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 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益進博士 廖邕博士. 新北市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 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Smart Phone-Using Amo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研究生: 何宛宜 中華民國一零六年六月.

(2)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新北市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 素之探討 學生:何宛宜. 指導教授:胡益進、廖邕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生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 態與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新北 市 105 學年度某高中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抽樣法抽樣出 12 個班級, 有效問卷為 425 份。歸納結果如下: 男生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影響較大,女生對使用智 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高三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學業成就 方面影響大於高一。成績較差的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生活品質與人際 關係影響皆大於成績優的。平均夜晚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者,在使用 智慧型手機對時間管理有較大影響。 週間上課日、週末假日每日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越高者在整體使 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的各層面與總量表影響越多。是否自覺為低 頭族、週間上課日平均每日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與智慧型手機依賴量 表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的自覺身心健康狀態有顯著影 響。 Ⅰ.

(4)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手機使用情形對因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 型態、自覺身心健康關係之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解釋量分別為為 49.5%與 25.4%。 建議成人可作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模範,培養廣泛的興趣,在未 來研究也可使用質性訪談調查,更能深入了解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 的相關性。. 關鍵詞:智慧型手機、生活型態、自覺身心健康、高中生. Ⅱ.

(5)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Smart Phone Use Amo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A master Thesis By Wan-I Ho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smart phone use amo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targeted at the students who are located in New Taipei city in 1st term, 2016. The sampling method adapt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ith 12 classes. The valid samples, acquired, was 425 in total.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was summarized as below: Gender dimension, male had higher impact on lifestyle for smart phone-using, but female had higher impact on self-rated health from smart phone-using.Seniority dimension, the third year had higher imp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the first year due to smart phone-using.On school performance achievements, because of the smart phone-using, the poor performance had higher impact than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n quality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average of sleeping time who has less than 6 hours had higher impact on time management due to smart phone-using.The more time using on smart phone, the more impact on lifestyle.Whether consciously for the bow family, average time on smart phone-using on school day and smartphone-dependence scal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n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and smart phone-using situations were Ⅲ.

(6)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accounted for 49.5% and 29.4% of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dults be as a model for smart-phone using. People should cultivate a wide range of interests.In the future studies can also us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evance of teenagers using smartphones. Keywords : Smart phone, Lifestyle, Self-rated health,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Ⅳ.

(7) 誌謝 花了兩年時間將研究所的課程完成,一年的時間將論文結束,總 共三年的時間在師大校園裡奔波走動,讓人不免俗的懷念起大學的時 光,像個青春無敵的少女。 一定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胡老師,從一開始沒有目的,中間不斷 的討論給我想法與建議,直到確定題目後撰寫,問卷討論到結論建議, 老師都給予我一個明確的方向且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也一定要感謝 我的另一個指導教授廖老師,總是非常認真的協助我修改論文的內容, 在我統計遇到疑問時也立刻幫我解答,詳細地告訴我處理方式,讓我 得以繼續下去。也一定要感謝我的口試委員苗老師,苗老師每一次都 將我的論文細細的閱讀,並在文意不清楚或是有誤的地方做記號,提 醒我修改,讓我在小細節也可以注意到。 也非常感謝,研究所同學一路上互相的支持與陪伴打氣著才能走 到今天,也感謝辦公室的同事們,在我水深火熱時義不容辭地協助我, 讓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也要感謝我的家人與老公,在這三年之間包 容著我的脾氣與忙碌的生活,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 在終於完成的瞬間,心中非常的欣喜萬千,但也充滿著不捨,大 學四年與研究所三年的衛教系,給予我滿滿的溫暖與情感,謝謝衛教 系。 Ⅴ.

(8)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7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影響 ..................................... 13 第二節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影響 .............................. 24 第三節 青少年智慧型手機使用相關因素 ..................................... 32 第四節 青少年智慧型手機使用之實證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0 第三節 研究步驟 ............................................................................ 41. Ⅵ.

(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0.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使用智 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現況分析 .................................................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相關探 討........................................................................................................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相 關探討 ................................................................................................ 82 第四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 健康關係之預測情形 ........................................................................ 9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 97 第二節 建議 .................................................................................... 99 參考文獻 ............................................................................................ 103 附錄 .................................................................................................... 117 附錄一專家問卷同意書................................................................... 117 附錄二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 118 Ⅶ.

(10) 附錄三預試問卷 .............................................................................. 119 附錄四正式問卷 .............................................................................. 125. Ⅷ.

(11) 表目次 表 2-1-1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需求重要性 15 表 2-1-2 青少年與手機的關係 ………………………………….…… 17 表 2-1-3 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原因 …………………………….…22 表 2-4-1 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之實證研究整理 36 表 3-3-1 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41 表 3-4-1 原始問卷、預試問卷、正式問卷信度一覽表……………… 47 表 3-5-1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49 表 4-1-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佈現況……………………………...…55 表 4-1-2 研究對象之上課日、假日每日平均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分佈 現況………………………………………………………………….….57 表 4-1-3 性別與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功能現況…………………… 57 表 4-1-4 研究對象智慧型手機依賴得分情形……………………… 60 表 4-1-5 研究對象之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得分情形……… 64 表 4-1-6 研究對象之使用智慧型手機得自覺身心健康得分情形… 68 表 4-2-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總量表差異 性檢定………………………………………………………………… 75 表 4-2-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品質差異性檢 定……………………………………………………………………… 76 Ⅸ.

(12) 表 4-2-3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際關係差異性檢 定……………………………………………………………………… 77 表 4-2-4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管理之差異性檢 定……………………………………………………………………… 78 表 4-2-5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學業成就之差異性檢 定……………………………………………………………………… 79 表 4-2-6 智慧型手機依賴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之皮爾森積差 相關之分析……………………………………………………………..81 表 4-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總量表 差異性檢定……………………………………………………………..85 表 4-3-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智慧型手機的生理健康差異性檢定 86 表 4-3-3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心理健康狀態差異性 檢定……………………………………………………………………..87 表 4-3-4 智慧型手機依賴與自覺身心健康狀態之皮爾森積差相關之分 析………………………………………………………………………..89 表 4-4-1 虛擬變項轉換表…………………………………………… 91 表 4-4-2 基本變項間對生活型態變異數膨脹係數及容忍度……….92 表 4-4-3 各預測變項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之迴歸分析摘要 表……………………………………………………………………..…94 Ⅹ.

(13) 表 4-4-4 各預測變項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狀態迴歸分 析摘要表…………………………………………………………… 96. ⅩⅠ.

(14) 圖目次 圖 2-1-1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理論與與智慧型手機需求之比較… 14 圖 3-2-1 研究架構…………………………………………………...…40. ⅩⅡ.

(15)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 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本章主要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 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 名詞界定;第六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臺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2016)調查國人使用智慧行動裝置上網 趨勢,調查結果指出從 101 年到 104 年比例從 51.5%上升至 78.3%,顯 示民眾使用智慧行動裝置上網比例日漸增加。利用智慧型手機搭配行 動網路可以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上網瀏覽資料、查地圖、 聽音樂、拍照、玩遊戲、立即式的傳遞訊息、分享生活等,智慧型手 機改變了我們人與人之間互動與溝通方式,亦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模式 (陳美玲,2015) 。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上網為生活帶來便利,但是亦帶 來另外一種社會文化。 現在的社會常態,無論是在家裡、餐廳、路上、大眾交通運輸、 甚至是教室等,多數可見人手一機,每個人皆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低 著頭觀看自己的手機。針對大學生調查手機使用的時間,每天使用智 慧型手機少於一小時的佔 18.35%,每天使用超過 6 小時以上佔 33.5% (陳櫂楓、趙櫻花、陳光慧、涂詩怡、蔡慧君、李芝霖,2015) ,而長 1.

