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高年級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研究"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國小高年級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研究

研 究 生: 郭依婷 撰

(2)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國小高年級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研究

研 究 生:郭依婷 撰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3)
(4)
(5)

誌謝辭

首先,誠摯地感謝指導教授李偉俊博士,悉心的教導使我得以一窺電腦測驗 這塊領域之奧妙,在其中不時的討論指引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撰寫論文的這段 期間獲益匪淺。再來,也很感謝郭達源博士及黃振榮博士對我論文嚴謹度提昇的 建議,讓此份論文的研究更加地完善。

這份論文的完成另外亦得感謝,文山國小的潘老師、中山國小的麥老師、後 庄國小的宋老師、五甲國小的林老師及金潭國小的江老師,有你們的協助幫忙,

也才能讓此研究的進行得以順利圓滿。

三個暑期來的研究所生涯,教室裡生活的共同點滴,師長們的譐譐教誨、同 學們互相扶持的陪伴,讓這段研究生活變得充實而精彩。

感謝教授不厭其煩地指出我研究中的缺失,感謝朋友總能在我迷惘時給我解 惑與鼓勵,也感謝同學們的幫忙,恭喜我們順利地走過這三個暑期,一起邁向新 的里程碑。

家人們在背後的默默支持更是我前進的動力,若沒有他們的體諒與包容,相 信這段研究的日子,將是另一番不同的光景。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所有該感謝的人,謝謝你們!

郭依婷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6)

國小高年級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研究

作 者 : 郭 依 婷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系 所

摘 要

本 研 究 是 結 合 編 擬 題 庫 、 工 具 發 展 、 效 能 及 滿 意 度 評 估 的 研 究 。 旨 在 發 展 「 國 小 高 年 級 成 語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 透 過 Flash 的 施 測 介 面 提 供 師 生 在 學 習 成 語 的 過 程 中 , 擁 有 一 個 立 即 回 饋 資 訊 的 環 境 。

研 究 目 的 有 三 :

一 、 編 擬 與 建 立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成 語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 二 、 探 討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成 語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之 發 展 模 式 。 三 、 探 討 成 語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之 效 能 及 滿 意 度 情 形 。

本 研 究 的 進 行 , 首 先 對 目 前 國 小 教 科 書 之 成 語 部 分 作 內 容 分 析 後,再 以 所 整 理 出 的 成 語 及 收 集 坊 間 題 庫 為 參 考,設 計 成 語 題 庫 試 卷 , 並 以 國 小 一 至 六 年 級 的 學 生 , 每 個 年 級 各 抽 一 班 來 做 試 卷 預 試 。 所 得 的 預 試 樣 本 , 再 以 Tester 2.0 軟 體 , 完 成 題 目 難 度 、 鑑 別 度 的 計 算 後 , 依 每 個 題 目 的 難 度 及 鑑 別 度 整 理 排 列 成 適 性 測 驗 金 字 塔 階 層 的 出 題 順 序。完 成 適 性 測 驗 題 庫 的 建 立 後,研 究 者 研 擬 使 用 Flash 多 媒 體 的 呈 現 方 式 讓 學 生 使 用 電 腦 來 完 成 此 一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

研 究 結 果 方 面,本 研 究 得 到 如 下 結 論:( 一 )利 用 Tester 2.0 軟 體 進 行 試 題 分 析 具 便 利 性 ( 二 ) 利 用 金 字 塔 式 適 性 測 驗 便 於 達 成 學 生 能 力 的 估 計( 三 )Flash 施 測 介 面 與 金 字 塔 適 性 測 驗 題 庫 內 容 可 整 合 為 一( 四 ) 成 語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具 有 多 項 功 能 ( 五 ) 成 語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能 力 估 算 效 能 良 好 ( 六 ) 使 用 者 對 成 語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感 到 滿 意 。

關 鍵 詞 : 國 小 高 年 級 、 成 語 、 電 腦 適 性 測 驗

(7)

A 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for Hig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Yi-Ting Kuo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which is comprised of compiled and drafted the exam pool, teaching tool development, efficiency evaluation and approval. By using this system,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get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immediately from the flash interface during learning the idiom.

There are three main purposes for this research, as followings,

A. To design and to build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of hig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B.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method for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of hig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C.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evaluation and approval for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of hig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For this research, first we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idiom part from the current textbook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n, we designed the exam pool for the idiom test, which referred and collected from the current textbook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existed exam pool;

third, we selected one of classes from each grad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do the idiom test.

From the test result, we used the Tester 2.0 to calculate the difficult and distinguish range; then, we built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triangle level by following the difficult and distinguish range from each test item. After finishing getting the adaptive testing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exam pool, researcher will grind, plan, and have students have access to computers for Flash multimedia programs to finish this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For result of study,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A) Utilize Tester 2.0 software to carry on the examination question for analyzing conveniences. (B) It is easy to reach the estim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utilize the adaptive testing of pyramid. (C) Flash multimedia programs can construct and examine interfaces and can be combined exactly with the adaptive testing exam pool content of the Pyramid into one. (D)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has multiple functions. (E)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systematic ability estimate efficiency to be good. (F) The user feels satisfied with the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Keyword:Hig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Idiom,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8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成語的探究... 12

第二節 目前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國小成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22

第四節 電腦測驗的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1

第六節 研究流程... 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4

第一節 成語電腦適性測驗建置過程與結果... 44

第二節 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模式... 51

第三節 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滿意度評估...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0

第一節 主要發現... 80

第二節 結論... 83

第三節 建議... 8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9

參考文獻 ... 90

(9)

附錄一 ... 98

附錄二 ... 102

附錄三 ... 106

附錄四 ...110

附錄五 ...112

(10)

表次

表 2-1:對試題反應理論發展有實際貢獻的代表性作者和著作... 35

表 3-1:研究時間進度表... 43

表 4-1:國小成語測驗題庫分析一覽表... 46

表 4-2:五、六年級預試之內部一致性係數和差異係數整理表... 47

表 4-3:正式施測題庫按難易度排列及編號表... 48

表 4-4:正式施測之抽樣學校及班級數、人數一覽表... 70

表 4-5:正式施測之十題問卷題目... 71

表 4-6:正式施測時間規劃流程表... 72

表 4-7:正式施測利用 TESTER 2.0 分析結果摘要表 ... 73

表 4-8:「成語電腦適性測驗」與「傳統紙筆測驗」之相關分析... 74

表 4-9:使用者評估結果次數分配表... 76

(11)

圖次

圖 2-1:金字塔式適性測驗示意圖... 30

圖 3-1:研究架構圖... 39

圖 3-2:研究流程圖... 42

圖 4-1:七層金字塔式適性排列的線上 FLASH題庫... 50

圖 4-2:「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資料流程圖... 55

圖 4-3:「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開頭歡迎畫面... 57

圖 4-4:「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注意事項說明頁... 58

圖 4-5:「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初始題... 59

圖 4-6:「成語電腦適性測驗」其餘 27 題之作答畫面... 64

圖 4-7:「成語電腦適性測驗」測驗結果之所得級分畫面... 65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是結合編擬題庫、工具發展、效能及滿意度評估的研究。旨在發展「國 小高年級成語電腦適性測驗」,透過 Flash 的施測介面提供師生在學習成語的過程 中,擁有一個立即回饋資訊的環境。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本節共分二部份,依次說明:「問題背景」及「研究動機」。

壹、 問題背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擁有五千年悠久長遠的歷史,其中成語是世界上最具創 意的一種語文結構,充滿著高度的智慧和趣味(敖幼祥,2006)。成語是先民語言 的智慧,經過一再的使用和提煉所形成一種長期慣用、形式簡潔、意思精闢的定 型片語或短句,所以成語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特殊且優美的語言形式(史遷,

2006)。成語乃出自於歷史典故而流傳於後世,是最富意義及智慧的文化結晶,千 百年來,中國一直是個文學的民族,成語在其中更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吳 霞雲,1999)!

