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假新聞認知與教育看法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假新聞認知與教育看法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Master’s Thesis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大學生假新聞認知與教育看法研究 治. 立. 政. 大. ‧ 國. 學. Study on Perceptions of Fake News and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io. sit. y. Nat. n. er. 博士 a指導教授:王梅玲 iv l C n U Adviser:hDr. e nWang, g c h iMei-Ling 研究生:黃宇弘 Author: Huang, Yu-Hung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七月 July, 2019.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 謝 辭 研究所兩年以來我最大的感觸是,若沒有指導教授的引導、家人的支持、同 學的互相扶持、還有所有願意對陌生人敞開心胸的受訪者們的分享,這篇論文是 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感謝指導教授王梅玲老師願意放手讓我撰寫有關假新聞的論 文,在決定題目的當下,國內其實對假新聞的討論有限,因此我非常感謝王老師 開明的心胸與獨具的慧眼。 我也非常感謝來自輔大母校的兩位口委,黃元鶴老師與陳世娟老師,兩位都 是我大學生涯很重要的老師,讓我深深感受到來自母校老師對我的關心,尤其元 鶴老師還曾寄信推薦我閱讀一些有關假新聞的文獻,我對於老師們用心地教導除. 政 治 大 作為一個非傳播本科系的學生要撰寫假新聞相關論文確實存在許多挑戰,所 立 以很感謝政大傳播學院的劉慧雯教授,作為帶領我領略淵博的傳播學的第一位老 了感謝還是感謝。. ‧ 國. 學. 師,劉老師一直以來知無不言,在我對論文感到徬徨時有如一顆定海神針,讓我 有自信可以將論文完成。也感謝我在「閱聽人研究」課堂的同窗平波同學,為我. ‧. 的論文提供不少建議,以及分享給我一些有關假新聞研討會的資訊。. sit. y. Nat. 以前看頒獎典禮得獎感言或是文章的謝辭,每次看到受獎人或作者對家人的 感謝常常注意力就飛走了,時常有種他的家人與我何干的感覺。到今天開始寫謝. io. n. al. er. 辭時,才再次體認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都是建立在家人無悔的付出與支持,我 永遠感謝家人對我的栽培與支持。. Ch. engchi. i n U. v. 我這一年多來對假新聞的研究讓我發現,很多你認為如鐵一般的事實,可能 真相往往與你的認知大不相同,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 一無所知」。在我對假新聞的理解中,真的能確認的事實就只有「你知道你自己 不知道」這件事。即便是高度專業的文章,也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變成誤導民眾 的錯誤資訊,因此我想告訴有緣閱讀這本論文的朋友,這本論文除了這頁謝辭中 的感謝是確切真實的,其他所闡述的東西都有可能隨著時間而變得「不真實」。 黃宇弘 謹識 2019.07. i.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 摘要 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的話語權雖然不再被少數媒體所壟斷, 但是近年假新聞氾濫的問題造成社會動盪不安,事實上根據研究,社群媒體上的 假新聞絕大多數都是由「真人」轉發,而非過去所認為的殭屍帳號。這也引出了 另個問題,若假新聞氾濫的肇因是一般人,我們是否可以用教育來遏止假新聞的 傳播呢?本研究以大學生作為研究群體,假若未來將對大學生施以「假新聞教育」 , 我們勢必要先了解大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以及他們對假新聞教育的看法,再者, 不同學科背景的大學生是否在假新聞認知與教育看法上呈現差異呢? 本研究目的有三點:(1)探討大學生對假新聞認知與判讀方法;(2)探討假新 聞教育內涵與方法以及與素養教育的關聯;(3)探討傳播學院學生、圖書資訊學 系學生與一般科系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判讀與假新聞教育的看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為獲得研究結果,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設計出訪談大綱,利用深度訪談蒐集 來自傳播學院、圖書資訊學系、一般科系三個族群,一共 24 人的訪談資料,在 了解整體大學生認知的同時,也探討了不同學科背景學生存在那些認知看法的差 異,首先是大學生整體認知看法獲得以下結論:(1)大學生關注政治、同婚性平的 相關假新聞;(2)大學生判讀假新聞的方法也反映出其對假新聞的認知;(3)大學 生傾向信任同溫層資訊並排斥對立同溫層的資訊;(4)世代差異導致大學生認為 長輩常常是假新聞傳播的推手;(5)大學生認為假新聞教育應包含媒體素養、批 判性思考、資訊素養與查證能力,內容與實踐上則是透過實例來提升防範意識; (6)大學生認為假新聞教育應重視判讀資訊真實性,以及批判性思考的培養;(7) 根據訪談結果分析,媒體素養教育、資訊素養教育兩者與假新聞教育有著緊密的 關聯;(8)大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以及對假新教育的看法,都受到自身所學以及 長輩的傳播行為所影響。.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至於三種不同學科背景的族群在假新聞的認知、判讀方法上存在差異;而對 假新聞的教育的看法上雖存在差異,但其核心概念雷同。本研究發現,專業所學 的不同是造成族群差異的關鍵因素。 針對所獲得之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假新聞教育應引導大 學生認知到自己也很有可能有認知偏誤;(2)根據不同科系的學生建立其所缺乏 的認知或能力;(3)注重不同世代因價值觀差異而衍伸的假新聞議題;(4)圖書館 可善用資訊素養專業來協助讀者。 關鍵字:假新聞、假新聞教育、媒體素養教育、資訊素養教育、世代差異、同溫 層 ii. DOI:10.6814/NCCU201900466.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NCCU201900466.

(5) Abstract In today's era, everyone can be self-media. Small numbers of media no longer monopolize our voice. However, the issue of fake news also causes social unrest. In fact,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vast majority of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is circulated by "real people", rather than the zombie accounts that we perceived in the past. This also leads to another question. Can we use education to curb the issue of fake news? This study use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group because if we implement the fake news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we must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bout fake news and fake news education. Moreover, d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w differences on Perceptions of Fake News and Education?. 政 治 大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in this study: a) Explo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立 percep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fake news. b)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and. ‧ 國. 學. methods of fake news educ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iteracy education. c)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tudents. ‧. and general science students on perceptions of fake news and fake news educ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designs an interview outline. Nat. sit. 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use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the data from totally. er. io. 24 persons,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Communication College,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and the General Department, for the. n. al. i n U. v.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overal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gnition, which also. Ch. engchi.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First of all, the overall cognitive view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lea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fake news relevant to politics and marriage equality; (2) The way how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rpret fake news. also reflects their perceptions of fake news; (3)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end to trust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ir echo chamber and exclude those which are from the other; (4) Generation gap leads students to believe that elders are often the promoters of fake news circulation; (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elieve that fake news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media literacy, critical think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verification capabilities, and the fake news examples are necessary for implementation of fake news education; (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ink that fake news Education iv. DOI:10.6814/NCCU201900466.

(6)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7)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 resul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fake news education; (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fake news and education are influenced b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the behavior of their elders. As for the group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groups in the percep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fake news.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views concerning the education of fake news, the core concepts are similar.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is a key factor in group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Fake news education should guid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recognize. 政 治 大 cognition or ability that they lack according to their departments; (3) We should Focus 立 on fake news issues that have evolved from Generation gap due to different values; (4). that they are also likely to have perceptions biases; (2)We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 國. 學. Libraries can make good u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s to assist readers. Keywords: Fake news, Fake news educa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formation. ‧. literacy education, Generation gap, Echo chamber.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NCCU201900466.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問題陳述與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假新聞意涵、種類、傳播與接收管道 .................................................. 11 第二節、假新聞的傳播與理論以及判斷指南與相關工具 .................................. 16. 政 治 大. 第三節、媒體素養、資訊素養與假新聞教育 ...................................................... 24 第三章、. 立. 研究方法.................................................................................................. 33. ‧ 國. 學. 第一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 33 第二節、研究設計 .................................................................................................. 33. ‧. 第三節、研究方法 .................................................................................................. 34. y. Nat. 第四節、研究個案 .................................................................................................. 35. io. sit. 第五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 36. n. al. er. 第六節、研究工具 .................................................................................................. 38. i n U. v. 第七節、研究實施步驟 .......................................................................................... 40 第四章、. Ch. engchi. 研究結果分析 ......................................................................................... 43. 第一節、基本資料 .................................................................................................. 43 第二節、受訪者假新聞舉證的案例分析 .............................................................. 44 第三節、我國大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與判讀 ...................................................... 49 第四節、受訪者教育經驗與假新聞教育內涵看法 .............................................. 68 第五節、媒體素養教育、資訊素養教育與假新聞教育的關聯 .......................... 79 第六節、綜合討論 .................................................................................................. 80 第五章、. 結論.......................................................................................................... 91. 第一節、結論 .......................................................................................................... 91 vi. DOI:10.6814/NCCU201900466.

