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舊有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改善方案之研究-以臺北車站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舊有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改善方案之研究-以臺北車站為例"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工學院產業安全與防災學程 碩 士 論 文 舊有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 改善方案之研究-以臺北車站為例 Analysis on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Passive and Active Fi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Old Special Buildings Selected Taipei Main Station as an Investigation Example. 研 究 生:張敬桐 指導教授:陳俊勳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

(2) 舊有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 改善方案之研究-以臺北車站為例 Analysis on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Passive and Active Fi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Old Special Buildings Selected Taipei Main Station as an Investigation Example 研 究 生:張敬桐 指導教授:陳俊勳教授. Student:Chang, Ching-Tung Advisor:Dr. Chen, Chun-Hsun. 國立交通大學 工學院產業安全與防災學程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Safety and Risk Management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Requirema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Industrial Safety and Risk Management December 2007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

(3) 舊有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 改善方案之研究-以臺北車站為例 學生:張敬桐. 指導教授:陳俊勳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產業安全防災學程碩士論文. 中文摘要 現行國內申請新建「特種建築物」 ,係依「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 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為其辦理程序。因此「特種建築物」自其提出申 請,即已被列管,並嚴格要求建築物啟用後即應保證使用用途之穩定,建 置健全之防災安全管理機制,維持所屬防災設施設備之正常運作。 隨時代之演進,當舊有之特種建築物因現實需要必須辦理建築物變更 申請時,所產生執行程序及性能驗證上之諸多疑義,都是現在必須嚴肅面 對與討論之課題,建立一套特種建築物未來面臨增建、改建、變更使用或 防火設施設備必要改善時之審查及勘驗作業模式已有事實上之需要。 本研究係以臺北車站為例,首先,在第二章文獻回顧中,辨識並分析 本建築之火災危害風險條件;蒐集既有相關建築、消防法規規定,釐清特 種建築物申請之審查勘驗之實施方法與程序;整理現行防火設備設施設置 依據;分析其應有之避難安全性能;並評估建立特種建築物變更申請應有 之標準作業流程,以試圖解決現行法令要求仍有不適用之難題。 在第三章中,著重對特種建築物使用現況之了解,對於所屬防火設施 設備全面檢討缺失並予彙整。而於第四章中說明改善規劃之準則,以首重 人命避難安全之建築物自救功能為出發點,研擬該特種建築物現有防火設 施設備之改善方案,並檢討分析其可行性。最後在第五章中,補強說明應 用在特種建築物必要特定防火設施設備之性能規範,及初步評析相關避難 安全計算檢證之應用方法,以強化改善方案規劃之完整性及嚴謹度。 希望本研究之成果,拋磚引玉匯聚更多各方先進、學者專家參與,提 供更多寶貴的意見與建議,以補充本文之疏漏,使本研究成效更加完善, 藉以提供未來相關主管機關研辦特種建築物變更申請作業之參考。 i.

(4) Analysis on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Passive and Active Fi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Old Special Buildings Selected Taipei Main Station as an Investigation Example Student:Chang, Ching-Tung. Adviser:Prof. Chen, Chun-Hsun. Degree Program of Industrial Safety and Risk Management Master Degree Program of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英文摘要 The present procedure for the applying special building in Taiwan is according to the dealing principle, which is first evaluated and reviewed by Interior Ministry and then approved by Executive Yuan. Therefore, such building is under restraint as soon as it files to apply as a special building. In addition, it is required to guarantee to retain the original usage purpose of building, to establish the safety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hazard prevention, and to maintain all normal operations and functions of hazard prevention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As time evolves, the existent special building may need to apply to change its original usage purpos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new assignments. Then, it might cause many doubts for the execut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hich are the serious problems that must be faced with. Appar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the appropriate review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 for the augment, remodel, and changes of usage purpose or hazard-prevention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of the special building. This research selected the Taipei Main Station as an investigation example.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Chapter two, the risks of fire hazard were firstly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r this station. ii.

(5) The present building and fire codes were collected to recognize the review and inquisiti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The accordance of present fire prevention facility and equipment was arranged. The safe egress performance was analyzed. Finally, the standard application procedure for changing the usage of special building was apprais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adequat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present codes. Chapter three emphasize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usag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special building.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es of mistakes taken by an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fire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are carried as well. Chapter four explains the planning principal of improvements. The top priority is the egress safety of occupants, who are in the building that can provide the self-saving life functions. It i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esent fire protection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together with the executable feasibilities. In the next chapter five, it provides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or performance-based criteria) and the primary analysis of evacuation simulation to reinforce the completeness and compactness of the improving proposals. It is hoping that the present work can provide an initiative for the researchers, experts and AHJs to participate such program to provide more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to let this thesis become more complete. Then, the results can serve as a foundation and reference for applying the refurnishing of the special building for the owner.. iii.

(6) 誌. 謝. 身為民國 86 年即通過國家考試之專技人員(消防設備師) ,至今從事 防火工程實務領域已逾十年,整體業務執行之過程,每每承受諸多社會對 於國內整體火災防制技術成長之期許,已非僅止於法令規定之服務項目即 可滿足,愈是深入探究防火技術原理,愈能體會此工作領域之專業性及廣 闊度。為不斷塑造與落實專門技術人員之形象與職能,除多方參閱國內外 相關建築防火之法規、技術、工法等資訊並予分析比較,能有少許心得之 外,進入高等學府,習得完整災害防治概念並因此架構防火工程理論體系, 一直是個人認為可以解決職涯職務困惑之良方。 進入研究所學程之時機,恰是個人職場規劃之轉捩點,隨後工作業務 面之調整及執業新舊經驗之變化,可供研究之主題大量湧現,一時之間, 出現難以取捨之窘境,學業進展臨時停滯,正苦於無能為社會提出些許研 究貢獻時。恩師. 陳俊勳教授的包容與指導,適時演繹了傳道、授業、解. 惑之師道精神。從此得以一無旁顧,順利完成研究所之學程。 徐博士一量,亦師亦友,熱心助人,總是給與後進者最多之建議與指 導;邱博士晨瑋、王博士國光、陳組長建忠、雷博士明遠等師長溫厚的關 心與教誨,最是對學生提攜之展現。 能夠恰使工作與學業相結合,首先感謝總經理黃文德學長的支持,及 李副總、良煜、又禎、政義、志鵬等所有同仁鼎力協助工作之進行,願以 此文分享共同努力之成果。 此外,銘毅學長、恩書學長、寶珠學姊等人經驗之傳承,同門師兄弟 孫明、虞佳、俊文、炎邦及全班同窗好友的相互勸勉,都是大家都能順利 完成研究所學程的激勵動力。 當然,最感謝的,還是來自家人的體貼與支持,讓我在工作與家庭間, 又能兼顧學業的完成! 在這段學習與成長的歷程中,仍有許多貴人尚未提及與言謝,謹以此 文獻給所有關心我鼓勵我的師長、同學、同事以及親愛的家人,感謝各位 的成就!. iv.

(7)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 謝 .................................................................................................................. iv. 目. 錄 ....................................................................................................................v. 圖目錄 ................................................................................................................. vii 表目錄 .................................................................................................................. ix 一、緒. 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研究範圍與限制.......................................................................................3 1.3、研究方法與流程.......................................................................................4 二、文獻回顧........................................................................................................7 2.1、特種建築物火災危害辨識.......................................................................7 2.2、國內相關法規之引用說明.....................................................................11 2.3、特種建築物申請程序分析.....................................................................15 2.4、建築防火設施設備設置現行法規之要求.............................................22 三、建築物現況分析..........................................................................................26 3.1、基地概況分析.........................................................................................26 3.2、建築物概況分析.....................................................................................30 3.3、特種建築物原有申請範圍.....................................................................38 3.4、旅運容量評估分析.................................................................................39 3.5、防火避難設施現況分析.........................................................................41 3.6、消防安全設備現況分析.........................................................................53 四、建築防火設施設備改善方案之建立..........................................................64 4.1、改善規劃之準則.....................................................................................64 4.2、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方案.........................................................................67 v.