成語是語文教學與學習的主要核心主題,能活用成語,便是精通中文的第一 步。而中文是小朋友最根本的能力,如果中文沒有辦法學得好,其他學科的理解 能力就會降低,所以家長們才會如此重視中文能力(李書瑩,2007)。但是,成語 有的來自歷史典故、有的來自古代文獻,除了典故本身的涵意外,還有後來用法 的引申義,且有其特定的用法,小朋友們若不太容易理解這些成語的意思,不僅 不容易記憶,而且還會經常誤用而鬧笑話。

董國峰(1990)指出將適當的成語穿插於文句之中,會使文章顯得簡潔有力;

正確地使用成語,更能避免文章拖泥帶水。因此在學習成語時必須通盤了解、徹 底讀通,才能將之靈活運用,使語文更為精練生動,有助於高層次的語文認知學 習。

(13)

隨著網路時代的降臨,網路語言也隨之快速發展,時下年輕人溝通的文字已 漸由火星文等網路符號所取代,甚至出現於國中、大學的作文基測中,顯示出學 生國文程度的低落。有感於此,為挽救國粹,成語教學與評量的方式實有需要隨 著時代的腳步而多元化。

沈中偉(2005)指出評量是指教師用來測驗學生學習表現和態度的方法,其 目的在於診斷學生學習困難、評估其學習成效與學習歷程,同時也評量教師的教 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是否有其成效。而目前所使用的傳統紙筆測驗早已 缺失百出、不敷使用,所以沈中偉(2005)同時也提出,近年因應資訊科技時代 的來臨,教學評量與資訊科技的結合,以電腦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與線上網路題庫進行測驗是未來教學評量的趨勢。

綜上所述,成語是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學生成語能力 普遍低落,國人實有需反思,是否成語的教學與評量方式已不符合時代的趨勢。

若能結合資訊科技發展出一套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不僅能診斷學生學習的困難也 能評估教師的教學是否有其成效,再經檢討精進,才能讓學生的成語學習達到更 適性的發展。

貳、 研究動機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研究者的研究動機有三,分述如下:

國語翰林版教科書(2006)第十一冊中曾提到,說話、作文能恰當的使用成 語,就能很清楚的表達意思;但是成語用錯,就會鬧笑話了。因此在說話及作文 方面若能將成語運用其中是可以提昇表達能力的。但在現今學生的基測作文中常 有網路火星文的現象發生,也常有誤用及鬧笑話的情形。試想,會有這樣的情形 產生,由研究者所整理的國小教科書成語教材之內容分析-以翰林版國語課本為 例(2007)的文章結論中,可以發現國小教科書目前尚無針對成語教材作有規劃 的課程與教學,學生的成語能力又從何培育而來呢?而這也是研究者會想針對國 小成語這個主題部份做相關研究,此為動機之一。

岳修平(2003)等學者指出學校教育在教授成語時,教師多半要求學生背誦 成語辭典,評量時也往往流於線性的回憶或再認反應,學習者無法有效學習,尤 其不會實際運用,學習效果不佳。一個好的評量於學生方面要能評估出學生的學 習成效及學習困難處,再針對其錯誤之處進行精熟學習;於教師方面也要能評估 出教學是否有達到成效,若未達標準,教師應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有需再行 修正的地方,此為動機之二。

(14)

柯光霖(2006)的研究指出實施適性化教學是解決學生個別差異的良策,正 因為如此,在教學評量上已不宜再以傳統的評量方式來進行,而是需要一套合理 的多元化評量方式,才能讓學生達到適性的學習與發展。因此,研究者欲研擬建 立一套成語電腦適性測驗,提供目前國小教師一個多元化的評量方式,以期讓學 生對於成語有更適性的學習,此為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臚列如下:

壹、 編擬與建立國小高年級學童成語電腦適性測驗。

貳、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模式。

參、 探討成語電腦適性測驗之效能與滿意度情形。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分別界定如下:

壹、 國小高年級學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是指就讀於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

貳、 成語能力

成語簡單的界說是:它或者有出處,或者是俗諺,或者是習慣用語。有出處 的成語,或者出於一則很具涵義的古事,或者出於某一典籍中的精言妙語。而且 既謂之成語,則必然具備約定俗成、固定通用的語言型式,非一般人可以隨興杜 撰。即使在運用之際,偶會更動一二字眼,或倒裝句式,也不得改易其義(顏崑 陽,1992)。故成語能力為學生懂得成語的解釋及用法,並能將之運用於說話、作 文中。

(15)

參、 電腦適性測驗

電腦適性測驗不僅可以節省施測時間,更可以達到精確估計考生能力或某種 潛在特質的目的。因為當測驗的難度能夠適合考生的能力程度時,這時測驗所測 量到的考生能力最為精確。所以,最理想的施測狀況是:能夠針對每位考生不同 的能力程度,來提供適合個別情況的測驗方式,這也就是電腦適性測驗所欲探討 的內容。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就以下三個部份,說明如下:

壹、 就取樣範圍而言

本研究以高雄縣的國小為取樣範圍,共立意取樣五校,無法與高雄縣以外地 區學校做進一步的比較。

貳、 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高雄縣國小高年級的學生,無法推論至其它學習階段 的學生。

參、 就研究主題而言

本研究所發展的電腦適性測驗是針對國小教材的成語內容部份,無法推論至 其它書籍或教材的成語範圍上。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共分四節,第一節是成語的探究,探討成語的界定、特性及使 用性。第二節則是目前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有語文的重要性、相關的理論與研 究、教學現況整理,而語文教學中與本研究最有相關的作文與成語,也放至在本 節探討中。第三節是研究者整理目前國小一至六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中對於成語這 方面所得的發現與結論,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於成語的原則、方法與教學部份的 相關整理。最後第四節是電腦適性測驗的相關研究,共分為意義、發展類型及相 關理論,分別說明整理於此節中。

第一節 成語的探究

成語是中國文化智慧特有的結晶,也是現代漢語的固定語中表現最生動、最 為廣大民眾所喜用的部分之一,是現代漢語詞彙中的重要成員(余桂林,2001)。

以下就成語的部份,分析如下:

壹、 成語的界定

江惜美(1994)提到成語通常以四個字為基本的結構,但事實上,並不是四 個字的就是成語,成語只是以四個字居多。以下就成語的定義作界定,才不易造 成成語觀念混淆,而有誤用、濫用的情形發生:

關於「成語」的界說,各家說法如下引述:

牛頓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的《故鄉實用成語辭典》對成語的釋義是這樣的:「既 謂之成語,則必然具備約定俗成、固定通用的語言型式,非一般人可以隨興杜撰。

即使在運用之際,偶會更動一二字眼,或倒裝句式,也不得改易其義。」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 年出版的《語文基礎知識詞典》中對成語的釋義是這樣 的:「漢語成語以四個字組成的為基本格式。有來源於神話寓言的;有來源於歷史 故事的;有來源於詩文語句的;有口頭流傳的。」史遷(2006)也提到成語有的 來自歷史典故、有的是慣用語,有些成語的涵義較為深入、且有其特殊的用法。

(17)

國語日報印行《新編國語日報辭典》(2000):「社會上習用的古語以及流行的 詞語。成語結構多樣,來源的途徑很多,有可以從字面看出的,有本來有典故的,

有很典雅的,有很粗俗的。」

何謂成語?劉月華(2005)認為成語應該是形式和意義都很固定的、習用的,

以四字形式為主的短語。陳桂成(2005)認為成語必須是短語,不能是詞;有固 定格式-四言短語是其主要形式;是書面語,不能是口語;必須有字面外的深層 涵義、高度凝練的豐富內涵。

成語指的是人們長期以來慣用的、簡潔精闢定型的詞組或短語,用成語表達 不僅言簡意賅,並且能增強修辭效果。成語也是一種結構固定而凝練、內涵豐富 而深刻的語言現象,更是人類的歷史和文化在人們所使用語言中的體現和反映(徐 康,2005)。

