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同對球隊的影響-以某大學女子排球校代表隊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認同對球隊的影響-以某大學女子排球校代表隊為例"

Copied!
1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認同對球隊的影響─ 以某大學女子排球校代表隊為例. 研 究 生:辛愛梅 指導教授:林伯修. 中華民國 104 年 8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認同對球隊的影響-以某大學女子排球校代表隊為例 2015 年 7 月 研 究 生:辛愛梅 指導教授:林伯修 摘要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旨在探究某大學一般生女子排球校隊的發展沿革,分析球隊成員人 際互動和認同,以及認同對球隊存續的影響力。研究方法主為田野調查和參與觀察,並 訪談歷屆排球隊長、球員和教練共六人。由觀察和訪談得到的結果如下:(一) 球員雖 不滿意教練選材與比賽時在場邊給予指導的方式,但教練隊球員的關心能緩解球員的不 滿與衝突的發生;從公領域的頻繁互動和私領域的密切相處可知球員間感情深厚,球員 藉著與他人的互動加深認同的知覺和層次,進而將對校隊身份的認同擴大至球隊,也滿 足球員追求安全感、人生意義以及女性運動員對情緒和人際關係的重視;私領域平行階 級的相處可能影響公領域學長學弟制的正常運作而產生衝突,動搖其維繫秩序與傳承、 教育的功能,但由於對球隊的認同以及女性運動團隊重視人際關係和情緒感受的人際相 處特性,所以能優先考量對方的感受、雙方的深厚交情以及對球隊最好的選擇,避免或 緩解衝突與衝突後的負面影響。 (二) 球員對校隊身分的認同始於想加入球隊的傾向, 隨著認同的加深進而內化球隊的思想和價值並用言行體現,藉由與其他球員的互動和對 校隊身分的認同,球員知覺自己為球隊的一份子之後,便會以視球隊的規範、目標和利 益納為自我的一部分,自發地為球隊而付出作為認同的表現,更會加強對運動的熱情產 生運動承諾,因此球隊出現困難時,也會盡力提供幫助以解決困境,進而幫助球隊存續; 但球員的長期投入和付出仍必須仰賴成就感和樂趣的獲得而延續。. 關鍵詞:認同、一般生校代表隊、人際互動、姊妹淘情誼、學長學弟制. i.

(3) Influence of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the Women Volleyball Team of a University July, 2015 Author: Hsin, Ai-Mei Advisor: Lin, Po-Shiu.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on-athletic women volleyball team of a universit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players, self/team ident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on the continuance of a team.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are field researc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previous captains, players and a coach of the team, a total of 6 people.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lthough players a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coach’s way of selecting people and the sideline instruction, the care from coach is able to ease their dissatisfaction and to prevent conflicts from happening. From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close contact in the private sp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ers is strong and deep. Players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and level of identity from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then the self-identity would be expanded to team identity, meeting the players’ pursuits of a sense of security, meaning of life, as well as the female athletes' focus of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wever, in the parallel class of private sphere, it could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chool mentoring scheme and create conflicts, affecting the order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However, with the team identity and the feature of female athletic team—emphasi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feeling—they can take other’s feelings, relationship, and the best choice of team as priority, avoiding conflicts or eas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onflicts. (4) Players’ team identity starts when they would like to join the school team. As the identity deepens, the thoughts and values of the team are internalized and shown through statements and actions.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layers and identifying with the team, players will view the rules, goals and interest of the team as part of themselves once they are aware of that they are part of the team. They will spontaneously pay out as a way to show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port commitment would be generated through stronger enthusiasm in sports. Therefore, when there are difficulties on the team, players will do their best to provide help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helping the team to survive. However, player’s long-term devotion still needs to rely on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fun to continue.. ii.

(4) Key Words:identity, non-athlete school tea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isterhood, hierarchy of seniority. iii.

(5) 謝誌 首先要感謝天主,感謝祢的安排讓我順利地考取師大休旅所,並在你的指引下完成 論文。還有我最親愛的家人,謝謝你們一路上的擔心、叮嚀,還有金錢、精神和行動上 無條件的支持。. 再來要謝謝伯修老師,總是能及時點出並解決我在課堂和論文上的問題,並在過程 中一步步引導我思考,幫助我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而在待人處事上的提醒和關於人生規 劃的建議也都讓我獲益良多。謝謝林文蘭老師和石明宗老師願意擔任我的口委,兩位老 師豐富且深入的建議不僅讓我更清楚論文不足之處為何,更讓我因此增加論文的深度與 完成度;仔細而完整的審閱也幫助我重新檢視論文的疏漏與未盡周延之處。謝謝教練和 整個球隊,謝謝你們二話不說地就讓我訪談、觀察甚至是參與練球和各種活動,使我得 以收集許多珍貴的資料,進而完成論文。 謝謝堪稱地下指導教授的稼棋學姊即使在百忙中仍然抽空指導我,並在許多論文與 時程上的細節上再三提醒我,使我最後幾個月的論文進度進展神速。謝謝范姜學長、伯 辰學長、Alen 學長、Ohji 學長、Eric、冠閔、阿德、俐毅和同門的夥伴們,你們的義 氣相挺是最有力的後援;謝謝鳳禎學姊、恩琦學姊以及其他學長姐的熱心幫忙;謝謝學 弟妹和同班同學,簡單但真誠的打氣和關心總是能讓人再次打起精神。謝謝辛苦的助教 們幫我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使我們能更心無旁鶩的完成論文。謝謝陳一雅,從口試前 的準備到最後 APA 的修改和送印都多虧有你的幫忙;謝謝曼亭屢屢在我需要影印紙本的 時候伸出援手;謝謝明心姊總是以最快高速完美翻譯我的各種急件委託;謝謝鷰在關鍵 時刻的幾句話,那正是當下我最需要的東西。. 謝謝最親愛的你,謝謝你一直以來的關心和幫忙,讓艱苦的過程也都變得輕鬆快樂 許多;謝謝你一如既往地的貼心,替我打點生活、幫我儲備戰鬥補給品;謝謝你的陪伴 和照顧,讓我有源源不絕的能量繼續前進,謝謝你願意讓你成為我美好的未來。最後要 再次謝謝一路上幫助我的每個人,很高興求學完成論文的路上能與你們相識,這份特殊 的革命情感我會牢牢記在心裡,三年來麻煩大家了,未來也繼續拜託各位囉!. iv.

(6) 目. 次. 摘要....................................................................................................................................................i 英文摘要 ......................................................................................................................................... ii 謝誌..................................................................................................................................................iv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一切的開端:相遇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2 第三節 問題意識 ............................................................................................................ 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4. 第貳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運動教練 ........................................................................................................... 6. 第二節. 女性運動員團隊文化 ....................................................................................... 7. 第三節. 用象徵互動主義定義人際互動 ....................................................................... 9. 第四節. 衝突理論 ......................................................................................................... 10. 第五節. 認同理論 ......................................................................................................... 12. 第六節. 球隊組訓、經營和管理 ................................................................................. 19. v.

(7) 第參章 事前準備-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質性研究 .......................................................................................................... 23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 ...................................................................................................... 24 第三節 資料取得與運用 .............................................................................................. 2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8 第五節 研究者立場 ...................................................................................................... 29 第六節 研究步驟 .......................................................................................................... 30 第七節 研究可信任度 .................................................................................................. 31 第八節 章節安排 .......................................................................................................... 32. 第肆章 球隊的組成:教練我們想打球!………………………………….33 第一節 對排球的堅持-球隊成立起源 ...................................................................... 33 第二節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學校資源有限造成的困境 .......................................... 36 第三節 球隊都在做什麼-球隊運作模式 .................................................................. 42 第四節 這是一支怎樣的球隊-球隊文化 .................................................................. 49. 第伍章 預賽:人際互動中的階級與衝突………………………………….53 第一節 光鮮亮麗下的陰影:摩擦與衝突 .................................................................. 53 第二節 球隊堅實的後盾-深厚的感情 ...................................................................... 68 第三節 支撐球隊的骨幹:隊長和學長學弟制 .......................................................... 76. 第陸章 複賽:全心投入-認同的建構………………………………………87 第一節 為什麼想加入球隊 .......................................................................................... 87 第二節 因為我是校代表隊球員 .................................................................................. 88 第三節 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 ...................................................................................... 90 第四節 對球隊的承諾 .................................................................................................... 98 第六節 比賽會結束-但認同會延續 .......................................................................... 104. vi.

