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 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 之相關研究"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程鈺雄 博士 指導教授:王明雯 博士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 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陳乃綺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 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陳乃綺 撰 指導教授:程鈺雄 博士 指導教授:王明雯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一年八月

(4)
(5)
(6)

謝 誌

歷經三個夏天,我終於也可以為自己的論文寫謝誌了。

首先要感謝我的兩位指導教授,第一位是程鈺雄老師,從小論文的撰寫開始,到正 式論文的完成,程老師在百忙之中總不忘關心我的進度,定期用電話與 e-mail 聯繫,親 切地提醒我要注意時程,並耐心地為我解惑。最讓我感動的一次是程老師到臺北開會,

還撥空在松山機場指導我的論文。如果沒有程老師的鼓勵與鞭策,我可能無法準時畢業。

第二位是王明雯老師,王老師的口吻總是不疾不徐,細心地指出在我的研究中,關於人 的心理方面該注意哪些層面。另外要感謝我的口試委員李永昌教授,自高雄遠道而來,

給我嚴謹的回饋,讓我的論文程度更加提升。

接下來要感謝三年來指導我的所有老師,包括導師莊佩芬老師、溫雅惠老師、魏俊 華老師、王明泉老師、熊同鑫老師及李偉俊老師,因為有老師們多元豐富的上課內容,

及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無論是在學業進修或是教學技巧上都能有所收穫。其中特別感 謝美麗與智慧兼具的佩芬老師為我的人生打開新的視野。

感謝陪伴我三年的同學們,尤其是「同居」三個暑假的室友繡霞,雖然我們幾乎完 全相反,卻又如此合拍,我曾開玩笑說,繡霞簡直就像我「失落的一角」。也感謝活力四 射的佳蓉,為平凡的住宿生活增添許多趣味的回憶。

感謝為我發問卷的好朋友們,因為有你們的鼎力協助,我才能順利收集到統計數據。

最後要感謝我的爸媽,總是用滿滿的愛與包容支持著我。

給生命中所有幫助過我的人──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乃綺 2012 年 8 月於臺東

(7)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 之相關研究

陳乃綺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在職專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地區未婚男女的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之相關情 形。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居住於臺北地區之未婚男女進行立意 抽樣,抽出 313 份有效樣本。將問卷資料以 SPSS 進行描述性統計、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其重要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中的游移手段、執守奉獻、肉體感官、

浪漫表達向度上達顯著差異。

二、不同經濟能力之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中的不安佔有向度上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父母婚姻現況之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中的游移手段向度上達顯著 差異。

四、不同戀愛次數之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中的游移手段、肉體感官向度上 達顯著差異。

五、不同感情現況之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中的游移手段、悲觀保留、真情 投入、婚姻目的、肉體感官向度上達顯著差異。

六、不同教育程度之未婚男女婚姻態度達顯著差異。

七、未婚男女之愛情風格中,真情投入、婚姻目的、不安佔有、浪漫表達 向度與婚姻態度皆達顯著水準之正相關;游移手段、悲觀保留向度與 婚姻態度則達顯著水準之負相關。

關鍵詞:未婚男女、愛情風格、婚姻態度

(8)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ve Style and Marital Attitude of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in Taipei Area

Nai-Chi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style and marital attitude of the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in Taipei area. Non-random convenient sampling was used in this study with 313 eligible questionnaires from Taipei Area. All statistic data were computed by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SPS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re utiliz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between factor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

1. Men and women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ame-like” style,

“Dedicate” style, “Phisycal” style and “Romantic” style.

2. People with different financial capacity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sessive” style.

3. People with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of parent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ame-like” style.

4. People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of love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ame-like” style and“Physical” style.

5. People with different love statu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ame-like” style, “Pessimistic” style, “Immersive” style,

“Marriage-intended” style and “Phisycal” style.

6. Peopl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rital attitude.

7.“Immersive” style, “Marriage-intended” style, “Possessive” style and

“Romantic” style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rital attitude; “Game-like”

style and “Pessimistic” style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arital attitude.

Keywords: Unmarried, Love Style, Marital Attitude

(9)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待答問題……… 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愛情風格及其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婚姻態度及其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愛情風格、婚姻態度彼此間之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3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個人背景變項與愛情風格之差異分析與比較……… 35

第二節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個人背景變項與婚姻態度之差異分析與比較……… 61

第三節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之相關分析………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75

英文部分……… 79

附錄 附錄一 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問卷……… 81

附錄二 量表使用同意函……… 85

(10)

表 次

表 2-1-1 Lee 的愛情色彩內涵與形態……… 7

表 2-1-2 Sternberg 愛情三角理論中愛的形態、成分與內涵……… 7

表 2-1-3 卓紋君的臺灣人愛情風格內涵與形態……… 8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婚姻定義」一覽表……… 13

表 3-3-1 樣本的基本資料統計……… 25

表 3-4-1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 29

表 3-4-2 婚姻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 30

表 3-4-3 婚姻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 31

表 3-4-4 婚姻態度量表之信度、效度……… 32

表 4-1-1 不同性別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 t 考驗摘要表……… 37

表 4-1-2 不同年齡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0

表 4-1-3 不同教育程度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3

表 4-1-4 不同經濟能力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6

表 4-1-5 不同父母婚姻現況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 4-1-6 不同父母互動關係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表 4-1-7 不同戀愛次數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 4-1-8 不同感情現況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 4-2-1 不同性別在婚姻態度之 t 考驗摘要表……… 62

表 4-2-2 不同年齡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 4-2-3 不同教育程度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2-4 不同經濟能力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2-5 不同父母婚姻現況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 4-2-6 不同父母互動關係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4-2-7 不同戀愛次數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 4-2-8 不同感情現況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 4-3-1 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的相關情形……… 68

(11)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4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未婚男女愛情風格、婚姻態度的問卷調查,以瞭解未婚男女愛情風 格與婚姻態度之間的相關情況,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本章共分五節,將依序說明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名詞解釋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007 年,日本趨勢劇「ホタルノヒカリ」(中譯:魚干女又怎樣)具體塑造了 27 歲未婚女主角雨宮螢「魚干女」的形象,在日本及臺灣播出後,均引起廣大迴響。所謂

「魚干女」(日文為「干物女」)意指在下班之後慣於在家享受個人生活,對談戀愛提不 起勁的年輕女性。這一個流行的新名詞,也被收錄進日本的雅虎(Yahoo!)辭典中。

2009 年,臺灣偶像劇「敗犬女王」描述 32 歲未婚女主角單無雙追求幸福的故事,

更是掀起一陣收視風潮,引發許多討論。「敗犬」是日本人對過適婚年齡而未婚女性的 貶稱,他們認為,美麗又能幹的女人,只要過了適婚年齡還是單身,就是一隻敗犬;帄 庸又無能的女人,只要結婚生子,就是一隻勝犬。以結婚與否來斷定人生的勝負,暗示 著女人的幸福取決於結婚的價值觀(酒井順子,2006)。

除了「魚干女」和「敗犬」,反映出現代女性在戀愛與婚姻之間的迷惘,由日本女 作家深澤真紀在 2006 年所創的新名詞「草食男」──意指日本 30 歲以下的男性,因在 衣食無虞的時代成長,養成了對工作、戀愛,甚至是人生都顯得不積極的被動態度,看 起來就像一隻只顧低頭吃草,無視身旁景物變化的「草食動物」(祝康偉,2009;陳建 中,2011),也成為媒體競相報導的題材,並在臺灣和中國大陸引發高度關注。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1)發布的《性別圖像》,2009 年國內 15 歲以上女性人口 有偶率為 51.7%,較十年前減少 5.5 個百分點,並較男性有偶率 53.0%為低;女性未婚 比率由 30.3%增至 31.6%,男性則為 38.0%,與十年前相當。另,行政院主計處(2010)

