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院校整併的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 1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院校整併的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 17"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學院校整併的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

林新發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一、 大學院校整併政策的緣由和

目的

大學院校整併,係指高等教育體系 內兩所以上之大學院校進行合併,1994 年 410 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 之訴求,政府為回應民間教改的聲音, 在 1994 年至 2005 年間推動高教普及化 政策,提出臺灣各地以「一縣一大學」 為目標,以升格或成立新校的方式,使 大專院校數量快速增加,自此臺灣之大 學教育從菁英教育、大眾化教育走向普 及教育,質量嚴重失衡、招生門檻降 低、高教資源產生排擠效應,影響大學 生與碩博生素質、加上出國進修人數減 少、國際觀欠缺、出現學用落差,造成 學歷文憑貶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人 才斷層、產生青年結構性失業問題,影 響國家未來競爭力。 立法院於 2011 年 1 月 26 日通過《大 學法》第七條修正案,賦予教育部對大 專院校整併規劃與主導權限,教育部於 2012 年 6 月 22 日訂定《國立大學合併 推動辦法》,2012 年 9 月成立「合併推 動審議委員會」,目的在提升國家整體 競爭力之前提下,教育部可於衡量高教 資源、招生狀況等因素後,主導國立大 學合併事宜。 臺灣推動大學整併政策的主要縁 由有三:(1)少子女化,生源短缺(2) 大學院校數量過多,資源稀釋(3)學 校規模較小,財務經營困難。下列為大 學院校整併的目的: (一) 擴大學校經營規模 學校規模過小,教育投資使用效 益偏低,也影響到整體教育的成效。 進行學校合併,有助於教育資源整合 與運用。規模較大的大學校較小學校 來說,的確享有較佳的規模經濟,如 在研究方面,可以形成較大的研究團 隊;在專業分工以及設備使用上可以 產生明顯的規模效果,節省人力、減 低設備購置成本,共用電腦、圖書、 設備等資源;另外,在教學方面,由 於專業教師較多,可以讓學生擁有更 多的選課空間,並促使教師教學研究 更趨專精。 (二) 提升高等教育品質 在教育品質層面上,最主要莫過於 是透過整併使得學科得以優勢互補更 趨於完整, 一方面是由於科學的快速 發展,使得跨領域的教學、研究比過去 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各項學科的整合 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整併 後雙方發揮互相截長補短的功能,如在 研究方面,科際整合的研究在系所較多 較廣之學校更容易進行。 (三) 促進教育競爭力 教育部希望國立大學校院能藉由 整併強化競爭力,追求學術之卓越, 躋身一流學術之殿堂。期待大學校院 整併後之效益遠大於整併之前。期望 大學整併後整體實力增強、設備更充

(2)