(17) 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使用智慧型手機較容易導致肩頸僵硬與頸椎變形等 問題,長時間盯著平均 5 吋的螢幕,容易出現眼睛酸澀、乾眼症等症 狀,長時間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的通訊軟體來與人溝通,改變了社交生 活,其智慧型手機使用與孤寂感之間有顯著相關性,樂於透過網路分 享來獲取人們的認同感(黃士安、陳怡廷、陳麗如,2015)。 就研究者在教室現場的感受,在現在這個社會,連教師上課亦被 智慧型手機所影響,以往上課期望學生將黑板上的重點或是筆記抄起 來,現在學生會舉手詢問,是否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拍照,學生覺得 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照相功能可以減少手動的作業亦可省下抄寫的 時間,還可以一人照相,全班分享;以往上課學生分心,主因多數為 趕其他科作業、準備等一下的考試、想睡覺等;現在學生分心多數是 因為在桌子底下滑兩下手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原因第一名為智慧型 手機的吸引力大過上課、手機內的遊戲有趣且好玩,第三名學生缺乏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制力,第四名上課期間使用智慧型手機與朋友用 訊息聯絡、聊天,第五名使用智慧型手機閱讀新聞時事或瀏覽社群網 站、INSTAMMGRAM 等社交 APP,第十名學生怕沒第一時間讀到重 要訊息(陳美玲,2015) ,這些都顯示了學生被智慧型手機所影響,而 有 89%的使用者經歷過幽靈震動,對手機有高度依賴感的亦受此困擾 (Drouin, Kaiser & Miller, 2012)。 2.

(18) 智慧型手機固然便利,但是需使用的妥當,才會對我們生活帶來 加分的效果,反之,則會達到反效果,從各項學術研究中即可發現, 智慧型手機使用已經成為社會很大一個問題,從國小到大學,皆開始 研究與調查智慧型手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陳凱葦(2014)指出新莊 區國小高年級使用手機情況,持有手機五年以上的同學在同儕關係與 師生關係皆優於手機持有年數較低的;葉嘉楠、陳逸嫻(2014)調查 國中學生手機使用影響與規範,結果顯示智慧型手機可以即時與他人 聯絡,所以可以適時接收到關心與安慰,對人際關係更有安全感;張 正杰、施美雲(2015)調查指出高中職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總時數越 多,手機成癮傾向越高;陳冠名(2015)針對大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 行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最花時間的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為社群聊天 佔 75.5%,大學生能夠忍受的關機天數佔 25.9%同學反應不能沒有它, 19.5%同學回答一天。 2015 年日本信州大學校長山澤清人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發表: 「要放棄智慧型手機?還是要放棄當大學生?關掉電源讀書吧!和朋 友聊聊天吧!然後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 ,顯示智慧型手機使用狀態 已然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問題,使用不當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型態、健 康狀態。而根據 Ericson(1968)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出青少年的主要 發展任務為自我認同,在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 3.

(19) 青少年之自我認同研究中調查在自我認同的發展上是否曾經想過個人 認同、社會認同的問卷中顯示出高中生的比例比國中生高,顯示高中 生比起國中生多了一些自主性,對自己的生活以及健康又多了一些想 法,故想了解高中生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健康狀態的影響, 希望學生在享受智慧生活的同時,而不被智慧型手機而控制。. 4.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使用智 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現況。 二、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的影響。 三、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的影 響。 四、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預測情 形。 五、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預測 情形。. 5.

(2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使用智慧型手 機的自覺身心健康現況為何? 二、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影響因素 為何? 三、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影響 因素為何? 四、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是否能預測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 影響? 五、 探討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是否能預測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 健康影響?. 6.

(2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不同,對於其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的關 係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不同,對於其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 的關係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能有效預測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影 響。 四、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能有效預測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 影響。. 7.

(23)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對於「高中生」、 「智慧型手機」 、「生活型態」及「自覺身 心健康」的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 高中生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 105 學年度就讀新北市某高級中學為例,以 集群抽樣(cluster sampling)抽取高中部每個年級四個班,共 12 個班 級的男女學生為主。 二、 智慧型手機 許龍池、邱建華與馬上閔(2013)將智慧型手機定義為輕與短小 且易於攜帶,擁有多工嵌入式微處理器與作業系統。林保源、紀盈綺、 林楚莛、張書華與彭曉姿(2013)綜合多方論述與智慧型手機的演變 流程將智慧型手機定義為除了內建功能之外,透過網路連線也能夠隨 意下載安裝自己所需要或喜愛的程式及軟體。 綜合相關文獻以及以上說明,本研究將智慧型手機定義為「智慧 型手機有內建作業系統及軟體,亦可自行安裝喜愛的程式與 APP,依 個人需求可使用智慧型手機連接網際網路、通訊、照相、錄影、發送 訊息、使用地圖、聽音樂、瀏覽網頁…等,在生活中依使用者的需求 達到不同的功能。」 三、 智慧型手機使用情形 8.

(24) 本研究之使用情形係指高中生在智慧型手機之使用時間、使用地 點、最常使用之手機功能、常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姿勢、是否有察覺到 自己為低頭族以及智慧型手機依賴等。 四、 智慧型手機依賴 每天必須使用智慧型手機,且不能沒有它,且使用它來處理日常生 活食、衣、住、行、育、樂及工作所需事項(吳瓊瑤,2016)。 五、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 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 Lalonde(1974)提出影響健康的因素共有 四種,其中以生活型態為最重要之影響因素。生活型態範圍相當廣泛, 包含生活中的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等因素。生活型態為一個人整 體的生活模式,包含其內在的人格特質,反應在生活資源的分配上(廖 翔毅,2003) 。生活型態是指人們經過學習行為和習慣,而不是天生的, 而這些行為和習慣會受到自己的力量改變(Hallberg, 2010) 。生活型態 是個人在社會上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及其行為模式(劉熙慧, 2003)。 綜合相關文獻以及以上文獻說明,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將生活型 態定義為「生活型態為一個人整體生活模式,與個人及社會互動息息 相關」 。根據文獻探討及本研究對象之特性,本研究將健康生活型態界 定為: 「生活品質」 、 「人際關係」 、 「時間管理」 、 「學業成就」等四方面。 9.

(25) (一) 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1998 年定義生活品質, 指個人依照所處的文化及價值觀,在當前生活環境中,個人所 達到之生活目標、期望、標準及關心等感受程度的判斷。 (二) 人際關係:指出人是群體的動物,人的行為有一種需要與人親 近之傾向,由社會依附與親合動機可說明;而這種情況正是形 成社會行為中人際關係與人際吸引的基本要素(張春興, 1977)。 (三) 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即是自我學習管理時間,以尋求最有效的 時間避免浪費時間,以完成任務或目標的有計畫學習行為(陳 儀如,1998)。 (四) 學業成就:在一定的階段性學習時間內進行的,對學生所獲得 的學習結果的測量與評價(張春興,2002)。 六、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 本研究將自覺身心健康的定義以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 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台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為因使用智慧型手機所 研發的量表(蔡明春、鄭青展、林淑萍,2013)為主,因使用智慧型 手機而會造成的一些症狀,如頭痛、嘔吐、精神不濟、眼睛乾澀等, 除臨床醫學上的疾病診斷外,強調個人主觀認定之健康狀況,分為生 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兩部分。 10.

