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的孩子與母親-一段在山林中找尋自 我的生命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我的孩子與母親-一段在山林中找尋自 我的生命敘說"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佩芬 博士

我的孩子與母親-一段在山林中找尋自 我的生命敘說

研 究 生: 洪子雯 撰

中華民國一 O 三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我的孩子與母親-一段在山林中找尋自 我的生命敘說

研 究 生: 洪子雯 撰 指導教授:莊佩芬 博士

中華民國一 O 三年七月

(4)
(5)
(6)

致謝

終於完成了長達四年的論文,雖然四年中發生過太多太多的事,中間歷經換 題目、論文撞牆期,最後連指導教授都換了,好不容易幸運地遇到了佩芬老師,

指引了我一條明路,但女兒出現,又擾亂了我的計畫,手忙腳亂地過著生活;雖 然女兒的出現,是非常甜蜜的負擔。

一路走來,闖過一關又一關的難關,在中間,得到太多人的鼓勵與幫助。指 導教授莊佩芬老師一路陪伴我經歷許多的磨難,沒有嫌我麻煩與難搞,包容我這 個跳槽的研究生,在我最需要她的時候,出現在最對的時間,給予我最一針見血 的建議與最溫暖的懷抱,讓我能在重重阻礙下,如期地完成我的論文,沒有被我 自己的悲傷打敗,沒有被我的舉棋不定延宕;還要感謝成虹飛老師與游佩芸老 師,在非常有限的時間下,還願意擔任我的口試委員,更用心的評閱我的論文,

在口試時給予我不同思維的指導,這樣的能量流轉,讓我的生命歷程又更清晰,

更有能量;也謝謝我的學生們,與我一同成長,堅持完成我們共同的旅程,讓我 擁有美好的回憶;還有過程中給予我鼓勵的爸爸跟阿母,因為趕論文加懷孕,好 久沒有回家看你們,但你們的體諒讓我放心的衝刺。

當然,還要謝謝我的公公與婆婆,他們兩位我論文能如期完成的大功臣,在 我回到學校之後,願意幫我帶女兒,讓我可以放心的工作,更在趕論文之際,從 高雄特地趕回來幫我照顧女兒,讓我無後顧之憂;最後,要謝謝我的先生,過程 中我的焦慮跟不安,時常讓我的情緒不好,你還是包容著我,聽我發牢騷;每一 個過程,你都陪伴著我,做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我的後盾,因為有你與女兒,我 走過了傷痛,現在的我很幸福,謝謝你,我愛你。

子雯謹誌於臺東 民國一 O 三年七月

(7)

我的孩子與母親-一段在山林中找尋自 我的生命敘說

作者: 洪子雯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

摘要

人生而有自我療癒的能力,但總會因為外在的人、事、物的束縛 與壓迫下,而與其內心平靜的力量隔絕,累積生命的負面能量,造成 生命中無限的迴圈與無法釋然的情緒。

我,以自身在臺東部落中的小學擔任導師為敘說的起點,在與孩 子們探討自身文化,共同努力準備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在自然中生 命的能量,進而產生對自我的啟發,促使我重返生命的原點,回顧自 身過往的生命歷程,探索自己生命中的課題,發現自己生命的障礙,

藉此連結孩子們的能量與自己的生命歷程,探討如何與孩子們一起尋 找自我的過程。

逝者已矣,過去的歲月不再,迎接我的是全新生命的降臨-孩子 的出生,她帶給我的未來是亮著光明與希望的,於是,我,希望能藉 由對自己生命的敘說來療癒自身,跳脫生命中的枷鎖,不只是尋找自 我,更療癒自己,期待讓自己的生命能夠更往前進。

關鍵詞:自我敘說、布農族、生命故事、自我認同

(8)

My children and the mothers – A life-narrative of self-discovery in the mountains

Tzu-wen Hung

Abstract

Humans are born with a self-rejuvenation ability, but under stress and constraints from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people, issues or matters, this connection with the power of inner peace will be compromised. Negative energies will accumulate in life resulting in infinite negativity loops and hindering emotional relieve.

This life-narrative will start with myself being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t a Tai-tung (Eastern Taiwan) tribe. Preparation for a performance by the school children, which was aimed to explore our cultural background, enabled us to experience life energy presented by Nature. This life energy led to self-enlightenment and prompted me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oint of life. It also facilitated a reflection into my past journey in life, exploration of life issues and discovery of life obstacles. Thus this investigation into approaches of self-discovery together with the schoolchildren at this tribe starts with connecting the energy of the schoolchildren with my life course.

The deceased are no longer in existence and the past will never regress, I was welcomed by new life – the birth of a child. She brought to me light and hope for my future, therefore I hope to use this life-narration to rejuvenate myself and liberate myself from the shackles of life. This is not only self-discovery, but also to heal myself and anticipate advancements in life.

Keywords: Self-narration, Bunun Tribe, Life stories, Self-recognition

(9)

目次

目次... iii

圖次... vi

緣起... 1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9

壹、 研究目的 ...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原住民的族群認同 ... 11

壹、 族群認同的意義 ... 11

貳、 兒童的族群認同 ... 14

第二節 布農族 ... 15

壹、 布農族的概況 ... 15

貳、 布農族的社會組織 ... 16

參、 布農族的傳說與歌謠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5

第一節 質性研究法 ... 25

第二節 敘說研究 ... 25

第三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 26

壹、 個別訪談法 ... 26

貳、 文件分析法 ... 26

參、 現場觀察 ... 26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 27

壹、 受訪者 ... 27

貳、 參與者 ... 27

第五節 事件時間序-我的生命能量樹 ... 27

第四章 我們的故事 ... 29

第一節 相遇的起源 ... 29

第二節 小小主人翁 ... 30

壹、 小俊的家庭背景 ... 30

(10)

貳、 小晏的家庭背景 ... 31

第三節 挑戰的開始 ... 32

第四節 傳承 ... 34

第五節 衝突 ... 36

壹、 小俊-相信自我 ... 36

貳、 小晏-戰勝恐懼 ... 38

第六節 克服困難 ... 41

第七節 茁壯 ... 42

第五章 沉重的過去 ... 47

第一節 童年-重複宿命的起源 ... 47

壹、 心裡永不痊癒的傷痕 ... 47

貳、 彌補的愛 ... 53

第二節 成長-重複尋找信任關係 ... 58

壹、 求學階段 ... 58

貳、 工作階段 ... 61

第三節 解開-療癒自我 ... 64

壹、 與療癒的初次見面 ... 64

貳、 開啟療癒的道路 ... 67

第六章 希望的未來 ... 71

第一節 轉換的人生 ... 71

壹、 危機?轉機? ... 71

貳、 難解的家庭習題 ... 71

第二節 我與孩子的相遇 ... 72

後記... 79

參考文獻 ... 83

(一)中文部分 ... 83

(二)英文部分 ... 84

(11)

圖次

圖 1 生命能量樹 ... 28

圖 2 設計背景:霧鹿地名的由來 ... 44

圖 3 未療癒前的關係圖 ... 80

圖 4 療癒後的關係圖 ... 80

圖 5 設計背景:山林媽媽的雙眼 ... 81

圖 6 設計理念:山泉的源頭 ... 82

(12)

緣起

【志願自願】

從小,我的志願便是成為老師,希望可以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老師,帶著他 們朝對的人生道路前進,就像我的國小老師為我做的那樣。

還記得高二時與同學間的閒聊。

「你想去哪念大學啊?」

「我啊!我想去臺北,感覺是個熱鬧的地方,好期待可以去那裡過我的大學 生活!」

聽著同學分享未來的規畫,我悄悄的在心中的地圖中找了找,有個聲音告訴 我。

「就設定東部吧!那邊一定會有你想要的生活!可以做你想做的事!」

「真的嗎?」我不斷的問自己。

「現在不試,什麼時候才敢踏出那一步呢?」

於是,我便在心中默默的做了決定,我想要去未知的東部冒險;直到大學聯 考結束,大家都在考慮哪間學校時,我的想法卻沒變過,將我的目標放在花蓮、

屏東跟臺東的師院;非常巧的機緣,就在填志願卡的時候,在我打工的補習班裡 竟有一位東師的學長,他親切的告訴我有關臺東的美,臺東的好,讓我心動不已;