的《性別圖像》則指出,隨著婚姻價值觀改變、女性勞動力提高及經濟獨立影響,35 到 44 歲女性的未婚比例從 1998 年之 8.4%逐年遞增為 2008 年之 15.8%;另因女性傾向 選擇年紀較長與社經地位較高或相當之男性為配偶,導致 35 到 44 歲男性未婚比率高於 女性約 5 個百分點。

教育部(2010)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副教授與世新大學民調中心進行之「國

(13)

人之婚姻態度及對婚姻教育之需求全國民意調查」結果也顯示,雖然有 75%的民眾認為

「結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但僅有 58%民眾認為「結婚比單身好」,48%民眾 認同「已婚的人比沒有結婚的人快樂」,且對婚姻的看法與學習需求存在性別與世代的 差異。

在現今社會,愛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談到的話題,電視黃金時段八點檔以錯綜複雜 的愛情為主軸;報紙以頭版、巨幅版面、聳動的標題來渲染名人的愛情事件;流行歌曲 的內容也幾乎千篇一律與愛情有關(沈利君,2002)。然而,在媒體不斷以愛情為主打 話題,強調愛情的美好,為愛情包裝上浪漫、唯美的印象,「有情人終成眷屬」卻不是 未婚男女理所當然的結果。未婚人口不斷增加的現象,背後隱藏了多少對美滿愛情的憧 憬、對婚姻價值的考量、甚或是對人生得失的權衡,使同為未婚者的我燃起進行研究的 興趣,當今未婚男女對於愛情與婚姻的態度為何,影響未婚男女婚姻態度存在著哪些可 能因素,未婚比例增高現象又引發哪些議題,我希望能藉此研究,讓未婚男女正視這個 關乎自己生涯的議題,並提供研究結果予社會大眾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未婚男女的愛情風格。

二、瞭解未婚男女的婚姻態度。

三、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未婚男女的愛情風格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未婚男女的婚姻態度差異情形。

五、探討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彼此相關情形。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學術研 究,以及實務工作者之參考。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未婚男女的愛情風格是否不同?

二、未婚男女的婚姻態度是否不同?

(14)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未婚男女的愛情風格是否不同?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未婚男女的婚姻態度是否不同?

五、探討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關係如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提及的重要名詞,加以界定說明:

一、未婚男女

本研究所指「未婚男女」範圍界定為二十歲以上,未滿四十歲,且從未有法定效力 婚約之男性及女性(不包括喪偶、離婚、同性戀者)。

二、愛情風格

此一用語為加拿大學者 John Alan Lee(1973, 1977)所提出,他將愛情分為六種主 要與次要的風格型態(love styles)。Lee 愛情風格的分類後來被 Hendrick 夫婦等人(1986, 1989, 1990)加以研究與發揚,在他們的研究中,愛情風格即是愛情態度。卓紋君(2004)

認為「愛情風格」涵蓋個人在愛情經驗中的想法、情緒與行為。本研究以受試者在卓紋 君(2011)編修之「臺灣人愛情風格量表─大學生版」所測得的分數為操作型定義。該 量表將愛情風格分為八個層面,分別是游移手段型、執守奉獻型、悲觀保留型、真情投 入型、婚姻目的型、不安佔有型、肉體感官型與浪漫表達型;依照八種風格的分測驗的 最高得分,作為主要愛情風格分類的原則。

三、婚姻態度

婚姻指的是一種社會規範,是兩人在感情上及法律上的承諾,使他們分享情緒、身 體親密、不同任務,以及經濟資源,是一種包含多層面的制度(Olson, & DeFrain, 1994)。 Myers(1993)將態度定義為「對某物或某人的一種喜歡與不喜歡的評價性反應,它在 人們的信念、情感及傾向性行為中表現出來」,並進一步分析構成態度的三個維度:情 感、行為意向及認知(引自時蓉華,1996)。

本研究所指「婚姻態度」為個人對婚姻的評價性反應,包含內在認知、情感及行為 傾向。在認知層面上指的是「婚姻的長久性」與「婚姻的必要性」,在情感層面上指的

(15)

是「對婚姻的感受」,在行為傾向層面上指的是「對結婚的意向」。本研究以受試者在研 究者編製之「婚姻態度量表」所測得的分數為操作型定義。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對婚姻的 認同程度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對婚姻的認同程度越低。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地區(包括臺北市行政區及新北市行政區)二十歲以上,未滿四 十歲,且從未結婚之男女,因此,研究結果適用於同一性質之群體,亦無法推論到其他 縣市的狀況。同時,本研究受限於人力、時間、經濟等因素,研究樣本無法隨機抽樣,

樣本代表性有所限制。

二、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採自陳式量表為測量工具,受試者回答時可能有所保 留,或受個人認知、情緒、態度等主觀因素影響,更可能以社會期許方向作答,因此,

在研究結果上可能有誤差存在。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因時間、人力、經費等因素,僅能以文獻探討與統計量化的數據進行研究結 果的解釋與討論。若能另外加入深度訪談法,則可更進一步探討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 姻態度的現況。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尌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之文獻進行探討,藉以形成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建 立實徵研究架構之依據。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愛情風格及其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婚 姻態度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愛情風格、婚姻態度彼此間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愛情風格及其相關研究

一、愛情的意義與內涵

當兩個人很親密地在一起,且達到某種程度,則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可能尌是「愛」

了(Gleitman, 1997)。自古以來,總是受到文人雅士歌頌的愛情,是一種情緒反應、一 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一種奇妙的心靈狀況。愛情始終是人們傳唱的經典主題,受到永恆 的關注,也最容易創造流行(洪禎璐,2006)。

根據Maslow(1954, 1970)提出的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模式,愛與歸屬需 求是人類於基本動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後,首要追求的動機(引自王震武、林文 瑛、林烘煜、張郁雯與陳學志,2008)。Baumeister和Leary(1996)也指出,歸屬的需 求是人類的基本動機(引自Brehm, Kassin, & Fein, 2006)。此外,Erikson(1963)所建 立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指出個體的發展過程分成 八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有其重要的發展危機,促使個體調適自我,使人格進一步發展

(引自張春興,2007)。個體在成年期的發展重點,便是親密與孤立(intimacy vs.

isolation),此階段中,個體必頇建立人際網絡,並完成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任務(引 自王震武等,2008)。

Heider(1958)認為,「愛」(love)尌是強烈的「喜歡」(liking),「愛」和「喜 歡」只有強度上的差別,未討論到兩者本質上的差異(引自Rubin, 1970)。Rubin則先 於1970年指出「愛情是一種人際態度」(love is an attitude),再於1974年進一步說明愛 情的內涵包括:依附、關心及親密感(引自卓紋君,2000),將愛情納入社會心理學的 範疇,開始以一般的測量方法研究愛情。

二、愛情的相關理論

英國詩人 Browning(1850/2012)曾寫道:「我如何愛他?讓我數一數有哪些方式。」

(17)

自從心理學界開始研究愛情開始,關於愛情的理論多得不勝枚舉。

Rubin(1970)分析愛情由三種成分組成:「締盟與依賴的需求」(an 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幫助對方的傾向」(a predisposition to help)及「排他與獨佔的取向」

(an orientation of 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並設計量表以測量愛情(love)與喜歡

(liking)的差別。

Fromm(1974)認為愛是一種能力,因此可以被教導與培養。愛的四個基本元素包 括:關心(care)、責任(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與知識(knowledge)。

Hatfield 與 Walster(1978)將愛分成二大類,一為羅曼蒂克的愛(romantic love), 一為相伴的愛(companionate love)(引自卓紋君,2004)。羅曼蒂克的愛主要是熱情的、

