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研究"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法學評論,11 卷 2 期,頁 175(2014)

法學新聲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研究

吳靜怡

**

摘 要

本文旨在比較中美兩國法制就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範圍及其計算方法之異 同,探討兩國法院判決之損害賠償金額是否均適度足夠。首先,以經濟觀點 說明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與若非侵權的but for 世界之經濟基礎不能 脫勾的理由,再淺介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法律規定及重要案例,輔以該 國學者對此議題所為之實證研究,而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在專利改革中所提出之檢討及建言做小結。其後, 簡單說明我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法律規定;實證研究方面,係以2008 年 7 月 1 日起至 2014 年 4 月 30 日止智慧財產法院有關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一審 判決為研究對象,先以敘述統計方式量化研究專利權人之「勝訴率」、「判 賠率」、「判賠金額大小」、「各種損害賠償範圍之採用比率」、「懲罰性 損害賠償酌定之比例」等資料,以敘述統計方式,說明目前智財法院對於專 利侵權損害賠償案件之判決情形;再詳細閱讀前揭研究範圍內關於判決專利 權人勝訴並給予損害賠償之一審判決內容,以質性說明量化研究之成果,並 整理歸納出「智財法院一審判決損害賠償金額不如專利權人預期之理由」、 「智財法院判決損害賠償金額偏低之理由」、「同業利潤標準採用與否之轉 DOI:10.3966/181130952014121102005 *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庭法官;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訴訟法組碩士及國立交通 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司法專班碩士。 投稿日:2014 年 8 月 9 日;採用日:2014 年 10 月 8 日 -175-

(2)

變」以及「整體市場價值法則之應用」等各點,希望能以實證方式驗證各種 假說之正確性、重新建構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範圍並提出檢討,而有助於專 利侵權救濟制度之健全發展。

關鍵詞: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所失利益、合理權利金、整體市場價值法

則、實證研究

(3)

Cite as: 11 TECH. L. REV., Dec. 2014, at 175.

Empirical Study on Damage Award of

Patent Disputes

Ching-Yi Wu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scope of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calculations regarding patent infringement between the laws of ROC and America as well a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damage compensation amounts deter-mined by these two countries are sufficient. First of all, it explained that the calcu-lation of damage compensation regarding patent infringemen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but for world (non-infringement world) economy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Then i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tatutory laws and case laws for damage compensation related with patent infringement in America, incorporated with the empirical researches made by American scholars aiming at this issue. Meanwhile, the summary was made against the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proposed by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to the patent reform. After that, the relief system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and legal basis of damage compensation derived from in-fringement were explained in brief. As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ubjects were judgments of first instance made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for damage com-pensations in related with patent infringement from July 1, 2008 until April 30, *

Judge, Taiwen Hsinchu District Court; LL.M., College of Law,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L.M.,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w,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4)

2014. It first quantified the “winning rate,” “percentage of damage award,” “com-pensation amount,” “awarded percentages for various scopes of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awarded ratio for punitive damage compensation” vi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explain the judgments made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aiming at damage compensation in related with patent infringement. Following, the judgments of first instance awarded to the patent owners and their damage compensations in preced-ing research were read carefully to explain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via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and summarized that the reasons why the damage compensation amount made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in first instance was less than the one expected by the patent owner; the reason for relatively low compensation amount determined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the change of whether to adopt the profit standards in the same industry, and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ntire market value rule. It is expected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various assumptions via em-pirical approaches and facilita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relief system in related with patent infringement.

Keywords: Patent Infringement Damage Award, Lost Profits,

Reason-able Royalty, The Entire Market Value Rule, Empirical

Study

(5)

1. 前言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之目的除了要保護專利權人以激勵創新、促進產 業發展外,更應該避免扭曲技術之間的競爭,要達到此目的,損害賠償金額 應該擬制「若非」(but for)侵權的情況下,專利權人在市場上原來可以賺 得之報償。法院就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案件扮演著重要核心角色,判決之損害 賠償金額大小,所建立之法律投影,在嚇阻侵權、侵權發生後之和解協商, 甚至於專利授權實務、產業投資研發之意願上,均會發生相對應的變化。我 國與美國法院判決之損害賠償金額是否均「足夠適度」?如否,為立法抑或 司法問題?美國延宕多年之專利改革法案於2011 年 9 月 16 日由總統歐巴馬 簽署通過,而我國專利法關於損害賠償之規定,亦於2011 年 11 月 29 日於立 法院修正通過,於2013 年 1 月 1 日施行。中美兩國修正通過之專利法對此部 分之修正,是否均能對症投藥,解決問題?本文探究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相關 問題,期能對我國專利制度與市場機制提供正向且有效的建言。 本文研究範圍是從美國專利法制出發,先瞭解其法律規定、相關案例

(包括 lost profit、reasonable royalty 二大部分),再以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

實證研究為根據,介紹美國實務及學術界對此議題之檢討。我國部分,先說 明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範圍之法律規定、學說實務之看法,為免流於紙上談 兵,本文針對我國智慧財產法院(以下簡稱「智財法院」)2008 年 7 月 1 日 成立起迄2014 年 4 月 30 日止有關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案件,為敘述統計之 量化研究,輔以判決內容之質性分析,其後就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範圍之建構 提出本文看法,並就損害賠償金額是否偏低提出檢討。惟在此之前,先以經 濟觀點對專利制度之改進方向,提出說明。

2.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經濟和法律基礎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於 2011 年 3

(6)

的報告1。該報告的重點在於專利侵權通知和司法救濟兩個領域,其目的在於 希望專利制度能與競爭政策建立良好的互動,進一步提升二者的共同目標, 即保障消費者的福利。就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部分,該報告建議法院應就專利 侵權之救濟,採取更具經濟基礎的方法來補償專利權人,損害賠償範圍應該 只限於「若非」侵權的情況下,專利權人在市場可以取得的回報2,而不要 過於擴張。本文引用該報告內容,就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金額的計算與 but for 世界的經濟基礎不能脫勾的理由,作一概念性的介紹。

2.1 市場校正專利發明之報償、競爭校正專利發明之貢獻

專利發明可能是對先前技術的小改良,或完全置換先前技術,後者情 形,專利制度可以保護此一突破性創新(disruptive technology),而授予專 利權人市場力量,使其享有獨占利潤和巨大的市場報償。然而,大多數的專 利發明屬於對先前技術的小改良,是和可接受非侵權替代品相競爭,這種情 形限制了專利權人獨占市場利潤的能力。專利制度可以保護一個新產品免於 和「有同樣發明」的其他產品相競爭,但它不能保護一個新產品免於和「採 用非侵權技術」的相類似替代產品相競爭。 專利技術產品除了在「產品市場」上競爭,也會在「技術市場」上相競 爭,換言之,專利技術是否會被選擇加以發展並應用在新產品上,甚至被採 用為產業標準,亦須與其他替代技術相較勁。透過技術競爭,產品開發人員 會拒絕高成本技術或價值較現有替代品還低的技術。消費者受惠於專利產品 和專利技術之間的競爭,因為競爭可以降低價格,提高產品品質,並鼓勵 1

FED. TRADE COMM’N, THE EVOLVING IP MARKETPLACE: ALIGNING PATENT NOTICE AND REMEDIES WITH COMPETITION (2011).