(8) 第柒章 結論:球落地的剎那-終點與起點的交錯..……………………...108 第一節 一番波折後的正軌 ........................................................................................ 108 第二節 對現有運動團隊研究的回應 ........................................................................ 11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113. 引用文獻……………………………………………………………………...115. 附錄一 訪談大綱…………………………………………………………….122.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示例)…………………………………………………..124. vii.

(9) 表次 表 2-1 假造或間接的衝突型態.............................................................................................. 11 表 2-2 Marcia 自我認同狀態 .................................................................................................. 16 表 3-1 個案研究方法分類表.................................................................................................. 25 表 3-2 訪談大綱審查之學者專家名單.................................................................................. 32 表 4-1 歷屆隊長與球員簡表.................................................................................................. 34 表 4-2 練球示意表.................................................................................................................. 44 表 4-3 隊內職務分配表.......................................................................................................... 45 表 4-4 隊費來源示意表.......................................................................................................... 46 表 4-5 年度重要比賽時間表.................................................................................................. 48 表 4-6 球隊年度行事曆.......................................................................................................... 48. viii.

(10) 圖次 圖 3-1 研究步驟.................................................................................................................... 30. ix.

(11) 第壹章 緒論 「巧合是上帝不想簽字時所用的匿名。」 – 啊納托爾‧法郎士 (文學家). 第一節 一切的開端:相遇 大一入學時,我便屢屢為宿舍前室外排球場總是人滿為患的景象所震驚。主要以體 育教學和校隊練隊練習所用的室內排球場也總是能見到系隊或是學生利用中午吃飯的 時間和各種空檔練習的身影,可見學校學生對排球活動的熱愛。又,依據教育部體育署 《101 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101 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102 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102 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的資料,大專校院運動中,排球競賽數量與學生參與比率皆位居第二;女生排球運動代 表隊的總數則僅差前兩名田徑與桌球九十四隊一隊而居於第四,可見全台大專學生對排 球運動的喜愛和投入。 本研究的的起點,源自大四那年系際盃我和排球的相遇。雖然自己在過去二十二年 裡幾乎完全沒有接觸過排球,但在當時怎麼算都少了一個人的情況下,同班好友也只能 硬著頭皮,相信我的運動能力會使我成為最佳的第六人。而如此陰錯陽差的發展和命運 的巧合卻意外的碰撞出驚喜的火花。 同班好友是當時學校女子排球隊的隊長,由於我們的住處相近,因此在她有練球的 晚上,我常繞到排球場問她要不要一起回家。在排球場上,偶爾可以看到教練出現親自 指導隊型的練習,但大多映入眼簾的景象卻是已畢業的學姊在場邊指導、做出各項指示, 而場上六、七個身影不停來回奔波,不論是練習攻擊、防守還是發球,就算休息時也大 都要負責遞球和撿球,絲毫不敢怠惰,顯見畢業學姊的「權威」。 「還要練很久嗎?」,我走近好友的身邊用氣音悄悄地問,「嗯,還要一陣子……」 她氣喘吁吁地繼續攻擊的跑動,一邊有些歉意地回答我。大專盃轉眼在即,除了增加練 球天數,不練球的時候也幾乎都要跑步或進行重量訓練。因為密集的訓練導致她每天回 家幾乎都得洗完澡之後就馬上倒頭就睡;但又因擔任隊長,和已畢業的學姊在職務屢有 摩擦,而常常必須處理隊務到半夜;再加上賽前的密集訓練,更是讓體能有些不堪負荷, 瀕臨受傷邊緣。 當時我除了陪在她旁邊聽她抒發心情外,實在也沒有其他辦法能幫助她解決這些龐. 1.

(12) 雜繁複的事情。但也因為如此,我開始慢慢的與其他排球隊球員熟捻起來,但越是瞭解 這個球隊,我心中的疑惑卻反而如雨後春筍一般接二連三冒了出來。 為什麼隊員們願意承受如此密集和艱苦的訓練?為什麼教練不常出現在球場親自 練球,反而大都由已畢業的學姊無償帶領球隊?而學姊在隊上的定位和職權到底為何? 在教練較少親自出現練球,又無法獲得學校在行政和經費上充足支持的內憂外患之下, 這支球隊為什麼始終可以不至解散,甚至維持每年都能打進複賽的成績? 大四那一年,參加了排球系際盃後,我踏入排球的世界,還因此拿了一座系際盃冠 軍,同時結交了許多喜歡排球的好朋友,最後,這群帶領我進入排球世界的人甚至成了 我論文的報導人。 因為和這群同好以及排球的相遇,才讓我擁有了這麼多采多姿的回憶和一項令人終 生沉迷的興趣。現在,讓我回到故事的起點,聽我娓娓道來這些精彩故事吧!.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某大學一般生女子排球隊之教練、已畢業球員、在學球員、與相關之人物 和事件作為研究範圍,希望能更加深入了解受訪者之觀點與心境,並盡可能還原事件發 生經過,資料收集的範圍也包括球場上的互動與球場下的相處,除了觀察球隊的運作如 練球、比賽並親身參與球隊的重大比賽和活動,如大專盃、校友盃,更藉由觀察球員在 球場下的人際並與之互動以進行更深入的瞭解。而本研究進行調查的時間為民國102年3 月至民國104年6月,所概括之隊史時間為民國84年至民國104年6月。. 第三節 問題意識 一、藉由收集、分析報導人的訪談,描繪出球隊發展的歷史沿革脈絡與架構組成。 二、經由訪談報導人與在不同場域中實際觀察、參與的過程中,探究球隊經營文化與面 臨存續困境的原因。 三、探討球員對自身以及球隊的認同為何? 四、探討球隊能克服困境,持續運作之因素. 2.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主要為名詞釋義,將定義大專一般組校隊、排球隊、以及學長學弟制在本研究 中所代表的意義。 一、 大專一般組校隊 (乙組) 一般組校隊即為不具體育資優生或體育保送生之資格的大專生,也就是過去俗稱的 「乙組校隊」,教育部明文規範的大專一般生資格詳列如下: 登記註冊參加比賽之運動員以各校當學年度正式註冊在學之學生 (教育部頒布之 正式學制者,選讀生、先修生、補習生、空中補校、僑生專修班及各種短期訓練班學生 不得參加)。軍、警校院以正期生及專科部學生為限,空中大學之運動員必須是當學年 度正式註冊選課之學生始得參賽 (需檢附參賽運動員註冊繳費證明及選課單影本)。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參加一般組: (一) 體育運動相關系所之學生。 (二) 以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進入大專校院之高級中學及 職業學校 (以下簡稱高中職) 學生及國民中學升專科學校五年制 (以下簡稱五專) 之入學學生,含甄審、甄試、單獨招生、轉學 (插班) 考試加分等 (經轉學插班考 試者,如原參賽組別為一般組或乙組者,不在此限)。 (三) 以入學管道採計運動技能測驗或成就者。 (四) 曾具社會甲組 (企業聯賽及全國運動會會內賽) 或職業運動員資格者。 (五) 高中職時期獲得全中運或本部升學輔導指定盃賽 (排球) 前八名運動員。 (六) 高中職及五專以上曾入選各運動種類之國家 (含地區) 代表隊運動員,參加 國際運動總會舉辦之正式錦標賽者 (含世界盃、世界錦標賽、世青、世青少、亞洲 盃、亞洲錦標賽、亞青、亞青少、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亞洲青年運動會),惟身 心障礙比賽之國家代表隊,不涉上述一至四目者,得參加一般組。 (七) 本會所屬各會員學校現就讀於研究所之學生,若就讀大專校院時曾具備上 (一) 至 (六) 資格者,須報名參加公開組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2014)。 綜合上述,大專一般組校隊即為非體育運動相關系所之學生、不具社會甲組或 職業運動資格、在大專前的求學生涯,皆未獲得全中運及指定盃賽之前八名,且從 未選上國手者之正式註冊的大專生。 二、排球隊 (volleyball team) 依據國際排球協會規定,球隊的組成,每隊最多包括十二名球員、一名教練、一名. 3.

