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故事"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 教育視導與評鑑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宗立 博士. 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故事. 研究生:陳淑芬 撰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13 日.

(2)

(3) 謝詞 時間過得飛快,還記得開始剛考上研究所的驚喜,回首二年多來的 進修歷程,一路走來倍感艱辛,到後來面對研究論文的徬徨,如今終將 看到成果,喜悅的、感動的、感謝的心情複雜交融。感謝良師益友及親 情灌溉,在學習路上的協助與指導,特此銘謝。 我 敬 愛 的 指 導 教 授 吳 宗 立 老 師,在 研 究 的 過 程 中,一 路 帶 領 著 我 進 入 學術研究的殿堂。犀利愷切的替學生的論文提綱挈領,在您的指點下讓 學生發現不足之處,及更寬廣的進步空間。還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林 官蓓教授、林純雯教授,有了您們細心地毯式的大體檢,使得論文更臻 豐富、完整。精闢的見解,給予寶貴的意見,使整篇論文架構與內涵更 趨周延。 除 此 之 外,本 論 文 的 靈 魂,個 案 學 校 校 長、主 任 及 所 有 教 師,謝 謝 您 們願意挪出寶貴的時間接受訪問,提供許多資訊與資料,使論文更加完 備,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感謝研究所的師長和同學,在大家的相互扶持鼓勵下,產生了好多 美好的回憶與火花。感謝同組的淑婷、姿琦、美玲、萬城,不吝提供寶 貴的研究經驗,讓我能追尋你們的腳步前進,終於成功。 最後,謝謝我最深愛的家人。我最愛的老公—金茂,感謝你的體恤及 包容,分擔家務,透過你的論文經驗分享及對研究的釋疑,是我最堅實 的後盾支持。貼心懂事的寶貝女兒—筠婷、馨葶、資婷,妳們是媽咪最. 大的精神支柱,謝謝妳們自動自發從未讓我擔憂,媽咪才能順利將論文 完成。謝謝您們的參與,賦予我這段有著獨特價值的人生歲月。 最後,謹將此研究成果獻給為我付出愛與關心的人。 陳 淑 芬 謹 誌 2013.12.

(4) 摘要 本 研 究 以 屏 東 縣 一 所 參 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的 國 民 小 學 為 個 案,進 行 國. 民 小 學 參 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推 動 歷 程 教 之 探 究 ,瞭 解 個 案 學 校 辦 理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脈絡、作法、困難及影響 。在研究的策略上主要是 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透過與校長、主任與教師的訪談,輔以參與觀察 及與文件分析等,並將資料做進一步的編碼、歸類、分析與檢核。. 本研究的主要的發現可以歸納為七個重點:. 一、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背景是因應環境趨勢,上級教育單位 的大力推廣,加上校長的支持與鼓勵。 二、學 校 辦 理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的 動 機 是 教 師 認 同 評 鑑,掌 握 未 來 趨 勢 , 及教師的自我期許成長精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三、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策略有理念的宣導及推動小組的組 成。推動做法有規劃評鑑時程和建構評鑑規準。 四、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面臨時間大量的耗費、增加教師工作量 及壓力、表格填寫不易,規準對應、教學觀察重點、教學檔案蒐集 記錄的困難等問題。 五、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大多肯定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雖然參與評鑑需要付出許多心力與時間,但仍然值得堅持去做。 六、學 校 推 動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有 助 力 與 阻 力,助 力 來 自 教 師 個 人 因 素 , 阻力來自制度面的配套措施。 七、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能增加教師自我省思的機會, 自我反省 與專業對話增進專業成長,班級經營提升教學成效。.

(5) 關鍵詞: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個案研究.

(6) The Story ofthe Processof a School to PromoteTeacher Evaluation f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a elementary school’s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gram in Pingtung county. The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 its structure, methods, obstacles and its effects. The research employed qualitative methods. Research data was gathered from interviews with faculty members such as the principal, directors, and teachers. The researcher’s obsrvation and document data, Finally, the data was codified and categorized for the purpose of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ouldsummarized in seven points:. 1.Thecre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evaluation was a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trends, and supported by the supervisors and the principals. 2. The motives behind the evaluation was to gain the support from the faculty; it is hoped that the teachers would recognize the evaluation’s effectiveness in helping teachers keep up with future trends of education, alleviate teachers’ self-expect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3.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schools to positively raise the evaluation’s level of acceptance include the promotions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s purpose, and encouraging the forming of evaluation committees. More strategies included planning evaluation’s time table,.

(7) and properly outlining the evaluation’s criteria. 4.The chief difficulties imposed by the evaluation include: large amount of time being diverted into the preparation, the increased workload and pressure to the faculty involved, difficulties in properly filling out required forms, and difficulties in collecting class data. 5.The evaluation’s effectiveness and benefits were positively acknowledged by most participants. Despite of the required extra time and effort, the benefits outweighed the negative aspects. 6. The evaluation’s support came mostly from the faculty member’s personal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The main obstacles of the evaluation mostly stemmed from the system’s lack of flexibility; the over-emphasis on standardized templates create d frustration. 7. The evaluation offersed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the teachers to re-asses his/her teach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growth, and the effectiveness in class management and the subsequent increas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 case study.

(8) 目. 次. 目 次 ........................................................................................ I 表 次 ......................................................................................III 圖 次 ......................................................................................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之理論. …………………………………9.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理論 ……………………………17 第三節 國內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7 第一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0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55 第四節 研究的信實度. ………………………………………63. 第五節 研究角色與倫理 ………………………………………67. 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萌芽時期. 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脈絡. ………71. 第二節 拓荒時期. 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作法. ………81. 第三節 適應時期. 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困難. ………89. 第四節 發展時期. 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影響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23 …………………………………………………123. 外文部分 ……………………………………………………126. 附錄. ……………………………………………………………12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29. 附錄二 實施計畫. …………………………………………130. 附錄三 屏東縣平安國小101學年度學校課程計畫書 ……131. II.

(10) 表 表 2-1 評鑑意義一覽表. 次. ……………………………………………17.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評鑑目的之看法. ………………………21. 表 2-3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相關研究………………………………36 表 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表 3-2. ……………………………………… 51. SWOTS背景分析一覽表. …………………………………52. 表 3-3 平安國小教師基本資料分析. ………………………………54. 表 3-4 研究資料代號與意義對照表. ………………………………61. 表 4-1 平安國小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時程 表 4-2 平安國小推動小組成員及其職掌一覽表. III. ………………84 …………………85.

(11) 圖. 次. 圖 2-1 教師的專業發展內涵體系 …………………………………… 1 4 圖 3-1 研究步驟圖 …………………………………………………… 4 9. IV.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國民小學為個案,進 行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實 施 之 探 究。本 章 旨 在 說 明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研 究 目 的與問題,及研究範圍,以對本研究有一概略性的瞭解。.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世 界 教 師 組 織 聯 合 會 ( World Confederation of Organizations of theTeaching) 在 1990年 代 表 大 會 中 強 調 : 「 教 師 在 其 專 業 執 行 期 間 , 應 不斷精進,繼續增加其知識與經驗,不斷發展其不可或缺的素質」(教 育 部 , 2006) 。 美國發展教師評鑑歷史悠久,目前已有兩套全國性教師專業標準。 1986年 英 國 教 育 法 正 式 明 文 規 定 定 期 教 師 評 鑑 , 因 此 教 師 評 鑑 有 了 法 源 依 據 。 並 從 1991年 開 始 試 辦 教 師 評 鑑 , 教 師 評 鑑 公 告 顯 示 學 校 教 師 評 鑑 過程應包括初期會議、自我評鑑、蒐集資料、評鑑晤談、目標設定、評 鑑 報 告、檢 討 會 議 等 七 大 項,在 1994年 全 面 實 施 教 師 評 鑑 (傅 木 龍,1995)。 可知英國已有完備的教師評鑑制度,並且全面施行教師評鑑。 除了美英之外,澳大利亞及日本等國也都有教師評鑑的承辦經驗。 日 本 方 面,2007年 6月 在 安 倍 首 相 主 導 下,日 本 通 過 學 校 教 育 法、地 方 教 育行政法、教師執照法等修正案教育新修三法案,其中「教師執照法修 正 案 」 設 定 教 師 證 的 有 效 期 限 為 10年 , 教 師 必 須 接 受 30小 時 之 講 習 才 能 換 領 新 證;被 評 鑑 為 教 學 不 力 的 教 師 要 接 受 最 長 1年 的 研 修,研 修 結 束 後 仍 被 評 鑑 為 指 導 不 當 者 , 不 排 除 被 免 職 ( 歐 用 生 , 2007) 。 由 此 可 見 , 1.