(8) 4.3、消防安全設備改善方案.........................................................................73 4.4、改善方案可行性評估.............................................................................81 五、建築防火避難性能設計分析......................................................................85 5.1、防火安全區劃.........................................................................................86 5.2、地下街連接緩衝區.................................................................................90 5.3、火警監控系統.........................................................................................96 5.4、挑高空間自動滅火系統...................................................................... 100 5.5、煙控模式.............................................................................................. 105 5.6、避難逃生時間與避難標示配置...........................................................110 5.7、防災中心及緊急通信連絡...................................................................114 六、結論與建議................................................................................................117 6.1、結論 .......................................................................................................117 6.2、建議 .......................................................................................................118 參考文獻 ........................................................................................................... 120 附錄一、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 .................. 124 附錄二、臺北車站鄰接地下街緩衝區之建議改善構想 .............................. 128. vi.

(9) 圖目錄 圖 1.1、研究流程圖..............................................................................................6 圖 2.1、風險評估矩陣..........................................................................................7 圖 2.2、特種建築物申請審議流程圖................................................................16 圖 2.3、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作業流程圖............................................................21 圖 2.4、性能式設計流程圖................................................................................22 圖 3.1、臺北車站特定區都市計劃區分示意圖................................................28 圖 3.2、臺北車站周邊道路與交通設施狀況....................................................28 圖 3.3、臺北車站與捷運轉乘樓層路線圖........................................................29 圖 3.4、臺北車站基地與各消防分隊之分佈關係圖........................................29 圖 3.5、臺北車站大樓使用示意圖....................................................................30 圖 3.6、臺北車站G+1 大廳層出入口................................................................33 圖 3.7、臺北車站U-3 轉乘區連通出入口 ........................................................33 圖 3.8、臺北車站U-1 穿堂層出入口連通概況 ................................................34 圖 3.9、臺北車站U-1 穿堂層連通出入口 ........................................................34 圖 3.10、臺北車站G+1 層各式樓梯示意圖......................................................36 圖 3.11、臺北車站U-1 層各式樓梯示意圖.......................................................36 圖 3.12、臺北車站U-2~G+2 直通樓梯電扶梯外觀及位置 .............................37 圖 3.13、臺北車站大樓防火避難設施主要缺失現況(1).................................50 圖 3.14、臺北車站大樓防火避難設施主要缺失現況(2).................................51 圖 3.15、臺北車站大樓防火避難設施主要缺失現況(3).................................52 圖 3.16、臺北車站大樓消防安全設備主要缺失現況(1).................................61 圖 3.17、臺北車站大樓消防安全設備主要缺失現況(2).................................62 圖 3.18、臺北車站大樓消防安全設備主要缺失現況(3).................................63 圖 4.1、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改善規劃流程圖........................................66 圖 4.2、G+2 以上樓層及垂直管道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構想圖 .......................71 圖 4.3、G+1 大廳層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構想圖 ...............................................71 圖 4.4、U-1 穿堂層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構想圖 ................................................72 圖 4.5、U-2 月台層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構想圖 ................................................72 圖 4.6、消防滅火系統改善構想圖....................................................................78 vii.

(10) 圖 4.7、G+1~G+7 挑高空間滅火系統設置構想圖 ..........................................78 圖 4.8、火警監控系統改善構想圖....................................................................79 圖 4.9、緊急廣播系統改善構想圖....................................................................79 圖 4.10、避難逃生及消防搶救必要設備改善構想圖......................................80 圖 4.11、臺北車站防災中心預定設置位置構想圖..........................................80 圖 5.1、緩衝區示意圖(一)未設挑空區者應設置排煙設備 .......................92 圖 5.2、緩衝區示意圖(二)設置挑空區者得免設排煙設備 .......................92 圖 5.3、臺北車站連接東南側站前地下街應設緩衝區....................................93 圖 5.4、臺北車站連接東北側中山地下街緩衝區............................................94 圖 5.5、臺北車站連接北側台北地下街緩衝區................................................94 圖 5.6、臺北車站連接西北側台北地下街緩衝區............................................95 圖 5.7、臺北車站連接西南側新世界地下街應設緩衝區................................95 圖 5.8、火災成長曲線與消防對策關係圖........................................................96 圖 5.9、滅火系統設置性能目標概念圖......................................................... 104 圖 5.10、滅火系統有效性概念圖................................................................... 104 圖 5.11、臺北車站挑高空間煙控性能構想................................................... 109 圖 5.12、臺北車站地下場站煙控性能構想................................................... 109 圖 5.13、臺北車站適用之避難標示及引導指標............................................112 圖 5.14、臺北車站大樓主要疏散動線示意圖................................................112 圖 5.15、臺北車站避難動線構想示意圖........................................................113 圖 5.16、防災中心構造設備配置示意圖........................................................116. viii.

(11) 表目錄 表 2.1、國內外地下場站重大災例回顧與分析..................................................8 表 2.2、特種建築物應用執行法規一覽表........................................................14 表 2.3、特種建築物申請書................................................................................17 表 2.4、地下建築物防災計畫書及管理維護計畫書內容................................18 表 2.5、防火避難設施條文摘要一覽表............................................................23 表 2.6、消防安全設備條文摘要一覽表............................................................24 表 2.7、NFPA 130 防火避難設計條文摘要一覽表 ..........................................25 表 3.1、臺北車站大樓各樓層使用用途概要表................................................31 表 3.2、臺北車站特種建築物登記用途概要....................................................38 表 3.3、臺北車站 95 年 1~12 月及 96 年 1~5 月上下車人數統計表 .............40 表 3.4、臺北車站防火避難設施現況檢討概要表............................................47 表 3.5、臺北車站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概要表....................................................58 表 3.6、臺北車站消防安全設備現況檢討概要表............................................59 表 4.1、臺北車站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方案檢討表............................................68 表 4.2、臺北車站消防安全設備改善方案檢討表............................................74 表 4.3、臺北車站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方案可行性評估檢討表 .......................82 表 4.4、臺北車站消防安全設備改善方案可行性評估檢討表 .......................83 表 4.5、臺北車站大樓特種建築物環境影響評估檢討表................................84 表 5.1、防火安全區劃功能目標及其構成部件................................................86 表 5.2、臺北車站大樓相關防火區劃防火時效一覽表....................................89 表 5.3、臺北車站連接地下街緩衝區設置檢討表............................................93 表 5.4、火警防護分區範圍規定一覽表............................................................99 表 5.5、臺北車站煙控系統設計對策一覽表................................................. 108 附錄二表.1、臺北車站大樓鄰接緩衝區改善措施一覽表............................ 129. ix.

(12) 一、緒 論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因應社會之發展與進步,國內許多建築物因用途、構造特殊或其他特 別需求,於建構時未能、也未必需要完全符合建築法規之要求,依建築法 第 98 條之規定:「特種建築物得經行政院之許可,不適用本法全部或一部 之規定」,所謂「特種建築物」乃應運而生。為取得建築使用之權利,另 以「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為申請核可之權 宜管道。此類建築物為數眾多,建築用途型態亦然五花八門,其中室內具 有挑高或廣闊空間者最具代表性,例如國內交通建設中呈現國家門面表徵 之機場航廈、鐵路車站等均屬之。 此類「特種建築物」依其申請目的,自核可之日起,即已被列管,並 嚴格要求建築物啟用後應保證申請時建築使用用途之穩定,且應因時制宜 維護修訂營運所需之防災安全管理機制,並妥善維持所屬防災設施設備之 正常運作。但隨時代之演進,當舊有之特種建築物或有下列各種現象浮現 時: (一)因現實需要而調整全部或一部建築使用用途; (二)因內部人員活動動線改變而調整其防火避難設施構造; (三)因內部消防安全設備老舊必須汰換更新; 為因應法令之更新,對於建築物內部使用行為改變時如何做適法性之處 理,下列疑義都是我們現在必須未雨綢繆而嚴肅面對與討論之課題: (一)如何重新辦理特種建築物變更申請? (二)與審理新建特種建築物之程序有何不同? (三)防火避難設施如何改善始能符合當前建築法規之適用? (四)消防安全設備如何改善始能符合當前消防法規之適用? (五)實施性能式替代方案之可行性如何? (六)如何重新驗証建築物之避難安全性能? (七)如何維持並確保改善期間建築物營運使用之正常? 因此,建立一套特種建築物未來面臨增建、改建、變更使用或防火設施設 備必要改善時之審查及勘驗標準作業模式,已有事實上之需要。為求敘述 方便,本文中所稱「防火設施設備」 ,係指建築法規所謂之「防火避難設施」 及消防法所規定之「消防安全設備」之統稱。 1.

