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Gianni Vattimo 的後現代傳播理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Gianni Vattimo 的後現代傳播理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黃厚銘博士. 蘇碩斌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Gianni Vattimo 的後現代傳播理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iv. 研究生「范國豪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

(2)   謝辭 這篇論文能夠完成︽最要感謝的就是黃厚銘老師〈在讀研究所的這些年間︽ 不論是在書本或是具體實踐上︽從黃老師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黃老師治學 態度與社會關懷︽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是我的榜樣〈另外︽我也要感謝蘇碩 斌老師對我的關心與叮嚀︽並且在我論文寫作困境的時候拉了我一把〈我也非 常感謝高國魁老師這些年來的照顧︽也很謝謝羅中峯老師在口試時候給我的建 議與提醒︾讓我知道自己的論文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完美〈而最後︽我也要感 謝葉啟政老師帶著我們唸 Vattimo 的書︽那段過程真的讓我受益良多〈 我也要謝謝政大給我的資源︽尤其是政大圖書館總是接受我的圖書薦購﹀若 是沒有圖書館的幫助︽我想這篇論文絕對不可能寫成〈除了謝謝這些年來政大 社會所和政大新聞系的課程訓練之外︽我還想特別感謝社會所的鳳珠助教︽謝 謝她不辭辛勞地幫我們處理繁瑣的行政庶務〈. •. • 國. ㈻㊫學. 除了老師和學校的幫助之外︽環繞在我周遭的人事物︽也是驅使我寫作這篇 政 治 大 論文的重要動力〈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們︽謝謝他們帶給我生命的一切意義與美 立 好︽即使他們可能對這篇論文一無所知〈此外︽我也想要感謝濁水溪公社的小 柯和尾崎豊︽他們的歌曲讓我體驗到多元差異的意義︽也讓我知道藝術是有可 能改變世界的〈. y. sit. io. n.  . er. Nat. 這一路走來︽受到的貼心幫助實在太多︽而這也讓我體悟到沒有人是一座孤 島︽人們都是倚賴著彼此間的相互幫忙︾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夠生存 下去〈因此︽我也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夠貢獻所學︾回 這片土地︽如同那些 al v i n Ch 幫助我的人一樣﹀也許這樣一種溫柔傳承的態度︽正是當今台灣最珍貴︾也最 engchi U 欠缺的事物吧〈.

(3)   摘要 本論文嘗試引介義大利哲學家 Gianni Vattimo 的後現代理論︽以提供另一種 觀點來理解當代的大眾傳播狀況〈本文始於以下提問「當代電子媒介的普及使 用︽強化了人們的言論自由權利︽但是這樣的自由是否犧牲了人們之間的相互 信賴」另一方面︽在資訊爆炸增生的情況下︽是否還能找到一個超然客觀的基 點︽將所有的言論給統合起來︾毫無扭曲地再現這些紛雜繁多的意見」 本文認為︽之所以需要 Vattimo 的理論來理解當代的大眾傳播現象︽乃是因 為他的理論具有以下特點「反對形上學︾貼近存有歷史︾注重傳播媒介與社會 的關聯︽並且提供了行動的倫理〈Vattimo 的理論指出了另一種思考言論自由的 觀點︽且在這樣的自由觀中︽人們的行動不再導向於犧牲他人︾壓迫他人︽而 反倒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反省自己︾關愛他人〈本論文主張︽Vattimo 的理論可 以回應一般對於後現代理論的質疑︽讓人們知道後現代理論在顧及多元差異的 同時︽不見得就會忽視歷史連續性︾也不見得不具批判性〈. sit. Nat. y. •. • 國. ㈻㊫學. 本論文第二章︽首先將回顧西方形上學式的思維︽並勾勒出在形上學框架底 政 治 大 下所設想的傳播活動樣貌︽以便和 Vattimo 構想的傳播觀做比較〈接著︽本論 立 文的第三章則將指出︽Vattimo 眼中的後現代場景乃是日常生活普遍審美化的狀 態﹀而本論文也會透過回顧 Vattimo 的藝術理論︽闡述 Vattimo 是如何將藝術品 賦予存有學意義︽並且藉由此種藝術存有學的觀點︽回過頭來說明 Vattimo 是 如何評價後現代生活經驗的普遍審美化之現象〈. n. er. io. 在第四章中︽本論文會提及後現代生活蘊含著不可共量︾怎樣都行的危險︽ al 並說明 Vattimo 如何因應這樣一個問題〈在 Vattimoi v 的思想中︽後現代情境是延 n Ch 續著世俗化的歷史發展而來︽且帶有一種虛無主義式的歷史特性〈順著這樣一 engchi U 種虛無主義特性︽Vattimo 在其中看到了行動的準則︽那便是「對於形上學客觀 性的削弱〈本論文也會在這樣的基礎上︽構思後現代情境中傳播媒介的使用倫 理︽並以 Vattimo 的思想為背景︽描繪後現代式的言論自由觀〈 最後︽本文也將點出 Vattimo 理論中的曖昧含混特性〈本文認為︽Vattimo 的 理論不同於形上學式的形式邏輯︽而是呈現出一種自相矛盾的態勢﹀且這種自 相矛盾不會讓其理論成了無用之物︽而反倒會讓它具有特殊力量︽能夠挑戰形 上學式的暴力壓迫〈.  .

(4)   Abstract This thesis tries to introduce Gianni Vattimo’s postmodern theory and provide another point of view to interpret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situation.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electronic media reinforces our freedom of speech, but does this kind of freedom ruin the solidarity of our society? Can people still get an objective foundation to unify diverse opin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we need Vattimo’s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mass communication because his theory has following features: negating metaphysics, placing importance on the history of being,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mass media and society, and providing ethical principles. Vattimo’s theory indicates a new way to think the meaning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Vattimo’s thought, our freedom do not lead to hurt and oppress each other, but lead to reflect on ourselves and love each other in a special manner instead.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Vattimo’s theory can avoid general suspicions about postmodern theory and make us understand that paying attention to difference in postmodern theory is not always at the cost of the continuity of history 治 and critical thinking.. 政. 大. sit. Nat. y. •. • 國. ㈻㊫學. Chapter 2 starts from reviewing立 thoughts of western metaphysics and outlines their con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compare with Vattimo’s view of communication. Chapter 3 points out that the postmodern situation in Vattimo’s theory is the generalized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By reviewing Vattimo’s art theory,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how Vattimo gives art works ontological meaning and explains how Vattimo evaluates the meaning of the generalized aestheticization.. n. er. io. Chapter 4 shows the problem of incommensurability in postmodern condition and iv illustrates how Vattimo handlesa l this thought, postmodern nVattimo’s C h problem. In U i situation is a historical event and has ae nihilistic historical meaning. Following this ngch nihilistic feature, Vattimo addresses an ethical principle: the weakening of metaphysical objectivity. In accordance with Vattimo’s theory, this thesis tries to design new media ethics and illustrate a new way to think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postmodern epoch. Finally, contary to metaphysical formal logic, Vattimo’s theory is ambiguous. This thesis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self-contradiction does not make his theory useless, but give his theory a special power to challenge the brutal violence of metaphysics..  .

(5)  . 目錄 為何需要 Vattimo ………………………………………. 1  . 第一節 研究問題 ………………………………………… 一. 前言 ………………………………………………… 二. 文獻回顧:透明傳播觀 ……………………………… 三. 後現代的看法 ……………………………………… 第二節 引介 Vattimo 的理由 ……………………………. 1 1 3 5 7 9 10 10      11 12  . 緒論. 1. 2. 3. 4.. 反對形上學 ………………………………………………… 貼近存有歷史 ……………………………………………… 注重傳播與社會的關連 …………………………………… 提供行動倫理 ………………………………………………. 第三節 章節安排 ……………………………………………  . 第二章 傳播與存有. ……………………………………………          14  . 政 治 大.  . 第一節 形上學思維 ………………………………………… 立. 一. 憶起存有學差異 ……………………………………………… 二. 回憶與轉化 ……………………………………………………. 14 14 15 17 18 18 20 22 24 25 26  . 第三章 傳播與審美 ………………………………………………. 29  . ………………………… y. Nat. 第二節 Vattimo 的詮釋學存有觀. •. • 國. ㈻㊫學. 一. 形上學與現代性 ……………………………………………… 二. 形上學式的傳播觀 …………………………………………… 三. 形上學的問題 …………………………………………………. n. sit. er. io. 一. 詮釋與存有 …………………………………………………… 二. 存有事件與歷史天命 ………………………………………… v 三. 此在的歷史深淵 a……………………………………………… l ni. Ch engchi U 第三節 傳播與差異 ………………………………………….  . 第一節 後現代社會的來臨 ………………………………… 一. 現代性的終結 ………………………………………………… 二. 日常生活的普遍審美化 ……………………………………… 三. 藝術之死 ………………………………………………………. 第二節 藝術與存有 ………………………………………… 一. 存有的審美意涵 ……………………………………………… 二. 藝術與真理 ……………………………………………………. 第三節 世界圖像時代的藝術作品 ………………………… 一. 日常生活普遍審美化的意義 ………………………………… 二. 審美異質邦的解放意涵 ……………………………………….  . 29 29 32 34 35 35 37 41 41   43.

