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宋麗玉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 ‧ y. Nat. 文化能力之研究. n. al. er. io. sit. A Study on Cultural Competence of Direct Service Social Workers in Indigenous Area.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翠臻 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2) 謝誌 「感謝上帝,把一切榮耀和掌聲獻給祂。」. 在電腦前面寫這份謝誌時,頭腦所產生出來的第一句話,也是內心最真誠的一句 話。我,一直都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也不是一個適合讀書的人,但,真的喜歡「 求知識」這件事,為了滿足自己對「知識」的好奇,我只能比別人更努力,因為我 知道,我不是讀書的料。. 政 治 大 兩年半前,很幸運地,政大社工所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拿到入學通知書的那天, 立 都還覺得不可思議,即便這個學習將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我卻仍是心甘情願。每. ‧ 國. 學. 次上課都是從光復到政大當天往返,凌晨四點多起床,半夜十二點才回到家中。. ‧. 每次都急急忙忙從太巴塱部落出門,趕搭從花蓮市第一班北上的火車,到了台北. y. Nat. 火車站再趕轉搭捷運,到了捷運就趕搭公車,往往到學校都已經九點了,然後再. er. io. sit. 飛奔似地衝向教室,睡眠不足加舟車勞頓是我求學的代價一。至於代價二,我犧 牲了家庭原有的親子互動時間,為了搞懂一本本外文書和文獻,我常常熬夜讀書. al. n. v i n 到凌晨兩、三點,孩子甚至於曾經哭著對我說:「媽媽,到底我是妳的小孩,還是 Ch engchi U 課本是妳的小孩,妳為什麼現在都很少陪我?」面對一個三歲孩子的心底話,我. 除了淚流滿面的抱著她以外,我不知道我能說什麼。代價三,我減少了和先生約 會的時光,少了週末一起去海邊走走的談心時間,少了一起去撿漂流木的浪漫, 少了做菜給他吃的甜蜜,少了睡前分享生活點滴的片刻。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完 成政大的學業,我,只能把這些代價往肚子裡吞。. 感謝神,祂知道我並不聰明,能力有限,所以在這段期間上帝親自興起各處天使 來幫我一把,無論是實質上、情緒上、生活上都讓我在困境中獲得力量和解套。 謝謝彼睞(老公),為了讓我能多點時間睡覺,所以凌晨四點起床開車的人是他,.

(3) 不是我,在過去這兩年半中,我從來沒有聽過老公跟我抱怨任何事情,每當我身 心俱疲的時候,他總是給我最溫暖的擁抱,讓我可以盡情哭泣宣洩,然後再次出 發;感謝公婆和小姑(亞寒)這段期間協助照顧女兒;感謝女兒納羔的貼心,常常 畫圖給我打氣,又用她可愛的笑容給我加油;感謝指導老師-宋麗玉教授,時時 給我精神鼓勵以及給予我最清楚、細心的論文教導,不管幾點寫 email 向老師請 教論文的難處,她總可以在最迅速的時間內解答我的不足;感謝東華大學的范麗 娟教授,即便她人在海南島的美麗海岸邊,仍耐心指點我在統計上的疑惑;感謝 王增勇教授引導我用更多部落的角度來思考原鄉的問題;感謝政大社工所所有教. 政 治 大 我滿點的鼓勵,那種互相扶持的感覺,現在想起來心中還覺得暖暖的;感謝每一 立 授們給掃禡的肯定與教導;感謝所上的同學們知道我的不足與疲憊,所以總是給. 位幫我填寫問卷的夥伴們,沒有大家的幫忙,我實在寫不出什麼東西;感謝許許. ‧ 國. 學. 多多的親友們為我代禱,果真「禱告是大有能力的」,所以,我很幸運地、很受祝. ‧. 福地在 102-2 學年度拿到政大社工所的畢業證書。. y. Nat. er. io. sit.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 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 12:9). n. al. Ch. engchi. i n U. v. 感謝上帝,讓我再次經歷到「恩典夠用」的奇蹟,謝謝 神 為我預備的天使群們, 特別感謝上帝給我一個超棒的丈夫,謝謝上帝,謝謝大家,我何其幸運!!. 願所有的朋友都能親自體會到上帝可以讓人「軟弱變剛強」的神奇,願神的祝福滿 滿地降臨於大家。. 2014.02 太巴塱部落 雨夜 Sawmah 翠臻.

(4) 論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的文化能力概況以 及影響其文化能力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採用橫斷式研究設計,以自編式結構性問 卷進行資料蒐集,以全台原住民族鄉鎮(區)之 238 位直接服務社會工作者為研究 對象,並以郵寄問卷法進行資料蒐集。 「文化能力」研究收案期間為 2013 年 4 月 15 日至 6 月 10 日止,共發放問卷 366 份,有效回收率 71%。資料處理方法為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獨立 樣單因子變異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法預測重要因子。 研究結果得知,在個人因素的部分以「原住民族語對話」最具影響文化能力 的因素,無論在文化知識、文化技術和整體文化能力平均層面上皆存有重大的影 響關鍵;至於環境因素以「同儕對文化能力執行與認知的討論」和「服務對象中含 有原住民籍案主(非漢籍)」最具影響文化能力的因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研究結論確認,原住民文化能力的取得是可以透過社會學習的正式與非正式 管道來增強,無論是就職前或是在職中,皆需不斷透過專業訓練、在地培訓、互 動交流、知識體系建構及資訊討論交換而產出。. n. al. er. io. sit. y. Nat. 最後,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建議: 1.公部門應針對原住民族地區之社工人員配置及進用辦法給予彈性 2.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員會提高原住民族地區之社工從業族人進修社工學分之補助金額 3. 公 部門應積極規劃原住民領域及工作實務相關的在職訓練 4.社工教育單位之教學 設計擬增加與原住民族地區之在地團體、單位之互動課程 5.社工教育單位可鼓勵 學生到原住民族地區進行社工實習 6.各大專學院之服務學習課程規劃走入原住 民族地區 7.教育單位協助整理在地服務經驗,避免泛原住民族概念 8.社福單位之 機構督導、主管應增加原鄉工作的實務技巧 9.社福單位應活絡機構工作者多元文 化討論氛圍 10.社福單位要積極成立在地志工隊伍。. Ch. engchi. i n U. v.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ultural competence of direct service social workers in Taiwan indigenous area and its correlated factors. A self-designe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and 238 participants working in Taiwan indigenous areas have contributed data gathering..

(5)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mpetence" total of 366 self-designe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between April 15th and June 10th, 2013, and reached 71%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Major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rom the aspect of individual factors, "Indigenous language dialogu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cultural competenc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terms of 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skills and the overall mean average level of cultural competence. As f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peer in execution and discussion about indigenous topic" and "service indigenous case (non-Chinese nationals),"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ultural competence.. 政 治 大. The study concludes: Indigenous cultural competence is made possible through formal and informal ways to enhance social learning. Social workers, either pre-service or in-service, need constantly undertake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situ training, interaction, knowledge build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立. ‧ 國. 學. ‧.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findings: 1.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rovide better flexibility with the regards to hiring and distribution for social workers working in indigenous areas. 2.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Executive Yuan shoul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subsidy for indigenous people to take social work courses. 3.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take on indigenous affairs and on-field job training programs. 4. Social work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design programs with an increase level of interaction with local indigenous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s. 5. Social work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ternship in indigenous areas. 6. The “Service Learning Curriculums” of each tertiary institution should put more focus on indigenous areas. 7.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help enhance local service experience, avoiding the concept of pan-indigenous peoples. 8. Supervisors and managers of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should work towards increasing practical skills in indigenous areas. 9.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discuss multicultural issues. 10.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should actively establish local volunteer team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政 治 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立 第一節 文化能力的意義與內涵………………………… 7. ‧ 國. 學. 第二節 文化能力與社會學習理論……………………. 16. ‧. 第三節 影響文化能力知識、技術與態度的相關研究…28. Nat. io. sit. y. 第四節 社會工作與原住民族 ………………………… 35. n. al. er. 第五節 研究架構 ……………………………………… 46.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情形 …………………… 53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 60 第四節 研究倫理 ……………………………………… 61. I.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社工人員服務現況分析……………………… 63 第二節 雙變項分析…………………………………… 91 第三節 多變項分析-迴歸分析………………………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與討論………………………… 123 治. 政. 大. 立 第二節 影響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之因素…… 129.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35. ‧.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42. io. sit. y. Nat. n. al. er. 參考書目…………………………………………………. Ch. engchi. i n U. v. 145. 附錄 一、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問卷(專家審查版本)…… 149 二、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問卷(正式施測版本)…… 156. II.

