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錦雀 博士. 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研究生: 李容懿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2)

(3) 謝 誌 三年一瞬,若有似無。 從沒忘記三年多前確定推甄上公領所時的喜悅,也從沒想過自己在打謝 誌時的畫面。最感謝的莫過一口答應並提攜我完成論文的錦雀老師,老師不僅 相當包容地讓我任性堅持當初想做的內容,中間數次自我懷疑,總覺得是不是 走錯了方向,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夠好,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總是不斷地鼓勵、 肯定我,帶給我繼續前進的動力。也謝謝兩位口委洪泉湖老師與鄧毓浩老師, 洪老師不僅非常溫暖且關懷學生,百忙之中來進行口試,而且每次都給我相當 實用且寶貴的建議,讓我受益良多,鄧老師在這段期間帶著我進行教學實習, 在論文方面也總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般,讓我知道哪裡還可以更好。能讓錦雀老 師指導並讓兩位老師擔任口委,我相信是最好的安排。 感謝碧祥老師最初步地帶我寫出概念,謝謝仁進老師堅定地告訴我對我 有信心,謝謝永和老師與琪明老師給我兩年多與兩年的助理工作,讓我有很多 關於研究方面的學習,以及生活上的關心,也幸好有志強老師,讓我在大一和 大三,對論文的統計與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因為珮瑜學姊和景棟學長, 讓在我還沒進到公領所之前就有相當的親切感。謝謝傑昇學長和媛婷學姊提供 了許多排課與碩班生活安排的建議,感謝立旻學姊在學校生活與問卷施測的協 助與諮詢。統計分析的部份也萬分感謝荐宏學長與彥谷學長,兩位學長不厭其 煩地教我,且研究底子和做研究的精神令我十分感佩,也讓我學到非常多。還 謝謝有居澤老師在第一學期把我誤認為戶外組後就一直十分照顧我。 在這一千多個日子,時有徬徨,時有迷惘。每當趕報告、看文獻到昏天 黑地時,謝謝同是公民組又同班的姿穎、柏君、舜雯、又君、洺儒、東霆,因 為可愛的你們互相打氣,一個個難關都讓我們撐過來了。還有同屆:雅筑、璟 雅、義凡、綜文、咨任、鈞培、煒茹、蕙宇、志弘,和大家一起上課、聊天、. i.

(4) 運動、活動的時光都充滿歡樂。研究室的大小夥伴:聖民學長、孟欣學姊、清 姐、捉教授、添哥、宜文、羅婷學姊、小樹哥、小珩學姊、艾倫學姊、宜康學 長,因為有你們,讓研究室總是充滿和樂的氣氛。 雖然是學弟妹但是其實都比我厲害又成熟的思妤、雅琳、閏皓、心韋、 伊婷、佩君、思伶、韋靜、敬容、子窈、芳如、宏嶈、玟曦、雅涵、蕙儀、劉 芯、惠珍、俞廷、薏茹、文鼎、詠宣、雅君、昇宏,謝謝你們的關心問候與協 助,讓公領所更有家的感覺。同是師大研究生:好室友楊寧、救了我兩次宿舍 的芳于、可愛的學妹方瑜、很罩的上課好夥伴威智、韋伶、科技所斯翎、體育 所立亭,謝謝你們陪我一起對菸酒生活的各種崩潰吶喊和取暖。 謝謝師大童軍團、公領系系羽、羽球校隊、劍道社以及許多大學部的同 學們,雖然活動總難全程參與,但因為有你們的包容和接納,讓我在就讀研究 所的期間保持與大學生們的互動和運動習慣,除了學業之外也開拓了我在不同 方面的視野。 謝謝大學的同窗好友:俐安、怡蓁、蘇可聽我傾訴,還有 8219 室友:昉 姐、宛吟、文燕、彥蓉與晏榕,謝謝妳們總是陪我度過最低潮,還有難忘的慶 生宴。謝謝永遠第一個被我吵的好友們:淯晴、鈺茗、巧純、亞文,沒有你們 我真的不行,你們知道的,也謝謝倩昕不時的鼓勵和談心。 問卷部份謝謝師大林碧芳教授一口答應幫我施測,銘謝德明財經科大學 學務長柯志堂教授、中華科技大學學務長劉鎔毓教授、吳建隆教授、東吳大學 濮世緯教授、大同大學陳淑敏教授的幫忙,是整個論文中很重要的一環。 特別感謝:蔡淳名,同學如你真夠義氣,謝謝慈蕙帶我認識師大校園, 還附贈詳細解說,謝謝閔淇&川閔學長的人生開導、閒聊,還有感謝幫我修了 兩次電腦又幾乎沒收檢測費的張先生工程師,溫馨的學校資訊中心幫忙解鎖, 讓我在關鍵時刻爭取了快一整天的時間,謝謝親戚們的所有關心鼓勵,還有最 後這個月提供溫馨處所收留我棲息出沒的舅舅、舅媽、表哥、表姊。 ii.

(5) 再次特別感謝兩次口試的親友團:洺儒、莉雯、雅琳、敬容、俞廷,讓 我在兩次口試中可以毫無顧慮專注在論文上。也要謝謝允梅從準備推甄到畢業 一路陪我,再多的言語都難表謝意。 最後還要感謝親愛的家人們,爸爸從小到大不論我說想做什麼,總是默 默地支持到底,感謝媽媽放手讓我在外念書十年,從臺中又轉移陣地到臺北, 甚少回家,謝謝老哥總是幽默又帶點樂天地和我拌嘴。. 願初衷永存,願社會只為人人,不為自己。獻給我最愛的臺北。 容懿 謹誌於臺北 2017.07.22. iii.

(6) iv.

(7) 摘 要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了解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 變項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素養三面向包含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之 情形,探究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素養此三面向的差異情況,以及了解臺北市大 學生在公民素養此三面向的相關程度。 本研究以民國一百零五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公、私立大學之大學日間部在 學學生為母群體,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以分層叢集便利取樣方式,共得 465 份有效樣本。使用 SPSS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Amos 驗證性因素分析,對所蒐集到之樣本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臺北市大學生呈現中等的公民認知程度。 二、臺北市大學生大致表現出正向的公民態度。 三、臺北市大學生表現出中等偏向積極的公民參與。 四、在公民素養之認知部分,不同學校性質、年級、社團參與情形、擔任社團 幹部、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之臺北市大學生達顯著差異。 五、在公民素養之態度部分,不同學校性質、性別、社團參與情形、擔任社團 幹部之臺北市大學生達顯著差異。 六、在公民素養之參與部分,不同學校性質、性別、社團參與情形、擔任社團 幹部、父母親教育程度之臺北市大學生達顯著差異。 七、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面向與態度面向有顯著相關。 八、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面向與參與面向沒有顯著相關。 九、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面向與參與面向有顯著相關。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對中央主管教育機構、師資培育機構、大學與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素養、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 v.

