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預示拒絕給付之損害賠償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預示拒絕給付之損害賠償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預 立 示拒絕給付之損害賠償. ‧ 國. 學.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Incurred by Anticipatory. ‧. Breach of Continuous Goods-Supply Contrac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葉啟洲博士 研究生:陳正奇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七月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 謝辭 完成政大法碩專班學業時離上一個學業的完成已整整十四年了,在近二年 的上課期間,感謝所有政大法學院的老師們,在我離開校門很久之後,還能重 新在校園的教室裡有所學習,領略到法學的最新發展。更感謝家人的支持與諒 解,並每每於我上完課後返家時已為我備好晚餐。 對於論文的完成,要謝謝指導教授葉啟洲老師對我的指導,特別是葉啟洲 教授、呂彥彬教授及臺北大學向明恩教授三位於炎炎夏日時,頂著臺北市三、. 政 治 大 四十度的豔陽,出席我的學位考試。三位老師在詳細閱讀內容後指出不適或需 立. ‧ 國. 學. 調整之處,並以討論及建議之方式對我多所指正,讓我受益甚多。. ‧. 最後,祝福在政大校園裡認識或相遇過的每一位師長及朋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陳正奇謹識於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 碩士在職專班 中華民國一○九年七月. I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 摘要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為繼續性供給契約之一種,其性質為買賣契約,常見 於現代商業活動中因應長期之原物料需求或為掌握貨物之來源而簽訂。因而, 期間長及多次履行為此種契約之特徵。在長期之履約期間,發生契約當事人不 願繼續履約之風險相對高於一次性之買賣契約。不履約之一方甚至是以堅定、 斷然且無轉圜的態度告知他方不再履約。前述拒絕繼續履約之債務不履行型 態,學說稱之為預示拒絕給付。我國民法對於買賣契約皆針對一次性買賣而做. 政 治 大 規定,且預示拒絕給付並非我國法定之債務不履行類型。1999 年我國民法債編 立. ‧ 國. 學. 修訂時,依然未予以明文立法。因而,對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發生預示拒絕. ‧. 給付之債務不履行時,現有法律似無從直接適用。本文即是探討依我國法律如. sit. n. al. er. io. 償。. y. Nat. 何解決此類問題,並進一步討論預示拒絕給付之一方應負如何之責任及損害賠. Ch. engchi. i Un. v. 關鍵詞:繼續性供給契約、給付不能、給付遲延、預示拒絕給付、損害賠償. II DOI:10.6814/NCCU202001498.

(4) Abstract Continuous Goods-Supply Contract, one of the continuous supply contracts, is a sales contract that being signed nowadays between business companies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goods supply in the long-term trading. Rather than one-time sales contract, this contract is made specifically for trading in a long time period and thus the risk of breach is often higher than those of signing one-time sales contract. It is called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 for such violation in the Continuous Goods-Supply. 政 治 大 Contract if one party notes 立 the other party that he will absolutely not perform such. ‧ 國. 學. contract again. The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 is still not a statutory breach of. ‧. contract under the applicable laws even after the amendment of R.O.C. Civil Code in. Nat. io. sit. y. 1999. Therefore, the issues incurred by such breach of contract fails to be solved under. er. the applicable laws. The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o address the possible solution of the. al. n. iv n C above issues and to further discuss the for damage which the h liability i U e n g candhcompensation breached-party shall bear.. Keywords: Continuous Supply Contract, Impossibility of Performance, Delay of Performance,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III DOI:10.6814/NCCU202001498.

(5) 目次 謝辭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IV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1. 政 治 大 研究目的 ................................................................................................ 3 立. 學. ‧ 國. 第一章. 研究方法與限制 ....................................................................................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5. ‧. 第三節. io. sit. y. Nat. 第二章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 ...................................................................................... 6. er. 第一節 繼續性契約之特性 .................................................................................. 6. al. n. iv n C 情事變更原則與合意排除 11 h e n.................................................................. gchi U. 第二節 第三章. 債務不履行 ................................................................................................... 14. 第一節. 債務不履行及其類型 .......................................................................... 14. 第二節. 法律效果 .............................................................................................. 30. 第四章. 損害賠償 ....................................................................................................... 33. 第一節. 基本原理 .............................................................................................. 33. 第二節. 損害之意義 .......................................................................................... 36. IV DOI:10.6814/NCCU202001498.

(6) 第三節. 損害賠償之方法 .................................................................................. 38. 第四節. 賠償之範圍 .......................................................................................... 41. 第五章. 實務案例研析 ............................................................................................... 45. 第一節. 案例個案 .............................................................................................. 45. 第二節. 案例評析 .............................................................................................. 59. 賠償與爭議之防範 ....................................................................................... 67. 第一節 第二節. 爭議之防範 .......................................................................................... 72. 結語 ............................................................................................................... 79. ‧. 第七章. 政 治 大 賠償之計算 .......................................................................................... 69 立. 學. 第三節. 賠償之請求 .......................................................................................... 67. ‧ 國. 第六章. n. al. er. io. sit. y. Nat. 參考文獻 ....................................................................................................................... 80. Ch. engchi. i Un. v. V DOI:10.6814/NCCU202001498.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繼續性契約為現今商業交易實務上常見之契約模式,顧名思義,繼續性契 約其契約之給付需持續地進行,相對於一次性契約僅需一次給付即完成契約之 履行的特性,繼續性契約則需要反覆多次之給付,甚至長期的給付始能完成債 之履行,故於債之關係,相對地較為複雜。其締約、履約,甚至違約及違約之 後的救濟等各階段之效力及法律關係均較諸一次性契約複雜。繼續性貨物供給. 政 治 大. 契約在定性上屬買賣契約,但現行民法債編各論中對於買賣係定義為一次性買. 立. 賣並進而對其為各種之規定,有關繼續性質之買賣契約的規定則付之闕如。於長. ‧ 國. 學. 契約之履約期中,契約當事人易於因外在景氣榮枯、市場變化或個人內部因. ‧. 素,而改變履約之態度導致有債務不履行之狀況發生。當買賣標的物之市場價. y. Nat. io. sit. 格逐漸下跌,低於或遠低於契約訂價時,形成供過於求之狀況,買受人即易於. n. al. er. 自市場上購得低於契約訂價之買賣標的物時,考量成本及獲利等因素,即往往. Ch. i Un. v. 會不惜冒違約後果之風險,而藉由各種理由不再履約。反之,當買賣標的物之. engchi. 市場價格逐漸上升,高於或遠高於契約價格時,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時,出賣 人同樣地基於利潤因素,考量若將原本應供應予契約之對方的買賣標的物以市 場價格出售予非契約之客戶時,將可因出售之價格高於契約訂價而獲得較高之 利潤,此時出賣人亦極可能甘冒違約後果之風險,藉由各種理由不再履行依約 出售之義務。由於不同之市場因素衍生之違約糾紛時所易見。繼續性貨物供給 契約之債務不履行其後果遠比一次性之供給契約複雜,乃因契約僅已履行一部 份,當一方發生債務不履行時,所衍生之後續問題,簡言之,包括債務不履行. 1 DOI:10.6814/NCCU202001498.

