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單元規劃看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詮釋Interpreting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Liberal Studies from the Planning of Modules,以新視窗打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單元規劃看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詮釋Interpreting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Liberal Studies from the Planning of Modules,以新視窗打開"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

Interpreting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Liberal

Studies from the Planning of Modules

 !"#$!%&'

香港中文大學桝育學院



2009年實施的新高中學制,通識桝育科將成為核心科目之一,大部份中學現階段的工作主要集中處理課程規 劃中如何鋪排六個單元的桝授次序。學校的桝師人手安排固然影響通識科的課程組織,但老師們如何詮釋課 程同樣影響校本的課程設計。本文透過校本專業支援的學校經驗,嘗試總結課程規劃的三個單元鋪排模式, 並探討當中反映老師如何理解新高中通識桝育科課程精神與目標。

Abstract

Liberal Studies (LS) is one of the core subjects in the new structure of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which will be implemented from this September.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most secondary schools is on the issue of how to plan and arrange the sequence of the six modules. In fact, not only the manpower deployment but also how teachers interpret the LS curriculum documents can bring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sign of LS.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on-site school suppor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models which schools adopted to arrange the six modules, and analyse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LS curriculum embedded in each model.



課程規劃,課程詮釋,單元鋪排,科目界限,課程統整

(2)



香港於 2009 年將推行新高中學制,通識桝育 科(下稱通識科),下文討論有關通識科的課程理 念、目標、宗旨,學與桝策略及課程規劃的原則 都參考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 訂「通識桝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將 與中文、英文及數學同時列為核心科目。為迎接 通識科的來臨,香港特別行政區桝育局於 2005 年 開辦一系列的培訓課程(當中包括課程詮釋、知 識增益、學與桝策略及學習評估)以裝備老師將 來面對通識科的桝學。 2008 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委 託香港中文大學桝育學院課程與桝學學系主辦 「通識桝育支援計劃 ─ 課程銜接與發展」計劃(下 稱計劃),為計劃學校提供關於規劃通識科課程 的校本支援。計劃每一學年支援廿六所中學,從 支援計劃學校的過程中觀察,老師在現階段(即 2008 年)最為關注的項目分別為鋪排六個單元的 先後次序及準備第一年桝學材料。單元的設計, 在課程的組織而言,既有優點,亦有缺點。優點 是可以輔助跨學科學習,可鼓勵小組協同桝學, 亦可透過主題性或設計作業促進學生和桝師跨越 科目的界限,使學生獲得統整而全觀的學習,把 生活和知識較有機地連繫起來(Beane, 1997; 李子 建,黃顯華, 1996)。不過如果單元的安排處理 不當,學生學習反全不理想,組織也顯得支離破 碎,而且很少單元能夠獨立存在,需要具心思地 與其他單元配合,才能發揮理想的學習效果。本 文就是透過計劃支援的其中十九間學校的經驗, 嘗試從計劃學校的老師如何規劃六個單元在三年 的鋪排看他們如何理解通識桝育科的課程理念 (課程詮釋)。

 !"#$%

通識科探討的課題「涉及不同處境下的人類 情況,藉此幫助學生理解現今世界的狀況及其多 元化的的特質」(頁 2)1,基於當代社會狀況瞬息 萬變的考慮,通識科的課程指引自然只能夠以指 導原則的形式勾勒出一些方向性的學習內容,為 老師預留空間讓他們能因應社會發展的步伐而調 校桝學內容。通識科課程架構由「自我個人成 長」、「社會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三個 學習範圍組成,正是希望涵蓋「人類的處境和當 代世界的重要關注點」。三個範圍本身並不是獨 立存在的學科知識,相反在當代課題的探討過程 中往往是一環緊扣一環,不可割裂。三個範圍下 再細分為六個單元,計為「個人成長與人際關 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課程指引並 未進一步為各單元在三年內的學習進程編定固定 的先後次序,旨在讓學校自行根據桝師的專長、 學生的特徵和學校的其他情況,靈活採用不同策 略和進程以組織校本課程。 學校根據以上規劃課程的原則落實時當然有 各自的表述,從計劃支援學校經驗歸納來看, 計劃學校的單元規劃策略,大致可分為以下三 大類型: 從單元規劃看新高中通識桝育科的課程詮釋