(13) 本研究即以臺北車站為例,以檢討特種建築物在建築物部分用途改 變、防火設施設備更新需求出現時,進行評估改善方案可行性分析,研擬 特種建築物變更申請之程序。其需求概要說明如下: 該車站大樓於 73 年 6 月 27 日由臺北市政府報行政院核准免申請建照 興建,業經行政院於 73 年 8 月 29 日核復。車站本體新建工程於 80 年 11 月 14 日竣工後,交通部並按照程序完成驗收,報行政院核備,經行政院於 81 年 5 月 5 日函復在案,獲行政院核定為特種建築物。而最初車站防火避 難設施與消防安全設備之規劃及設計基礎僅為臺北車站主體(包括建築 物、用途、避難逃生動線及收容人數等) ,且依據當時之建築技術規則、相 關消防法規,並參照美國 NFPA130 規範配置完成。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快速便捷交通設施(台北捷運 與台灣高鐵)之陸續擴建,提供旅客便利商業服務空間之建構及促進觀光 發展之聯合開發建築,由於地面使用空間之不足,上揭公共建設必須地下 化才能滿足使用之需要。臺北車站位居上述各項重大建設之連接樞紐,業 已完成三鐵共構(臺鐵、高鐵、捷運)及與地下商店街之連結,雖然足以 因應社會變遷需要,提供更多快速便利之營運服務,然就建築物管理使用 之層面,如今卻面臨違反現行建築法令與核定特種建築物使用規定之疑 慮,主要之影響如下: (一)增加原有建築開口部分,防火區劃改變。 (二)旅運流量、通行及避難逃生動線皆已改變。 (三)車站內部設有商業空間,與原核定特種建築物使用用途不符。 就消防設備使用角度審視,臺北車站多元化使用形態之轉變,固然滿 足普羅大眾之期許,但車站內部提供的防火設施設備之服務壽命近二十 年,一旦火災或其他災變發生時,為滿足保障站內人員生命安全之目標, 便需重新考慮下列等等因素: (一)既有設備之設置數量是否充分? (二)設置方式是否符合當今之法令標準? (三)現有消防防災設備之功能是否完整? (四)是否具有與外部救災、聯防單位直接通聯之能力? (五)防災設備規格是否具備未來擴充之功能? 同時,必須要進行深入之查勘訪調、分析與評估,並妥善研擬適當之改善 對策,才能確保改善完成後之使用管理達到安全可用之目的。 2.

(14) 基於保障旅客生命財產安全及符合建築消防法規要求,臺北車站大樓 應就現有防火避難設施與消防安全設備為基礎,重新檢討,並依實際現況 評估結果,研擬防火設施設備改善對策與特種建築物變更送審規劃方案, 以達成建築防火性能上安全、合理、有效、經濟之成效,本研究之預期目 標如下: (一)釐清地下車站之火災危害風險因子。 (二)探究特種建築物防災避難自救解決對策。 (三)改善臺北車站之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 (四)分析臺北車站防火避難安全性能設計之可能方法。 藉防火設施設備硬體改善之規劃分析,以協助架構完整之防災計劃, 強化建築物內部防災避難自救能力,提供車站與周邊營運管理單位未來修 訂消防防護計畫,實施共同防火管理制度之參考,增進災害緊急應變效率。 1.2、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對象為臺北車站,針對特種建築物變更暨所屬防火設施設備 改善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範圍包括臺北車站大樓(含東西側停車場) 及其所屬之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簡稱防火設施設備) ,必要時, 得包含基地與周圍交通環境之調查研究等。 基於研究討論重點必須聚焦之理由、研究進行時間之限制與研究對象 界定之範圍,下列與臺北車站相連之週邊建構物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其 說明如下: (一)臺北車站鄰接之地下鐵路隧道部份: 臺北車站係臺灣鐵路管理局所屬現有固定式軌道交通系統之地下交通 設施之ㄧ。本鐵路軌道系統其主要設施之鐵路隧道及其地下場站雖為定著 於地面下具有頂蓋、梁、柱及牆壁,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建築法第 4 條), 但由於其中之鐵路隧道部分未被認定為屬於建築法所規定必須實施建築管 理之對象構造物,故其構造物應由該構造物所屬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亦即 臺灣鐵路管理局)來進行相關管理,而非由中央或地方主管建築機構來管 理,因此不列入特種建築物申請審查範圍內。且事業主管機關對於地下鐵 路隧道部份之相關防火設施設備設置規定、防災安全管理運作模式等另有 完善之實施方案。因此,臺北車站鄰接之地下鐵路隧道部份不在本研究探 討範圍內。 3.

(15) (二)臺北車站 G+2 層裝修中之商業空間: 本研究進行期間,臺北車站內 G+2 層商業空間已有新任承租業者正值 裝修中,施工中現場實施工地進出管制,以至於車站大樓全棟所屬防火設 施設備實際勘驗受到限制無法完成,僅能就原留現況圖與調閱承租業者之 設計施工圖進行檢視並研判。此外就現行法令規定,由於建築物內部用作 商業空間使用,其防火設施設備之設置均應採行最嚴格之標準,並無任何 得以放寬減免之認定條件,經初步評估,該裝修工程所設計之防火設施設 備應已具備完整之防護且符合現行規定,其結果與本案研究之目的並無衝 突,故不列入本研究探討範圍內。 (三)臺北車站 U-1 層緩衝區外周邊鄰接之地下街: 本研究係以臺北車站大樓結構主體為主,由於在地下一層(U-1)因 相鄰地下街之開通,透過緩衝區得以相互進出,形成車站在地下一層平時 通行及緊急避難路徑上之改變,因此須將車站側鄰接緩衝區之防火區劃規 定加以研究,並提出車站方面應採改善方案,以成立車站本體對外單方面 有效避難安全區劃之措施。但就換衝區之本質係地下街(即「建築技術規 則」所規定之「地下建築物」)應設附屬建築之ㄧ部分,亦是地下街直接通 達地面之主要避難路徑,基本上應具有獨立完整之防火區劃。本研究僅列 出其應有防火設施設備之規定,至於緩衝區改善方案與地下街避難路徑是 否可經由經緩衝區進入車站本體之討論,需考慮更複雜之人流行為因素與 改善權責之認定,因研究時間之限制,不在本研究探討範圍內。 1.3、研究方法與流程 1.3.1、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方法應就臺北車站大樓(含東西側停車場)及所屬防火設施 設備之使用現況進行調查與分析,蒐集現行法令規定、國外設計案例、防 火工程學理與防災設備技術等相關文獻,據以檢討比對之參考,並依其適 法性、堪用條件及性能驗證多方面評估之結果,擬具確切可行之改善方案, 為因應臺北車站當前與未來多元化使用條件,建構通過特種建築物變更使 用申請核可之標準作業程序為目的,以嘗試解決現行法令要求仍有不適用 之窒礙。 因此本研究以文獻探討法、調查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及結果歸納法等 為主要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4.

(16) (一)文獻探討法(Literature Survey Method) 蒐集、整理並翻譯國內、外有關地下場站防火避難設施、消防安全設 備及相關防災設備之種類、構造、工程原理、設置基準、法令規定、管理 規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設計實例等相關文獻,進行系統式之整理與 分析,作為本研究改善實務探討之理論依據。 (二)實地調查法(Field Survey Method) 透過實地現場踏勘與直接人員訪談之方式,取得研究標的之基地周圍 環境,建築物使用概況與防火設施設備設置、使用、維護情形,改善配合 需求等各項條件之情況,彙整各項直接調查紀錄並歸納為可用之圖表資 訊,作為比較、分析、研究及擬定初步規劃準則之參考。 (三)比較分析法 比對臺北車站防火設施設備設置現況與現行國內外地下場站設計相關 法令,如「建築技術規則」 、 「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 、新版「原 有合法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 、NFPA 130「Standard for Fixed Guideway Transit and Passenger Rail Systems 2007 Edition」與其他案 例文獻等,逐項進行比對分析研究,釐清防災系統設置上仍未滿足相關規 定之部分,應用上仍待驗證之性能等,並參考「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 種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之規定,歸納研究所得結果,研擬改善工法、 驗證避難安全方案及送審作業準則等對策,提出本研究之成果初稿。 (四)結果歸納法 將本研究擬具改善規劃之初步結果、改善方案之可行性探討與防火避 難性能設計目標之驗證等,均以表列方式予以扼要歸納,以利檢視判讀與 提供未來改善方案執行時之檢核項目(Check List)。 其中,屬性為分析、檢討類之表格,係依其相關檢討項目依序逐項說 明並酌增必要之備註欄位;屬性為評估、研判類之表格,除依檢討項次外, 另需詳列檢討細項(Check List)以供評估之用,必要時,並增補檢核確認、 結果判定或備註補充等欄位,以利歸結舊有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改善 方案之可行性、完整性及嚴謹度,俾使本研究之結論更為完整周延。. 5.

