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藝術統整課程的學科理論內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藝術統整課程的學科理論內涵 "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藝術統整課程的學科理論內涵

藝術統整課程主要在於建立藝術課程的脈絡性、意義性、適切性與完整性,

使學生能從課程中獲得完整的學習,並能提升思考層次以及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的 發展。然而藝術統整課程並不應成為學科知識的對立者,因為學科知識畢竟是統 整課程不可或缺的基礎,缺少學科知識作為基礎的課程,即使是統整了,也容易 變成拼湊的知識(徐秀菊,2002)。

Mansilla, Miller & Gardner(2000, 14-18)認為,「學科」是人類闡釋統整 議題的最有效的工具。應用學科的知識來回答科際整合的核心問題,經常會產生 比較有深度的答案。個人必須瞭解學科的知識,才能應用這些知識作為研究工 具,進行科際整合。所以科際整合是應用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同一主題。

好的教學是透過以下的管道來教導學生:首先,學生觀察教師或專家,具體化學 科的實際。第二、學生透過教師的教導或示範捕捉學科累積的智慧。第三、學生 涉入概念、理論、方法幾年之後,有充分的機會將它們轉化為實際。學習者至少 須精熟某些特定學科。

Piaget(1972)認為分科知識是主動建構,統整課程是學習者對於分科知識 的「理解」之後的實踐。Piaget 的統整概念是學生已經具備了某種分科知識,而 且這些知識已經在Gardner所謂的理解狀態,然後透過「主題」將某些存在的分 科知識組合起來。Perkins(1991)和 Zahorik(1997)理解表現所創造的聯結不 僅是將訊息抽取出來,而且要放入新的關係,詮釋、通則化、應用和類比。教育 的核心工作所要發展的應該是學生的探究能力,這種探究能力可以發展學生深度 及廣度的洞察能力。

因此,學科知識是統整課程的基礎。以下接著探討發展藝術統整課程所需要 的學科理論內涵,包括目標、內容、方法、評量等。

第一節 藝術統整課程的目標

一般學習的目標(綱要)可從課程目標(綱要)了解,藝術統整課程的目標 也是一樣。課程目標(綱要)會明確說明,要培養怎樣的人,有那些領域/科目,

要教什麼,有多少時間,需達到怎樣的程度。所以老師需要仔細研讀課程目標(綱

要),釐清各科的教學內容,再考慮學校、社區環境資源與學生的興趣、經驗及

教師專長等,再選定教材,設計教學,指導學生。以下先就台灣歷年來中小學藝

(2)

術課程目標進行瞭解,再探討藝術統整課程的目標,以便於掌握教學的方向。

一、 藝術課程目標演變與藝術統整課程目標

(一)台灣視覺藝術課程目標(綱要)的歷史演變

首先探討台灣從一九四八年至今,視覺藝術課程目標(綱要)的發展趨勢,

以便於掌握藝術統整課程目標。

表3-1-1 藝術課程科目名稱與課程目標

內涵 時代

課程實施依

科目名稱 課程目標

工作 1.啟發兒童愛美善樂的學習興趣。

2.增進兒童用美運真的發表技術和創造能力。

3.培養兒童勞動服務的習慣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勞作 1.訓練兒童勞動操作,使有勤勞儉樸的習慣。

2.指導兒童製作實習,激發設計創造能力,使能手腦 並用。

3.指導兒童生產和人生的關係,使有職業演進的觀念。

1948.9 小學課程標

美術 1.順應兒童愛美的天性,使有欣賞美術、學習美術的 興趣。

2.增進兒童審美識力,使有美化環境、美化生活的知 能。

3.發展兒童關於美的發表力和創造力。

4.指導兒童對於我國固有藝術的認識和欣賞。

1948.12 中學課程標

美術 1.訓練繪畫及切合生活需要的各項作圖能力。

2.灌輸美術常識使於人物、自然形態有精確之觀察。

3.指示欣賞各類美術作品使有愛美之興趣。

4.鼓勵休閒時習作各種美術以涵養優良品性。

1962.7 國民學校課 程標準

工作 1.啟發兒童愛美善樂的學習興趣。

2.鼓勵兒童自我發表的勇氣以增進創造才能。

3.培養兒童勞動服務的習慣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3)

勞作 1.訓練兒童勞動操作,使有勤儉整潔的習慣和互助合 作的精神。

2.指導兒童生產和人生的關係,從現實事物中認識社 會經濟及文化的演進。

3.激發兒童設計創造及製作的能力,使能手腦並用。

美術 同1948 1962.7 中學課程標

美術 1.訓練繪畫及切合生活需要的各項作圖能力。

2.灌輸審美知識,使瞭解自然美與人工美,以培養鑑 賞力和愛好美術的情操。

3.增進日常生活有關物品的「美」、「實用」、「經 濟」三者價值的正確見解。

4.從家庭學校的生活美化中,領會美術和國家社會相 關的重要性。

5.指導鑑賞中西優秀美術作品,使能理解中西美術的 特色。

工作 1.啟發兒童愛美善樂的情操和學習工作的樂趣。

2,3同1962。

勞作 1.2.同1962。

3.激發兒童運用藝術之造形,從事設計創造活動,使 能手腦並用。

4.培育兒童勞作興趣,發現其性向能力,以作為擇業 之初步指導。

1968.1 國民小學暫 行課程標準

美術 1.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程序,輔導其造形活動,以滿足 其慾望。

2.培養兒童審美的能力,以陶冶情操。

3.透過造形活動,發展兒童創造性的思考和想像能力。

4.指導兒童對於我國固有藝術的認識和欣賞。

1968.1 國民中學暫 行課程標準

美術 1.順應學生身心發展,指導其各種造形活動,繼續發 展其獨立思想與創造的能力。

(4)

2.適合學生程度與需要,授予各種造形與設計之基本 知能。

3.增進日常生活有關物品的「美」「實用」「經濟」

三者價值的正確見解。

4.透過美的創造與鑑賞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5.激勵並指導學生認識我國藝術之優良傳統,使其有 發揚光大之志趣。

1972.10 國民中學暫 行課程標準

美術 1.培養學生身心健全之發展,指導其各種美術活動,

以發展其獨立思想與創造的能力。

2.配合學生程度與需要,授予各種美術之基本知能。

3.就學生日常生活有關事物,透過美的創造與鑑賞,

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及美化生活的技能。

4.激勵並指導學生認識我國藝術之優良傳統,使其有 發揚光大之志趣。

5.促進學生德智體群合一,身心和諧的向上進取精神。

1975.8 國民小學課

程標準

1.順應兒童身心發展歷程,輔導其從事美術與勞作的 活動,養成手腦並用、創造發表的能力。

2.養成兒童審美的能力與學習的興趣,以陶冶其情操。

3.透過造形的創作和鑑賞活動,以提高兒童想像、思 考、計畫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指導兒童體認勞動的樂趣與分工合作、服務互助的 意義,養成勤勞、自主、樂群等習性,增強其適應社 會生活及參與社會生產的信心。

5.指導兒童認識我國固有藝術,發展其宏揚民族文化 的抱負。

1983.7 國民中學課 程標準

美術 1.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輔導其各種美術活動以培養獨 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2.透過美術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直觀、想像及自我 實踐的喜悅。

3.就學生日常生活有關事物,透過美的創造與鑑賞,

(5)