父親也突然跟我分享起二伯父以前曾在臺東服務過的往事,默默的將我又推進了 臺東一步,於是,臺東從第三志願變成我心中的第一志願,如我所期望的,我來 到了臺東。

* * *

【“黑黑”的緣分】

「番仔喔!都黑黑的,很會喝酒,好像很好笑!應該都很會唱歌吧!長得都 那個樣子啦!」

這是一位認識的叔叔,聽到我要到臺東讀書,對我敘述著他所認識的原住

(13)

民,我想這也是大部分漢人對原住民的想法,但自從來到原住民居多的臺東讀書 後,我卻被原住民的文化所吸引了!對許多人來說,分辨原住民每個族群的差 異,是件困難的事,但對我來說卻不是,在了解每個族群的特色與文化後,我總 是能輕易的分辨出他們的不同,像布農族跟排灣族雖然都是黑黑壯壯的,但長 相、特色、文化、服飾,都是截然不同的,這樣的發現,讓我對原住民有了更深 的情感,也讓我更加喜愛這塊土地。

畢業後,我選擇留在這塊我難以割捨的土地上,雖然,我是大家眼中的「流 浪教師」,但我期待能繼續找尋能伸展我夢想的地方,奉獻我教育熱誠的天地,;

機緣下,我來到海端鄉的國小服務,接觸了許多布農的孩子,在這裡,雖然他們 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但卻有享用不盡的自然寶物,山林陶冶了他們的純真與自 然,讓我著迷不已,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許多的可能性,但隨著年紀的增長,

因為家庭、社會等各種理由,漸漸的,他們將自己的才能、天賦隱藏起來,那些 不被看好的能力成了他們人生的阻礙,沒有位置的他們,逐漸變成社會眼中不學 好、低成就的孩子;眼見他們的改變,而我卻不能做任何事情,對於自己的無能 為力,讓我不禁懷疑起”教育”,懷疑我當初的決定與堅持,甚至懷疑起自己存 在的意義,這段時間的我,生命中對教育的中心思想被動搖了,我,不禁灰心喪 志起來。

* * *

【光明重現】

這次,我來到 OO 國小,負責低成就孩子的補救教學;小娟,是一個長期處 在家暴中的孩子,遇到她時,她已經五年級了,但個子卻只有三年級,雖然是個 女孩,但卻將自己武裝成男孩,功課跟不上,對什麼事情都無法上心,連對自己 也是,只知道她非常在意她的朋友,無關愛情,而是義氣,或許她欠缺的愛只能 在這裡獲得;剛開始看到她時,我完全無法理解她的想法,只看到她全身充滿了 刺,她的導師只希望她不要影響別人上課就好,對她的要求幾乎是零,到我這邊 時,我只覺得真是個棘手的孩子,我到底該怎麼幫助她呢?還是平安的上完課就 好?對我來說,真是個難解的習題。

(14)

但認識她越多,我越無法停住我想了解她的腳步,一次、兩次、三次的單獨 上課後,我漸漸窺探到她的內心,那是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因為她無法找到自己 的存在,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逞兇鬥狠中,證明自己的價值;在頂撞師長中,接 受朋友對她的另眼看待,我彷彿看到年幼的我,雖然我的傷痕並沒有這麼深,但 想證明自己的方式卻是那麼的相似,於是,我伸出了我的手,希望我能將她從黑 暗中拉起。

一年的相處下,我用盡各種方式,想讓她知道這世界還是有人在乎她,陪著 她尋找屬於自己的才能,交付我的信任,賦與她責任,想讓她重新找到自己,但 似乎成效不彰,在一次又一次與她的爭執中,我筋疲力盡,就在我快放棄之餘,

最後一次溝通時,我不禁跟她起了衝突。

「小娟,老師是真的很關心你,這段時間來你也讓我看到你的能力,但你為 什麼還是要用這種方式來對老師?讓老師這麼難過,難道你就這麼討厭我?」

「我沒有啊……不然,你就不要管我啦!我不用你管!」

「好!那我真的放棄了!我不要再管你了!」

「…………好啊!你最好永遠都不要管我!你可以滾了!」

接著,她跑出教室,我錯愕的不懂她的情緒為何有如此大的起伏,我追了出 去,盛怒之下的我,吼住了她;然後,小娟與我僵在太陽下長達二十分鐘,我不 懂的開了口問。

「你又怎麼了?這不是你一直以來所希望的嗎?不就是要我不要管你嗎?現 在我要如你所願了,為什麼你還要生這麼大的氣呢?」

許久後,她終於不甘願的回說。

「誰叫你說要放棄我!」

剎那間,時間似乎停止了,我看見她的心,雖然,我給的力量還是如此微小,

但一點點一點點的,在她受傷的心上發起了小小的嫩芽,那時的我,眼眶不禁紅 了,就算只有一點希望,我,還是想保護她。

後來,她們家家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警察跟社工局相繼的介入了這件事 情,她被送到寄養家庭去,好一陣子我都沒有她的消息,就在我快離開這間學校 之際,她回來了,也回到當初我見到的那個她,我很失望,但我想或許是我沒能 力改變她吧!於是,我帶著遺憾的心離開了!

(15)

在我離開學校後不久,我從以前的同事口中得知最讓我擔心的她,代表學校 參加母語演講比賽得到很不錯的成績,那時,我的眼淚不自覺的掉了下來;原來,

當初的那顆小幼苗並沒有枯萎,它還好好的活在她的心中,我知道,她找到自己 了,以後我不用再為她擔心,不管未來她的選擇是什麼,但我知道這一年我們一 起找到了她存在的意義,只是她不知道,她也為我找到了我存在的價值。

* * *

【回到山林的最初】

懷著新的感動,我來到了以布農八部合音聞名的霧鹿國小,初來這裡,看著 群山環繞的部落,滿山的樹林,最近的超商距離尚需要開車三十分鐘才能到達的 它,我心中只有寧靜的歸屬感,絲毫沒有都市人對山林的不適,我想,我好像回

「家」了。

在國小中,我擔任六年級的導師;相對於都市的大班級,我的班級裡只有五 位學生,是都市老師眼中的涼缺,但對於接下這個班級的我,卻沒有絲毫的愉悅;

這個班級的孩子,幾乎都是家裡的么兒或么女,個性比較被動、依賴,而且容易 受影響,之前的班導,由於自己的個性比較散漫,於是,孩子們便找到了縫隙,

漸漸的鬆懈下來,這樣的狀況讓我發現我將面臨不一樣的挑戰。

這些孩子跟之前其它布農孩子的個性,真是南轅北轍,或許是「霧鹿」部落 的特性吧!由於身處高山之中,還保留著未被漢人所影響的價值觀與天性,跟他 們相處,都能輕易的看到孩子的心,少了猜忌的隔閡,的確讓我更想疼愛他們;

但為了抵抗社會的混濁,孩子們是消極且不勇敢的,對於認識自己的文化也是充 滿了排斥感,只是被動的接受學校的安排,學習著本該由部落傳承的文化,看到 如此,我總希望我能做些什麼,人無根的漂泊是找不到自己的,我希望他們能以 自己身為布農族而驕傲著。

因為他們,也因為我對原住民文化的喜愛,我學習他們的傳統故事,了解這 些故事對他們的影響,並且編進教材裡;我訪問部落的耆老,了解歌曲對布農族 的意義,並且鼓勵他們了解每一首歌曲的含義;我希望他們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驕 傲,就像我為了尋找自己,而來到臺東這塊土地。

一次機會下,學校將要選拔學生前往南京表演「布農傳統歌謠」,如此難得

(16)

的旅程需要加練二十多首的童謠,幾乎都是他們未聽過、未學過的,且要站在國 際的舞臺上表演;這樣的負擔對於國小階段的他們來說,的確是件苦差事。

中間,他們哭過、鬧過、放棄過,因為實在太辛苦了,但我還是要求他們要 勇敢、要面對,我犧牲所有的休息時間,不論晚上或假日,都陪著他們練習,只 希望他們能堅強度過這個難關;很幸運的,他們通過那段嚴格訓練的考驗,成長 茁壯了,能陪著他們走過這段歲月的我,看著他們的進步,快樂自是不在話下;

但我也在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透過幫助他們,我似乎也幫助了自己,打開 了一些未打開的結。

回顧這段經驗,我感謝上天帶我來到這裡,找到了我自己,也實現了我的夢 想;雖然孩子們已經畢業,往人生的下一條路前進,但看著他們的成長,我想為 這段經驗留下紀錄,為他們找到自己而開心,也為在這條尋找自我道路上的自己 加油打氣。

