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以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以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為例"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以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為例. 研 究 生:呂學棱 指導教授:掌慶維. 中華民國 107 年 8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以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為例 2018 年 8 月 研 究 生:呂學棱 指導教授:掌慶維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參與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之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現況, 並進一步研究不同背景之教師對專業成長的影響是否具差異,作為教育部體育署在規劃 增能研習時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參與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 之教師專業成長情形調查問卷」總計發送 300 份問卷,有效回收 229 份,有效回收率為 76.3%,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進行資料處理。獲 得以下結論:一、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現況(一)整體現況良好且達到「中上水準」。 (二)參與研習之後專業成長現況得分最佳的是「體育專業知能」 ;最低的是「班級經營」。 (三)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對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表示正面的肯定,期能持續辦理。二、 不同背景變項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有差異存在(一)不同年齡教師在整體、體育專業 知能、態度層面上有差異存在。(二)不同主要任教領域教師在體育專業態度、班級經營 層面上有差異存在。(三)不同體育教學模組研習地區之教師在班級經營層面上有差異存 在。(四)是否曾擔任健體輔導員之教師在班級經營層面上有差異存在。. 關鍵詞:非專長教師、專業發展、模組教學、體育課. i.

(3) A Study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Classroom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The Cas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ule Acrredita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status of classroom teachers in the primary schools after receiv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ules (PEIMs) as professional train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conducted.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s who had participated the PEIMs accreditation program”, and 229 copies were effectively recovere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76.3%.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s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Rega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classroom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1) The overall status was good and reached the “middle and upper level”. (2) The best score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was “P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lowest is “Class Management”. (3) The classroom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expressed positive affirmation on the PEIMsaccreditation. 2.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growt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1) Different ages of teachers showed differences in overall, comparing to P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level. (2) Teachers who were in different major had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and class management levels. (3) Teachers who worked in different areas had differences in class management level. (4) Teachers who had served as counselors ha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class management.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ructional module. ii.

(4) 謝. 誌. 在學術研究的路上非常艱辛,期間有期刊投稿與國內、外發表。在完成這本研究論 文的同時,我也終於完成階段性目標,三年的研究生涯同時也是三年的教職生涯,第一 年的教職裡承蒙已故的北安國中潘孝桂校長,我有了體育組長的經歷,學習處理行政事 務、辦理體育活動。在後面一年半的期間感謝龍門國中佳宏、世國學長、體育組的學長 姐一直鼓勵我,並精進我的教學能力。在研究生涯最後半年到了上海交換也非常關鍵, 我才能如期完成論文!現在正式與學生身份告別,首先要感謝我的父母,生我、養育我, 您們對追求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去學習。我非常感謝掌慶維老師對我 的指導,總是給我這個頭號不受控學生許多機會與提醒,更是盡全力的幫助我前進。感 謝陳玉枝老師,從臺東飛來臺北給我最專業的指導與見解,總是能釐清我無法貫通的概 念;感謝林靜萍老師,有您們在論文撰寫上的指導,總是可以給我最好的建議跟提醒, 讓我能夠立即修正問題。感謝信傑學長,帶我從臺體大考進臺師大研究所還教我統計, 還有我的替代役青年同梯兼好兄弟家綸,帶我進入掌門和臺師大家庭,非常感謝瑀琳、 采陵、韋博、亞琪、筌耀、劭瑋、岱芸、鼎鈞、采逸口試計畫及學位口試的協助,在這 學術研究的路上,一起學習的學長姐、同學及學弟妹,我們宿舍團還有體研中心同仁督 促我論文進度,真的沒有大家的協助與幫忙,可能就無法順利畢業。謝謝掌爸、登堯老 師、瑞福老師和遼寧師大張蘇鼓勵我去大陸交換,踏出臺灣生活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 戰,一周三天在人資管理招聘部門實習賺生活費,兩天修課學習,剩下時間撰寫論文。 真的特別感謝我的東北女人曹爽,無條件地協助我、體諒我、照顧我,陪著我熬夜與討 論,給我精神上無比強大的支持,讓我充滿力量繼續向前邁進,真是我能完成論文的那 道曙光,也感謝華師大學伴們佳寧、劉瀟、特教所、成教所、體健所、同學們、室友們 及中國微創軟件公司同仁們給了我許多體驗和新感受。 「我相信每一次相遇,都有意義, 我們不只是過客!」謹以此論文獻給每位陪伴我完成碩士階段的好朋友們。 呂學棱. 謹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中華民國 107 年 8 月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誌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7. iv.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教學模組之理論 ................................................................................................. 8 第二節 體育教師專業成長 ........................................................................................... 19 第三節 教學模組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 ...........................................................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4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51.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教師背景資料分析..........................................................................................53 第二節 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分析..............................................................58 第三節 開放式問題現況分析......................................................................................6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70 第五節 綜合討論..........................................................................................................81. v.

(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建議..................................................................................................................87. 引用文獻 ............................................................................................................................... 90 中文部分……………………………………………………………………………….90 英文部分……………………………………………………………………………….96. 附錄......................................................................................................................................... 98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初稿)......................................................................................98 附錄二 專家修正意見對照表....................................................................................104 附錄三 預試問卷........................................................................................................110 附錄四 正式問卷........................................................................................................114 附錄五 開放式問題逐字稿........................................................................................117. vi.

(8) 表. 次. 表 2-1 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彙整………………………………………………………....20 表 2-2 體育教師之專業能力之內涵整理表……………………………………………....21 表 2-3 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25 表 2-4 教學模組相關研究彙整表………………………………………………………....28 表 2-5 體育教學模組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彙整表……………………………....30 表 3-1 106 學年度體育教學模組認證教師人數………………………………………….33 表 3-2 專家效度專家學者一覽表………………………………………………………....37 表 3-3 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情形各題項高低組對比…………………………....40 表 3-4.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檢定…………………………………………………………42. 表 3-5 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43 表 3-6 最終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45 表 3-7 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情形量表各向度之信度一覽表…………………....47 表 4-1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回收情形……………………………………………………....53 表 4-2 有效問卷調查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54 表 4-3 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分析摘要表…………………………………58 表 4-4 教師「體育專業知能」之平均數、標準差與排序表……………………………59 表 4-5 教師「體育教學知能」之平均數、標準差與排序表……………………………60 表 4-6 教師「體育專業態度」之平均數平均數、標準差與排序表……………………61 表 4-7 教師「班級經營」之平均數平均數、標準差與排序表…………………………62 表 4-8 不同「性別」教師專業成長之 t 檢定摘要表……………………………….……70 表 4-9 不同「年齡」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表………………………………………71 表 4-10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表……..…………………………..72 表 4-11 不同「主要任教領域」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表……………………..……..73. vii.

(9) 表 4-12 不同「教職狀況」教師專業成長之 t 檢驗摘要表…………………………….....75 表 4-13 不同「體育教學年資」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表……………………………76 表 4-14 不同「擔任職務」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表………………………………....77 表 4-15 是否「擔任過縣市健康與體育輔導員」對教師專業成長之 t 檢定…………….78 表 4-16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表…………………………………79 表 4-17 不同「體育教學模組研習地區」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分析表.………..……….80 表 4-18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情形摘要表………………………....…………81. viii.