由賀非雨(2006)主編的《成語 300 首》最後附錄的成語常識中指出: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份由四個字組成。少於四個 字的和多於四個字的,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成語和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但是專名 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 重名)。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可以用來形容凋零的花朵,

也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還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份是句子而不是詞組。諺語往往具有沈厚的口 語色彩,不像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像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 山觀虎鬥」。當然,成語和諺語的區別並不是非常分明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 部分是以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從正面作說明。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是 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也不一樣。凡是一個詞組裡的詞可以抽換 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詞組。成語是一個整體,不能隨意抽換其中的成分。

成語具有意義的整體性、結構的凝固性等兩個基本特徵。成語雖然是一種特 殊詞彙,可以進行結構分析,可視為短語,但它在語言中的性質和作用,仍然和 普通詞彙一樣,它的兩個基本特徵及其在語言中使用中的可重複性都決定了它可 以作為句法分析的最小單位一詞的出現(朱麗芳,2007)。

(18)

綜上所述,成語有固定的組成型式,雖偶有倒裝,但也不改其義。成語的來 源有的來自歷史典故、神話寓言等,有其特定的用法。成語多以四字組成,與專 名、諺語、歇後語不同。最後,從中國文化研究院成語部分的網頁中可以知道唯 有了解成語的來源與典故,才能知道成語真正的意涵。

貳、 成語的特性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定型的詞組或短句。語言 是文化的載體,漢語成語更是一種濃縮的文化。濃縮的結晶需要稀釋,成語的魅 力也需要發掘才能展現出來(呂杰,2007)。雖然成語的來源各有不同,但其本身 卻有共同的語文特點:

一、 字數:

成語絕大部份均是由四個字組成而來的,常被用來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 或句子,其中,少於四個字的成語和多於四個字的成語,在成語中都是占絕對的 少數。所以成語一般來說都是四個字的,間或有不同,但都比較少見。

二、 基本結構:

成語的結構基本固定,不過結構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一般的四字成語可分 為兩個部分,前兩個字為一部分,後兩個是另一部分。兩個部份之間有某種關係,

有的是限制與被限制的關係,如「一心一意」、「千變萬化」、「搖頭晃腦」、「半斤 八兩」;有的是修飾與被修飾關係,如「驚弓之鳥」、「鼎鼎大名」、「忐忑不安」、「嫣 然一笑」;有的是陳述與被陳述關係,如「夜郎自大」、「水火不容」、「唇齒相依」、

「能者為師」;有的是支配與被支配關係,如「別開生面」、「不咎既往」;還有行 為與動機的關係,如「刻舟求劍」、「揠苗助長」。四字成語除了有「二二」組合外,

還有「三一」組合,如「目不識丁」、「名副其實」、「一衣帶水」。此外,還有一些 不止由四個音節組成的成語,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就複雜一些。如「醉翁之意 不在酒」,當中已包含了形容詞、名詞、助語及副語,想要找出其組成成分的關係,

便十分困難。不過這些成語多半帶有慣用語、諺語、俗語性質,和四字成語有所 不同。

(19)

三、 修辭傾向:

許多成語本身就是借助修辭手法造成的,而大部份的成語都傾向於採用比喻 和誇張的修辭技巧。比喻:「金玉之言」-以金玉比喻一些意見的寶貴。「如飢似 渴」-以飢渴的狀態比喻要求十分迫切。「狼心狗肺」 -以狼狗的心思比喻壞人 的心胸險惡。誇張:「口若懸河」-誇張地形容人講話時,像急流的水傾瀉下來一 樣,滔滔不絕。「彈丸之地」-誇張形容地方像一顆彈丸般細小。有些成語則採用 了以下的修辭手法:疊字:心心相印-「心」一字被重疊使用。「十年樹木,百年 樹人」-兩個語句對稱,「十年」對「百年」,「樹」字在兩句中意思相同。雙聲:

不倫不類-「倫」和「類」的聲母相同。疊韻:天真爛漫-「爛」和「漫」的韻 母相同。

四、 語法運用:

成語的意思各有不同,若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句子中,便會擔當不同的功能。

以上的特性,是依照古人求學過程、當時的現象、環境因素等不同原因,並 經過長期以來的修潤、充實、選擇,一直流傳下來。因此成語也具有文化的傳承 性,為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其組織結構不可以任意變易,亦不得隨興杜撰,每 句成語均蘊含著古人智慧的光芒,更可視為先民生活的寫照。

參、 成語的使用

成語的文字非常簡煉,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學易記的特點。所以無 論學習、或者使用成語,都不很困難。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應該注 意的幾點,在維基百科的網頁上(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關於成語的 使用性說明整理如下:

一、 了解成語的涵義

徹底理解學習和使用成語,跟學習和使用字、詞一樣,首先要徹底理解它的 涵義,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對某一個成語的意思還沒有理解透徹,或者對成語 中某個字的音義還說不準確,就隨便拿來使用,那就難免用得不恰當,甚至鬧出 笑話。成語的來源不一,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較難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佔多 數。有些成語,懂得了字面的意思,還要特別注意它的習慣上的用法。

(20)

二、 視場合使用成語

在不同的場合恰當使用成語,應當力求當下場合的恰當,不應當濫用。此外,

還有一種情況,使用成語時也應該特別注意,即它的歷來的用法。對於在某一場 合看起來好像都可以使用的幾個成語,更要仔細地辨別它們的不同之處,體會文 章所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選用哪個成語才最為恰當。

三、 分清成語引申的義涵

分清褒義貶義成語裡面,除了表示本身的意義之外,還表示人們的喜愛或者 憎惡的感情。表示喜愛的,通常說它含有褒義;表示憎惡的,通常說它含有貶義。

這兩類成語千萬不可誤用。

四、 注意成語的規範化

成語是固定的詞組或句子,一般不能隨便換字或改變它的結構。不過有少數 成語,也有從早就有兩三種不同的說法的。如「一髮千鈞」也作「千鈞一髮」,「含 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持」也作「爭」,「人」也 作「翁」,等等。這是多年來形成的差異,我們只能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承 認幾種說法都可以。我們自己使用成語,除非為了取得修辭的效果,對某一成語 確有改變的必要時,都應該注意成語的規範化,也就是盡量地照原來的文字使用,

保持語文的純潔和健康。因為這樣改變起來,就容易造成語文中的混亂現象,甚 至使人誤解。

五、 靈活運用成語

成語的靈活運用一般說來,成語是「固定詞組」,有一定的固定性。可是,我 們不能就認為它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運用方面,是有它極大的靈活性的。何永 清(2005)指出,要將成語靈活運用得宜,必須要了解成語的修辭技巧,說明整 理如下:

(21)

(一) 摹況、譬喻、轉化:

摹況修辭的成語:摹況也稱為摹寫,對人事物作描述時是運用感官的直覺。

譬如呱呱墜地:「呱呱」是形容嬰兒的哭聲,這是利用聽覺來修辭的成語;萬紫千 紅:形容群花盛開的美麗景色,這是運用視覺來修辭的成語;臭氣沖天:形容奇 臭無比,這是利用味覺來修辭的成語。譬喻修辭的成語:譬喻的修辭是一種打比 方的修辭方法,可分為「明喻」、「略喻」及「借喻」。明喻:深藏若虛、安之若素、

趨之若鶩、受寵若驚、浮生若夢、虛懷若谷等,以上使用喻詞「若」。略喻:省略 喻辭,如:人心鼎沸。借喻:井底之蛙,用來比喻見識狹窄的人。轉化修辭的成 語:轉化分為擬人和擬物,擬人的如:草木皆兵;擬物的如:笑容可掬。

(二) 映襯、借代、對偶、排比:

映襯修辭的成語:映襯是運用對比的修辭法,如:紅男綠女、貪生怕死、天 南地北、南船北馬、唇槍舌劍等。借代修辭的成語:用別名來代替本名的修辭,

如:目不識丁,是用「目」來借代「文字」。對偶修辭的成語:詞性及結構相互對 應的修辭法,如:平心靜氣、山窮水盡、得心應手、四平八穩、四捨五入、千頭 萬緒等。排比修辭的成語:將三個以上的語句並列的鋪敘修辭法,如:直諒多聞。

(三) 類疊、頂真、回文、鑲嵌、倒裝:

類疊修辭的成語:同一字詞重疊或間隔出現,如:形形色色、十全十美。頂 真修辭的成語:首尾蟬聯效果的修辭法,如:自欺欺人。回文修辭的成語:來者 不善,善者不來。「來」跟「善」構成回文的修辭。鑲嵌修辭的成語:如:乃武乃 文、七上八下。倒裝修辭的成語:之無不識,是「不識之無」倒裝。

(四) 誇飾、婉曲、析形、節縮、互文、轉品、藏詞:

誇飾修辭的成語:如:萬家燈火、三人成虎。婉曲的成語修辭:天下無雙,

意即「天下第一」的意思。析形的成語:離合字形的修辭方法,如:止戈為武。

節縮修辭的成語:班輸之巧,「班」與「輸」皆是人名的節縮。互文修辭的成語:

前後句語義相互補足,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轉品修辭的成語:轉換詞性的 修辭方法,如:十風五雨,「風」與「雨」在這邊是名詞轉換為動詞。藏詞修辭的 成語:將某個文字藏省的方法,如:司空見慣,將「渾閑事」藏省了。

(22)

以上,從何永清(2005)的成語修辭技巧分類中可以了解到,成語的修辭方 法便有十九種之多,若能將此十九種的修辭方法通徹了解,相信在使用及了解成 語方面,一定有所助益,說不定還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用呢!因此,要想能夠把 成語用得靈活,記得清楚而不容易混淆,就必須把成語的實質精神,真正地吸收、

消化,才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第二節 目前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

語文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相關的理論探討中,整理了 Vygotsky、Cole、Saljo 等三位學者的重要理論,再來是分析目前的語文教學現況,

最後再就與本研究最為相關的作文與成語的部份,作更深入的整理說明。

壹、 語文的重要性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累積,有文化,才有語文,而文化更是藉由語文來流傳(王 建華,2000)。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華所衍生出的語文結晶,是重要也是必備 的工具。

教育部(2003)所公布的「國語課程綱要」中指出國語學習領域所要培養學 生的五項基本能力:

一、 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作能力 二、 使用語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應用語文,拓展多元視野 四、 欣賞文學,體認中華文化精髓 五、 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由這五項能力可以發現,在國語領域中,不再是強調記憶背誦等能力,而是 學習如何應用語文,並進而達成自我的提昇。

(23)

Gutlip, G. W. 曾指出:一切學習的基礎在於「語文」,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僅只 是利用語文來表達情意及看法,而是用它來作為其它學科學習的重要工具(朱孝 利,1999)。語文能力好,學習能力自然加分;語文能力差,光是花在解讀文字的 理解上,相對的定要花費比一般人更多時間。

貳、 相關的理論與研究

幸曼玲(2003)指出進行語文教學如果忽略舊有經驗且又被動學習的話,語 文的學習將是生硬無趣的。以下就幾位學者的觀點說明如下:

一、 Vygotsky(1978)

Vygotsky 是以社會建構的觀點來看待學童的學習並認為人的心智是存在社會 多層次的情境中。傳遞歷史文化內涵的主要工具是語言符號,但 Vygotsky 認為語 言並不僅是傳遞工具,同時也是人類心理功能的建構工具,人類在學習語言的歷 程中,亦建構了高層次的心理功能。

二、 Cole(1998)

Cole 認為第一、孩子是透過文化來學習,並非模仿,再經由人際間的互動而 進一步地內化至個人內,最後成為個人的心理工具。第二、透過多次的使用心理 工具,使個體具備了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也造就了歷史文化的傳承。由此可見,

語言並非單純的工具而已。第三、進行語言學習時,必須在實際的情境中進行,

如此才能讓此學習富有意義。

三、 Saljo(1998)

Saljo 提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心理工具。因此,學習語文不應只是單向傳輸,

而是應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互動,藉由不斷的澄清與思考,加強本身的內涵並能將 其運用抒發表達於外。

綜上所述,語文的學習不僅是為了溝通,更是強化內在思考,進而傳承文化 的重要工具。教學者應讓孩子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互動學習,讓孩子懂得使用,並 更進一步地加以思考內化才是語文學習的主要目標。

(24)

參、 語文教學現況

語文是一切學科之母,也是傳遞文化最根本的一股力量,近來國小國語文教 學的缺失分述如下(張巧琳,2004):

一、 教學未能把握重點

很多的語文教學仍停留在生字新詞的解說,對於文章的剖析及寫作技巧,仍 缺少適度的引導和解說。

二、 缺少指導學生說話的技巧

教學活動仍是以老師單向灌輸居多,雖已漸漸注意學生說話表達的機會,卻 也時常忽略對於說話技巧的指導。

三、 作文教學,長於批評,短於指導

作文批改,教師應多提出具有指導性、輔助性和鼓勵性的評語,而避免流於 一味的批評,而使學生喪失寫作文的信心。

四、 加強「寫字」教學

寫字教學著重於讓學生了解字形字義,並能寫出一手端正的字體,但不少教 師認為寫字課就是書法課,或許有本末倒置的疑慮。

五、 未能善用社會資源

如何將提昇學生語文能力由原本「學校的事」轉變為「大家的事」,促使語文 教育更加蓬勃發展,是未來相當重要的課題。

綜上所述,可知目前語文教學仍有些困境仍須突破。而語文素養的高低代表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如何加強語文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事。提升語文教育的方 法,許多學者也提出許多相關的策略,茲就與本論文所要探究最為相關的「作文 教學」與「成語」的部分做進一步的說明。

(25)

肆、 作文教學與成語

卓惠美(2004)指出現在學生語文程度的低落:錯別字多、亂用成語、語彙 不多、文章無重點等。因此如何引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進入有趣的語文世界,

在小學如此奠定基礎的階段上是非常重要的。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綜合活動,由作文的表現可以考驗其語文能力的高下(張 巧琳,2004)。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將平日所讀訴諸文字再加以修飾表達出來,

是語文能力的最高表現之一。要寫好一篇好作文,平日需藉著大量閱讀來儲存語 彙,多做語法練習,再加以教師適切的引導,才能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葉興華,

1999)。

張月娟(2007)提出在作文能力的提升中,「成語教學」具有極大的功效。成 語的教學不宜貪求快速,也不需選擇艱深冷門的成語,否則將會抹殺學生學習成 語的信心。

對於成語教學與寫作,張月娟(2007)提出策略如下:

一、 介紹常用成語

進行成語教學時,教師宜介紹生活中常用之成語,除典故、釋義的介紹外,

更重要的是,也要做成語的造句練習及相近成語、相反成語的統整。

二、 一日以兩則為宜

教師在課堂上花五分鐘講解或造句,讓學生回家做練習,每天累積二則,長 久日子下來,累積的成語數量也是很可觀的!

