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消費:環保意識及消費者自覺的抬頭

第二章 有機可循

2.2 消費:環保意識及消費者自覺的抬頭

2.2.1 永續農業僅是永續思維的一種面貌

相對於學界與官方的動作,1990 年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以下簡稱 MOA)率先成立;嚴格說來,應該稱之為日本MOA的台灣分會。在亞洲,有機農業 的推廣以日本為首,始自 1935 年MOA的創辦者岡田茂吉在日本對自然農法的提倡,

主張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而用天然有機物來培養健康之土壤,以生產健康之 作物,同時利用生態平衡原理來防治病蟲害。該會不單是日本境內有機農法推展的重 要團體,並很快的拓展至美國,更積極地在 1991 年 9 月 6 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創 立「世界永續農業協會」(World Sub-stainable Agriculture Association,簡稱WSAA)的 世界性組織,致力於整合各國各種關心環境持存的生產體系30,促使永續性農業成為 世界性的農業生產典範,推展「食物、農作、地球環境」的全球性運動。目前該協會 的會員已遍佈世界 40 多個國家(WSAA之台灣分會亦於 1992 年成立)。WSAA致力於

30 諸如「有機農業(organic farming)」、「自然農業(natural farming)」、「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低投入農業(lowinput agriculture)」「永續性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等等(國際 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1992:9)。

呼籲「抱持相同目的之個人及團體,同心向世界推廣永續性農業,廣泛提供經濟且有 益健康的農產品及食品,以消除飽受飢餓人們的痛苦,進而維護地球環境」(謝森展,

1991:1)。

MOA 在台灣有機推展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該會與中興大學農推系合作,

積極且熱心地輔導台灣農友試行有機,將岡田的理念在這塊土地上落地生根。並於 2000 年成為第一個獲經農委會核可的有機認證機構。

依據「MOA 自然農法執行基準」,有機農法和自然農法雖然在技術層面(不使用 化學合成資材)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雙方的理念卻有明顯的差異。有機農法作為替 代性農法的起點,其定位是「一種以有機質資材代替化學肥料的農法」;而 MOA 自然 農法的理念則是「依據大自然之法則,以尊重土壤為基本,維護環境生態體系,以達 到人類及所有生命體的調和繁榮」。並不追求經濟性的發展,MOA 的哲理在於:地球 及土壤都是活生生的,經由她們所產生出來的農作物也是生命體,人們只有食用這些 充滿生命力的農作物後,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自然農法最大的目標在於確保地球上 所有生命體的安全(漢聲雜誌,1996b:74)。

這樣的理念其實和佛教的護生觀念十分呼應。在佛教的諸多經典和戒律裡都提示 著簡單樸素、吃素和對自然生態的保護,甚至連植物都要愛惜。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 教環保觀為其戒律,尤其是五戒中的不殺生戒;而佛性、輪迴、淨土、菩薩等,都是 形成佛教特殊環保思想的關鍵概念(莊慶信,1998:3)。

台灣另一個推行有機的重要民間團體「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便是立基於這 樣的信念。成立於 1997 年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隸屬於慈心事業體;為「福 智法人事業」的三大分支之一31。法人事業的大家長為新竹鳳山寺的日常老法師32,法 師長期有感於現代化學農耕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戕害,並曾親自向日本專家研習有機 農法。1994 年,世代務農的宋師兄由於長年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自身皮膚病久治不癒,

又常看到園內小動物因誤觸農藥而猝死,心生不忍,向法師表示願意捐出農地設置道 場弘法。師父主張這塊地還是要生產,但不要再使用化肥和農藥了,以此成為慈心有 機實踐的起點。除了最初宋師兄在關西的園地之外,陸續有東勢、嘉義朴子的農地整 合,至今持續增加中,全都命名為「慈心農場」。農場的耕作方式謹遵佛教「不殺生」、

「不妄言」、「不盜」的戒律。所謂不妄言、不盜,指不掩蓋真相,即不用化學肥料養 出徒具碩大外表的蔬菜,而是尊重自然生長的樣態(漢聲雜誌,1996a:130)。

31 「福智法人事業」的三大分支分別是「淨智事業」「文教事業」以及「廣福事業」。其細緻分工介紹,

在後續章節會加以詳述。

32 日常法師已於 2004 年 10 月 15 日示現圓寂。此事發生在筆者參與福智團體的研究期間,不能說沒有 為本研究投下無名的影響……。

2.2.2 綠色消費的率先提出

消費型態轉向於多樣與精緻訴求,部份消費者對於產品安全與健康開始講究,也 是有機食品發展的動力之一。在國際間,綠色消費的主張乃發源於德國,1977 年德國 政府為了提升民眾環境意識,並改變民眾的消費觀念,首次推出「藍天使環保標章計 畫」的綠色消費運動,但該活動並未受到各國重視。直到 1987 年,在聯告國的環境 與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出「永續發展」的觀念,各國才開始推行相關的綠色消費運動