(8) 之態樣在法律上如何定性?他方當事人如何行使權利?權利行使後之效果及契 約後續應如何處理?違約方應負擔如何之責任?是否應負損害賠償之責?損害 賠償之範圍為何及如何計算?皆是值得探討的。其中,損害賠償之範圍如何界 定及計算又是一門大學問。 原本違約一方的給付應是持續且定期或不定期,但對於尚未屆期之債因享 有期限利益,原本並不負不履行之責任。然而,一旦一方拒絕再繼續履約,則 違約責任與損害賠償範圍之界定與計算則何有依據?民法上似乎未針對繼續性 貨物供給契約為規定,則有關此種契約之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將要如何適用. 政 治 大. 法律之規定?如果無明確可適用之法律規定時該如何呢?這些都是亟待解決之. 立. 重要課題。又因實務及諸多學說對於繼續性契約分別有許多不同之見解,並非全. ‧ 國. 學. 然一致。尤其是學者提出之學說見解常成為現實交易中,預示拒絕給付之一方. ‧. 以為抗辯之依據。當現行法律條文對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預示拒絕給付之相關. Nat. io. sit. y. 規定,尚不足以處理現實發生之問題時,得否以準用或類推適用現有法律規定. n. al. er. 以解決相關爭議?如何避免或降低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發生預示拒絕給付之機. Ch. i Un. v. 會以及發生後爭議處理之困難,特別是損害賠償之問題,自亦有其必要性與重 要性。. engchi. 2 DOI:10.6814/NCCU202001498.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最高法院 105 年台上字第 1424 號民事判決針對一經典之繼續性貨物供給契 約之預示拒絕給付爭議所提出的見解,對於相關爭議提供了解決的方向。本文 針對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預示拒絕給付及其相關之損害賠償問題以此一實務 案例及其他類似案例為對象,以學說為基礎,並對照、參酌實務見解,兼顧實 務及學說之論點,以學說輔助實務、實務支持學說,彼此不相互否定之態度與 方式,以期能就此類型之契約,於履約中途一方發生預示拒絕給付之債務不履. 政 治 大. 行時,在責任的認定與釐清、損害賠償範圍之界定及計算等方面,當法律尚未. 立. 能提供完整規範,而當事人易於各依自己立場有所爭辯時,提出可行之爭議處. ‧ 國. 學. 理的建議。最後,並提出降低爭議發生之方法建議,期能除了有解此類爭議之. ‧. 外,並能防範未然而預防或減少類似爭議之發生。.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因性質上與一次性買賣契約有所差異,故需先定性繼 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以及其違約行為在債務不履行類型中之定位,進而探討所有 民法或相關法律,有關一次性買賣契約之債務不履行的規定,得否適用或準用 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類型中。依法定之三種債務不履行的性質而言,不完全 給付乃是債務人雖有給付,但為有瑕疵之給付。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所發生之 不完全給付與一次性買賣契約所發生者,兩者損害賠償之請求殆無差異,因. 政 治 大. 而,本文並不探討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發生不完全給付時之處理,僅限定於給. 立. 付不能及給付遲延與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預示拒絕給付之間的相關法律關係. ‧ 國. 學. 及其損害賠償問題。如前所述,由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基本特徵是需要持. ‧. 續地多次履行給付,因而,於發生債務不履行時,尚有多次之給付尚未屆期致. sit. y. Nat. 未履行。理論上,尚未屆期之給付何來債務不履行?惟,若債務人已預示拒絕. n. al. er. io. 給付,現行法似無明文規定如何完整地處理。針對實務上諸多類此之債務不履. i Un. v. 行的爭議案件不斷地發生,法院仍必須對此類爭議案件,依據現有法律規定及. Ch. engchi. 法理為適法之判決。實務上對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預示拒絕給付及相關損害 賠償所形成之見解及判決即成為解決此類爭議最佳之依據,本文將大量引用實 務判決之見解,由於各級法院即便針對同一案件互有不同之見解及判決結果, 其中判決理由所呈現之觀點亦是本文論證之依據,並將據以為比較,試圖就繼 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履約中途,發生當事人之一方預示拒絕給付時,債權人的 救濟與損害賠償主張,從實務上之見解與觀點找尋及歸納出較完整之處理輪 廓,最後,再提出防範或減少交易紛爭之建議。. 4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文將分別就以下五大面向論述本題目: 一、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 二、債務不履行及其態樣 三、損害賠償 四、實務案例研究 五、賠償範圍與爭議之防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2) 第二章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 第一節 繼續性契約之特性 一、繼續性契約與一次性契約之區別 契約,若以其在履約之時間上是否具繼續性作為區別者,可分成繼續性契 約與一時性契約兩種。以後者而言,一次給付即完成了債的履行,例如一般之 買賣、贈與等。相對於一時性契約,繼續性契約則須不斷、持續地實現,例如 一般人最熟悉的租賃、僱傭等,即是所謂之固有的繼續性契約。然而,買賣可. 政 治 大 能是一時性的契約,亦可能是具有繼續性的契約。一次給付即完成之一時性的 立. ‧ 國. 學. 買賣契約很容易區別,交易上常見一時性的買賣契約,但債務人之給付係分期 為之,其外觀與繼續性的買賣契約頗為相似。常見有價金分期支付及買賣標的. ‧. 物分期交付兩種類型。前者如 A 向 B 購買一台冰箱價金五萬元,A 分十期支付價. y. Nat. er. io. sit. 金,每月一期支付五千元,此即為民法第 389 條之分期付價買賣。後者如 C 向 D 訂購雜誌一年十二期共十二冊,D 每月一期交付雜誌一冊,此即所謂之分期交付. n. al. ni Ch 契約。學說認為分期給付之買賣契約之特徵為: U engchi. v. 1.當事人所訂定之契約為單一之買賣契約,係經由當事人之約定而成為分期 給付之買賣契約。 2.買賣契約之總給付自始確定,給付內容與時間無關1。 因此,此種有分期給付外觀之買賣契約仍屬一時性的買賣契約。 繼續性契約,顧名思義,乃是契約之內容必須被持續地履行,才得完成之 契約。學說上概分為固有的繼續性契約以及繼續性供給契約兩種。典型之固有. 1. 王澤鑑,債法原理,頁 145-146,2012 年 3 月,增訂 3 版。. 6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3) 的繼續性契約如前所述之僱傭、租賃外,還有合夥及寄託等。此類固有的繼續 性契約之最大特徵是隨著時間的經過,債之總給付有所不同。而繼續性供給契 約依學者之見解,係指一種買賣契約,由一方當事人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期間 內,向另一方當事人提供固定種類、品質之物品,其數量上可為定量或不定 量,另一方當事人再依照一固定之標準給付價金,並認為應具有四點特色: 1.契約單一。 2.可為定期抑或不定期。 3.給付之時間及範圍,得依照買受人之需要而定抑或自始即確定皆可。. 政 治 大. 4.契約當事人自始了解,其履約並非是一個自始已確定數量之給付的分期履. 立. 2. 行。. ‧ 國. 學. 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第四點「其履約並非是一個自始已確定數量之給付的. ‧. 分期履行」,此一特點使繼續性供給契約與分期交付的一時性買賣契約有所區. y. Nat. io. sit. 別。繼續性供給契約之履行中,其每一次或每一期之給付並非契約總給付的一. n. al. er. 部份,而是具有獨立性之債務履行的給付,日常生活中常見之水、電、瓦斯等. Ch. i Un. v. 之供給契約皆屬繼續性供給契約,債的內容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常見的. engchi. 送報契約亦屬之,每天送一份報紙,直至訂購人終止契約而不再送報。反觀分 期交付之買賣契約,其每一期給付則是契約總給付的一部份給付而已。. 二、 學說與實務主張之差異 對於繼續性供給契約有主張繼續性供給契約包含長期供應合約及分期交付. 2. 同前註,頁 146。. 7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4) 合約,有主張僅包含長期供應合約,亦有主張僅包含分期交付合約3。依通說之 見解,應僅止於長期供應合約,繼續性供給契約於當事人間所涉者,為單一買 賣契約繼續地反覆被締結,例如供給報紙、牛奶或水電等4。實務上之見解認為 繼續性供給契約,乃是一種買賣契約,由其中之一方當事人在固定或不固定的 期間內,向另一方當事人提供固定種類、品質之物品,但數量上可為定量或不 定量,另一方當事人再依照一固定之標準給付價金5。 以上實務對於繼續性供給契約之見解與解釋較諸學說之見解略為寬鬆,並 未特別強調前述學者所主張之第四點特色。無論學說或實務對於繼續性供給契. 政 治 大 約所為之定義或見解,其目的皆是為了與分期給付之一時性買賣契約做區別。 立. ‧ 國. 學. 如前所述,「其履約並非是一個自始已確定數量之給付的分期履行」應是學說 所認為繼續性供給契約最重要的特徵。惟,參酌實務之見解,本文認為給付之. ‧. 數量是否確定應非重點,重要的是,當事人是否認識「非在分期履行一個給. y. Nat. er. io. sit. 付」始為繼續性供給契約最重要的特徵。蓋在實務上,諸多類型之債之給付並 無法一次即完成,且一次給付既不可能亦無意義,例如水、電與瓦斯之供應,. al. n. iv n C 報紙與雜誌之訂閱,甚至是建築物興建之建築材料供應與製造業就原物料之供 hengchi U 應等,乃是基於債之特性,債權人允許債務人就債務分次給付,並非是債的一 部清償,雙方當事人對此皆有認識。. 三、認定之實益. 3. 李智強,論繼續性契約及其權益之保障,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頁 29,2009 年 7 月。. 4. 黃立編,楊芳賢等合著,民法債編各論(上),頁 211,2004 年 9 月。. 5. 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1966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8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5) 參照於如上對於繼續性供給契約之討論,一時性但分期交付之買賣契約, 其債之履行外觀與繼續性供給契約相當近似。因而,無法僅以契約名稱或契約 其債之履行外觀認定契約為繼續性或一時性。民法對於一時性買賣契約有解除 契約之規定,對固有之繼續性契約亦有終止契約之規定,學說認為於繼續性供 給契約之履行中途,若一方發生不完全給付、給付不能或給付遲延時,為使法 律關係單純且先前之給付仍維持效力,應類推適用法定終止之規定,允許非違 約之他方得終止契約6。最高法院 89 年台上字第 1904 號判決認為,繼續性供給 契約必須經由債務人反覆、繼續地履行才能實現,且若於履約中途有給付不能. 政 治 大. 或給付遲延之情事發生時,民法雖無得終止契約之明文規定,但應得以類推適. 立. 用民法第 254 條至第 256 條之規定,准予非違約之一方終止尚未履行的契約關. ‧. ‧ 國. 學. 係。. 民法第至 254 條至第 256 條乃關於債權人於債務人給付遲延與給付不能時解. y. Nat. io. sit. 除契約之規定。惟,前述最高法院判決僅認為必須經由債務人反覆、繼續地履. n. al. er. 行才能實現之契約,即繼續性供給契約。且認為債權人對於此類型之契約得類. Ch. i Un. v. 推適用民法解除契約之規定而終止將來之契約。實務之見解比較學說之見解認. engchi. 為:「契約當事人自始了解,其履約並非是一個自始已確定數量之給付的分期 履行。」而言,其見解相對寬鬆。學說或實務之所以討論並要認定繼續性供給 契約的實益,應在於繼續性供給契約皆為長期契約,於履約中途發生一方當事 人債務不履行時,若依據解除契約之規定,則契約解除後必須回復原狀,但繼 續性供給契約在債務不履行發生時,其契約已履行之部份往往無法回復原狀7,. 6. 王澤鑑,債法原理,頁 148,2012 年 3 月,增訂 3 版。. 7. 例如水、電、瓦斯其供應之後已為消費者所消耗,建材已供建築物之建造所使用。. 9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6) 應得類推適用民法法定解除契約的規定,而准予另一方當事人終止契約,但過 去之給付仍然有效,使法律關係單純化。雖民法債編中各種之債對於各固有之 繼續性契約分別有其終止契約之規定,但買賣契約並不適用,而民法債編通則 亦無總則性之規定。故終止權之行使的適用應為繼續性債之關係的特徵並具有 重要性,因而有區別繼續性供給契約之實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0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7) 第二節. 情事變更原則與合意排除. 一、事變更原則與其適用 情事變更原則規定在民法第 227-2 條,其目的與功能在於針對契約成立後之 履行期間,發生了非當事人於簽約當時所能預料之客觀環境或事實變動,且雙 方當事人皆無可歸責之事由,此時若依原契約條件繼續履行,恐對一方當事人 顯失公平,所創設之一種調整與衡平機制,亦為一種誠信原則之具體化。惟, 既然情事變更原則係針對客觀環境之變動而創設,則所謂「雙方當事人皆無可. 政 治 大. 歸責之事由」應已非情事變更原則適用之要件了,也應無須特別強調,就此,. 立. 學說及實務正反見解皆有。藉由情事變更原則的運用,得以調整當事人之間法. ‧ 國. 學. 律關係的效力,使契約正義在私法自治下得以兼顧。雖然契約之嚴守是私法自. ‧. 治的核心與賴以維持之基礎;然而,契約之實質正義對於契約自由亦具有不容. sit. y. Nat. 忽略的重要性。質言之,若契約生效後,客觀環境已發生巨大之改變,卻強令. n. al. er. io. 當事人仍應恪守契約之所有約定,將導致當事人之實質不公平。因而,法院應. i Un. v. 介入以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契約關係,以衡平民事法上之契約之嚴守及契約之實. Ch. engchi. 質正義。因為情事變更原則係對於私法自治及契約之嚴守的限制,故法院在運 用上通常都比較謹慎甚至是保守。 一般而言,工程承攬契約其期間往往較長,其中可能遭遇之客觀變化因素 也較多,因而,即比較容易發生屬於事先所不能預料之情事,最高法院往往會 以較寬鬆之態度來認定長期間的工程承攬契約之適用情事變更原則。依據最高 法院對於工程承攬契約適用情事變更原則之見解,由於通常繼續性供給契約之 履行期皆需持續一段長期間,為一般所認定或通稱之長約,也容易發生非簽約. 11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8) 當時所能預料之情況,為使當事人就契約之履行更符合公平正義及誠信原則, 應得適用情事變更原則殆無疑義。. 二、事變更原則得否合意排除 本文之重點並非在於深究情事變更原則,乃在於既然情事變更原則能適用 於繼續性供給契約之履行中,則當事人得否於簽訂契約時,透過兩造之間的合 意而排除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於該繼續性供給契約中?例如,若雙方當事人於 契約中加入諸如「本約簽訂後,雙方不得因匯率、物價、工資等之波動而要求 調整合約單價。」或意思相近之約定,則日後當市場價格有波動時,任一當事. 治 政 大 人是否即可以類此之約定而主張排除適用情事變更原則? 立 ‧ 國. 學. 本文首要說明的是,情事變更原則乃民事法之原理原則之一,雖然其為誠 實信用原則之下位概念,但仍應如同誠實信用原則一般而規範所有之民事行. ‧. 為。此種法律原則自非如一般之法律規定,行為只要不違反法律之強行規定. y. Nat. er. io. sit. 者,即可由雙方當事人合意而達成約定。因而,本文認為情事變更原則並非得 經由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可排除適用。既然情事變更原則不得透過合意而. al. n. iv n C 可排除適用,且繼續性供給契約應有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則於一繼續性貨物 hengchi U 供給契約之訂約時,若有類似「本約簽訂後,雙方不得因匯率、物價、工資等 波動而要求調整合約單價。」之記載時,因情事變更原則有其適用之要件,自. 不宜解釋為情事變更原則已為當事人以契約合意排除而不再適用。蓋市場價格 經常性波動係屬常態,可能上漲也可能下跌,若此情況已為當事人兩造簽訂契 約時所明知,因情事變更原則係針對「發生非簽約時所能預料之情況時,且對 一造當事人顯失公平。」所創設之調整機制,對於能預見市價會因匯率、物 價、工資等波動之情形,應屬訂約時當事人已能預料之情況,與情事變更原則. 12 DOI:10.6814/NCCU202001498.