(6)  . 第四章 後現代傳播倫理 …………………………………………. 47  .  . 第一節 後現代的虛無主義意涵 …………………………… 一. 世俗化的發展 ………………………………………………… 二. 歷史的虛無主義特性 …………………………………………. …………………………………. 第二節 Vattimo 的弱倫理. 一. 暴力化減 ……………………………………………………… 二. 自我反省 ……………………………………………………… 三. 關愛他人 ………………………………………………………. 第三節 批判的後現代傳播倫理 …………………………… 一. 從大它者到眾多他人 ………………………………………… 二. 傳播與批判 …………………………………………………… 三. 另類的言論自由 ………………………………………………. 第五章 結論 ……………………………………………………… 治. 政. 立 反對形上學式的傳播觀. 大. 47 48 49   52 53 54 56 58 58 61 64 69   69 70   73 75  .   參考書目  《《《《《《《《《《《《《《《《《《《《《《《《《《《《《.  79. •. • 國. ㈻㊫學. 一. ……………………………………… 二. 言論自由的新風貌 …………………………………………… 三. 審美異質邦的倫理 …………………………………………… 四. 曖昧含混的思考方式 ………………………………………….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n engchi U. iv.

(7)  . 緒論:為何需要 Vattimo 第一節 研究問題 一︾前言 一般的傳播理論教科書︽常會介紹到�火星人入侵記‘這個故事〈這發生在 1930 年代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網播出了一齣 45 分鐘的廣播劇︽內容為火星 人降落在紐澤西︽並且大肆殺害人類〈這聽起來誇張的劇情︽在當時卻引起民 眾的高度恐慌︽許多人把這齣科幻劇當成是真實事件︽�紐約時報隔天也以 頭版的篇幅報導這件事︽指出該劇引發了社會混亂︽爭相走避的人群癱瘓了交 通和通訊系統的運作�翁秀琪︽2009「53﹀Koch︽1970「18-21 〈. •. • 國. ㈻㊫學.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段歷史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其中︽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不在於有人相信外星人的存在︽而在於居然有大量聽眾相信著廣播電台︾把它 們的節目當成是真實的〈若以台灣當今的情況而言︽閱聽眾一般不會將大眾媒 介的訊息照單全收︽而是截然相反的︾是普遍對它們感到懷疑〈�自由時報 政 治 大 2006 年的一篇新聞︽就提到這個現象﹀該報導指出︽台灣的新聞與言論自由︽ 立 在國際評鑑單位的排名上均位居前茅︾且名次一年比一年進步︽但是︽台灣媒 體的信賴度︽卻在亞太地區敬陪末座︽甚至只有 1㎡的人信賴著媒體1〈. n. er. io. sit. y. Nat. �自由時報這篇報導也點出一個�魚與熊掌‘的困境〈亦即︽台灣當前的 大眾傳播狀態︽並無法兼顧言論自由與媒體信賴﹀這也就是說︽雖然台灣有著 世界認可的言論自由︽但是在大眾媒介中生產︾傳散的訊息︽卻並不被人們所 al v 相信〈這似乎是一個比�火星人入侵記‘更可笑的現象﹀即使有了高度的言論 ni Ch U engchi 與新聞自由︾可以講出想講的話︽但是說出來的東西卻不被大家重視︾不被大 家接受︽那麼我們擁有再多發聲工具︾能夠生產再多的訊息︽又有什麼意義」 台灣在解嚴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愈來愈頻繁︾也愈來愈容易表達自 己的想法〈然而︽我們不難發現到︽這樣一種言論自由接納了所有的意見︽甚 至連謊言與偏見也在�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藉口底下得到了合理化〈 而且︽受到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邏輯所牽引︽大眾媒體的功能如今也一面倒地 朝向了追求利潤︾以政經利益的最大化為前提︽也因此︽政商集團的置入行銷 遍布在各式各樣的媒體內容中︽並極盡可能地譁眾取寵︽使得腥羶色與僵化的 政治意識形態成了台灣媒體的公分母〈可想而知︽這樣的大眾媒體無法取信於 人︽而媒體從業者自身也感到百般無奈2〈                                                                                                                 1. �自由時報�新聞自由排名 台灣勝日美〈2006 年 10 月 25 日〈 例如�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就因為無法接受�記者變成廣告業務員︽公關公司與廣告主變 成新聞撰稿人︽政府與大企業的手︽直接伸進編輯台指定內容‘的媒體環境︽而辭職抗議〈見 黃哲斌部落格�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 一文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 2.  . 1  .

(8)   有鑑於此︽許多團體會高聲疾呼︽指出媒體自律的重要︽並要求媒體工作者 盡可能拋棄自身的利益與立場︽使事實真相能夠不被扭曲地傳達出來〈例如台 灣新聞記者協會的�新聞倫理公約‘︽就規範新聞從業人員�不應利用新聞處 理技巧︽扭曲或掩蓋新聞事實︽也不得以片斷取材︾煽情︾誇大︾討好等失衡 手段︽呈現新聞資訊或進行評論〈‘3在此︽媒體被設想成是純粹的描述再現︽ 而不應該扮演詮釋︾評論的角色〈我們也可以在向陽的這段話中︽看到這種觀 點的呼應「 媒體應該是「反映社會真實的鏡子」,媒體應該忠實報導社會發生的事情, 提供閱聽人事實真相;媒體應該客觀、公正和準確報導新聞事件,並且避 免事實的扭曲……必須更加清醒、冷靜、正確、符實,才能協助社會正確 面對台灣圖像。我們的媒體不妨從嚴謹使用報導符號做起……在選擇議題、 報導事件的過程中秉持「四不」原則:以不捲入、不介入的報導心態,提 供不加工、不加料的新聞議題,盡到為閱聽公眾提供純淨報導的義務……4. •. • 國. ㈻㊫學. 也就是說︽為了重新取得人們的信賴︽媒體被要求應以�無扭曲‘︾�無掩 蓋‘︾�無失衡‘等理想為目標︽準確符實地反映出社會的真實樣貌〈這樣一 政 治 大 來︽媒體從業者也就必須採取客觀公正的角度︾以一個超然旁觀者的姿態︽忠 立 實地描繪事件〈人們會認為︽透過這些步驟︽將可以得到最�純淨‘︾最真實 的資訊︽抵擋了偏見︾私慾和政經勢力的扭曲﹀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媒體 才能夠完整地說出無庸置疑的事實︽而人們也才能夠信任它們〈. n. er. io. sit. y. Nat. 在今天︽我們也看到電子媒介的日新月異︽使媒介訊息大量增生︽人際互動 也變得愈來愈密集〈網路等電子媒介的普及︽讓愈來愈多人具備信息產製與發 佈的能力︽且媒介傳播也不再是單向︾一對多的遞送︽而是以多對多的方式進 al v ni Ch 行同步交流〈Manuel Castells�2001「438 曾指出︽網路中的交流大多是自發 U engchi 性︾非組織的︽其意圖與成員都相當分歧︽各種利益與文化在網路上都可以共 存︽而且每個連上網路的人︽都可以自由地拼貼各式各樣的文本與圖像〈Jon Katz 也說到「 每天,那些擁有電腦和電話設備的人,成了自身的製作人、經紀人、編輯 和觀眾。他們的故事變得愈來愈特異、愈來愈朝向雙向互動,也愈發個人 化,並且會在眾多不同的論壇場所中,以眾多不同的方式講給各樣分歧的 觀眾聽5。 這樣看來︽網路聚集了全球人們各式各樣的利益/興趣�interest 與計畫 �project ︽使愈來愈多人進入到全球性的傳播交流之中︾讓愈來愈多人能夠 說出自己的想法〈換個角度說︽這也意味著︽藉由當代傳播科技的革新︽人們 更容易認識到世上其他不同的人事物〈                                                                                                                 3. 摘引自台灣記者協會網站�www.atj.org.tw/old/ethic.htm 〈 �自由時報星期專論 �失真的台灣「媒體應謹守�四不‘原則〈2004 年 12 月 26 日〈 5 轉引自 Mark Poster︽1996︽The Second Media Age︽頁 36〈 4.  . 2  .