(8) 表目錄 表 2-1 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架構…………………… 13 表 2-2 原住民社會福利政策的演進及其內容…………… 37 表 3-1 問卷受訪及回收分佈數量表……………………… 54 表 3-2 專家審查意見與問卷修改內容…………………… 56 表 4-4-1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個人背景因素現 況分析表………………………………………… 65 治. 政. 大. 立 表 4-1-2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個人資料現況分. ‧ 國. 學. 析表……………………………………………… 67. ‧. 表 4-1-3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個人資料原漢現. Nat. io. sit. y. 況分析表………………………………………… 68. er. 表 4-1-4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業務執行現況分. al. n. v i n Ch 析表……………………………………………… engchi U. 70. 表 4-1-5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之機構多元氛圍 現況分析表……………………………………… 71 表 4-1-6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之機構督導制度 與支持現況分析表……………………………… 74 表 4-1-7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之同儕對文化能 力執行與認知的討論現況分析表……………… 76 III.

(9) 表 4-1-8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原住民文化領域 之在職訓練與進修現況分析表………………… 78 表 4-1-9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原住民文化能力 知識現況分析表………………………………… 80 表 4-1-10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原住民文化能 力技術現況分析表……………………………… 83 表 4-1-11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原住民文化能 治. 政. 大. 立 力價值/態度現況分析表………………………. 86. ‧ 國. 學. 表 4-1-12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原住民文化能. Nat. y.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之文化能力與. io. sit. 表 4-2-1. ‧. 力族群交叉表…………………………………… 90. er. 年齡、社工年資、現職機構年資相關表………. al. v i n Ch 4-2-2 不同性別社工人員對文化能力之差異 t 考驗分析摘 engchi U n. 表. 92. 要表……………………………………………… 93 表 4-2-3 不同族群社工人員對文化能力之差異 t 考驗分析摘 要表……………………………………………… 94 表 4-2-4 不同宗教背景之直接服務社工人員的文化能力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 4-2-5 有無原住民親屬成員之社工人員對文化能力之差 IV.

(10) 異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97 表 4-2-6 就職前有無原鄉原住民互動經驗之社工人員對文 化能力差異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98 表 4-2-7 不同教育程度之直接服務社工人員的文化能力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 4-2-8 社工系畢業與否其文化能力之差異 t 考驗分析摘要 表……………………………………………… 100 治. 政. 大. 立 表 4-2-9 不同語言能力之直接服務社工人員的文化能力之. ‧ 國. 學.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 表 4-2-10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之文化能力與. Nat. sit. y. 工作認同、投入狀況相關表………………… 103. er. io. 表 4-2-11 服務對象族群別與社工人員文化能力之差異 t 考. al. n. v i n Ch 驗分析摘要表………………………………… engchi U. 105. 表 4-2-12 服務業務類型與社工人員文化能力之差異 t 考驗 分析摘要表…………………………………… 107 表 4-2-13 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之文化能力與跨 文化接觸頻率、多元文化氛圍、督導制度與支持、 同儕認知討論、原住民領域在職訓練與進修相關 表……………………………………………… 110 V.

(11) 表 4-3-1 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對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 工人員文化知識迴歸分析摘要表…………… 115 表 4-3-2 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對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 工人員文化技術迴歸分析摘要表…………… 117 表 4-3-3 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對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 人員文化價值/態度迴歸分析摘要表………… 119 表 4-3-4 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對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 治. 政. 大. 立 工人員之整體文化能力迴歸分析摘要表………121. ‧ 國. 學 ‧. 圖 2-1 研究架構……………………………………………4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2) 第一章 緒論. 「Sawmah 1,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社工專業教育實在不知道可以怎樣放在部落, 我們常常在想:這些專業,是否瓦解了我們原住民暨有的社會文化?是否真的幫 助了族人?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方式讓專業可以『快樂地』落實到部落中?」2009 年盛夏,我的工作夥伴們因協助部落婦女辦理家暴令而陷入家族抗議,受到案主 家屬到機構對她斥怒指責,她沮喪地說著自己的委屈。陸陸續續在走訪其他原鄉 地區的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時,也不時聽見類似的問題向我們詢問。我知. 政 治 大 一個「具主流社會認定的專業社工人員」但卻「碰觸了文化倫理底線」。面對這樣的 立 道,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問答,而是一個深層的「矛盾情結」,族人期望成為. ‧ 國. 學. 兩難,我們不禁要探索原鄉地區的社工人員所執行的服務輸送模式是否符合案主 /案家的期待?怎樣才算符合案主或案家的需求?為什麼面對原住民籍案主時,. ‧. 勢必需要更多的「文化能力」裝備?文化能力又意味著什麼?它,為什麼關鍵?. n. Ch. engchi. er. io. al. sit. y. Nat. 第一節 研究背景. i n U. v. 台灣原住民族因著外來殖民及侵略的結果,既有的國家(部落)概念崩盤,社 會結構從封閉式的部落制度走向以漢文化為主要導向的國家政策,原住民族只能 默默地在無奈中接受這一波波的改變,從語言使用到法律規章,原住民族像是失 聲的群體,在國家發展中生存著。 「社會工作」的專業學門從民國 32 年開始,公佈「社會工作通訊指導辦法」 後,「社會工作」即晉升為一門具有法律權威的名稱。社會工作擁有獨特的專業 理論、知識、價值觀、工作方法及應用技巧,其宗旨是:發展和強化個人或群體. 1. Sawmah,研究者的阿美族語名字。 1.

(13) 的潛能,改善社會的制度和情況,促使個人或群體問題得到解決,預防個人或社 會問題的發生,從而促進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福祉。社會福利的存在為要將服務輸 送於有服務需求的族群身上,因此社會福利政策的產生是協助弱勢族群在發展上 的輔導。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發展從 1950s 到 1980s 中期在台灣的社福發展歷程 上,社會福利的提供主要來自政府部門,但在福利服務的輸送體系上,非營利組 織卻才是扮演了真正重要的角色;在原住民的社會福利發展大致而言卻是在民國 85 年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成立之後才開始被考量。當這些福利組織與概念前仆 後繼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原鄉落地時,隨之而來的困境與這挑戰正一波波地打向. 政 治 大 才開始倡導「培力」的重要性,但,卻只僅限於委外機構處理,在「人」的部份 立. 原住民族、社工員以及社福機構。特別在 921 地震之後,原住民的社會工作政策. 仍鮮少被納入思考範圍(李明政,1999;黃源協、詹宜璋,2000;王增勇,2002;. ‧ 國. 學. 黃盈豪,2004)。換句話說,921 地震的確讓政府開始關心原鄉地區的社會工作. ‧. 的服務輸送,但「該怎麼符合原鄉需求?」 、 「工作人員需要怎樣的專業能力?」、. y. Nat. 甚至於「部落可以接受怎樣的服務輸送?」以上至今都仍舊尚有許多討論空間,. er. io. sit. 文化獨特性在這些政策中往往被跳脫了考量範圍裡,但服務接受者卻是有顯而長 久的文化特殊性存在,長期以來這樣弔詭的服務輸送模式處於相當「單向主導」. n. al. 的狀態。. Ch. engchi. i n U. v. 在原住民社會工作的相關研究中,陸續有專家學者整理出社工員在面臨跨族 群服務時會出現的挑戰,當中有不少文獻反映出跨族群服務的挑戰存在著文化背 景不相容的論述,無論是在語言上的跨越(馬宗潔,2004;黃盈豪,2004;莊曉 霞,2012) 、或因文化背景與專業訓練的不相容而產生的實務困境(王增勇,2002; 莊靜雯,2005;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陳翠臻,2011)。對跨文化的 助人工作者而言,與案主之間的溝通常因角色、文化、權力位階的不同,導致有 意識的、無意識的、語言的、非語言的訊息造成人際溝通的障礙,因此,文化是 影響有效溝通的重要因素之一(萬育維,2012 譯) 。文化能力的認識有助於將抽 2.