(17) 1.3.2、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如 圖 1.1 所示:. 圖 1.1、研究流程圖. 6.

(18) 二、文獻回顧 2.1、特種建築物火災危害辨識 「火災,是火失去控制而蔓延的一種災害性之燃燒現象」[1]。中國學 者范維澄氏等在其新著中提出近代火災更貼切之定義。我國學者陳弘毅氏 已曾定義「火災是指火違反正常用途,因燃燒作用而生獨立延燒之狀態。 易言之,火災乃違反人的意思而發生或擴大之燃燒現象」[2],均同時描述 火災之所以可怕,係因火之然燒現象失去控制違反人意,且有無限蔓延、 擴大之特性,若無有效之控制或預防對策,極易釀成巨大之生命財物損失。 因此,事先評量火災造成之危害風險,是評估與預測建築物應投入多少防 火安全管理系統(包含防火設施設備建置)防護預算之前期作業。 「風險」之概念,通常採用下述定義: 「風險為產生不利後果的嚴重程 度及其發生之概率」。同理,「火災風險」可以描述為「潛在火災事件產生 之後果及其發生之概率」。因此,火災風險的基本表示公式為:. R = ∑ (Pi × Ci ) i. 式中,Pi表示單一火災事件發生之概率(Probability),Ci表示該事件產生 之預期後果(Consequence),或表示其嚴重性(Severity)。通常,衡量風 險時主要考慮以下三種後果類型:人員風險、財產風險(包含營運中斷之 經濟損失)及環境風險等。一般常以風險矩陣法分析風險發生機率多寡及 後果嚴重度來評量風險之容忍度 [1],如下 圖 2.1 之說明:. 風險概率增加. 不可接受之 風險範圍 風險臨界區域. 可接受之 風險範圍. 風險嚴重性增加 圖 2.1、風險評估矩陣 7.

(19) 火災風險評估方法有許多種,選用初步危害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就足以統計風險發生機率及嚴重後果,臺北車站特種建築 物火災危害之辨識可依下列步驟進行: (一)蒐集、調查與了解過去的經驗和類似場所火災事故發生之情況。 (二)辨識、研判與確定危險發生之原因。 (三)研究危險源,轉化為火災事故之觸發事件。 (四)進行危害定性分析。 為防止固定式軌道大眾運輸系統遭受火災危害與驗證乘客人員避難逃 生安全,我國針對公共車站防火措施之研究堪稱完備,諸如我國許多學者 在提出固定軌道運輸系統防火設施設備規劃與防災研究對策時 [3][4],對 於世界各國地下車站歷年來重大災例已有蒐集相當完整之紀錄並完成系統 化之整理 [5][6]。本研究就地下場站曾經發生之重大災例參考相關文獻摘 錄整理如下 表 2.1,以供辨識地下場站之火災風險。經研判地下場站重大 災例之發生不必全然係由火災所引起,然而造成重大人命傷亡之主因,仍 不外乎是濃煙毒氣遮蔽視線,避難逃生路徑遭阻斷、消防防災系統功能失 效,滅火困難延誤搶救時效等。 表 2.1、國內外地下場站重大災例回顧與分析. 時間. 地點. 傷亡人數. 英國倫敦地鐵之 利物浦街車站(Liverpool Street) 死亡:56 人 2005/7/7 國王十字站至羅素廣場站 受傷:700 人 (King’s Cross – Russell Square) 艾奇維爾車站(Edgware Road) 韓國大邱地鐵之 死亡:198 人 2003/2/18 中央路站 受傷:146 人 死亡:12 人 1995/3/20 日本東京地鐵 受傷:5512 人 1994/5/26 台灣臺北車站 1991. 1987/11/18. 瑞士蘇黎世地鐵總站. 英國倫敦地鐵之 國王十字站(King’s Cross). 受傷:10 人. 事故原因 連續 3 起人為恐怖攻擊炸 彈爆炸案件. 人為點燃汽油縱火 奧姆真理教徒釋放沙林毒 氣煙霧 地下二層繼電器電線走火. 電線短路引燃列車車廂釀 成火災 乘客亂丟菸蒂,掉落木製 電扶梯之間隙,引燃自動 死亡:32 人 扶梯之潤滑油起火,再因 受傷:100 餘人 扶梯之溝渠效應,以致跨 樓層延燒. 受傷:58 人. 8.

(20) 因此,辨識並研判固定式軌道鐵路運輸系統地下場站之火災危害風險 因子,便成為研擬臺北車站防火設施設備改善對策前首要之研究。國內相 關著作 [2]、研究 [3]及論文 [7]等文獻,對於地下場站建築空間型態之火災 危害特性多作分析,歸納如下: (一)地下空間型態之特徵: 1. 空間封閉,位置辨識困難,容易迷失方向感。 2. 到達地面仰賴樓梯設施,垂直距離長,向上步行容易疲累。 3. 步行距離明顯受通往地面之出入口數量、位置、大小之限制。 4. 自然光與外氣供應有限,換氣不良,易蓄積有害氣體。 5. 地面難以掌握地下空間之內部狀況;地下空間內部亦不易掌握地面 外界之各種情況。 (二)地下空間火災特性: 1. 外氣供應受限,火災時易因不完全燃燒或悶燒產生大量濃煙。 2. 開口有限,排煙困難,火災發生地點及火勢狀況難以辨識掌握。 3. 地下層結構複雜,用途分歧,火勢蔓延快速,火災現場瞬息萬變。 4. 空間密閉,散熱困難,易蓄積高溫,火場溫度上升快。 5. 大量高溫燃氣,一旦接收新鮮空氣進入,容易產生二次爆炸或回燃 之風險。 (三)避難逃生不易: 1. 火災之熱、煙、毒氣難以排出室外,而易蓄積並流入避難路徑。 2. 地下空間火災時,火煙擴散蔓延之流動路徑常與避難方向相同。 3. 採光或照明不足,因濃煙遮蔽,視線不良,影響逃生路徑判斷。 4. 群眾因急欲求生之本能,產生不安、恐慌之負面心理,而造成盲從、 壓迫、擁擠之危險行為。 5. 排氣效果不佳,需仰賴大規模耐高溫之通風換氣及排煙設備。 (四)消防搶救困難: 1. 消防進入搶救活動與避難路徑方向相反,容易延誤搶救時機。 2. 受地下空間地形、距離及設施之阻隔,內外通信連絡困難。 3. 受出入口及空間限制,同時間不易容納大量消防搶救人員及裝備進 入內部救災。 4. 消防人員需仰賴空氣呼吸器具,容量有限,搶救活動範圍受限。 5. 因滅火大量用水,排放不易,造成嚴重水損。 9.