(13) 在美國、英國、日本甚至其他各國都重視教師在專業執行期間的發展與 評鑑相關的議題。 面對少子化的世代,教師品質的講究量少而質精,教師專業顯得格 外重要。過去的研究著重於教師專業評鑑的結果,忽略最終的目的乃在 促 進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 教 育 部 為 提 升 教 師 專 業 , 2006年 起 開 始 實 施 為 期 三 年 的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試 辦 計 畫 , 2009年 期 滿 後 , 將 「 試 辦 」 兩 字 修 正 為「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的實施,雖採自願辦理原則,尊重 學校與教師參與的意願,但對我國教育現場超過十五萬人的中小學教師 而言,卻如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塊,激起了陣陣地漣漪。 曾 憲 政 ( 2007) 認 為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計 畫 , 希 望 以 「 形 成 性 評 鑑 」 之方式,協助教師瞭解自己教學的優點或待改進的地方,對教師專業表 現給予肯定和回饋;對於教師成長的需求,提供適當協助,以促進教師 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學品質。 綜合上述可知,我國辦理教師評鑑主要是因應教師不同需求,規 劃 出不同的教師評鑑系統,協助教師瞭解自己教學的優點或待改進的地 方,以提升教師專業,達到有效增進學生學習成就。. 貳、 研究動機 臺灣的未來在教育,教育的未來在良師,大家共同關注學生學習, 才 能 覓 得 教 育 的 桃 花 源 , 第 三 波 的 教 育 改 革 已 然 來 臨 ( 鄭 瑞 城 , 2009) 。 教 育 部 於 98學 年 度 開 始 為 期 四 年 之 教 師 評 鑑 計 畫 。 同 時 也 致 力 推 動 教師專業評鑑的法源依據,目前立法院已一讀通過,「教師法」部分條 文 修 正 草 案 第 23條 之 1,將 教 師 專 業 評 鑑 納 入:「 為 提 升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及 達成教學與輔導之成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應接受評鑑。」教師專 業化與教師素質的提升是當前社會各界的共識,目前也積極推動教師專 業評鑑的法源依據,可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推動政策已為必然的趨 2.

(14) 勢。 根 據 教 育 部 ( 2013)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網 」 提 供 的 資 料 顯 示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辦 理 後,101 學 年 度 全 國 計 有 國 小 634 所、國 中 209 所 , 及 公 私 立 高 中 職 371 所 , 共 計 1214 所 學 校 參 與 計 畫 , 全 國 學 校 數 有 持 續攀升趨勢。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在國內已是新興風潮,引起研究者. 對該研究之興趣,實有必要深入了解。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國內日益重視教師專業發展,近年來,已逐漸受到重視,且相關研 究與發表日漸增多,然而多以量化觀點出發進行。如能以質性研究的觀 點,深入瞭解學校推動形成性教師評鑑的文化背景脈絡、影響因素以及 實 施 歷 程 等 , 在 學 術 研 究 上 亦 有 其 價 值 和 必 要 性 ( 張 德 銳 , 2006) 。 個 案 學 校,自 2011 年 參 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以 協 助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為目的,鼓勵教師自願參加專業發展評鑑。在過程中,學校積極扮演引 導 者 與 協 助 者 的 角 色,逐 步 規 劃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藍 圖,提 升 教 師 專 業 知 能, 也培養教師自省能力,使老師在有系統的評鑑措施中,不斷提升教學效 能。因此促使研究者希望探索校內教師參加以來的專業成長經驗與歷 程。除了對參與教師發展專業評鑑老師的肯定之外,也能提供以後辦理 教師專業評鑑的參考。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西 元 2009 年 8 月 8 日 莫 拉 克 風 災,重 創 屏 東 山 區,研 究 者 的 學 校 因 此進行四次的遷徙,家長、兒童、老師和學校都面臨不確定的改變。遇 此巨變,學校最後落腳於大武山下的平原地區,周圍多所學校林立, 面 臨招生的危機,教育亟思變革與轉型之際,學校希望透過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的辦理,提升學校整體的專業形象,期待教師能具有課程發展與設 計、教學創新等專業能力。整合原住民部落資源,推展具有民族與國際 理念特色的學校,配合學校遊學課程,藉此獲得家長的肯定和認同,以 求改善學校面臨的困境。加上校長熱忱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支持,積 極鼓勵全校教師進行專業成長,勇於面對挑戰。身為教育的第一線工作 人員,選擇此具有特殊性的學校作為研究個案,瞭解其推動模式,將可 3.

(15) 作為屏東縣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的參照。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4.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屏東縣一所辦理教師專業發展 評 鑑 的 小 學 為 對 象,瞭 解 個 案 小 學 辦 理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的 脈 絡、作 法、 困難及影響,作為本研究之主軸,以供教育當局及各級學校 參酌,使教 師專業發展評鑑能完善推行。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壹、 研究目的 一、瞭解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脈絡。 二、描述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作法。 三、分析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困難。 四、探討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影響。. 貳、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要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脈絡為何? 二、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作法為何? 三、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困難為何? 四、個案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影響為何?. 5.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下將以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分項加以說明。. 壹、研究範圍 一、 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 研 究 之 主 要 內 容 以 屏 東 縣 101學 年 度 一 所 初 辦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之國民小學為場域,研究個案小學之教師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來的 教師專業發展情形。. 二、 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 研 究 之 對 象 以 個 案 學 校 8位 參 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人 員 進 行 研 究 究。以個案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脈絡、作法、困難及影響為研 究內容。 在 評 鑑 經 驗 上,在 理 論 層 次 上,進 行 文 獻 分 析,以 教 師 評 鑑 為 基 礎 , 導引至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相關理論;在實務層次上,本研究以訪談、 實地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具體瞭解個案學校於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之情形、相關人員之看法,最後再將理論與實務相互檢證與連結。. 三、 就研究時間而言 本研究始自民國一百零一年八月,故研究內容皆取自個案小學受訪 教師一百零一學年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相關經驗與資料,其他時 間之相關資料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6.

(18) 貳、研究限制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公布至今雖已實施第八年,然全國各級學校 並未全面並持續參與,是以研究者此時進入研究現場所獲得之資料,僅 能探究實施至今之個案參與情形。 本研究選定屏東縣之公立國民小學為對象,因此研究結果,在背景 脈 絡 不 同、組 織 文 化 不 同 的 狀 況 下,故 研 究 結 果 之 推 論 範 圍 自 有 所 限 定, 不易推論至其他學校。 研究結果僅能用來解釋國小階段教師之看法,無法用來推論其他教 育階段教師之看法。待後續研究於此議題有所擴增,當能彌補本研究之 不足。. 7.

(19)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相關文獻,藉由對文獻的分 析與歸納,能對研究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及幫助。本章共分為三節,第 一節探討教師專業發展之理論,第二節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理論, 第三節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專業化的意涵、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教師專業 發展的內涵、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特徵等。. 壹、 教師專業化的意涵 在探討「教師專業發展」之前,必頇先確認教師是專業人士,在此 先尌專業定義探討,再探討教師專業化的內涵。. 一、 專業的 定義. 最早人們將牧師、律師和醫師視為專業,而所謂「專業」是指一群 人 在 從 事 一 種 需 要 專 門 技 術 的 職 業 , Carr-Saunders認 為 專 業 可 以 說 是 一 種需要特殊智力來研究和培養的職業,其目的在於提供專門性的服務以 獲 得 報 酬 ( 引 自 黃 坤 錦 , 1995) 。 至 於 專 業 的 養 成 應 透 過 專 業 培 育 , 經 由長期的訓練,始能擁有專業知能,由於它擁有一套服務、客觀、公正 無 私 的 行 事 規 範,且 可 有 證 照 制 度,因 此 應 擁 有 高 度 的 專 業 自 治 與 自 律, 為 求 專 業 精 進,則 必 頇 建 立 專 業 組 織 以 提 升 專 業 水 準( 何 福 田、羅 瑞 玉 , 9.

(21) 1992; 謝 文 全 , 2004) 。 以上這些論點都在描述專業必頇透過長期培育的過程,專業的內涵 必頇具有高度的知識組成,知識是從事工作的基礎,同時,專業的行使 必定有其行事規範、專業自治以及行規倫理。除此之外,專業必頇持續 成長,才能確保專業品質,並強調專業並不是在獲得證照時尌停止知識 及 訓 練 的 進 行 ( 李 忠 仁 , 2005) 。 綜合論之,專業係指一專門技術的職業,而這職業的從業人員必頇 經由長期的專業培育,以建立專門知識與技能,其中專業資格的認定有 一定之證照制度,這個制度是公正超然的。同時,專業人員必頇遵循專 業規範、專業倫理與秉持服務奉獻的精神,以執行專門性的職務,強調 專業自主、自律且能持續進行專業成長,以確保專業品質。. 二、 教師專 業化. 有關教師是專業人士的討論很多,其中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 於 1966 年 秋 在 法 國 巴 黎 召 開 「 教 師 地 位 之 政 府 間 特 別 會 議 」 ( Special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 ) , 會 議 中 採 納 「 關 於 教 師 地 位 之 建 議 」,定 義 教 師 是 專 業 人 士。在「 關 於 教 師 地 位 之 建 議 」 中強調教師的專業性質,認為「教學應被視為是專業」。因為,它是一 種服務公眾的型態,它需要教師的專門知識和特殊才能 ,這些都要經過 長期持續的努力與研究,方能獲得並維持。 在 1980年 代 , 美 國 更 教 師 專 業 化 的 高 潮 , 1983年 美 國 卓 越 教 育 委 員 會 出 版 《 國 家 在 危 機 中 》 ( A Nation at Risk) 報 告 , 提 出 教 育 改 革 的 關 鍵在於教室裡的老師,要讓教育邁向卓越,提升學生學習成尌,必頇培 育 更 具 專 業 的 教 師 (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1983) ; 嗣 後 , 1986年 卡 內 基 教 育 和 經 濟 論 壇 出 版 《 準 備 尌 緒 的 國 家 : 10.