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及美化生活的習慣。

4.激勵並輔導學生認識我國藝術之優良傳統,以加強 民族精神意識及自信心,增強其發揚光大之志趣。

5.以美育涵泳德智體群,促進學生身心平衡發展,使 其有和諧、樂觀、奮發、進取的人生。

1985.4 國民中學課 程標準

美術 同上

1993.9 國民小學課

程標準

1.表現領域:運用造形媒材,體驗創作樂趣,培養表 現能力。

2.審美領域:經由審美活動,體認藝術價值,提昇審 美素養。

3.生活實踐領域:擴展應用藝術及結合生活科技知 能,涵養美的情操,提昇生活品質。

1994.10 國民中學課 程標準

美術 1.表現領域:藉由美術創作的經驗,熟悉表現媒材的 特質,增進美術創造能力,以抒發內心豐富的情感。

2.鑑賞領域:透過美術鑑賞的活動,體認自然美和人 工美,並領悟中國優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特質和 價值,以培養審美的能力與情操。

3.實踐領域:經由美術經驗的拓展,以美育涵泳德智 體群,提昇生活品質,促進人類和諧的關係。

2000.9 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 程暫行綱要

藝術與人文 領域

一、 探索與創作: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 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

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 審美與思辨: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活動,體 認各種藝術的價值,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提升生活 素養。

三、 文化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瞭解藝術的文化脈

(6)

絡及其風格,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擴展藝 術的視野,增進彼此的尊重與瞭解。

2003.1 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 程綱要

藝術與人文 領域

ㄧ、探索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 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 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 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 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三、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 連,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藝術行 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身 體力行,實踐於生活中。

由我國的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目標的修訂演變來看,早期是「實用」、「透過 藝術的教育」、「兒童中心」的思想,所以目標中會出現手腦並用、服務、合作、

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情操、涵養品性、美化生活、思考、想像、計畫、解決問題、

身心平衡發展等較抽象的字眼;而這些目標的完成是透過創作(創造、發表)和 欣賞(固有藝術、中西美術的認識與欣賞)來完成,也提到美術與社會、經濟、

文化的相關性。後經「學科本位」美術教育思潮的引導,補充了審美教學的不足,

並訂出較具體可行的方向,包括表現、鑑賞和生活實踐三大主軸與項目,並將中 小學目標做統整。當前則隨著後現代潮流,走向統整的「生活中心」藝術教育境 界,發展出完整的中小學一貫的課程系統,確立了「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視覺藝 術的學習目標。

(二)藝術統整課程目標

由前述課程目標的演變可知,現今藝術教育已不再侷限在於表現技能為主的 創作活動,藝術文化的認知、鑑賞能力的培養、藝術知能的應用與生活中的實踐,

更受到重視,這也是藝術統整課程的目標,兼顧表現、審美、文化及在日常生活 中的落實,尤其強調藝術、文化、生活的關聯及人文涵養的融入,養成學生人文 精神與素養,落實對人和生命的尊重,學會藝術的知識並轉化成能力和人文氣 質,這也是與以往目標不同之處。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其實是一體兩面,人文精神的落實與實踐就是人文素

(7)

養。透過文學、藝術、史學、哲學等領域,經過長期、自然、累積的學習、內化 的過程,人文精神才能進入生命本體,影響並轉化人的觀念、想法、態度、習性、

行為與氣質,而藝術教育是統合此種過程的理想課程。透過藝術教育追求本質、

追求真相與追求表現的活動過程,使個人獲得直覺的感性知識,建立想法和觀 念,產生思想。情感得以抒發,壓力得以解脫,挫折獲得安慰,生命得以安頓,

人文精神及精神文化更得到創造發揮的機會。亦即透過藝術指導學生如何去思 考、去感受、去發現,使他們更了解自己、週遭的社會及所處的時代,進而體認 人生的道理與文化規範的價值。如:對生命的態度、對自己的認識、對情意的均 衡與對美感的覺察、欣賞等心靈的覺察力與敏銳度,以挽救目前在科技與經濟的 高度影響下,低落的人文價值(管淑華,2002)。藝術統整課程不斷從相關學門 擷取相關內涵,以達成「全人」教育目的,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理念也相 符合(黃壬來,2002)。雖這樣的目標是正確的,但現今籠統的綱要,並未能給 予具體的方向。因此研究者會試從下面國外的課程綱要中,歸納出較具體可行的 項目,來落實藝術、文化、生活、人文素養統整的理念。

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藝術課程目標(綱要)

(一)美國視覺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陳瓊花譯,1998)

美國視覺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主要有六項,每項依年級的不同,而有不同階段 的標準。各州可參閱此標準,據以發展各州的藝術課程綱要。

1.瞭解和應用媒材、技術和過程;

2.使用結構和功能的知識;

3.選擇和評價題材、象徵和觀念的範疇;

4.瞭解視覺藝術和歷史、文化的關係;

5.反省和評價本身和別人作品的特性與價值;

6.連結視覺藝術與其他的學科。

茲舉加州的例子如下:

加州的藝術課程綱要(Califor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2004)

(1)藝術知覺:經由藝術獨特的語言和技巧,歷程、分析和回應感覺信息。

(2)創造表現:創造、表現和參與藝術。

(3)歷史與文化的脈絡:理解藝術的歷史貢獻和文化層面。

(4)美感價值:回應、分析和判斷藝術作品。

(8)

(5)連結、關係、應用:連結和應用藝術的學習到其他藝術形式及其他學科領 域與生涯。

(二)英格蘭的藝術和設計的國家課程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1999)

英格蘭的藝術 (art) 包括「視覺藝術(art)、工藝(craft)和設計(design)」。學生 對視覺藝術、工藝和設計的理解和享受,應該經由活動培養。活動必須包含「探 究與製作」及「知識與理解」 。

1.第一階段

(1)成就目標一:探究與製作

學生有信心把他們的想法與感覺記錄下來,並顯示他們表達所見與所接觸事 物之能力。

(2)成就目標二:知識與理解

學生能夠用簡單名詞描述與比較圖像與手工製品。

2.第二階段

(1)成就目標一:探究與製作

學生能夠有信心的用想像去表達想法與感情。他們選擇性地表達他們生活中 所接觸的形象,並逐漸注意到細部與精確性的表現。他們能夠選擇與理念相關的 資源、材料與實驗,在實驗中表現出控制材料、工具與技術的能力。他們因不同 的目的與動機,做成的形象與製品相切合的材料、方法與視覺元素。在自行確認 發展與改進下,反省與調整他們的工作。

(2)成就目標二:知識與理解

學生用美術、工藝與設計詞彙來比較圖像與製品,並分辨出各種方法與取向 的異同。他們開始體認出美術、工藝與設計如何地因他們創作的目的不同而有不 同的結果,影響因素包括藝術家、工藝家與設計家的意圖和他們所處的時代與地 點。學生能夠在了解創作意圖下評量他們自己與他人的作品。

3.第三階段

(1)成就目標一:探究與製作

學生在記錄想法與情感時使用技術與表達技巧。他們表現出分析與表達的發

展能力,分析與表達自然與人造環境中的形象。他們逐漸能夠經由研究、組織與

實驗相關材料的資源來發展他們的想法。他們有效地使用材料、工具與技巧的特

性,並選擇與詮釋視覺元素。他們修正與精鍊他們的作品,以了解創作意圖並整

(9)