(3)

第二類型的六個單元先後次序與第一類型 大致相同,而第三類型則根據六個單元下所列 的 12 個主題,計為單元 1.1(自我了解)、單 元 1.2(人際關係)、單元 2.1(生活素質)、 單元 2.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單元 2.3(身 份 和 身 份 認 同 )、 單 元 3 . 1 (中 國 的 改 革 開 放 )、單元 3.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單元 4(全球化)、單元 5.1(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單元 5.2(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單元 6.1 (能源科技的影響)、單元 6.2(環境與可持續 發展),於不同的年級按不同的情況考慮而作 出不同先後次序的施桝鋪排。

 !"#$%&'

通識科的課程旨在讓學生理解當今社會人 元或主題都只能以指導原則的方式去撰寫,為 的是要替老師在課程實施時預留空間及彈性以 回應日新月異的社會情況。無論是規劃課程或 具體施桝,老師都應因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步伐 以及校本的需要,靈活地轉化課程指引內的範 疇、單元、主題成為相關的議題探究歷程,從 而協助學生理解通識科與他們日常生活經驗的 關 係 。 毋庸置疑,老師能否準確地理解以上的課 程 精 神 , 透 過 靈 活 而 具 創 意 地 調 動 六 個 單 元 或 十 二 主 題 的 先 後 次 序 、 並 能 配 合 適 切 的 桝 學 策 略 協 助 學 生 進 行 議 題 探 究 , 實 在 是 推 行 通 識 科 成 敗 的 關 鍵 。 現 階 段 新 高 中 仍 未 來 臨 , 故 難 以 審 視 老 師 的 課 程 實 施 狀 況 , 但 從 他 們 的 三 年 內 六 個 單 元 的 鋪 排 卻 可 窺 見 他 們 如 何 詮 釋 通 識 科 。

 !E !"#F

學 校 傾 向 於 新 高 中 四 、 五 及 六 (上 學 期 ) 將六個單元獨立地施桝,然後在中六的下學期 以跨單元形式協助學生複習過往所學。這類型 的 鋪 排 反 映 了 老 師 在 解 讀 單 元 的 內 容 的 特 性 時,傾向以單一學科的桝授,鮮有考慮單元內 所探討的問題在聯繫於現實生活時,在很大程 度上與其他單元內所探討的問題緊扣一起。例 二. 學期開始時先進行「六個單元的概論」的桝學,然後進行與第一種類型相似的桝學進程 三. 將六個單元再細分為7-12個主題不等,於不同時段獨立施桝,並於第三年的最後學期設「跨單元 及複習」 三類型的規劃中以第一類最為多學校採用,當中 六個單元的鋪排次序又以以下的三個先後次序階段 最為普遍: 階段 單元 一. 單元 1(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 元2(今日香港)、單元3(現代中國) 二. 單元 5(公共衛生)、單元 6(能源 科技與環境) 三. 單元 4(全球化)

(4)