三、 進行成語評量

進行成語評量,分為配對遊戲與造句練習,主要是讓學生能夠理解成語意義,

並具備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26)

對於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不必強求能立即寫出長篇文章,而是要循序漸進 地累積能力,從基礎奠定起。經由以上的成語教學策略,學生的句子會寫得更加 有內涵與豐富,逐一儲存於實力中,對於將來書寫長篇作文,定有極大的幫助與 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本節所述,可以得知,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但它不僅只是溝通的工具,

也是思考轉化為內在的心理工具。而現今語文能力的低落,慢慢也會影響一個國 家的競爭力。因此,如何提升語文能力為當務之急。其中作文是語文教學的綜合 表現,藉由作文就能看出一個人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判斷是非與遣詞造句的 能力(蔡榮昌,2006)。藉由成語教學中成語知識的累積,更是作文能力提昇的最 大效力,作文能力增強,語文的表達更有強力的後盾支持,語文能力自然跟著提 升。

第三節 國小成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三部份來說明,第一部份為目前國小成語教學的現況整理,第二部 份為成語教學的原則與方法,第三部份為目前成語教學的相關研究。茲分別整理 如下:

壹、 國小成語教學現況

了解國小成語教學現況,從國小教科書著手最為直接,依據研究者(2007)

所整理的「國小教科書成語教材之內容分析-以翰林版國語課本為例」的文章中,

歸納結論如下:

一、 年級數越低,所教的成語較少;年級數越高,所教的成 語則越多。

低年級小朋友,由於剛接觸國語,且需從注音符號開始學起,所以課本上教 給低年級小朋友的成語有 9 個。中年級隨著小朋友能力和所學字彙的增加,所學 到的成語有 61 個。高年級小朋友的智力及記憶力更為成熟,且需提供作文及說話 的需要,從課本可以學到的成語增加為 159 個。由此可見,伴隨能力的增加,課 本也提供了更多成語的學習。

(27)

二、 所教的成語隨年級數增加,分配大致均勻,少數有幾課 較為集中。

由結論一可知,成語所學隨年級數增加。不過從研究者整理中可以發現,成 語雖然大致上逐冊增加,分配上大致均勻,不過仍有少數幾課較為集中,學生學 到那課時,會覺得較備感吃力。而這也有待老師,多詳加解釋及複習,來幫助學 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年級數越低,所教的成語越淺顯;年級數越高,所教的 成語則越加深。

從各年級整理出來的成語看來,越低年級所教的成語較淺顯易懂;越高年級 則成語用字較艱難,涵義也較深。因此,課本所教的成語,有因能力的增加而給 予加深加廣。

四、 課本教材中所出現的成語,大部份都很常用也很口語 化。

課本所教的成語,幾乎都很常用也很生活化,不僅淺顯也很接近日常生活的 實用性。這樣的成語,頗能符合學生的需要,又能實際運用於生活環境中。

五、 由課文中學成語,可以學到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成語。

每篇課文,皆有主題與其所要闡述的相關道理,學生藉由學習課文,可以從 中學到與課文中主題相互佐證的成語,日後說話或寫文章時,便可互相參照應用,

增加學生成語應用的能力。

六、 課文教材成語,重複性不高。

課文教材裡出現的成語,雖有重複,但重複性不高。這樣學生便可學到更多 更新的成語,而不會在原地踏步,浪費太多的棈力和時間。

(28)

七、 所學成語略嫌少,國中銜接?

依整理,小學六年,只學了 229 個成語,對於現今升學主義的需求,似乎明 顯不足。等到學生在國中為基測做準備時,恐負擔更重。這一點,實有必要再做 加強。

八、 小學成語較受忽略,無編排進程目標及妥善規劃。

小學課本教材,以學習語文為主,雖說成語也是語文的一部份,但仍是備受 忽略的一環。既無進程目標的規劃,也無教材的編纂,所學到的成語,均只是伴 隨所選課文而來,沒有真正奠定成語能力的培養。

九、 教科書版本不一,成語銜接問題?

目前教科書版本眾多,學生所學成語不一,程度也不一,升上國中後,勢必 有落差,有些成語早已學過,有些成語或許根本就沒看過,對於學生的學習會有 一定的影響,在未來成語教學的規劃中,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

綜上所述,在每冊的國語教科書中均內含成語的教學內容,嚴格說來,仍缺 乏有系統的規劃,內容也不足。王月鳳(2004)也認為歷年來的國小課程規劃都 未對成語部分加以規定。但成語是語文的精髓,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教導下一代的 寶藏,要想提昇學生的口語表達及作文書寫能力,可以在最貼近學生的國語教科 書上再多費心設計,定能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助益良多,也能繼續將中華文化的精 粹流傳長遠。

貳、 成語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何永清(2005)認為成語教學的原則,需具有:

一、生動化:成語教學成功的保證就是多樣的教學法與趣味的教材。教師不 能僅僅只是將成語解釋出來或淪為抄寫等制式的教學方式,而應推陳出新,多多 運用語文的小遊戲來引起學生學習成語的動機,當小朋友對成語產生興趣,他們 的學習就會日趨主動。

(29)

再來二、統整化:結合說話、讀書、作文等等的成語教學,能將成語的運用 變得更加熟練,甚至可以統整到數學、社會及藝術與人文等學科的相關領域上。

其三、實用化:成語的教學,必須使學生在作文上能運用得宜,否則成語的 教學,只完成了一半。

最後,四、多樣化: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除了成語辭典外,電腦媒體或漫 畫等方式也都是教師可以用來教學的教學媒介。

另外根據以上原則,何永清(2005)也提出了幾個具體可行的成語教學方法,

分享如下:

一、成語尋寶: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成語辭典或上網分別找出成語中的動物 名、植物名、花草名、人名、數字等,讓學生在搜尋的過程中,對成語印象深刻。

二、成語接龍:運用成語作頂真式的連環串接,也可運用於小組成語競賽之中。

三、成語填字:教師可設計將成語中的一些字空下,讓學生來練習填寫。四、成 語配對:運用成語來對仗。五、說成語故事:讓學生可以對成語產生的背景有初 步的了解,將來對於此成語也較容易認識。六、成語造句:運用成語來造句,可 以提昇學生運用成語的能力。七、用數字猜成語:與數學結合的一種成語教學。

八、成語形象畫圖:結合藝術與人文,將成語意象進行推廣。

以上,這麼豐富的成語教學活動,實是有趣,有別於傳統教學之不同,若教 師想在成語這番領域有所教學突破的話,相信以上的這些活動,定能帶給小朋友 另一番不同的體驗,也或許這些活動也能作為拋磚引玉之效,引領更多成語創新 的教師,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想法,讓成語教學的天地,更添繽紛美麗的色彩,蘊 育更多成語智慧的結晶。

參、 成語教學研究

了解小學課本及成語教學的原則方法後,再進一步討論學界對於成語教學的 一些建議:

在語文領域中,成語的運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善加利用的話,對於 作文、說話等方面將有畫龍點睛之效果。在劉淑貞(2003)利用成語教學方案對 自閉症學生閱讀及溝通能力增進之研究結果指出,成語教學方案對於自閉症學生 的閱讀及溝通能力是具有增進效果的。想當然爾,對於正常智力、學習能力正常 的學生而言,成語教學若施行得宜,相信對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昇,一定也會有 相當的助益。學生的成語能力,若單只知成語故事而不知如何應用的話,是無法

(30)

達到效果的(蕭嫺慈,2002)。那如何進行有效的成語教學呢?江惜美(1994)提 出:依據不同的類型的成語,有需注意的教學技巧。

一、 以歷史故事產出的成語

要請小朋友清楚記下:

(一) 故事在哪個時代發生的

(二) 故事中主要的人物有哪些

(三) 故事發生的前因後果

(四) 故事中的原義及後來引申義

(五) 如何應用於生活中

(六) 以事物原理產出的成語

這類成語往往特別彌足珍貴,因其為先民觀察事理的體驗。在教導這類的成 語時,可以從事物最根本道理說起,再漸漸衍生與現實的人事結合。

二、 以寓言、神話、詩詞用語呈現的成語

這類的成語富有教育意味,但由於某些用詞較艱深,因此學生較不易學習。

如果教師能找到以漫畫方式呈現的補充教材,是最為理想的。

除了依據成語的類型,有不同的教學技巧外,張君松(2005)還提出若想讓 學生能更加有效的學習成語,可以讓學生先對中國的文化與歷史有初步的認識,

再將成語的字義、語義及隱喻的意義加以說明,最後說明在何種情境或造句時可 以運用到,其中的說明要多多的舉例並給予學生作業的練習。教學要由淺入深,

學生才能經由作業練習而達到精熟。

徐明珠(2008)也談到,有了成語基本的蹲馬步外,這些可以作為寫作的材 料,仍需藉由構思和選擇,才能將架構和素材舖陳經營起來。撰寫文章首先要確 立核心價值,也就是寫作的立意,是想要警世,或是傳達個人感受,抑或撩撥讀 者愁緒,喚起共鳴,又或是教忠教孝,激發愛國意識等,如此字裡行間才能充滿 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31)