2 損害賠償制度是要保護專利制度以激勵創新並避免扭曲技術間之競爭,為此必須擬 制專利權人在未遭侵權的情況下所能賺得的報償。美國專利法藉由要求法院判決給 予專利權人足夠的損害賠償,以達到完全補償專利權人之基本目的。而美國法院則 定義足夠的損害賠償乃指將專利權人置於未遭侵權的市場經濟地位(此即本文所稱 之「若非」侵權的but for 世界)。

(7)

創新3。

2.2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應尋求擬制和保護發明的市場報償

在沒有專利侵害淡化專利權人報償的情形下,市場可以完整地報償專利 權人,使專利權人的「市場報償」和「專利發明相較於替代品的經濟價值」 相互一致。惟一旦發生專利侵害情形,為了達到專利制度鼓勵創新的目的, 過去的侵權必須被完全補償,未來的侵權則必須立即被嚇阻。美國專利制度 提供三種救濟方式來完成這些任務,即:損害賠償、加倍損害賠償、禁制令 的救濟。加倍損害賠償在三種救濟措施中較特殊,是為了懲罰侵權人,所以 給予專利權人超過市場給予之報償;損害賠償是去擬制市場報酬;禁制令則 是保護專利權人排他的市場地位,而使其在市場上直接賺取應得的報償。評 估損害賠償金額是以「專利權人的損害賠償」與「發明的經濟價值」相互一 致的方式去評估;若與市場回報相比較,「補償不足」會削弱專利制度推動 創新的力量,但如「過度補償」則會扭曲技術間的競爭4。

2.3 不足或過度補償的問題

對專利權人補償不足會降低創新的激勵,損害賠償若非使專利權人回復 原來的市場地位,新技術的創新發展可能性就會變小,在這種情況下,發明 人寧可依靠「營業秘密」而不是「專利」來保護其智慧財產權,從而破壞了 專利制度公開揭露的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過度補償專利權人而超越市場回報也不是件好事,允許過多 的損害賠償,將導致產品售價提高,不利益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當侵權人 也是創新者,他們付出虛增的損害賠償金額,會降低他們自己研發的努力, 如此一來技術創新勢必減少。 如果專利權人可以經由專利損害賠償訴訟獲取比他們在與替代品競爭的 3

FED.TRADE COMM’N, supra note 1, at 138-40. 4

(8)

市場上從事「事前」授權之所得還要多,其結果將使專利權人轉移創新和生 產活動的資金於訴訟中,促使專利權人傾向「事後」在訴訟中授權。 另外,支付誇大損害賠償金的風險,使可能的創新者傾向於取得授權而 不去挑戰專利權人的請求。製造商可能會傾向使用不同的技術以避免侵權威 脅,企業也會停止不確定專利申請範圍的研發,創新會被邊緣化。 過度賠償某類專利會破壞市場分配各領域研發資源的能力,過度刺激某 些領域的發明,損害了其他領域更有生產力的創新活動,並且增加製造商澄 清所生產之產品並不侵權的交易成本5。 總之,由經濟角度觀之,對專利權人補償不足會降低創新的激勵,過度 補償同樣會減少創新,且不利益將轉嫁於消費者,造成鼓勵訴訟中事後授權 的投機,以及把「被侵害」當成一種商業模式的種種風險。而競爭能使「發 明的經濟價值」和「專利的價值」相一致,為了使此二者能夠一致,法院判 決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金額不能扭曲競爭結果,如何妥當適用法律使「專利 侵權損害賠償」與「發明的經濟價值」相符而不脫勾,造成前揭補償不足或 過度補償之問題,考驗裁判者的智慧。

3. 美國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

3.1 美國專利法之規定及相關實務案例

3.1.1 美國專利法

美國專利法第 283 條規定:「依本法規定,對於訴訟有管轄權之各法 院,為防止專利權益受到危害,得依衡平原則及法院認為合理之情況下,發 布禁止命令6。」同法第 284 條規定:「根據有利於原告之證據顯示,法院應 對原告因專利受侵害之程度做出判決,給予足夠之賠償,其數額不得少於侵 5 Id. at 144-47. 6

35 U.S.C. § 283 (2012) (“The several courts having jurisdiction of cases under this title may grant injun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equity to prevent the violation of any right secured by patent, on such terms as the court deems reasonable.”).

(9)

權人實施發明所需之合理權利金,以及法院所定之利息及訴訟費用之總和。 陪審團如未能確認損害賠償額,法院應估定之,以上任一種情形下,法院均 得將決定或估定之損害賠償額增加至 3 倍。法院得請專家作證,以協助決定 損害賠償額或在該狀況下多少權利金始為合理7。」同法第 285 條則規定: 「在例外之情況下,法院得判決敗訴者支付合理的律師費用給予勝訴者8。」 因此專利權人得主張之救濟包含:1.禁制令,分為暫時禁制令與永久禁制令 二種;2.金錢之損害賠償,其中包含利息及訴訟費用;3.懲罰性損害賠償;4. 律師費用。 美國專利法第 284 條沒有具體揭示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範圍與計算方 法 , 惟 法 院 判 決 已 填 補 了 此 部 分 的 空 白 , 實 務 上 以 「 所 失 利 益 」 (lost profits)及「合理權利金」(reasonable royalty)這兩種方式來計算專利侵權 之損害賠償金額。損害的衡量是賠償專利權人因為被侵權的金錢損失,但 是,賠償底限應不低於合理權利金。專利權人可以選擇在「所失利益」的理 論下進行訴訟,或請求「合理權利金」而不請求「所失利益」;專利權人也 可以就可以證明實際損害的部分請求「所失利益」之賠償,其他部分則以 「合理權利金」方式請求賠償9。

3.1.2 所失利益之案例

「所失利益」是賠償專利權人因侵權所致利潤損失,其包括:銷售損失 7

35 U.S.C. § 284 (2012) (“Upon finding for the claimant the court shall award the claimant damages adequate to compensate for the infringement but in no event less than a reasonable royalty for the use made of the invention by the infringer, together with interest and costs as fixed by the court. When the damages are not found by a jury, the court shall assess them. In either event the court may increase the damages up to three times the amount found or assessed. Increased damages under this paragraph shall not apply to provisional rights un-der section 154(d) of this title. The court may receive expert testimony as an ai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damages or of what royalty would be reasonabl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8

35 U.S.C. § 285 (2012) (“The court in exceptional cases may award reasonable attorney fees to the prevailing party.”).

9

(10)

(lost sales)、價格侵蝕(price erosion)10、配搭銷售(collateral sales)11、 未來的所失利益(future lost profits)、商譽的損害(injury to goodwill and

business reputation)12等等不同類型的經濟損害。 為了獲得銷售損失的所失利益損害賠償,專利權人必須證明「若非」侵 權,其可以取代侵權人銷售部分的合理可能性13。所失利益數額不是猜測的 數額,但專利權人也不需要舉證到完全否定買家「可能購買不同產品」或 「可能完全不買」的可能性,專利權人只要證明「若非」侵權,其可以達到 所主張之銷售額的合理可能性即可14。以下就所失利益因果關係之建立、市 占率法則、「若非」侵權的市場重建、價格侵蝕等幾個損害賠償計算方法, 分別介紹美國法上的重要案例。

3.1.2.1 Panduit Corp. v. Stahlin Bros. Fibre Works, Inc.15

第六巡迴上訴法院在本案表示專利權人要獲得「若非」侵權,其「銷售 損失之所失利益」損害賠償,專利權人必須證明以下四個要件:1.專利產品 的市場需求、2.可接受之非侵權替代品不存在、3.專利權人的生產和銷售能力 10 專利權人的總所失利益通常有兩個組成部分:1.銷售損失的所失利益;2.價格侵蝕的 所失利益。前者是為了賠償專利權人若非侵權的情況下,專利權人可以取得「侵權 人銷售量的所失利益」;後者是為了彌補專利權人因侵權人進入所造成的市場結構 變化,亦即致使「專利權人在侵權期間被迫降低產品售價的損失」。正確計算這兩 部分產生的所失利益,始可充分補償專利權人被侵權的損失。 11 參閱本文 3.3.3 之說明。 12

John M. Skenyon, Christopher S. Marchese & John Land, Patent Damages, 17 CORP. COUNS. REV. 1, 13-16 (1998).

13

Water Technologies Corp. v. Calco Ltd., 850 F.2d 660, 671 (Fed. Cir. 1988); see also Bio-Rad Laboratories v. Nicolet Instrument Corp., 739 F.2d 604, 616 (Fed. Cir. 1984).

14

Paper Converting Mach. Co. v. Magna-Graphics Corp., 745 F.2d 11, 21 (Fed. Cir. 1984) (“The patent holder does not need to negate all possibilities that a purchaser might have bought a different product or might have foregone the purchase altogether. The ‘but for’ rule only requires the patentee to provide proof to a reasonable probability that the sale would have been made but for the infringement.”).