(14) 助理教練、一名運動防護員和一名醫師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2005,頁6)。此規定適用 大小正式比賽,國內目前也依照此規定作為比賽人員數量限制的依據。 三、學長 (學弟) 制 (hierarchy of seniority) 學長與學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學長是對年級或年齡較高同學的尊稱 (教育部國語 推行委員會,1998) ,學弟則是年級或年齡較低的同學。 球場中的社會組織原則常由兩種特質構成:「先賦地位的年齡」 (即「學長」) 、 「成就地位的球技能力」 (即「好手」) 。既崇尚學長制的社會階序,更奠基於球技能 力來決定出賽機會與在球隊中的地位。當轉換到不同球隊或下一個教育階段,均會重新 界定新的階序地位。 「 階序」作為在球隊中區辨高低、凝聚我群意識和勞動分工的分派, 同時發揮社會支持和社會控制的雙重效果。學長制與球技論共同掌控球隊運作的生產資 源,也潛藏矛盾性,需藉由其他文化機制 (競賽遊戲或運動儀式) 來調解與緩衝,從而 打造出球員的階序意識 (林文蘭,2011) 。 而本研究中所指稱的學長學弟制,則是代表因為年齡的先賦地位,而在球隊中形成 具有一定約束力的階級分層模式,也代表球隊的倫理規範、價值與其行為模式的機制。 而此處的學長指的是年級較高的球員,學弟則是年級較低的球員;且不因為學長學弟等 名稱而有指明性別之疑慮,而是將此代稱定義為前輩與後輩的關係。.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依教育部網站所於75年02月03日公布的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可知教育部對推廣 學校運動代表隊成立的重視,以及對校際體育活動參與的鼓勵。而教育部為提倡排球運 動風氣與增進校際運動交流,於77學年度開始辦理大專校院排球運動聯賽,是目前大專 校院最主要的排球賽事,83學年度後加入女子排球,94學年度後與籃球、棒球、足球合 稱大專四大聯賽,皆由教育部指導辦理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1988)。比賽的分 級在2005年的改制之後,便明確分出沒有任何體育資優生的一般組與其他組別,足可見 教育部對大專一般生校代表隊的重視與推廣。 然而,2015年三月時,我以「大專排球一般生/組校代表隊」、「大專一般生/組校代 表隊」,「大專一般生/組校隊」,「大專排球運動員」,等字詞搜尋,僅有一篇「大專校院 女性參與運動校隊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陳麗蘋,2004),以非體育資優生之大專女性 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瞭解影響參與球隊的動機。其中在吸引大專女學生參與運動 校隊的研究結果中可發現,對排球運動的喜愛、自我技術的提升以及團隊凝聚力和成員. 4.

(15) 間的感情皆是大專女性的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的原因,此結果與本研究一部分結果相符。 少數研究對象包含一般生球員的研究,都為使用統計方法與各級選手進行比較,並與認 同沒有直接的關連。而有關排球體育資優生校代表隊認同的研究較多,但也都以問卷及 統計方法進行研究。由此可知,即使教育部有意推廣一般生校代表隊,國內的研究仍然 缺乏。 在我所研究的球隊中,因為學校行政上支援的不足,而導致球隊自組訓起便遭遇各 種困境,甚至一度瀕臨解散邊緣。最終,球隊不但沒有解散,且連年在大專盃中挺進複 賽,因此本研究希望探明球隊克服困難的過程與成功的因素,除了希望能對有相似處境 的球隊提供參考,使更多人正視大專一般生校隊可能面臨的困境,也希望能對提倡及推 廣排球運動及大專一般生校代表隊有所助益。. 5.

(1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將定義運動教練之角色;第二節說明何謂運動文化與女子運 動員間特別的姊妹淘情誼;第三節用象徵互動主義定義人際互動;第四節定義衝突及其 發生原因;第五節說明認同的相關理論;第六節整理球隊組訓、經營和管理的相關文獻; 第七節則就研究結果和發現回應現有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運動教練. 在運動組織中,居於領導位置的教練,無庸置疑是比賽隊伍中重要的角色。教練的 工作是高度冒險、高度挑戰、高度創新及高度複雜的,在運動場上的教練必須承受大的 壓力。教練工作的複雜與難為,不只是肩負著上級主管單位的壓力,還有社會大眾的期 盼及運動選手的要求 (劉一民,2005,頁 101) 。 Seefeldt曾提出教練所需扮演的角色有:規劃者、教師、勝利追求者、運動傷害急救 及醫護諮詢者、士氣激勵者、體能訓練者、保護者、父母、朋友等角色。此外,運動教 練還必須扮演多種角色,如配合學校單位的行政業務、兼任體育教師、選手訓練與管理、 爭取選手成績與升學、進修專業技能、績效評估與升級、與家長溝通和配合、甚至選手 生涯發展……等等,種種人事物皆有可能成為運動教練工作的壓力 (引自林冠君, 2006) 。 排球場是排球球員盡情揮灑的舞臺,球員表現亦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目光焦點的 邊緣,則是竭盡心智貢獻己力的教練。Hartman (1981) 指出,運動指導者最大的工作壓 力是經費預算、持續競爭的訓練計劃、被聘用與被辭職、政策的決定、及時處理文書工 作等 (引自謝艾萍,2007,頁21) 。 Ralph.J .Sabock 則認為教練是球賽勝負的操盤者,必須肩負選手生活常規、經費籌 募、球員來源、訓練、臨場調度、戰術運用、謀略、球隊企圖心等壓力。而大學一般生 校隊之教練,若由學校體育教師兼任,更容易因此造成多重壓力,像是上課時數壓力、 比賽來文的簽辦、經費預算的籌措、訓練場地的安排、球員訓練時間與訓練計劃、參加 比賽住宿飲食的安頓、比賽交通工具的安排、球員比賽臨場的心理因素掌控、戰術的執 行等 (引自謝艾萍,2007,頁11) 。 因此,由文獻的分析和整理可知,教練可以說是影響勝負的關鍵,除了訓練內. 6.

(17) 容的制定,戰術的編排,還需要一手包辦球員的生活輔導和各式諮詢。而肩任體育教練 不但需要配合學校的行政業務,還須顧及自身專業技能的進修、學校的績效評估與升級 等等,而學校的經費預算與政策的決定更是教練壓力壓力的來源。教練的重要性與角色 的多元性可見一斑。. 第二節. 女性運動員團隊文化. 一、運動團隊文化 不同的運動團隊常有著不同的團隊文化以及不同的處事行為模式。很多事情的發生 在甲隊往往是正常、合理的行為處理方式。但是,在乙隊卻會被視為奇怪且異於常人, 甚至是不合理的現象。而此現象就是該隊的規範與習慣,又可稱為運動團隊文化 (高三 福,2001 ) 。著名的運動心理學家 Martens (1987 ) 指出,運動團隊文化是一個團隊做事 的方式,是滋養團隊心理的社會工程 (social architecture),與建立團隊成功的氣氛有關 (引自謝明輝,2012 )。Yukelson (1997) 則引述團隊文化一詞,認為團隊文化是成功團隊 的核心要素之一 (引自謝明輝,2012 ) 。此外,高三福等 (2002,24 頁) 認為運動團隊 文化是貼近本土運動團隊價值觀的理論,其將它定義為「團隊此一社會的價值判準,團 隊價值觀構成團隊全體的「好或壞」 、 「行或不行」 、 「接受或拒絕」的判斷標準,團隊全 體成員在共享的價值體系下,進行各項認知、思考與行為選擇」。 由此可知,運動團隊文化其實就是球隊的規範和習慣,也是球隊行事的準則和判斷 事情的依據,更是成功團隊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姊妹淘情誼 英國牛津字典 (2008) 把姊妹淘情誼定義為「擁有共同目標想法的女性間的一種親 密忠誠的關係」。姊妹淘情誼的展現正是女性同儕的共患難同享樂,彼此互相關心信任 與無條件支持。 文 化 女 性 主 義 的 「 關 係 中 的 自 我 」 (self-in-relation) 理 論 (Jacob, 2000; Jordan, Kaplan, Miller, Stiver, & Surrey,1991) 正可解釋姊妹淘情誼 (引自魏 池伊、高三福,2011) 。根據「關係中的自我」理論,不同於男性的強調獨立、與人分 離的自我(separated self),女性的特質注重人際關係,且女性擁有和他人建立關連自 我 (connected self) 的特質,也是一種重視關係的自我 (relational self) 特質 (劉珠利,2003, 2005;Jordan et al.) 。相較於男性,姊妹淘情誼的特性是情緒的與依賴的,而「關係中. 7.