(21) 同時,相關研究文獻說明,歸納在火場中影響避難行為、安全逃生之 主要因素如下 [6]: (一)避難者之行為與活動力,習性與背景,角色定位與相關避難經驗。 (二)建築內部空間配置,用途特性,環境條件,人群擁塞滯留之範圍。 (三)避難訊息之取得,消防安全設備與防火避難設施之影響。 (四)避難安全路徑之確保,其他替代性避難路徑之規劃。 (五)消防單位、建築物內安全管理單位與一般人員之應變反應機制。 研究火災中避難行為模式之結果顯示,人們在火災中的反應大體可分 為三個主要步驟: (1)火災跡象的察覺、 (2)火災事故的確認、 (3)採取 逃生行動 [8]。因此,火場中人員避難逃生行動能否安全成功之關鍵,取決 於二個時間評估概念: (一)可用安全疏散時間(Available Safety Egress Time,ASET): 代表從起火時刻到火勢發展對人員安全構成危險所需的時間。ASET 包括火災發報時間 ta 及火勢發展對人員構成危險的時間 th。. ASET. =. t. a. +. t. h. 火災發展之副產品,熱輻射、熱能、煙氣(濃煙及有毒氣體)等,都 會對人體產生重大危害。因此,防火工程中透過量化熱輻射通量(KW/m2 或 W/cm2)、空氣溫度(℃)、CO 或其他有毒氣體濃度(%)、煙氣距離地 面之高度(m) 、能見度(m)等環境物理參數來表示危險狀態。利用火災 成長動態模擬估算,上述參數取其計算結果,達到有害人體臨界設定值之 最短時間為危險發生時間。 (二)必要安全疏散時間(Required Safety Egress Time,RSET): 代表從起火時刻到人員得以疏散到達安全區域的時間,RSET 包括火 災察覺時間 tf(火災跡象察覺) 、行動準備時間 tp(火災事故確認)及人員 移動時間 tm(採取逃生行動) 。其中行動準備時間 tp 又可分為火災辨識時間. ti 及反應時間 tr;人員移動時間 tm 則與建築物內人員分佈密度 D(人/m2)、 流動速度 V(m/s)、人流動率 Q(人/(m‧s))等特徵有關。. RSET. = t f + t p + tm = t f + ( ti + t r ) + t m. 火災察覺時間可實際量測防災系統各設備運作連動時間而算出,行動 準備時間可由安全管理機制應變所需時間評量計算而得,人員移動時間可 由研究紀錄或法規標準等作為依據,或現場實際測得。 當建築物必要之安全疏散時間小於可用之安全疏散時間,則認為是建 10.

(22) 築物中人員能夠安全疏散之基本條件,表示公式為:. REST ≤ AEST. ,亦即. t +t +t t +t f. p. a. m. ≤1. h. 釐清避難安全之性能原理之後,可引導出規劃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設 置與避難逃生安全性能之關係,解決之重點概念建議如下 [9]: (一)縮短控制因子 tf、tp 的時間:儘早探知火災之發生,即時發布疏散廣 播,減少火災確認時間,即可增加避難可用之時間。 (二)減少控制因子 tm 的時間:良好避難路徑設計及適時的避難誘導,可 縮短人員避難行動所需之時間,完成逃生安全目的。 (三)延長控制因子 th 的時間:正確進行初期滅火及規劃良好之防火區劃 以阻隔延燒,可延緩避難危險環境出現之時間。 綜合上述說明,臺北車站結合三鐵共構交通運輸的旅運人群,內部包 容地下商場、商業空間及周邊連通地下街,在建築使用型態上而言,呈現 多元化及複雜化的空間特性;而不同交通營運單位在車站範圍內之管理介 面與權責互相影響下,更形成使用上、搶救上與管理協調上的複雜性,當 火災或其他災變發生時,倘若車站本身之防火設施設備設置不足、避難動 線及其標示指引規劃不良、維運管理人員應變能力訓練不足、或交通運輸 單位防災疏散計畫彼此協調整合不佳時,人命安全將遭受極大之威脅。 2.2、國內相關法規之引用說明 由於臺北車站大樓被認定為屬於「建築法」[10]規定必須實施建築管 理之對象構造物,故須依照該法之相關規定辦理建築使用許可,一般建築 物辦理使用用途變更時,係依照「建築法第七十三執行要點」[11]之規定, 評估建築物用途跨類組時有關「建築技術規則」[12]防火構造、區劃、避 難設施等項目之檢討。實務上,本站由於原先以「特種建築物」申請,經 行政院之許可排除適用「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之規定辦理。行政 院許可特種建築物之程序,係將相關案件交由營建署審議,故營建署訂有 「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13]以為執行之依 據,並於 2007 年 7 月 20 日修正,增列第 8 點有關特種建築物使用用途變 更、增建、改建、修建之相關規定。其檢討模式仍可參考「建築法第七十 三執行要點」。其中有關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之要求,由於地下 場站為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依據前述處理原則第 3 點第 6 目之規定,應 11.

(23) 檢具「防災計畫」(火災安全為主)[14]送內政部審議。復因建築物內設 有商業空間,「建築技術規則」第 3 條之 4 規定應備「防火避難綜合檢討 報告書」[15]或「建築物防火避難性能設計計畫書」[16],送中央主管建築 機關認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公佈發行之「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 技術手冊」[17],亦將車站列入適用評估對象之範圍。 至於建築物內現有防火避難設施堪用性之評估,營建署訂有「建築物 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請辦法」[18]可資引用;舊有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 改善規定,依 2007 年 5 月 16 日新頒布之「原有合法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 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19],並同日施行,將現役建築物全部納入檢討, 已取代「舊有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20](僅適用於 民國 73 年 11 月 7 日前興建完成之建築物)之檢討模式。 有關消防安全設備之設置要求部份,在「消防法」[21]法系建立後,係 以其中之子法「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22][23]作為設計施工之 依據,本站之場所用途分類依「複合用途建築物判定基準」[24]檢討結果, 屬於複合用途建築物供甲類場所使用者,且G+2層以上均屬無開口樓層。相 關審查應由消防主管機關負責,依「消防機關辦理建築物消防安全設備審 查及查驗作業基準」[25]程序辦理。或以「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 第2條規定:因場所用途、構造特殊,或引用同等效能以上之消防技術、工 法或設備者,得檢具具體證明經中央消防主管機關認可。 至於建築物內現有消防安全設備堪用性及改善規定之評估,消防署自 1997年頒布「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檢修及申報作業基準」[26]後,已施行 至今,對於現行消防安全設備設置維護觀念之建立,成效堪稱良好。 國內針對車站之防火安全設計,新近已有行政院列管「鐵路隧道及地 下場站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規範)」[3]之研究計畫完 成,對於「軌道系統地下場站消防安全設計之探討」[27]亦在多場研討會 公開發表闡述,可望對未來類似系統建構設計時提供更為完整之規範。然 在尚未正式公佈時,臺北車站既設防火設施設備之管理維護改善模式,則 依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自訂之「鐵路隧道及地下場站安全管理標準作業 程序」(行政院公共安全白皮書)[28]自主管理。 NFPA 130「Standard for Fixed Guideway Transit and Passenger Rail Systems」[29][30],係美國防火協會(Nation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NFPA)公佈有關固定式軌道運輸系統之設計標準,針對地上或地下車站本 12.

(24) 體結構、軌道、隧道、緊急通風系統、運輸列車、機廠及維修站、緊急應 變程序、通信連絡等詳加規範,並具體提供消防排煙通風及避難時間計算 方法以檢討避難安全性能。NFPA 130 自 1983 年首次發佈,現在已公佈最 新版本為 2007 年版,歷經 1986、1988、1990、1993、1995、1997、2000、 2003 年多次修定改版,以確保固定式軌道運輸系統符合各時代最新防火性 能需求之演進,對地下場站防火設計提供完整之安全要求,可以為臺北車 站重新檢討避難安全設計之主要參考。參酌該規範設計引用要點如下: (一) 結構要求: 規定建築結構應有之防火時效;內裝材料不燃化;附屬設備空間如變 電室、電氣控制室、垃圾處理室、行控中心、電池室等之防火區劃要求; 樓梯電扶梯不可封閉,其寬度須滿足疏散流量;防火門之防火時效;開口 部之防火設計等。 (二) 緊急通風(排煙)系統: 規定風量設計;緊急通風啟動開始時間;運轉持續時間要求;緊急通 風風機之選用;緊急通風系統啟動運轉控制方式等。 (三) 配線要求: 規定配線等級及性能應通過專業認證單位檢驗認可;規定應採用低煙 低毒害電纜線;配線之絕緣性能;耐火性能;配線施工安全規定等。 (四) 避難疏散方式: 規定容留人數與旅運流量之計算方式;出口數量計算與寬度要求;避 難路徑與門口寬度要求;疏散時間基準;電扶梯、驗票閘口、十字旋轉門、 月台閘口之設計等。 (五) 緊急照明: 規定應符合NFPA 101 [31]之規定;樓梯電扶梯之最上方及最下方階梯 或平台應加強照明;應連結緊急電源等。 (六) 消防設備 規定應設置火警警報系統、緊急廣播系統、自動撒水系統 [32][33]、 消防栓與連結送水管系統 [34]、手提式滅火器等消防設備及防災中心等。 臺北車站特種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改善完成之預計目標,便是最終得 以符合上述相關法規之申請審核辦理作業程序、設置標準趨勢、滿足防火 避難安全性能為目的,因此蒐集並彙整上述相關法規及其適用概要,整理 如次頁 表 2.2 所示。 13.