(8) A Study on civ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vestigation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iv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civic literacy (their civ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articipation)between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also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iv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udy was the students in day divis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ges in Taipei City in 105 academic years. By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collected 465 valid sample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PSS softw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Amo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above study were synthesized as follows: 1. The degree of civic knowledg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was moderate. 2.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ha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civic literacy. 3. An active tendency was found in the civic particip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4. The result of “Civic knowledge”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different grades,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clubs, served as club cadre or not,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category of employment of parents. 5. The result of “Civic attitudes”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vi.

(9)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gender,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clubs, and served as club cadre or not. 6. The result of “Civic participation”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gender,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clubs, served as club cadre or not, and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7. The “Civic knowledge” dimension and “Civic attitudes” dimension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8. The “Civic knowledge” dimension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dimension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9. The “Civic attitudes” dimension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dimension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lleges, senior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s well as the future investigators.. Keywords: civic attitudes, civic knowledge, civic literacy, civic participation, college students. vii.

(10)

(11)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7. 第一節. 臺灣公民教育的情況與轉變 .............................................................. 17. 第二節. 公民素養之範疇與意涵 ...................................................................... 31. 第三節. 學生公民素養之相關研究與分析 ......................................................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1.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63. I.

(1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5. 第一節. 臺北市大學生背景變項之分析 .......................................................... 65. 第二節. 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現況分析 .................................................. 71. 第三節. 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素養三面向之相關分析 .................................. 85. 第四節. 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素養三面向之差異分析 ..................................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30. 參考文獻.................................................................................................................... 133 一、中文部分 .................................................................................................... 133 二、英文部分 .................................................................................................... 141. 附錄一 大學生公民素養問卷(預試版本) ............................................................... 143 附錄二 大學生公民素養問卷(正式施測版本) ....................................................... 149 附錄三 已知母群體之樣本數決定 ......................................................................... 155. II.

(13) 表次 表 2-1-1 公民素養之項目、內涵、形成方式的不同看法……………………….23 表 2-3-1 國內博碩士論文題名有「公民素養」者……………………………….36 表 2-3-2 國內期刊、論文、國科會(現科技部)之研究內容與學生公民素養(資質、 身分) 、公民認知(知識) 、公民態度(情意、德行) 、公民參與(技能) 相關者…………………………………………………………………....38 表 3-3-1 內容效度專家名單…………………………………………………….…52 表 3-3-2 預試問卷公民認知題目內容、鑑別度分析與是否保留摘要……….…52 表 3-3-3 預試問卷公民態度、公民參與題目內容、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Alpha 值 與是否保留摘要…………………………………………...……….…54 表 3-3-4 正式問卷公民認知題目內容、答對率、難度、鑑別度分析摘要……58 表 3-3-5 正式問卷之公民態度、公民參與信度分析………………………….…60 表 4-1-1 臺北市大學生背景變項描述統計…………………………………….…69 表 4-2-1 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描述統計………………………….…71 表 4-2-2 公民認知總分數得分情形…………………………………………….…72 表 4-2-3 公民認知各題答題情形與平均數、標準差摘要………………….…73 表 4-2-4 公民認知各面向得分情形…………………………………………….…74 表 4-2-5 公民態度各面向情形………………………………………………….…76 表 4-2-6 公民態度各題回答情形與平均數、標準差摘要..................................76 表 4-2-7 公民參與各面向情形………………………………………………….…79 表 4-2-8 公民參與各題回答情形與平均數、標準差摘要..................................79 表 4-3-1 公民素養三面向相關係數摘要表…………………….……………....…85 表 4-3-2 對政治意識的態度與問卷 19 題~30 題相關摘要表………………....…86 表 4-3-3 尊重差異的態度與問卷 31 題~39 題相關摘要表…………………....…87 表 4-3-4 社會正義的態度與問卷 40 題~49 題相關摘要表………………………88 表 4-3-5 學校(社團)參與與問卷 50 題~59 題相關摘要表……………………89 表 4-3-6 社會參與與問卷 60 題~69 題相關摘要表………………………………90 表 4-3-7 政治參與與問卷 70 題~80 題相關摘要表………………………………91 III.

(14) 表 4-3-8 臺北市大學生公民態度與公民參與之相關情形…………………….…92 表 4-4-1 不同學校性質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93 表 4-4-2 年級在公民認知平均數之差異比較分析…………………………….…94 表 4-4-3 不同性別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95 表 4-4-4 有無參加社團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95 表 4-4-5 無擔任社團幹部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96 表 4-4-6 父親教育程度在公民認知平均數之差異比較分析………………….…97 表 4-4-7 父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與否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 t 檢定分析摘 要表…………………………………………………………...……........97 表 4-4-8 母親教育程度在公民認知平均數之差異比較分析………………….....98 表 4-4-9 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與否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 t 檢定分析摘 要表………………………………………………………...……………99 表 4-4-10 父親職業類別在公民認知平均數之差異比較分析……………………99 表 4-4-11 父親職業類別差異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表…………………………………………………...……………………100 表 4-4-12 母親職業類別在公民認知平均數之差異比較分析……………………101 表 4-4-13 母親職業類別差異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表………………………………………………………...………………102 表 4-4-14 不同背景變項在公民認知差異分析綜合摘要表……………………...103 表 4-4-15 不同學校性質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04 表 4-4-16 不同性別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05 表 4-4-17 有無參加社團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06 表 4-4-18 有無擔任社團幹部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06 表 4-4-19 父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與否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 摘要表…………………………………………………………………107 表 4-4-20 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與否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 摘要表…………………………………………………………………108 表 4-4-21 父親職業類別差異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09 表 4-4-22 母親職業類別差異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10 IV.

(15) 表 4-4-23 不同背景變項在公民態度差異分析綜合摘要表……………………...111 表 4-4-24 不同學校性質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12 表 4-4-25 不同性別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13 表 4-4-26 有無參加社團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14 表 4-4-27 有無參加社團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14 表 4-4-28 父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與否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t檢定分析 摘要表……………………………………………………………………115 表 4-4-29 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與否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 t 檢定分析 摘要表…...………………………………………………………………116 表 4-4-30 父親職業類別差異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17 表 4-4-31 母親職業類別差異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18 表 4-4-32 不同背景變項在公民參與差異分析綜合摘要表…………..…………..119. V.

(16) VI.

(17) 圖次 圖 3-1-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46 圖 3-4-1 本研究實施程序…………………………………………………………62 圖 3-5-1 資料分析流程與對應統計方法…………………………………………64 圖 4-2-1 驗證性因素分析………………………………………………………82. VII.