(17)
(1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原住民擁有自己的社會結構、語言結構、家庭結構,與漢人有相當大的差異。

這在許多的研究中都在在證明了這樣的論點。但在不同的部落中,因為地域、環 境的不同,就算是同一種族,也有不同的文化產生;而且在整個社會的變遷下,

年輕一代的原住民,接受許多來自漢人社會的觀念,再加上自己本身對傳統文化 的迷惘,原本的文化架構似乎有在崩解的現象,使部落中的價值觀也產生了改 變;而社會中,經濟生活的壓迫,導致許多原住民家長認為教育不重要,會賺錢 比較實際的想法,也影響到下一代對自己教育的期待與要求。這些不同的因素交 錯影響下,使得原住民小朋友對自己文化的認知與族群的認同也有了不同的改 變。

數百年來西方帝國主義在全球建立殖民地以掠奪資源,直至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獨立,但這些新興的國家境內卻也形成多數支配少數的「內在 殖民」現象,使得世界原住民長期處於被殖民的處境(王前龍,2008)。而台灣的 原住民,四百年來屢遭外來族群的管轄與統治,未曾尊重其文化與傳統,而國民 政府遷台以來,卻延用日殖時期的理番政策;原住民被迫漢化,強勢族群以充滿 歧視的觀點和語言(如生蕃)看待他們。國民政府通過以同化方式,改變了原住 民的固有文化。太多的偏見,使得主體社會的人無法以平等眼光看待原住民,使 得原住民的族群認同中,產生自卑與自我迷失的情形,逐漸失去族群意識。

絕大數的原住民族,特別是那些曾受到殖民衝擊與影響的民族,持續在爭取 屬於他們的平等權利,如同《國際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1976) 第 27 條所宣示:

「那些存在著種族、宗教和語言上少數族群的國家中,不應否定這少數族群所屬 人們的權利:與該社群其他成員一同享有自己的文化、信奉與實行自己的宗教、

(19)

使用自己的語言。」但由於少數民族居於弱勢,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上易受強 勢族群不合理的支配,使得少數民族在社會發展機會上顯得相當不利;再加以經 濟上的弱勢,使他們缺乏適應社會所需要的文化資源,更使得少數民族在後天的 環境上處於劣勢。尤其若主流社會中存有族群偏見與同化政策之意識型態的偏 差,將更令少數族群的處境雪上加霜,這也是在族群融合與文化認同中常面臨到 的問題(譚光鼎,2010)。

從以上可知,原住民在臺灣的歷史洪流中被犧牲了,由於殖民式的統治,原 住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上漸漸出現了歧異的觀念,陳枝烈(1997:274)指出由於原 住民兒童在學校中接受的是主流漢族文化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大多也是感受族群 地位變遷最激烈的一代,在這種雙重的因素影響之下,自然的原住民兒童對於自 己族群的認同以及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勢必有了不同於世人所認為的選擇。

在《Coolangatta 原住民族教育權力宣言》(1999)中的原住民族教育權力中指 出:「家長有選擇應給予其子女接受何種教育的優先權以及作為原住民的權利,

這是原住民人權中最為基本且重要,也是自決的前提,它連結於賦予語言與文化 生命的大地,而語言是傳授文化的最佳途徑。」由此可知,原住民對自己族群的 認同取決於對文化教育的自決權。雖然至此,原住民在選擇學習本身的文化已非 他們的首要選擇,但政府還是積極在各原住民區域的學校實施各項復興文化的政 策,甚至在 2007 年開始實施「族語與文化測驗始得享有升學加分優惠」之政策,

便是希望各級學校透過社區之文化諮商,合作推動民族文化教育,以建立原住民 學生的民族意識、尊嚴與自信,也提升原住民家長讓子女學習語言與接受原住民 的文化的接受度。

越了解原住民文化,越看到它在社會中劣勢的地位,我更想了解是不是因為 這樣的歷史背景、社會觀感,而影響了孩子對自己民族的不認同感,進而對自己 文化的疏離感,這樣的疑惑漸漸的在我心中擴大。

除了對孩子的關心,我更想為屬於自己的山林說話,想透過這樣的旅程更了

(20)

這些孩子的心情?是不是在這些事件裡面,我看見了自己?或許,誠實的面對自 己的心,我才能找到所有的答案。

一直以來,我總希望我可以為自己跟他們的這段相遇留下些紀錄,直到與佩 芬老師相遇,我才知道原來論文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呈現,從與跟他們之間的互 動,來了解他們也了解我自己。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壹、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所述,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布農族學童如何透過學習傳統文化對自己族群與文化進而產生認 同。

二、探討研究者本身與學童之間生命互動的過程與影響。

三、探討研究者本身與事件的相關之生命經驗。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使用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孩子:本文中提到的孩子有三種身分;

(一)布農孩子,在研究者擔任其導師班的學生-小俊和小晏;

(二)研究者自己的孩子-潼潼;

(三)研究者自己內心的小孩。

二、媽媽:本文中提到的媽媽角色有四種身分;

(一)研究者的親生媽媽;

(二)研究者的繼母-「阿母」; (三)研究者自己本身;

(21)

(四)山林母親:本文指的是研究者所在的霧鹿山林。

三、「二」的意義:

(一) 自然數的第二位。大寫作「貳」,阿拉伯數字作「2」; (二) 數目是二的。如:「二人」、「二部曲」、「二百元」;

(三) 次第是二的。如:「老二」、「二姊」、「二手貨」、「二房東」; (四) 兩樣的。如:「不二價」、「三心二意」、「說一不二」。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的族群認同 壹、 族群認同的意義

族群為強化族人的民族自尊及內部凝聚力,致力於文化的保存與發揚,故族 群認同的基礎也是文化認同。

個人對於所屬族群之趨向或依附的態度,也是一種民胞物與和同類的感覺,

通常來自於血緣關係、共同的歷史、相同的經驗、共同宗教信仰、共同的語言、

相同的價值觀、態度和知覺。在多元社會中,個人不一定依據其生理特徵而取決 認同取向,而是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決定族群認同。此外,家庭社經地位、

個人教育成就等因素,也會個人的認同取向。

一、 認同的意義

人們於生活周遭環境中,藉由其感官培養對於文化的種種體驗,延展出自我

詮釋與對事物的看法,產生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稱為文化認知。而文化認同 指的是一群人分享了共同的歷史傳統、習俗規範以及無數的集體記憶,從而形成 對某一共同體的歸屬感,是為同一族群的成員,對其族群文化加以接受與內化的 過程(湯仁燕,2001)。

根據張春興(2006)的定義,認同(identification)是指個體意識或潛意識將自己 的特徵向別人看齊或將自己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特徵的心理歷程。在社會中,個 體向他人的行為方式、態度觀念、標準價值等,經由模仿、內化而趨近於一致的 心理過程。也就是說,認同是指個體經社會學習或社會化之後,產生主觀性的心 理歸屬感或歸屬意識。

(23)

二、 認同的相關概念 (一) 模仿(imitation)

在人格形成的歷程中,模仿與認同是內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歷程。模仿 (imitation)與認同(identification)兩者在本質上未有明顯差異,只有程度上之不同;

皆是學習行為內化的歷程(張春興,1987)。

(二)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觀察學習是指個人通過觀看他人而習得複雜行為的過程,被觀察者稱為「示 範者」。個人觀察示範者的行為並且從中受到強化,由於看到他人行為被強化(獎 勵或懲罰)而代替自己行為的強化,因而觀察者也能學習到「示範者」的行為(陳 仲庚、張新雨,1992)。

(三) 內化

在人格深層,其形成所經過的社會學習歷程是內制的;而由外制變為內制的 歷程稱為「內化」(張春興,1987)。內化和認同相似,但內化沒有對象,其涉及 接納道德、價值倫理觀念,使之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也是說認同較具體,而 內化較抽象(張華葆,1987)。

三、 認同作用理論

認同作用理論是有關青少年人格發展的重要理論,也是關係到自我觀念是否 能健全發展的要素,個人如能順利克服認同危機,才能使自我觀念穩定持續的發 展,對未來才會積極。有關認同作用的理論分述如下:

(一) 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者認為認同起源於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由衝突趨於 協調的結果(張春興,1983)。

(24)