(2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以 105 學年度新北市某高級中學分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約 386 位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故研究只能推論至該 母群體。 二、 本研究討論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僅包含生活品質、 人際關係、時間管理、學業成就,結果也僅限於本研究所使用之 研究工具所涵蓋之範圍。 三、 本研究討論智慧型手機的身心健康狀態,僅包含生理健康與心理 健康,結果也僅限於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所涵蓋之範圍。. 11.

(27) 12.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探討相關文獻內容,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 使用智慧型手機使用的生活型態影響;第二節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 覺身心健康狀態影響;第三節為青少年智慧型手機使用相關因素;第 四節為青少年智慧型手機使用之實證研究。 第一節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於 1998 年出版健康促 進詞彙(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說明生活型態(Life style)是健 康行為和危險行為兩者並存而成的複雜行為形式。本研究主要討論因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將其定義為生活型態為一個人整體生活 模式,與個人及社會互動息息相關,本研究共分為生活品質、人際關 係、時間管理、學業成就四點做文獻討論。 一、. 生活品質. 金車教育基金會資料顯示,智慧型手機功能日漸強大,青少年習 慣使用智慧型手機來度過空白的時間,有 70%青少年睡前一定要看智 慧型手機,由此可見,智慧型手機已經在無形中悄悄綁架了青少年的 生活。高中職學生在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研究,基隆六所 高中學生使用手機的目的依序為休閒娛樂、社交活動、無聊打發時間、 資訊獲取,最後為紓解壓力(張正杰與施美雲,2015)。 13.

(29) 劉仲矩、楊緯剛(2015)依據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需求重要性,依據馬斯洛的需求 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有高低之差別,個人先追求最低層次的需求,當 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才會繼續追求下一階層次的需求,相關資料整 理為圖 2-1-1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與與智慧型手機需求之比較。 靈性 需求 自尊 需求 自我實現 的需求. 靈性 需求 自我實 現需求 美的需求 知識需求. 美的需求. 自尊需求. 安全需求. 社會需求. 知識需求. 安全需求. 社會需求.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智慧型手機需求層級. 圖 2-1-1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理論與與智慧型手機需求之比較 (資料來源:整理自劉仲矩、楊緯剛,2015). 而此理論的需求依序如下: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 (3) 社會需求;(4)自尊需求; (5)知識需求; (6)美的需求;(7)自我 實現需求;(8)靈性需求,但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們也漸漸依賴智慧型手機帶來的便利性,其研究結果顯示,智慧型 手機使用者需求依序如下: (1)生理需求; (2)社會需求;(3)知識 需求; (4)安全需求;(5)美的需求;(6)自我實現需求;(7)自尊 14.

(30) 需求; (8)靈性需求。 表 2-1-1 整理為智慧型手機需求的重要內涵。由需求理論可看出, 我們的生活需求,已經被智慧型手機漸漸地改變了,我們如何使用智 慧型手機,將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生活品質及生活需求。. 表 2-1-1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需求重要性 排序. 智慧型手機使. 相關內涵. 用者需求 1. 生理需求. (1) 生活便利-透過智慧型手機使用,使生活更便利 (2) 消磨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打發閒暇時間 (3) 休閒娛樂-透過智慧型手機 APP 使用,獲得愉快. 2. 社會需求. (1) 關係維繫-利用智慧型手機維護人際關係、與人保持互動 (2) 資訊交換-利用智慧型手機交換資訊,了解社會 (3) 意見表達-利用智慧型手機向他人表達自我認同之想法、分享生活大小事. 3. 知識需求. (1) 好奇心理-使用智慧型手機滿足自我好奇的心理 (2) 探測心理-透過智慧型手機之功能對感興趣的事物做進一步探測 (3) 自我成長-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固有經驗之上的學習,進而獲得成長. 4. 安全需求. (1) 個人隱私-利用智慧型手機的密碼設定以保護個人資料 (2) 匿名身分-使用匿名在智慧型手機上使用遊戲或進行討論 (3) 意外迴避-利運智慧型手機防止未預料事件發生. 5. 美的需求. (1) 型號命名-智慧型手機型號的的命名 (2) 產品質感-智慧型手機機殼與外表的質感 (3) 色彩形狀-智慧型手機機體之設計. 6. 自我實現需求. (1) 自我挑戰-透過智慧型手機之手機學習,以及一系列複雜的學習過程,經 歷自我挑戰 (2) 功能協助-透過智慧型手機多樣功能運用協助使用者達成所想之事 (3) 號召行動-透過智慧型手機,召集親朋好友針對特定事件討論或行動. 7. 自尊需求. (1) 社會認同-持有、使用智慧型手機,被社會上更多人認同 (2) 地位提升-持有、使用智慧型手機,提升個人聲望及地位 (3) 他人讚許-持有、使用智慧型手機,讓自己得到讚許 15.

(31) 表 2-1-1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需求重要性(續一) 排序. 智慧型手機使. 相關內涵. 用者需求 8. 靈性需求. (1) 自我超越-利用智慧型手機改變對人生體悟,追求新世界 (2) 利他行為-透過智慧型手機,協助他人或有益他人之行為 (3) 幸福追求-使用智慧型手機,散播傳遞良善之事,達到全人類幸福感. (資料來源:整理自劉仲矩與楊緯剛,2015). 蘇庭睿(2014)臺灣大學生問題性智慧型手機使用及睡前使用行 為與其睡眠品質之關聯研究中,以 947 位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為研 究對象,有約 48%有睡眠品質不良之問題,且在控制變項後發現,睡 前手機使用與憂鬱傾向,具顯著關聯,社會現況明顯看出大學生問題 性智慧型手機使用之嚴重宇成癮程度提升,睡眠品質不佳亦相對提 升。 二、. 人際關係. 智慧型手機帶來人際溝通的新模式,以往僅能利用有線電話進行人 際關係溝通,現在有各種線上通訊軟體可作為人際溝通的管道,例如 LINE、FACEBOOK、INSTAMGRAM…等,多種不同與人際互動有關 之手機 APP,根據資策會 2014 年在台灣評選「2014 年上半年台灣風雲 前 100 強之 APP」 ,前三名為 LINE、FACEBOOK、蘋果日報三款台灣 民眾使用最多的 APP(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3) ,再者更有多 種交友 APP 供使用者下載。使用交友軟體來認識新朋友,帶來新世界 的交友方式。智慧型手機的網路服務(交友網站等)或遊戲功能成為 16.

(32) 消除寂寞感的一種方法(Toda, Ezoe, Nishi, Mukai, Goto & Morimoto, 2008)。 洪福源、邱紹一、邱素玲與林鋐宇(2013)在某一大專學校之學 生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使用情況研究,顯示大專學生的手機使用動機 型態有朋友聯繫、家人聯繫、娛樂與消耗時間、安心等四類,結果表 示青少年使用手機的目的,主要在結識新的朋友、加強與朋友間的網 絡連結。Oksamn&Rautiainen(2002)研究兒童、青少年與手機關係, 對青少年與 20 歲世代的年輕人來說,手機在生活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 分且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手機主要的功用為建構網絡與定義個人與 他人關係的工具,研究中將青少年與手機的關係整理成表 2-1-2。. 表 2-1-2 青少年與手機的關係 年齡 學齡前~7 歲以下. 手機關係 通常把手機當成擬人的物品 覺得手機很有趣,但玩具更重要,手機當中的遊戲是最重要的部分。. 低年級. 態度開始有轉變,把手機座為實用的物品。. 7-10 歲. 把手機當作一種遊戲玩。. 高年級. 朋友與興趣漸漸增加,隨著玩具漸漸減少,開始把手機當成重要物. 10-12 歲. 品。. 青少年. 對手機的態度開始出現差異,著重實用性、工具性、美感、對他人. 13-15 歲. 情感表達等,而有不同的態度。. 前成年. 將手機作為工性的工具使用,幾乎機不離身. 16-18 歲 資料來源:Oksamn & Rautiainen,2002(引自張庭譽,2002) 17.

