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成功,譯介幸福:卡內基之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譯本研究
123
0
0
全文
(2) 謝辭 能夠走到這一天,首先要謝謝指導教授賴慈芸老師讓我與這個題目相遇,協 助我完成這項研究。老師經常給予精闢的建議,讓我了解自身思考上的侷限,更 讓這個研究愈臻完整;老師的幽默風趣也讓這段路走的開心。口試委員張綺容老 師和廖柏森老師詳細且用心的回饋讓我受益良多。從不同角度切入,點出待改善 之處,猶如當頭棒喝,相當感謝他們。 研究之路,沒有家人、親友和許多人的支持與成全走不到盡頭。謝謝秋慧和 Nicole 在所上協助大大小小事務,因為有你們,許多事情可以順利進行、圓滿結 束。謝謝 Eva,在最難熬的期間有妳互相討論、交流意見、互吐苦水,還鞭策我, 一起勇闖碩博論壇。謝謝另外三枚濫好人的隔空寒暄打氣,讓我洩洩壓、耍耍笨。 謝謝妹妹、爸媽和 Judy 老師的支持、鼓勵與關懷,你們的陪伴和心靈上的鼓舞 對我來說無比的重要,也無比的珍貴。 撰寫論文期間,徹底熟讀了卡內基的書。除了關注譯文,也了解了這個風行 近一世紀的溝通人際關係學。卡內基的思想主張普遍而且基本,原來萬事萬物的 法則是簡而易從的。透過他的文字和探索勵志書籍的演變,對人性有了更多領悟, 進而產生實踐的動力。因為如此,我變得更開心與知足,內心也多了些平靜與篤 定。當然,在人際相處上還是會懊惱、會心情沮喪,不過我更能自我反省、正向 思考。未來尚不可知,我會帶著卡內基的信念邁向下個里程碑。期望自己圓融處 理人事物,並感謝一切的機遇與安排。ˊ.
(3) 目錄 摘要……………………………...……………………………………………………..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心靈勵志書籍的發展………………………………………………3 一、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展……………………………………………..3 二、臺灣的發展…………………………………………………………..5 第三節 文獻回顧……………………………………………………………9 一、勵志書籍與卡內基相關研究………………………………..………9 二、理論基礎……………………………………………………………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卡內基與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15 第一節 卡內基及其事業發展…………………………………………..…15 第二節 How to Win Friends 簡介及其中譯概況…………………………16 第三章 譯本評析……………………………………………………………………21 第一節 譯本及譯者背景介紹……………………………………………..21 第二節 呼籲文本的翻譯手法……………………………..………………23 第三節 譯本特色與評析…………………………………………………..30 一、謝戴譯本的古典之風………………………………..……………..30 二、仲談譯本的白話語法………………………………………..……..34 三、林譯本的完整、直接………………………………………………36 四、官方版的詹譯本…………………………………………………....39 第四節 小結………………………………………………………………..41 第四章 消失的篇章…………………………………………………………………43 第一節 消失的篇章……..…………………………………………………43 第二節 消失的篇章一:書信妙法………………………………..………47 第三節 消失的篇章二:夫妻相處之道…………………………..………54 一、 原文探討……………………………..……………………...……54 二、 譯本……………………..……………………………...…………57 第四節 小結………………………………………………………………..63 第五章 附文本、包裝、評價、接受度分析………………………………………65 第一節 書名與書封的考察………………..………………………………65 第二節 譯序、前言…………………………………..……………………74 第三節 卡內基訓練-機構發展與課程……………………………..……77.
(4) 第四節 小結……………………………..………………………..………..82 第六章 結論………………………………………...…………………………….…84 第一節 研究發現…………………………………….…….………………8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行的後續研究……………………………..…86 參考文獻……………………………………………………………..………………88 附錄一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譯本列表………………………93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一……………………………………………………………..106 附錄三 卡內基訓練行銷總監訪談紀錄…………………………………………..107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二……………………………………..………………………113 附錄五 卡內基課程學員訪談紀錄……………………………………………..…114. 表目錄 表 1 不同譯本的第一人稱處理手法……………………………..…………………25 表 2 不同譯本的第二人稱、反問句與祈使句譯法………………………………..25 表 3 不同譯本表達原作者情緒的譯法…………………..………….……………..27 表 4 四本譯本的章節安排與原文的比較…………………………………………..43 表 5 譯本中「性」議題所使用的字眼……………………………………………..60. 圖目錄 圖 1 翻譯方法V形圖……………………………………………………………….13 圖 2 謝戴譯本封面………………………………………………………………….65 圖 3 仲談譯本封面………………………………………………………………….66 圖 4 仲談譯本抄襲本封面………………………………………………………….66 圖 5 王維義譯版本封面…………………………………………………………….68 圖 6 雷吟譯版本封面……………………………………………………………….68 圖 7 林軫甫譯版本封面…………………………………………………………….68 圖 8 林軫甫譯版本封面…………………………………………………………….68 圖 9 詹麗茹譯版本封面…………………………………………………………….73 圖 10 詹麗茹譯版本封底…………………………………………………………...73 圖 11 2015 年版封面………………………………………………………………...73.
(5) 摘要 心靈勵志書籍作為通俗文化的一環,長久以來在圖書市場上銷售量極高。此類書 籍可觀察到社會文化脈絡,展現當時代人們的價值觀趨勢。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 的情況下,國外譯介的心靈勵志書籍在國內同樣具有一定知名度,可以看出文化 的吸收與轉化。迄今鮮少翻譯研究探討心靈勵志書籍的翻譯與文化,因此本研究 以美國暢銷勵志書籍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為對象進行譯文分 析和副文本探討。 溝通與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內基於 1936 年出版暢銷書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迄今八十餘年,屢屢再版。本論文選擇 1938 年至 2000 年 的四本中文譯本進行文本分析,並以拉菲弗爾的翻譯理論為架構發現,各譯本 受到詩學觀、時代背景、以及相關贊助人等影響,但影響程度不一;根據紐馬 克提出的翻譯原則與方法,原文文本具有呼籲類文本的寫作手法,因不同時代 而有不同的翻譯表現手法;此外,從書籍包裝、行銷和培訓課程來看,亦可看 出相關贊助人的影響力。二十世紀初的暢銷書經過八十年不斷地出版譯介,受 到時代事件的左右與贊助者的操控而形成多樣的面貌,不僅影響著目標語文 化,也受到目標語文化的影響。. 關鍵字:翻譯、勵志書籍、戴爾卡內基. i.
(6) Abstract As one of the bestselling types of book in the market, self-help books serve as a useful approach to uncover the morals and values of a culture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ranslated self-help books, the transfer and absorp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can be reveal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can be shown in the text.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analyzed a society through translated self-help book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Dale Carnegie’s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which have been sold in Taiwan, and attempts to discover how these translation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and the different factors that have caused these changes. The writer will select four translations from 1938 to 2000. According to Lefevere’s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ranslated tex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contemporary era, poetics, and patronage. Additionally,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proposed by Newmark, the features of vocative function in the texts are presented differently in translated text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ver of the books,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training courses are impacted by these patrons. As an Englishto-Chinese self-help book,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target culture, but is also influenced by it. It is hoped that with discussion, this paper will offer insight into the culture and ideology behind translated self-help books.. Keywords: translation, self-help books, Dale Carnegie. ii.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從實體書店的書籍觀察,可以發現愈來愈多心靈勵志書籍出版,成 為大家人手一本的案頭書。民國 104 年臺灣出版產業報告也表示,我國圖書出版 市場漸由工具性書籍轉向心靈療癒需求發展(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近十年 的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也可以看到心靈勵志書籍的蹤影。例如 2007 年《秘密》 出版後造成全球旋風,四個月銷售量破 500 萬本的紀錄,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 連續多年為金石堂的年度暢銷書;2014 年,Peter Su 的《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 著也要走完。》也登上金石堂的暢銷排行榜;2015 年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 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登上排行榜,兩年後還出了續集(《被討 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研究指南》)。2017 年中國作家慕顏歌所寫 的《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36 則讓你有態度、不委屈,深諳世故卻不世故的世 道智慧》同樣也引起風潮。 心靈勵志書籍的發燒不只發生在臺灣,拉美國家、英美、印度也同樣暢銷 (Nehring 等人,頁 39)。更有甚者,美國作家所寫的勵志書籍有著全球性的知 名度,比如早期的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1883-1970) 、戴爾・卡內基(Dale Cargnegie,1888-1955)和史蒂芬・柯維(Steven Covey,1932-2012)等作家的書 籍到今日仍十分暢銷。由此可知,面對外在環境的動蕩不安,現代人持續渴求藉 由閱讀來增益自己,不管是透過本土作家之筆,亦或是外國作家之字句。 在茫茫的心靈勵志書海當中,卡內基的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以下簡稱 How to win friends)特別值得關注。這本 1936 年首次出版的書 籍即使經過了八十年,仍在書店中販售。第一本中譯本《處世之道》於 1938 年. 1.
