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教育環境、高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性別教育環境、高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探討"

Copied!
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性別教育環境、高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 意象的關係探討. 研 究 生 :張月輝 指導教授:程瑞福.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性別教育環境、高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 的關係探討 2015 年 6 月 研 究 生:張月輝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要. 身體意象是個人對於自我身體的綜合性概念與評價,許多研究發現身體活動量與身體 意象有著特定的關連存在,然而不同性別與身體意象的關係,一直以來都顯示女性身體意 象滿意度比男性低,而運動是一種表現自我身體的途徑,近年在性別限定的路跑活動或健 身房經營策略,參與的人數相當可觀,例如:2014NIKE女子路跑活動共7500人參加, 2015參加人數提高到了18000名,限定女性參與似乎成為了一股潮流,然而外在環境的性 別組成是否會影響到個體運動的參與和自我身體意象的概念。本研究目的在探究不同性別 環境、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研究方法上針對不同性別環境高中學生,進行身 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在性別上差異的調查,採用立意取樣,依地緣便利性以及協助施測教 師配合度,選取台北市女子高中二所、男子高中二所、男女混合校四所,各校1-3年級學 生為研究參與對象,單一性別學校各年級取2班,男女混合校各年級取3班,共60班,研究 的工具包含:「身體活動問卷」、「身體意象量表」,問卷共發出2280份,回收2,192份, 回收率96%,有效問卷共1,979份,包含女學生963位與男學生1,016位。將所得資料之各校 學生的身體意象得分與身體活動量,進行二因子獨立變異數分析(ANOVA)與皮爾遜積差 相關統計處理。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有交互作用,在單性學校女高中生的身體活 動量高於混合性別學校女高中生,且高中男生的身體活動量皆比高中女生高。 二、無論在何種性別教育環境中,男高中生的身體意象皆高於女高中生。 三、高中生無論在何種性別教育環境,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皆達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性別環境、身體活動量、身體意象、性別刻板印象、高中生。 i.

(3) The expir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image from Single-sex education and Co-educational adolescents Jun, 2015 Student:Yueh-Hui Chang Adaviser:Jui-Fu Chen. Abstract Body image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formed subjectively by people to their own body. Man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re is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image, and it also showed that male’s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is better than female’s. However, sport and exercise is a way to express self’s body. In recent years, some long-distance running events or gyms try to promote women only activities as their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example, 2014 Nike women run recruited more than 7500 participants, and even got more than 18000 in 2015. So, whether environment and gender are the factors to affect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body image or not have become a big issue. This study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image. There are four single sex high schools (two female and two male ones) and two bi-sex schools recrui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body image appraisal table” and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2280 questionnaires were released and 2192 qualifi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Based on the two 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can be observed. Singlesex schoolgirls exercised more than bi-sex ones, but it did not apply to boys. 2. There is no interaction in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body image, but the body image is different between sexes. 3.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can be observes between exercise and body image.. Key words: sexual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 body image, sexual stereotype. ii.

(4) 謝. 誌. 能在熟悉的母校完成碩士學位,比起大學畢業時的興奮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幸福 感,因為指導教授瑞福老師,無論在研究課題或精神上都給予我很多的鼓勵,總是在解 決學術問題的同時能感受到老師無私的付出與關心,而特別的福式幽默也總是讓我笑開 懷,所以我很幸福;因為梓楣老師的熱心協助,對於課題提出明確清晰的建議,總是鼓 勵我多問,而且有問必答,讓我學習了如何理性思考問題,所以我很幸福;因為美華老 師細心的審閱與耐心的提供專業意見,讓我能更有效率的執行論文內容的修訂,所以我 很幸福;感謝各位老師對於我的支持與照顧。 在工作與學業的蹺蹺板上,要維持平衡真的不輕鬆,好險幸運的我,有一群夥伴的 陪伴,感謝好朋友智涵、盈甄、吏佳、喬雯、信緯,讓我無論在課業或工作上都有傾訴 的依靠,以及 TGIT 的銘仁、詩薇、郁婷、重引、嘉彬、嘉笙、鳴遠、長志,謝謝你們為 我解決許多研究上的疑難雜症,在實驗室讓我充分的感受到團隊的溫暖與互相照應;更 是感謝協助本研究填寫問卷的各校老師與學生,月輝的論文是因為有你們的參與才能順 利完成。 三年來忙碌充實的日子,家是我毎天休息再出發的充電區,由衷的感激奶奶、父親、 母親與弟弟的體貼照顧與全力的支持,讓我能無所顧慮的往目標前進,因為你們給予的 後盾,使我完成了人生中的依個重要的旅程,僅將此論文獻給我最愛的奶奶、父親與母 親,謝謝你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在職碩士班 張月輝. 謹誌. 2015/06. iii.

(5)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圖次…………………………………………………………………..…….vii 表次……………………………………………………………………..….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3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貮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性別…………………………………………………………….…6 第二節 身體活動、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身體意象………….…….…10 第三節 性別 、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交互影響………………...……16 第四節 研究假設…………………………………………………………18. 第參章 方法與步驟……..……………………………………..………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9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2. iv.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2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5 第一節 各變項敘述統計……………………………………………...…25 第二節 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的影響……….…..35 第三節 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意象的影響………….…..36 第四節 不同性別教育環境的學生在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0 第一節 結論 ………………………………………………………….….40 第二節 建議 ………………………………………………………….…40. v.

(7)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42 英文部分 ……………………………………………………………………47. 附錄 附錄ㄧ 身體意象量表問卷使用同意書….…………………………………55 附錄二 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研究問卷….………………………56 附錄三 校別、性別與身體活動總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附錄四 校別、性別與身體意象總分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vi.

(8) 圖次. 圖 1 身體意象的模式圖……………………………………………………12 圖 2 研究架構圖……………………………………………………………20 圖 3 研究架構流程圖………………………………………………………21 圖 4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人數比率比較圖…………………………25 圖 5 各組體型錯估比較圖(過輕)…………………………………………27 圖 6 各組體型錯估比較圖(過重)…………………………………………28 圖 7 各組運動量平均計分圖………………………………………………29 圖 8 各組身體滿意平均計分圖……………………………………………31 圖 9 各組身體意象平均計分圖……………………………………………32. vii.

(9) 表次. 表 1 衛生福利部 102 年公布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 議值」……………………………………………………………………24 表 2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人數比率統整………………………...……25 表 3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人數比率(過輕)……………………………27 表 4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人數比率(過重與肥胖)……………………27 表 5 各組運動量平均計分……………………………………………………29 表 6 各組身體滿意度與身體意象平均計分…………………………………30 表 7 各組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相關值……………………………………36. viii.

(10) 第壹章 緒論 青少年在「外貌文化」的影響下,兩性對於自我身體意象各有不同的壓力, 因此對外在環境與同儕的評價顯得相當在意,許多研究指出有良好身體活動習慣 的人,對自我身體滿意度感覺較佳,在體育課也發現進行活動時的性別環境似乎 會使兩性有不同表現,例如:女生在只有女生的環境下較能自在表現身體技能, 所以本研究欲探求高中生在不同性別教育環境,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差異 與關係為何。本章將分為:問題背景、研究問題、研究限制與名詞解釋,共四 節,依序說明。. 第一節 問題背景 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親善大使,艾瑪華森(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 HeForShe 特別活動中,發表女權主義的演說時提到“For the record feminism by definition is the belief that man and women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it is the theor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quality of the sexes…When at 15 my girlfriends started dropping out of loved sports teams, because they didn’t want to appear masculine, When at 18 my male friends were unable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I’ve seen young men suffering from mental illness unable to ask for help or fear it would make them less of a men or less of a man…Both men and women should feel free to be sensitive Both men and women should feel free to be strong. It is time that we all see gender as a spectrum instead of two sets of opposing ideals…”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 (2014, September 20).United Nations Women Speech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lnesMpnpo,可以見得兩性平權議題在全世界相當 受到重視,擷取這場精簡卻令人感動的演說內容,其重點在於,真正的女性主義並不 是主張「厭男」,而是兩性都能擁有平等之權利與機會,不論男人還是女人都能擁有 表現纖細敏感或堅強自由的權力,應把性別看作為一道光譜,而不是一個兩者對立的 概念,讓兩性不再受到過多的刻版印象的束縛。Nixon (1998) 與 Frey (2000)認為運動 本身就是屬於雄性(或陽性)的場域。陳春蓮(2002)提到,體育一向被認為是兩性表現差 異較大的領域之一。在社會上女性相對男性而言,比較缺少探索自己的身體與外在世 1.