合自己與他們的觀點,計畫更進一步的發展。

(2)成就目標二:知識與理解

學生以適當的美術、工藝、設計詞彙來分析圖像與製品,並體認出想法、感 情與意義如何在不同的風格與傳統中表現出來。他們會以時空來比較作品,了解 保留或改變的特質。學生能夠批判性地欣賞自己與他人的作品。

(三)澳大利亞(南澳州)藝術課程目標 (引自黃壬來,2004)

南澳州的視覺藝術從小學至高中皆秉持相同的課程目標,且統一以藝術課程 目標呈現,如下列:

1.了解及從事在舞蹈、戲劇、媒體、音樂與視覺藝術等藝術形式的創作 再創作 及表現 展演;結合這些藝術形式與近來出現的藝術形式;

2.藉由批判式的反應與自信地傳達他們對藝術作品的分析,發展審美的理解;

3.依背景的觀點思索與評價存在於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與相互的聯結;

4.理解藝術形塑與反映文化,並有益於個人與團體的認同;

5.藉由藝術創作發展五個主要藝術形式的知識、理解與技術,以及積極參與建構 新實體與新可能性的能力;

6.發展應用藝術學習於其他學習領域、在更廣大社區的生活、虛擬的社區,以及 接受進一步教育與訓練。

(四)紐西蘭的藝術課程目標 (Ministry of Education, Wellington, New Zealand,2004)

紐西蘭的視覺藝術課程成就目標主要有四項,每項再依程度的不同,而有不 同的標準。

1.發展藝術的實用知識;

2.發展藝術的觀念;

3.藝術的溝通和詮釋;

4.理解藝術的背景。

(五)法國的藝術課程目標 (Council of Europe, 2005)

法國小學的藝術教育主要是視覺藝術和音樂,可加入戲劇、電影和舞蹈。目 標為三大主軸:1.視覺世界的理解;2.視覺的表達;3.藝術文化的理解。再依不 同階段各有不同:

1.小學的課程目標

(1)發現藝術創作的實踐過程;

(10)

(2)欣賞當代作品或歷史文物;

(3)運用日常生活週遭的素材及科技方法,學習創作的技巧與方法。

2.初中的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表達及敘述的能力;

(2)小規模的平面與立體的藝術與實踐;

(3)加強及延續已開始學習的藝術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

(4)提供豐富的藝術情境,並和其他學門連結。

希望學科的教學奠基於學生個人的發展和興趣,目標在教導學生思考抽象的 形式,去發展分析、批評和自由想像的能力。課程從第一年的創作,到最後能溝 通和給予批評的分析。

(六)德國的藝術課程目標 (嚴俊傑,2003;引自黃壬來,2004)

小學的藝術課程,期許強化學生的敏銳視覺與觸覺以表達看法、強調給予學 童足夠的想像空間使其表現出個人的特質。中學的視覺藝術課程,七至十年級應 視為視覺領域(包含繪畫、版畫、雕塑品、建築、攝影、電影及其藝術的表現形 式)中的美學教育。課程內容包含了藝術品的欣賞與瞭解圖畫的創作及改造與其 他應用的可能性,使學生從中發展創造力、感受力、領域力,進而有溝通、辨別 和評斷的能力。茲舉德國柏林邦的藝術課程目標說明。

1.德國柏林邦小學的藝術課程目標如下:

(1)透過造形的表達以意識人類與世界的關係;

(2)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重新認識與描述;

(3)掌握人為與自然世界的秩序,並以此培養製作及賞析藝術作品的能力;

(4)透過想像力與遊戲,處理內容、材料與技術,呈現另類想法與創意態度。

(5)培養享受藝術品與美感過程的能力;

(6)認識及解釋不同種類的藝術品,並了解其不同的功能;

(7)學習藝術與歷史社會的關聯及因何種目的製作藝術品;

(8)透過製作與 或欣賞藝術作品所得的成就感,以及透過團體工作與遊戲中 的角色扮演加強自我;

(9)在製作與觀察藝術作品及遊戲中培養合作能力;

(10)以遊戲的方式,體驗各種與他化、群眾及事物交流的可能性,例如角色扮 演、化妝、回憶想像或活動。

2.德國柏林邦初中的藝術課程目標如下:

(11)

(1)提升塑造的表達力;

(2)擴展對於多樣化的視覺形象及其歷史社會關聯性的感受;

(3)傳遞被塑造出的與自然現象的環境有關原則標準的知識(主觀的塑造準則 客觀的符號準則) ;

(4)培養恰當的視覺藝術品之評價能力;

(5)鼓勵創造性的行為,透過圖形想像與直覺行動呈現創造力。

(七)西班牙的藝術課程目標 (引自黃壬來,2004)

西班牙除了小學藝術教育部分有教育部頒布全國藝術課程目標之外,其餘學 習階段之課程則由各省自行訂定。以下分述中小學藝術課程目標:

1.小學藝術課程目標

(1)了解聲音、影像、鑑賞及活動的可能性,作為個人表現、自治、學習運用 的基礎。

(2)觀察較具特點的方向及目標,將所學之藝術基礎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3)利用造形藝術、音樂及戲劇的基礎知識,實際的運用在自身及他人的藝術 分析上。

(4)在所有不同的藝術語言中使用不同的法則及基礎形式,使其本身具有特殊 技巧,對於自我表達及自我溝通上產生各樣的意義。

(5)假設其角色的區別及完整的發展程序,並以合作的形式來實行藝術的活動。

(6)探索音樂、造形藝術、及戲劇所使用的材料與工具,並認識其特性及使用 的可能性,使之具有豐富的表達能力與良好的溝通能力。

(7)使用聲音及自身的身體作為造形藝術、音樂及戲劇課程表達與溝通的工具。

(8)認識所有能夠發展影像、聲音及結構組織的相關工具,使之具備賞析及評 論之基本要素,培養富有表現能力及美學基礎的興趣。

(9)確信自身在藝術領域所學,在實際生活中懂得欣賞、享受並受用。

(10)認識及尊重主要的美術及音樂特點,強調傳統的西班牙藝術基礎。

2.中學藝術課程目標

(1)理解及表達圖像、色調,靈敏的感受造形、美學及功能的特性,並學習如 何區別其特點及瞭解其象徵意義。

(2)重視及欣賞藝術,並了解它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應該積極的 提昇、尊重、保存及改善它。

(3)分析與重視當代藝術思潮,及西班牙歷史上各方面的美學。

(12)

(4)熟練的運用符號、專門用語及視覺語彙,以增廣多元性的表現能力,更豐 富其溝通方法與可能性。

(5)了解所有的造形及其他潛在的相關語彙,並根據所需要的溝通方式,來選 擇一個最適合及最富有表現力的方案。

(6)尊重造形與視覺傳達的表現方法,並根據不同的文化層次批評,擬訂合理 及自治的判斷能力。

(7)促進造形與視覺傳達在團體創作中的呈現方式,並建立合作與團結的行為 習慣。

(8)了解日常生活中造形及視覺語言在傳達上的重要性,而其自身的感受及想 法更有助於增進表達能力。

(9)重視所有造形及視覺傳達的可能性,研究並運用不同的技法與素材,而在 創作過程中努力克服任何的困難。

(八)香港的視覺藝術科課程學習目標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2)

香港依據課程發展會議所訂定的「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 ,視 覺藝術的學習目標有四:

1.培養創意與想像力:透過積極參與視覺藝術的評賞與創作,學生將發展出一些 新穎與別的不同方法,以提高想像力、創意和表現能力。學生可利用視覺藝術表 現某些和他們自己、週遭環境以及藝術家作品相關的主題和課題。

2.發展技能與過程:學生會利用視覺語言、不同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材料和技 術進行視覺藝術創作。在創作、描述和表達藝術意念的過程中,學生亦可以發展 以語言描述、詮釋、對話和溝通的技巧,以及培養不斷探索和試驗的正面態度。

3.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當學生學習詮釋視覺藝術作品時,他們會獲得做出批判 性、有根據和理性回應的能力。這都是建基於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背景資 料的全面探討,並且能夠以其個人經驗、訓練、文化和個人判斷作參考。

4.認識藝術的情境:學生會從自己及他人的情境因素,包括美術史、個人、社會、

文化及意識形態等,學習認識視覺藝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九)日本視覺藝術課程目標 (引自黃壬來,2004)

日本中小學藝術課程目標在於培養國民豐富的感受,涵養情操,傾向學生中 心的藝術教育理論。

1.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目標:透過表現與鑑賞活動,培養造形創造活動的基礎能

力,並體會表現的喜悅與涵養豐富的情操。

(13)

2.初中視覺藝術課程目標:透過表現和鑑賞的廣泛活動,體會美術創作活動的喜 悅,培養愛好美術的心情,豐富其感受,發展美術的基礎能力,培養豐富的情 操。

(十)中國藝術課程目標 (中國教育部,2000)

小學與初中視覺藝術課程目標:透過各學段的學習,不斷獲得基本的藝術知 識技能以及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反思與評價、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 藝術能力,提升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性,塑造健全人格,

使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整合發展。

綜上所述可知,美、英、澳、紐中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目標儘管陳述各不同,

但是都整合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大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期能 增進學生藝術創作、藝術分析、藝術背景等有關藝術領域的知能。歐洲國家雖不 似英語系國家嚴謹與系統化的 DBAE 課程架構,但仍以藝術創作與藝術鑑賞為 其主軸。法國強調視覺藝術的創作、詮釋與觀賞能力;德國柏林邦除了鼓勵學生 勇於探索各國視覺藝術的想法、方法與態度以培養創造力,亦強調團體與遊戲方 式的學習;而西班牙則強調視覺藝術在日常生活的應用能力之啟發。日、中以創 作、藝術鑑賞與藝術史為其論述之依據,但都有藉藝術課程陶冶藝術素養與生活 素養的教育理念。日本中小學視覺藝術的目標是透過表現與鑑賞活動,培養造形 的創造活動之基礎能力,並體會表現的喜悅與涵養豐富的情操,俾以從小培養其 國民開朗、圓融的生活態度,讓藝術豐富其生活。中國和臺灣相似,則希望藉由 藝術課程培養視覺藝術知能之外,更將提昇人文素養視為重要的課程目標(黃壬 來,2004)。

三、藝術與人文領域能力指標之建議

茲依據上述各國的藝術創作、發表和回應的歷程,提出研修「藝術與人文領 域的分項能力指標」之建議:

˙能力指標可分為三大項: (一)創作; (二)鑑賞; (三) (知識)理解。三項都 要說明必須提供學生什麼機會。

˙「創作」的次項為:1.媒材技法;2.元素與設計;3.創作歷程;4.表現與溝通。

分別敘寫各年段能力指標。

˙「鑑賞」的次項為:5.藝術知覺;6.描述;7.尋求意義(分析與解釋);8.判斷

價值。也要分別敘寫各年段能力指標。

(14)

˙「理解」的次項為:9.專門語彙;10.社會角色;11.連結和關係。分別敘寫各年 段能力指標。

可圖示如下:

圖 3-1-1 藝術與人文領域能力指標之建議圖示

歸納上述可知,藝術課程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兩大主軸:創作表現(情感、觀 念、思想、媒材、技法、過程)與審美分析(知覺、文化、回應) ,最後要能連 結和應用藝術的學習,到其他藝術形式、其他學科領域或生涯等。所以視覺藝術 統整課程也是按這兩大主軸來敘寫學生成就目標(學習目標) ,知道、理解、使 用、完成…。視覺藝術統整課程的學習目標宜包括:創作表現,審美分析等方面 要有什麼觀念,能力達到什麼程度,理解那些視覺藝術語彙,都要明確具體敘述。

從藝術的創作表現要學習什麼創作歷程和技巧,那些媒材和工具的技法,探索那 些表現要素和原則,表現什麼觀念與思想。從審美的分析活動要學習什麼視覺藝 術批評的歷程和技巧,理解視覺藝術的表現和社會、科技、文化、歷史的關係,

並能適當的做出回應。創作作品時要如何資料蒐集、擬定初稿與定稿、完成作品 及自我說明表現什麼、使用什麼媒材技法、表現要素、怎麼表現等。賞析的視覺 藝術作品最好要包含本土和外地、古代和現代的作品等,這些都要明確寫出。

學習目標應該敘述清楚:主題概念和研究問題(表現什麼和怎麼表現的關係,文 化、歷史與表現風格等方面) ,題材、類型、媒材、工具,形式功能,學習資源,

學生作業及評量準則等。

透過視覺藝術統整的課程,學生能參與視覺藝術活動,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

創作 鑑賞 理解

媒材技法 元素與設計 創作歷程 表現與溝通

藝術知覺 描述

分析與解釋 判斷價值

專門語彙

社會角色

連結和關係

(15)

念與情感,分析、瞭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

進而認識視覺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並使視覺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聯結與 整合其他領域的學習;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視覺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

而邁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的視覺藝術學習。

(16)

第二節 藝術統整課程的內容、組織與主題選擇方向

本節分三個部份來做探討,包括藝術統整課程的內容,藝術統整課程組織方 式及藝術統整課程主題選擇方向。

一、藝術統整課程的內容

內容是課程發展的重要核心,也是學生學習知識及技能的主要來源,它常依 學生的能力選擇適當的主題與教材,並採取有效的課程組織與教學策略,以使課 程目標能落實在學習中。以下先從藝術課程目標中的教材綱要、視覺藝術教育學 者的看法及視覺藝術特質,來瞭解藝術統整課程的內容。

(一) 從台灣歷屆藝術課程目標中的教材綱要來看課程的內容

首先探討台灣從一九四八年至今,視覺藝術課程目標(綱要)中的教材綱要,

以便於掌握藝術統整課程的內容。

表3-2-1 美術(美勞)科教材綱要

內涵 時代

科目 領域 教學內容

發表 自由畫;靜物風景寫生;記憶畫;想像畫;命題繪 畫;構成;圖案;塑造與雕刻;生活裝飾與布置。

欣賞 動植物風景圖片;建築物模型;有趣味的故事書;

想像畫;工藝美術品;立體圖案;教師和兒童的優 良美術品;中外名人作品。

1948.9 小學美術科

研習 基本製圖工具使用與畫幾何圖、運筆、調色、描寫 等技法;構圖概念:遠近、比例、透視。

1948.12 中學美術科 1.幾何形體、簡單靜物、石膏模型之描寫;2.構圖原 理之講解與練習;3.色彩構圖、色彩圖案之講解與 練習;4.幾何畫、實用圖案之講解與練習;5.素描、

