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創新對國力競逐之影響研究-以中美科技戰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技創新對國力競逐之影響研究-以中美科技戰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科技創新對國力競逐之影響研究- 以中美科技戰為例. 政 治 大 Impact of Technology 立 Innovation on Power Competition. ‧ 國. 學. Among Nations:. ‧. Perspective from U.S.-China Technology War. er. io. sit. y. Nat. al. n. iv n C 指導教授:邱坤玄 h e n g c h i U博士 研究生:賴秀雯撰.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 摘要. 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國,兩國之綜合實力已經明顯拉開與其他 國家的差距,而 2018 年以來中美貿易戰中的科技戰,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視角, 來觀察原有國際體系中的大國面對極可能的霸權挑戰者時,科技創新對於兩國國 力競逐的影響。. 政 治 大. 本文從國際關係權力平衡的角度,探討科技作為國家權力之一的衡量方式,. 立. 以及科技權力與經濟權力、軍事之間的交互作用,了解近二十年中美兩國在科技. ‧ 國. 學. 權力的綜合發展,以及中美在戰略性新興發展技術如 5G、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等. ‧. 領域的投入與發展現況。本文並以中美貿易戰中的科技戰為例,探討當科技作為 兩國權力競逐的戰場時,美國所採取的手段以及中方回應,研究崛起國面臨此一. y. Nat. n. al. er. io. sit. 挑戰時所能採取的策略,並試圖歸納中國科技創新對其國家權力的影響。. Ch. engchi. i Un. v. 關鍵字:貿易戰;科技戰;科技權力;科技霸權、大國競爭。. I DOI:10.6814/NCCU202001056.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056.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14 第二章 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發展 ........................................................................... 15 第一節 科技權力之定義與衡量 ............................................................................ 15. 政 治 大. 第二節 美國與中國的科技權力綜合比較 ............................................................ 18. 立. 第三節 科技權力與其他權力的交互影響 .......................................................... 25. ‧ 國. 學. 第四節 小結 .......................................................................................................... 27 第三章 中國的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 ....................................................................... 29. ‧. 第一節 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回顧 ................................................................ 29. sit. y. Nat. 第二節 中國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 33. er. io. 第三節 中國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關係 ................................................................ 43. al. 第四節 小結 ............................................................................................................ 48. n. iv n C 中美貿易戰中的科技戰 ............................................................................... 53 hengchi U. 第四章. 第一節 美方採取的手段 ........................................................................................ 53 第二節 中方回應 .................................................................................................... 64 第三節 科技創新對於中美兩國國力競逐之影響 .............................................. 69 第四節 小結 .......................................................................................................... 74. 第五章 結論 ............................................................................................................... 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77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 ........................................................................................ 81 參考文獻 ..................................................................................................................... 83. II DOI:10.6814/NCCU202001056.

(6) 表次 表 2-1:中、美、歐盟之研發強度比較 ................................................................... 19 表 2-2:中美科技權力的投入項比較 ....................................................................... 21 表 2-3:世界主要經濟體於頂尖科學論文數量的佔比 ........................................... 23 表 3-1:通信廠商在 5G 的標準制定技術貢獻、專利和研發強度 ........................ 4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I DOI:10.6814/NCCU202001056.

(7) 圖次 圖 2-1:中、美、歐盟之國內研發支出總額比較 ................................................... 18 圖 2-2:中國的研發強度隨其國內生產毛額增加而上升 ....................................... 20 圖 2-3:中美的三方同族專利數比較 ....................................................................... 22 圖 2-4:中美科技權力的輸出項比較 ....................................................................... 24 圖 3-1:中國製造 2025 九項戰略任務 ..................................................................... 31 圖 3-2:中國製造 2025 十大重點領域 ..................................................................... 31 圖 3-3:量子密鑰傳輸(QUANTUM KEY DISTRIBUTION)專利申請趨勢 .... 36. 政 治 大. 圖 3-4:全球前三十大人工智慧領域專利家族申請單位 ....................................... 38. 立. 圖 3-5:全球前五百大人工智慧專利申請單位中的各國學研單位數量 ............... 39.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V DOI:10.6814/NCCU202001056.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 DOI:10.6814/NCCU202001056.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18 年 12 月 5 日,新聞報導指出,加拿大當局應美國要求逮捕了中國電信 設備公司華為的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她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女兒,也是華為未 來極可能的接班人。加拿大此舉是由於美國司法部尋求引渡孟晚舟,因其涉嫌違 反美國出口管制向伊朗出售敏感科技並以假帳資料掩護,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 春瑩表示,中國對美國和加拿大的聲明強烈不滿。. 政 治 大. 在此之前,中美貿易戰煙硝味正濃。美國總統川普在 2017 年 12 月發布新版. 立.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為修正型大國(revisionist power)及戰. ‧ 國. 學. 略競爭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中國採取科技技術、宣傳和脅迫等方式,試. ‧. 圖塑造一個與美國利益和價值觀對立的世界。1. 隨後,美國於 2018 年 3 月發布「301 調查報告」,2對於中國的「經濟侵略」、. y. Nat. er. io. sit. 「不公平貿易」、「合資企業要求」、「強制技術轉讓」、「盜竊智慧財產權」、 「國家資本主義」等提出指控,並明確指出中國政府指導且不公正地收購美國公. n. al. Ch. i Un. v. 司已獲得尖端技術和智慧財產,並於之後對中國政府認為的重要行業進行技術移 轉,正式開啟美中貿易戰的序章。. engchi. 孟晚舟被捕僅僅是中美之間「科技戰」的前哨。2019 年 5 月川普宣布進入國 家緊急狀態,以國家安全為由發布「保護資訊科技與服務供應鏈」行政命令,禁 止美國企業採購對國家安全帶來威脅的外國電信廠設備。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 1. 2. 「唐納∙川普總統為促進美國利益宣布國家安全戰略」 ,美國在台協會,2017 年 12 月 18 日, https://www.ait.org.tw/zhtw/white-house-fact-sheet-national-security-strategy-zh/。 USTR, “Finding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to China’s Act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novation Under 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March 27, 2018,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18/march/section-301report-chinas-acts. 1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0) 以旗下 70 家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未經批准的美國公司不得銷售產品和 技術予華為。3 若以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2017」做為觀察的起點,美國對於崛起中的中 國在科技上的影響力,尤其是針對「中國製造 2025 計畫」、華為在 5G 基礎設施 建設的參與、兩國掌握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的競賽 等,越來越多學者以大國競爭的角度看待此事,將之視為美國做為遏制中國崛起 的手段之一。 