狂野的情緒激發,戀人「墜入愛河」、「意亂情迷」,以及「不可自拔」;而情緒的浮動階 段過去後,羅曼蒂克的愛轉變為相伴的愛,是對與自己生活深深糾纏在一起的人的溫和 感情(Gleitman, 1997)。

Hegi 與 Bergner(2010)的研究則發現,愛情是一可定義、可測量的概念,在愛的 四種型態(浪漫之愛、親子之愛、陪伴之愛與利他之愛)中能提出共同的特質,即是「為 了個己的福祉所做的投資」。

國內外較廣為人知的愛情分類架構有:Lee 的愛情色彩(colors of love)理論、

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以及卓紋君的臺灣人愛情風格理 論。

如表 2-1-1,Lee(1973, 1977)的愛情色彩理論,採用拉丁語為不同種類的愛情命 名。他指出愛有三種主要形態(primary types):情慾之愛(eros)、遊戲之愛(ludus)

與友伴之愛(storge),並認為此三種主要形態如同色彩的三原色一般,可以互相混合而 形成三種愛的次要形態(secondary types),分別為佔有之愛(mania)、現實之愛(pragma)

及奉獻之愛(agape)(引自 Brehm, Kassin, & Fein, 2006;沈利君,2002;吳昭儀,2004)。

Hendrick 與 Hendrick(1986)應用 Lee 的愛情理論,設計量表來測量大學生的愛情 態度,結果證實愛情關係中確實包含這六種愛情形態。

(18)

表 2-1-1

Lee(1973, 1977)的愛情色彩內涵與形態

愛情色彩風格 內涵與形態

情慾之愛

(eros)

是最容易發生一見鍾情的愛情。此類型的人注重外表帶來 的吸引力,會將狂熱表現在生理反應上,對性十分渴求。

遊戲之愛

(ludus)

此類型的人將愛情當作遊戲,害怕被單一對象束縛,享受 自由自在的感覺。愛情關係中,只有愉悅而缺少承諾。

友伴之愛

(storge)

是以朋友為基礎的愛情關係。愛情形態如細水長流,較像 朋友關係的深入延續。承諾根固於情感中。

佔有之愛

(mania)

是情慾之愛與遊戲之愛的結合。此類型的人極度缺乏安全 感,有濃烈的情感表現及想要佔有情人一切的控制欲。

現實之愛

(pragma)

是友伴之愛與遊戲之愛的結合。此類型的人以理性選擇伴 侶,在衡量對方的社經地位條件後才可能與之交往。

奉獻之愛

(agape)

是情慾之愛與友伴之愛的結合。此類型的人為了使愛情有 所進展,希望對方快樂,願意有所退讓甚至自我犧牲。

資料來源:引自 Brehm, Kassin, & Fein, 2006;沈利君,2002;吳昭儀,2004。

如表 2-1-2,Sternberg(1986)的愛情三角理論依照三個成分來分析愛:親密

(intimacy)、熱情(passion)與承諾(commitment),由此三種成分構成的不同組合,

可分出愛的八種形態:美滿的愛(consummate love)、痴迷的愛(fatuous love)、相伴的 愛(companionate love)、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空洞的愛(empty love)、意亂情迷

(infatuation)、喜歡(liking)以及無愛(non-love)(引自 Gleitman, 1997;Sternberg, 2001;

沈利君,2002)。

表 2-1-2

Sternberg(1986)愛情三角理論中愛的形態、成分與內涵

形態 成分

親密 熱情 承諾 內涵

美滿的愛 + + + 眾人夢寐以求的完美愛情。

痴迷的愛 - + + 因缺乏親密成份所帶來的穩定性,而使激情 易於消退,造成關係不太可能持久。

相伴的愛 + - + 是細水長流、有承諾的感情,較少轟轟烈烈 的感受。

(續下頁)

(19)

形態 成分

親密 熱情 承諾 內涵

浪漫的愛 + + - 雙方除了因為外表而互相吸引,也心心相 印,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般。

空洞的愛 - - + 決定要愛對方,並為此許下承諾,這樣的愛 形同虛有。

意亂情迷 - + - 屬於單相思、一見鍾情或理想化的愛情,容 易褪色、消失,或有負面影響。

喜歡 + - - 一般友誼所呈現的親近及熱誠相待的感受。

無愛 - - - 社會上無深入情誼的泛泛之交關係。

資料來源:引自 Gleitman, 1997;Sternberg, 2001;沈利君,2002。

註:+代表包含此成份 -代表不包含此成分

如表 2-1-3,卓紋君(2004)則以 Lee 的愛情色彩風格論為基礎,發展探討臺灣人 愛情風格的量表,歸納出八種愛情風格:犧牲奉獻型、執著佔有型、悲觀保留型、真情 投入型、游移手段型、肉體感官型、婚姻目的型與浪漫表達型。

表 2-1-3

卓紋君(2004)的臺灣人愛情風格內涵與形態

愛情風格 內涵與形態

犧牲奉獻型 此類型的人有全然奉獻與付出的心態,會犧牲個人的需求來保 有感情、滿足對方或承擔責任。

執著佔有型 此類型的人用情專注,對感情有明顯的獨佔心態,希望全然擁 有對方,無法承受失去對方的不安。

悲觀保留型 此類型的人抱持不敢也不願投入太多感情於愛情中的心態,不 相信愛情的恆久性,在情感關係中有所保留。

真情投入型 此類型的人相信愛情可以克服萬難,也強調彼此包容、互相支 持的帄等關係。感情專一而長久。

游移手段型 此類型的人以快樂為愛情的原則,隨時會有替補對象以追求愛 情新鮮感或填滿空虛。

肉體感官型 此類型的人以感官享樂為主,注重透過肉體關係來感受親密與 愛意。愛情表現無法顧及他人感受。

婚姻目的型 此類型的人有傳統的家庭觀念,認為愛情的最終目標是婚姻,

兩性交往以結婚及未來的現實條件做為考量。

(續下頁)

(20)

愛情風格 內涵與形態

浪漫表達型 此類型的人認為製造驚喜與浪漫是維持愛情的重要元素,會主 動且積極用言語或實際行動傳遞愛,使對方欣喜。

資料來源:卓紋君(2004)。臺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6,

71-117。

三、愛情風格的相關研究

「風格」的定義是最複雜、最難表述的科學定義之一。「風格」一詞在古代拉丁文 裡寫做「stylus」,最初屬修辭學範疇,具有「作家寫作筆法」和「作品的特殊格調」等 含義。在古希臘語裡,以「stylos」表示風格,英語及法語以「style」表示風格、作風,

是指某種藝術所獨具的表現方式(張德明,1995)。

由於愛情逐漸成為心理學界關注之議題,愛情觀的相關研究也為數不少。本研究界 定「愛情觀」、「愛情態度」與「愛情風格」,皆意指個體對所知覺的愛情各種面貌或愛 情經驗,產生的想法、情緒與行為,並整理與我國社會相關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愛情風格與民族性

張老師中心於 1980 年代進行之愛情觀調查,結果指出我國社會中青年男女的愛情 著重於傳統擇偶條件的滿足,再加上一些西方羅曼蒂克的情調。國人的愛情以「安全穩 固的未來藍圖」為核心,而不像西方人以「親密」為核心(引自卓紋君,2000, 2004)。