水墨畫之練習;6.自由畫、想像畫;7.特產工藝之設 計與改進8.美術淺說。

發表 同上,增加集體畫、版畫、貼畫、國畫。

1962.7 小學美術科

欣賞 同上,增加國畫及各國兒童優良作品。

(17)

研習 同上,增加如下:色彩的認識、兒童作品批評;家 庭學校的美化設計;中國美術特點的介紹;國畫器 材的運用;光線和陰影的認識。

1962.7 中學美術科

同上,增加以下內容:1.美術工具、製圖工具之使 用與保管;2.色彩原理與應用;3.圖案資料變化的方 案、圖案製作的不同方法;4.統計圖表、說明圖、

工程圖的製作;5.透視原理;6.中西美術史概論;

7.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美術設計;8.日用工藝品、鄉 土美術、鄉土雕塑、鄉土建築、美術的鑑賞;9.學 生與教師作品鑑賞;10.自然界植物、動物、天然現 象和風景的鑑賞;11.漫畫、集體創作。

發表 1.繪畫;2.版畫;3.美術設計;4.雕塑。

欣賞 同上,增加以下:1.版畫、現代繪畫、雕塑、廣告 畫、插圖、漫畫;2.我國固有美術品。

1968.1 小學美術科

研習 同上,增加以下:1.各種造形素材的性質和效果;

2.基本造形設計;3.配色練習及色彩和生活研究。

繪畫 1.寫意;2.寫生;3.水墨畫;4.漫畫:以標語、紀念 日、宣傳、民族英雄先賢事蹟、好人好事表揚為主。

美術設計 1.色彩原理與應用;2.衣食住行各種物品之設計;3.

運動會議場所設計、壁報、海報設計、校園家庭之 裝飾設計;4.包裝設計、舞台設計、平面設計、臥 室書房設計;5.平面幾何圖、統計圖、透視圖、工 作圖之製作;6.卡片信封、標誌之設計;7.二方、四 方連續紋樣設計。

版畫 泥版、臘版、石膏版、蔗版、碟版、橡皮版、木版、

化學藥品腐蝕版、塑膠版等版畫製作。

雕塑 1.泥版、臘版、石膏版、磚版、木料之浮雕;2.手足、

頭像、人像、動物之塑造;3.立體構成之設計。

1968.1 中學美術科

美術史蹟 中西美術史

1972.10 中學美術科 表現85% 1.平面表現;2.立體表現;3.形與色的練習。

(18)

鑑賞15% 1.人工美或自然美的欣賞;2.型態美及素材美的體 會;3.中西美術史鑑賞。

發表與 實習

1.繪畫:線畫、彩畫、貼畫、版畫、水墨畫之寫意 或寫生;2.雕塑:塑造、雕刻、立體造形;3.設計:

基本造形、裝飾設計、場地設計、美化環境;4.工 藝:玩具、器具、裝飾品之製作;5.園藝:花草栽 培、庭園美化;6.家事:食衣住行的基本操作及居 室美化。

欣賞與 觀察

1.欣賞發展階段相近的中外兒童作品;2.觀察與欣賞 生活環境中的造形物;3.觀察與欣賞自然景物及社 區生活;4.欣賞古今中外藝術作品。

1975.8 國小美勞科

研究與 討論

1.色彩研討;2.構圖研討;3.表現技法研討;4.材料 運用研討;5.工具使用研討;6.其他有關知識研討。

表現78% 1.平面表現:國畫、水彩、素描、版畫、設計 2.

立體表現:雕塑、立體造形。

1983.7 中學美術科

鑑賞22% 1.自然美與人工美、型態美與材質美、居住環境;

2.中外國中生美術作品;3.現代體裁之國畫、中國與 西洋繪畫。

心象表現 平面、立體、綜合媒材的表現。

表現

機能表現 製作合乎生活目的之作品,重視設 計與機能性,統合設計與工藝。

美感認知 美感知識 視覺語彙 文化認知 鑑賞

欣賞與觀察 美感品味 習慣態度 美感行為

教學內容的範圍包 含本國、外國,古代 到現代的不同文 化、時間、地域的傳 統及現代藝術,尤其 不可忽視現代藝術。

1993.9 小學美勞科

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美育的行為。

(19)

心象表現 指純粹美術,包括平 面、立體或綜合媒材 的美術創作活動。

素描、水彩、國 畫、版畫、雕 塑。

表現

機能表現 指應用美術,創作合 乎生活目的的作品,

包括平面或立體造 形,重視設計及機能 性之表現。

色彩知識、基本 構成、視覺設 計。

美感認知 瞭解美的原理原則。

鑑賞

美感判斷 對藝術品做價值判斷。

1994.10 中學美術科

實踐 加強環保意識、多元文化價值觀、藝術生活化理念 的實踐。

2000.9 2003.1

藝術與人文 領域

以基本能力與分段能力指標,取代教材綱要。

由我國的視覺藝術教育教材綱要來看,學習的重點皆在強調兒童操作不同媒

材的能力,及訂定培養審美或欣賞的目標與內容。對於教材選擇的原則皆強調以

生活為中心;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程序。教材組織的基本原則是由近及遠、由易

到難、由具體到抽象。早期特別重視實用的、技術的價值,強調教學活動中學習

者所表現的技術。1968年以後開設的美術則以應用美術為主,造形主義開始受到

重視與強調。1994年的課程開始注重美感認知與判斷能力的發展,呈現出美術教

育中美感主義的色彩。在1975年以前,教學內容多為單元,並沒有出現結構化的

課程架構和顯示出學科的特質。以往的課程雖有強調配合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發展

需要的原則,但只有形式上的要求,並非是學習者經過課程的陶冶主動產生的自

覺和思考。而在1993年以後的課程,則強調人與環境互動的意識與經驗,及強調

不同文化的學習,希望藝術能落實於生活中。2000年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

公布後,藝術課程不再有明確的課程內容,而是以基本能力與分段能力指標的制

定,取代教材綱要。但其中心主軸是以「學生為主體」及「生活經驗為中心」之

教育理念,是希望在生活與學科的學習之間取得一綜合的平衡點,以矯正以往過

於與生活脫節的缺失。因此,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便兼顧「生活」與「學科」的

(20)

部份,也就是「生活文化」與「藝術學科」的部份。 「生活文化」是有關於人的 各種文化、生活習慣、信仰與態度,大自然的景觀等等,應都有其值得學習的焦 點,此方面可從「人與自己」 、 「人與社會」 、 「人與自然」三大面向予以考量(教 育部,1998) ; 「藝術學科」的內容則未明確列出。從歷年來的教材綱要可看到早 期的內容較為詳盡,給教師的發揮空間較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基本能力與分段 能力指標,沒有分學科來敘寫,部分語意籠統或重複,還有需要討論調整和修改 的地方。但可看到視覺藝術教材內容已不受媒材與表現形式以及視覺藝術分類的 限制,教師可就自己的專業、地區的特色、學生的需求等來選擇內容,有更多元 的發展空間。

(二)視覺藝術教育學者對課程內容的看法

視覺藝術教育的內容應從思考過程、想法、實務、行為以及藝術教育過程中 種種相關知識來界定。以下綜合學者的意見,歸納出視覺藝術課程內容的方向

(Efland, 1970; Lainer,1984; McFee, 1991; Walker & Chaplin, 1997):