(19) 適用之要件不符,故應不適用情事變更原則。否則,契約中已明訂之價格將因 諸多因素或成本變動而處於不確定狀況,將影響交易市場甚鉅。因而,類此之 聲明記載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中,並非情事變更原則經由當事人之合意排除 而不適用;毋寧為該等記載因為屬於簽約當時已能預料之情況,故當簽約後之 履約期間發生了屬於該等記載之因素時,情事變更原則當不適用。最高法院認 為法律行為成立之時,如果雙方當事人已能預見將有情事變更,雙方即約定就 給付應如何調整者,並不適用情事變更原則8。其後,當該等要件發生變動時, 當事人之間若有爭執,則法院即不再介入,而應以當事人間已為之約定進行調 整條款處理。. 立. 政 治 大. 易言之,若當事人於訂約時即對日後可能發生之風險預做分擔以及增減給. ‧ 國. 學. 付請求排除之約定者,則日後發生了屬於該約定之範圍內的情事時,因為屬於. ‧. 當事人於訂約時所能預知之風險,即無適用情事變更原則之可能。但如所發生. y. Nat. io. sit. 之情事係在當事人約定之風險以外的變動,因為超出當事人所能預知之範圍,. er. 應仍得以主張情事變更,學者之見解亦與最高法院之實務見解相同9。因而,實. al. n. iv n C 務上發生有關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爭議,法院之判決對於一方當事人有關 hengchi U. 情事變更原則之主張未置一詞10,其原因應非情事變更原則已因當事人藉由訂約 時之約定而被排除,而是不適用情事變更原則要件的問題。. 8. 最高法院 83 年台上字第 1734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9. 葉啟洲,臺灣民法上之情事變更原則,月旦民商法雜誌,62 期,頁 57,2018 年 12 月。. 10.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0 年重訴字第 292 號民事判決參照. 13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0) 第三章 第一節. 債務不履行. 債務不履行及其類型. 一、債務不履行 債務不履行及侵權責任同為民事責任中損害賠償發生的二大起因。雖然其 他債務不履行尚包含締約責任等民事債務,但主要為違約責任,而本文所探討 的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預示拒絕給付之損害賠償,係以已有可歸責之事由的簽 約後之違約責任為請求權基礎,並不包含締約責任。. 政 治 大 如前所述,債務不履行為民法中損害賠償責任發生的一重大原因,但債務 立. ‧ 國. 學. 不履行依我國民法並未為單一或統一之概念,主要規定為三種不同之類型,即 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以及給付遲延,分別依序規定在民法第 226 條、第 227 條. ‧. 及第 229 條以下,其法律效果及得請求賠償之範圍皆不同,且為不得並存之請. y. Nat. n. al. er. io. 由」。. sit. 求 , 此三 種債 務 不履行 態 樣成 立之 前 提要件 皆 為「 因債 務 人有可 歸 責之 事. 二、債務不履行之各態樣. Ch. engchi. i Un. v. 我國現行民法雖僅明文規定三種債務不履行之類型,然學說及實務尚認為 應包括有預示拒絕給付。當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履約中途發生預示拒絕給付 時,將使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更趨複雜。學說及實務對於預示拒絕給付是否 單獨成為一種債務不履行之類型,其見解則相當分岐。 (一)不完全給付 不完全給付之發生係由於債務人提出了不符合債之本旨的給付內容, 例如按時交付之月刊中存有許多缺頁或破損之處等。由於繼續性貨物供給 14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1) 契約屬於買賣契約,買賣契約其給付義務之不完全在法律上另有物之瑕疵 擔保的規定。不完全給付相較於瑕疵擔保,兩者在法律上之性質、要件及 規範等皆不同。其中之基本差異為瑕疵擔保責任為法定擔保責任,不以出 賣人有過失為要件;但不完全給付則須出賣人有可歸責之事由始成立。基 此,買賣契約如發生給付之物有瑕疵時,瑕疵擔保與不完全給付兩者之間 究該如何適用或選擇?是否存有競合關係?既然兩者係不同之請求權基 礎,依我國最高法院之實務見解,係採瑕疵發生時點為判斷標準11,將兩 者概略區分如下:. 政 治 大. 1.若於契約成立之前,物之瑕疵即已存在者,僅適用物之瑕疵擔保,債權. 立. 人僅能依據民法第 359 條及第 360 條之規定,主張減少價金、解除契約. ‧ 國. 學. 或向債務人請求不履行之損害賠償。. ‧. 2.契約成立後物有瑕疵,則兩者皆得適用,因而形成請求權競合,債權人. y. Nat. n. al. Ch. er. io. 另有權請求疵瑕給付與加害給付之損害賠償。. sit. 得擇一而適用。若債權人主張不完全給付者,除得請求瑕疵修補之外,. i Un. v. 類此而認為當物有瑕疵時,以嗣後瑕疵為限,始成立債務不履行之實. engchi. 務見解,其實早於多年前即有之12。然學者對於上開兩者之區分與適用的 實務見解完全不認同,認為應係受到日本學說之影響使然。蓋依德國法或 我國法,債務不履行乃是債務人於清償屆期時未能依照債之本旨而提出給 付者,故不完全給付不能以瑕疵存在於契約成立後為認定標準13。本文以. 11. 最高法院100年台上字第1468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12. 最高法院 77 年度第 7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 13. 陳自強,不完全給付與物之瑕疵-契約法之現代化(二),頁 176-178,2013 年。. 15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2) 為,若瑕疵存在於契約成立之前,而出賣人故意不告知買受人已有瑕疵存 在,則買受人得依據民法第 360 條後段之規定,向出賣人請求損害賠償, 此即可證縱然於契約成立之前瑕疵即已存在,仍然成立不完全給付類型的 債務不履行,而有別於前述我國之實務見解。有學者主張之範圍更為寬 鬆,認為瑕疵即便是存在於契約成立前,但因出賣人之故意或過失而未告 知,即成立債務不履行14。不完全給付成立之前提要件乃是債務人有可歸 責之事由,如出賣人在此前提要件下提供了有瑕疵之標的物,依民法第 227 條之規定,出賣人即成立不完全給付。因此,瑕疵存在之時點應非判. 政 治 大. 斷不完全給付成立與否之依據。對照實務上以瑕疵存在時點為判斷之基. 立. 準,學者之主張應較符合我國法之精神,亦得於我國法中得到支持。兩不. ‧ 國. 學. 同之請求權基礎,以出賣人是否有可歸責之事由,將兩者簡單區分而歸納. ‧. 如下:. y. Nat. io. sit. 1.若出賣人對於標的物發生物之瑕疵無可歸責之處,僅負瑕疵擔保之責。. n. al. er. 2.若出賣人對於標的物發生物之瑕疵有可歸責之處,應負瑕疵擔保與不完. Ch. i Un. v. 全給付之責,由買受人任意選擇行使一請求權。. engchi. 無論如何,有關瑕疵擔保與不完全給付之適用問題,最高法院及德國 通說皆同意應依一定之基準或觀點以區別兩者之適用關係,即是採適用範 圍區別說,而不採瑕疵擔保完全排除不完全給付之適用,或買受人均得選 擇適用其一之論點15。又,不完全給付依據對於法益之侵害可分為瑕疵給. 14. 詹森林,不完全給付—最高法院決議與判決之發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4 期,頁 45,2002 年 5 月。. 15. 王澤鑑,債務不履行法的變遷—違約責任與損害賠償(下),法令月刊,67 卷 10 期,頁 15, 2016 年 10 月。. 16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3) 付及加害給付。其中,瑕疵給付依瑕疵是否能補正,而分別適用給付遲延 或給付不能之規定。 因而,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履約中,若債務人有任一次之給付發 生不完全給付之情形時,債權人得適用給付不能或給付遲延的相關規定而 請求。在實務上,當事人尚會於契約內容中約定對於單一之給付時,若發 生債務不履行時之效果及處理模式等。由此可知,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與 一次性買賣契約兩者於債務人違約態樣屬不完全給付時,其處理與法律效 果尚無差異。因而,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不完全給付其法律效果及救濟. 政 治 大. 等皆相對單純。尤其,本文限定於債務不履行係由於契約履行過程中,因. 立. 一方債務人基於利益之考量致不願繼續履約,則其違約之情形顯不易符合. ‧ 國. 學. 不完全給付之類型。然而,若是屬於不完全給付以外之給付遲延或給付不. ‧. 能等態樣時,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較諸一次性買賣契約,在損害成立與賠. Nat. sit. n. al. er. io. (二)給付不能. y. 償之認定及範圍等則有較顯著之差異。. Ch. i Un. v. 給付不能依規定乃是債務人須有可歸責之事由,而法律效果即是債權. engchi. 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以我國民法而言,對於給付不能依其性質及效果,可 分別區分為自始不能及嗣後不能,以及客觀不能及主觀不能16。自始不能 係指給付不能發生於契約成立前。自始客觀不能者,依規定,其契約係無 效,例如訂約前標的物已毀損或滅失。惟,依據德國、日本等國家之立法 例,對於契約標的為不能之給付者,皆已不做契約無效之規定,並以債權. 16. 王澤鑑,損害賠償,頁 215,2017 年 3 月。. 17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4) 人得請求替代之損害賠償為配套的立法17。