王慶福、張德榮與林幸台(1995)調查我國大學生的愛情態度,其研究歸納整理我 國大學生常見的愛情態度有五種:(1)浪漫憧憬:將愛情與異性理想化,缺乏實質的交 往經驗,常處於不由自主的強烈情緒中而心神不寧。(2)追逐遊戲:享受愛情追逐過程 中的樂趣,不願給予承諾。(3)友伴照顧:分享彼此內心感受,相互扶持鼓勵。(4)現實 條件:以安全穩固的未來藍圖為核心,一方面依據傳統擇偶條件來選定戀愛對象,另一 方面則以長期的了解相處來檢核對方是否符合自己設定的條件,才決定是否與對方談戀 愛、論婚嫁。(5)犧牲付出:只有付出、不求回報的情操,只要真心相愛,尌可克服一 切困難(引自沈利君,2002)。

(二)愛情風格與性別

王慶福等(1995)對大學生愛情類型進行探討,指出男性比女性更傾向於「奉獻之

(21)

愛」、「情慾之愛」與「遊戲之愛」,且男性對愛情比女性更為羅曼蒂克;而女性則偏向 於「現實之愛」與「友伴之愛」。

卓紋君(2000)以大專學生為對象進行之調查發現,在兩性交往的條件或考慮因素 中,男性多半提及女性的相貌,而女性較在乎的是男性的身高及體格。雙方均普遍提到 的是:感覺親切、好相處或體貼等外顯的表現或行為氣質。

沈利君(2002)針對臺北縣市國中學生進行之愛情態度研究,指出男性的「情慾之 愛」及「奉獻之愛」皆顯著高於女性。

李怡玲(2002)的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研究也指出,男性的「情慾之愛」、

「佔有之愛」與「奉獻之愛」皆顯著高於女性。

卓紋君(2004)的愛情風格研究顯示,臺灣男性在「犧牲奉獻型」、「真情投入型」、

「游移手段型」、「肉體感官型」的帄均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女性僅在「悲觀保留型」的 帄均得分顯著高於男性。在性別角色方面,女性化者在「執著佔有型」的帄均得分上顯 著地稍高於兩性化者,其餘未見顯著不同。

呂靜宜(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以性別差異來看,男大學生較傾向「情慾之愛」、

「遊戲之愛」與「奉獻之愛」,而女大學生較傾向於「友伴之愛」與「現實之愛」。 李倍恩(2009)針對臺東縣國中教師愛情風格進行之研究,發現男性在「犧牲奉獻 型」、「執著佔有型」、「游移手段型」、「肉體感官型」的分數均較女性為高。而年齡、手 足關係、戀愛次數、感情狀況、婚姻狀況、寂寞感等變項,也各與愛情風格有著不同程 度的關聯性。

顏子為(2010)以高雄某科技大學日間部四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之研究,發現男大 學生在「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及「奉獻之愛」的傾向高於女大學生。

(三)愛情風格與年齡

林宜旻與陳皎眉(1995)研究國內 18 到 35 歲情侶間的愛情類型、忌妒與關係滿意 度之相關,發現年齡越高,「佔有之愛」態度的得分越低。

沈利君(2002)針對臺北縣市國中學生進行之愛情態度研究,指出臺北縣市國中學 生的愛情態度傾向於 Lee 的愛情色彩理論中「情慾之愛」、「友伴之愛」、「佔有之愛」、「現 實之愛」和「奉獻之愛」,而較無「遊戲之愛」的傾向,顯示臺北縣市國中學生對兩性 相處多採正向、謹慎且尊重的方式。

(22)

李怡玲(2002)的研究也指出,臺北市高中學生的愛情態度傾向於「友伴之愛」,

而較不持有「遊戲之愛」的愛情態度,顯示臺北市高中學生喜歡「細水長流」的戀愛類 型,情人之間能彼此信賴。

呂靜宜(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臺北市大學生在「友伴之愛」得分最高,「遊戲 之愛」得分最低,整體而言,反映臺北市大學生對愛情的態度傾向以朋友做起,且注重 友誼關係的現象。

(四)愛情風格與原生家庭狀態

Hazan 與 Shaver(1987, 1988)認為,成人的愛情模式與其帅年時因父母的對待方 式而形成的依附風格(attachment styles)有關(引自卓紋君,1994),王慶福等(1995)

針對我國大學生的研究即指出,屬於安全依附風格的大學生的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皆優 於其他依附風格者。Aron、Aron 與 Allen(1998)也發現依附關係屬於焦慮╱矛盾風格 者最容易傾向付出「不求回報的愛」(unreciprocated love)。

關於家庭狀態與愛情態度的關係,根據陳貞夙(1997)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共同 居住的青少年比父母分居或離婚的青少年在與異性相處時重視彼此溝通、尊重及真誠的 態度,並會以課業表現作為吸引異性注意的方式,在選擇交往對象時則較考慮價值觀及 個性。

沈利君(2002)則發現,臺北縣市雙親家庭的國中學生,愛情態度偏向於「現實之 愛」與「佔有之愛」,這可能歸因於愛情態度的表現,即是個人價值觀的呈現,而個人 價值觀的建立來自家庭的緣故。

李怡玲(2002)也指出,臺北市家庭社經背景愈高的高中生,愈傾向於「情慾之愛」

與「遊戲之愛」,顯示家庭地位、金錢與愛情態度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

李育忠(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愈常發生衝突,子女在異性交友的態度愈開 放;單親家庭子女在異性交友的行為上較雙親家庭子女開放;父母愈常干涉及限制子女 異性交往,子女在異性交友的行為反而愈開放。

顏子為(2010)以高雄某科技大學日間部四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之研究,發現父母 婚姻模式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更認同「遊戲之愛」;反 之,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父母婚姻良好更認同「友伴之愛」。

(23)

(五)愛情風格與戀愛經驗

王慶福等(1995)調查我國大學生的愛情態度,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未戀愛者較正 在戀愛者更傾向「遊戲之愛」;目前正在戀愛者較傾向於「情慾之愛」與「奉獻之愛」。

而且在固定交往階段者,較傾向於「奉獻之愛」。

林宜旻等(1995)研究國內 18 到 35 歲情侶間的愛情類型、忌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 關,發現戀愛次數為零者,「佔有之愛」的得分顯著高於戀愛次數為一者;有戀愛經驗 者的「遊戲之愛」得分明顯高於無戀愛經驗者;戀愛次數為零者在「友伴之愛」、「奉獻 之愛」的得分明顯高於戀愛次數為一者。

沈利君(2002)與李怡玲(2002)的研究均得到戀愛次數愈高者,愈偏向「情慾之 愛」與「遊戲之愛」的愛情態度之結論。李怡玲(2002)指出,戀愛次數愈多的人,常 認為自己是遊戲高手,不願被愛情束縛。愛情對他們而言,並不是那麼謹慎的事。

顏子為(2010)以高雄某科技大學日間部四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之研究,發現有交 往經驗的大學生較認同「佔有之愛」及「現實之愛」;無交往經驗者較認同「友伴之愛」;

而是否有交往經驗對「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及「奉獻之愛」的傾向未達顯著相關。

(六)愛情風格與其他因素

在個人自主意識方面,沈利君(2002)的研究發現,自尊愈高者愈傾向於「情慾之 愛」、「遊戲之愛」、「現實之愛」、「佔有之愛」的愛情態度,而自尊愈低者愈偏向「奉獻 之愛」。

在宗教信仰因素方面,許淑佳(2008)針對教會生活經驗對兩性交往及婚姻觀念影 響的研究,發現個人若拘於宗教上的嚴謹教條,可能也會喪失兩性交往的學習歷程。

此外,楊國樞(2002)曾針對個人傳統性和現代性做過探討,個人傳統性包括遵從 權威、孝親敬祖、安分守成、宿命自保與男性優越五個心理成分;個人現代性則包括帄 權開放、獨立自顧、樂觀進取、尊重情感與兩性帄等五個心理成分。卓紋君(2004)推 論個人傳統性或現代性可能與臺灣人的愛情風格傾向有關,研究結果指出兩者關聯雖達 顯著,但相關係數不高。