(33) 青少年受智慧型手機對其人際溝通之影響,在李怡曄、黃音霓與 陳星沐(2015)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行為之研究-以 LINE 為例,研究 結果指出:(1)同意 LINE 為主要人際溝通的工具; (2)同意與使用 LINE 溝通的朋友關係較密切;(3)不同意人與人之間不會因為使用 LINE 之後而產生距離; (4)同意在職場上亦會受到智慧型手機的影響; (5)同意因為自己傳遞訊息給對方,而對於對方未沒有回傳訊息感到 焦慮; (6)同意認識新朋友時會以 LINE 為主要聯絡管道。可以顯示, 青少年許多的溝通方式已經被智慧型手機的通訊軟體 LINE 所侷限,但 自身卻沒有感覺,亦不認為使用 LINE 來溝通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手機所傳遞出去的文字多數簡潔有力,再加上貼圖的使用,有時會讓 閱讀者不小心會錯意。而傳送訊息給對方,因為對方沒有回傳訊息感 到焦慮,實已受到智慧型手機制約,不僅是傳遞訊息者有壓力,接受 訊息者亦會無時無刻關心自己是否有新訊息尚未讀取。在 2013 年兒童 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公布「兒童手機及 APP 使用調查報告」中指出有 超過 40%的智慧型手機兒童使用者,每半小時就要將手機拿出來滑一 次,其中有 15%的五分鐘即要拿出來滑一次,否則會有焦慮的現象(兒 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 18.

(34) 三、. 時間管理. 手機原本僅是作為電話溝通的一個工具,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 與科技的進步,智慧型手機的功能日漸增長,國人常利用手機上網、 玩遊戲、排遣無聊等,如此的諸多原因,導致手機成為國人不可或缺 的一樣生活物品,導致國人在無形之中花費比原本所預期更多的時間 在使用手機上。 2011 年 Microsoft 的調查,美國人平均每日花費 2.7 小時使用手機 從事互動行為(Clifford,2011), Google2013 年第一季台灣智慧型手 機使用行為調查,69%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一週內每天使用手機,對智 慧型手機的依賴居亞太之冠,超越日本、香港、新加坡(陳怡如,2013)。 Yahoo 與 MillwardBrownvu 行動上網時數調查於 2014 年公布調查結果 顯示,台灣人平均使用手機上網高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 網超過三個小時,比全球值超過 55 分鐘(洪毓琪,2014)。由不同年 段的調查可顯示出,大家使用手機時間越來越長。洪福源、邱紹一、 邱素玲與林鋐宇(2013)在某一大專學校之學生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 使用情況研究,研究發現大專學生平均每天會撥打 5.25 通電話、平均 每天傳送 14.58 封簡訊,平均每天將會耗費使用手機的時間為 4 小時 23.73 分鐘在手機使用上。以一天 24 小時來算,等於一天將有約六分 之一時間耗費在使用手機。 19.

(35) 在 2013 年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公布「兒童手機及 APP 使用調 查報告」調查發現有智慧型手機的孩子中,有一成四左右平日使用三 小時以上,近五分之一周末甚至會使用五小時以上(兒童福利聯盟文 教基金會,2013)。另研究結果顯示大專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過長, 主要目的多用於朋友聯繫、娛樂與消耗時間,對學生的時間管理而言, 並非好事,研究建議結果學生可使用面對面的正向溝通方式代替手機 間接的溝通方式,一來可避免沒有重點的聊天內容,二來可減少手機 依賴的可能性。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研究,結 果顯示高中職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總時數越高,手機成癮的傾向越高 (張正杰、施美雲,2015) ,而台南市高中職生智慧型手機沉迷對運動 行為影響之研究亦顯示相同結果,智慧型手機使用時間越高,智慧型 手機沉迷傾向越高(許龍池、邱建華、馬上閔,2013)。 以部分青少年而言,手機使用時間超過台灣人平均值,更遑論超 過全球平均值,在青少年的生活當中應有更多需要花費時間去完成的 代辦事務,不應花費過多的時間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上。. 四、. 學業成就.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 2013 年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調查指出有 22% 青少年與 52%大學生上課時間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且有約 50%的 20.

(36) 父母,擔心學生因此上課不專心、沉迷電動遊戲(金車文教基金會, 2013) 。林美聆(2009)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手機使用程度越高者,其 有較差的學習表現。日本 2009 年亦曾針對國中生手機使用頻率與日本 全國學生測驗成績進行調查,發現手機使用與學生成績成反比,手機 使用頻率愈高,學生成績愈差(陳凱葦,2014) 。花蓮高中職學生手機 使用行為調查,發現手機內聯絡人數增加,成績有越低的傾向(呂傑 華、門菊英、呂昕禹、黎政諺,2013) 。台南市高中職生智慧型手機沉 迷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學業表現的高中職生在智慧 型手機沉迷上有顯著差異,沉迷於智慧型手機者其成績較差,因為其 對課業失去信心,故花費較多時間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因而提高沉迷 機會(許龍池、邱建華、馬上閔,2013) 。Nazir S. Hawi 與 Maya Samaha (2016)指出學生成癮狀況高者在較不可能在學業成績上有高分。 學生上課有時候會不不由自主地偷玩手機,Bernard McCoy(2013) 調查 777 位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狀況,有超過 90%大學生承認,他 們在課堂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從事與教學無關的活動,有 80%的學生承 認智慧型手機是造成上課分心的原因。陳美玲(2015)針對 90 位應用 心理學的學生使用開放式問卷寫出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成因,如表 2-1-3。 主要可見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娛樂成分占最大宗,且與教師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很有關聯。 21.

(37) 表 2-1-3. 學生方面. 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原因 分類. 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原因. 人數. 娛樂. 手機的吸引力大過上課,手機遊戲有趣且好玩. 38. 看新聞了解時事或了解周遭發生的事(社群網站). 20. 但電視劇、小說、漫畫或影片或聽音樂,看網拍. 10. 遊戲活動時間剛好正為上課時間 人際. 個人. 教師方面. 5. 和朋友聊天或聯絡,上課不能講手機只好用訊息. 25. 處理重要事情(如專題、系學會). 12. 怕沒看到重要訊息或與朋友短暫失聯. 9. 被影響,鄰座的同學都在玩. 4. 用 LINE 群組討論. 3. 缺乏自制力,莫名的想玩. 30. 找資料(包括:查單字). 12. 使用功能性 APP(行事曆、計算機). 2. 想隨時記下自己的心情(部落格、便籤、塗鴉欄、記事本等). 2. 上網吃到飽不用會浪費錢. 1. 放鬆. 無聊,用手機來打發時間. 38. 課業. 對學習或課程沒有興趣. 15. 上課無法專心,一心二用,耳朵也有在聽課. 6. 上課內容可以從課本取得. 1. 課程. 課程內容缺乏變化、無趣、不吸引人,不是自己想學的. 內容. 上課內容艱深、聽不懂. 2. 老師上課不詳盡、上課沒重點. 2. PPT 設計不夠有趣. 1. 師生. 教師授課方式無趣,似催眠. 4. 互動. 缺乏師生互動、不關心學生. 3. 教師沒有制止學生玩手機的行為. 2. (資料來源:整理自陳美玲,2015). 智慧型手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只要打開手機即可以處理生活 當中大小事宜,無論是查資料、聽音樂、聯絡朋友、遊戲娛樂等,但在 這些便利之下,如果我們無法好好的控制自己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慣或 22. 24.

