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水資源競合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際水資源競合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 明.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國際水資源競合之研究 ‧.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Water. n. al. er. io. sit. y. Nat.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郭昕光.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2) 摘 要 水是一切生命和人類活動的基礎,水的重要性凌駕於其他所有資源。現今地 球上雖有 13.8 億立方公尺的水,但其中 97%以上皆是海水,淡水尚不及 3%。而 在淡水組成中,絕大多數又屬不便取用的冰川,約占 70%。雖然全世界的水量, 長久以來並無明顯變化,但在人口數量不斷成長,加以都市化與工業化的蓬勃發 展下,全球「年人均逕流量」( yearly world run-off per capita ) 已經從 1800 年的 40,000 立方公尺,降至 1995 年的 6,840 立方公尺,預估 2025 年時更只有 4,692 立方公尺。 水資源的短缺不僅導致糧作減產,增加貧窮人口,擴大疾病傳染,甚至迫使. 政 治 大. 人們不得不離鄉背井,另謀生路。環境安全研究者 Thomas F. Homer-Dixon 直指,. 立. 水資源的短缺會破壞國家的執政能力,是造成國家內部社會動盪,乃至國際衝突. ‧ 國. 學. 的重要因素。水不僅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商品,水更是所有生命賴以延續的必 需品。若稱水是生命之泉,那麼掌握水資源也就是一種權力(power)的象徵。對 於某些國家或民族而言,水甚至還具有一定情感和文化上的意義。水資源短缺帶. ‧. 給國際社會的衝擊,究竟只是危言聳聽的誤導,還是不斷迫近的安全危機,國家. sit. y. Nat. 又如何能夠化險為夷?深入瞭解國際水資源的互動,實屬必要。 前世界銀行副總裁薩拉傑丁(Ismail Serageldin)1995 年的預言,「本世紀的戰. io. n. al. er. 爭是因石油而起,下個世紀的戰爭將是為水而戰」 ,這句話不僅已成為近 20 年來. i n U. v. 最重要的名言之一,也和其他類似的警語,成為了水資源研究的主流思想。不過. Ch. engchi. 水資源戰爭的推論缺乏實證支持。Aaron Wolf 帶領的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研究團 隊發現,儘管國際河川流域潛藏著紛爭的可能,但實際上國家之間因水資源而引 發激烈衝突的案例,卻遠少於合作的案例。從 1948 到 1999 年間,全世界只有 37 件與水相關的激烈暴力衝突。相對的同一時期,則有 157 件條約或在協商之 中或已完成簽署。對於水戰爭的預測,在 Arron Wolf 等人看來,只是來自譁眾取 寵的媒體和一些沒有經過嚴格審查的論文罷了。不過 Arron Wolf 等人也發現,在 對立的案例中,90%都是與水量及其基礎建設工程有關,且絕大部分嚴重的武裝 衝突,都和這兩項因素息息相關。在破除水資源戰爭的迷思之前,實有必要對於 國際水資源的互動關係進行通盤的檢視。 儘管過去已有部分學者,以統計分析的方法,從事相關議題的量化研究。不 過至今尚無針對全體國際河川共有國家,水資源互動之綜合性比較分析。在力求 符合 1、水資源的衝突與合作研究並重;2、研究範圍涵蓋所有國際河川流經國.

(3) 家;3、兼顧水資源本身與非水資源因素之討論等三項條件下,本論文收集 1948 年至 2007 年間,263 條國際河川之國家配對相關資料。透過檢視每一國家配對 水資源量的各項統計數據,不同政治、經濟、軍事、人口等國家特質,以及國家 配對長期互動之紀錄,本研究依序從水資源互動的變異、衝突與合作的發生,以 及因素組合解釋模型之建立等三個層次,全面探討影響水資源競合的內涵。 經過一連串相關統計分析,本論文成功建立了水資源互動的最佳因素組合解 釋模型,證實水資源在需求面及結構面上所發生的短缺,的確會增加水資源衝突 的風險。然而國家特質本身,特別是綜合國力因素,對於國際水資源互動的發生 與形式,更有直接且明顯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可以具體量化的變數外, 國際政治關係、政府議價能力,以及水權觀念的轉變等,對於水資源互動,也有 不容忽視的作用。. 政 治 大 一研究之中,希望在各方的疑慮與樂觀中,對國際關係中水資源議題的了解,能 立 夠有所助益,並期待引領來自學界更多的關注。. 在水資源戰爭論與合作說的爭辯中,本論文連結了看似對立的兩種現象於同.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目 錄 目 錄............................................................................................................................... i 圖 目 錄....................................................................................................................... iii 表 目 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 6 第四節 論文架構................................................................................................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 政 治 大.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水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 10 第二節 水資源與國際關係理論...................................................................... 14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20 第四節 小結...................................................................................................... 27. 立. ‧ 國. 學. ‧.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8 第一節 事件分析法之運用.............................................................................. 28. sit. y. Nat. 第二節 資料庫之建立...................................................................................... 32 第三節 變數定義.............................................................................................. 34 第四節 小結...................................................................................................... 41. n. al. er. io. 第四章 水資源互動變異的分析............................................................................. 42 第一節 分析方法.............................................................................................. 42 第二節 分析步驟.............................................................................................. 43 第三節 分析結果.............................................................................................. 45 第四節 小結...................................................................................................... 49.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水資源合作與衝突之比較......................................................................... 51 第一節 分析方法.............................................................................................. 51 第二節 分析步驟.............................................................................................. 52 第三節 分析結果.............................................................................................. 55 第四節 小結...................................................................................................... 62 第六章 水資源互動最佳因素組合模型之建立..................................................... 64 第一節 分析方法.............................................................................................. 64 第二節 分析步驟.............................................................................................. 66 第三節 分析結果.............................................................................................. 76 第四節 小結...................................................................................................... 81 i.

(5) 第七章 總結與驗證................................................................................................. 83 第一節 綜合討論.............................................................................................. 83 第二節 案例說明.............................................................................................. 86 第三節 其他解釋.............................................................................................. 99 第四節 小結.................................................................................................... 103 第八章 結語........................................................................................................... 105 參 考 文 獻.............................................................................................................. 10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圖 目 錄 圖 11:研究流程圖……………………………………………………………….….7 圖 61:因素分析概念圖……………………………………………………………65 圖 62:因素分析流程圖……………………………………………………………66 圖 63:陡坡圖………………………………………………………………………72 圖 71:一般互動、合作與衝突發生比例之變動 I..................................................85 圖 72:一般互動、合作與衝突發生比例之變動 II.................................................86. 表 目 錄. 治 政 表 11:各州與次地區可用淡水資源計………………………………......................2 大 立 表 21:2000-2010 水資源衝突或合作之量化分析文獻彙整……………………..25 ‧. ‧ 國. 學. 表 31:水資源事件強度分級表……………………………………………………31 表 32:全體解釋變數彙整…………………………………………………………39 表 41:全體變數基本敘述統計…………………………………………………....44 表 42:水資源變數與互動平均值簡單迴歸分析/參數估計值與變異數分析…...45. y. Nat. 表 43:水資源變數與互動平均值多元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47. sit. 表 44:水資源變數與互動平均值多元迴歸分析/參數估計值…………………...47. er. io. 表 45:水資源互動變異多元迴歸分析結果/變異數分析………………………...48. al. v i n Ch 表 51:變數編碼對照表……………………………………………………………53 engchi U 表 52:全體變數基本敘述統計……………………………………………………53 n. 表 46:水資源互動變異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參數估計值………………………...48. 表 53:模型配適統計值……………………………………………………………55 表 54:檢定全域虛無假設: BETA=0………………………………………………56 表 55:一般互動發生「效果的第三型分析」………………………………………56 表 56:合作發生「效果的第三型分析」………………………………………….57 表 57:衝突發生「效果的第三型分析」…………………………………………57 表 58:合作發生最大概度估計值的分析…………………………………………58 表 59:衝突發生最大概度估計值的分析…………………………………………59 表 510:預測機率和觀測回應的關聯性…………………………………………..59 表 511:合作發生勝算比估計值和概況概度信賴區間…………………………..60 表 512:衝突發生勝算比估計值和概況概度信賴區間…………………………..61 表 61:全體變數相關係數矩陣……………………………………………………67 iii.