(25) 表 2.2、特種建築物應用執行法規一覽表. 項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可用法規. 概要說明. • 內政部營建署法規 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 • 特種建築物申請程序 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 • 說明申請免適用建築法全部或一部之範圍及原 因 地下建築物防災計畫書及管 • 內政部營建署法規 理維護計畫書內容 • 特種建築物申請程序 • 內政部營建署法規 建築技術規則 • 第 3 條規定可排除防火避難設施一部或全部適用 之依據 防火避難綜合檢討報告書申 • 內政部營建署法規 請認可要點 • 供建築物使用類組 B-2 組使用之總樓地板面積達 建築物防火避難性能設計計 30,000m2 以上應申請 畫書申請認可要點 • 適用特定建築物強制安全評定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品 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 • 經驗公式計算「樓層避難安全時間」及「整棟避 證技術手冊 難安全時間」 • 內政部消防署法規 • 國內消防設備設置準則 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 • 第 2 條規定係檢討應設消防設備採用性能式設計 標準 替代方案之依據 • 消防設備之建構設置、安裝仍須依本標準要求 • 是美國對於定軌運輸系統防火安全之設計標 準,亦是國內地下場站防火設計除國內相關法規 (2007)NFPA 130 外之主要參考與依據。 • 定軌式鐵路運輸系統標準 • Standard for Fixed Guideway • 附錄 B「通風」,引用以檢討車站排煙通風之性 能基準 Transit and Passenger Rail Systems • 附錄 C「車站避難計算時間」,引用以驗證車站 之避難安全 • 研究成果報告 鐵路隧道及地下場站防火避 • 建立專屬特種建築物單行法規之新趨勢 難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設置 • 未來提供車站設計規劃時較完整之規範,解決現 標準(規範)草案 行法規不適用之難題。 原有合法建築物防火避難設 • 內政部營建署法規 施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 • 最新 2007 版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改善評估參考 • 內政部營建署法規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 • 建築物既有防火避難設施使用現況判定及改善 申請辦法 參考 • 內政部消防署法規 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檢修 • 建築物既有消防安全設備使用現況判定及改善 及申報作業基準 參考 14.

(26) 2.3、特種建築物申請程序分析 2.3.1、特種建築物申請規定 依「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13]之規定, 建築物應符合下列適用條件之ㄧ,始得建請行政院核定為特種建築物,免 適用建築法全部或一部之規定,而交由內政部承辦審議行政院交議之特種 建築物申請案: (一) 涉及國家機密之建築物。 (二) 因用途特殊,適用建築法確有困難之建築物。 (三) 因構造特殊,適用建築法確有困難之建築物。 (四) 因應重大災難後復建需要,具急迫性之建築物。 (五) 其他適用建築法確有困難之建築物。 為辦理特種建築物申請,應由起造人(本案應為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 局)先行檢具特種建築物申請書,格式如 表 2.3 及相關文件圖說,經直轄 市(臺北市政府) 、縣市政府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交通部)報請行政 院核定特種建築物申請案,並轉交內政部進行實質審議程序。內政部為處 理行政院交議之特種建築物申請案件,得邀請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 委員、相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市)政府進行審議。其 流程如 圖 2.2 所示。 本「特種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於 2007 年 7 月修正,增修之第 6 點及第 9 點分別補充規範特種建築物於興工前或施工中有重大變更設計 時,該特種建築物起造人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配合修正防災計畫或 安全防護計畫。而特種建築物有變更使用類組,增建、改建、修建等行為, 建築法第九條以外之主要構造、防火區劃、防火避難設施、消防設備、停 車空間變更,建築物室內裝修,或其他與原許可不合之變更者,該特種建 築物之使用單位應報請該特種建築物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其變 更內容,並應取得工程興建計畫權責機關核定之相關證明文件,配合變更 之防災計畫或安全防護計畫,由該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使用單位審 查確認,不再經內政部審議。 以臺北車站特種建築物申請變更使用個案而言,除引用最新之特種建 築物申請程序外,涉及建築物使用有跨類組用途改變之部分,提出申請時 應參酌「建築法第七十三執行要點」[11]及「原有合法建築物防火避難設 施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19],作為進行使用分類檢討與調整改善防火區 15.

(27) 劃、防火避難設施等項目之依據,或採行必要之性能式替代方案。 此外,為利營建資料統計,完成審議通過行政院核定免申請建築執照 之特種建築物,除涉及國家機密者外,起造人於開工前,應填具建造執照 申請書並檢附建築法制式之工程圖樣及說明書(含防災計畫或安全防護計 畫) 、營造業承攬建築工程開工查報表送請當地主管建築機關備查。 俟完工後,起造人於該建築物使用前,除應檢具竣工圖說(含修正或 變更設計) 、防災計畫或安全防護計畫及營造業承攬建築工程竣工查報表等 資料,送請當地主管建築機關備查,作為日後建築物使用管理之依據。起 造人辦理竣工備查時,應同時副知行政院及內政部,並提送竣工圖說、防 災計畫或安全防護計畫各一份備查。. 圖 2.2、特種建築物申請審議流程圖. 16.

(28) 表 2.3、特種建築物申請書 年. 月. 日. (工程名稱)因適用建築法確有困難,請准依建築法第九 十八條指定為特種建築物。 此 致 行政院 (簽章). 起造人 1.起造人 姓名(或名稱及其負責人姓名) 出生年月日:民國 年 月. 日. 地址 通訊處 聯絡電話. 聯絡人. 2.設計人 姓名 事務所名稱 事務所地址 聯絡電話 3.建築基地概要 建築地址 縣(市) 建築地號 地段 土地使用分區或編定用地: 騎樓地面積: 其他面積: 基地面積合計: 4.建築物概要 建築物主要用途 建築面積 樓地板面積 5.建築物建築期限. 身分證統一編號 (或營利事業統一編號). 開業證書字號. (簽章) 鄉(鎮、市、區) 小段 m2 m2 m2. 2. m m2. 地號等共. 法定建蔽率: 法定容積率:. % %. 設計建築物高度 設計建蔽率: 設計容積率:. m % %. 個月. 6.雜項工作物概要. 7.申請免適用建築法全部或一部之範圍及原因. 17. 筆.

(29) 2.3.2、特種建築物防災計劃之內容 「防災計畫」[14]緣於民國 86 年所定,為「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 篇第 11 章地下建築物 [12]所適用之子法,於申請興建與地下公共運輸系統 相連接之地下街或地下商場建築物,送內政部審查時應用之文件,而後「內 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建築物申請案處理原則」[13]延用該規定,凡為 供公眾使用建築物申請特種建築物時,應由起造人檢具,作為審議特種建 築物整體防災設計時之綜合評量項目。並於 2007 年 7 月修正供公眾使用特 種建築物防災計劃應記載事項,確立成為特種建築物防火安全設計之專用 規範格式。茲將原地下建築物「防災計劃書」與「管理維護計劃書」內容 應載明之事項及具體說明,整理如 表 2.4 所示,新修正「特種建築物申請 案處理原則」全文及防災計畫應記載事項內容參閱附錄一: 表 2.4、地下建築物防災計畫書及管理維護計畫書內容. 一、防災計畫書部份 (一)計畫書內容 1.「全案概要」說明資料 (1)基地概要說明 ◎基地位置圖及附近狀況圖 明確記入特種建築物之方位、基地境界線 建築概要表子項目:建築物名稱、地址、 ◎建築概要 主要用途、面積、高度、樓層數等。 (2)建築概要說明 建築之全體計畫(建築物配置圖、概念圖) ◎建築計畫概要 動線系統(人員動線、車行動線) 變電設備之概要、電氣室之位置、緊急用 ◎電氣設備 電源等。 ◎空調設備 冷熱源設備之概要等 給排水系統及設備之概要、各種消防用水 ◎給排水設備 (3)設備概要說明 容量等。 瓦斯之種類、使用場所、瓦斯防爆對策 ◎瓦斯設備 等。 種類、台數、型式、緊急時之管制運輸方 ◎昇降機設備 法等。 2.「防災計畫概要」說明資料 防災計畫之基本考量,建築業者、設計者 ◎防災計畫之特徵 之防災理念 (1)防災計畫之基本 配置圖或避難層平面圖之外圍道路、廣 原則 場、基地用通路、避難出口、基地內避難 ◎基地與道路 線、消防隊進入路線、防災中心位置、緊 急昇降機位置等。 (2)防災消防計畫之 ◎火災之發現、通報及避難引導。. 18.