(8) 第二節、建議 ..........................................................................................................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受訪同意書 ................................................................................................. 111 附錄二 大學生假新聞認知與教育看法研究-訪談大綱 ........................................ 1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 DOI:10.6814/NCCU201900466.

(9) 圖目次 圖 2-1 哈佛圖書館”5 種判讀以及遏止假新聞的方法”............................................ 18 圖 2-2 判讀假新聞的八項原則 .................................................................................. 19 圖 2-3 假新聞的五種特徵 .......................................................................................... 20 圖 2-4 臉書購買的全版廣告與 10 種假新聞判讀原則 ............................................ 21 圖 2-5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 23 圖 2-6 美玉姨 LINE 帳號 ........................................................................................... 2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4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4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i.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x.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1) 表目次 表 2-1 假新聞判讀原則 .............................................................................................. 22 表 2-2 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評估能力指標 .............................................................. 27 表 2-3 假新聞教育內涵構面 ...................................................................................... 31 表 3-1 訪談對象表 ...................................................................................................... 37 表 3-2 訪談大綱架構 .................................................................................................. 38 表 4-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 43 表 4-2 訪談對象學校、年級綜合統計 ...................................................................... 44 表 4-3 受訪者接收的假新聞實例與其性質 .............................................................. 45 表 4-4 不同背景大學生判讀假新聞方法之比較 ...................................................... 56. 治 政 表 4-6 不同背景大學生同溫層信賴之比較 .............................................................. 63 大 立 表 4-7 不同背景大學生假新聞教育看法之比較 ...................................................... 77 表 4-5 不同背景大學生傳播意識之比較 .................................................................. 61. ‧ 國. 學. 表 4-8 不同背景大學生受訪者教育經驗的認知之比較 .......................................... 78 表 4-9 不同背景大學生的綜合差異比較 .................................................................. 87. ‧. 表 4-10 訪談結果與假新聞教育內涵構面之比較 .................................................... 8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x.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xi.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3) 第一章、 緒論 假新聞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人類歷史的源頭,哪兒有人哪兒就有謠言。古代因 資訊不發達而有三人成虎、曾參殺人之事,一句讒言可能就使一位忠臣人頭落地。 我們何其有幸生在資訊發達的時代,但又何其不幸我們面臨的假新聞、謠言、偽 科學也是人類歷史之最。也因此突顯出了在數位時代中,讓人民提升各方面識讀 能力,並具備資訊評估能力是多麼的重要。. 第一節、問題陳述與研究動機 近年來國內外有許多重大事件背後都有假新聞的影子,國外比如:2016 年. 政 治 大 投票(FactCheck, 2016),而選舉的結果因與國際期待相去甚遠也造成國際一定 立. 美國總統大選有假新聞謊稱川普得到教宗方濟各的支持,進而影響到天主教徒的. ‧ 國. 學. 程度的恐慌,國內則有從 Line 社群廣發的「滅香運動」的假新聞刺激許多民間 團體北上總統府遊行抗議(林照真,2018),2016 年 11 月《牛津辭典》(Oxford Dictionaries)將「後真相」(post-truth)設為「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 ‧. (Oxford Dictionaries, 2016),暗示著後真相時代的來臨,近日更發生我國駐日 人員因為有人刻意造謠,讓國人認為我國駐日代表處在天災來臨時對本國同胞毫. y. Nat. sit. 無作為只能依賴中國使館援助,導致駐大阪辦事處處長面對輿論壓力以及上級的. er. io. 責難選擇上吊輕生(李秉芳,2018),研究者也因此反思以「資訊素養」教育者 自居的圖書館有做什麼或能做出什麼。.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假新聞的潛在危機比我們想像的更大,史丹佛研究團隊 Wineburg、McGrew、 Breakstone 與 Ortega(2016)的研究中對高中以及大學生施以測試,讓其閱讀由政 治說客所建立的新聞網站文章大學生則是只有 1/3 的學生有辨識出文章的背景 是出自利益團體。這顯示了我們當前的高等教育在媒體素養、資訊素養的相關課 程上都沒有落實教育學生評估資訊的能力,倘若教育沒有得到落實,即便透過立 法嚴懲假新聞氾濫不但不會消失,受眾也永遠無法分辨假新聞背後的真相。 假新聞目前仍沒有統一的定義,蘇蘅(2018)也認為假新聞有多重意義:反 諷、謠言、宣傳、謊言,半真半假的消息都算,透過社群媒體快速傳播,創造點 閱率,往往在商業或政治上無往不利。Lazer 等(2018)則是認為假新聞是以憑空 捏造的資訊透過模仿新聞媒體的形式傳播,通常假新聞都缺乏新聞媒體的編輯規 1.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4) 範和流程以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假新聞也包含有問題的資訊,諸如:錯 誤或誤導性的資訊、刻意造謠的資訊。 政經的假新聞還有一大問題,那就是政府難以作為澄清者去闢謠,因為很多 時候政府本身常常被質疑是假新聞的「散播者」甚至可以是引發戰爭的藉口,2003 年小布希政府就宣稱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毀滅武器並開啟了伊拉克戰爭,但事後當 年向美國及德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殺傷力武器而導致引發伊拉克戰爭的阿爾·賈 納尼坦承:「一切其實均為謊言。」(Chulov & Helen Pidd, 2011)由此可知盡信 政府本身也是非常危險的,但全然不相信政府也是不智。 曾經在競選過程中飽受假新聞攻擊之苦的法國總統馬克宏,目前正在國內積 極推動反假新聞法。與此同時,台灣也有執政黨籍立法委員連署提案,擬透過修. 政 治 大. 法處分假新聞的傳播者國內遭到諸多批評,顯示假新聞如何管制仍充滿爭議(胡 元輝,2018)。但我國仍在 2018 年底陸續修改了《災害防救法》等 7 案將函請. 立. 立法院審議。希望要用法律手段來抑制假新聞造成社會動盪(行政院,2018)。. ‧ 國. 學. 立法院也在 2019 年 5 月 7 日三讀修正通過災害防救法第 41 條,若明知為災害 不實訊息卻通報者,處 30 萬元以上 50 萬元以下罰金;散播災害不實訊息致人於 死者,最重可處無期徒刑(立法院,2019)。. ‧. 有時以政府的角度假新聞氾濫會影響到執政的穩定,當對政府不利的假新聞. y. Nat. sit. 在網路傳遍時甚至會成執政者的信任危機,但是當政府有意立法懲罰假新聞的製. er. io. 造者以及傳播者時又引來更多政府侵犯言論自由的批評(周佑政,2018),畢竟 當假新聞是真是假的判定方是政府本身時,執政者很可能將真實但不利於執政的. n. al. Ch. i n U. v. 新聞一併歸為「假新聞」,比如美國川普政府對於不利自身的所有消息一律抨擊. engchi. 是假新聞(Pelley,2017),大陸境內並沒有新聞自由,所有新聞都是黨政機關屬 意的,此時政府自己就是假新聞的散播者以達到當權者的政治目的,此時假新聞 的議題容易泛政治化成為無解的政治口水戰,且倘若立法通過,該法律很有可能 變成國家侵犯人民言論自由的利器(劉力仁,2018)。 事實上,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 Vosoughi、Roy 與 Aral(2018)的研究也指出在 社群網站「推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是遠高於真實新聞的,虛假資訊被轉發的 可能性比真相高 70%,並且還發現這並非投放者的關係,而是人們本身就更喜 好轉傳這類假新聞。這項研究指出一項事實就是當我們期待政府透過立法手段懲 處假新聞製造者,或社群軟體公司利用偵查手段封鎖轉發假新聞的殭屍帳號時, 真正導致假新聞氾濫的問題的人就是像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過去我們都輕忽 了社群媒體的本質,那就是每個人都能自由的傳播任何資訊給他人,如同每個人 2.