 轄權之移轉等司法合作方式,並非本研究主要探討及論述範疇,合先敘明。 (二)研究個案的範圍. 立. 由於受限於篇幅及資料取得的難易度,本文所挑選的邦交國引渡個案,以有. ‧ 國. 學. 與我國簽署引渡條約的國家為主,惟根據研究發現,81我國迄今仍無正規引渡成. ‧. 功案例。非邦交國引渡遣返個案選擇,則以美國、英國、肯亞、菲律賓等與我國. y. Nat. 近 10 年內(2009-2019 年),已發生或進行中有關引發社會矚目之引渡或遣返議. er. io. sit. 題的國家為主。兩岸間遣返個案則以前立委郭○才遣返案、前中興銀行董事長王 ○雄遣返案及前東帝士集團總裁陳○豪遣返案等受到社會關注的案例為代表。. n. al. 二、研究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資料能力受限之故,本文尚無法全面性將我國有關引渡實踐之官方資料 與統計數據一網打盡,僅能就政府業已記錄在案且有公開的年限資料範圍進行主 題探討。另外,本文個案取材來源除了學者文獻及報章雜誌的敘述評論外,政府 機關檔案資訊亦為重要補充素材。惟相關檔案資訊倘若涉及政治機密不便公開者, 業管公務人員依法令可能礙難提供,以致資料收集完整度受到限制,此為個案研 究重要侷限。. 80. 81. 例如某國協助他國訊問證人、鑑定人,實施搜索扣押及驗證,轉交證物,提供情報,送達文 書等與刑事司法程序有關之行為。 楊雲驊、許恆達,同註 75,頁 274。 21.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2)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本研究預計章節安排可分為五個部分,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共有五小節:第一節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 節「文獻檢閱」中,分兩部分進行文獻回顧,第一部分針對引渡制度的基本概念, 提出國內、外與中國大陸的學者專家文獻探討;第二部分則是有關我國引渡實踐 情形的文獻探討,包含我國與外國及兩岸間刑事司法合作情形,與我國引渡遣返 的個案研究。第三、四節則是描述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途徑、研究範圍與 研究限制」。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計有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深入訪談. 政 治 大 主體及研究個案兩類別作解釋,並說明本文研究限制為何。第五節「章節安排」 立 法,並採取法律為主、政治為輔的研究途徑探討本論文。本文研究範圍則以研究. ‧ 國. 學. 則勾勒出章節的規劃與內容。. 第二章「引渡制度之導論」共有四小節:第一節介紹引渡制度的基本定義與. ‧. 各項原則。第二節繼而介紹進行引渡時可能面臨的的引渡拒絕理由與限制。第三. sit. y. Nat. 節賡續介紹引渡與管轄權之間的關係。第四節則說明引渡替代措施的實踐內容,. al. er. io. 例如綁架、遣返與驅逐出境等。第五節就本章內容提出「小結」。. v. n. 第三章「我國引渡立法與條約制度探討」共有三小節:第一節論述引渡制度. Ch. engchi. i n U. 在我國立法情形,包含我國現行引渡法與引渡法草案之比較,與引渡替代措施在 我內國法有無法源規範?以及規範內容為何。第二節說明我國引渡條約簽訂情形。 包含我國正式引渡條約之內容與比較,與引渡替代措施在我國刑事司法互助協定 的規範情形,例如《兩岸司法互助協議》與《臺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另外亦 概略描述我國其他司法互助協定的條文內容。第三節就本章內容提出「小結」。 第四章「我國近年來引渡與遣返案例之探討」共分四小節:第一節為我國與 邦交國間引渡個案探討。第二節為我國與非邦交國間引渡/遣返個案探討,分別 有英國-英商林○穎引渡案、美國-力霸王○曾遣返案、肯亞-2016 年跨國電信詐 欺遣返案及菲律賓-刑事犯罪遣返案等案例。第三節為海峽兩岸間遣返個案探討,. 22.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3)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分別有前立法委員郭○才遣返案、前中興銀行董事長王○雄遣返案及前東帝士集 團總裁陳○豪遣返案等 3 則案例。第四節就本章內容提出小結。 第五章為本文「結論與建議」,對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分別敘述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3.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4)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4.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5)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第二章. 引渡制度之導論. 現今全球化下,犯罪無國界,為有效打擊國際性或跨國犯罪,並防止罪犯潛 逃海外而脫免刑責,國際間必頇加強刑事司法合作,而引渡可謂為國際刑事司法 互助的首要模式。1引渡之目的旨在將匿逃於他國之犯罪者順利緝捕歸案,並接 受法律的審判及處罰,以維司法尊嚴與刑罰正義。2是以,為了解引渡制度在國 際司法互助層面之立法與實踐,本章將探討引渡的定義、原則、限制(拒絕理由) 等基本內涵,並論及引渡與管轄權的關係,最後再討論何謂事實引渡、偽裝引渡, 以及引渡的替代方式。. 第一節 一、引渡制度的定義. 立. 政 治 引渡制度的定義與原則. 大. ‧ 國. 學. (一) 引渡制度的沿革. ‧. 在論述引渡制度的定義之前,本文欲先探討引渡制度的起源及沿革,俾先知. y. Nat. 其然而後知其所以然。據舊約聖經記載,摩西(Moses)曾設置 6 個避難市,以作. er. io. sit. 為非故意殺人者庇護使用。倘有故意殺人者欲潛入避難市時,則將予以遣返,此 為有關引渡行為最早之記載。3另有學者研究指出,引渡制度之起源,蓋濫觴於. al. n. v i n 古代文明主權之間,基於禮節(courtesy)或善意(good will)為出發點的外交行為。 Ch engchi U. 4. 換言之,對於文明古國而言,引渡犯罪者可以被視作基於互惠(reciprocity)或睦誼 (comity)等動機所形成之國際外交互動。復據史料記載,國際條約中內含逃犯遣 返條款者,最早可溯源至西元前 1284 年到 1269 年間,由埃及法老 RamsesⅡ及 西臺(Hittites)國王 HattusliⅢ於敘利亞戰爭後所簽訂的和帄條約。5惟有學者認為 1. 2 3 4. 5. 朱朝亮,國際司法互助各論—引渡,狹義的司法互助,月旦法學教室,第 103 期,2011 年 5 月,頁 96。 