(38) 是注意相關禮儀,則會帶來反效果。因使用智慧型手機與人溝通便利, 但卻因為已讀不回、回覆過慢、不對的時間傳遞訊息等,給別人帶來不必 要的麻煩以及不好的印象,因智慧型手機一機可抵多機,在使用時不受 時間與地點的限制,而在不對的時間操作智慧型手機,無論是對對方還 是對自身都是傷害,智慧型手機原本是人性化的設計,但若是使用者自 身無法分辨輕重緩急,就不再是使用智慧型手機,反倒是被智慧型手機 綁架了,若因一時的貪「滑」反而錯過更重要的事情。. 23.

(39) 第二節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影響 智慧型手機固然便利,但新產品與高科技背後必然有其風險存在, 在享受智慧型手機方便同時,可能正慢慢消耗我自身的身心健康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手機列為 2B 級的致癌物(WHO , 2014) 。 以重量級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為例,連續 10 年每天使用超過 30 分鐘以 上,會增加 40%罹患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就我們平時所使用智慧型手 機的時間來看,每天使用超過 30 分鐘並不稀奇,而過度使用智慧型手 機可能會有一些身心症狀出現,以下就對身心影響的兩個層面做介紹: (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一、. 生理健康. 隨著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越多,多數皆會利用手指頭進行「滑」 的動作,這個動作大多數人可能會使用大拇指或食指進行操作,每日 操作次數不勝枚舉。手機使用者,經常需利用手指頭輸入文字以利聊 天、簡訊發送等,常使用大拇指重覆進行動作,約有七成的手機使用 者出現內收姆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Sharan & Ajeesh, 2012) 。加上手機 設計未達到人性化設計考量,讓人只使用一隻手便可握住慧行手機, 在使用同一支手的手指頭進行操作,握持著智慧型手機並同時利指頭 完成資料的輸入、網頁的瀏覽等動作,若手機設計不當或操作方式不 24.

(40) 正確,將會導致手部累積性傷害(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黃泰 舜,2011) 。英國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在 2006 年提出因長期 使用手機輸入簡訊而造成手部累積性傷害的患者(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2006) 。王正一、孫瑞昇、何啟功、潘雅仙、陳秋蓉、潘致 弘(1996)與葉文裕(2004)造成手部累積性傷害的因素共有四種, (1) 不良的姿勢:操作智慧型裝置時,手腕保持不正常的姿勢,會給予上 肢關節與軟組織很大的壓力;(2)過度的手部施力:肌肉施力增加會 使肌肉產生疲勞感,而施力過大或施力後未充分休息易造成軟組織受 傷;(3)高頻率的重複動作:操作重複的頻率愈高,累積傷害的速度 與其機率亦愈大;(4)休息時間不足。 早期常使用電腦滑鼠會出現「板機指」的狀況,近年來使用手機 的狀況提升而出現「手機指」 ,其兩項皆稱為狹窄性屈肌腱鞘炎是手指 屈肌腱鞘非感染性發炎。患者們會感受到當手指彎曲時會有「劈劈啪 啪」的聲音以及不舒服的疼痛。一開始為局部疼痛,漸漸的疼痛會擴 散到手掌或手指遠端(吳定中,2011)。使用智慧型手機是全民運動。 林毅成醫師因為某一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每日花費四小時在使用手 機打電動,而被診斷為手機指(林毅成,2011)。 而要如何正確使用智慧型手機預防「手機指」 ,吳定中(2011)提 出在使用時可維持良好姿勢,避免長時間過度使用手指,使用 30 分鐘 25.

(41) 應當讓手指頭適當休息,且可做手指伸展操。 因著生活型態的改變,電子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及,從 早期的電視到電腦、再從電腦到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導致我們使 用眼睛時間的時數愈來愈長,傅安宏與簡嘉靜(2012)在國小高年級 健康行為現況與影響健康狀況之因素調查中顯示,平均每日觀看電視 為兩小時,每日使用電腦為一小時。而青少年的近視有年輕化的趨勢,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 1990 年國小一年級近視盛行率從為 6.5%, 到 2010 年國小一年級近視盛行率為 21.5%,顯示近視率逐年上升(衛 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 。導致視力問題的原因很多,在國小學童 近視之相關因子提到在 119 位受試者中,電子產品使用小於兩小時並 無近視有 30 位,電子產品使用超過兩小時近視共有 8 位,顯示電子產 品使用對視力會造成影響,且在有近視的受試者當中,電子產品使用 小於兩小時者從 101 學年度到 102 學年度近視增加 21.05 度數,相較於 電子產品使用超過兩小時者近視增加 49.17 度數,實差兩倍(謝佩玲等 人,2015)。 美國光學協會(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AOA)研究指 出,每天盯著電腦螢幕超過兩個小時,就可能會導致「電腦視力症候 群」 (Computer Vision Syndrome;CVS)主要症狀為視力模糊、頭痛、 心情鬱悶等現象。行政院勞委會研究報告亦指出每天使用電腦六個小 26.

(42) 時以上,眼睛疲勞、眼睛乾澀、肩頸僵硬之狀況大於每日操作電腦小 於六小時(黃如瑋、毛義方、陳美蓮、周清光、鄭淑芳,1996) 。較嚴 重者還會引起視力模糊、眼睛乾澀、肩頸疼痛等症狀。一般長時間用 眼過度會造成眼睛疲勞,醫師建議每用眼 30 分鐘,須讓眼睛稍作休息, 然而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因智慧型手機螢幕較小且須近距離觀看, 加上螢幕亮度的因素,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及視力衰退,一般常見的症 狀表現為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疼痛感(Butt & Phillips, 2008)。 雖然現階段並沒有太多電子產品使用對於近視盛行率的關係說明, 但是研究皆提出降低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可以減緩近視發生(教育部體 育司,2004)。 肩頸痠痛是常見的骨骼肌肉問題,主要是在頸部到上協方肌的部位 發生疼痛與僵硬的感覺(Kuorinka et al ,1987) ,部分使用智慧型手機時, 就會不自覺變成「低頭族」 ,使用智慧型產品時,頸部肌肉的負荷較正 常狀態增加 3-5 倍(Vasavada AN, Nevins DD, Monda SM, Ellis Hughes, David C. Lin , 2015) ,故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時,對我們的軀幹、四肢以 及肩頸部分,容易導致痠痛與僵硬的現,時間久了,對於頸部較容易 出現痠痛的感覺,可能造成頸部勞損(Chang & Law, 2008)。Berolo, Wells&Amick(2011)研究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與肩頸部疼痛呈現高 度相關。連雅雯於 2015 年的大學生使用平板電腦之肌肉骨骼不適和人 27.

