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Organic Food, is it Ecological or Economical? An Analysis of Three Organized Organic Consumer Fields. 指導教授:王志弘 教授 研 究 生:吳品賢.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七月.

(2)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Organic Food, is it Ecological or Economical? An Analysis of Three Organized Organic Consumer Fields. 研 究 生:吳品賢. Student:Pin-Hsien Wu. 指導教授:王志弘. Advisor:Chih-Hung Wang.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社 會 與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at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Arts July 2005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七月.

(3) 謝 辭 七月二十四日,天氣晴。. 午後,交大突然的一場停電,令所有的工作都被迫停擺。 關上修改中的論文檔案,看看桌旁的行事曆,再過一個禮拜,我就要離開這個學 校,告別這一方空間了。似乎從小就打定了這樣的性格,考試沒到鐘響不交卷,作業 不到截止日期不上句點。我的碩士生涯,就這樣被我再三延宕,念足了四個年頭。 能夠念滿四年,始終得感謝的是家人。謝謝我的父親、母親,對於我的學業總是 二話不說地予以支持。在久久一通的電話裡,您們總是輕描淡寫地關心我的身體和近 況,我知道您們是怕多一句的探問,聽在女兒耳中都可能成為無名的壓力。其實親情 豈需多言?年節宅配寄達的家鄉味兒,寒冬送抵的一床暖被,在在皆是羡煞旁人的溫 情展現。謝謝您們一路以來,滿足了我們最自由而完整的成長空間,女兒若能有任何 微不足道的成就,都是源自您們無盡無私地付出。 在社文所的日子,充滿了苦辣酸甜的回憶。身為第一屆的學生,我們共同經歷了 建制的草創時期,雖然偶有困窘忙亂的場景,更多的是小國寡民的溫馨體驗。學期末 齊聚劉紀蕙老師家進行論文發表,邱德亮老師家的聖誕聚餐,以及轟動全所師生的司 馬庫斯之旅、寶山水庫烤肉行。當然,課堂內的收獲也毫不遜色,每一位老師各有所 長,豐富的演講及大小會議提供了對話討論的重要平台,充分體現跨學科的機動性, 活絡了我的思維,成為論文寫作的重要基石。慧芳姐和郁曄提供了行政與課務上的諸 多協助,則是學習過程得以如此順遂的最佳後援。 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首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王志弘老師,給予我無比的耐性和細 心;總是不厭其煩地與學生互動,在協助釐清論文方向的同時,絕不扼殺學生的創意 思考。王志弘老師的教學熱忱以及學術風骨都令人佩服,不論是在教∕學上的認真態 度,都令身為學生的我看了不免慚愧而心嚮往之。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朱元鴻老 師和宋文里老師,在初試中即時點出學生的思考盲點,有助於我日後的提問更加縝 密,在書寫過程中我經常能夠藉由回顧口試委員們的建議而得到靈感。在最後的口試 中,二位老師亦指出了學生的幾處缺漏,有助於本論文更趨完備。 感謝 Aniki 及星期四俱樂部的伙伴們,提供了一扇常設的逃逸窗口。窗邊時時飄 著酒菜香;有那麼一次,吹進了沖繩的海風,風裡有 Aniki 爽朗的笑語。.

(4) 求學生涯的友人,不僅是在課業上相互切磋的同袍,更是情感與生活上相互扶持 的同志。在交大的四年,謝謝常在 209 與我相伴的妳∕你。卡在大學畢業與進入職場 之間的這段歲月,有幸與諸位共度這一段人生的長假,我始終覺得不虛此行。小茵、 建廷、雅芳、儷齡、eno、封良、死貓,以及那些在這寥寥字句中不及備載的妳∕你 們,請相信我的感謝之意未曾少卻。我終會記得每每思緒困頓、自覺要被停滯的泥淖 給吞沒之際,你們總是毫不遲疑地出手相助。在 209 這個中途之家,在裊裊繚繞的煙 霧、鏗鏘碰撞的杯盤聲中,我們共享了那麼多笑中帶淚的片刻。 最後,感謝身兼我人生導師的摯友,寧,在每一個徹夜長談的深夜,以及數不盡 的書信往返當中,伴著我度過一道道大小關卡,始終為我打氣。「都是因為有妳,才 知道天涯海角,從不是孤獨一人。」. 2005.7.24 in the zoo..

(5)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學生:吳品賢. 指導教授:王志弘. 摘 要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句。綜觀本研究所選擇的三 個組織化消費∕銷售場域,各自有著鮮明的特性。主婦聯盟以合作社型態運作,秉持 一貫的環保主張,並且基於其社運淵源,始終強調對於弱勢團體的關心。里仁複合了 宗教信念,以護持眾生為宗旨,訴諸道德情感的發心,有機的實踐僅是他們信仰規範 下的一個環節。無毒的家採行商業化經營模式,掌握到「專業」形象對於行銷的重要 性,靈活地操弄有機論述中打造「健康身體」的符碼,扮演「營養諮詢者」的角色。 在有機飲食這極為仰賴論述形構的產業裡,其推展過程的確充滿了意識形態的建 構,然而,它絕對不是純粹的意識導向,因為涉及了環保問題,使得每個參與者都稱 得上是受害者,存在於現行社會結構與生態體系之間的不平等,絕非僅止於意識上的 歧見,而是活生生的剝削。因而我們看見論述的產製者在其中的重要性與必然性,因 為,唯有具備一定的經濟∕文化結構優勢,才更可能自我賦權,成為抵抗的主體。 在有機文化當中,我們看到消費者藉由消費有機論述中的潔淨意象,具現了當前 備受矚目的親土重農思維,在疆界意識鬆動的當代,面臨 WTO 經貿協定的壓力,有 機消費者間接肩負起支持本土純淨農產的正當角色。有機文化以迥異的方式銘刻於生 產者;介於食材與環境之間的農人,成為純淨食材的前製機構。他們是社會結構與生 態結構的交會點,處於生產與消費最顯見的臨界位置,卻與有機消費活動極為生疏。 如何在有機消費中開創社會運動的生機?「有機」理念本身就亟具創造性潛力, 它在身體上開啟了新的維度,身體作為邊界,一方緊鄰著主體,另一方根植於環境, 這樣的邊緣性提供了我們重新認識有機消費活動的視角。有機的消費活動離不開自然 環境,有機的根本價值是在它的生產過程中產生,而非在市場消費過程中被賦予。人 們求諸於有機的,不外乎是遵行「有機的生產方式」,這正是同時顧及自然與人類身 體的存續的生產方式。. 關鍵字:有機食品,消費場域,生態社會主義,綠色消費,健康論述,身體.

(6)

(7) 目錄. i.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楔 子 ............................................................. 1 1.1. 我吃,故我在 ................................................. 2. 1.2. 文獻回顧 ..................................................... 3 1.2.1. 從「健康食品」到「有機食品」............................ 4. 1.2.2. 論述銘刻的身體.......................................... 6. 1.2.3. 消費文化的幾種思考路徑.................................. 9. 1.3. 研究問題 .................................................... 13. 1.4. 研究方法 .................................................... 16. 第二章. 有機可循............................................ 19. 2.1. 生產:農業政策及產業趨勢之流變 .............................. 19. 2.2. 2.3. 2.1.1. 農地使用問題由來已久................................... 19. 2.1.2. WTO強化了國際因素之影響................................ 21. 消費:環保意識及消費者自覺的抬頭 ............................ 22 2.2.1. 永續農業僅是永續思維的一種面貌......................... 22. 2.2.2. 綠色消費的率先提出..................................... 24. 交換:制度的底定及論述的貫穿 ................................ 25 2.3.1. 生產與消費的交集需要認證或制度化 ....................... 26. 2.3.2. 生產與消費的啟動都需要對有機論述的認同 ................. 28. 第三章. 有機組織............................................ 31. 3.1. 主婦聯盟新竹好所在 .......................................... 32. 3.2. 3.3. 3.4. 3.1.1. 自環保∕消費者運動起家................................. 32. 3.1.2. 合作,結社............................................. 33. 福智法人事業之新竹里仁 ...................................... 36 3.2.1. 「共業」股份有限公司................................... 36. 3.2.2. 世俗化的宗教........................................... 37. 無毒的家新竹分店 ............................................ 40 3.3.1. 最少的規訓,最多的「選擇」............................. 40. 3.3.2. 生活風格造就的親疏遠近................................. 42. 社會脈絡中的有機消費 ........................................ 44 3.4.1. 人際網絡............................................... 44.

(8) ii.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3.4.2. 賣場動態................................................48. 3.4.3. 信任機制................................................53. 第四章. 有機論述中的反身理念 ................................58. 4.1. 環保 .........................................................59 4.1.1. 理念先行的綠色消費......................................59. 4.1.2. 一個菜籃的理想型........................................60. 4.1.3. 在消費中作環保?──消費∕環保之隙......................61. 4.2. 護生 .........................................................64 4.2.1. 素食....................................................64. 4.2.2. 護生,乃生命的真理......................................67. 4.3. 「健康」便利店 ...............................................69 4.3.1. 無毒的家,就是你家!....................................69. 4.3.2. 重質不重量Æ貴的有道理? ...............................73. 4.4. 反身性思維與商品化操作 .......................................74. 第五章. 有機身體 ............................................79. 5.1. 重回現場──人體檢測三部曲 ...................................80 5.1.1. 在味覺尚未復甦之前,聆聽身體的聲音......................80. 5.1.2. 敏銳易感──天然a尚好!.................................80. 5.1.3. 固本清源──逝者已矣,來者可追..........................81. 5.2. 身體的去控制感與再控制 .......................................84 5.2.1. 修身先修心..............................................84. 5.2.2. 是什麼讓自己將身體交付出去?............................85. 5.3. 身體內外的對比及互文 .........................................88. 5.4. 從消費者的身體到生產者的身體 .................................91. 第六章. 結 論 ...............................................95. 6.1. 文化工業,及其不滿 ...........................................96. 6.2. (農)人的身體與「生產」 .....................................98. 參考書目. 101. 附錄一、訪談題綱 .............................................108 附錄二、訪談對象列表 .........................................110 附錄三、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大事紀 ...............................111.