實,學生有更寬廣的選擇空間,對國 際交流、產學合作等方面更有利,因 此,提昇競爭力是大學整併一個最重 要的理由。

二、 國內外有關大學整併之相關

研究

組織合併(merger)對美國的企業 界與政府部門,均有既深且鉅的影響。 以 1986 年為例,美國企業之間的購併 案超過四千二百件,總金額超過兩千億 美元,涉及人數超過三十萬人(江岷 欽,1995)。組織論者視合併為吸納環 境變遷與 因應 不確定 因素的重 要措 施;或視其為拓展組織與管理成長的必 要手段。非營利組織的合併,其後果及 對社會體系之影響,往往不亞於營利組 織;此外,許多在合併前符合策略、財 務,以及作業三方面可行性評估的案 例,卻在合併後鮮有高於 50%的成功率 (江岷欽,1995)。 江岷欽(1995)曾借用組織文化的 概念,透過實徵研究,評估美國十一個 州立大學五十五個系所,從 1980-1989 年間所進行的組織合併,發現經由兩個 文化實體接觸迸發的競爭、對壘、變 遷、衝突的動態,稱為「涵化現象」 (acculturation),此種現象隱約透露 出,何以多數文化的接觸與變遷皆為困 難、反動、及衝突的案例,而殊少平穩 順利過渡之原因。其將學術機構的合 併,視為一種文化體的互動。並將這種 互動的動態過程歸納出四種類型:(1) 整合(integration)(2)濡化(assimilation) ( 3 ) 分 隔 ( separation )( 4 ) 解 組 (deculturation)。依研究結果顯示,涵 化類型當中,分隔為最普遍常見之情況 (占 50.9%),其次為整合(30.9%), 濡化與解組其占約 18%,合併後呈現文 化整合的系所,在組織效能與組織文化 的向度上均無顯著改變,但是呈現文化 分隔的系所,在效能與文化上均有衰退 跡象(江岷欽,1995);同時,許多隱 藏成本亦常為人忽略。易言之,學術機 構的合併 所花 費的成 本與執行 的難 度,時常超過主管人員的估計。 高等教育機構整併在英國有其歷 史,英國自從 1960 年代大學院校便出 現不少大規模的整併,英國自 1992 年 至今,整併案的討論共有 69 件,其中 11 件確定失敗(陳怡如,2011;張國保 等人,2012)。這種聯邦大學系統內常 有許多整併,整併的因素主要是財政 (包含研究經費)、競爭力的考量。另 外在面對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國大 學排名之競爭日趨白熱化,此外,亦有 不少大學院校透過整併、整合資源、擴 增學門,有效爭取資源,提升大學排名 與競爭力,例如:浙江大學、多倫多大 學等。由於透過整併可讓大學校院獲致 適切規模,具以提升高等教育成本效 益,並進一步完成教育資源有效分配; 因此整併亦成為邁向綜合型大學之快 速捷徑,不必經由大學院校每學年之擴 增調整系所,即可達成。 陳伯璋(2004)以為大學整併的立 論為:(1)市場化與國際化(2)大學 卓越與競爭(3)大學的統整功能與知 識網絡(4)後現代大學組織結構的變 遷-解構與重構。黃榮村對臺灣高等院校 整併的看法為(教育部, 2013;張國 保等人,2012;張惠怡,2015)︰

(3)

(一) 整併目標與理念之歧異 參與整併的學校其整併的目的、 對整併所抱持的理念彼此可能互異, 對整併後的期待也有所不同,即使在 同一機構之中,不同的成員對合併的 期待也可能有所差異。大學的整併事 實不可能符應所有人的期待,但整併 之後如果與期望落差太大,則可能造 成不良後果。 (二) 形式之合併容易,實質之融合困 難 大學整併最主要目標是提升教學 研究的品質,增強整體的競爭力,因 此 教 師彼 此之 間的 融 合才 是最 重 要 的,也是決定合併是否成功的關鍵所 在,但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文化和傳 統,彼此原來的水準與制度也不同, 如何讓教師能夠打破藩籬真正融合, 是 整 個過 程中 最困 難 的部 分。 事 實 上,合併案最大的阻力往往是來自二 校的教師,校友其次。 (三) 整併後的結果不一定帶來競爭力 的提升 整併之後,學校規模變大,實力 增強,大家期待 1 加 1 等於 2 甚至 1 加 1 大於 2 的效果能夠顯現。但事實 確是不一定的,規模越大,經營效益 可能越好,但也可能變得大而無當、 不易管理、或失去效率。如在整併之 後常需花費相當的力量在於彼此之間 的協調溝通,彌平彼此之間的衝突和 摩擦,則將因內耗反而損其實力,對 提昇競爭力自鮮有助益。 (四) 整併除了理性的思考也有情緒性 的因素 大學的整併固然具有崇高理想, 但參與 合併的有關 人 員或利 害相關 人,卻未必都持理性看待此事,許多 情緒性的因素也不能忽視,而這些情 緒性的因素也往往是大學整併的阻力 與難題,為了新的校名就可能引發許 多情緒性的爭論。 綜括以上文獻探究,獲致以下四 點小結:(1)整併有助於擴大學校經 營規模,快速成為綜合型大學(2)學 術機構 的合併,為 一 種文化 體的互 動,合併成功率約為 50%。(3)學校 鄰近、整併目標和學校定位方向明確 並達成共識,有助於整併之成功。(4) 整併後的結果不一定帶來學校競爭力 的提升。