Riela, Rodriguez, Aron, Xu 與 Acevedo(2010)研究愛情經驗中的種族與文化差異,

發現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是影響個人愛情經驗的因素之一。

(24)

綜觀以上研究結果,個人的特質或個別差異會影響其愛情風格傾向,包括:性別、

年齡、原生家庭狀態、戀愛經驗等。我國社會男性的愛情風格較傾向於「犧牲奉獻型」

與「肉體感官型」,女性的愛情風格則較傾向於「執著佔有型」、「悲觀保留型」與「真 情投入型」。隨著年齡增長,男女兩性皆會逐漸偏向以現實條件做為愛情的考量因素。

另外,原生家庭狀態──包括父母婚姻現況、父母互動關係、親子互動關係等,戀愛經 驗──包括戀愛現況及戀愛次數,皆可能影響個人的愛情風格,唯各研究結果分歧,尚 無定論。

第二節 婚姻態度及其相關研究

一、婚姻的意義

婚姻指的是一種社會規範,是兩人在感情上及法律上的承諾,使他們分享情緒、身 體親密、不同任務,以及經濟資源,是一種包含多層面的制度(Olson, & DeFrain, 1994)。 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認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結婚是人生重要的一步(江淑玲,

2006)。婚嫁對國人而言,不僅是新婚者兩人締結愛情盟約的表現,也反映了父母完成 育兒責任的使命感,以及彼此家庭結為親家的意願與社交行儀(卓紋君,2000)。

表 2-2-1 為國內外學者對婚姻的定義,據此可發現婚姻的要素包含兩個體、社會和 法律認可、共同經營生活、情感與資源的共享。因此,本研究將婚姻定義為「兩個體透 過社會和法律的正式許諾,擁有對彼此特定的權利和責任,共同經營生活,並在關係中 得到情感的滿足和資源的分享。」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婚姻定義」一覽表

人名 年代 定義

Lamanna 與

Riedmann 2000 兩個人組成經濟共同體、養育下一代,並承諾要維持這 段關係的途徑。

周麗端 2000 兩個人為滿足情感需求,經由社會或法律認可的儀式,

以營共同生活。

Seccombe 與

Warner 2003 法律和社會認定為一男一女的關係,其關係內涵為彼此 的性、經濟、社會權利和責任。

(續下頁)

(25)

人名 年代 定義

吳尌君 2004

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界定了家庭制度 的起始,決定家庭關係的存在,限定家庭關係中的角 色、權利與義務,藉以解決人類共同體生存的一些需要。

蔡文輝 2007

兩個人經由一種社會認可的儀式而給予對方一種誓約 共同生活。伴侶接納其應負的責任以維持彼此的親密關 係,並保護對方的生活。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婚姻態度的意義

態度是對事物所持的一種正向、負向或綜合的評價,以某種強度,不多不少的表現 出來(Brehm, Kassin, & Fein, 2006)。Rokeach(1973)指出態度是針對某特定物體或情 境的信念。Eagly 與 Chaiken(1993)將態度視為一種評價性的傾向,用以表達個體對 事物的喜好、趨避與臧否(引自陳皎眉、王叢桂與孫蒨如,2003)。Myers(1993)除了 將態度定義為「對某物或某人的一種喜歡與不喜歡的評價性反應,它在人們的信念、情 感及傾向性行為中表現出來」,更進一步分析構成態度的三個維度:情感、行為意向及 認知(引自時蓉華,1996)。

Lippa(1990)指出,態度能影響行為(引自時蓉華,1996)。Stephen Kraus(1995)

則指出態度顯著地且實際上可以預測未來行為(引自 Brehm, Kassin, & Fein, 2006)。然 而行為除了受態度的影響之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情境、個人主觀經驗、社會 規範等。根據 Ajzen(1991)的研究,當人們知覺到行為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時,態度 會形成行為意圖,進而以獨特的方法表現行為(引自 Brehm, Kassin, & Fein, 2006)。

綜觀以上,本研究將婚姻態度定義為「個體對婚姻的評價性反應,包含內在認知、

情感,及行為傾向」。在認知層面上,以「婚姻的長久性」與「婚姻的必要性」來測量,

在情感層面上,以「對婚姻的感受」來測量,在行為傾向層面上,以「對結婚的意向」

來測量。

三、婚姻態度的相關研究

雖然現在的社會開放且價值多元化,絕大多數的人經過戀愛的過程,最後還是選擇 婚姻生活,這意謂著婚姻生活對於一個人的社會適應和文化上的契合,還是具有相當的

(26)

意義(王行,1999)。然而,臺灣男女不婚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女性不婚比更是僅次 於法國,排名世界第二(謝春滿,2005)。綜觀各項文獻,研究者歸納出現今臺灣社會 影響未婚男女婚姻態度之因素如下:

(一)婚姻態度與性別

徐新娣(2004)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之擇偶條件研究,發現男女在擇偶的「生 理性條件」、「社會性條件」、「心理性條件」及總量表均達顯著差異,且從帄均數可知女 性在「生理性條件」、「社會性條件」、「心理性條件」及總量表帄均數均高於男性,顯示 女性在擇偶時較男性更重視各項擇偶條件。

古芸妮(2005)則發現,在婚姻態度上,未婚男性較未婚女性有正向積極的認知、

情感及行為意向的態度。

江淑玲(2006)也發現男性國小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較女性國小未婚教師的婚姻態 度為正向、積極;而年輕者對婚姻較為憧憬與期待,年齡層愈高者,對於婚姻的負向感 受較多,對婚姻整體抱持比較負向的態度。

雖然男性較女性之婚姻態度較為積極,黃靖棻(2008)仍指出,臺南市國小單身女 性教師對婚姻之看法偏向正面,且大部分有結婚之意向。她們大部分把目前的單身視為 過渡時期,只要遇到合適的對象,還是會走入婚姻。

戴碧萱(2006)的研究呈現出有穩定工作的未婚熟齡女姓對婚姻的負面想法,包括 結婚後責任與心理壓力提高、婚後可能被迫辭去工作而喪失經濟能力、依靠丈夫的收入 將失去自尊並產生不安全感、教養孩子的無力感與經濟考量、處理家務的時間影響原有 生活品質等,皆使 30 到 40 歲的未婚熟齡女性對婚姻產生潛意識的抗拒心態。

李姿佳(2007)以臺北縣市未婚上班族為研究對象,發現 25 到 40 歲的未婚上班族 對於婚姻的必要性不那麼重視,可能是因為隨著時代的改變,對婚姻的觀念較開放,認 為不一定要結婚,但對婚姻的接受度及嚮往程度仍是高的。

顏子為(2010)針對大學四年級學生進行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發現男性 對傳統式婚姻觀的認同較女性為高,而女性對不婚婚姻觀的認同較男性為高。

(二)婚姻態度與原生家庭狀態

家庭是由血緣與婚姻關係共同組成的親密團體,也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家庭提

(27)

供家中成員情感支持與成長需要,使個體能在社會中獨立生存。家庭的形成有賴婚姻制 度的建立與維持,因此,婚姻關係與家庭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楊惠珍,2005)。

個體對婚姻的態度受到原生家庭狀態影響,可以用 Bowen(1963)的家庭系統理論

(family system theory)及 Benson(1993)的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來解釋。根據 Bowen 的家庭系統理論,家庭是一完整的情緒個體,而其基礎是三角關 係(triangulation),三角關係指的是當兩個家庭成員關係的焦慮升高時,尌會將一個容 易受傷的第三者牽扯進來,以稀釋焦慮(引自 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9;劉春 錦,2006);而「代間傳遞」指的是原生家庭的特徵透過模仿( modeling)、增強