(18) 的自我」理論,可以用來說明女性特質的「情緒導向」(emotional-based) 與「相互依賴」 (interdependence)。 Stiver (1991) 認為女性間的依賴是一種「同理的依附關係」(empathic attachment), 也是一種情感的相互交流。因為女性從小就被訓練,被鼓勵要照顧別人,當女孩表現出 「照顧」「同理」別人情緒的行為時,通常會得到鼓勵而增強這種行為表現。因此,絕 大多數的女性,終其一生,都未曾以「自主」和「分離」當作是發展的目標。而「同理」 及「互相依賴」才是女性成長過程中被培養出來的能力。簡而言之,女性的自我認同歷 程中,容納了許多的情緒以及相互依賴與同理的成分,形成女性之間姊妹淘情誼的內涵 (引自魏池伊、高三福,2011) 。 Carroll (2002) 和 Nowicki,Yaughn (1999) 進一步舉例說明,例如:女性運動員在團 隊既是競爭的角色,同時也是合作的伙伴,因此,女性運動員間樂於分享運動場上的喜 悅與挫折。下場後,女性運動員會透過聚會、購物、聊天、開誠布公地分享自己的私事, 分擔感情糾葛,生活壓力,Benenson (2000) 等學者也認為這種長期相處造成的深入親 密感與參與感,在女性團隊中更加顯而易見,較容易維持一輩子,也會因擁有共同話題 而成為生活上的摯友 (引自魏池伊、高三福,2011)。 魏池伊、高三福 (2011) 也提到 Morgan (2003) 指出「姊妹淘」的友愛、忠誠與信 任的關係,雖然美好卻脆弱,必須小心維護。Carroll (2002) 和 Ortmann,Tichy (1999) 也 主張,由於女性的情緒導向,女性隊友們在相處時,若每位隊員都能發揮表達正向情感 的特質,彼此關懷對方,形成的姊妹逃情誼能讓女性運動員感覺處在安全的狀態。但是 若不能相互同理,只顧著宣洩負面情緒,造成隊友間的關係或情緒不協調,可能會形成 難以處理的嚴重衝突而不利團隊的磨合,故情緒在女性運動團隊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如同 Pendleton (2001) 所提到「相處和諧的球隊,才是她們想要的」 ,讓女性運動員彼此 感受到像家庭一樣 (family-like) 的自在的氛圍,而不是彼此競爭互相比較,可能才是女 性運動團隊的核心。 由此可知女性運動團隊不只容易發展出因為有共同目標而產生的親密與忠誠感,且 相處起來易相互依賴,成為以情緒為導向的人際關係。而女性的自我認同歷程中,容納 了許多的情緒以及相互依賴與同理的成分,也進一步形成女性之間姊妹淘情誼的內涵。 且這種長期相處造成的親密感與深入的參與感,在女性團隊中更加顯而易見,通常這種 情誼也較能維持長久,也會因擁有共同話題而成為生活上的摯友。但若不能以同理心相. 8.

(19) 互關懷,造成隊友間的關係或情緒不協調,形成難以處理的嚴重衝突,便有礙團隊的磨 合,故情緒在女性運動團隊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節. 用象徵互動主義定義人際互動. 陳向明 (2002) 依質性研究不同的「傳統」特性分類後歸類出五種理論方法,依序 為:一、生態心理學;二、整體民族誌;三、交流民族誌;四、認知人類學;五、象徵 互動主義。雖然依各自著重的特性側重不同的研究面向,但仍都以一整體的角度探討某 一場域中特定群體的互動及文化,與本研究域探討之人際互動極為類似,以下則就最貼 近本研究的象徵互動主義概述之。 象徵互動主義認為,個體的經驗必須得到與他人互動的中介,意義是個體在與他人 的互動中創造出來的。這些意義不僅幫助個體獲得自我意識,而且被個體用來達到自己 的既定目標。人與動物不同之處就在於:人不僅生活在物質環境中,更活在符號裡。某 一件事對一個體是否有意義、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有意義─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他人就此事對此人採取的態度和行為 (陳向明,2002,頁 72-78) 。 根據G.米德的理論 (1992),人的自我包括兩個方面: 「主我」與「客我」 。 「主我」 代表的是自我主動性、生物性的一面,是個體對他人態度所採取的回應;「客我」是個 體適應群體的傾向,是自我關於他人對自我形象的心理表象。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是一 個過程而並非一個實體,在這個過程中自我中的「主我」和「客我」通過內在的對話相 互互動。 「主我」既召喚「客我」 ,又對「客我」做出響應,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出現在社 會場景中的「人」 (引自陳向明,2002,頁 78) 。 象徵主義認為,個體和社會是兩個不可分離的部分,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換言之,社會是由行動著的個體所組成,所謂的「社會」就是這些個體行動的總和。象 徵主義研究的焦點主要放在個體互動的過程以及它們看問題的視角上,特別是個體之間 如何互相接受彼此的視角、在具體的互動情境中如何學習意義和符號。此類型研究的主 要思路是通過對符號互動的過程進行描述,從而達到對人行為的理解。研究者必須採取 同情的內省和解釋性理解的方式,進入並體驗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象徵互動主義的研 究設計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前期的資料分析通常為後續的資料蒐集和分析工作提供 導引方向 (陳向明,2002,頁 78-79) 。. 9.

(20) 由上述可知象徵互動主義清楚定義本研究欲探討的幾項重點如:角色形成 (「主我」、 「客我」、通過互動創造)、互動和個體行為的總和即為「社會」組成的一部分─亦即本 研究欲探討的球隊團體,故選其作為本研究定義之理論。. 第四節. 衝突理論. 瞭解了教練的角色、女性運動員相處的特性以及球隊文化的形成後,在觀察球隊中 的互動時發現了教練和球員以及已畢業學姐和球員間的衝突,故進一步找尋相關理論討 論、解釋團隊角色間的衝突。 一、定義 汪明生、朱斌妤兩位學者認為 (1999,頁 4-5) 衝突是指兩個 (含) 以上相關聯的主 體,因互動行為所導致不和諧的狀態。衝突也可以解釋成人際之間的矛盾反應,而有了 矛盾後是否會產生衝突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及時調整心理環境和心理結構 (穆憲,1994, 頁 118-119) 。衝突之所以發生可能是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 對若干議題的認知、意 見、需求、利益不同,或是基本道德觀、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所致。廣泛地來說,由於 社會上資源和權力稀少,無法平均分配,再加上個人特質、社會地位與價值結構上的差 異,不免帶來不調和甚至敵對性的互動,衝突便由之不斷產生。 衝突是一種情況,使無論個人或團體皆處在某種認知的威脅下。這些目標通常與個 人的欲求有關,而這些認知的威脅可能是真實存在或想像的 (汪明生、朱斌妤,1999, 頁 4-5) 。 二、衝突的因素 美國諸多學者 (Creighton,1980;Moore,1982;Amy,1987;Bisno,1989) 曾分 別探討紛爭的根本原因,其所歸納的原因包括︰ (一)程序衝突 (procedural conflict) (二)資料或資訊衝突 (data or information conflict) (三)價值判斷衝突 (value conflict) (四)利益衝突 (interest conflict) (五)關係衝突 (relationship conflict) (六)情緒衝突 (emotion conflict) 其中,利益會激發人們的動機,它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它不但與個人的慾望 有關,也與其角色、地位有關。利益也包括施行和政策上的議題,和在角色、需求以及. 10.