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5) 都是一個小型媒體,但是卻沒有教育過這些人該如何做好一個資訊的「守門人」 , 而守門人方面的教育以往都只存在於傳播專業科系而非面向廣大群眾。 故研究者認為解決假新聞氾濫的問題應該引用守門人理論的概念,而守門人 理論不同於單純的「評估」資訊,也重視守門人「傳播」給他人什麼。而學者 Shoemaker(2009)也提出「觀眾守門」的概念以闡述在 Web2.0 的環境中用戶在社 群媒體的資訊傳播上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Hermida(2012)的研究,認為社 群分享意味著使用者可以跨過新聞機構轉而將所信任的人推薦的資訊作為新聞 來源,這意味著閱聽人以往只是擔任接收訊息的角色,轉變為一個「主動」使用 者。 王貞懿(201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的性別、科系、宗教信仰會影響科學素養,. 政 治 大. 即是否相信偽科學新聞,並以偽科學的假新聞做成問卷來調查學生們相信的程度, 最後得出的結果是男性的科學素養比女性來得高,理工科系的學生科學素養比文. 立. 科科系學生來的高,無宗教信仰者的科學素養比有宗教信仰者來的高,該研究也. ‧ 國. 學. 指出科學素養與媒體素養呈現正相關,意即科學素養越高媒體素養越高。這是否 代表學生的科系亦即所學專業,其實會反映在其對媒體的識讀能力上?那麼曾經 接觸過媒體素養、資訊素養專業的傳播學院學生與圖資系學生,也可能會與一般. ‧. 科系的學生在判讀媒體資訊上呈現差異。. y. Nat. sit. 假若傳播科系與圖資系學生在假新聞認知能力明顯優於一般科系,又是哪幾. er. io. 個關鍵因素導致的呢?若能釐清這點未來可以了解如何進行面向廣大群眾的假新 聞教育,同時這些學生對於假新聞教育的看法與想像可做為未來假新聞教育的重. n. al. Ch. i n U. v. 要參考,以瞭解學校、圖書館如何有效對假新聞教育提供協助,. engchi. 研究者提出以下看法,即是真正有效打擊假新聞的方式仍須回歸教育,提升 人民資訊、媒體素養,以及教育人民成為負責任的資訊守門人,讓謠言止於智者, 陳炳宏(2017)也認為解決假新聞,甚至台灣所有媒體的問題,都應該從教育著 手。慶幸的是圖書館給人民的形象是公益的、中立的、重視讀者的、支持言論自 由的、抵制思想審查的,在形象上圖書館在無形中成了未來提供「假新聞教育」 的理想組織,所以圖書館理應將資訊素養教育的企圖心擴展為民主國家人民的必 修課程,而非只是圖書館資源的利用教育。 美 國 哈 佛 大 學 圖 書 館 ( Harvard Library ) 、 美 國 德 克 薩 斯 大 學 圖 書 館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y)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of Groningen Library)、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Library)等等都有設立如何 3.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6) 評鑑假新聞的資訊評估教學專區以及相關評估標準。這些國外圖書館也多以資訊 素養作為理論基礎設計教學內容,部分則是以媒體素養的觀點設計,這些都將是 未來我國實踐假新聞教育的重要範本,不過不同國家的新聞生態不同,資訊使用 方式不同,我們仍需要一個適用我國的假新聞教育方針。 圖書館界其實早已開始關注假新聞的議題,如代表學術圖書館的 ACRL(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簡稱 ACRL)就以資訊素養教 育的角度關注「假新聞」議題,2017 年發布的《Environmental Scan 2017》明確 指出社群媒體的特性導致使用者容易形成「資訊孤島」只會不斷接觸來自同溫層 的資訊,此即為「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因此使用者容易誤信來自同溫 層的錯誤資訊而不自知,圖書館應透過教育讀者將其「抽出」迴聲室,其關鍵就 在於批判思考的教育。2018 年該機構發布的《2018 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 政 治 大 術圖書館員開設了許多研討會和研究指南,致力於打擊假新聞和促進資訊素養, 立 並開啟與校園中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人進一步建立夥伴關係的可能性。 認為如何應對假新聞,此議題將是未來學術圖書館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並且學. ‧ 國. 學. 美國圖書館界最具有指標性的學會 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在 2017 年發表了《Combating Fake News in the Digital Age》,其內容探討了假新聞. ‧. 的歷史、假新聞如何傳播、科技能否對抗假新聞、資訊素養如何幫助我們拒絕假. y. Nat. 新聞、如何教育學生對抗假新聞,此乃是圖書館界對資訊素養教育打擊假新聞的. sit. 完整論述。2018 年國家圖書館舉辦了《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 er. al. n. 書館,2018)。. io. 聞」國際學術研討會》可知假新聞議題也逐漸獲得了國內學術界的注意(國家圖. Ch. engchi. i n U. v. 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簡稱 IFLA)近年來也開始重視假新聞的議題並製作了《How To Spot Fake News》辨識 假新聞的八項原則圖表呼籲所有圖書館將其張貼在館內(IFLA,2016)分別是(1) 考慮新聞來源;(2)檢查作者;(3)檢查日期;(4)自我反思;(5)看到文字之外的 意圖;(6)參考資料;(7)諷刺言論;(8)求助專家。 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 稱 UNECO)近年來結合「媒體素養」、「資訊素養」、「數字素養」發展的「媒 體與資訊素養」教育讀者如何具備資訊能力的同時也學會如何評估資訊諸如分析 資訊的意識形態等等(UNESCO,2011a)。. 4.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7) 在圖書館教育中「資訊素養」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而且也有文獻指出資訊素 養可以是對抗假新聞的關鍵能力(Eva, 2018),但是從我國的圖書館教育中始終 聚焦在「圖書館利用教育」。早期是因為發現大學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圖書館利用 知識,且多半無法以系統化方法搜尋資訊資源,所以由圖書館利用教育著手(詹 麗萍,1997;李素蘭,1997;邱婉容,1997;Dickinson, 1981,轉引自柯雲娥, 2006,頁 98)。事實上以前的資訊素養教育明顯偏向圖書館利用教育還有其他原 因,Barclay(2017)曾投書專欄討論圖書館員是否有能力幫助解決假新聞的問題, 文中他認為三、四十年前的學生在做報告時,圖書館必須教育學生在做報告時資 料該從流行雜誌找還是從學術期刊找,如何有效使用期刊索引以及圖書館目錄, 了解資訊來源重要程度的不同,但今日學生要面對的是辨認掠奪式期刊、以及謊 稱經過同儕檢驗看似專業的學術期刊,這些如同辨別假新聞一樣都是非常棘手的 問題。. 政 治 大 假新聞教育意味著圖書館該為讀者判斷真偽嗎?圖書館界學者(Banks, 立 2016)對假新聞的氾濫撰文抨擊並呼籲圖書館員有責任給予讀者正確精準的資訊。. ‧ 國. 學. 但是 Anderson(2017)提出不同觀點卻也值得深思,他認為圖書館秉持中立的角度 收集各種資料,並不是論斷是非的機構,假如圖書館要與假資訊做出切割,又要. ‧. 如何保障自身龐大的館藏所含有的資訊都是正確的?. y. Nat. 思考至此,研究者認為確保讀者具備資訊素養才是圖書館最大的職責,我們. sit. 教育要做的是教育讀者乃至民眾成為資訊的「守門人」,若讀者對於新聞資訊有. al. er. io. 疑惑求助於館員想知道是不是假新聞,館員也許不適合回答是或否,而是以教育. n. 的立場分析新聞資訊並交由讀者判斷。.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者非常認同許多學界文獻都建議打擊假新聞的資訊素養教育應從小紮 根,但是研究者認為大學圖書館、學術圖書館在此議題上將比其他類型的圖書館 更能發揮其影響力。首先,大學教育極度重視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同時這兩 個特點也是抵制假新聞最重要的兩種能力,意即大學在先天上即是假新聞教育最 好的場域,同時大學時期的學生跳脫過去未成年的懵懂無知,課堂所學不再被升 學教育所綑綁,逐漸成為一個學習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年人,並且有更大的自由 取得所有感興趣的資訊,圖書館就有更大的空間提供相關的資訊素養教育,並且 培育出在資訊紊亂的數位時代中仍能保有清晰思考能力的大學生,意即培養出能 為自己與為身邊的人把關資訊的守門人。其次是大學、學術圖書館館員在教育讀 者資訊素養的環境有更多機會與圖資、傳播等相關學者合作的機會,甚至是合作. 5.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8) 利用大學提供的資源開設相關課程,況且打擊假新聞應建立在與其他機構、教師、 第三方事實查核的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理想效果(Barclay, 2017)。 但在教育讀者前我們須先了解讀者對假新聞的認知情況如何,由於傳播科系、 圖書資訊學系的學生接受了更多媒體素養、資訊素養或者新聞傳播方面的課程, 可能在假新聞的解讀會比非傳播科系更加精準,對於傳播資訊給他人這件事的理 解也可能較一般科系學生慎重,若能不同學生的不同弱點將對未來進行假新聞方 面的教育大有助益。.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論文旨在了解大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與判讀方法以及對假新聞教育的看. 政 治 大. 法為何,並且深入探討不同背景大學生在認知看法上有哪些差異。. 立. 學. ‧ 國. 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大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與判讀方法。. 2. 探討假新聞教育內涵與方法以及與素養教育的關聯。. ‧. 3. 探討傳播學院學生、圖書資訊學系學生與一般科系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判. n. er. io. al. 第三節、研究問題. sit. y. Nat. 讀與假新聞教育的看法。. i n C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hengchi U. v. 1. 我國大學生最常遇到何種類型的假新聞?假新聞如何判讀?假新聞如何被快速 傳播? 2. 大學生認為假新聞教育應具備哪些能力?假新聞判讀教育的內涵為何?教育的 實踐方式為何?各種素養教育與假新聞教育的關聯為何? 3. 傳播學院學生、圖書資訊學系學生、一般科系學生對假新聞的認知、判讀方 法以及假新聞教育看法三者有哪些不同?影響其差異的關鍵因素為何?. 第四節、名詞解釋 1.假新聞(Fake News) 6. DOI:10.6814/NCCU201900466.