美國做為當今世界的霸權國,無論在科技創新、經濟影響力、軍事力量等綜 合國力上,都具有領先地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 2018 年國民生產毛. 政 治 大. 額為 20.49 兆美元,預估 2019 年經濟成長率約為 3.2%。中國大陸則以 2018 年國. 立. 民生產毛額 13.40 兆美元、約每年經濟成長率 6%的速度緊追其後。在科技的部. ‧ 國. 學. 分,根據美國投入科技研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的國內研發支出. ‧. 總額(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GERD)在 2015 年為 5,028 億美元, 中國則以 4,088 億美元的規模暫居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投入科研的支出增. y. Nat. io. sit. 額幅度最大 ,在 2017 年,美國研發支出總額成長至 5,432 億美元,而中國大陸. n. al. er. 已縮小差距至 4,959 億美元。4. Ch. i Un. v. 不僅如此,根據華為公司公布的年報顯示,2017 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達 897. engchi. 億元人民幣(約合 14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7.4%,近十年投入研發總經費超過 3,940 億元。5相較於美國科技公司當中研發投入最大、2017 年投入 161 億美元於 研發的亞馬遜公司(Amazon),華為小幅落後亞馬遜,但華為的研發投入仍領先 包括 Google(即 Alphabet)、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 等知名美國科技巨頭。. 3. 「川普宣布緊急狀態:華為及 70 家附屬事業列入貿易黑名單」 ,關鍵評論,2019 年 5 月 16 日,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136。 4 「科技創新儀表板」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與資訊中心, https://pride.stpi.narl.org.tw/index/dashboard?type=INT_COMP&cdmId=2。 5 「科技巨頭研發投入哪家強? BAT 加華為遠超美國」 ,每日頭條,2018 年 5 月 4 日, https://kknews.cc/tech/6lqkxnm.html。 2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1) 美國做為冷戰之後的世界單極強權,在其主要戰略敵人蘇聯瓦解之後,繼之 而起的俄羅斯不足以與之抗衡,而中國的崛起則是在 2002 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後 才有此一趨勢。美國透過政府與民間均大力投入科技研發所創造出的科技創新領 先,有助於強化其經濟、軍事、政治上的優勢,以維持其綜合國力大幅度領先其 他國家,美國也因此達到其單極霸權領導長達數十年之久。 美國經濟學家 Kindelberger 提出霸權穩定論的概念時認為,世界經濟秩序之 穩定必須依靠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國家來維持,而霸主國通常會有誘因去主導國際 合作,6事實上,過去數十年之間,科技外交已成為各國在不影響其競爭前提下達 到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先進國家透過科技輸出做為進入或擴大某國市場的手段,. 政 治 大. 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則透過外交手段以較低價格取得部分產業或軍事技術,以彌補. 立. 本國對高科技研發的不足。科技外交也頻繁表現在首領外交與多邊外交中,比如. ‧ 國. 學. 美國政府為保持對中國的影響力,曾於 1998 年 1 月的華晶項目中,由美國朗訊. ‧. 公司引進 0.9 微米半導體積體電路之生產、開發與工藝設備等技術。7 然而,近幾年來,面對在經濟上快速成長、科技上大幅追趕的中國,美國除. y. Nat. io. sit. 了運用國家安全法或者出口管制法規以限制高科技輸出之外,前述 2018 年美國. n. al. er. 對中國發起 301 調查、隨後中美貿易戰透過貿易制裁以保護智慧財產權與關鍵科. Ch. i Un. v. 技,甚至對華為等私人企業透過各種手段抑制其在 5G 技術上可能的領導地位。. engchi. 反觀崛起國,發展科技創新為其必經之路,但究竟從哪個時間點開始,該國 的科技創新將可能對於霸主國或者原有國際秩序產生威脅,因而引發大國有意對 崛起國國力與科技力的抑制?本文將探討科技創新在國際關係理論中的角色,並 欲以中美科技戰為案例,觀察科技創新影響兩國權力競逐的過程,並研究崛起國 面臨此一挑戰時所能採取的策略。. 6 7.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p. 28. 辛波, 「高科技與當代外交」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第 2 期(1999 年) ,頁 68~70。 3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2) 二、研究目的 美國面對經濟與科技雙雙崛起的中國,對於與中國在科技上的態度已有所轉 變,以往科技做為軟實力的內涵之一,科技外交經常與和平外交畫上等號,但是 當國際環境改變時,原有大國面對極有可能出現的霸權挑戰者時,科技又被視為 重要的國家安全要素。當「科技創新」攸關國家安全關鍵性地位時,高科技的競 爭也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更是維護國家權力的命脈所在。 本文嘗試以美國與中國在科技上的競逐為案例,探討科技創新對於國力競 逐的影響,希望達成的目的有以下:. 政 治 大 (二)整理中美兩國科技政策、比較中美兩國近二十年之科技創新能力發展。 立 (一)了解科技作為國家權力之一的衡量方式與其他權力間的交互作用。. ‧ 國. 學. (三)整理中美貿易戰間關於科技戰的美方手段與中方回應。 (四)觀察現有理論觀點中何者較能解釋科技創新對於國力競逐影響的現況。. ‧. 最後,藉由所有的討論與分析,期能以科技的觀點分析中美之間的權力競逐,. sit. y. Nat. 以及當科技作為兩國權力競逐的戰場時,研究崛起國面臨此一挑戰時所能採取的. io. n. al. er. 策略,期能豐富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的相關研究。. C h 文獻檢閱U n 第二節 engchi. iv. 國際關係學者很早就討論到,科技創新在國際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科技 創新對國際政治的重要性,源自於科技對於權力政治的影響和科技與全球互賴的 相互作用。8 科技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主要顯現在三方:強國間的權力競逐、政 治單元不斷擴大其地理面積、以及對和平的追求。9 學者 William Ogburn 早在 1949 年就首先提出科技流入大國會造成強權興起,對小國則較無影響,且科技演. 8. 9. 左正東, 「科技與國際關係」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2003 年) ,頁 350。 William F. Ogburn, Introduction Ideas on Innovations and the States, in William F. Ogburn eds,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9), pp. 1~10. 4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3) 進能強化國家軍事能力,然而,也隨著新科技能大幅增加戰爭的毀滅能力,因而 迫使人類思考建立國際組織推動和平運動。 近來,開始有學者陸續嘗試將科技與國際政治的互動理論化。本文則試圖整 理相關文獻當中探討科技與強國權力競逐相關的文章,進一步歸納為「霸權穩定 與科技外交」以及「科技創新與權力移轉」兩種論點,以及自中美貿易戰之後出 現的第三種視角,也就是從崛起國角度為出發點的「追求科技創新為崛起國不得 不為的困境」論點,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有關「霸權穩定與科技外交」的論點. 政 治 大. 霸權穩定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 Charles Kindleberger 於 1973 年提出,. 立. 他認為世界經濟秩序之穩定必須依靠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國家來維持。之後由. ‧ 國. 學. Robert Keohane 賦予其完整的理論架構,Stephen Krasner 加以補充並奠定霸權穩. ‧. 定理論的基礎,至 1970 年代後 期,George Modelski 及 Robert Gilpin 將霸權穩 定理論拓展到軍事與國際安全等範疇。10. y. Nat. io. sit. 新現實主義學者 Kenneth Waltz 認為,有能力結合地理資源、人力資源、經. n. al. er. 濟力量以及科技發展,從而建立其難以挑戰的國家,才能建立其超強地位。曾經. Ch. i Un. v. 的一級強權,例如英、法、德、日等,現已降為第二級強權。11美國做為超級強國. engchi. 的綜合國力,使其能擁有較其他國家更為雄厚的資金支持科研發展,第二級強權 僅能以模仿的方式追趕。隨著科技發展的速度加快,逐步擴大了第二級強權與美 國之間的科技鴻溝,也使美國能夠繼續維持其領先優勢。Waltz 認為,擁有最多 權力之國家,便能支配國際體系、管理國際事務,並從穩定的國際秩序中獲取利 益。12. 10 11 12.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2003 年) ,頁 380。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p. 176~177. Id., pp. 194~195. 5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4) 由 Robert Jervice、Jack Snyder,以及 Stephen Van Evera 補充強化的守勢現 實主義亦主張國際關係並不全然是權力的競爭,且尋求國家安全的方法不見得是 向外擴張,國家之間亦有合作轉圜的空間。13 若將霸權領導體系視為一個運作系統,近期學者 Stephen Brooks 與 William Wohlforth 則分析如何衡量此系統中的權力分佈,並提出科技創新能力為國家的 三個核心「物質權力」之一,14即 (1) 軍事力量、(2)經濟力量與(3)科技 力量,且此三個能力產生交互作用、一種權力能造成另一種物質權力的加乘影響。 基於此,霸權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創造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動國家經濟發展, 此經濟實力進一步滿足霸權國進行科技創新所需之經費和資源,擴大與後發國家. 政 治 大. 的距離。此外,將科技創新之技術應用至軍事,不僅強化國防實力,同時也提升. 立. 該國剛性國力。. ‧ 國. 學. 而新自由主義學者則補足柔性國力的論述。新自由主義以 Robert Keohane. ‧. 和 Joseph Nye 為代表,Joseph Nye 認為,霸權國若欲維持強盛,除了剛性國力 之外,也須注重柔性國力(soft power)。柔性國力是一種間接的權力行使方式,. y. Nat. io. sit. 使其他國家對霸權國的文化價值產生欣羨之情,願意採取開放態度接受霸權國家. n. al. er. 的文化價值,進而以其為模仿對象,並因而強化霸權國在國際政治的影響力。15. Ch. i Un. v. 承上,隨著物質權力相互提升,該國的剛性國力提升之後,由於霸權體系內. engchi. 最強的國家通常會有意願來主持開放的貿易體系,霸權國會更有意願提供包括科 技或生產技術在內的公共財並主導國際合作,使體系內其他國家更為依賴霸權國, 霸權國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再進一步運用增強它的其他剛性國力。藉由剛性國力 與柔性國力的結合與運用,霸權國將建立的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將更. 13 14. 15.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pp 19-21. 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0, No. 3 (Winter 2015/16), pp. 16~17.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ß pp. 8~9. 6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5) 容易維持,其他國家在國際體系內的運作也更依賴此霸權秩序的合法性,因而塑 造出霸權穩定體系。 