(9)  . 當代電子媒介的這些特性︽無疑讓傳播活動6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電子媒介 的普及使用︽當然強化了人們的言論自由權利﹀但是︽我們依舊會疑問︽這樣 的自由是否仍犧牲了人們之間的相互信賴」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擁有發聲管道︾ 每個人都可以說任何想說的話之後︽會不會導致詐欺矇騙漫天飛舞︾加深人際 之間的對抗衝突呢」另一方面︽在資訊爆炸增生的情況下︽我們是否還能找到 一個超然客觀的基點︽將所有的言論給統合起來︾且毫無扭曲地再現這些紛雜 繁多的意見呢」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將回顧一些常見的傳播理論︽試圖探究人們對於傳播 媒介的一般想像︽藉以理解傳播媒介在當代社會中常扮演的角色以及常被賦予 的期待〈 二︾文獻回顧「透明傳播觀. •. • 國. ㈻㊫學. Denis McQuail�2011「72 認為︽當代主流的傳播典範︽乃將傳播看成定量 的資訊傳遞︾是訊息從一端到另一端的輸送〈這種觀點︽可以簡單地用 Harold 政 治 大 Lasswell�誰︽透過什麼管道︽對誰說了什麼」產生了什麼效果」‘的說法來描 立 繪﹀而 Severin & Tankard�1995「64 也說到︽Lasswell 的模型︽可以普遍應 用到大眾媒介中〈. n. er. io. sit. y. Nat. 若以 Lasswell 的觀點來看︽傳播活動是訊息的線性轉移︽牽涉到訊息傳送者︾ 傳播管道︽以及訊息接受者等面向︽並且也預期產生相應的傳播效果〈所以︽ Severin & Tankard�1995「68 就認為︽傳播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影響另一個 人的過程〈‘ a v. i l C hengchi Un. 在 Shannon & Weaver � 1964 的 傳 播 數 學 模 型 � mathematic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 中︽我們更可以看到 Lasswell 模式的經典應用〈Shannon & Weaver 和 Lasswell 一樣︽把傳播活動看成是傳送者透過傳播管道︽輸送訊息到 接收者手上﹀而且︽在這樣一個線性過程中︽為了讓訊息能夠更客觀︾更完整 地遞交給接收者︽Shannon & Weaver 會試圖以數理邏輯的方式︽削減資訊傳遞 過程中的干擾噪音�noise ︽使訊息能夠忠實地呈現消息來源的樣貌︽讓傳播 者的意圖能夠充分地達成〈 Shannon & Weaver 把訊息來源切割成數字單位︽以數位語言的方式來傳遞資 訊﹀而這樣一種想法︽不僅可以應用到機械工具中︽也可以透過電腦來運作︽ 且在訊息傳遞的過程中︽避免了任何的扭曲和遺漏�Severin & Tankard︽1995「 67 〈McQuail�2011「382 就指出︽Shannon & Weaver 的構想︽是立基在數                                                                                                                 6  communication. 翻成中文有許多意涵︽像是傳播︾溝通︾通訊︾交流等︽以下我將視不同的語 境︽使用不同的譯字〈我主要將媒介的訊息生產/散佈/接收狀態︽譯為傳播﹀但值得注意的是︽ 當代電子媒介的傳播狀態︽並非為一對多的單向關係︽而是多對多的即時互動︽因此︽傳播也 會帶有交流︾溝通的色彩︽影響了人們之間的互動模式︽並形塑新的社群�community 樣貌〈.  . 3  .

(10)   字量化的原則上︾是一組二元的編碼系統︽讓數位計算得以運作︽並且用一系 列的�非此即彼‘�either/or 選項︽對資訊加以定位︾消除其中的模稜與不確 定性�uncertainty 〈 透過 Shannon & Weaver 提出的數學模型︽我們會看到︽一般對於傳播媒介的 想像︽乃認為它們是外在於人的工具︾服膺於傳播者的意圖〈媒介的任務︽是 要精準地再現消息來源︾是要完整地傳輸訊息︽以便讓人們能夠毫無遺漏地接 收這些訊息︽而這樣一來︽訊息傳送者的意圖才能被充分瞭解︾才會產生相應 的預期後果〈這也就是說︽Shannon & Weaver 設想的是一個透明︾無扭曲的傳 播過程︽在其中︽訊息完好地承載著傳送者的意圖︽且全盤地轉交到接收者手 上︽其間不會有任何的干擾扭曲〈 由此可知︽對 Shannon & Weaver 來說︽訊息就像是物品一樣︽可以水平地被 運輸︽且傳播者傳遞出去的資訊和受眾接收到的資訊︽二者應該︾也會是等同 的﹀傳播過程是有可能︾也必須要達到訊息的完整複製〈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 標︽Shannon & Weaver 採取數理科學的途徑︽將複雜的消息來源轉化成明確的 數字位元︽以降低在訊息傳遞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誤差︽進而提昇傳播的效率︽ 政 治 大 使訊息傳送者的意圖能最大化地實現〈 立. • 國. ㈻㊫學. •. 這樣一種媒介使用的態度︽讓人際之間的傳播互動︽導向效率與效益的追求︽ 而並不考慮具體的傳播內容︾也不考慮傳播者的具體意圖究竟為何〈換句話說︽ 用 Shannon & Weaver 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成了數字位元︾一切的著眼點都是效 果與利益的最大化︽於是︽訊息內容是否正義︾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就不 會是人們所關心的議題〈. er. io. sit. y. Nat. al. n. v ni U 從這種角度來看︽Shannon & Weaver e n g的模型︽將間接支持了資本主義制度中 chi Ch. 優勢團體的宰制︽因為在 Shannon & Weaver 眼中︽有系統地追求效率與效果的 最大化︽是一件無庸置疑的事〈這也就是說︽若人們都以追求利益與效率的態 度︽來面對傳播媒介的話︽那麼︽當代電子媒介的普及使用︽也就無法根除台 灣媒體亂象等問題︽人際之間仍舊是相互的不信賴﹀甚至︽各種詐欺矇騙的言 論將會變本加厲︾無孔不入︽因為傳播媒介只是個人爭權奪利的一個工具罷了〈 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許多人會反對 Shannon & Weaver 的想法︽認為這導致 了訊息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權力不對等︽而且傳播者的功利意圖也扭曲了事 實的客觀呈現〈傳播學者管中祥�2002「204 就認為︽傳播媒介不能僅被看成 是一個工具︽因為傳播活動是和人們的�文化形成與世界觀建立‘等事情有著 密切關連﹀換句話說︽傳播媒介不能只追求個人利益的滿足︽而是要導向共識 凝聚︽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表達/聆聽彼此的意見〈 管中祥�2002「204 試圖透過 Jürgen Habermas 的溝通理論︽構想一個不受 單向權力關係所扭曲的公共媒體環境︽好讓人們都能公平地參與到相互的溝通 交流活動之中﹀而且︽管中祥也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達到�人  . 4  .

(11)   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一致‘〈因為就 Habermas 的理論來看︽溝通互動並非只有工 具式的功能︾並不只是追求個人利益︽而是還包含著人際間的相互理解︾協調 與共識凝聚等功能﹀這也就是說︽人際間的溝通︽不應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利 的樣貌︽而是要朝向彼此之間的平等交流︾達到相互一致的共識〈也因此︽ Habermas 認為︽若僅把溝通看成是工具性的活動︽那麼︽人們將無法達到相互 瞭解︽而反倒會形成一種扭曲︾是一種虛假的互動�管中祥︽2002「191-194 〈 為了達到無壓迫︾無扭曲的溝通狀況︽Habermas 設想了一個�理想的言說情 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 ︽認為言論必須遵循特定的規範︽才能達到真正 的理解〈在 Habermas 所構想的�理想言說情境‘中︽人們是真誠地進行相互溝 通︽其中沒有任何束縛和隱瞞︽追求的是平等地溝通與瞭解﹀在這樣的情況下︽ 傳播互動避開了個人私利與權力的影響︾不再有不對等的壓迫關係︽而會是運 用普遍的溝通理性自主且自由地交流著︽並在其中達到彼此間的共識 �Habermas︽1979「2-3﹀McCarthy︽1973「145-146 〈所以管中祥�2002「 200-201 認為︽人們要. •. • 國. ㈻㊫學. ......將媒介視為「分享」、「參與」、「共識」的中介者,以達到資訊共 政 治 大 享與建立共同性的目的。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思考人與媒體的對應關係, 立 另方面,也需要討論媒體作為主體互動中介時,是否能促成有效的溝通, 亦即是否符合 Habermas 所主張的理想言談情境與公共領域……Habermas 對體制問題的關心,集中在如何使人暢所欲言,如何在公眾領域中防止外 力干擾明達理性討論。. y. Nat. n. er. io. sit. 就此而言︽Habermas 也設想了一個透明︾客觀的溝通情境︽認為在特定的條 件下︽意義可以真實︾不帶扭曲地被人們所理解︽且溝通交流的參與者也可以 al v ni Ch 信賴著彼此︾達到相互間的共同一致〈於是︽�理想言說情境‘中的共識形成︽ U engchi 在 Habermas 的構想中︽乃是所有行動的目標與規範〈 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就是為了達到共識嗎」人們可以完全瞭解事實真 相︽進而達到透明︾無扭曲的意義交流嗎」我們不難注意到︽在網路等電子媒 介興起之後︽愈來愈多的聲音與立場會浮現檯面﹀而這些意見︽都可以被放置 到同一個天平底下︾可以凝聚成單一的共識嗎」就後現代的觀點來看︽前述問 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抱持後現代立場的學者認為︽因為傳播工具的革新︽使 得西方社會如今處在另一種狀態之中︽而透明的傳播溝通觀將不再讓人信服〈 三︾後現代的看法 Mark Poster�1996「3-4 指出︽在今天︽受到傳播科技的革新與普及化之影 響︽傳播模式不再是少數生產者朝向廣大消費者的單向資訊輸送︽而是一種資 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的狀態︽是藉由衛星科技︾電視︾電腦︾ 電話等傳播科技工具的結合︽產生出一種具有多重生產者/傳佈者/消費者的機制〈.  . 5  .