(8) 出版;商周於 2012 年出版 75 週年紀念版;龍齡出版社於 2015 年再版—《卡內 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 。野人文化於 2017 年十月出版了 《卡內基教你跟誰都能做朋友》,同樣也是 How to win friends 的譯本。短短五年 內就有許多版本釋出,更遑論過去 75 年有多少譯本於市場上販售。在汰換快速 的消費主義中,這本心靈勵志書籍歷久彌新,堪稱經典,因此本研究擬以 How to win friends 為對象,從文化層面進行譯本的分析。 心靈勵志書籍的研究相當豐富,但從翻譯的角度切入探討心靈勵志書籍的譯 本,就筆者有限的搜索來看還沒有人進行過。心靈勵志書籍所呈現的是相當豐富 的社會文化現象,此類書籍所反映的是人們對成功的追求、對幸福快樂的定義, 展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找到內心平靜的方法(Mur Effing, 2009),是一種通俗文化的表現。這些價值觀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樣的 轉變勢必會影響到 How to Win Friends 的翻譯,如同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 提出翻譯是一種文化操縱(manipulation) ,譯者的意識形態(ideology) 、贊助者 (patronage)及當時代的詩學(poetics)都會影響翻譯成果;反過來說,從譯本 可以一窺當時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本研究從 1938 年第一本謝頌羔與戴師石合 譯的版本開始直至二十世紀末,觀察西方成功概念和東方式的價值觀是如何在譯 文中產生角力,試圖了解大時代的主流價值觀是如何操縱了 How to Win Friends 的翻譯,從歷時性的觀點拼湊出時代演變是如何影響譯文,並探討附文本作為輔 助元素,是如何呈現出版者/譯者的意圖;最後透過訪談與相關報導了解卡內基 訓練的課程部份是如何在臺灣發展。. 2.
(9) 第二節 心靈勵志書籍的發展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心靈勵志書籍的起步並不早。不過教導人類成功快樂 的法則,卻是東西方哲學自古以來的共同課題。在中國,有先秦諸子的各種論述; 在西方,則有古希臘哲學。心靈勵志書籍變得相當熱門,與當今讀書治療 (bibliotherapy)1和治癒文化的盛行有關(劉芸菲,2005) 。根據筆者觀察,臺灣 心靈勵志書籍主要有三個來源:美國、日本,以及臺灣本土作家所撰寫。因卡內 基的 How to Win Friends 為來自美國的勵志書籍,且美國形塑出來的心靈勵志文 化席捲全球,因此針對其發展演變就必須有所了解。. 一、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展. 勵志書籍(self-help literature)的歷史鮮少有人記載;作為一種文體,要到十 九世紀才逐漸發展而成。勵志書籍傳達對成功、快樂的概念受到大環境的歷史、 經濟脈絡影響,進而反映出當時代主流的價值觀,因此從勵志書籍的演變可以看 出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轉變。有研究者認為(Mur Effing, 2009)最早的勵志書籍可 追溯到十八世紀末出版的班傑明・弗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的 《自傳》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1790) 。2弗蘭克林透過記載自 己的生活與人格提倡勤奮、節儉、努力工作、不要虛擲光陰等生活美德。唯有靠 維持這些道德操守才能擁有幸福、邁向成功。雖然該本書傳達了成功的方法,但 其文體仍為自傳。1859 年,Samuel Smiles(1812-1904)創作《勵志》 (Self-Help) , 代表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形塑了中產階級觀念下的勞工特質(劉. . 1. 閱讀作為一種療效在古希臘時期就曾出現過,據說古希臘的圖書館上方寫著:「一個治癒靈魂 的地方」。讀書治療正式運用在醫療是在二十世紀 40 年代,Karl 和 William 內科醫師試圖用自 己寫的書籍治療病人(劉芸菲,2005,轉引自 Shaked, 2005)。 2 有研究者認為 Mur Effing(2009)的說法過度將重心放在美國,忽略了此文體的多元異質性。 在十八世紀的德國和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也同樣有勵志書籍的出版(Nehring, et al.,21 頁)。. 3.
(10) 宗智,2011)。在此之後的勵志書籍多以此為基調,鼓勵讀者反躬自省、設立目 標、嚴謹自律,如此才能達到個人的成功,進而實現大我,報效國家(Mur Effing, 2009)。隨著工業革命和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經濟轉變,人們開始重視金錢,成功 逐漸和財富劃上等號;經濟大蕭條後,美國人開始尋找避免貧窮的方法,只要有 錢,只要不窮困潦倒,就可以成功。二次大戰後,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盛行,跨 國企業成立,有錢即成功成為人們心理的標準,卡內基的 How to Win Friends(1936)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這本勵志書籍和以往的勵志書籍很不一樣(王瑋麟, 2015),書裡所提倡的不是勤儉、努力、或是公平正義等傳統價值觀,而是教導 讀者讚美代替批評、保持微笑、熟記他人姓名、傾聽的重要等等。指導原則從強 化個人美德與品行,轉變為經營人際關係、維持良好的外在形象。 從卡內基的序可以判斷本書主要閱讀對象為推銷員、銷售員或大公司底下的 員工: Countless numbers of salesmen have sharply increased their sales by the use of these principle. Many have opened up new accounts –accounts that they had formerly solicited in vain. Executives have been given increased authority, increased pay. (1936, p. 17). 因此多以滿足顧客需求、贏得客戶歡心為目標,並期許讀者建立自我品牌(selfbranding) 、推銷自己。這和早期的勵志書籍以擁有自營農場、個人事業的中產白 人階級為主要對象很不相同(王瑋麟,2015)。 到了二十世紀中晚期,東方哲學與思想逐漸興起。人們經歷了汲汲營營追求 富裕及事業上的成功後,發現這條路並沒有通往幸福,因此轉往內求,尋求自我 肯定與心靈的平靜(Mur Effing, 2009) 。人們開始透過冥想、靜坐、內觀、瑜伽,. 4.
(11) 甚至是太極武術等東方式的方法來得到內心祥和安定。 雖然心靈勵志書籍隨著時間演進有所變化,每個時代有特定主流的心靈勵志 書籍,但每個時期仍充斥著不同時期的主流勵志書籍,市場上並不是只有一種類 型。以市面上的書店來看,除了有教讀者靜坐冥想以達內心祥和的書,也有幾十 年前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的《思考致富》 (Think and Grow Rich, 1937) 。 市場上呈現多元的樣貌,讀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挑選。 卡內基及其著作只是眾多心靈勵志書籍的一顆耀眼星星。Steven Covey (1932-2012)的《與成功有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1995)也 是超級暢銷書;美國傳教士 Joel Osteen 秉持著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從電視節目起 家,教導眾人各種致勝特質以創造人生巔峰。Spencer Jonson 也以《誰搬走了我 的乳酪?》(1998)(Who Moved My Cheese?)、《禮物》(2005)(The Present: The Secret to Enjoying Your Work and Life, Now!, 2003)等書聞名全世界。 二、臺灣的發展. 根據研究顯示,臺灣在清領時期,因島上多為外來移民,文風不盛,出版產 業相當稀少,必須仰賴渡海而來的大陸出版書籍(蔡盛琦,2002)。到了日治時 期才有較具規模的出版活動。不過由於受到殖民統治影響,限制漢語和本土文化, 出版品多為官府機構的相關文件,或是日本官員、學生的俳句、和歌藝文創作(蔡 盛琦,2002) ,中文出版品也很稀少。光復後的臺灣面臨語言使用上的巨大轉變, 中文圖書仍極度仰賴中國大陸的進口,由此可知臺灣的書籍出版和中國大陸息息 相關,無法分割,這樣的趨勢也影響著勵志書籍的早期發展。中國傳統的處世之 道建立在諸子百家經典和民族文化特性上。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 章」此句格言即可看出中國人對於做人處世道理的重視。發行人李培恩在《處世 之道》(1938)的序寫道:. 5.