(7) 表 62:抽樣適合性檢視……………………………………………………………70 表 63:最終公變數變異數估計值…………………………………………………70 表 64:相關矩陣的特質值…………………………………………………………71 表 65:旋轉的變數模型……………………………………………………………73 表 66:因素名稱……………………………………………………………………74 表 67:因素分數係數矩陣/標準化計分係數……………………………………...74 表 68:全體變數基本敘述統計…………………………………………………....75 表 69:因素與水資源互動變異因素多元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76 表 610:水資源互動變異因素多元迴歸分析/參數估計值……………………….76 表 611:模型配適統計值………………………………………………………......77 表 612:檢定全域虛無假設: BETA=0………………………………………….....78 表 613:互動發生最大概度估計值的分析………………………………………..79. 政 治 大 表 615:衝突發生最大概度估計值的分析………………………………………..79 立 表 614:合作發生最大概度估計值的分析………………………………………..79 表 616:預測機率和觀測回應的關聯性…………………………………………..80. ‧ 國. 學. 表 617:一般互動發生勝算比估計值和概況概度信賴區間……………………..80 表 618:合作發生勝算比估計值和概況概度信賴區間…………………………..81. ‧. 表 619:衝突發生勝算比估計值和概況概度信賴區間…………………………..81. y. Nat. 表 71:各章統計分析目的與結果之綜合整理……………………………………84. sit. 表 72:一般互動、合作與衝突發生比例之統計 I…........................................…..85. er. io. 表 73:一般互動、合作與衝突發生比例之統計 II................................…………86. al. v i n Ch 表 75:1948 至 2008 約旦河與雅莫克河流域水資源互動大事紀………………..92 engchi U n. 表 74:共用水資源相關條約與協議彙整…………………………………………87. i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99 年 12 月 6 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登出一頁全版商業廣告,標題為 「下一場世界戰爭將因水而起」。 1 該則廣告是由一所民間企業 Spragg & Associates 所具名。內容細數水資源的本質、水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以及現今 水資源缺乏管理與分配不均等各種現象。紐約時報的這則廣告並不是第一個意圖 引發世人正視水資源的行動。事實上,稍早於 1995 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 政 治 大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薩拉杰丁( Ismail Serageldin)在接受紐約時報 8 月 10 日的 立 專訪時便已指出,「本世紀發生的許多戰爭往往因石油而起,下個世紀的戰爭則 環境與社會永續發展副主席 (Vice President for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 國. 學. 將是為水而戰」。2. 眾所皆知,水是一切生命和人類活動的基礎,水的重要性凌駕於其他所有資. ‧. 源。現今地球上雖有 13.8 億立方公尺的水,但其中 97%以上皆是海水,淡水尚. y. Nat. 不及 3%。而在淡水組成中,絕大多數又屬不便取用的冰川,約占 70%。雖然全. sit. 世界的水量,長久以來並無明顯變化,但在人口數量不斷成長,加以都市化與工. al. er. io. 業化的蓬勃發展下,全球「年人均逕流量」(world run-off per capita )3已經從 1800. v. n. 年的 40,000 立方公尺,降至 1995 年的 6,840 立方公尺,預估 2025 年時更只有 4,692 立方公尺。. 4. Ch. engchi. i n U. 全球水資源的問題並不在於水的供應不足。事實上,今日全世界水的消耗總 量還不到淡水總量的三分之一。水資源的根本問題在於分配不均。由於全球逕流 量的分佈十分懸殊。許多人口密集的地區,可再生水的資源都嚴重不足。例如亞 洲有 69%的世界人口,但僅占全球總逕流量的 36%。南美洲只有 5%的世界人口, 1. 2. 3. 4. 該則廣告旨在介紹 Spragg & Associates 所擁有的一項專業運輸系統。該系統利用自行研發 生產可裝載 450 萬加侖水量的巨型水袋(water bag),以類似火車車廂前後掛附的方式長塗 運送,一次至多可將 15 個水袋約 6750 萬加侖的水,送至他地。 http://www.waterbag.com/media/coverag.htm 引自 Meredith A. Giordano and Aaron T. Wolf, “Sharing Waters: Post-Rio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National Resources Forum, Vol. 27, 2003, p. 164. 地表面的降水,如下雨或融雪等。循不同路徑流向河川、湖泊或海洋。匯集的水流即是逕 流(run-off)。全年地表逕流的總水量,稱為年逕流量。逕流是水循環的主要環節,逕流量 是陸地上最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Peter Beaumont, “Water and Armed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 Fantasy or Reality?” in N. P. Gleditsch ed., Conflict and the Environmen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1997), p. 358. 1.

(9) 卻享有 25%的總逕流量。而在乾旱或是乾濕季節明顯的地區發展灌溉農業,更 是加重缺水問題的原因之一。例如南亞的恆河平原、其農業發展便是依賴儲存和 調度用水。單以亞洲為例,人均可用淡水水量(freshwater per capita)5便不及全球 平均值的一半。6 至於絕大部分的非洲大陸,儘管是最容易出現乾旱的地區,但 卻有高達 3 億的人口居住在此。總言之,先天環境的限制,加以人口膨脹、城市 擴張、以及偏好大量用水的生活型態的人數不斷增加,種種因素交互作用下,導 致地區性的嚴重缺水(water scarcity)。包括亞洲、非洲和中東等地區等,水資源 短缺的問題皆日趨嚴重。表 1-1 為全球淡水資源的分配統計。從極度匱乏的北非, 到充分無虞的南美洲大陸,人均可用淡水水量相差可達百餘倍之多。 表 11:各洲與次地區可用淡水資源統計. n. 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 南美洲 大洋洲 5. 6. Ch. engchi 781 12,246 892. y. 2,924 2,576 1,559 8,884 3,999 21,389 13,147 16,314 3,563. sit. ‧ 國. io. al. 11,139 242 484 6,578 2,128 4,449 6,077 5,668 409. ‧. Nat. 東亞、東南亞及南亞 中亞 中東 歐洲 中歐與西歐 東歐 北美洲 北美 墨西哥. 6,079 3,764 279 4,431 2,816. 學. 42,370 3,931 47 3,884 11,865. er. 立. 全球 非洲 北非 薩哈拉沙漠以南 亞洲. 年均總量 人均可用淡水水量 治 政 (10 億立方公尺) 大 (立方公尺). i n U. v. 9,328 30,890 30,447. 一般說來,所謂淡水是指可作為飲用、農業、工業與發電等用途的水資源。地球上水總儲 量約為 1.36x1018 立方公尺,但除去海洋等鹹水資源外,淡水只占總儲量的 2.53%。淡水主 要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態存在,河流與湖泊的淡水僅占世界總淡水量的 0.3%。 Brahma Chellaney, Water: Asia’s New Battleground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8. 確實數據可查閱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線上統計數據庫(Aquastat online table, “Freshwater Availability: Precipitation and Internal Renewable Water Resources”(IRWR)。 http://www.fao.org/nr/water/aquastat/data/query/index.html?lang=en 2.