自始主觀不能,例如以非自己 所有之標的物而與他人簽約,則債務人因陷於給付不能而應負損害賠償之 責。嗣後不能係指給付不能發生於契約成立後,嗣後主觀不能,例如簽約 後,再以標的物另與第三人簽約並移轉所有權。嗣後客觀不能,例如簽約 後標的物毀損滅失。若是債務人係不可歸責者,則無需負損害賠償之責, 債權人即得依據民法第 225 條而有代償請求權。若是債務人係可歸責者, 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有損害賠償之請求權。 依上而歸納,給付不能包括有自始主觀不能、嗣後主觀不能及嗣後客. 政 治 大. 觀不能三種債務不履行型態,其法律效果皆為債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我. 立. ‧ 國. 學. 國民法對於自始主觀不能未設明文18,但學者認為債務人就自始主觀不能 應負之違約責任為擔保責任,若當事人於契約中已有約定者,依其約定;. ‧. 若契約未約定者,則依契約之類型而適用民法各種之債中所規定各種有名. y. Nat. er. io. sit. 契約關於權利瑕疵擔保之規定19。實務見解則肯認給付不能除了包括嗣後 不能之嗣後主觀不能及嗣後客觀不能外,尚應包含自始主觀不能20。. al. n. iv n C hengchi U 此外,就給付不能之客體分類而言,其共同點乃是給付不能僅於特定. 之債始有可能,因種類之債的特性是原本之給付得以同種類之物替代之, 故原則上不可能發生給付不能21。同理言,金錢之支付若以給付一定金額 而言,則解釋上金錢債務為種類之債22。因此,債務人於履行期屆滿時因. 17. 陳聰富,臺灣民法債編修訂新動向,月旦法學雜誌,300 期,頁 122,2020 年 5 月。. 18. 王澤鑑,損害賠償,頁 221,2017 年 3 月。. 19. 詹森林,債務不履行:第二講 自始主觀不能,月旦法學教室,6 期,頁 69。. 20. 最高法院 98 年台上字第 921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21. 姚志明,給付不能、給付遲延與拒絕給付,頁 55,2004 年 9 月。. 22.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一) —契約法總論,頁 291,2011 年 12 月,增修版。. 18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5) 無資力致無法清償金錢之債務,應屬現實上之給付困難,非屬給付不能 23. 。依實務之見解,所謂之給付不能,乃是依據社會之通常觀念,皆認為. 該給付已經不能實現;若僅是債務人無資力,則依據一般社會之觀念,尚 不能成立給付不能24。據上可知,金錢之債實無任何理由或可能得以成立 給付不能。 (三)給付遲延 給付遲延之債務不履行很常見於社會生活之中,其相關要件與法律效 果主要分別規定在民法第 229 條、第 230 條及第 231 條等。給付遲延可概. 治 政 大 要地定義為「因有可歸責之事由,致使債務人對於可能之給付,未能於給 立 ‧ 國. 學. 付期限屆至時提出給付。」債務人給付遲延而有可歸責之事由者,其法律 效果固然為債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除非債權人已請求替補損害25,否則. ‧. 仍得請求債務人履行遲延之債務;但是,當債權人已催告債務人履約而不. y. Nat. er. io. sit. 成或依第 255 條之規定而無須催告債務人履約者,債權人得解除約契約。 相對地,債務人給付遲延而有不可歸責之事由者,可以不須負遲延之責,. n. al. 但仍需舉證始能免責。. Ch. engchi. i Un. v. 依據民法第 233 條第 1 項以及第 3 項之規定,金錢債務之給付遲延係 以遲延利息之賠償為原則;然而,若債權人能證明除遲延利息外,尚有其 他損害者,仍得請求賠償。此亦符合損害賠償舉證求償之基本原則,而與. 23. 姚志明,同註 21,頁 56。. 24. 最高法院 93 年台上字第 42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25. 民法第 232 條規定:「遲延之給付,於債權人無利益者,債權人得拒絕其給付,並得請求賠償 因不履行所生之損害。」. 19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6) 金錢債務相關之其他損害,一般如通貨膨脹、貨幣大幅貶值等26。與一次 性契約有別的是,本文探討之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其每次給付期限不同 且係繼續而逐次地屆至,債務人因而享有期限利益,需屆履行期而未給付 始負給付遲延責任,此為繼續性供給契約債之特性。 (四)預示拒絕給付 1.預示拒絕給付之定位 拒絕給付係指債務人對債權人違法的表示不履行債務之意思27。因 而,拒絕給付乃是債務人對於能給付之債務,因有可歸責之事由,而向. 治 政 大 債權人表示不為給付之意思。若是債務人因過失而為拒絕給付,則債務 立 ‧ 國. 學. 人當即容易補正,故較無需要討論過失的拒絕給付之餘地。給付不能、 給付遲延及不完全給付係我國民法已明文之債務不履行類型,故無論學. ‧. 說或實務對此三種類型並無爭議,有爭議的是拒絕給付是否成為單獨之. y. Nat. er. io. sit. 債務不履行類型28。. 拒絕給付依債務人意思表示之時間點來區分,其發生得分成以下三. n. al. 種類型:. Ch. engchi. i Un. v. (1)於履行期屆至前表示拒絕給付 (2)於履行期屆至時表示拒絕給付 (3)於履行期屆至後表示拒絕給付. 26. 王澤鑑,損害賠償,頁 235,2017 年 3 月。. 27. 史尚寬,債法總論,頁 393,1961 年,臺訂正再版。. 28. 學說多數以「獨立之債務不履行類型」稱之. 20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7) 以上三種拒絕給付之類型,依其性質而言,於履行期屆至前表示拒 絕給付即為預示拒絕給付。在我國,由於拒絕給付類型的不同,故學說 及實務對於拒絕給付是否成立單獨之債務不履行類型皆有肯定及否定之 不同見解。 在民國 88 年民法債編修正之前,除了肯定說及否定說之外尚有所謂 之肯定限制說,此說僅承認於履行期屆至前表示拒絕給付者為單獨之債 務不履行類型。其理由乃認為於履行期屆至時以及於履行期屆至後表示 拒絕給付皆為給付遲延,若稱之為拒絕給付而為單獨之債務不履行規範. 政 治 大. 則顯無意義 29。此外,學者認為承認其為單獨之債務不履行類型始能賦. 立. ‧ 國. 學. 予債權人救濟之途徑 30。本文對此說見解亦為贊同,蓋給付遲延為債務 不履行之一種型態毫無疑義,其相關規定於民法中已有規定,故拒絕給. ‧. 付發生於履行期屆至時以及履行期屆至後皆可適用給付遲延之相關規. io. sit. y. Nat. 定。. er. 民法債編修正後,法仍無明文,學者認為應是立法之漏洞,則此類. al. n. iv n C 型之債務不履行勢必有併入給付遲延類型處理之危險;然對尚未屆履行 hengchi U 期之債務為預示拒絕給付,若依給付遲延之規定,因未屆履行期則無任. 何法律效力 31 。但學說皆認為就現代社會商業交易及權利保護之觀點 言,拒絕給付應是一種重要之債務不履行類型,然應僅限於履行期屆至. 29. 邱聰智,民法債編通則,頁 302-1,1993 年,修 6 版。. 30.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講義(下),頁 51,1992 年 3 月 。. 31. 姚志明,民法債編修正後對債務不履行規定變動部分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55 期,頁 48,1999 年 12 月。. 21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8) 前表示拒絕給付,即預示拒絕給付之類型32, 應賦予債權人解除契約之 權利並請求損害賠償。其理由應是拒絕給付與不完全給付以及給付不能 係不同之概念,然拒絕給付與給付遲延則較不易區別。蓋拒絕給付若發 生於履行期屆至之時以及屆至之後,即與給付遲延並無二致 33;但預示 拒絕給付係於履行期尚未屆至時即拒絕給付,與履行期已屆至但未給付 之給付遲延顯然不同。因而,通說認為應是債務不履行之一種單獨類 型。另有學者引用誠信原則,認為: 「如預示之拒絕給付須於履行期屆至後方依給付遲延之規定,使債. 治 政 大 務人負給付遲延責任,則將產生債務人有任意違約之權。此亦將使債權 立 ‧ 國. 學. 人只能坐待損害之發生,此將有違誠信原則34。」. 由是可知,學說之見解多肯定預示拒絕給付應為有別於給付遲延之. ‧. 債務不履行類型。惟,持否定見解之學者亦有之,其理由係認為先前有. y. Nat. er. io. sit. 學者持肯定見解乃是根據我國舊民法第 227 條所規定之不為給付包括有 給付拒絕之概念;但民國 88 年修正後之民法債編已刪除該規定,因而,. al. n. iv n C 35 認為給付拒絕為單獨的債務不履行之主張即無法律上之依據 。 hengchi U. 另有最高法院之實務見解認為,在民法各編之個別規定以外,預示 拒絕給付與給付不能、給付遲延、不完全給付、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情 事變更原則並列為解除權之發生原因。而其中除了情事變更原則外,皆. 32.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頁 80,2014 年 2 月,新訂 2 版。. 33. 差異處為拒絕給付有不給付之意思表示,而給付遲延則無。. 34.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一) —契約法總論,頁 326 以下,2011 年 12 月,增修版。. 35. 陳添輝,給付拒絕-兼論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921 號民事判決,法令月刊,62 卷 1 期,信 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世新大學法學院,頁 35-54。. 22 DOI:10.6814/NCCU202001498.