(9) 緒論. 1. 第一章 緒 論. 楔 子 繼 1988 年台灣首次有報導揭露大規模受污染鎘米流入市面,1992 年,再傳鎘米 危機;據土壤重金屬含量調查指出,當時國內農田約有近五萬公頃已遭重金屬污染, 其中對人體危害最劇的鎘污染,已遍及一萬四千六百九十公頃1。稻米是國人的主食, 影響程度極為深廣,這讓當時主婦聯盟的成員自覺,該是發動共同購買、靠自己的力 量尋求安全食材的時候了。這尚且不是台灣消費運動的發端。早在 1970 年代,就有 蕭新煌等人鼓吹消費者運動2,並呼籲民眾「知」而後「行」。蕭新煌也特別撰文,提 及女性角色的重要性(蕭新煌,1987:199-218),並提醒國人學習日本婦聯會及其他 地區社團的經驗,發揮女性的敏銳度與生活實踐力,為自我的「消費者」身份發聲。 1980、90 年代之際,產官學各界也開始正視生產過程的副作用對於生態環境的戕 害;有機農法的種子在台灑落。在資訊極為貧乏的早期,零星有懷抱實驗精神的農民 投身有機試作,「小瓢蟲」農場主人巫建旺即是一例。他於 1993 年著手嘗試轉型,建 立了今日聞名遐邇的有機示範農場。至於較具組織規模的有機推手,則有來自日本的 自然農法推廣機構MOA(Mokich Okada Association3,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 金會) ,於 1990 年在台設置分會;同期還有赴日學習有機經驗後歸國的日常法師,創 辦了慈心事業,本著佛教的護生理念,在信眾間宣導有機試作。兩者都成為後來有機 認證單位的前身。 不只是日本,歐美亦早在 20 世紀前葉便出現了「有機」理念4。受到這股風潮的 影響,不少有機連鎖店在街頭巷尾浮現,內部裝潢及鋪貨洋味十足。和日本有機論述. 1. 參閱陳秀蘭於民國 81 年 7 月 29 日刊登於中國時報的〈砷污染農田面積可觀〉。. 2. 民國 62 年,面對能源危機而導致的通貨膨脹,不法廠商趁機斂財,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於 10 月. 17 日寫了篇題為〈推廣優良商品與保護消費者運動〉的專論,並由經濟部商品檢驗局與中華日報聯合 推動了「保護消費者運動」 (蕭新煌,1987:303) 。民國 68 年 9 月,蕭新煌以〈是消費者運動開始的時 候了〉為名發表了一篇文章(蕭新煌,1987:1) 。 3. Mokich Okada為其創辦人岡田茂吉日文名字的英文拼音。日本的自然農法MOA則是由岡田茂吉先生. 於 1935 年開始倡導,主張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而用天然有機物來培養健康之土壤,以生產健 康之作物,同時利用生態平衡原理來防治病蟲害。 4. 1924 年,德國人Rudolf Steiner(即華德福教育的創始者)提出有機農作栽培法的理念,希望以耕作. 技術取代化學物的使用。美國的有機農業開始於 1940 年代,而真正受到重視也是在 1970 年代以後。.

(10) 2.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中講求自然、粗樸的傾向不同,它們強調專業知識與國際產品的引進。無毒的家即是 一例,負責人早年在台灣經營西藥廠,有感於科學藥物的侷限性,結束經營而移居美 加;在當地接觸了有機食品之後,建立了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於是返回台灣拓展事 業的第二春。他認為,這一次他帶給消費者的是「治本」的處方(訪談筆記,040110)。. 1.1. 我吃,故我在. 我們吃進什麼,就生產且象徵了我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吃,既是人類維生的必 須,也經常是在經濟能力累積之餘,首先追求改善的生活面向。如前所述,透過食物 的生產與消費,得以窺見社會文明化的歷程。因而,德國哲學家Ludwig Feuerbach的 名言「人即其所食者」5(Gramsci,2000:267)至少具有兩種層次的意義:在實質上, 沒有食物,我們的肉身便無法存續;同時因為人們賦加於食物上的文化意涵,藉由食 用的過程,食物的象徵意義將銘刻於自我認同。 在「有機飲食」的消費過程中,我們得以清楚地看見以意識形態包裝的商品,經 手著經濟、文化、乃至於身體資本的交換。這股潮流奠基於諸多社會價值的轉變,以 生態關懷為基調,並透過不同的組織邏輯,運作出各異其趣的實踐模式。在有機推廣 者之間,各自的論述取徑亦有所不同。筆者以為,可以大致區分出環保、護生、健康 三面向,三者與生態思維皆有所交集,而關懷著眼的範疇則不盡相同。 不同於一般商品,有機飲食的論述形構乃是在組織框架下進行,消費活動經常得 仰賴人際網絡的支持而實踐,諸如彼此分享見證、參與教學活動等等。各種論述又是 藉由飲食的管道、透過身體,落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本文將扣連消費以及身 體研究,從事經驗性的分析;以有機消費的組織場域作為切入核心,有別於以往的消 費研究經常採用大型的問卷方式,或者是以個人或家戶為單位進行生活風格調查,或 是採取文本分析的方式,解讀個別商品或消費現象的文化意義。 日本「生活俱樂部」的發起人岩根邦雄曾提出,新型態的社會運動應該從「抵抗」 轉向「創造」,進行所謂「日常性生活的批判」。「過去的運動大多是設有敵人,作為 打倒的對象,認定對方是惡己方是善的老套模式。我們的立場則是,也必須作自我批 判,如果在自身生活中有應改的地方,就要勇敢地改過」 (岩根邦雄,1995:42)。他 因此稱這種自我改造的批判性自覺為「創造性的運動」 。. 5. 德文原文為Man ist, was man isst;英文可譯作You are what you eat,或We are what we eat。.

(11) 緒論. 3. 文化工業的迷幻藥試圖讓消費者相信自己是國王,自己是主體;然而情形絕非如 此。即便是閒暇活動,其定義也往往來自於它的對立面──勞動。確實,今日鮮少看 到任何閒暇是真正無關乎勞動力的再製;或者,閒暇活動本身即是為了消耗勞動過程 的產製品(Adorno,1991a) 。如果真像 Theodor W. Adorno 所說的,閒暇也是出自於為 了商品銷售而打造的意識形態,那麼,我們能不能視岩根所主張的「自省意識」 、「自 我改造」為一線曙光?Adorno 可以自詡為「沒有任何所謂休閒嗜好,因為我嚴肅的看 待每一件事務」,相對而言,「秉持著嚴肅的態度,審視自己的消費和飲食」,能否成 為有機飲食者對慣行銷售∕消費模式所採取的反擊? 在台灣的有機飲食消費中,是否隱含著「生活者運動」的契機?6有機飲食者選擇 改變自身飲食模式,走向他途,當中涉及對經濟及品味等價值的重審。對我而言,這 就是一個徵兆,一種對現狀不滿而發出的積極性作為。這是不是一個鑽出意識形態機 制的縫隙? 本研究視「有機飲食」為一把鑰匙,鑰匙的轉動反映了個體對於「變」與「不變」 的抉擇。在有機飲食與傳統飲食之間,憑藉著有機論述當中的反身性思維,消費者得 以脫勾於既存的慣習,包括對食物好壞與價格的評判、採買地點與模式、烹調風味、 甚至是日常的作息,而「成為」有機飲食者。這些看似在各家戶的廚房之中,醞釀出 的些許改變,透過組織與社群達成凝聚。筆者試圖循線探見它們衍生至∕自7社會現實 中,所關乎的變革的潛力。當中的轉變是否反映了生態社會主義者(eco-socialist)所 希冀的,異於資本主義利潤取向的新價值觀?抑或只是提供了商品市場一套新潮的綠 化裝扮?. 1.2. 文獻回顧.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有機飲食的周邊論述試圖將之形塑為,當代社會對於生 態危機的因應之道。對日漸惡化的生存環境與人身健康而言,它是生機。另一方面, 我們也可視之為消費社會的行銷伎倆,援引社會環境的風險焦慮,轉而強化個人對自 我身體的不安,有機飲食便成為經營身體使之有節有守的處方箋,健康消費的潮流為 飲食產業炒動了新商機。本研究以有機飲食為例,透過組織化的銷售場域作為中介,. 6. 隨著研究的開展,我接觸到台灣主婦聯盟團體,他們正是以日本「生活俱樂部」的路線為依循,發. 展出今天的「生活消費合作社」。這當然是台灣有機消費社群當中一個特別鮮明的案例。本研究後續的 提問,並不限於此群體,而是試圖掌握包括主婦聯盟在內的台灣有機消費樣貌。 7. 在此,強調個體的舉措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的是雙向互動的歷程。.