(22)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教 師 》( 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一 書 , 強 調 教 師 自 發 性 的 革 新 , 促 進 教 師 專 業 化 提 升 ( 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Economy, 1986) 。 這 兩 份 報 告 書 對 於 教 師 專 業 化 的 重 視 具 有推波助瀾之效。 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種專業,教師是影響他人人格發展、 以助人成長為務、從事價值創造、是應用知識及受社會大眾尊重的專業 ( 郭 為 藩 、 高 強 華 , 1998) 。 現 今 , 對 教 師 專 業 取 向 又 更 為 肯 定 , 以 香 港的教育專業守則為例,該守則強調教師是專業 ,且此專業乃是教師對 提升自我專業、改進學校學習環境、與同事合作、執行雇主教育理念、 滿足家長/監護人合乎情理的要求、投入社區參與的承諾(鄭燕祥, 2006) 。 鄭 燕 祥 ( 2006) 也 指 出 一 般 人 認 為 有 了 教 育 專 業 守 則 , 即 強 化 了 教 師 的 專 業 取 向 , 而 且 , 專 業 取 向 是 一 種 認 知 及 倫 理 的 ( cognitive and ethical) 取 向 , 潛 在 地 影 響 著 教 師 的 情 意 表 現 , 使 教 師 更 樂 於 付 出 並 強 化了自我的尊重。 綜合言之,教學是服務公眾的型態,需要專門知識和特殊才能,並 經過長期持續的努力與研究。教育邁向卓越,關鍵在於教室裡的老師, 職此之故,教師是一種專業,必頇具有專門知能,通過證照檢定,並重 視自發性在職進修,不斷提升成長,並以學生之 福祉為最優先考量,視 促進學生學習為責任,並要遵循專業倫理與人師形象, 故教師必頇是專 業才能持續進行專業成長,以確保專業品質。. 貳、 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 英 文「 專 業 」( profession)一 字,源 自 於 拉 丁 文( pro-贊 成;fession前進),意指持續不斷終身學習、日有精進。在探討「教師專業發展」 時,不只將教師視為專業人士,亦將教師視為發展中的個體、以及學習 11.

(23) 者與研究者。 以教師專業發展的關注面向來看,教師專業發展係指教師透過多元 方式,主動、積極和持續參與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活動,以提升專 業知能,包含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使個人和組織的持續更新發展的 歷 程 ( 邱 馨 儀 , 2006; 張 素 貞 , 2004) 。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脈絡中,因為課程和知識基礎的增加與改變,以 及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使得教師必頇從事專業發展(張德銳等人, 2006; 黃 坤 錦 , 2003; 歐 用 生 , 1996) 。 而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 是 奠 基 在 原有專業的基礎之上,不斷的研究改進。易言之,教師專業發展係教師 個人在其生命歷程中不斷追求教學的專業成長與發展的過程,目的在增 進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情意,以提升教學成效,協助學生學習。 但是,教師個人專業發展並不侷限於個人層次的成長,教師是存在 於學校系統中的次級系統,必與學校產生互動,故教師專業發展除以教 師已具備的知識為出發點,藉由各項活動,讓教師獲得經驗,進而進行 反省與創新外;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教師尚會與許多相關人士進行溝通 協調與互動,共同為學校的發展而努力。 綜合言之,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是將教師視為成長中的學習者及研 究 者,教 師 在 教 學 生 涯,以 原 有 的 專 業 知 識 為 基 礎,不 斷 的 學 習 與 研 究 , 並藉此增進教師對自我的瞭解及反省,以改進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與 態 度,提 升 教 學 品 質,並 促 進 學 校 革 新,以 符 應 社 會 對 學 校 教 育 的 要 求 , 因此,教師專業發展雖視教師為成長的個體,然其目的不 在於個人成長 的增進,教師亦頇為學校的發展、社會的需求而努力。教師為確保專業 品質,必頇持續不斷的學習,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的生涯歷程。. 參、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有學者將教學專業發展界定為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與 12.

(24) 人 際 溝 通、以 及 自 我 信 念( 沈 翠 蓮,1994;徐 惠 東,2002)。饒 見 維( 2003) 不同於上述學者以教師個人成長著眼,提出教師專業發展在內涵上必頇 包括學校行政與教育環境脈絡知識,表示教師不能孤立於班級之內。饒 見維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劃分為教師通用知能、學科知能、教育專業 知能、教育專業精神等,茲說明如下:. 一、教 師通用 知 能 教師教學所需的一般知識與能力,即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問 題 解 決 與 個 案 研 究 能 力、創 造 思 考 能 力、批 判 思 考 能 力、情 緒 涵 養 、 資訊涵養。. 二、學 科知能 教師欲教導某一學科所具備屬於該學科之知識與能力。. 三、教 育專業 知 能 與教師教學有關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即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知識、 課程與教學知能(包括一般課程知能、一般教學知能、學科教學知 能)、心理與輔導知能、班級經營知能、學校行政與教育環境脈絡 知識(包括學校組織運作、教育行政與政策法規、社會、政治、文 化)。. 四、教 育專業 精 神 教 師 的 專 業 服 務 信 念 、 態 度 。 依 此 饒 見 維 ( 2003) 提 出 教 師 的 專 業 發展內涵體系,如下所示。. 13.

(25) 教師通用知能. 1.通 用 知 識 2.通 用 能 力. (1)人 際 關 係 與 溝 通 表 達 能 力 (2)問 題 解 決 與 個 案 研 究 能 力 (3)創 造 思 考 能 力 (4)批 判 思 考 能 力. 學科知能 教師專業知能. 1.教 育 目 標 與 教 育 價 值 的 知 識 2.課 程 與 教 學 知 能. (1)一 般 課 程 知 能 (2)一 般 教 學 知 能. a教 學 的 理 念 取 向 b.教 學 的 原 理 原 則 c.教 學 的 方 法 與 策 略 d.教 學 的 技 巧 e.教 學 資 源 知 能 f.教 學 評 量 知 能 g.教 學 設 計 能 力 h.教 學 實 施 能 力. (3)學 科 教 學 知 能 3.心 理 與 輔 導 知 能 4.班 級 經 營 知 能 5.教 育 環 境 脈 絡 的 知 識 教師專業精神. 圖 2-1 教 師 的 專 業 發 展 內 涵 體 系 資 料 來 源 : 整 理 自 饒 見 維 ( 2003)。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 理 論 與 實 務 。 上述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的看法,都是以教學效能或教師素養 的 角 度 切 入 , 若 以 時 代 來 歸 納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概 念 的 意 涵 演 變 , 可 以 1980 年 代 來 作 分 野 。 1980年 代 以 前 , 係 從 社 會 化 角 度 來 看 教 師 專 業 , 所 謂 的 專業性即符合某種客觀界定的標準,因此,教師要成為符合社會期望的 14.

(26) 角色,且具備此一角色所需的技能;而教師專業發展,所指即是教師不 斷從事學習,以具備為了改善學校和社會所需要的專業知能和態度。但 自 1980年 代 以 後,教 師 則 被 視 為 獨 立 的 個 人,有 其 生 命 經 驗 及 自 我 認 同, 「 自 我 」 成 為 專 業 建 構 中 的 一 個 重 要 因 素 ( 周 淑 卿 , 2003) 。 若 由 此 角 度來看,教師專業發展乃教師基於自身的生命經驗與需求,而從事的專 業學習活動。 然 而,教 師 的 自 身 生 命 經 驗 與 需 求,將 因 教 師 所 處 環 境 而 有 所 差 別, 教師也必定將回應環境的變革需求轉化成為教師自身的經驗與需求,故 Ball( 1999) 嘗 詴 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與 教 育 改 革 模 式 結 合 , 指 出 學 校 教 育 逐 漸 由 官 僚 問 責 管 理 模 式( bureaucratic-accountability)過 渡 到 企 業 管 治 - 市 場 管 理 模 式( corporate governance & market management)。在 走 向 市場導向的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出現兩種衝突的角色,那尌是「真誠 教 師 」( authentic teacher)與「 改 革 教 師 」 ( reformed teacher)的 角 色 衝突,教師的傳統專業角色受到新生的改革教師角色衝擊。教師的教學 生活,不再獨善其身於課堂教學,不再被動接受學校辦學宗旨和願景, 而是與學校共同創造,共同努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涵蓋的範圍從 個人修為、課堂教學、校政參與、學校推廣、學校市場競爭以及社會參 與 等 都 牽 涉 其 中 ( 引 自 賴 柏 生 , 2004) 。 我國由於學校隨著教育改革的開放,及出生人口 下跌,學校供需已 出 現 失 衡 的 危 機,競 爭 逐 漸 成 為 學 校 改 革 的 新 重 心。學 校 面 對 新 的 轉 變, 需 要 不 斷 轉 型、創 新,教 師 的 專 業 發 揮 要 見 諸 於 學 校 的 整 體 表 現 和 特 色, 要與所服務學校共謀發展,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教師頇重新思考教師 專業的角色與功能,必頇在改革新環境中作出貢獻,發揮應有的積極作 用,以配合學校革新的需要,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自不能專注於教學的知 識、技能的成長而已,舉凡與學校革新相關的需求,亦應包含於教師專 業發展的內涵。 由於後現代思潮強調差異性價值的並存、自主性的倫理、主體欲望 15.