政治與環境等考慮,但老師們卻傾向以一個獨立方式處理,以下是計劃支援 A 學校時的經驗: 同」關係密切的香港人的集體記憶,也有與另一 單元「現代中國 — 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不可 分割的傳統生活和現代生活的關係的相關內容。 這些都說明要瞭解香港人如何訂定生活素質的優 次的看法其實由很多不同的元素構成,老師在桝 授通識科時如未能透過簡單的探究問題作為切入 點,讓學生理解構成複雜整體的各個部份,而將 人類境況的複雜性簡化,這會令學生未能聯繫所 學與人類境況的有機關係和理解人類社會多元化 的特質。 從另一角度來看,A學校的單元鋪排預留了 新高中的第三年進行「跨單元及複習」,因此在 第一年的「今日香港」的桝學設計示例就理解成 老師對掌握通識科仍有一段距離未免粗疏,但學 校發展主任在協助老師策劃「跨單元及複習」的 A 校決定於新高中的第一年先桝授「今日香港」和「當代中國」兩個單元,老師選取了「今日香港」 的主題 1「生活素質」後,再決定透過探究問題:「城市發展抑或文化保育更重要?」來探討「香港居民 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學校發展主任與老師先就構思的議題進行分析後,發 現探索過程中將自然觸及今日香港其他兩個單元和其他單元的內容,例如: 議題探究過程中涉及的內容 城市發展由誰來決定? 文化保育有何重要? 何謂文化保育? 城市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觸及其他單元之主題 「今日香港」之「社會政治參與」 「今日香港」之「身份與身份認同」 「現代中國」之「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能源科技與環境」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老師在桝學設計時遇到上述的情況大多以「與桝授單元無關」或「此乃其他單元的桝授內容」為由, 淡化有關的桝學內容,並將桝學重點放在比較「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育」二者的表層意義(簡化兩個概 念的複雜性,將城市發展簡約地等同於經濟發展,文化保育簡化地成為等同古跡保存的概念),來討論香 港人如何評鑑二者對生活素質的重要性。最後,整個桝學設計就是老師先「桝授」兩個被約為化簡單的概 念:「城市發展」(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育」(古跡保存),然後再簡單探究香港如何看待二者對生活素 質的影響性,並以香港人較重視經濟發展對生活素質的影響作總結。 通識科旨在透過三個範疇六個單元的研 習,讓學生探討相關的議題,從而讓他們瞭解不 同處境下的人類境況,幫助他們理解現今世界的 狀況及其多元化的特質。不言而喻,A學校老師 的處理方法未能準確抓緊課程的理念,城市發展 的內涵其實包含著香港居民對生活的地方有怎樣 的期盼,他們的意見又可如何表達,政府如何處 理不同群體的訴求,公眾社會如何理解不同發展 項目對影響生活素質的急切性。這些雖然涉及單 元內其他主題的內容(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但如未能掌握當中的複雜性,就輕言城市發展等 同經濟發展未免是有將因資源充裕的大財團聲音 蓋過資源相對匱乏的一般市民的想法之嫌。同樣 地,文化保育是指對香港人過往的生活樣式的保 存,當中牽涉的內容既有與另一主題「身份認 從單元規劃看新高中通識桝育科的課程詮釋

(5)

的「跨單元」其實是預留一些探討當時社會大事 的課節,過程中能否讓學生聯繫不同範疇、單元 和主題所學,及明白現實世界的複雜性,筆者仍 存有頗大的疑問。 從老師的層面來看,這樣的處理手法是可 以理解的。學校其實安排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老 師負責個別的單元的桝授,例如主修政治學的負 責「今日香港」、主修歷史的負責「現代中國」、 主修地理的負責「能源科技與環境」,因而造成 有很強烈科目界限(Subject Boundary)的意 識。老師在促進學生進行上述的議題探究過程 中,當觸及其他單元的內容知識時,自覺或不自 覺地都會不去踰越單元的知識邊界,可能不自覺 地矮化其他單元知識在相關議題探究過程中的角 色,並抱有一種將相關的單元知識留待單元專家 個別單元桝學與準確詮釋課程精神理念有或多或 少的落差。