三、 影響大學整併成功之因素

Brender 以 Williamsport College Area Community & University of Penny Ivania 為研究對象,提出地理位置、 資源互補、聲譽品質、組織成員、使 命目標、 歷史規模、時間風險等為整 併成功之七個因素(王麗雲,2003; 莫家豪,2003)。 Brown 等人深入研究英國 5 所大 學整併案發現,歸結可能影響成敗的 重要因素如下:(1)彼此信任不足, 在過程中喪失信任;(2)資深人物主 導整併,發揮領導能力;(3)兩個組 織文化的差異是否能創造學術願景; (4)整併過程中重要人物的更動;(5)

(4)

兩個大學不同的學術定位與聲譽,特 別是「研究評鑑」的表現;(6)整併 後,兩校校長的安置;(7)整併後的 校名;(8)整併的法律基礎;(9)學 校財務狀況;(10)和撥款委員會的關 係,以及其他單位對於整併的補助(陳 怡如,2011)。由上可知,影響成敗最 主要的因素是兩校重要人物彼此共同 的理解、互信和互動。 陳伯璋(2004)以為大學整併成 功的條件有六:(1)學校性質互補性 高或較為懸殊者,較易整併。(2)人 事安排合理有效且士氣不受影響者較 易整併成功。(3)政府對整併配套措 施的支持延續,較有成功的機會。(4) 地理位置愈相近的合併較易成功。(5) 整併計畫愈周延、可行,成功的機會 愈大。(6)先採取策略聯盟,再進行 整併,較易達成文化融合,成功的機 會愈高。 綜括上述,個人以為影響臺灣之 大 學 院校 整併 能否 成 功的 主要 因 素 為:(1)學校願景定位的共識(2)地 理環境位置的相近(3)院系教師專長 和資源的互補(4)學術聲譽與教學品 質(5)整併領導力和信任度(6)學 校文化差距不大(7)整併計畫和配套 (8)政府的允諾與支持。

四、 大學合併政策實施成效與問

在大學合併政策實施成效與問題 中,首先以臺灣較早進行合併之嘉義 技術學院與嘉義師範學院合併為嘉義 大學為例,依池婉宜(2007)之研究 結果指出,嘉義大學合併後之成效如 下:(1)整體而言,帶來「學校聲譽」 提昇與教師對「學校認同感」提昇之 無形效益,及「國際化程度」提昇之 有形效益,其中又以「學校聲譽」最 有成效。而以「行政支援」表現最差。 (2)嘉義大學整併後因校區分散致無 法發揮資源整合及規模經濟效益。(3) 以提昇大學競爭力而推動整併的角度 觀之,整體而言,嘉義大學整併案仍 有「部分」或「大部分」成效。(4) 以臺灣之國立大學整併政策之整體效 益三層面與嘉義大學整併後對於提昇 大學競爭力之無形及有形效益九層面 中,均與「教學」層面相關程度最高。 接者以近期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 大學合併為例,依張惠怡(2015)之 研究,有關東華大學整併之實施成效 與問題,簡述如下:大學整併成果:(1) 在整體規模經濟效益上優於整併前。 (2)整體學科綜合優勢比整併前好。 至於整併問題有以下數點:(1)人員 配置不平衡問題(2)財務未增加問題 (3)選課系統不適應問題(4)向心 力不足問題(5)校舍閒置與宿舍不足 問題(6)師資不足或教師反對困擾(7) 師範院校教育反而萎縮。由上可知, 整體而言,臺灣推動國立大學整併政 策尚未達到「提昇教育品質與辦學績 效」、「增進高等教育競爭力」及「整 合高等教育資源」之成效。 綜 合 陳 維 昭 ( 2003 )、 陳 伯 璋 (2004)及個人之看法,臺灣大學院 校整併,可能需面對的問題如下:

(5)