(43) 因風險因子之調查,調查大學生操作平板電腦使用姿勢,多數的大學 生以一手拿著平板電腦一手操作的模式使用,34%坐著使用,19%放 在大腿上使用,2%趴在床上使用以及 1%躺在床上使用,而智慧型手 機比平板電腦更輕巧,趴在床上以及躺在床上使用會比平板電腦較為 容易。 而現在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過長,肩頸痠痛有年輕化的趨勢。 何怡德等人(2016)研究調查指出,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 3 小時以上, 肩頸疼痛者比例較高,而疼痛指數則與使用時間呈正相關。林英超與 陳子勇(2007)提出有超過五成的人常因為姿勢不良、長時間使用電 腦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而導致肩頸部肌膜疼痛症候群,主要症狀為 肩頸部之肌肉僵硬、痠痛。 建議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避免頸部前驅。林佳瑩(2015)使用 平板電腦對頸背部負荷影響之研究-以 iPad Air 2 為例,調查使用者在 操作平板電腦時頸部操作角度及使用時間,結果建議頸部角度前傾 10° 並且以站姿來操作,使用時間不超過 20 分鐘為較佳之使用情境,使肌 肉的負荷較低。 二、. 心理健康 廖婉沂(2008)在「青少年手機使用與成癮因素之探討」研究指. 出:青少年手機成癮模式是一個具有三個因素的三角模式,包含「耐 28.

(44) 受性」 、 「強迫與戒斷」與「時間管理」對其所表現出的青少年手機 成癮型態有顯著影響。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研 究,結果說明超過七成以上的高中職學生為手機成癮高危險群(張正 杰、施美雲,2015)。 美國精神科醫師 Goldberg(1996)首先提出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此一專有名詞,用來形容過度沉迷網路而形 成類似行為性成癮的失常行為,例如:生活型態改變、失眠和睡眠時 間減少、身體活動量減少,並沒有正常活動而產生之健康問題、社交 減少及忽略家人及朋友、渴望增加上網時間、忽略工作及其他個人責 任等問題。而 Griffiths (1998)認為網路成癮不涉及物質攝取,是一 種人機互動的結果,將這種行為性成癮稱之為「科技成癮」 (Technology Addiction)。澳洲學者整理 Brown 於 1993 年及 1997 年提出的科技成 癮症狀包括:思想和行為被主導,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從事那樣行為, 造成和本來的生活習慣或作息衝突,影響上課、睡眠或社會活動;會 因使用科技產品而產生欣快感,而且無法被限制;需要持續使用更久 的時間才會感到快樂,若被限制時會有負向的情緒出現(Walsha, Whitea &Young, 2008)。 洪福源、邱紹一與林鋐宇(2012)提出「手機成癮」 (Mobile Phone Addiciotn)定義為過度使用手機,而對手機產生心理依賴的一種衝動 29.

(45) 且控制失序行為,並伴隨和手機有關的耐受性、戒斷、否定、強迫性 行為,以及生活相關問題。 臨床心理師柯俊銘(2015)提出手機成癮者常見表現: 1. 沒辦法使用手機時便會心情不佳,例如:沒有收訊、忘記帶、沒有電 等。 2. 使用手機不考慮時機,沒有設想時間、時機、場合是否合宜。 3.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確認手機是否有新訊息或電話。 4. 花費太多時間在智慧型手機上,明顯影響工作、課業與人際互動。 5. 智慧型手機花費金額增加。 6. 沒有接到他人電話時,會反覆檢查手機是否有開機。 7. 無法不依賴使用手機處理生活中所有的事務。 8. 使用手機連絡對方,但對方未能立刻給予回應,其心情將會受影響。 9. 無時無刻都在等待使用手機的機會,有任何消息都要立即分享給朋 友。 10. 在不合宜使用手機的場合,卻執意要使用。 Park(2005)進行手機上癮研究調查 157 位南韓大學生,結果顯示 比較寂寞的學生將手機使用作為一種習慣。國內學者調查南台灣國高 中生使用手機的依賴結果顯示,有憂鬱傾向的學生越有手機依賴的可 能性(Cheng Fang Yen, et al, 2009)。Bianchi & Phillips(2005)以澳洲 30.

(46) 民眾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個性外向、低自尊的年輕人較容易有手機 使用的問題。在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 大學生每週使用網路天數、每天上網時間、手機依賴得分與成癮有預 測作用(林慧婷,2012)。 科技下帶來的產物為我們的生活開了很大的眼界,傳統的手機從 只有黑白畫面僅能接聽電話一直到現在的高畫質智慧型手機,科技帶 來了進步,也帶來了未知,對於長時間使用 3C 產品所造成的傷害,是 現階段學者不斷在研究的,使用者不當的使用卻造成了對自身的危害, 使用時間過長、使用姿勢不對、使用的時機不對,不僅對生理、心裡 都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31.

(47) 第三節 青少年智慧型手機使用相關因素 研究者整理青少年智慧型手機使用與其相關因素之文獻,下列以 變項分述進行探討。 一、. 性別. 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研究,結果顯示男生 與女生使用手機年限相似,但是男生常使用手機在協調與娛樂兩方面, 女生較常使用手機來維繫社交關係(張正杰、施美雲,2015) 。台南市 高中職生智慧型手機沉迷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在智 慧型手機使用上時間分配達顯著差異,男性較女性容易沉迷,亦較有 時間分配失當的狀況(許龍池、邱建華、馬上閔,2013)。 二、. 年級. 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 的手機成癮狀況並不會因年級而有所差異(張正杰、施美雲,2015)。 台南市高中職生智慧型手機沉迷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顯示,智慧型 手機沉迷者多集中於高中職二年級以上,可能因為高中職一年級剛進 入陌生階段,課程安排較緊湊,花較多時間適應新生活與新環境(許 龍池、邱建華、馬上閔,2013) 。在五專學制的大學生其使用智慧型手 機時間較四技之大專學生較長,推測為與課業繁重與否相關(洪福源 等,2013) 32.

(48) 三、. 父母親管教方式.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 2013 年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調查指出約 60% 的家長希望孩子隨時持有手機,若在學校遇到任何狀況可以打電話告 知。南方朔 2003 年指出多數父母希望小孩子隨身攜帶手機,把手機當 作「數位皮帶」(digital leash),因為這樣就可以遙控小孩子的行蹤。 在 2013 年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公布「兒童手機及 APP 使用 調查報告」指出家長對於手機提出「智慧手機 APP 三要則」 :家長要關 心注意(Attention) 、政府要把關監控(Preselection) 、孩子要自我保護 (Protection) 。關於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使用情況需要大家共同把關, 共同努力。在調查結果中顯示有 71.7%的家長並未限制孩子連續使用 智慧型手機的時間,65.3%的家長並未規範小孩智慧型手機的注意事項。 以致年紀越大,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依賴日與俱增。在家庭中,智慧型 手機相關的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使用的禮儀、使用的時機與場 合,都要從小教導,長大才能培養好習慣。 柯俊銘(2011)提出,歐美專家學者建議,家長最好於 16 歲之後 再給孩子專屬的個人手機,且手機功能越單純越好。 四、. 學業成績. 學業表現有待加強者,在時間分配上有顯著差異,且學業表現不 同的學生在智慧型手機使用上的慾望相對不同(許龍池、邱建華、馬 33.

(49) 上閔,2013) 。而游森期(2011)研究結果顯示,較沉迷於智慧型手機 的學生其學業成績比較差,歸因於因為在學業表現上得不到成就感, 進而躲進智慧型手機的使用中。 五、. 使用時間. 在智慧型手機成癮現象每日使用智慧型手機超過 3 小時者顯著大 於小於 3 小時者,顯示每日使用時間越長其成癮傾向越高(陳靜怡, 2014) 。在使用慾望、時間分配、生活作息與情緒反應各面向,每日使 用智慧型手機時間超過 3 小時以上顯著大於使用時間較少者,使用時 間越長且手機成癮傾向越高(許龍池、邱建華、馬上閔,2013)。. 34.