(12)   在資訊高速公路中︽媒介使用者不再被固定在傳播過程的特定端點上︽而是可 以即時地進行多向的溝通互動〈 這也就是說︽閱聽人如今不是被動地對訊息全盤接受︽相反的︽閱聽人也正 扮演意義生產者的角色︽且透過雙向的媒介管道︽將自身的意見與詮釋散發出 去 〈 從 這 種 角 度 來 看 ︽ 當 代 傳 播 媒 介 將 造 成 意 義 的 � 去 中 心 化 ‘ � decentralized ︽每個人都自行生產著特定的訊息,而非只能被動消極地接收資訊。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傳播科技的日新月異︽使人們得以突破時空的 限制︾讓人們能在短時間之內傳遞/接收大量資訊︽甚至可以對外在現實進行影 音的完美複製〈而這樣一來︽人們對於在場/不在場�presence/absence 的定義 將產生改變︽並且連帶的︽真實/虛擬�real/virtual 之間的分際︽也逐漸受到 動搖〈這也就是說︽人們不見得要具體地面對面︾在場︽才能夠進行互動交流﹀ 相反的︽透過當代傳播媒介的幫助︽人們可以在虛擬空間內進行真實互動︽且 傳播媒介所模擬出來的景象︽和真實世界的差別也愈來愈小〈. •. • 國. ㈻㊫學. 故︽Poster 認為︽當代的電子媒介︽產生了一種持續的不穩定性︽使自我面 政 治 大 臨�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的狀況︽並且顛覆了真/假︾主/客之間的關係〈 立 這意味著︽個人如今乃與外在客體︾與各式各樣的符碼︽進行無盡且頻繁的交 換︽而非停留在固定的位置中〈主體沒有明確的中心︾沒有清楚的邊界︽而是 漂浮在不同地方︽隨著情境變化一再地被重構�Poster︽1996「13︾19-20 〈. n. er. io. sit. y. Nat. Poster�1996「24 於是指出︽受到當代電子傳播媒介的影響︽現代社會中所 強調的理性、自主、中心化等的特性,將不復存在。電子媒介的多向互動等特 al 性︽讓媒介使用者呈現出游移︾彈性多變的面貌︽而不再能夠找到超然客觀的 v ni Ch U 透視點︾不再有一個能夠統合一切事物意義的基礎﹀也因此︽傳播活動不會是 engchi 一個透明的意義傳遞過程︽而人們也無法完全地瞭解︾再現他人的意圖〈 Poster 的觀察︽呼應了 Jean François Lyotard 的見解〈Lyotard 發現到在電腦化 的社會�computerized society 中︽不再有一個至高原則能夠區分好壞︾規定事 物的真確意義︽因為一切都是在特殊目的︾特殊規則和特殊的考量下︽事物被 賦與用途〈按照 Lyotard�1984「49 的見解︽現代科技的焦點乃在事物的實用 性上︽而不是著眼於普遍的解放或進步﹀這使現代性的規範大敘事失去效力︽ 事物不再具有一個超然客觀的終極意義〈如今︽人們乃處在後現代的狀況中〈 依照 Lyotard 的說法︽當代傳播媒介呈現出眾多不同的知識︾意義與生活方 式︽而這些事情都不能被放到同一個天平底下衡量︽因為它們彼此之間是異質 � heterogeneity 且 不 可 共 量 � incommensurability 的 〈 就 這 種 角 度 來 看 ︽ Habermas 的共識觀會被駁斥︽因為他的共識觀束縛了眾多不同的差異︽並將它 們化約到統一的框架之內︾侷限於單一語言遊戲之中�Lyotard︽1984「xxv 〈.  . 6  .

(13)   也就是說︽Habermas 雖然注意到工具理性︾資本主義商業邏輯所造成的問題︽ 但是他樹立�理想言說情境‘以區分是非真假的策略︽卻也導致另一種形式的 暴力︾樹立了另一種教條〈Habermas 並沒有真正地關照到每個人的特殊差異︽ 而是強加一種超驗的普遍理性規範︾約束了人們言說行動的方式﹀而就 Lyotard �1984「81-82 的觀點來說︽這會帶有恐怖主義的色彩︽化約了人類多樣的活 動〈也因此︽遵照著 Habermas 的共識觀︽並不會讓人們更自由︽人們還是相互 壓迫彼此〈 文化研究學派的 Stuart Hall 和 John Fiske︽同樣也看到傳播科技的革新所造成 的後現代文化現象〈Hall�1980 和 Fiske�1991 均曾以電視為研究對象︽指 出人們觀看電視節目所解讀出來的意義︽將不會樹於一尊︽而是不斷地流動︾ 不斷地被重新建構〈Hall 認為︽在後現代社會中︽傳播科技的擬仿︾再製與重 述等特性︽將使文化生產呈現多元紛雜的面貌︽沒有單一絕對的意義︽而是一 個滑動的表意鎖鏈�Grossberg︽1996「137 〈. •. • 國. ㈻㊫學. Fiske 就是用這樣的思考方式︽觀察英國的庶民文化�popular culture ︽發現 即使人們有著共享的文化價值體系︽但是這並不代表人們總是會被同化〈人們 政 治 大 有自身的利益︾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關係與認同︽於是將會偏離社會優勢宰制 立 者的想法︽創造出不同的文化與意義〈Fiske�1989: 25 認為︽即使在資本主 義體制中︽人們還是可以透過商品所有權�ownership 的掌握︽達到控制的愉 悅�pleasure ︽並且進而修正日常生活的脈絡與意義︽而非總是順從著統治者 的期待〈. sit. y. Nat. n. er. io.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就後現代的角度來看︽意義並不會︾也不需要匯聚到 al v 單一中心︽而是不斷地進行增生︾不斷地變化著〈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脈絡中︾ ni Ch U engchi 有著各自的特殊性︽若是將他們等同︾化約到單一基礎原則底下的話�像是 Shannon & Weaver 主張的科學理性︾或 Habermas 強調的溝通理性 ︽將會產 生暴力壓迫的後果〈後現代理論不同意 Habermas 的共識觀︽也異於 Shannon & Weaver 描繪的傳播效率觀﹀後現代理論家認為︽傳播媒介導向的是差異的創造︽ 而非共識凝聚與事實再現〈. 第二節 引介 Vattimo 的理由 論述至此︽我們看到一些常見的傳播觀︽都有各自的問題〈在 Shannon ◇ Weaver 的模型中︽傳播被看成是訊息的客觀再現與傳遞︽追求傳播者意圖效果 的最大化﹀但是︽這種看法在 Habermas 眼中︽乃是一種扭曲的溝通︽因為 Habermas 認為不能只強調工具理性的部份︽而是要看到人類活動的其他面向〈 Habermas 設定普遍的語言規範︾勾勒出理想的言說情境︽以規範每個語言使用 者︽企圖達成透明︾無扭曲的理性溝通︽讓每個人都能自由且平等地相互了解︽ 進而達成互信與共識〈.  . 7  .