1.應不懷偏見去考慮所有被稱為藝術的事物

我們應以公正態度考量藝術的事物,來幫助學習者發展美感的敏銳性與洞察 力,不能以一己偏見來選擇課程內容,否則會流於支配性概念。所以舉凡繪畫、

雕塑、版畫、素描、複合媒材、裝置藝術、攝影、錄影藝術、偶發及肢體表演藝 術、建築、都市設計、標誌與商標設計、工業設計、工程設計、插圖、製圖、產 品設計、汽車設計、武器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印刷、木刻及家具設計、珠寶、

金工、鞋、陶藝、鑲嵌設計、電腦輔助設計、服飾設計、髮型設計、身體裝飾、

刺青、庭園設計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

2.應從藝術本身獨特的價值來做考量

我們可以根據藝術家、藝評家、藝術史家所關心的問題去探究藝術,因為他 們關心的問題,是源於藝術的本質,以及人類所累積的美感經驗。所以經由瞭解 他們關心的問題,將有助於我們瞭解藝術,及選擇所要的內容。

3.從與藝術相關的社會因素來加以考量

許多藝術的行為與功能,事實上都與社會的發展相關。例如在某些社會中,

藝術乃被利用來增強統治者、國家、某種宗教信仰的權威,或是政治的意識型態;

有些社會中,藝術則被藝術家當成自由發表意見的媒介;有些則利用到工業方

面,用來設計包裹或其他消費品;或者也有批判社會或自我實踐的。因此,從社

會的角度來思考內容,將使我們看到藝術另一個不同的層面。

(21)

4.從人類生活的互動關係來考量藝術內容

每一個人都有其個人或社會的生活經驗,這也是藝術家所關心的問題。例如 出生、青春歲月、婚姻、生兒育女、死亡、戰爭、飢荒、天災人禍、旅遊、都市 設計、工業、大眾傳播媒體及大眾藝術等,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在藝術 中,則是利用特殊的技巧與象徵符號,將這些與生活相關的訊息呈現出來,所以 課程的內容也該考量到以人類生活為中心的種種互動關係的知識訊息,使藝術教 學能落實到實際的生活層面。

5.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考量藝術內容

我們的社會乃是朝向一種多元文化的社會發展,所以藝術教學內容應包含西 方精緻藝術及其他民族之藝術,尤其對於少數團體在社會中的文化特質,予以應 有的尊重。

6.從文化變遷與社會需要來考量藝術內容

當我們考量藝術內容時,可以從藝術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去了解人類的各種需 求,並且從跨文化的角度去瞭解,那些是某些文化的共同特性,那些則是人類所 共有的,藉以了解人類的不同需求。同時隨著文化的變遷及科技的進步,重視現 代藝術的一些新觀點。

(三)就視覺藝術特質考量課程的內容

視覺藝術是一種表現和溝通的工具,藉意象、聲音、動作、行動等表現個人 的所見、所知、所想、所感,尤其是價值和情感的表現,而我們的所見、所知、

所想、所感都源自於對生活與環境的探索,視覺藝術是我們反應、記錄、表現和 分享思想與情感的方法。所以視覺藝術課程內容一定要包括創作和鑑賞。創作是 藉由可見、可觸的顏料、木材、石材、金屬、纖維、塑膠等物質材料,以線條、

形狀、空間、明暗、色彩、材質等視覺的要素及視覺藝術法則,表現題材象徵、

思想情意,顯露價值(許信雄,1999)。而在創作前後的鑑賞,可認識視覺藝術 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幫助創作的連結與學習。Anderson & Milbrandt (2005) 認為藝術已從美感的溝通,到目前生活的藝術是強調藝術的認知詮釋。因此目前 藝術課程內容要包含製作藝術的視覺研究、技巧、創造性表現和批評的分析、歷 史和其它脈絡的研究,透過藝術研究個人意義和瞭解價值。

由第二章藝術思潮的探討也可瞭解到,受到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影響,講求

多元的藝術表現與多元的詮釋,所以藝術課程內容要由傳統精緻藝術走出來,要

能讓學生觸及各類文化、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尤其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視覺文化

(22)

影像與當代藝術作品,都要放入課程的內容中。學生關心的社會議題、後現代藝 術、多元文化、社區文化、當代流行文化、當代視覺現象等都可作為題材,再導 入專門的藝術領域的學習。由學生熟悉、感興趣的視覺文化入手,可讓學生熟悉 藝術與生活、社會、文化的關係,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對環境的感知 經驗,瞭解藝術教育和個人、社會、環境的關係,在藝術活動中,達到人與環境 的和諧發展。藝術品的選擇除由學生的經驗著手外,也要考慮賞析的視覺藝術作 品最好要包含本土和外地、古代和現代的作品等不同時代的作品。同時老師要引 導學生對藝術品的詮釋不再只以作品本身的形式風格做解釋,要考量創作的脈絡 背景對藝術品做脈絡式的探究,要能讓學生思考藝術品和人類文化社會環境的關 係,喚起學生對自身文化之認同與對社會、環境之參與感,並珍視文化之價值。

綜合上述可知,藝術課程的內容已不受媒材、表現形式及分類的限制,除了 從藝術本身的價值去思索外,更要擴展到社會、生活、文化、視覺文化、科技等,

使藝術朝向多元的方向發展,並將藝術與所涉及的人類經驗結合在一起,避免受 某一意識型態主導,侷限在單一藝術內容上。藝術統整課程的內容也是相同的情 形,要考量「藝術學科」與「生活文化」的關係來取材,從藝術本身獨特價值、

藝術相關社會因素、人類生活互動關係、多元文化角度、文化變遷與社會需要等 多元方向來考量藝術的內容。教師可就自己的專業、地區的特色、學生的需求等 來選擇內容,尤其與學生經驗密切相關的視覺文化影像與當代藝術作品,要放入 課程的內容中。

二、藝術統整課程組織的方式

「課程統整」是課程組織的一種,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方式,因此以下先釐清 教育與藝術教育資料中的各種課程統整方式,以瞭解藝術課程統整方式,作為進 一步主題選擇的依據。

(一)學科當作分類的參照

我們一般對統整課程的分類都是依課程內容,尤其是學科來當分類的參照,

國內大眾亦多半熟悉這些類型,例如 Jacobs、Fogarty、Drake 的連續向度統整課 程類型。分述如下:

1.Jacobs(1989)認為統整課程類型可分為六種:學科本位(discipline-based)、

平行學科(parallel discipline)、多元互補學科(complement discipline)、科際學

科單元(interdisciplinary units/courses)、統整日(integrated-day)、完全方案

(23)

(complete program),此六種方式的統整性是一連續統一體。

(1)學科為本的內容設計: 以學科為本的內容設計只是傳統分科課程的變形。

它的特徵是各科分立,明顯區隔,並沒有統整意圖,只是規劃出「區段時間」,

或以一週、一個月為循環周期,安排同類或性質相近科目的上課時程,但是各科 之間的知識還是維持特定的系統與邏輯,沒有建立任何相關連性。

(2)並行學科設計:並行學科設計是指教授不同科目的教師,就相關或相通之 學習內容,在教學順序上,相互配合。

(3)互補的學科單元或科目:互補的學科單元設計是將有特定相關性或互補性 的各科學習內容放在一起,設計成一種探討某一項主題或議題的大單元課程,所 以科目之間的相關是相當直接的。