(11) 界的機會,女性的身體成為人們凝視的客體,而不是女性自行掌握、追求的主體(畢恆 達,2004)。而對於許多男孩,包括運動員與運動迷都受到鼓勵,會將男性特質定義為 競爭、暴力、優越、勝利、地位與性侵略,因此極度男性化的運動環境之中,男性運 動員得到最可怕的批評莫過於「與女性畫上等號」(陳嘉鴻,2007),可見運動環境對於 兩性都存在不同的壓力與影響。 在體育課教學現場,男女表現的調性相當不同,女生參與運動似乎都較不主動, 例如:課堂中進行體適能力定跳遠檢測,有異性圍觀時,多數女生是不想用力跳的, 似乎沒有異性旁觀的環境下表現,會比較自在,肢體動作也較能放開並做出最盡力的 跳躍。在校園籃球場上打球,女學生會受到男性凝視的壓力,原本可以得到身體與心 靈的愉悅的運動,卻因男生打球時的表現的競爭感,充滿展示與炫耀,而感到充滿壓 力無法自在的打球(畢恆達,2004) 。觀察到現今社會中的運動商機,利用性別限定的 單性商機,例如:女性專屬健身中心、女性路跑…等活動中,例如:參與 NIKE2015 女子路跑人數達一萬八千名,人數相當可觀;此現象在林珊伊、陳美華(2012)研究中指 出單性教育環境可能有利高中女生發展運動及自我概念正向態度,顯示出不同性別環 境有可能影響到個體參與運動的意願或身體意象的發展。 在運動場上,男子氣概的霸權式表現被視為男性成員所必須追求和捍衛的氣質, 必須透過戰勝其他男性,或者是將其他男性「女性化(feminizing)」 的方式,來證明自 己的男子氣概(Dundes,1985)。社會中也較不允許男性去表達出像女性的感覺與行為例 如:娘娘腔(陳明坤、林文郎,2005),因為大多場域中擁有權勢地位與影響力人數男性 較女性多,如果沒有顯示出符合社會印象的男性特質,則會被區分於界線範圍外,也 可能因此失去權勢地位與影響力。 Sullivan and Harnish (1990)說明男性被社會期望成為 有活力、擅長運動的形象,因此男性重視健美是符合社會期望下的結果。而兩性在運 動場上可能都面臨一定程度的壓力,是否會因此壓力影響個體從事身體活動的頻率以 及對自我身體意象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台灣高中的教育環境大多都是包含了男性和 女性的混合性別學校,學生會不會因重要他人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以及社會意識對 男女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期望,使其有不同表現,進而影響到運動參與與身體活動的表 現?並在自我身體意象的建構產生不同影響?本研究想瞭解單性教育環境的男子高 中、女子高中與混合性別高中的青少年,他們的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之差異及其關 係。. 2.

(12)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一、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的影響? 二、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意象的影響? 三、在女校、男校、混合校的學生在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是否有關係?.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因台北地區單一性別高中,男校僅2所,女校僅11所,所以在調查數量上有 所限制且選擇性不高,所以無法以隨機方式選取。 二、在研究工具上採用問卷進行調查,故無法完全確定參與者皆能完全詳實的填答, 在此僅假定填答狀況具有可信度。 三、影響身體意象及運動行為的因素很多,本研究針對學校性別環境性質、性別、年 級、身體質量指數等個人背景變項加以分析,而未能兼顧其他相關因素。而身體 意象構面選取外表評估、外表取向及身體部位滿意度所得分的加總,未使用全部 構面做分析。.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性別環境(gender environment) 本研究是從生物學的差異以先天賦予的生理性別,所區分的單性男校與單性女校 以及雙性混合校為研究變項中性別環境的定義。 二、身體活動量(physical activity) 本研究中的身體活動量是指任何一種運用肌肉產生能量消耗的活動,對於個人的 生長及生理的成熟非常重要,其形式包括:做家事、交通及休閒時所從事的各類身體 活動,身體活動在本質上有兩大元素:行為及活動(Freedson & Miller, 2000)。身體活動 在本質上是十分複雜,且為多面相的行為,包括所謂的 FITT,F 指的試 Frequency,活 動的頻率;I 指的是 Intensity,活動的強度;T 指的是 Time,持續的時間;T 指的是 Type,活動的項目(劉影梅,2007)。 三、身體意象(body image) 3.

(13) 身體意象 (body image) 是指個人主觀地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影像,包 括對身體的知覺及想法,它是一種多向度的自我態度 (Cash & Purzinsky, 1990) ,在不 同成長階段中受到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發展,培養出對自我身體的一種主觀意識, 擁有正向的身體意象易維持身心的健康,但負向的身體意象則易導致身心的失調。 身體意象是一種個人成長過程中經驗之累積,其形成於內在,並受個人自己與外 在受社會環境所影響,而個人自己的部分應包含生理及心理兩個層面,社會環境的部 分則來自所接觸環境中之人、事、物的影響(尤嫣嫣,2002)。本研究以參與者自覺之外 表評價、外表取向、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為主要探討項目。. 4.

(14) 第貮章 文獻探討 針對研究問題,蒐集相關議題的文獻後做整理與綜整後,區分為:一、性別議 題。二、身體活動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身體意象。三、性別環境和身體活動與身體意 象的交互影響。於以下三節分別探討。. 第一節 性別 人在出生時,性別即有生物學上的代表意義,但社會普遍意識上對性別仍有不同 的認知、期許與評量。從生物學的概念而言,性(sex)是指生理上的不同;性別(gender) 則是具有社會標準的心理意識,是用來區別男女有所不同的所有非生物性的特徵,如 穿著、體形、言行、興趣、工作、人格特質等。在特定社會文化下,個體性別的思考 和行為在被認為最合適的模式,則被稱之為性別角色(gender role)。這種對性別角色特 質的區分和評價,便形成了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可見,性別的概 念與邏輯並不是天生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文化與意識所建構出來的,從我們的日 常生活與各種活動的身體經驗當中建構而成,以下從不同角度介紹性別的相關議題。 一、性與性別 「性」一般是指生物上的「男」(male)與「女」(female)這組成對的類別;是以生 理上的差異及生物學上的語彙去分類,而「性別」,最初由希臘詭辯學派於西元前五 世紀時所使用,以畫分三種分類:陽性(masculine)、陰性(feminine)和中性(intermediate) 的分類基準。「性別角色」之概念萌芽於七〇年代初期,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教育、心 理、輔導、社會、社工、醫學、護理與運動等學門領域。根據Bem (1974)的經典定 義,「性別角色」乃是指「某社會文化環境對其男性與女性成員所認可或期望的行為 模式」。Bem (1978)於稍後的研究中,將性別角色進一步區分為「男性化」、「女性 化」、「兩性化」與「未分化」等四種類型說明兩性相關的屬性。然性別的區分除了 生物學上的性別界定外,傳統的社會建構也會使男女性別產生明顯的性別區分,性別 的差異主要來自社會文化、教育和媒體資訊的期待與評價,是一種持續化的過程,隨 著年齡的發展造成性別上的認同差異,因而造成男性化及女性化的不同性格,大多學 術研究中,性別上的界定常是以生物學上的性別來做為區分,對於因社會評價所給予 的性別角色區分則較少著墨,但近期對於身體意象性別差異的敘述與研究中,除了對 5.