(10) 圖. 次. 圖 2-1 基礎動作技能主題內容..…………………………………………………………..14 圖 2-2 攻守入侵類型球類遊戲教學模組單元發展架構………………………………....17 圖 2-3 體育教學模組單元發展結構…………………………………………………..…..18 圖 3-1 研究架構圖……………………………………………………………………..…..32 圖 3-2 縣市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步驟……………………………………………..…..33 圖 3-3 研究流程圖……………………………………………………………………..…..50. ix.

(1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課題的形成,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 圍與限制、名詞釋義與研究重要性。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體育是教育的一環,體育的本質是透過各種身體活動方式,促進參與體育活動 者身心健全且達到全人發展的重要方法,從而發揮體育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國內外 學者皆認為國小是發展學生基礎動作能力和基本運動技能的關鍵時期,對建立運動 的興趣和自信心有重要影響 (Gallahue & Ozmun,2006 )。國小體育課最直接影響學 童日後體育與運動的學習,不僅鍛鍊兒童身心健康,培養兒童運動潛力、技能與運 動習慣之主要憑藉,亦是培養兒童正向運動態度、運動道德和良善社會行為的重要 推手(黃月嬋、趙信賓、李翠玲,2005)。林靜萍 (2009) 指出體育與運動的學習 攸關身體適能和動態生活中運動概念的養成、有效的體育課能發展學童基本運動能 力與技能,建立良好的運動態度與習慣。體育課對於學童的全人發展而言,扮演了 相當關鍵的催化角色,其參與體育課中所帶來的效益,甚至可視為一種社會發展的 資本,有助於發展出未來在社會中面對各種不同挑戰的適應能力(周宏室,2015)。 《國民小學新體育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顯示:有四分之三以上的級任教師無 法勝任體育教學,僅有少數(四分之一)認為可以勝任,而體育任課教師時常肩負 教學、導師、教練、行政、進修等多重角色,體育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就更值得 令人注意。因此,為提升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效能,就應該由瞭解其角色背景著 手。國小體育教師的性別、年齡、教育背景、體育教學年資、擔任職務、主要任教 領域、擔任健體輔導員等背景的不同,可能會影響對於同一角色的體育任課教師, 擁有不同專業成長情形,進而影響體育教學表現。為促進體育任課教師的教學效能, 從教學目標的擬定、教材教具的製作、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習動機的引起、學習成 效的評量,均依賴教師專業成長。體育任課教師已成為引導者的關鍵角色,且為學 校體育的第一線人員,課程與教學品質提升有賴教師專業能力之加強,教師專業成 長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陳玉枝,1999)。應鼓勵非體育專長欲教授體育課的教師, 進行專業成長精進。因此教師須不斷自我學習充實,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提升專業知 識及學生學習效果以達成教育目標。良好的體育課、體育教學要有效能、要正常化. 1.

(12) 必先健全體育師資,教師教學品質的好壞是學生成功學習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Barber,1995)。為了達到有效能的體育教學及多元、趣味且適性化的體育課程目 標,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能力,並透過身體的學習,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幫助國 家社會、學校師生及家長瞭解體育課的重要性與價值。 「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於2013年進行「教與學國際調查」(TALIS)的結果得知, 在職教師繼續精進教學專業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可見,教師專業成長除了是教 師持續學習的證明外,更是絡實國家政策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國各級學校體育教學, 除國中以上學校由體育專長教師任課外,國小階段多數由非體育專長教師任課。依 據105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國小非體育專長教師任教體育課比 例為51.35%。亦即,有半數以上的體育課是由非體育專長教師任課。其中,上述現 況得知精進課程教學之推動與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之發布,中小學體育課程及教材 之發展、體育師資增能之整體性規劃則更顯得重要,並且要提升教師專業水準,體 育專業人力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是必要的。依據OECD「教與學國際調查」 (TALIS) 的結果可推論,國小體育任課教師的專業成長情形,將影響學生體育學習身體素養 的重要核心。 教育部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教師面對素養導向之核心課程,培養以人為本的 終身學習者,除了需要具備學科教學認知、術科技術能力,面對將至的體育課程改 革,教師還需要培養創新教學活動之設計與評量能力 (掌慶維,2017)。反觀教學現 場體育教師耗費心力於行政工作及代表隊訓練,都讓體育教師無法體會社會脈動進 行優質體育教學。如何以素養導向方式轉化體育課程與教學,進而培養以人為本的 終身學習者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的推動,將是國小體育任課教師所亟需的支援且有 賴中央與地方學校組織共同推動。由此可見,建立完善的「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 成長」的支援輔導體系,強化體育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對於體育教學之重要性是必 要的基礎 (吳采陵、掌慶維,2017)。 教育部體育署擬定「105-106年度國小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計畫」以分區聯 盟方式辦理縣市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研習,並且建立三步驟嚴謹、扎實的體育教 學模組教師認證制度,進行縣市培育,並進一步深入教學現場,帶領非專長教師認 識體育課程的核心觀念與教學實踐方式,提昇國小體育任課教師之課程設計與教學 品質,促進國小體育任課教師之專業成長、對體育專長教師也能激發出更創意性獨. 2.