依照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3-6 歲的幼兒期,由於戀親情節,潛意識的「性」

衝動受到抑制而產生焦慮,這種焦慮使女童轉向對母親,男童轉向對父親的模仿 或認同,已解除心中的焦慮(張春興,1983)。

(二) 社會學習論

從學習理論的效果率及增強作用來看,社會學習論者認為,個人之所以模仿 或認同某一對象,是因為模仿者與被模仿者交互作用之下產生的結果。個人向某 一楷模認同其行為,結果獲得滿意的結果,模仿行為即增強,以後遇到同情境的 狀況,重複行為的機率便會增加;反之,如得不到滿意的結果,縱使楷模對象有 多優秀或具有其社會權力地位等,認同或模仿的動機也無法持續(張春興,1983)。

(三) 社會權力論

兒童之所以模仿成人,甚至認同成人行為,主要是因為成人握有控制及支配 兒童的權力,特別是懲罰及獎勵權力。兒童在成人的控制及支配的權力下,為了 從成人處取得需要的滿足,便盡力討好及認同成人的行為(張春興,1983)。

四、 文化認同 (一) 文化的意義

(一)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 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二)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 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三)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輯室編 1988《現代漢語詞典》頁 1204,北京:商務印書館。

而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指的是台灣原住民族幾千年來所延續的一切生活方 式。如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部落倫理、文學、藝術等(米甘幹,2007)。

(25)

(二) 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指的是個人接受某一族群文化的態度與行為,並且不斷將該文化之 價值體系與行為規範內化至心靈的過程(譚光鼎、湯仁燕,1993)。也可以說,文 化認同指的是一群人由於分享了共同的歷史傳統、習俗規範以及許多的集體記 憶,而形成對某一共同體的歸屬感,為同一族群的成員,對其族群文化加以接受 與內化的過程(湯仁燕,2001)。 因此,文化認同可視為是某一族群成員對其族群 文化接受與內化的過程,而尋求文化及歷史的認同是所有族群共通的現象(凌 平,2001)。

譚光鼎和湯仁燕(1993)也指出相關研究大多認為文化認同是一種社會產物,

是少數族群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將自己族群與多數族群有意識的加以分類而形 成的。也因為文化特性是族群分類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族群有其不同的文化特 質,各族群為了本身族群文化傳承,皆致力於文化的保存,藉以強化族人的種族 自尊與內部的凝聚力,並透過特定的文化象徵符號來顯示與增強文化認同。

貳、 兒童的族群認同

兒童對認同最早的接觸,大多由父親或母親的行為開始模仿而後認同,然後 擴展至家人,或是教師、偶像,至此階段,模仿的成分已少,大部分為認同(張 春興,1987)。

就國小高年級的兒童而言,已漸邁入青少年時期,根據 Erikson 的發展危機 論(theory of developmental crisis)中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來看,個人的發展成階段 性,循序漸進。兒童對認同最早的接觸,大多由父親或母親的行為開始模仿而後 認同,然後擴展至家人,或是教師、偶像,至此階段,模仿的成分已少,大部分 為認同(張春興,1987)。所以,認同是一個人選擇情感依附對象的過程,從父母、

家庭、社群、民族、到國家,一個人的自我範疇逐漸延伸到特殊的社會團體。

(26)

第二節 布農族 壹、 布農族的概況

全台灣有兩千多萬人口,但原住民卻只占約五十一萬人,族群人數雖少,卻 盤據著台灣約三分之二土地上的中央山脈。而布農族目前人口數約 53,433 人,其 中男性 25,977 人,女性 27,456 人,約佔原住民總人口數 10%,1為台灣十四族原 住民族群中,次於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排名是原住民中的第四位。依照馬 淵東一估計,1932 年布農族人 18,113 人,直至今日,已有 53,433 人,正逐漸在 緩慢增加中(黃應貴,2006)。布農族在原住民族群中分布的海拔高度最高,約在 海拔一千公尺到兩千兩百公尺;分布面積則居第二,僅次於泰雅族,但人口密度 卻最小。

早期的布農族住在林埔、林圮埔、斗六及南投等,可能是現在的鹿港、竹山、

斗六跟南投;由於布農族的經濟活動主要是靠狩獵、游耕為主,為了更新獵場或 開闢新的耕地,再加上平埔族、漢人等外族的入侵與掠奪,約在十八世紀時開始 越過中央山脈逐漸往花蓮、台東等地移動,接著又轉向往南投、高雄方向移動 (馬 淵東一,1953) ;目前布農族主要的分布地在: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花蓮 縣(卓溪鄉、萬榮鄉)、台東縣(延平鄉、海端鄉)、高雄市(桃源區、三民區)。

在『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中,將布農族人分為六大群:

(1) 卓社群 Taki Tudu (由卡社分出,居住在布農族分布之北邊):目前分布在 南投縣信義鄉及仁愛鄉等。

(2) 卡社群 Taki Bakha(由巒社分出):目前分布在南投縣信義鄉等。

(3) 丹社群 Taki Vatan(由巒社分出):目前分布在花蓮縣萬榮鄉、南投縣信義 鄉、台東縣長濱鄉等。

1 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0 年 11 月台閩縣市原住民族人口-依性別族別人口數統計。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BE 98B4241507384A

(27)

(4) 巒社群 Tak Banuad:相傳是布農族裡最古老的部族,人數與分布都僅次 於郡社群,目前分布在南投縣信義鄉、花蓮縣卓溪鄉等地的山林間。

(5) 郡社群 Lsibukun(居住在荖濃溪上游):目前分布在南投縣信義鄉、台東縣 海端鄉、延平鄉,高雄縣三民鄉、桃源鄉。

(6) 另有蘭社群 Takopulan:分布在南投縣跟嘉義縣的交界,但因人數少與通 婚等原因,目前並無布農族認同自己屬蘭社群,故普遍認為早已歸化鄒 族。(教育部,2000;王嵩山,2008)。

目前最大的亞群為郡社群,馬淵東一曾估計過,在昭和 7 年(1932)時,郡社 群的人口約達 7,700 人,佔當時布農族總人口數(18,113)的 42.5%。而郡社群的優 勢也維持至今日(臺東縣史,2001)。

貳、 布農族的社會組織

一、 原住民的親族組織

台灣原住民的親族組織制度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氏族社會,另一種是世系 群;從血統嗣系關係來看,有父系、母系及雙系三種型態(田哲益,1998)。

父系氏族社會包括賽夏族、布農族、鄒族;母系氏族社會有南部阿美族、卑 南社卑南族。世系群社會也分成父系世系社會、母系世系社會及雙系繼嗣世系社 會,父系世系社會有泰雅族、達悟族;母系世系社會巴括北部阿美族、知本群卑 南族;雙系繼嗣世系社會則有魯凱族、排灣族。

社會學家認為,若以世系為標準,家庭可以分為四大類:

1. 父系家庭:家系、姓氏、財產等均由父方的男性傳遞下去。

2. 母系家庭:家系、姓氏、財產等均由母方傳遞下去。

3. 父母雙方等重家庭:父母雙方同等重要,一個人可以繼承雙方財產,並 對雙方盡相同的責任。

4. 雙系家庭:有父系與母系的區別,各有其重要性,並有禮俗規定一個人

(28)

由母方繼承某種類或性質的東西,由父方繼承不同種類或性質的東西。

二、 布農族氏族社會

布農族的社會組織有一特色是父系氏族,以姓氏為主的氏族聚居在一起,是 典型的大家庭制,一個家族共同居住在同一家屋,Tasa Lumkak-daingad,使用同 一個穀倉,Ka-trskun Patilasan,而這樣的家族經常是二、三十人,多的甚至可以 到九十餘人,家族往往是五代同堂;不同的氏族分布在不同的山頭上,擁有各自 的獵場與耕地,互不侵犯,其禁忌、習俗、祭典等,都有些微的差異,且異性氏 族不可以互相參與或共同辦理。

一個氏族如同是一個小的部落,族中的老祖父是這個家族的大家長。由於濃 厚的血緣關係,再加上隨時都要面對來自外面的敵人,所以布農人特別的團結,

這也可以從他們自稱自己是 Bunun2看的出來。布農族人一切以家族的利益為優 先,不允許擁有個人意識;家族中共同工作與共同分享,以尊長指揮其幼輩共同 工作,共同生活,不分彼此。而且布農族人非常尊敬長者,他們是智慧的象徵,