(15) 於性別的討論外,也開始在社會意識中建構產生的性別角色差異上多有探討。. 二、社會上的性別角色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之說法,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透過社會環 境的交互作用,以及所得到的學習經驗而產生(陳益祥,1999)。性別差異為兩性之間於 身心理各方面的差異,通常所謂的性別差異較多指為興趣、性向態度等心理方面的差 異(張春興,2002),其可說是在某一社會文化情境下,對男性或女性的行為,具有共同 認可或接納的行為模式,社會學習論學者 Bandura (1977)認為性別認同是許多形式的學 習結果,強調環境對兒童性別發展的重要性,並且認為兒童會經由不同的對待、酬賞 和處罰,透過觀察學習和模仿,而從中習得自己的性別角色。然在性別基模理論中認 為,男女的性別劃分是根據性別基模處理過程中而形成的,部分的孩童已準備依據性 別角色的文化定義,來對訊息加以編碼和組織,藉著男女兩性在其文化上所呈現的差 異,兒童學習到的不只是性別角色的內容,也包括對性別的區分,即對男性化或女性 化的分類(Bem,1981) 除了具有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展論的特徵,更強調文化因素的重 要性。性別基模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擴充,除了將接觸的人及訊息按其性別特徵 分類處理外,對所有事物中帶有性別差異特徵者也會分別予以不同的處理 (張春興, 1995)。性別基模強調後天的特性,會因為文化製造了大量的兩性區隔,而個體為了順 應社會文意識對該性別角色的期待,而去從事覺得應該有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說, 性別角色的模式是社會文化意識所建構出來的,會受個體周圍環境的影響,行為也會 因不同的性別角色意識與情境隨之變化,我們通常視為理所當然,但性別角色的邏輯 卻影響著我們如何定義自己及看待別人。. 三、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是指,男性或女性應該具備何種特性的一種信念,或是各該具備某 些基本的技巧和活動,根據這些信念來判斷男女兩性在性格、能力、社會角色、外型 等各方面的不同表現(胡幼慧等,2004)。人類依照生理差異,被劃分為男或女,再依此 對其教養方式、行為規範、生涯發展等,進行不同的期待模式,例如:男孩被允許主 動積極、富攻擊性、女孩則被要求溫柔嫻靜、依賴順從(吳嘉麗,2003)。在性別建構論. 6.

(16) 的觀點中,大眾媒體不斷複製社會文化中既存的各種意識形態與迷思,這其中包括了 性別及運動,由此途徑,社會文化中性別的刻板印象與認知,即有了複製與建構(施伯 燁、紀遠,2005)。在社會傳統觀念下,父權意識型態還是對兩性的角色形塑有著極大 的影響力,社會中充滿了性別刻板印象,阻礙了兩性多重發展的可能(畢恆達,2004)。 女性主義的社會學者 Young (2006, 2007)認為所謂天經地義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 質」等觀念,事實上都是社會的產物,但人們還是得學習去扮演好這些角色,否則便 會被邊緣化,不為社會所接受。因男性與女性大腦生物基礎上的差異性,以致對男女 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在同儕關係、課堂互動、職務分配或工作安排上可能存有的 性別偏見,而進一步 抑制女性在領導行為、性向選擇、學業成就與學習意願的發展 (Sax, 2005)。. 四、運動上的性別議題 運動在性別當中是如此重要的議題,許多文化當中運動與性別的關係一直相當緊 密,因為性別的意義充分的運用在我們運動時的身體表現上,男性在運動上的成就可 以證明,他們具侵略性的本質、優於女性的能力及身體的權力空間,過程中有身體接 觸及剛強健力的運動視為男性在社會的縮影,所以在運動中對性別的界線是需極力嚴 格的管理維護。如此的訊息似乎是傳達給運動中的男性跟男孩,「不要當一個同性戀 者,也不要表現的像一個女孩」(陳明坤、林文郎,2005)。然在許多運動項目中,都有 強調及象徵男性氣概的行為與儀式,例如:擊掌、叫囂、脫衣、碰撞、互毆、戰舞 等,都是在表達男性氣概的訊息(陳明坤、林文郎,2005)。因此運動本身的價值設定與 社會上對男性的要求幾乎等同,運動員的角色設定更與社會上追求的男子氣概(macho) 與領導者特質符合,不難發現的是,無論在西方或東方的社會中,運動的形象對於執 行者來說,都是正向且積極的,更是一種展現力量與優越的象徵(Dworkin & Wachs, 2000),也可以說,透過運動所進行的「性別化」儀式,都是讚譽男子氣概並蔑視女性 特質的行為,其功能除了操演社會對於男女社會性別的不同期待,也具有增強男性社 會權利和宰制地位的功能(廖家宏,2008)。 兩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參與運動是男孩子的興趣與專利,男生多被鼓勵接觸與 參與運動,而獲得好成績更視為理所當然;但女孩子卻多半不被鼓勵參與運動,原因 7.

(17) 運動的形象不符合女孩子社會期望下應有的行為,固較不期望有優異的運動表現(王宗 吉,2000)。男女在體能上也許因生理發展不同而天生有別,但是性別之間的差異更多 是來自後天訓練不同所導致的後果,然而女性有不善於運動的形象,是否為預言的自 我實現(self-fulfillment of prophecy)?在社會意識與環境中讓我們認為男生體能應該比較 好,所以對男孩的要求較高,也給男孩較多活動身體的機會(畢恆達,2004),這種情形 是否也會抑制了運動能力較弱的男生在運動發展的機會?師長給予男女童不同的期待 和雙重標準是影響兩性發展日趨懸殊的一個重要影響力(陳進豐,2001)。身為教師,在 教學上將衍生出師生互動的性別差異,更直接影響學生的表現(溫麗雲,2002)。. 第二節 身體活動、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身體意象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任何由骨骼肌產生,可以造成身體能量消耗,的身 體動作,包括具有計劃、結構性、並可以改善及維持體適能的健身運動(exercise),規 律的身體活動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質、預防慢性疾病、降低冠狀心臟病及 結腸癌罹患率、減少憂鬱症狀與降低整體死亡率等益處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身體活動與規律運動皆已被證實與健康及疾病有相當的關係, 幫助體重控制,減少體脂肪;並且可藉由從事身體活動減低憂慮的症狀,促進情緒的 改善,增強幸福的感受,是一種預防性的健康照護(preventive health care)。規律的身體 活動能使身體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方進 隆,1993)。 Marsh (2006)更提出身體自我概念和運動參與之間的互惠模式,身體活動的參與亦 能促進正向的身體自我概念而正向的身體自我概念能夠增進身體活動的參與。從過去 文獻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身體活動及健身運動皆是促進健康的行為,可以讓身體作能 量的消耗,並改善體適能及清除身體多餘的脂肪,透過持續的身體活動計畫除了可以 達到理想體型、雕塑身體的曲線,對於正面的身體意象建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也 由此可見欲探討身體意象議題前,須先了解身體活動的重要性。McCabe and Ricciardelli (2003)對青少年進行研究時指出,男性希望擁有強健的肌肉線條與男性化的 強壯外型,因而採取身體活動的方式來達到減重與健身目的,但對女性而言國內外有 關減重動機與運動行為的文獻發現國外女性會藉由節食與運動來維持理想體型. 8.