(12) 中國對於心理學向無科學之研究,所以對於處世的方法,亦全憑個人的經驗 體會而得,並無科學方法,證實其真確的效果,因此,直到如今,我國書籍 中,終不可得有系統而專論處世之道的書(頁 1) 這是他引介該本書的原因。可以看出李培恩受西方教育的影響,以科學觀點來檢 視東方的處世之道。確實,中國沒有西方科學系統性的發展,現代心理學的起源 亦來自西方(Schultz & Ellen Schultz, 2011)。不過如這一小節開頭所言,中國的 先秦諸子對人類心靈、心理、精神層面的探討一定不會少。諸如早期的《易經》 、 近代的《菜根譚》,這些經典即對人性萬物進行剖析。只是東方是以整體為概念 3. ,沒有像西方醫學一樣有系統的分門別類,闡述概念的方式與西方也相當不同。. 隨著時代轉變,資訊不分國界,人們看重可實際驗證的事實,所以更加追求具體、 實用的法則,勵志書籍因而有所轉變(珮姬,2017)。 勵志書籍的走向往往與當時代的經濟狀況和人們整體上過得好不好有很大 的關聯。景氣好時,需要勵志書籍來修身養性,像是與林清玄的散文,與宗教結 合、追求心靈平靜的生活禪;景氣低迷時,需要安慰、正向鼓舞與衝勁,因此 1995 年後劉墉的代表作-《超越自己》 (1991) 、 《創造自己》 (1991) 、 《肯定自己》 (1994) 相當熱銷(珮姬,2017) 。劉墉的三本書是寫給離家求學兒子的書信,多為勉勵、 教導做人處事的道理,爾後集結成冊。另一位暢銷勵志作家為戴晨志,他從所擅 長的口語傳播開始教導讀者各種說話技巧,打造口語魅力,建立圓融溝通的自信 人生,例如《口才魅力高手》(時報,2001)、《真愛溝通高手》(時報,2003)。 戴晨志逐漸從傳授口語表達方法延伸至宣揚其他成功之道,例如《讓你成功的 100 個信念》 (時報,2006) 、 《成就一生的勵志書》 (核心文化,2013) 、 《人生沒 . 3. 中國傳統哲學與醫學強調人是形與神的合一,此一概念在《黃帝內經》、《老子》、《荀子》即 有出現,詳見李振良、馬強(2017)。. 6.
(13) 有如果,堅持就有好結果》(晨星,2016)(戴晨志老師的快樂網站),傳播積極 向上的氣息。相較於西方的 How to 系列書籍,本土書籍多強調東方的智慧與人 生觀,教導讀者追求積極進取的人生是一致的(李根芳,2007)。 然而在二十世紀末,勵志書籍的蓬勃發展、一昧的激勵人們要正向積極,一 味地追求快又有效的方法,難免與現實有所脫離(珮姬,2017)。過度炒作,品 質也良莠不齊。因此勵志書籍的熱潮稍稍平息,而出現「療癒系」書籍,偏向自 我肯定與自我探索的類型(珮姬,2017) 。例如:Peter Su 以他的處女作《夢想這 條路,跪著也要走完》登上 2014 年博客來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他以簡單平實 但卻令人印象深刻的字句,配上文青風格的照片,剛好契合了現代年輕人的品味。 此外,從 2013 年起,禪繞畫4蔚為流行;2015 年登上暢銷排行榜的則是沒有半個 字的著色畫。這類藝術治療為的就是替現代人找尋內心平靜的方法,和靜坐、禪 修有異曲同工之妙(珮姬,2017)。 從國內心靈勵志書籍的變化可以發現時間的影響很大,外來的價值標準也有 著很大的影響。從《論語》、《孟子》、《菜根譚》,到卡內基、劉墉、禪繞畫,勵 志書籍的演變和社會的脈動、人類心性的起伏有著極大的關連。本文除了分析歷 年的主要譯本外,也試圖探索發起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卡內基訓練,其思想如何 經過臺灣景氣的潮起潮落仍能延續至今日。經歷時代的變動,卡內基訓練在臺灣 的發展情形為何?在這三十年間,又是如何影響著臺灣社會,以及被臺灣社會影 響著。 卡內基為首所提倡的西式主張在在與中國傳統思想不同。首先,How to Win Friends 鼓勵大眾時時面帶微笑、常給予讚美與感謝,多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 . 4. 禪繞畫(Zentangle)又稱為「腦瑜伽」,2005 年由美國一對夫妻所研發出來的繪畫方式(心自 癒,2018)。透過反覆的動作帶來心靈的舒壓與獨處的平靜;著色畫的療效則透過「有限的自 由來釋放壓力」(謝明彧,2015)。. 7.
(14) 就能夠贏得別人的歡喜。不過在中國文化當中,儒家常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 對於花言巧語、為了討別人歡喜而刻意做出的舉措並不那麼推崇。儒家崇尚質樸, 強調謹言慎行多過舌粲蓮花,而卡內基書中大多數是在教導說話的技巧,以及如 何改變思考模式以影響談話的方式。中國的處世之書可以《菜根譚》做為代表。 這本處世小品結合了儒、道、釋三家的思想,以古聖先賢的格言、佛家偈語和民 間俗諺為基礎重新詮釋,道出人生逸趣。儒家強調「中庸」、「入世」;道家強調 抱樸歸真;佛家強調出世、勸世等思想,因此中國所推崇的人物表現是內斂、圓 融、不爭,是不逐名利、不阿諛諂媚,是真誠待人、隨遇而安。卡內基教人如何 成為精明圓滑之人;但《菜根譚》主張純真誠樸,認為「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朴 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2014,頁 22)。由此可看出兩者在人格典範上的差 異。 除此之外,卡內基的書以業務員為中心;最常舉的例子也是商業上的行為。 然而,中國傳統階級當中,商人排在最末端,顯示出這個職業卑微的社會地位, 是中國人感到不齒的。雖然現今工商業發達,商人地位在社會中大大提高。不過 卡內基該本書能夠在商業仍不發達時引進中國,可說是相當特別的一件事。 綜觀下來,對於「成功」與「幸福」的定義與追求,在東西方並不相同。一 方面,東方並不強調個人,而是小至家族、大至國家的集體概念。即使以個人為 重心,也多是追求道德及修養上的自我超越;即使是追求事業上的蓬勃發展,也 是為了成就大我而非小我。中國傳統把終極的幸福看做超越物質、境遇、與貧富 的心靈體驗。儒家主張道德與幸福合而為一的德福一致觀,認為人們在修煉美德 的同時就是在追求幸福。反觀卡內基的思想主張在經濟蕭條之時誕生,強調成功 就是致富與獲得利益;家庭或夫妻間的幸福先決條件是物質上的不匱乏。兩者的 主張大異其趣,卡內基的書卻能在出版後不久的 1930 年代末就翻譯成中文引進. 8.