(14) 象化的概念轉化為可理解和可操作的內涵,還可做為延伸討論原住民社會工作文 化能力架構的基礎,協助我們重新思考文化能力在原住民社會工作中的適切性、 內涵及可能性(莊曉霞,2012)。 社工人員文化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關乎到服務輸送的成效是否達到預 期?服務模式是否平等?這服務是否有延續性的必要。因此,當討論「文化能力」 一詞時,Weaver(2004)提醒必須進入文化、多樣性、歷史及當代現況的認知來討 論,其中以文化特質最為重要。身為一個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必須體認到文化能 力的重要性,它不但能在處遇過程當中發揮彈性與能力,還能避免誤判或錯誤標. 政 治 大 的展現是專業關係建立與服務滿意程度的關鍵指標。關於文化背景與專業訓練的 立 籤,同時能避免在服務輸送的過程當中成為他人的壓迫源之一,最後,文化能力. 不相容而產生的實務困境已有諸多文獻的提醒與陳述,一再強調文化能力的缺乏. ‧ 國. 學. 將導致服務使用者與社會工作者兩方皆陷入不平等的互動模式當中(王增勇,. er. io. sit. y. Nat. 2011)。. ‧. 2002;莊靜雯,2005;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詹宜璋,2009;陳翠臻,. n. 研究動機與目的 a第二節 iv l C n hengchi U. 現今專業教育的社會工作在原住民族地區的確啟動了實務工作者的工作方 法轉化,為降低服務輸送過程中的傷害,同時也提供原先預期的效益價值,然而, 每一個轉化的過程就是文化能力展現的場域。文化能力是門很需要具備的服務技 能,卻又不易說明、描述與呈現。專業與文化都是力大無窮的無形知識,它們互 相拔河,卻又共同維護某種平衡;它們互相需要,卻有各自的規則。從文獻(黃 源協、詹宜璋,2000;李明政,2003;馬宗潔,2004;黃盈豪,2004;萬育維、 曾梅玲、鄭惠美,2009;莊曉霞,2009、2012;陳翠臻,2011)的整理當中可以 得知原住民族地區的社工人員所需要具備的文化能力是有別於現今社工專業教 3.

(15) 育的理論與技巧,而這樣的配備不僅會影響到受服務者的滿意程度,也影響著社 工本身的工作成就感與挫折感。在本研究中,暫且不討論受服務者的服務滿意情 況,就僅針對直接服務的社工人員,探討文化能力在他們身上的展現與實踐情況。 在本研究中以設計原住民籍與漢籍的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各半比例來進行問卷統 計分析,透過受訪者的回應,藉以思考與反省原住民族地區之直接服務實務工作 的文化能力及敏感程度,並了解其工作經驗反映出「文化能力」的影響因素、實 踐方式與挑戰情況。 目前國內對於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影響因素之議題,大. 政 治 大 區公部門之漢籍社會工作工作者進行文化能力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 立 多以質性研究的探討為主,量化研究部分僅有鍾美玲(2009)針對 244 名原鄉地. 結果發展結構式問卷,以橫斷研究( cross-sectional study)調查方式,在同一. ‧ 國. 學. 的時間內同時對行政院公布之「全台原住民族地區之縣市鄉鎮」的直接服務社工. ‧. 人員進行問卷調查,來了解近期原住民族地區社工人員的文化能力展現程度,以. y. Nat. 期透過蒐集大量資料,彙整出現今從事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影響其文化能力的因素,. n. er. io. al. sit. 並提出相關的建議與看法。. Ch. engchi. 綜融了上述的討論,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i n U. v. 一、分析目前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從事直接服務社工人員的文化能力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在文化能力上的 差異。 三、探討原住民族地區之直接服務社工人員在個人變項、環境變項與文化 能力之間的相關性。 四、歸納研究結果,呈現原住民族地區社工人員專業發展的建議方向,以 及文化能力的裝備方向,以作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及社福單位訂 立相關政策與未來研究的參考。 4.

(1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原住民族地區 依據行政院九十一年四月十六日第0九一00一七三00號函頒定「原住 民地區」具體範圍為三十個山地鄉及二十五個平地原住民鄉(鎮、市)合 計五十五個鄉(鎮、市)為原住民地區 2,範圍如下:三十個山地鄉包括: 台北縣烏來鄉(新北市烏來區)、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 苗栗縣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台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 政 治 大. 嘉義縣阿里山鄉、高雄縣桃源鄉(高雄市桃源區)、三民鄉(三民區)、茂林. 立. 鄉(茂林區)、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霧台鄉、牡丹鄉、來義鄉、泰武. ‧ 國. 學. 鄉、春日鄉、獅子鄉、台東縣達仁鄉、金峰鄉、延平鄉、海端鄉、蘭嶼鄉、 花蓮縣卓溪鄉、秀林鄉、萬榮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二十五個平地. ‧. 原住民鄉(鎮、市)包括:新竹縣關西鎮、苗栗縣南庄鄉、獅潭鄉、南投縣. y. Nat. sit. 魚池鄉、屏東縣滿洲鄉、花蓮縣花蓮市、光復鄉、瑞穗鄉、豐濱鄉、吉安. n. al. er. io. 鄉、壽豐鄉、鳳林鎮、玉里鎮、新城鄉、富里鄉、台東縣台東市、成功鎮、. i n U. v. 關山鎮、大武鄉、太麻里鄉、卑南鄉、東河鄉、長濱鄉、鹿野鄉、池上鄉。. . Ch. engchi. 社工人員 凡接受公、私部門(含基金會或協會)補助或委外執行的非營利單位,於 研究場域內執行社會福利服務輸送之助人工作者,其服務的執行內容須同 時包括個案工作、社區工作、團體工作等三項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從事倡 導性議題及間接服務之執行單位不列入此次「社工人員」的研究對象中。. 2. 民國九十九年,五都整併,因此部份原住民鄉鎮變更為「區」。 5.

(17) . 文化能力. 本研究所探討的文化能力,是以 NASW(2007)關於文化能力所著墨的「跨文化情境 」為主要研究方向。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區域為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因此,本研究 的「文化能力」意指不同於主流漢文化系統的「原住民文化能力」。討論層面以 Weaver(1999)指出文化能力的服務概念須包括的「知識」、「技術」及「價值/ 態度」這三個概念為研究面向。至於,馬宗潔(2004)、黃盈豪(2011)、陳翠臻(2011)、 莊曉霞(2012)在研究發現中所強調關係/人際互動、語言、文化敏感度等的「在 地化能力」,將被列入「技術」層面來進行研究討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探討原住民族地區的直接服務社工人員能影響其文化能力的關鍵 要素為何,為說明原住民族地區之社會工作推展必須重視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因 此本章節將說明文化能力的意義與內涵、文化能力與社會學習理論的關係、影響 文化能力三層面(知識、技巧和價值/態度)的相關研究以及社會工作與原住民族 之間的發展與互動,最後,將依據以上文獻陳述,歸納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政 治 大. 第一節 文化能力的意義與內涵. 立. 助人工作的服務輸送過程碰觸到跨文化服務的族群,特別是在台灣這個人文. ‧ 國. 學. 豐厚的島嶼上,跨文化的服務輸送儼然已成為多數社福組織及社工人員需面對的 挑戰。黃盈豪(2011)中指出,文化能力是原住民族地區的社工人員所應具備的要. ‧. 件,文化能力是整個體系、所有機構和專業領域中應該被發展出來的工作模式。. y. Nat. sit. 在「他者」與「我者」當中,助人工作者經歷到文化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 n. al. er. io. 之一,文化與物理環境、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共同構成了人的行為與根本要素,. i n U. v. 文化既有其外在特徵,如表現在家庭、教育、政治、宗教等的各種制度和其他各. Ch. engchi. 種人為的事務上;也有內在特徵,如表現在觀念價值、信仰體系、世界觀和認識 論上,人無法脫離文化,任何人都是在某種文化層面上生存著。文化的內容就是 傳統解決問題的方式,文化是人類對外界反應過程中所採納的有效方法,並藉由 學習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Kroeber & Clyde,1952)。林信華(2002)指出,文 化是某一群體在社會行動的產物,同時也限制著即將發生的其他社會行動,在社 會互動的過程中,將與其他社會模式或是群體的行動有所區別。因此,為能有效 地進行服務輸送,唯有了解「文化」的意義與內涵,才能明白實踐文化能力的重 要性。. 7.