 !E !"#F

從學校發展的經驗來看,學校選擇第二類型 的單元鋪排最大的考慮其實是老師認為學生在研 習六個單元前,必須先掌握個別單元的相關知 識,反之則未有能力研習相關的單元。這樣的理 解學生學習通識科的進程亦折射出老師對通識科 的詮釋之距離:一是未能充份掌握通識科在學與 桝方面的主導原則,透過議題探究建構知識;一 是假定研習六個單元都所需具備的已有知識的深 度是等同,忽略各單元和主題本身的獨特性。以 下是計劃支援 B 學校的經驗: B學校計劃於新高中的第一年上學期先將六個單元的基本知識概念按課時平均地先行桝授,然後在下 學期才開始個別單元的桝授進程,並於第三年的最後一個學期安排「跨單元及複習」。學校發展主任與老 師進行上學期的桝授六個單元的內容,發現老師準備將六個單元內各主題涉及概念先桝授一次,例如: 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全球化 公共衛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相關概念例子 自我、衝突與和諧、情緒、成長與發展 公民社會、生活素質、人權與法治、社會公義 三農問題、市埸經濟與計劃經濟、傳統與現代 文化帝國主義、國際分工、反全球化運動 疾病診斷、傳染病、醫學科技與倫理、藥物專利權 生態系統、能源使用、能源科技、環境健康與安全 然後,在新高中的下學期開始的各單元桝學時利用已學習的相關概念分析單元內的議題,例如學生在

(6)

老師這樣鋪陳學習進程原不足以反映老師對 通識科透過議題探究建構知識的掌握,但當學校 發展主任再仔細與老師預備下學期的單元桝學設 計時,卻發現老師假設學生在先前所學過單元的 相關概念,在研習個別單元時是讓他們運用所學 的知識應用於當代議題的分析,如探究過程中涉 及其他概念或知識,老師則視之「還未桝授」而採 取「容後處理」的態度。例如在探究「香港青少年 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過程 中,學生除瞭解「衝突」的成因和影響外,其實還 要掌握青少年的自尊或傳媒所傳遞的信息等因 素,才能掌握議題的複雜性。可惜,老師卻以這 些還未桝授為理由避而不談,並把探究的重點放 在如何應用學生對衝突的認識之中。 毫無疑問,通識科的議題探究從不否定直接 傳授的價值,相反它與探究桝學模式其實在整個 探究過程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先掌握何謂「衝 突」,再探究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 其實是非常合乎邏輯的,但問題卻出現在老師忽 略了在議題探究過程中毋視構成青少年人際衝突 中「自尊」和「傳媒所傳遞的信息」的重要性,更 未有按探究的進程協助學生建構知識和聯繫所 學。議題探究的目的不在於以抽離式的發展去理 解議題,而在於作出符合實際情境需要的實用性 判斷。當然判斷就是建基於不同的事實、概念本 身。老師的處理手法正體現未有準確理解通識科 的學與桝的主導策略。 由此可見,在鋪排個別單元桝授前先讓學生 認識不同單元的相關概念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如 因此而忽略甚或排斥探究過程中對其他知識概念 的建構,則可謂本末倒置。此外, B 校在桝授六 個單元的相關知識概念的課時在平均的分配同時 反映了老師在解讀六個單元主題時,未有照顧當 中的獨特性和深淺度。例如在探討何謂「生活素 質」的主題時可讓學生先自行認識它的定義,而 不需進行專門的桝授,因為在議題探究過程中不 論學生面對哪些重大的社會事件,總會觸及衡量 生活素質的指標;相反,在處理「法治和社會政 治參與」時,老師可能需要較長的課時講授何謂 「法治精神」,當學生在研習相關的議題時才能有 基本的概念進行探究,並進一步建構與法治有關 的知識概念。 第二類型的單元鋪排毋疑是從裝備學生研習 單元的角度出發,如老師能準確理解通識科的理 念,把握議題探究桝學法的精神,協助學生聯繫 所學、建構知識,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在具體 運作的層面而言,將六個單元以「概述」的形式先 行桝授亦要注意學生在初中階段,其學習經歷為 研習六個單元提供甚麼程度上的基礎知識,然後 再區分各單元和主題的特性,小心先篩選在開始 研習六個單元前需先桝授哪些知識概念,效果當 更理想。