(19) 假新聞目前仍沒有統一的定義,本研究採用的定義為:Lazer 等(2018)定義 假新聞為憑空捏造的資訊透過模仿新聞媒體的形式傳播,通常假新聞都缺乏新聞 媒體的編輯規範和流程,以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假新聞也包含有問題的 資訊,諸如:錯誤或誤導性的資訊、刻意造謠的資訊。 2.假新聞判讀(Fake news Identification) Harvard Library(2017)、IFLA(2016)、Indiana University(2018)、Facebook(2018) 等機構對於假新聞判讀的方法各有其重視的方向,本研究整理的假新聞判讀原則 如下 (1)考慮新聞來源;(2)檢查作者;(3)檢查日期;(4)自我反思;(5)看到文 字之外的意圖;(6)參考資料;(7)諷刺言論;(8) 網站外觀、文字排版;(9)參 考其他相關報導;(10) 檢查新聞的 URL;(11)善用瀏覽器插件功能;(12)求助. 政 治 大. 專家。事實上假新聞判讀與媒體素養、資訊素養有極大的相關性,因為這兩種素 養都以不同角度強調評估資訊,而當評估資訊的概念應用在新聞真偽的判讀時就. 立. 學. ‧ 國. 是假新聞判讀。. 3.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 根據媒體素養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簡稱 CML)網站對媒體素養 的解釋指出在美國最常引用的定義是 1992 年 Aspen Media Literacy Leadership. sit. y. Nat. Institute 所提出的定義: 媒體素養是以多種形式取得,分析,評估和創造媒體的 能力。但是到了 21 世紀,隨著時間推移,學生的媒體素養教育更顯得重要,故. io. n. al. er. CML 將其擴展定義為: 媒體素養是 21 世紀的教學方法。它提供了一個架構來取. i n U. v. 得,分析,評估,創建和參與各種形式的資訊 - 從印刷到視頻到網際網路。事. Ch. engchi. 實上由此可見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有其相似之處,尤其是在「評估」此一概念上 有很大的重疊,對此 UNESCO 在 2011 發表的《Towards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icators》也抱持類似的觀點。 4. 媒體素養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教育部(2002)的《媒體素養政育政策白皮書》指出媒體教育的終極願景, 在於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的機制,強化全民對於媒體的釋放與賦權,以建立健康媒 體社區。媒體素養教育的教育對象主體是全民,其目標是讓全民具備自主思辨能 力與產生資訊的能力,可以批判性較度去解讀各種資訊、假新聞。 5.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7.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0) ALA(2000)定義資訊素養是一種能力,意指一個人具備覺知何時需要資訊, 並能有效地搜索、評估和使用所需資訊。ACRL(2015)的解釋是「資訊素養是一系 列綜合能力,包括資訊的反思,對資訊產生過程和價值的理解,以及資訊在創造 新知識和參與倫理道德方面的應用學習」。從本質上講,這意味著資訊素養可以 被看作是我們如何理解和評估不同類型的來源,包括新聞,以及我們如何有效地 使用這些資訊。 6.資訊素養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陳昭珍(2011)說明資訊素養教育目的為教導師生具備利用圖書資訊的知識、 技能和態度,包括尋找、取得、組織、評估、利用和創造資訊的整體過程。吳美 美(2012)指出資訊素養教育包括五大標準,分別是(1)能確認資訊需求本質與. 政 治 大. 範圍;(2)能有效地獲取所需資訊;(3)能批判評估資訊資源並將其納入自己知識 庫與價值體系;(4)能有效使用資訊達成個人或團體之特定目標;(5)能了解資訊. 立. 使用之經濟、法律與社會相關議題,並合理合法使用資訊。. ‧ 國. 學. 7.假新聞教育(Fake News Education). ‧. 國內目前尚無出現專門針對假新聞而制定的假新聞教育,但在國外尤其是美 國各個領域的學者對於假新聞教育有許多討論,很多大學圖書館也以辦理工作坊. Nat. sit. y. 的方式進行假新聞教育,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圖書館的假新聞工作坊為例,在 假新聞教育中提出了 3 個方向:(1)認識假新聞並了解為何存在;(2)了解我們的想. io. n. al. er. 法如何影響判讀資訊;(3)實際運用判讀標準來判讀身邊的資訊(Penn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2019)。. Ch. engchi. 8.資訊守門人(Information Gatekeeper). i n U. v. 守門人一詞來自傳播學領域中對於訊息控制與篩選的概念,Shoemaker(2010) 直接指出現代使用者可以自行傳播、評論、評估新聞,成為自己的守門人。 Hermida(2012)的研究,認為社群分享意味著使用者可以跨過新聞機構轉而將所 信任的人推薦的資訊作為新聞來源,這意味著閱聽人以往只是擔任接收訊息的角 色,轉變為一個「主動」使用者,綜上所述,在網路上有目的性的接收資訊並傳 播資訊時他本身即是資訊的守門人,本研究將其視為假新聞教育的一環。 9.資訊評估(Information evaluation). 8.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1) 資訊評估其意涵在於評估眼前的資訊是否是有用、正確且有參考性的,資訊 的評估也是資訊素養教育中重要的一環,Cromwell(1992)認為評估乃是批判性思 考的一環,故批判性思考能力與評估能力息息相關。王梅玲(2004)認為資訊素 養有助於大學生評估資訊、管理資訊與使用資訊的能力,目前已成為歐美與澳洲 許多地區與學門領域認可學會評估大學生重要能力的指標。黃葳威(2012)認為 資訊素養本身是種對資訊、媒體的選擇,透過教育讓青少年有能力評估、選擇有 益的資訊。 10.同溫層(Echo chamber) 同溫層本來是舊的氣象用語,今日則多用來描述閱聽人因為社群受社群網 路影響,接受到的資訊教為單一,而忽略了其他資訊。(蔡佳妤、彭姿敏,. 政 治 大. 2019)國外則是多以「迴聲室效應 Echo chamber」或「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 來描述此現象,迴聲室效應的解釋根據 Colleoni、Rozza、Arvidsson(2014)的解. 立. 釋是由於不同個體產生同質化的趨勢,團體和個人共享了同樣的政治觀點,他. ‧ 國. 學. 們認為網路中的異質性越大,可以提升對於不同觀點的寬容,反之,在全都是 與自己相同認知的環境中,很容易產生極端的立場。而 Filter Bubble 最早是由 Eli Pariser 於 2010 年提出,2011 年出版專書《The Filter Bubble》,作者認為即. ‧. 便大家都在同一個社群網站,但因為演算法等等因素,每個人所接觸的資訊都. n. al. er. io. sit. y. Nat. 不同,逐漸的導致不同族群所接收的資訊會截然不同(Pariser,2011)。. Ch. engchi. i n U. v. 9.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0.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將先探討何謂假新聞?假新聞是如何產生的?導致假新聞氾濫 的原因為何?我們該如何判讀假新聞?再以守門人的觀點作為切入點帶入讀者與 民眾的素養教育,最後再聚焦在討論應給予民眾何種教育並提升何種能力進行討 論。故本章將分成以下三個小節論述:一、假新聞意涵、傳播環境以及接收。二、 假新聞的傳播與理論以及判斷指南。三、假新聞教育。. 第一節、假新聞意涵、種類、傳播與接收管道 一、假新聞的意涵與種類. 治 政 大 追溯「假新聞(fake news)」此用詞的起源,Leetaru(2017)透過 google 工具 立 news」的出現,且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追溯兩百年前的書籍中即有「fake ‧ 國. 