(19) 壹、何謂文化 所謂的「文化」,泛指知識、態度和行為透過代代相傳的習得與共享,以不 同的方式影響家庭,影響家庭全體的各項主要功能,文化不只是對家庭內部的功 能有所牽制,也會形成家庭外部的引動。至於何謂文化,徐雨村(2005 譯)表示, 文化具有以下的定義:. (一). 文化是習得的:個體透過一套有意識和無意識學習,以及與他人互. 動的過程並透過觀察而傳遞出去,將之內化或整合成一個文化傳統。. 政 治 大 概念。人們將此特定的文化傳統濡化、吸收,並內化成一套先前已經 立 人類學家葛茲(Clifford Geertz)認為,文化是一種學習與象徵為基礎的. 建立的意義與象徵體系,並運用這套文化體系,定義該群體的世界、. ‧ 國. 學. 表達感情、做出判斷。. ‧. 文化是共享的:文化並非屬於個人,而是作為群體成員的個人屬性。. y. Nat. (二). er. io. sit. 將具有相同文化中成長的人連結與結合,彼此共享該文化的信念、價 值和期望,其基本的價值與世界觀在世代中被持續、被傳遞。. n. al. (三). Ch. engchi. i n U. v. 文化是象徵的:象徵就是某種口語或是非口語的事物,在特定的語. 言或是文化中,用以代表某些事情。也就是說,對於某一件事件或狀 態,產生並賦予意義,每個族群都具有使用象徵的能力,也藉此創造 與維持文化。. (四). 文化與本性:文化承接了我們和其他動物共享的自然生物驅力,教. 導某一群體如何使用其獨特的方式來表現驅力。文化的習性、認知與 發明,塑造了多方面的「人類本性」,既有文化以及文化變遷都影響 8.

(20) 了人們認知本性,並將自然行為轉換成文化習慣,進而成為一個群體 所能集體認同的行為、態度、價值,反映在人際互動中。. (五). 文化是包羅萬象的:文化包含了許多常被認為不重要或不值得審慎. 研究的特徵,例如,流行文化。對於次文化的包容存有多層次的接納, 在同一複雜社會之中,與各個次群體有所關連的不同文化傳統彼此互 有火花與互動,並相互接納與交流。. 政 治 大 也藉由價值、觀念、象徵與判斷的組合來進行某整程度的整合。文化 立. (六). 文化是整合的:文化不僅是透過經濟模式、社會模式被整合出來,. 會導致群體共享某些特定的中心思想、核心價值,而這些核心價值並. ‧ 國. 學. 不是各種風俗習慣與信念的雜亂組合,而是透過變遷與演變所產生的. Nat. y. ‧. 整合,有系統、具歷史脈絡、有因果關係。. er. io. sit. 另一方面,文化與人際溝通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雖然「人際溝通」是每天 不斷上演的劇情,但有效的人際溝通並非時時發生。尤其對跨文化助人工作者而. al. n. v i n 言,與案主之間的溝通常因角色、文化、權力位階的不同,導致有意識的、無意 Ch engchi U. 識的、語言的、非語言的訊息造成人際溝通的障礙,因此,文化是影響有效溝通 的重要因素之一(萬育維,2012 譯) 。文化,在鉅視層面上影響了社會、某一群 體,在微視層面上影響了個人、家庭,因此在社會工作領域上將無法跳脫文化來 討論社會變遷與個人心理層面。. 貳、何謂能力 所謂的「能力」,指的是個人整體的潛能或是學習能力,這是個人經由學習 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並且可以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是人們順利完成 9.

(21) 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個人心理特徵。任何一種活動都要求參與者具備一定的能力, 而且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率。心理學上常將能力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意義:一 是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接受教育或職業訓練的過程中所學會的實際能力,又稱為 「成就」,例如在學校裡各學科知識、技能等;另一是尚待發展的潛在能力,又 稱為「性向」,是我們在學習或工作表現上可能達到的水準,例如有些人學習數 理時總是很快就能理解,除是有學習意願之外,他們對數字邏輯推理較敏銳、較 具天分,也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張德聰,2006)。 能力,是先天具備的恩賜,但也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教育來達到某種程度,. 政 治 大 習才有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的機會與場域。 立. 無論是先天具備或是後天琢磨,都明確的知道:學習是開啟能力的鑰匙,透過學. ‧ 國. 學. 參、文化能力的目的. ‧. Lum(2011)引用 Ridley 等表示,文化能力對社會工作而言,其實踐目的. y. Nat. 為「落實以文化為基礎的增強權能(empowerment)和倡議(advocacy)表現」 ,其目. er. io. sit. 標是為促使服務使用者以及服務執行者雙方皆能透過文化和相關資源來增強權 能並執行倡導,主要指標是「以實踐的方式和取向,幫助案主用自己的力量連接. al. n. v i n 自身的文化背景並提供支持力量」 C h。增強權能和倡議涉及到微觀和鉅觀層面的文 engchi U. 化資源干預,文化資源的基礎,如文化信仰、生活方式、局內人為導向的解決方 案、自然支持系統(如:血緣關係和大家庭)、文化和族群的服務體系。社會工作 必須從一個廣闊的文化視角來提供服務、看待當前的社會環境對該族群的影響來 進行評估與處遇。. 肆、文化能力的意義 「文化能力」的探討從 1982 年由 Green 提出後,文化能力的概念開始在社會 工作中被檢視與探討。文化能力的定義有助於將抽象化的概念轉化為可理解和可 10.

(22) 操作的內涵,還可做為延伸討論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架構的基礎,協助我們 重新思考文化能力在原住民社會工作中的適切性、內涵及可能性(莊曉霞, 2012)。 文化能力的定義,必須包括文化熟練的助人工作者和案主共同在實踐中參與、 了解和學習成長,這涉及到文化能力的操作變項的概念。當文化熟練度越來越嫻 熟並技術精湛到某種程度上時,在助人關係中,能夠使工作者有能力面對文化和 種族多樣化的問題,連同其他相關領域的管理(Lum,2011)。 文化能力概念主要是強調當社工人員在進行服務輸送時,特別是服務對象與. 政 治 大 的知識脈絡,進而將這脈絡套用於專業服務當中。文化能力不應被解讀為一個已 立. 社工人員存在著不同的文化,社工人員能覺察自己和他人文化不同並了解異文化. 經被培養起來的能力,而是應該永不止息地學習和持續不斷地累積能力,是一種. ‧ 國. 學. 進行式而非完成式(馬宗潔,2004;萬育維,2012 譯;Weaver,1999、2004)。. ‧. Weaver(2004)針對落實於原住民族的社會工作專業中,提出文化能力的服. y. Nat. 務概念包涵:知識、技巧及價值這三個概念的服務指標,確定了四種具體的文化. er. io. sit. 能力知識、三種類型技能、六種價值觀作為文化能力的重要元素。知識,包括(1) 族群的文化脈絡(2)族群多樣性(3)族群的歷史脈絡(4)當代所面臨的真實. al. n. v i n 景象。技巧則涵括(1)通用助人的社工的技能以及(2)包容與聆聽(3)具體 Ch engchi U. 的文化敏感度技巧。價值/態度方面,包括(1)尊重、開放和不評斷的態度(2) 重視多元性的認知(3)助人者應有的正面健康心態(4)有意願的學習態度(5) 社會正義和(6)持續的關懷。 Lum(2011)也針對文化能力提出定義,認為文化能力狹義的定義是,為了 增加服務的有效性必須發展的多元文化知識及技巧。文化的源頭與文化脈絡關係 到文化認同、文化知識、評價、內在信念、正向態度、以及兩方之間的生活能力, 而不是僅妥協於一方的文化認同。文化能力是指有能力去連結自己和自身文化以 外的語言、非語言表達、想法、感覺,並能掌握個人於此文化範圍中所扮演的適 11.