在家族中擁有無上的地位,不論在食衣住行,如分山產,一定先分給長者,喝酒 亦若是;家族中的大事,都是由長老們共同商議,沒有獨裁權力,但只要經過決 議,部落中的族人都要絕對服從。

布農族為父系氏族組織的社會,家系傳承是父子相承,且以長男繼承家系,

如長男歿使可次男遞補,家長之職致死解除。在父系社會中的布農族人,父權是 相當崇高的,道德標準也是相當嚴謹,子女應當孝順父母、服從父母、父母應該 疼愛子女,夫妻相互尊重,嚴守一夫一妻制,兄弟姊妹和睦相處,不可對長輩說 不正經或是隨便的話語。

目前的五個布農族族群的氏族組織可分為兩類,一為聯族組織,以巒社群、

丹社群、郡社群為主;另一為偶族組織,以卡社群及卓社群為主。聯族及偶族下

2 Bunun 意指「人」。布農族人使用此詞彙稱自己為人,同時也是稱其他族群或其他聚落的人為

「非人」(黃應貴,2006)。

(29)

又各包括若干的氏族,氏族下又分亞氏族(田哲益,1998)。

三、 世襲姓名制

布農族人的名字都是沿襲祖先而來,長子承襲祖父的名字,長女則是承襲祖 母的名字,次子、次女則是依續延用伯叔、姑母的名字。所以在同一家族中,有 同樣名字的人很多。晚輩以承襲祖先的名字為榮,而長輩也會特別照顧與自己同 名的子孫。

參、 布農族的傳說與歌謠

一、 布農族的傳說

布農族有許多的傳說故事,與生活、祭典都息息相關,而布農族人也相當尊 崇且相信神話故事中所表達的一切,而在這些眾多的神話故事中,對布農族人很 重要的傳說,莫過於布農族如何形成的故事,是跟布農族的起源與生活祭儀等有 關係的(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

其一 Manah vali(射日傳說)

相傳 Min-pakaliva(太古時代)時期,天上有兩個太陽,輪流的照著大 地,炎熱不堪,讓布農族人生活的相當辛苦。

有一天,有一對夫妻帶著他們的孩子到田裡工作,因為太熱了,孩子一 直哭鬧不停,母親不得以只好便將小孩放在耕地旁的 taluhan(以前布農族 婦女都是將小孩揹在背上或是放在胸前工作),等到休息時,卻發現孩子不 見了,只看見地上剩下一隻受驚嚇的蜥蜴,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因為太過 炎熱而變成蜥蜴;父親非常生氣,為了不再讓太陽傷害其他部落中的孩子,

便決定帶著大兒子遠征伐日。

在出發後,父親在沿路種植了 izuk(橘子);父親知道朝著東方太陽升 起的方向前去,尌能找到太陽,他們走過荒野,越過高山,走了數十年後,

終於到了太陽升起的那座山。初時,他們躲在一顆石頭後陎,但因為陽光太

(30)

刺眼無法瞄準;又躲在 baihal(芋頭葉)下,但還沒瞄準葉子便枯乾了,躲 在 bunbun(香蕉葉)也是一樣;最後,他們利用 asik(山棕葉)耐熱及乾枯又 不會凋落的特性,從葉片之間的空隙瞄準太陽,果然射中其中一個太陽的右 眼。

被射下的太陽非常生氣,抓住了這對父子,但這對父子動作敏捷的從太 陽的指縫中溜出,太陽隨即用口水沾手再度抓住了兩父子,生氣的問為何要 加害祂?父親回答:您將我的小兒子晒成了蜥蜴!太陽生氣責備的說:你們 真不知道感恩,你們每天的生活都是我們賜與的,萬物的生育也要靠我們,

你們不思圖報,難怪要受此懲罰。父親聽後,感到非常愧疚,隨即用 kuling(布農男人胸前盛物用的胸袋)擦拭其傷口。

那被射中的太陽變成月亮,而現在看到的月亮陰影,則是當時用 kuling 擦拭後的傷口。之後,父親便允諾月亮,回去依照其指示和教導,帶領族人 每月行祭儀。他們沿著橘子樹回到了部落,此時,父親已經頭髮敤白的老人,

兒子也成為部落的勇士,帶領著族人開始行祭儀。

在這一則故事中,布農族人深深相信是 buan(月亮) 親自教導族人有關祭儀 的活動,因此祭儀名稱後面都冠以月亮為名。這則故事也隱含了人與自然間的互 動關係,並告訴下一代族人要懂得感恩,若不知感恩、不行祭儀,將會受到懲罰。

同時,它也解釋了社會中和諧與互助的必要性,對食物的豐收期待、對萬物滋養 的感恩,都行祭儀來表示,透過祭儀呈現「期待」和「感恩」,表現生活得以延 續的精神。

除了上面的隱含意義外,在葉家寧(2002)也提到相關的故事說明:布農族有 這麼一句諺語:「做人弟妹的要聽兄長的話,不可輕易冒犯兄長,因為他比你先 看到太陽」;布農族長幼的倫理即是取於此。其次,布農族以父系為社會中心的 準則,除了父親在口傳故事中的角色之外,太陽也是屬於男性的象徵。第三,布 農族的歲時祭儀是來自被射下的太陽(月亮)傳授的,代表祖先與大自然的爭戰,

才有今日的布農族,是無畏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31)

其二 Laningavan(洪水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布農族人是世居在中央山脈的山腳下,過了與世無 爭、豐衣足食的生活,而且肥沃的土地使族人們有著豐收的日子,布農族人 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隨著時間的逝去,布農族人漸漸變的好吃懶做,對 動物濫殺、不尊敬祖靈、破壞大自然。

Dihanin(天神)非常的生氣,為了懲罰布農族人,一連下了好幾天的大 雨,天搖地動、雷電交加、河水暴漲,而且又有一條巨蛇用牠的身體阻圔了 溪水口,因為洪水流不到海裡,一瞬間,整個山谷、田地、草木、聚落,全 都被洪水給淹沒了;陸地只剩下 tunkusavi(玉山)和卓社大山沒有被淹沒。

布農族人非常的害怕,每個人都充滿著驚慌失措的表情,離開家園四處 逃竄,翻過一山又一山,絲毫不敢停下自己的腳步,最後終於到達了玉山的 山頂。

布農族人只顧著拼命的逃跑,工具、米糧都來不及帶走,甚至連生火用 的火苗都忘了帶出來,寒冷的天氣與飢餓的痛苦,尤其是小孩子們,根本無 法忍受,族人們無奈的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族人們看到卓社大山上有火種,於是長老們尌討論要派誰去拿火苗 呢?但誰又願意冒生命的危險渡河去取火苗呢?

這時, kulkulba(癩蛤蟆)便自告奮勇的對族人說:「我願意冒生命的危 險渡河去取火苗!」說完 kulkulba 便跳下水,經過一天一夜的時間不眠不 休游,用盡全力與洪水激鬥,終於到達了玉山山頂上。kulkulba(癩蛤蟆) 迅速將火苗往背上一放,跳入水中,片刻都不敢休息,奮力使出全身的力量,

終於游回到了族人的聚落。但讓族人失望的是,kulkulba(癩蛤蟆)背上的火 苗早已在跳下水的那瞬間熄滅了。雖然大家非常的失望,但是並沒有人責怪 kulkulba(癩蛤蟆),仍然感謝牠見義勇為的精神。大家也才瞭解到,取火苗 不能經由水裡,一定要離水才可以,不然火苗會熄滅的。

(32)

離水陎過去取火呢?正當大家苦思無解時, haipis (紅嘴黑鵯) 飛到族人 的陎前,神情嚴肅的對著眾人說:「大家別失望,我很樂意幫你們取火苗」。

說完,也二話不說的「咻!」一聲,很快的朝向 tunkusavi(玉山)飛去,拿 了火種後,立即飛回族人聚落的方向。因為怕火苗掉落,haipis (紅嘴黑鵯) 尌將火苗緊緊地的含在嘴上,但是火苗在空中與風磨擦,火花越吹越旺,燒 的 haipis (紅嘴黑鵯)的嘴是又燙又痛,但想到火是要救小孩及布農族人的 性命,所以又用腳將火苗握住,牠使出忍痛的功力,含著痛苦的淚水繼續的 往前飛奔。經過了漫長辛苦的飛行,終於到達了布農族族人的聚落,也終於 把溫暖旺盛的火苗帶給布農族人,更因為有了火而救了族人和孩子們的寶貴 生命。但是,因為 haipis (紅嘴黑鵯)的嘴和腳經過火苗漫長的燒灼後,已 變成了火紅色,也因此,大家尌稱牠為「紅嘴黑鵯」(hai-pis)。