學. 達到歷史的兩次高峰,當時交戰國的政治作戰即時透過虛構有利己方的新聞以激 勵國家士氣以及打擊他國民心,但是「假新聞」的相關討論真正的歷史最高峰則. ‧. 是從 2016 年美國選舉後開始(Carson,2017)。. y. Nat. 假新聞目前仍沒有統一的定義,蘇蘅(2018)也認為假新聞有多重意義:反. sit. 諷、謠言、宣傳、謊言,半真半假的消息都算,透過社群媒體快速傳播,創造點. al. er. io. 閱率,往往在商業或政治上無往不利。何吉森(2018)認為假新聞的概念乃是純. n. 屬虛構的消息,刻意傳播錯誤資訊,目的在誤導大眾,但他同時也指出假新聞仍. Ch. i n U. v. 舊是種非常模糊的概念,在規範此概念時會有許多問題。而路透社研究機構. engchi. (Reuters Institute)的 Newman、Fletcher、Kalogeropoulos、 Levy 與 Nielsen(2018) 透過焦點團體訪談透過一般讀者了解普通人心中的假新聞究竟是什麼,研究呈現 共五種假新聞類型(1)諷刺(2)缺乏新聞價值(3)政治操作(4)廣告化新聞(5)受操 控的新聞。 Allcott 與 Gentzkow(2017)雖只將「假新聞」定義為誤導讀者且無法證實的新 聞文章,但該研究在執行研究實則排除諸多「類假新聞」,例如(1)非故意的報 導錯誤;(2)謠言來源並非來自特定新聞文章(排除坊間謠言);(3)陰謀論(有定 義上的困難且難以證實,通常源自於人們自身的想像認知);(4)很明顯的諷刺文 章;(5)政治家的錯誤發言;(6)報導雖傾斜但是不完全錯誤(假新聞是失真而非 過濾)。但從以上被排除的「類假新聞」可知學者事實上是為了讓研究順利進行 故將處於灰色地帶的誤導資訊排除在假新聞之外。 11.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4) 從 另 一 個 角 度 而 言 , 假 新 聞 算 是 新 聞 嗎 ? UNESO 於 2018 年 發 表 的 《Journalism, fake news & disinformation: handbook for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撰寫人 Ireton 與 Posetti 在該文件的前言甚至表示應避免使用「假新聞」 此一詞彙,因為很多我們口中的假新聞根本不符合「新聞」最基本的定義。事實 上 Wardle(2017)指出美國學界在使用「假新聞」一詞時,也明白這個名詞的用語 並非一定與新聞有關,美國大選時的假新聞並非來自主流新聞媒體。但因為沒有 其他替代名詞,所以會用引述的形式呈現(例如“fake news”),意指該現象指 涉的資訊已超過所謂的「新聞」範圍。Bolton 與 Yaxley(2017)表示「假新聞」最 廣泛的定義是被設計用來誤導讀者去相信某件事然後從中取得新聞「點擊」的利 益,故會使用聳動不實的標題和內容吸引點擊。Lazer 等(2018)則是相對廣泛 的將「假新聞」定義為以憑空捏造的資訊透過模仿新聞媒體的形式傳播,通常假 新聞都缺乏新聞媒體的編輯規範和流程以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假新聞也. 政 治 大 站,如:臉書,則傾向使用“false news”。綜上所述,本研究所關注的是流傳在 立 社群網路上多種類型的假新聞,其中包含各種有問題的資訊而非限於一定要以新 包含有問題的資訊,諸如:錯誤或誤導性的資訊、刻意造謠的資訊,某些知名網. ‧ 國. 學. 聞稿形式的假新聞故 Lazer 等學者的解釋最適合本研究。. ‧. 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假新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對「假新聞」的精準定 義仍沒有一個很好共識,但是其內容有虛假、誤導的特質則是眾多學者的共識,. sit. y. Nat. 而且自 2016 年美國總統選舉之後「假新聞」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主要原因是 我們已經進入由社群媒體主導生活的時代,目前「假新聞」議題已引發全球熱議,. io. n. al. er. 是因為如今民眾進入媒體的門檻下降,人們很容易就可以架設網站,發布看似新. i n U. v. 聞的訊息。若我們要對假新聞進行研究,必須剖析假新聞的傳送管道以及製作,. Ch. engchi. 還有究竟是哪些人促進了假新聞的傳播。. 二、假新聞的傳播環境 有很多因素造就了有利假新聞傳播的環境,社群媒體的使用不斷攀升,2016 年,臉書已有 18 億人使用,推特則有 4 億(林照真,2018)。路透社研究機 構 2018 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在台灣高達 86%的人透過網際網路取得新聞資訊,其 中 58%的人是以社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而裝置使用比例上以智慧型手機的 75% 為最高(Newman, Fletcher, Kalogeropoulos, Levy, & Nielsen, 2018)。社群媒體等 成為了使用者接收新聞的消息來源,可以自行選擇,創造個人化的新聞消費經驗。 社群媒體等成為了使用者接收新聞的消息來源,可以自行選擇,創造個人化 的新聞消費經驗。不同接收新聞的管道和分享功能,讓使用者分享行為更為豐 12.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5) 富:(1)跨平台的新聞分享:透過網站或社群平台提供的「分享功能」,讓使用者 可以將所接收到的資訊分享轉發至不同網路空間。(2)多媒體新聞分享:文字、圖 片、影音等複合式的內容呈現,且利用超連結擴增資訊量。(3)進行再製的新聞 分享:可以針對新聞內容進行摘要、補充資訊、指摘錯誤,添加評論與觀點。(吳 堂靖,2016) ALA《Combating Fake News in the Digital Age》認為在電腦可輕易操縱大量 數據的今日,會讓少數懂得控制大量數據的少數人可透過網路輕易地影響他人, 而且線上的假新聞不但難以辨識真偽,它的引用來源也難以確認。林照真(2018) 表示曾經被視為民主化象徵的網路與社群媒體,如今卻成為假新聞的溫床,對此 她引述了 Allcott 與 Gentzkow 的說法,原因在於:(1)社群媒體生產內容的成本 低,常是假新聞製造者進行短期策略時採取的方法;(2)人們從手機等新聞窗口. 政 治 大 態分隔的現象。這使得人們更喜歡從臉書等社群媒體獲得資訊,而且更可能接觸 立 到證據力較低的訊息。(Allcott & Gentzkow, 2017) 接觸這類新聞,沒有機會辨別真假;(3)研究已指出,社群軟體已經出現意識型. ‧ 國. 學. 更甚者,有研究表明社群網站的使用者時常很多人沒有看過內文就直接分享 給他人。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和法國國家研究所計算機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社交. ‧. 媒體上的 59%的鏈接從未實際被點擊過:換句話說,大多數人似乎都沒有閱讀. y. Nat. 它就轉發新聞。更糟糕的是,該研究發現,這種盲目的行為會影響社會對議題的. sit. 討論。因此輕率地分享可能惡化我們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的討論(Gabielkov, M.,. al. er. io. Ramachandran, A., Chaintreau, A., & Legout, A., 2016)。由此可知社群媒體上諸多. v. n. 訊息不但品質有問題,而且可能因為標題吸引人引來大量未閱讀的分享,形成假 新聞傳播的有利環境。. Ch. engchi. i n U. 路透社研究機構在談論台灣媒體現況時明白指出台灣的媒體由於乏監管,讓 來自中國政治力量輕易介入媒體而威脅了台灣的民主。由此可知媒體機構的守門 人時常為了反映其機構的利益而改動新聞內容,產製有利於自身立場的假新聞也 就不難理解了(Newman, Fletcher, Kalogeropoulos, Levy, & Nielsen, 2018)。那為 何社群媒體今日卻成為了假新聞的溫床呢?目前「假新聞」議題已引發全球熱議, 是因為如今民眾進入媒體的門檻下降,人們很容易就可以架設網站,發布看似新 聞的訊息。 何吉森(2018)則提到「社群媒體之所以成為大眾主要的資訊來源其中一個 原因主流媒體報導的內容與真實世界的事實已出現嚴重的脫節,造成傳統媒體不 再被信任。」可惜今日社群媒體諸多資訊也與真實世界的事實已出現嚴重的脫節。 13.