(13) 特的教學方法,以期有效提升體育任課教師推動意願與學校行政之實際作為。為達 成此目的,教育部體育署於2015年《中等學校以下體育課程與教學》計畫中開始規 劃及發展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模組架構與內容(教育部,2015)。在國小體育教學模 組計畫內容中,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童在教師的體育教學模組實施 下,獲得有效學習與發展學生的身體技能,且教師從過程中提升體育教學的專業。 辦理教學模組研習項目教學概念包括動作教育模組與球類遊戲模組等。藉由縣市健 康與體育輔導團的優秀師資,樹立典範及推動各縣市觀摩研習的方式,強化國小體 育任課教師熟練教學模組技巧方法與策略應用,協助促進國小體育課程規畫,教學 品質之提升,發展學生基礎運動能力,提升學生體育學習成效。 因此,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革新之際,教師專業成長情形顯得特別重要,其專 業成長有亟需探討之必要,如何鼓勵與協助教師持續參與體育教學模組研習並通過 認證,實際應用於教學中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此為國小體育教學模組推展上的主 要關鍵問題。 綜上所述,本研究針對參與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之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對於教 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不僅能幫助教師瞭解自身專業能力成長情形,也提升國小體育 任課教師有更豐富的體育專業知能、創新教學能力,進而幫助學生培養多元的能力, 因此,參與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研習的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其專業成長之探討有 其重要性。.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依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在探討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參與教育部體育署規劃「縣市 國小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後之教師專業成長現況,以供未來體育教育政策制訂與 分析之重要參考依據。因此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探討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參與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研習,對於其教師 專業成長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之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在參與體育教學模組研 習之後,教師專業成長的是否具有差異;期望能藉本研究結果提供給教育部體育署 在辦理相關模組教師研習活動時,兼顧體育任課教師現況及需求,另外提供教育單 位在規劃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時之參考。. 二、研究問題 (一) 探討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在參與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後的教師專業成長 現況為何?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參與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後的 教師專業成長差異情形?. 4.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 對象範圍:全國分為五區分別是 1.北一區:臺北市、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連江縣 2.北二區:新北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金門縣 3.中. 區: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 4.南一區: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 5.南二區: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澎湖縣等 22 縣市,每個縣市有代表 出席參與 106 學年度學校體育教學模組教師研習並完成模組教師認證,共計 373 位之教師參與本次研究。 (二) 期程範圍:為 106 學年度各縣市辦理之國小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 (三) 內容範圍:影響專業成長因素眾多,本研究的內容聚焦在與各縣市體育教 學模組認證研習相關的教師專業成長構面。.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樣本限制:因研究者無法就全國地區所有參與體育教學模組研習教師 作全面普查,在選取樣本時則力求公平及代表性僅以參與體育教學模組研習並 通過模組教師認證之體育任課教師,並未包括參與研習未通過認證之教師,因 此,使用結果須注意推論。 (二) 研究變項限制:本研究中僅探討教師的性別、年齡、最高學歷、體育教學 年資、主要任教科目、從事教職的狀況、擔任職務、是否曾擔任健體輔導員、 學校規模、參與體育教學模組地區等個人背景變項,並未包含教師或學校之內 在因素,如教師價值觀、學校組織氣氛等因素,因此,在研究中就僅限制以上 述部分作探討並未涉及其他相關影響。. 5.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體育教學模組 (Physical Education of Instructional Module) 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素養導向的理念啟發、採用大單元主題式的體育課程與教 學活動設計,並依照學習情境與脈絡化的行動知識,開創便於使國小體育任課教師,能 依據自身體育任課班級的需求,從套裝教學活動中做彈性的選擇和抽換主題的多樣化體 育教學活動,國小體育教學模組設計讓授課教師更容易執行,期望藉由以學習者為主體 觀點所發展的教材內容,建立其對體育與運動的興趣和自信心,並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建 立運動能力與知識。在本研究的「體育教學模組」係指105-106年度體育教學模組教師 認證計畫之教學模組,包含動作教育與國小階段 (低、中、高年級) 球類教學模組 (攻 守入侵、打擊守備、隔網等)。 二、教師專業成長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所謂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藉由積極參與各種提升專業的學習活動與反思的過程, 以期在專業知識、技能、態度上達到符合教師專業之表現 (陳政芳,2007)。隨著臺灣展 開一系列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改革,教師專業自主及社會對體育的關注提升,體育教師 對專業成長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本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係指參與體育教學模組認證 研習的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在體育專業知識、體育教學技能、體育專業態度、班級經營 四層面的專業成長情形。. 三、國小體育任課教師 國民小學現階段體育專任教師不多,且授課方式多為「包班制」,亦即班導師需要 一人教授大部分的科目 (包含體育課),因此,本研究「國小體育任課教師」係指健康與 體育領域教師以及跨體育領域教師 (即為非體育相關科系畢業且不具備體育專長,因學 校安排、同事請託或自願教授等原因擔任體育課之教學工作之教師)。. 6.

(17)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本節主要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與對體育教學有何貢獻,主要有下列幾點: 一、提升國小體育任課教師的教學實務 現今國民小學體育任課教師大多是由科任教師或級任教師擔任,而這些教師任教科 目多且有許多不是體育專業,相較於體育科任教師較少心力關注於體育教學,僅憑藉著 個人經驗的摸索,這也反映在教學成效上。教師是影響國小學童學習成就的關鍵,接受 挑戰、積極回應,同時要改變角色,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反省思考者,因此藉由學校 體育教學模組研習課程的多元概念,提供給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安排或設計適合學生個 別差異的體育課遊戲教材,提升教師的體育專業知能與教學能力。 三、響應體育教學革新之趨勢 教育革新倡導以學習者為主體,且為銜接十二年國教之理念,透過完善的教學輔導 系統,使學生在探索中成長,體驗學習的樂趣。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如果能瞭解教師 在教學歷程中,需要那些關於教學上的協助,在設計體育教學模組課程時,則可開發符 合教師實際現況及適合學生的體育課的遊戲模組教材,協助體育任課教師於使用教學模 組之教學並鼓勵完成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故本研究所探討的結果可供「縣市體育教 學模組研習」承辦單位在辦理該研習上的課程內容安排,更貼近教學實務的需求,另方 面也能進一步的提升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率。 三、深化體育教學模組相關之研究 現階段,關於教學模組運用於通識科目之相關研究,高於在體育科目,再者眾多教 學模組用來觀察學生學習成效,而探討教師專業成長之獨立研究並不多見,根據多數文 獻探討教師個人背景因素如:性別、年資、學歷、任教科目、職務等與教師專業成長情 形有差異存在,因此本研究在探究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在參與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研習過後 的專業成長差異情形,不僅有助於教師的自我瞭解、專業成長的覺醒及個人規劃模組教 學活動之能力,並分析及釐清實務面,提升實用性,以供未來教學之參考。. 7.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現今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教育改革,出現許多的積極創新、翻轉教學等理念與措施, 給予教師的想法和教法上的衝擊。教師若無法與時俱進,不願以大破大立之思維,擺脫 舊有教學觀念,無疑有著莫大的挑戰與困惑。十二年國教實施免試入學,因為升學壓力 減少了,預期教學正常化將可徹底落實,學生有機會學習更多元、豐富的知識與技能, 這無疑為體育任課教師帶來新的契機並且更加關注、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此際,身為 體育教師的我們當投入十萬分心力去好好規劃與設計多元且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才不 至於枉費此一大好良機 (程峻,2016)。教育部體育署於 2015 年《中等學校以下體育課 程與教學》計畫下開展了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模組架構與內容,為了強化國小體育課程與 教學的品質以促進體育任課教師之專業成長(教育部,2015),亦將使國小體育任課教 師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本章旨在探討國小「體育教學模組 (PEIM)」與「教師專業成長 (TPG)」之相關文獻: 第一節教學模組之概念與理論基礎;第二節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相關文獻;第三節體育教學模 組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文獻;最後文獻小結。. 第一節 教學模組之理論 本節的結構共分為三部分,首先說明模組之定義、特色,再來針對教學模組定義、 特色進行了解,最後說明體育教學模組之理論基礎及設計理念。 一、模組 (Module) (一)模組定義 模組是指短程、獨立且完整的目標單元,此種單元可與其他單元連結而完成較長程 或是較大的單元目標 (李隆盛,1994),其發展與興起深受學習者個別化差異的影響,以 學習者為中心,利用模組單元連結學習者的學習進度,並藉著每個不同模組間的連結學 習,而達成各自的學習目標;運用在教師在教學方面設計出不同的模組以適應不同學習. 8.