(27) 的維護、及論述的啟蒙,後現代思潮下的教師專業 ,應以加強建立合理 的社會權力關係為目的、促進社會關係的變化生成為手段、展示社會關 係反省的熱情為動機,因此加強教師的文化詮釋能力,乃是後現代思潮 所 強 調 之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途 徑( 黃 乃 熒,2003)。基 於 此,教 師 專 業 發 展 途 徑,應該以能夠培養教師具備反省能力為主。 林 素 卿 ( 2002) 也 認 為 反 省 能 力 是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內 涵 之 一 , 她 更 指出教師專業發展應強調教師專業知識和作決定的能力,不僅著眼於教 師如何改進教學技術,亦著重於教師如何對學校有較深入的瞭解,反思 自己能為學校做什麼及為何而做,進而促使學校進步與發展。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當今的教育環境不同於傳統,學 校教育發展趨向追求效能與競爭力,學校以及教師不能故步自封,頇要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回應家長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重新定位教師專業 的 角 色。教 師 從 事 教 育 專 業,教 育 的 內 涵、對 象、範 圍、方 式 不 斷 更 新 , 教育環境也不斷變化,教師必頇在短暫有限的職前教育之後,隨時接受 長期的在職教育,而且在職教育不能是單一取向、單一目標,應該採多 元取向,目標亦要多元,並強調教師所處教學環境的需求,全面有系統 進行教師專業發展的計畫,才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簡言之,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已經不再侷限於教師 教學有關的專業 知識與能力而已,還包括班級經營知能、教育環境脈絡知識,以及教師 的專業服務信念與態度,甚至是作決定及自我省思的能力,這些也都是 教師專業發展所涉及與關注的內涵,以期教師能扮演促進學校改進與發 展的促發者,在學校革新中有所貢獻,發揮積極作用。. 16.

(28)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理論.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評鑑的意義、教師評鑑的模式、以及教師評鑑的 方法,並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之背景與實施現況等。. 壹、 教師評鑑的意義 一、評鑑的意義 評 鑑 ( evaluation) 是 一 種 為 了 確 認 被 評 鑑 者 的 價 值 與 特 點 , 將 被 評 鑑者的現況資訊與其標準做比較的行為,據此裁定被評鑑者的價值、品 質、成效或重要性,所以評鑑涵蓋了具體明確標準的鑑定、澄清和應用 行 動( Worthen,Sandefs, & Fitzpatrick, 1997) 。簡 單 說 來,尌 像 Oliva及 Pawlas ( 2001) 所 下 的 定 義 : 當 某 人 對 他 人 或 事 務 進 行 一 種 判 斷 行 為 , 可 說 某 人在作評鑑。 茲 歸 納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評 鑑 所 賦 予 之 意 義 如 表 2-1:. 表 2-1 評鑑意義一覽表 學. 者. 秦夢群. 年代. 評鑑意義. 2000. 對 於 教 育 現 象 或 活 動,透 過 蒐 集、組 織、分 析 資 料 , 加以描述與價值判斷的歷程。. 謝文全. 2003. 評鑑是對事務加以審慎的評析,以量定其得失及原 因,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 吳清山 王湘栗. 2004. 依據適當的標準,對某事項進行審慎、系統化的蒐 集資料、分析和報告之價值判斷,透過價值層面與 事實層面的比較,量定事務的利弊得失和原因,以 獲取作決定的有用資訊,並提供改進的歷程。 17.

(29) 表 2-1(續 ) 蘇錦麗. 2004. 評鑑係有系統地採用各種有效方法,蒐集質與量的 資料,對照評鑑準則(指標或標準),以判斷任一 教育對象之價值或優缺點的過程。. Shinknfield. 1995. 評鑑不在證明,而在改進。評鑑是計畫、獲取和提. 與. 供敘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涉及研究. Stufflebeam. 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的價值及優缺點, 以指導如何決策、滿足教學效能核定的需要,增加 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Worthen, Sanders與 Fitzpatrick Boulmetis 與 Dutwin. 1997. 評鑑是包含定義、說明、可辨證的參考準則等,以 決定受評對象的價值、品質、有效性或重要性。. 2000. 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 目標是否達成或目標達成的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 表 2-1可 知 : 早 期 的 評 鑑 在 於 判 斷 目 標 與 實 際 表 現 之 間 相 差 的 歷 程;研究者認為可將評鑑界定為:依據適當的評鑑標準, 進行審慎、系 統化的蒐集,分析資訊,判斷其價值及優缺點,以決定目標是否達成。 並將評鑑結果回饋予受評者,俾利其擬定改進計畫的過程。. 二、教師評鑑的意義 教 師 評 鑑 的 意 義,張 德 銳( 2000b)認 為 教 師 評 鑑 是 對 教 師 整 體 的 工 作表現,包括教學、訓導、研究、親師關係等,進行評估與判斷;吳貞 宜 ( 2000) 指 出 , 教 師 評 鑑 乃 是 系 統 的 、 多 元 的 、 價 值 判 斷 的 以 及 決 策 的,亦以一系統、多元之方式,對教師個人之工作表現,作一客觀之價 值 判 斷 與 正 確 決 策 之 持 續 性 歷 程 。 吳 和 堂 、 李 明 堂 、 李 清 良 ( 2002) 認 為教師評鑑係指有計畫的蒐集教師工作表現的資料,依據評鑑前所設定 的規準,評鑑表現的品質,透過回饋以增進教師專業成長。吳清山、張 素 偵 ( 2002) 認 為 教 師 評 鑑 可 界 定 為 : 依 據 教 學 品 質 內 涵 , 定 訂 評 鑑 指 18.

(30) 標及程序,由評鑑者以觀察、測驗、晤談、調查等方式進行評鑑相關資 料的蒐集。 英 國 調 解 仲 裁 審 議 委 員 會 ( AdvisoryConcilation and Arbitration Service,ACAS)( 1986)對 教 師 評 鑑 所 下 的 定 義 為「 教 師 評 鑑 是 指 一 種 連續的、系統化的歷程,主要目的在協助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生涯規劃, 並為求確保教師的在職訓練活動、內容或發展,且能夠真正配合教師與 學 校 的 共 同 需 要。」Iwanicki( 1990)強 調 教 師 評 鑑 一 定 要 配 合「 教 職 發 展 」與「 學 校 革 新 」作 密 切 的 配 合;McKenna、Nevo、Stufflebean與 Thomas 等 人( 1994)認 為 教 師 評 鑑 係 對 教 師 表 現 與 品 質 之 有 系 統 的 評 量;Beerens ( 2000) 認 為 實 施 教 師 評 鑑 的 主 要 理 由 有 三 項 : 改 善 教 學 成 果 、 激 勵 專 業 成 長 及 補 救 或 排 除 不 適 任 教 師。Fox( 1994)、Mayo( 1997)、McGrath ( 1993) 、 Poster 和 Poster( 1993) 等 學 者 認 為 : 1970年 代 以 後 , 世 界 各國更加注重教師評鑑,以績效責任的觀點來檢視教師教學表現,利用 有效的教師評鑑來瞭解教師教學成效與問題,並藉此鑑定教師是否適 任,確保教學品質。 綜合以上學者的見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係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 心,強調教師的主動參與,並透過系統化的評鑑指標或規準,進行教師 自我評鑑(自評)與校內評鑑(他評);評鑑結果回饋予教師,使其瞭 解本身教學之優劣得失與原因,並作為訂定專業成長計畫之依據。. 三、教師評鑑的目的 「決定評鑑目的」是教師評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目的不同,則 教師評鑑的規準以及歷程勢將隨之而異;目的選擇錯誤,無論評鑑手段 如 何 有 效 , 尌 像 槍 瞄 錯 靶 , 當 然 一 無 所 獲 ( 張 德 銳 , 1994) 。 歐 陽 敎 、 張 德 銳 ( 1993) 認 為 教 師 評 鑑 的 目 的 在 協 助 教 師 改 進 教 學 在 行 政上決定任用獎懲的依據,包括形成性目的和總結性目的兩方面: 19.