(4)科際學科單元:科際學科單元設計是將學校所有科目可以整合的內容統整 起來,設計成一系列,可以持續幾週或整學期的學習單元。不過,科際單元設計 並不是要取代分科課程,兩者之關係應當是互相支持的關係,能統整者加以統 整,以收「簡化」、「類化」、「意義化」之效果,不能統整的部分則仍維持分科的 形式。

(5)統整日模式:統整日模式是根據學生的生活世界所產生的議題或問題,設 計成一整天的學習方案。這種課程設計所強調的是以學生的問題及興趣為焦點。

(6)完全方案:完全方案是統整性課程的極端類型,課程完全由在學的學生依 據他們在校的學習與生活需要而提出。

2.Fogarty(1991)將統整課程類型分為三類十式:第一類「單一學科內的統整」,

包括分立式(fragmented)、聯結式(connected)、巢窠式(nested);第二類「跨 學科的統整」 ,包括系列式(sequenced) 、共有式(shared) 、張網式(webbed)、

線串式(threaded)、整合式(integrated);第三類「學習者心智內統整」,包括沉 浸式(immersed)、網絡式(networked)。

(1)分立式:分立式為傳統的分科,每一科都是分開設計,雖然學科之間難免 有重疊之處,但是學科之間的關係不明顯,得依靠各科教師之間的聯繫,或是教 師在教學中偶然提起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

(2)聯結式:學科仍然是分立的,但是在每一學科內建立論題與論題,概念與 概念、技能與技能之間明顯的聯結關係,乃至於每日的課程內容與整學期之間的 聯結關係。

(3)巢窠式: 經由教師詳細規劃與設計,使課程內容形成對某事件、現象或議

(24)

題進行多層面的思考或觀察,以使學生獲得多重學習目標。

(4)系列式: 在有限度的跨學科關聯情況下,教師得經由重新安排課程論題之 順序,讓各科相似之論題能形成系列。

(5)共有式:比較適合應用在互補性的學科當中,教師們可進行協同的課程規 劃與教學,或將共有的概念、技能與價值等,作為課程組織要素以整合原本分散 在互補學科中的課程內容。

(6)張網式:這 是一種主題取向,不過仍然堅守「學科本位」的統整課程方式,

先提出一項為許多學科所共享的、意義豐富的概念、論題、問題或事件等,當作 課程主題,然後從學科出發,網羅、篩選相關學科適用之內容,強調各科內容與 主題之間的「關連」。

(7) 線串式:這是一種後設課程活動取向(metacurricular)的統整課程方式。

主要目的是將重要的後設認知能力(諸如思考、批判、計劃、組織),社會技能 或研究方法等,作為學習焦點,貫串各科學習活動而達到統整課程的目的。

(8) 整合式:它是從主題出發,打破學科界限,直接思考課程主題關涉那些重 要概念、通則與必須探討的問題。這種方式通常需要各科教師透過團隊互動與合 作的途徑,將原先分散在各科卻幾近重疊或相通的課程整合起來,從中浮現一項 更高層次的「主題」。

(9) 沈浸式:這是指學習者內在的統整。學習者沈浸在自己鑽研的領域中,透 過個人「專業的」視野,過濾所有的學習內容。所以這種統整是相當個別化的,

由學習者專精的先備知識或者感興趣的題材出發,其統整是學習者自動自發,個 別建構而成的。這時候教師的任務通常變成是指示學習方向,提供學習諮詢的角 色。

(10) 網絡式:此種學習方式是指不斷的將外在的學習資源納入,包括與相同領 域之研究者的互動、對話與溝通或參與研究,從中吸收新概念與訊息,以永保自 己之專業知識之更新、擴張與成長。

3.Drake(1998)將統整課程分為六種類型:傳統分科(traditional)課程、融入

(fusion)課程、複科(pluridisciplinary)課程、多元學科(multicisciplinary)、

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課程、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y)統整,其關係是 一逐級上升的連續體。

(1)傳統分科課程:以單一學科之視野教授課程內容。例如視覺藝術或音樂。

(25)

(2)融入課程:將某一議題插入許多科目的教學中。例如將環境議題融入地理 或藝術課程。

(3)複科課程:將「下位概念」的學科知識,統整成「上位概念」的課程。例 如將物理、化學、生物統整成科學。

(4)多元學科:在特定的時段內,各科之教學以某一主題或問題為核心,但是 仍採各科分別授課的方式。例如某段時間以節慶為學習主題,分別從不同科目去 學習與節慶有關的教材。

(5)科際整合課程:促使學生發生聯結的要素,不只是共同的主題或議題,還 包括引導學習或思考的問題、有共通意義的重要概念、跨學科的原則等,而聯結 關係則清楚的呈現在學生面前。

(6)超學科統整:從生活脈絡出發,學科知識被安置在學習的過程中,而不是 學習的出發點。這種方式可獲得跨學科的學習成果,但通常強調個別的成長、社 會責任與德性的培養。

4.Beane(1997)則從形式與實質來看,認為學習必須能促成相關知識的脈絡化 與意義化,同時促進個人與社會之統整,才是真正的統整課程。

歸納前述,從學科的分類來看,統整課程類型可以是學科內的統整,也可以 是與其他科目的跨科統整方式,學生心智的統整應是統整的終極目標,這些課程 類型都是從「低統整」到「充分統整」 。對應於視覺藝術也是一樣,可分為視覺 藝術學科內的統整,與視覺藝術和其他科目的跨科統整方式。跨科的統整方式則 針對目前的教學現況可分為視覺藝術領域內的統整,及與其他領域學科的統整方 式,最後在於透過藝術達到學生心智的統整。

(二)藝術特質當作分類的參照

藝術專家學者則從藝術特質來對統整課程進行分類。Bresler(1995)的藝術統 整四式論有附屬性統整(subservient integration) ;對等地位、知性統整(co-equal, cognitive integration) ;感性統整(affective integration);社會性統整(social integration)四種方式。Wiggins (2001) 的統整課程層次論有教學工具的統整

(teaching tool connections);主題的統整(topic connections);論題或內容的統 整(thematic or content connections)概念的統整(conceptual connections);過程 的統整(process connection)。分述如下:

1.Bresler 的藝術統整四式論

(1)附屬性統整:藝術課程淪為主科課程的調味品。名為統整,實則忽視藝術

(26)

科目的本質,只好取其討好、流行的一面,並達到節省上課時間的目的。例如生 物課上到蜜蜂生態時,教師引導學生畫蜜蜂、欣賞或哼唱與蜜蜂相關的樂曲。此 種課程大多牽涉到低層次的美感能力,無視於較高層次美感能力的培養或提昇。

(2)對等地位、知性統整:視藝術科目與欲統整之科目為同等重要的夥伴關係,

不為統整而犧牲藝術科目的本質。但因實施此種統整之前提是教師需具有深厚的 藝術專業知能,所以雖是所有統整模式中最受學界肯定的,卻也是最少被實施的。

(3)感性統整:多被本身非藝術專門學科畢業,但認可藝術類科教學重要性的 教師所採用。這些教師們對藝術課程的教學心有餘而力不足,僅訴諸於情意層面 的教學。

(4)社會性統整:強調藝術課程在學校及社區內的社會性功能。舉凡具特殊意 義之節慶場合,均大力運用藝術之社會性。

2.Wiggins 的統整課程層次論

(1)教學工具的統整:指利用其學科有效傳達事實資訊的媒介來提供另一學科 的學習,例如用唱歌來記憶歷史事件或各區首都,這並非學習音樂,只是將音樂 當成工具來連結學科而已,學生學到的是歷史或地理的內容而非音樂上的概念,