(19) 能力的學生,進而達成教學目標。「模組」係指「一種教學套裝,包含一系列有計畫的 操作學習設計,使學生能自行掌握其學習進度;而 Goldschmid (1972) 認為模組是一個獨 立且目標明確的單元,不僅提以協助孩子順利達到某種特定的學習目標為主要的目的。 Russell (1974) 將模組的定義為獨立的單元,不受到固定學習目標所支配,用來協助 教師設計課程供學生完成學習上的任務或目標,而其本身對模組定義的詮釋為:「單一 概念主題單元的教學計劃 (instructional package),且透過個別化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精通 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通常運用資訊科技的輔助教學,學生能自行控制學習時間的長短以 及自己的學習步調,並且有不同的組合與進行順序。 Warwick (1987) 認為當模組發展時,教師可以投注更多的時間於教學活動中,對於 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解決,進而引發行動研究。 (二)模組特色 綜合相關研究 (鍾建何,2017;蔡佳芳,2016;Warwick,1987)模組的特色包括 下列幾項: 1. 個別化 (individualize):學習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學習步調、能力來選擇特定主題 的內容,若遇到難題也可反覆練習以達到精熟。 2. 2.彈性化 (flexible):短程、小單元的主題內容,可以給學習者自由選擇,以多種 不同的模組教學順序排列。 3. 自由化 (freedom):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的學習重於教師教學,教師重於 創造學習情境、環境,以利學習者參與學習過程。 4. 系統化 (Systematic):模組的獨立特性,使教學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與想法, 組織模組達成的目標,並使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能更有系統的組織起來。學習者亦 可以依照自身能力與時間,建構學習經驗,亦使學習系統化。 5. 積極參與 (active participation):模組整合的一大特點即是提供學習者與教學者積 極參與的機會,透過模組使教師與學生維持在最佳比例,可刺激學生擁有最大的 參與程度。. 9.

(20) 二、教學模組 (Instructional module) (一)教學模組之定義 李景峰 (1993) 採用模組單元的教學方式,是指一個獨立的單元,適合於個人或是 團體來進行學習,依自己的學習能力與速度,選擇比較喜歡的單元先進行學習,而將這 些單元組合起來成為一組教學內涵,即可以代表所要學習的所有知識與技能。 賴慶三、楊繼正 (2001) 認為教學模組指的是一種理念現代化、目標明確化、方法 多樣化、設計適性化的教學活動設計,當教學內容被安排成對某特定議題進行探究的學 習活動時,探究活動本身即是一系列的活動,學習者可藉此活動獲得各項知識、技能、 態度與行為上的學習。 姚如芬 (2001) 指一個科目為了解脫某主題,而獨立設計的教學單元,多為一個主 題貫穿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且每個教學可以獨立存在。 陳文典 (2001) 將教學模組亦稱之為「大單元教學計畫」強調教師教學主導性及學 生學習的主體性,一個以「探討及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稱作為「教學模組」。 張敬宜 (2001) 是指具有彈性的大單元的教學教案及課程,或稱之為一個「主題式 教學計畫」。教學模組能夠提供學生豐富且多元的學習情境且其發展與興起主要是受到 學習者個別化差異的影響。 陳彥廷、陳于倩 (2002) 教學模組中包括許多相關於教學內容的「子問題」,教師 可以因其教學目標時間而做取捨,教學活動內容也可以採用實作或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 教師可以依照自己本身的專業知識經驗與學習者之特性,決定採用何種方式。 綜合以上觀點,簡單來說:「模組就是一個具獨立性、注重個人需求與生活結合; 能選擇不同的主題單元、運用不同資訊媒體,達成具體而明確目標的套裝教學。. 10.

(21) (二)教學模組之特色 綜合相關研究 (陳劭瑋,2017;鍾建何,2017;蔡佳芳,2016;陳文典,2001; 賴慶三、楊繼正,2001;劉祥通、黃國勳,2003;Russell,1974) 對於「教學模組」 的探討,歸納教學模組的特色有以下幾點: 1. 統整性:教學模組應以主題探討之形式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設計,應以「釐清此主 題的需求」來取捨,而不是「限定某主題是屬於某學科的」,因此教學模組內容 是一種統整性的教材。 2. 實用性:發展教學模組的主要目的是協助教師教學,增進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因 此可以說它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一種教學方案。換句話說,教學模組對教學者 或學習者來說都很實用,可以依照自身所扮演的角色,選擇適合的「崗位」,以 解決所遇到的難題。 3. 趣味性:教學模組的功能就是想要取代僵化傳統的教學模式,或是單一技能導向 的學習,因此在活動內容設計或進行方式都會比傳統講述式、或是課本上設計來 得生動有趣,並且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和參與。 4. 彈性化:教學模組是由獨立的單元所組成的套裝教學計畫,正因為各個子項目都 具有獨立成為小單元之特性,因此運用時具備很大的彈性空間,不管是教學者或 是學習者均能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彈性選取或模組重組。 5. 生活化:教學模組的設計目的是希望學習者的課堂學習與生活經驗相連結,具有 跳脫教科書框架的現象。 三、體育教學模組 (PE of Instructional module) (一) 體育教學模組之理論基礎 1.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 國小體育教學模組的設計理念,主要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為理念基 礎,健康與體育領域即是依照此課程精神發展出以「學生為主體」、「垂直連貫 與橫向統整」、「培養核心素養」為核心理念,是一項以全人健康為理念之教育 方針,發展適合其年齡應有的健康與體育知識、技能、態度之素養,提供身體活. 11.

(22) 動之參與機會,運用生活與情境結合的整合性學習,並透過學習生活技能以探究 與解決問題,讓學生身心潛能得以適性開展,以培養具有自主行動意願、能與人 溝通互動、和能進行社會參與而活用學習的終身學習者為理念,建立基本且共同 的核心素養,使學習者能面對現在生活情境和未來的挑戰 (教育部,2014)。另 一方面,體育教學模組的設計理念,亦受到 Whitehead (2010) 所提倡身體素養 (physical literacy) 概念所啟發,因此希望透過體育課程,培養學生以有自信、有 能力、且具創意的方式從事多樣的身體活動,瞭解身體活動的知識與價值,進而 成為身體活動參與者。換言之,國小體育教學模組在設計上,期望藉由以學習者 為主體觀點所發展的教材內容,建立其對體育與運動的興趣和自信心,並在學習 過中逐步建立運動能力與知識。 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模組教學內容規劃,主要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 體育學習領域綱要內容,包括體適能與運動知識、挑戰性運動、競合性運動、表 現性運動、民俗性運動、休閒性運動、防衛性運動。為使體育教學模組內容具體 化,易於使用、培訓和推廣,運用體育教學模組教材以拍攝實際教學活動影片的 方式呈現。目前,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模組內容,已依據挑戰性運動(田徑)與表 現性運動(體操、舞蹈)、以及競合性運動的內容,完成低年級動作教育模組和 低中高年級之攻守入侵類、隔網類、守備跑分類球類遊戲,外加國小體育任課教 師所需之基本體育教學方法,教學模組影片內容可參閱教育部「體育教材資源網」 體育教學相關內容 (掌慶維,2017)。 2.動作教育模式 體育教學模組在概念設計上即是運用動作教育之模式,在兒童的發展歷程中, 穩定性、移動性和操作性等身體活動行為,是採用漸進的方式增長;在小學階段, 兒童開始發展和改進基本的動作技能,也學習較複雜及精緻的運動技能。透過各 學者對於動作教育模式之相關探究以深入瞭解體育教學模組之概念,如下所列: 劉仙湧 (2008) 動作教育對於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在此階段需獲得 充分的刺激,期能養成終生運動之習慣。. 12.