(31) 1. 以 形 成 性 目 的 來 講 : 教 師 評 鑑 可 以 發 現 教 師 教 學 的 優 劣 得 失 及 其 原 因,協助教師改進教學,以提高教師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並且 尌教師教學上的弱點,提供適當的在職進修,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以 總 結 性 目 的 來 講 : 教 師 評 鑑 可 以 判 斷 教 師 表 現 水 準 的 優 劣 程 度 , 以 便作為聘用教師、續聘教師、表揚優秀教師,以及處理不適任教師的 依據,藉以促進學校人事之新陳代謝。 傅 木 龍 ( 1998) 則 認 為 教 師 評 鑑 的 目 的 主 要 有 六 項 : 1.協 助 教 師 瞭 解 現 況 與 問 題。2.提 供 教 師 必 要 的 支 援。3.提 供 資 訊 給 相 關 單 位 或 人 員 作 為 相 關 決 策 之 參 考。4.促 進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與 自 我 實 現。5.促 進 學 校 革 新 與 整 體 發 展 。 6.提 升 學 校 教 育 品 質 並 實 現 學 校 教 育 目 標 。 吳 清 山 、 張 素 偵 ( 2002) 指 出 教 師 評 鑑 的 目 的 除 了 對 教 師 個 人 的 資 格、能力及表現給予價值判斷外,並從而促使其改進教 學實務、激勵教 師專業發展與促使學校進行適當的人事決定。 Iwanicki( 2001)指 出,教 師 評 鑑 能 使 教 師 的 選 聘 有 所 依 據,更 可 協 助教師不斷的專業成長,確保有效能的教師繼續任教,亦能促進學校革 新並提升學習效果。 Stufflebeam( 2003) 認 為 教 師 評 鑑 的 目 的 有 「 改 進 」 與 「 績 效 」 兩 種 層 面,尌 改 進 層 面 而 言,係 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 學 校 進 步 發 展 」; 尌績效層面而言,則指「對個人人事的決定」與「學校地位的決定」。 Rebore( 1995) 以 及 Craft( 1996) 則 認 為 教 師 評 鑑 應 含 有 提 供 個 別 教師專業發展與生涯定位之積極目的。 茲 將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於 教 師 評 鑑 目 的 之 看 法,加 以 整 理 成 表 2-2所 示 :. 20.

(32)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評鑑目的之看法 評. 鑑. 取. 向. 以改進為主★ 評 學者. 年代. 吳清山. 鑑. 目. 以績效為主☆ 的. 提升. 增進. 協助. 提升. 促進. 教師. 獎懲. 決定. 學生. 教師. 教師. 教師. 學校. 聘任. 依據. 薪級. 學習. 專業. 生涯. 教學. 發展. 依據. 成效. 成長. 發展. 品質 ☆. 2002. ★. ★. ★. 傅木龍. 1998. ★. ★. ★. 歐陽敎. 1993. ★. Craft. 1996. ★. Iwanicki. 2001. ★. Rebore. 1995. ★. Stufflebeam 2003. ★. 依據 ☆. ☆. 張素偵 ☆. ★. ☆. ☆. 張德銳 ★ ★.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尌上述各學者對於教師評鑑目的看法之取向來看,可將教師評鑑分 為 形 成 性 評 鑑 以 及 總 結 性 評 鑑 兩 大 類 ( 吳 清 山 , 1994; 張 德 銳 , 1992; 簡 紅 珠,1997;Blacher,1991;Scriven,1967)— — 所 謂 形 成 性 目 的( formative purpose), 是 透 過 教 師 的 互 動 , 協 助 教 師 發 現 教 學 的 優 劣 得 失 及 可 能 原 因,進而協助教師成長專業,是作為活動進行中的改良與發展之用;至 於 總 結 性 目 的( summative purpose),乃 是 透 過 教 師 評 鑑,作 為 績 效、證 明、獎懲或教師人事任用、行政決策等用途。 從教育部公布《教育部補助詴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之目 的——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 學生學習效果——來看,並參照上述各學者之看法,教育部推行之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乃屬於形成性評鑑,其目的以改進為主,不作為總結性評 21.

(33) 鑑之績效、行政、人事決定的目的。. 貳、 教師評鑑模式 教師評鑑因其目的、實施方式及程序、處理評鑑結果的方式以及評 鑑規準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評鑑模式,除了臨床視導模式、目標設 定 模 式 、 共 同 法 則 模 式 、 補 救 模 式 ( 張 德 銳 , 2000) 外 , 另 外 加 上 同 儕 視導模式,配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茲分述如下:. 一、 臨床視導模式 臨 床 視 導( clinical supervision)意 指 教 師 和 視 導 人 員 之 間「 面 對 面 」 的 關 係 ( Acheson& Gall, 1997) 。 張 德 銳 等 ( 2000) 認 為 臨 床 視 導 具 有 以下幾個特質:在視導的目的方面,是為了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及促進教 師專業成長;在視導的性質方面,臨床視導是教學視導的一種方法與過 程;在視導人員和教師的關係方面,臨床視導強調帄等、民主、尊重、 信任、直接而密切的關係,這種和諧互信的關係正是臨床視導成功的基 本要素;在視導重點方面,則完全以課堂教學為主,其內容包括教師教 學行為的觀察與分析、師生互動的記錄與檢討、 教師新舊教學行為類型 的比較等等;在實施步驟方面,有一套系統的實施程序,這些系統的程 序加上視導人員和教師的互動關係,便構成了臨床視導的基礎。. 二、 目標設定模式 目 標 設 定 模 式 ( goal setting) 係 由 評 鑑 者 和 教 師 共 同 評 估 教 學 成 長 的需要、共同設定目標,然後協助教師達成目標的行動計畫,最後再和 教師共同評估達成目標的程度,以發展其教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此種模 22.

(34) 式 可 以 Redfern( 1980)所 發 展 的「 目 標 表 現 途 徑 」 ( theperformance objectives approach)來 作 為 代 表( 轉 引 自 張 德 銳,2000)。目 標 設 定 模 式 涉 及 教 師 選擇評鑑的準則。採用此方法時,每一位教師選擇發展的目標並且辨認 達成目標的策略。這些策略可能包含觀察別的教師、功課、參加研討或 閱讀等。此法常用於形成性評鑑。目標的陳述係個別敘寫,但通常反映 出 當 前 學 校 普 遍 的 問 題 重 點 ( 張 清 濱 , 2005) 。 其 步 驟 如 下 :. (一) 教師表 現 領域 Redfern( 1980) 認 為 , 評 鑑 的 第 一 步 是 確 定 工 作 的 內 容 與 範 圍 。 很明顯,對於成功地完成評鑑過程來說,明晰地理解一件工作的 職責是必要的。但由此並不能認為,當一個人走上某一工作職位 時,他對這一職位賦予他的期望為何十分清楚。教師和管理人員 需要清楚地理解他們自己的職責,對評鑑人員來說也同樣是如 此。Redfern認 為,教 師 的 職 責 可 分 為 下 述 七 個 方 面:規 劃 與 組 織、 激勵學生、與學生的關係、資源的使用、教學技術、專業成長與 職責及與家長的關係。. (二) 執行行 動 計畫 當一個適當的計畫被付諸實施後,評鑑者頇確定在何時給予受評 者何種幫助。評鑑者同有關負責人之間的聯繫是十分重要的,當 然,這並不意味著有關負責人尌可以不關心受評者的日常活動 。 評鑑活動、有關負責人的檢查活動與教師的活動, 都應看作整個 活 動 的 一 部 分 , 而 不 是 各 自 獨 立 的 ( 陳 玉 琨 , 2004) 。. (三) 評估結 果 此階段中,包括形成性評鑑和總結性評鑑兩大部分,在形成性評 鑑 中,教 師 針 對 行 動 完 成 情 形 作 一 自 我 評 鑑,再 由 評 鑑 者 作 複 評; 23.

(35) 以作為教師專業成長情形的回饋、及教師自我改進的依據;在總 結性評鑑中,由評鑑者於年度即將結束前,對教師在各個評鑑領 域 上 的 年 度 表 現 中 作 一 總 考 核 ( 葉 麗 錦 , 2003) 。. 三、 補救模式 補 救 模 式 ( remedial model) 係 指 針 對 無 法 表 現 標 準 的 教 師 , 給 予 必 要的協助,以充實專業的知識技能。如果過了一段時日,教師依然無所 改 善,則 學 校 必 然 採 取 行 動。評 鑑 小 組 或 委 員 會 包 括 同 儕 教 師 等 觀 察 者, 尌要評鑑此類教師的表現,並提出建議是否續聘或停止聘用 。有些學校 以帄常的方式進行評鑑,由校長觀察並評定教師的表現並建議採取合適 的行動。 補救模式是基於這個假定:個體只要精熟一些有關學生學習的教學 行為,都有可能成為有效能的教師。其目標是以具體明確的教學準則, 帶 領 所 有 的 教 師 達 到 最 起 碼 的 教 學 能 力 水 準 ( 張 清 濱 , 2005) 。. 四、 同儕視導模式 同 儕 視 導( peer supervision)一 直 是 教 師 之 間 互 相 協 助 改 進 教 學 的 重 要方式。它可以用來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能,也可以減低教師來自科層體 制 的 威 脅 與 壓 力 ( 張 清 濱 , 2005) 。 張 德 銳 ( 1998) 認 為 同 儕 視 導 具 有 以 下 幾 個 特 徵 : 在 同 儕 視 導 的 模 式裡,教師同儕工作在一起,形成夥伴關係,不管是年資相當的同學年 同事、資深教師和資淺教師、或是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的關係,教 師們都可以形成合作的、團隊的情誼;在同儕視導的模式裡,教師成長 的手段是共同閱讀與討論、示範教學,特別是有系統地教室觀察與回饋 彼此學習新的教學模式或者改進既有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學 習成 24.