(18) (McDonald & Thompson, 1992),而國內女性則多採取節食或使用美容瘦身產品等方 式,來讓身材變得纖瘦苗窕(黎士鳴,2001)。女性參與身體活動最原始的動機就是想要 得到纖瘦的體型,其次的目的才是為了得到身體健康 (Garner & Kearney, 1997)。兩性 從事身體活動的原因是不同的,男性的動機是擁有健壯的體型,女性的目標是為了美 好纖瘦的身材,可見兩性在參與身體活動時的動機與目標是不一樣的,但都是希望透 過身體活動而使自己的外在更符合時下社會意識中定義的美好外。在 Rainey, McKeown, Sargent, and Valois (1998) 研究中發現,具有規律運動習慣或是時常參與運 動社團的青少年,會以較為理性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身體,且會採取較為正面健康的 減重方法來達到自己理想中的身材體態。相同在賴香如、李碧霞、吳德敏、趙國欣、 呂昌明、卓俊辰、蔡雅惠和陳美昭(2006)的研究也發現,不論男、女族群,有規律運動 者的外表評價、體能評價、健康評價、健康適應與身體滿意度皆顯著高於無規律運動 者。顯示有規律運動者會比無規律運動者對自己的外表、體能、健康的感覺正向,亦 會積極從事體能與採取增進自身健康的方法。現在的年輕人靜態工作形態與電腦使用 時間過長,致使坐式生活增加,因而減少了運動時間,可能也是年輕族群缺乏運動的 原因之一,不僅使體能衰退,加上飲食習慣的不良,肥胖比例攀升,不僅威脅健康與 生活品質,更造成國家醫療成本的負擔(Fotheringham, Wonnacott, & Owen, 2000)。 身體意象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上,在生理、心理上所抱持主觀 性、綜合性、評價性的概念,包含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的了解(如強弱等)與看法 (如美醜等),也包含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他的身體狀貌的看法(張春興,2002)。Cash and Pruzinsky (1990) 提出身體意象有下列七大特點:(一)身體意象是對身體與身體經驗 的知覺、想法及感覺;(二)身體意象是多面向的;(三)身體意象的經驗與對自我的感覺 是相互的;(四)身體意象是受到社會影響的;(五)身體意象並非固定或靜止不變的; (六)身體意象會影響到訊息的處理;(七)身體意象會影響行為。綜上所述可以瞭解到, 身體意象的發展是一種社會評價反射的內化結果 (Cash & Fleming, 2002),而 Fallon (1990) 與劉偉平(1997)等學者並也提出相同論點。Slade (1994) 提出了一個身體意象的 模式(A Model of Body Image) 如圖 1。. 9.

(19) 圖 1 身體意象的模式(A Model of Body Image)。. (一). (三). 以往的身體經驗知覺. 文化及社會型態. (四) 個體對體重及體型 的態度. 身體意象. (五) 認知及情緒因素. (二). (七). (六). 體重的改變. 生理因素. 個體的精神病理狀. 況 模式指出身體意象至少會受到七個因素的影響:(一)以往的身體經驗知覺(History of sensory input to body experience),指各體對自己外表、身材、體型的知覺,是屬於 「身體的心理呈現」。(二)體重的改變(History of weight change/fluctuation),通常發生 於體重過胖或過瘦的族群;這些體重異常的族群往往會因為體重的變化而在不同的時 期產生不同的身體意象。(三)文化及社會型態(Cultural and social norms),個體的身體意 象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舉例來說,由於媒體的鼓吹,大眾認為最美的體型就是 「瘦」,因此造成許多人都認為瘦才是理想的體型。(四)個體對體重及體型的態度 (Individual attitudes to weight and shape),身體意象會因為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 如性別、運動 員和非運動員。同時,個體對體重及體型的態度也會受到社會文化型態影響。(五)認知 及情緒因素(Cognitive and affective variables),對自己身體的期望,如卡路里的攝取, 會影響個體對體型的評價。(六)個體精神病理狀況(Individual psychopathology),通常發 生在厭食症或貪食症的族群,這些個體通常會有身體意象扭曲(body image distortion)的 10.

(20) 徵兆,屬於內在層面的部份。(七)生理因素(Biological variables),是指個體每天成長中 的改變。身體意象是自我意象的一個主要的概念,其發展是透過與重要他人互動而形 成的,而身體外表評價的回饋在個體身體意象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Kearney- Cooke, 2002)。 身體意象的研究對於幫助那些生活品質已被負面身體意象經驗降低的人們有著重 大意義(Cash & Pruzinsky, 2002),因為身體意象的積極與否,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的 指標,一個擁有積極身體意象的人,才能有正向的自我概念。也由於青少年正值生長 徒增期,使他們會更關注自己的外表,此時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將對其身體意象發 展有關鍵性的影響(Davison & Mccabe, 2006)。陳美昭(2005)也提出,身體意象在青春期 的發展為主要發展的階段。陳美華(2012)更具體說明,青少年階段是成年人的預備期, 身體上成長的變化,對社會文化對男女性體型上刻板印象的要求,如男生高壯、女生 嬌小,會使青少年在尋求他人及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身體評價在不滿意的部 分產生負面看法,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在國外身體意象影響因素的研究中,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對身體進 行評價的一個客觀標準,除被用來衡量身體的肥胖程度,BMI 也被認為是表現男性吸 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Swami & Tove‘e, 2005)。其也是身體不滿意的一個有力的預測變 量(Smith, Thompson, & Raczynski, 1999)。而BMI 增加會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 身體不滿意、減肥驅動、低自我價值感和節食(Vander, Wal, & Thelen, 2000)。較高的 BMI 會增加身體的不滿意,因而也更想要減肥(Chen, Jackson, & Huang, 2006)。更有許 多研究指出體型(BMI)較大者身體不滿和體重控制的傾向較高(林宜親,1998;藺 寶珍,1996;McCabe& Ricciardelli, 2001;O'Dea&Abraham,1996)。而在蕭芳惠 (1998)提到臺北市高中女生不滿意自己體型,大多數人期待自己比實際體型瘦。賈文玲 (2001)女生較男生覺得自己過重,也比較會進行減重計畫。文獻中大多指出個體的身體 意象在受到外界許多因素的影響後,會有體型錯估的問題,造成自我心目中的體型和 體重判別往往比客觀評價的來得胖或重,進而在成個體對身體有不滿意的情形與產生 社會體型的焦慮感提高。 然而對自己身體的不滿意會帶來消極的情緒和行為,也是影響青少年自尊的主要 因素,對身體的不滿意會引起青少年情緒抑鬱、低自我價值(Stice & Whtenton , 2002) 。SeidAh and Bouffard (2007) 指出對自己外表比較不滿意的青少年,有較低的自 尊,以及較低的學業及社會能力知覺。因此「外表容貌」是困擾青少年心理的主要因 11.

(21) 素其中之一,而就影響的程度來看,女性因較在乎自己的外貌,所以常常覺得自己過 重或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外表,而較男性容易受到外表容貌的影響;在 Murray (1999) 研 究中也發現女性比男性較專注於減重動機,女性也較無法滿意自己的體重; Franzoi (1995)也提出性別角色中具有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對自己身體的評價最低,而在性別角色 中具有女性化特質的男性,對自己體型不滿意的比率也較高(Beren, Hayden, Wilfley & Grilo, 1996)。可見對性別角色認定上的不同也會造成身體意象的差異。 雖過去對身體意象的研究多以女性為主,但近年觀察到媒體報導與潮流趨勢,發 現男性重視自己身體意象的比率逐漸升高 (Keel, Fulkerson, & Leon, 1997),以男性為主 的美容商品也開始不斷推陳出新,就是因為具有極大的潛力的市場需求,由此可見, 對外表重視的觀念已經不是女性專屬的權力了,男性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在時尚資訊的 推波助瀾下已有了可觀的影響,然在強調男子氣概的風潮帶領下,擁有強健的肌肉才 是男性魅力的展現,讓在意自己身體意象的男性也造成了不少的困擾 (Botta, 2003)。相 同在 Garner and Kearney (1997) 針對澳洲青少年所做的調查也發現對身體意象不滿意的 男性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是男性在社會和心靈調適上產生問題的因素之一。McCabe and Ricciardelli (2003)也提到,男性為了擁有健美的肌肉線條與男性化的強壯形象,而 進行身體活動來達到目的。 個體因在乎他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的身體樣貌,或是對他人的體型外貌的看法 會影響到對自己身體評價,進而覺得自己的外在與社會中理想形象有落差時,較容易 產生社會體型焦慮,認為自己的外在形象不符合社會時下的標準,造成自我身體自尊 降低已及影響自信心;身體意象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的主觀評價,而社會體型焦慮是因 為擔心他人對自己身型的評價而產生的負面感覺,會間接影響到身體意象及參與身體 活動的意願,當個體產生自我身型焦慮時,即可能影響參與身體活動時所穿著的服 裝、運動時的情緒和運動場所是否能感覺自在,因為怕在眾人注視的目光下,讓他人 清楚看到自我身型的曲線,更可能導致個體不想從事強調身型的活動,可能也會對活 動時所穿著的泳裝或韻律服裝感覺不自在而拒絕參與,進而影響參與身體活動的動機 (Crawford & Eklund, 1994; Eklund & Crawford, 1994)。所以高程度的社會體型焦慮會 是是參與身體活動的一個阻礙因素 (Bain, Wilison, & Chaikind, 1989)。然在尤嫣嫣 (2002)以大學新生為受試對象的研究,發現大學女生對自己的外表評價和身體部位滿意 度均低於男生,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以高職為對象的研究(伍連女,1999),可見女性人 們總是把美麗的外表與好的內在特質劃上等號,希望呈現出的樣貌能得到他人的讚美 12.