陳榮傑,引渡之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1985),頁 1。 同上,頁 2。 Nicholls, C., Montgomery, C., Knowles, J. B., Doobay, A., & Summers, M. (2013). Nicholls, Montgomery, and Knowles on The Law of Extradi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 See also Bassiouni, M. C. (1983). 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United States law and practice. Oceana Publications, Inc., chapter 1, p.1-1~1-3. Magnuson, W. (2012).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Virginia Journal of 25.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6)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該項條約尚無法被視作國際間為打擊犯罪,從而合作簽訂的引渡條約。毋寧將條 約中所訂定的遣返人犯之行為,視作兩國間友好與外交禮儀之表示。6 有關引渡制度的歷史演進,按照 Bassiouni 的分類,其發展脈絡大致可區分 為四個階段:7第一階段係從古代到西元 17 世紀期間,該階段所引渡的對象幾乎 是政治及宗教犯罪類型,普通刑事犯罪的引渡並不是當代關注重點;第二階段係 從 18 世紀初自 1833 年為止,該階段緣於歐陸當時國際情勢動亂、戰爭頻仍,故 引渡條約簽訂主要與軍事犯罪行為有關。據德國學者 Von Malden 統計,在 1718 年至 1730 年等若干年間,歐洲國家共簽訂了 28 項關於逃兵的引渡條約;8第三. 政 治 大 念產生,且當前引渡的對象不僅涵蓋軍事或政治犯罪,更延伸至普通刑事犯罪; 立. 階段係從 1833 年開始並自 1948 年為止,該階段已開始有打擊共同犯罪之集體意. 第四階段係從 1948 年開始迄今,該階段開始聚焦在人權之保護,並咸認應透過. ‧ 國. 學. 國際立法程序去規範國際關係。. ‧. 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的引渡條約,係西元 1794 年由英國及美國所簽訂的《傑. sit. y. Nat. 伊條約》(Jay Treaty),該條約第 27 條即確立了引渡普通刑事罪犯之內容。9至於. n. al. er. io. International Law 52(4), p.846. See also Shearer, I. A. (1971). Extrad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p.5. See also Nicholls, C., Montgomery, C., Knowles, J. B., Doobay, A., & Summers, M. (2013), supra note 4, p.4. See also Stanbrook, I., & Stanbrook, C. (2000). Extradition, the law and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3. 遣返對象主要是政治逃犯、異教 徒、陰謀叛亂者及逃兵等等。 Shearer, I. A. (1971), supra note 5, p.6. Bassiouni, M. C., supra note 4 , chapter 1, p.1-4~1-5. 黃風,引渡制度(增訂本)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頁 2。趙秉志,國際區際刑法問 題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頁 363。 「傑伊條約」(Jay Treaty)第 27 條條款原文如下:”It is further agreed that His Majest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mutual requisitions, by them respectively, or by their respective Ministers or officers authorized to make the same, will deliver up to justice all persons who, being charged with murder or forgery, committed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either, shall seek an asylum within any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other, provided that this shall only be done on such evidence of criminality as,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the place, where the fugitive or person so charged shall be found, would justify his apprehension and commitment for trial, if the offense had there been committed. The expence of such apprehension and delivery shall be borne and defrayed by those who made the requisition and receive the fugitive.”See Shearer, I. A. (1971), supra note 5, p.12-13. 中文譯文略以: 「兩造同意,在接受各自的大臣或被專門授權的官員於提出請求時,陛下和合 眾國將遣返一切被指控在各自管轄權內犯有殺人或偽造罪,並向對造國尋求庇護的人。該類 遣返只能根據下列犯罪證據進行,即依據逃犯或上述被控者所在地之法律,倘若犯罪實施於 當地,該證據足使對該人之逮捕與交付審判合法化。逮捕和遣返的費用將由提出請求並接受 逃犯的一方承擔和償付。」參見楊雲驊、許恆達,2012。《引渡人犯與人員遣返之比較報告以我國現況為中心》,法務部 101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頁 9-10。. 6 7 8. 9. Ch. engchi. i n U. v. 26. DOI:10.6814/NCCU201900989.