(23) 當角色、行為以及社會連結。文化能力的學習與社會工作的重要性是一致的,且 不斷保持對新事物的學習是一生都應有的職志。 NASW(2007)關於文化能力的解釋,「文化能力是個過程,是個人和大系統. 相互恭敬且有效地應對,包括文化、語言、階級、種族、背景、宗教,肯定和重 視人、家庭、社區的特殊價值及其多樣性,同時給予保護以維護其尊嚴。」(p.12) 同時針對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訂定出十項準則,以具體發展出社工人員對於 文化能力的知識與態度,十項準則有: (1)倫理與價值:社工人員應察覺多元文 化下的專業價值和個人價值,並意識到多元文化與個人之間的差異。 (2)自我覺. 政 治 大 解不同文化脈絡下的習俗、歷史、價值、家庭系統及藝術展現。 (4)跨文化技能: 立 察:社工人員能發展出一套方法來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文化。 (3)跨文化知識:了. 能針對不同文化的對象來提供不同的服務及助人方法。 (5)服務輸送:社工人員. ‧ 國. 學. 能妥善運用社區內的相關的文化資源來提昇服務品質。 (6)充權與倡導:社工人. ‧. 員留意政策及法規對於異文化群體的影響並給予適當說明。 (7)多樣化的工作參. y. Nat. 與:社工人員應支持保障少數群體的招募與聘僱配額並站在監督的位置確實其執. er. io. sit. 行狀況。 (8)專業教育:專業教育中應強調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 (9)語言多樣 性:語言多元的翻譯以及通譯的必要。(10)跨文化領袖:應予異文化團體有多. al. n. v i n 些溝通和訊息的交換。強調文化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下,服務提供者能有效提供 Ch engchi U 給服務對象更具體、更貼切的服務內容與品質,也將更有效地落實專業工作的效 能。. 伍、文化能力的架構 有關在臺灣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的重要面向,莊曉霞(2012)整理出六 各面向來進行討論(表 2-1),強調社工員在助人過程中,服務使用者比較關注 態度、關係脈絡和需求滿足,較少關注知識、技巧和原住民文化安全與否,並認 為社工員必須特別注意原住民族對部落社群文化為前提的人際關係,以及部落各 12.

(24) 系統間息息相關的世界觀,將個人視為家族及部落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表 2-1 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架構 內涵面向. 相關概念. 涉及體系. 回應策略. 語言. 文化認同 文化排除. 了解語言對不同服務者的意義及影響。 以會族語的原住民社工員提供服務。 尊重族語,會簡單的關懷問候語。. 關係脈絡. 歷史情感脈 絡 部落整體. 態度與價 值. 對人的態度 文化尊重. (1)使用 者個體、 部落與原 住民族整 體。 (2)服務 提供者個 人與專業 層面。. 融入服務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重視部落的集體利益,了解部落脈系、 權力 及界限所在。. 治 政 以人為中心。 持續學習。 大. 立. ‧ 國. 學. 尊重、認同。 對部落高度承諾與熱忱。. 文化察覺 專業知識 文化知識 知識整合. 技術與策 略. 專業技術 文化反應技 術. 原住民族 生存. 文化危險 文化安全. 具備社會工作一般及特殊專業領域知 識。並 了解知識是否符合部落生活模式、部 落發 展及文化需求? 懂得運用部落現有的知識體系 了解族人與部落如何看待社會工作。. ‧. 知識.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專業 政策. i n U. v. 人際協調技術、資源連結、紮根蹲點、 具有 延續性的服務、符合需求、深耕熟悉 部落。. engchi. 保障生存權利、反專業與反福利殖民。 重視原住民族自決。 強化部落原有的助人系統。 資料來源:莊曉霞(2012). 因此可以得知,文化能力對實務工作者而言,雖是無形卻蘊藏巨大的影響因 素。McGoldrick(2005)指出,文化能力所強調的內涵並非按照既定流程來處理文 化差異,而是對於隱藏於自我內部的心理、靈性、生理中不同文化層面加以欣賞, 13.

(25) 因自我文化觀點有限,而以一種深層尊敬、恭敬的態度來面對與我們具有不同能 力的群體。 陸、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文化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關乎到服務輸送的成效是否達到預期?服務 模式是否平等?這服務是否有延續性的必要。因此,當討論「文化能力」一詞時, Weaver(2004)提醒必須進入文化、多樣性、歷史及當代現況的認知來討論,其中 以文化最為重要。基於以上四點的知識主題來分析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包括:. 政 治 大 的地方,當社會政策和處遇不夠具有彈性地含括了文化時,這將強化了殖 立. (一)彈性與能力的增加:社會工作的介入處遇或多或少常有與原住民價值對立. 民主義,不能否認這將導致原住民與專業助人工作者之間的不信任感,但. ‧ 國. 學. 兩群體的理念仍有部分是相容的,找出其相容的部分就能增加彈性與能力. ‧. (Weaver,2004)。除此之外,McGoldrick(2003)強調,實務工作者必須檢. y. Nat. 視與自己不同面向的認同意識、族群和文化背景,同時也需要發現自己的. n. al. er. io. 彈性與能力。. sit. 文化偏向和歧視,藉此增加自己在面對多元文化背景的案主時,所產生的. Ch. engchi. i n U. v. (二)避免誤判或錯誤標籤:當助人者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個案進行評鑑、形 成假設和實施介入前,都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敏感度。不然助人者便容易 陷入務判或錯誤標籤的危險,如果助人者對以文化為基礎所形成的價值觀、 假設或信念有較深入的認知時,較能產生較大的效能,並能以文化為基礎 來學習特定團體的服務模式(吳婷盈、鄧志平、王櫻芬,2012 譯)。. (三)避免壓迫的過程:為什麼文化能力的實踐在原住民地區當中須要被特別強 調呢?Weaver(1999)以美國印地安人為例,表示主流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 14.

(26) 因脫離印地安人的文化脈絡,反倒造成了印地安籍的案主有了傷害及受到 壓迫。李明政(2003)表示,在變遷的社會結構裡,原住民已無法再回到 過去族群社區既有、常態的文化生活模式當中。因此,原住民族社會福利 工作的根本要素,必須從日常社會的生活過程當中被建構,營造其有效的 福利輸送服務,使原住民族能自主地建構有助維繫及發展原住民族文化的 主體性社會福利,不然原住民族則又再度落入壓迫的處境。因此日常生活 中的生活過程被建構,需仰賴文化能力與敏感度的累積與整合。這也是文 化能力之所以需要在原鄉服務時一再被著墨的因素之一。. 政 治 大 (四)專業關係的落實與建立:萬育維(2012 譯)中指出,文化敏感度的溝通 立. 在專業作為中有其舉足輕重的份量,例如:了解不同文化的案主如何尋求. ‧ 國. 學. 協助、如何看待社工人員及如何接受服務,以及如何看待專業過程中開始. ‧. 與結束。透過以多元的角度來落實專業服務,這也將會為服務過程帶來優. io. al. er. 者在社會工作的責信方面也將陷入質疑。. sit. y. Nat. 質的專業關係建立。詹宜璋(2009)指出,缺乏文化能力將造成服務使用. n. v i n (五)服務滿意程度的關鍵:Weaver(2004)指出,最有效且具滿意的助人關鍵之 Ch engchi U. 一,向服務對象的文化動態最初回應,這文化動態包括價值觀、信念及世 界觀,不僅是認同案主的文化及其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必須能提供符合該 文化一致性的服務輸送回饋。因文化背景與專業訓練的不相容而產生的實 務困境已有諸多提醒與陳述(王增勇,2002;莊靜雯,2005;萬育維、曾 梅玲、鄭惠美,2009;陳翠臻,2011),這都呈現出文化能力的缺乏除會 造成原鄉社工人員在務輸送上的斷裂經驗,並會導致受服務者在滿意程度 上有較低的反應。. 15.