(12) 4.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以期看見推廣者如何形構有機論述;更重要的,在消費主體身上,有機論述的實踐與 外在環境及內在身體之間,如何反覆地交互檢測及協商。因此,相關文獻回顧的焦點 著重於以下三個範疇:一是梳理台灣有機食品理念的流變,二是對於目前有關身體論 述及研究的彙整,三是關於消費文化的不同思考路徑。. 1.2.1. 從「健康食品」到「有機食品」. 台灣以「有機食品」為主題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周邊相關研究議題包括有機農 業產業轉型(陳虹霖,1999;黃瑞娟,2003) ,有機農場的經營與發展(林美月,2001; 鍾瑞貞,2004) ,有機產品認證相關法規(游仲恆,1999),有機食品專賣店行銷管理 及消費者調查(前者如于建華,2003;汪瑞娟,2004;後者如陳麗婷,1997;李青芳, 2001;李姿瑩,2002)。在較廣義以「健康食品」為題旨的研究論文當中,除了多出 食品成份的生化分析之外,仍不脫法規制度、行銷管理、市場調查這幾種取向,當中 雖然有部份處理到消費者的研究,可惜的是以問卷調查法得到的初步行為歸整,未能 進一步佐以深入訪談,或嘗試對其行為予以社會文化面向的解讀。 惟楊婷婷(1997)所處理的《健康食品專賣店的商業與非商業意涵》,著眼於當 代健康促進的潮流,嘗試推探以健康為名義的商業活動背後可能隱含的其他因素;但 該作者僅對健康食品專賣店經營者展開深訪,輔以一般民眾的電話訪談8,對於實際從 事該產品消費的民眾之行為研究仍待補強。顏秀雯(2001)的《花錢買健康:一探健 康食品消費的真貌》,為我們提供了多位健康食品使用者的深度採訪報導;不過該研 究的取樣對象是以傳統的「健康保健食品」消費者為主9,從中我們看到對「健康身體」 的追求,卻少了對環境的親近性與對有機的堅持。雖然作者也觀察到保健食品使用者 有「排毒」 、「拒毒」的思考,一方面源自中醫醫療觀念的社會文化,另一部份是想對 抗大環境的污染。但這些消費者所追求的,基本上仍側重個人主義式的健康,卻沒思 考到健康的社會層面;整體環境不好,人也不會健康(顏秀雯,2001:33-4) 。 依據筆者對媒體報導及相關研究的回顧10,相較於「健康食品」,「有機食品」乃. 8. 電訪 434 份樣本,當中僅有 59 位受訪者曾去過健康食品店,其中更有人表示只是去參觀、看看而己;. 而表示經常會去的只有 1 人。 9. 相較而言,楊婷婷的研究是以開設專賣店的經營者為訪談對象,而非從事直銷的販售者。依照該論. 文附錄中所提供的店家名稱,以及受訪者自身的言談,其實這些店家的訴求是比較傾向本研究所認定的 「有機食品」。文後會就「健康食品」與「有機食品」的差異,作更詳盡的解釋。 10. 截至 2004 年 6 月,查閱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有機食品」為關鍵字和論文名稱的僅有 2 筆,. 而以「健康食品」為名的則有 14 筆。2005 年 6 月以同樣方式進行查詢,前者多了 1 筆資料,後者則增 加為 24 筆。 「健康食品」相關研究的迅速積累,主要肇因於生化科技產業的興盛。另一方面,雖然以「有 機食品」為題旨的研究極少,然而針對有機農業的技術性討論及環境影響評估,也有十數筆。.

(13) 緒論. 5. 是較晚近才出現的概念;同時,我們也觀察到「健康食品」這個集合名詞所涵括的是 較為廣泛的對象,某些產品會藉由標榜「有機」以從中作出區隔。誠如楊婷婷(1997) 的研究指出的,因為「健康食品」一詞在國內已沾染了某種直銷暴利色彩,因而販售 者本身也想有所區隔,寧可避開「健康」改而強調「天然」;這種定位的差異,也顯 現在銷售通路及知識網絡上。 楊婷婷在論文中並進一步指出,訴求天然的食品和健康食品類似的是販售者對具 備專業化知識的自我要求11,以及買賣之外的知識宣導和互惠態度12。但天然食品所宣 揚的,除了飲食文化的改變之外,同時強調對環境生態的保護、防止土地的再度破壞。 有些店家甚且致力於社區∕社群概念的營造,將銷售空間「去商業化」,顯示出經營 者除了營利的目的外,還具備非商業的理念。再者,單就健康飲食的宣傳理念而言, 東西方就有差異,這突顯了各文化對「健康」認知的不同。在西方,健康飲食的倡導 主要源自對現代化、文明、高科技的反省,強調人類應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個人對自身健康亦應負責任,面對誘惑需能自我控制等等。相對的,國內論述則著重 食物的療效,強調其營養成份及效果,特別是有機食物無農藥的特性,以及天然食物 的原始風味與沒有化學添加物的特質。兩者雖然同樣以「健康」為訴求,明顯因為不 同的文化習性而訴諸相異的論述方向。 筆者以為,晚近出現的「有機」論述,便是承續著這股「天然」風而來。不同於 過去人們認知中以直銷型態為主要流通方式的健康食品,有機食品因為主打天然的農 畜產品,目前我們看到的通路主要有附設生鮮專區的超商、小型專櫃13,以及愈見密 集的有機專賣店14,另外則是具有穩定佔有率的宅配模式15。相較於「天然食品」 , 「有 機食品」的論述已經發展得更形複雜,除了講究食品的純淨自然,並揉合了環保、親. 11. 部份店家為了時髦而開店,沒多久便走上關門一途。該研究中受訪的銷售者以此強調這個行業所需要. 的專業知識與個人理念,光為了趕流行、貪圖獲利不足以支持營運。 12. 許多人為了好奇而走入有機商店,但真正會持續消費的卻寥寥無幾。可以見得這個消費市場要求使用. 者也要具備足夠的知識與理念。這部份的思考及驗證也成為本論文處理的重點之一。 13. 就新竹地區而言,從大遠百地下樓所附設的柑仔店分店開始,無毒的家也進駐了新竹風城,前者即備. 有飲料吧,並供應袋餅等簡單的餐點,後者則設有粗食餐廳。除此之外,在愛買、Jusco等等大型賣場 的超市部門,都專門有一小區以有機食品為標榜。 14. 因應國人飲食習性的改變,這類型的商店往往備有沙拉果汁吧,並供應輕食餐點。經常以腹地內的上. 班族,或是特定社區的主婦為訴求對象,也因此,設立在巷弄內亦不意外。我所參與的「生機DIY」社 大課程,班上幾位同學便在自己的社區大樓內開設了無毒的家分店,該社區位在光復路旁極不起眼的小 巷裡,雖然店長表示目前仍在虧損階段,但該社區的眾主婦的確展現了可觀的消費力。也有一些店家, 不走新潮路線,而是開設在傳統市場內部,以吸引轉吃有機的傳統主婦們為主,這樣的策略亦十分奏效。 15. 胡淑玲(2003)整理了 1997 至 2003 年台灣有機蔬果的行銷通路比重,宅配通路的佔有量一直維持在. 24%至 40%之間。採用宅配模式的消費者,往往具有較明確的購買動機和忠誠度,和有機所強調的「知 而後行」極為吻合;同時,這也突顯著消費者與生產者互動模式的轉變。.

(14) 6.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土、以及護生理念,這是否表示有機食品使用者較一般健康食品使用者更關心「社會 層面的健康」?在個人飲食行為之外是否更注重人道關懷?另一方面,由於「有機」 概念的界定比「健康」更加仰賴科學語彙的輔佐,並且兼容歐美日等國的農業技術以 及飲食型態,加以台灣佛教文化中素食主張的影響,其樣貌並非採取東∕西二分法可 以道盡。這些進一步的問題,在本研究中將藉由不同組織的質性對比,嘗試深論。. 1.2.2. 論述銘刻的身體. 在古典希臘哲學中,有關快感和美德爭論的結果是,「我們應當盡力去過節儉的 生活,必要的欲望應得到滿足,對自然的但不必要的欲望留有餘地,而無價值的欲望 則予以取締。這樣的生活自然就是高尚的」 (Turner,2000:65-6) 。在當時的討論中, 已經出現了後來備受疑議的對於「需求」(所謂「必要的欲望」)以及「欲望」(所謂 「無價值的欲望」)的區隔,並且在兩者之間隱然有了評價。至少,當時的論點仍然 肯定人有自我判斷(自清自制)的能力。 中世紀以後,基督教義取代了人性成為新的判準,宗教傳統中的制欲秩序隨著宗 教改革,融入了世俗家庭。在這當中,飲食之為一種由外而內的身體動作,始終是規 訓身體的重要路徑之一。從古典制欲立場來看,食和色都是身體粗俗下流的行為,應 予以忍耐而非煽動16。然而,到了 20 世紀的消費文化中,身體被賦予了嶄新的社會與 個人意義,成為個人行使健康策略的場域,「健康」本身即自我規範飲食的理由。這 時期的身體形象訴求,和 18 世紀之前的制欲觀點幾乎是對立的。在 18 世紀之前,宗 教結合醫學節食論述,藉著助長排泄和限制飲食以尋求對激情之根源,即肉體,進行 控制;相對的,消費文化中的飲食規範,為的卻是透過個人保健的實踐,美化身體表 象、打造吸引力,甚至是追求更多的享受(Turner,2000:256-7)。簡而言之,當時 對肉體的蠢動是全然予以壓抑的,而現代人同樣對肉體施行規訓,其終極想望卻是成 就「健康∕美麗」的誘人身驅。 以上,針對「身體」的欲力,從壓抑到開發的轉變作一簡要的整理。Mary Douglas 進一步以文化內化觀點,解析社會價值與主體的(相互)吸納歷程。Douglas(1966) 的核心論調在於,身體邊界乃是社會邊界的象徵投射,身體所承載的種種秩序和禁 忌,經常可以在社會結構的焦慮處境中尋得解答。Douglas 並指出,不論是傳統的部. 16. 17 世紀的清教徒革命因而伴隨著對食物與消費的一系列限制,特別是那些被認為容易刺激性欲的熱辣. 食物。到了 19 世紀,儘管烹調技巧漸漸成為家庭進步的表徵,飲食本身仍舊披著某種宗教-道德性外 衣。對此時期的婦女而言, 「吃」如同「性」一般是某種應予忍耐而非予以刺激的想望(Turner,2000: 73)。.