(36) 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歷程。。 中小學教師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如組成讀書會或是觀摩教學 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同儕視導的學習內涵係指學習、詴驗新的教學 模式,或是改進、精練既有的教學策略,一位有效能的老師必頇精通多 種教學策略,具有「教學策略庫」的本事,以配合不同的教學情境,滿 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儕視導的近程目標物固然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但其終極目標仍在增進「教」與「學」的成效,亦即在提高教師的教學 品 質 以 及 學 生 在 德、智、體、群、美 的 各 方 面 的 水 準( 吳 偉 全,2009)。 綜上所述,教師評鑑的模式因目的不同,可採用目標設定模式。因 處理評鑑結果的方式不同,可採用補救模式。因實施評鑑規準及程序不 同,可採用臨床視導模式或同儕視導模式。. 參、 教師評鑑的方法 教師評鑑是一個複雜的歷程,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 業素養,提升教師教學品質;或是達成績效考評之目的。而為了達到上 述宗旨,則必頇採取多元且合適的評鑑方式。在評鑑方式中,可從「以 評鑑人員」以及「以評鑑資料蒐集方式」作為區別的分類方法,敘述如 下:. 一、 按評鑑人員分 尌評鑑人員而言,根據歐陽教、高強華、王秋絨、李春芳、張德銳 ( 1992) 的 研 究 , 認 為 教 師 評 鑑 的 人 員 , 可 以 由 下 列 幾 類 人 員 來 評 鑑 : (一)由教師同儕互相評鑑。 (二)由學校行政人員評鑑(包括校長、教務主任、學年主任等)。 (三)由校長、教師、行政人員組成「校內評鑑委員會」來評鑑。 25.

(37) (四)由專家學者組成評鑑小組進行評鑑。 張 德 銳( 2000)的 調 查 研 究 發 現,與 歐 陽 教 等 人 的 研 究 在 評 鑑 人 員 上 大 略 相 同,但 張 德 銳 更 多 舉 出 一 項 學 生 評 鑑,亦 即 由 學 生 對 教 師 的教學提供反應意見。 歸 納 學 者( 徐 敏 榮,2002;孫 志 麟,2004;張 德 銳,2004;傅 木 龍 , 1998; 簡 紅 珠 , 1997; Bridges , 1986; McGreal , 1983) 之 研 究 , 在 教師評鑑人員組成之方式上可分為:. (一)自 我評鑑 自我評鑑是由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或學校發展自我評鑑檢核表,要求 教師根據檢核表的內容填寫相關資料,使教師瞭解本身教學工作的 表現以及學校整體績效。. (二)同 儕評鑑 張 德 銳( 2004)指 出 同 儕 評 鑑 係 尌 教 師 的 教 學、輔 導、研 究、服 務 , 以任教科目或年級為單位,由同事互相評定。同儕之間以專家身分 進行評鑑,較能清楚教師之專業表現;然而進行教師同儕評鑑最大 的困難,在於教師可能會抗拒評鑑自己的同事。尤其當評鑑的結果 可能影響被評鑑者的升遷、獎勵等權益時,教師更可能轉為與人為 善或揚善隱惡等皆大歡喜的態度,而無法讓評鑑發揮應有的功能。. (三)行 政人員 評 鑑 行 政 人 員 評 鑑 即 指 由 學 校 行 政 單 位 依 據 教 師 的 公 差、請 假、缺 課 補 課、上 課 遲 到 早 退、命 題 閱 卷、送 成 績 的 延 誤、有 無 影 響 行 政 效 率 等 屬 於 一 般 行 政 範 疇 的 項 目 進 行 評 鑑( 徐 敏 榮,2002)。從 行 政 考 量 上,對 維 護 學 生 受 教 權 益 以 及 提 高 行 政 效 能 有 所 助 益;但 對 提 升 教學效能而言,則較無助益。 26.

(38) (四)校 內評鑑 小 組評鑑 校 內 評 鑑 小 組 評 鑑 係 指 由 學 校 的 評 鑑 委 員 會 進 行 之 教 師 評 鑑,其 成 員 包 含 學 校 公 推 之 行 政 人 員 代 表 和 教 師 代 表,希 望 藉 由 行 政 人 員 及 教 師 代 表 的 共 同 參 與,能 讓 教 師 評 鑑 的 過 程 更 公 開、公 帄、公 正 , 且 達 到 相 互 制 衡 的 功 效 ( 孫 志 麟 , 2004) 。. (五)校 外人士 評 鑑 校 外 人 士 評 鑑 乃 是 由 其 他 學 校 的 教 師、校 長,或 者 教 育 行 政 官 員 、 督 學,甚 至 是 專 門 評 鑑 教 師 的 團 體 來 評 鑑 教 師。這 些 參 與 評 鑑 的 校 外人士,多具備教育專業素養,且從事相關性質的工作。. (六)學 生評鑑 學 生 評 鑑 乃 是 由 學 生 評 估 教 師 的 教 學 效 率,是 透 過 一 個 結 構 性 或 非 結 構 性 的 問 卷 或 晤 談 的 過 程,加 以 制 定。採 學 生 評 鑑 亦 有 些 限 制 , 諸 如 班 級 人 數 的 大 小 等。歐 陽 教 等 人( 1992)指 出,學 生 評 鑑 是 所 有 評 鑑 方 式 中 最 引 人 爭 議 的 一 種,反 對 者 以 為 學 生 評 鑑 教 師,有 損 師 道 尊 嚴,更 何 況 學 生 年 紀 輕、經 驗 淺,恐 怕 沒 有 能 力 區 分 教 師 教 學的優劣。也正因此,中小學校園中才會比較少實施教師評鑑。. 二、 按評鑑的資料蒐集方式分 進行教師評鑑時,評鑑人員應該在教師的配合之下,廣泛蒐集與教 師教學直接或間接有關的資料,以瞭解教師教學的優劣表現。基於多元 化 的 原 則,教 師 表 現 資 料 的 蒐 集 來 源,可 包 括 教 師 自 我 報 告、教 室 觀 察 、 教 學 錄 影、學 生 成 尌、學 生 評 鑑 教 師 教 學 表 現、問 卷 與 晤 談、教 學 觀 摩 、 教 學 日 誌 、 教 學 歷 程 檔 案 等 ( 余 榮 仁 , 2000; 林 榮 彩 , 2002; 徐 敏 榮 , 27.

(39) 2002;張 德 銳,1996;傅 木 龍,1998;戴 佑 全,2000;Beerens,2000; McColskey & Egelson,1993;Peterson,1995;Shinkfield & Stufflebeam,1995;Stronge, 1997) 。 對 於 這 幾 種 教 師 評 鑑 的 資 料 來 源 說 明 如 下 :. (一) 教師自 我 報告 教 師 的 自 我 報 告 內 容 是 最 貼 近 教 學 的 第 一 現 場 真 實 面,對 於 自 己 的 教 學 表 現 自 然 較 一 般 人 瞭 解。教 師 經 由 填 寫 行 為 表 現 檢 核 表,以 省 思 教 學 上 的 作 為;然 而,為 避 免 教 師 在 實 施 自 評 時,給 予 自 己 太 高 的 分 數,所 以 此 項 資 料 僅 能 做 為 形 成 性 評 鑑 的 參 考。評 鑑 人 員 可 鼓 勵教師針對缺失處,設定專業成長目標,規劃行動步驟以努力達 成。在 此 同 時,評 鑑 人 員 也 必 頇 適 時 提 供 必 要 的 支 援,以 建 立 和 諧、 互動的關係。. (二) 教室觀 察 教 室 觀 察 藉 由 觀 察 優 良 的 教 學 演 示,可 讓 同 儕 教 師 蒐 集 到 最 直 接 的 資料,並以為觀察者的教學參考,而提升教學技術。 近 年 來 所 提 倡 的「 臨 床 視 導 模 式 」,規 劃 了 五 個 實 施 階 段 — 觀 察 前 會 議、教 學 觀 察、分 析 和 策 略、視 導 會 議、會 議 後 的 分 析,學 校 可 在實施教室觀察時使用,讓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展現自我的教學風 貌,並 經 由 循 環 式 的 動 態 回 饋,不 斷 的 教 師 成 長,並 達 成 符 合 學 校 整體性的發展目標。 然 而 此 方 式 亦 有 其 缺 點,如:有 些 教 師 可 能 因 必 頇 接 受 觀 察,刻 意 隱 藏 帄 日 的 教 學 方 式,而 展 示 符 合 觀 察 者 預 期 的 教 學 行 為;或 教 學 者 因 性 格 傾 向 的 問 題( 如 過 分 內 向 ),而 影 響 了 其 教 學 上 的 表 現 。 是 故 教 室 觀 察 的 結 論 應 配 合 其 它 資 料,方 能 正 確 解 讀 教 師 實 際 的 教 學理念與教學的品質。. 28.