(14)   雖然 Habermas 反對工具理性式行動的獨霸︾反對科學專家的扭曲︽但是他的 理論︽卻也呈現出一種透明全知的特性︽認為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人與人之間 仍可以進行完整客觀的交流︽而意義的表達與傳遞也不會帶有任何的扭曲虛偽〈 這也就是說︽Habermas 和 Shannon & Weaver 都一樣︽都預設著透明傳播溝通 的理想︽因此會把人們的言談和訊息︽通通納到特定的框架底下︾排掉那些會 造成理解錯誤的�噪音‘︽以達到聽者與說者之間的相互一致〈 後現代理論家則反對這樣的透明傳播觀〈他們看到當代的傳播工具︽朝向的 是多元︾�去中心‘的趨勢︽人們不再能樹立一個普遍的判準︽而客觀透明的 理解與共識也不再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甚至反倒還會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暴力壓 迫〈如今︽人們不能將言談活動普同化為資訊位元︽也不再能將傳播活動一視 同仁地看成是符合著特定的理性規範﹀不同地方的情境脈絡︽不見得都可以相 互調和︽所以︽人們也就不能試圖將眾多殊異的立場套在單一架構裡頭〈. •. • 國. ㈻㊫學. 不過︽我們也發現到︽後現代理論家注意到現代性大敘事的束縛︽於是會試 圖將自身與現代性傳統切割開來﹀但是這樣一來︽卻也使得後現代理論常被批 評成是與歷史斷裂︾和過往脫離〈就後現代批評者的角度來看︽後現代理論宣 政 治 大 稱了一個新時代︾新狀況︽認為現代性大敘事的束縛鬆綁了︾傳統被全盤推翻 立 了�Webster︽1999「282-283﹀Best & Kellner︽1994「51 〈Fredric Jameson �1991「6 就指出︽後現代的特徵乃是�無深度‘�depthlessness 與歷史質 性的虛弱化�weakening of historicity 〈. Nat. n. er. io. sit. y. 後現代理論家隱含著歷史斷裂的傾向︽使得他們忽略了自身所立足的歷史背 景︽而傾向於合理化在地差異〈因為後現代理論家追求的是異質性︽認為在不 al v 同語言遊戲之間︽有著不同的法則︽而彼此之間是不可共量︾都是對的�Hall︽ ni Ch U engchi 1997「25﹀Lyotard︽1984「xxv ﹀這樣一來︽後現代理論也就隱含著�怎樣 都行‘�anything goes ︾各說各話的危險︽不加批判地接納了所有事情〈於是︽ 暴力與詐欺在這種情況下將橫行無阻︽人際間的對抗衝突也就無法化解〈 Terry Eagleton 就提到後現代主義的無批判性〈在 Eagleton�2009「16-17 眼 中︽後現代主義認為共識與團結是邪惡的︽所以會樹立邊緣與偏差的事物︽並 將之當成是行動的目標﹀但這樣一來︽邊緣與偏差的弱勢情況變得無需批判︽ 因此造成現狀的合理化〈Jim McGuigan�1992「49 也認為︽Fiske 的理論是 �沒有批判性的民粹主義�uncritical populism ‘︽因為 Fiske 不加批判地接受 了大眾流行的消費文化︽使得 Fiske 所構想的庶民文化︽會和�自由市場經濟 中的消費者權威︽有著驚人的同質性�McGuigan︽1992「73 〈‘ 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我試圖引介義大利哲學家 Gianni Vattimo 的後現代理 論︽企圖提供另一個後現代思想的觀點〈我認為︽Vattimo 的理論可以回應一般 對於後現代理論的質疑︽讓人們知道後現代理論在顧及多元差異的同時︽不見.  . 8  .

(15)   得就會忽視歷史連續性︾也不見得不具批判性﹀Vattimo 的理論不會無條件的合 理化現狀︽也因此︽他的理論可以避開後現代�怎樣都行‘的態度〈 Vattimo 從 Martin Heidegger 的詮釋學切入︽同樣也反對單一普遍大敘事的強 加︽並認為客觀透明的傳播觀是一個有問題的構想7〈Vattimo 注意到現代電子 媒介的影響︽主張當代社會情境朝往了後現代的方向︽不再有一個至高無上的 教條︾也不再能做出無庸置疑的客觀宣稱〈在 Vattimo 所觀察到的後現代時代 中︽事實的客觀效力會被削減︽因為如今沒有人可以站在全知的立場上來評估 世界﹀人們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詮釋︽且也沒有一個普遍的判準可以衡量︾ 統攝這些詮釋〈 Vattimo 的理論對人們生活的歷史質性有著深刻描繪︽甚至是因為徹底地意識 到歷史的作用︽所以才認為人們不再能夠掌握到客觀事實︾才會認為現代性的 大敘事基礎不再可靠〈而我們也可以看到︽Vattimo 的後現代理論雖然認為客觀 真理不可能得知︽但他卻沒有犧牲掉解放的可能︽反倒會提出一套後現代的行 動倫理︽將他的詮釋學理論和左派運動連結起來︽使他的理論可以批判僵化的 暴力壓迫〈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以下︽我將分成四個面向︽說明之所以需要 Vattimo 的理論來理解當代的大 眾傳播現象︽乃是因為他的理論「反對形上學︾貼近存有歷史︾注重傳播媒介 與社會的關聯︽並且提供了行動的倫理〈我認為︽Vattimo 的理論也提供了另一 種思考言論自由的觀點︽且在這樣的自由觀中︽人們的行動不再導向於犧牲他 人︾壓迫他人︽而反倒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反省自己︾關愛他人〈.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反對形上學. Ch. n engchi U. iv. Vattimo 站在 Heidegger 的立場上︽意識到人類生存的歷史質性︽而不把人們 化約到超驗穩固的本質結構中〈Vattimo 認為︽每個人都是帶著特定的利益/興 趣�interest 來認識世界︽而絕非透明︾無扭曲的事實再現〈我們無法知道世 界的真實全貌︽而總是依賴一個開孔�aperture 來窺探世界﹀這個開孔︽是受 到歷史情境的影響︾帶有歷史時代的特性︽也因此︽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乃是 經過特殊的選擇︾取捨之後︽而投射出來的�Vattimo︽2004b「6-7﹀Caputo and Vattimo︽2007「27-28 〈 按照 Vattimo 的觀點來看︽宣稱自身掌握了普遍本質︾宣稱事物的透明再現︽ 乃是一種超驗的形上學思維〈形上學式的思考︽沒有看到歷史情境的影響︾沒 有注意到人們的溝通互動並無法脫離自身脈絡︽而反倒會認為自身是放諸四海 皆準的客觀真理〈這樣一來︽人們個殊的歷史質性差異就會被化約︽全被套進 普遍的基礎原理︾自然法則之中︽而壓迫束縛也就於是產生〈                                                                                                                 7.  . Vattimo�1992)所寫的其中一本書︽書名就是將透明社會打上問號〈. 9  .

(16)   由此來看︽當代台灣媒體環境的亂象︽相當程度也是因為形上學的思考模式 所造成〈當人們把市場法則當成是普遍的教條︾將新自由主義式的優勝劣敗當 成是人類的本質之時︽追求利潤效率的最大化就成了鐵一般的事實︾無法質疑〈 Shannon & Weaver 的傳播觀︽就助長著這樣一種觀點︽因此是一種形上學式的 思維︽認為透過科學理性︽人們能夠達到事物的客觀透明再現︽而遺忘了歷史 情境的作用〈 另一方面︽雖然 Habermas 注意到工具理性形上學的問題︽但他提出溝通理性 構想︽仍帶有超驗的色彩︾仍樹立出普遍的人性樣貌︽而把共識凝聚當成人類 行動的單一目標〈也因此︽在 Habermas 的思維中︽理性的論據︽成了衡量事物 的普遍標準︽並且會認為透過溝通理性施展︽人們可以達到相互一致的理解與 共識︽消除生活中的暴力扭曲〈Habermas 這種看法︽在 Vattimo 眼中︽乃是沒 有注意到客觀透明特性背後的歷史詮釋色彩﹀在 Vattimo 眼中︽Habermas 的理 論設立了超驗的人性本質︽且把真理看成是由�中立‘的主體所決定〈Vattimo 認為︽這樣的主體想像︽是立基於現代科學家的典型上﹀這也就是說︽ Habermas 的透明傳播觀乃是把科學家社群的理想︽普遍化到全人類身上︽而沒 有意識到這種想法是帶著偏見︾沒有意識到這賦予了科學家至高無上的地位 政 治 大 �Vattimo︽1997「33-34﹀2011「125-126 〈 立. • 國. ㈻㊫學. •. 由此可知︽若強加某種特定觀點到普世之上︽並宣稱其乃無庸置疑的準則時︽ 壓迫就會發生︽這也是形上學的問題所在〈Vattimo�2002「116 指出︽形上 學的客觀性宣稱︽是一種迫害機制�victim-based mechanism ︽樹立出單一普 遍的法則︽並將所有的人類活動都納入此一框架之內︽而忽略了不同歷史脈絡 的具體差異〈. n. er. io. sit. y. Nat. al. 二︾貼近存有歷史. Ch. n engchi U. iv. Vattimo 順著 Heidegger 的見解︽把人們看成是有限︾必死的存有︽無法脫離 自身的情境脈絡︾無法對世界有著通盤的掌握︽只能透過自身的歷史遺產來理 解自身的生活﹀且也正是因為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是帶有特殊的利益/興趣︽ 所以歷史傳統並不會精確完整地被人們所接收︽而總是會被轉化︾扭曲〈這樣 來看︽過往流傳下來的歷史信息�historical message ︽也就不會是單一樣貌︽ 而會是有眾多的歷史信息︽且人們和歷史的對話也不會有一個確定完成的終點 �Vattimo︽1988「120﹀1993「23-24 〈 正因為人們和歷史信息有著無盡的對話︽所以意義不會被固定下來︽人們乃 持續地詮釋過往的歷史﹀這樣一來︽人們也就不能將自身的當前現況視為理所 當然︽因為世界之所以呈現出特定的樣貌︽乃受到人們歷史隨制8�contingent                                                                                                                 8. contingent 在台灣通常譯為偶然︽但我在此沿照葉啟政�2008「4 的譯法︽因為我也認為 contingent 雖然具有一種不確定︾非命定的色彩︽但絕不等於隨心所欲〈牛津英文字典對 contingent 的定義︽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一點「�不具有必然真理本質︽而是在狀況下的真.  . 10  .