(27) 第二節 文化能力與社會學習理論. 常有人質疑,在實務工作裡,將理論於實務結合是有困難的,尤其是當討論 到像「文化」 、 「能力」 、 「族群」諸如此類的隱不可見的名詞時,似乎理論與實務 便如同脫鉤一般難以對話。Payne(2005)提醒實務工作者,理論的目的主要是提 供一個反思的過程,工作者不管是在個人或團體的工作模式,將使用特定的理論 模式來回應適切的對象。至於理論的使用是否適切,則可透過督導、支持和訓練 來縮減錯誤的可能。因此,實務和理論有著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連結,實踐的. 政 治 大 變理論嗎?;三、責信:理論能支持機構的責信度嗎?;四、合法性:社會工作 立. 方法應聚焦在:一、應用: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務;二、關聯:實務內容可能改. ‧ 國. 學. 的特性與社會價值。透過謹慎、相關連、有計劃性的方法可以幫助工作者克服採 取折衷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 提到文化能力,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從反歧視、反壓迫、生態觀點、女性主義. sit. y. Nat. 觀點及後現代等理論在論述著文化能力的各種面向。在本研究中,關於文化能力. al. er. io. 的理論基礎筆者試圖以「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理論來闡述其與文化能力的. v. n. 呼應性及關聯性,包括:社會學習理論內涵、文化能力與社會學習理論的呼應、. Ch. engchi. i n U. 社會學習理論的優缺點,最後陳述社會學習理論的落實在社會工作上的應用。. 壹、社會學習理論 (一) 社會學習理論背景 社會學習理論在 1977 年由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提出,根據 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廖克玲譯,1982)表示,人類的行為大都經由 學習而來,個體自出生就無時無刻、不知不覺中學習他人的行為,隨 著年齡的增長,在行動、思想、感覺以及對事物的看法,終於變成一 個為家庭及社會所接受的社會人。而這一連串的學習活動,所涉及的 16.

(28) 刺激反應,都是社會性的,所以被稱為社會學習,而這種學習又是個 體習得社會行為的主要途徑。綜融兩位譯者(廖克玲,1982;周曉虹, 1995)對社會學習理論的陳述,社會學習理論主要論點包括「觀察學習」、 「自我調節」、「自我效能」和「交互決定」以下將做進一步說明。. 1..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在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 大多由觀察學習和模仿習得,透過觀察他人行為會形成從事某行為 的觀念。示範作用之所以能夠影響學習,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傳遞訊. 政 治 大 人最為重要,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觀察學習的效果最大,也最 立 息的功能,在各種決定注意的因素中,以個人經常接觸到團體或個. 作重作歷程以及動機歷程。.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個體透過自己對行為的計畫與現. ‧. 2.. 學. ‧ 國. 完整。社會學習的歷程有四階段,分別為注意歷程、保留歷程、動. y. Nat. 實行為的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身行為的過程,Bandura. er. io. sit. 認為人的行為不僅會受到外在因素影響,也藉由自我生成的內在因 素來調節。自我調節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 al. n. v i n 成。自我調節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經 Ch engchi U 過上述三個過程,個體完成內在因素對行為的調節。 3..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 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也就 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 面的感受。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成 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以及情境條件。. 4.. 交互決定(triadic reciprocal causation): 個體、行為和環境是 相互影響的,顛覆傳統學習論的環境決定論,提出人也可以影響環 17.

(29) 境的看法。交互作用的三種模式包括: 環境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 人和環境交互決定行為、行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中又以「交互決定論」最被廣為討論,交互決 定論著重於個人、行為與環境三者之間連續的交互作用而產生對人類行為 的影響。並認為多數的學習理論者容易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 作用,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 Bandura 主張研究生 活於社會之中的人類行為,必須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僅是在實驗室裡. 政 治 大. 研究探索人類行為與影響。. 立. ‧. ‧ 國. 學 y. Nat. n. al. er. io. sit. 資料來源: 廖克玲(譯),1982,P192.. Ch. (二) 支持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個假設. engchi. i n U. v. 1.. 學習歷程需要學習者的認知處理和作決定的技能。. 2.. 學習是環境、個人因素和行為三者間的交互、連鎖關係。. 3.. 學習造成的行為能以語文和視覺符號碼貯存在記憶中,這些碼日後 未必會表現出來。. (三) 社會學習理論的障礙與策略 Cooley(1977)指出,社會學習理論是一個強調合作、互動的主動性學習 過程,來自不同背景的組織,能帶來不同的視角和文化,而「文化」往 18.

(30) 往是社會學習當中最具挑戰的部分。文化障礙,需要透過更多的社會 學習才可以克服障礙並了解現在存在那些困境,如此才能開創積極的 未來。Cooley(1977)為更明確釐清人類在社會學習上的障礙,以發展 出策略,在研究中發現,社會學習的障礙包括:. 1.. 缺乏分享及興趣:有些人不喜歡分享知識,認為「如果是別人學著 做我的工作,那麼這個人可以接替我的工作」。因害怕被取代而缺 乏互動的動力。. 2.. 政 治 大. 缺乏共同參與:對於部分人來說,或許和一組人使用不同的工具. 立. 或技術來進行合作或討論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因此參與度不高,. ‧ 國. 3.. 學. 即便是有,也多為臨時性加入。. 多重複雜組合:當學習對象存在過多的多樣性及多重組合,將不. ‧. 利於社會學習的功效。因為,當學習對象的多樣性太過複雜,那. y. Nat. al. v i n 目標單位不明:有時候組織提供給該成員的協助只是單純的提供 Ch engchi U n. 4.. er. io. 部門,這將抑制良好合作與學習空間。. sit. 麼人們討論的範疇將劃分出去,因此可能導致形成自己的群體或. 工具說明(如:相關書籍),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分享或紀錄,並 未貼切成員當下的情況,至於成員是否有妥善運用工具說明程序 並不加以追究,並未進一步向成員說明其脈絡以、原因及目標。 如果組織希望人們進行協作,它應該說明企業的目標和利益。 5.. 少數主導討論:討論,是為了獲取多數人對某一事件的認知及認 同,透過討論以了解多數人對此一事件的想法。當組內合作出現 少數人主導討論內容時,會影響到他人參與事件的討論,並阻礙 他人的合作和學習。 19.

(31) 6.. 組織單一程序:單一暨定的工作模式在某些組織中是最常見的一 個障礙。人們需要在環境中存在的靈活性和自由彈性並嘗試放入 自己的想法和舉動,而不是僅運用組織擬定的一套執行方式來應 對,這反倒失去體認社會學習的重要。. 為要能發展出因應社會學習所將會面臨的障礙,並進一步策略, Cooley(1977)提出以下幾點作為平衡社會學習障礙的因應方式:. 1.. 政 治 大 教育他人體認指導別人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識,以及提升自己在 立. ‧ 國. 學. 處遇上的成熟度。除成員之間的互相分享與指導以外,也應設有 某種平台,或者規劃當遇上困境時,能有解決問題的應用工具,. ‧. 協助或培訓成員如何使用這些工具或平台。. 盡量保持多樣性的良好平衡,不因種族或技能遠離群體。. 3.. 教育成員體認,為什麼組織需要進行合作?有什麼合作的學習環. n. al. er. io. sit. y. Nat. 2.. i n U. v. 境?組織的好處是什麼?怎樣的環境將幫助組織實現其業務目 標? 4.. Ch. engchi. 討論會議上的主管人員應試圖讓其他參與者進行討論,鼓勵他人 參與。可考慮提供誘因或建立獎勵結構,以增加參與者提供想法 與建議。. 5.. 主管階層能多與團隊夥伴進行個別談話,以確保團隊成員了解所 有信息。. 6.. 對於每一個可能發生的難題,領導應該設計解決策略,並指派小 組負責管理這些問題的最新發展及後續反應。 20.