(21) 資源上的應用。情感則包括生氣、憤恨、害怕、拒絕、焦慮與喪失。價值是無形的,它 代表主導行為、根深蒂固的是非觀念。還有一些假造和間接的衝突型態,如表 2-1 所列 (汪明生、朱斌妤,1999,頁 5-6) 。. 表 2-1 假造或間接的衝突型態 錯誤的團體. 當一個團體歸咎於錯誤的團體. 假定起因. 當一個人在一種權威的體系中被責難,而被責難的緣由是由 另一種權威體系的成員所引起的。. 錯誤認知與誤解. 兩人溝通失敗,因此假定意見分歧,事實上卻可能是一致的。. 錯誤的謠傳. 不願以權威式的危機衝突責難他人,取而代之的是以較少的 權威。. 資料來源:汪明生、朱斌妤 (1999) 。衝突管理。台北︰五南。. 穆憲 (1994,頁 120-121) 則認為,要確定人際衝突的構成因素,需先探明發生的原 因。各種衝突可能有各式不同的具體原因,但在大量的衝突現象中,仍能歸納出某些導 致衝突的共同因素。主要可以從人格因素、態度因素、期望因素、認知因素幾個方面進 行分析 (穆憲,1994,頁 123)。 (一) 人格因素 人格就是人的個性,是一個人所具有各項比較重要和保持較久的心理特徵的總 和,也是決定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各種心理差別的基本因素。人格包括一個人的 氣質特徵、興趣和性格特徵,而一個人生存的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職業、 社區以及人際交往的環境,時刻都在影響著人的個性特徵。此外,社會經歷與社會 經驗對個性的作用也十分明顯。 (二) 態度因素 社會態度也是導致衝突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態度就是人們在社會中形成並體 現出價值觀的主張和意願。而社會態度的差異往往集中表現在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 人群之間出現的衝突,常是因為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認識觀點上所形成的鮮明對 立造成的。 (三) 期望因素. 11.

(22) 人們之間在期望水平、期望取向的差異也是引起衝突的一個原因。期望是人們 對未來狀況的一種評價,也可以說是人們對自己行為努力的結果所作的一種規劃。 當期望水平不同時便容易引發衝突。 (四) 認知因素 人的社會認知水平也是導致人際衝突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認知,是指人們在 社會實踐中,根據已有的經驗,對已出現過事物的再確認,或者再評價。具有不同 認知水平的人,在相互交往或者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就容易產生衝突。 了解衝突發生的原因,等於找到了解決衝突的辦法。如果可以在人格、期望、社會 態度、社會認知方面鍛鍊、提升自己,努力在這些方面協調與他人的關係,自然就能避 免衝突的發生 (穆憲,1994,頁 121-124)。 消除衝突並不是人際交往的目的,只是為了能有更好的相處之道、創造良好人際關 係的一種途徑和手段。而若有對衝突的全面認識,就能知曉衝突分成合理與不合理,正 常和不正常的區別。若一個團體中,人們因為對某個問題的認知不同、觀念分歧,再加 上社會習慣上的差異而起了衝突,就是正常且合理的衝突。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其他不合 理且不正常的衝突 (穆憲,1994,頁 124)。 產生矛盾和衝突不外乎是因為人格特質的多元、價值觀的不同、所抱持的期待有落 差、以及過往經驗的差異。消除衝突並不是一段人際關係中所追求的最終目的,而是為 了能有更好的相處與人際關係的途徑和手段。雖然因為對某個問題的認知不同、觀念分 歧,再加上社會習慣上的差異而容易產生衝突,但這樣的衝突正常且合理,球隊中常發 生的矛盾與衝突也是如此。 而上述理論所定義的衝突類型與發生原因與我所觀察到的行為最為符合,因此從眾 多衝突理論中選為分析解釋本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五節. 認同理論. 而在瞭解了團隊中的文化、角色、互動以及衝突之後,本節將從個人層面分析個人 認同與團體的關係。 一、從自我概念到認同 Carron,Hausenbla 和 Estabrooks (2003) 指出,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可以說是運動 員認同的理論基礎,且自我概念與認同 (identity) 頗為相似,但後者較偏重於多面向自. 12.

(23) 我概念的整合描述,Fox (1997) 也主張,認同是個人的價值觀 (value)、信念 (belief)、 自我知覺 (self perception) 及行為 (behavior) 的整合,進而構成了一個持續、調和與可 辨識的自我 (引自何篤光、吳政隆,2014) 。從 Cooley 與 Mead 對自我概念的解釋可知, 個人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會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或 自 我 意 識. (self-consciousness) 到自己是由許多的角色所組成 (引自涂馨友,2014)。Adams 與 Marshall 也指出自我認同是個人內在與社會文化脈絡互動下,所形成的自我知覺 (引自 涂馨友,2014)。當前有關「自我認同」概念的界定,多採用 Erikson 的論述,即個體藉 由實地的探索及實踐,認清自己在各種社會脈絡中的特定角色,知道自己的需要、愛惡 與動機,據此建立生活的理想與目標,以及在自己理想的引導下追尋既定的目標,藉以 呈現自我價值與重要性 (林雅容,2009;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 因此,McCall,Simmons (1978) 和 Fox (2002) 表示,在特定社會情境中,某些人會 選擇性地表現出,代表自我角色的特徵與行為,即為角色認同 (role identity)。然而, 個人所知覺到的眾多角色之間,皆有不同的重要性高低順序排列,即所謂的角色顯要性 (role identity salience);若某人知覺到運動員的角色極其重要,或對運動員抱持較高的角 色認同時,則會提高運動參與行為的可能性 (引自何篤光、吳政隆,2014)。因此,Curry 和 Weaner (1987) 認為角色的認同程度與實際行為的產生,應具有程度的關聯性 (引自 何篤光、吳政隆,2014)。 有關學者對「認同」的定義,彙整歸納分述如下: (一)「認同」是一種行為與心理的傾向 趨向於楷模的行為表現認同是表現於行為的傾向,如認同是「想成為某人的傾向」, 可解釋成一個人想尋求和另一個人在某方面有相似的傾向。同時認同也是一心理傾向, 此傾向會使其在思想、感覺、態度及行動上模擬他人,這種對他人的整個人格所產生的 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學習即為認同作用 (張春興,1987) 。 (二)「認同」是一種心理過程 認同是一種為增強和其認同對象一致性的過程。是一種心理過程,藉由此過程,個 體的行為使他去堅定他和另一個人相似的知覺。在社會心理學上的認同,是將自己和其 他個體或參考團體緊密聯繫在一起,並採取他們的目標和價值,及設想其分享他人或團 體的經驗之過程 (張春興,1987) 。而認同的對象可以只限於對某一個人,也可以擴大 為團體。. 13.

(24) (三)「認同」是一種價值內化的過程 認同於某一對象的過程,會將該對象的思想、價值等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價值, 如 Parsons 指出認同是接受一套價值模式,並將此價值模式內化到個人心中的學習過程 (朱龍祥,1997)。 (四)「認同」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Bandura (1969) 指出,認同是一個人將其思想、感情與行動採取所認定的對象的形 式展現出來。亦是一種社會化程序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在個人社會化程序中,選擇他人 的行為,內化於自己的行為體系中。 整理自我概念和認同的文獻可知,其實自我概念與認同頗為相似,但認同較偏重於 整合各個面向對自我概念的描述。而經過歸納整理各學者的論點之後,可以將認同分為 四個階段,認同一開始只是想成為某人的傾向,再來則會將這種傾向提升為增強自己與 其認同對象的一致性,接著會內化該對象的思想和價值,最後用所認定對象的行為模式 展現出來。 二、團體認同 Tajfel 和 Turner (1986) 的社會認同理論 (Social Identity Theory) 認為,個人的自我 概念(self-concept) 不僅反映了個人獨特的特質,亦包含了其所屬的社會團體的特質。陳 彥君 (2013) 指出 Ashforth,Mael,Dutton 和 Foreman 及 Wetten 等學者認為的團體認同, 是指團體成員對於身為團體一份子的知覺,並以其團體身分來進行自我定義;也可以說 是個人在比較其個人特質與團體特質之間的相似程度後,產生一致趨同的結果。當個人 對於一個團體的認同愈高時,他愈會將團體的價值觀、規範、目標和利益納為自我的一 部分。Hogg (2003) 和 Tajfel 以及 Turner (1986) 等學者則認為,經由上述的過程後,自 我認知會從「我」提升為「我們」(引自陳彥君,2013) 。因此,個人會自發地為團體而 付出,並致力於團體的利益。 個人之所以對一個團體產生認同,主要是出自於兩個基本動機:自我拉抬 (self-enhancement) 和降低不確定性 (uncertainty-reduction) 。陳彥君 (2013) 指出前者是 因為個人想要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提升自我的尊嚴;如果一個團體的特質有助於提高 個人的自我評價,基於自我提升動機,他會對團體產生較高度的認同 (Janssen & Huang, 2008) ;後者則是想要透過對某些東西的依附,減少因為變動造成的不確定感。此外, 認同也可以滿足許多的個人需求,包括:安全感、連結 (affiliation) 和人生意義的需求 (Pratt,1998) 。. 14.