15

(11)

足以應付市場需求及 4.損失的金額16。法院認為本案專利權人即原告 Panduit 已建立了1.、2.及 3.要件,但沒有證明第 4.要件,故而駁回原告 Panduit 所失 利益的損害賠償請求,而僅判給合理權利金。 然而,事實上,即使一個或多個要件無法滿足,專利權人仍會有所失利 益,Panduit 案所建立的舉證責任高門檻,使專利權人事實上難以依所失利益 之規定來請求回復侵權前的原狀。美國學者亦評論:關於建立「所失利益」 的精確程度,法院有時會對專利權人課予不切實際的舉證責任,從而驅趕他 們去尋求「合理權利金」的救濟,惟合理權利金並非損失補償的措施17。

3.1.2.2 State Industries, Inc. v. Mor-Flo Industries, Inc.18

田納西州東區地方法院在本案以侵權人即被告 Mor-Flo 侵權銷售額 754,181 美元乘以專利權人即原告 State 的全國市占率 40%,而判給原告 State 「銷售損失之所失利益」301,672 美元。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在只有 兩個供應商的市場,如果專利權人具有達到侵權人銷售額的製造行銷能力, 可以合理假設侵權人的銷售所得利益即為專利權人的所失利益,在這種情況 下,Panduit 案所建立的方法是決定性的方法而且可直接適用。但在本案中, 原告State 在市場上有多個競爭對手,且所有的競爭者不是出售遠不如系爭專 利的替代品,就是也侵害系爭專利;如果其他競爭者也侵害原告State 系爭專 利,原告 State 將有權提高自己的市占率,若原告 State 市占率提高,依被告 Mor-Flo 侵權銷售量計算的所失利益也會增加;但如果其他競爭者沒有侵權 或只是部分競爭者侵權,原告State 至少也有權取得依目前市占率計算的所失 利益。基此,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無論如何,原告State 至少可獲得依市占 率法則計算出來的「銷售損失之所失利益」,換言之,原告State 就此「銷售 16

See id. at 1156 (“(1) demand for the patented product, (2) absence of acceptable noninfring-ing substitutes, (3) his manufacturnoninfring-ing and marketnoninfring-ing capability to exploit the demand, and (4) the amount of the profit he would have made.”).

17

Mark A. Lemley, Distinguishing Lost Profits from Reasonable Royalties, 51 WM. & MARY L. REV. 655, 657-61 (2009).

18

(12)

損失之所失利益」已盡舉證責任,故而維持地方法院之認定。

在市占率法則之下,專利權人所需證明者為其占有率多寡,而非市場上 除了侵權之被告以外並無其他競爭者;由於市占率法則較貼近市場現實之競

爭狀況,因此已取代 Panduit 案第二要件,而成為「銷售損失之所失利益」

的計算方法。

3.1.2.3 Grain Processing Corp. v. American Maize-Products Co.19

印地安那州北區地方法院在本案中認為侵權人即被告 AMP 於 1979 年

10 月間已有以製程 IV 製造非侵權產品之原料及技術,故而認定非侵權的替 代方法在當時已存在而可得(available),即使被告 AMP 當時並未使用製程 IV 製造產品,而未達到上市或銷售(on the market or for sale)的程度,仍屬

「可接受之非侵權替代品存在」情形,而不符合 Panduit 案的第二要件,故 專利權人即原告GP 不可將所有銷售損失歸咎於被告 AMP 的侵權,此部分之 認定並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所維持。該法院並指出專利權人有義務去證明 「若非」侵權的市場,其可達到之銷售額為何;一旦專利權人證明若非市場 達到合理可能的程度時,舉證責任就轉換到被控侵權人身上,被控侵權人要 去證明專利權人的若非市場是不合理。這個若非市場是需要「市場重建」 的,「市場重建」是要專利權人去假設沒有發生侵權的經濟市場,為防止假 設陷入純粹的臆測,法院必須考量市場的經濟因素,並將侵權因素排除在 外。要準確地「市場重建」還必須考慮到侵權者是否有其他不侵權產品或替 代方案存在。本案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以「可接受之非侵權替代品存在」提供 侵權人關於所失利益責任限制的論點,遭到學者批評20,但卻與美國聯邦貿 19

Grain Processing Corp. v. American Maize-Products Co., 185 F.3d 1341 (Fed. Cir. 1999). 20

Jerry A. Hausman, Gregory K. Leonard & J. Gregory Sidak, Patent Damages and Real Options: How Judicial Characterization of Non-Infringing Alternatives Reduces Incentives to Innovate, 22 BERKELEY TECH. L.J. 825, 852 (2007) (“Under Grain Processing, courts permit an infringer to claim that in the but-for world it would have adopted an existing non-infringing technolog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infringer had never done so. This free option transfers economic value to the infringer and transfers economic value away from the pat-ent holder. Thus, it decreases the economic incpat-entives to innovate, which is one of the

(13)

pri-易委員會倡議應重視替代技術的觀點相一致。

3.1.2.4 Crystal Semiconductor Corp. v. TriTech Microelectronics Intern., Inc.21

本案專利權人即原告 Crystal 主張與侵權人即被告 TriTech、OPTI 在相同

市場出售編解碼器,而請求「銷售損失的所失利益」及「價格侵蝕的所失利 益」,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本案中表示此二種所失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法院

不能分別評估二者,因為根據經濟學的需求法則,如果原告 Crystal 提高售

價,有可能造成客戶改購買其他廠家的編解碼器來代替,其銷售額將會下 降。至於減少多少銷售額取決於需求的價格彈性(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22,故原告 Crystal 不能主張「價格侵蝕的所失利益」,又同時主張 「原銷售損失的所失利益」。本案原告Crystal 未證明兩造係在相同的市場競 爭,且未提出其可以用較高的價格出售相同數量的編解碼器之相關市場經濟 證據,故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原告Crystal 不可兼得「銷售損失」及「價格 侵蝕」的所失利益。

3.1.3 合理權利金之案例

如前所述,美國案例法對「所失利益」之舉證責任設有高門檻標準,當 專利權人無法證明「若非」侵權的因果關係、所失利益的數額,或者專利權 人本身未實施專利而無所失利益可言的情形時,可改依「合理權利金」方式 請求侵權人作最低限度的損害賠償23。實務上,法院認為「所失利益」、 「合理權利金」二者可以併存,其情形或為專利權人販售專利產品的範圍未 涵蓋侵權人經營的特定區域(例如專利權人僅經營國內市場,而侵權人另外 經營國外市場,則國內市場可計算「所失利益」,國外市場則無法計算「所

mary goals of the U.S. patent system.”). 21

Crystal Semiconductor Corp. v. TriTech Microelectronics Intern., Inc., 246 F.3d 1336 (Fed. Cir. 2001).

22

James F. Nieberding, Lost Profits and Price Erosion in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Implica-tions of Crystal Semiconductor, 16 J. FORENSIC ECON. 37, 39-40 (2003).

23

(14)

失利益」,而須以「合理權利金」補償);又或因專利權人無足以應付全部 市場需求的產銷能力(例如專利權人產品市占率非百分之百,於此情形僅能 依其產銷能力所及之市占率部分請求「所失利益」,其餘部分則可另以「合

理權利金」賠償24)。

專利權人有三種理論可以證明合理權利金損害賠償的數額,即「已建立 的權利金」(established royalty)、「解析法」(analytical approach)或「假 設 協 商 法 」 ( hypothetical negotiation, willing licensor-willing licensee approach)等方法來計算。 3.1.3.1 Rude v. Westcott25 美國最高法院在Rude v. Westcott 一案中認為「已建立的權利金」必須符 合以下要件方可作為合理權利金之標準:1.該先前已存在之權利金必須在訴 訟前支付或確定數額;2.先前已存在之權利金必須有足夠的數量,足以說明 該數額為一般可接受之權利金;3.先前已確定之權利金數額必須具有一致 性,不可高低差異過大;4.先前已確定之權利金必須在自由意志下確定,不 可以訴訟為要脅;5.實際損害之金額必須依可靠的數據加以計算,不可基於 猜測26。 24

Neal E. Solomon, Lost Profits Analysi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Damag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June 11, 2010),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1623986.

25

Rude v. Westcott, 130 U.S. 152, 164-65 (1889). 26

Id. at 164-67 (“It is clear that a payment of any sum in settlement of a claim for an alleged infringement cannot be taken as a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the improvements pat-ented.... In order that a royalty may be accepted as a measure of damages against an in-fringer, who is a stranger to the license establishing it, it must be paid or secured before the infringement complained of; it must be paid by such a number of persons as to indicate a general acquiescence in its reasonableness by those who have occasion to use the invention; and it must be uniform at the places where the licenses are issued .... Actual damages must be calculated, not imagined, and an arithmetical calculation cannot be made without certain data on which to make it.”).