(32) 貳、社會學習與文化能力的共同論述 社會學習理論代表著某種不同的意識型態或工作模式,社工人員面對跨文化 服務時,透過反應後果產生學習,增強既有的知識、技巧及價值態度,對於異文 化發展出一種助人能力,並在反應中整合出脈絡,提供一個管道讓服務使用者的 豐富經驗得以擁有更多支持與展現。根據學者們(廖克玲,1982(譯);周曉虹, 1995(譯);楊培珊,2005;李晶晶,2009;Cooley,1977)的發表,可以發現社會學 習理論與文化能力有諸多大方向的理念相當雷同,筆者將進一步歸納出社會學習 與文化能力相呼應的七項重要的原則為:. (一). 政 治 大 多方參與及合作模式的品質取決於彼此是否有互相協商互動的管道與 立 方法,接受各方都有獨特身分且對問題都有貢獻,彼此溝通對話以探. ‧ 國. 學. 索彼此的差異和多元化意涵,工作與相互關係不斷循環成長。. ‧. y. Nat. (二) 接觸多種類型的人更具有創新性,觀察學習是創造性行為的主要來源,. er. io. sit. 對象類型越是多樣化,觀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反應,愈能增 加彼此的認識及互動狀況,同時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 n. al. Ch. engchi. i n U. v. (三) 社會學習理論與文化能力兩者皆探討個人以及群體中所蘊藏的價值、 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用以解釋人類 行為。. (四) 除能解釋與發現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外,進而可產生內在信念的轉變, 同時賦予自我調節能力以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動。. (五) 社會學習和文化能力皆強調, 「人的各種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呢?」要求 21.

(33) 去思考對方的知識、行為、態度是有價值性,必須聚焦接納多樣性的 存在,尤其是從服務對象那裡獲得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六) 能為多民族、多文化、多種族的社會所面臨的持續不對等,提出社會 服務方案、政策和實務工作影響力與改變。. (七) 察覺並連結自己和自身文化以外的語言、非語言表達、想法、感覺, 並能掌握個人於此文化範圍中所扮演的適當角色、行為以及社會連結,. 政 治 大. 強調助人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共同在實踐中參與、了解和學習成長。. 立. 參、透過教育實踐社會學習理論於文化層次. ‧ 國. 學. Carl R. Cooley(1977)長期觀察美國印第安青年拒絕接受主流教育及服務. ‧. 的原因,發現基於某些執行做法上的不相容,反倒扭曲了原本立意的理想境. y. Nat. 界。並提出,進行跨文化服務的時候,應該要先了解該服務是否會造成文化. er. io. sit. 傳統及習俗對影響。同時應避免一些教育上隱而未見的錯誤教育認知包括: (1)假設服務對象(印第安族群)是「文化」弱勢, (2)把服務對象(印第安族. al. n. v i n 群)的價值觀放入普世價值中來對待,以及(3)語言結構、思想和態度與其 Ch engchi U 他族群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語言的使用是極為明顯的。. 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者及跨文化服務提供者,Cooley 提出在面對異文化 群體時,若要透過教育實踐社會學習理論,應該對於異文化群體有更多認識, 以從其世界觀中發現彼此相對的位置,而這樣的實踐方式可藉由以下方向來 執行:. (1) 從互動中尋找出與該部落群體相處的脈絡。 (2) 運用社區或部落中的耆老,讓他們來教導及展示該族群的因應 22.

(34) 方式。 (3) 認知該群體的暨有價值是怎樣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並從中發展 出服務傳遞的技巧。 (4) 考慮到每個孩子,與他/她自身的需要,在一個開放的充滿關愛 的環境來滿足個人,讓服務對象擁有更自主的方向與決定權。 (5) 學習場域不應僅侷限於教室或設備當中,應認知環境教育也是 良好的教材之一。. 肆、社會學習理論的優點與弱點. 政 治 大. 社會工作理論是提供實務工作者在進行服務輸送時所提供的方法與知. 立. 識,社會學習理論不但帶給社會工作者一個新穎且具互惠的工作方法,同時. ‧ 國. 學. 也增加了處遇案主或案家時,能提供更符合受服務者需求的彈性應對。另一 方面,也必須承認社會學習理論的確招致些許質疑,這些質疑同時也侷限了. ‧. 社會學習理論的美意,以下整理各學者(廖克玲,1982(譯);周曉虹,1995(譯);. y. Nat. n. al. er. io. 析。. sit. 李晶晶,2009;Cooley,1977)對社會學習理論所衍生而出的討論做進一步分. Ch. (一) 社會學習理論的優點. engchi. i n U. v.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之所以發展迅速且深具影響力,蔚成風潮,主 要原因是這理論在建構時,不但強調實證證據,且富有變化的彈性, 這些優點詳述如下:. 1. 重視實驗方法和證據:社會學習理論的建構過程,相當重視嚴謹的 實驗研究方法,並且所有的假設均有實證資料作為基礎。理論中定 義的概念,是以人類社會中的現象為重心,藉由觀察真實的是示範 者、影片、文字等產生示範作用,推翻過去僅以動物為研究對象以 23.

(35) 了解人類的學習過程。 2. 研究人類社會中的重要現象:社會學習理論所研究的現象幾乎都是 以人類社會作對象,而非根據動物實驗來推斷人類行為,或由簡單 的行為來推論複雜的行為。例如:不適應行為的改變、自我調適能 力的建立、加強個人對自己控制力等。觀察學習技術能抽離出實驗 室且應用於實際的日常生活中,符合實用性精神,在臨床情境中, 其效果明顯且有效。 3. 關懷社會問題:社會學習理論對於幫助人類適應日常生活具有相當. 政 治 大 如社會體系、機構化的學習和行為改變場所等,確實為人類指引了 立 大的貢獻。除了關心個人的問題之外,尚關懷整個社會的議題,諸. 一個解決問題、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方向。. ‧ 國. 學. 4. 富於變化的彈性:由最初重視觀察學習和行為的延續,到強調認知. ‧. 歷程與自我調適等內在歷程,強調個人、環境與行為三者的交互影. y. Nat. 響過程,因此,必續繼續調整自己的位置,以和外界的發展保持協. n. er. io. al. sit. 調和一致性。. Ch. (二) 社會學習理論的弱點. engchi. i n U. v. 然而社會學習論理尚有若干弱點正被討論著,因為社會學習理論相當 富有彈性,因此缺乏一個足以將其理論和假設涵蓋於一個有系統的網 絡中。同時,社會學習理論忽略了有些重要的現象,以下將依據這些 不足做進一步的弱點討論:. 1. 缺乏系統化架構:波文(L. A. Pervin)表示,就社會學習理論中 的假設而言,它們彼此之間並沒有一個系統化的徑路,可以聯繫成 一個網路,用來預測某些現象。社會學習論者雖然致力於建立系統 24.

(36) 化的架構,但有時候還是無法將一些衝突的研究結果納入這個理論 中,有時候也無法兼顧各變項間的關係。該理論的各個部分較分散, 如何將彼此關聯起來,構成一個有內在邏輯的體系,是一個亟待解 決的問題。 2. 非單一系統性的理論:卡特賴德(D. S. Cartwright)質疑社會學習 理論的正當性。因社會學習理論融合了許多其他學習理論的原則, 包括增強、條件化等,似乎只是為其他的學習理論提供一個架構。 它雖然標榜社會情境中的學習歷程,但也提及非社會情境中的刺激. 政 治 大 的系統原則來涵蓋所有的現象。 立. 引發的反應,因此認為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難以運用「單一」. 3. 測量方法的問題:社會學習理論著重於認知的中介歷程,強調自我. ‧ 國. 學. 調適、自我控制等機能,為了了解這些歷程,勢必充分了解個人的. ‧. 內在,因而得大量依靠受試者的自我陳述。然而有關自我的研究方. io. er. 那些內在歷程引發的。. sit. y. Nat. 法已發現問題重重,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清楚自己的行為究竟是透過. 4. 無法解釋新行為的產生:Bandura 認為,被模仿的反應,其「元素」. al. n. v i n 必須先存在模仿者的行為庫中。這種假設沒有清楚的定義「反應元 Ch engchi U. 素」最初如何出現在模仿者的行為庫中。有些學者批評社會學習理 論無法解釋人類如何學得新行為,所謂學習只是將舊有的行為元素 重新排列、組合而己。 5. 目前的許多新發展和研究結果並非結論性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用來 改變作為最重要的參與式示範作用,其效果雖然已經獲得其他學者 證實,仍需要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和不同的問題進行驗證,以增 加此方法的論述,特別在自我效能的建立與發展,尚需投入更多實 證研究。 25.