Nye 也提到,20 世紀的領導國是美國,而美國主要的權力資源(power resources)包括經濟規模、科學技術領先優勢、軍事力量與聯盟、普世文化價值 以及國際建制等。邁入 21 世紀,美國亦將透過其科技領先優勢、軍事力量、經 濟規模、柔性國力,以及跨國資訊流動中心(hub of 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 等權力資源,繼續扮演國際領導者的角色。科技外交即為此一理論的產物。16 科技外交是以主權國家元首、外交機構、科研部門與企業為主體,為促進科 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以互惠互利與共同發展為原則而開展,與世界. 政 治 大. 其他國家或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等多邊或雙邊科技合作與交流。172007 年初,美國. 立. 學者 Kristin M. Lord 回顧,科學交流在冷戰時期美蘇兩敵對陣營之間,扮演重要. ‧ 國. 學. 的聯繫角色,而三十年來中美之間的科學交流,為兩國關係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 科技與衛生因素在美國國務院和其他國家包括印度、埃及甚至巴基斯坦等國的多 邊與雙邊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18. y. Nat. er. io. sit. 過去數十年之間,科技外交已成為許多國家在不影響競爭前提下的外交策略, 先進國家透過科技輸出做為進入或擴大某國市場的手段,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則透. n. al. Ch. i Un. v. 過外交手段以較低價格取得部分產業或軍事技術,彌補本國對高科技研發的不足。. engchi. 二、有關「科技創新與權力移轉」的論點 國際關係學者就科技創新在大國之間權力轉換與國際政治上的角色有著廣 泛討論。權力移轉理論於 1968 年由 Organski 提出時,用以解釋在國際體系之下 最強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原因,19此理論試圖探討何時崛起國開始對國際體系現狀. 16 17 18 19. Joseph S. Nye, Jr. “Limits of American Pow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7 no.4 (Winter 2002/2003), p. 555. 趙剛,科技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2007 年) ,頁 15~25。 Kirstin M. Lord and Vaughan C. Turekian, “Time for a New Era of Science Diplomacy,” Science, Vol. 315, Issue 5813 (09 Feb 2007), pp. 769-770. A.F.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 (News York: Knopf, 1968); and A.F. 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 The War Ledg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6) 產生不滿,因而挑戰當時的霸主國,最早提出測量權力的指標仍為人口、軍事經 費、鋼鐵與能源等重工業發展指標。爾後,1975 年,學者 Robert Gilpin 提出,技 術的重大進步能使新興國家崛起並在政治上處於突出位置,20長週期理論學者進 一步闡述,新興國家若在重要的工業領域中發展技術與創新,則能支撐主導國家 的經濟活力和軍事實力,從而能在國際體系中崛起逐步佔據領導地位。21 討論權力移轉理論的學者,大多關注國際體系間崛起國與霸主國之間的關係、 研究國家權力如何測量,並試圖解釋在何種情況下,崛起國會挑戰原本具有領先 地位的大國。此一論點下仍有許多不同觀點的辯論,分述如下。 (一)崛起國具備科技後發優勢挑戰大國地位. 政 治 大. 國際關係學者 Alexander Gerschenkron 提出科技後發優勢(Advantage of. 立. backwardness)的概念,22認為大國必須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進行科學研究,而崛. ‧ 國. 學. 起國可以用較低的代價搭便車(free riding)取得相關技術。由於科技發展同時也. ‧. 是國家軍事力量的基本要素,因此崛起國尋透過後發優勢求科技創新,可以輕鬆 地縮小與其競爭對手之間的軍事技術差距。. y. Nat. io. sit. 後近學者則進一步探討全球化以及近年來通訊與資訊技術發展如何促進後. n. al. er. 發優勢、甚至是軍事領域的技術擴散。23 Nye 也認為,在全球化時代,技術最終 24. Ch. i Un. v. 會傳播並可供對手使用。 甚至有學者認為,自 1990 年代起,許多先進科技都能. engchi. 以適中的價錢獲得,甚至包括生產軍事能力的技術,他們認為,商用與軍用的兩 用技術,如電腦與軟體的研發實力,能夠輕易被模仿。25 中國近年來由於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與國家透過工業政策帶來的. 20 21 22 23 24 25. Robert Gilpin,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5), p. 67. William R. Thompson, “Long Wav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ive Declin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0), pp. 201~233. 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s (Cambridge, Mass.: Belknap, 1962), pp. 5~30. Emily O. Goldman and Richard B. Andres, “Systemic Effects of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Security Studies, Vol. 8, No. 4 (Summer 1999), pp. 79– 125. Joseph S. Nye Jr., The Future of Power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1), p. 36. Emily O. Goldman and Richard B. Andres, “Systemic Effects of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Security Studies, Vol. 8, No. 4 (Summer 1999), p. 123. 8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7) 科研後發優勢,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獲得外國技術,近一步帶來軍事與科技等綜合 國力上升,26在此一觀點中經常被提起,但也有不少學者討論大國應如何通過各 種科技與投資管制措施以保持科技領先,或者將原本在商用或基礎科研上的優勢, 運用至開發尖端軍事技術。 (二)科技複雜性使美國仍維持霸主地位 自 1990 年之後中國崛起以來,因中國實力增強,許多學者開始提出各種不 同的權力測量概念,以觀察冷戰結束以來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的權力變化。 歐洲學者 Andrea Gilli 與 Mauro Gilli 提出,必須觀察一國經濟能力、軍事能力與 科技能力的交互作用,僅強調任何一個要素而犧牲其他要素,即是錯過這些要素. 政 治 大. 之間至關重要的交互影響。尤其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帶動軍事技術的複. 立. 雜性呈指數級增長,這種驚人的增長改變了科技創新和能夠被後發者模仿的規模,. ‧ 國. 學. 使後發優勢難以實施。27. ‧. 中國大陸學者王逸之也曾指出,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技使得作戰規模、作 戰方式以及作戰能力產生巨大變化,並以波灣戰爭為例,指出現代戰爭已是高科. y. Nat. er. io. sit. 技之戰。他也認為,科技與綜合國力之間也有複雜的關係,比如基礎研究與實用 技術之間、商品開發與軍品開發之間等,因此科技開發成長最快的的國家不一定. n. al. Ch. 會馬上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28. engchi. i Un. v. 學者 Steve Chan 亦認同柔性國力指標如資訊科技與人力資本對於國家競爭的 重要性,他於 2005 年中國尚未明顯於科技創新發展中脫穎而出時指出,中國的 柔性國力指標仍明顯落後美國,儘管中國在人口與經濟等等量化指標有上升優勢,. 26. 27. 28. Markus Brunnermeier and Rush Doshi and Harold James, “Beijing’s Bismarckian Ghosts: How Great Powers Compete Economicall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Fall 2018), pp. 161~176, https://doi.org/10.1080/0163660X.2018.1520571. Andrea Gilli and Mauro Gilli, “Why China Has Not Caught Up Yet: Military-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 and the Limits of Imitation, Reverse Engineering, and Cyber Espionag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3, No. 3 (Winter 2018/19), pp. 141–189, https://doi.org/10.1162/ISEC_a_00337. 王逸舟, 「試論科技進步對當代國際關係的影響」 ,歐洲研究,第 1 期(1994 年) ,頁 4~6。 9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8) 但只要美國持續在創新發明上有所作為,科技與領導產業所帶來的柔性國力仍將 使美國保持領先。29 簡言之,此一論點認為儘管中國的崛起是真實的,但搭便車並不容易,科技 的複雜度與二次世界大戰時無法同日而語,使得科技的後發優勢被高估,美國仍 將長期保持唯一具有能力成為超級大國的地位。. 三、「追求科技創新為崛起國不得不為的困境」的論點 過往有關科技創新與權力轉移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國際體系之間權力衡量的 角度,解釋科技創新在權力轉換中的作用,忽略科技創新對崛起國所帶來的挑戰。. 政 治 大 Darren Lim、Jyh-An Lee、Anthea Roberts 等提出崛起國為了維持崛起,不得不持 立. 直到近幾年才開始出現崛起國視角,30多位東西方學者包括張東、Andrew Kennedy、. ‧ 國. 學. 續追求科技創新的過程。. 此論點整合了前述兩種論點並提出新的視角。認為崛起國對科技創新的追求. ‧. 可能一開始會受到霸主國的歡迎,因為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最有可能從崛起國對外. sit. y. Nat. 國技術的購買中獲利,但崛起國的創新活動有可能在某一時間點起,被視為挑戰. io. al. er. 原霸主國的國家戰略利益,因而對原霸主國產生威脅,此無可避免的創新使得崛 起國面對更廣泛的國家安全、霸權和國際秩序的問題。31此觀點學者因而關注崛. n. iv n C hengchi U 起國的科技創新活動對於國家安全與國際秩序產生威脅的條件、原霸主國面對威 脅所產生的反應,以及崛起國應採取的策略。 綜上,長期以來,國際關係學者已經認識到科技對於國家權力增長和國際體 系的影響。在冷戰結束之後,受國際大環境影響,新自由主義學派理論所強調「霸 權穩定與科技外交」一度在相關研究中佔據主流地位,但隨著近幾年來科技更新 迭代的速度加快與中國的快速崛起,現實主義理論的影響力回歸,越來越多討論. 29 30 31. Steve Chan, “Is There a Power Trans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sian Survey, Vol. 45, Issue 5 (2005), pp. 687~701. Andrew B. Kennedy and Darren J. Lim, “The Innovation Imperative: Technology and US–China Rival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94, No. 3, (2018), pp. 553~572. Darren Lim, “The US, China and ‘Technology War’,” Global Asia, Vol. 14, No. 1 (March 2019), pp. 8~13. 10 DOI:10.6814/NCCU202001056.