(17)   的詮釋所影響〈因此︽Vattimo 認為︽人類存有並非�如是‘地存在︽而是和自 身歷史傳統有著持續的對話關係︽並且在其中︽不斷地構作出自身所處的世界﹀ 這也就是說︽因為有眾多的歷史信息︾有眾多的歷史傳統︽所以人類存有並不 具有固定的本質基礎︽而可以是不同的樣貌�Zabala︽2009「117-118 〈這樣 來看︽Vattimo 的思想異於形上學式的思維︾不同於 Habermas 的溝通理性觀﹀ Vattimo 更徹底地面對到歷史隨制的特性︽且認為人們無法找到一個普遍的基礎︽ 來統合︾整理眾多不同的歷史差異〈 三︾注重傳播與社會的關連 Vattimo 看到當代傳播媒介的普及︽讓愈來愈多人能夠發出自身的聲音︾呈現 出眾多不同的意見與世界觀︽而這樣一來︽人們便不再能把現實世界看成是穩 固︾堅定的模樣︽而是會看到事實背後的詮釋構作特性〈也因此︽人們不再能 夠樹立單一客觀的超驗原則來統合眾多的詮釋〈. •. • 國. ㈻㊫學. 於是︽現代性的思維將不復存在︽人們不再能獲得客觀事實︽因為如今一切 都是人為構作的詮釋產物︾世界不再是�外在在那‘�out there 〈對 Vattimo 政 治 大 來說︽傳播媒介不僅是一個工具︽而更會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樣態︾對人類集體 立 社群有著影響﹀Vattimo 認為︽現代的傳播媒介︽乃將人們化為一個個的符號︽ 使人們得以進行相互的轉換交流︾不再有至高無上的神聖規範〈而這樣一來︽ 人們將有機會發現自身的歷史詮釋特性︾看到傳播媒介在自己身上起的作用〈 在 Vattimo 眼中︽傳播活動帶來的是多元差異︽而非為透明再現︾也非為相互 一致的共識理解﹀傳播活動的普及與密集︽讓人們知道自身的歷史侷限與隨制 性︽而並非為普遍理性的彰顯〈對於 Vattimo 來說︽傳播互動不是為了達到人 al v 際彼此之間的相互一致︾也不是要完整透明地再現外在世界﹀人們之間對話交 ni Ch U engchi 流的密集與普及︽會讓人們發現自身世界的詮釋構作特性︽也因此︽人們會意 識到客觀真理乃是力量運作的產物︾只是一種人為詮釋〈. n. er. io. sit. y. Nat. 在後現代社會中︽不具有規範所有行動的普遍大敘事︽也因此︽人們不再能 斷然地區分理性/感性之間的差別︽而這將使得萬物沾染上藝術審美的特質〈 Vattimo 觀察到︽後現代的生活經驗︽有著普遍審美化的趨勢﹀藝術不再遺世獨 立︽而是會和日常事物混雜在一起〈不過︽Vattimo 也認為︽在後現代情境中︽ 雖然人們無法辨別客觀真理︾雖然沒有終極判準︽但是這並不會是一場災難﹀ 相反的︽現實專斷性會一再地被削弱︽而各式各樣的教條與暴力也會一再地被 推翻〈                                                                                                                                                                                                                                                                                                                             實‘〈也就是說︽contingent 不是斷裂式的隨心所欲怎樣都行︽而是在不存在先驗本質式的真理 判準之情況下︽對於狀況︾關係︾時空脈絡的重視〈人們的行動乃是相互協調的︽且也會受到 自身歷史回溯�retrospect 與對未來的期望�prospect 之相互作用所影響︽因此︽contingency 對於人類行動來說︽是一個蘊含時空關係的概念﹀人類行動既非完全個人隨心所欲︽也非完全 被限制〈.  . 11  .

(18)   四︾提供行動倫理 對 Vattimo 來說︽要了解當前情境的意義︽必須要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必須 要將當前情境加以�歷史化‘︽看到該情境在歷史流變中的位置〈Vattimo �2004b「3-4 採用 Michel Foucault�現實性存有學‘�ontology of actuality 的概念︽認為特定的意義要連回其歷史源起的背景中︽加以歷史地︾社會地定 位︽而不將該意義視為理所當然〈 這樣一來︽人們將避免合理化當下的現狀︽而是會回顧歷史︾看到眾多歷史 他人的樣貌︽進而意識到自身當前的狀況可以是不同樣子︽並藉此重構自身的 生活〈對 Vattimo 來說︽救贖與解放並不是對客觀真理知識的追求︽而是在歷 史過程中不斷地削弱形上學式的客觀專斷︾削弱至高神聖性等不可質疑的事物 之效力︽讓人們得以從其所造成的束縛中脫離︽能以更多元︾更自由的方式行 動�Rorty and Vattimo︽2005「13-14 〈這也就是說︽Vattimo 認為在後現代情 境中︽人們行動還是具有批判力︽而這個判斷標準乃是「否定形上客觀性的教 條︾不把任何事情當成永恆真理〈Vattimo 也認為︽這樣一種想法是可以和左派 運動相互結合︽幫助人們從形上學大敘事中脫離︽看到自身的歷史質性︽進而 政 治 大 扭轉現狀 �Vattimo︽2004b「102-103 〈 立. • 國. ㈻㊫學. •. Vattimo�2004b「66 認為︽後現代情境中的人們︽是對歷史時代負責︽而 非服從於形上學大敘事的規定〈於是︽後現代倫理對應到的背景基礎︽也並非 為客觀事實︽而會是文化遺產﹀而且︽這樣的文化遺產︽乃是由許多支線所組 成︾是由眾多的歷史信息所組成〈這也就是說︽人們不應樹立另一個絕對命令 來反對形上學︽而是要面對自身的歷史脈絡︾聽到歷史上眾多不同的聲音〈就 al v 此而言︽雖然後現代時代中沒有絕對確定的事實︽但是人們還是可以找出一個 ni Ch U engchi 行動判準︽那就是「削弱形上學式的客觀確定性〈. n. er. io. sit. y. Nat. 這樣一來︽人們必須意識到眾多歷史他人︾必須透過這些他人︽來揭露自身 的疏漏︾削弱自身所抱持的刻板印象〈後現代情境中終極基礎的消失︽並不會 帶來各說各話︾也不意味著怎樣都行﹀在 Vattimo 眼中︽意識到自身的歷史隨 制性�contingency 之後︽人們的行動將朝向化減任何可能的禁錮與暴力︾不 合理化自身現狀︽以避免自身對他人形象的化約︽進而讓差異與多元徹底地得 到彰顯〈也因此︽人們要持續地回到歷史傳統中︽試圖發現先前被忽略的事物﹀ 人們要在自身歸屬和眾多歷史信息之間無盡地來回擺盪︽才能夠自省︾反諷地 脫離現狀︽看到其他行動的可能〈而這樣一來︽人們也才能遠離形上學原則的 專斷暴力︾窺見自由的曙光〈 由此可知︽意識到不存在客觀事實之後︽不見得就會造成各說各話的危險︾ 也不意味著既定現狀都是合理的〈不同於 Habermas 樹立普遍的理性規範︽ Vattimo 面對歷史隨制性的作法︽乃是徹底地面對自身的歷史過渡性︽避免樹立 任何超驗原則﹀而這樣一來︽多元的歷史差異因此能夠得到彰顯︽人們也不再.  . 12  .