(37) 6. 忽略個別差異與內在因素:過分強調社會因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 忽略個別差異,忽視遺傳、生理及個人特質在行為上之影響,缺乏 對人的內在動機、內心衝突、建構方式等因素來探討,這表明其理 論本身仍然有較大的局限性。. 7. 研究多以兒童為研究對象:該理論主要是以兒童為研究對象所建立 起來的理論,但忽視了兒童自身的發展階段會對觀察學習產生影 響。 8. 缺乏複雜思維形成: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雖然可以解釋間接經. 政 治 大 思維的形成缺乏說服力。 立. 驗的獲得,但對於比較複雜的程式性知識,以及陳述性知識和理性. ‧ 國. 學. 不能否認社會學習理論在實際執行時,常被歸類過於理想化,但它是可. ‧. 以被實踐的實用理想主義。既然,社會學習理論有它隱性存在的挑戰,那麼. y. Nat. 社會工作領域又該怎樣回應呢?是否有具體策略可做為直接服務的社工人. n. al. er. io. sit. 員的參考依據呢?社會學習到底可以為文化能力服務帶來怎樣的應用呢?. Ch. 肆、社會學習理論在的互動技巧的訓練推展. engchi. i n U. v. 從上述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獲知,社會學習理論在運用上有其優缺點的討論, 無論是微視或巨觀角度都是社會工作者必須要考量要注意與避免的,特別是從事 跨文化服務的直接社會工作者更應具備足夠的文化能力以回應案主的需求,而這 些方法的取得皆可以透過社會學習理論來提升助人工作的知識、技巧與價值態度。 Rivera & Erlich (1995)提醒我們,身為一個跨文化服務實踐者必須能夠:熟悉的 選區組成員的習俗和傳統、知識的語言風格和分組俚語、了解社區的領導風格和 發展、了解組成員的被壓迫(或排除在決策),並能夠識別體制性歧視的來源、 了解過去的組織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優勢和局限性、促進賦予的集體決策、幫助 26.

(38) 人們在發展的關鍵意識的壓迫來源、了解社區和組織決策模式、使用參與式方法 的社會研究和評價以及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然而,社會學習所強調的互動 技巧應用可以怎樣推展才能顯現出文化能力的價值呢? Cooley(1977)指出,社交 技巧是需要被教導、相互學習和被表現的行為,是自然互動中有效且適當的反應。 包括特定的口語、非口語行為、有效與適當的主動引導以及反應。社交技巧的表 現受到個人因素與行為情境的影響,影響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接受者的尊卑關 係,不足或過多的行為表現都需要介入。社會學習理論有助於增進認知和社交技 巧,藉由示範作用、角色扮演和反覆練習,重新建立社交技巧。其執行計畫有:. 2.. 解釋並示範社交技巧的原則,探詢參加者是否有充分了解,並針對. 學. ‧ 國. 1.. 政 治 大 依據學習內容之難易度做排序,進行溝通技巧的指導。 立 其不明白處給予補充說明。. 在模擬的情境下,適時給予參與者稱讚或加以糾正。. 4.. 當有效行為一旦建立後,鼓勵參與者單獨去從事此行為,以增強個. ‧. 3.. y. Nat. er. io. 示範者在參加者趨於獨立的過程中給予其建議與迴饋,使之能持續. al. n. 5.. sit. 人效能感。. Ch. 得到支持與幫助。 6.. engchi. i n U. v. 參加者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中實踐其所學到的技巧或經過修正的行 為,並在環境中練習後獲得成功經驗。. 7.. 逐漸越來越難、進一步深入的訓練內容,以增進其社交技巧。. 黃盈豪(2011)引用加拿大學者的研究提出跨文化能力是可以透過文化閱聽 模式和經驗現象模式兩種方式獲得,文化閱聽模式較不強調文化特殊性的技術學 習,因此在執行面上所遇到的實施成效較差;至於經驗現象模式較強調以學習者 的角度,在過程中向受助者學習,所以在實務工作上的累積厚度較有正面效益。 27.

(39) 由此可知,當人們已具有基本的行為元素,通常只要告知行為規則,就很容 易將這些行為元素組合起來成為行為。如果學習者本身缺乏某種行為元素,可以 透過示範、指導等方法來培養。提供有關訊息後,再將摘要性的規則告知,通常 有不錯的學習效果。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認知建立才能解決跨文化所碰上的問題與 因應難題的能力與技巧。. 政 治 大. 第三節 影響文化能力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相關研究. 立. ‧ 國. 學. 於前面文獻所提,影響文化能力的來源最主要的因素是個人背景和社會組織 層面,故本研究將此概念作為基礎來形成研究架構,將依據兩變項的說明如下:. ‧ y. sit. al. er. io. (一)族群. Nat. 壹、個人背景因素相關變項. v. n. 提到原鄉的服務輸送,相反地陸續有不少學者認為應該大力賦予原住民族充. Ch. engchi. i n U. 權實踐,讓原住民籍工作者來服務原住民族人,以減少文化衝擊及社會適應(李 明政,1999;黃源協、詹宜璋,2000;王增勇,2002),同時肯定族群身份的配 適是具有其優勢及發展性,支持同族群身分的工作者來服務族人較具文化能力與 效益。馬宗潔(2004)發現,原住民籍社工員在原鄉的服務輸送中較具文化敏感度; 當族群身分議題的服務輸送模式引發優劣勢的論點時,Cox & Ephross(1998) 提出主張文化能力的敏感度更甚於族群的身分族別。. (二)語言能力 NASW(2001)文化能力第九項服務準則,則是跨越語言限制,認為若能提供 28.

(40) 適用於案主的語言時,在進行服務輸送會有較佳的文化能力呈現。Weaver(2004) 提出語言和部落制度是文化技能當中所必備的;在臺灣原鄉的社會工作研究當中, 陸續有專家學者整理出社工員在面臨跨族群服務時會出現語言的挑戰,語言不通 可能造成的不只是溝通障礙,也是自我定位的模糊。因此,語言的不相容造成文 化能力表現上有較低的表現(馬宗潔,2004;黃盈豪,2004;彭少貞、林珠茹、 莊瑞菱,2007;江妮諺,2009;莊曉霞,2012;Cooley,1977)。. (三)年資. 政 治 大 高的公部門非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因與原住民相關資訊接觸較久,因此在整體及 立 鍾美玲(2009)針對全台 244 位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的結果發現,年資越. 知識層面的文化能力有較佳的表現。. ‧. ‧ 國. 學. (四)年齡. y. Nat. 鍾美玲(2009)、陳家鈺(2011)江妮諺(2009)的研究中發現,年齡越高社會. er. io. sit. 工作者其接觸服務對象的機會較多,累積的認知資訊較多,因此其整體及知識層 面的文化能力有較高的表現。但在許璦珍(2011)的研究中表示,年齡變項並不會. al. n. v i n 影響專業工作者的文化能力,不同年齡層的工作者在文化能力表現上並無出現差 Ch engchi U 異。另外,在原鄉進行服務輸送時,當工作者的年齡偏低者,較不容易取得族人 信任(馬宗潔,2004)。. (五)專業教育背景 針對「專業教育背景」在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以多年在花蓮地 區服務經驗中,指出數個工作者的部落經驗與專業教育程度並非等號,並認為部 落服務機制與執行與證照、專業、文憑、學歷並非等號。在許璦珍(2011)針對 老人長期照護的助人工作者所做的文化能力研究中發現,教育程度與文化能力表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 -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was explored

From analyze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 find the overall OEM/ODM competence indicators sequence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in Taiwan are manufacture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美國政府為改善鄉村、偏遠地區的醫療可近性,在 1787 年成立印 地 安 健 康 服 務 部 門 (Indiana Health Service), 為 美 國 原 住 民 (American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