(25) 團體認同可以說是團體成員對於身為團體一份子的知覺,並以其團體身分來進行自 我定義後,產生一致的結果。當個人對於一個團體的認同愈高時,他愈會將團體的價值 觀、規範、目標和利益納為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的自我認知會從「我」提升為 「我們」。因此,個人會自發地為團體而付出,並致力於團體的利益。 而個人之所以對一個團體產生認同,主要是來自我拉抬和降低不確定性兩個基本動 機。前者是因為個人想要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如果一個團體的特質有助於提高個人的 自我評價,他會對團體產生較高度的認同。後者則是想要透過對某些東西的依附,減少 因為變動造成的不確定感。此外,認同也可以滿足許多像是安全感、連結和人生意義等 的個人需求。. 三、Marcia 的認同狀態與 Berzonsky 認同的處理策略 Marcia 將自我認同與危機的觀念,落實至實徵研究的層次,採用「危機」和「承諾」 兩個心理向度說明自我認同的狀態:「危機」係指當個人生活中重要的計畫、價值和信 念受到質疑和檢驗時,主動去做決定所感受的焦慮或困惑心態;而「承諾」係指個人自 己對未來的方向與價值導向所感到的明確程度,能夠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正在做 什麼,以及自己所相信的是什麼,而顯現投入「危機」的精神。換言之,「危機」是一 種尋求答案的時期,而「承諾」是一種引導有意義的目標行為的憑據 (陳坤虎、雷庚玲、 吳英璋,2005) 。過去以 Marcia 自我認同狀態為基礎的研究多重視自我認同狀態與個體 不同發展面向間的關聯,探究自我認同發展和個體適應性之間的關係 (廖小雯、程景琳, 2012) 。根據 Marcia 的定義,自我認同分為四個狀態,詳如表 2-2:. 15.

(26) 表 2-2 Marcia 自我認同狀態 認同狀態. 特徵. 認同達成. 個體經過思考與探索之後,為自己在眾多選擇中做出決定。. 提早定向. 個 體 未 經 歷 主 動 探 求 的 歷 程,但已接受重要他人安排的決定。. 認同尋求. 個體正在經歷做決定與選擇的過程,但尚未做出承諾。. 認同混淆. 個體既沒有針對自我認同相關議題進行思考與探索,也沒有形成特定承諾。. Berzonsky 以社會認知觀點提出認同處理策略,歸納出三種處理認同問題的取向, 包括:1.訊息取向 (information-oriented):個體在面對認同議題及個人議題時,傾向採取 主動尋求、處理、評估及使用與自我相關的訊息。在承諾之前,會探索不同的選擇。2. 規範取向 (normative-oriented):個體面對認同議題時,多順從社會與家庭的期望。當外 界的訊息威脅到他們的核心價值時及信念系統時,他們傾向對訊息採取封閉態度。3.擴 散/逃避取向 (diffuse/avoidant-oriented):個體逃避面對關於個人的問題及決定,他們較 不具內省能力且對個人感受不具開放性,容易受情緒影響,且常逃避因應問題。不過當 運動員時需要做出選擇與決定時,因生、心理與內、外在環境影響,加上每個人的特質 與環境不相同,會面臨的阻礙與難題也不盡相同 (引自涂馨友,2014)。 Marcia 所提出的觀點中表示,「危機」其實是一種尋求答案的時期,而「承諾」是 一種引導有意義的目標行為的憑據。Berzonsky 的認同處理策略則包含三個處理問題的 取向,訊息取向表示個體多傾向採取主動尋求、處理、評估及使用與自我相關的訊息; 規範取向則多順從社會與家庭的期望,當外界的訊息威脅到他們的核心價值時及信念時, 他們傾向對訊息採取封閉態度;而擴散/逃避取向容易受情緒影響,進而逃避面對關於個 人的問題及決定,此外,也較不具內省能力且對個人感受不具開放性。 四、運動員認同 對於運動員來說,也有所謂的運動員認同 (athletic identity),Brewer,Raalte,與 Linder (1993) 認為運動員認同是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是運動員的程度,以及察覺自己像一位運動 員角色扮演的心理傾向。胡凱揚、周嘉琪、王聖文 (2014) 整理 Andson,Cychosz 和 Franke,Brewer,Cornelius,Faulkner,Sparkes,及 Lamont-Mills,Christensenc 和 Harrison,Sailes,Rotich,Bimper 還有 Tasiemski,Brewer 等學者的理論,認為個體是否能夠對 於自我角色認同,認同程度的高低會影響到個體的認知、情意甚至行為上的改變。當運. 16.

(27) 動員擁有高度的運動員認同時,較能專心且長時間地投入運動的從事與訓練,以促進運 動的表現與相關目標達成的可能性。 由此可知,人藉由探索及實踐,不只能幫助自己更加認識在各種社會脈絡中的特 定角色,知道自己的需要、好惡與動機,據此建立理想與目標,並在追求目標實踐理想 的過程中,呈現自我價值與重要性。當球員越是能認同自身的運動員角色,便較能專心 且長時間的從事運動和投入訓練,如此一來更能促進運動表現和達成所設定目標的可能 性。個體對於自我角色認同程度的高低可能會影響到個體對於該活動的專注與投入,亦 可能會影響到個體是否能將其內化而產生熱情。而自我認同是從傾向、模仿、到內化後 表現在外的過程、運動員認同則更明確的說明認同程度的高低對投入程度的影響。 五、運動承諾與運動熱情 最後將說明由認同產生的運動承諾與認同和運動熱情之關係。Deci 和 Ryan (2000) 認為個體會將某些活動視為個人認同的重要成分,此時個體便會對該活動產生強烈的認 同,此一轉變便是熱情的內化過程,而 Emmons (1999) 發現過去也有文獻個體花費的時 間和精力和對該項活動的喜歡程度有關。胡凱揚、周嘉琪、王聖文 (2014) 引述 Kanter (1968) 和 Buchanan (1974) 個體對於某件事物投資精力、心血、金錢甚至對其產生忠誠 的意願稱之為「承諾」;而承諾應包含三種內涵:認同、投入與忠誠的主張並將其推論 至運動情境中,Scanlan (1993) 等人定義運動承諾為持續運動慾望和決心,代表運動員 依賴於運動本身的心理狀態,反應支持持續涉入背後的動機力量,是一種主觀的知覺; 後來,Wilson (2004) 等人依據 Scanlan (1993) 等人的運動承諾量表延伸出健身運動承諾 量表,其中將承諾區分為兩種特性,一為想要的承諾,代表個人不受任何外力控制,決 心要持續參與該項運動;另一為必需要的承諾,代表個人因責任、義務等因素而要繼續 參與該項運動 (引自胡凱揚、周嘉琪、王聖文 2014)。 簡后淑與季力康 (2005) 從心理性態度的觀點來看承諾的心理歷程,當個體持續參 與一項工作或活動時,個體會因為他們想要去做且必須要去做,而因此持續這樣的行為, 如此的心理歷程變化與之前談到的運動熱情與運動員認同極為相近;盧俊宏、許雅雯、 蔡鳳純和陳聖芝 (2010) 也認為運動員認同與運動承諾兩者間的概念非常相似卻又不盡 相同。 根據 Carpenter 與 Coleman (1998) 、Scanlan (1993) 等人、Weiss, Kimmel 與 Smith (2001) 以及 Wilson (2004) 等人 陸續所發展出的運動承諾相關模式中,發現會影響運 動承諾的因素包括:社會規範、運動樂趣、吸引選項、個人投資、社會支持、知覺能力、. 17.