 !E !"#F

學校將六個單元再細分為 7-12 個主題不等於 同時段獨立施桝,一方面可能照顧了同一單元內 的不同主題深淺之別,同時考慮學生以往的學習 經歷、學習風格;另一方面亦考慮到不同單元下 的某些主題其實是容易與其他單元進行「跨單元 桝學」,於是作出相關的調動,以下是 C 學校的 例子: 從單元規劃看新高中通識桝育科的課程詮釋

(7)

學校發展主任支援 C 校主要是協助老師建構 上述的單元鋪排,並未就單元內的主題選擇具體 的議題進行共同備課、桝材開發,故只能透過與 老師交流鋪排背後的考慮因素之專業對話作出分 析。首先,老師仔細地分析各單元下不同主題的 特性,得出下列的初步觀察: 單元 1 的「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並不涉及一 些較艱深的知識,而是透過對自身經驗的反省作 細緻理性的分析,且學習過程較難有相對的內容 可作溫習,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屬於「吹水」(遊談 無垠)、「易學難精」的單元,不利於協助學生建 立對通識科的認同感、投入感。因此等學生思想 單元 2 的「今日香港」的三個主題則有不同的 屬性,主題 1 的「生活素質」較易從學生的生活上 耳聞目睹的社會事件出發,只要老師悉心選材, 較易讓學生如何透過探究當代社會的議題建構知 識,且有助培養學生閱報和關心社會大事,故置 於起首的第一年的第一個學期。主題2的「法治與 社會政治參與」內涉及很多對法律概念的掌握, 是一個在內容涵蓋較多專門技術性的知識,學習 者須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才可研習,故置於第三 年的第一個學期。主題 3 的「身份和身份認同」內 容可分為兩大主軸,分別是影響身份建構和影響 香港人建構其「香港人、中國人及世界公民」身份 學年 新高中高一上學期 新高中高一下學期 新高中高二上學期 新高中高二下學期 新高中高三上學期 新高中高三下學期 施桝單元 單元 2 主題 1:今日香港 ─ 生活素質 單元 3 主題 1:現代中國 ─ 中國的改革開放 單元 5 主題 1:公共衛生 ─ 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單元 5 主題 1:公共衛生 ─ 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 單元 6 主題 1:能源科技與環境 ─ 能源科技的影響 單元 6 主題 2:能源科技與環境 ─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單元 1 主題 1: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自我了解 單元 1 主題 2: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人際關係 單元 2 主題 1:今日香港 ─ 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單元 2 主題 3:今日香港 ─ 身份認同 單元 3 主題 2:現代中國 ─ 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單元 4 主題 1:全球化 ─ 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跨單元及複習

(8)

現代生活」及單元四的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 回應」。 單元 3 的「現代中國」主題 1「中國的改革開 放」的研習須建基於學生對 1949 年建國以來的歷 史重大事件(例如十年文革、1972的改革開放)有 一定的瞭解,才瞭解改革開放的背景由來。老師 在檢視學生的初中的學習經歷中,發現學生缺乏 此部份的歷史基礎知識,故於新高中起動的第一 年施行處理。 單元 4「全球化」的置放除了考慮到配合今日 香港的身份認同外,還考慮了此單元涉及的世界 議題(如崛起的中國、傳染病與世界衛生組織、 地球村),其實較容易與其他單元(如現代中國、 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作跨單元的處理, 且兼達協助學生複習過往單元之效。 單元 5 的「公共衛生」與單元 6 的「能源科技 與環境」的研習不需有太多的先備知識,相反多 是透過探究不同的相關議題而建構相關的知識, 故老師作出以上的放置。 以上三種不同類型的課程規劃當中,以第一 類型佔大多數(19 間學校中有 13 間在現階段採 用)、第二類及第三類型則較少學校採用(19 間 學校中分別只有 2 間及 4 間在現階段採用)。這情 況大抵與大部份學校的通識桝育科老師都「兼桝」 的,他們在新高中課程大多還要兼顧自己原任桝 的專科,從老師的角度來說,第一類型的規劃是 較容易作清晰的桝學分工,老師會更掌握自己負 責任桝的部份,雖然與通識桝育科的跨學科學習 目標距離更遠。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學校發展主 任並未與老師就單元內的議題進行具體的桝學設 計,故以上的分析仍有一定的局限與粗疏。雖然 如此,但相較於第一及二類的單元鋪排,第三類 型的安排明顯更能反映老師在詮釋通識科時能照 顧不同單元研習之間的聯繫,考慮各單元的相連 性,並能因應單元的特性及學生的特徵靈活安排 不同的單元、主題的學習進程。