(15)

3.1.3.2 TWM Mfg. Co., Inc. v. Dura Corp.27

「解析法」是考量侵權人侵權銷售的預期利潤,即以侵權開始時侵權產 品的預期淨利減去通常或可接受的淨利(同業利潤標準),將該部分侵權人 之預期獲利分配給專利權人,因此部分代表侵權人在合理授權情況下將支付

之金額,利用此方法決定合理權利金之著名案例為 TWM Mfg. Co., Inc. v.

Dura Corp.一案。本案專家證人依據侵權前不久被告 Dura 內部高層所寫的備

忘錄,該備忘錄記載該公司預期可以由侵權商品之銷售得到 52.7%的毛利,

扣除經常性費用後,可得預期淨利為 37%~42%,再扣除當時同業利潤標準

(the industry standard net profit)6.56%~12.5%之成本,得到應支付予專利權 人即原告 TWM 的合理權利金為 30%。本案上訴後,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

為專家證人審慎考慮權衡被告Dura 的備忘錄,且證據力的權衡是事實審法院

的權限,故不再重新審查本案。

3.1.3.3 Georgia-Pacific Corp. v. United States Plywood Corp.28

「假設協商法」或稱「有願意之授權人及被授權人法」,被廣泛認為是 最常見的合理權利金計算方法。其評估可能影響兩造協商的因素,在專利訴 訟中試圖假設「若非」侵權的話,兩造會同意的權利金數額,其由來為著名

Georgia-Pacific Corp. v. United States Plywood Corp.一案,該案闡述合理權

利金之意義為:授權人(專利權人)和被授權人(侵權人),如果雙方均合 理的且自願的試圖達成一項協議,其等在侵權開始當時所會同意的金額。美 國案例法認為合理權利金必須足以賠償專利權人,且仍然留給侵權人使用該 發明相當的預期利潤29。 27

TWM Mfg. Co., Inc. v. Dura Corp., 789 F.2d 895 (Fed. Cir. 1986). 28

Georgia-Pacific Corp. v. United States Plywood Corp., 318 F. Supp. 1116 (S.D.N.Y. 1970). 29

Applied Med. Res. Corp. v. U.S. Surgical Corp., 435 F.3d 1356, 1361 (Fed. Cir. 2006) (“A reasonable royalty is the amount that ‘a person, desiring to manufacture use or sell a pat-ented article, as a business proposition,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as a royalty and yet be able to make, use, or sell the patented article, in the market, at a reasonable profit’.”) (quoting Trans-World Mfg. Corp. v. Al Nyman & Sons, Inc., 750 F.2d 1552, 1568 (Fed. Cir. 1984)).

(16)

本案紐約南區地方法院法官 Tenny 從有價值的判決前例中,歸納出 15 個決定合理權利金的全面性參酌清單如下:

1.依已建立之授權契約之權利金決定訟爭專利的權利金(The royalties received by the patentee for the licensing of the patent in suit, proving or tending to prove an established royalty.)。

2.被授權人使用類似專利所支付之權利金比率(The rates paid by the li-censee for the use of other patents comparable to the patent in suit.)。

3.授權合約之性質及範圍,如專屬授權或非專屬授權;有地域限制或無 地域限制;或產品販賣對象限制(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license, as exclu-sive or non-excluexclu-sive; or as restricted or non-restricted in terms of territory or with respect to whom the manufactured product may be sold.)。

4.授權人既定之策略及行銷計畫,是為維持其專利之獨占性而不授權他 人使用;抑或在一定條件下授權以保持其專利獨占性(The licensor’s estab-lished policy and marketing program to maintain his patent monopoly by not li-censing others to use the invention or by granting licenses under special conditions designed to preserve that monopoly.)。

5.授權人與被授權人間的商業關係,例如他們是否為相同行業在相同地 區競爭;或他們是否為發明人與促銷者之關係(The commer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censor and licensee, such as, whether they are competitors in the same territory in the same line of business; or whether they are inventor and pro-moter.)。

6.因銷售授權產品而產生對被授權人其他產品之促銷效果;專利權人發 明的現存價值促進非專利產品之銷售;以及衍生銷售或配搭銷售產品之程度 (The effect of selling the patented specialty in promoting sales of other products of the licensee; the existing value of the invention to the licensor as a generator of sales of his non-patented items; and the extent of such derivative or convoyed sales.)。

(17)

of the license.)。

8.專利產品之既有獲利、商業成功,以及現在的受歡迎程度(The estab-lished profitability of the product made under the patent; its commercial success; and its current popularity.)。

9.專利產品與舊有模式或裝置比較起來,所產生之實益及優點(The ut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he patent property over the old modes or devices, if any, that had been used for working out similar results.)。

10.專利發明之本質;授權人將專利發明運用至商業上的特性以及使用專 利發明所獲得的利益(The nature of the patented invention; the character of the commercial embodiment of it as owned and produced by the licensor; and the benefits to those who have used the invention.)。

11.侵權人利用專利發明的程度;以及任何使用該專利之利益的證據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infringer has made use of the invention; and any evi-dence probative of the value of that use.)。

12.以利潤或售價之一部分作為使用專利發明或類似發明之對價,在特定 或類似產業中已成為慣例(The portion of the profit or of the selling price that may be customary in the particular business or in comparable businesses to allow for the use of the invention or analogous inventions.)。

13.與非專利元件區別而可實現獲利之專利發明部分,侵權者的製程、商 業風險、重要的特色或改良(The portion of the realizable profit that should be credited to the invention as distinguished from non-patented element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siness risks, or significant features or improvements added by the infringer.)。

14.合格專家證人所為之意見證詞(The opinion testimony of qualified ex-perts.)。

15.授權人(專利權人)與被授權人(侵權人)假如在理性、自願的情況 下,於侵權開始時同意訂定授權契約所可能同意之權利金,亦即,一個審慎 的被授權人,從商業的觀點,欲取得授權去製造、銷售某特定專利物品所願

(18)

意支付之權利金;而該權利金仍然足以使被授權人有合理利潤,且一個審慎 的被授權人願意接受該數額之權利金(The amount that a licensor (such as the patentee) and a licensee (such as the infringer) would have agreed upon (at the time the infringement began) if both had been reasonably and voluntarily trying to reach an agreement; that is, the amount which a prudent licensee- who desired, as a busi-ness proposition, to obtain a license to manufacture and sell a particular article em-bodying the patented invention- would have been willing to pay as a royalty and yet be able to make a reasonable profit and which amount would have been accept-able by a prudent patentee who was willing to grant a license.)。

3.2 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研究

美國有人大力支持及倡導 Georgia-Pacific 案各項參酌因素,認為其考慮 現實世界中各式各樣的議題,盛讚其反射很多發生在實際授權協商中的考 量,並擬制專利權人和被授權人之間的動態。然而,也有人高度批評現今專 利訴訟中使用這些參酌因素的方式,特別是許多人批評所列各項參酌因素提 供很少或根本沒有提供陪審團指導原則,或謂法官丟了一個裝有所有參酌因 素的摸彩包對陪審團說:「做你認為正確的」,或謂 Georgia-Pacific 案提供 了有時是重疊的參酌因素清單,但並沒有給予評估這些參酌因素的框架30。

由Michael J. Mazzeo、Jonathan Hillel Ashtor 及 Samantha Zyontz 三位學

者於 2011 年 6 月 17 日以「過度或不可預測?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分

析」為名發表之實證研究31,試圖判別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金額是否系統

性的過度而不可預測。該實證研究以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相關數據為基

礎,並蒐尋 Google、Manta、Hoover’s Online、Fortune 及 EDGAR 等網站,

以及在 Westlaw、LEXIS、PACER 和 NBER 等專利資料庫可取得的資料,研

30

FED.TRADE COMM’N,supra note 1, at 57 n.30. 31

Michael J. Mazzeo, Jonathan Hillel Ashtor & Samantha Zyontz, Excessive or Unpredict-ab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June 17, 2011),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1765891.