(30) 要點 ◎各項設備之動作順序 3.「防災消防等相關設施設備之計畫」資料 避難對象,避難設施(樓梯、昇降機位置、 尺寸、寬度等) 避難路線 計算之前題條件(人員、起火處、避難方 (1)避難計畫與避難時 向、避難時間等) 間之檢討 ◎避難層之避難路線 居室避難計算(居室門寬度、避難時間等) 各層避難計算(樓梯、走廊避難時間、走 廊滯留面積等) 月台層之避難計畫 (2)標示設備 位置、構造 (3)防火區劃、防煙區 用途區劃、面積區劃、樓層區劃、垂直管道區劃、防煙區劃之設定方 劃 針及區劃位置 (4)排煙設備 排煙方式、排煙系統、排煙口位置等 (5)滅火設備 (6)消防搶救上之必要設備 (7)警報設備 (8)緊急供電系統 (9)防災中心設置 ◎設備系統概要 流程圖 (10)防災設備一覽表 ◎各種防災設備機器設置狀況 一覽表 4.「室內裝修材料及構造」之說明資料 (1)內部裝修計畫說明 ◎隔間材料及主要部分裝修材料 一覽表 (2)構造計畫說明 ◎區劃構造、防火門窗構造、位置 一覽表 5.其他經內政部指定之資料 ◎避難計畫概要. (二)計畫圖內容 含防災中心、防火區劃、防煙區劃、排煙設備、避難路徑等之各層平 面配置圖 2.消防相關設備、設施配 含滅火設備、警報設備、消防搶救上之必要設備、避難設備、緊急進 置圖 口設備、消防隊進出路徑等之各層平面配置圖 含火源使用設備、電氣設備、空調、換氣設備、緊急電源設備、無線 3.其他設備配置圖 電通信輔助設備之各層平面配置圖 含內部裝修材料表、防火構造、防火與防煙區劃構造、排煙設備與避 4.構造詳細圖 難路徑相關構造關係、建築設備與防災設施構造相關關係構造詳細圖 1.防災設施配置圖. 二、管理維護計畫書部份 (一)防災管理委員會組織。 (二)防災管理內容。 (三)自衛消防編組、平時訓練與應變計畫。 (四)共同防火管理制度(規約)。 (五)火警疏散程序。 19.

(31) 2.3.3、環境影響評估計畫之施行 由於特種建築物之申請依「內政部審議行政院交議特種建築物申請案 處理原則」規定辦理時,應評估檢討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13]。因此必須進 一步探究「環境影響評估法」[35]及其子法「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 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36]之規定,以認定應否付諸實施之滿足條件, 尤因本案評估工程改善範圍已達一定規模,且自改善調查評估到工程完 竣、申請通過特種建築物變更審核等作業期間,過程冗長,對於大眾居住 市區交通運輸之依賴性多少有一定程度之影響,自有必要慎重檢討評估其 相關之環境影響。 依九十二年一月行政院環保署頒定之「環境影響評估法」第五條規定: 下列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一、工廠之設立及工業區之開發。 二、道路、鐵路、大眾捷運系統、港灣及機場之開發。 三、土石採取及探礦、採礦。 四、蓄水、供水、防洪排水工程之開發。 五、農、林、漁、牧地之開發利用。 六、遊樂、風景區、高爾夫球場及運動場地之開發。 七、文教、醫療建設之開發。 八、新市區建設及高樓建築或舊市區更新。 九、環境保護工程之興建。 十、核能及其他能源之開發及放射性核廢料儲存或處理場所之興建。 十一、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由此觀之,本案未來改善工程施作似乎與該條文之第二款及第八款有 關聯。因此必須深入研析檢討是否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應考慮之相關要項 如下: (一)本案是否屬法定所稱之開發行為? 本案之目標為通過特種建築物變更申請,而可能有大規模防火安全設 備改善汰換之施工過程,其工程之內涵,是否已達建築法規定建築物增建、 改建、修建之標準? (二)是否為高層建築物或舊市區更新之標準? 本案僅為臺北車站大樓建築物內部所屬設施設備之改良施工,有無因 此涉及建築物外觀之變更?與符合所謂市區市容更新之要件? 20.

(32) (三)是否涉及鐵路隧道之工程施工? 本案改善之標的物雖為臺北車站大樓本體,但地下場站係與地下軌道 隧道直接相連通,改善工程範圍已含月台層部份,有無涉及鐵路隧道之施 工行為?。 (四)工程施工對於周邊環境影響程度高低? 車站大樓內部未來改善工程進行中,有無大規模更動建築物內主要結 構,產生噪音、振動影響之機率?有無大型危險性施工機具及營建車輛之 進駐或逗留,影響車站周邊之交通環境?施工期間是否會妨礙正常列車通 行時刻、影響旅客運輸之交通問題? 以上疑義,應待後續可行性評估之研究完成後,完成檢討定論。若經 檢討結果依法應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時,則須依「開發行為影響評估 作業準則」[37]提出環境影響說明書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等,辦理相關 說明會及審查作業等,以取得主管機關之同意文件。應辦理環境影響評估 審查之作業流程圖如下 圖 2.3 所示。. 圖 2.3、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作業流程圖 21.

(33) 2.4、建築防火設施設備設置現行法規之要求 本文所稱建築物「防火設施設備」 ,係指建築法規所謂之「防火避難設 施」及消防法所規定之「消防安全設備」之統稱。 姑且不論特種建築物申請審議排除適用建築法全部或一部 [13],或一 般建築物辦理設計、使用變更、改善所引用之程序法規 [11][19]為何,凡 須列入實施建築管理之合法建築物,有關建築物內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安 全設備設置之基本準則,均須回歸到「建築技術規則」及「各類場所消防 安全設備設置標準」之條列式規定為其審核依據。此二法規規定之設置項 目、條文項次及概要說明,經彙集整理如 表 2.5 及 表 2.6 所示。若臺北車 站特種建築物因用途、構造特殊,國內規範仍有不足者,另引用國外NPFPA 130 相關防火避難(2007 版)條文之規定予以補充,也彙整列表如 表 2.7。 至於必須採用性能式設計替代方案之規劃流程時,則參酌SFPE與NFPA共 同發表之模式 [38],如 圖 2.4 所示。. 圖 2.4、性能式設計流程圖 22.

(34) 表 2.5、防火避難設施條文摘要一覽表 項 目. 檢討內容 (1)-1 十層以下樓層. 條次 §79. (1)面積區劃. (1)-2 十一層以上樓 §83 層 (2)特定用途空間區劃 §79-1 (3)-1 挑高空間 §79-2 (3)-2 電扶梯間 §79-2 §79-2 1. (3)垂直區劃 (3)-3 昇降機間 (3)-4 垂直貫穿樓板 防 火 之管道間及其 §79-2 區 他類似部分 劃 (4)層(戶)間區劃 §79-3~79-4 (5)貫穿部區劃 §85 (6)-1 與地下建築物 §181、189 (6)地下建築 連通區劃 物區劃 (6)-2 地下建築物本 §201~203 體區劃 (7)高層建築物區劃 §241~242 (8)防火區劃之防火門窗 §75~76 2.非防火區劃分間牆 §86 3.內部裝修材料 §88 4.避難層出入口 §90~90-1 5.避難層以外樓層出入口 §91 6. (1)一般走廊 §92 走 §131~132 廊 (2)連續式店舖商場之室內通路 (1)設置與步行距離 7. 直 通 樓 梯. (2)設置兩座直通樓梯之限制 (3)樓梯及平台淨寬度 (4)直通樓梯總寬度. §93~94、185 §95 §33、194 §98. (5)改為安全梯或特別安全梯限制. §96. (6)迴轉半徑 (1)室內安全梯 (2)戶外安全梯. §33 §97 §97. 8. 安 全 梯 (3)特別安全梯 9.屋頂避難平台 10.緊急進口. §97、102. 條文概述 規定每小於 1500m2 為防火面積 區劃、防火時效、放寬規定等 規定高樓層不同用途空間應有之 防火區畫面積 放寬特定用途空間面積限制. 要求垂直空間之防火時效、裝修 材料限制. 應設防火外牆構造物 貫穿部應設防火閘門或防火填塞 規定緩衝區防火時效、裝修材料 限制、面積、防火避難設施等 規定地下建築物防火區劃及防火 時效 應設特別安全梯、垂直防火區劃 說明防火門窗之構造及安裝方式 要求防火時效或使用不燃材料 規定裝修材料限制及放寬規定 規定避難層出入口之尺寸限制 規定非避難層出入口之尺寸限制 規定走廊寬度計算及防火時效 規定該場所走廊寬度計算 規定樓面居室任一點至直通樓梯 之步行距離 依建築規模、限制重複步行距離 規定樓梯寬度計算 規定直通樓梯總寬度計算 含建築物規模、步行距離、防火 時效等 規定樓梯迴轉半徑計算 說明及要求室內安全梯之構造 說明及要求戶外安全梯之構造 規定特別安全梯之構造及排煙. §99 說明面積、防火時效 §108~109、 規定設置樓層、間隔及應有構造 233 23.