(15) 中國,令人意想不到。或許可以說明當時的中國人渴望吸收新知,愈來愈能接受 新式思想。.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勵志書籍與卡內基相關研究 從心理輔導的角度研究心靈勵志書籍相當豐富。劉芸菲(2016)以心理輔導 的專業角度進行文本分析,探究六本臺灣暢銷勵志書籍5的寫作風格、內容的科 學性及倫理性。研究發現心理勵志書籍採用的寫作策略有共同的特色6,倫理性 也很充足,但普遍誇大宣傳、貶抑負面情緒。從專業心理輔導的角度,不見得對 讀者有益。作者於文後建議閱讀專業心理輔導背景的作者所撰寫的書籍,因為書 中給予的建議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六本研究對象主要為本土作家所寫的勵志 書籍,這也是研究者的本意—使研究結果較貼近臺灣真實的現況。然而,市面上 許多暢銷心靈勵志書多為外國翻譯而來。一本翻譯書籍的暢銷乃是國內閱眾在自 由市場機制下選擇的結果,反映了不同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只選擇本土作家所 撰寫的心靈勵志書籍而去除不看翻譯作品,研究結果不見得比較貼近國內現況。 翻譯而來的勵志書籍牽連到本國語言與翻譯後的語言,寫作風格在語言轉換的過 程可能會有微妙的變化。就筆者的搜索來看,較少從翻譯角度來進行這方面的研 究,或許是另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袁孝康(2005)以傅柯的系譜學(genealogy)和權力(power)概念為基礎, 為臺灣勵志書籍進行歷史考察。從 1950 年代的反共文藝時期、六七零年代身心 . 5. 六本勵志書分別為:《被討厭的勇氣》、《Get Lucky》、《與父母和解》、《LOVE》、《那些電影教我 的事》、《練習,喜歡自己》 6 勵志書籍多採用吸引讀者-留著讀者-改變讀者的策略;書籍藉由傳達效用、與他本書不同 吸引讀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同理讀者來留住讀者。非心理專業背景作者以鼓勵、傳達信念 影響讀者;心理專業背景的作者則以專業論述來影響讀者(劉芸菲,2016)。. 9.
(16) 資本化的現代勵志文學出現、到八零年代強調知識效用與個殊化自我,每個時代 因政治、經濟、社會狀況不同,發展出來的心靈勵志書籍導向也不同。袁陳述的 脈絡著重在國內,與 Mur Effing(2009)著重美國的勵志文學有些許雷同之處; 但袁孝康更點出:勵志書籍的轉型代表了權力與力量的鬥爭。將袁(2005)的論 述進一步擴大來看,不少研究者(Mur Effing,2009)認為美國作為強勢文化主 宰著勵志書籍的傳播。勵志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由美國形塑、以美國為圓心向外傳 遞,凸顯出文化權力的消長。不過 Nehring 等人(2016)在 Transnational Popular Psychology and the Global Self-Help Industry 一書當中認為這樣的看法忽略了其他 國家中勵志書籍的發展。他們認為勵志書籍的創作是異質多元的(heterogeneity) , 並以印度、歐洲、西班牙等地區的勵志書籍發展及市場狀況來佐證。此外,他們 針對勵志文化以各種形式(書籍、節目、課程等)在各國流串(跨國性 transnationalization)的現象進行分析,認為勵志文化並非全球化(globalization) 的現象,而是以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形式在發展(Nehring et al, pp.5253)。 針對卡內基的研究而言,王瑋麟(2015)以 How to Win Friends 為對象的歷 史研究提供了筆者關鍵的歷史脈絡。王瑋麟首先刻畫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 美國勵志文學的出現與特色。而卡內基的《贏取友誼》有別於當時一貫強調美德、 工作至上和男子氣概(因當時的閱讀主要對象為男性)的論述,以閒適的人生觀、 找尋快樂之事、滿足客戶和消費者為導向。他所建議的成功法則跟別人不一樣、 目標讀者也專注在企業員工,乃是受到美國當時資本主義的影響,引起廣大共鳴。 王瑋麟針對的是美國早期的勵志文學發展以及卡內基初期發跡的時代背景。若能 同時觸及卡內基課程以及現狀發展,研究成果將能更完整了解卡內基風潮。除此 之外,Hayek 等人(2012)以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1948) 為對. 10.
(17) 象,進行敘述分析研究(narrative analysis),探討卡內基提出的建議和實踐方法 與日後發展出的正向組織行為理論(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之間 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卡內基倡導的想法和正向組織行為的四大要素(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希望 hope、樂觀 optimism、彈性 resiliency)不謀而合。透過具體 檢視文本,這些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包含在卡內基的文本當中,解 開了卡內基書籍會受大眾喜愛的心理層面因素。Hayek 等人認為儘管該書實例可 能過時,或是過度簡化成功的途徑(頁 279) ,但卡內基書籍的地位和正向思考的 概念仍具普世價值,深深影響現代人。. 二、理論基礎 拉菲弗爾的操縱理論 翻譯學研究的焦點是流動、不斷變化的。在二十世紀末,埃文-佐哈爾 (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理論(polysystem)點出以「系統」的概念看待 翻譯。翻譯可能會受到其他不同的系統所影響,如社會文化、歷史等,因此翻譯 與其他系統是互通連結的。拉菲弗爾(1992)更進一步提出翻譯是原文另一種形 式的改寫(rewriting) 。每一個改寫都反映了改寫者所處的外在環境、文化及社會。 因此一部文學作品進入社會情境當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他者的操縱 (manipulation)。影響操縱的三個主要因素為:贊助人(patronage)、意識形態 (ideology)、詩學觀(poetics) 。 贊助人可能是個體,也有可能是教育機構、宗教或政治組織、出版單位、媒 體等。他們居於讀者和原著中間的地位,操縱著該本書的意識形態,維持文學系 統和其他系統之間的一致性。贊助人也有可能主宰了譯者的經濟狀況、意識形態 以及社會地位;贊助人透過是否與譯者合作影響譯者的收入;贊助人選擇出版某 書,或如何出版某書就是意識形態的表現;贊助人決定和某譯者合作就是一種認. 11.
(18) 同肯定,影響了社會地位的高低(Lefevere, 2004, p. 16)。 意識形態為當時代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想。拉菲弗爾以安妮的日記為例 子,他發現荷蘭原版的內容和德國譯本所塑造出來的安妮形象很不同,德國譯本 中有關貶抑德國的概念、字詞都被抹去、減弱。拉菲弗爾認為這是意識形態所造 成的影響(Lefevere, 2004)。 詩學觀為當時代主要的文藝創作模式、文類、風格、主題等(Lefevere, 2004, p. 26)。詩學觀會影響一個著作在該文學系統中能否有一定影響力,同時也和意 識形態息息相關。例如非洲文化強調群體而非個人,因此傳統非洲文學作品的原 作者通常不得而知,並且以部族做為分類依據(Lefevere, 2004, p. 27)。 紐馬克的功能論 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認為文本依照功能可分為三大類型:表述 (expressive) 、資訊(informative) 、呼籲(vocative) 。表述功能的文本即以作者 為主、透過文字抒發己見、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文本,例如文學作品、政府領袖 公文、學術著作等權威性言論,以及自傳、私人書信等(Newmark, 2005, p. 49) 。 資訊功能的文本在於傳遞文中見解理論,與知識有關,攸關價值觀的判斷,形式 較固定,沒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例如教科書、技術報告、議程等(Newmark, 2005, p. 50)。呼籲功能的文本核心是讀者,主要用意是號召讀者去行動、思考或感知 (Newmark, 2005, p. 51)。一方面文字平實,一方面作者與讀者距離貼近,宣傳 文件、勸說文章皆屬於此類。 紐馬克表示一個文本不可能完完全全只歸屬於某一種功能,而是可能有多種 功能但其中一種功能特別明顯或特別重要(p. 52) 。以 How to Win Friends 來說, 它傳遞了溝通和人際相處的方法,屬於資訊的傳播;另一方面作者意在感化讀者, 照著書中所說改變思考、做出行動,因此筆者判斷主要為資訊功能及呼籲功能的. 12.