而音樂的學習也因此變得不重要,淪為附屬的地位。這不應被視為統整課程的連 結方式,也不能稱為統整課程。

(2)主題的統整:此方式是教學工具統整的進一步。兩學科同時並列,藉由某 一學科的特質來增強學生理解另一學科,例如認識某一時期的政治能幫助學生理 解當代的作品。由某一地區檢視某一時期的藝術作品,能讓學生比較容易了解那 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但此一方式僅是為另一學科提供服務,且只對某一科有比 較大的益處。例如在歷史課上有關林肯的故事劇本,可增強對林肯的了解,但並 不能增加學生理解戲劇的藝術形式。

(3)論題或內容的統整:此方式可混合很多教學方法,如提供小組活動的機會,

適合於建構式的教室來達成 Vygotsky 的理念。小組活動允許教師融合其合作學 習的理念與個人化的教學。考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風格與融入 Gardner 的多元 智慧論來設計各種活動。當一些由論題或內容是與真實世界有關的問題時,學生 要能運用各學科之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問題,以學生興趣為考量。其論題或內容必 須與每個學科的概念與原則連結。因為概念與原則是提供教學目標的基礎。

(4)概念的統整:不論是一個論題、一個概念或一些平行的概念皆能透過各學

科來體驗統整課程。例如對南北戰爭的衝突與解決此一概念可以運用於表演藝術

(27)

中,以突顯角色的衝突與解決;也可被納入音樂中,強調和聲的緊張與鬆弛等。

當學生能內化這些平行的概念並將之擴展到各學科中,學生即能學會普遍應用概 念的能力。

(5)過程的統整:學生的學習不避免地運用分類、預測、連結、順序、聯想、

組織、反射、解釋、符號等過程,無論其論題為何,這些過程在各學科中都是共 同的。

歸納上述,附屬性或工具性的統整只是將視覺藝術當作學習其他學科的工 具,不能算是真正的統整;主題(論題)是最普遍的統整方式;許多學科共同的 概念也是很好的統整方式;最後是希望學生能達到自我學習、應用的目標。雖然 上述可分成幾種不同藝術統整的類型:學科內的統整、藝術與人文領域內的統 整、視覺藝術與其他領域學科的統整,但就實際而言,一般教師如果毫無統整課 程的經驗,則可先從學科本身的統整開始做起,再慢慢擴大課程的面向與範圍。

三、藝術統整課程主題的選擇方向

從前述可知,視覺藝術統整課程的內容,首重主題(論題/概念)的選擇,

一個具有發展性、能夠結合各個學科領域的主題,是課程內容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下就視覺藝術學科、領域內或與其他學科的統整來看主題的選擇。

(一)從學科內的統整來看主題的選擇

一類可從視覺藝術的形式要素作思考。因為它是構成總體視覺藝術面貌的重 要成分,如形狀、色彩、線條、質感、空間、時間,其中又以色彩、線條、質感 要素較明確可見,而形狀、空間、時間等則較抽象,不易察覺(謝東山,2000)。

這些要素的統整,可從不同的視覺藝術家如何選擇這些要素做不同的表現來做探 討。例如先與學生探討不同的線條,可表現那些不同的情感與感受?接著給學生 不同的命題,讓學生思考用那一種線條去做表現。其他如色彩與情感、光線與明 暗、形體與結構、題材與象徵、媒材與肌理、素材與造型、裝飾與美感、創意與 研發、機能與效能、科技與產品、明暗與強弱、柔和與強烈等,都可作為統整的 主題,因為這些都在探討藝術形式要素與情感、思想、表現的關係。

此外,可從藝術教育學者和教師經常提出的議題,包括:流行文化、社區、

貧窮、暴力、環境受污染、破壞、兩性問題、種族、宗教衝突等進行思考。Parsons

(2003)認為目前視覺藝術教育學科內常做的統整課程議題有兩類─社區和流

行文化。學生的經驗主要來自社區,探討自己的社區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找出經

(28)

驗與課業的關聯,瞭解對自己、朋友有所影響的事物,將這些層面與更重大的 議題結合。但社區的範圍通常太大,難以直接放進課程設計中,所以可從許多 不同層面來探討社區,例如:地方公共藝術與建築;紀念碑、紀念堂等;本地 的購物中心;社區休閒娛樂或節慶;社區的多元種族;社區的垃圾等。統整課 程中,另一類與學生經驗關係密切的是流行文化,電視、電影、電玩、雜誌、

漫畫、網際網路在學生的經驗中佔了很大一部分。流行文化也是統整課程中自 然形成的學習主題,其中還可以再細分許多子題,例如:電視上呈現的戰爭;

媒體上各種族族群的形象;菸酒廣告;媒體上人物的刻板印象;漫畫、電玩的 人物與敘述;雜誌上的流行時尚;體育活動的報導等。研究流行文化和商業藝 術,最常見的議題大概是兩性的刻板印象了,導致所謂的「奧菲利亞症候群」 。 流行媒體,尤其是商業廣告與娛樂,過份強調青春美貌、身材苗條,尤其是針 對年輕女性,遂導致無數的個人問題、醫療和社會問題。因此,常有人建議視 覺藝術教育應該研究流行圖像中所呈現的男、女形象,尤其是廣告與電影。

(二)從藝術與人文領域內的統整課程來看主題的選擇

首先,可從美學概念的探討來看統整的關係,如反覆(樣式的反覆;主旋律 的反覆) 、漸層(形、色的漸層;響度的強弱、大小;戲劇情節的高潮) 、節奏(速 度的快慢;情緒的緊張與放鬆;空間的緊密與鬆散) 、均衡(形、建築的對稱;

國劇將帥的威儀;古典樂派的樂曲講求平行對稱)等。

其次,可從時代風格流派來看統整的關係,如文藝復興(視覺藝術與音樂)、

巴洛克(視覺藝術與音樂) 、古典(視覺藝術與音樂) 、現代(視覺藝術與音樂)、

傳統(視覺藝術與音樂)等。上述兩者都是從不同視覺藝術的種類,來了解美學 的概念,或時代風格流派的概念。

另一方面,可從藝術與個人、藝術與職業、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家庭、藝術 與社會、藝術與人生、藝術與和平等了解視覺、音樂、表演藝術等在這些類別不 同的呈現方式或應用。如裝扮自己(服裝的選擇、搭配)與了解自己的特色〈聲 音〉 ;生活中的設計品、景觀藝術與流行音樂、廣告音樂、情境音樂、背景音樂 等。

(三)從視覺藝術與其他領域學科的統整課程來看主題的選擇

視覺藝術與一些學科的學習歷程事實上很相似,如其一系列的運作歷程和寫

作相同,只是表現媒介不同而已;和科學探究的運作歷程也相同,只是目的不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準備 4 小時、勞資倫理 2 小時,學科課程時數應佔課程總時數 25~30%、術科應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通過是次觀課與 評課活動,明白 到有需要擬定清 晰、可量度的評 估準則,才能幫 助學生了解是否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4 .專業選修課程應至少選修 33 學分,其中除 第一學年之不分組專業選修課程,以及所有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