(18)

(1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代社會變化快速,為提升國力,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源於教育上,尤其 在延長國民受教育的時間和致力提升其教育品質,學校教育所教授的各種學科 知識與不同課程提供的互動及訓練,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後,確實具 備適應及參與公民社會的能力,以及如何培養出這樣的公民,亦是現在各國關 注的議題。 臺灣邁入民主化社會已多個年頭,在逐漸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下,公民素 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公民教育及課程自然成為首要被關注的部分,透過學校 與正式課程的教育,對年輕人來說,是學習成為一位公民最好的方式,所以我 們也必須了解學校教育與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什麼、如何透過課程教育學生成 為公民(Sigauke, 2013)。當前我國正式教育課程中,在大學階段無共同的公民 教育,然而大學卻是學生最接近或已成為正式公民階段,大學生的公民素養現 況為何,公民教育是否達成其目的,值得探討。 綜上所述,研究者試歸納公民素養之意涵,以臺北市大學生為樣本,用自 編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並進行分析,以瞭解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現 況。以下為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釐清研究目的與提出研究問題,並 進行本研究之名詞釋義與敘述研究範圍及限制。. 壹、研究背景 為釐清當前研究之背景與本研究關注之公民素養的關連,以下就公民素養 近年的發展趨勢、脈絡與影響因素分項說明。. 1.

(20) 一、公民素養逐漸受到重視 為提升國民素質,我國於 1968 年施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於 2014 年正 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除過去九年一貫課綱中的能 力指標外,加入強調以素養為導向,培養能將能力帶著走的現代公民(教育 部,2012)。在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教前,教育部於 2012 年成立提升國民素養專 案辦公室,並明示於當前的發展趨勢下,臺灣若不希望屈居劣勢,改變國民教 育的年限以及培育方式是必須的。 國際成就評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簡稱 IEA)曾於 1971 年、1994 年與 2009 年進行進行三次大規模 的研究,前兩次為公民教育研究(Civic Education Study,簡稱 CIVED),第三次 為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簡稱 ICCS 2009),對多國十三歲半的學生進行公民成就調查,從公民知 識、公民情意與公民認知,了解國家如何培育未來的公民。三次分別有十、二 十四、四十餘國參加,規模逐漸擴大,並緊接著預計在 2016 年進行第四次。國 內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組成跨校團隊負責,且臺灣自 2009 年參加後便積極參與其中,可見公民素養受到各國與國內日漸重視。. 二、公民素養與社會發展、社會近況息息相關 現代國家與公民身分、公民教育密不可分,教育為國之根本,教育政策受 到國家政治影響甚鉅,臺灣公民教育隨著社會狀態的改變也有所不同,解嚴前 威權統治時期的公民教育,目的在塑造順服國家的臣民,課程內容以愛國心、 黨國意識為主,注重個人道德與品格的涵養,強調個人私德的培育及紀律和秩 序的維護,以達成社會控制與安定的目標。 1990 年代臺灣社會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下威權體制鬆動,出現變遷與轉 型,自由民主與公民自主種種聲音浮上檯面,配合解嚴、憲政改革、政黨輪替 2.

(21) 等事件,確立了我國民主深化的基礎。在社會風氣與政治環境的轉變下,即便 個人有好的道德與品格涵養是不夠的,更需具備良好的公民素養,以因應並參 與人民作主、共同決定的公領域事務。 在 2000 年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理念與目標中,即希望強調透過人 與社會互動以培養健全國民,改變以往課程較專注於對知識的教導,以及塑造 個人品格的情形。2012 年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聲明 配合社會發展與未來所需,國民必須具備基本能力與素養,此辦公室成立之目 的,即為了提升個人、社會以及國家整體的競爭力,顯示隨著社會背景與時代 改變,不僅國家政策需做出改變,公民教育的內容有所不同,重視的公民素養 內涵亦有變化。. 三、近年媒體發達與社會運動日漸蓬勃,使社會大眾更重視公民議 題與公民素養 近年來由於報章、媒體的報導立足民意、深入地方,以及人民取得訊息的 管道多元,速度、方便性也提升,科技發達使得人人都能及時取得訊息,甚至 透過不同的媒介,大眾也能以類似記者的角色散布訊息,不僅改變人們訊息取 得的方式,也能獲取比以往更多的資訊、消息。近年無論是社會現象或一些研 究皆顯示,傳播媒體的使用會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與方向,也影響大眾對公共 事務的看法,更會對大眾參與社會的方式產生改變。 除此之外,學科對於公領域重視的提升,人民對於公共議題以及公領域活 動的關注、參與方興未艾,不再只是獨善其身的想法,這也使得各種訴求的社 會團體、社會運動層出不窮,近年有諸多著名案例,如:凱道萬人送仲丘、苗 栗大埔事件、太陽花學運、反課綱黑箱等…皆是如此。人民對於公民身分的角 色、對公共事務有表達看法之權利之觀念日漸清晰,甚至參與影響公領域決策 的行為。無論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或是因有所共鳴而投入,就算不親身參與 3.

(22) 社會運動,瞭解公共或社會議題、關心社會要事與發展,且具備慎思明辨、理 性溝通、確實傾聽的特質,已經是身為一位公民最基本的行為與義務。. 貳、研究動機 本研究因研究者個人之興趣與身為中等、小學教育學程之師培生之身分,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現象,為了解公民素養在我國之現況與重要性所進行之研 究,下述研究者對於此次研究之研究動機。. 一、臺灣公民教育的內容轉變與升學主義下的公民考試,恐難以培 養現代社會所需之公民素養 自臺灣實施聯考制度以來,無論是國小升初中、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 學,在 2009 年第一次將公民加入正式考科(指定科目考試之公民與社會科),並 於隔年 2010 年公民與社會科成績納入計分科目之前,公民科未曾以獨立考科的 形式施測、計分,儘管有人稱其前身為三民主義,與公民科涵蓋之內容可謂大 相逕庭。在臺灣升學主義一向掛帥的風氣下,這不單單僅象徵公民科成為大學 入學考試的記分科目之一,同時也意味著國家教育單位對公民科與其內容重要 性的肯定與重視。 而不同於近年公民科內容強調法治、人權、公共議題、政策,以往的公民 科較著重於個人道德、人際關係、經濟等主題,較少將現代民主國家強調之民 主素養、法治觀念、公民權利義務納入課程綱要及實際教學內容中,我國學者 在 1990 年代中期研究中,對於公民態度的定義是:參與公共事務、守法、具世 界觀、尊重他人、具社會正義、了解權利義務關係、愛國(廖添富、黃景裕, 1995)。這樣的定義出現,可說明公民素養的概念有重大轉變。 概念與制度的改變,也代表國民之公民素養受到國家教育機構的重視,然 而會讀書考試的學生,未必表示能成為一名具有良好公民素養的好國民,此種 4.