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6) 但事實上網路假新聞的點閱背後有種種利益關係,Kathy(2017)認為新聞媒體會 用標題增加點閱率並驅動讀者閱讀,他們並不在乎內容真假優劣,若讀者被標題 吸引就點擊閱讀,假新聞網站不但獲利而假訊息也透過讀者在網路中傳播。 Buckingham(2017)也認為假新聞與政治和經濟利益有關,主要的運作方式是透過 「標題殺人」的方式,讓假新聞業者得到大量廣告收益,故應用政經觀點剖析假 新聞。 政大新聞系教授蘇蘅(2018)也曾投書表示今日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在接收 新聞的情況是靠「偶遇」,意即年輕人對媒體沒有忠誠度,沒有單一來源,獲取 訊息不再是獨立活動,而是取決於社群網路所產生的社交性。 故我們可以推論得知在社群媒體上假新聞的傳播事實上與社交性有很大關. 政 治 大. 係,Bhaskaran、Mishra 與 Nair(2017) 指出媒體素養的缺乏導致民眾傳播這些假 新聞,若民眾以往較習慣接觸傳統媒體容易因為迴聲室的效應無法取得多種資訊. 立. 來源時則無法分辨真實與虛構。Sunstein(2007)也認為網路上意見相同的人們容. ‧ 國. 學. 易聲息相通,假新聞代表網路上同溫層的迴聲室效應,也就是反而阻礙網民去理 解多元意見與不同的聲音。. ‧. 那大學生在接觸假新聞時是否也會被社交環境所侷限?林俊孝(2015)的研. io. sit. Nat. 視社交動機的大學生越容易相信低可信度的新聞素材。. y. 究指出大學生主要獲知訊息都是依靠網路且重視社交動機而非求知動機,而越重. n. al. er. 那在現今數位時代的環境之下大學生判讀假新聞的表現如何呢?令人擔憂的. i n U. v. 是諸多研究指出現代自出生就接觸各種數位資訊的大學生們對於假新聞的辨識. Ch. engchi. 以 及 媒體素 養表現 非 常令人憂慮 ,史丹 佛 研究團隊 Wineburg、 McGrew、 Breakstone 與 Ortega(2016)的研究中對高中以及大學生施以測試,讓其閱讀由政 治說客所建立的新聞網站文章大學生則是只有 1/3 的學生有辨識出文章的背景 是出自利益團體。 王貞懿(2016)的研究也指出大學生在媒體素養以及科學素養能力表現上表 現普通,相信偽科學的程度不低,且對於商業手法的偽科學假新聞辨識能力不佳。. 三、假新聞的接收 從過去的例子看假新聞的接收及使用,發現假新聞的闢謠並非輕而易舉, 2014 年網路上流傳一段敘利亞內戰影片,一個約 8 歲的小男孩被狙擊手開槍打 14.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7) 到,他當場倒下,可是沒多久又爬起來,逃跑去救一個小女孩,YouTube 點閱率 破百萬,大家都說這個小男孩是大英雄,後來 BBC 有一個專門調查新聞的團隊, 調查發現那個新聞是假的,是一家類似傳播公司為了宣揚戰爭的可怕,造假這一 段影片。BBC 後來做了一則報導,踢爆這個影片並非事實,結果發現沒有什麼 人要看踢爆影片造假,大家還是繼續瘋傳那段小男孩被狙擊倒地的影片(何吉森, 2018)。 美國政治也充斥著假新聞案例,Berinsky(2015)指出歐巴馬總統任內欲推動 的健保法案被反對派人士放出的假消息攻擊,聲稱若接受健保法案人民將有可能 被施以安樂死,此傳言透過反對派媒體大力傳播後經過民意調查高達三成的民眾 信以為真,並大幅度降低民眾對歐巴馬的信任度。. 政 治 大.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被闢謠的假新聞,但是假新聞並沒有停止流傳,當人們接 收闢謠資訊之後會如何影響假新聞的傳播及使用呢?Pennycook 與 Rand(2018) 的. 立. 研究即指出人一但先接收假新聞,就會影響其對該訊息所涉事務的正確性知覺,. ‧ 國. 學. 形成一種虛幻真實效應(illusorytruth effect),即使被證實該新聞是有爭議的, 人們可能會拒絕真實,該研究團隊認為收聽假新聞對人們認知的影響遠超過想像。. ‧. Nyhan & Reifler (2010) 自身意識形態會影響接收闢謠資訊後的認知,對於 有強烈意識形態的人其認知反而在接收闢謠資訊後顯得更加固執,甚至在某些情. Nat. io. sit. y. 況下更會強化其錯誤認知,此即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 n. al. er. 胡元輝(2018)指出人的認知能力才是影響辨識假新聞能力以及闢謠資訊的. i n U. v. 接受程度。比如 De keersmaecker & Roets (2017) 的研究即發現,推理、記憶、理. Ch. engchi. 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影響接收更正資訊的程度。相較於認知能力較高者,認知 能力低者的態度受到原先錯誤訊息的影響比較大,而且接收更正訊息後的調整程 度也比較小,即使是接收到與錯誤訊息明顯不一致的更正訊息,且認知能力高者 在接收到更正訊息之後,能夠將自己的態度調整到與未曾接收到錯誤訊息者差不 多的態度,而認知能力低者則會固執己見無法調整。Pennycook 與 Rand (2017) 的研究也發現愈少做分析思考的人愈無法辨識新聞的真假。 由以上文獻我們可以推測假新聞的氾濫可能跟民眾假新聞判讀能力不足有 關,若民眾的認知能力不足引發的逆火效應,再加上迴聲室效應,讓假新聞在人 與人的社交性傳播過程中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文獻指出大學生接收資訊又 取決於社交性,故大學生在社交網路時代的今日有很高的可能性接收傳播假新聞。 15.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8) 第二節、假新聞的傳播與理論以及判斷指南與相關工具 一、假新聞的傳播與理論 當我們開始試圖了解究竟是哪些人在散佈假新聞時,根據文獻我們大概可以 整理出兩種不同階段的傳播過程,第一階段的傳播乃是假新聞操縱者、創造者與 讀者之間的互動,起初在打擊假新聞的工作上政府、學界、社群媒體公司都致力 在此階段抑制假新聞。趨勢科技前瞻威脅研究團隊(2017)做出的傳播模型也明 確描摹出假新聞操作者透過合法或非法手段雇用新聞寫手、買廣告等等方式製作 並投放新聞到讀者眼前。 Subramanian(2017)他認為假新聞最大的創造動機就是金錢利益,寫手透過獲. 政 治 大 賺取廣告費用或者贊助者的支持,最有名的莫過於馬其頓小鎮的一名青少年在 立 2016 美國總統選舉期間靠著撰寫大量假新聞謀取利益。故在此階段我們可以理 取報酬撰寫假新聞,假新聞網站再透過這些假新聞的傳播獲取讀者點閱累積流量. ‧ 國. 學. 解假新聞為何傾向使用聳動的標題,對撰寫者以及假新聞網站而言吸引點閱本身 就會帶來驚人的利益。. ‧. 第二階段則是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傳播管道,此階段大致呈現網狀傳播,在近. sit. y. Nat. 期才逐漸受重視,因為許多研究指出即便沒有網路機器人的介入,人本身也傾向 喜歡分享、傳播與自己立場相同的假新聞,但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乃是言論自. io. er. 由的範疇,政府、法令等力量難以介入,故此階段需依靠教育手段解決。. al. n. v i n Ch Wardle(2017)也指出過去影響大眾輿論的方式乃是依靠「一對多」的傳播形 U i e h n c g 式,但是社群媒體允許將宣傳廣告大量投射到接受度較高的特定用戶,一旦他們 在無意間分享了錯誤的資訊則其他用戶可能基於對該用戶的信任而相信了錯誤 的資訊並再傳播出去,這遠比撰寫假新聞的馬其頓少年更加恐怖。令人擔憂的是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 Vosoughi、Roy 與 Aral(2018)的研究也指出在社群網站「推 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是遠高於真實新聞的,虛假資訊被轉發的可能性比真相 高 70%,並且還發現這並非投放者的關係,而是人們本身就更喜好轉傳這類假 新聞。因此本研究從傳播學的著名理論「守門人理論」來探討此現象。 1950 年代的懷特的守門人研究才開啟對「傳播者」研究的先河。懷特(David Manning White)是在 1950 發表的期刊論文(The Gatekeeper: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中引用了心理學家 Kurt Lewin 提出的守門人概念來研究新聞 16. DOI:10.6814/NCCU201900466.