(19)   能將自身的現狀與認同看成是事實真理︾不再能用化約的方式理解他人︽而是 會意識到自身的歷史侷限︾會用更多不同的方式來詮釋他人〈人際間雖然沒有 統一的共識︽但這不意味著隨心所欲︾怎樣都行﹀相反的︽人們的行動在徹底 面對到自身的歷史質性之後︽將會導向一種謙遜︾共感的態度︽不將自身現狀 視為理所當然︾也不再能夠恭奉任何的普遍理性規範〈 這樣來看︽Vattimo 眼中的傳播互動︽乃是差異的創造與接納〈人際間的交流 不是要掌握真理與真相︽而是要削弱客觀現實的確定性︾意識到自身的歷史隨 制性﹀這帶出的是一種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的態度︽能夠更徹底的關愛他人︾ 與他人共感︽而不是訴諸超驗的理性論據來約束他人〈這樣一來︽人們才能更 徹底地化減終極形上基礎的暴力化約〈. 第三節 章節安排. •. • 國. ㈻㊫學. 本論文嘗試引介 Vattimo 的後現代理論︽以提供另一種觀點︽理解當代的大 眾傳播狀況〈在第二章中︽我首先將回顧西方形上學式的思維︽並勾勒出在形 上學框架底下所設想的傳播活動樣貌︽以便和 Vattimo 構想的傳播觀做比較〈 政 治 大 而在具體闡述 Vattimo 的傳播觀之前︽我將先說明 Vattimo 的存有學﹀我會認為︽ 立 要對 Vattimo 的存有學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才能夠確切地掌握 Vattimo 對待當代 傳播媒介的態度〈. n. er. io. sit. y. Nat. 至於第三章︽我將指出 Vattimo 眼中的後現代場景︽並且說明這導致的是日 常生活普遍審美化之後果〈接著︽我會回顧 Vattimo 的藝術理論︽看他是如何 將藝術品賦予存有學意義〈最後︽我將藉由這樣一種藝術存有學的觀點︽回過 al 頭來闡述 Vattimo 是如何評價後現代生活經驗的普遍審美化之現象〈 iv. Ch. n engchi U. 在第四章中︽我會論及後現代生活蘊含著不可共量︾怎樣都行的危險︽並且 說明 Vattimo 如何因應這樣一個問題〈首先︽我將闡述在 Vattimo 的思想中︽後 現代情境是延續著世俗化的歷史發展而來︽並帶有一種虛無主義式的歷史特性﹀ 順著這樣一種虛無主義特性︽Vattimo 也在其中看到了行動的準則︽那便是對於 形上學客觀性的削弱〈最後︽我也會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設想後現代情境中傳 播媒介的使用倫理︽並以 Vattimo 的思想為背景︽勾勒後現代式的言論自由觀〈 在結論的部份︽我將統整本論文的主張︽指出 Vattimo 的理論並不是一般的 後現代思想﹀Vattimo 並不抱持歷史斷裂的看法︾也並非毫無批判地合理化現狀〈 我也將點出 Vattimo 理論中的曖昧含混�ambiguous 特性︽說明他的理論不同 於形上學式的形式邏輯︽而是呈現出一種自相矛盾的態勢﹀但這種自相矛盾並 不會讓其理論成了無用之物︽而是反倒會讓它具有特殊力量︽能夠挑戰形上學 式的暴力壓迫〈.  . 13  .

(20)  . 第二章 傳播與存有 第一節 形上學思維 一︾形上學與現代性 一般而言︽西方形上學關注普遍概念︽探究的是萬物最根本的原理原則︽也 因此︽形上學會被稱作�第一哲學‘︽試圖捕捉萬物的原型�arché ︾宣稱一 切事物的終極基礎︽藉以樹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就西方傳統來說︽形上學常會 帶 有 宗 教 ︾ 神 學 的 色 彩 ︽ 像 在 Aristotle 眼 中 ︽ 神 就 是 絕 對 圓 滿 的 存 在 �BEING ︾是�不動的推動者‘�the unmoved mover ︽確保了世界的穩固 結構�孫振青︽2001「6-7 〈 這種形上學思維︽充斥在西方哲學傳統中〈例如 Plato 就把理型�Idea 看成 是真實的︽而且事物的統一原理︽也落在理型的精神性之中﹀理型是所有感官 經驗的原因原理︽也是真實存有本身�ontos on 〈而隨著科學和理性的發展︽ 西方形上學這種企圖制定萬物的終極客觀基礎︾企圖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 政 治 大 自然法則︽並對世界進行透明再現的任務︽將會變得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有效〈 立. • 國. ㈻㊫學. •. Rene Descartes 就 構 想 了 一 個 邏 輯 的 ︾ 數 學 的 理 性 主 體 � Rational Subjectivity ︽且這樣的�思維我‘�thinking I 是宇宙的主宰︾是世界唯一 真確的事物﹀整個世界為真︾一切的價值之所以能存在︽都必須建立在這樣的 �我‘之上〈類似於此︽Immanuel Kant 也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具有普遍理性︽ 可以統理感官所接收到的經驗現象︽因此世界在我們面前才會有規律〈這樣一 al v 來︽人類成了宇宙的主宰︽理性在 ni C hKant 的哲學裡被提昇到超驗的高度﹀透過理 U engchi 性思考︽人們可以脫離塵世束縛︽達到自律的自由�蔡美麗︽2003「19-23 〈. n. er. io. sit. y. Nat. 於是︽人的理性本質被確立了〈十七世紀數學與物理學的進步︽讓人們更以 量化︾幾何的方式︽再現世界的客觀結構︾找出萬物運作的基礎規則〈如 Galileo Galilei 就主張︽人們只能用數學語言來理解宇宙的奧祕﹀而 Descartes 也 認為︽真理應以一個確定不移的基礎作為出發點︽透過數學的演繹原則︽將一 切知識連結到一個至高整體中︽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曾國祥︽2002「 580-581 〈 因此︽形上學會和科學理性的系統性思維連結起來〈理性被看成是人類的普 遍能力︽而數理邏輯更是宇宙運行的基本法則﹀而這樣一來︽人們便可以對萬 物進行透明完整的理解︽因為沒有事情是科學理性無法理解的〈正是在這樣的 脈絡下︽Max Weber�1991「144-145 觀察到這樣一種狀況「 ……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想了解,我們就能夠了 解;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在原則上,並沒有任何神祕、不可測知的力 量在發揮作用;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在原則上,透過計算,我們可以  . 14  .

(21)   支配萬物。但這一切所指唯一:世界的除魅。我們再也不必像相信有神靈 存在的野人那樣,以魔法支配神靈或向神靈祈求。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性 的方法與計算。 理性的形上學︽在西方啟蒙思想中得到徹底展現〈啟蒙思想家會把牛頓物理 學當做知識典範︾接受自然科學的標準︽並認為真正的知識是具有普遍性︾是 帶有演繹的性質﹀而且︽自然科學也被認為是對迷信的破除︾是最高級的知識 形式〈科學理性帶出的革命與成就︽讓啟蒙思想家對人類理性與未來充滿樂觀 的信心﹀啟蒙思想家傾向認為︽科學技術及工業的發展︽可以讓人類各方面均 不斷地進步︽最後達到完美的境地�黃瑞祺︽2000「4-6 〈 Habermas�1981「4 也提到︽啟蒙運動的理想︽取消了傳統加諸於後世的魔 咒〈現代科學的興起︽讓人們相信知識進步是永無止盡︽且社會與道德也將恆 往前進〈這就是啟蒙時代�成為現代‘�being modern 的態度﹀亦即︽必須要 �成為現代‘︽因為現代是最進步︾最接近完美的狀態〈. •. • 國. ㈻㊫學. 現代性的世界觀︽形成於啟蒙運動的過程中︽諸如�自由‘︾�理性‘與 政 治 大 �進步‘等概念︽都是現代性的核心價值〈高宣揚�1999「156-157 指出︽現 立 代性的價值只能在系統化的知識論述形式中得到表現﹀換句話說︽理性與自由︽ 只能在系統化的科學中被確保︽而科學認知活動也必須透過具有自由意志和理 性的人來從事〈高宣揚也說到︽這樣的科學知識會不斷擴大︽進一步拓展自由 的領域︾增強人們的理性能力〈. sit. y. Nat. n. er. io. 不難看出︽現代的啟蒙理性︽乃投射出普遍的人性︾認為理性是人類的核心 本質︽而人們也可透過自然科學的方法原則︽完整地掌握世界的客觀樣貌〈除 al v ni Ch 了將一切事物都用理性的尺度來衡量外︽人們也會用科學理性來思考歷史的發 U engchi 展︽藉此區隔過去︾投射未來〈啟蒙主義的歷史哲學︽乃認為歷史是環繞著理 性而發展的﹀而且︽也正是因為有普遍理性作為參照︽整個世界歷史於是可以 在這個中心點上被排序組織︽獲得相應的終極目的性�finality 〈 Vattimo�1992「2 就說︽啟蒙思維把人類歷史看成是朝向理性的實現︾是 一個單線�unilinear 的普世大歷史�History 〈啟蒙的單線史觀要求一個特定 的中心︽而世界各地的人類行動與生活目標︽都無可避免地要符合這樣的中心〈 歷史是單線進步的︽而愈�先進‘的社會則愈有價值︾也愈接近此一過程的終 點〈於是︽�成為現代‘乃是最基本的價值︽因為我們在歷史直線上走得愈遠︽ 就愈接近完美﹀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往的傳統會被拋棄︽因為它們乃是落後過 時的︾是不夠理性的事物〈 二︾形上學式的傳播觀 啟蒙現代性的心靈︽認為科學理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認為理性乃是人類的 本質︽而數理邏輯則是萬物遵行的法則﹀透過科學理性︾透過把萬物視為幾何.  . 15  .