(19)

究 1995 年至 2008 年間可得之美國聯邦地方法院 306 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案 件。本篇實證研究嗣後就相同之研究範圍更新實證分析內容,於2013 年 3 月 1 日以「解釋『不可預測』: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分析」為名發 表研究成果32,限於篇幅限制,以下僅截錄部分圖表供參(以下圖表係以該 實證報告之編碼為據)。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patent damage awards by year ($ in millions, 2008) 1995-2008 (N = 306.)

Year Minimum First quartile Median Third quartile Maximum 1995 $0.03 $1.38 $5.07 $16.32 $87.52 1996 $0.02 $0.37 $3.57 $22.68 $130.36 1997 $0.30 $1.55 $7.70 $24.03 $97.59 1998 $0.01 $2.18 $3.81 $10.63 $225.87 1999 $0.28 $1.95 $7.35 $20.97 $125.35 2000 $0.48 $0.61 $3.02 $6.59 $16.54 2001 $0.00 $0.08 $1.58 $16.91 $94.87 2002 $0.00 $0.61 $5.15 $30.77 $117.41 2003 $0.08 $0.70 $10.41 $19.93 $609.17 2004 $0.04 $0.54 $4.27 $28.99 $175.09 2005 $0.00 $1.92 $8.23 $26.92 $141.14 2006 $0.01 $0.44 $2.94 $32.22 $327.76 2007 $0.00 $0.14 $1.11 $18.12 $1,597.11 2008 $0.00 $0.66 $2.88 $27.18 $1,223.88

資料來源:轉引自Michael J. Mazzeo, Jonathan Hillel Ashtor & Samantha Zyontz, Explaining the “Unpredictab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 35 INT’L REV. L. & ECON. 58, 63 (2013).

32

Michael J. Mazzeo, Jonathan Hillel Ashtor & Samantha Zyontz, Explaining the “Unpre-dictab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 35 INT’L REV. L. & ECON. 58, 58-72 (2013).

(20)

Median and Mean Damage Awards by Year 1995-2008

(N=306)

Fig. 3. Median and mean damage awards by year

Median Year Mean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Patent Damag e A w ards [$ in million s, 2008]

資料來源:轉引自Michael J. Mazzeo, Jonathan Hillel Ashtor & Samantha Zyontz, Explaining the “Unpredictab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 35 INT’L REV. L. & ECON. 58, 63 (2013).

Table 1 是 1995 年至 2008 年系爭 306 個案件歷年最小、最大及中位數損 害賠償金額;Fig. 3 則為歷年損害賠償金額的中位數(median)及平均數 (mean)。由 Table 1 及 Fig. 3 可知,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之損害賠償金 額,長時間來看有一個基本穩定的中位數,但卻有一個越來越偏度的平均 數33。

33

(21)

Distribution of Damage Awards (N=306)

Fig. 4. Distribution of damage awards $0- $0.5 80 Number of Cas es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5- $2.0 $2.0- $5.0 $5.0-$10.0 $10.0-$25.0 $25.0-$50.0 $50.0-$100.0 $100.0-$200.0 $200.0+ Patent Damage Awards ($ in millions, 2008)

74 49 34 33 42 29 26 11 8

資料來源:轉引自Michael J. Mazzeo, Jonathan Hillel Ashtor & Samantha Zyontz, Explaining the “Unpredictable”: An Eempirical Analysis of U.S.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 35 INT’L REV. L. & ECON. 58, 64 (2013). Fig. 4 為系爭 306 個案件損害賠償金額的分布圖,由 Fig. 4 可知,74 個 案件法院判決損害賠償金額少於50 萬美元,其占系爭 306 個案件的 24.2%, 8 個案子是法院判決 2 億美元以上的損害賠償案件,其占系爭 306 個案件的 2.6%,然而,這 8 個案件卻占所有案件損害賠償額的 47.6%。少數巨額賠償 的個案,並不代表所有案件的情況,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判決專利侵權損害賠 償的中位數,長時間來看是呈穩定的狀態34。 本實證研究於 2011 年發表時認為,損害賠償金額並非系統性地過度, 因為實證分析結果沒有發現系統性或普遍性過度賠償問題的證據存在,極少 數巨額賠償案件非常罕見,但卻引起極大損害賠償金額分配的傾斜,惟依公 開訊息所得知之專利經濟價值是相當可以預測該等專利侵權案件之賠償金 34 Id. at 63-64.

(22)

額35。然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巨額損害賠償案件來自於陪審團判 給合理權利金的案件,惟以合理權利金判決之案件比例並未提高,但由陪審 團判決的案件數量確係逐年增加,故關注於「陪審團」是否為專利侵權損害 賠償平均金額遽增之原因36。其後於 2013 年更新內容發表之研究結果認為,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陪審團判決之損害賠償金額確實高於法官的判 決,但此並不能證明陪審團是造成損害賠償金額變高之原因,因為以回歸分 析方式去除「陪審團」此一變數後,其結果並沒有實質上的改變37。此實證 研究之結論認為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金額的變化大多可以被可觀察的因素所解 釋38,且數個驅動因素是與專利價值指數相符合,因此損害賠償金額並非不 可預測,研究結果支持專制制度的核心宗旨,亦即專利權應該被法律所保 護,以專屬、排他方式保護專利權是達到目的之適當手段39。

3.3 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檢討

前述實證研究結果,認為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判決金額並無系統性地 過度或不可預測情形,且對於陪審團是否係造成損害賠償金額攀升之原因持 保留態度,然其係以敘述統計及回歸分析方法進行量化研究,並未對美國判 決為質性分析,自不代表個案並無判決金額過高而不可預測情事。事實上, 美國實務及學術界,關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判決金額是否過高,而與損害 賠償法之目的相脫節之爭論,近年來已達到臨界點。損害賠償金額過高的爭 論主要焦點之一是「以 Georgia-Pacific 案參酌因素計算合理權利金」,另一 被關注的焦點則是「陪審團錯誤計算合理權利金」,有人認為損害賠償規則 35

Mazzeo, Ashtor & Zyontz, supra note 31, at 40. 36

Id. at 34-37. 37

Mazzeo, Ashtor & Zyontz, supra note 32, at 68-69. 38

即 Number of patents、Average age of patent、Average number of patent claims、 Average number of forward citations、Defendant is a public company (or subsidiary)、 Defendant is a Fortune 500 company (or subsidiary)、Dummy for jury trial、Time-to-trial、Dummy for ANDA case、Year of decision (time trend).

39

(23)

太過模糊,對法官或陪審團決定損害賠償時提供很少指導,尤其是根據合理 權利金標準判決時,情況更為明顯。此外,未妥適利用「分配法則」,濫用 「整體市場價值法則」,則是導致過度損害賠償的另一個問題。美國聯邦貿 易委員會在「逐步形成的IP 市場:以競爭調整專利通知和損害賠償」之報告 中,對此過度賠償問題建議:法院應重視替代技術的角色,將假設協商之時 點往前挪移,法官應在合理權利金損害賠償案件中擔任證據守門員,此外, 並應妥適斟酌適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40。

3.3.1 重視替代技術的角色、假設協商之時點往前挪移

就替代技術部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建議以「替代品競爭」來界定合 理權利金損害賠償額的上限,蓋從專利權人的角度來看,合理權利金必須不 低於「若非」侵權其所會賺到的(下限),從侵權人的角度來看,合理權利 金不能超過其利用較專利發明次佳的替代品所能增加的收益(上限)。美國 聯邦貿易委員會因此建議 Georgia-Pacific 案的第 9 參酌因素「專利產品與舊 有模式或裝置比較起來,所產生之實益及優點」只決定雙方議價範圍的上 限,其下限仍是由第15 參酌因素即「雙方願意接受」的框架所決定,尤其是 合理權利金仍然應該使被授權人享有合理利潤,此部分亦為多數學者之看 法41。 此外,Georgia-Pacific 案的第 15 參酌因素將合理權利金之假設協商時點 放在「侵權開始時」,然而,當侵權人已選擇特定產品設計並進行生產設備 之投資後,如果轉換設計會花費許多成本,這會使得侵權人為了避免轉換設 計之成本花費,而增加權利金之支付,這種合理權利金賠償是基於高切換成 本,而非基於專利技術相較於替代品的增量價值,此即所謂專利的套牢價 值。此外,某特定專利技術一旦被納為產業標準42,享有該專利者在相關技 40

FED.TRADE COMM’N,supra note 1, at 22-25. 41

See Mark A. Lemley & Carl Shapiro, Patent Holdup and Royalty Stacking, 85 TEX. L. REV. 1991, 2019 (2007).