(29) 組織,以此來研究新聞產製過程中資訊流通的現象。但是傳統觀點的守門人理論 並不適用現在的社群媒體環境,故學者 Shoemaker(2009)提出「觀眾守門」的概 念以闡述在 Web2.0 的環境中用戶在社群媒體的資訊傳播上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 的提升。Hermida(2012)的研究,認為社群分享意味著使用者可以跨過新聞機構, 轉而將所信任的人推薦的資訊作為新聞來源,這意味著閱聽人以往只是擔任接收 訊息的角色,轉變為一個「主動」使用者,可以有目的性的接收資訊並傳播資訊, 藉著網際網路與科技選擇、製造、傳播,新聞專業人員的「守門人」權威因此受 到威脅(Bruns, 2011)。 網路上各式平臺興起,同時也帶動了使用者式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簡稱 UGC)的大量增加,但是因為發布資訊的門檻低且內容缺乏審核者,在平 台上針對某項議題反覆發文者,很容易就被視為該議題的專家而因此引導他人的. 政 治 大 產製者了。但是當人人都能成為產製者另一個問題又顯現出來,那便是資訊超載 立 的問題,人們便需要一個過濾機制將這些新興的資訊來源轉化為可信的內容. 思考(Bowman & Willis, 2003),我們可以說過去的內容消費者已經轉變為主動. ‧ 國. 學. (Rosenbaum,2011),Shoemaker(2010)接指出現代使用者可以自行傳播、評論、 評估新聞,成為自己的守門人。因此又會出現受信任的中間人幫大家過濾資訊內. ‧. 容(Holiday,2013)。因為 Rosenbaum 指出這種以社交網路為前提的分享方式相 對於陌生人的資訊,使用者傾向分享認識的、可信度高的人的推薦,Schäfe 與. sit. y. Nat. Taddicken(2015)研究也指出即便是網路時代意見領袖仍在傳播上有重大影響力。 由此可知,在第二階段的假新聞傳播乃是社群媒體時代的一大特徵,即是媒體機. io. er. 構的影響力下降,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才是人在接收資訊時的主要管道,故今日的. al. n. v i n Ch 撰寫者以及廣告者,而是接收到這些假新聞卻廣為傳佈的受眾。 engchi U. 「觀眾守門」理論呼應了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的研究,假新聞傳佈的主要管道並非.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對「資訊守門人」(information gatekeeper)的解 釋認為守門人可被看作一種創新者、變革代理人、傳播管道、意見中介或是意見 領袖的概念,指涉任何協助資訊傳遞的個人、組織或機構。如圖書館員作為一種 資訊守門人,常透過寄發通知、提示相關出版品、或是推薦相關學科主題的領域 專家來促進資訊的傳遞與流通,資訊守門人的相關模式與研究發展始於大眾傳播 學領域,是早期傳播研究中首先聚焦於個人角色與功能的一支,主要關注管道、 訊息、內在與外在的助力或阻力對守門人決策的影響。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大眾傳 播訊息來源與媒介的現象,也讓資訊守門人的概念模式與理論基礎再次受到重視 (林維真,2012)。以上的觀點呼應了觀眾守門的理論,若我們將社群網路的使. 17.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0) 用者皆定義為守門人,那事實上傳播學系所受的專業素養訓練有可能成為今日網 路時代的重要素養教育。 彭杏珠(2018)在遠見雜誌的假新聞系列報導採訪台大經濟系副教授樊家忠, 他指出,假新聞會猖獗,是人們對假新聞有偏好,這樣的偏好來自於偏見。例如 希拉蕊的支持者對川普不利的假新聞接受度非常高,川普的支持者則剛好相反。 故我們可以說若「守門人」本身就帶有偏見,假新聞就會透過該守門人傳佈給更 多的人。這意味著就是對於民眾的識讀以及素養教育才是打擊假新聞最有效的手 段。綜上所述,本研究在人人都是資訊守門人的觀點上將其資訊守門行為視為一 種能力。. 二、假新聞判讀指南. 政 治 大 館界也提出許多關於假新聞判讀的教學。比如哈佛大學的圖書館網站透過設計視 立 自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假新聞就一直是各界所重視的議題,對此圖書. 覺資料圖吸引讀者注.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1 哈佛圖書館”5 種判讀以及遏止假新聞的方法” 資料來源:Harvard Library.(2017). Fake News, Mis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Retrieved from https://guides.library.harvard.edu/fake. 18.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1) 意。主旨是 5 種判讀以及遏止假新聞的方法-在點擊與分享前先思考一下,以下 列出 5 種判讀方法:(1)注意資料來源:資訊來自陌生的網域尤其是時要特別警惕; (2)檢查新聞的 URL:假新聞網站的網址時常設計成看似煞有其事比如:”.com.co”; (3)從外觀找線索:假新聞網站通常外觀粗糙配合不專業的設計並且濫用大寫字母; (4)尋求其他意見:若有篇新聞使你生氣、深思時可參考其他新聞資料或者闢謠網 站;(5)善用瀏覽器功能:瀏覽器可以透過安裝插件來阻擋被人舉發過的假新聞網 站。倘若仍然有疑問就問圖書館員吧!詳見圖 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 判讀假新聞的八項原則 圖 2-2 hengchi U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2016). How To Spot Fake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fla.org/publications/node/11174. IFLA 也發佈了主題為如何判讀假新聞的資料圖,並強烈建議將其張貼在圖 書館、家中、社區、社群媒體讓更多人看見,以打造更富智慧的世界。內容分成 八項原則:(1)考慮新聞來源:分析該新聞網站的目標以及聯絡事項;(2)檢查作者: 快速確認文章作者是否有可信度?是真有其人嗎?;(3)檢查日期:重新發佈的舊新 聞不代表與當前事件有關;(4)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其實有偏頗的立場影響判 斷;(5)看到文字之外的意圖:故意用聳動的標題吸引點閱;(6)參考資料:閱讀該 新聞佐證的資料是否真的有支持新聞的論點;(7)諷刺言論:若過於超乎尋常,有. 19.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2) 可能只是諷刺言論,應檢視該網站與作者確認;(8)求助專家:詢問圖書館員或參 考闢謠網站。詳見圖 2-2 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圖書館不只提供方法判讀假新聞,也教 育讀者就假新聞的特徵(1)無法對其主張進行求證:假新聞時常不會附註參考資 料,即便有也是自己網域的資料或根本無關的資料;(2)假新聞時常是情感的訴 求:假新聞充滿情緒內容時常影響讀者的情緒,使讀者生氣或愉悅或害怕,以此 降低讀者進行求證的動機;(3)作者通常不是專家:多數作者只是寫手而不是記者; (4)無法在其他地方找到:該議題完全沒有出現在其他新聞網站過;(5)假新聞來 自假新聞網:若來自假新聞網都沒有參考性。詳見圖 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3 假新聞的五種特徵 資料來源: Indiana University.(2018). How to identify and avoid fake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iue.libguides.com/fakenews. 社群媒體龍頭臉書也在 2018 年 10 月 22 日當天買下台灣各大報的全版廣告, 邀請各界人士共同打擊假新聞之餘也提供了 10 種假新聞判讀方式,分別是(1)對 標題持懷疑態度:不實報導往往會利用且內含驚嘆號的聳動標題吸引目光。如果 20.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3) 標題內容震撼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那就很有可能是不實報導;(2)仔細留意 連結:假冒或是使用與其他網站相似的連結,都是警示不實報導的跡象。許多不 實報導的網站都會在連結上動手腳,偽裝成真實的新聞來源。您可以前往這些網 站,與知名新聞來源的連結做比較;(3)調查新聞來源:確定報導出自具有公信力 的新聞來源。如果報導來自您不熟悉的組織,請查看該組織的「關於」區塊以進 一步瞭解並判斷;(4)注意不尋常的格式:許多不實報導的網站都會出現錯字或奇 怪的排版。如果您發現這些跡象,請多加留意;(5)檢查相片:不實報導經常使用 經篡改的圖像或影片,有時候也會盜用真實的相片來斷章取義、混淆視聽;因此 您可以搜尋這些相片或圖像來確認原始出處;(6)檢查日期:不實報導可能會出現 不合理的時間順序,或是篡改事件的發生日期;(7)查核證據:檢查作者的資料來 源,以確認報導內容的正確性。如果證據不足或找來匿名的專家背書,就有可能 是不實報導;(8)參考其他報導:如果沒有其他新聞來源報導同樣的內容,便可能. 政 治 大 能屬實;(9)報導是否只為博君一笑:有時候,不實報導和幽默或反諷只有一線之 立 隔。您可以看看新聞來源是否以嘲弄時事著稱,以及報導的細節和語調是否帶有 是不實報導;如果有多個具公信力的來源都報導了相同的內容,則新聞內容較可. ‧ 國. 學. 玩笑意味;(10)刻意捏造的報導內容:閱讀報導時,記得保有批判性思考,並僅 分享您認為可信的新聞,詳見圖 2-4。.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4 臉書購買的全版廣告與 10 種假新聞判讀原則 21.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4) 資料來源:中央社(2018)。臉書打擊假新聞首次在台用全版廣告宣導。檢自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1810220368.aspx 根據以上幾個機構所提供的假新聞判讀指南,本研究將齊整理如下,詳見表 2-1。. 表 2-1 假新聞判讀原則 假新聞判讀原則. 參考文獻. 1.考慮新聞來源. Harvard Library(2017)、IFLA(2016)、 Indiana University(2018)、Facebook(2018). 2.檢查作者. IFLA(2016)、Indiana University(2018)、 Facebook(2018). 3.檢查日期. IFLA(2016)、Facebook(2018). 4.自我反思 5.看到文字以外的意圖. ‧ 國. Harvard Library(2017)、IFLA(2016)、 Indiana University(2018)、Facebook(2018) IFLA(2016)、Facebook(2018). ‧. 7.諷刺言論. Indiana University(2018)、Facebook(2018). 學. 6.參考資料. 立. 治 政 IFLA(2016)、Facebook(2018) 大 Harvard Library(2017)、IFLA(2016)、. Harvard Library(2017) 、Facebook(2018). 