(22) 與認同,常是個體想要表達給他人的形象,如果感覺到與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有落 差並且無法達到時,心理上便會產生焦慮,而這樣的情形可能會影響到女性在不同性 別環境中參與身體活動的意願。. 第三節 性別環境 、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交互影響 性別環境是否為女性的運動參與影響因素?雙性運動環境的青春期女性,因男女 身體組成的差異,在青春期時的生理發展,男性肌肉比例增加,女性體脂肪比例變 高,造成身體能力的不同,在運動場上,以籃球運動為例:男生使出全力的傳球,經 常讓女生無法順利的接住球,容易使女生受到驚嚇、感到男性的粗魯甚至造成運動傷 害 (Slater & Tiggemann, 2010b) 因為從事運動有違女性氣質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顧忌 (Choi, 2000; Koivula, 2001),使女性認為運動並不適合自己,進而降低對運動的參與行 為。過去研究指出,在運動環境中,女性容易有學習上的阻礙,這些阻礙有些來自於 參與運動較不被家長、師長或同儕所期待,以及男性的口頭騷擾、言語嘲笑(Slater & Tiggemann, 2010a)。在運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肢體接觸、知覺注視的壓力也是造成阻 力的因素 (Derry, 2002) 。體型受嘲笑經驗是引發身體意象扭曲的重要因素(尤嫣嫣, 2002;林宜親,1998; Schwartz, Phares, Tantleff-Dunn, &Tompson, 1999)。從直率的 戲弄或批評到曖昧的評論或微妙的身體語言,都會損害身體意象,研究指出戲弄(取笑) 的頻率與對身體的不滿意、飲食不正常、低自尊有相關 (Tantleff-Dunn & Gokee, 2002)。然而在社會體型焦慮或單心參與運動會導致女性氣質降低的性別刻板印象影響 下,更是女性對於參與運動卻步的因素 (Derry, 2002)。Young (2006, 2007)提出,女性 在父權的機制下,是權力注視(gaze)的目標,女性身體被作為欲求的對象,甚至連女性 自己都無法擺脫這樣的眼光,便產生喪失自我主體性的危機,且將認同與肯定自己的 控制權,移交給主流勢力或給予定義的一方。若體育教師視男女生具有不同學習能力 者,則男生有教師期待過高之苦,女生則有能力被低估之憾,導致兩性同受性別刻板 印象之害(陳春蓮,2002)。由於女生傾向低 估自己的能力,即使那些事實上運動能力 不錯,也會覺得在旁觀戰比較自在(畢恆達, 1996)。. 13.

(23) Richman and Shaffer (2000) 在探討大學女性學生在高中時期參與身體活動的經驗和 自尊建立的關係,發現參與身體活動可以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 Asci (2001)與 Loland (1998)也發現從事規律運動者大都有較好之身體意象。男生在社會體型焦慮分量表之體 型呈現自在得分高於女生,而女生則在分量表之負面體型評量高於男生;除此之外, 運動行為與身體質量指數無關,但與體型呈現自在成正相關(盧俊宏、黃瀅靜,1999)。 青少年男生改變身體意象的策略在於增加肌肉,而女生的目標在於減重 (McCabe, Ricciardelli, & Holt, 2010)。伍連女(1999)針對高職學生男女性比較其身體意象滿意度的 研究也發現,男性對外表、體能及身體各部分的滿意度均高於女性。過去研究大多顯 示出女性受到身體意象的影響因而參與身體活動的比例比男性來的高,男性也較女性 能接受自己的身體體型。而且現代的女性因為媒體的渲染及西方人體態的影響,常把 更嚴苛的身材標準加諸於自己身上,也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產生社會體型焦慮,產 生負面的身體意象比例相對高於男性(陳忠勝、卓俊伶,2007)。並且在黃淑貞、洪文綺 (2003)以某國立大學生進行身體意象和運動行為的長期追蹤研究而發現身體意象和運動 行為沒有關係,但性別、運動和身體意象有交互作用,研究中也發現,從事規律的身 體活動者具有較佳的身體意象,其中男性較女性滿意自己的體型,男性在參與身體活 動不受到體型滿意度的影響,但女性則相反,是為了維持自己理想中的身材體態而持 續參與身體活動。女性可能會因為身處雙性、單性教育環境的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可 能因為在雙性的教育環境中異性的凝視帶給個體壓力,而女性較容易關注的外在,對 自己的體型要求也較高,因此會有高估自己的體形,而認定自己的體型比實際來的胖 (林珊伊、陳美華 ,2012)。 王正松(2005)的研究也顯示性別、運動行為皆在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上有效果。在 林作慶(2012)研究中也指出大學女學生若具正向身體意象者,運動行為的表現也愈好; 對自我外貌愈滿意及愈關注外表者,愈容易產生運動行為然而在青春期的發展階段, 也提到除了在意身體主要性徵的發展之外,對於同儕朋友及社會文化對自己的身體看 法亦具有相當程度的敏感與關注。. 第四節 研究假設. 14.

(24) 從相關文獻探討可以發現男性的身體活動與意象都較女性高,而兩性在身體活動 參與較高者,身體意象也呈現較為正面,但在不同性別環境的狀況,是否會因不同性 別的外在因素或環境,在兩性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依此提 出以下假說。 假設一: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有影響。 假設二: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意象有影響。 假設三:在單性學校、和混合性別學校中的學生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皆達顯著 正相關。. 15.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欲瞭解在不同性別環境的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與影 響,並且就各變項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依地緣便利性以及協助施測教師配合度,選取台北市女子 高中二所,分男子高中二所,男女混合校四所,各校1-3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對象,單 一性別學校各年級抽取2班,男女混合校各年級抽取3班,共60班,平均年齡17歲,研 究的工具包含:「身體活動問卷」、「身體意象量表」,問卷共發出2280份,回收 2,192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共1,979份,包含女學生963位與男學生1,016位,施測 時間為參與班級上體育課前,地點於各校參與班級的教室進行,以不具名方式填寫問 卷,回收後檢查填答內容如有:基本資料填寫不完整、未用數字表示運動次數、於五 分量表填單一選項與反向題作答不符,以上皆判定為無效問卷,則不採該筆資料。. 第二節研究工具 根據研究目的及架構,選取適當研究工具,主要以研究對象施測的問卷來收集資 料,研究的預計工具包含:一、用身體活動量問卷Godin and Shephard (1985)。以測得 青少年在校與閒暇時的運動量。二、用「身體意象量表」(尤嫣嫣,2002),以測得青少 年對於自己身體的態度正向與否。三、102年公布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 (BMI)建議值」,以觀察青少年自覺體型與實際體型人的數比例差異,分述如下:. 一、 身體活動問卷 身體活動問卷使用Godin (2011)所發展出的休閒時身體活動量問卷(The GodinShephar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是一種很簡易的測量身體活動量 問卷,題目總計三題,分別詢問研究對象ㄧ週間在校以及閒暇時間,所從事的費力活 動(strenuous exercise ; hearts rapidly) 、中等費力活動(moderate exercise ; not exhausting)、輕度活動(mild exercise ; minimal effort)的次數,並以下列公式得出Godin身 16.