42

(24)

術市場就有市場力量,其可以要求的權利金,就不只反映專利技術相較於替 代品的價值,也隨同包括實施產業標準技術投資所生之價值,此亦屬專利的 套牢的價值43。因此如果假設協商時點設於侵權人「投入成本後開始侵權 時」或「產業標準設定後開始侵權時」會過度補償專利權人,故美國聯邦貿 易委員會建議應將假設協商時點往前挪移至「侵權人決定使用侵權技術時」 或「產業標準設定時」。

3.3.2 法院在合理權利金損害賠償案件擔任證據守門員

美國專利法第 284 條後段規定:「法院得請專家作證,以協助決定損害 賠償額或在該狀況下多少權利金始為合理」,故在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案件 中,經常呈現給陪審團的損害賠償證據是專家證人的證詞,依美國聯邦證據 規則第 702 條規定44,專家證詞若非基於可靠的原則和方法、若非基於充分 的事實、或其採用之方法不能可靠地涵攝到個案事實的話,法院就必須排除 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建議在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案件中,法院應確實依 據上開規定去評估專家證人之證詞是否足以協助陪審團判斷兩造均會同意之 合理權利金數額,檢測專家證詞是否根據個案事實,以及專家證詞將個案事 實涵攝到假設協商框架之過程的可信性,而不應只單純檢視專家證詞是否屬

要關鍵。通常,這一相容性目標是公司之間經由標準制定組織(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 SSOs)共同努力、共同採取全行業的技術標準,儘管企業可能沒有正式 承諾使用產業標準去生產自己的產品,但實際上,如果產業標準技術在市場上是成 功的話,他們通常會發現有必要使用產業標準化之技術,此種專利技術稱之為標準 關鍵專利(standard-essential patents, SEP)。

43

See George S. Cary et al., The Case for Antitrust Law to Police the Patent Holdup Problem in Standard Setting, 77 ANTITRUST L.J. 913, 914-15 (2011).

44

FED. R. EVID. 702 (“A witness who is qualified as an expert by knowledge, skill, experi-ence, training, or education may testify in the form of an opinion or otherwise if (a) the ex-pert’s scientific, technical, or other specialized knowledge will help the trier of fact to un-derstand the evidence or to determine a fact in issue; (b) the testimony is based on sufficient facts or data; (c) the testimony is the product of reliabl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nd (d) the expert has reliably appli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the facts of the case.”).

(25)

Georgia-Pacific 案參酌因素之一,即認為有關連性而具容許之。尤其陪審 團關於損害賠償的決定,上訴法院是以「原則尊重」的標準(deferential standard)看待,因此地方法院對於專家證詞積極擔任守門員的角色,益見重 要。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最近已在幾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案件中,就「已 建立的權利金」45、「平均權利金費率」46、「可比較的授權」47、「25%經 驗法則」48之專家證詞的證據能力,積極運用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 702 條規 定加以排除,善盡守門員的角色。

3.3.3 整體市場價值法則的妥適運用

當專利權涵蓋整個產品時,直接將整個產品之銷售所得作為損害賠償基 礎,並無不當;然而,倘若專利權僅涵蓋產品的一部,或僅為產品之改良設 計時,損害賠償範圍究竟應以專利權所占比例做切割,抑或仍得就產品之整 體價值作為損害賠償之基礎,分別有「分配法則」(Apportionment,或稱 「分攤法則」)及「整體市場價值法則」(Entire Market Value Rule)二種看 法及實務操作方式。 1853 年 Seymour v. McCormick49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區分屬於「完全創 新發明之專利權」以及屬於「改良先前產品設計之專利權」。前者之專利權 涵蓋整個產品,因此一旦遭受侵權,可請求侵權人因侵權獲得之所有產品利 潤;後者則因專利權涵蓋範圍僅及於產品之一部分而非全部,故僅得就專利 遭侵權的產品元件部分請求賠償,此即所謂「分配法則」之概念。 惟1884 年 Garretson v. Clark50案,美國最高法院闡釋:如專利權人可以 證明機器或裝置之整體價值是歸因於系爭專利發明時,專利權人即得依整體 45

ResQnet.com, Inc. v. Lansa, Inc., 594 F.3d 860 (Fed. Cir. 2010); see also Wordtech Systems, Inc v. Integrated Networks Solutions, Inc. 609 F.3d 1308 (Fed. Cir. 2010).

46 Id. 47

Lucent Technologies v. Gateway, 580 F.3d 1301 (Fed. Cir. 2009). 48

Uniloc USA, Inc. v. Microsoft Corp., 632 F.3d 1292 (Fed. Cir. 2011). 49

Seymour v. McCormick, 57 U.S. 480 (1853). 50

(26)

市場價值法則請求損害賠償。1942 年 Marconi Wireless Telegraph Co. v. United

States51案,美國最高法院再表示:如果專利裝置是重要到實質創造了非專利

元件之價值時,即可適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1989 年 State Industries, Inc. v.

Mor-Flo Industries, Inc.52案,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探討損害賠償數額時指

出,包含數個特徵的整個裝置,於專利特徵構成客戶需求之基礎時,是允許

基於整個裝置價值損害之回復。1986 年 TWM Mfg. Co. v. Dura Corp.53案,聯

邦巡迴上訴法院亦表述:假設被授權人可以預期非專利元件會因專利之附隨 銷售而增加,即應補償專利權人該非專利元件之價值損害。1995 年 Rite-Hite

Corp. v. Kelley Co.54案更以市場經濟的角度,將「整體市場價值法則」擴張適

用到非專利產品的銷售損失,本案特別提到「附隨銷售」(sales of collateral, collateral sales),又稱「配搭銷售」(convoyed sales, bundled sales),乃指 非專利元件通常和專利元件一起銷售,且二者被視為單一集合之構成部分 (components of a single assembly),或是該機器之部分(parts of a complete

machine),或是共同組成一功能單位(functional Unit)55,且專利權人就非 專利元件的損失是合理可預見的情況下,專利權人仍得就非專利元件部分請 求所失利益之損害賠償,或將之計入合理權利金之損害賠償基礎。由上開案 件可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已將「整體市場價值法則」擴張到物理上可分 離之非專利元件。 整體市場價值法則最初由來是「所失利益」的損害賠償,因為如果侵權 產品價值是歸因於專利技術,可以合理推斷,若非侵權,侵權人的客戶將購 買專利權人的產品,所以專利權人有權獲得專利產品中包括非專利元件之任 何附帶價值56。惟美國案例已經將整體市場價值法則適用到「合理的權利金 51

Marconi Wireless Telegraph Co. v. United States, 320 U.S. 1 (1943). 52

State Industries, Inc. v. Mor-Flo Industries, Inc., 883 F.2d 1573, 1578 (Fed. Cir. 1989). 53

TWM Mfg. Co., Inc. v. Dura Corp., 789 F.2d 895 (Fed. Cir. 1986). 54

Rite-Hite Corp. v. Kelley Co., 56 F.3d 1538 (Fed. Cir. 1995). 55

See id. at 1550. 56

(27)

『基礎』」的決定,首次採用這種計算方法是前述 1995 年的 Rite-Hite Corp. v. Kelley Co.案,當時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遵循先例應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去計 算「所失利益」損害賠償,然而,在旁論中,法院也提及該規則亦適用於 「合理權利金」的計算57。自 Rite-Hite 案後,實務上法院已考量專利元件是 否為較大產品之客戶需求基礎,以決定是否適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來作為 「合理的權利金『基礎』」。 然而,應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於「合理權利金『基礎』」的選擇,並無 上開「所失利益」損害賠償的必然推論結果,因為並沒有潛在的損害基礎 ─產品銷售的所失利益─需要去完全補償或者分配。也因為侵權產品至 少總有一些價值非歸因於專利技術,故應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到「合理的權 利金『基礎』」會過度補償專利權人,而給予專利權人非專利部分的價 值58。況且考量「合理權利金『費率』」時,已參酌 Georgia-Pacific 案第 6 參酌因素即「配搭銷售」,再將整體市場價值法則應用到「合理權利金『基 礎』」的選擇,如此重複審酌的結果,恐有不當膨脹合理權利金損害賠償之 可能。 「整體市場價值法則」適用於「合理權利金『基礎』」,將使專利權人 追求較大權利金基礎以爭取較大損害賠償金額,如此會導引專利權人向複雜 的產品製造商提告,如個人電腦或行動電話製造商,而不是對產品零件製造 商提出專利侵權訴訟,然而,被控侵權的產品製造商可能對零件技術沒有足 夠的知識,這使得授權談判、專利訴訟及和解都非常地困難。美國學界關於 濫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未妥適利用「分配法則」,導致過度損害賠償 的批判,已受到實務界之注意。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因此建議法院應在決定 REV. 263, 278 (2007). 57

Rite-Hite Corp. v. Kelley Co., 56 F.3d at 1549 (“When a patentee seeks damages on unpat-ented components sold with a patunpat-ented apparatus, courts have applied a formulation known as the ‘entire market value rule’ to determine whether such compon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amage computation, whether for reasonable royalty purposes.”).