(23) 現代國家公民本身應培養、需具備的素養,以及意識並知道到自己身為公民可 行使的權利與應盡之義務,是否會因教育政策和教學內容對此方面重視程度的 提升,以及藉由考試的方式,內化為一位身為公民的涵養並表現於外在,值得 探討。. 二、大學生呈現多元且複雜的身分別,其公民素養之現況值得探 討,但國內缺乏研究 臺灣社會運動如 1990 年野百合學運、2008 年野草莓學運、2014 年太陽花 學運等…諸多社會運動,大學生一直是重要且主要參與的角色。以一般應屆就 讀大學四年制的學生年齡(一般為 18 至 22 歲)而言,在民法上是界於未成年與 成年之間的年紀,然而人類生、心理之發展皆非斷層而是連貫式,即使在公民 教育漸受重視,國民之公民素養普遍提升的現今,成年取得公民身份未必表示 具有足夠的公民素養行使其權利義務。 青年人與知識份子具有改變國家的能力與責任,大學生的年齡、背景兩者 兼具,其形成的青年文化最容易影響社會,從心理學層面來看亦有許多發展任 務位於此階段(廖添富、黃景裕,1995)。又,因大學生在客觀認知上,為受國 家高等教育知識分子,其知識及公民素養,受到社會大眾所期待,對於國家未 來及社會發展之基礎與使命感更不在話下,大學生在身分、年齡與智識之多元 性上等特殊性,相較其他階段的人複雜,故為研究者欲研究探討之對象。 然國內對單獨之公民素養研究較少,研究者查詢期刊、論文系統與國家研 究資料庫後,察覺國內雖諸多有關公民素養之研究,卻較少單獨對公民素養進 行調查,對於公民素養的定義,有的一言以蔽之,甚至看法龐雜分歧,尤其缺 乏對大學生進行之量化研究,故研究者希望能藉由本論文整理、定義國內看法 後,對大學生進行公民素養的量化調查。. 5.

(24) 三、公民素養對於民主國家的國力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是否有競爭力,從國人民主素養可見端倪。臺灣受高等教育人口 比例較高,大學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養合格的公民,以提升國民素質、增進社 會品質,因此在臺灣大專院校形式條件皆以具備之前提下,能否提高國民素 質,值得評估(鄧毓浩,2013)。尤其現今民主法治國家,其公民對於國家政策 制定方向、施行可行度,執行順利與否,皆扮演重要的角色。公民社會的組成 更有賴於良好素質、態度與認同的公民(張秀雄、李琪明,2002)。 臺灣在經歷了解嚴、政黨輪替等民主法治之重大里程碑後,接著要面對的 是,在日漸自主、開放的社會環境及風氣下,人民的公民素養伴隨著更變中的 教育政策,是否能跟上這個步調,意識到並且實行身為公民的權利、義務,以 及人民對公民素養之認知程度為何?抱持怎樣的態度看法?呈現什麼程度的參 與情形?可能的影響的因素又是什麼?皆為本研究欲研究之研究重點。. 6.

(25)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者將以臺北市大學日間部在學學生為研究 對象,針對大學生的公民素養進行研究,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析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中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之現況。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大專院校學生在公民素養三層面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臺北市大專院校學生的公民素養於認知、態度、參與三方面的狀況和 其相互關係。.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本研究之目的,提出以下研究問題,以了解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 養之情形: 一、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認知現況為何? 二、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態度現況為何? 三、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參與現況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公民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一)不同學校性質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社團參與情形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五)有無擔任社團幹部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六)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七)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八)不同父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九)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差異情形為何? 7.

(26) 五、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公民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一)不同學校性質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社團參與情形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五)有無擔任社團幹部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六)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七)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八)不同父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九)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六、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公民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一)不同學校性質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社團參與情形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五)有無擔任社團幹部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六)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七)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八)不同父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九)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差異情形為何? 七、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公民認知面向與公民態度面向之相關情形 為何? 八、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公民認知面向與公民參與面向之相關情形 為何? 九、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公民態度面向與公民參與面向之相關情形 為何? 8.

(27) 參、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認知中等。 假設二: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態度正向。 假設三: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參與積極。 假設四: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認知有顯著差 異。 4-1 不同學校性質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4-2 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4-3 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無顯著差異。 4-4 不同社團參與情形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4-5 有無擔任社團幹部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4-6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4-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4-8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4-9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有顯著差異。. 假設五: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態度有顯著差 異。 5-1 不同學校性質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5-2 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5-3 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5-4 不同社團參與情形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5-5 有無擔任社團幹部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5-6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5-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9.

(28) 5-8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5-9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有顯著差異。. 假設六: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參與有顯著差 異。 6-1 不同學校性質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2 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3 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4 不同社團參與情形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5 有無擔任社團幹部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6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8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6-9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參與有顯著差異。. 假設七: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認知面向與公民態度面向有顯 著相關。 假設八: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認知面向與公民參與面向有顯 著相關。 假設九: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三構面中之公民態度面向與公民參與面向有顯 著相關。. 10.

(2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調查所使用名詞之概念範圍更加清晰,以下依據近代對公民素 養之解釋,進一步定義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以利研究之進行以及關於本研究 探討之理解。. 一、大學生 大學生一般指臺灣就讀於公、私立大學之在學學生,本研究所稱之大學 生,則特指民國一百零五學年度學籍位於臺北市之公立、私立大學1之大學日間 部,各學院、科系之在學學生。. 二、公民素養 公民素養一般指公民素養的養成或培育養成,亦指身為一位公民應具備的 涵養,本研究所指公民素養,除公民素養之養成此一動、靜態兼具之狀態外, 亦包含正在接受國家高等教育之大學生,本身意識到自己身為公民及其角色的 認知與理解,是否正確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和身為公民與他人互 動的群己關係認知和態度,以及各種形式的公民參與行為及意願,即對公共事 務及公領域抱持什麼看法與價值觀,以及如何付諸行動。 因此本研究所稱之公民素養,採操作型定義,含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 民參與三個構面,並指樣本在問卷各構面的得分情形,分述如下。. 1. 包括教育部公告 105 學年度位於臺北市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 北市立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東 吳大學、銘傳大學、實踐大學、世新大學、大同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國科 技大學、中華科技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共 23 所學校。其中國防醫學 院、康寧學校財團法人康寧大學、學校財團法人中華浸信會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台灣神學 研究學院、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5 所學校因其性質特殊,取才管道與特性恐與本研究欲了解之母 群體特性不同,因此未列入本次研究之母群體中。 11.

(30) 三、公民認知 本研究之公民認知指在研究者自編之公民素養問卷中公民認知構面問題的 得分情形,題目各面向來自教育部訂定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綱要,以高中 必修一至四冊:(一)自我、社會與文化、(二)政治與民主、(三) 道德與法律規 範、(四)經濟與永續發展,四個單元主題,編製有正確答案之題目,了解臺北 市大學生在此方面的回答情形。. 四、公民態度 本研究之公民態度指在研究者自編之公民素養問卷中公民態度構面問題的 回答情形,經文獻探討後分列:(一)政治意識的態度、(二)尊重差異的態度、 (三)社會正義的態度。以分析臺北市大學生在此面向的狀況,以了解臺北市大 學生在本研究中定義公民態度之情形。. 五、公民參與 本研究之公民參與指在研究者自編之公民素養問卷中公民參與構面問題的 作答情形,依文獻探討後分列:(一)學校(社團)參與、(二)社會參與、(三)政治 參與。以了解臺北市大學生的公民參與的情形。. 12.