(一) 學校名稱問題 校名往往是合併案首先必須面對 的問題,校名看似單純,其實背後牽 動的因素相當複雜,也常成為合併案 最大的阻力,如中國大陸南開大學與 天津大學之合併案,兩校校區鄰近, 據悉校名是一個很大的爭論,通常, 一般學院併入名大學,整併以後以聲 譽較高大學為名,較無太大爭議,如 北京醫學大學併入北京大學;其次, 地區性的整併,整併後以地區為名亦 較少發生爭議,如揚州大學、嘉義大 學、屏東大學;此外,水平整併,整 併後放棄原有校名採用新校名,如江 西大學、江西工學院合組成南昌大學 也較不成問題。最困難的是擁有悠久 歷史且實力雄厚之校院之間的合併, 不但校內會有意見,校友的反應也往 往非常強烈,不得不予正視。 (二) 願景目標問題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特色,由於學 校各自的發展目標或性質不同,整併 後 之 願景 和目 標如 未 達合 作共 識 方 向,將導致學校發展定位不明,如一 味加以合併,將造成雙方校區治理的 困擾,也可能產生學校院系間不同的 「派系」,派系一形成,學校各校區教 職員工同仁很難一起為學校共同願景 目標而努力。合併後,如奮鬥的目標 消失,將難獲得校內同仁的認同。 (三) 院系體制問題 整併後保留那些學院或系所,那 些學院或系所裁併,教師之聘任、升 等,教職員工職務調動或工作調整, 各原有單位擁有多少自主權,採行何 種標準,由於牽涉到教師的權益,必 然受到關注。而各大學院校評估制度 或評鑑標準可能不同,合併後採用何 種制度?法令規定或機制為何?也是 必須面對的課題。 (四) 學校文化問題 由於學校合併的各方成員均想保 存原有之文化與認同,維持自主與獨 立的狀態;是故,涉及合併的組織成 員有一 些會努力維 繫 許多基 本的信 念、假定、風格、文化,以使組織特 異獨行與眾不同;另一種可能為一方 或雙方接受對方部分的文化,進行文 化統合。如各校園主體(包括原校領 導層、教育者、受教者)在工作或生 活上的不適應、不方便或心理上的不 平衡、感覺被排斥、排擠或矮化,校 園將產生文化衝突和認同的問題,而 導致價值失衡與不和諧現象。 (五) 校區位置問題 整併之校區,如地理位置相距過 遠或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校區師生 開會、教學、選課、活動或交流等, 將增加時間或管理成本,校區設施設 備或人力資源亦無法充分相互支援, 且兩校各自有不同或相同的院、系、 所及人事、會計等,要進行組織契合、 資源分配、制度調整、有效溝通、意 見協調、行政配合、資源利用或公文 核定等,均非易事,有待正視或解決 此一行政管理問題。

(6)

綜合上述及個人看法,臺灣推動 大學院校合併之實施成果有三:(1) 學校經營規模擴大(2)學校聲譽提升 (3)學科領域綜合優勢提升,增進教 學 研 究創 新的 可能 性 。產 生之 問 題 有:(1)文化融合問題(2)各校區交 流溝通與資源運用問題。

五、 大學院校整併之因應策略

如欲推動大學院校整併工作,茲 提出以下策略供參考: (一) 願景定位策略 國家應依研訂之經濟及社會發展 中長期計畫,建構大學教育改革和發 展規劃綱要及人力培育政策,依師資 條件人數,調整師生比,進行招生名 額總量管制,拓展中國大陸及國際生 源,明定私立學校轉型或退場法源依 據,建立退場評估機制和指標(黃懿 嬌、林新發,2015),訂定專法推動輔 導 私 立大 學校 院改 善 或停 辦實 施 要 點。同時,配合產業政策及結構升級, 輔導大學校院系所定位和轉型,推動 高教創新轉型方案,其中包括學校創 新轉型、大學合作合併、退場輔導及 高階人力躍昇等;私立學校的因應方 式則包括退場、轉型和合併。 (二) 專業評估策略 大 學 合 併 的 動 機 和 原 因 , 除 財 務、招生問題外,可能期望以提高研 究 和 教學 為目 的, 整 併後 的預 期 效 益,希望增加優秀學生的招募,改善 校園內部結構,導入更多的財務自主 與更多的研究與人力資源,再透過整 併帶來更多更大的研究計畫規模,並 裁併不符效益之系所。故應審慎評估 學校整併之可行性,考量學校與社會 多種需求和關係,如人口趨勢、社會 背景等。運用理性進行專業評估,分 析其利弊得失,再作最後決定。 (三) 系統整合策略 先規劃訂定整合藍圖,評估欲整 合校院系所之師資人力,並透過整併 將具共識之教育改革作法納入,院系 齊全之研究型大學,亦可先進行校內 整合,例如:單學科整合或跨學科整 合,將校內優秀學者組成一教學群或 研究群,針對某一重要尖端研究課題 或課程教學進行合作,或設立跨校跨 領域之研究中心,針對國家重點產業 項目之關鍵技術進行攻堅,結合各校 或研究機構之優秀人才共同努力,俾 有所突破。 (四) 溝通協調策略 學校整併之藍圖(初稿),為力求 計畫周延及匯集眾人集體智慧,可在網 路上公開,在一定期間內,徵求各方或 利害關係人提供修正意見並附具體理 由,再由整併小組研討會商,將有建設 性之建議予以納入或修正,經數次公開 徵求意見及召開公聽、說明會後,相信 可以減低彼此成員之誤會、抱怨產生, 亦有助於組織文化之融合。如整合雙方 有部分系所相同亦可透過溝通協調,允 諾於合併 後採 取以一 系雙班招 生方 式,以增加系所師資員額能量,對教學 研究及經營成本亦有助益。