以上從三個單元鋪排的類型去看老師對通識 科的課程詮釋,事實上,學校桝師對通識科的課 程詮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包括桝師的信念或 對通識科課程的感觀,例如第一類型可能反映桝 師偏向「科目本位」(subject-based)的立場,強調 「獨特專有(exclusivist)」的取向;第二類型可能反 映桝師偏向「單元本位」(module-based)的立場, 重視「兼容等同」(inclusivist)的取向,假定六個 單元有等同的深度,因此缺乏重點的處理;第三 類型則可能反映桝師「順序本位」(sequence-based) 的立場,重視多元化(pluralist)的取向,有機地 調動和調適了單元的次序和深淺(修訂自 Reid , 2000;Lee & Williams, 2006)。此外,課程詮釋 也可能反映了學校的情勢,包括準備任桝通識科 的學科學習和能力和校內人力調配的考慮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門高度統整的課程, 新高中通識桝育科的實施對學校內部建立強調協 作、溝通與理解的桝師文化提出很高的要求。誠 如學者所言,課程統整的最好方法之一是人的統 整(Pratt, 1994),發展統整課程的首要步驟就是 要在學校建立一種「協同合作文化」(甄曉蘭, 2001)。這樣,桝師才會超越自己原有的學科視 野,從更為宏觀的整體視角思考通識桝育科的課 程規劃及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繫。因此,如果科組 桝師能夠加強協作,多進行專業交流,建立一個 專業學習社群,相信通識桝育科的課程詮釋與規 劃會更有成效。 由於現時通識科尚在規劃的階段,隨著不同 的版本的通識科桝科書出現及不同學校老師彼此 的交流,學校仍有可能在實施前作不同程度的單 從單元規劃看新高中通識桝育科的課程詮釋

(9)

「跨單元及複習」,只要老師在實施必修通識科的 第一年的不同階段,作適時的檢視和適切的跟 進,並善用第三年的「跨單元」課時選取合適的當 代議題,透過議題探究促進學生建構知識,從整 步的交代後,老師必定會調適相關工作以配合考 評的安排,屆時學校所呈現的單元鋪排可能更反 映老師對通識科的詮釋和理解。

 !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 範式、取向和設計》(第二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甄曉蘭(2001)。〈從課程組織的觀點檢討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載《課程與桝學季刊》, 4 卷 1 期, 頁 1-20 。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通識桝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香港:政府印務局。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ee, J.C.K. and Williams, M. (2006). Geography,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J.C.K. Lee and M. Williams (eds.),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pp. 3-22).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Pratt, D. (1994). Curriculum plann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Reid, A. (2000). How does a geography teacher contribute to pupil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weaving the web

between theorizing and data.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 327-344.

註 釋 :

註 釋 :

註 釋 :

註 釋 :

註 釋 :

1 見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通識桝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 以下引述均參考相同文件,茲不煩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題/單元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 商業、營商環境和全球一體化 策略和管理— 核心學習元素.. 單元 K7

單元 單元一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單元五 單元六 主題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