(26) 體活動總分。在校時間與閒暇時間的身體活動分數=(費力活動*9)+(中等費力活動 *5)+(輕度活動*3),分別計算出在校和閒暇時的身體活動量,並將兩者加總,得分越高 代表身體活動量越多。. 二、 身體意象量表 本研究採用之身體意象量表本研究係採用尤嫣嫣(2002)翻譯自 Brown, Cash and Mikulka (1990)所編制的「多向度身體和自我關係問卷」(Multidimensional Body Selfrelation Questionnaire, MBSRQ),選取其中與外表相關的分量表(Appearance Scale, MBSRQ-AS),包括「外表評價」、「外表取向」、「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等三個層 面,而將此三個變項合而為一,定義為「身體意象量表」。研究對象在「身體意象量 表」所測得各分量表之分數,作為評估其身體意象各層面的狀況,得分愈高表示研究 對象對自己身體的評價、關注、滿意度愈高,亦即身體意象愈正向。(同意書見附錄), 量表共計28 題,其主要目的是用來測量學生對身體的看法及滿意度,計分方式採五點 計分,由非常不同意得1分,到非常同意得5分計算,並把所有題目所得之分數進行加 總以獲得身體意象分數,量表之項目分述如下: (一)外表評價:第1-7題,共7題,其中第6、7題為反向題,採反向計分。各題 分數愈高,表示愈滿意自己的外表。 (二)外表取向:第8-19題,共12題,其中第13、15、16、18題為反向題,採反 向計分。各題之分數愈高,表示愈在乎自己的外表。 (三)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第20-28題,共9題,各題之分數愈高,表示愈滿意自 己的身體部位。. 問卷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原修訂作者尤嫣嫣是請衛教、心理、護理、輔導 等領域之專家學者針對測量工具之「內容的重要性」、「內容的適切性」、「文字的 清晰度」逐項評分,進行內容效度的驗證,驗證結果具有內容效度而成為本研究之量 表。信度部份,在第一次預試得到Cronbach α 值為.86,第二次預試及正式施測後均 為.82,可見本量表之信度十分良好。. 三、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依研究參與者自填的基本資料:學校性別環境、個人的年齡、身高、體重的資料 17.

(27) 做計算與分析,其中身體質量指數公式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是一種被廣為接受 的測量體型方式,也是目前公認較簡易且具指標性的方法,肥胖的指標,除了直接測 量體脂肪重量及體脂肪比率外,也可以標準體重、BMI加以定義與判斷(尤嫣嫣, 1999)。藉此瞭解參與者的實際體型狀態以及與自我體型認知的差距,實際體型分類標 準係依參與者年齡對照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於102年所公佈之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指 標,如表1所示。 表 1 衛生福利部 102 年公布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 男生. 女生. 年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齡 (BMI<) (BMI 介於) (BMI≥) (BMI≥) (BMI<) (BMI 介於) (BMI≥) (BMI≥) 15 16.9. 16.9-22.9. 22.9. 25.4. 16.7. 16.7-22.7. 22.7. 25.2. 16 17.4. 17.4-23.3. 23.3. 25.6. 17.1. 17.1-22.7. 22.7. 25.3. 17 17.8. 17.8-23.5. 23.5. 25.6. 17.3. 17.3-22.7. 22.7. 25.3. 18 18.5. 18.5-24. 24. 27. 18.5. 18.5-24. 24. 27.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欲了解在不同性別環境中的高中生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上的差異探 討,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所規劃的研究架構圖,如圖2。. 18.

(28) 身體活動量 單一性別男校 混合性別校 單一性別女校. 男性 女性. 身體意象. 圖 2 研究架構圖. 第四節 研究流程 一、確定研究問題 蒐集教學現場發現的問題,閱讀有興趣探討的議題之相關文獻與書籍,將 可能發展的問題進行聚焦並從中找出想瞭解的問題。 二、擬訂相關問卷 從相關文獻中找出可使用於研究題目的調查問卷與工具,瞭解其性質適宜 度,決定研究工具,並與問卷作者聯繫,徵得同意。 三、正式施測問卷 與施測學校聯繫並確定施測日期,以及協助施測教師事前溝通與確認相關 事宜,依照預定期程施測。 19.

(29) 四、資料整理統計 問卷收集後將資料填寫不完整及反向題作答情形不符的無效問卷,並將有 效資料輸入電腦作統整處理。 五、結果討論 將統計針對研究問題做討論與綜整。. 確定研究 問題. 選取適當 問卷. 正式問卷 施測. 資料整理 統計. 結果討論. 圖3 研究流程圖.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待問卷資料回收後,針對問卷填答內容進行資料整理,並排除無效之問卷,所有 資料使用 SPS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依研究目的進行分析,本研究統計處理方 法如下: 一、資料之描述性統計 各變項之情形以平均值、標準差、百分比、最大值及最小值進行描述。 二、資料之推論性統計 (一)以二因子獨立變異數分析(ANOVA)處理下列研究問題 本研究依照參與者依校別與性別分組,並依參與者之填答其身體活動量和身體意象量 表所得分數,分析在不同性別環境的高中生,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影響與差異, 並檢視以下問題。 問題一、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的影響? 問題二、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意象的影響? (二)以 Pearson 積差相關檢驗 20.

(30) 問題三、在女校、男校、混合校的學生在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是否有關係? 本研究所有統計差異性考驗水準皆訂為 α= .05. 21.

(3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將不同性別教育環境的研究參與資料進行統計考驗,依統計所得結果進行討 論:第一節研究參與者的各變項描述性統計;第二節高中男生和女生之身體活動量與 身體意象的差異;第三節不同性別教育環境的女高中生,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 差異;第四節在不同性別教育環境的男高中生,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差異;第 五節在女校、男校、混合校的學生在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關係。. 第一節 各變項描述性統計 本節將針對研究參與者之個人背景因素(性別、自覺體重)、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 象,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個人背景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選取台北市女子高中二所,分男子高中二所,男女混合校 四所,各校1-3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對象,單一性別學校各年級隨機抽取2班,男女混 合校各年級隨機抽取3班,共60班,共1,979位高中生。 (一)性別 單性校女學生占 21%(420 位),混合性別學校女學生占 27%(543 位),共 963 位女 生,單性校男學生占 27%(543 位),混合性別學校男生占 24%(473 位),共 1,016 位男 生,總共 197 9 位高中生。 (二)自覺體重與實際身體質量指數(BMI) 自覺體重,是研究參與者對自己體重主觀看法,選項有過瘦、適中、過重及肥胖 四種體型,實際 BMI 是根據參與者問卷中自填的資料,依照公式身體質量指數=體重 (kg)/身高(m)2,並按照衛生福利部 102 年公布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 (BMI)建議值」(如表 1),計算出參與者在實際各分類中各占的比例,並比較各組在自 覺體型與實際體型人數百分比率的差異。 各組人數百分比率顯示,單性校女生:自覺過瘦佔 3.3%(14 人)、實際 BMI 過瘦佔 13%(55 人),自覺適中的人數佔 54%(226 人)、實際 BMI 適中的人數佔 68%(286 人), 自覺過重與肥胖的人佔 42.6%(179 人)、實際 BMI 過重與肥胖的人佔 18.7%(79 人);單 性校男生:自覺過瘦佔 15%(85 人)、實際 BMI 過瘦佔 20.6%(112 人),自覺適中的人數. 22.