(19) 科技創新與各種權力之間的交互影響,對於國家實力產生的變化與國際秩序帶來 的挑戰。然而在此一範疇下,仍有諸多辯論,包括當今科技發展的複雜度已經與 冷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科技創新是否仍具有後發優勢?此一論點將影響崛起國 是否能快速挑戰霸主國的能力。而中國的崛起的規模與速度,也為國際關係學者 帶來另一種討論的視角。爰本文將對此二爭點進行研究,探討中國針對科技創新 所採取的各種政策與非政策工具,是否挑戰了原有科技迭代造成後發優勢難以實 施的論點,以期能有助於釐清爭點。. 第三節. 立. 一、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與方法.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採取的研究途徑擬以「權力平衡理論」為主,將一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視 為理論中「權力」的要素之一,探討科技作為國家權力之一的衡量方式與其他權. ‧. 力間的交互作用。. Nat. sit. y. 本文將科技創新定義為限縮為資訊科技與軍事科技方面,也就是國際關係學. n. al. er. io. 者中所謂可兩用的科技,因其對國家權力的影響最為顯著且有機會轉換為該國的. i Un. v. 軍事能力,並擬透過權力移轉理論學者採行的指標,分析、探討、比較中國與美. Ch. engchi. 國在近二十年就科技力量的發展現況。本文將嘗試加入崛起國觀點,欲整理中國 近年來為發展創新的相關科技政策,試圖理解中國作為崛起國是否有挑戰原霸主 國的意圖,抑或是因為科技創新作為崛起國不得不然的發展方向,以分析中國崛 起之後,兩國科技創新能力對於兩國國力競逐之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本文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透過蒐集與中美科技創新與權力轉移相關的國內 外專書、學術期刊、中方與美方的政府官方文獻、新聞報導及網路資訊等進行文. 11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0) 獻分析及論點歸納,以了解過去研究者對於此議題的相關研究成果,並針對過去 文獻中所缺乏的資訊,繼續深入探討。 (二)案例分析 在科技創新對於國力競逐的影響當中,有一辯論環繞在科技的後發優勢是否 在二十世紀仍然為真。一部分學者認為當今科技發展的複雜度已經與冷戰時期不 可同日而語,科技創新後發優勢的實施難度大幅增加。然而,中國崛起的過程中, 中國官方透過各種政策與非政策工具,傾國家之力發展科技創新,本文因而認為 中國在此一論點中,為值得分析與觀察的案例。 本文欲以中國近二十年之科技創新發展為案例,同時參考中、西方文獻,針. 政 治 大. 對中國近年來就科技創新方面的各種作為做一整理,並試圖解釋西方對於中方的. 立. 「合資企業要求」、「強制技術轉讓」、「盜竊智慧財產權」、「國家資本主義」. ‧ 國. 學. 等指控,是否確實使得中方作為國家權力之一的的科技力大幅趕超,解釋其是否. ‧. 挑戰「科技後發優勢隨著科技複雜度增加而難以實施」的論點。 對於中國科技力有初步了解之後,本文再就科技創新對於國力競逐的影響. y. Nat. er. io. sit. 部分,以權力移轉理論為分析框架,了解美國在科技戰中採取的作為以及中方 的回應,以瞭解崛起國在發展科技時對於現有國際體系可能造成的挑戰,期能. n. al. Ch. i Un. v. 進一步解答現有理論觀點中何者較能解釋科技創新對於國力競逐影響的現況。. 第四節. engchi.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科技創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可涵蓋的領域範圍甚廣 ,是由科技與創新 兩個概念所組成的全新概念。依大英百科全書所述,科技係指科學的應用,並達 成人類生活的實際目標,或應用在改造人類生存環境上。該名詞原意為純粹的技 藝以及應用性技藝的研究或討論,二十世紀晚期其意義才轉變為追求科學研究的. 12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1) 實用性成果。而創新的概念,係指科技上的發明與創造,後來意思延伸至在人的 主觀作用下,產生以前所沒有的設想、技術、文化、商業、社會關係或自然科學 的新發現。32由於此一概念在技術層面牽涉極廣,本文將科技創新研究範圍限縮 為資訊科技與軍事科技方面,也就是國際關係學者中所謂可兩用的科技,因其對 國家權力的影響最為顯著且有機會轉換為該國的軍事能力。 此外,本文的案例分析,因中國的科技發展政策方向隨著政經環境的變革與 領導人的更迭有所不同,因而僅聚焦中國在 21 世紀之後(2000 年至 2019 年)近 二十年的科技發展政策。 而就中美科技戰的案例分析,因廣義定義的中美貿易戰時間空間均拉長,本. 政 治 大. 文僅限於討論美中雙方的科技戰相關作為,研究時間則自 2017 年 12 月美國發布. 立. 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起、至 2019 年 12 月底中美貿易戰宣布達成第一階段. ‧ 國. ‧. 二、研究限制. 學. 協議為止。. sit. y. Nat. 本文研究限制在於以下兩方面: 首先,由於「科技創新」是一個複合的概念,. io. al. er. 且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科技仍不斷地革新和進步之中,所以需研究的範圍屬於. iv n C hengchi U 能力之所及,故仍有遺漏和缺憾之處。其次,就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為發展科技所 n. 動態研究,而其中若牽涉到有關軍事的科技部分,由於技術層面太過專業非筆者. 進行的指控,為求客觀亦希望能盡量為呈現中方看法,但因研究素材之限制,僅 能整理中國政府對於美國政府之回應官方文獻,無法進行實際調查,可能造成觀 察角度的侷限。. 32. 江文鉅、陳志嘉, 「 『科技創新』 」概念之詮釋」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 41 卷第 6 期(2008 年) ,頁 1~2。 13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2)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首章為緒論。第二章首先就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發展進 行探討,研究近期相關文獻如何衡量一國科技權力、運用哪些指標,以及科技權 力如何與經濟能力和軍事能力交互作用,以分析在科技創新概念之下所帶來的國 際關係的改變。本章節將歸納出衡量一國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標之後,分就美 國與中國就其衡量指標進行大範圍的綜合比較,以掌握兩國在科技能力上近二十 年來的發展概況。 本文第三章就中國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發展進行案例分析。首先透過文獻整. 政 治 大 一步分析中國科技創新的重點發展現況,了解中國重要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對於中 立 理,了解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科技政策,認識中國的科技政策發展重點及現況,進. ‧ 國. 學. 國科技能力暨綜合國力可能帶來的影響,分析中國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之關係, 綜合觀察中國就部分關鍵技術是否已符合科技後發優勢的論點。. ‧. 本文第四章進一步就中美貿易戰中的科技戰進行案例分析。在了解中國的科. sit. y. Nat. 技發展現況與綜合能力之後,本章將以中美科技戰為例,檢驗原有的霸主國對於. io. er. 崛起國的創新威脅所採取的反應。本章將研究美方所發動的各種策略與作為,了. al. iv n C hengchi U 技創新在中美貿易戰中代表的意涵,並以中國為案例檢驗崛起國視角,分析科技 n. 解其所欲阻止中國在何種領域之科技發展,同時觀察中國官方回應,最後歸納科. 創新在國力競逐中扮演的角色。 最後一章是本文的總結,綜合上述的討論,歸納中國發展科技創新的手段與 崛起的速度,已經觸及原霸主國的敏感神經,西方國家觀點所認為中國政府所採 取的各種不正當手段,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之下,中國政府卻認為是能為國家所用 的工具,透過其明確的戰略意圖與方向,已縮短兩國科技創新做為國家權力之一 的差距,並以科技崛起的事實證明;而過去關於科技創新對於國力影響的辯論, 考量中國因素之後亦需有所調整。. 14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3) 第二章 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發展 過往關於國家權力發展的文獻討論中,針對國際體系內權力分配(distribution of power)如何測量有著廣泛討論,以 Waltz 為首的新現實主義學派甚至認為此種 權力分配將影響一國在國際體系間的角色,從而決定國家之命運。1僅管傳統上學 者傾向將廣義的權力解構為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但隨著科技發展對 於一國經濟與軍事的實力影響日趨重大,自 Gilpin 以降,亦有 Brooks、Wohlforth、 Beckley、Gilli 等多位學者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物質權力的來源之一,並討論 其對國力發展之影響。本章節旨在探討歸納出衡量一國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標,. 政 治 大. 並就其衡量指標對美國與中國進行綜合比較,以掌握兩國在科技權力與其近二十 年來的國家權力發展概況。. 立. ‧ 國. 學. 第一節 科技權力之定義與衡量. ‧. 一、科技權力之定義. y. Nat. io. sit. 對於將科技權力視為一個國家的物質權力來源之一,學者間有不同的定義與. n. al. er. 測量方式。學者 Beckley 在討論中美權力消長的論文中,採用將一國的創新能力. Ch. i Un. v. 視為其科技權力的描述,進而分析中美的科學家與研究質量、國內研發支出總金. engchi. 額、科技產品的出口占比、三方同族專利(Triadic Patent Families)2數目、以及資訊 科技佔專利申請數比較等,作為科技權力的多種衡量基準,3Beckley 也強調,最 終造成國力差距的並非科學優勢而是「科技優勢」,亦即一國握有具備商用與軍 事兩用性的科技能力。. 1. 宋學文,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理論、政策與治理(臺北:巨流圖書,2009 年) ,頁 126~128。. 2. 三方同族專利(Triadic Patent Families) 為 OECD 組織關於創新與技術指標中的重要統計指標。 OECD 對三方同族專利所下定義為 :歐洲專利局(EPO)、日本專利局(JPO)、美國專利與商標 局(USPTO)所共同保護的專利數量,https://data.oecd.org/rd/triadic-patent-families.htm。. 3. Michael Beckley, “China’s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6, No. 3 (Winter 2011/12), pp. 41~78. 