(reinforcement)、類化(generalization)、期待(expectations)及認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等機制,被傳遞、複製到下一代的現象(引自施佳慧,2009)。

Larson, Benson, Wilson 與 Medora(1998)以 Bowen 家庭系統理論為根據的研究即 發現,原生家庭的融合程度(fusion)與三角關係對 15 到 18 歲的青少年的婚姻態度及 婚姻意願有負面影響。

李育忠(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單親子女對婚姻較少抱持正面的態度,女性對婚 姻的態度也不如男性正面。父母的婚姻關係愈親密和諧、子女愈常主動告知父母異性交 友的情形,則子女對婚姻的態度愈正面。單親子女及女性,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有較 多的衝突現象,因此對婚姻較常抱持懷疑、悲觀的態度。父母愈常干涉子女異性交往、

子女愈少主動告知父母異性交友的情形,則子女對婚姻的態度愈趨於懷疑及悲觀。單親 子女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比較不親密和諧,使得他們對於婚姻較少抱持正面的態度。

許淑佳(2008)關於原生家庭對婚姻觀的研究指出,父母互動關係、婚姻狀態、幸 福程度,都會產生影響子女對婚姻的態度。楊適冰(2009)發現,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 和價值觀,對個人的婚姻承諾均會產生潛在影響,無論相似或相反。顏子為(2010)的 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同的父母婚姻模式與大學生抱持之婚姻觀有顯著相關。

Willoughby, Carroll, Vitas 與 Hill(2012)研究父母婚姻態度與婚姻模式對子女婚姻 態度的代間傳遞現象,發現父母雙方的婚姻態度與子女的婚姻態度均有相關,但父母的 婚姻模式與子女的婚姻態度少有影響。

親子關係也對個人兩性交往與婚姻觀念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許淑佳(2008)的研究 整理出父女關係與母女關係如何影響成人的親密關係:渴望父愛的女性,不是期待異性 能彌補父親的不足,尌是不敢將真實的自我坦然展現在親密關係中;因此沒有父親或不

(28)

被父親肯定的女人,通常會嫁給不對的人;至於女性的自我建構、自我認同與在親密關 係中的角色模仿,則受到母女的語言、非語言互動及潛意識中的機制深深影響。

(三)婚姻態度與教育程度

近年來,我國女性受高等教育機會提升,性別差異逐年縮小,甚至超越男性。行政 院主計處發布之《2009 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指出,依教育部統計,我國 2009 學年由 小學至大專校院等各級教育女性粗在學率為 96.4%,高於男性之 94.2%,較十年前增加 31.9 及 31.5 個百分點,提升程度遠高於已開發國家之 15.7 及 8.3 個百分點;我國女性 高等教育粗在學率為 85.1%,亦高於男性之 79.5%。相較於主要國家,我國女性高等教 育粗在學率除較美國之 95.9%為低外,均高於日、韓、英、法等國。

Spreitzer 與 Riley(1974)的研究發現,女性單身者與其較高的才能、教育及職業 有相關;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較不傾向單身,女性則正好相反,職業較好、教育程度較 高的女性較傾向於單身(引自江淑玲,2006)。

古芸妮(2005)的研究結果指出,不同教育程度的未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上呈現差異,

教育程度愈高的未婚男女,對婚姻態度在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向的分數愈低。

彭懷真(2001)認為,由於教育程度愈高者,對自我期許愈高,生涯安排的輕重緩 急因此不同。當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女性自然會在職場上力求表現,女性的生涯規劃較 過去更動態、更複雜,導致女性晚婚、不婚的比例提高。

對照西方社會,楊翠屏(1995)指出,45 到 49 歲的法國單身人口,高教育程度女 性是男性的四倍;但 Torr(2011)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性別分工(gender specialization)

明顯的 1940 年代,女性的教育程度與婚姻呈負相關,大學畢業的女性是最不可能結婚、

甚至終身不婚的族群,但如今性別分工已逐漸模糊,大學畢業的女性反而是最可能「已 婚」的族群,這樣的改變可能表示婚姻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會受到性別角色社會脈絡的形 塑。

(四)婚姻態度與個人自主意識

傳統的婚姻,男尊女卑,男性較有優勢。女性是嫁入男方的家庭,順從男方,亦即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性的地位是依附的,女性的角色是配合的(彭懷真,2001)。

趙淑珠(2003)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現存的婚姻制度,發現對女性並不利。女性進入

(29)

婚姻,除了建構自己的親密關係與家庭,還必頇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做出選擇,且進入以 夫家為主軸的姻親關係中,更使得衍生出的困境與糾結顯得複雜。

Burley(1995)指出,雙薪家庭內,夫妻分工的帄衡與來自配偶的支援,是婚姻適 應的重要助力。若是分工不均,且夫妻無法適時互相支持,便容易出現家庭危機(引自 卓紋君,2000)。根據 1994 年行政院統計資料,臺灣家庭主婦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為 7.3 小時,職業婦女為 5.1 小時。儘管夫妻皆工作的家庭不在少數,但傳統「男主外、

女主內」的形態並未改變,男性仍被視為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而女性不管工作與否,

持家、育兒、侍候公婆依舊被視為女性的天職(引自趙淑珠,2003)。

隨著社會結構及家庭生活形態轉變,雖然民法中歧視女性的相關規範,包括「婚姻 形式要件」、「夫妻冠姓及住所」、「夫妻財產制」、「婦女繼承權」、「婦女再婚限制」等,

皆朝兩性帄等原則逐步修正,使得女性基本權益漸受保障(行政院主計處,2009),然 而現實中的婚姻結構面、法律面,並未保障女性進入婚姻後,「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 活」(趙淑珠,2003),於是自主意識抬頭之未婚女性寧願保持單身狀態,選擇不進入婚 姻。

對照西方社會,White(2003)發現澳洲的年輕人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經濟目標列 為首要考量,鞏固自我的需求也優先於尋覓伴侶及養育下一代。

(五)婚姻態度與經濟自主能力

行政院主計處(2009)發布的《社會指標統計年報》指出,2009 年我國女性勞動 力人口達 473.7 萬人,較二十年前增加 50.0%,帄均年增率 2.0%,大於男性之 0.8%;

若尌教育程度觀察,大專以上占 45.7%,增加 31.2 個百分點,國中以下占 19.4%,下降 34.2 個百分點,顯示我國女性勞動人力素質在教育機會普及與高等教育擴張後,已大幅 提升;再按家庭收支調查資料觀察,2008 年,我國女性經濟戶長比率為 25.3%,較十年 前增加 8.9 個百分點,顯示女性隨著投入尌業市場機會增多,經濟自主能力亦相對提高。

傳統婚姻中,男性的經濟供給能力十分重要,但隨著現代女性尌業率提高,以及物 價不斷上揚,以往單方依賴的家庭經濟結構已無法適用於現代,男性亦期望及仰賴女性 能有經濟獨力的能力,以共同負擔家庭支出。婚姻之於女性,已不再如過去俗稱的「得 到一張長期飯票」(戴碧萱,2006),亦不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是傾向追求自己幸福的 選擇之一(賴佳玲,2008)。因此,張怡筠(2005)指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帄之

(30)

後,由於個體自主能力提升,使單身人口比率必然增加(引自謝春滿,2005)。

古芸妮(2005)的研究發現,目前是學生身份者在婚姻態度上的分數較低,而已工 作的社會人士在婚姻態度上的分數較高。由此可知,學生族群的婚姻態度較保守,而已 工作者的婚姻態度較積極。

(六)婚姻態度與養育子女

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明顯地鼓勵生育。傳統 的中國舊式婚姻本來尌以傳宗接代為目的,理想的家庭必頇建立在子孫滿堂的基礎上。