58

(28)

「合理權利金『基礎』」時淘汰「整體市場價值法則」的適用。事實上,美 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及紐約北區地方法院最近在幾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案件 中,對於適用「整體市場價值法則」已採取有別於以往之嚴格標準59,然其 後續效應為何,各地方法院是否會遵循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所設定之嚴格標準 尚有待觀察。

4. 我國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

4.1 我國專利法

2011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2013 年 1 月 1 日施行之專利法第 96 條第 一項、第二項規定:「發明專利權人對於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除去之。 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發明專利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專利 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同法第97 條規定:「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 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 一、依民法第二百十六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 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 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 二、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 三、依授權實施該發明專利所得收取之合理權利金為基礎計算損害。 依前項規定,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因被害人之請求,依侵害情 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額之三倍。」 此次修正內容乃刪除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二款後段之「總銷 售額說」60,於同條項第三款增訂「相當授權實施權利金說」;此外,復刪 59

Lucent Technologies v. Gateway, 580 F.3d 1301 (Fed. Cir. 2009); see also Uniloc USA, Inc. v. Microsoft Corp., 632 F.3d 1292 (Fed. Cir. 2011); see also Cornell University v. Hewlett-Packard Co. 609 F.Supp.2d 279 (N.D.N.Y. 2009).

60

2012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前之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二款後段規定:「於侵害人 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

(29)

除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二項專利權人業務上信譽減損之損害賠償61、同條 第三項懲罰性損害賠償之規定62。因修正後之現行專利法迄2013 年 1 月 1 日 始施行,2012 年 12 月 31 日前之專利侵權行為仍適用舊法,而本文實證分析 智財法院關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 80 件判決,其中僅有 4 件63適用修正後之 現行規定,故為行文方便,以下說明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仍以修正 前之舊法條號即專利法第85 條為據。

4.1.1 具體損害計算說──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

第一款本文

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一款本文(現行專利法第 97 條第一項第 一款本文)規定專利權人得依民法第 216 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而民法第 216 條第一項規定:「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以 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此說學理上稱之為具體損害計算 說。因專利權為無體財產權,專利權受侵害時,並不會造成專利權人本身無 法利用專利,其現存財產亦不會受到減損,只有市場利益可能遭到瓜分,因 此並沒有所謂的「所受損害」,只有「所失利益」問題。

4.1.2 差額說──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一款但書

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一款但書(現行專利法第 97 條第一項第 一款但書)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 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 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此說學理上稱之為差額說。以專利權人實施專 61 2012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前之專利法第 85 條第二項規定:「除前項規定外,發明 專利權人之業務上信譽,因侵害而致減損時,得另請求賠償相當金額。」 62 2012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前之專利法第 85 條第三項規定:「依前二項規定,侵害 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 三倍。」懲罰性損害賠償之規定於 2013 年 6 月 11 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已回復規 定。 63 參見本文表 1 編號 1、2、4、6。

(30)

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此與美國法的「若非」侵權概念相同),扣除專 利權人在侵權期間實際上所得之利益後,以其差額視為專利權人之所失利 益。

4.1.3 總利益說──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二款前段

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 之利益。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 入為所得利益」,前段學理上稱之為總利益說。理論上,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應填補專利權人損害為目的,但本計算方法卻是以侵權人所得利益作為衡量 損害賠償額之標準,即扣除侵權人因侵權行為所支出之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 所得利益為損害賠償數額。 學者或謂此規定係準用德國民法第 687 條第二項、第 681 條、第 667 條 有關「不真正無因管理」而來64,或謂其法理基礎乃德國民法第 687 條第二 項不法無因管理(相當於我國民法第 177 條第二項),進而適用德國民法第 667 條委任契約之受任人交付處理事務所得物品的規定(相當於我國民法第 541 條第一項)65。德國學者 Kraβer 則認為此一所獲利益之請求可被理解為 一特別習慣法之規定,而兼考量及損害賠償法則、不當得利法則與無因管理 法則66,而非任一單一法則所可加以說明其理論基礎67,此種計算方法及權 64 蔡明誠,專利侵權要件及損害賠償計算,頁 33-34(2006)。 65 李素華,「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計算——以合理權利金法為例」,全國律師,第 14 卷第 6 期,頁 17(2010)。 66 無因管理大致可分為利於本人,且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之「正當的無 因管理」(即民法第 176 條第一項),及不利於本人,或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 之意思之「不當的無因管理」(即民法第 177 條第一項)。至於無為他人管理之意 思而管理他人之事務,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其情形有二:其一為誤信他人事務為自 己事務而管理,此學說稱為「誤信管理」;其二乃明知他人事務仍作自己事務而管 理,學說上稱之為「不法管理」、「不真正無因管理」或「準無因管理」,1999 年 4 月 21 日民法修正前,並未對此加以規定,惟修正後已於民法第 177 條第二項增 訂:「前項規定,於管理人明知為他人之事務,而為自己之利益管理之者,準用 之」,即準用「不當的無因管理」規定。

(31)

利 人 所 失 利 益 、 合 理 權 利 金 計 算 方 法 雖 均 未 見 諸 於 德 國 發 明 專 利 法 (Patentgesetz, PatG),然在訴訟實務上被廣泛援用68。 惟追溯專利法各種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之立法理由乃 1986 年 12 月 24 日 修法時,「參照 1985 年 11 月 29 日修正公布之商標法第 64 條,增訂第一 款、第二款計算損害數額之方法,以供專利權人擇一作有利之選擇」69,而 1985 年 11 月 29 日修正公布之商標法第 64 條立法理由則為「仿美國商標法 (蘭哈姆法案)第35 條規定,由商標專用權人證明侵害人所得之銷售金額, 侵害人則須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70。美國商標法(Lanham Act,或稱 「蘭哈姆法」、「藍亨法」)第35 條規定商標權受侵害時,商標權人除得請 求損害賠償之外,亦得並行請求侵權人給付因侵權行為所得之利益71。對此 學者認為請求被告給付因侵權所得之利益(accounting of profits)屬於衡平法 之救濟措施,主要基於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之原理──被告因使用 混淆近似標章,而賺取之利得,為不法獲得之利益72。藍亨法第35 條第(a)項 67

R. Kraßer, Patentrecht, Ein Lehr-und Handbuch, 5. Aufl., 2004, S. 889. 轉引自許忠信, 「從德國法之觀點看我國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責任」,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61 期,頁96(2007)。 68 李素華,前揭註 65,頁 17。 69 參見 1986 年 12 月 24 日修正公布專利法之修法理由。 70 參見 1985 年 11 月 29 日修正公布商標法之修法理由。 71

Lanham Act § 35(a), 15 U.S.C. § 1117(a) (2010) (“(a) When a violation of any right of the registrant of a mark registered in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a violation under section 1125(a) or (d) of this title or a willful violation under section 1125(c) of this title, shall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any civil action arising under this Act, the plaintiff shall be entitled,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sections 1111 and 1114 and subsub-ject to the principles of equity, to recover (1) defendant’s profits, (2) any damages sustained by the plaintiff, and (3) the costs of the action. The court shall assess such profits and damages or cause the same to be as-sessed under its direction. In assessing profits the plaintiff shall be required to prove defen-dant’s sale only; defendant must prove all elements of cost or deduction claimed.”). 72

王敏銓,「美國商標法救濟措施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第 84 期,頁 158 (2005)。

(32)