(15) 緒論. 7. 落社會或者當代社會,人類身上都根植著所屬社會群體的分類價值,人們其實接收了 遠比自己所感受到的還要多的壓力與限制,而且不論是否欣然同意其中的價值評判, 他們仍然很輕易便能投身於悍衛自己的社會體系免受外族威脅的行列。任何文化都是 由一組相關結構,包含社會形式、價值、世界體系觀,以及整套的知識所組成,並經 由各方面的經驗被調解,而藉由身體操控的機制傳遞文化旨意(Douglas,1966:129) 。 社會關係藉由儀式成為可見的表述,使人們能夠明白他們的社會秩序,身體扮演著重 要的運作媒介。當中,飲食行為明確展演著人體對於外來物質的「放行」,自然成為 身體規訓的重點項目;食物的準備、烹調、食用及周邊禮儀,就是絕佳的例子。 bell hooks17及Lynda Nead等人的談法賦予了身體及其邊界喻意更有反身力量的象 徵意義。黑人女性主義者hooks(1990)在她的文章〈選擇邊緣作為基進開放性的空間〉 當中,其篇名開宗明義的揭示了「邊緣」位置所具有的積極意涵。此處所指涉的「邊 緣」,除了地理區位的意義之外,也展現在異於主流文化的語言與書寫方式,種種鑲 嵌於身體當中的「邊緣性」(marginality),藉由「外來異類」角色的現聲與現身,展 演著「他性」的越界。Nead(1992)的討論更明確地聚焦於「女性身體」的特殊性。 在〈匡限與解脫:女性身體的烏托邦〉一文中,Nead梳理了女性身體長期以來被投射 的烏托邦想像,特別是當中關於包容與邊界的概念。傳統上理想的女體被期待具有明 確的匡限輪廓,以確保其不可穿透性,當中傳達的「不可侵犯」,既指涉著女性的貞 潔,更象徵了文化秩序的穩固。這也呼應了Douglas的研究中,女性獨有的身體孔隙及 排泄物,諸如陰道、經血和乳汁,相對於男性而言受到更多的關注。除了作為價值規 範的投射客體,Nead點出女性身體同時也醞釀著解放的力量,她引用Mikhail Bakhtin 在《拉伯雷及其世界》 (Rabelais and His World,1968)中對於詭態力量的宣稱,「和 現代的規範相反,詭態的身體並不和周遭世界分離。它不是一個封閉、完整的單元; 它是未完成的,會長大,超越自己的界限。重點是放在身體向外界開放的那些部份, 也就是世界進入身體,或由之滋生的那些部份,或是身體自己伸出去與世界相遇的那 部份」 (Bakhtin,1968:26) 。處於動態過程中的女體,無疑展現著遊走於邊界∕越界 之間的解放力量。 在國內,關於身體議題的探討,近年愈見著重以實踐者為核心的經驗性研究,包 括了對健身運動者的近身描繪(黃筱婷,2003;邱建章,2002),各種次文化群體, 諸如毒癮者或滑板族的研究(前者如李孟真,2000;後者如林家瑄,2002),或是女 性作為欲望主體的討論(吳曉琪,2002)。在經驗研究之外,以傳播領域的媒體評析 佔大宗。隨著宣傳手法以及社會文化對美體認定的改變,塑身廣告作為題材,持續地 受到關注和處理(如張錦華,2002)。除此,近年在醫療這個子題上也有所積累,主. 17. bell hooks本人堅持其名字不用大寫。.

(16) 8.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要針對媒體新聞對特定議題的呈現方式,採取文本、論述或語藝分析。如徐美苓與胡 紹嘉(1998)有關醫療保健報導如何建構科學形象的研究,胡紹嘉(1999)針對醫療 報導語言中人與身體的意象的研究,以及游任濱(2002)有關主流報紙上,生命科技 論述中身體圖像的探討,都屬這方面的著作。由於有機飲食所仰賴的保健論述,和醫 療論述類似,某程度都藉由科學語彙召喚危機意識,以達成日常生活中對人們身體的 規訓,這方面的分析足供筆者參考。 在這些回顧當中,與本研究特別相應的是對健身俱樂部參與者的研究觀察。和有 機飲食者相似的是,健身者同樣是基於對自我身體的不滿意與失控意識,希望藉助規 訓工具的確定性,尋求達致「理想身體」的典型。美貌體制的壓迫隱匿於「健康身體」 的掩護之下,深化了健身者對美體的渴求與迷思(黃筱婷,2003:126)。同時,黃筱 婷也注意到健身消費行為當中,參與者有其意義再製的空隙。例如,親近時尚的體驗, 被轉化為(實質的,或想像的)與上層階級接軌的可能;再者,由於空間的共享,運 動場域亦提供了參與者彼此間身體展演和情欲流動的舞台。 同樣出自對「健康身體」的關注,健身和有機飲食之間的對照性無需贅言,運動 習慣是筆者在訪談過程中必然提及的問題。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健身論述側重外型 塑形(body-shaping)的目的,而有機飲食則需要結合前面提及的醫學論述,從體內環 保的概念切入,雖然也推及美化容貌的訴求,卻不以塑形(shaping)為特殊號召,而 是著力於由內往外的排除淨化。正因為這外∕內之別,雖然本研究也關注消費空間作 為生活風格交匯之域,焦點則由身體展演轉向文化展演,對於空間的思考重點放在它 為組織所用的面向上,也就是作為論述傳遞的據點。 在上述研究案例裡,我們發現身體技藝在當代有逐漸從內在進展到外在的趨勢。 至於和本論文同樣關注於飲食與自我技藝的研究,在國內尚在少數;而針對身體的邊 界性質進行討論,並對各種越界演作賦予積極意涵的書寫,更是付之闕如。有一例是 簡憶鈴(2003)對於暴食症女性在電子佈告欄所發表的文章進行文本分析,藉此理解 暴食症女性在苗條論述及醫療論述間的掙扎。除此之外,黃詠梅(2003)同樣處理女 性網路社群,聚焦於「減肥家族」與「胖妹驕傲家族」兩群體間的對比。黃詠梅提出, 「對身體的騷動不安」幾乎是她所觀察的胖∕瘦妹完全一致的心理徵候;即便納入了 女性主義的思維、以及平反性弱勢的主張,展現於這些行動女性身上的,仍然是諸多 論述的焦著、衝撞,以及「選擇」的尚未完成。個人自決意識,面對「身體」這個亦 主亦客的對象,其中永恆的不確定性,往往讓自己面對外在論述時,出讓自我身體的 詮釋權。這種存在於權力機制與主體認知之間的曖昧難解,使得身體議題顯得更加複 雜而有趣。 我們發現,藉由挪引規訓機制、自我操縱,以打造更符合(社會的∕自我的)理.

(17) 緒論. 9. 想身體形象的論調在當代愈見頻繁。18 世紀以前宗教論述中的制欲宣說,如今在消費 文化中轉化成為養生飲食、塑身操作等形式,自我成為規訓的行使者,也是目的。當 中再度突顯了身體研究與消費研究的難以劃分,在這樣的脈絡中,本文的書寫希望能 夠突顯有機飲食消費當中,身體作為據點所蘊含的可能性。. 1.2.3. 消費文化的幾種思考路徑. 近年來,消費研究的取徑豐富,雖然各種鉅細彌遺的統計數據不斷地更新,更多 的是對於商品意義、消費社群、欲望機制等面向,納入了文化意涵的解讀。消費行為 愈來愈被脈絡化地看待。當代人的認同轉而向消費模式中追尋,而非現代初期所強調 的,在工作角色中獲得認同。商品的意義從使用價值談到交換價值,再到象徵價值, Karl Marx早在 1840 年代點出的「異化」情況,直有愈演愈烈之勢,階級意識動員失 利,相反的,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在 20 世紀以降成為最多人服膺的思潮。商品的 包裝和分類愈形細緻,不只展現在物質層面、更在於象徵層面,商品秩序藉由消費過 程加諸於人們身上,需求和欲望難分難解,如Herbert Marcuse所言,消費習性已經成 為人的「第二天性」18。人類創造力的退化成為隱憂。因應於此,我們亦需以更細緻 的手法思索消費問題。對資本主義的質問需要加入新的題材,如同Marcuse所揭示的, 反叛的力量也必須進入「第二天性」,進入這些深入骨血的模式,否則永遠跳不出消 費欲望及意識形態的迴圈。 有機飲食經常被視為具有一定經濟資本者的高價消費,而部份的有機論述卻標榜 著對於社會弱勢的關懷,以及對權力暴力的抵制。它不能單純以「階級優勢」來解釋, 而必須納入更複雜的考量。因此,我以「生活風格」的概念來理解有機消費群體的行 徑。有別於對研究對象採取「生活風格」作為方法,細緻分析其職業、社會階級,以 及品味展演、消費偏好、文化資本等變項,我僅僅是採用這樣的認識立場,以期在有 機消費行為當中,帶入更多面向的思索。另一方面,承續前一小節中對於身體研究的 回顧,我也將採取類似的立場看待消費主體,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操作,與消費者 對於商品的意義賦予兩者並陳,主要援引以 Adorno 為代表的文化工業批判論述,以 及 Michel de Certeau 所提出的使用者賦權論點。最後,由於有機議題的特殊性,該消. 18. Marcuse(1969:11)提出,所謂的消費經濟和統合資本主義(corporate capitalism) ,創造了人的「第. 二天性」 ,使他在原欲和攻擊力上受制於商品形式。擁有、消費、把持以及持續更新裝置、配備、工具、 器械的需要,被提供和強加在人們身上……這種需要已經變成了一種「生理」需要……人的第二天性因 此就是要阻礙這個世界的任何改變……廢除了人的存在,變成一個把自己消磨在買賣上面的消費者 (Bocock,1996:142)。.