(19) 文本。不過作者卡內基的地位在 書中並不像一般宣傳文件或教 科書透明,而是在閱讀中仍可感 受到他的存在和影響力,所以表. 著重來源語 著重目標語 逐字譯 改寫 直譯 自由翻譯 忠實翻譯 本土翻譯 語義翻譯 溝通翻譯 圖 1:翻譯方法V形圖. 述功能的成分也存在,但較次. 資料來源:《翻譯教程》頁 57. 之。處理不同文本所要運用到的翻譯方法不同,紐馬克以V形圖解釋八種翻譯方 法(圖 1) 。 依照著重來源語或目標語的程度可以分成八種方法。紐馬克認為語 義翻譯和溝通翻譯是達成「正確」與「精簡」兩大目的的翻譯方法(頁 61) 。語 義翻譯偏向原作者,以作者的思想為主,追求意義上周全,以重視原文字的感染 力。溝通翻譯則以讀者為尊,傳遞訊息及文本思想為主。可以說「語義翻譯必須 詮釋(interpret);溝通翻譯必須解釋(explain)」(頁 60)。 How to Win Friends 利用平實的字句、第二人稱、驚嘆句和祈使句用法,穿 插對話、書信、故事、名人佳句和作者的建言,創造真實感。本研究期望能從小 單位的字詞到大單位的段落檢視不同年代的譯本如何處理這些元素。藉由不同譯 法所呈現出來的譯文是以何種樣貌表現,又會帶給讀者何種不同感受。. 第四節 章節安排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背景發展及文獻回顧進 行爬梳。本章屬於大範圍的背景介紹,先對國內外的心靈勵志書籍發展以及過 去曾經做過的相關研究結果有所了解。第二章聚焦在卡內基及研究對象—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原文與譯本的簡介。先對原文作者及背景 有所了解後,再切入中譯本的探究。第三章為譯本評析,針對四本譯本進行譯 文分析,並探討各譯本呼籲功能特色的呈現手法。第四章為消失的篇章,先探. 13.
(20) 討篇章消失的原委。後討論原文,分析卡內基夫人刪除的原因。接著再從消失 的兩章譯文探討不同譯本的處理手法。第五章為附文本分析,從譯本的書名、 書封、和接受度來探討包裝與呈現。同時透過訪談了解卡內基訓練課程在臺灣 的發展以及學員的感想,以期更全面的觀察卡內基在臺灣的發展情形。第六章 為結論,總結研究發現並闡述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能研究方向。. 14.
(21) 第二章 卡內基及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第一節. 卡內基及其事業發展.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1888 年 11 月 24 日 – 1955 年 11 月 1 日)出 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農村家庭,從小生活在極度貧困的環境當中,協助家裡的務 農工作。父母對卡內基影響深遠,尤其曾經擔任過教師的母親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豐富的學識和虔誠的信仰對卡內基的童年和早期事業有極大的影響。卡內基年少 時曾參加了社區的講習集會。集會時常邀請藝人、音樂家、有名的演說家來到偏 遠地區演說,激發了卡內基對公開演說的嚮往,於是在高中參加了辯論社,開發 了他對說話的天賦(Baverly, 1987) 。卡內基於師範學院畢業後,相繼擔任過汽車 推銷員、肉類銷售員、演員、記者等,但都沒有突出的表現。因緣際會之下,開 始在紐約的 YMCA 擔任公開演講(public speaking)課程的兼職講師,課程贏得 大眾的喜愛,卡內基逐漸建立名聲。不出兩年,卡內基訓練機構(Dale Carnegie Institute)便成立了。 因為當時關於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書籍少之又少,於是在 1936 年,卡內基將 過去二十年來上課的教材與內容統整集結成書,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因此應運而生。此書甫出版三個月,銷售量便達到二十五萬冊;出版後十 年即達到三百多萬冊(王瑋麟,2015),成為美國史上暢銷書之一。American Heritage 雜誌更將此書列入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Yardley, 1985) 。在 How to Win Friends 出版之前,卡內基對林肯即有深入的研究,著有 Lincoln the Unknown(1932) 一書,對林肯的為人處世之道進行全面分析。從 How to Win Friends 當中頻繁使. 15.
(22) 用林肯的例子,可以看出卡內基對林肯的熟悉以及對他的推崇。接著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1948)和 The Quick and Easy Way to Effective Speaking (1962)相繼出版,同樣成為大賣書籍。到了 1955 年卡內基逝世時,全球已有 超過四十五萬人從卡內基訓練課程中受益。 1987 年黑幼龍先生將卡內基訓練引入臺灣,由黑幼龍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主 持卡內基訓練,協助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成為國內唯一官方授權的代理機 構。近年來,該機構所服務的客群不僅止於企業,還開設青少年培訓班、家庭教 養等相關的課程,涵蓋甚廣;事業版圖也延伸至中國大陸和香港,是亞洲地區重 要的卡內基代理機構(卡內基訓練,2017)。除了開班授課,黑幼龍也取得卡內 基相關書籍的中文翻譯版權7,強調為美國卡內基訓練機構的唯一正式授權版本。 卡內基活躍的二十世紀初期正處在工業革命興起的階段。二次大戰使經濟帶 來不小衝擊,但也促使資本主義盛行。一直到現在,這股金錢至上、物質主義、 個人主義價值觀仍左右現代人的生活,也因此卡內基的忠言仍十分奏效受歡迎。. 第二節. How to Win Friends 簡介及其中譯概況.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出版於 1936 年。筆者取得的版本為 2010 年 Simon & Schuster 出版社所出版的口袋書版本。內文一共分四大章,每 一 章 再 細 分 為 若 干 節 。 四 大 章 教 導 讀 者 如 何 處 理 人 際 關 係 ( Fundamental Techniques in Handling People) 、如何受人喜歡(Six Ways to Make People Like You) 、 如何說服他人(How to Win People to Your Way of Thinking)、以及如何在不產生 . 7. 黑幼龍出版了一系列的卡內基叢書,除了將卡內基所撰寫的書翻譯成中文,例如《如何停止 憂慮開創人生》(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1948)、《成功有效的團體溝通》(The Quick and Easy Way to Effective Speaking, 1962),也囊括了其他作品,例如 Percy H. Whiting 的 The 5 Great Rules of Selling(1974)(《銷售的五大金科玉律》,1996)Stuart R. Levine 的 The Leader in You (1990)(《新世紀領導人》,1994),還有黑幼龍自己寫的《發現溝通契機:卡內基 與黑幼龍的雙贏之旅》(1997)。. 16.
(23) 不愉快的情況下改變他人(Be a Leader: How to Change People Without Giving Offense or Arousing Resentment) 。 在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技巧一章當中,卡內基教導大家不要隨意批評與責備 他人,而是要時常表達讚賞與感謝,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也就是瞭解他人心中 想要的是什麼(1991,頁 77) 。了解基本與人相處的技巧後,卡內基提供受人喜 歡的方法:「真正且真誠地」關心他人,讓對方覺得受到重視。同時要時常面帶 微笑,並牢記他人姓名。與人談話時,要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並多聽少說(1991, 頁 144) 。接著卡內基提供了說服他人的方法,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同情。站在他 人角度想,避免起爭執。最後,卡內基提供更進階、使他人願意受你領導,也就 是成為一個領導人的原則:以讚賞、感謝為基礎,以非命令式的溫和口吻提出建 議為方法,使他人心甘情願實行你的建議,感到相當開心(1991,頁 289) 。從卡 內基提供的建議可以發現這些建議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並非第一次讀到,而是耳熟 能詳、許多專家、書籍在提倡的原則。卡內基在二十世紀初即提出這樣的論點, 可以說是第一人。 卡內基於序言表示,處理與人相關的事情是任何身份的人都必須面對的(p. xiv) ,也是大多數人感興趣、或急於了解的議題(p. xv) 。苦於過去未曾有一本關 於人際關係的書籍,卡內基著手蒐集資料、訪問成功企業人士,集結成名叫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的短講(p. xvi) 。卡內基開始在每期課程當中 演講,鼓勵學員將方法運用在生活中。學員回到班上的回饋再一次補足、充實卡 內基原有的內容。卡內基之後將人際關係原則印在字卡上;到了下一期課程,改 印成傳單樣式;再下一期印成手冊,逐漸衍伸成一本書(p. xvii)。 該本書以卡內基的視角、平易近人的口吻、第二人稱的方式,時而引用名言 警句和經典,撰寫三十條做人處世原則。文字平實,淺顯易懂,意在說服讀者接. 17.