(3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為界定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下敘述本研究之主題、研究內容、研究對象 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題 以大學生的個人背景及學習過程不同對於其公民素養有影響為前提,以自 編問卷測量,藉此了解大學生的公民素養現況,分析個人不同背景變項間公民 素養之差異,並探討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之相關與 差異情形。.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內容包括界定研究者所欲探討的公民素養之意義與面向,採操作 型定義,分為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三方面,並從此定義著手,去了 解臺北市大學生的公民素養情形。. 三、研究對象 (一)以對象而言,以在臺北市就讀公、私立大學日間部之大學生為限。 (二)以研究之變項而言,就以下變項進行探討: 1.學生個人的資料:就讀學校之性質為公立或私立、年級、性別、社團參與 情形,包含參加社團情形、有無擔任社團之幹部。 2.學生個人背景:家庭社經地位,即父親/母親(或男性/女性主要照顧者)之教 育程度、父親/母親(或男性/女性主要照顧者)所從事之職業類別。. 13.

(32) 四、研究方法 研讀有關公民素養理論和各研究之看法,並參考專家或學術研究已施測過 的問卷後,依照本研究訂定之操作型定義以自編問卷設計題目,經專家審查與 預試問卷題目以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alpha 係數檢驗後,將正式問卷題目定 稿,以問卷調查法和量化統計分析的方式進行。. 貳、研究限制 以下根據本次研究之研究主題、研究樣本與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限制。. 一、研究主題 公民素養為一複雜、龐大、多面向、不確定、隨時變動的概念,將公民素 養分類為三大面向並以問卷測試,誠難真實測得並完全反映樣本之公民素養, 僅能盡力透過問卷編制、統計方法等盡量減少兩者間之差距,以期反映研究者 所欲探求標的之真實結果。 問卷以大學生的公民素養之認知、態度、參與為主題,採操作型定義,依 此三項作為變項編製問卷,分幾方面來進行題目的填答,問卷進行編製時須格 外注意措詞中立、得宜和意境表達清晰,方能使受試者的感受與回答貼近研究 之所需。.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欲了解大學生之公民素養情形,但因臺灣地區大學生數量龐大,以 本研究的時間、人力與資源,逐一施測實為困難。因此本研究以臺北市大學生 為樣本,採分層叢集便利抽樣調查之調查方法,在時間、能力可及之範圍,盡 量增加有效樣本數進行調查分析。. 14.

(33)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量化之方法,採紙本問卷發放、作答、回收進行統計分析。然而 受試者可能因問卷題目之設計、作答當下的情緒、環境、主觀認知、個人背 景,或對文字理解等…因素之差異,影響填答的真實及適切性,而造成存在研 究結果與真實狀況的誤差。. 15.

(34) 16.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透過文獻探討,了解公民素養普遍的意涵,界定本研究公民素養之公 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的範疇,整理有關臺灣地區學生公民素養之研 究,以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以及作為分析研究結果之依據。本章分為三 節,第一節為公民素養的意涵,第二節為公民素養面向分析,第三節為有關學 生公民素養之相關研究與分析。. 第一節. 公民素養的意涵. 公民的概念不會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整個時間與社會背景脈絡變動,且 在不同的社會中承載多樣的意義(Calle Díaz, 2017)。公民素養與後天所受的教 育息息相關,所以和人們身處當下的環境與社會氛圍必然有密切的關連,隨著 時代的發展和變動,社會期待的公民素養也會有所不同。 鑒於公民素養涵蓋內容甚廣,為使研究範圍更加明確且符合當下社會現 況,以下特就公民素養之相關概念,輔以文獻加以探討。. 壹、公民素養之意涵 公民素養,一般由英文 civic literacy 翻譯而來。而素養(literacy)在傳統 的定義係指一個人的「讀和寫的能力」,過去以讀寫能力做為了解一個人涵養的 判斷標準,但現代人發展與表現的方式多樣,因此素養在現代則被賦予更廣義 的意涵,是對於知識的認知以及學習的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McClure, 1994)。對於素養更多的描述,則認為:素養指個人受教的狀況以及一 般的技能,但無論如何都沒有牽涉到道德或價值,無所謂好壞或善惡,和中文 的「素養」一辭,是有些差距的(張一蕃,1997)。又像是國外亦有學者曾指 出:理想的公民應該具有民主的知識、理解民主價值與具備公民技能(Meyer, 17.

(36) 1990),就表現出了素養一詞所具有的特性,涵蓋多方面的期待與想像,換言 之,提及素養一詞並欲進行探討,則必先明瞭所指之義。 類似的看法有:「素養」(literacy)的英文原意是「讀」和「寫」的能力,廣 義的意義則包含了個人受教育的狀況以及一般的技能,時至今日,素養的內涵 還包括道德和價值判準。簡言之,公民素養就是促使公民形成和具備現代社會 生活所應有的一切涵養;進言之,包括了一個健全公民所必須的所有知識、責 任、德行、態度、價值及能力(程長志等,2012)。而從根本上來說,公民素養 的養成,也就是公民教育,是為了使青少年成為本國公民和政治生活的積極參 與者(Karakuş, 2017)。因應公民身分是包含不同種族和身分的且具爭議和不確 定性的流動概念(Koyama, 2017),因此我們也必須了解在我們的地域、文化脈 絡中,所認為與重視的公民素養為何。 臺灣社會現在重視的公民素養是什麼?張秀雄(1999)曾於建構臺灣社會 的公民資格觀中提及,理想的公民資格(素養),必需要考慮到社會的脈絡、社 會發展的需要,符合當時代的潮流的思想。我國近年因人民的教育水準普遍提 高,除知識與學歷外,財富的也有一定的累積,無論在經濟或社會發展方面都 可說有相當程度的水準,公民社會逐漸形成,人民接收資訊、表達意見管道暢 通多元,以上條件都有助於人民公民意識的提升與覺醒。在公民責任、社會參 與、社區服務等關心公共事務上,無論處於何種社會階層的人民,都表現出熱 烈的參與(蕭揚基,2004)。從這樣的論述不難看出過去公民知識的培養外,公 民的參與義是現代公民素養重要的內涵。 公民素養為什麼如此重要?因為公民素養是身為國家主人所應該有的基本 條件,能夠自處自理、獨立思考判斷、尊重包容且能與他人溝通妥協,了解公 民權利義務與政治運作,關懷弱勢與生態環境,有國族認同,以及與他人延 續、發展社會(洪泉湖,2008)。因應現代社會的多元化,越來越多人呼籲良好 的公民不僅能夠具備慎思明辨、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也必須能夠包容和自己不 同的族群、文化、語言等…因為民主社會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和差異,這樣的 18.