(28) 滿足感等,皆可能影響個體對於該項運動的承諾甚至改變其運動行為,其中樂趣感是最 有影響力的因子 (引自胡凱揚、周嘉琪、王聖文 2014) 。 此外,由於在過去許多研究認為,運動承諾程度的高低會影響運動員是否持續參與 該項運動,是否願意投入精神精力於其中,因此運動承諾被認為是影響運動參與及持續 運動的重要因素 (何肇益、林如瀚,2009; Wilson et al.2004) ;而當運動員運動承諾 逐漸低落時,個體便不再享受運動參與的樂趣,並顯示出運動陷入 (sport entrapment) 的 心理狀態以及呈現較高的倦怠感,以致無法堅持在運動中 (Rawdeke,1998) ,對於教 練或運動員本身來說,運動承諾程度的高低對於其生涯有著關鍵的影響,因此探究如何 能夠持續或提升運動員對於該項運動的承諾,便有著重要的意義存在。 整理運動熱情、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員承諾的相關論述便可知,運動熱情是形成認同 的重要因素,而認同的形成又會加強對該項運動的熱情,進而產生運動承諾。而唯有強 迫式熱情自會因為自尊、成就、能力感等人際間和個體內在的壓力,而促使個體履行該 活動會不顧後果成敗持續從事該項活動,由此可知,兩種熱情態度最大的差異在於因應 實際情況所產生的決策行為。也就是說,只要是具有熱情都能幫助球員繼續在該項運動 上堅持不懈,但若要使球員顧一切的投入和付出,則需要成就感和能力感的促使。 而運動員對自身的認同也會影響到球員對於球隊事務的專注與投入,亦可能會影響 到個體是否能將其內化而產生熱情。球員對於球隊投資精力、心血、甚至對其產生忠誠 的意願稱之為「承諾」,而如此的心理歷程變化與之前談到的運動熱情與運動員認同極 為相近,許多學者也認為運動員認同與運動承諾兩者間的概念非常相似卻又不盡同。雖 然許多因素均可能影響個體對於該項運動的承諾甚至改變其運動行為,但從中獲得的樂 趣感還是最有影響力的因素。 由於在過去許多研究認為,運動承諾程度的高低會影響運動員是否持續參與該項運 動,是否願意投入精神精力於其中,因此也運動承諾被認為是影響運動參與及持續運動 的重要因素。而當運動員運動承諾逐漸低落時,個體便不再享受運動參與的樂趣,並顯 示出運動陷入的心理狀態以及呈現較高的倦怠感,以致無法堅持繼續投入。 由此可知,運動熱情能使球員增加對自身的認同進而達到運動承諾,而球員對自身 的認同又會加強運動熱情,而運動熱情和運動承諾不管在影響因素還是整個歷程中又甚 為相似。所以運動熱情、運動員認同和運動承諾,可以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整 個過程中並非只有一單一行進方向單一行進方,而是彼此互相助長、影響。而其中影響 力最大,最能讓球員奮不顧身的,還是從中獲得的樂趣和成就感。. 18.

(29) 球員懷抱對排球運動的熱情加入球隊時即踏入認同產生的過程,中間經過對自我身 分 (學校運動代表隊) 的認同,再經由互動認同團隊,最後因為認同產生承諾,而認同 和承諾的產生會使球員關心球隊並將球隊的利益擺至第一優先,當球隊遭遇困境時也會 義不容辭盡力幫助球隊,因此,認同除了能讓球員努力維持球隊的留存,還能對留存之 後的球隊經營、管理有所幫助,可以說是影響球隊存續與否的重要因素。 本章經由文獻的整理定義了教練角色對運動團隊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女性運動員相 處的特性、互動和行為所代表的意義、衝突的發生原因、以及認同產生的過程和產生的 影響,本研究所進行的觀察和訪談都將結合上述理論進行分析與詮釋。. 第六節. 球隊組訓、經營和管理. 一、校代表隊組訓目的與意涵 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搖籃,更是推動國家體育的基礎 (包德明,1989),而學校 運動代表隊可說是運動項目發展的基礎,校隊組訓更是發展學校體育的重點工作 (楊 漢琛,2002)。而教育部體育司 (2006) 新修正公布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 一條第三項更明確指出:「具有優異運動潛能之學生,宜輔導其選修體育或加入運動 代表隊,加強訓練指導。」可見運動代表隊負有培養、訓練優異運動潛能學生之責; 而若能在學校體育領域中,透過組訓運動代表隊以培育優良選手,推動全民體育,更 能提升全民的運動風氣。而國民體育法 (2000) 第六條規定:「各級機關及各團體應 依有關法令,配合國家體育政策,切實推動體育活動;各級學校體育之目標、教學、 活動、選手培訓及相關事項之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也指明校隊組訓、積極參 加校外比賽是學校體育的重大環節 (包德明,1989)。 學校運動代表隊不但是學校體育的重要核心,對學校體育的推展和教育目標的達 成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強調教育過程,還應注重學生之成長與代表隊的永 續經營 (張思敏,2003;楊志顯,1998),此外,運動校代表隊的組訓也能有助於檢驗 體育課、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的經營得失,提供運動精英培育機會,提昇運動員競技 力及充實學生正當課餘生活 (葉憲清,2005)。運動代表隊健全學校體育教學之餘,更 可以進一步可以達到提昇社會體育的風氣,促進國家體育的發展;體育代表隊經營的 好壞不淡影響著學校特色與榮譽的呈現,同時亦顯現出學校體育發展的績效良窳與體 育管理的健全與否。 二、組訓的定義. 19.

(30) 體育代表隊組訓包括組織與訓練,而組訓即為將一群興趣或是目的相同的人組合成 一個團體,加以訓練,以達成既定的理想目標 (蕭美珠,1992)。組訓工作必頇包含場地 和設備、指導教練以及符合資格之運動員,此為組訓工作最基本的組成元素。經過選拔 後,指導教練將代表隊成員名單以及相關訓練計畫、目標、評估方式等資料呈報單位主 管,經核准同意即可開始訓練工作。訓練工作必須依照訓練計畫進行,以確保訓練目標 之達成,指導教練根據隊員之訓練情況 (包含身體素質、意願、技術等),以及訓練過程 所出現的問題,不斷改善訓練計畫、評估訓練成效、提高訓練效率,期望透過系統化、 組織化與紀律化的訓練方式,將具有某項運動專長的團體整合,並發揮其運動潛能,以 便達到既定之理想目標。 顏友莉 (2006) 則指出運動代表隊跟學校體育目標相較之下,應更著重在精神、情 感與社會能力的發展,但其重視程度則取決於教練及行政主管的領導,絕非立基於「為 求勝利不顧一切」 。Bucher (1971) 與 Jensen (1992) 更具體提出,運動代表隊應達到讓學 生瞭解運動競賽的意義、知道運動競賽對個人與社會的價值、瞭解比賽的基本規則、有 能力當一個運動員或是團隊成員有信心參與和尊重民主的過程、認識團隊理想的價值、 運動技術的發展、健康和身體適能、認同休閒娛樂整體益處、對成功和超越的渴望、倫 理道德標準、自我訓練、感情的成熟與自我控制、社會適應力、瞭解對規則服從的重要 性、尊重他人權力與職責及良好人際關係等。由此可知國內外專家學者皆認同在組訓運 動代表隊時,除了要運動員在生理層面的運動技術上有所突破,來爭取成績外,也需將 運動員心理及社會性等各層面的發展列入主要的目標。 三、經營與管理 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經營與管理,應有其基本理念與目標為依歸,才能使學校運動代 表隊的組訓過程更加的周延與完整,進而建立一套可行的體系與制度,以利於學校運動 代表隊的籌組與運作。 體育代表隊組訓工作必須結合國家體育政策,並且以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的原 則下實施,實施過程應檢視「規劃」 、 「組成」 、 「培訓」 、 「選拔」和「參賽」等各個流程 是否得宜,同時在「計畫、執行、檢討」的反覆過程中強化代表隊的運作效能。 體育代表隊的經營即是運用策略使代表隊走向正確的方向,並能日益成長,體育代 表隊經營策略不是靠「利潤/動機」的驅使,而是注重「使命」的凝聚力和導引,換言之, 體育代表隊經營策略 必頇要先有明確的目標,同時代表隊所有成員亦需對於團隊目標 有所認同,進而擬定符合目標的策略 (黃慶源、高明瑞、汪明生,2004)。. 20.