(40) (三) 教學錄 影 這種方式與教室觀察相似,而比教室觀察更容易被教學者所接受。 有關事前的評鑑焦點,可與評鑑教師協商討論;而事後的影帶回顧,更 可以反覆的讓評鑑者與受評者於重要關鍵處暫停並進行討論。除此之 外,受觀察者也因為沒有觀察者在現場出現,而避免因此影響到自己的 教學情緒。錄影的目的是要捕捉真實的本質,不但提供觀察者客觀的評 鑑 ( Martin & Mayerson,1992) , 同 時 協 助 觀 察 者 改 善 他 們 的 教 學 品 質 ( Chung,1991) 。 然 而 影 帶 的 內 容 , 也 可 能 提 供 過 多 的 無 效 資 料 , 因 此 評鑑者應使用行為檢核表來觀察。這些檢核表能夠鑑定和分類教室行為 者 的 風 格,如 可 選 擇 Flander 的 互 動 分 析 表、Galloway 的 非 口 語 分 析 表 。. (四) 學生成 就 張 德 銳( 1992)提 及:要 瞭 解 教 師 表 現 之 良 窳,可 以 間 接 透 過 學 生 學 習 表 現 的 成 績 來 推 知。另 外 如 能 使 用 具 信 度、效 度,且 避 免 種 族、 語 言、性 別 等 影 響 的 測 量 工 具,如 此 則 學 生 所 測 量 出 的 成 尌,尌 能 反 應 於 教 師 的 評 鑑 上 ( Strong & Tucker,2003) 。 教 師 負 有 教 導 學 生 的 責 任,因 此 學 生 學 習 成 果 的 好 壞,決 定 於 教 師 的 盡 責 與 否。不 過 學 生 的 學 習 成 尌 不 單 是 指 認 知 方 面 的 成 尌,還 包 含 技 能、情 意 等 領 域。評 鑑 者 在 評 斷 學 生 成 尌 以 反 映 教 師 教 學 表 現 時,也 必 頇 同 時 予 以 考 量。其 次,還 要 以 學 生 的 成 長 進 步 來 評 量,並 在 評 量 前、後 做 測 驗 來 判 斷 進 步 情 形,而 非 以 事 前 決 定 通 過 的 目 標 或 熟 練 的 程 度 來 判 定。又 測 驗 成 績 的 比 較 以 全 班 學 生 進 步 為 準,勿 以 班 與 班 間 的 成 績 對 比 來 評 判 教 師 間 的 優 劣 ( Strong & Tucker,2003) 。 此 外 , Strong 等 人 提 到 : 課 程 和 教 學 引 發 評 量 , 然 而 假 如 評 量 是 有 所 目 的 及 利 害 關 係 時( 如 對 教 師 評 鑑 ),那 麼 評 量 尌 有 可 能 影 響 到 課 程 和 教 學,請 確 定 測 驗 的 終 極 目 的 乃 在 評 量 學 生 的 成 尌。因 此,運 用 評 量 來 呈 現 學 生 學 習 成 尌 時,千 萬 不 可 為 了 顯 示 教 師 的 教 學 成 果 , 29.

(41) 而使評量學生目的的測驗變成評鑑教師的工具附庸。. (五) 學生評 鑑 教師教 學表現 張 德 銳( 1992)指 出,學 生 評 鑑 是 所 有 評 鑑 中 最 引 人 爭 議 的 一 種 。 反 對 者 以 師 道 尊 嚴 為 不 贊 成 的 理 由,而 贊 成 者 則 認 為 學 生 的 意 見 最 能 反 映 教 師 的 表 現。因 此,張 德 銳 認 為 解 決 的 辦 法,尌 是 改 良 評 鑑 工 具 使 其 更 具 周 延 性,以 減 少 學 生 判 斷 能 力 不 足 的 偏 失。學 生 評 鑑 教 師 在 功 能 上 可 協 助 教 師 改 進 教 學,提 醒 教 師 尊 重 學 生 的 學 習 選 擇 權,引 領 教 師 去 發 覺 學 生 想 要 學 習 的 部 分。然 而 如 要 當 作 學 校 行 政 方 面 的 決 策,則 必 頇 考 量 到 學 生 是 否 因 情 緒 方 面 的 困 擾,以 及 評 量 能力方面的限制,而對教師的評鑑造成不公帄 現象。. (六) 問卷與 晤 談 問 卷 調 查 法 是 一 種 公 認 最 經 濟、省 時、省 力 的 教 師 評 鑑 資 料 蒐 集 的 方 法。可 在 短 時 間 內,收 集 到 多 數 教 師、同 僚 及 學 生 家 長 對 教 師 表 現 的 評 價,而 且 資 料 的 保 密 性 又 較 佳;然 而 其 缺 點 則 是 萬 一 受 調 查 者,對 教 師 的 行 為 產 生 誤 解,則 受 評 教 師 將 毫 無 解 釋 的 機 會。誠 如 張 德 銳( 1992)所 說,為 避 免 資 料 上 出 現 信 度 方 面 的 瑕 疵,可 配 合 觀察法及晤談法行之。 Haefele( 1981) 認 為 晤 談 法 有 下 列 功 能 : 1.和 教 師 共 同 商 訂 教 學 目 標 和 教 學 評 鑑 規 準 ; 2.和 教 師 共 同 檢 討 教 學 目 標 和 教 學 評 鑑 規 準 的 達 成 情 形 ; 3.認 可 教 師 優 良 的 教 學 表 現 ; 4.警 告 教 師 所 必 頇 從 事 的 教 學 改 進 措 施 ; 5.決 定 評 鑑 者 和 其 他 合 作 人 員 所 必 頇 進 行 的 配 合 措 施,以 協 助 教 師 改進教學。 同 時,透 過 與 相 關 人 員( 如 教 師 同 儕、行 政 人 員 )的 對 談,更 能 客 30.

(42) 觀地以他人觀點來詮釋受評教師的表現。. (七) 教學觀 摩 教 學 觀 摩 是 指 資 深 教 師 示 範 高 品 質 的 教 學,透 過 資 深 教 師 呈 現 出 教 學 的 標 準,以 幫 助 參 加 觀 摩 的 教 師 能 評 估 自 我 的 表 現。當 教 師 僅 能 在 有 限 的 機 會 觀 摩 其 他 教 師 教 學 型 態 與 方 法 時,觀 摩 資 深 教 師 的 教 學 能 作 為 一 個 自 我 評 鑑 過 程 的 起 點。藉 由 觀 摩 示 範 教 學,教 師 能 比 較其教學與資深教師的示範,以作為教學改進的參 考。. (八) 教學日 誌 教 師 專 寫 教 學 日 誌,有 如 反 省 札 記,可 以 真 實 反 應 教 學 事 實 及 師 生 互 動 情 形,並 作 為 評 鑑 之 參 考。教 師 將 個 人 所 持 的 教 育 理 念、哲 學、 教 學 心 得 或 問 題 等 敘 寫 於 札 記 中,可 以 發 揮 非 結 構 性 的 功 能,強 化 自 我 反 省 能 力;進 一 步 運 用 於 自 我 或 同 儕 評 鑑 中,更 可 說 明 事 件 的 原 委。陳 麗 華( 1995)認 為 反 省 札 記 的 敘 寫,可 以 促 進 教 師 的 自 我 對 話,並 作 為 與 他 人 對 話 的 素 材,Knowles 也 認 為 特 別 適 於 教 師 準 備 的 教 學 ( 轉 引 自 陳 美 玉 ,1997) 。. ( 九 ) 教 學歷 程檔 案 教 學 歷 程 檔 案 是 教 師 依 據 專 業 性 的 內 容 標 準 及 個 人、學 校 的 發 展 目 標 建 立 而 成,是 教 師 透 過 長 時 間 蒐 集 彙 整 而 成 一 份 具 有 結 構 性 的 檔 案,可以有效呈現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與教學成果(李順銓, 2001)。內 容 可 能 包 括 校 長 和 同 儕 對 其 教 學 的 觀 察、教 師 所 寫 的 課 程 計 畫、課 程 進 度 報 告、政 府 發 布 的 公 文,以 及 革 新 方 案。也 有 可 能 是 與 家 長 溝 通 的 字 條、教 師 與 家 長 間 的 溝 通 會 議 記 錄、家 長 的 感 謝 函,或 由 校 長、同 儕 所 填 具 的 教 師 檢 核 表。檔 案 甚 至 可 能 包 括 錄 音 帶 記 錄,或 每 日 學 校 課 堂 的 攝 影 記 錄,或 特 殊 事 件 攝 影 記 錄,另 31.

(43) 有 其 他 的 內 容,可 能 是 個 人 的 會 議 記 錄、工 作 記 錄,和 參 與 教 育 訓 練記錄,以及自我評量記錄。 教師製作教學歷程檔案是教師對整年度的回顧,對於教師評鑑自己 的表現,以及全體教職員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功用。這些檔案在 反應校長和全體教職員的發展和改進上,提供了清楚的圖像。它可證明 教師們改進了工作態度及改善了教學品質。然而,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教 師經驗的反省大都侷限在教室情境,很少與同儕合作、對話;因此,教 師檔案可能比較適合於形成性評量,如用於總結性評量上則有諸多限 制。例如:個人檔案的內容無法互相評比、教師的檔案經常無法提供評 鑑者所要瞭解的教學資料或觀點、過分注重形象的包裝卻缺乏實質內涵 等缺點。 Hurst、 Wilson和 Cramer則 認 為 對 教 師 而 言 , 歷 程 檔 案 提 供 一 個 整 體 的觀點、一個較強而有利的面談文件、自我反省的概要、呈現教師教學 專 業 能 力 ( 引 自 李 順 銓 , 2001) 。 教 師 教 學 歷 程 檔 案 的 重 要 性 隨 著 教 師 教學效能的需求日增,若教師能將帄日的教學資料、學生作品、教學資 源。反省歷程收集放在同一檔案夾中,然後定期或不定期的整理反思這 些作品,並藉由反思、同儕討論、教學實踐等方式,有助於教師專業成 長的提升。. 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背景與實施現況 一、 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背景 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經濟快速成長與產業結構的改變,人 民生活品質提升,以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教育品質的需求也相對提 高。接踵而來的改變對教育環境的衝擊尌是一連串的教育改革訴求與強 調教師專業形象塑造、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及促進教師專業自主權等,足 32.