(10) 年均總量 (10 億立方公尺) 紐西蘭與澳洲 太平洋島國. 人均可用淡水水量 (立方公尺). 819 73. 30,310 32,065.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7. 水資源的短缺不僅導致糧作減產,增加貧窮人口,擴大疾病傳染,甚至迫使 人們不得不離鄉背井,另謀生路。環境安全研究者 Thomas F. Homer-Dixon 直指, 水資源的短缺會破壞國家的執政能力,是造成國家內部社會動盪,乃至國際衝突 的重要因素。8 水不僅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商品,水更是所有生命賴以延續的 必需品。若稱水是生命之泉,那麼掌握水資源也就是一種權力(power)的象徵。. 政 治 大. 對於某些國家或民族而言,水甚至還具有一定情感和文化上的意義。如果水資源 所衍生的相關問題,不能得到適當重視與妥善解決,吾人將很難期望人類社會得. 立. 以持續穩定地發展。正因如此,現今國際關係對於水資源議題的研究方興未艾。. ‧ 國. 學. 水資源短缺帶給國際社會的衝擊,究竟只是危言聳聽的誤導,還是不斷迫近的安 全危機,國家又如何能夠化險為夷?深入瞭解國際水資源的互動,實屬必要。. ‧. 研究目的. sit. y. Nat. 第二節. al. er. io. 人類生活真正賴以為繼的淡水水源,乃是河川、湖泊與地下水。國際上將流. v i n Ch 都十分依賴國際河川。隨著人口增加以及人均用水量的短缺,各國因此競相開發 engchi U 利用。一旦河川遭到截流或分流,便有可能引爆潛在的衝突。這些壓力因此引發 n. 經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河流稱為國際河川(international river)。許多國家的供水. 水資源政治(hydropolitics)的討論。 國際社會對於水資源的集體關切,始於 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不過在當時,水資源問題卻遠不及其他環境議題受到普遍重視。 直到 1977 年,於阿根廷馬德普拉塔(Mar del Plate)舉行「聯合國水資源會議」(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Water)時,水的問題才真正列入國際政治的議程。 在該次會議中,與會人士對於全球水資源的治理問題,從各國的相關計畫與執行 7. 8.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簡稱糧農組織。 線上統計數據庫網址 http://www.fao.org/nr/water/aquastat/countries_regions/index.stm Thomas. F. Homer-Dixon, Environment, Scarcity, and Viol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11) 到國際法的原則與精神,有了初步而廣泛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該次會議確立了 水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commodity)。然而即使如此,大家對於日漸短缺的水 資源問題,仍未採取積極行動,力謀改善。在聯合國國際發展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於 1981 著手推動「國際飲用水供給與衛生的十年」 (International Drinking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 Decade, IDWSSD)計畫的努力 下,全球人口中可自由享有安全用水的比例,依舊沒有明顯增加。 所幸自冷戰結束,隨著「安全」(security)的定義跳脫原有的框架,情況出現 了明顯改變。在歷經有識之士數十年的努力鼓吹後,號稱生命之源的水,終於引 起了全世界高度的關注。由於人口數量的膨脹,加以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趨勢 持續不退,全世界用水需求因此不斷提高。在沉重的供給壓力下,大家終於體認 到水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renewable resource),如何因應未. 政 治 大 1992 年於里約(Rio)舉辦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The United Nations 立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雖然在其他環境議題上頗有建樹,. 來的缺水風險,逐漸成為各國決策者與資源專家們共同關切的課題。. ‧ 國. 學. 但卻由於未能落實稍早之前於都柏林(Dublin)舉行的預備會議中(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ICWE)所達成的共識,因此被許多水資. ‧. 源專家認為是一場毫無建樹的會議。為了促使全球正視問題的嚴重性,有心人士 其後陸續提出了種種嚴厲的警告。同時間,部分乾旱地區亦紛紛傳出水資源銳減. y. Nat. sit. 的事實,使得 1990 年代瀰漫著水資源危機的悲觀預測。學術界因此掀起了一波. al. er. io. 有關水資源將導致國際衝突的論述。相關機構、決策單位與重要人士,不斷提出 各項預言,提醒世人正視逐漸枯竭且分配不均的水資源,對人類未來發展與世界. n. v i n 秩序的潛在威脅。例如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安南( Kofi Annan)曾於 2001 年 3 月在 Ch U i e h n c g 美國地理學會(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第 97 屆年會中演講時提醒 大家, 「為了爭奪水資源而引發的激烈衝突,未來極有可能會演變成戰爭。」9 知 名的經濟學人雜誌(Economist)在 2000 年特刊的報導中也提到, 「缺水問題將愈演 愈烈。…..2050 年時,全球將有 35 億人口受到影響,水資源衝突的世紀已經來 臨」10 由於傳播媒體的報導與學術界的研究報告多半認定,水資源將是下一個 全球危機的根源。在此情勢下,水資源已躍升為國家安全層次的議題,水資源戰 爭(water war)更儼然成為新世紀人類安全最大的威脅。 不過,正當全球陷入水資源衝突論的同時,新的觀察卻提出了另類的主張。. 9. 10. Susanne Schmeier,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s – Perspective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 - Working Papers, No. 53, 2010. “Preventing Conflict in the Next Century,” The World in 2000, The Econom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2000, pp. 51-52. 4.

(12) 由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教授 Aaron Wolf 主持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國家因爭奪 水資源而引發戰爭的情事,在歷史上其實十分罕見。回溯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 史,雖然早在西元前 3000 年,便已有因爭奪水資源而造成衝突的紀載,不過真 正足以稱得上是水的戰爭的具體實例,卻十分罕見。僅有的一次還是發生在距今 4500 年前拉格許(lagash)和巫瑪(Umma)兩個城邦之間的衝突。11 Aaron Wolf 在整 理了 1948 年至 2000 年間與國際河川(international river)相關的近兩千個事件後, 得出以下結論:共有河川(shared rivers)的國家不僅絕少發生戰爭,彼此合作的紀 錄猶遠勝於軍事衝突。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 FAO)所公佈的統計亦指出,從西元 805 年至 1984 年,全 球共有高達 3600 件雙邊或多邊的水資源協議成立。若由 1820 年起算,則有 400 餘件水資源條約及其他有關水的協議簽署完成,且其中半數以上更是發生於近. 政 治 大 儘管近來愈來愈多人樂觀地以為,水資源戰爭一說根本言過其實,水資源合 立 作的可能性不僅大於武裝衝突發生的機率,更是未來持續的發展趨勢。然而,共 50 年內。12 這些研究報告陸續公開後,原有的水資源衝突理論開始遭到質疑。. ‧ 國. 學. 有水資源是否會增進相關國家彼此之合作,仍然缺乏有力的論證。事實上,至今 仍有高達半數左右的國際河川,其沿岸國家並無任何形式的合作機制存在。國際. ‧. 社會現有水資源合作性協議的可持續性,也同樣令人質疑。以 1997 年「聯合國 國際水道非航行法使用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y. Nat. sit. Non-Navigational Uses of 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s)為例,至今僅有 27 個國家正. al. er. io. 式通過該項條約。13 進入 21 世紀後,國際上亦不曾出現新的水資源正式協議。 顯然國際合作的進展,與多數人的期望與認知並不一致。另者,正如 Mark Zeitoun. n. v i n 及 Jeroen Warner 所稱, 「沒有戰爭並不代表沒有衝突」 。 事實上,相較於和平, Ch U i e h n gc 國際戰爭的發生原本就屬例外,而非常態。許多水資源競爭之所以未演變為武力 14. 衝突,極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因此合理來說,不能因為以往水的戰爭 次數有限,便樂觀認定當未來水資源問題還將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國家之間的劇 烈衝突不會出現。 國際社會合作或衝突的發生,本不應被視為毫不相干的兩個獨立議題。衝突. 11. 12. 13. 14. “A War for Water – The Tale of Two City-States,” http://classicalwisdom.com/a-war-for-water-the-tale-of-two-city-states/ Aaron Wolf and J. Hammer, “Trends in Transboundary Water Disputes and Dispute Resolution,” Water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ern Africa (Washington, DC: 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 2000), pp. 55-67. 該公約乃一框架公約,是目前唯一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範共有淡水資源的條約。目前只 27 個 簽約國正式通過該公約,距離條約生效所需的 35 個國家,還不足 8 個國家。 Mark Zeitoun & Jeroen Warner, “Hydro-hegemony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Trans-boundary Water Conflicts,” Water Policy, Vol. 8, No. 5, 2006, pp. 435–460. 5.