同時,也有一隻 kakalang(大螃蟹)看到 kulkulba(癩蛤蟆)與 haipis (紅嘴黑鵯),也來幫忙布農族人將堵圔河溝的巨蛇趕走,而與巨蛇發生了大 戰,kakalang(大螃蟹)的殼太硬了,巨蛇只在 kakalang(大螃蟹) 的背上留 下了兩個凹痕,最後,巨蛇不敵 kakalang(大螃蟹)的攻擊而逃跑了,因此 洪水也一天天的消退,族人們見到河水消退後,又紛紛重回原來的家園重新 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並且守天律、講道義,族人們又回到豐裕 安寧的快樂日子。

這則故事是布農族洪水時期的「歷史」,說明了玉山為布農族歷史文化的發 源地。從故事中可以看到布農族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與對動物形體的描述、了解,

也可以從中看到與現今流傳在布農族中禁忌的關係,相傳布農族人為了報答 kulkulba (癩蛤蟆)和 haipis (紅嘴黑鵯) 的恩情,便立下了禁止殺害這兩種動物的約 定,長輩也會跟小孩子說,如果打死 kulkulba (癩蛤蟆)會遭雷公擊斃;若射殺 haipis (紅嘴黑鵯),衣服會自動燃燒或者家裡會遭火焚毀,也不能用手指直接指著 haipis (紅嘴黑鵯),這樣對 haipis (紅嘴黑鵯)是不禮貌也不尊敬,到現在這種禁忌及傳說 都還流傳著。

(33)

二、 布農族的歌謠

歌謠:

可以唱的韻腳,有樂曲伴奏的叫歌,沒樂曲伴奏的叫謠。

-何容主編 1994 第 57 版《國語日報辭典》頁 438,台北:國語日報社。

民謠是原住民族人民幾千年來集體創作的口傳文學之一(米甘幹,2007),數 量多且種類廣,如果說阿美族是愛跳舞的民族,那布農族便是愛唱歌的民族;布 農族生活在高山中,習慣以氏族為部落單位,部落也都是坐落在群山中,於是,

歌聲成為他們溝通的方式,而在中最受注意的,便是八部合音-Pasi but but。

布農族所唱的歌謠以他們詠唱的時機及歌詞的含義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大 類(田哲益,2002):

(一)祭儀性歌謠:布農族的祭儀性歌謠,如:祈禱小米豐收歌、射耳祭、祭槍歌、

祭神歌、成巫歌、獵首、詛咒……等。

(二)生活性歌謠:生活性歌謠將日常生活的點滴,凡是工作、婚嫁、喜慶及族人 們喜怒哀樂的點滴,皆可藉此歌聲來表現,而且男女均可歌唱,沒有特殊的禁忌,

通常是使用在歡聚宴飲、勞動行進中。從這一類歌曲可以看到布農族人含蓄而重 在集體活動中表現自我的人生觀,但數量較少,如:「飲酒歌」、「歡樂歌」、「敘 事歌」等。

(三)童謠:布農族童謠的界定,著眼於歌詞的意義及謠詞的結構原則。童謠的題 材都是寓言性、童話性的簡潔歌詞,充滿了童稚逗趣的曲意,如「公雞鬥老鷹」、

「不要欺負眼疾的人」、「不自量力的螞蟻」;也有由神話故事而來的童謠,反映 當時布農族人的生活狀況。

其一 sima iskadaika3(不要欺負眼疾的人)

Sima iskadaika aza-aza matamata. Katu tupa na ulan!

Tupa tama cina tu: masih-ala malkabunun nasauhabas malinaskal!

Tupa tama cina tu: masih-ala malkabunun nasauhabas malinaskal!

(34)

詞意:

從那邊來了一群人,是誰呢?怎麼眼盠都是击击的。

爮爮媽媽告誡我們:不要取笑他們,否則厄運會降臨!

爮爮媽媽告誡我們:友善待人才會永遠快樂!

這是一首勸誡型的童謠,敘述不要欺負、譏笑眼疾的人,否則會被傳染,或 會有惡運降臨,將要教育給孩子們觀念用童謠的方式傳遞。

其二 lig kabu maila4(感謝葉藤)

Lig-kabu maila lig-kabu maila, antala-i ta tama, a sigunui na cina, Lig-kabu maila lig-kabu maila, antala-i ta tama, a sigunui na cina, Minunkalukabu huvisvis, tasa kupan sa minutda, a-o-ho-du.

詞意:

感謝 maila!由於 maila 像藤一樣富有神奇的再生能力,使我們母女能依被 折斷處的新枝枒當路標,順利回到夢想中的家園。

爮爮!緊緊抱我,我一直渴望您的擁抱;媽媽!也換您來抱我,幸虧您!在 冒險逃亡的日子中,克服諸多困難,由於行前準備了充分的食物,沒有受到 飢餓的威脅,竟然在還剩有一個便當的情況下,帶我回到了我從未見過的家 園。

這首童謠背後有一個感人的神話故事,描述一個有孕的布農婦女被泰雅族人 擄走,後來靠著堅忍的毅力,帶著小孩逃回故鄉;不只塑造了布農族婦女的堅忍 形象,更可以看到當時布農族與泰雅族間的關係,與感謝大自然的含意。

其三 paiska laupaku5(從今天起) Pais ka lau pa ku, mal ma na nu.

Lis ka ta ma, ma dai dad tais an.

Ta ada ha li nga, min sial is ang.

4 同註 3

5 同註 3

(35)

Ta hus du ma, min a mu bu nun.

Ma si a daz, mus kun ta ma.

Ma li nas kal, mus kun ta ma.

詞意:

從今天起,勤奮努力。

遵從長者,和睦相處。

聽從父母,待人處事。

勸戒他人,好好做人。

努力做事,奉養父母。

天天快樂,直到永遠。

布農族用來勸戒的歌謠不少,這首歌謠也是,此曲主要是勸戒族人要把握今 天,也將布農的基本精神串在歌詞中,藉以傳唱來宣揚。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質性研究法

質性研究乃是研究者透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的過程中,對其行為和意義進行 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陳向明,2000)。在教育上質的研究通常稱為 自然探究,因其研究者對自然發生的事件感到興趣,從而進行觀察自然的行為,

並從中蒐集資料;有時亦稱作人種誌研究,以參與觀察法,蒐集情境中的資料,

是人類學家用來描述文化的方式(歐用生,1989)。也因質的研究,乃是以研究者 作為蒐集資料的之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中,運用採用多種蒐集資料的方法,進 行的社會生活之技術,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方法蒐集資料,輔以書面文件分 析運用,使用歸納法形成結論(黃政傑,1998)。

本研究主要以霧鹿國小參與傳統文化課程及受訓成為出國表演者的兩位學 生為主。並對曾擔任其班級導師及學校教師的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配合學校各 項活動參與觀察學生行為,蒐集學生參與活動的心得等文件分析來進行本研究。

第二節 敘說研究

生命本身就是故事,每個生命充滿著不同的故事,而人擁有說故事的能力;

敘說者對故事情節與角色有主導性,並推論出事件的因果關係,Sarbin(1986:9) 主張,敘事是「人類行動的組織原則」。

敘事研究,指任何使用或分析敘是素材的研究(Amia Lieblich,2008)。資料 係以故事(訪談或文獻探討中所採擷的生命故事)或其他方式(人類學者以敘事形 式寫下其觀察所得的實地札記,或是個人的信件)蒐集而得。

(37)

第三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壹、 個別訪談法

「訪談」是一種研究性交談(陳向明,2003),目的在發現被訪談者的觀點,

是研究者透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所蒐集的第一手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訪談法一般分為三類:「非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結構式訪談」。

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法,由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設計訪談主題及方向,擬定 訪談大綱,以談話、訪問之方式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採用開放式的問答方式,並 且鼓勵受訪者依自己的意見回答問題或延伸回答。

貳、 文件分析法

以質的研究來說,文件是一種觀察的工具,主要目的是檢驗和增強資料來源 的證據,如果發現文件資料、觀察或訪談的資料互相牴觸,研究者就需要進一步 探究(黃瑞琴,2005)。換句話說,要探究一個現象,研究者必須了解它的歷史、