(24) 受書中想法,具有呼籲功能(the vocative function)文本類型的特徵。文內多善 用偉人的事蹟和成功企業家的例子來佐證待人處世之道的可行性,例如美國總統 林肯、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 基(Andrew Carnegie)是書中經常現身說法的人物;卡內基同時也會引用上課過 程中,學生實際運用某個方法後所帶來的成效以增加可信度。整本書就像聆聽一 個個故事。卡內基作為旁白,講完一個案例或故事後以簡短有力、正向的話語總 結、歸納,重新覆述該觀念,之後再帶入下一個故事或名人事蹟。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於 1936 年首次出版。截至 2017 年, 中譯本不計其數。筆者根據臺灣書目整合系統,以人性的弱點、溝通與人際關係、 處世、卡內基、卡耐基、卡納基等關鍵字進行交叉搜尋,嘗試按年代先後順序排 列,統整所有中譯本及其譯者資訊,一共有 217 本之多(詳見附錄一)。從列表 可以得知 1938 年開始即有中譯本出版。至 1951 年(民國 40 年)以前都是來自 大陸出版社所出版的版本。民國 40 年代起才開始有臺灣出版社所出版,但從其 書名的命名可以發現仍多受大陸譯本的影響。1975 年(民國 64 年) ,命名為《人 性的弱點》的版本開始出現,陸續有許多出版社如名人、世一、大孚等以同樣書 名出版。1991 年龍齡出版、詹麗茹翻譯的《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問世,之後 的版本以龍齡版為大宗,1970、80 年代各個出版社的版本慢慢遭到淘汰。從龍齡 版多次的修改和再版可以看出哪一個版本持續受消費者青睞;從再版的頻率可以 看出定期的需求。從譯名呈現多元的變化,可以看出出版社使出不同商業手段來 包裝該本書。 最早的中譯本於 1938 年在上海出版(賴慈芸,2013) 。書名譯為《處世之道》 , 由謝頌羔及戴師石合譯。此譯本以文白夾雜的方式寫成。譯者於序言當中對這本 書讚譽有加,肯定文中的智慧和行文的流暢,同時感嘆專門談論處世方法的書是. 18.
(25) 過去從來沒有的,於是有了迻譯這本書的想法(1938,頁 1-2) 。譯者也於文中坦 言:「對於一般實用作品以質勝文者,似不妨加以『意譯』;只求『達旨』,初不 必斤斤於字句。」 (1938,頁 2) ,因此本書以傳達原著概念為要,並不拘泥於字 句。然而,此中譯本是否如譯者所說「達旨」,將於後面章節實際比對分析後知 曉。 第二個譯本為仲淵才和談倫合譯的版本,書名譯為《處世教育》 (1939) 。其 後有許多版本都抄襲自仲談譯本,包括號稱林語堂翻譯的《勵志教育》、譯者署 名黃毅的《勵志教育》(1941),以及文化圖書公司出版的《處世文粹》(1956) 都是以仲談譯本為藍本(賴慈芸,2013)。此種現象反應了戒嚴初期的臺灣譯壇 高度仰賴中國譯者,時常翻印 1949 年前在中國初次出版的譯作(張思婷,2016) 。 到了 1970 年代,許多命名為《人性的弱點》的譯本大量出現。根據所搜羅 到的譯本來看,信江出版的版本——書名譯為《人性的弱點》8(1975)——應該 是首先以「人性的弱點」一詞為書名的版本。事實上,同樣在 1975 年出版而且 也取名為「人性的弱點」的版本還有普天版及海浪版。之所以不認為普天版為第 一本取名為「人性的弱點」的譯本是因為其封面模糊,像模仿他人的封面;內文 的序相當簡短,僅有短短一頁,譯者(或出版者,書中並未交代序出自誰手)草 草交代此書,不似作為第一本以「人性的弱點」為書名的書。海浪版命名為《人 性的弱點 續篇》 ,此續篇也令人匪夷所思。反觀信江版,發行人序和譯者序分別 有詳細的出書原委。民國 64 年十月時已經出版第五版,推斷第一版發行時間可 能更早,因此可以推斷信江版為第一本以「人性的弱點」為書名的版本。 信江版封面為黑色底印著白色的骷顱頭,充滿陰森抑鬱的氛圍。譯者林軫甫. . 8. 《人性的弱點》並非 How to Win Friends 的全部譯本,而是另外搭配《影響力的本質》才等於 原著作。一書拆成兩本的用意並沒有在書中明確表示,可能為商業利益考量。. 19.
(26) 於序言表示在美國時代雜誌及讀者文摘上第一次認識這本書(1975,頁 5) ,認為 書中內容大為受用,因此有了翻譯的想法。之後的二十年,許多譯本多以「人性 的弱點」為書名,可見其代表性。例如曾文出版社出版的《人性的弱點全譯本》 (1976)、大孚出版社的《人性的弱點》〔全譯本〕(1979)。 1980 年代末,黑幼龍先生取得卡內基訓練在臺灣的正式代理單位後,重新 翻譯、出版卡內基相關作品。1991 年,詹麗茹翻譯的《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標榜美國卡內基訓練唯一授權的中文版。而在這段期 間前後,也陸續有其他出版社出版各種中譯本,例如《如何贏得友誼和影響力》 (1986)、《贏取友誼 創造影響力》(1989)、《讓鱷魚開口說人話-卡內基教你掌 握「攻心溝通兵法」的 38 堂課》 (2005) 。2012 年,適逢原著作出版 75 週年,又 有一波出版風潮: 《卡內基成功學經典:人性的弱點〔典藏精裝版〕》 (2012) 、 《人 性的弱點 75 周年最新增訂紀念版:改變一生的人際溝通關鍵法則》(2012)。 本研究考慮到中譯本數量過多,無法一一探討,因此選擇四本較具代表性的 譯本,分別如下,選擇的原因及該譯本及譯者背景於下節敘述: (1) 1938 年謝戴合譯的《處世之道》 (2) 1939 年仲談合譯的《處世教育》 (3) 1975 年林軫甫譯的《人性的弱點》 (4) 1991 年黑幼龍編輯、詹麗茹譯的《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如何贏取友誼與 影響他人》。. 20.
(27) 第三章 譯本評析 第一節 譯本及譯者背景介紹 謝戴合譯的《處世之道》是最早的版本,翻譯於民國初葉,在內容及形式上 有鮮明特色,因此為本研究討論的重點之一。仲談合譯的《處世教育》在其出版 後陸續有不少抄襲本(賴慈芸,2013),推測流通甚廣,因此也把它納入討論範 圍。筆者為了研究方便,取得的版本是 1956 年文化圖書出版的《處世文粹》 ,為 仲談合譯本的抄襲本(賴慈芸,2013),所以本研究雖以《處世文粹》為文本, 實質上是仲談合譯本的譯文。1930、1940 年代以臺灣的客觀環境而言,能以國語 進行翻譯的人相當少,因此國語作品時常為翻印中國初版的舊譯,或是由大陸人 士完成。謝頌羔、戴師石、仲淵才、談倫為大陸譯者。關於譯者戴師石的背景並 不多9,不過謝頌羔(1895-1974)在中國是重要的知識份子、教育家與文字工作 者。他一生與文字為伍,以編纂雜誌、譯介書籍為主要工作(趙曉輝,2017)。 他長期擔任上海廣學會編輯,不僅出版基督教相關作品,也出版大量科學著作, 以期透過西學新知啟蒙中國社會。謝頌羔強調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宗教類書籍佔 了他譯介書籍的主要一大部分,例如西方宗教寓言小說《天路歷程》 (The Pilgrim’s Progress)、《耶穌的生平》、《宗教教育概論》等。謝頌羔不只編輯、翻譯其他著 作,他也會透過文學創作來推動社會進步。例如他的散文隨筆《春艸堂雜記》 (1937) 和《九樓隨筆》(1936),或是小說《理想中人》。從他的譯作與著作可以看出謝 頌羔以宗教為根基救民救國、富國強兵的思維(趙曉輝,2017)。他力圖從文字 教化大眾,介紹歐美新說,並以小品文講述做人之道及人格養成。從他眾多的譯 9. 筆者猜測戴師石可能在民國初年擔任中國聾啞協會創立時期的顧問,同時也是上海福啞學校 的教師(關興,2002)。然而無法確定兩者為同一人,只能確定兩者生存年代相近,故僅能猜 測可能是同一人。. 21.