15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4) 學者 Brooks 與 Wohlforth 則試圖更具系統性的歸納衡量科技權力的方法。他 們將科技權力歸納為投入項(Input)與輸出項(Output),並且提醒不應忽略科技、經 濟、軍事三種力量的交互作用。4科技權力的投入項被視為該國對於技術發展的物 質投資與基礎建設,以及其人力資本的存量,其衡量標準包含國內研發支出總金 額、國內研發支出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以及由 INSEAD、康乃爾 大學和世界智慧財權組織(WIPO)構建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指數,同時透過每年 產出科學家與工程博士的數量與聯合國人力資本水準(Human Capital Level)來 檢視該國科技相關人力資本的量與質。 在科技權力的輸出項部分,學者 Brooks 與 Wohlforth 除採用三方同族專利. 政 治 大. (Triadic Patent Families)數目做為衡量技術競爭力的指標之外,還加入 1990 年之. 立. 後該國的科學相關諾貝爾獎得主數量、頂尖 1%的科學與工程相關期刊發表數量、. ‧ 國. 學. 以及該國因專利可收到的權利金作為其他輸出項的綜合分析指標。輸出項代表該. ‧. 國具備向外輸出其研發、生產、製造的高科技產品的能力。. 基於本文將科技創新定義為資訊科技與軍事科技方面,也就是國際關係學者. y. Nat. io. sit. 中所謂可兩用的科技,因其對國家權力的影響最為顯著,且有機會轉換為該國的. n. al. er. 軍事能力,本文因此擬參考學者 Brooks 與 Wohlforth 的歸納方法,將科技權力分. Ch. i Un. v. 為投入項與輸出項,在投入項部分,可了解近二十年中美在科技權力的物質力量. engchi. 投入的增長差異,並瞭解其差距是否逐年縮小;在輸出項部分,則希望能試圖了 解中國在科技投入項的投資,是否已使其技術能量大到足夠具備輸出能力。. 二、科技權力之衡量 本文將科技權力區分為一國研發投入與研發產出的實力,投入項將採用以下 指標進行綜合評估: (1)國內研發支出總額(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5. 即國內各部門執行研發經費的總額,為比較一致,本文皆以美金為單位,或以當. 4. 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0, No. 3 (Winter 2015/16), pp. 22~24. “Gross domestic spending on R&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https://data.oecd.org/rd/gross-domestic-spending-on-r-d.htm#indicator-chart. 16. 5.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5) 期物價與購買力平價調整;(2)研發強度指標,即國內研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 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百分比;(3)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評比的國家創新能力指數;6(4)INSEAD、康乃 爾大學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構建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 中 的 資 訊 科 技 基 礎 設 施 指 數 分 數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dex Score);7以及(5)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年度出版品之科學暨 工程指標(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中所公布的年度產出科學暨工程相 關博士人數。8透過五個科技權力投入項的綜合分析,期能觀察出中美兩國在近二 十年科技創新相關領域包括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的投入程度,以及兩國隨著 時間推移所產生的差異。. 立. 政 治 大. 在一國科技權力的輸出項部分,本文將採用以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1)三. ‧ 國. 學. 方同族專利數目,9做為了解該國具有價值的專利數量指標;(2)自 1990 年以來. ‧. 該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物理獎、化學獎以及醫學獎)獲獎人數;10(3) 前頂尖 科學論文數量的 全球佔比;11以及(4)該國因專利與著作權可收到的權利金和授. y. Nat. er. io. sit. 權費用。輸出項被視為該國之科技創新質量是否已經足夠大到能具備對外輸出能 力的評估指標。本文在進行中美兩國的比較時,依照資料的可取得性,將試圖透. n. al. Ch. i Un. v. 過以上綜合指標進行跨十年度、甚至跨二十年度的比較,亦將採用雷達圖進行當. engchi. 年度的綜合實力分析,並將於下節呈現。. 6.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 World Economic Forum, Oct 9, 2019,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9.pdf. 7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9,”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July 2019, https://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4434. 8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8,”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8/nsb20181/. 9 “Triadic patent familie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https://data.oecd.org/rd/triadic-patent-families.htm. 10 “Explore prizes and laureates,” The Nobel Foundation,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 11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2017: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68821-en. 17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6) 第二節 美國與中國的科技權力綜合比較 一、科技權力的投入項 國家對於研發的投入不僅有助於產業與技術提升,其研發經費與資源也是國 家競爭力提升的後盾。國內研發支出總額指該國所有駐地公司、研究機構、大學 和政府實驗室等在研發方面的總支出(當前和資本),包括從國外資助的研發, 但不包括國內經濟以外的研發資金,經常做為衡量一國對於研發創新所投注的指 標。 自 2000 年以來,中國以每年超過 10%的成長率,大幅增加該國對於國內研. 政 治 大 的研發支出總額,成為全球繼美國之後在研發領域支出最大的國家(如圖 2-1)。 立 究發展的相關投資,於 2008 年超越日本、甚至於 2014 年超越歐盟 28 個成員國. ‧ 國. 學. 直至 2017 年為止,在全球研發支出的表現上,美國以 4,836 億美元領先,中國經 過十七年的追趕,以 4,447 億美元的水準位居世界第二,且差距幅度逐漸縮小中。 600000. ‧. 單位:百萬美元. 410,093. al. n. 331,760 300000. 360,744. Ch 263,565. engchi. 454,096. i Un. 468,378. 483,676. 411,233 444,755. er. io. 400000. sit. y. Nat. 500000. v. 375,751. 347,231. 351,678. 366,870. 307,702. 238,841 200000. 213,486. 100000 95,346. 40,801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美國. 圖 2-1 資 料 來 源 : OECD. 2008 中國.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歐盟. 中、美、歐盟之國內研發支出總額比較 資 料 庫 ( https://data.oecd.org/rd/gross-domestic-spending-on-r-. d.htm#indicator-chart),使用 2010 年基準年之定值美元衡量之購買力平價 (PPP),自行 整理繪製,查閱時間 2020/01/31。. 18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7) 在研發強度部分,即國內研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百分比,相較於美國自 2000 年以來均維持在 2.5%-2.79%之間, 中國隨著經濟實力逐年增加,亦逐年增加其研發支出及其比重,並於 2012 年起 超越歐盟 28 國(見表 2-1),且近五年均維持在 2%以上的研發強度水準。. 表 2-1. 中、美、歐盟之研發強度比較(單位:%). 年份. 美國. 中國. 歐盟.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63 2.65 2.56 2.56 2.50 2.52 2.56 2.63 2.77 2.81 2.74 2.77 2.68 2.71 2.72 2.72 2.76 2.79. 0.89 0.94 1.06 1.12 1.21 1.31 1.37 1.37 1.45 1.66 1.71 1.78 1.91 2.00 2.03 2.07 2.12 2.15. 1.67 1.69 1.70 1.69 1.66 1.66 1.68 1.69 1.76 1.83 1.83 1.88 1.91 1.92 1.95 1.96 1.94 1.97. n. engchi. y. sit. er. io. 資 料 來 源 : OECD. Ch. ‧. Nat. al.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i Un. v. 資 料 庫 ( https://data.oecd.org/rd/gross-domestic-spending-on-r-. d.htm#indicator-chart),使用 2010 年基準年之定值美元衡量之購買力平價 (PPP),自行 整理繪製,查閱時間 2020/01/31。. 