其次,構思內容。這是考驗作者肚子有多少墨水的階段,能夠從自己的知識 庫中提取何種知識,其知識性的程度不只透露一個人的文采,更能彰顯智慧的深 度和廣度。

再者,組織材料。此項階段是邏輯能力的展現,作者可以將知識庫的材料做 巧妙的佈局和運用,有將事物化繁為簡的歸納能力,也有將簡化之原則推演成為 放諸四海皆準之道理。

進一步,確立選材之內容。一般而言,主題類型舉凡修身勵志、政治經濟、

社會文化、軍事科技、文學藝術、怡情養性、時事議題等皆可入題。

最後,則進入實質創作階段。將以上之基本功融入於文章中,並藉由緊實的 布局及修辭的運用,把材料舖陳為草稿,再逐步檢視、評析、修正,創作即告完 成。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成語教學時,能先針對成語教材做教學前的分析,再 佐以配合孫世民(1995)的研究結論指出應善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法來激發學生學 習動機,使學生了解成語的形、音、義,活用於作文及說話中,再輔以情境式引 導,樹立成語正確價值概念,若能如此兼顧到認知、技能、情意的成語教學才是 理想的。成語的文化千錘百鍊,積累不易,因此自當珍惜源於歷史故事、古書章 句之成語典故,並加以活用之,以使成語能成為現代文學中歷久彌新的主流文化。

第四節 電腦測驗的相關研究

現今各式考試場合中的主要施測方式仍是以傳統的紙筆測驗為主,但這種傳 統測驗方式不僅費時費力也容易產生相當大的測量誤差和無效率性(余民寧,

2002)。幸好在目前資訊科技日益發達下,測驗的計分、回饋及迷思概念的診斷藉 由電腦化測驗的發展愈來愈有效率,使得電腦化測驗成為最佳的測驗選擇(陳新 豐,2005)。因此依目前科技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電腦發展和測驗運用的相結合是 不可抗拒及無法避免的趨勢(何榮桂,1997)。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測驗不僅是 與電腦結合而已,更與網路科技結合,除了電腦化測驗已經成為事實之外,邁向 網路線上測驗的時代更是未來測驗發展的趨勢(余民寧,2004)。Bunderson、Inouvy 和 Olsen 於 1989 年指出電腦測驗有四代的發展類型,其中現今最備受重視與討論 的為電腦化適性測驗。以下分述電腦適性測驗的意義、類型與相關理論。

(32)

壹、 電腦測驗的意義

電腦測驗根據其背後所持測驗理論基礎的不同,分成適性與非適性兩類。非 適性的電腦化測驗(Computer-Based Testing,簡稱為 CBT),主要還是以古典測驗 理論為依據,是一種將傳統紙筆測驗改成以電腦螢幕或網路當呈現介面,逐一或 全部呈現電腦輔助施測的方式,學生在作答時,只須使用鍵盤或滑鼠輸入即可,

作答完畢即可立即知道自己的得分和作答情況(余民寧,2004)。

結合試題反應理論的則是電腦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簡 稱為 CAT),是指考生藉由操作電腦進行測驗,而測驗題目的選擇則是依據考生的 能力來適性挑選(李茂能,2001)。在張俊欽(2005)的研究結果也指出,電腦化 適性測驗可以快速正確地分析學生在試題上的作答情形,並達成受試者能力值準 確的估計。因此這樣的測驗方式不僅符合經濟效益,且測驗結果精確、誤差最小。

目前適性測驗的發展,均使用不同的分支策略,作為彈性呈現不同難度試題 給不同能力程度的考生施測。這些不同的分支策略雖然在考生作答第一道試題 後,採用不同的分支策略呈現下一道試題給考生作答,但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 先從題庫中挑選一道難易適中的試題作為起始題,讓每位考生都作答,在作答完 畢之後,下一道應該呈現的試題是依據考生在上一道試題的作答結果來決定。這 個選題的過程會繼續下去,一直到事先預期施測的題數測完、達到可以容忍的最 小測量誤差、或題庫中已無適當的試題可以再呈現為止(Warm,1978)

貳、 電腦測驗發展的類型

依陳新豐(2004)電腦測驗四種類型整理如下:

第一代是電腦化測驗,基本上,此類測驗是將傳統的紙筆測驗題目改用電腦 來呈現,其試題內容同於紙筆測驗。

第二代是電腦化適性測驗,此類測驗結合試題反應理論及適性測驗的優點,

可針對不同能力和不同程度的考生及其不同的作答速度,在電腦上提供適合其能 力作答的適當難度的試題,以最少的題目達到精確估計考生能力的效能。

(33)

第三代是連續性測驗,類似電腦化適性測驗,同樣根據受試者前一題的表現 來決定往後的測驗流程,也就是將已量尺化題目參數的試題安排在課程中,以持 續而不干擾的方式,估計學生成就表現或學習剖面的動態改變歷程。基本上,連 續性測驗是將測驗融入於教學中,可使教學與測驗不再區別,也就是在測驗的過 程中,連續性測驗乃根據前一題的答題結果,來決定下一個教學內容。

第四代則是智慧性評量,是根據知識基礎及推論程序,結合人工智慧,利用 電腦提供智慧性的記分、受試者學習剖面的解釋、對結構複雜的答案精密計分,

自動化解釋個人能力的側面圖,並提供智慧型的建議,例如:針對個別差異情形,

了解學生是認字的困難導致閱讀文章有所困難,則應加強認字的基礎技能才能有 助閱讀理解。

本研究所採取的為第三代連續性測驗,內容是「適性測驗」的題目。陳新豐

(2002)指出適性測驗是根據受試者先前作答的經驗,再挑選適合受試者能力的 題目繼續施測,作答後立即評分,以利選擇下一題施測的題目,以此類推,直到 完成預定的終止標準為止。

適性測驗可分為二段式、金字塔式、彈性水準測驗及分層式適性測驗(王寶 墉,1995)。本研究所採取的為金字塔式適性測驗,意義如下(陳新豐,2002):

金字塔式測驗又稱分枝、多階段測驗,此種施測方式採固定分支方式,選題 方式以單一試題為選擇單位,如圖 2-1 中,位於金字塔尖端的題目(第 1 題)是難 度最中間者,受試者由該題開始作答,如果答對,接下來就答第 3 題(比第 1 題 難),反之,如果第 1 題答錯,那接下來就答第 2 題(比第 1 題簡單),答完第二 階段的題目之後,繼續用相同的分枝策略答其餘各階段的題目。舉例來說,一個 含括 55 題的測驗而言,每位受試者只需要答 10 題(吳裕益,1997)。金字塔測驗 是適性測驗中最常用且最受重視的一種彈性的測驗方式,因分支功能的不同又可 分為固定分支與變化分支,因此很受測驗學者的青睞。綜言之,在多種適性測驗 中,金字塔式測驗具有如下優點,包括:充分運用貝氏策略、便於新增鑑別力參 數及猜測參數和適用於團體測驗(王寶墉,1995)。

(34)

圖 2-1:金字塔式適性測驗示意圖

參、 電腦測驗相關理論

在電腦測驗最為相關的重要理論,便是「古典測驗理論」及「試題反應理論」,

茲說明整理如下:

一、 古典測驗理論

(一) 理論說明

古典測驗理論(Gulliksen,1987)是最早的測驗理論也是目前測驗學界使用與 流通最廣的理論依據。其主要是以真實分數模式為理論架構,依據弱勢假設(weak assumption)而來,其理論模式的發展已為時甚久,且具有相當的規模,所採用的 計算公式簡單明瞭、淺顯易懂,適用於大多數的教育與心理測驗資料,以及社會 科學資料的分析(余民寧,2004)。