9.參考其他相關報導. Indiana University(2018)、Facebook(2018). 10.檢查新聞的 URL. Harvard Library(201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sit. n. 12.求助專家. al. er. io. 11.善用瀏覽器功能. y. Nat. 8.網站外觀、文字排版. Harvard Library(2017). i IFLA(2016) n Ch engchi U. v. 以上這些判讀方法都非常實用,不只是社群媒體本身關心假新聞議題,我們 也可以從這些資料看出圖書館對假新聞議題的重視,更展現出圖書館作為社會教 育的機構對資訊素養教育的努力。 台灣民間近年為了因應假新聞氾濫問題,事實核查網站也逐漸興起,由媒體 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合辦的「台灣事實核查中心」提供許多 經過該團隊縝密查證後認定確實造假的假新聞,並且將其分類為錯誤、部分錯誤、 正確、事實釐清四大類,該團隊力求公開、透明、嚴謹、負責得進行謠言與假新 聞的查核,見圖 2-5。(台灣事實核查中心,2019) 22.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5)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2-5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資料來源:台灣事實核查中心(2019)。事實核查報告。檢自 https://tfc-. taiwan.org.tw/articles/report. ‧. 三、民間自製假新聞過濾工具. sit. y. Nat. 在生活中也不乏一些簡單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判讀假新聞,來自台灣的. io. er. 開發者 Carol 開發名為「美玉姨」的 LINE 機器人,可加入 LINE 群組用於自動. al. n. v i n Ch 裡面搜索數筆類似的資料做全文比對,挑選最接近的一篇作為回應,並附上相關 engchi U. 查詢謠言、即時給予回覆;當群組裡有人轉傳一則資訊,美玉姨將從謠言資料庫 資訊的出處,提供民眾進一步參考,參見圖 2-5。(陳冠榮,2018). 圖 2-6 美玉姨 LINE 帳號 23.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6) 資料來源:陳冠榮(2018)。即時釐清已知的網路謠言,快把「美玉姨」加入 LINE 群組。檢自 https://technews.tw/2018/12/25/fake-news-in-line-platform/. 第三節、媒體素養、資訊素養與假新聞教育 何吉森(2018)曾表示抑制假新聞只靠第三方團體是不夠的,須回到提升「媒 體素養教育」,尤其是從長期來說仍需植基於教育,他也引述了在歐盟委員會副 主席 Andrus Ansip 的說法,我們必須透過媒體素養和批判思考解決不實資訊的 擴散。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林育立(2018)的專欄表示德國公共媒體面臨大選將至, 決定在年初成立事實核查網站,不只揭露假新聞,還有名詞解釋以及發佈教學影. 政 治 大 此該事實核查網站與其他事實核查網站不同的是利用圖表製作教學影片,教讀者 立 看懂統計數字、辨識出假新聞和造假的合成照片、及洞悉網軍如何在社群媒體運. 片,其負責人 Patrick Gensing 表示媒體教育才是遏止假新聞流竄的根本之道,因. ‧ 國. 學. 作。近年在打擊假新聞議題上最受矚目的乃是事實查核組織以及對媒體業者自律 的呼籲,但是透過教育來抑制假新聞的概念也在逐漸茁壯,德國公廣集團在遏止. ‧. 假新聞傳播也指出教育才是治本之道。. y. Nat. 本文進一步深入探討何謂媒體素養,媒體素養主要發展於大眾傳播領域,從. sit. 新聞播報內容到節目內容都是媒體素養所關切的,所以也時常應用於假新聞的判. er. io. 讀。根據媒體素養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簡稱 CML)網站對媒體素養. al. v i n Ch Institute 所提出的定義: 媒體素養是以多種形式取得,分析,評估和創造媒體的 engchi U 能力。但是到了 21 世紀,隨著時間推移,學生的媒體素養教育更顯得重要,故 n. 的解釋指出在美國最常引用的定義是 1992 年 Aspen Media Literacy Leadership. CML 將其擴展定義為: 媒體素養是 21 世紀的教學方法。它提供了一個架構來取 得,分析,評估,創建和參與各種形式的資訊 - 從印刷到視頻到網際網路。英 國國家通訊辦公室(Office of Communications)(2004)將媒體素養界定為在多 樣的情境中,擁有近用(access)、瞭解(understand)與創造(create)溝通傳播 的能力。基本上媒體素養即是近用、瞭解、評估、創造媒體資訊的能力。 但如同其他素養,媒體素養也隨著思潮、社會環境而多次轉變,江宜芷、林 子斌與孫宇安(2018)認為過去二十年來,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全球化的浪潮 結合,尤其受到社群網路的影響。因此,媒體素養的內涵亦必須與時俱進,方能 反映媒體生態快速的變化。Lin 等(2013)所提出的「新」媒體素養之理論架構, 24. DOI:10.6814/NCCU201900466.

(37) 就結合了 Web 2.0 的媒體特色。劉慧雯(2015)也談及「新素養」的兩個核心 內涵第一個核心是透過數位工具來表達的能力。第二個核心則是公眾參與,因為 目前的社群網路時代人們已經不太需要,也不太受限於大眾媒介守門人的資訊篩 選,故增加了更多公眾的概念。 隨著社群網路與生活越相結合,媒體素養的範疇以及內涵也會因此與之靠攏, 從前面的文獻探討得知今日假新聞氾濫的情況與社群網路的發達息息相關,故本 研究認為當媒體素養教育越加符合社群網路的特性時,對於抑制假新聞的功效也 會越加顯著。 教育部(2002)的《媒體素養政育政策白皮書》指出媒體教育的終極願景, 在於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的機制,強化全民對於媒體的釋放與賦權,以建立健康媒. 政 治 大. 體社區。媒體素養教育的教育對象主體是全民,其目標是讓全民具備自主思辨能 力與產生資訊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角度去解讀各種資訊、假新聞。在課程內容. 立. 上則提出四個方向:(1)鼓勵各校於選修課程開設媒體素養教育相關課程;(2)規. ‧ 國. 學. 劃國中小與高中(職)各級學校的媒體素養課程;(3)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媒體素養 教育的通識課程;(4)鼓勵公衛或醫學院系所,開設以媒體與健康為主軸的醫學 人文課程。. ‧. 而以媒體素養教育目的觀之,主要在於促進公民之民主參與、增進知識經濟. Nat. sit. y. 時代競爭力與終身學習(Livingstone, Van Couvering, & Thumim, 2004) 。Cappello、. er. io. Felini 與 Hobbs(2011)指出媒體素養教育有兩大面向,分別是對媒體之批判分析 與媒體產製,這也符合 CML 與英國國家通訊辦公室對媒體素養的定義。.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吳翠珍教授(2007)的著作《媒體素養教育》也闡釋了媒體素養的意涵(1) 媒體素養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多元素養之一。(2)媒體素養強調從論域的觀點 關注媒體訊息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歷史與情境因素的洞察。(3)媒體素養是多重 能力綜合的表現,無須在個人或群體間相互比較高下,但有個體自我覺知的需求。 媒體素養是一種多元素養,可以包括傳統的語文素養、工具素養,與再現素養。 總體而論,由以上幾種媒體素養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媒體素養強調理解媒 體內容的意識形態,還有如何製作、為何製作、秉持何種觀點等…媒體素養教育 目標是幫助閱聽者認識媒體與理解媒體而不被誤導,媒體素養也被列為教育部 2011 年《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的國民素養之一,其內容表示洞察媒體資訊應有 下列能力(1)瞭解媒體訊息內容。(2)思辨媒體再現。(3)反思閱聽人的意義。(4) 分析媒體組織。(5)影響和近用媒體。 25. DOI:10.6814/NCCU20190046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writing task - a short story which includes the sentence “I feel rich.” They are provid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their learning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If the students are very bright and if the teachers want to help prepare these students for the English medium in 81, teachers can find out from the 81 curriculum

compounds, focusing on their thermoelectric, half-metallic, and topological properties. Experimental people continue synthesizing novel Heusler compounds and investigating

• In 1976 Hawking argu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aporation of black holes leads to a fundamental los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universe, a breakdown of predictability, as

–  Students can type the words from the word list into Voki and listen to them. •  Any

- - A module (about 20 lessons) co- designed by English and Science teachers with EDB support.. - a water project (published

• Given a finite sample of some texture, the goal is to synthesize other samples from that same is to synthesize other samples from that same tex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