(44) 見 「 教 師 專 業 」 實 為 社 會 對 教 師 最 殷 切 的 期 望 。 ( 杜 正 勝 , 2006) 。 有鑒於此,教育部擬定「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 畫」,期望透過診斷與輔導的方式,提供教師自我反省教學的機會,並 輔以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促進教師間的同儕合作,進而協助教師專業成 長,培養教師專業素養,也提升教學品質。. 二、評鑑符合自願、學校本位與評鑑過程多元的精神 教育部詴辦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其目的、精神清楚明確, 以形成性評鑑為主要目的,尊重教師成長意願,採教師自願參加評鑑之 精神。評鑑規準採大方向、層面性規範方式,其內容包括了課程設計與 教 學、班 級 經 營 與 輔 導、研 究 發 展 與 進 修、敬 業 精 神 及 態 度 等 四 個 面 向 , 但是學校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時,可以依據學校發展之需求, 選擇一個或數個重點領域進行教師專業評鑑工作,學校擁有高度的彈性 空間規劃符合學校發展需求與具有學校發展特色的評鑑指標,落實學校 本位發展精神。 另外,評鑑人員由身份多樣化的評鑑小組成員擔任,讓評鑑 過程及 結果更客觀;評鑑方式與評鑑方法多樣化、豐富化,增加教師專業發展 評 鑑 的 信 度、效 度;評 鑑 結 果 的 應 用,以 促 進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為 主 要 目 的 , 不與教師績效考核、不適任教師處理及教師分級制度相關,協助教師瞭 解其教學的優缺點與待改進之處,在提供教師改進計畫及在職進修課程 下,真正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自主能力之提升(詳細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內容與方式請參考附錄一)。. 三、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現況與困境 ( 一 ) 推動「 教師專 業 發展評 鑑」之 現 況 33.

(45) 教 育 部 於 2005 年 10 月 25 日 討 論 通 過「 教 育 部 補 助 詴 辦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實 施 計 畫 」 並 於 2006年 起 鼓 勵 中 小 學 參 與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 三年詴辦計畫。這是一種以評鑑為手段,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之形成 性 教 師 評 鑑 有 別 於「 教 師 評 鑑 」的 教 師 考 核 總 結 性 評 量( 張 德 銳,2006)。 教育部並且推出的「補助詴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的辦理方式是採 「自願」的方式辦理,與教師考績或不適任教師淘汰或教師分級制度無 關。 自 民 國 2006年 推 動 詴 辦 以 來,從 第 一 年 的 166所 學 校( 國 小 佔 124所, 74.7%)參 與 詴 辦;到 民 國 2007年 參 與 詴 辦 學 校 有 245所( 國 小 佔 167所 , 68.2%);民 國 2008年 參 加 學 校 也 有 299所( 國 小 佔 178所, 59.5%),顯 見 參 加 學 校 有 逐 年 增 加 的 趨 勢 。 到 了 民 國 2009年 , 參 加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的 學 校 更 多 達 1050所( 國 小 佔 441所,42%),比 起 以 往 三 年,更 是 有 大 幅 度 的 增 加 ( 教 育 部 教 師 評 鑑 網 , 2009) 。 足 見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已 漸被教師們接受,願意成為自己提升教師專業的主要途徑。. (二) 推動「 教師專 業 發展評 鑑」之 困 境 教育部詴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其主要目的在於建立教師評鑑 機 制,提 升 教 師 教 學 品 質 和 學 生 學 習 成 效,以 提 高 教 師 的 專 業 表 現 ( 劉 祐 彰,2008)。但 是 教 師 對 於 教 育 政 策 經 常 隨 著 主 政 者 改 弦 易 策現象,使得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也存在著觀望與口號化的不信 任。以 下 是 研 究 者 根 據 劉 祐 彰( 2008)與 陳 建 銘( 2008)所 發 表 關 於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實 施 現 況 與 困 境 之 文 獻 整 理 出,目 前 學 校 實 施 「 詴 辦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計 畫 」之 後 面 臨 的 問 題 和 困 境 針 有 以 下 三 個方面:. 1.教 師 評 鑑 相 關 的 配 套 措 施 方 面 ( 1)教 師 參 加 專 業 評 鑑 缺 少 法 源 依 據:教 師 評 鑑 尚 未 列 入 教 師 法 的 正 式 34.

(46) 條文之中,對教師接受評鑑無約束力,致使全面推動不易。 ( 2)系 統 化 教 師 評 鑑 制 度 未 建 立:初 任 教 師 與、長 期 教 師 其 評 鑑 制 度 與 專 業 成 長 的 面 向 應 不 相 同,但 目 前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尚 未 發 展 系 統 化教師評鑑制度,使受評教師無法公正公帄的受評。 ( 3)評 鑑 小 組 專 業 知 能 與 訓 練 充 足 性 之 疑 慮:僅 僅 三 天 的 研 習 訓 練 即 可 擔任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人員,其專業性令人質疑。 ( 4)教 學 輔 導 老 師 制 度 與 資 源 不 足 之 問 題:輔 導 老 師 的 任 務 在 於 協 助 初 任 教 師 或 是 教 學 需 接 受 協 助 的 教 師。在 學 校 努 力 推 動 評 鑑 之 下 所 發 現 有 意 願 且 需 接 受 成 長 協 助 的 教 師 之 後,卻 發 現 輔 導 教 師 人 力 資 源 的不足使得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美意大打則扣。 ( 5)評 鑑 規 準 與 工 具 信 效 度 一 致 性 問 題:每 校 可 依 校 本 精 神 根 據 評 鑑 工 具做適當選用與修改,使得評鑑結果的信效一致性受到懷疑 。. 2.教 師 的 抗 拒 和 疑 慮 方 面 ( 1)教 學 習 慣 的 改 變 與 工 作 負 擔 的 增 加:有 人 觀 察 教 學 與 教 師 教 學 檔 案 製作的壓力。 ( 2)對 自 我 專 業 信 心 的 挑 戰:雖 然 有 專 業 的 職 前 訓 練 與 在 職 進 修,但 評 鑑結果挑戰自我專業信心時,該如何自處? ( 3) 對 行 政 不 信 任 的 態 度 造 成 觀 望 的 態 度 : 長 期 以 來 對 行 政 工 作 表 面 化、文 書 化、形 式 化 的 厭 惡,以 及 政 策 常 因 主 事 者 易 位 而 更 動 所 帶 來的觀望態度。 ( 4)對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的 訊 息 不 足 與 恐 慌:擔 心 評 鑑 結 果 與 教 師 考 績 或教師分級制產生因果關係。. 3.學 校 行 政 組 織 、 學 習 文 化 和 資 源 提 供 方 面 ( 1)學 校 行 政 未 能 提 供 足 夠 的 資 源 協 助: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的 推 展 除 了 老 師 成 長 的 意 願 之 外,時 間 的 安 排 更 是 重 要。學 校 行 政 除 了 頇 主 動 35.

數據

表   2-2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教 師 評 鑑 目 的 之 看 法   評     鑑     取     向   以 改 進 為 主 ★                               以 績 效 為 主 ☆   評     鑑     目     的   學 者   年 代   提 升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增 進教 師專 業 成 長   協 助教 師生 涯 發 展   提 升教 師教 學 品 質   促 進學 校 發 展   教 師聘 任 依 據   獎 懲  依 據
表 3-2 SWOTS 背 景 分 析 一 覽 表   項 目   Superiority  ( 優 勢 )   Worse  ( 劣 勢 )   Opportunity  ( 機 會 點 )   Threat  ( 威 脅 點 )   Strategy  ( 行 動 策 略 )  地   理   環   境   1
表   4-1  平 安 國 小 推 動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實 施 時 程   期 程   實 施 項 目   實 施 內 容 (請 條 列 )  101 年   7 月   準 備 期   1
表   4-2  平 安 國 小 推 動 小 組 成 員 及 其 職 掌 一 覽 表 推 動 小 組 成 員   合 計 :   5  人   代 表 類 別   職 掌  校長  召 集 人 承 辦 主 任   執 行 秘 書   教 師 代 表   推 動 委 員   推 動 委 員   家 長 會 代 表   推 動 委 員           每 個 人 在 計 畫 中 的 相 關 位 置 不 同 , 影 響 到 自 己 對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評 鑑 有 不 同 的 認 識 , 校 長 屬 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

(c) Draw the graph of as a function of and draw the secant lines whose slopes are the average velocities in part (a) and the tangent line whose slope is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y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