(18) 10.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費文化中結合了對生態問題的反省,因此筆者也將對生態思潮作一簡要的梳理,並聚 焦於生態社會主義對於異化消費和虛假需求的討論,及對生產價值的重申。 國內的生活風格研究,以朱元鴻帶領研究生進行的一系列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 (1993,1995)為最大宗,以台中市為樣本開始建立身份文化與階層結構的大型資料 檔,運用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描述解讀。鎖定特定群體,近身描繪小眾的生活風格, 則可以唐瑛蔓(2001)的《「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 活風格探討》為代表,她藉由田野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式,勾勒出竹科工程師的生活 習癖,並且採用 Michel Foucault 的身體規訓概念加以詮釋,關注他們在工作場域及勞 動過程中所形塑的身體銘刻。本研究將場景設定於飲食消費場域,一來,存在於飲食 活動裡的是更切身的身體銘刻;更重要的是,消費行為中所摻雜的審美好惡,以及對 於文化財貨的辨識,更是生活風格分化的重要機制。因品味而形成人際間的相互歸 類,甚至某種對立意識,展現為社群的同一性與排他性,往往不亞於階級、宗教、性 別等等變項;而支撐這套評判機制的,正是商品消費中的符號意義及象徵價值交換。 那麼,由商品所傳遞的符號意義,是否有人來編排其象徵價值?Thorstein Veblen 在他的《有閑階級論》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1899)中提出,有閒階級的價 值觀乃是整體社會的指標,下層社會的目標在於仿效、實現有閒的生活形態。存在於 階級間的張力,並不導向社會上的改革性訴求,反而成為人們追求晉升的動力。隨著 工業社會的發展以及都市型態的演變,中產階級的人口比例遽增,有閒階級的貴族式 意味逐漸淡化,炫耀性有閒為炫耀性消費現象所取代,藉由金錢與物質的交易活動, 更多的人能夠享有短暫的炫耀愉悅。然而,這種片面的消費主動性,是否就代表了階 級間的向上靠攏?或者說,藉由消費得到文化氛圍,能夠稱得上是意義的主體創造 嗎?抑或只是一種拷貝? 對此,Adorno 作了深刻的批判。掌握符號價值的上層階級,沒有機會對自己所處 的狀態有所反省,而作為此價值體系承接者的下層階級,則根本無暇思索應對當前處 境的他途。這種象徵意義的消費與再製,成就了文化工業的運作;所有看似個人習癖 的自主選擇,包括休閒嗜好和飲食的偏好,都可能受到大眾媒體的影響,而僅僅只是 一種虛假的自由,是「勞動性的休閒」 ,是「生產性的消費」。以有機使用者為例,因 著廣告的號召而形成新生活風格,或許具現了某種人道主義,卻同時提供了分殊化的 消費需求,換言之──新的商機,對於整個意識形態再製機制不具有反動力道。文化 工業以大眾作為其意識形態,將自身呈現為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實則其所提供的「文 化」商品,卻是「反啟蒙」 (anti-enlightenment)的,它成為對人們意識的禁梏。被利 益考量而收編的文化日趨空洞低俗,在〈文化工業再論〉 (1991b:85-92)文末,Adorno 直批大眾之所以成為一群烏合之眾而受到鄙視,文化工業難辭其咎。.

(19) 緒論. 11. 然而,如果只是循著 Adorno 的論調,便難以對大眾的自發性寄予期望,各文化 之間的流動軌跡,也彷彿被泯而不見。de Certeau(1984)的論點適切地回應了 Adorno 給我們帶來的無力感,他所處理的正是發生在個體身上、體現在幽微之處的文化動 作,如 Paul Willis(1990)所說的,日常生活中被認為無文化者,才是創造文化的人。 de Certeau 並非沒有意識到文化工業的存在及其影響,惟這個概念發展到極致,其框 架已然涵蓋所有的產業,於是沒有不屬於文化工業的文化,不再存在出口因為沒有外 部可言,但在這個範疇之內,個人仍然具有其能動性,以游擊戰的方式搞出另一套邏 輯。他以「使用」(uses)取代「消費」,強調這當中具有個人的獨創性價值,不論是 在工作場域的「變巧」 (making do)或是在消費場域皆然(de Certeau,1984:29-42)。 即便現代商品因應著消費者的多樣化而編造出更緊密的彈性化生產網絡,表面上看來 消費者能夠,或者說需要自由運用的空間愈來愈少,事實上,產品所遭遇的可能是更 狡黠的消費,其意義的再製往往發生在幾乎無聲且難以窺見的使用過程中。 弔詭的是,在個人使用中發生的意義創造,所能夠挪用編纂的意義,也不外乎整 體文化論述所提供的資本,同時必然得依附於該商品方能體現。簡言之,個人層次的 意義創造仍究是由社會的文化∕經濟資本體系所餵養而允許的。另一方面,文化的流 傳不免被其形式所囿限,仍究必須依附於一定程度的「眾」 (個體聚為群體) 、具有其 「外顯性」 (意念轉化於物件) ,方能為人所接收傳遞。對此, 「習癖」 (habitus)與「生 活風格」的概念,恰能適切地幫助我們理解主體行動邏輯與社會規範之間的互動。Pierre Bourdieu(1984)認為,社會化不但穩固了階級習癖的內化、形成個人的階級屬性, 同時複製了分享同樣習癖的階級。然而,習癖雖可說是社會秩序再製的基礎,卻也可 能成為創新的機制。習癖乃是轉化於一個藉由生產和實踐所賦予意義感知的配置 (disposition)當中。它不僅僅是正在結構中的結構,同時也是被結構的結構;換句話 說,習癖不但是我們認知及判斷現實的理解框架,也是主體實踐行為的生產者,它既 養成我們的感覺與認知,也形構我們的行動。Bourdieu 以這個概念破除了個人與社會、 主觀與客觀、內化與外在等二元對立的觀點。筆者亦將採取這種思維,以期看見有機 論述形構於消費主體的動態歷程。 在以上的討論中,我們發現「創造力」或「意義的賦予」是共同的關注所在。Adorno 以及 de Certeau 雖然秉持著不同的態度,卻同樣是在與文化工業藉由商品對消費者加 諸的意識操弄對話;前者憂心於大眾化消費對個體創造力的荼毒,後者點出消費者仍 保有商品的最終詮釋權,發生在「使用」的經過。在這當中,有一個有趣的面向,那 便是「主動」的力量,縱使商品被包裝以再多的文化意涵,仍然需要由「人」與「物」 相互作用,方能將物件當中的象徵價值體現;實際上,這相互作用,仍然很大程度取 決於「人」這一方的動作啟動。以下,我將帶出生態社會學的觀點,它不只提供了一 種對於「人」 (行動者)的角色的重審,亦試圖將關注點從「消費」拉回「生產」 ,有 助於我理解有機產業中的生產關係及生態論述。.