(28) 作、編著來看,《處世之道》為其所做的奉獻之一。 仲淵才和談倫此書的出版時間和謝戴二人相近,所能找到的背景資料同樣相 當有限。仲談二人當時曾一起翻譯了《理智訓練》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Life, 1941),此外仲淵才也編著《成名與致富》(1946),由上海激流書店出版,這些 書籍都是相同性質的勵志作品。從上述提及的譯作序言來看,譯者及編者對當時 青年學子的教育著重學術而忽略處世之法有所感嘆,青少年犯罪、自殺等社會悲 劇由此而來。他們對當時社會普遍抱持悲觀想法,期望來自西方的這本處世之書 能注入活水。縱使對當下現況感到悲觀,但民國初期的譯者和編者往往兼具學者 身份,擁有知識份子的社會使命感,期望譯介西洋書籍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李 根芳,2007)。 1975 年林軫甫譯的《人性的弱點》四個月內再版七次(姊妹本《影響力的本 質》十個月內再版十一次),根據文內穿插的廣告,是連「三部高速印刷機的速 度趕不上讀者買書的速度」 (頁 158) ;有鑒於該本書如此暢銷,同時也是第一本 命名為《人性的弱點》的譯本,再加上「人性的弱點」此書名在日後 How to Win Friends 的譯本多所沿用,因此把它納入研究對象。臺灣當時正面臨經濟起飛。 出版業逐漸興起,但相關法令尚未成熟,而導致搶譯、亂譯、盜印的現象猖獗(張 毓玲,2002)。 林軫甫為台籍譯者,除了翻譯此書,還有《林肯的人格發展》 (南京,1981) 和《追尋人生理想的要訣》 (1990) 。林軫甫在譯序中表示自己是在美國時代雜誌 (Time)和讀者文摘( Reader’s Digest)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讀完後深受啟發感 動而有了譯介的念頭(頁 5) ,因此他認為自己翻譯的版本是第一本中文譯本。中 譯本拆成兩本書籍,分別為《人性的弱點》和《影響力的本質》。林也表示,應 發行人要求,譯文忠於原著,同時又要為通順如中文小說的中國話(頁 4) 。林認. 22.
(29) 為自己的譯文已經十分流暢,但發行人仍找了編輯同仁一修再修(頁 4) ,所以譯 者對該譯本的流暢度相當有把握。 最後一本為詹麗茹譯的《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 人》,因為該本為官方唯一授權的正式中文本,因此也是重要的討論對象。發行 人黑幼龍在序言寫到第一次看到的中譯本是 1938 年由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 也就是謝戴譯本。感嘆許多其他語言的譯本都光明正大地擺在書架上,唯獨中譯 本卻要躲在角落裡不見天日(頁 1),因此黑幼龍認為授權本才能有尊嚴地分享 卡內基的智慧,回饋社會(頁 1)。 四本譯本分別在不同年代出版,從中可以看出跨時代的特色與翻譯手法,符 合本研究歷時性的目標,以刻劃出卡內基在國內八十年來譯本的轉變以及其背後 的文化意涵。. 第二節 呼籲類文本的翻譯方法 針對原文文字而言,How to Win Friends 是一本心靈勵志書籍,運用直接、 清晰的手法切入主題以吸引讀者。使用許多第二人稱、問句、祈使句等方法貼近 讀者,營造同在的感覺。引用具有文化成分的譬喻、俚語、人生信念來說服、改 變讀者(劉芸菲,2016),具有紐馬克(2005)所主張的呼籲類文本的特色。紐 馬克同時認為使用溝通翻譯來處理呼籲類文本較恰當,因為溝通翻譯以讀者可以 接受、理解的表達方法進行翻譯(頁 59) ,較能夠達到呼籲類文本的功能,也符 合呼籲類文本的目的。然而,讀者能夠接受、理解的表達方法因時代的變化而不 同,處理呼籲類文本元素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譯者是否真的使用了讓讀者好理解 的翻譯方法也值得討論。因此本節期望透過觀察早期至近代的譯本如何翻譯上述 元素來檢視處理此類文本手法的異同。. 23.
(30) 原文當中,卡內基時常使用「你」 (you) 、 「我」 (I)等代名詞,像是作者在 眼前與讀者對話般。謝戴譯本通常選擇省略不譯,或以「我人」一詞代替「我們」 : 我人無論在何時何地,均應審度對方之觀點如何?我人對付別人,應常常提 出一個問題: 「對方何以如此?」或反躬自問: 「我人如處對方地位,將如何?」 (1938,頁 111,底線為筆者自加) 原文用一個段落敘述的事情,謝戴譯本僅以幾句話整理帶過,因此也通常省去了 第一、二人稱。舉例來說,第一章第一節卡內基舉了美國羅斯福總統和塔夫特總 統之間的糾紛,最後卡內基自問自答: “Who was to blame? Roosevelt or Taft? Frankly, 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 The point I am trying to make is that…” (p. 24)。這裡的 “I” 指的是卡內基自己,他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激發讀者思考。謝戴 譯本的譯文是: 這一件歷史上有名的故實,真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訓,羅塔二氏的慘敗, 並非由於他們的能力的薄弱,其癥結所在,便是自相爭執;而爭執的原因, 便由於羅氏對塔氏的斥責批評」(1938,頁 3-4)。 原文中「我不知道,也不在乎該責怪誰(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這種自 我主觀、作者現身說話的句子不見了,直接跳到了結論。又如第一章第二節的開 頭,卡內基以問句寫道: There is only one way under high Heaven to get anybody to do anything. Did you ever stop to think of that? Yes, just one way. And that is by making the other person want to do it. Remember, there is no other way.(1936, p. 31). 謝戴譯為:「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冀圖使人替你效力;祇有一個方法:要言. 24.
(31) 之,即使人樂於從事而已。」(1938,頁 9)卡內基試圖和讀者(“you”)互動, 詢問讀者是否知道如何讓人心甘情願做任何事的秘訣,丟出一個問題來帶出主題。 但謝戴譯本直接省略這部分,將主題直接點出,帶有說教的語氣。表 1 與表 2 統 整出上述兩個例子在其他譯本的譯法。. 表 1 不同譯本的第一人稱處理手法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原文. “Who was to blame? Roosevelt or Taft? Frankly, 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 The point I am trying to make is that…”(p. 24) 這一件歷史上有名的故實,真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訓,羅塔. 謝戴譯本. 二氏的慘敗,並非由於他們的能力的薄弱,其癥結所在,便是自 相爭執;而爭執的原因,便由於羅氏對塔氏的斥責批評。(1938, 頁 4). 仲談譯本. 這件事證明老羅斯福的批評,不但沒有使塔夫特反省,卻只讓塔 夫特益發走了極端。(1939,頁 3) 這件事究竟應該責備誰呢?羅斯福還是塔夫特?老實說,我講不. 林譯本. 出來,我也沒有這種興致去管它。我要指出的一點,就是⋯⋯ (1975,頁 12). 詹譯本. 羅斯福譴責塔孚特,但是塔孚特承認自己錯了嗎?他曾含著眼淚 說道:「我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有什麼不對。(1991,頁 32). 表 2 不同譯本的第二人稱、反問句與祈使句譯法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There is only one way under high Heaven to get anybody to do 原文. anything. Did you ever stop to think of that? Yes, just one way. And that is by making the other person want to do it. Remember, there is no other way.(1936, p. 31) 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冀圖使人替你效力;祇有一個方法:要. 謝戴譯本. 言之,即使人樂於從事而已。但如何使人樂於從事,這是一個值 得研究的問題。(1938,頁 9). 仲談譯本. 你要人家對你服從,或為你效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設法使人 25.