19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8) 綜合觀察中美兩國的研發支出金額與研發強度,中國隨著經濟實力增加, 其投入研發的研發支出總額與其對國內生產毛額的佔比均逐年提升,但無論 其研發支出總額或者其研發強度,均尚未超越美國。如圖 2-2 顯示,自 2000 年以來,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穩步上升,研發強度亦維持在高水準,而中國 在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追趕的幅度則明顯同步上升。. 美國GDP. 中國GDP. 美國研發強度. 中國研發強度. 25,000,000,000,000. 3.00. 2.50 20,000,000,000,000. 政 治 大. 立. 15,000,000,000,000. 2.00. 1.50. ‧ 國. y 2003. io. al.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0.00 2014. 2015. 2016. 2017. iv n C 料 庫h ( https://data.oecd.org/rd/gross-domestic-spending-on-rengchi U. 中國的研發強度隨其國內生產毛額增加而上升. n. 圖 2-2. 2002. sit. 2001. 0.50. er. 2000. Nat. 0. 1.00. ‧. 5,000,000,000,000. 學. 10,000,000,000,000. 資 料 來 源 : OECD. 資. d.htm#indicator-chart)、世界銀行資料庫(https://data.worldbank.org),自行整理繪製,查閱時 間 2020/01/31。. 表 2-2 為中美兩國在科技權力在投入項的綜合分析,顯見中國自 2000 年以 來對於科技創新與研發的投資不容小覷,中國與美國都致力與強化國家的研發創 新能量並培育研究人員。美國的國內研發支出總額表現最為亮眼,中國緊追在後, 然而,儘管中方在研發支出總額與研發強度上逐年追趕,但無論是世界經濟論壇 的創新能力指數或者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指數,中國與美國. 20 DOI:10.6814/NCCU202001056.

(29) 仍有相當一段差距,中美在年度產出科學暨工程相關的博士人數部分差異不大, 唯此一指標仍難以評估兩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力素質。. 表 2-2 國內研發. 中美科技權力的投入項比較. 研發強度. 支出總額. 世界經濟論壇. 資訊科技. 創新能力. 基礎設施指數. 單位. 百萬美元. %. 0~ 100. 0~100. 美國. 483,676. 2.79. 84.14. 89.70. 中國. 444,755. 2.15. 立. ‧ 國. 暨工程相關 博士人數 人 32,649. 74.50 治 政 64.81 大. 31,410. 資 料 庫 ( https://data.oecd.org/rd/gross-domestic-spending-on-r-. 學. 資 料 來 源 : OECD. 年度產出科學. d.htm#indicator-chart ) 、 世 界 經 濟 論 壇 「 2019. 世 界 競 爭 力 報 告 」. (https://worldcompetitiveness.imd.org)中的創新能力指數(Innovation Capacity)、INSEAD、康. ‧. 乃 爾 大 學 和 世 界 智 慧 財 產 權 組 織 ( WIPO ) 構 建 的 2019 全 球 創 新 指 數 (https://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4434)中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指數分數. y. Nat.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8 ). er. io. 品 「 科 學 暨 工 程 指 標 」 ( Science. si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dex Score)、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年度出版. (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8/nsb20181)中公布的年度產出科學暨工程相關博士人數,. n. al. 自行整理繪製,查閱時間 2020/01/31。. Ch. engchi. i Un. v. 二、科技權力的輸出項 反觀中美科技權力的輸出項目,隨著中方在科技創新的投資逐年增加,中方 高品質的技術能量輸出也明顯有所表現。圖 2-3 顯示中國的三方同族專利數目, 從 2000 年的 87 個,逐年成長至 2017 年產出 4,152 個三方同族專利數,相當從佔 比全球三方專利數不到 1%成長至將近 22%,中國科技實力不僅展現於投入項, 其產出專利的能量亦不可小覷。相較於中國,美國穩定每年產出 13,000 至 1,7000. 21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0) 個三方同族專利,美國 2000 年產出的三方同族專利數約當全球的 28%,而 2017 年美國產出的三方同族專利數約當全球的 22.7%,其比例反較 2000 年為低。 三方同族專利數目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政 治 大. 10,000. 立.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美國 15,627 15,903 16,444 16,744 17,208 17,371 15,464 13,881 13,837 13,509 12,761 13,219 13,740 14,806 13,641 13,410 12,337 12,454 中國. 87. 154. 273. 357. 404. 524. 564. 691. 828. 1,301. 1,425. 1,505. 1,952. 2,191. 2,834. 3,182. 3,761. 4,152. ‧ 國. 美國. 中國. 全球. 學. 全球 55,989 55,347 56,967 59,317 62,246 61,987 57,816 53,803 51,693 52,608 53,023 53,435 53,992 54,759 54,144 53,773 53,676 54,504. ‧. 圖 2-3 中美的三方同族專利數比較. 資料來源: OECD 資料庫(https://data.oecd.org/rd/triadic-patent-families.htm),自行整理繪製,. er. io. sit. y. Nat. 查閱時間 2020/01/31。. al. iv n C hengchi U 之世界主要經濟體全球佔比,此一指標為衡量論文卓越性的標準。此一指標也顯 n. 表 2-3 則顯示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期刊中,前 10%被引用最多的論文數量. 示,中國在過去十五年當中急起直追,不僅自 2005 年的 4.2%成長至 2016 年的 7.6%,也與日本的水準在伯仲之間。而美國表現則與三方同族專利數指標的趨勢 類似,2016 年美國科學與工程領域論文作者的頂尖論文佔全球比例約 13.9%,較 2005 年的 14.8%小幅下降。不過,儘管美國在三方同族專利數與頂尖科學論文數 量此兩項指標未明顯逐年成長,但截至 2016 年止,仍然佔據全球第一的地位, 顯見其研發能量的輸出能力還是不容忽視。 除了中國在此一指標明顯上升之外,俄羅斯也從 2005 年的 2%上升至 2016 年的 4.6%,而歐盟、日本、加拿大、英國等經濟體則差異不大。 22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1) 表 2-3. 世界主要經濟體於頂尖科學論文數量的佔比. 年份. 美國. 英國. 加拿大. 歐盟. 日本. 中國. 俄羅斯. 2005. 14.8%. 13.4%. 12.4%. 10.9%. 7.2%. 4.2%. 2.0%. 2006. 15.1%. 13.6%. 12.8%. 11.0%. 7.3%. 4.4%. 2.5%. 2007. 15.2%. 13.6%. 12.8%. 11.3%. 7.8%. 4.8%. 2.4%. 2008. 15.2%. 13.7%. 12.8%. 11.2%. 7.6%. 5.0%. 2.2%. 2009. 15.1%. 13.4%. 12.7%. 11.2%. 7.3%. 5.0%. 2.1%. 2010. 14.8%. 13.4%. 12.1%. 11.3%. 7.2%. 5.1%. 2.2%. 2011. 14.7%. 13.7%. 12.4%. 11.7%. 7.2%. 5.7%. 2.5%. 2012. 14.7%. 13.6%. 12.1%. 11.4%. 7.0%. 6.1%. 2.8%. 2013. 14.6%. 13.8%. 11.9%. 11.7%. 6.8%. 6.5%. 3.5%. 2014. 14.5%. 13.8%. 12.1%. 12.0%. 7.2%. 6.8%. 4.6%. 2015. 13.9%. 13.6%. 11.5%. 11.7%. 6.9%. 7.6%. 4.8%. 2016. 13.9%. 13.6%. 11.9%. 11.9%. 7.9%. 7.6%. 4.6%. OECD,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2017: The digital. ‧ 國. 學. 資料來源:. 立. 政 治 大. transformation,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68821-en),自行整理繪製, 查閱時間 2020/01/31。. ‧. Nat. sit. y. 至於兩國因專利與著作權所能收取的權利金部分,中美的拉鋸則有相當差距。. n. al. er. io. 美國多年來於研發創新的投入,加諸其行之有年的智慧財產法律與系統,依據世. i Un. v. 界銀行的資料,12美國 2018 年收取的權利金與授權費用高達 55 億美元,大幅領. Ch. engchi. 先於中國的 1.2 億美元,此一指標是本文針對科技權力所評估的各種指標當中, 中美差異最大且中國短期間內難以望其項背的。 綜合觀察中美科技權力的輸出項各項指標,如圖 2-4「中美科技權力的輸出 項比較」雷達圖所示,中美目前在科技權力的輸出項普遍差距較投入項為大,主 要因爲輸出項的領先來自於美國長時間投資於研發相關資源的累積,體現在其最. 12. The 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trade in related services: 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s exports,” The World Bank, https://tcdata360.worldbank.org/indicators/intl.trade.fees.ex?country=BRA&indicator=2994&prod uct=0&viz=line_chart&years=2003,2012. 