(20) 12.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80 年代的生態社會學19,頗有重新聚焦於「生產」活動的態勢。他們將批判的主 力對準「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 :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過度生產」 ,使技術規模 愈來愈龐大,能源需求也愈來愈多,自然的負荷愈來愈重;另一方面,為了使生產轉 化為利潤,鼓舞人們的「過度消費」,使整個社會的消費愈趨膨脹,近逼自然界所能 承受的限度。這是源自於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的「異化」批判,它不只發生在商 品製造的過程,現在也隨著「需求」的意識形態入侵了消費經驗,藉此對於生產者∕ 消費者不間斷地壓榨(其終極效應便是生產者下了工,旋即成為消費者),以求盡可 能促進經濟活絡。 代表性的社會學家 William Leiss(1976)認為,人真正的滿足應當來自於生產領 域而非消費領域(或者換句話說,是來自於意義的創新和賦予,而非單調地複製)。 他並提出「守成社會」 (the conserver society)的概念,主張我們應致力於削弱「商品」 作為求取滿足的重要性,把每一個人的物質損耗量盡可能收斂。這是一種有別於「發 展」與「擴張」的意識形態,一種自「量」轉向「質」的價值衡量。藉由(政策上) 對需求的壓抑,以減低生態負荷為號召,以求「逐步拆散龐大規模的工業經濟體系, 盡可能減少個人對這一體系的依附性」,並且從異化的勞動與消費歷程中跳脫(徐覺 哉,1999)。簡言之,他提出一種相對於資本主義的逆向操作法則,而這樣的操作唯 有加入生態危機考量才有其號召力。 誠然,生態主義當中亦存在有不同的立場及分支,並非所有的生態關懷都立基於 左翼思考。90 年代西方生態理論的版圖形成了新的分野。在此,概略性地提出生態中 心主義(eco-centrism)、生態社會主義(eco-socialism),以及綠色資本主義(green capitalism, natural capitalism)三種思考方向;三者同樣標榜著生態關懷的旗幟,卻座 落於不同的政治立場。 「生態中心主義」主要是對立於「人類中心主義」而言,其源頭可以上溯至 Lynn White 發表〈我們的生態危機的歷史性根源〉之後,許多西方學者認為當今生態危機 的根源,乃是肇因於基督文明視人類為萬物主宰的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林朝成, 2000:5) 。生態中心主義的核心論調是將大地倫理及自然權利置於絕對的優位。其基 本主張可以簡要說明為:當一件事情有助於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時, 它便是正確的;反之,它就是錯誤的。 「生態社會主義」顧名思義,乃是融入了社會主義思維的生態關懷,前面提到的 Leiss 便屬此列。多數的生態社會主義者重申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提出「生態人類中. 19. 在此之前,因應全球性的污染問題與能源危機,雖然已出現不少綠色運動團體,當中不乏對於階級關. 係、市場意識形態,以及各種權力秩序的反思。然而,生態主張和社會主義形成明確的扣連,並出現代 表性的論調,約莫是在進入 80 年代後的事。該時期的理論發展被稱之為「紅綠交融」的體現,是馬克 思主義與綠色思想的結合,奠定了生態社會主義(eco-socialism)的基調。.

(21) 緒論. 13. 心主義」的新詮釋。主要論點在於,正視人類對生態問題的責任與行動力,人類與自 然的相互作用仍然取決於人類的主導性動作,既然兩者間的衝突由人類而起,當然得 仰賴人類加以解決、尋求協調(林朝成,2000:6) 。生態社會主義者寄情於奉人類整 體的長遠利益(包括生命存續的可能)為圭臬的人類中心觀。 「綠色資本主義」 ,亦可稱之為「自然資本主義」 。就其積極意涵而言,乃是對資 本主義提供新的思考典範,視環境保護為值得經營的投資,並進一步以環境為主軸考 量整體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包括開發綠色商品、鼓勵綠色消費。就消極面而言,將過 去被摒除於成本計算之外的環境成本重新納入經濟評估,讓因為資本主義操作邏輯而 無形之間對生態環境進行踐踏的「看不見的腳」顯影。在生態社會主義者看來,綠色 資本主義乃是 20 世紀晚期意識形態──生態浪漫主義的犧牲品(徐覺哉,1999)。 有機飲食結合著生態論述,卻透過消費形式發生於日常生活,必然與前述三種思 索軸線有值得對照之處。本研究除了希望帶著前述觀點,來理解不同取向的有機群 體,相對的,也意圖藉由經驗研究之所得,重新審視存在於各種生態政略之間的爭議。. 1.3. 研究問題. 從受訪者個人的有機消費經驗出發,為的是看到消費者如何在這個充斥著論述形 構的場域中,行使其自我技藝20,也就是針對自己的身體以及存有方式,以自身的手 段或援引外在的協助,發動某些操作來自我改造,以達致所想望的狀態。飲食方式的 改變,這看似極其個人的自決性行為,卻往往歷經一段身體想像的運轉,中間涉及了 科學醫學度量與主體感知的折衝。有機論述並非單方面加諸於個人,主體乃是由意 識、身體、甚至欲望共同組成,最終為的是讓自我的生活更加順暢;而個人對自我身 體以及習性的自在感,總是在與社會期待的相互收編∕挪用之間動態地養成。 在社會層次本研究希望勾勒出,有機飲食在台灣的逐漸被接受,背後根源於什麼 樣的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並釐清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造就了這新興飲食習慣。消費. 20. 此處援引自Foucault晚期提出「自我技藝」(technologies of the self)的概念。Foucault以「自我技藝」. 與「權力技藝」的運作相對話,成就了「(自我)治理」(governmentality)機制;可以將之解釋為,面 對支配及權力的技藝,自我如何與他人互動、個人如何運作自我支配、這樣的運作又如何作用於自身的 生命歷程(Foucault,1988;參考王志弘的譯文) 。當中涵攝了對自我的(相較於對身外之物的)關照、 自我修養(包括了養生法),以及主體馴化的過程。「人」要成為自己的行為或欲望的「主體」,牽涉到 個人與自我的關係,在這當中,反思的距離是必要的,或者可以稱之為某種自我客體化的歷程,然後才 是試圖控制、改變自己,以符合某種社會道德的(也成為自己對自我的)期待。筆者在此採用這樣的概 念,來解讀消費者採行有機飲食法,所經歷的社會價值與主體認知的折衝歷程。.

(22) 14.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者在自我說服之餘,面對周遭親友的詢問,尚需反覆進行論述的再確認,以及某些經 常是以訛傳訛的佐證,許多人際網絡的口耳相傳就是這樣發生的。對此,筆者嘗試從 不同的角度,理解有機飲食消費文化背後所牽扯的社會關係,換言之,面對先前的慣 行價值,有機論述如何將自我問題意識化?筆者的立場並非視有機為改革的必然歸 屬,僅是希望以此作為揭示現實矛盾與衝突的路徑。 承此,我們首先要看到環境的永續及個人的健康之為有機飲食圈內的兩股力量。 這兩者分別彰顯了生物對於大我以及小我生命存續的關注,卻隱然的似乎形成緊張。 近年來,環境風險成為學者與大眾關注的議題,有機食品標榜的天然種植與養育,提 醒人們反省現代文明對環境的危害,強調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愛地球先於愛 自己。有機潮流某種程度上具現了社會風險與個人規訓之間的相互滲透;基於此,飲 食方式的選擇並非侷限於一己之私,它要求的是藉由自我節制以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迫 害,降低人類永續生存的風險。 相對於訴諸自然的環保論調,個人的健康仍是不少人選擇有機飲食的決定性因 素。因為低負擔、低加工的原則,人們對有機食品投射了「不美味」的想像,猶如在 享樂意識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裡選擇苦行。縱使美國農業貿易季刊報導指出,全美國 數百位美食主廚認同有機食品風味較一般食品為佳21,然而,一般人的口味不免受制 於傳統烹調方式,基於美味出發而選擇使用有機食品的案例仍屬少數。為了貫徹這一 整套從生產、購買、到使用的過程,不免需要一些「加持」。因此,部份生機飲食使 用群體乃是和帶有宗教性質的團體相併而生,有些則十分仰賴科學醫學的見證。這種 帶有制欲性的生活風格,究竟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尋求論述與群體的支持?它與追求修 復社會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能否並存相長? 有機飲食的背後蘊含著複雜的身體想像以及教化體系,本身也是資本主義商品邏 輯推陳出新的產物,各種論述往往和消費主義併生,共構整套文化意識形態。消費是 生活風格的選擇與實踐,因緣於不同的訴求而從事的有機消費,當中的差異是值得審 視的,因為差異即是衝突矛盾之所在,從中我們或可窺見商品行銷手法的細微縝密, 亦或得以尋見楚門最終推開的那一扇門22,走出媒介社會的巨大帷幕。筆者以為,有 機銷售組織作為消費發生的場景,體現著有機理念的不同詮釋,並因為各種組織所採 行的運作形式,而造就了各異的人際網絡及信任機制。. 21. 引自「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index.htm。. 22. 在Peter Weir(1998)執導的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中,楚門從小就被買下來成為. 活生生的現實劇主角,生活在巨大的佈景當中而不自知;然而楚門還是在他不規律的規律生活中發現了 破綻,他終於找到了佈景的盡頭,推開那扇讓他「下戲」的門。筆者以此比喻「虛假」意識幾乎構築了 當代人生活的全方面,而出口究竟存不存在呢?.