(13) 與合作的關係更類似光譜的兩端。重要的是,哪那些因素會影響當事者的行為在 光譜兩端之間遊走。有鑒於現有國際河川水資源之研究,多數只從衝突或合作的 單一面向,進行個別討論,缺乏有系統的比較研究。本論文將突破傳統框架,透 過全面性地檢視共有水資源與國際互動的連結,深入探討水資源競合的真相。研 究的目的並不在主張或駁斥水戰爭究竟是否會發生,而是進一步瞭解哪些條件之 於水戰爭的發生,有推波助瀾之效。同理,又是那些因素有利於水資源的國際合 作。研究的最終目標則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水資源互動最佳因素組合解釋模型。透 過該等模型的完成,不僅可具體而客觀地呈現,真正主導共有河川國家水資源互 動的關鍵,也可視為整體國際水資源衝突與合作論述的整合。. 第三節. 研究途徑. 立. 政 治 大. 由於現有水資源議題的研究,經常是以個案討論結合理論敘述的方式,探討. ‧ 國. 學. 特定共有河川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演變為「戰爭論」與「合作說」各自表 述的現象。本研究為兼顧衝突與合作的研究,將跳脫傳統質性分析方式,改以量. ‧. 化分析為主,對全體國際水資源互動的發生及形式,進行統合性的比較研究。 本論文的研究構想,源自外交決策分析中常見的「事件分析法」(event data. sit. y. Nat. analysis)。所謂「事件分析法」 ,簡單的說,就是追蹤國與國之間長期交往的事實, 藉以分析相關國家彼此間關係的變化。雖然事件資料所呈現出的結果,通常和傳. io. n. al. er. 統研究方法的內容描述相互呼應,前後一致。但不同於傳統研究的是,事件資料. i n U. v. 尚可提供量化統計分析之用。為此,本論文將自行建立涵蓋 1948 年至 2007 年間,. Ch. engchi. 全球 263 條國際河川流域之「共有河川國家水資源互動事件資料集」。以事件分 析法為基礎,選擇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依序按以下三個層次,完成整體研究。 層次(一):分析共有河川國家水資源互動的變異; 層次(二):比較共有河川國家水資源衝突與合作的發生; 層次(三):建立解釋共有河川國家水資源互動的因素組合模型; 首先,在不區分合作與衝突的情況下,層次一將探討水資源互動的變異。了 解水資源短缺或匱乏的程度,是否足以預測共有河川國家水資源互動的變異,並 檢定其預測是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其次,擴大分析範疇,加入國家特質(national character)變數(variable),進一步探討水資源短缺與國家特質,共同對於共有國際 河川國家水資源互動變異的影響。 層次二將水資源互動分為合作與衝突二類,進一步探討影響合作發生(outset) 或衝突發生的因子。除了個別分析外,還將比對兩方分析結果的差異,找出決定 6.

(14) 合作或衝突發生的關鍵變數。 層次三的目的主要在統整複雜的解釋因子,利用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的方法,將為數眾多的因子歸納為若干因素。最終再利用適當分析方法,完成水 資源互動最佳因素組合解釋模型的建立。圖 1 為研究流程的圖示說明。 步驟 1: 探討可否以水資源匱乏解釋水資源互動的變異. 層次一: 分析水資源 互動的變異 互動的變異. 步驟 2: 探討水資源與國家特質共同對水資源互動影響. 層次二: 比較合作發生與 衝突發生 互動的變異. 步驟 1: 分別探討合作發生與互動發生的解釋變數. 政 治 大. 步驟 2: 比較合作發生與衝突發生解釋模型的差異. 立. 步驟 1: 簡化全體解釋變數為若干因素. ‧ 國. 學. 層次三: 建立最佳因素 組合解釋模型. 步驟 2: 建立水資源互動最佳因素組合解釋模型. ‧. 互動的變異. 圖 11:研究流程圖. sit. y. Nat. io. er. 由上圖可知,本研究採漸進式的分層討論模式。一方面剖析水資源的變化, 如何影響國際互動的發生以及可能的形式。同時,也不忘探討其他國家特質,與. n. al. Ch. i n U. v. 水資源互動的潛在關係。其次,在研究過程中,適時將水資源互動區分為合作與. engchi. 衝突二類,有利於後續比較研究的進行。研究從初始的廣泛討論,逐步收斂,最 終完成最佳解釋模型的建立。. 第四節. 論文架構. 依據研究設計,本論文共分八章,各章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在概略性的介紹本論文寫作的動機與目的,以及所要探討 的問題與研究途徑。同時藉由論文架構的扼要陳述,說明後續論文寫作的次序與 各章重點。第二章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將從環境安全研究的介紹為始,續以國 際關係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兩大學派的要義,說明水資源議題主要論述的源 起、發展與內容。其次回顧整理現有水資源相關量化研究的做法與成果,藉以凸 7.

(15) 顯本研究不同於現有研究之特點。第三章研究設計與方法,主要從研究之整體設 計、資料庫的建立、變數的選擇與定義(包括概念定義及資料來源),以及後續 各章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等,逐一說明。 從第四章開始,將分別依照研究架構,依序進行三個層次的分析工作。第四 章首先探討共有河川國家水資源互動形式的變異。首先將單就代表水資源短缺的 變數進行分析,其次再加入國家特質各項變數,最後篩選出影響互動形式變異的 主要因子。第五章在於比較水資源合作發生與衝突發生的差異。該章將水資源互 動區別為合作與衝突二類。首先就不同類型互動的發生,分別進行分析。其次再 比對不同互動發生的分析結果,找出影響衝突與合作發生的關鍵因子。第六章的 研究目的則是利用因素分析法,統整複雜的解釋變數。將為數眾多的變數,歸併 為若干特定因素後,將再分別利用適當的分析方法,完成水資源互動最佳因素組. 政 治 大 完成了第四章至第六章各項分析工作後,第七章將首先整理各章重要發現, 立 歸納提出綜合結論。其次,為檢驗綜合結論的解釋能力,本章將選擇若干水資源 合解釋模型的建立。. ‧ 國. 學. 互動頻繁的實際案例,作為驗證對象。對於研究結果無法掌握的現象,本章將另 提出可能的合理解釋。最後一章則是論文的簡單結語。. ‧. Nat. y. 研究限制. io. sit. 第五節. n. al. er. 有關跨界水資源與國際衝突的關係,近年已成為學術研討、政策分析和媒. i n U. v. 體報導的關注焦點。本論文藉由追蹤共有河川國家間長期水資源互動的情形,在. Ch. engchi. 適當統計方法的運用下,預期分析所得之結論,對水資源衝突與合作的解釋,當 較現有研究更為客觀與周延。此不僅有助於瞭解干擾水資源互動的關鍵,更可據 以增進對未來發展的研判。不過不可避免地,量化研究仍有其方法上的限制。 就實務上而言,觀察對象與變數資料之多寡及正確性的高低,對於提升研究 的準確性,至為重要。本研究與其他類似研究所面臨的難處相仿,仍然有如下兩 項操作面的限制。 1. 資料的可取得性 雖然根據 Peter Gleick 所主持編纂的「水資源衝突紀事」(Water Conflict Chronology),15 人類社會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便已有水事件的歷史記載。16 但本. 15 16. Water Conflict Chronology, http://www2.worldwater.org/conflict/list/ Peter H. Gleick, ed., Water in Crisis: A Guide to the World’s Fresh Water Resources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8.