(32) 佔 57.6%(313 人)、實際 BMI 適中的人數佔 60%(330 人),自覺過重與肥胖的人佔 26.7%(145 人)、實際 BMI 過重與肥胖的人佔 23.3%(127 人);混合性別校女生:自覺過 瘦佔 5.9%(32 人)、實際 BMI 過瘦佔 26.3%(143 人),自覺適中的人數佔 62.4%(339 人)、實際 BMI 適中的人數佔 58%(314 人),自覺過重與肥胖的人佔 31.4%(172 人)、實 際 BMI 過重與肥胖的人佔 15.8%(86 人);混合性別校男生:自覺過瘦佔 12%(60 人)、 實際 BMI 過瘦佔 23.4%(111 人),自覺適中的人數佔 62.4%(290 人)、實際 BMI 適中的 人數佔 52%(248 人),自覺過重與肥胖的人佔 25.9%(123 人)、實際 BMI 過重與肥胖的 人佔 24%(114 人)如表 2、圖 4。. 表 2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人數比率統整. 自覺過輕 人數比率% 實際過輕 人數比率% 自覺剛好 人數比率% 實際剛好 人數比率% 自覺過重與肥胖 人數比率% 實際過重與肥胖 人數比率%. 混合校女高 混合校男高 中生 中生. 女校. 男校. 3.3. 15. 5.9. 12. 13. 20.6. 26.3. 23.4. 54. 57.6. 62.4. 62.4. 68. 60. 58. 52. 42.6. 26.7. 31.4. 25.9. 18.7. 23.3. 15.8. 24. 23.

(33) 80. 自覺過輕 人數比率%. 70. 實際過輕 人數比率%. 60 50. 人 數 40 百 分 30 比 % 20. 自覺剛好 人數比率% 實際剛好 人數比率%. 10. 自覺過重 與肥胖 人數比率%. 0. 實際過重 與肥胖 人數比率%. 圖 4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比較圖. 描述性統計結果發現,男女高中生皆會錯估自己的體型,各校學生自覺過輕的人 數,皆低於實際BMI過輕的人數,顯示有部分實際BMI過輕的學生,在自覺上並不會有 認為自己有過輕的傾向,如圖5;反之各校在過重的項次中,自覺人數皆高於實際BMI 過重人數,代表學生較有放大自己的體重傾向,其中自己覺得過重與實際過重人數差 異較大的是單性女校學生與混合性別校女高中生,從數據可發現,無論在單性或混合 性別學校的女高中生,都有高估自己體重的情形,且狀況比男高中生來得明顯,如圖 6,在體型錯估的情形,學生認為自己比實際體型胖,女生較男生明顯,與此結果與多 篇研究結果相符(周玉真,1992 ;張錦華,1998 ;盧俊宏、黃瀅靜,1999;黃淑貞,2003; Wright, 1989; Cok, 1990) 。葉麗珠(2006)的研究也提出此觀點,顯示體重過輕組的外表 評價高於體重正常組和體重過重組及體重肥胖組。可見青少年對自己身體的態度會因 不同性別有顯著的差異,女生比男生容易把自己的體重歸為過重,而在理想體型選擇 上,男生大多期望自己是正常體型,但女生最多期望的體型則是過輕的體型。吳美慧 (2006)的研究也顯示女生承受的社會壓力比男生大,因受到偶像明星標準身材的影響, 驅使想減肥的意願比男生高。女生也會因自己的身材與偶像明星的比較而造成壓力, 24.

(34) 導致在外表的修飾以及對體重的在意程度提高,並且容易認為自己體重過重,產生對 自我身體的滿意度降低。現在的人們對體態外觀的重視越來越高,會覺得擁有較佳的 儀表能讓自己更容易獲得友誼以及受到異性的歡迎,女性更是認為儀表會決定自己在 社會上受到歡迎的程度;甚至可能認為外貌會影響工作成就(張維揚,2003),這些觀念 可能來自於媒體報導、社會價值…等,強調纖瘦、苗窕身材的重要,使得男女兩性對 自己外表不滿意及其間的顯著差異;在美國女性人口中,有16%屬於肥胖,但卻有90% 的女性在節食,這些節食的女性可能「自覺」自己是肥胖的,但她們並非「真正」肥 胖(Ogden, 1992) 。如個體高中時期因擔心別人評價自己的體態,而感覺焦慮,在身體 認知上即有偏差想法,產生本身身型的錯估情形,此時若沒有正確的身體活動與身體 意象的觀念,可能更會受到社會體型焦慮影響,導致延伸至行為上,而不願從事身體 活動,使得身心健康更受阻礙。. 表 3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人數比率(過輕) 女校. 男校. 自覺過輕人數比率%. 3.3. 15. 5.9. 12. 實際過輕人數比率%. 13. 20.6. 26.3. 23.4. 25. 合校女高中生 合校男高中生.

(35) 30 26.3 23.4. 25. 人 數 百 分 比 %. 20.6 20 自覺過輕 比率%. 15 15. 13. 12. 10. 實際過輕 比率%. 5.9 5. 3.3. 0. 圖 5 各組體型錯估比較圖(過輕). 表 4 各組自覺體型與實際 BMI 人數比率(過重與肥胖). 自覺過重與肥胖 人數比率% 實際過重與肥胖 人數比率%. 女校. 男校. 合校女高中生. 合校男高中生. 42.6. 26.7. 31.4. 25.9. 18.7. 23.3. 15.8. 24. 26.

(36) 45. 42.6. 40 35. 31.4. 30. 人 數 百 分 比 %. 26.7. 25.9 23.3. 25. 24. 自覺過重 與肥胖 人數比率%. 18.7. 20. 15.8. 15. 實際過重 與肥胖 人數比率%. 10 5 0. 圖 6 各組體型錯估比較圖(過重與肥胖). 二、身體活動量 (一)在校運動量 研究參與者全體平均值 41.2±28 分,單性女校 40.8±28.4 分;單性男校 44.9±28 分;混合性別校女生 35±21.8 分;混合性別校男生 44.4±32.6 分如表 5、圖 7。 (二)閒暇時運動量 研究參與者全體平均值 29.9±29.6 分,單性女校 65±43.1 分;單性男 78.1±48.3 分; 混合性別校女生 59.2±23 分;混合性別校男生 37.5±35.6 分如表 5、圖 7。 (三)總運動量 研究參與者全體平均值 71.1±47.9 分,單性女校 65±43.1 分;單性男校 78.1±48.3 分;混合性別校女生 59.2±34.5 分;混合性別校男生 81.9±59.5 分如表 5、圖 7。. 表 5 各組運動量平均計分統整. 全體 女校 男校. 在校運動量 平均 41.20 40.80 44.95. 標準差 28.07 28.43 28.03. 閒暇時運動量 平均 29.90 24.24 33.19 27. 標準差 29.59 24.37 31.24. 總運動量 標準差 平均 71.10 47.91 65.04 43.13 78.14 48.34.

(37) 混合校女 高中生 混合校男 高中生. 34.99. 21.77. 24.28. 23.07. 59.27. 34.51. 44.39. 32.65. 37.59. 35.69. 81.99. 59.55. 90. 80 70. 運 動 量 計 分. 60. 37.59. 33.19. 29.90. 50. 24.24. 在校運 動量. 24.28. 40 30 20. 41.20. 40.80. 44.95. 44.39 34.99. 10. 閒暇運 動量. 0. 圖 7 各組運動量平均計分圖. 身體活動量數據除顯示男生比女生有較多的活動量,在陳宜君(2007)針對臺北市 657 位高中生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以規律運動來說,男生有規律運動的百分比顯著較 高,而男生的運動參與程度也明顯高於女生,亦即男生會花較多時間去從事激烈的身 體運動,且無論是在校或閒暇時從事運動的比率也比女生多,在數據也呈現出各校學 生在校運動量都比閒暇時運動量來得高,可見得校園是學生從事身體活動的主要場 所,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閒暇時的休閒活動選擇是不同的,育部體育署(2013)資料顯 示,運動項目選擇方面,各級學校男生大多已籃球做為主要運動項目,其次才是自行 車或跑步,而女生則比較喜歡騎自行車以及快走或爬樓梯。因此除體育課外,欲培養 青少年運動習慣,應提供友善便利的校園運動空間,配合體育教師建立多元健康資訊 的交流,從活化校園運動風氣漸進帶動學生個人參與運動的頻率。. 28.