對舉證責任之分配作成規定:原告僅須證明被告銷售該商品之全部收入 (gross income; gross sale),以此為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被告則必須證明 一切可扣減之費用,包括生產成本及其他必要費用、廣告費用、行政費用、 營運成本、所得稅等。被告具有證明扣減之舉證責任,如果於是否扣減不確 定時,法院應作有利於原告之認定73。故由美國法之觀點來看,我國修正前 專利法第85 條第一項第二款前段之總利益說與衡平法下的不當得利法則亦頗 有關連。

4.1.4 總銷售額說——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二款

後段

2011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前之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二款後段原規 定:「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 為所得利益」,此即總銷售額說。惟依此方式計算損害賠償額,「顯然將系 爭之專利產品視為獨占該產品市場,然一方面專利並非必然是產品市場之獨 占,侵權人之所得利益,亦有可能是來自第三者之競爭產品與市場利益,非 皆屬權利人應得之利益;另一方面如果侵權行為人原有之通路或市場能力相 當強大時,因為侵權而將該產品全部收益歸於權利人,其所得之賠償顯有過 當之嫌」74,故2011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已刪除此部分規定。

4.1.5 合理權利金說

2011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前之專利法第 85 條關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 額之規定,並無合理權利金此一計算方式。然 2003 年 8 月 26 日修正發布之 辦理民事訴訟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 87 點已有規定75。且多數學者認為在民法 73 同前註,頁 160。 74 參見 2011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專利法之修法理由。 75 2003 年 8 月 26 日司法院以(92)院台廳民一字第 21996 號函修正發布之辦理民事訴 訟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 87 點規定:「損害賠償之訴,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有 客觀上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時,法院應審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 之結果,於不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之範圍內,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於侵害智

(33)

第216 條或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第一款前段之具體損害法下,已有援 用合理權利金計算損害賠償之餘地76。經質性分析智財法院判決結果,在修 法增訂合理權利金規定前,智財法院已有多件判決肯認以合理權利金計算損 害賠償金額,詳下述實證研究之量化分析說明。

4.1.6 酌定說──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三項

修正前專利法第 85 條第三項(現行專利法第 97 條第三項)規定:「依 前項規定,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因被害人之請求,依侵害情節,酌定 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額之三倍。」本條即所謂懲罰性 賠償金之規定,惟懲罰性賠償金係英美普通法的損害賠償制度,其特點在於 賠償之數額超過實際損害之程度,與我國民法損害賠償法所扮演之角色在於 損害之填補不同,因與大陸法系國家「有損害始有賠償」之立法原則不 符77,於 2011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前之專利法中遭到刪除,惟 2013 年 6 月11 日修法時又回復此規定。

4.1.7 囑託鑑定說──回歸民事訴訟法有關鑑定之規定

我國專利法於 1944 年 5 月 29 日制定時,即於第 82 條規定:「法院對 於前條損害數額,得請專利局代為估計」,1994 年修正時於第 89 條第一項 第三款修正文字為:「三、法院囑託專利專責機關或專家代為估計之數 額」,惟 2003 年 3 月 31 日修正時刪除囑託鑑定之規定78。由修法理由可 慧財產權之損害賠償事件,得依原告之聲請囑託主管機關或其他適當機構估算其損 害數額或參考智慧財產權人於實施授權時可得收取之合理權利金數額,核定損害賠 償之數額,亦得命被告提出計算損害賠償所需之文書或資料,作為核定損害賠償額 之參考。第一項於違約金酌減之訴得準用之」。 76 許忠信,前揭註 67,頁 21;李素華,前揭註 65,頁 22。 77 參見 2011 年 12 月 21 日修正公布專利法之修法理由。 78 修法理由為:(1)專利權之價值,宜由市場機制決定,須視各種物品類別,衡酌市場 銷售狀況判斷,非屬專利專責機關專業範疇;(2)具體案件法院是否囑託鑑定及何人 鑑定,法院本得依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辦理,並無規定必要;(3)實務上亦無囑託專

(34)

知,立法者雖有意排除由「專利專責機關」代為估計損害賠償數額,但並無 廢除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囑託鑑定之意思,僅於法制上回歸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340 條關於囑託鑑定之一般規定79,況且,尚有辦理民事訴訟應行注意事項 第 87 條可據。實務上雖曾有法院以此方法囑託鑑定80,惟並不多見,尤其 2008 年 7 月 1 日智財法院成立後,本文實證之一審判決,尚未見有以此方法 囑託鑑定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之案件出現。

4.1.8 小結

關於上開各種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適用上之先後順序,雖有學者或少 數判決認為應優先適用具體損害計算說或總利益說,再適用差額說或總銷售 額說81。惟目前實務上為免原告已證明被告確實有侵害其專利權時,倘對關 於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加以限制,將導致其無法證明其所受之損害數額,加 重其訴訟上之負擔而無法充分保障其權益,故由原告擇定關於損害賠償之計 算方式,而不限制適用之先後順序82。 利專責機關估計之案例;(4)國際法例並無由專利專責機關為之法例,且 TRIPs 並未 要求會員須有本款之規定。 79 民事訴訟法第 340 條規定:「(第一項)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囑託機關、團體或商 請外國機關、團體為鑑定或審查鑑定意見。其須說明者,由該機關或團體所指定之 人為之。(第二項)本目關於鑑定人之規定,除第三百三十四條及第三百三十九條 外,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80 臺灣高等法院 89 年度上字第 285 號判決,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 judi-cial.gov.tw/Index.htm。 81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頁 332(2008)。 82 司法院 98 年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民事訴訟類第 8 號研討結果:「因 不同之計算損害賠償方式,涉及當事人之權利與舉證責任,基於民事訴訟法採辯論 主義與處分主義,法院不宜依職權定之或限縮當事人之主張。因此,損害之計算方 式或主張賠償數額,應由權利人決定。既然專利法第 85 條第一項、商標法第 63 條 第一項、第二項、著作權法第 88 條第二項、第三項均規定,權利人得就各款擇一計 算其損害,而非限定權利人僅能擇一請求,故各款之損害計算方式,其屬請求權競 合之關係。倘原告得就不同之計算損害賠償方式,分別提出其舉證之方法,並請求

數據

Fig. 3. Median and mean damage awards by year Median Year Mean
Fig. 4. Distribution of damage awards
表 1  智財法院一審判給專利權人損害賠償之案件總表  編 號  案  號  原告  (專利權人) 求償金額(A)  判決金額(B)  判賠率 ( B/A)% 判決依據 適用法條  1 102 民專訴 69  吳渝淞 1,200,000 277,200  23.10 總利益  專 97(1)2 前 (現行法)  2 102 民專訴 115  立群企業有限 公司  1,000,000 201,273 20.13 總利益  專 97(1)2 前 (現行法)  3 102 民專訴 28  許雅芳 4,000,00
圖 2  智財法院一審 80 件損害賠償案件求償及判決金額比較圖  資料來源:本文統計。  圖 2 中有 3 件較為突出案件,應特別注意。顯著突出之案件為智財法院 98 年度民專訴字第 46 號荷蘭商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原告飛利浦」)告巨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巨擘先進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 定代理人(以下簡稱「被告巨擘」)案件,該案乃被告巨擘於授權期間拒付 權利金予原告飛利浦,並繼續製造販賣 CD-R 及 CD-RW 可錄式光碟產品, 原告飛利浦因此提起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索賠 20 億元。法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 Equipment Operator Training Including Cranes and Lift Trucks Equipment Operator Training Including Cranes and Lift Trucks Abstracted from FM Global Property Loss Prevention

1.有採購法第 50 條第 1 項第 3 款至第 5 款、第 7 款情形之一,依同條 第 2 項前段得追償損失者,與追償金額相等之保證金。. 2.違反採購法第

Plant, Roger (2012), Draft Report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s of Human Trafficking and Forced Labour: A Case of Taiwan,

試概述一份良好的研究報告須具備的特點與內容。

A.找工地的主管理論

事實 1: 很多家庭暴力因為社會對受害人的支持不足,而使受害人沒有勇氣公

ƒ 賠償金額是以每名投資者計算,投資 者買賣證券或期貨合約的賠贘上限分 別是 150,000 港元。..

‘Basic’ liberty entails the freedoms of conscience, association and expression as well as democratic rights; … Thus participants would be moved to affirm a two-part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