(37) 差異不該成為民主的裂痕,相反地,應該要能夠凝聚民主社會中的大眾(MolinaGirón, 2016)。 且公民素養無法生而具備,必須仰賴教育的力量,因而公民教育在現代社 會顯得日益重要。公民是國家的基礎,凝聚公民意識是凝聚國家意識的重要任 務,關心公共事務的能力與行動,需要在相契合的場所如學校來進行發展,因 此強調學校教育必然是培育公民與做為未來對公事務行動的實習的重要歷程與 場所,同時,單靠學校教育無法完成如此重要的培育,必須與家庭及社會教育 相輔相成(李俊湖,2009)。 我國學者在 2009 年分析 ICCS 評量架構與我國社會領域學習指標的比對顯 示,就認知方面而言,我國最重視的是公民社會與制度,較不強調公民參與領 域的知識。而關於公民知識的獲取,是以比較不需技巧的獲得資訊及舉例說明 為主,在學生自己主動探求以及進行研究的部分,相關的能力培養較為缺乏, 而公民參與方面的知識,較少從能力指標以及教科書內容看見。關於情感行為 面向的分析,結果發現能力指標比較傾向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較不重視引導 啟發學生對於從事公民活動所需的動機。從此研究亦可發現,ICCS 的架構與我 國社會領域學習指標,對於現代公民在權利義務、法律制度與保障、公民角 色、定位及身分認同上,甚至對於公民價值與素養的肯定,都有高度共識。 並不是說社會領域能力指標對於公民參與不重視,而是兩者在此方面的期 待不同,ICCS 較宏觀地希望學生是真正以公民的高度進行參與,能力指標似乎 仍較侷限以學生身分的參與;在參與領域的方面,能力指標重視學生怎麼化解 與平衡權利義務行使的問題及衝突,比較少提到除了常見權利以外的權利內涵 與爭取方式,範圍框架較明確,少了向外探尋、爭取的學習。最後是領域的差 異,我國能力指標對於公民參與行為的領域範圍較侷限,出現的場所多是家 庭、學校等學生本身就會接觸到的場域,ICCS 所指的社群除了家庭與學校外, 是分層次性地在地方、地區、國家間轉換,強調與聚焦的層次可見其差別,亦. 19.

(38) 是,前者期待學生進入到貼近生活的社會中,後者則是強調學生在學校層級的 參與(劉美慧、劉欣宜、陳麗華,2010)。 素養包含了受教育的狀況和一般表現出來的外顯技能,而透過教育來培育 公民素養,自然是公民教育的首要目的,然而,受公民教育後的人,就真的成 為了擁有公民素養公民了嗎?想必不然,在受過公民教育後,還要具有並表現 出:公民意識、公民認知技能、認知參與技能等,散發一定的公民氣質,另外 具有公民所應具備的知識、責任感以及德行,在現代化民主國家越來越興盛的 時日,公民素養和公民意識已經是現代公民教育中絕對不可或缺的關鍵。 近年來臺灣公民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公民教育的內容和方向,也越來越 注重:教導學生做為一個公民,應知自己所能、所應行使之權利義務為何。並 逐漸從單純的重視群我關係,轉變為除了本身的道德養成外,也逐漸推展到公 民對政治、經濟、社會的知識,與身為公民應該具備的素養,逐漸擺脫其原本 定位為:品格教育之科目,不只針對品格、群我,且邁向使學生成為一成熟公 民之教育。. 貳、公民素養內涵之看法、分類與影響因素 公民素養可說是身為一位公民所必須要的涵養,素養為後天教導,並非先 天具有,且涵蓋範圍甚廣。隨著社會逐漸多元風氣日益開放,除傳統重視個人 道德與修養外,因應現代國家秩序講求法治之重要,公民素養的範疇也日益擴 大、增廣,舉凡人權、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媒體素養與識讀等,皆屬公民素 養範疇,換言之即為身為一公民多面向廣域的關心與發展(李俊湖,2009)。 因此為限縮與釐清本研究所指公民素養,本節將探析學者及各研究對於公 民身分、公民素養之定義與看法,以期使本研究之公民素養意義與範圍更臻明 確。. 20.

(39) 一、公民素養的內涵分項 公民素養較常被劃分為認知(知識)、態度(情意)、行為(技能)三大面向,以 下羅列相關文獻,以釐清本研究欲研究與所指公民素養與此三面向之意涵與範 圍。 有關公民素養的內涵,於 1986 年,即有學者認為公民教育是為了培養能 配合國家發展及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健全公民,認為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它必 須要使學生兼顧過去與現在,並且能夠適應未來。包含了解過去的傳統文化, 跟上當代科技文明的腳步,並且持續面對未來社會變化的挑戰,也因此每當環 境產生變革時,公民教育的內容、深度,也都必須跟著調整。例如當時的美國 被認為與公民教育相關的即有公民、歷史、地理三個科目,也納入與法律相關 的內容,注重社會問題、價值判斷的教育,甚至有關社區參與的計畫在內等 (藍順德,1986)。 將公民素養劃分為公民認知、公民技能及公民情意亦有李俊湖(2009), 認為公民認知有:國家制度、社會文化、民主的發展與政治制度、政府的組成 與架構、法治的相關概念涵養、對於經濟及環境的瞭解;公民技能包括:參與 公眾事務,熟知並落實會議流程、監督政府政策與實施、溝通表達技巧及發表 對公共議題之看法;在公民情意部分:修養個人品德、培養利他精神、對人尊 重、講求平等。 公民素養就是使公民形成和具備現代社群所應有的素養。現代素養包括: 現代意識、道德和現代智慧。現代意識主要有:「發展價值觀念」和「公民意 識」;現代道德主要表現為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生態道德;現代智 慧則主要有「健康智慧」、「情感智慧」和「認知智慧」(黃甫全,2007)。 在李寶欽等編著之公民素養一書中,將公民以是否具有作為國家主人之資 格與國民做區別,其關鍵在於得以行使投票權與否,也就是法定身分資格上的. 21.