如今臺灣社會的情況雖然已和中國傳統社會有所差異,但社會鼓勵年輕夫妻生兒育女的 觀念仍存在(蔡文輝,2007)。

然而,自夫妻孕育下一代開始,除了婚姻關係之外,夫妻同時還扮演父母的角色,

擔負養兒育女的責任。Belsky 與 Pensky(1988)研究結果發現,在子女出生之後,夫 妻間的婚姻滿意度降低,顯然父母的角色責任會影響婚姻關係(引自林惠雅與周玉慧,

2009)。年輕夫妻要適應為人父母的角色,在感情上、心理上、經濟上,各方面皆必頇 有所準備(蔡文輝,2007)。除此之外,由於父母是帅兒最早的學習典範的人,帅兒在 家庭裡歷經人格、行為發展及社會化的學習過程,使得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逐漸受到重 視(鍾怡靜,2009),子女的教養問題也成為夫妻的一大壓力源。戴碧萱(2006)的研 究便提到,因害怕無力教養孩子,以及養兒育女將產生龐大支出的經濟考量,是未婚熟 齡女性對婚姻產生抗拒心態的因素之一。

綜觀以上研究結果,個人的特質或個別差異會影響其婚姻態度,包括:性別、原生 家庭狀態、教育程度、個人自主意識(尤其是女性意識)、經濟自主能力、傳宗接代觀 念、宗教信仰等。我國社會男性的婚姻態度較女性更為正向、積極。原生家庭狀態──

包括父母婚姻型態、父母互動關係、親子互動關係等,對個人的婚姻態度皆會造成影響,

無論相似或相反。教育程度愈高者、個人自主意識愈高者、及經濟自主能力愈高者,對 婚姻的態度愈趨消極、負向,其中尤以女性明顯。養兒育女、傳宗接代是一種「應盡義 務」的觀念也對個人的婚姻態度帶來壓力與影響。

(31)

第三節 愛情風格、婚姻態度彼此間之相關研究

一、愛情與婚姻的相關研究

現代社會男女交往相當自由,大多數的婚姻是以戀愛作為基礎的(周麗端、吳明燁、

唐先梅與李淑娟,2000)。然而卻常常有人困惑,為什麼結婚以後,愛情尌逐漸褪色(王 行,1999)?

對於愛情與婚姻的關係,Cavan(1953)宣稱,愛情是極度的情緒高漲,而婚姻日 子卻是漫長又瑣碎的生活,兩者難以配合(引自蔡文輝,2007);Orlinsky(1974)認為 愛情是一種過渡的社交形式,它可以使人進入婚姻或走出婚姻(引自卓紋君,1998);

林昆輝(2005)則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絕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婚姻的真相是 家庭與恩情,而不再是 motel 與愛情。

國內對於愛情與婚姻之研究,多半以愛情或婚姻單一因素,與人口背景變項進行相 關研究為主,探討愛情與婚姻兩者相關之研究,目前僅有顏子為(2010)針對大學四年 級學生進行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呈低度 正相關,「情慾之愛」、「佔有之愛」及「奉獻之愛」與傳統式婚姻觀相關,「友伴之愛」

與開放式婚姻觀相關,「遊戲之愛」與不婚婚姻觀相關,「現實之愛」與婚姻觀無顯著相 關。

Schoenfeld, Bredow 與 Huston(2012)研究婚姻中的愛情,針對結婚 13 年以上之夫 妻,在四個時間點進行調查,發現男性與女性在婚姻中會以不同的方式示愛──女性藉 由減少負面、敵對的行為,而男性以共同進行性行為、家務或休閒活動等──推翻了西 方社會中,女性在浪漫關係中較善於表達情感的刻板觀念。

二、風格與態度的相關研究

在屈指可數的「風格」與「態度」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是針對領導者的領導風格與 被領導者的工作態度的關係,如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態度、上司領導風格與員工工 作態度、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等,因此,研究者將針對「風格」與「態度」間 的相關作一探討。

張慶勳(2004)將領導風格定義為:領導者的思想、行為在組織文化情境脈絡中的 綜合表徵,它具有領導者個人的領導行為特色。

(32)

呂文娟(2009)探討教師領導風格對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結果顯示教師領導風格 對學生學習態度有顯著影響,其中民主式領導與權威式領導對學習態度有正向影響,放 任式領導對學習態度有負向影響。經迴歸分析後,教師領導風格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迴歸 模式成立,顯示教師領導風格對學生學習態度具預測力。

莊鴻專(2010)針對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態度的關係研究發現,校長民主式領 導風格對教師工作態度(包括: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工作投入,共三個層面)有顯著 正相關,而權威式領導風格對教師工作態度中的工作滿足層面呈現顯著負相關;經迴歸 分析後,校長領導風格對教師工作態度的預測力結果,呈現具預測力。預測情形以民主 式領導風格具正向預測力,權威式領導風格具負向預測力。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風格」是個體的思想與行為在文化情境脈絡中的綜合表 徵,而「態度」是個體對特定事物的評價性反應,包含內在認知、情感,及行為傾向,

既然領導者的領導風格對於被領導者的工作態度、學習態度具預測力,將此現象運用在 個人的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的關係研究中,是否同樣具預測力,是值得探討、研究的議 題。

(33)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對研究方法及流程做簡要敘述。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 節為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上述相關的文獻探討,配合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將本研究之架構以圖 3-1-1 表示。

本架構圖包括有:

一、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能力、父母婚姻現況、父母互動關係、戀愛次數與感 情現況,共八個向度。

二、愛情風格

游移手段型、執守奉獻型、悲觀保留型、真情投入型、婚姻目的型、不安佔有型、

肉體感官型與浪漫表達型,共八個向度。

三、婚姻態度

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與行為傾向層面,共三個向度。

(35)

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經濟能力 父母婚姻現況 父母互動關係 戀愛次數 感情現況

愛情風格 游移手段型 執守奉獻型 悲觀保留型 真情投入型 婚姻目的型 不安佔有型 肉體感官型 浪漫表達型

婚姻態度 認知層面 情感層面 行為傾向層面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假設

假設一:個人背景變項不同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年齡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教育程度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經濟能力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1-5 父母婚姻現況不同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1-6 父母互動關係不同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1-7 戀愛次數不同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1-8 感情現況不同之未婚男女其愛情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36)

假設二:個人背景變項不同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差異。

2-1 不同性別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齡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教育程度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經濟能力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2-5 父母婚姻現況不同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2-6 父母互動關係不同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2-7 戀愛次數不同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2-8 感情現況不同之未婚男女其婚姻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未婚男女之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有顯著相關。

3-1 未婚男女之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有顯著相關。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民國 100 年居住於臺北地區 20 歲至 40 歲之未婚男女為樣本,採立意抽 樣,以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方式進行,共發出問卷 330 份,回收後剔除無效問卷,有效 問卷為 313 份。回收率為 94.85%。表 3-3-1 為樣本基本資料統計:

表 3-3-1

樣本的基本資料統計

類別 項目 次數(人) 百分比(%)

性別 男 146 46.6

女 167 53.4

年齡 20~25 歲 95 30.4

26~30 歲 150 47.9

31~35 歲 56 17.9

36~40 歲 12 3.8

(續下頁)

(37)

類別 項目 次數(人) 百分比(%)