(16) 研究所擬探討的研究變數資料之建立,則多僅能溯及近 60 年來的數據。在遍尋 相關量化統計數據庫後,發現許多資料多有缺漏。考量研究中所有相關變數統計 區間應力求一致,倘若擴大觀察時間區塊,則必須刪減變數選項。如此,研究結 果不僅有疏漏之嫌,更有可能出現扭曲不實。為能廣納所有影響國家互動之相關 變數,本研究因此至多只得回溯至 1948 年起之水資源事件。 2. 資料的代表性 本研究的焦點在於探討水資源的短缺與國際互動的連結。主要關鍵即是國際 河川水資源的各項統計。雖然近年拜科技進步之賜,相關數據如河川分佈情形與 降雨量的多寡等,已遠較過去更為齊備,但仍然不足以完整呈現水資源變化的全 貌。例如,國際河川全年流量的豐沛與否,並無法反映不同時節的榮枯差異。另 者,若干發展落後國家所提供的統計數值,亦或付之闕如或恐統計不實。此外,. 政 治 大 足夠有效的統計數據,因此無法納入分析。 立 不過,即使存在上述限制,本研究仍以最大可取得之資料,嘗試以 31 項變. 因人為汙染、水利工程設施,乃至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水資源量的變化,也因缺乏. ‧ 國. 學. 數,利用不同的統計分析方法,解釋水資源互動的發生與互動形式的變異。.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7)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嚴格說來,學術界對於水資源相關議題的關注,起步甚早。Jean Gottmann 早在 1951 年便為文指出,「有關水文統合的議題(hydrographic unity),近來廣受 各界重視。此一發展乃是人類文明進步所趨。從如何增加河川汲水量,到水力發 電的開發與利用等各種課題,皆是為了提高河川效益以滿足社會之需求。不過另 一方面,這種現象也和快速崛起的經濟民族主義有關。至於在國內與國際政治方 面,水文政治學的地位同樣也與日俱增。有時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有時則是扭 轉命運的關鍵。」1 由上可知,水資源的相關討論,範圍十分廣泛。或有從自然 科學的角度追蹤水資源的各種變化,或有從經濟面向或環境角度,討論水資源的. 政 治 大. 效益與影響。更有甚者,從政治的觀點討論水與國際或國內衝突的關係。不過有. 立. 關水資源的各類研究,雖然早已存在於不同的學術領域,但主要還是以側重水資. ‧ 國. 學. 源開發與利用的環境工程等自然科學,對相關議題較為投入。 國際關係學界對水資源議題展開全面而多元的討論,出現於 1990 年代以 後。初期論述由環境安全研究所帶動,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各類資源本身的變化與. ‧. 分配,及其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後繼的研究在納入國際關係相關理論典範後,. sit. y. Nat. 進一步區分為二。一派是強調水資源衝突論的新現實主義學派(Neo-realism)與新 馬爾薩斯學派(Neo-Malthusian),另一派則是肯定國際合作的新自由主義學派. io. n. al. er. (New Liberalism)和富裕學派(Cornucopian)。本章將首先說明水資源與環境安全研. i n U. v. 究的源起,其次介紹國際關係水資源相關理論的發展、第三部分則回顧相關研究. Ch. engchi. 文獻,最後總結現有研究的成果。. 第一節. 水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 環境安全研究起源於全球環境危機的發生。依據中國大陸學者楊通進和高予 遠所稱,全球曾經先後發生兩次環境危機。第一次的人類環境危機發生於 1950 至 1960 年代,當時各種環境汙染問題,開始成為西方工業化國家普遍面臨的社 會生態問題。包括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有毒化學物品,以及噪音、電 磁波等物理性汙染。這一階段,環境危機多集中在工業化國家。2. 1 2. Jean Gottmann,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2, No. 2, 1951, p. 160. 楊通進、高予遠,現代文明的生態轉向,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頁 3-5。 10.

(18) 到了 1970 與 1980 年代,人類不但沒有圓滿解決前波的環境汙染問題,情況 反而愈來愈趨嚴重。於是進入了第二次的人類環境危機。其特色如下: 1. 環境污染已從工業國家蔓延到發展中國家,環境汙染已是全球化的危機。 2. 資源短缺問題開始浮現。例如工業生產和民生用水、耕地、能源、礦產資源 等,紛紛出現短缺現象。2006 年,已有 60%的地區和國家面臨淡水不足的困 境。以中國大陸而言,人均淡水量只有世界人均淡水量的 1/4,較嚴重的北方 地區為 1/8,西北地區條件更嚴苛,只有 1/16。 3. 人口激增。20 世紀末全球人口估計達 60 億。大量的人口使資源短缺問題更 形嚴重。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糧食不足已成常態。 4. 全球環境生態遭受全面性的破壞。如今全球有 29%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 脅,每年約有 2000 萬公頃土地沙漠化。三大熱帶雨林的濫墾濫伐,加以海洋. 政 治 大 由於人類的發展有賴於健全的生存環境,因此環境危機也是人類的生存挑 立 戰。1968 年,三十位科學家、經濟學家、人文學者、企業人士以及其他領域的 漁業的過度捕撈,估計未來半世紀,地球上將有 1/3 的生物物種滅絕。3. ‧ 國. 學. 重要人士,集聚義大利羅馬的林賽學院(Accademic dei Lincei),共同討論人類所 面臨的環境困境和危機。該次會議成立了「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 ‧. 並決議推動「人類困境」(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研究計畫。該計畫目的在 探究種種困擾各國人民的問題,包括貧富不均、環境惡化、對既有制度喪失信心、. y. Nat. sit. 都市的無限擴張、就業的不安全、青少年的心理疏離、傳統價值遭遇挑戰、通貨. er. io. 膨脹,以及其他財經危機等。這些問題統稱為「世界問題」(problems of world)。. al. 「羅馬俱樂部」後與美國麻州理工學院合作研究「人類困境」,並發表了科. n. v i n 學報告「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C h to Growth)。該報告運用系統動力學(system U i e h n c g dynamics)的數學模式,藉由電子計算機的運算,探求全世界複雜交錯的體系。 研究資料集中於人口、糧食供給、自然資源、工業生產與污染等 5 項重要變數之 間的交互關係。並以 1900 年至 1970 年的趨勢為基準,推算這些變數的未來發展。 研究計畫的結論如下: 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資源枯竭等、仍以目前的成 長趨勢繼續下去而不改變的話,那麼,我們的世界將在未來的百年內, 達到成長的極限。最終可能的結果,則是人口和工業生產,發生快速且 不能遏止的衰落。 1972 年,這份有關環境危機和人類困境的科學報告,以「成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為書名出版,前後被翻譯成三十餘種文字,售出三千餘萬冊,成為代 3. 同前註,頁 3-5。 11.