(29) 具有違約之共通性質 36 。其既然將預示拒絕給付視為解除權之發生原 因,並與給付不能、給付遲延及不完全給付並列,堪認應已承認預示拒 絕給付是債務不履行之一種單獨的類型。然亦有實務判決持不同見解, 認為預示拒絕給付因係發生於履行期尚未屆至之時,尚無履行責任,自 應無債務不履行之問題37。此外,通說認為拒絕給付乃是一種意思通知 38. ,故預示拒絕給付之成立尚須債務人於履行期屆至前,對債權人明確. 無誤的且徹底的並斷然的表示拒絕契約之履行39。. 政 治 大 除以上所述之學說與實務外,以下之國外立法例上明文或類似之規 立. 2.國外立法例. ‧. ‧ 國. 持:. 學. 定,對於承認預示拒絕給付為債務不履行之類型提供了很好的啟示與支. (1)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契約公約. y. Nat. er. io. sit. 以下所列為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契約公約(The UN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第 72 條之明文規定:. al. n. iv n C hengchi U 「(第 1 項)若在契約履行期前,明確地顯示一方當事人將會根本地. 違反契約時,他方當事人得解除契約。(第 2 項)若時間允許時,意圖 解除契約的當事人須對他方當事人提出合理的通知,以便允許其得於. 36.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841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37. 最高法院 89 年台上字第 1871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38.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下),頁 146,2001 年 3 月;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一)--契約法總論, 頁 327,2011 年 12 月,增修版;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頁 352,2002 年 6 月,修訂 2 版。. 39. 姚志明,給付不能、給付遲延與拒絕給付,頁 260,2004 年 9 月。. 23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0) 履約上提供適當保證。(第 3 項)若他方當事人業已表示其不履行義務 時,前項要求不適用40。」 同公約第 68(1)條復規定: 「買受人違反依合約與本公約所負之義務時,出賣人得依第 74 條 至 77 條之規定,請求損害賠償41。」 (2)德國民法 德國於 2002 年 1 月 1 日民法債編修正實施之前,因法無明文,故 對於拒絕給付是否得成為給付不能及給付遲延之外的一種單獨之違反. 政 治 大 債務履行的行為而有所爭議 。但當時德國通說及實務皆認為拒絕給 立 42. ‧ 國. 學. 付是一種違反債務履行之單獨類型,其法律效果則類推適用關於給付 不能及給付遲延之規定43。之後,由於立法之明文規定而排除了爭議. ‧. 之發生。. y. Nat. er. io. al. sit. 德國民法第 280 條第 1 項規定:. n. 「債務人違反債之關係所生之義務者,債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 40. Ch. engchi. i Un. v. 原文:Article 72 (1) If prior to the date for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it is clear that one of the parties will commit a fundamental breach of contract, the other party may declare the contract avoided. (2) If time allows, the party intending to declare the contract avoided must give reasonable notice to the other party in order to permit him to provide adequate assurance of his performance. (3)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ceding paragraph do not apply if the other party has declared that he will not perform his obligations.. 41. 原文:Article 68 (1) If the buyer fails to perform any of hi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 or this Convention, the seller may: (b) claim damages as provided in articles 74 to 77.. 42. 姚志明,同註 39,頁 264。. 43. 姚志明,同註 39,頁 266。. 24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1) 債務人就義務違反不可歸責者,不適用之44。」 同條第 3 項復規定: 「債權人請求替代給付之損害賠償者,應另符合第 281 條、第 282 條或第 283 條之要件45。」。 同法第 281 條第 2 項更規定: 「債務人堅定而明確拒絕給付,或衡量雙方之利益後,有可認為 立即行使損害賠償具正當性之特殊情事存在者,無須定期限46。」 另,同法第 323 條第 2 項第 1 款規定:. 政 治 大 「下列情形之一,毋庸定期限:1.債務人認真而明確拒絕給付者 立. 學. 。」. ‧ 國. 47. 綜觀以上可知,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契約公約與德國民法等國外. ‧. 之立法例均有規定,若債務人於履行期屆至前,即堅定且明確地表示. y. Nat. er. io. sit. 拒絕再履行合約之義務,應使債務人負擔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並賦予 債權人得以解除合約及請求損害賠償之權利。1980 年聯合國統一買賣. al. n. iv n C 法第 72 條第 1 項及第 3h項亦規定,若當事人之一方預示拒絕給付者, engchi U. 他方無須先為催告而解除契約,並得依照一般違約之規定而請求損害 賠償48。.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臺大法學基金會編譯,德國民法(上)總則編、債編、物權. 44. 編,元照出版有限公司,頁 285,2016 年 10 月,2 版。 45. 同前註。. 46.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臺大法學基金會編譯,同註 44,頁 286。. 47.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臺大法學基金會編譯,同註 44,頁 350。. 48. 詹森林,不完全給付—最高法院決議與判決之發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4 期,頁 36,2002 年 5 月。. 25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2) 3.預示拒絕給付之發展 (1)發展主軸 預示拒絕給付為我國學說通說所承認之債務不履行類型,實務上 則有肯定及否定之不同意見。另依實務之見解,預示拒絕給付係債務 人以斷然、無轉寰改變餘地之態度表示不履行債務49,因為債務人於 履行期限前即對債權人預示將來屆期後拒絕給付,應認債務人已拋棄 原有期限利益而構成給付遲延,債權人即得依給付遲延相關規定行使 解除、終止之權,並請求債務人賠償因其拒絕履約所致之損害50。以. 治 政 大 上見解之意義乃是雖然債務人於履行期屆至之前,尚未有履行之義 立 ‧ 國. 學. 務,原本未達債務不履行之程度,需在履行期屆至以後而不為給付, 始為給付遲延而應依遲延之規定處理;然而,債務人如於履行期屆至. ‧. 之前以斷然、無轉寰改變餘地之態度而預示拒絕給付,則債權人信賴. y. Nat. io. sit. 債務人於約定之清償期將依約履行之基礎已復不存在,此時即無再認. er. 債務人於履行期屆至前尚不需負債務不履行之責,而強令債權人應俟. al. n. iv n C 清償期屆至始得解除或終止契約。故應於當債務人向債權人為預示拒 hengchi U 絕給付之通知時,視為已向債權人拋棄原有期限利益,債務人應自斯 時起,對債權人負給付遲延之責而成立債務不履行51。學說對於以上 債務人拋棄原有期限利益之相關見解亦表贊同 52 。另外,有學者認 為:. 49.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841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50. 最高法院 106 年台上字第 30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51.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841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52.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一) —契約法總論,頁 328,2011 年 12 月,增修版。. 26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3) 「債務人對於債之關係,負有顧及債權人之利益或忠實協力之義 務,不得從事不符契約之行為53。」以及 「履行期前認真嚴肅、明確地拒絕履行,不可期待債權人坐等履 行期屆滿始得訴請履行,而應肯認預先拒絕履行本身無正當理由並有 可歸責之事由時,構成義務違反,債權人得依民法第 227 條規定解除 契約並請求損害賠償54。」 以上學說之見解顯然亦認為債務人自預示拒絕給付時起,即應對 債權人負債務不履行之責,無須至履行期屆至時才須負責。此外,債. 治 政 大 權人有提前解約之權利,亦能達成民法保護債權人之合法權利及維護 立 ‧ 國. 學. 債權價值之功效。. 雖然實務界對於上述「債權人得依給付遲延相關規定行使解除、. ‧. 終止之權等」見解有不同之意見,認為給付遲延之成立,係由於債務. y. Nat. io. sit. 人於給付期限屆至時,雖能給付但不為給付;若非不能給付,則即使. er. 在期限之前,債務人預示拒絕給付,仍須至期限屆至之時,才須負起. al. iv n C 。此不同之見解係有關一件工程承攬爭議之判決,系爭承 hengchi U n. 遲延之責. 55. 攬契約性質未若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具有長期、多次、繼續履約 之性質,若謂債務人於期限屆滿前,即預先表示對於未來之給付皆予 以拒絕,亦須待期限屆滿時才須承擔給付遲延之責,則對於繼續性貨 物供給契約尚未屆期之各次給付,其法律關係及爭議將無法解決。此. 53. 王澤鑑,損害賠償,頁 241,2017 年 3 月。. 54. 同前註。. 55. 最高法院 93 年台上字第 42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27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4) 外,於系爭工程承攬合約之爭議中,債務人並未於履行期屆至之前以 斷然、無轉寰改變餘地之態度,預先表示拒絕給付;僅係表示因財力 因素而可能無法履約云云,其意思表示與態度表現相較於預示拒絕給 付所表示者明顯有所差異,應尚不足以謂之為預示拒絕給付56。故上 開最高法院判決之意旨,並不能視之為對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預 示拒絕給付,於期限屆滿前依給付遲延之債務不履行處理的完全不同 見解。因而,若發生債務人預示拒絕給付之情形時,實無理由令債權 人須待履行期屆至時再行主張權利,應於當債務人向債權人為預示拒. 政 治 大. 絕給付之通知時,視為已向債權人拋棄原有期限利益,債務人自斯時. 立. 起就所有未屆期之給付對債權人負給付遲延之債務不履行之責。類此. ‧ 國. 學. 之相關見解應較能解決現實之爭端,尤其對於解決繼續性貨物供給契. ‧. 約之履約爭議更顯重要。. y. Nat. io. sit. (2)近期之發展. n. al. er. 預示拒絕給付雖然不是我國民法所明文規定之債務不履行類型;. Ch. i Un. v. 然而,為保護債權人之權益,確保債權之價值,並促進社會經濟之發. engchi. 展,應本諸解釋之方式或基於法理,使預示拒絕給付直接適用或類推 適用現有之債務不履行類型。因而,我國目前最新司法實務,已接受 斷然地、毫無轉寰地表示拒絕給付之行為構成債務不履行。法務部於 民國 106 年成立民法債編研究修正小組,著手研擬我國債編之修訂。 依據將提出之修訂草案,已於第 226 條中規定拒絕給付為債之關係義. 56. 債務人單純避不見面或僅表示:「財務困難………」等,均非所謂之拒絕給付(參詹森林,不 完全給付—最高法院決議與判決之發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4 期,頁 34,2002 年 5 月。)。. 28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5) 務違反之類型,以及第 229 條第 3 項及第 231 條規定當債務人明確地 拒絕給付時,債權人無須為催告,債務人即應負遲延之責,債權人並 得請求替代給付為損害賠償57。可見我國民法對於拒絕給付與債務不 履行之關係亦正朝向明文立法之方向邁進。.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57. Ch. engchi. i Un. v. 陳聰富,臺灣民法債編修訂新動向,月旦法學雜誌,300 期,頁 124,2020 年 5 月。. 29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6) 第二節. 法律效果. 一、終止權之行使 依據實務上最高法院之見解,若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於履約中途發生一方 債務不履行之情形時,他方即得類推適用民法終止之規定,終止契約尚未履行 之部份,以免法律關係趨於複雜。此最高法院實務有關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終 止權使用之見解,近來學者基於避免增加法律關係之複雜性亦多表肯定的看法 58. 。學說及法院實務之見解概認為,由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具有長履行期間之. 政 治 大. 特性,故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互信即相當重要,如發生一方債務不履約時,應使. 立. 債權人可以類推適用民法第 227 條與第 254 至 256 條之規定,行使終止權而使契. ‧ 國. 學. 約向後失效59。惟,仍有學者則持較謹慎之見解,認為最高法院僅以「…………. ‧. 債權人對於不履行或不為完全履行債務人之將來給付,必感不安」云云,即認. Nat. sit. y. 為可以類推適用上揭法條之規定而終止契約,似仍有不足之處。並認為應參考. n. al. er. io. 我國學說及實務上對於法定解除權之內涵,以填補上開最高法院見解不足之. Ch. i Un. v. 處,甚至參照德國新民法第 314 條所明文有關法定終止權之事由的規定始為完整 60. 。. engchi. 由本文先前之討論可確定,實務之見解皆不同於王澤鑑教授以總額是否自. 58. 曾品傑,繼續性供給契約-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上字第 2375 號判決,裁判解讀:民事法,頁 2, 2014 年 6 月。. 59. 繼續性供給契約之終止-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675 號判決,法觀人·判解集,11 期,頁 4, 2011 年 12 月。. 60. 向明恩,繼續性供給契約與終止權之發生/最高院 100 台上 675 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05 期, 頁 238,2012 年 8 月。. 30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7) 始確定,做為繼續性契約與分期履行之一次性契約認定之見解61。因為無論學說 或實務皆承認,當社會愈趨多元,貨物交易之種類也更為多元,繼續性貨物供 給契約有關契約之消滅以及所可能涉及回復原狀問題,實際之操作皆可能有所 爭議。學說及實務之所以討論並要區分繼續性契約之實益,應在於因終止權之 行使乃繼續性債之關係的特徵,對於繼續性契約,若一方於履約中途有債務不 履行之情形發生時,他方即得類推適用民法法定解除權之規定而終止契約。多 數學說尚認為加入公平原則來調節當事人之間所發生的爭議,以終止契約的方 式而僅使未來之契約關係失效,應是比較妥善的方式62。此外,並可依據民法第. 治 政 大 226 條給付不能或第 231 條給付遲延之相關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以使法律效果完 立 ‧ 國. 學. 整。. 二、損害賠償之請求. ‧. 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為買賣契約已如前述,買方為預示拒絕給付之債務不. y. Nat. er. io. sit. 履行時,由於買方原須給付者為買賣價金,我國實務認為金錢給付無給付不能 之可能。因而,對於債務人就金錢之債預示拒絕給付,債權人並無主張給付不. al. n. iv n C hengchi U 能之可能。但依民法第 233 條之規定,標的為金錢支付之遲延債務,債權人僅得 請求遲延利息。因而,若債權人主張給付遲延,則所得請求之遲延利息實際上 尚不足以賠償於此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中,債權人因債務人預示拒絕給付所受 之損害。此又附和學者所主張,若不承認拒絕給付為債務不履行之一種單獨類 型時,將造成債權人無補救之途徑63。更可見對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之爭議解. 61. 王澤鑑,債法原理,頁 146,2012 年 3 月,增訂 3 版。. 62. 郭俊佑,繼續性供給契約消滅之效力,財產法暨經濟法,34 卷期,臺灣財產法暨經濟法研究 協會,頁 47-76,2013 年 6 月。. 63. 林誠二,民法債篇總論(下),頁 145,2001 年。. 31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8) 決,承認拒絕給付為債務不履行之單獨類型有其重要性。 拒絕給付,特別是預示拒絕給付,我國學說通說及實務見解既然皆認為其 應為債務不履行之一種單獨類型,且其法律效果應得以類推適用有關給付不能 或給付遲延之規定,另外參酌誠信原則而予以適度之修正64。因為債務人已經以 斷然、無轉寰改變餘地之態度,於履行期屆至前即預先表示拒絕給付,即使履 行期屆至或屆至之後,債權人仍終將無法獲得給付。故就債之給付而言,其結 果即相同於給付不能,債權人無待履行期屆至時始得主張權利,應當可以類推 適用民法第 226 條之規定,以請求全部不履行的損害賠償。. 政 治 大. 據上可以簡單結論,對於繼續性貨物供給契約,於履行期屆至時或履行期. 立. 屆至後表示拒絕給付者,則債務人構成給付遲延,債權人即可以依據關於給付. ‧ 國. 學. 遲延之規定請求救濟;於履行期屆至前表示拒絕給付者,債務人構成預示拒絕. ‧. 給付之債務不履行,債權人得類推適用民法法定解除契約的規定而終止契約,. y. Nat. io. sit. 並類推適用民法有關給付不能之規定,請求賠償全部債務皆未履行的損害。此. n. al. er. 損害賠償之請求權時效為一般消滅時效,依據民法第 125 條之規定為十五年。. 64. Ch. engchi. i Un. v. 姚志明,給付不能、給付遲延與拒絕給付,頁 285,2004 年 9 月。. 32 DOI:10.6814/NCCU202001498.