(丁秋芳,2004:35-6)。該活動的主要宗旨是為了維持人類生存,在從事消費時,應 盡量避免高污染程度的產品、盡量減少浪費,並遵守 3R(Reduce,Reuse,Recycle)

和 3E(Economic,Ecological,Equitable)的原則。

本著環保關懷而萌生的綠色消費理念,已經愈來愈為人所支持33。近年來,我們 看到台灣有機銷售點幾乎是以倍數成長著。至 1998 年,台灣約有三百多家有機專賣 店,早期以進口乾貨為主,部分生鮮蔬果由本土生產供應,市場集中於有機專賣店和 共同購買組織;近年則因本地有機栽培進入量產階段,有機產品開始進駐超級市場、

量販店和百貨專櫃等(鄭逢喜,1998:24)。截至 2005 年 4 月,台灣大小有機連鎖店 已達七百多家,並具有 20 億元的市場規模(李盛雯,2005)。

在消費這條軸線上,主婦聯盟堪稱台灣早期綠色消費推廣的關鍵行動者。自 1991 年設立 「消費品質委員會」,1993 年開始著手「共同購買」。最初她們當然不是標榜

「有機」訴求,與其說當時尚不存在「有機」的觀念,不如說這個名詞雖然已在各場 域中(主要是農業)漸漸被提及,但在消費者心中尚未普及化(尚未商品化)。當初 她們所要求的,不外乎是「綠色」生活觀、「安全」無毒害。因應於當時的毒葡萄事 件及鎘米事件,主婦聯盟所推動的首項共購產品便是葡萄與米。資深社員黃利利提及 當年她們「一米難求」的經驗,為了尋找特定可信賴的上游米源,她們走訪了碾米廠,

驚恐地發現一家碾米廠內竟備有十多種品牌的包裝袋,妳要求哪一牌它就給妳哪一 牌!(田野筆記,040406)因為這一次的經驗,讓主婦聯盟成員們認知到對於產製流 程全盤掌握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市面上大量生產、外包產製的商品,充滿著種種不確 定性。

從「新環境基金會」獨立出來的主婦聯盟,始終保持著對環境與生態的堅持。她 們從未鬆懈對於公眾環保的關心,早期的綠牡蠣事件、杜邦案、到後來的反核四抗爭,

33 在美國,已有 1/3 的消費者主張綠色消費。而台灣消費者購買有機的動機,依據研究顯示仍然是以健 康考量為大宗,其次才是為了環保(丁秋芳,2004:36)。

她們無一缺席,經常扮演著帶頭向政府要求落實環保判準的角色。不同的是,她們在 體認到大堂之內的環保討論實有諸多侷限性之際,決定以「從自身作起」作為最基本 的策略,「共同購買」便是這樣一個訴求公義轉而求諸於己的創舉。事實也證明十年 之後,許多當年主婦聯盟向媽媽們提出的生活改革,諸如垃圾減量、回收、分類,限 用免洗餐具等等,今日已經成為立法施行的公眾政策。

當時的消費品質委員會成員翁秀綾指出,共同購買計劃的「近程目標是提供消費 者完全安全、無污染的產品,作法就是由『教育生產者』作起……中期目標加強社區 的人際關係,形成『互助』的生活觀念,從根本上檢討消費品的性質,訂出符合理想 的產品標準,消費者也可組成合作事業,加入生產行列。……遠程目標為建立消費者、

生產者成為『生命共同體』,以促進社會人文、環境、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梁玉芳,

1993)。一旦購買力集結了之後,便可以作一些附帶的社會施為,諸如支持本土農、

漁業,扶持弱勢團體,為產業外移導致的失業潮提供新機會。現今合作社的產品,就 包括有婦女、原住民、喜憨兒、精神障礙患者等團體的輔導產品在內(田野筆記,

040406)。

隨著綠色消費理念的宣揚,我們看到原初因應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而衍生的合作 社組織,隨著社會的需求轉型,合作運動的訴求也有了轉變。自 19 世紀中葉消費合 作社在世界各國推展以來,對於滿足社員「商品價格便宜」的需求,已經發生了一定 程度的功效。然而,隨著現代零售業的發展,在連鎖超市和量販店普遍設立的情況下,

「便宜」已不再是消費合作社的優勢;另一方面,反而是產品的安全及品質,令消費 者感覺愈來愈難以掌握。因應於此,各國的消費合作社紛紛轉而為社員謀求「健康且 安全」的食品(丁秋芳,2004:29-32)。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正是基於社員們 這樣的需求而成立,旨在倡導綠色消費、強調消費者主體,建立合作者之間的信任關 係,並對本土產業提供支持。在主婦聯盟以及 MOA 等以環境永續為前提的團體之間,

我們看到的共通點是,將經濟性的考量置於次要地位,在生產-消費之間的連帶不再 只以「價格」為考量,而事關新的「價值」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