(23) 水心蓓 (2005) 指出動作教育對於幼兒或小學低年級兒童極有幫助,其致力 於使兒童知道自己的身體、巧妙的運用身體,並藉此發展自信與認知機能。而動 作教育關注的點為:引導學童進行豐富多樣的身體動作探索與體驗,而並非灌輸 與反覆訓練。 許義雄 (2000) 認為兒童藉由運動,學習他們的知覺運動、認知概念、並促 進積極社會化及自我概念發展體育中,身體運動、認知和情意之間相互的關連性, 是顯而易見的。有組織的基本動作,涵蓋兩個以上身體部位;基本動作技能可以 分為:穩定移動動作及巧妙操作動作,如扭轉和旋轉、跑與跳、打擊與投擲等。 特殊動作技能是一個或多個動作技能的結合,應用於特別的與運動相關的活動中。 所以,扭轉身體與打擊物品等基本動作技能,應用於水平形式如打棒球;應用於 垂直形式,如打高爾夫或網球發球等,就成為了特殊動作技能。 Gallahue (2003) 研究指出動作發展是一生持續的歷程,且在人類動作發展的 階段可分為初始動作階段、基本動作階段及特殊化動作階段,一個人在成長過程 中歷經了反射動作階段與初始動作階段的產生之後,接踵而來的則是兒童期的基 本動作階段的養成。基本動作是構成特殊化動作之必要條件。綜觀人類整個動作 發展歷程可見,基本動作階段發展的重要性。就各種基本動作技能分析,尚可分 類為基本穩定性動作(fundamental stability movements)、基本移動性動作 ( fundamental locomotor movements ) 、 基 本 操 作 性 動 作 ( fundamental manipulativemovements)等三種動作型式。穩定性動作型式可分為:動態平衡 (dynamic balance)、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軸心動作(axial movements) 等。移動性動作可分為:基本的 (單一元素) 動作如:走、跑、單足、雙足跳、 墊步等;聯合的 (多種元素) 動作如:爬、 奔馳、滑行、側移、蹦跳等;操作性 動作可分為:推進的、施加力量的動作如:擊、擲、接、踢、及移動物體:吸收 的/緩衝力量的動作如:單/雙手接、停球等。如圖 2-1 所示。. 13.

(24) 特殊性動作技能 如高爾夫或網球發球. 基礎性動作技能. 穩定性動作技能. 身體保持穩定/平衡(垂直 或水平)的動作。 如: 1.軸心動作 彎腰、伸展、扭轉、擺動 2.靜態與動態平衡 滾動、煞車閃避時的 平 衡。. 移動性動作技能. 身體自一點移動至另一點 (垂直或水平)的動作。 如: 1.基本的(單一元素) 走 跑、單足、雙足跳、墊步。 2.聯合的(多種元素) 爬 奔馳、滑行、側移、蹦跳。. 操作性運動技能. (直接或透過物體)給予或 接受某物力量的動作。 如: 1.推進的/施加力量的 擊、擲、接、踢、及移動 物體… 2.吸收的/緩衝力量的 單/雙手接、停球…. 圖 2-1.基礎動作技能主題內容 資料來源:Gallahue,D. & Donnelly, F. C. (2003).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從身體的基礎運動,循序漸進的動作發展,兒童能適當的控制身體並習得基 本技巧,不僅日後有助於學習更複雜的技能,對兒童的後期運動奠下很重要的基 礎。體育教學模組藉由此循序漸進的身體動作發展觀念及運動能力的培養,達到 充分刺激學童發展動作技能。我們希望學童在從事動作技能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 動作聯結的自動化,也就是不再透過認知及聯結的步驟,即能迅速而精確的呈現 出身體動作,欲達到動作技能自動化的程度必須透過長期的訓練及精熟 (周建智 等,2005)。. 14.

(25) 3.理解式球類教學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TGFU) 體育教學模組,其架構發展源自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在國小階段強調使用主題式的教學方法,基於兒童遊戲的理念,進而設計整個教學 過程或學習活動,並且藉由降低要求標準與控制情境的技術練習下,能使所有學童 參與各類遊戲活動,培養比賽表現的能力,最後達到各能力程度的學生皆可享受遊 戲愉悅感與滿足感 (掌慶維,2003)。 理解式球類教學起源於英國體育老師 Allen Wade,Worthing and Stan Wigmore 等人,並由 Bunker 與 Thorpe 學者將其在教學實務歷程中以理論化、深入研究之後 所發展出的一種修正式體育教學法,此教學法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並且透過球類 遊戲與比賽的簡化與修改,獲得更多的機會進入比賽中進行學習,讓學生產生更高 的學習動機,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主要實施於各項球類的體育教學上,以遊戲與比 賽的形式為主,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教學取向,學生不僅因喜歡比賽而提高自身學習 動機,針對比賽所需之技能的應用性也提高。強調情境脈絡中的學習,而學生建立 球類概念後,在理解式的情境導向中學習相對應的動作技能 (闕月清,2008)。 理解式球類教學與體育教學模組之目標有其契合之處,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的 核心是戰術與問題討論,各種類型的比賽大多呈現出「得分」、「防止得分」、「進 行比賽」和「重新比賽」等戰術問題。學生從比賽中發現戰術問題,經由體育教師 引導後,學生能做適當決定和應用合適的技能來解決這些問題。瞭解這些戰術問題 可以協助學生在比賽表現上發揮學習遷移的效果。 對球類運動的體育教學,不僅要教導學生球類運動的規則、戰術、動作技能等 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由比賽情境脈絡下,瞭解如何運用這些技能進行探究並 分享自身經驗。球類運動是極具挑戰性的活動,且環境變幻莫測、對抗性極強的運 動項目。在整個中小學體育課程中一直佔有極大的比重,在國小階段可使用主題式 的教學;Almond Bunker and Thorpe (1986) 提出的球類運動分類系統,將球類運動 區分為「標的性運動」、「網/牆性運動」、「守備/跑分性運動」及「侵入性運動」. 15.