(39) 第四章 第一節. 損害賠償 基本原理. 我國損害賠償制度以完全賠償為原則,其目的在於填補損害,使債權人回 復至如同損害未發生之狀況,其意義則是無損害即無賠償。有關歸責之問題, 原則係採過失責任。故當債務人有可歸責之事由,且損害與責任事實之間有因 果關係時,即有損害賠償之責。. 一、損害賠償發生的原因. 政 治 大 有關損害賠償發生的原因依學說之分類,一般而言,可區分為四種: 立. ‧ 國. 學. (一)因契約關係而發生. 因契約而發生之損害賠償主要指契約發生違約情事之後的相關賠償義. ‧. 務,亦即有契約存在時,因本文前一章所述之各種債務不履行類型所發生. y. Nat. er. io. sit. 的損害賠償,包括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給付遲延以及拒絕給付等。 惟,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並不僅局限於契約關係,例如民法中規定的無. al. n. iv n C 65 因管理,屬法定之債,也有可能發生債務不履行 hengchi U 。 (二)因侵權行為而發生. 此種損害賠償係因當事人之一方的故意或過失而不法侵害他方,致他 方權益受損所發生之債的關係。其損害賠償之原則亦採過失責任,須債務 人有可歸責之事由始成立。 (三)因保險契約而發生. 65.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 體系化解說(上),頁 558,2010 年 9 月。. 33 DOI:10.6814/NCCU202001498.