(37) 中華民國引渡實踐之研究. (The 世界上第一部引渡法係於西元 1833 年,由比利時所頒訂的《比利時引渡法》 Belgian Extradition Law of 1833) ,此乃大陸法系國家引渡法制之先驅。另外,英 國於西元 1870 年所頒布的《1870 年引渡法》 (The Extradition Act of 1870) ,成為 了普通法系第一部現代化的引渡法。該部引渡法不僅適用於英國本土,亦同時涵 蓋英國屬地。前揭兩部引渡法的出現,代表著現代引渡制度之誕生,爾後各國紛 紛憑以推動國內引渡立法和國際引渡條約之簽訂。10 20 世紀以降,隨著國際間 對於共同打擊犯罪的需求提高,區域性的多邊引渡公約隨應而生,例如有 1957 年締結的《歐洲引渡公約》11及 1982 年生效的《美洲國家間引渡公約》12。13而聯. 政 治 大 (Model Treaty on Extradition),更為國際間的引渡合作建立了新里程碑。 立. 合國大會業於 1990 年 12 月 4 日第 45/116 號決議中14通過《聯合國引渡示範條約》. (二) 引渡制度的定義. ‧ 國. 學. 引渡(extradition)英文一詞源自於拉丁字彙 extradere,字義為「向外遣送」,. ‧. 申言之,意即將人強制送回渠等所屬的國家。15在 2000 多年前的羅馬法中,便存. y. Nat. 在類似術語 noxae deditio,中文譯名為「損害投償」 。舉例來說,父親或主人(master). er. io. sit. 將其犯罪的兒子或奴屬移送給受害者組成的共同體,並任憑其對犯罪者實施處罰, 惟此才能讓自己或自己所屬的共同體免於受到嚴厲的連坐處罰。16 noxae deditio. n. al. 10. 11. 12. 13 14. 15 16. Ch. engchi. i n U. v. 楊雲驊、許恆達,2012。《引渡人犯與人員遣返之比較報告-以我國現況為中心》 ,法務部 101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頁 10。 European Convention on Extradition. UNTS Volume Number 359 (p.273). Registration Number 5146. Available from: https://treaties.un.org/Pages/showDetails.aspx?objid=080000028013b6a1&clang=_en (accessed 2018/12/10) Inter-American Convention on Extradition. UNTS Volume Number 1752. Registration Number 30597. Available from: https://treaties.un.org/Pages/showDetails.aspx?objid=08000002800b2e14&clang=_en (accessed 2018/12/10) 趙永琛,國際刑法與司法互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頁 20-21。 UNODC.(December 1990), Model Treaty on Extradition, A/RES/45/116, 68th plenary meeting. Available from: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45/116 (accessed 2018/12/05). 陳榮傑,同註 2,頁 3-4。 黃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規則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頁 3。 27. DOI:10.6814/NCCU20190098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Using Gauss’s law to take advantage of special.. symmetry

• Using Gauss’s law to take advantage of special. symmetry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 T.C., “The Effect of Competition Law Enforcement on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10, 10. Manne, H.,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法治 (Rule of Law) 没有統一定義。當代最廣為人知及引用的有關著作是英國兵咸勳爵 (Lord Tom Bingham) 在2010年所寫的 “The Rule Of Law” (中譯本: “ 法治 : 英國首席大法官

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 Speech ‧ before the T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Law and Religion Symposium.. [註 42]

 Opposed the merger in the ground that it was likely to harm competition and lead to higher prices in “the market for the sale of consumable office supplies sold through

Even though the σ−modification term in the parameter tuning law and the stabilizing control term in the adaptive control law are omitted, we shall show that asymptotical s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