23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2) 高階研發人才的產出、智慧財產權的質量以及其所能產生的收益。但預計若中國 持續投資在科技創新研發,此差距日漸縮小應為指日可待。. 三方同族專利數目 12454 4152. 該國收取的權利金和授權費用 (單位:億美元). 55. 3. 1.2. 1990年以來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 獎人數. 99. 政 治 大 7.6. 立. 13.9. 中國. y. 中美科技權力的輸出項比較. sit. Nat. 圖 2-4. 美國. ‧. ‧ 國. 學 頂尖科學與工程期刊發表數量佔 比(%). 資料來源: OECD 資料庫(https://data.oecd.org/rd/triadic-patent-families.htm)、OECD, OECD. io. 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2017: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ECD. al. n. iv n C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自行整理繪製,查閱時間 h e n g c h i U 2020/01/31。.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68821-en) 、 Trading Economic. 資 料 庫. 比較中美兩國過去二十年在科技權力的投入項與輸出項可以得知,輸出項為 該國長時間投入於研發相關資源之後的產出,一國科技權力的投入項為輸出項的 先行指標。中國自 2000 年以來,以每年超過 10%的成長率,大幅增加該國對於 國內研究發展的相關投資,研發強度並在 2013 年超越 2%,綜合表現在研發創新 的輸出上,近十年中國開始在智慧財產的產出有明顯成長,但距離美國仍有一段 差距。美國在科技權力上仍為世界超級大國,中國則努力迎頭趕上,甚至在部分. 24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3) 科技的投入或甚至輸出項上,實力上已超越日本或歐盟。簡言之,中國與美國相 較,其科技權力在上升狀態,但仍未到達領先狀態。 然而,由於中國可透過國家政策選擇性針對關鍵技術進行投資,包括發展特 定技術、購併海外具有特定技術的科技公司等,能夠針對特定關鍵技術進行快速 補強,因此,中國不斷增長的研發支出仍然是產生核心變化的關鍵因素。. 第三節. 科技權力與其他權力的交互影響. 了解中美兩國在科技權力上近二十年的變化之後,仍不可忽視科技權力與其. 政 治 大 僅發展單一的權力要素難以滿足一國若欲成為一超級強國時,其欲實現國際政治 立. 他核心權力如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的交互影響,如學者 Brooks 與 Wohlforth 所述,. ‧ 國. 學. 目的所需的全部資源。13. 舉例來說,一崛起國若欲發展其軍事力量,必須先具備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 ‧. 以及極為先進的武器生產工業,才有可能複製外國軍事技術成為其軍事力量。科. sit. y. Nat. 學技術基礎體現於一國長時間對於相關研發資源「投入項」的累積,此部分需要. io. al. er. 有經濟力量作為支撐,而武器生產工業的成熟與否,則可觀察該國的研發輸出項. iv n C hengchi U 而當軍事與科技能力發展成熟,又能為經濟權力帶來其附加利益,相輔相成。 n. 以及其工業發展成熟度,因此經濟、科技能力均為發展該國軍事權力的必要條件。. 若將科技權力、軍事權力、經濟權力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權力的三個維度, 國家安全學者 Posen 於 2003 年分析美國何以能多年來維持世界超級大國的主導 地位時,有其經典的分析。14他指出多年來美國維持世界主導地位,乃因為以下 幾個主要特徵的總和:(1)美國在經濟資源上的優勢;(2)龐大的科學和工業 基礎;(3)系統整合以及大規模工業專案的技術能力;(4)美國數十年來投入 龐大經費於公私軍事研發單位積累的科技能力與戰略經驗;以及(5)世界頂尖的 13 14. 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 16. Posen, Barry R, “Command of the Commons: The Military Foundation of U.S. Hegemon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8, No. 1 (Summer 2003), p. 10. 25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4) 軍事人才。因此,經濟、軍事、科技權力三種力量的交織,對於成就霸主國的國 際地位,有著深遠的影響。 Posen 甚至進一步指出,「美國在全球擁有的軍事優勢,是美國選擇在武器 裝備上投入龐大資金以及如何分配這些經費的結果,但美國若非擁有主導全球的 經濟與科技權力,美國仍無法作為當今軍事權力的主導國。」15當 Posen 於 2003 年撰寫這篇分析時,根據 OECD 與 SIPRI 資料顯示16,中國 2001 年的科研投資與 軍事花費分別為為 408 億美元與 278 億美元,而美國則為 3,317 億美元與 3,127 億美元,相差甚大。時至今日,2017 年中國與美國的科研投資分別為 4,447 億美 元與 4,836 億美元,軍事花費分別為 2,278 億美元與 6,058 億美元,中國的科技研. 政 治 大. 發與軍事預算均雙雙緊追至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立. 科技權力與軍事權力的交互影響,也與軍事科技的複雜度有關。國家安全學. ‧ 國. 學. 者 Gilli 認為,自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 年至 1914 年)以來,軍事科技的複雜度. ‧. 成指數型增長,新興崛起國要模仿複製最先進的武器系統變得更加困難。Gilli 也 認為,儘管全球化帶來科技外溢效果,且崛起國對於科研的投入,使其能運用由. y. Nat. 先進且需要高知識難度的軍事系統。17. n. al. Ch. er. io. sit. 資訊工程發展出的逆向工程與網路間諜等科技,解開部分軍事科技,但不包括最. i Un. v. 然而,科研創新的投入為長期投資,需要經過多年才會看到回收;科技實力. engchi. 與軍事實力的整合,也需經過多年發酵之後才會顯現。美國現任海軍代理部長 Thomas Modly 直指,北京確實竊取大量美國先進的國防技術,儘管北京目前仍需 費力整合其中的大部分技術,以及試圖掌握這些先進科技所需的複雜指揮控制系. 15 16. 17. Posen, Barry R, “Command of the Commons: The Military Foundation of U.S. Hegemony,” p. 46. Nan Tian, and Aude Fleurant, , “Trends in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 2018,”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April 2019, https://www.sipri.org/publications/2019/sipri-fact-sheets/trends-world-military-expenditure-2018. Andrea Gilli and Mauro Gilli, “Why China Has Not Caught Up Yet: Military-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 and the Limits of Imitation, Reverse Engineering, and Cyber Espionag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3, No. 3 (Winter 2018/19), p. 142. 26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5) 統,但北京近年在科技上急起直追,因此,即使目前北京尚未能與美國海軍實力 匹敵,但「十年之後的北京令人擔心」。18. 第四節. 小結. 本章探討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發展的關係,首先研究科技權力的定義與衡量 方法,透過科技權力的投入項與輸出項的各項指標,分析中國與美國在過去二十 年發展科技權力的軌跡。 本文採用將科技權力區分為「投入項」與「輸出項」的分析角度,因科技權. 政 治 大 國對於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而「輸出項」的分析角度則可觀察該國對於科研投 立 力的投資需要長時間才能回收,觀察一國對於科技權力的「投入項」,可了解該. ‧ 國. 忽略另一項,容易在判斷一國的科技權力時產生偏頗。. 學. 資是否已有能力從「量」的投入轉換為具有商業能量的產出。僅重視其中一項而. ‧. 分析中、美的綜合科技權力,中國明顯仍在追趕之中,但不可否認的是,從. sit. y. Nat. 科技權力「投入項」各項指標所呈現的上升曲線,我們得以獲知中國對於發展科. io. al. er. 技權力的決心。中國 2017 年研發支出總額較 2000 年增加十倍之多,相較美國. iv n C hengchi U 位居世界研發支出第二大國。中、美兩國均投入大筆研發資金發展國家的研發創 n. 2017 年的研發支出 4,836 億美元,中國以 4,447 億美元、僅相差不到 400 億美元. 新能量並培育研究人員,兩國產出科學暨工程相關博士畢業生也相去不遠,但在 創新能力上,與美國仍有一段差距。在科技權力的「輸出項」部分,中、美差距 較「投入項」更大,主因來自美國長時間投資於研發相關資源的累積,展現在其 最高階研發人才的產出、智慧財產權的質量以及其所能產生的收益。 了解中、美科技權力的各項指標之後,欲了解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發展的關 係,也必須考量科技權力與經濟權力和軍事權力的相互影響。中國已經向世界證 18. Mark Magnier, “Top US Navy official expresses concerns about growing threat from Chin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Feb 29, 2020,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military/article/3052977/top-us-navy-official-expressesconcerns-about-growing-threat. 27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6) 明其不容小覷的經濟實力,中國經濟實力於二十一世紀初崛起,並於 2010 年超 越日本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仍然以每年超過 6%的經濟成長率持續成長。 經濟權力的崛起能帶動科技權力的發展,使得崛起國有資本能夠投入科技創新研 發,帶來高素質的的人力資源和頂尖科學家,發展具有輸出能力的智慧財產與工 業製造能力,甚至有能力購併具有關鍵技術的海外公司,唯將經濟權力轉化為一 國的科技、甚至軍事權力,是一個複雜而耗時的過程。