(40) 保險給付係保險人針對保險事故所發生之損害而提供的賠償,故此種 損害賠償乃保險人對於保險契約上義務的履行,並非因其有任何違反義務 之情事而提供賠償。因而,此種損害賠償在性質上應是一種契約義務之履 行而非賠償責任之承擔,與因契約關係或侵權行為而發生者完全不同。故 稱為損害賠償因保險契約而發生者,學說上尚有爭議66。 (四)因法律之特別規定而發生 此種損害賠償係藉由法律之明文,規定當事人之一方應對他方賠償損 害,因而,並不須有故意或過失之歸責事由為成立要件67。例如民法第 91. 政 治 大. 條所規定,撤銷錯誤意思表示之表意人,須對因信其錯誤意思而受損的相. 立. 對人或第三人賠償損害,即屬此類型。. ‧ 國. 學. 二、損害賠償填補之利益. ‧. 損害賠償之基本原理在於填補損害,而其所要填補之對象依性質可分為以. sit er. io. (一)履行利益. y. Nat. 下三種:. al. n. iv n C 履行利益係指債權人因債務人履行債務後而可獲得之利益,因此也稱 hengchi U. 作積極利益。故債務不履行所要賠償之損害乃是債權人就履行利益上所受 到的損害。 (二)信賴利益 信賴利益係指當事人因信賴無效的法律行為為有效,因而受到之損 害。易言之,若不信賴即不致受損害,因此也稱作消極利益。例如民法第. 66.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損害賠償法原理,頁 15,2005 年 10 月,2 版;同前註,頁 559。. 67.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前註,頁 9。. 34 DOI:10.6814/NCCU202001498.