(31) 古仁星 (2006) 歸納學校體育代表隊經營的五個方向如下: (一)運作的目標:運作目標是經營的指針和方向,運動代表隊以國家體育政策及學校體 育發展願景為依據,同時考量學校條件和社會期望塑造而成。 (二)運作的主體:包括推動及執行運動代表隊運作的主要人員,如校長、行政人員、 教 練、選手和家長。 (三)運作的內容:包括體育代表隊組織和訓練兩大領域。組織的領域包括學校行政支援、 教練及選手的來源,以及經費和設備的籌措等;訓練的領域包括訓練計 畫之擬定、運動技能的指導、比賽的安排以及團隊精神的培養等。 (四)運作的過程:包括計畫、組織、分工、執行、回饋和檢討等過程,透過書陎、 會議、 訓練、競賽活動等札式與非札式的運作過程來進行。 (五)運作的結果:包括體育代表隊組織和訓練兩大領域,根據其結果對整體運作進 行評 鑑與回饋,不斷的修札和檢討,使經營更為順暢和成功。 一個成功的體育代表隊經營者,必頇善用管理與策略來控制代表隊達成目標績效, 並且有效的結合各種可運用的資源,完整的體育代表隊經營策略組合要包含以下項目的 配合 (張思敏,2003): (一)教練: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敬業的態度以及不斷的進修。 (二)運動員:訓練要循序漸進,同時兼顧課業學習,並注重品德、行為與生活習慣。 (三)行政: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並主動化解危機,培養更好的公共關係。 (四)經費:包括訓練費、比賽經費與行政經費,當學校經費不足時,可向合作廠商 或贊 助單位募款。 (五)場地設施:有目的和計畫的修建、購置、保管及使用場地設施,使之日臻完善。 (六)計畫擬定:目標設定要清楚且明確,並以短、中、長期的訓練規劃為原則,勿過於 急促,不當的壓力反而會抑制代表隊的成長。 (七)選手選拔:兼顧主觀經驗和客觀選拔辦法招收新進選手,以維持代表隊實力。 (八)品德規範:代表隊員經常參加校外比賽,因此應對選手適時實施品德教育及生 活規範。 (九)獎懲制度:以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懲方式,提高代表隊學習動機和向心力。 體育代表隊如同非營利組織,均以「服務」和「非營利」為原則,並透過「使命」 和「自我行銷」的方式來達成組織的目標 (藍光炤,2005)。. 21.

(32) 除此之外,體育代表隊的經營策略必頇同時考量學校目標、環境特性、趨勢,以及 學校本身的條件,學校領導者與相關人員依共同建立之願景,並在考量教育理念的前提 下,以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的方式尋求最有利發展的條件,並訂定明確的目標,促 使代表隊的經營能更加順利推展,運作能更加完善。 由此可知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組訓,不只肩負培養、訓練優異運動潛能學生之責,還 能健全學校體育教學,更可以進一步可以達到提昇社會體育的風氣,促進國家體育的發 展。而組訓工作最基本的組成元素必頇包含場地和設備、指導教練以及符合資格之運動 員;此外還須依照訓練計畫進行訓練工作,以確保訓練目標之達成。在組訓運動代表隊 時,除了希望運動員在運動技術上有所突破、爭取成績外,也需注重將運動員心理及社 會性等各層面的發展。而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經營與管理,應先確定基本理念與明確的目 標,才能使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組訓過程更加的周延與完整,進而建立一套可行的體系與 制度,並且以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的原則下實施,實施過程應檢視各個流程是否得 宜,同時在「計畫、執行、檢討」的反覆過程中強化代表隊的運作效能。除此之外,體 育代表隊的經營策略必須同時考量各項條件,尋求最有利發展的條件,促使代表隊的經 營能更加順利推展,運作能更加完善。. 22.

(33) 第參章. 事前準備-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八節:第一節將對質性研究作一介紹,並論述選用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 的理由,第二節則介紹個案研究方法及定義本研究的個案類型;第三節則為資料收集與 處理講述如何取得資料及撰寫的方式;第四節則明確定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就研 究者的立場探討研究時的倫理與自身的反省;第六節研究步驟以圖示秉明研究的流程; 第七節研究可信任度則以五項策略來確保個案研究的可信度;第八節章節安排將簡單介 紹第肆章之後的順序安排及寫法。. 第一節 質性研究 陳向明 (2002) 認為質的研究是一個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的研究領域, 質性研究不是來自一種哲學、一個社會理論或是一類研究傳統,它受到很多不同思潮、 理論和方法的影響,起源於很多不同的學科,具有多重面向和焦點的特色,質的研究就 像一把大傘 (引自鄭稼棋,2008) 。質性研究也可以說是將歸納邏輯 (inductive logic) 運 用在對社會現象探究的過程,藉著探討研究過程背後所依持的價值信念,掌握事物的本 質 (潘淑滿,2003,頁 15-16) 。 潘淑滿 (2003,頁 18-19) 認為質性研究主張社會是由不斷變動的社會現象所組成, 現象往往會因為不同時空、文化與社會背景,而產生不同的意義。而為了充分了解社會 現象是一種不確定的事實,研究者往往需要在自然的情境下透過與被研究者密切的互動, 藉由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全面、深入式的瞭解。研究者必須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融入被研 究者的經驗世界,深入體會其感受、知覺和想法,進而理解現象或行為之外險或蘊含的 意義,並從被研究者的立場和觀點,詮釋這些經驗和現象的意義。因此質性研究可以說 是一種從整體觀點,對社會現象進行全方位圖像的建構和深度瞭解的過程。 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動,在自然情境 下採用多種資料蒐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 透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此外質性研究較 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的案例進行詳盡、動態的描述和分析,十分重視研究者對過程和 結果的影響,研究者應該反思時時對自己的行為 (陳向明,2002,頁 15)。 Neuman 將質性研究方法特質歸納為六點 (潘淑滿,2003,頁 21-23): 一、重視社會脈絡:任何的社會行動都必須被擺在其生活情境脈絡中解讀,才. 23.

(34) 能了解其真正的社會意義。 二、個案研究價值:進行多元、豐富、廣泛資料的收集。個案研究方式之對 象指少數具有特殊性或代表性之個案。 三、研究者的誠信:不強調客觀和公正性,因為研究者本身就有很多機會影響 到研究結果。 四、以建構理論為目標:運用歸納邏輯的觀點於研究過程,經由資料的詮釋和 理論產生對話,最終的理論則是透過對資料的歸納、比較、對照與分類的 過程中建構出來的。 五、過程與時間順序:重視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從事件發生的順序中,了解 事件或行為發生的先後以及各現象發生的關係。 六、意義的詮釋:研究者必須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場來詮釋資料,了解被研究者 看待世界的視角。 總體而言,質性研究的本質是強調在動態的過程中,對所研究的現象和行為落實在 社會情境脈絡中,找尋多元的觀點和視角並深度的探索,盡可能深入詳實的刻畫所觀察 到的行為現象,並詮釋其背後隱藏的涵義,而這正是本研究希望了解並呈現的,故選用 之。選用質性研究方法而沒有使用量化方法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量化研究難以呈現本 研究想探討的人際互動、團隊文化與認同等細節。.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 Yin (1989,頁245) 認為,只要是研究者運用多元資料來源,深入探討真實生活情 境的社會現象,就是所謂的個案研究。林佩璇 (2000,頁240) 則主張個案研究是在探討 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性質,以了解其獨特性和複雜性。而對個案研究者而 言,研究的興趣在於了解過程,而不在結果;在於了解脈絡、而非一個特定變項。林佩 璇 (2000,頁245-246)。 林佩璇 (2000,頁 243-244) 將個案研究規納出六項特色如下: 一、. 整體性:個案研究目的在於對研究對象做通盤的了解。. 二、. 經驗理解:個案研究反對客觀、中立的立場來進行研究,強調研究者 必須了解研究現象的複雜關係、研究現象背後隱藏的意義。. 三、. 獨特性:每個個案都有其獨特性質,研究者必須深入了解被研究之情 境、事件、現象等背後意涵為何,不將研究現象推論到其他情境。.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 Sue Hamilton, Identity and Experienc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Human Being According to Early Buddhism, London: Luzac Oriental, 1996; Sue Hamilton, Early Buddhism - A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politics and identi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The study group (including RS Department, Guidance Team and SENCO Team) at school analyzed the results and came up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students might be able to enhance

However, if the EAP Identity does match a client Identifier and the CredentialState is Accepted the EAP server proceeds with the authentication process and verifies the credential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evolve the algorithm into an end-to-end system for ball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broadcast tennis video g. – analyze the tactics of players and winning-patterns, and hence

The corresponding order for progres- sive alignment would be to align sequences from human and galago, then to align the resulting pairwise alignment with the rabbit sequence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