(26) 四種,不同球類運動比賽的戰術問題是相類似的,瞭解這些戰術問題可以協助學生 在比賽表現上發揮學習遷移的效果。 (二) 體育教學模組之設計理念 1.依據素養導向理念設計 體育教學模組參照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核心素養內涵,以學習者之主體陶冶為宗 旨,而非塑造一位追求勝利者,校本既定的單元活動、學生圖像、能力指標透過檢 視、修訂或轉化 (范信賢、陳偉泓,2016)。使得課程設計力求將知識、技能、態度 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為說明體育教學模組與素養導向之關聯性,以球類遊戲教學 模組為例做描述。在遊戲比賽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發展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素養 能力,並在返回遊戲比賽與經驗分享中,察覺並學習比賽所需的技能,檢視其規劃 執行與創新應變、以及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的核心素養能力。球類遊戲教學模組運 用遊戲比賽對於國小跨體育領域教師任課教師來說:可以有效降低在球類教學上的 技能不足,協助教師運用簡易上手的遊戲比賽規則進行體育教學;對於學習者來說: 在於透過遊戲比賽的情境,引發學習者之學習動機與興趣,並藉由修改遊戲比賽之 規則、場地、與器材的方式,提高學習者遊戲比賽的成功經驗,以建立其參與球類 遊戲活動的自信、知識與能力 (掌慶維,2017)。 2.依大單元主題式活動設計 國小體育教學模組是教學內容獨立而完整的一個大單元主題式教學,教師可以 依照教學時間和課程目標的需求,將數個教學活動組合成一個教學模組,各個教學 活動間並沒有一定的教學順序或重要性 (McNeil,1995) 可依個別單元或組合更多 的單元,而達到教育目的及學習目標。以下舉攻守入侵類型的球類遊戲教學模組中, 依據攻守入侵的遊戲比賽,將大單元規劃為快攻、推進、與目標三項次單元主題, 快攻單元可分為手球遊戲、足球遊戲、籃球遊戲 (針對體育專長教師,類似的遊戲 比賽情境和規則亦可發展成為飛盤爭奪遊戲、曲棍球遊戲) 的單元,各單元間可彼 此獨立存在,但由於單元活動間,保持有攻守入侵球類遊戲的內在邏輯,因此在不 同單元間亦可以不同的教材內容,運用相似的遊戲比賽情境和規則進行學習 (如同. 16.

(27) 一個遊戲比賽情境,但使用手或足的動作技能不同) 可依據自身體育任課班級的需 求,從套裝教學活動中做彈性的選擇和抽換 (掌慶維,2017)。此外,為能清楚呈現 攻守入侵類型對於教材進展關連、選擇或是組合,其開展架構與方向如圖 2-2 體育 教學模組單元發展架構。. 推進單元. 快攻單元. 攻守入侵單元. 目標單元. 手球遊戲 1. 手球遊戲 2. 手球遊戲 3. 籃球遊戲 1. 籃球遊戲 2. 籃球遊戲 3. 足球遊戲 1. 足球遊戲 2. 足球遊戲 3. 組合遊戲. 圖 2-2. 攻守入侵類型球類遊戲教學模組單元發展架構 資料來源:掌慶維 (2017) 國小體育教學模組之設計理念與實踐策略,頁 50。 3.情境化與脈絡化的學習 在著手設計體育教學模組時,應盡可能地樂趣化,充分利用學生愛玩的特性, 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心及主動學習的意願,透過真實的學習情境、課程設計以及不斷 的在不同的情境中反覆練習,而後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將逐漸加深、加廣。如此建構 出來的知識體系應會更紮實、更完整,而不是片段、一知半解的 (張敬宜,2000)。. 17.

(28) 依素養導向的教學中,著重整合技能、知識與情意,並重視情境化與脈絡化的 學習。以攻守入侵類型的球類遊戲教學模組單元而言,學生是在動態的攻/防關係的 「遊戲比賽」情境中主動學習,學習者在攻守的遊戲比賽情境中探究,進行問題解 決活動,以「小組討論」方式確定問題情境與其解決方案,透過「返回遊戲比賽」 進行驗證,應用求證解答有效性的過程,亦即運用批判思考的能力,學習者在「經 驗分享」中進行反思,檢視其如何成功的經驗。教師則可加以引導並使用作為練習 的主要內容 (如技能或戰術的練習) (掌慶維,2017) 體育教學模組單元發展結構如 下圖 2-3 所示:. 4.經驗 分享 3.返回 比賽. 1.遊戲 比賽 2.戰術 討論. 圖 2-3. 教學模組單元發展結構 資料來源:掌慶維 (2017) 國小體育教學模組之設計理念與實踐策略,頁 51。. 小結 由上述相關理論得知,體育教學模組教授的教材內容,理論基礎源自於十二年 國民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動作教育 (包括兒童動作發展及體適能)、理解 式球類教學法,體育教學模組課程設計中,教學取向由上而下,優點在於系統化, 教容易設計出強調情境脈絡導向之學習,透過修改式遊戲比賽,設計適合學生的學 習環境與觸發事件,並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以新觀點看待新世界、以新思維行 動創造新學習環境。再者透過體育教學模組教授抽象知識時,連結真實情境,不僅 強化了課堂中的行為,更設法使其實踐於生活中。. 18.

(29) 第二節 體育教師專業成長 本節探討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首先探究身為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成長之內涵,再針 對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內涵進行探討。結構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教師專業成長之定 義與內涵,第二部分探討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內涵,第三部分為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途徑 及相關研究第四部份探討並說明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因素。 一、 教師專業成長之定義 Ellis (1984) 將「教師專業成長」一詞之概念性定義為:教師不斷學習、實作、分析 與自我精進教學的歷程並改進其教學相關的各種成長活動,包含教學風格、自我管理、 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設計、編制教材與學習新興教學法等;以期在專業知識、技能及態 度上達到符合教師專業的標準,而表現有效率的教學行為,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文獻 中與教師專業成長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相近的名詞有、教師發展 (Staff or teacher development)、教師專業發展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在職進修 (Inservice education) 等,研究者在文獻探討過程發現其他相關文獻中常交替使用以上概 念,因此採用歐用生 (1996) 及Sparks & Hirsh (1997) 之觀點,將「教師專業發展」及 「教師專業成長」視為同義詞。 在1980年代,美國卓越教育委員會出版《國家在危機中》 (A Nation at Risk) 報告, 提出教育改革的關鍵角色在於老師,要讓教育邁向精緻卓越,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必需 培育更具專業的教師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1983),我國 師資培育白皮書指出,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經由合作、獨立、正式或非正式等多元化的 研習或進修活動,透過自我反省的過程,能增進專業知能並提升教師專業形象,目的在 於改進學校的教育品質 (教育部,2013)。上述可知國內外皆重視教師專業成長的精神, 並提出不同的論點茲敘述,研究者統整並列出國內外各學者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希望能夠更清晰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歸納整理如表2-1:. 19.