(19) 表性的警世之作,也帶動後繼的環境安全研究。 環境安全研究的初期約從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主要課題大多圍繞在資 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相對剝削理論(relative deprivation)等分配問題。4 這段時間, 只有少數研究者如 Nazli Choucri 和 Robert North 察覺到,環境的改變也是引發衝 突的原因。5 直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於 1980 年提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新概念,繼 而被引用在 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所公佈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中,環境保護的觀念才逐漸擴散為全球意識。6 其後,隨著冷戰的結束,傳統研究者在尋找新的安全研究議題之餘,也開始 將注意力移轉到了環境問題。同時間,環境保護人士為了爭取各界對環境問題的. 政 治 大 Myers 等人,紛紛為文疾呼,國際安全研究應納入環境議題。 立 環境安全研究的內容十分多元,從土壤、森林到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皆. 重視,也樂見環境保護與安全議題相互連結。因此如 Arthur Westing 和 Norman 7. ‧ 國. 學. 屬其討論範疇,研究對象並同時兼顧國內與國際安全。所謂的安全問題,也不單 只是資源的汙染與破壞,更憂心資源的流失和供給短缺。環境安全研究主要以兩. ‧. 大學派為首,其中之一是由 Thomas F. Homer-Dixon 所代表的「多倫多學派」 (Toronto Group),包括 Philp Howard, Kemberley Kelly 與 Valerie Percival 等人。另. y. Nat. sit. 一瑞士學派則是以 GuntherBachler 與 Kurt Spillman 所主持的「環境與衝突研究計. al. er. io. 畫」(Environment and Conflicts Project, ENCOP)為主。兩派學者皆有一系列關於 可再生資源(renewableresource)的惡化(degradation)與衝突發生的研究,雙方也都. n. v i n 同意資源的惡化,例如農業用地的土壤愈來愈貧瘠,或是森林的濫墾濫伐,是造 Ch U i e h n c g 成國內衝突的重要因素。至於雙方的差異,主要在於瑞士學派擅以各種發展理 論、現代化理論或由消費觀點,探討資源惡化與衝突的關係。而多倫多學派則另 從資源匱乏的角度,探討其與衝突的相關性。由於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探討水資. 源的短缺與國際互動的關係,因此以下進一步說明多倫多學派的理論架構。. 4. 5 6. 依據相對剝削理論,衝突的發生是由於資源分配不均所致。例如土地所有權由少數人所把持, 導致弱勢族群如農民等心生怨懟,這些對現狀不滿的人民,往往假被剝削之名,進而發動革 命反抗政府,造成國家與社會的不安。 Nazli Choucri & Robert North, Nations in Conflicts (San Francisco, CA: Freeman, 1975).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WCED)又. 稱 Brundtland Comminsion,是由瑞典前總理 Gro Harlem Brundtland 接受聯合國委託所成 立的獨立研究機構。1987 年發表的 Our Common Future,也因此又名 Brundtland Report。 7. Norman Myers, Ultimate Security: The Environmental Basis of Political Stability (New York: Norton. 1993); Arthur H. Westing, Comprehensive Security for the Baltic : An Environmental Approach (London: Sage, 1989). 12.

(20) Homer-Dixon 等人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資源的短缺與衝突的關係。渠等所提 出的相關理論與經濟學中「市場經濟」的概念相仿。依據 Homer-Dixon 的分析, 資 源 的 短 缺 主 要 出 於 三 個 面 向 , 分 別 是 供 給 面 (supply-induced) 、 需 求 面 (demand-induced)及結構面(structural)所造成。簡單的說,供給面所形成的匱乏, 是指即使需求不變,但由於資源再生的速度,不及消耗的速度所引起。例如氣候 變遷,造成降雨不足,淡水供給量因此短缺。需求面的匱乏則是由於人口膨脹或 生活型態改變,導致平均消耗大量增加所致。至於結構面的匱乏則是因為資源分 配不均所引起的現象。簡言之,當少數人把持資源,進而剝奪其他人的使用權時, 便形成了結構面的匱乏。Homer-Dixon 在比較各種不同資源的性質後,雖然認為 不可再生資源的短缺如石油等,引發衝突的機率遠勝於可再生資源,但水資源卻 是所有可再生資源中,最有可能釀成武力衝突的資源。8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多. 政 治 大. 倫多學派的理論假設,在若干案例中確實得到印證,也因此獲得許多支持,但該 學派仍然遭到相當批評。. 立. Gleditsch 等學者對於多倫多學派所提出的質疑,最主要是針對後者的研究方. ‧ 國. 學. 法。9 由於環境安全研究者,無論是瑞士學派或是多倫多學派,率皆以個案研究 為 主 要 方 法 。 以 Homer-Dixon 的 早 期 研 究 而 言 , 尤 其 選 擇 以 過 程 追 蹤. ‧. (process-tracing)的方式,進行個案分析。雖然 Homer-Dixon 聲稱這種方法不僅是 最佳,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10 但批評者認為,這類研究所引案例,往往經. y. Nat. sit. 過精心篩選。換言之,研究者所選案例,例如中東地區,原本便兼具衝突頻仍與. al. er. io. 環境惡劣兩項條件,研究結果自然符合預期假設。批評者認為,在缺乏對照比較. n. 其他個案的情況下,環境安全研究者逕自宣稱,環境因素與衝突發生存在因果關 係,理由並不充分。. Ch. engchi. i n U. v. 其次,由於環境安全研究者往往只顧及單方面強調環境變化與資源短缺,對 於政治與經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卻忽略了政治與經濟因素,反過來加諸環境的 衝擊。換言之,以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結構性匱乏為例,環境安全研究者忽略了分 配不均本身,其實正是政治與經濟因素所導致的結果。直言之,批評者認為,環 境安全研究過於重視環境因素,對於其他政治經濟與社會條件,缺乏充分討論。 不過,姑且不論環境研究的相關論述與研究方法有何疏漏,在環境安全研究 的引領之下,環境與衝突的關係,毫無疑問地,已經成為安全研究的新興課題。. 8. 9. 10. Thomas F. Homer-Dixon, “Environmental Scarcities and Violent Conflict: Evidence from Cas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1994, pp. 5-40. Nils Petter Gleditsch, “Armed Conflict and the Environment: A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5, Vol. 3, 1998, pp.381-400. Wenche Hauge, Tanja Ellingsen, “Beyond Environmental Scarcity: Causal Pathways to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5, No. 3, 1998, pp. 299-317. 13.

(21) 代表性學派多倫多學派的論述,更是持水資源戰爭論者的中心主張。至於面對批 評者所指的疏漏與不足,則藉助於下一節中國際關係之相關理論,予以回應補充。. 第二節. 水資源與國際關係理論. 國際關係學界對水資源議題的討論,基本上可分為兩大主軸。一派是強調水 資源衝突的新現實主義學派(Neo-realism)或新馬爾薩斯學派(Neo-Malthusian),另 一 派 則 是 肯 定 國 際 合 作 的 新 自 由 主 義 學 派 (New Liberalism) 或 富 裕 學 派 (Cornucopian)。以下分別說明。. 政 治 大. 一、新現實主義學派(Neo-realism)或新馬爾薩斯學派(Neo-Malthusian) 值得玩味的是,環境議題按說在國際關係中,本屬「低政治」性(low politics). 立. 的議題。在傳統現實主義者眼中,這類議題一來不會挑起國家間重大衝突,二來. ‧ 國. 學. 即便出現爭議,也多能輕鬆化解,不至於擴大或升高衝突。然而,隨著環境議題 的嚴重程度不斷被宣揚,甚至將之與國家安全利益相結合時,國際關係研究者開. ‧. 始導入了以新現實主義的觀點,展望國際水資源互動的未來。. 新現實主義的基本理路有以下重點:第一,由主權國家(sovereignty state)所. sit. y. Nat. 組成的國際社會屬於無政府狀態(anarchy);第二、追求與維護國家利益是所有主 權國家的目的;第三、權力是保障與增進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第四、國家追求. io. n. al. er. 權力是一種自然傾向,國際關係的本質就是一種特殊的權力關係。11 由上可知,. i n U. v. 國家利益和權力無疑是現實主義的理論核心。雖然有關權力的內涵,各家解釋不. Ch. engchi. 盡相同。但不外包含國家能力(capability)、意願(intension)與關係(relation)等。其 中國家能力一項,依據 Hans J. Morgenthau 的定義,包括一國人口、自然資源、 工業水準、軍備程度與地理因素等有形要件,以及國民素質、國民士氣、政府施 政與外交品質等無形的力量。不論是現實主義者或新現實主義者,一致主張國家 安全與經濟福祉至上。二者也都深信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權力要素,國家間競相 追逐各種資源的情事,將不斷重複,永無終日。因此,倘若相互利益出現牴觸時, 國際衝突的發生便也不足為奇。延續現實主義理論內涵的新馬爾薩斯 (neo-Malthusian)學派,在現有環境安全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擴大深化國際 水資源互動的研究。. 11. 有關現實主義的主要著作包括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London: Dent, 1973);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NY: Knopf, 1967);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9). 14.