(40) 不同。素養是具備特殊性格及品質為要件,注重後天教育形成之。並基於對素 養一詞之定義,認為與公民教育之意義幾近相同(李寶欽等,2007)。 對於公民素養的看法也有以為,其係指公民素養之養成,而公民一詞更限 於能做為國家當家者之資格,特別強調和國民一詞作為區分,因國民於我國現 行法律指年滿二十歲,無其他特殊要件,具有參政資格,得行使其於政治上之 權利者。然,若與公民一詞比較,謂之公民尚須具備有特殊性格、品質、涵養 等條件,受後天教育培育足夠者,較注重人民在後天受教育後,養成特殊品格 涵養並充分行使其權利義務,以具備現代民主社會所需之素質為前提,強調國 民在政治與公領域上的程度與品質(蔡輝龍、蔡輝振,2010)。 教育部在 2012 年則有「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認為所謂的現代公 民應該要能夠面對新世紀的挑戰,能夠與他人有妥善良好的互動關係,可以關 心不只在地的議題,而是具有全球視野的觀點關心國際議題,為了要達成這樣 的目標,列出了三大精神與五大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素養,分別是: 三大精神:公共性、自主性、多樣性。 五大素養: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2012). 公民素養是以公民個人為主體,與自己、他人、社會、國家、世界、生態 等互動應該具有的能力。廣義來說,素養和能力的意義相同,而公民素養又更 強調公民藉由行動,追求以真、善、美為核心價值構築之知識(認知)、德行(情 意)、參與(技能)的構面,擬定具體的能力指標,以達落實此核心能力論述之功 效與目的。而健全的公民除了要有豐富的知識(認知),高尚的公民德行(情意/態 度),更應該有積極的參與能力與行動力(參與),才稱得上是理想、標準的好公 民之素養(莊富源,2013)。 社會參與包含了年輕人每天和他人的互動,在社會中形成適當的公民身分 和素養,這意味著個人可以乘載某些社會任務,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如同公民似 22.

(41) 地參與他們每天的生活,而公民身分的構成可以分為知識、態度、技能以及三 者的反應(Geboers, Geijsel, Admiraal, & Dam, 2013)。 有關於公民素養之項目、內涵、形成方式的不同看法,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公民素養之項目、內涵、形成方式的不同看法 提出者 藍順德. 目的或內涵. 項目或方式. 配合社會需要的健全公民. 以學科教授,注重關心問題、價 值判斷、社區參與. 李俊湖. 國家制度、文化,參與公共. 公民認知、公民技能、公民情義. 事務、監督政府、溝通表 達,尊重、平等、利他 黃甫全. 讓公民形成、具備現代社群. 現代意識、道德和現代智慧. 需要的素養 李寶欽、. 培養人民作為國家主人行使. 與公民教育近乎相同,強調後天. 陳介山、. 權利之資格. 的教育. 蔡輝龍、. 公民後天養成的品格涵養,. 後天教育教導、養成. 蔡輝振. 強調在公領域的表現. 教育部.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與他人. 林洲富、 蔡輝龍. 三大精神、五大素養. 有妥善良好的互動關係,具 有全球視野的觀點關心國際 議題 莊富源. 公民個人與自己、他人、社. 以具體的能力指標輔以內涵細. 會、國家、世界、生態等互. 目,配合通識與專業課程進行規. 動的能力. 劃、設計及實施. Geboers,. 年輕人在社會中如同公民一. 知識、態度、技能. Geijsel,. 般與他人的日常互動. Admiraal, & Dam. 23.

(4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藍順德,1986;李俊湖 2009;黃甫全,2007; 李寶欽等 2007;蔡輝龍、蔡輝振,2010;教育部 2012;莊富源 2013;Geboers 等 2013). 民主難以掌握與描述,因為其為一動態且持續發展的社會現狀,所以要給 予現代社會應該注重的內涵時,勢必面臨相當的難度(Engle, 1988)。因此要定 義富涵公民素養之公民與規準,更加困難。廖添富、王錦雀(2000)歸納統整 民主意涵與社會所需,認為「民主認知」、「民主態度」、「民主實踐能力」為健 全公民應具備之要素。 國外亦有學者認為公民素養聚焦在政治參與過程、公民權利與近期重大事 件上,且認為即使經過高中的課程,對於某些重要知識方面的解釋甚至可能不 會比較清晰,並得出應強調在高中及大學階段學生公民能力的加強,因為在現 在的社會情況下,儘管有人將自己的公民參與侷限在投票而已,但參與公眾事 務是所有公民的權利(Edward J. Miller, 1987)。且 Topolski(2008)認為學校, 尤其大學,是培育積極公民的適當場所,因為學校和教育連動,在學校這個多 人的場域中,也才比較好教育人們如何成為一個政治性的公民。 吾人可以發現,公民素養由憑藉著公民教育培育為出發點,而內容隨時間 不斷演變及增加,不過即便公民教育在課綱、內容及時間上不斷加深、加廣、 加多,甚至因為時代演進、物質變化快速,亦有人將媒體素養、環境素養等認 為是公民素養之一環。公民教育的培育不僅在培養一為國民成為公民應有的素 養,也是讓國家凝聚、強大的重要因子。但回頭來看最重要的,一位公民來自 於一個家庭,而在學校公民教育的背後,亦不能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培育一位公 民的公民素養之重要性。. 二、影響公民素養形成的因素. 24.

(43) 人作為有感知的生物,在學習的部分需先有所認知與後設,才會內化成個 人的態度與外顯行為,一個人所習得與其認知將會影響其對事務的態度並進一 步決定採取何種行為。王靖興、翁履中(2016)表示:「公民意識的培養正有助 於個人了解其在民主社會中所應該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增進對公領域事務的關 注。」因此探詢公民素養意義內涵的同時,也必須了解個人所形成之公民意 識,對於其公民素養的關係與重要性。 對於公民意識是什麼?有許多的說法: 1.公民意識是在民主化下公共事務處理的互動過程中的形成,它強調每個人 的自主人格,且重視其參與公共意見與意志的形成(蕭揚基,2001)。 2.公民意識是與公民資格(citizenship)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一般而言,公民 意識及是公民知覺到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角色意識(蕭揚基,2004)。 3.公民意識是以權利、義務、資格為基礎,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所產生的意 識,這種意識可主導人民對於政治或是公共事務的行為表現(鄭錫鍇, 1993)。 4.公民意識的概念自古希臘持代發展至今,其內涵指涉了認同、參與、賦 能、人權和公共利益等多元層面(Nyers, 2007)。 5.公民意識所描述的是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認同,而所謂的公共利益亦以其 所屬的國家和社會為界 (莊文忠,2010)。 6.約翰‧派翠克(John Patrick)認為的公民意識的內涵:使公民瞭解何者是 民主政體和政府,以及評估何者才是真正的立憲代議式民主(轉引自程長 志等,2012)。 7.完善的公民意識須具備的內涵(鄭錫鍇,1993;林水波、官暐楨, 1996): 「(1)公共精神:處於一個群體中的個人,在其行為涉及他人權益時,能 發揮「同理心」(empathy)的精神,打破家族、親友和地域等界 限,將以私人自我利益為考量的思考方式,昇華至為大眾公共利益的 25.