社會及環境的脈絡。文件在研究進行中,必須有助於研究者了解歷史脈動,不僅 能和觀察、訪談的內容、資料相呼應或是補充,並要能有助於探索事件的順序、

時間背景、及爭議性的問題。

本研究蒐集布農族郡社群的歷史、文化資料,及霧鹿部落相關的歷史背景及 地理環境、文化脈絡,作為檢驗或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據,了解學童對族群認 同的程度。

參、 現場觀察

觀察是人類認識周圍環境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從事研究的重要方法。觀 察不只是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過程,也是人大腦積極思維的過程(陳向 明,2003)。

在研究期間採用觀察所獲得的資料,與訪談內容相應證。觀察的內容包括訪 談情境、訪談對象的反應、研究者與訪談對象之間的互動等;研究者在訪談結束

(38)

後之工作日誌為紀錄,以輔為文件分析之資料驗證;另一方面,研究者針對學童 參與活動表現的記錄及事件過後的表現,皆將觀察情形作為工作研究日誌。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壹、 受訪者

本研究主要以霧鹿國小曾參與傳統文化課程及受訓成為出國表演者的兩位 學生為主。研究對象是研究者擔任其導師班時的學生,觀察並記錄學生在校學習 傳統文化後的想法與成長,也訪問家長有關學生們成長後的想法。

研究者自 99 年 9 月開始,擔任學生的科任教師,直至 100 年 8 月擔任其導 師到 101 年 6 月,畢業後仍保持聯繫,這期間小俊與小晏的成長與變化,皆觀察 並記錄下來,再加上訪談受訪者,以了解孩子對自己的認同是否有增加。

貳、 參與者

本研究除上述受訪者,藉由與受訪者相處之間的歷程,研究者將自省自身的 生命經驗,並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尋找對自我的認同。

第五節 事件時間序-我的生命能量樹

以大樹做為自我生命的代表,將其重要事件標註於上,讓其研究事件與時間 之間的關係,能夠更加清楚。

(39)

圖 1 生命能量樹 根:小學四年級,媽媽跟哥哥過世

根:小學六年級,阿母出現 莖: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

莖:懷孕,女兒出生

莖:讀研究所

莖:回到教職,帶學生出國表演 葉:未來,奉獻給需

要我的孩子

(40)

第四章 我們的故事

第一節 相遇的起源

我來自臺中這個大都市,在來到臺東這個大家眼中「雞不拉屎,鳥不生蛋」

的地方前,我從未踏上臺東這塊土地,對臺東是全然的陌生。

從小父親就喜歡帶著我們到山上走走,親近大自然,或許父親是彰化鄉下的 孩子,對大地自然也有著無法割捨的情感,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我喜歡自然漸 漸也多過於都市,在高中考大學的時候,還記得同學們紛紛討論著要去哪一個大 都市的大學,好好的玩它四年,我的心中卻始終有一個聲音。

「去東部吧!」

此時,在我打工的補習班裡,一個來自臺東師院的大哥哥,他的一番話,更 是推進我前往臺東的一大助力。

「妹妹,臺東雖然沒有都市方便,也沒有很多地方可以讓你逛街、玩樂,但 是它有很漂亮的海洋跟自然,歡迎你到臺東來,享受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生活!

而且,我們學校可以看的到海喔!」

「真的嗎?感覺好酷的學校!」

對自由的期待,再加上父親的鼓勵,我便聽從我心裡的聲音,填下了「臺東 師院」,來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二個故鄉-臺東。

初來到臺東的我,剛開始的確非常不習慣沒有霓虹燈的街道,過了十點即安 靜的市區,但漸漸的,我開始懂得臺東的美好,

臺東人的質樸善良是最讓我喜愛的,從小生活在數一數二的大都市中,人與 人之間的紛擾相處,哪怕年紀還小,也像是社會的縮影;小時候的我,個性愛恨 非常鮮明,是非善惡清楚劃分,認定對的事,哪怕惡霸欺負,我也決不退讓,非 得爭個是非對錯的結果,且愛面子的我更無法容許自己做錯事情,凡事都以高標 準看待每一件事,所以面對其他人時,常常就像讓人難以忍受的小辣椒一樣,就 算不是故意的,也無法避免與人發生衝突,雖不至於與人交惡,但大家也都知道 我的個性是”不好惹”的,漸漸的,只要有需要出頭的事,大家也就第一個想到我,

(41)

但這樣的結果卻也常讓我站在風頭上,哪怕我不想得罪人,仍然可以樹立敵人,

或是想與我為敵的人會自動找上門,不知不覺中,身邊的朋友總會分派分系。

但來到臺東,換了一個新環境的我吸取了教訓,個性收斂不少,圓滑許多,

身邊的紛爭也少了許多,但依然可以吸引到紛爭,或許有臺東大自然的包容力 量,雖然依舊有些許紛擾,但卻沒有以往的激烈與爭吵,反而是認識許多純樸、

為他人著想的朋友,我想,這就是臺東留下我的呼喚吧!

對於原住民文化的喜愛,感覺就像是冥冥中註定的緣份一樣,一步一步牽引 著我往部落前去,上一份工作的結束,讓我重新思考我要的是什麼,對教師工作 的無法忘情與血液中那份教學的熱誠,終於讓我下定決心回到教師的行列;或許 是無法解釋的緣份,我選擇到臺東這個曾在我人生中是最不熟悉的縣市,然後像 是被招喚似的來到這個鄉鎮,原住民族群中的部落學校中服務,遇到了小娟,開 啟了我對布農族文化的認識,而後,更是選擇了保留布農文化非常用心的霧鹿 村,與孩子的緣分,也從這裡劃開了序幕。

第二節 小小主人翁 壹、 小俊的家庭背景

小俊從小在深山中的部落長大,家中有兩位兄長,他是個「美麗的意外」,

與大哥的年紀相差 15 歲之多,原本爸媽希望可以因此生個女孩,但小俊的來到,

並沒有讓他們太過失望,他們也是非常歡喜的迎接小俊的誕生。

小俊的爸媽都是布農族人,當然小俊就是位純布農族的小男生,在原住民的 村莊裡,老一輩的耆老總希望在現在的社會中,什麼都被同化的劣勢裡,至少可 以維持純正的血統,所以,小俊的爺爺從小就會教導他屬於布農族男人應該要擁 有的觀念,要勇敢無懼、要保護家人、要學會狩獵、要傳承布農族的文化與精神 等。

而小俊的爸媽在部落中算是少數的高階知識份子,念到高中畢業,或許在我 們漢人眼中看來不可思議,但在以務農為主、狩獵為輔的布農族社會中,大家普 遍只會選擇唸到國中畢業,甚至小學畢業的也比比皆是,他們在部落中的確是與

(42)

眾不同了;小俊的爸媽因為接受過較多的漢人文化教育,年輕時也在外地工作,

雖然最後都選擇回到部落中生活、工作,但是觀念卻跟其他一直留在部落中的族 人有所不同,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多接觸部落的文化,但卻又對自己的文化 有種驕傲、卻又排拒的矛盾的想法。

他們不希望他們的孩子留在部落中生活,從最大的孩子開始,盡可能的將他 們送出部落唸書或生活,當然對於小俊當然也是,他們原先預計小俊國中時,就 要讓小俊到外地求學,希望小俊能念更多的書,有更好的未來,為了這樣的心願,

他們有心理準備,願意不惜賣土地,也要讓小俊有更好的機會;小俊從小便揹負 著這樣的期望長大,孝順的他,也是這樣告訴我他的決心,他希望可以達成爸媽 的願望,就算他一個人相當害怕面對陌生的環境,就算他只希望可以待在父母的 身邊。

小俊是個性善良溫柔,不堅強、愛哭,有點胖胖的小男生,因為身材的原因,

從小村莊裡的孩子就愛欺負他,大人們也愛逗著他玩,而他也很容易因為同學之 間的話語或動作,眼淚就流個不停;或許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兒子的關係,上面兩 個哥哥與他年紀又相差甚大,家中的長輩也比較保護他、疼他之故。

爸爸是學校的校車司機,對於學校的政策相對於部落裡的家長也比較了解,

但家裡對於學校推行學習布農文化的態度卻是消極的,不鼓勵但也不反對,甚至 對孩子學習自己本身文化的用處產生存疑;這對接下來要推動認識文化與建立自 身文化認同感的我來說,感到有些不安與棘手。