(30) 表 2-1. 教師專業成長或教師專業發展之內涵整理表 學者. (年代). 教師專業成長或教師專業發展之內涵. Sealey (1978). 提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分為五項:新修訂課程的實施、管理或組 織的改變、診斷成績和提供處方的技巧,熟悉基本學習理論和教學 理論、自我改進和自我發展。. 歐用生 (1996). 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專業知能、專業精神 與倫理、專業組織、專業成長。. 白穗儀 (1999). 以學生輔導與管理知能、教學知能、教育新知、一般知能、人際關 係等五各層面,進行分析我國國民中學教師的專業成長。. 陳香. 提出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學生輔導、專業態度、以及研究發展五 個層面。. (2002). 蔡水祥 (2003). 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包括:專門學科能力、專門教學能力、 專業態度、班級經營、親師溝通等五個層面。. 陳燕嬌與 范熾文 (2007). 教師專業成長內涵歸納為:教學知能、班級經營、輔導技能、專業 態度、人際溝通、研究發展。. 徐儷嘉 (2008). 專業成長量表,分別為教育新知、教學知識與技能、行政知能、班 級經營、專業精神層面。. 林桂垣 (2010). 歸納其研究的教師專業成長內含有七項:教育專業知能、教學專門 知能、教學專業態度、人際溝通、學生輔導、班級經營與進修發展 等七層面。. 郭喬雯 (2012). 在研究中提出教師專業內涵包含六個向度:專業知能、專業訓練、 專業服務精神、專業倫理、專業自主和專業成長。. 黃美玲 (2017). 教師專業成長內涵歸納為:教育倫理與態度、教育專業能力、教育 專門知能。. 統整上述文獻,研究者認為教職生涯過程中,教師自我專業能力隨著社會環境的變 動而有所不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須透過專業成長活動。現今教學環境、學生學習形式 都有許多改變,教師雖然尉為專業人士,但面臨的挑戰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必須保持與 生活時勢的連結、不斷的自我精進、強化對工作的熱忱,使其在教學上能夠以創新及多 元的方式呈現課程,並能夠善用自身經驗,使教學能夠更豐富。另外,教師專業成長內 涵雖然有所不同,但是面向不偏離加強該專業領域之知識與技能,使得該領域的專業度 可以維持一定的品質,甚至讓教師在教學上可以更加有效率。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從事. 20.

(31) 教職過程中,以主動積極的態度,透過各種正式、非正式的增能研習、專業成長社群團 體,及建立教學檔案來達成專業成長的目的,可以幫助自我反思,增進教育專業知能, 更可以改善教學品質,是一種持續性的發展歷程 (李宜靜,2014)。又可以將參與教師專 業成長的動機分為外在層面的影響以及內在層面影響,外在環境層面是因所在國家社會 環境的風氣及教育改革等影響,教師必須因應社會的趨勢迫使自己參與專業成長活動; 內在層面的影響是依教師自覺反省後或是實際教學碰到問題,希望透過教師專業成長途 徑來達到自我實現或者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教師專業成長可以說是教職生涯當中必 經的過程,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與增能,才能在其教師專業領域持續保持最佳狀態。 二、 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內涵 在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下,高度分工與專業化是必然的結果,專業化是各行各業共 同面臨的重要問題,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學為專業工作 (歐用生,1996),體育教師是必 須獲得專業組織之資格檢定與審核經由國家專業人員進用考試正式聘任,必須具備相關 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養成專業的從業態度,並接受制度與道德之規範,且優秀的教學不 僅止於技術,優秀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統整,無論是心理上或者是實際 教學層面上,確實都需要很多層面的支持與幫助 (Palmer,2007)。針對這些職責體育教 師是否能夠勝任,皆是值得探討的要點。下個段落中,將探討不同時期的學者對體育教 師應具備那些能力與特質來達到教學適應,並從中找出歷久不變的能力內涵來做為本研 究問卷構面之參考如表 2-2 所示: 表 2-2. 體育教師之專業能力之內涵整理表 學者. (年代). 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內涵. 葉憲清 (1980). 教學專業知能、體育專業知能、專業的教學態度與精神。. 許義雄 (1994). 瞭解體育理論與目標、教學多樣化、示範動作能力、指導運動團隊、 舉辦比賽之行政能力、處理班級事務、保持熱忱的教學態度. 王誼邦 (1997). 專業知識:普通知識、教育專業知識、體育專門知識); 專業技能:教學技能、行政管理、班級經營、運動技能; 專業態度:自我訓練、服務精神、健康身心。 續下頁 21.

(32) 表 2-2. 體育教師之專業能力之內涵整理表(續) Vincent (1998). 學科內容知識、成長與發展、個別差異的指導能力、班級管理與激 發學習動機、溝通能力、計畫與教學能力、學習評量、反省、合作 等九項能力。. 潘義祥、 周宏室 (2002). 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專業技能、運動專業知識、運動專業技能、專 業承諾態度以及專業成長需求等六大指標。. 闕月清 (2003). 教學專業知能、體育專業知能、專業的教學態度與精神。. 李淑玲、 羅應嘉 (2005). 教學能力、運動技能、課程設計評量、學生輔導、情. 何榮杰 (2008). 情意、行政管理與輔導需求、運動技能需求、課程與. 意、體育認知、學校行政。 評量需求、教學能力需求、體育認知需求。. 管世弘 (2012) 林美伶 (2013). 體育教師職前應具備之能力:教學能力、運動技能、運動認知、運 動情意、運動評量、行政管理、社區溝通、專業成長。 運動態度、運動技能、運動知識. 綜合上述學者之探究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體育教師專業成長應重視的基本的內涵範 疇都還保留著,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內涵,是以教師個人專業能力為出發點,重視教師發 展自我學習能力及反省歷程,在這歷程中應不斷充實其專業。本研究依據相關研究 (葉 憲清,1980;王誼邦,1997;闕月清,2003;林美伶,2013) 將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內涵 歸為體育專業知能、體育教學知能、體育專業態度、班級經營等四大構面。研究者彙整 如下所述: (一) 體育專業知能 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內涵之價值,目標在於瞭解優質體育教師構成之必要因素,作為 發展教師專業進修課程、評鑑體育師資專業素養的重要依據,成為專業自省的標竿(潘義 祥、周宏室,2002) 本研究體育專業知能,用以符合國小體育教學模組之任課教師,擁 有明確的體育教學目標的知識,例如:體育教學模組理論、體育教材教法、教學目標、 學生生理及心理生展發展對於學生學習基本能力的背景瞭解、能營造有利的學習情境、 善用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能以輔助學習動機的激勵、教學方法的運用等並且選用適當 的教學工具及運動器材,彈性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等。. 22.