(23) 緒論. 15. 有機食品有著高於一般農畜產品的價格,挾帶著環境正義的背書,及律己以嚴的 態度,致使它的消費群似乎呈現出某種「曲高和寡」的形象。帶著批判意識來看,這 種高級消費行為,是否因為依附著種種「類道德論述」,而強化了自身的正當性?在 這個知識建構及風險傳達的機制中,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如何交相運作?更進一步, 筆者將帶出環境資本及身體資本的考量,尋求有機消費的另類意涵。 整體而言,本文嘗試針對現代性當中的主體作探問:啟蒙運動以來,自然與文明 一度被視為對立的兩面。如今,有機食品挾帶著回歸自然的主張,究竟是走在時代尖 端者的反身性思維,或是邊緣者對現代化的不適應徵狀?在利益考量大行其道的資本 主義社會中,有機理念中所蘊含的環境意識及消費者自覺,是否能夠發展為具有變革 潛質的力量?能否跳脫文化工業的再製機制,實踐社會轉化的想望?抑或只是淪為個 人成就自我理想生活∕身體的配套商品? 為了回答以上的問題,後文將先討論有機這股新潮流,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中如何 浮現。有機飲食作為消費文化中的商業行為,可粗略地分為生產、消費、以及交換三 個層面來看。在生產面,它涉及了官方農業政策以及產業趨勢的流變;在消費面,它 反應了環保意識以及消費者自覺的抬頭;而在兩造之間,交換之所以能夠成立,則需 仰賴相關知識論述的形構及傳遞,以及制度條件的奠定。有機產業位於農業、商業、 以及文化工業的交疊,居中不同角色的關心,自是各異其趣,其交換的平台十分仰賴 論述中的環境正義及社會公益號召。換言之,必須避開營利色彩,也就是如楊婷婷論 文所點出的,非商業意涵的重要性。然而,不能否認的,有機消費主要仍然有商業行 為的中介,政府的推廣也始終著力於經濟考量的勸說,以經濟價值評估環境價值,而 不是對於利潤邏輯的全盤翻轉。這種存在於論述與實踐之間,生態主義與資本主義之 間的矛盾點,在有機飲食當中清楚具現。接續的幾章便嘗試循著本研究的三個具體案 例來理解、釐清這個矛盾。 牽動有機飲食的大論述,還是得藉由「組織」作為中介單位,方能落實於個人乃 至於群體,並謀求向社會推展的動能。第三章首先從三處有機銷售點的組織邏輯談 起。三者的組織形式和理念依據各有不同──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合作社制度、複合 了宗教訴求的結緣信念,以及坦言商業經營的連鎖擴張模式。有機論述透過這些形 式,引導出消費者不同形態的參與及認同樣貌。消費行為還諸於社會脈絡,習癖的共 享成為集體意識的現代基因,我們看到的是新興的動員可能。另一方面,難以置外於 市場脈絡的有機消費形式,仍然處處制肘著反身性論述的施展。接下來的兩個章節, 重點便分別放在反身性論述如何挾帶於有機理念當中;以及以「身體」23作為運作(消 費及理念的最基本的)場址,探討論述實踐的侷限及賦權(empower)可能。. 23. 既是body,也是social body。作為最基本的local space,practical space。.

(24) 16.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如果說組織是硬體,那麼理念應當是可以活用、共享的軟件。組織之為實踐的單 位,經常還是得返回理念的層次,據以規劃長久的進展。第四章聚焦於三個銷售場域 的論述形構。環保、護生、健康乍看屬於三個不同層次的思維,所投注以關懷的單位 亦不盡相同,同在推展有機的路上,彼此時而相互援引,時而形成分歧。綜觀之,三 者的分歧點正突顯了它們各自與資本市場邏輯的相互定位,也間接地有助於研究者釐 清生態中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綠色資本主義之間的相對立場。 第五章回溯消費者的身體場域,重新審視有機論述如何作用於身體,以期更清晰 (也更曖昧)地看見存在於大我∕小我、外部環境∕內部身體之間的緊張。這個身體 的聚焦也呼應了非主流生態運動者對於全稱性生態主義的批判,亦即相較於「全球性」 的生態問題, 「在地性」的生存危機是更切身而急迫的。身體作為最貼身的社會場址, 在有機論述當中如何被脈絡化?我們發現,身體並非以生態存續的環節被納入論述, 亦鮮少將環境價值置於優位、反思其他人類社會活動的正當性。相反的,為了有機產 品的行銷,經常取徑於召喚身體失控感的論述,然後提供規訓機制,作為收復身體、 恢復掌控的慰藉。這突顯了當前有機論述在環境正義方面的努力仍然太薄弱,偶爾在 一兩位具有理想性格的受訪者口中聽得到反經濟中心的思維,但組織的發展方向卻反 其道而行。. 1.4. 研究方法. 有機食品店販售的商品,往往關係著該銷售場域的論述傾向及社群認同。外觀和 傳統農畜作物並無顯著分別的有機食品,因其理念及生產程序與慣行農法大異其趣, 在價格上也貴了幾倍;唯有成功地傳遞了配套的論述,才可能穩固有機飲食的消費市 場。以有機商店經營者的說法:「我們賣的不是架上的產品,更重要的是觀念!」於 是,我們經常可以在商店裡發現免費贈閱的刊物,賣場多半設置有書架,架上陳列著 介紹有機理念的書籍,不同的店家可能有不同的「啟蒙導師」或「精神領袖」,新推 出的產品旁邊同時擺放著傳單,詳細介紹它們的用途、或是效果見證分享。 在本研究的初探過程中,藉由廣泛地接觸各店家的陳列文本,筆者歸納出環保(自 然)、護生(宗教)與健康(醫療及美體)三大論述取向,幾乎可以囊括目前台灣諸 有機食品店的經營路線。對推廣者而言,這些理念經常是相互援引而非單取其一。消 費者採行有機飲食的原因,也未必能簡單地化約為當中任何一項,但對於各方面的論 述必定略知一二,甚至因應自身經驗而發展出獨特的詮釋說辭,以合理化個人的創造 性實踐。本研究據此三大取徑為典型,各擇一家有機食品專賣店作為研究開展的核.

(25) 緒論. 17. 心,以觀察有機食品的議題如何被設定,並配合訪談,以期對這些論述的傳播與接受 情形有較深入的掌握,觀察各種「有機理念」如何經由飲食中介,在消費者的日常演 作中詮釋∕再詮釋。 身為仰賴知識論述的消費產業,店家的經營模式很大程度取決於經營者對於有機 概念的認知,這也進一步影響了它所吸收的顧客群。專賣店經常兼具了講座舉辦的功 能,不但作為知識體系運作交流的中心,更重要的是成為社群集結所在。本研究以銷 售場域為結點,展開滾雪球式的訪談24,往前追溯其供應型態,同時,盡可能的從消 費場域推及使用場域,觀察到個體於私領域內延展開的知識賦權以及身體治理。 筆者以新竹地區為主要場域展開研究。一來,是本著地利之便;其次,伴隨著科 學園區的設置、電子科技工作者的湧入,當地的人口結構以及消費型態也展現了上揚 的趨勢;再者,電子技師族群特有的「工作至上」生活習癖(唐瑛蔓,2001),相對 地展現為竹科主婦對先生、孩子身體保健的格外著重。基於這樣的理由,當地的生活 風格研究應有其價值。 經過初期觀察與試訪,並納入相關資訊背景作考量,選定了以下三家組織型態各 異的有機賣場(參閱表 1-1): 第一,主婦聯盟「新竹好所在」。主婦聯盟自早期便以「共同購買」的模式在台 灣有機農產推展史上佔據要角,現今看到全國性的「生活消費合作社」便是由共同購 買的營餘資金轉型成立,以達到更合法地跨區域運作的型態。堅持落實社員制,現已 不限女性加入,唯主要管理階層仍保障女性參與。 第二,新竹「里仁」。全名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由佛教色彩濃厚的慈心基金 會25輔導經營,共同隸屬於福智法人事業體系。里仁店長同時也是慈心基金會義工, 受雇經營新竹分店。該店標榜嚴謹的認證,大部份產品委託慈心基金會評鑑,並且全 為素食;消費社群中為信徒且食素者佔七成以上。 第三,採行商業化連鎖經營的「無毒的家」。總店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在新加坡 亦有分店設置,該企業以跟上國際腳步自豪,積極引入各方面的健康新資訊與進口食 品。新竹店長本身為「無毒的家」核心訓練講師,並在新竹婦女社區大學與科學城社 區大學開設課程,教導生機食療法,課程內容擴及對整個無毒的「家庭」的打造,致 力於形塑「健康生活」的形象。. 24. 訪談題綱見附錄一。. 25. 全名為「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其宗旨乃「促進身心健康,造就圓滿人生;回復大地. 元氣,饒益世代子孫;推廣慈心事業,建立誠信社會」。該基金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台灣有機農 產品認證機制(TOAF),以期使之趨於健全完備。.

(26) 18.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表 1-1 核心研究場域概況 店 名. 新竹好所在. 新竹里仁. 無毒的家新竹店∕光復店. 坐落位置. 南大路. 林森路. 世界街∕光復路某巷尾. 周邊環境. 社區大樓一樓店面. 路邊樓房,含店面,深狹型. 鄰近商圈∕社區. 「安全,健康,環保」. 「光復大地,光復人心」. 「有機,自然,環保」. 綠色消費,綠色生活. 秉持慈心,護持大地. 共創無毒的家庭環境,. 主要理念 產品要求. 無藥無殘留,非基因改造 無化學添加物,純素,認證. 包括了食材、空氣、水. 組織特性. 原屬主婦聯盟基金會. 法師創辦慈心事業. 國際連鎖,開放加盟. 經營方式. 共同購買部份轉型合作社. 複合了驗證基金會與公司. 企業經營,集全球之大成. 消費者特性. 社員制26. 教友信眾口耳相傳. 社大學員. 人際網絡. 含定點取貨與集結配送. 鄰近主婦. 社區鄰近主婦. 理貨義工. 參加讀書會. 參加社區大學. 研究者 參與管道. 本研究採取立意滾雪球式取樣。在接觸過各店家的主要經營者、得到同意之後, 首先請他們引薦適合受訪的常客,或者提供我在店內出沒的機會,讓我主動接觸消費 者。因而,我的訪談對象包括了經營者,店內其餘工作者,以及消費者27;詳細情形 依組織形式的不同又有差異,後續章節會有更詳盡的討論。附帶一提,我所選擇的訪 談對象很大程度取決於人際網絡,而這網絡也正是研究者希望勾勒出的圖像。以此方 式取樣,受訪者難免會引介一些並不在本研究三個核心場址固定消費的有機飲食者, 乃至於其他經營者或生產者,筆者並不會刻意阻斷這樣的訪談機會,亦不會將訪談所 得資訊排除在論文書寫之外。這雖是滾雪球法的不嚴謹之處,卻有助於理解現象全貌。. 26. 入社股金最低 2000 元,另每年繳交教育通訊費 600 元。每年結算股息,並依出資股金及入社月之比. 例配回營餘。退社時股金得領回。 27. 訪談對象列表可參閱附錄二。.