(41) 247 條所規定,關於「契約標的給付不能之賠償」即屬對於債權人信賴利 益之損害所提供的賠償。 (三)固有利益 固有利益係指損害事實發生後,當事人個人在履行利益與信賴利益以 外之財產法益或人格法益所遭受的損害,也稱作完整利益68。侵權行為因 係對個人權利之侵害,故其損害賠償乃對於固有利益的賠償。債務不履行 類型中之不完全給付包含有瑕疵給付及加害給付之態樣,其中加害給付即 是對固有利益造成損害,乃是不完全給付之發生對履行利益之損害外並對 固有利益造成損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68. Ch. engchi. i Un. v. 林誠二,同註 65,頁 565。. 35 DOI:10.6814/NCCU202001498.

(42) 第二節. 損害之意義. 損害之意義雖有數種學說,依我國法而言,主要有利益(差額)說及客觀(組 織)說兩種。. 一、利益(差額)說 利益說視損害即利益,衡量損害時,以被害人之二財產狀況為依據然後計 算其差額。簡言之,係被害人之總財產狀況,於損害事件發生前與事件發生後 所產生之差額69,即損害之多寡以被害人之財產差額決定。因而,利益說亦稱為. 政 治 大. 差額說。此說主要以統一之損害概念與因果關係作為損害之判斷與其範圍的基. 立. 礎,因為計算方式呈現價值中立,得以排除法官之恣意。因與損害全部賠償制. ‧ 國. 學. 度之本旨相符合,故成為德國近世紀以來之學說主流70。此說雖為主流亦非無弊. ‧. 病,因利益說以兩財產之差額為損害,若當兩財產之差額不存在時即認為無損. Nat. sit. y. 害而不得請求,顯有違公平之原則。此外,對於計算損害時需考慮之損益相抵. n. al. er. io. 原則,在利益說之下即無法適用。甚至是,在考量利益時,有所謂主觀利益與. Ch. i Un. v. 客觀價值之差異,將此主觀利益與客觀價值差異之概念運用於利益說時,因利. engchi. 益說主張損害之主觀性,當主觀利益小於客觀價值時,因債務人違約時僅須賠 償主觀利益,則利益說之主張似有利於違約之債務人,即有違法律上之公平與 正義。. 二、客觀(組織)說 客觀說在德國最早被提出時,基本認為損害係法律主體之財產的構成成分. 69.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66,頁 140。. 70. 王澤鑑,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124 期,頁 204-205,2005 年 9 月。. 36 DOI:10.6814/NCCU202001498.

(43) 受剝奪或毀損致受到的不利益,而此剝奪或毀損所產生之損害乃是真實損害。 因為此見解認為真實損害乃是損害的一構成成分,故損害並非如差額說所稱之 單純計算上的大小,乃是經不同構成成分組織形成,因而此種論述被稱為組織 說。利益說主張損害即等於利益的見解並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在德國之諸多倡 導學者間雖有其他不同之主張與論點,但可得其共通之處為承認客觀損害為一 具有觀念上獨立性之構成成分,且皆應被客觀地估計與填補71。因而,組織說認 為損害係由客觀損害成份和其他財產整體上的損害成份所組織而成,無論受賠 償之權利人的就特定物受損利益是否小於客觀價值,皆得請求賠償客觀價值72。. 治 政 大 惟,對於發生在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時,由於損害並無法由客觀之損害成份 立 ‧ 國. 學. 所組織而成,實際上可能是債權人整體財產上發生積極之減少或是消極之不增 加,故客觀之損害並不存在,組織說即有適用上之困難。. ‧. 三、以上所列之差額說及組織說各有其立論基礎,亦各有優、缺點。差額說為. y. Nat. io. sit. 德國之通說,因我國法較近於歐陸之德國法,損害賠償係以賠償全部損害. er. 為原則,似近於採用差額說。雖然在少數條文中有規定損害以賠償客觀之. al. n. i v 73 n C 價值,例如民法第 638 條第 1h項有關運送契約之損害賠償 ,但原則上仍以 engchi U 採取差額說為計算損害之論點74。. 71.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損害賠償法原理,頁 149,2005 年 10 月,2 版。. 72. 同前註,頁 150。. 73. 民法第 638 條第 1 項:「運送物有喪失、毀損或遲到者,其損害賠償額應以其應交付時目的地 之價值計算之。」. 74.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71,頁 153。. 37 DOI:10.6814/NCCU202001498.

(44) 第三節. 損害賠償之方法. 一、回復原狀為原則 基本上各國之立法例對於損害賠償制度雖有不同,但其基本原則及賠償之 方法都是以賠償被害人或是債權人所受之損害以達到其受賠償之後的結果如同 損害事件從未發生75。依據我國民法第 213 條第 1 項之規定,損害賠償之責任, 除非另有法律之規定或契約之訂定外,對於被侵權人或債權人應回復至損害發 生前之況狀。即是所謂的回復原狀,亦為損害賠償方法之法定原則。第 213 條第. 政 治 大. 3 項復規定債權人得以請求金錢賠償以代替回復原狀。另外於第 215 條規定,對. 立. 於無法回復原狀或要回復存有明顯且重大之困難時,則賠償應以金錢為之。此. ‧ 國. 學. 外,若是金錢之債者,尚另須賠償利息。以上各請求權之中,須注意的是關於. ‧. 第 213 條第 3 項債權人得向債務人請求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以代替回復原狀. sit. y. Nat. 的規定。此為民國 88 年債編修訂後才有之規定。此債權人之請求權,學說有稱. n. al. er. io. 為代替權或補充權。對於代替權之行使,債權人無須說明理由且基本上也無庸. Ch. i Un. v. 考慮債務人之利益。因而,即使債務人原本可以使用較低之費用為債權人回復. engchi. 原狀,債權人仍得請求回復原狀之費用以代回復原狀。惟,代替權之行使仍不 得違反權利濫用禁止原則及誠信原則76。 由此可知,對於財產上之損害,我國損害賠償方法之規定,原則上為回復 原狀,例外始為金錢賠償,但債權人有選擇之權利。對於非財產上之損害,除 回復原狀外,尚有慰撫金之規定。雖然金錢賠償未必能使受損害之物或情況回. 75.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71,頁 17。. 76. 王澤鑑,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損害賠償方法的基本架構,月旦法學雜誌,127 期,頁 202, 2005 年 12 月。. 38 DOI:10.6814/NCCU20200149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The attached contract for foreign workers to engage in such artistic work or performance (e.g. employment contract, appointment contract, and.. Required. Documents

Foreign juridical person’s branch office established in Taiwan, foreign juridical person’s representative office established in Taiwan and domestic contracting entity shall

PS: The IPE Brent Crude futures contract is a deliverable contract based on EFP (Exchange of futures for physical ) delivery with an option to cash settle, i.e the IPE Brent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Hong Kong Schools – Evidence of Performance” published in 2002, a suggested list of expected evidence of performance is drawn up for

Board of Education (1997)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New York: Board

Performance metrics, such as memory access time and communication latency, provide the basis for modeling the machine and thence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The Model-Driven Simulation (MDS) derives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model by analyzing the data flow, working set, cache utilization, work- load, degree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spects, employers generally perceived all aspects were of above average importance, with Management Skills receiving the lowest score of 3.75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