貳、 小晏的家庭背景

小晏,是個布農族的小女生,從小也是在部落中長大,家中有三位姐姐,她,

也是個「美麗的意外」,與排行老三的姐姐年紀相差 10 歲。

小晏的爸媽也都是布農族人,家中經濟在部落中算是數一數二的富裕,是非 常勤奮的農夫,而在部落裡面也有其地位、有其影響力,而教導小晏布農文化最 多的則是她的奶奶,奶奶只會說布農語,一點點國語都不會說,所以,小晏在家 裡都跟奶奶說布農語,而奶奶從小就教導小晏屬於布農族女人應該要擁有的觀

(43)

念,要學會織布、要會下田、要帶孩子,要有能力在男人出門後照顧自己的家、

要謹守布農族的文化與精神等。

小晏的爸媽雖在部落中不算是少數的高階知識份子,但有經濟能力與地位的 他們,觀念也跟部落中的族人不太一樣,除了小晏外的其他三個女兒,不是護士 就是正在念護校,他們沒有女人一定要在家裡織布、帶孩子的傳統觀念,而是希 望女兒們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未來去發展,他們會盡可能的支持女兒去做、去學 習,但小晏對自己未來的想法,卻只有想應該要照著姐姐們的腳步,念護校,絲 毫沒有自己的想法。

小晏,從小個性溫吞消極,不喜與人爭,雖然比同年齡的同學長的都還要高 大,但消極的觀念讓她喜歡躲在小說或網路的世界,無法自拔;雖然如此,但她 在學校的人緣可是出奇的好,弟弟妹妹都非常喜歡這個姊姊,而在同儕之中,也 有她自己都沒發覺的領導能力,但對自己的信心缺乏掩蓋了能力的發掘。

雖然小晏的父母沒有被傳統的觀念束縛住,但因為她是家裡排行最小的,身 體又不好,再加上中年級迷小說,常常利用半夜時間躲在棉被裡面看書;上了高 年級之後,瘋狂的迷上韓流,常常三更半夜不睡覺,流連在網路上,升六年級的 暑假,更是足不出房門,三餐在房間內食用,除非必要,絕不離開她的電腦前一 步;長久下來,導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甚至在六年級一開學,便在課堂上昏厥,

嚇壞老師、同學,跟後來趕到的父母;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小晏的父母從沒想過 將女兒送到外地唸書,也不希望她離開他們的視線,更不願意小晏做任何他們認 為超乎她能力的挑戰;在這需要建立自我信心與獨立思考的時間點上,讓我還未 開始便感到有些挫折。

第三節 挑戰的開始

挑戰,在我不算順遂的人生中,還蠻時常發生的,雖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但也都盡力而為;可是,這樣的經驗,足夠讓我能帶好這班學生嗎?在我很有自 信的保護層下,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信心其實就跟紙糊的沒兩樣,對自己的能 力,也時常懷疑著、不確定著,或許我跟孩子們一樣,打從心裡是不相信自己的;

(44)

但這次,我想試試看自己對抗壓力的能力,而且,我很想陪著他們成長,總覺得 這是我應該要做的事,儘管開始教書以來,這是我第一次擔任一年的班級導師,

縱使信心不足,但還是非常希望能夠為他們做一些事。

第一年遇到小俊與小晏時,他們是五年級的學生,當時的我只是他們其中兩 堂藝術課的任課教師,但隨著與他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久,我發現他們不是因為

「資源缺乏、刺激不夠」等這些原因而顯得弱勢,當然這些原因也是影響的原因 之一,但我看到的更是對自己能力與存在的不確定感與極度自信心缺乏的自卑心 態,而讓他們對於什麼事物都裹足不前,缺乏學習的動機。

五年級,是個不大不小的年紀,對未來應該是充滿想像與希望的,但從他們 的身上,我卻看不出來有任何的光芒;或許是在深山中成長的影響,與大自然和 平相處,沒有社會的爾虞我詐,他們看起來無憂無慮,即使每天的生活都千篇一 律,他們也都快樂的接受這樣的日子,但我對他們的未來堪慮。

還記得那時跟他們聊天的對話:

「你們有沒有想過以後要做什麼阿?」

「沒有想過!」小俊笑著回答我;

「太早了吧!老師~」小晏則是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我。

或許這時對他們來說,未來真的太遠了~

第二年再遇到小俊與小晏,我成為他們六年級的導師;剛開始接到這個班 級,同事們都恭喜我,說這個班的學生暨聽話又不吵鬧,是個很好帶的班級,但 我卻笑不出來,一群過於”聽話”且完全不吵鬧的孩子,不是過於守規矩,就是少 了對學習的熱情,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是我急需要首先處理的問題,因為我希望 未來的他們,不是安全畢業就好,而是希望他們能在國小的最後一年,可以準備 好面對即將長大的自己跟認識真正的社會,而不是一上國中,就被自己的情緒和 成長的壓力打敗了。

我,自認是個嚴格的老師,所以,一開學我們師生便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矯 正行為拉鋸戰及緊迫盯人課業補救教學,但每天上課都好像唱獨腳戲一樣,弄得 我像個小丑,他們已經習慣以毫無表情、毫無反應的面對學習這件事,甚至上課 時還可以發揮眼神穿透牆壁的功力,讓我又好氣又好笑,為了改善這樣學習動機 不強的狀況,我只好花費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改變教學方式,確切執行要求,甚

(45)

至非常努力的開發能讓他們感興趣的所有事物,就算與課業無關;我只想告訴他 們,「我是很認真的要為你們的未來負責!」讓他們打從心裡知道,該改變自己 的時間到了。

「我相信你們做的到,你們就一定能做的到!」我這樣對孩子們說。

雖然付出的心力與時間無法成正比的回收,但辛苦幾個月下來,終於學生們 慢慢的都上了軌道,從各種的活動中增加對自己的信心,有了正面積極的想法與 態度;好不容易我們之間有了默契,好不容易學生都願意跟著我的腳步一同成 長,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但因為學校突然的一個決定,幾乎讓我的努力,差點 瞬間瓦解。

第四節 傳承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是舉世聞名的文化,而霧鹿國小一直以來也都有訓練 八部合音的傳承文化活動,也因這幾年大家越來越重視原住民的文化,越來越懂 得欣賞與自己不同文化的美麗之處,所以這幾年小朋友的表演邀約是不間斷的,

學校在重視學生教育與推廣文化中,常常都需要做取捨,但通常都是推掉表演,

只接受長年幫助學生的公益團體之邀約,畢竟學校不是表演團體。

但在下學期一開學,校長便丟出一個震撼彈,不只撼動老師、學生,連兩個 村莊也都震動了;在因緣際會下,南京大學透過長久一直支持霧鹿傳承文化,資 助校方的「東元文教基金會」,希望可以找到具有原住民特色的小學在南京大學 的百年校慶之際,演出一場特別又有特色的表演,讓南京的人民看看不一樣的臺 灣文化;而基金會幾經思考,推薦兩所學校,其中又以霧鹿國小為表演主軸,表 演將近四十分鐘,而這個提案,很快的便被校長所接受,這也代表學校即將要帶 十五位學生前往「南京」,與中國進行文化上的交流。

這對學校來說,是一個大活動,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得又無上光榮的經 驗;只是,人數上的限制,讓原本開心充滿期待的活動,變成老師們心中的燙手 山芋;剛開始,決定由分校推舉要去的學生人選,為了表演的流暢度,甚至考慮 帶已經畢業的學生前往,但這樣的活動,在家長們的眼中,可以不用付任何費用

數據

圖  1 生命能量樹 根:小學四年級,媽媽跟哥哥過世    根:小學六年級,阿母出現 莖: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   莖:懷孕,女兒出生   莖:讀研究所  莖:回到教職,帶學生出國表演 葉:未來,奉獻給需要我的孩子
圖  6  設計理念:山泉的源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我家的事業是從祖父開始立下基礎的,在父親 的掌管下,業績蒸蒸日上,更上層樓。為了延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在山上,課輔是一個媒介,有了課輔班,孩子找到下課可以 去的地方,也因為透過課輔,聯繫起部落裡大家的情感「山上的 孩子真的很皮,很難教……」、「……就算小孩問 ( 家長 ),他 們

在這一節中, 我們介紹 change of basis 的概念, 了解到一個 linear operator 換了 ordered basis

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每天與孩子互相分 享感恩和快樂的事,建立正面積極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