(22)   的對象︽人們可以完全掌握外在世界︽而這也就是西方形上學式的思維〈用這 樣一種形上理性的方式來思考人類的傳播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樣貌︽則會像是 Shannon & Weaver 所提出的傳播數學模型那樣 〈 Shannon & Weaver �1964「7 認為的傳播過程︽乃是訊息從一端到另一端 的 遞 送 〈 一 開 始 ︽ 來 源 � source 會 被 製 成 訊 息 � message) ︽ 進 入 傳 送 端 �transmitter 之後︽訊息會轉化為信號�signal ︽透過特定的管道�channel 流散到接收端�receiver ︾成為被接收到的信號〈最後︽這些信號會轉回訊息︽ 到達目的地�destination 〈 這種線性過程觀︽以說者與聽者︾訊息與效果之間的關係結構︽來理解人類 的傳播活動〈Shannon & Weaver 把人們的傳播活動︽看成是訊息的線性傳遞︽ 並試圖透過數理邏輯的方式︽削減傳播過程中的噪音干擾︽以達到透明完整的 訊息再現︽使傳播者的意圖效果能夠充分地達成〈. •. • 國. ㈻㊫學. 在 Shannon & Weaver � 1964 「 9 的 構 想 中 ︽ 資 訊 是 信 號 的 可 預 測 度 �measure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signal ︽而預測度的單位是位元�bit ︾ 政 治 大 是一組是/否的二元對立﹀也就是說︽資訊是用種種的二元區分︽對現象複雜度 立 進行化約〈 Shannon & Weaver 建議我們︽要用客觀的二元分類範疇︽來逼近對 象本身︽削除其中的曖昧模稜︽以產製出客觀透明的訊息︾讓他人能夠完全理 解︽進而達到傳播者所意圖的結果〈Shannon & Weaver �1964「4 就說到︽ 他們的研究重心︽乃在於下述三個層次「. sit. y. Nat. n. er. io. (1)傳播象徵(symbols of communication)如何被準確傳遞(技術問題); al (2)被傳遞的象徵如何精準地傳達所期望的意義(語義問題);(3)被 v ni Ch U 接收的意義如何有效地影響行為使其符合期望(效果問題)。 en hi. gc. 由此可知︽Shannon & Weaver 關注的是如何將訊息完整地傳送出去︾如何將 噪音干擾縮減到最小等問題︽追求的是傳播效率與效果的最大化〈McQuail �2011: 381-382 就認為︽Shannon & Weaver 是以效率︾目標達成率︽作為傳 播活動的評估標準〈 但就 Habermas 的角度而言︽Shannon & Weaver 的傳播模型並無法達到真正 的溝通與理解〈Habermas 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有三種不同的層面︽分別對應到 不同的知識旨趣︽也因此︽人們的行動不能被限制在特定的類型之中︾不能只 追求效率與效益︽因為手段目的式的策略行動僅是人類行動的特殊分支〈換句 話說︽Habermas 乃認為︽若把策略行動看成人性的整體面貌︽將會使得工具理 性扭曲了人們的生活︽使 Weber 所說理性鐵籠成為無可避免的宿命�曾慶豹︽ 1998「224-232﹀黃瑞祺︽2001「219-220 〈.  . 16  .

(23)   這也就是說︽Habermas 看到科學理性隱藏的問題︽但他不認為這是啟蒙運動 的失敗︽而毋寧只是工具理性的獨大︽綁架了啟蒙理性〈Habermas 試圖以溝通 理性來恢復啟蒙計畫︽讓人類歷史的進步仍有普遍的基礎〈Habermas�1979「1 主張︽所有社會行動的目標︽都是要達到彼此的理解︽而語言溝通也正是人類 生存的核心特徵﹀因此︽言談的有效性基礎︽對人們來說乃具有超驗的約束力︽ 因為這是每一個溝通行動︽都必須依賴的前提�Habermas︽1979「177 〈 Habermas�1979「2-3 統整出溝通行動的普遍要件︽認為每個溝通行動都必 須帶有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真實性�truth ︾正當性�rightness 與真誠性�truthfulness 這四個要件︽溝通才會有效〈換言之︽如果沒有這些 有效性的要件作為基礎︽那麼說者和聽者就不是處在同一脈絡︽訊息交換也就 無法進行〈. •. • 國. ㈻㊫學. 據此︽Habermas 也進一步設想一個理想的言說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 ︽ 認為在這個情境中︽任何具有言說及行動能力的人︽都可自由且自主地參加對 話︽可以平等地提出自己的質疑︾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慾望〈這是一個沒有外在 強制約束的情境︽每個人都自發地與他人進行真誠的溝通〈在這樣的溝通交流 政 治 大 中︽共識凝聚是可能的︾也是重要的﹀互動者是在�更佳的論據力量‘�the 立 force of the better argument 的判準上尋找共識︽排除了意識形態的壓制與介入 �McCarthy︽1973「145-146 〈. n. er. io. sit. y. Nat. 就 Habermas 而言︽溝通行動是在理想言說情境底下的共識形成︽滿足了上述 四種有效性宣稱〈而且︽無扭曲溝通之理想︽乃是全人類要朝向的目標︽因為 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才能真正地了解彼此的意見︾制定出彼此共享的共識〈 al v 在 Habermas 眼中︽有效性宣稱是溝通行動的前提規範︽也是啟蒙解放計畫的目 ni Ch U engchi 標﹀就此來看︽傳播媒介扮演的是透明︾無扭曲的中介︽是要實現人類普遍的 溝通理性︾達到人們彼此間的相互一致與和諧完滿〈 三︾形上學的問題 Shannon & Weaver 的數學模型︽採取科學主體的角度︽對外在事物進行再現﹀ 於是︽訊息沒了實質意義的高下之分︾全成了同質的位元資訊〈但是︽這不代 表人們從此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需要的資訊︽因為績效�performativity 如今 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使得不能被操作化︾不能被測量的事物遭到貶低︾淘汰〈 Neil Postman�1993「48-52 認為︽這種強調效率計算的思維︽壓制了人類 自身的判斷︽使得不能被計算測量的事物︽被當成是不存在︾不重要的事〈對 Postman 來說︽一味地追求效率與效益︽將使一切成了技術系統的計算︽而人 類乃將聽從於機器與電腦的命令﹀這樣一來︽人們將不再進行思考︾沒有任何 的責任〈.  . 17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et a time limit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reading and work through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 At the end of the allotted time, have students

Set a time limit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reading and work through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 At the end of the allotted time, have students

A limited section of a reading text (usually a short paragraph) is used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stress and intonation of a previously read passage.. With limited use, students

This section explains in detail how the function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non- uniform segmentation is used to compute the f and g functions for Gaussian noise generation

Richard Edwards, “How Real Is Real: The Thirteenth-Century Painter’s Eye,” Journal of Art Studies

(a) In your group, discuss what impact the social issues in Learning Activity 1 (and any other socials issues you can think of) have on the world, Hong Kong and you.. Choose th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2) Buddha used teaching of dharma, teaching of meaning, and teaching of practice to make disciples gain the profit of dharma, the profit of meaning, and the profit of p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