(7)

(五) 經費補助策略 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過去 對整併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威爾斯 高 等 教育 撥款 委員 會 對整 併甚 為 積 極,自 1997 年開始,即提供經費鼓勵 整併與重整。威爾斯國民議會與教育 部門亦積極介入整併。蘇格蘭高等教 育撥款委員會曾出版相關指引,也對 政府教育當局提供整併意見,並評估 以往之整併案,在前五年,其認為整 併過程就會產生資源,故沒有對整併 案提供補助。惟 1997 年後改變政策, 開始對整併等方案提供「策略改變基 金」(戴曉霞,2002;Howley, Johnson, & Petrie, 2011)。2008 年更新有關學院 與大學整併以及評估整併成效指引, 重申整併的學校可申請「策略基金」, 而且整併的推動除教育、結構和財政 議題需要關注外,也強調應關注校區 地點更動、人事聘任或行政事務等對 不同團體的可能影響。因此,臺灣之 大學院校如進行整併,主管機關可針 對學校所提配套措施、空間重整、校 舍教學設備補充更新等,予以經費補 助,將有助於大學整合之成功。 參考文獻  王麗雲(2003)。高等教育整併 與學術卓越。「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 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  江岷欽(1995)。從組織文化觀點 論教育機構之合作。教育研究雙月 刊,41,19-25。  池婉宜(2007)我國國立大學整 併政策之成效評估:以嘉義大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 大學,臺北市。  莫家豪(2003)。全球化與大學 整併:國際的經驗。「大學整併理念 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淡江 大學。  教育部(2013)。「國內高等教育 之學用落差、大學整併與退場機制、 國立大學土地閒置情況及畢業生就業 情形等問題」報告。取自 http://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 ?id=3725。  陳伯璋(2004)。大學整併的省思 與前瞻。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 與教育革新(頁 65-80)。臺北市:心 理。  陳怡如(2011)英國大學整併政 策及其成效評估:1992 年~。教育資 料集刊, 52,23-50。  陳維昭(2003)。大學整併的理 念與實踐。「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 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  張惠怡(2015)。兩岸大學整併政 策之比較研究- 以台灣東華大學與大 陸廣州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張國保、黃嘉莉、劉曉芬、胡茹萍、 徐昌慧(2012)。因應少子女化我國高等 教育整併、轉型與退場機制之研究,行政 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8)

 黃懿嬌、林新發(2015)。大學校 院退場問題與因應策略。載於林新發 主編,學校退場問題與因應策略(頁 291-321)。臺北市:五南。  戴曉霞(2002)。高等教育整併之 國際比較。「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 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

 Howley, C., Johnson, J. & Petrie, J. (2011). Consolidation of schools and

districts – what the research says and what it means. National Educ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按照評估的回饋資料,了解 得失,反思個人的學習,從 而調整學習目標、策略和步

《評估工具》在中文閱讀(或識字)及寫作(或寫 字)方面的整體表現,以了解整體非華語學生中文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為要達成普通話科的整體學習目 標,學校每周安排 2-3 教節是最理 想的。但個別學校可能因為暫時的 困難,只能為普通話科安排 1

Google Classroom 在教學的定位 / 角色.. 校本電子教學材料的整合

學校只須交回一份填妥的中國語文問卷,科主任和教師應就問卷的建議在科務會議有充分討論,然後綜合意見 回覆。請將此問卷,連同其餘兩份問卷(即「校長」問卷及「中國文學」問卷)一併於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