(27) 有機可循. 19. 第二章 有機可循. 有機食品,可以稱得上是當代綠色消費趨勢的具體產物。依照有關商品與市場的 傳統談法,可以劃分為生產、消費、與交換三個層面。本論文的書寫雖然是以消費者 的主體經驗為核心,但是有必要先概述造就這股趨勢的社會脈絡。首先,鋪陳台灣農 業型態及政策歷年來的演進;其次,嘗試帶出那些牽動了綠色消費趨勢的意識形態崛 起過程,並以環保及消費自主為討論焦點;最後,處理前面兩者之間的互動,貫穿台 灣有機產業的實作及意識更迭,提出制度的確立以及論述的傳遞形成了供需雙方互動 的必要平台。但基於有機論述當中的反身性意涵,我們幾乎可以預見商業性實作與非 營利意識之間的持續緊張。. 2.1 2.1.1. 生產:農業政策及產業趨勢之流變. 農地使用問題由來已久. 農地問題乃是台灣農業體質素來的缺陷。如同許多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台灣在發 展初期,採取以農養工的策略。農業部份著重於增加生產以追求資本的積累,並利用 農業剩餘的勞力轉而發展工業。隨著展業比重的轉型,農業的經濟版圖被工商業及服 務業所取代。該趨勢連帶導致了原本供作糧食生產的農業土地逐漸釋出,甚而部份農 民為了圖利,非法地將農地租售予休閒渡假山莊、工廠、別墅、垃圾場、砂石場等用 途(陳璿文,2003:4) 。 不難理解,為了滿足所謂的最大效益,早期(且延用至今)的慣行農作方式乃服 膺於現代性對於大量生產模式的追求。一直要到 1970 年代能源危機喚醒了威脅感, 人們方才逐漸意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環境污染的不可逆性,將延禍後世的長治 久安。自此,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始受正視。而這樣的思維真正在各國取得正 確性,並且導向有機農作方式的轉型,則是在 1980 年以後的事了(有機農業全球資 訊網28;陳榮五,1998:69-70)。. 28. 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organic-2.htm。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28) 20.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在台灣的有機發展史上29,較明確的記載,正是起始於 1980 年代中後期,學界及 政府單位互動之下產生的一次次可行性研討會議。農委會自 1986 年起策劃推動台灣 有機農業可行性之研究,邀請台大、中興等校相關學者,著手評估台灣的地理環境在 技術上實行「有機農業」的可行性,此舉開啟了官方及學術單位往後幾年陸續的動作。 在相關的會議以及後續的研究報告當中可以發現,當時看待有機的態度仍究是以 農化實作的可行性研發為主,而所謂的「可行性」當中,又以產品經濟效益的評估為 一要項。在蘇楠榮於 1989 年發表的文章〈台灣有機農業之未來展望與研究方向〉中, 他提及在早期的研究裡,「最重要部份為由中興大學土壤系與高雄、台南兩區農業改 良場合作在旗山及鹿草兩地設置長期觀察區,以比較傳統農法、有機農業及折衷農法 (即有限度施用農業及化學肥料)在不同輪作系統下之地力變化、養分收支、微生物 消長、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以及經濟效益等之差異情形」(蘇楠榮,1989:246)。當時 蘇楠榮並強調,發展「有機農業比傳統之化學農業更為有利之條件有二:(一)有機 農業產品之價格明顯高於化學農業產品。(二)有機農業成本降至化學農業之水準或 更低」(蘇楠榮,1989:246)。我們可以感覺到,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中,有機農業僅 被視為農經問題的一小塊,它被視作一種退路、一種解決的取捨方案,而非勢在必行 的進展。類似的態度也可以在當時主流的永續發展主張者身上看見,由於缺乏政治經 濟觀點的分析,枉顧主流的經濟型態與環境破壞之間存在根本的衝突,仍冀望在加速 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尋求生態問題的解決之道(紀駿傑,1998:144-5)。基於這樣的迷 思而採行的改變,即便不是全然的反其道而行,也僅可能治標而難以達到治本的成效。 一個值得一提的政策轉變是,2000 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將一向以來的「農地農 有」更改為「農地農用」政策。 「農地農有」政策原先的用意是為使農民成為自耕農, 得以享受自己勞力的成果,為了追求所得而更加投入生產,以利國家整體經濟發展。 然而,如前所述,伴隨著商業化的歷程,人們對土地的認知和情感也有所改變,農地 不再被視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資產,而變成農民謀求迅速致富的工具(陳璿文,2003: 4-7) 。 換言之,「農地農用」政策的宗旨在於,扭轉農地作為農民私有財產的觀念,重 申農地乃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根基,同時具有區位性與不可移動性,其配置與用途不能 全憑私人利益考量而加以變更。台灣地屬海島,為了國內糧食能在突發的孤立狀況下 仍能確保供應無虞,維持一定數量的農地進行農業生產乃是國家安定的基本條件。再 者,隨著環境意識的抬頭,農業的價值不只在於食糧生產的層次,更關係著仰賴該土 地而得以持存的生態涵養、自然景觀,以及人類的健康生活(陳璿文,2003:12)。. 29. 參閱附錄三。.

數據

表 1-1 核心研究場域概況  店  名  新竹好所在  新竹里仁  無毒的家新竹店∕光復店  坐落位置  周邊環境  南大路  社區大樓一樓店面  林森路  路邊樓房,含店面,深狹型 世界街∕光復路某巷尾 鄰近商圈∕社區  主要理念  產品要求  「安全,健康,環保」 綠色消費,綠色生活  無藥無殘留,非基因改造  「光復大地,光復人心」秉持慈心,護持大地  無化學添加物,純素,認證 「有機,自然,環保」 共創無毒的家庭環境, 包括了食材、空氣、水  組織特性  經營方式  原屬主婦聯盟基金會  共同購買
圖 3-3  佈告欄上刊登有近期活動資訊  圖 3-4  新竹好所在常設跳蚤市場  相較而言,里仁的店面位於林森路上較遠離市中心的一方,雖然也位在大馬路 旁,但店面面積較窄,左鄰診所、右靠機車行,顯得極不起眼。難怪許多師兄姐都說, 要向人介紹里仁一定要準備好地圖。深狹型的空間,採光不如另外兩處來得好。因為 隸屬福智法人事業體,里仁商店和往往與各地方支苑緊鄰或設於上下樓,除了廣論課 程、大專生讀書會、兒童讀經班等靜態活動每週定期在此舉辦之外,不定期的大型法 會、或是園區體驗,也都以此為集合據點。  圖 3-5
圖 3-7  無毒的家在世界街上的店面十分搶眼 圖 3-8  生機飲食店典型的配備-沙拉吧  圖 3-9  一樓用餐區。常可看到經營者在席間 為客人作產品介紹或食療諮詢  圖 3-10  寬廣的二樓空間,木質裝潢,提供了臨近的上班族聚會的據點  商品內容及擺設也各有特色。主婦聯盟基於環保主張,所有的產品的包裝以單純 明白為原則,絕大部份的蔬菜水果是一箱一箱從各社配送出來,到店時才由職員與義 工分裝、理貨。蔬菜直購可說是共同購買的主打項目。延續「班」的訂菜制,好所在 也同樣有「一籃菜」的配菜制度,社員只需來電
圖 3-11  主婦聯盟的「一籃菜」  圖 3-12  分類整理好的菜,包裝盡量精 簡,放在籃中等候選購  里仁賣場的特色則是,全為素製品,並售有宗教用品。後方雖設有簡便的廚房, 但主要為員工及學員供餐。二樓以上全為教室,作為廣論課程之用(因為筆者以「有 機研究者」的身份進入田野,二樓以上未獲准拍照)。同樣的,陳設有書籍區。值得 一提的是,三場域當中里仁是唯一供應有新鮮麵包的商家,因為他們在新竹地區找到 了願意護持慈心理念的麵包坊。受訪者當中有些雖非里仁的固定客群,卻會為此前來 採購 56 。由此可見,有機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Y 代表因所得水準不同而產生的誘發性消費 支出(induce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

企業 指單一的法律實體 具有組織主權及擁有運用資源的決策權 在一個或多個地點從事經濟活動。當 同機構單位存在於 同一地點 但只要每一個機構單位

 而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是指人的心臟、血 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充分發揮有 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工作,並有餘力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

• 直線化(Straighten)︰在此模式下,如果你畫 出的線條軌跡接近平直,那麼 Flash 會自動把該 線段變成直線; 軌跡若是有弧度的,那就會變成漂 亮的圓弧!...

後記:(1) 把這個故事講給陳美伶聽,她說這招對她不管用,我用 Google 試了一次,果 然人山人海都叫「陳美伶」 。(2)

She has to face all these life choices by herself, makes her own decisions and face the consequences...I was told the other day that I could not even make an appointment for

 一般我們如過是透過分享器或集線器來連接電腦 的話,只需要壓制平行線即可(平行線:兩端接 頭皆為EIA/TIA 56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