(38) 三、身體意象 (一)體滿意度 研究參與者全體平均值 28.6±6.4 分,單性女校 26.2±5.1 分;單性男校 29.5±6.8 分;混合性別校女生 26.3±5.5 分;混合性別校男生 29.9±7 分如表 6、圖 8。顯示出女生 對身體的滿意度較男生低,可能因為大部分青少年對於標準體重都有一把自己的量 尺,而這個標準與健康或客觀的標準無關,而是與主觀的認定有關,這種對身體不滿 意的現象是很普遍的,特別是女性對自己的標準更為嚴苛(伍連女、黃淑貞,1999;賴 香如等,2006),青少年對於自己身材的量尺會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響,例如:閱讀流 行雜誌者,對外表的評價及重視度較高(尤嫣嫣,2002),並在 Levine, M. P., Smolak, L., & Hayden, H. (1994)研究也指出 10-14 歲女學生閱讀流行雜誌與飲食態度行為的關係, 有近 70﹪經常閱讀的人表示這些雜誌是美麗和健美(fitness)訊息的重要來源。可見得青 少年對於自己外在的自我評判依據會受到媒體的影響,若自覺與理想形象差異越大, 則越可能造成對自我身體不滿意,因此在發育期間就用節食或不當手段從事減肥,或 者造成自信心不足的情形。. 表 6 各組身體滿意度與身體意象平均計分統整 身體滿意度 平均得分. 標準差. 身體意象 平均得分. 標準差. 全體. 28.06. 6.46. 89.72. 13.84. 女校. 26.21. 5.10. 87.37. 11.19. 男校. 29.57. 6.89. 92.20. 15.00. 混合校女 高中生. 26.31. 5.52. 87.41. 11.40. 混合校男 高中生. 29.96. 7.02. 91.63. 16.20. 29.

(39) 35 30. 身 體 滿 意 度 計 分. 28.06. 29.96. 29.57 26.31. 26.21. 25. 20 15. 10 5 0. 圖 8 各組身體滿意度平均計分圖. 身 體 意 象 計 分.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9.72. 87.37. 92.20. 87.41. 91.63. 圖 9 各組身體意象平均計分圖. (二)身體意象總得分 研究參與者全體平均值 89.7±13.8 分,單性女校 87.3±11.1 分;單性男校 92.2±15 分;混合性別校女生 87.4±11.4 分;混合性別校男生 91.6±16.1 分如圖 9。在 Furnham, Badmin, & Sneade 2002)發現女性通常比同年齡男性有較低的正面身體意象,知覺較低 的吸引力,對外表及體重有較高的不滿意。黃淑貞、洪文綺(2003)也指出對於身體意象 的評價,男生較女生正向;女生比男生更加關注外表及體重,長期追蹤時此種現象仍然 存在。各項描述統計的數據表現出男生的身體滿意、運動行為皆高於女生,與過去的 30.

(40) 研究相同 (陳美華,2012;Furnham et al., 2002; McCabe & Ricciardelli; 2005)。廖柏雅 (2004)也指出女學生較男學生容易經驗到個人內在阻礙(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及歸因, 如:人格、態度、情緒等)和環境阻礙(外在因素,如:經費、設施、場地等),可見得 女生在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所面臨到的個人困擾較多,情緒敏感也較高,加上運動場 域的雄性文化,可能會讓女生參與身體活動更加卻步。. 第二節 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的影響 身體活動量分數之統計結果顯示,校別與性別交互作用達顯著,F(1, 1975) = 5.118, p < .05, η2 < .01 ,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結果顯示,不同性別教育環境的女高中生, 在身體活動量在組間差異達統計顯著水準(t(787.50) = 2.24,p < .05,d=0.15),顯示單性 校女高中生的身體活動量,高於混合性別校的女高中生。與林珊伊、陳美華 (2012)研 究相符,單性教育環境的高中女生比在雙性教育環境的高中女生有較高的運動參與; 單性教育環境似乎有利於青少年女性的身體自我概念、運動期望價值及運動參。而在 不同性別教育環境的男高中生,其身體活動量組間差異並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 (t(1,014)=-1.13,p=.25);可得知男生並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性別組成不同,而造成身體 活動量或身體意象上的差異;在單一性別教育環境的高中男生的身體活動量明顯高於 女生(t(941.63)= - 4.43, p < .05 , d=0.28),在混合性別教育環境的高中男生的身體活動量 明顯高於女(t(733.83)= - 7.29, p < .05 , d= .49),顯示青少男的活動量都高於青少女與(陳 美昭,2005;陳忠勝、卓俊伶,2007;蔡白蓮,2009 ;鄭如芝,2009)研究相符。 女生可能因為在雙性教育環境男性的注視壓力, 導致對於自我的體型關注更高, 因而對自己肢體的表現會產生信心不足或顧慮過多而無法自在呈現,男生在運動場上 的競爭與強勢的表現也會讓女生不敢共用場地或者一起從事運動,但如果女生在同性 環境中從事運動,可能會因先天的差異感不再存在,而把專注力較集中於自己在運動 過程的進步與表現以及探索自我身體的感受。而女生透過運動體驗較高的自尊和決 心,感受到自我動力、學習堅忍不拔,並因而使個體感到自我效能與能力更高、對於 決策也更具信心(Richman & Shaffer, 2000),而 Hanson and Kraus (1999)也提出運動協助 年輕女性建立自信、成尌動機、獨立、及分析能力,而這些都是獲得事業成功必備的 特質。可見得運動對於女性的意義處除了促進生理健康外,對於心理層次的提升也非 常有助益。 31.

(41) 在教育部體育署(2013)101 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中的資料統計也顯 示,國高中男女生參加運動社團的比例差距達 16%,是各級學校中性別比例差異最大 的學級,體育課時數上,認為時數不足的男生 43.7%、女生 25.8%,認為時數足夠的人 數比率男生 28.2%、女生 41.1%,可以看出來男女高中生對於體育課時數是否足夠的感 受上是有差異的,男生普遍認為學校體育課時是不夠的,但女生卻普遍覺得時數是足 夠的,而在對於體育課的喜愛程度也是男生高於女生,累積運動的時間,不論在哪個 學級,男生比率亦比女生高。 Slater & Tiggemann (2010b)男生的運動行為高於女生,青少年正是身體發育的時間, 而女生發育時,脂肪會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較不利於運動,相反的,男生肌肉的增 加卻是有利於運動,因而造成有些體能表現有落差,例如:爆發力的表現,衝刺跑、 立定跳,男女生都會有不同表現,使女生感受到男生在運動能力的強勢,而在社會 文化意識影響的因素方面,女生參與運動較不被家長、師長或同儕所期望、又可能 受到言語嘲笑或害怕自己的女性氣質降低 (Chepyator-Thomson & Ennis, 1997) 等,甚 至認為的運動能力不足以進入運動場域,覺得運動場是男生專屬的地方,進而使女 生運動參與度降低,而運動與遊憩空間使用與分配的不平均,也可能造成青少女退 出運動(Green, 2002),進而對 其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James (2000) 觀察15-16歲女 學生在使用游泳池中的情形發現,大部份的青少女都會非常在意自己體態在游泳池 中的表現, 因而影響到參與度。. 第三節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意象的影響 身體意象分數之統計結果顯示,校別與性別交互作用未達顯著,F(1, 1975) = 0.241, p = 0.62, η2 < .01 ,進行主要效果比較,結果顯示,在單性教育環境中男高中生的身體 意象較女生正向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t(959.80)= -5.72 , p < .05,d=0.36),而在混合性別 教育環境中男高中生的身體意象也較女生正向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t(832.34)= -4.73 , p < .05,d= 0.29),顯示高中男生在身體意象的表現比高中女生高且較正面的得分,與之 前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尤嫣嫣,2002;文星蘭,2004;王麗瓊,2001;陳忠勝,2007; 蔡白蓮、卓俊伶、林靜兒,2008 ;Chen, 2010)。目前關於性別與身體意象的相關研究 大多指出男生身體意象比女生正向,而在媒體不斷強調女性身體各部位理想標準的情 況下,其所形成的龐大社會文化壓力,極易造成女性對自身體型的不安,對於女性之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 Many-body physics is essential for sub-keV detectors of neutrinos and dark matter. • High-quality many-body calculations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 Early experiences have long term impacts on brain power.. • Creative play and quality care make all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