(50) 第四節 青少年智慧型手機使用之實證研究 近幾年,因為科技的發展,可以見到智慧型手機與生活息息相關, 也可見越來越多學者開始著手進行智慧手機相關的研究探討。有關智 慧型手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相關研究之探討,整理國內相關學者 研究,研究者以「手機」為關鍵字進行搜尋國家圖書館之碩博士論文 資料庫中,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學生後,共得教育類別之論文共 22 篇。 以下將歷年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相關研究整理表格 依年份排列為 2-4-1。 智慧型手機相關之論文研究搜尋,共 18 篇,其中可見研究對象以 國小學生為 3 篇、國中生為 11 篇、高中職生為 4 篇。可見其主要對象 還是以國中生為主,在高中研究相對較少。 關於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健康的相關研究,從 2014 年開 始漸漸的被重視,隨著智慧型手機與我們生活越來越緊密,也可以看 到我們與智慧型手機的相關性越來越高,無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 過長對課業所造成的影響,亦或者是使用智慧型手機 APP 作為溝通工 具,而減少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而導致人際關係的改變,以及可 能因為孤獨感而在智慧型手機內尋求支持感,導致使用智慧型手機成 癮。從研究中可以發現智慧型手機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也可以看見 所帶來的改變。 35.

(51) 表 2-4-1 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整理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對象. 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之關係. 蔡佩珊(2014) 使用智慧型手機對國中生 國中生 人際關係的影響:以高雄 市公立國中為例 黃淑鈴(2014) 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影響 國中生 之探討(此手機使用調 查,81%學生持有為智慧 型手機) 張育聞(2014) 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成 國中生 癮對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 不同的年級別對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手機使 用行為對人際關係有顯著正向影響。. 從學生常使用的手機功能可預測其學習成就、 人際互動、身心健康。 智慧型手機成癮傾向愈高者,人際關係互動與 自我認同感愈低,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 吳淑萍(2014) 國中生智慧型手機使用、 國中生 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 愈長、沉迷程度、成癮傾向也愈高。 「智慧型手機使用」與「同儕人際關係」、「幸 福感」有低度相關。. 係之研究 施美雲(2014)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手機成 癮傾向與學習態度之相關 研究(其調查智慧型手機 持有率為 91.7%) 蔡鳳釵(2015) 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與學 業表現之相關性研究--以 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為例. 高中職學生手機成癮之「時間管理問題」對學 習態度之「對課業的態度」為負相關;高中職 學生手機成癮之「人際及健康問題」 ,對學習態 度之「對老師的態度」亦為負相關。 「每週使用手機天數」與國語學業表現呈現負 相關,手機使用動機之「增進知能」類與數學 學業表現呈現正相關. 高中職 生. 國小中 年級學 生. 李芬香(2015) 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意 國中生 圖之研究—以板橋區國中 健康促進計畫為例. 不同「年級」、「性別」、「有無手機」、「使用手 機時間」 、 「名次」 、 「父學歷」 、 「母學歷」及「母 職業」及「父親職業」在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 機行為各層面上有部分差異。 國中學生學業成就與部分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 呈顯著負相關。. 邱靜宜(2015) 臺中市國中學生自我概 國中生 念、學業成就與智慧型手 機使用行為之關係研究 洪鈴惠(2015) 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參 國中生 與動機與課後休閒參與之 相關性研究-以林園高中. 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動機在「持有手機時 間」方面,在同儕關係呈現顯著差異。 「每天使 用時間」在動機方面呈現顯著差異。. 國中部學生為例 陳瓊薇(2015) 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自 國中生 我概念、同儕關係之研究 (在論文中可看出手機意 指智慧型手機). 不同性別、父母管教態度及家庭型態在國中生 手機使用行為上有部分差異。持有手機之國中 生「同儕關係」屬於中上程度,以社交技能層 面最高。. 36.

(52) 表 2-4-1 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整理(續一)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對象. 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之關係. 李文祥(2015) 屏東國中生手機使用之研 國中生 究(在論文中可看出手機 意指智慧型手機) 沈家弘(2015) 智慧型手機使用與沉迷、 國中生 人際、健康之相關性研究以雲林縣國中生為例 陳爱聿(2015) 智慧型手機 APP 軟體發 高職生 展對高職生學習態度與休. 六成六的家長沒有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國三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最長。 使用問卷方式了解國中生智慧型手機使用、沉 迷及人際、身心健康之關聯性。 男性的高職生,手機 APP 在「休閒生活」項中 的「喜好運動」問卷問題裡有了明顯的差異值. 閒生活的影響─以彰化縣 高職生為例 魏天舲(2015) 高中女學生智慧型手機使 高中生 用成癮行為之探討:以金 甌女中為例 陳慧明(2016) 國小學童手機依賴、時間 管理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 究-以臺北市為例(在論 文中可看出手機意指智慧 型手機) 央靜慧(2016) 手機遊戲對人際關係之影. 透過使用智慧型手機得到情緒焦慮、追求時 尚、貪圖娛樂、同儕肯定、虛擬成就等五項與 手機成癮行為 長時間使用手機之學童其手機依賴程度高、時 間管理能力差、學校生活適應能力低落. 國小高 年級學 生. 國小高. 學童使用手機遊戲動機與人際關係之關係,發. 響-以台中市梧棲區大德 年級學 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在 生 論文中可看出手機意指智 慧型手機) 蔡瑜文(2016) 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人 國中生 際關係之研究 —以臺北 市市立 X 國中為例(在論 文中可看出手機意指智慧 型手機). 現在對同學關係的影響上,社會互動對同學關 係有正向的顯著影響. 劉金樟(2016) 高中職學生智慧型手機成 高中生. 高中職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體育學習態度與. 國中生的手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的整體構面 呈現顯著正相關. 癮、體育學習態度與運動 參與之研究. 運動參與間呈現低度正相關。. 37.

(53) 38.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將說明研究的實施方法與實施內容。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 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步驟;第四節為研究工 具;第五節為資料處理。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相關文獻探討, 提出之研究架構如圖 3-2-1 所示。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新北市高中學生使 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影響因素之探討,一方面了 解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使用智慧型手機 的自覺身心健康現況情形,一方面了解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是否會對使 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狀態有顯著差異。. 39.

(55)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 1. 2. 3. 4.. 基本資料 1. 2. 3. 4. 5.. 性別(男生、女生) 年級(高一~高三) 父母對智慧型手機管教態度 學業成績 夜晚睡眠時間. 6. 7. 8. 9.. 智慧型手機使用時間 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裝置功能 是否覺得自己為「低頭族」 智慧型手機依賴量表. 生活品質 人際關係 時間管理 學業成就.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 1. 生理健康 2. 心理健康. 圖 3-2-1 研究架構. ]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新北市某公立高中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為了使樣本具 有代表性,抽選符合母群體特質的對象為正式施測樣本,依據 Krejcie &Morgan(1970)抽樣取曲線數值分析建議,母群體為 1005 人時,最 低樣本數為 386 人。本研究依據人力時間考量,以新北市某公立高中 集群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因考量調查當日出席狀況、作答不完 整、無效問卷情形等,提高樣本數為 400 人。以每班 37 名學生計算, 至少需抽出 12 個班級。因此,新北市某公立高級中等學校高中一年級 40.