然若中國持續在經濟上成 長,且繼續維持國內研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毛額 2%以上的研發強度,則其科 技權力的發展長期之後將有所回饋。 在科技權力與軍事權力相互影響的部分,美國長年盤據國防軍備支出全球第. 政 治 大. 一,且擁有最先進科技打造之尖端武器,而中國在過去二十年發展經濟、成為世. 立. 界製造工廠的同時,也培養其工業製造基礎,其龐大的科研投資,使其有能力運. ‧ 國. 學. 用由資訊工程發展出的逆向工程與網路間諜等技術,解開部分軍事科技,但最先. ‧. 進、需要高知識難度以及複雜系統整合能力的軍事系統仍需長時間有目的性的科 技研發投資才有可能達成。. y. Nat. er. io. sit. 綜上,中國近二十年在發展科技權力上的崛起是真實的,但無論就科技權力 的「投入項」或「輸出項」分析,目前中國仍不足以撼動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n. al. Ch. i Un. v. 因此,透過了解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科技政策,進一步分析中國是否有機會在部分. engchi. 關鍵技術符合科技後發優勢的可能,在未來「彎道超車」,將中國的經濟實力轉 換為科技權力、甚至綜合國家權力,將會是下一章關注的重點。. 28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7) 第三章 中國的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自二十一世紀初受到世界矚目,並於 2010 年 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中國致力於將其經濟實力轉換為科技權力、 甚至綜合國家權力,本章擬就中國科技創新與國家權力發展進行案例分析,透過 整理及回顧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政策重點及現況,探討中國在科技創新的機遇與 挑戰,了解中國是否透過明確的戰略意圖與方向,縮短其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權力 之一與其他領先大國的差距。. 治 政 大 第一節 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回顧 立 ‧ 國. 學. 國內外政策研究者對於創新政策的定義內涵多集中於兩方面,就狹義上來看, 創新政策是由科技政策發展而來,是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結合的產物,而就廣義. ‧. 上定義,創新政策被納入一個更廣泛及有系統的政策體系,包括對創新活動能產. sit. y. Nat. 生影響的所有政策、法律和法規,因此,創新政策與國家科技政策、經濟政策、. io. al. er. 產業政策、財稅政策、教育政策均有密切關係。1本文則重點關注狹義內涵定義的. iv n C hengchi U 依照學者孫蕊等人的歸類,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可分為三個時期:(1) n. 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所結合的中國科技創新政策。. 1978 年至 2000 年科技管理市場化改革階段、(2)2000 年至 2011 年自主創新戰 略及實施階段以及(3)2012 年至今為科技創新治理的現代化階段。以下分別加 以探討。 一、1978 年至 2000 年科技管理市場化改革階段 1995 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科教興國」戰 略,確立了科技創新政策在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位,屬於中國創新政策的萌. 1. 孫蕊、吳金希、王少洪, 「中國創新政策演變過程及週期性定律」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 37 卷第 03 期(2016 年 3 月) ,頁 14~16。 29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8) 芽期。唯此階段的科技創新政策具體措施尚不健全,主要以供給型與環境型政策 為主。 二、2000 年至 2011 年自主創新戰略及實施階段 溫家寶於 2005 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自主創新 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之後,2中共於 2006 年 2 月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 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同年中共國務院做出「關於實施科技規 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為此一時其最具代表的科技創新政策,明確 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建設國家的目標。2006 年 3 月「十一五規劃」,更提出大力 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政 治 大. 在此一階段,創新政策範圍包括法律、資金、基礎建設、人才等領域,企業. 立. 開始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增強。此階段的科技創. ‧ 國. 學. 新政策在於構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以及關注科技創新活. ‧. 動的群眾性和普及性。3 三、2012 年至 2020 年科技創新治理的現代化階段. y. Nat. er. io. sit. 2012 年至今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階段。 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 大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明確表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 n. al. Ch. i Un. 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 engchi. v. 中共國務院於 2012 年頒布「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的意見」,4完善科技支撐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機制,並圍繞新興產業需求部署 創新鍊,以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習近平於 2013 年 10 月時再次強調,在十二五規 劃下的科技創新是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 李斌,「自主創新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 大華網 - 汕頭日報 ,2005 年 03 月 29 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5-03-29/10205496868s.shtml。. 3 3. 孫蕊、吳金希、王少洪, 「中國創新政策演變過程及週期性定律」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第 37 卷第 03 期(2016 年 3 月) ,頁 18。 4 「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 ,新華社(北京) ,2012 年 9 月 23 日, 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2-09/23/content_2231413.htm。 30 DOI:10.6814/NCCU202001056.

(39) 並且強調「讓市場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5此一時期中共的科技創新政策已 走向科技與經濟產業政策的整合。2015 年 5 月李克強首先推動實施製造強國戰略 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即「中國製造 2025」,6其政策著眼於未來十年的科技革 命與產業變革,詳列九項戰略任務(如圖 3-1)、聚焦十大重點領域(如圖 3-2) 並主攻智慧製造等五項重大工程,企圖引領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強國。.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圖 3-1 中國製造 2025 九項戰略任務. ‧. 資料來源: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製造 2025》的通知」,自行整理繪製。.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3-2 中國製造 2025 十大重點領域 資料來源: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製造 2025》的通知」,自行整理繪製。. 5. 6. 「習近平:實施創新驅動不能等待觀望懈怠」, 新華社 (北京), 2013 年 10 月 01 日 , http://news.12371.cn/2013/10/01/ARTI1380615145204748.shtml。 「 國 務 院 關 於 印 發 《 中 國 製 造 2025 》 的 通 知 」, 國 務 院 , 2015 年 5 月 8 日 ,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5-05/19/content_9784.htm。 31 DOI:10.6814/NCCU20200105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Working Group on Trade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 Fourth Session - Note on the Meeting of 28 November 2002, WT/WGTTT/M/4. Working Group on Trade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107 Administration of the Foreign Professionals Engaging in Arts and Performing Arts and the Documents Required for Foreign Professionals Engaging in Arts and Performing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