(44) 思考層次,使得人與人之間都能對公共事務產生相同的認同(Barber, 1984)。 (2)自主性:公民能自願、自主且自發地行動。當公民在無法律限制、經 濟因素和社會壓力下,則較能發揮自主的公民意識。 (3)同胞愛:在古老社會中由於人口較少,人民朝夕相處較易建立起情 誼,然現今繁榮的工商社會,人與人之間卻愈來愈為疏離,固有賴同 胞愛精神的推展和相互友誼的建立。 (4)判斷力:每位公民都應有對公共事務計畫的正確判斷能力,才能扮演 好自己的角色。 (5)參與性:參與政治運作或公共事務皆有賴公民的積極行動,有了實際 的參與行為才能真正地落實公民意識。」 8.廖添富、葉重新(1999)針對十位國內專家學者所作之問卷調查得出,民 主認知內涵中的公民意識內涵包括: 「(1)認知憲法中基本人權概念(如結社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講學自由、 遷徙自由等)。 (2)明白權利的限制。 (3)瞭解公民權利、義務和責任之關連。 (4)瞭解應享有之基本權利。」 9.蕭揚基(2000)在研究公民意識之評量工具中提到,公民認知包含對: 「公共事務的基本認識、公民權利的基本理解、公民責任的基本理解, 及公民條件的基本理解等四項。而就公民態度而言,則包括公共事務的 態度、對社會關懷的態度、對社會責任的態度,以及對時事關心的態度 等。」 10.公民意識實質上是公民個人在心理行為層面上,對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法 律地位的一種認知狀態和實踐狀態合一的行為方式。包含著公民認知公 民情感和公民參與。就此而言,公民意識可說是公民知覺到自己做為一 26.

(45) 個公民的角色之意識(蕭揚基,2004)。. 由上述各學者對於定公民意識之定義不難發現,在特定的領域和時間下, 公民具有公民資格,並對公民的權利、義務有一定的了解,且覺察到自己身為 一位公民,並且願意基於此覺察去意識,依照自己身為公民的權利行使行為之 想法觀念,此即為公民意識。其中,認知對於公民意識的養成及內涵占相當大 的比例及重要性,其中不乏對制度的理解、知道身為公民的權利義務為何、在 認知層面養成後於行為方面再具體表現出來。而公民意識的重要內涵又包含群 我關係的了解和建立、自動自發,並且有與人相處知概念,及自主判斷,並在 社會中有一個公民的位子,對於人民公民素養的培育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 條件。 Benjamin R.Barber(1984)就曾提出三種促進公民意識的條件,頗值得我 們參考,它們分別是: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去強人領導(leadship)、和道 德與價值的塑造(moral and values)。去強人領導意味著縮小政治的權力和與單一 意識型態的宰制、灌輸,強人領導的結果極有可能造成威權型態的產生,對於 公民社會的促成來說沒有助益;關於道德與價值的塑造應屬於公民教育的範 疇。前述公民意識的產生條件也提到公民教育,因此促進共同體成員公民意識 的覺醒,鼓勵成員履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學校無異於一小型社會,因此 學校公民教育一定有足夠的發揮空間(蕭揚基,2000)。. 三、公民素養如何養成 在提及公民素養的養成不可忽略的是公民意識的培養,而關於培養學生公 民意識進而影響公民素養的管道,學者曾提出下列三項: 一、培養積極公民觀. 27.

(46)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公民的本性會使成員在社群中追求公共 善,城邦等於是全體公民的集合,會熱切關心公共事務並積極參與,因此培養 成員的公民觀是培育公民意識的重要面向之一。 二、養成終身學習 現代社會不僅多元複雜且變化快速,須不斷地學習以跟上快速變化的時代 腳步,而科技的進步使學習越來越不受時空限制,無論是終身學習的理念或實 務,以及其與傳統教育的互動,都是公民意識培育的重點與研究對象。 三、建構公民社會 讓公民認為可以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憑自己的努力讓命運可以經自己之 手改變,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核心思想,因此提供給每個人符合真正平 等的資源,縮小不公正的差距,教育與受教育權便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蕭揚基(2004)指出,學校是培養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徑,且在學時期為重 要的培育階段,完整的公民意識培養是公民教育的重點。原因有下列四項: 1.學校的公民教育與社會對人群的文化陶冶及影響,在終極目標上是相同 的。 2.學校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公民意識的最基本的場所。 3.青少年時期是形成公民意識的最重要關鍵時刻。 4.學校的公民教育用更有系統、有組織性、計畫性並有目的的方式,培育學 生的公民意識,讓其落實並具體呈現在每一名國民身上。 關於公民教育的重要性,Branson(1998)亦指出儘管在 20 世紀末世界上 某些地方出現了極權或專制政府取代了民主體制,讓人們對於民主制度的未來 再一次省思,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我們仍相信且欲使民主制度運行,那麼對於 一個國家來說,具有必要知識、技能和主動的公民是必須的。而促使人民具有 公民素養的方式無外乎透過各類社會或學校機構,以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 進行教學。從此可看出公民素養的培育可能發生在各處,而且是經由各種有. 28.

(47) 形、無形甚至是有系統地推動,也就是說不僅學校、社會,各種的社會參與、 學生個人經驗的累積,都可以是培養公民素養的方式。 各國對於其兒童教育最重要的階段大多在幼兒園至高中結束(所謂的 K12),近年來各國專注在其科學、技術人力的培養,而人文學科、核心素養等被 視為無用的裝飾,然而在如瑞典等許多國家,學校的教師即使教授人文學科, 依舊會被要求必須基於民主理念備課與授課(Nussbaum, 2006)。 由上述培養公民素養及意識的主要條件中可看出,學校是培養公民意識最 具系統性、目的性,與和社會文化傳承意義的途徑及場所,意味著學校教育不 僅是培養公民意識的主要途徑,尚肩負完整培育公民的重要使命。且學生若無 法讓自己持續不斷地汲取新知、主動關心社會及國家/際大事,則公民教育可謂 之前功盡棄,現代社會由和他人不可分地公民組成,又公民意識對個人公民素 養勢必有重大且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積極的公民素養,是 現代民主國家重要任務。除家庭以外,學校正是能有系統且完整傳遞訊息、培 養學生的場所,因此培養學生公民素養的主要途徑除過去研究指出之家庭外, 尚有學校。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建議應該大幅度地改革我國的教育,教育現代 化是本次著重的目標,需提升教學的品質,配合時代潮流的演進力求提升學生 公民意識的培養,也就是人的品質,有以下重點: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認同 本國歷史及傳統文化、理解並實踐民主法治、了解並實踐公民權利義務、熟知 政府架構與運作情形。以上是教改審議委員會在第五次委員會議報告中提出, 認為現代的民主社會公民所需要具備的公民素養(蕭揚基,2004)。 為了要應變演進中的社會,以及未來的不確定,公民素養的內涵隨時代變 遷,近代公民素養所注重的向度,在知識的部分,不外乎對於國家制度、社會 文化、政府運作、政府組織結構、經濟發展狀況的理解;而情感的部分,培養 向內修身、理性溝通、邏輯思考、人權精神、人道關懷和公共關係等;技能方.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