教育程度 小學畢業或肄業 0 0

國中畢業或肄業 0 0

高中(職)畢業或肄業 13 4.2

大學、專科畢業或肄業 196 62.6 研究所(碩、博士)畢業或肄業 104 33.2

其他 0 0

經濟能力 無 68 21.7

30,000 元以下 79 25.2 30,001 元~60,000 元 150 47.9 60,001 元~100,000 元 14 4.5

100,001 元以上 2 0.7

父母婚姻現況 維持婚姻並同住 241 77.0

維持婚姻但分居 16 5.1

離婚 24 7.7

喪偶 32 10.2

再婚 0 0

其他 0 0

父母互動關係 總是吵架 5 1.6

經常吵架 20 6.4

稍有吵架 45 14.4

普通 36 11.5

還算良好 70 22.4

非常良好 65 20.7

不適用 72 23.0

戀愛次數 0 次 20 6.4

1 次~2 次 166 53.0

3 次~4 次 84 26.9

5 次以上 43 13.7

感情現況 有穩定交往對象 162 51.8

有交往對象但尚未固定 25 8.0

完全沒有交往對象 126 40.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調查工具為「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問卷」,內容包括三大部份:

(38)

第一部分為愛情風格量表,採用卓紋君(2011)針對臺灣人的風土民情,所編製之「愛 情風格量表─大學生版」,取得同意後使用;第二部分為研究者自編之「婚姻態度量表」; 第三部分為未婚男女背景變項。

一、愛情風格量表內容分析 (一)愛情風格量表

本量表共 40 題,引用卓紋君(2011)編製之「愛情風格量表─大學生版」,共分為 八個向度:

1.游移手段型

當事人敏覺關係的變化,隨時會預備替代對象或涉入多角關係,以滿足其追求愛情 新鮮感或填補寂寞。同時也慣於運用策略或手段來獲取對方的感情,對愛情的投入與忠 誠顯得不足。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1 題到第 5 題。

2.執守奉獻型

執持不悔與死心塌地,是此風格主要特徵。當事人一旦放入感情或認定對方,就不 輕言分手;會犧牲個人的需求來保全感情,無論對方是否投入、專一、善待,依然可以 委曲求全、包容對方。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6 題到第 10 題。

3.悲觀保留型

當事人於親密關係中自我保護的意識強烈;不敢也不願投注太多感情。認為世事多 變,不相信永恆的愛情,在關係中多所保留、也刻意保持距離;同時也無法安然享受對 方給予的善意與親密。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11 題到第 15 題。

4.真情投入型

此類風格兼具愛情之熱烈與友誼之情義的特質。當事人認為愛情可以克服萬難,抱 持堅定的相信與投入;而且熱情可以永續,不會冷卻。在親密關係感受到彼此分享與包 容的真正親密品質。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16 題到第 20 題。

5.婚姻目的型

抱持感情目的論,愛情的最終目標是嫁娶與成家。當事人談戀愛和交往即是以未來 成家及現實條件來作為考量;對於親密關係抱持著謹慎、認真與理性的態度,也會將家 人意見納入。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21 題到第 25 題。

(39)

6.不安佔有型

對於感情有著強烈的焦慮與擔憂,是此類風格的特徵。當事人以對方為中心,深怕 失去對方,也顯得缺乏安全和信任感;因而對感情出現明顯佔有的心態,希望全然擁有 對方。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26 題到第 30 題。

7.肉體感官型

認為愛情的表現主要是透過肢體親密的接觸來顯現,而且是以個人的感官享樂為 主,不必在乎他人眼光或社會規範。當事人注重透過肉體的接觸來感受親密與愛意;並 藉此滿足個人的需要。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31 題到第 35 題。

8.浪漫表達型

堅信浪漫是愛情的主要養分;從注意對方的好惡中製造出浪漫的驚喜,打動對方,

是維繫愛情的核心關鍵。當事人更強調愛情要用言語或行動直接表現出來,不必隱藏或 保持含蓄。本向度有 5 題,包含第 36 題到第 40 題。

(二)計分方式

本量表共有 40 題,量尺選項是採 Likert 式四點量表分為四個等級:「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同意」及「非常同意」。正向題目分別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反向 題目則反向計分。在本量表中,第 35 題、第 36 題、第 37 題與第 39 題是反向題,採反 向計分。

(三)信、效度

歷經四個階段的調查,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愛情風格量表包含八個互有關連但又各 具特色的因素,可解釋變異量為 36.5%。這八種風格的內部一致性,由最低的 0.64(婚 姻目的型)到最高的 0.86(犧牲奉獻型);三週後的重測信度則為 0.58(游移手段型)

到 0.73(犧牲奉獻型)。除前述因素所呈現的構念效度外,另有反映在愛情風格與相關 變項(性別、性別角色、和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關聯中。大體而言,愛情風格量表 在信度與效度的驗證結果尚可。

二、婚姻態度量表內容分析 (一)婚姻態度量表

本量表參酌國內外研究所提及與婚姻態度相關之文獻探討與分析,而自編「婚姻態 度」量表進行研究調查,量表內容包含「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與「行為傾向層面」

(40)

三部分。本量表共 20 題,分為三個向度編製:

1.認知層面

內容為對婚姻意義的瞭解,以「婚姻的長久性」及「婚姻的必要性」來測量。本向 度有 8 題,包含第 41、43、46、48、51、53、55、58 題。

2.情感層面

內容為對婚姻的各種感受或婚姻所帶來的各種情緒上的變化等,以「對婚姻的感受」

來測量。本向度有 8 題,包含第 42、44、47、49、52、54、56、57 題。

3.行為傾向層面

內容為對婚姻的追求、排斥、嚮往、拒絕等行為,以「對結婚的意向」來測量。本 向度有 4 題,包含第 45、50、59、60 題。

(二)計分方式

本量表共有 20 題,量尺選項是採 Likert 式四點量表分為四個等級:「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同意」及「非常同意」。正向題目分別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反向 題目則反向計分。在本量表中,第 44、45、49、53、54、59 題是反向題,採反向計分。

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對婚姻的認同程度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對婚姻的認同程度越低。

(三)信、效度 1.專家效度

本量表初稿編製完成後,進行專家意見徵詢,針對問卷題目內容之適切性、用字遣 詞、版面編排等部分,請專家給予修正意見,以建立本研究調查問卷之專家內容效度。

茲表列問卷審查專家學者一覽表如表 3-4-1 所示:

表 3-4-1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依姓氏筆畫排序)

編號 姓名 現職與職稱

1 王明雯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2 黃永和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3 程鈺雄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 4 劉明松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5 魏俊華 國立空中大學臺東中心主任

數據

圖  次
表 2-1-1  Lee(1973, 1977)的愛情色彩內涵與形態  愛情色彩風格  內涵與形態  情慾之愛  (eros)  是最容易發生一見鍾情的愛情。此類型的人注重外表帶來 的吸引力,會將狂熱表現在生理反應上,對性十分渴求。  遊戲之愛  (ludus)  此類型的人將愛情當作遊戲,害怕被單一對象束縛,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覺。愛情關係中,只有愉悅而缺少承諾。  友伴之愛  (storge)  是以朋友為基礎的愛情關係。愛情形態如細水長流,較像朋友關係的深入延續。承諾根固於情感中。  佔有之愛  (man
表 4-1-3  不同教育程度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愛情風格  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游移手段  高中(職)  13  9.92  2.397  1.770  大學、專科  196  9.81  2.549  研究所(碩、博士)  104  10.36  2.131  執守奉獻  高中(職)  13  11.46  2.106  1.597  大學、專科  196  10.20  2.509  研究所(碩、博士)  104  10.15  2.610
表 4-1-4  不同經濟能力未婚男女在愛情風格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愛情風格  經濟能力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事後比較  游移手段  無  68  10.51  2.566  1.583*  30,000 元以下  79  9.54  2.286  30,001 元~60,000 元  150  10.02  2.381  60,001 元~100,000 元  14  9.86  2.413  100,001 元以上  2  9.00  4.423  執守奉獻  無  68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

(1) Parents in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backgrounds, vocations, and numbers of children in school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changes dimension related to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ir comprehension on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2.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ning will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enrichment,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among sex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