(56) 共有普通班 7 班、數理實驗班 1 班及體育班 2 班,高中二年級共有普 通班 7 班、數理實驗班 1 班及體育班 1 班,高中三年級共有普通班 7 班、數理實驗班 1 班及體育班 1 班,因體育班生活作息以球隊為單位, 有多數時間在進行球隊訓練與教練集體行動,降低智慧型手機的使用 機會,故不在本次研究範圍之內,等同於每個年級共 8 個班,以集群 抽樣方式每個年級抽取 4 個班,共計 12 個班級。由研究者在校內進行 「高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自覺身心健康關係問卷」施測。 詳細之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表 3-3-1)如下。. 表 3-3-1. 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年級. 抽樣班級 數. 預計樣本 數. 問卷回收 數. 有效問卷 數. 無效問卷 數. 高中一年級. 4. 148. 150. 144. 6. 高中二年級 高中三年級. 4 4. 148 148. 159 135. 150 131. 9 4. 第三節 一、. 研究步驟. 問卷編撰 根據研究架構及參考相關文獻之問卷擬定問卷內容,並邀請專. 家進行問卷內容效度,且以研究對象外的小樣本進行預試,依預試 後結果與專家建議來修正問卷。. 41.

(57) 二、. 行政聯繫 施測前以立意取樣方法與選取施測問卷學校進行聯繫,說明研. 究目的與施測方式,經校方同意後,由研究者確認施測班級以及施 測日期、時間,並進行施測作業。 三、. 正式施測 正式施測時間為 2017 年 01 月 01 日至 2017 年 01 月 14 日進行,. 施測前先由研究者向學生說明研究目的及填答注意事項,說明強調 資料的保密性,請學生依生活實際情形確實進行填答,再將問卷發 放給學生進行填答作業,填答完成後當場全數回收問卷,填答時間 約 15 至 20 分鐘左右。 四、. 回收問卷與處理 於班級施測結束後當場回收問卷,並確認問卷完成度,總共發. 放問卷 444 份,共計回收問卷 444 份,問卷回收率 100%,扣除作 答不完整、無效問卷 19 份,實得有效問卷 425 份,有效問卷回收 率 95.7%。. 42.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採自編式結構問卷,共分為四步驟,說明如下: 一、. 問卷設計. 本研究採用「探討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生活及健康的影響」 (陳櫂豐等人,2015)問卷、 「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與學習 態度之影響-以台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 (蔡明春等,2013)問卷以及 「智慧型手機依賴量表」 (Wakayama Smartphone Dependence Scale: WSDS) (Toda, M., Nishio, N. and Takeshita , 2015) ,參考此三份問卷經 部分作者同意後進行使用。本研究所使使用的研究工具(附錄三)包 括「基本資料」、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 自覺身心健康」共三部分。 二、. 專家效度. 問卷初稿完成後,為確保問卷內容適用性與適切性,邀請國內健 康促進與衛生教育領域專家 5 人進行內容效度考驗,再統整專家審查 之意見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進行問卷題目修正與語意更正。 三、. 問卷預試. 為瞭解正式填答問卷可能會產生之問題或施測時可能面臨之問 題,於正式施測前一個月,在樣本班級外挑選兩個班級,共計 78 位學 生作為預試對象,施測時間約 15-20 分鐘。 43.

(59) 四、. 完成問卷. 正式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共四部分。 (一) 基本資料 包括性別、年級、父母親對智慧型手機管教態度、學業成績、夜 晚睡眠時間、智慧型手機使用時間、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裝置功能、 是否覺得自己為「低頭族」與智慧型手機依賴量表,共 10 題。 智慧型手機依賴量表,此部分使用「智慧型手機依賴量表」 (Wakayama Smartphone Dependence Scale:WSDS) (Toda et al, 2015), 共計 21 題。共有三個分量表,第一個分量表為沉浸在使用智慧型手機 的溝通;第二個分量表為因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忽略自身應盡的責任; 第三個分量表為因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忽略了相關禮儀。此份問卷之信 度整體 Cronbach’s α 為 0.88,且問卷為高度內部一致性。 採李克特(Likert)五點式量表方式進行填答,填答者依個人狀 況,選擇最符合的答案,從「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普通」、 「同 意」、 「非常同意」,分別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得分越 高,表示越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現此項敘述。 (二)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 此部分問卷參考「探討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生活及健康的影 44.

(60) 響」 (陳櫂豐等人,2015)之自編問卷,該份問卷經過專家效度修訂而 成,共 23 題。 此份問卷之信度在手機對生活的影響整體 Cronbach’s α 為 0.872, 手機使用行為整體 Cronbach’s α 為 0.879。 採李克特(Likert)五點式量表方式進行填答,填答者依個人狀況, 選擇最符合的答案,從「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普通」、「同意」、 「非常同意」 ,分別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得分越高,表 示越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現此項敘述。 1. 生活品質:共計 11 題。題號 1、4、5、6、8、10、11、14、15、 18、21。 2. 人際關係:共計 6 題。題號 3、7、13、16、22、23。 3. 時間管理:共計 2 題。題號 9、17。 4. 學業成就:共計 4 題。題號 2、12、19、20。 (三)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 此部分問卷參考「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與學習態度之 影響-以台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 (蔡明春等,2013)之自編問卷,該 份問卷經過專家效度修訂而成,共 13 題。 此份問卷大學生自覺身心健康狀況之 Cronbach’s α 信度為 0.816。 採李克特(Likert)五點式量表方式進行填答,填答者依個人狀況, 45.

(61) 選擇最符合的答案,從「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普通」、「同意」、 「非常同意」 ,分別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得分越高,表 示越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現此項敘述。 1. 生理健康:共計 6 題。題號 1-6 題。主要為敘述身體的疾病與 症狀,如頭痛、精神不濟、感冒、手腳肌肉痠痛、疲倦、眼睛 問題等。 2. 心理健康:共計 7 題。題號 7-13 題,其中 10、13 題為反向題。 主要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為對於心理上的敘述之正向感受等。 經過預試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進行正式 問卷修改(見附錄四) ,正式問卷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 如表 3-4-1 所示。智慧型手機依賴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為 0.812;智慧型手機與生活型態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為 0.886;自覺身心健康狀態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為 0.849, 結果顯示內部一致性良好。 參考原始問卷、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比較見表 3-4-1,結果顯示內部一致性良好。. 46.

(62) 表 3-4-1 正式原始問卷、預試問卷、正式問卷信度一覽表 題數 量表名稱. Cronbach’s α 值 原始問卷. Cronbach’s α 值 預試問卷. Cronbach’s α 值 正式問卷. (n=70). (n=425). 智慧型手機依賴. 21. .880. .767. .812. 智慧型手機使用與生活型態. 23. .872. .836. .886. 自覺身心健康狀態. 13. .816. .817. .8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本節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資料處理;第二部分說明統計 分析之內容,如表 3-5-1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 一、. 資料處理 問卷回收後,逐一檢視問卷有效性並挑出無效問卷,將有效問. 卷進行譯碼輸入電腦與資料核對,利用 SPSS 23.0 版本統計套裝軟 體進行資料分析。 二、. 統計分析 依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採用之統計方法說明如下:. (一) 描述性統計 用以說明各變項之分布情形。 1. 類別變項 以次數分配及百分率進行描述。 2. 等距資料 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deed, in our example the positive effect from higher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default swap spreads on the mean numbers of defaults can be offset by a negative effect from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活用建築物本身擁有的磁場特性進行定位 ,因此可用來解決 上述問題。利用實驗型App取得智慧型手機地磁場感應器的數據,接著

智慧型手機的 Androi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the curricula of the global warming, energy-saving and

By utiliz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at teachers who also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staff concurrently had higher job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