(22) 顧名思義,新馬爾薩斯學派源自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論(iron law of population)。12 雖然不同於馬爾薩斯學派過於簡化與消極的主張,但新馬爾薩 斯學派亦深信,如果人口成長與經濟或工業發展同時進行,必然會導致需求增加 或環境惡化。而無論最終何者發生,都勢將引起相關可用資源的嚴重短缺。一旦 供給不敷所求,或是使用者的使用權受阻,無法再繼續取得所需之資源時,需求 無法獲得滿足的一方,不得已將被迫採取行動,因此埋下未來衝突乃至戰爭的種 子。13 Joyce Starr、Malin Falkenmark、Peter Gleick、Norman Myers、Thomas Naff、 Arnon Soffer 以及 Nils Peter Gleditsch 等人,皆屬新馬爾薩斯學派的支持者。他們 一致同意由於水資源關係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甚鉅,但作為重要水源的國際河 川,卻又不受領土界線的區隔,川流於不同國家之間。這使得國家基於主權獨立. 政 治 大 引爆點。以 Peter H. Gleick 為例,便進一步指出國際河川作為水資源之重要供給 立 來源,未來是否會成為各國競相奪取的對象,將視以下條件而定。 而對境內河川之處置,不可避免的牽連其他國家的水權,因此成為國家間衝突的 14. ‧ 國. 學. 1. 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2. 水資源共用的程度. ‧. 3. 水資源取得的難易 4. 國家是否視他國的取用有損自身權益. y. Nat. sit. 5. 國家間現存的歷史與政治關係. 8. 國家相對地理位置. al. n. 7. 國家相對權力大小. er. io. 6. 國家對水權的各自主張. Ch. engchi. i n U. v. Gleick 認為,由於人口數量快速膨脹,經濟活動持續擴張,加以都市化與工 業化趨勢不減,全球水資源的消耗因此不斷攀升。但與此同時,水源供應的總量 卻變動不大,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必然發生。其次,全世界共有 263 個國際河川流 域(international watershed),涵蓋地表 45%的面積。全球半數以上國家的領土以及 40%的人口,都位於這些國際河川流域內。然而,如同前述,地表上水域的區隔. 12. 13. 14. Thomas Malthus 於 1798 年所發表的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Population 一書,雖然不是 全球第一本討論人口問題的專書,但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最受矚目的一本書籍。依照人口論的 觀點,地球上人口呈 1、2、4、8、16、32…等比級數增加,但糧食的增加僅會呈等差級數 1、 2、3、4、5、6…。由於人口增加的速度一定會超過資源增長的速度,馬爾薩斯因此認為,人 類必須控制人口的增加,否則貧窮將無法避免。 Susanne Schmeier,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s – Perspective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 – Working Papers, No. 53, 2013. Peter H. Gleick, “Water and Conflict: Fresh Water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1, 1993, pp. 79-112. 15.

(23) 和政治領土的劃分並不一致。河川的水是流動的,根本無視國家主權獨立、主權 至上的原則。可預期地,儘管上游國家對其境內河川的使用,會衝擊下游國家的 權益,後者卻也莫可奈何。這種因地理位置的差異,造成上下游國家間的爭議不 斷。即使政治相對穩定的歐洲萊茵河地區(Rhine)與北美地區的美國和墨西哥,亦 都存在相當矛盾。 對新現實主義者而言,特別是分處國際河川上下游的國家,這種先天地理上 所構成的相互依賴,尤其值得注意。正如 Kenneth Waltz 的看法,國家間相互依 賴的關係,不僅使彼此的互動變得十分敏感,而且雙方也互為對方行為的受害 者,因此不利於合作的發生。而當有一方為了擺脫外部環境的束縛,逕自採取個 別行動時,更將使得緊張關係進一步升高。15 此點可以 1975 年位於幼發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Euphrates-Tigris Basin)的敘利亞與伊拉克之間的衝突為證明。當. 政 治 大 度汲取河川水量所致,雙方關係一度出現劍拔孥張的緊張情勢。幸而沙烏地阿拉 立 伯及時居中協調,否則兩國軍事衝突實難倖免。對於新現實主義學派的看法, 時由於伊拉克對於幼發拉底河水流量明顯減少的現象,歸咎於是上游的敘利亞過. ‧ 國. 學. Homer-Dixon 於 1999 年也為文呼應,主張倘若身處下游的國家為區域的霸權 (hegemon),而該國又視保障水權為國家發展之重大利益,將不會容忍上游國家 成協議,水資源的衝突乃至戰爭,終將難以避免。16. Nat. y. ‧. 任意作為,以免損害自身利益。在此情況下,設若上下游國家無法就彼此歧見達. sit. 「比較收益」(relative gains)是新現實主義另一重要概念,證諸水資源的國際. er. io. 互動,同樣適用。所謂「比較收益」 ,是指當國家間進行合作以獲取某些利益時,. al. 國家所關注的不僅是收益的有無,更重要的是收益如何分配。換言之,國家在意. n. v i n 的是自己的所得是否大於別人的所得。再如 Kenneth Waltz 所言,在合作中感到 Ch U i e h n c g 不安全的國家,總是關心收益如何分配。 Miriam Lowi 在分析 1955 年由美國 17. 艾森豪總統特使 Eric Johnson 所擬的約旦河(Jordan River)流域合作計畫(Unified Plan)後,發現該計畫最終破局的主要原因,便是由於以色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 在經過評估後,認為該計畫不僅有損自己國家安全的利益,以色列從中所獲得的 好處更勝過自己。18 15. 16 17 18.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 Addison-Wesley, 1979), p. 106 & pp. 154-155. Thomas Homer-Dixon, Environment, Scarcity and Violence (NJ: Princeton, 1999). Kenneth Waltz, op. cit., pp.145-155. 由美國特使 Eric Johnson 居中協調的約旦河流域跨國發展計畫,又稱「詹森計畫」(Johnson Plan), 原已獲得以色列和阿拉伯聯盟技術委員會的核定,但阿拉伯國家聯盟議會最終卻未通過。反 對理由一方面是因為擔心通過該項計畫,等同正式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擔心這項 計畫有助於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強化以色列未來對阿拉伯世界的威脅。Miriam Lowi, Water and Power: The Politics of a Scarce Resource in the Jordon River Bas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6.

(24) 新現實主義學派與新馬爾薩斯學派學者,還以若干衝突迭起的國際河川流 域,說明水資源與國家間衝突的必然性。例如 Peter Beaumont19、Joyce Starr20、 Thomas Naff21、Arnon Soffer22等人之研究,便都是聚焦於極度缺水的中東地區。 舉例來說,Soffer 認為 1967 年爆發於以色列和比鄰的敘利亞與黎巴嫩的戰爭, 即與三國共有的約旦河使用有關。非洲尼羅河 (Nile River ) 流域所生之風波, 亦是由於上下游國家對於河川的使用各持己見所致。此外,包括 Malin Falkenmark 和 Norman Myers 等學者咸信,當各國明確意識到水資源危機的存在時,基於保 障自身未來的用水安全,勢將採取行動捍衛水權,國際衝突的爆發也就不可避 免。Miriam Lowi 則再舉幼發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為例,說明位於上游的土耳 其,因相對國力大於中、下游的敘利亞與伊拉克兩國,因此對於該兩國所提出的 要求意興闌珊,遲遲不願與兩國合作。反觀位處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憑恃相對強. 政 治 大 總之,直到 1990 年代末,承襲傳統現實主義一脈相承的國家利益與權力的 立 核心思想,並結合水資源的匱乏、相對收益的概念以及上下游相互依賴關係等,. 大的國力,早在 1959 年便已取得上游國家蘇丹的同意,共同簽訂合作協議。23. ‧ 國. 學. 新現實主義學派和新馬爾薩斯學派在水資源議題的研究上,可謂一枝獨秀,是水 資源衝突論的強力擁護者。不過隨著相關討論愈來愈成熟,學術界對於水資源議. ‧. 題的看法轉趨樂觀,開始探討國際合作的可行性與合作機制的設計。. y. Nat. sit. 二、新自由制度主義學派(New Liberalism)或富饒學派(Cornucopian). al. er. io. 不同於新馬爾薩斯學派的預期,富饒學派認為水資源匱乏一說根本言過其 實。理由之一是,人類維持生命所需的水資源其實非常有限,一人一年只需 1. n. v i n 至 2 立方公尺的水便足以存活。這樣的需求即使在乾旱地區,也不難獲得滿足。 Ch U i e h n c g 當然,考量現代生活型態,水資源的需求遠不止與此。不過一人一年 250 立方公 尺的水量,也綽綽足以應付都市化與工業化的生活需求。而這個數據仍遠低於 2025 年全球人均淡水量 4,692 立方公尺的預估值。至於地理上水資源分配不均的 問題,在富饒學派看來,一方面可藉助科學與技術的創新,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 能。二來,畢竟全世界可用淡水資源的總量,遠遠超過需求總量,部分地區水資 源不足的問題,不應是無法克服的困境。解決問題的關鍵,根本上是經濟與政治 19. 20 21. 22 23. Peter Beaumont, “Water and Armed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 Fantasy or Reality?” in N. P. Gleditsch ed., Conflict and the Environmen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1997), pp. 355-374. Joyce R. Starr, “Water Wars,” Foreign Policy, Vol. 82, 1991, pp. 17-36. Thomas Naff, “Information, Water and Conflict: Exploring The Linkages in The Middle East,” Water International , Vol. 22, No. 1, 1997, pp. 16-28. Arnon Soffer, Rivers of Fire (Lanham, MA: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99). 尼羅河流域國家早在 1959 年便已簽訂名為 Agreement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United Arab Republic for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the Nile Waters 的合作協議。 17.