(35) 表 2.6、消防安全設備條文摘要一覽表 項 目. 檢討內容 1.滅火設備. 消 防 2.警報設備 設 計 3.避難逃生設備 編 4.消防搶救上之必要設備. 1. 滅 火 設 備. 消 防 安 全 設 備 編. 2. 警 報 設 備 3. 避 難 逃 生 設 備 4. 消 防 搶 救 設 備. 條次 §14~18 §19~22 §23~25 §26~30. 條文概述 檢討滅火設備之應設條件與減免 條件 檢討警報設備之應設條件與減免 條件 檢討避難逃生設備之應設條件與 減免條件 檢討消防搶救必要設備之應設條 件 規定滅火器之品質與設置安裝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種類、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種類、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防護方式、設計與 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防護方式、設計與 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種類、防護方式、 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種類、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品質、種類、設計 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品質、種類、設計 與施工,檢討收容人數計算與減 免條件. (1)滅火器 (2)室內消防栓設備 (3)室外消防栓設備 (4)自動撒水設備 (5)水霧滅火設備 (6)泡沫滅火設備. §31 §32~38 §39~42 §43~60 §61~68 §69~81. (7)CO2 滅火設備. §82~97. (8)乾粉滅火設備. §98~111. (1)火警自動警報設備. §112~128. (2)手動報警設備 (3)緊急廣播設備 (4)瓦斯漏氣火警警報設備. §129~132 §133~139 §140~145. (1)標示設備. §146~156. (2)避難器具. §157~174. (3)緊急照明設備. §175~179.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1)連結送水管 (2)消防專用蓄水池. §180~184 §185~187. (3)排煙設備. §188~190. (4)緊急電源插座. §191.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規定本設備之種類、設計、施工 與減免條件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5)無線電通信輔助設備. §192. 規定本設備之設計與施工. 附 5.緊急供電系統 則 編 6.防災中心. §235~237 §238 24. 規定本設備之供電方式、防火保 護方式與施工 規定防災中心之構造與監控設備 種類.

(36) 表 2.7、NFPA 130 防火避難設計條文摘要一覽表 項 目. 檢討內容 (1)輔助空間之防火區劃與時效. 1. (2)門及開口部 防 火 (3)公共區防火時效 結 構. 條次 5.2.3.2 5.2.3.2.1~ 5.2.3.2.5 5.2.3.3 5.2.3.3.1 5.2.3.5 5.2.3.5.1 5.2.3.6.1. (4)防火門. 2. 避 難 逃 生. 5.2.3.6.2 5.2.3.6.3 (1)逃生路徑 5.5.1.3 (2)重複步行距離 5.5.1.4 (3)月台疏散時間 5.5.6.1 (4)月台避難路徑長度 5.5.6.1.1 (5)安全疏散時間 5.5.6.2 5.5.6.2.1~ (6)安全地點之定義 5.5.6.2.3 (7)疏散容量之定義 5.5.6.3 (8)-1 寬度 5.5.6.3.1.1 (8)月台、走廊、 5.5.6.3.1.2~ 斜坡通道 (8)-2 疏散容量 5.5.6.3.1.5 (9)-1 寬度 5.5.6.3.2.1 5.5.6.3.2.2~ (9)-2 疏散容量 (9)樓梯、電扶梯 5.5.6.3.2.3 5.5.6.3.2.4~ (9)-3 扶梯限制 5.5.6.3.2.7 (10)-1 寬度 5.5.6.3.3.1 (10)門與閘口 5.5.6.3.3.2~ (10)-2 疏散容量 5.5.6.3.3.4 (11)驗票閘口. 5.5.6.3.4.1. (12)驗票十字轉門. 5.5.6.3.4.2. 25. 條文概述 規定車站輔助空間防火區畫時效 為 1~3 小時不等 規定其防火時效為 11/2~3 小時不 等 與非公共區間防火時效為 3 小時 同意以工程分析方法修正防火時 效 非公共區進入公共區之開口,應 採防火門 規定防火門開啟方式 規定防火門安裝應依 NFPA80 規定至少二方向逃生路徑原則 規定月台端點起共同路徑<25m 規定應<4 分鐘 規定距離疏散出口應<100m 規定應<6 分鐘 重新定義安全點之涵義,並接受 以工程分析方法修正疏散時間 重新定義疏散容量之計算單位 規定淨寬度>1120mm 規定應扣除側邊寬度及疏散容量 標準 規定淨寬度>1100mm 規定疏散容量標準,接受電扶梯 可為逃生路徑 限制電扶梯之疏散容量及可用數 量計算方式 規定淨寬度>915mm 規定疏散容量標準,符合 NFPA 101,緊急出口使用率>50% 規定驗票閘口開口寬度:960mm 以下>450mm,以上>710mm 作業台高度<1000mm 疏散容量>50ppm 規定驗票十字轉門開口寬度: 淨寬度>450mm 十字轉棒高度<900mm 疏散容量>25ppm.

(37) 三、建築物現況分析 3.1、基地概況分析 臺北車站位於臺北市臺北車站特定區,係主要作為 臺灣鐵路 縱貫線 (第三、四月台)、臺灣高速鐵路(第一、二月台)、臺北捷運 藍線(板 南、土城線)與 紅線(淡水、新中線)等各線定軌式 鐵道會合之綜合車站。 機場捷運(興建中)未來亦將以本站為端點站,連接臺北市區與 臺灣桃園 國際機場 [39]。臺北車站特定區以及未來機場捷運車站興建預定用地之都 市計劃區分示意圖,如 圖 3.1 所示。 3.1.1、周邊環境與利用狀況 (一)臺北車站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北平西路 3 號。[40] (二)主體建築位於北平西路、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 包圍的區塊,其他周邊主要道路包括 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周邊 道路位置示意如 圖 3.2[41]。 (三)車站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 (四)車站南側俗稱「站前廣場」,由於廣場用地的官方編號為「交七」, 又稱為「交七廣場」。 (五)車站之北面,位於市民大道與承德路間的「交九」用地興建大型客 運轉運站兼商業綜合用途場所,以因應未來周邊交通容量擴增轉運 所需。 3.1.2、周邊交通設施 (一)捷運車站(捷運轉乘路線圖如 圖 3.3)[42] 1. 紅線(淡水、新中線)與藍線(板南、土城線)車站分別位於臺北 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相通。 2. 淡水線車站北端,地下三層穿堂層轉乘區設有臺鐵的簡易售票處與 剪票口。 3. 捷運臺北車站地下二層為進、出站與兩路線間之轉乘穿堂層。 4. 捷運藍線、紅線的二個島式月台分別位於地下第三層與第四層(兩 月台層間並無重疊)。 5. 未來計畫與興建中的捷運綠線(松山線)北門站間,也計畫可以經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參、技術士技能檢定建築物室內設計乙級術 科試題.

1.建設安全優質雅緻、環保的學習環境:規劃學校整體建設及改善

十二、實施容積管制前已 取得建造執照之建 築工程,原建照核 發時建築基地都市 計畫未有應送都市 設計審議規定,惟 現擬依建築技術規

(四)訓練場地各班次教室之環境條件、設備數量等級、建築

備註 表列課程 以系上開 設之課程 為主. 以系上開

北角歷史與建築之旅 堅尼地城:邊陲的建設 舊城中環 深水埗:香港草根階層故事

位在宜蘭火車站南側的幾米公園,原本是廢棄的鐵路局

謝函亘﹝32﹞以衣夾為研究對象,採用 TRIZ 創新之方法,結合綠色設計(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