(33) (二) 體育教學知能 指教師指導學生體育學習的技巧以及動作清楚示範的能力等,教師在上體育課時就 必須擁有處理教學現場問題之能力。本研究體育教學知能,包含了能運用模組教學策略 和個別差異的指導能力,提升教學及學習成效,善用組織與幹部的溝通技巧,提升學生 的學習品質,讓學生在情境化的教學過程中,實際學得動作技巧,也涵蓋了體育教學模 組課程設計與評量的能力。 (三) 體育專業態度 Dewey (1933) 認為教師專業態度,是由開放、責任、誠心三個條件組成,開放是指 教師願意接納不同意見,作為建構專業知識的關鍵;責任則是希望教師透過自省及反思 歷程來決定教學目標與對象;誠心意指去除部必要的恐懼擔心,積極採取行動。本研究 體育專業態度,在於反省自己的教學、有方法的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且能在參與體育教 學模組認證研習後與教師同儕互動、討論問題、分享教學心得,積極持續地參與專業倫 理成長。 (四) 班級經營 體育課是「動」的教育,國小學童對於體育課更是充滿好奇心,自我的約束能力尚 嫌不足,雖然已經有課前準備,但臨場狀況多,仍不比一般的室內課容易掌握。教師在 上體育課時就必須擁有現場掌控全場的能力,對班級事務處理及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本研究班級經營,在於體育任課教師參與體育教學模組研習,能有效管理班級秩序以利 教學進行;建立課堂中學生個人及小組表現模組歷程檔案;鼓勵學生規畫各種班級活動 並引導學生自治學習。 三、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途徑 我國體育教師在教學現場中,常要面臨不同的學生且學習能力不盡相同,能否具備 健全的體育專業知能,成了教師最重要的課題,研究指出教師需不斷增進教師專業能力, 主要來源為教師增能及在職進修,教師透過自主進修或增能研習擴充專業知能及問題解 決能力,促進其自身之專業成長 (陳瑩甄,2010)。在上述內容中,已討論出提升體育教 師專業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達到目的,便是目前所要關注的,教師在整個教學生涯. 23.

(34) 中,必須參與學校或教育機關辦理的進修研習活動,而且必須持續學習與研究,方能因 應教育改革的步調以及社會對教師專業角色的期待 (林桂垣,2010)。以下針對體育教師 專業成長途徑進行討論: (一) 在職進修:所謂在職進修的型態與方式,其實具有多元化與彈性化,因應教師不同 需求,可以彈性利用參與時間,例如:暑假、夜間等,而進修的專業型態更可以參照教 師的專業需求、興趣等 (教育部,2013),藉此達到教師專業成長。 (二)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前提—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在 於教育工作者需持續不斷地專業成長與學習 (DuFour,DuFour,Eaker,& Many,2006)。 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有許多分類,在精進教學中主要針對「教師培訓」、「同儕支持」、 「觀察評估」、「反省探究」、「專業學習社群」等模式運作 (教育部,2009),而所謂 的學習社群便是在一個有共同願景、目標、價值觀,並且具有信任感的環境中,與一群 有共同理念的教學夥伴們,透過不斷對話、反思來釐清自我理念,以達到教師專業成長。 (三) 教師專業輔導團:我國近年來倡導實踐取向的研習,教師專業成長應朝著產出型與 實務型的工作坊及專業社群來經營,而以這種方向主導的實踐機制,其中以輔導團到校 輔導尤為重要,輔導團到校輔導,除了教學演示外,更可入班觀察教學,給予教師專業 上的建議,著實能夠有效的支持教師專業成長 (張素貞、李俊湖,2014)。 (四) 個人自主學習:Fairbank (2010) 指出當教師對自我的認識越深,越清楚自己的目標, 也就越能擁有改變的動力,於是教師便會從事與教育本職工作或專業發展有關的研究、 著作、翻譯、發明或展演,或者是國外、國內進修,參與研習、實習、考察、交流、專 題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等 (教育部,2013),以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發現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相當多元與彈性,教師可以利用不同 的管道,參與不同型態的教師專業成長課程或團體,相信透過這些暢通的專業成長途徑, 可以有效幫助教師適應教學現場的變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 四、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因素. 24.

(35) 教師專業成長相關研究大部分均以不同背景變項,探討其影響的程度,因此藉以探 討出本研究影響因素為: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專業成長,如表 2-3 所示: 表 2-3. 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份) 陳燕嬌(2006) 范熾文 溫在成(2007) 張彩雲(2008) 林宗德(2009) 陳俊隆(2009) 陳嘉雄(2009) 林桂垣(2010) 洪健期(2010) 黃皓彥(2010) 董欣樂(2011) 吳雪華(2012) 林昕瑾(2016) 范真領(2016). 研究主題 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屏東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反省 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澎湖縣國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內涵與需求之研究。 南投縣國中小教師參與輔導知能研習與 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 屏東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與金門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 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現況與需求 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 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臺中市高中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綜合上述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之內容,歸納十項不同背景變項類別作為研 究之探究,其類別分述如下: (一) 性別方面 由本研究所蒐集相關文獻,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中,在「性別」方面結果並無 一致,林昕瑾(2016)、洪健期(2010)、陳嘉雄(2009)、張彩雲(2008)研究顯示 男性教師專業成長高於女性教師;有許多研究顯示不同性別教師專業成長上並無顯著差 異(吳雪華,2012;林桂垣,2010;范真領,2016;陳俊隆,2009;董欣樂,2011)。 (二)年齡方面 針對「年齡」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研究中,大多研究結果指出年齡較大的教師其 專業成長為顯著高於年齡較小的教師,如林宗德(2009) 、陳俊隆(2009) 、黃皓彥(2010)。. 25.

(36) 但也有研究顯示年齡大小對教師專業成長並無顯著差異,如吳雪華(2012)、林昕瑾 (2016)、董欣樂(2011)。 (三) 教育背景(最高學歷)方面 教師專業成長是否因「教育背景最高學歷」而有差異,在相關研究中,林昕瑾 (2016) 、 林桂垣(2010)、黃皓彥(2010)研究結果發現,學歷與教師專業成長並無顯著差異; 范真領(2016)、陳嘉雄(2009)、溫在成(2007)研究發現研究所學歷的教師其專業 成長顯著高於大學學歷的教師。 (四) 主要任教領域 曾慧敏(2014)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在「主要任教領域」類別的差異性使得專業成長 需求也不同,且任教國文、自然科目的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專業態度層面,會高於數 學類科的教師。自然科目的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專業態度層面需求程度上,明顯高於 其他科目教師。簡婉娟(2002)研究結果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在整體專業成長的情形 尚佳,就專業成長各層面而言,以專業態度的現況最佳。 (五) 從事教職狀況方面 針對「教職狀況」對教師專業成長面向是否有差異,范真領(2016)研究發現「代 理代課及兼課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需求方面高於正式教師。 (六) 從事體育教學年資方面 教師專業成長是否因「體育教學年資」而有差異,在相關研究中,吳雪華(2012)、 范真領(2016)、董欣樂(2012)、研究結果發現,體育教學年資與教師專業成長並無 顯著差異;陳嘉雄(2009)、溫在成(2007)研究發現體育教學年資越深的教師其專業 成長表現較佳。 (七) 擔任職務方面 教師專業成長是否因現在所「擔任職務」而有差異,在蒐集的相關研究中,研究結 果大多顯示擔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專業成長會高於科任教師(林昕瑾,2016;林桂垣,2010; 林宗德,2009;洪健期,2010;陳俊隆,2009;陳嘉雄,2009;黃皓彥,2010;溫在成, 2007)。吳雪華(2012);陳燕嬌、范熾文(2006)研究結果發現,擔任職務與教師專.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Forming the initial ideas as the base of the composition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