(25) 的妥善安排。富饒學派的樂觀並非毫無根據,從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理論來看,合 作不單可行,也大有可能。24 簡單的說,新現實主義始終堅持,身處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社會,安全與生 存、權力和資源,永遠是國家最重要的目標。反觀新自由主義則認為,在全球相 互依存的今天,權力已不再是國家行為的唯一目標,武力更不再是外交政策的有 效手段。以水資源的競爭來說,新自由主義者並非全盤否定新現實主義的看法。 例如,新自由主義也承認水資源短缺的壓力,確實會引發各國對於未來生存與發 展的疑慮,連帶促成彼此的競爭。但新自由主義相信,既使如此,衝突仍然可以 避免。 國際關係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爭辯,歷久不衰。由 David Baldwin 主 編的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一書,對新現實主義. 政 治 大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都承認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但新自由主義並 立 不認為無政府狀態對國家行為有強大的制約作用;. 與新自由主義有精闢的比較分析,簡單歸納其重點如下:25. 學. ‧ 國. 1.. 2.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都承認國際合作的可能性,但新自由主義認為國際 合作不僅經常出現,也是存在的事實;. ‧. 3.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都關心合作的收益,但新自由主義認為國家的目的 是獲得「絕對收益」(absolute gains),新現實主義則強調「相對收益」;. y. Nat. al. er. io. 新自由主義更強調經濟福祉;. sit. 4.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都認為國家安全與經濟福祉是國家追求的利益,但 5. 新現實主義注重國家的實力,新自由主義則強調國家意圖的重要;. n. v i n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都承認國際制度與機制的功能,但新現實主義認為 Ch U i e h n c g 無政府狀態才是國際社會的主要特質,而新自由主義則相信國際制度是有效. 6.. 解決問題的手段; 新自由主義學派認定國家是理性的自我主義者(egoist),國家的理性表現在面 對問題時,會盱衡情勢、權衡得失。新自由主義學派在分析水資源的國際互動時, 援引絕對收益的概念,首先便主張基於成本考量,水資源衝突發生的可能性遠小 於合作的機會。包括 Aaron Wolf, Arun Elhance , Shlomi Dinar 等新自由主義派學 者都認為,即使日漸匱乏的水資源,初期可能會挑起相關國家之間的矛盾與緊 張,但最終不但不會成為引爆衝突,反而是開啟國際合作的動力。新自由主義者 24. 25. Kathryn Furlong, Nils Petter Gleditsch & Havard Hegre, “Geographic Opportunity and Neomalthusian Willingness: Boundaries, Shared Rivers, an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31, No. 1, 2006, p. 84. David Baldwin,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3-8. 18.

(26) 認為,畢竟為水而戰的代價實在太大。相對的,合作則是成本低、效率高、且具 吸引力的方法。正如以色列國防部門負責規劃該國對黎巴嫩作戰的軍情分析人員 所表示,「一個星期的戰事所耗費的金錢,足夠興間五座淨水場了。選擇合作, 不僅不會造成人員傷亡,也不會招來國際輿論壓力,更可以在這充滿緊張對峙的 地方,不用處心積慮的防護準備,便能獲得充分安全的水源。無論從戰略或經濟 的角度來看,為水而戰都不是一個理性的選項。」26 其次,新自由主義者也深信,因河川共有所造成的上下游相互依賴的關係, 對於國與國之間的影響,並不如新現實主義者所推論的那般負面與對立。依據 John Burton 的說法,相互依賴的存在,促使所有當事者的行動,都必須多少與 他人有某種形式的協調。27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下游國家希望利用河川水力資 源以增加電力,便有賴於上游國家適當地控制河川流量,甚至築壩防洪。同樣的,. 政 治 大 係,便是 John Kroll 所指的「正向的相互依賴(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 美 立 國與加拿大於 1961 年所簽訂的 Columbia River Agreement 便是一例。由於二次戰 上游國家也寄望下游國家所生產的電力能夠反饋自己。這種潛在的互蒙其利的關 28. ‧ 國. 學. 的美國經濟蓬勃發展,電力需求不斷攀升。上游的加拿大亦同樣對於經濟開發與 電力供給,需求甚殷。雙方協議的結果,由加拿大負責在上游興建水壩以維持穩. ‧. 定的水量,而下游的美國則同意將因此增產的一半電力,供應加拿大。29 當然,新自由主義者深知,相互依賴的關係不必然是均衡的。有時候雙方關. y. Nat. sit. 係也會呈現不對稱(asymmetry)或一面倒(lopsidedness)的情形。 30 以水源短缺來. al. er. io. 說,倘若下游國家對境外流入的水資源高度倚賴,便是一種不均衡的相互依賴。 此時下游國家為了爭取上游國家的合作,只得付出更多的代價。但從絕對收益的. n. v i n 角度來看,合作仍然優於衝突。以前述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與蘇丹的例子來說,雖 Ch U i e h n c g 然埃及無疑是地區的霸權,若以新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論,衝突應屬意料中事。然. 而從 1959 年的協議來看,埃及不僅並未脅迫蘇丹就範,反而做出更大的讓步。 根據該項協議,蘇丹不僅取得較先前協議更大的分配比例,埃及並同意給予蘇丹 實質的補償。31 26. 27 28. 29. 30. 31. Peter Beaumont, “Water and Armed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Fantasy or Reality?” op. cit., pp. 355-374 John Burton, World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John Kroll, “The Complexity of Interdepend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7, No. 3, 1993, pp. 321-347.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Canada Relating to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Columbia River Basin. Klaus Knorr, The Power of Nation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5). David Phillips, Marwa Daoudy, Stephen McCaffrey, Joakim Ojendal and Anthony Turton, Trans-boundary Water Co-operation as a Tool for Conflict Prevention and Broader Benefit Sharing, Global Development Studies, No. 4, 2000, Swede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七、選手來源及限制:選手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青年組限民國89年1

並以中科園區核准進駐事業單位中已建廠完成且投入實際生產的廠 商作為資料蒐集的基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園區協調小組 公布資料指出,統計至 96 年 6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為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 友善就業環境,並促進人力資源運用,總統於 2019 年 12 月 4 日公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 業促進法」(以下簡稱本法),並自 2020 年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