第 1 題

第 2 題 第 3 題

第 4 題

第 7 題 第 9 題

第 5 題

第 8 題

第 6 題

第 10 題 階段 1

階段 2

階段 3

階段 4

答錯 答對

0.99 0.50 0.01

題目難度(P)

(35)

當某位受試者接受一份測驗的施測後,他在該測驗上的實得分數,即代表他 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在這些試題樣本上的能力。施測時當然會有許多因素會影響 受試者在測驗上的表現。因此即使在內容範圍相同但試題樣本不同的條件下,或 在不同的時間、主測者、與施測情境的條件下,受試者的表現可能都會不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在所有可能的施測情境下、在所有可能的不同時間範圍內、或盡 可能使用不同試題,來針對同一位受試者進行同樣的測驗多次,則我們就可以獲 得許多有關該受試者的實得分數。這些實得分數的平均數,即代表該受試者能力 的不偏估計值,該估計值即被定義為「真實分數」。

因此,所謂的真實分數模式,即是指一種直線關係的數學模式,用來表示任 何可以觀察到、測量到的實得分數皆由下列兩個部分所構成的一種數學函數關 係。這兩個部份分別是:一為觀察不到,但代表研究者真正想要去測量的潛在特 質部份,叫作「真實分數」;另一為觀察不到,且不代表潛在特質,卻是研究者想 要極力去避免或設法降低的部份,叫作「誤差分數」。這兩個部份合併構成任何一 個真實的測量值,且彼此之間具有並延伸出多種基本假設,能符合這些基本假設 的測量問題,即為真實分數模式所探討的範疇(余民寧,2004;Lord & Novick,

1968)。

根據古典測驗理論的假設,每位受試者都具有某種潛在特質,該潛在特質無 法單由一次測驗的實得分數來表示,必須由受試者在無數次測驗上所得的實得分 數,以其平均數來表示,該數值即為受試者所得的真實分數。真實分數並不受測 量次數的影響,它是代表長期測量結果永恆不變的部份。然而實際上,單獨一次 測量所得的實得分數,總會與真實分數間產生一段的差距,這段差距即為「誤差」。 若以數學公式來表示為 ,即觀察分數等於真實分數與誤差分數之和。古 典測驗理論即是建立在上述這種真實分數模式及其假設的基礎上,針對測驗資料 間的實證關係,進行有系統解釋的一門學問(余民寧,1992)。

陳新豐(2002)指出雖然古典測驗理論在心理與教育測驗上的應用已具有相 當的成效,但由於考生能力的不同及能力估計值會受試題的難度及鑑別度的影 響,因此在實施古典測驗理論時會有五個限制:

(36)

1. 試題的難度及鑑別度,受限於樣本的依賴 2. 必須依賴平行測驗來比較不同受試者的能力 3. 要建構平行測驗實有困難

4. 試題訊息缺乏

5. 測驗誤差同質的假設並不適切

由此可見,古典測驗理論的缺失很多,也無法有效地處理測驗的設計及能力 評估的問題,而為了克服古典測驗理論的眾多問題,遂有「試題反應理論」的產 生。

(二) 試題難度的計算

一個題庫的良窳,取決於其試題的品質,而一個試題的好壞會有其量化的分 析,也就是試題難度與鑑別度的計算(高啟洲,2005)。余民寧(2004)提到難度 指標的分析主要以答對百分比法最為簡單實用,而本研究所使用的 Tester 2.0 軟體 也是採用此方法來計算難度指標。

在全體學生當中,答對每道試題的人數佔總人數的百分比值,稱為答對百分 比法。而所得的百分比值就是這道試題的「難度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余民寧,

2004):

%

×100 N

P

i

R

i

其中,

P

i為第 i 個試題的難度指標,

R

i為答對第 i 個試題的人數,N 為總人 數。P 值的指標是介於 0 到 1 之間,一般而言,P 值越大,即表示該試題越容易,

越多數的學生對於該試題都是答對的;反之,P 值越小,即表示該試題越困難,越 少數的學生答對該試題。

(三) 試題鑑別度的計算

鑑別度指標的高低,能表示該試題對於區別學生能力高低的準確力。試題鑑 別度的分析方法,也有兩種,主要還是以本研究所使用的 Tester 2.0 軟體進行的內

(37)

P P

D

i iH iL

i=1, 2, …, n

其中,

D

i是表示第 i 個試題的鑑別度指標,

P

iH

P

iL則分別表示高、低分

組的人在第 i 個試題上答對人數百分比值。一般來說,試題的 D 值=0,代表此試 題無鑑別力,而試題的 D 值≥ 0.20,則表示該試題具有較佳的鑑別力(林妙香,

2000)。

二、 試題反應理論

試題反應理論(IRT)在測驗的情境之下,可以藉由受試者特質的了解而達到 預測或解釋受試者的能力。試題反應理論認為,受試者與特質之間存有關係,受 試者經由測驗試題表現出其特質或能力,而潛在特質或能力亦透過測驗試題而表 達出來。因為此種關係是一種數學函數的關係,所以試題反應模式也是一種數學 模式(陳新豐,2002;Hambleton & Swaminathan,1985;Van Der Linden & Glas,

2000)。

陳新豐(2002)說明試題反應理論就是把受試能力與試題難度、鑑別度及猜 測等參數間的關係以數學符號來表示。試題反應理論的假定是屬於強假定,古典 測驗理論則是弱假定,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雖然在試題反應理論中的測驗資料很 難完全符合單向度的假定,但試題反應理論允許某種程度的違反假定,因此具有 很大的優勢,以下就試題反應理論所符合的理論整理如下:

(一) 單向度

試題反應理論符合單向度的標準,根據此理論而產出的試題能集中在鑑定某 一種特定的能力。

(二) 局部獨立

試題反應理論同時也假定受試者對某一個試題作答的好與壞,並不會受其它 試題的影響。

(38)

(三) 試題特徵曲線

試題的特徵曲線即是該題答對機率對受試者能力的迴歸線。而此條曲線只跟 受試者的能力高低有關,對於受試者是否成常態分布並不構成影響,此種不變性 也是試題反應理論的一大特色。

(四) 答題速度

在試題反應理論下,受試者在答題時並沒有時間的限制,所以受試者沒有作 答的題目是代表他不會而不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作答。

試題反應理論近來普遍受到重視與運用,不僅適用於精熟式適性測驗,也適 用於適性成就測驗或人格測驗。具有三大特色如下(李茂能,2001):

(一) 依據不同的能力使用不同的估計標準誤

(二) 難度估計值與能力使用共同量尺

(三) 參數估計值具有不變性

另外,由研習資訊的期刊中,余民寧教授整理出對試題反應理論的發展有實 際貢獻的代表性作者和著作如表 2-1 所示:

(39)

表 2-1:對試題反應理論發展有實際貢獻的代表性作者和著作 作者(年代) 代表作及其貢獻

Tucker(1946) 第一位提出試題特徵曲線概念的人。

Lord(1952)

第一位導出兩個參數常態肩形模式的參數 估計公式,並考慮試題反應理論應用性的 人。

Rasch(1960)

試題反應理論中 Rasch 模式的創始者,影響 深遠。

Lord & Novick(1968)

第一本介紹古典與當代測驗理論模式的經 典作品,引發學者對「潛在特質」概念的重 視與研究。

Wright

&Panchapakesan (1969)

Samejima(1969)

美國地區第一篇介紹 Rasch 模式的參數估 計法,並發展有名的 BICAL 電腦程式的代 表作品。

她的一系列作品描述新的試題反應模式及 其應用,其中包含處理多分法與連續性資料 的模式,甚至擴展到多向度的試題反應模 式,為一艱澀難懂的重要著作。

Bock(1972) 提供許多估計模式參數的新概念。

Andersen(1973) 歐洲地區談論測驗模式的重要著作。

1976

Lord 等人創作第一版有名的電腦程式:

LOGIST。

1977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第四季 出版一冊專門探討試題反應理論的專輯。

Baker(1977)

第一篇評論試題反應模式參數估計法的文 獻探討。

Wright & Stone(1979)

第一本描述各種 Rasch 模式理論及其應用 的專書。

Lord(1980)

第一本以試題反應理論命名的專書,是當代 測驗理論發展的里程碑。

Weiss(1980)

第一本編輯成的論文輯,專談試題反應理論 的實際應用課題——電腦化適性測驗。

(續下頁)

(40)

(續表 2-1)

Andersen(1980)

對測量模式參數估計法有貢獻的方法學專 論。

Bock & Aitkin(1981)

提出邊緣的最大近似值估計法——EM 估 計程序,對參數估計法的改進貢獻不少。

Masters(1982)

第一位發表部份知識計分模式,對改進 Likert 式評定量表的計分與次序反應資料的 計分貢獻不小。

Wright &

Masters(1982)

闡述 Rasch 模式的各種模式成員,證明皆與 部份計分模式相通,對 Likert 式評定量表與 次序反應資料的計分方式改進不少。

Mislevy &

Bock(1982) 發表另一有名的電腦程式:BILOG。

1982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第四季 出版一冊專門探討試題反應理論及其應用 的進階專輯。

Wainer

& Messick(1983)

編輯而成的論文集,以表揚 Lord 一生對試 題反應理論的貢獻,並兼論該理論的應用與 未來。

Weiss(1983)

編輯而成的論文集,專談試題反應理論的應 用與未來,並介紹它在電腦化適性測驗上的 應用。

Hambleton(1983)

編輯而成的論文集,專談試題反應理論的模 式與應用。

Hulin, Drasgow, &

Parsons(1983)

為一本試題反應理論的教科書,增加對「適 合度測量」概念的說明與應用。

Embretson(1985)

編輯而成的論文集,專談試題反應理論的未 來發展。

Baker(1985)

為一本導論性的試題反應理論教科書,專為 沒有數學訓練基礎的讀者而作,並附有 CAI 的電腦教學磁片。

Hambleton &

Swaminathan(1985) 為一本進階的試題反應理論教科書。

(續下頁)

(41)

(續表 2-1)

Crocker &

Algina(1986)

談論與比較古典與當代測驗理論的導論性 教科書。

Wainer &

Braun(1988)

專談有關效度方面的論文集,也談試題反應 理論在效度上的應用。

Linn(1989)

負責主編第三版的「教育測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其中增加一章專門介紹並評 論試題反應理論。

Freedle(1990)

專談人工智慧及其在當代測驗理論上應用 之論文集。

Suen(1990) 介紹各種測驗理論方面的教科書。

Wainer 等人(1990)

專談電腦化適性測驗方面的入門書,也談試 題反應理論在電腦化適性測驗上的應用。

Hambleton, Swaminathan,

& Rogers(1991)

試題反應理論方面的入門書,適用於非數學 主修的初學者閱讀。

由此表的發展趨勢來看,試題反應理論將取代古典測驗理論是指日可待的事 情, Sands, Waters & McBride 於 1997 年還曾提出電腦化適性測驗是主要未來發展 的方向。首先是新題型的發展;其次是動態的題目參數估計;再來是線上題庫的 等化;最後,則為多向度的適性測驗。因此電腦與試題反應理論所結合的電腦化 適性測驗無疑是未來測驗發展的趨勢。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六節,依次說明「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設計」、「研究工 具」、「資料分析」等六方面。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首先針對「成語的探究」、「目前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國小成語教 學的相關研究」及「電腦測驗的相關研究」等作文獻方面的探討,來作為開發測 驗的重要基礎。同時利用 Tester 2.0 的分析來做成語題目預試的難度與鑑別度的計 算分析。接著再根據分析後的結果,將題目排列成金字塔式的適性排列,並開始 著手測驗介面的設計。測驗介面的開發工作分為「測驗的設計」、「測驗的建置」、

「測驗的測試」及「測驗的修正」等,在此期間,測驗的開發會與專家諮詢討論 作不斷的修正以趨完成。測驗開發完成後會由專家及使用者來作測驗的效能及滿 意度的評估,以檢驗測驗的適切性。最後,並根據研究結果來完成本研究的論文 報告。綜上所述,本研究之架構圖,如圖 3-1 所示。

(43)

圖 3-1: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抽取高雄縣五所國民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童,進行成語 電腦適性測驗的施測。抽取後的學校及人數如下:

第一間為「高雄縣鳳山市文山國民小學人文藝術暨雙語實驗學校」五年三班 32 人、六年二班 31 人;第二間為「高雄縣中山國民小學」五年四班 34 人、六年 四班 35 人;第三間為「高雄縣後庄國民小學」五年三班 31 人、六年三班 29 人;

第四間為「高雄縣五甲國民小學」五年一班 25 人;六年四班 21 人;第五間為「高 雄縣金潭國民小學」五年一班 23 人、六年二班 23 人,總計十個班級,共 284 名 學生。

文獻探討

成語的探究

電腦測驗的相關研究 國小成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目前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

成語題目預試

測驗設計 測驗建置 測驗測試 測驗修正

效能與滿意度評估 論文報告 專家諮詢

測驗開發 測驗效能 專家評估 使用者評估

Tester 2.0 分析

數據

圖 2-1:金字塔式適性測驗示意圖  參、  電腦測驗相關理論  在電腦測驗最為相關的重要理論,便是「古典測驗理論」及「試題反應理論」, 茲說明整理如下:  一、    古典測驗理論  (一)    理論說明  古典測驗理論(Gulliksen,1987)是最早的測驗理論也是目前測驗學界使用與 流通最廣的理論依據。其主要是以真實分數模式為理論架構,依據弱勢假設(weak  assumption)而來,其理論模式的發展已為時甚久,且具有相當的規模,所採用的 計算公式簡單明瞭、淺顯易懂,適用於大多數的教育與心理
表 2-1:對試題反應理論發展有實際貢獻的代表性作者和著作  作者(年代)  代表作及其貢獻  Tucker(1946)   第一位提出試題特徵曲線概念的人。    Lord(1952)   第一位導出兩個參數常態肩形模式的參數估計公式,並考慮試題反應理論應用性的人。    Rasch(1960)   試題反應理論中 Rasch 模式的創始者,影響深遠。
圖 3-1: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抽取高雄縣五所國民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童,進行成語 電腦適性測驗的施測。抽取後的學校及人數如下:  第一間為「高雄縣鳳山市文山國民小學人文藝術暨雙語實驗學校」五年三班 32 人、六年二班 31 人;第二間為「高雄縣中山國民小學」五年四班 34 人、六年 四班 35 人;第三間為「高雄縣後庄國民小學」五年三班 31 人、六年三班 29 人; 第四間為「高雄縣五甲國民小學」五年一班 25 人;六年四班 21 人;第五間為「高 雄縣金潭國民小學」五年
表 4-3:正式施測題庫按難易度排列及編號表  難度  鑑別度  題目  編號  0.92 0.65  (4)指高興得過了頭,轉而招致悲傷的事出現○1苦中作樂○2生不如死○3悲從中來○4樂極 生悲  Q1  0.85 0.71  (4)百貨公司開幕,大把大把的紅包從屋頂灑下來,真是「□□□□」呀!○1禍從天降○2 天旋地轉○3 異想天開○4 喜從天降  Q2  0.83 0.41  (3)看他們夫婦兩人含情脈脈、 「□□□□」的樣子,有多幸福啊!○1心血來潮○2心如止 水○3 心心相印○4 心安理得  Q3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study found: (一) comparing with the pupils of other grades, the pupils in pupils of sixth grade in Yang-Guang Elementary School emphasized on the growth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case study are two eighth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ath game is designed to assist in teaching volume four, chap- ter one of grade eight

Th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three number and operation problem-posing curriculum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