(32) 自己『情願』。(1939,頁 7) 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叫任何人去做任何事。你是否靜心地 林譯本. 想過?是的,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使別人心甘情願地去做。 (1975,頁 21) 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促使人去做所有的事。你想過這個問題. 詹譯本. 嗎?是的,只有一個方法。只有這個方法可以讓人願意去做所有 的事。記住,別無他法。(1991,頁 43). 從表 1 的例子一可以看到仲談譯本與謝戴譯本類似,作者主觀的文字消失, 作者反問讀者的句子變成直接道出論點的方法。謝戴譯本在表 2 的例子二有使用 第二人稱「你」,但是數量不多,僅有一個。而且向讀者丟出的疑問句(Do you ever stop to think of that?)和祈使句(Remember…)都省略了,少了作者和讀者對 話的感覺;作者在文中的主觀意識也消失;仲談譯本在例子二當中「你」的使用 比謝戴譯本多了一些,但同樣省去了作者的提問,直接了當地寫出作者的主張。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譯者受到東方傳統處世之書的影響,在處理呼籲、呼告類的 文體時,習慣直接單刀直入地點出重點,省略了作者與讀者對話的語句,看不到 作者在原文中明顯的存在意識。 反觀林譯本,則是如實譯出卡內基的問答:「這件事究竟應該責備誰呢?羅 斯福還是塔夫特?老實說,我講不出來,我也沒有這種興致去管它。我要指出的 一點,就是⋯⋯」 (1975,頁 12) 。 「老實說,我講不出來⋯⋯」此句即營造出作者在 向讀者訴說的感覺;例二當中的「你是否靜心地想過?」更有當面質問讀者之感。 詹譯本在例子一當中則是有所簡化,沒有按照原文的語句譯出,但仍保留問句形 式。詹譯本在第二個例子就依照原文,以問問題來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同時, 「記住,別無他法」的臨場感和原文一樣。再次覆述,有凸顯與強調的效果。 早期的譯本習慣弱化原作者的情緒。從表 3 例子可以看出,作者連用三個驚 嘆號,而且同一句子重複兩遍來表示驚訝之情。謝戴譯本和仲談譯本都沒有依樣. 26.
(33) 畫葫蘆。而是以「這話未免⋯⋯」和「說這話的人真是⋯⋯」來表示,不喜使用重複 的句子來表達驚訝之情,而是換句話說來表達相同的情緒。比較溫和、平靜許多, 帶有批評說話者的含義。林譯本和詹譯本都按原文將 what was I trying to get out of him 譯出,一樣重複兩遍,語氣較強烈,情緒較明顯。 表 3 不同譯本中原作者表達情緒的譯法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I told this story once in public; and a man asked me afterwards: “What did you want to get out of him?” What was I trying to get out of him!!! What was I trying to get out of him!!! If we are so 原文. contemptibly selfish that we can’t radiate a little happiness and pass on a bit of honest appreciation without trying to screw something out of the other person in return—if our souls are no bigger than sour crab apples, we shall meet with the failure we so richly deserve. (1936, p.90) 後來我談起此事,有人問我: 「這樣讚賞他人,有什麼好處呢?」 這話未免膚識淺見。所謂「好處」 ,本不限於獲得實際利益;能. 謝戴譯本. 使人們對我發生情感,何嘗不是佳事?耶穌曾說: 「施與比領受 更有福。」自屬至理名言。不過無論如何,褒贊人善,總有利無 弊;至少亦可博人好感,增進情誼。(1938,頁 63) 後來我把這件事公開演講時說了出來,有一人問我: 「你逗他歡. 仲談譯本. 喜,希望獲得什麼?」我希望「獲得」什麼?問這話的人真是自 私自利,毫不懂得世故人情的人,如果我們專以希望獲得什麼, 才去給人快樂,那我們將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了。 (1939,頁 57) 我曾在公共場所講過這個故事。有一個人問我,你想從他那裡得 到什麼呢?我想得到什麼!我到底想得到什麼?假如我們是那. 林譯本. 麼自私,不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麼,便不願分給別人一點快樂,給 別人一點讚美;假如我們心小如豆,那末便只有遭遇失敗。 (1975,頁 54) 有次演講的時候提起這件事,事後有人問我: 「你想從那人身上. 詹譯本. 得到什麼?」我想從那人身上得到什麼!我想從那人身上得到 什麼!如果我們真是這麼自私,一但沒有從他人身上得到什麼 好處,便不能表示一點贊賞或傳達一點真誠的感謝——如果我. 27.
(34) 們的靈魂沒有比野生的酸蘋果大多少,我們會變得多麽貧乏。 (1991,頁 133) 有關特殊的譬喻用法,本章第二節曾提及 “What you need is a quart of iodine in your thyroid gland.” (1938, p. 47) 的討論,發現林譯本以直譯、相當貼近原文的 方式處理而沒有潤飾,因此稍嫌突兀。從這一點來看,筆者懷疑譯者進行翻譯時, 是否有考量到要讓讀者理解原作者所想表達的諷刺意味。在謝戴和仲談譯本的部 分,特殊譬喻用法時常遭到省略,或是直接點出原意而刪去譬喻用法,但是在林 譯本當中則會翻出。 另一例為: “He will kill at the drop of a feather.” (1936, p. 21),此句譬喻用法 含有文化理解成分。“the drop of a feather” 是根據“the drop of a hat”而來,意 指動作迅速、不經思考即可動作。在卡內基文中用來形容殺人不眨眼的殺人犯。 林譯本將這句譯為: 「他殺人,有如切蔥」 (1975,頁 9) 。譯者因應文化脈絡的不 同轉化了譬喻修辭,沒有按照原文翻出羽毛等詞,而是使用東方社會中常見的切 蔥意象,值得稱喜。不過仔細想來,殺人有如切蔥是指有如切蔥般輕而易舉?抑 或是如切蔥般相當快速?還是如切蔥般平常?該句話在中文語境被賦予的印象 並不是那麼明確,對中文讀者而言必須自行詮釋或猜測。此例凸顯出林譯本的譯 文稍嫌不通順。此例當中,譯者因應了文化不同而轉化譬喻用法,但替代的詞語 仍會讓讀者有摸不著頭緒的可能。 不過,另一個林譯本文化轉換較佳的部分是在表 3 當中。林譯本將“if our souls are no bigger than sour crab apples, we shall meet with the failure we so richly deserve.”譯做「假如我們心小如豆,那末便只有遭遇失敗。」Crab apples 是一種 生長在野外的蘋果,體積較小,味道較酸,時常拿來做醃漬物,是在北美地區常. 28.
(35) 見的植物(Collins Dictionary ;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民間俗諺啟發自特 定文化所處的地理環境為相當常見的手法。卡內基用蘋果來形容小心眼,不過在 林譯本卻轉換為豆子的譬喻,因為豆子在中華文化當中相較於小蘋果更能融入中 文語境,對於中文讀者來說感受性較強。筆者認為,綜觀整體譯文成果,譯者林 軫甫使用偏向紐馬克的忠實翻譯(faithful translation)或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 ,時常保留文法上或字詞上的異常性(2005,頁 58)並以作者的思慮 為尊(2005,頁 60)。詹譯本則採用相對易於讀者理解的溝通翻譯。 第一與第二人稱、問句、祈使句的使用凸顯寫作者的意識與情緒。早期的譯 本多將這些元素省去,以說教的口吻、精簡嚴肅的語氣表達原文意思。原意或許 忠實傳達,但早期和晚期的譯本閱讀氛圍卻很不同。有可能是限於篇幅而使用較 精簡的手法呈現;或是早期的譯者翻譯此類修身養性的處世之書時,對於作者的 主體意識並不特別強調。此類書籍在東方就像謝戴與仲談譯本一般,承襲東方傳 統處世、說教類文本,僅以教條式的口吻表達概念,隱藏了作者與讀者的互動。 近、晚期的譯本隨著主流文學形式慢慢改變,文字彈性較大,書寫創作模式愈來 愈多樣,讀者與作者對話作為一種多元書寫形式視為一本書籍的特色,並不會遭 到省略。與此同時,幾十年的傳播使得卡內基已成為商場模範的代名詞,亞洲社 會對這個名字和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不像民國早期般的陌生,因此作者主體已成 為一種權威。由此可以看出,每個時代的溝通翻譯不盡相同,處理呼籲類文本的 方法也很不一樣,受到當時代的文學形態影響。譯者做出的選擇有的是替當時讀 者著想,產出當時讀者能理解、能接受的翻譯;有的譯者可能為了忠於原作者的 寫作手法而未考量到目標讀者的理解。. 29.
相關文件
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考科,旨在測
1.按「下載11月1日財產資 料進行申報」鈕進入申報 軟體,並以11月1日為申報 基準日進行申報,不可更 動申報基準日,因申報人
根據日本內閣府於2021年6月8日公布的更新數據顯示,2021年第1季經濟衰退1.0%,較前次(5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1、本案移工當次聘僱許可於109年11月23日前屆滿者,應
一、重視身心障礙者福利及人權,已是當前全球的普世價值觀,各國政府無不將之視為施
2.1.1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SIC組譯器 組譯器 組譯器
考試科目(編號):日文閱讀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