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

Copied!
2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 指導教授:黃文車博士 研 究 生:陳怡如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年 八 月.

(2)

(3) 誌謝. 感謝所有支持、照顧、陪伴我的人,因為有你們,才能完成這本論文。 感謝指導老師黃文車教授、口試委員顏美娟教授、林秀蓉教授的指正與鼓勵。 感謝這本論文,讓我從曾經是個對屏東有嚴重誤解的高雄小孩,如今成為在大武 山下東奔西跑的小孩,讓我有機會接觸許多守護地方的人,擁有珍貴的經歷。 感謝所有為地方、為文化、為臺灣的語言奉獻而不怕累的人,我最敬佩的人,你 們是大家的寶藏,希望有機會和你們學習。. 感謝所有支持、照顧、陪伴我的人,因為有恁,才有法度完成這本論文。 感謝指導老師黃文車教授、口試委員顏美娟教授、林秀蓉教授的指正與鼓勵。 感謝這本論文,予我對一个毋捌代誌、對屏東有誤解的高雄囡仔,到今變成佇大 武山跤四界走的囡仔,予我有機會接觸寶惜地方的人,有真珍貴的經驗。 感謝所有為地方、為文化、為臺灣的語言奉獻毋驚忝的人,我上敬佩的人,恁是 逐家的寶貝,希望有機會和恁學習。. 我會將這一切囥佇心肝頭,永遠記牢牢。. 陳怡如 謹誌於溫暖的大武山下 2013 年 8 月.    .

(4)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 陳怡如. 摘要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以屏東縣為範圍,以閩南語歌謠為文本的歌謠研 究。文中透過人文地理學地方概念為方法,希望能藉由不斷提問「屏東的樣貌為 何」,從地方歌謠中的經驗、記憶、認同等整理分析,表現屏東的地方感。 本文將屏東縣以閩南語為主的鄉鎮分作濱海地區、內陸地區與半島地區,分 別討論各自的地方表述。循著各地耆老其閩南語歌謠的腳步,發現除了普遍明顯 的文化認同基礎,濱海地區有著琉球鄉豐富的討海經驗與識覺、萬丹鄉熱鬧紛呈 的記憶,內陸地區頗重視身分認同與象徵認同的內容,而半島地區在風光明媚的 地景景觀背後,隱藏著刻苦弱勢的地方處境。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具有生活、情感、想像以及社會議題等內容,述說著屏東 縣的故事,它屬於文化資產、地方文學的一部分,實有保留的必要。除此之外, 各地方的學校、非營利組織與研究單位也應該三方協力,帶動地方本位思考進入 地方教育與生活實踐中,使無形文化資產能夠回到地方實踐中。如此屏東縣才能 對人持續產生意義,建立長期且深入的地方感。. 關鍵字:屏東縣、閩南語歌謠、人文主義地理學、地方感、地方.    .

(5) The Research of Taiwanese Folksongs in Pingtung County CHEN,YI-RU.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aiwanese Folksongs in Pingtung County” focus on Pingtung county’s taiwanese folksongs. Place from humanistic geography is the main methodology. I analyze experiences, memories, identities in local folksongs, and ask the question ”what is Pingtung impression”, because I hope to emphasize the sense of place in Pingtung. In the reseach, I divide the townships and towns in Pingtung county which use taiwanese speaking into three parts: coastal area, inland area, peninsula area, and expound the description of place from these areas. I find that taiwanese folksongs from elders around three areas all ha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ntity. Besides, coastal area has abundent fishing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in Liuqiu township and lively memories in Wantan township; inland area takes identity and symbolic identification so seriously; peninsula area hides its hard and vulnerable situation behind beautiful landscapes. Taiwanese folksongs in Pingtung county have the content of life, emotion, imagination, and social issues. They tell us many stories about Pingtung. They belong to cultural assets and local literature, so it’s important to save them all. In addition, school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search units should build tripartite cooperation, and make locally thinking into local education and life practice. We must let invisible cultural assets back into local practice, so that Pingtung county can bring more meanings to people continually and build the sense of place chronically and deeply.. Key words: Pingtung County, taiwanese folksong, Humanistic Geography, the sense of place, place.

(6)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研究目的 ........................................................ 8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 10 一、 研究範疇 ....................................................... 10 二、 研究方法 ....................................................... 24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 ................................................... 37 一、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研究 ....................................... 38 二、 其他縣市閩南語歌謠相關研究 ..................................... 41 三、 臺灣閩南語歌謠相關研究 ......................................... 44. 第二章 屏東縣濱海地區閩南語歌謠 ......................................... 47 第一節 濱海地區歌謠文本來源 ........................................... 47 一、 田野資料 ....................................................... 47 二、 補充資料 ....................................................... 50 第二節 琉球鄉歌謠的討海受苦經驗 ....................................... 54 一、 〈小琉球討海歌〉中大海景觀與受苦識覺 ........................... 55 二、 火燒罟寮全無望:無方向感帶來折磨感覺 ........................... 59 第三節 萬丹鄉歌謠的自然人文記憶 ....................................... 62 一、 萬丹鄉歌謠的自然田庄記憶 ....................................... 63 二、 萬丹鄉歌謠的人文產業記憶 ....................................... 67 三、 萬丹鄉歌謠的家庭倫理記憶 ....................................... 71 第四節 琉球鄉歌謠對流行歌曲的接受 ..................................... 76 一、 對思想枝的接受 ................................................. 78 二、 對流行歌的接受 ................................................. 79.    .

(7)  . 第三章 屏東縣內陸地區閩南語歌謠 ......................................... 81 第一節 內陸地區歌謠文本來源 ........................................... 81 一、. 田野資料 ..................................................... 81. 二、. 文獻資料 ..................................................... 86. 第二節 內陸地區歌謠其地方認知──以潮州為例 ........................... 87 一、. 《海伯仔 e 歌》簡介 ........................................... 88. 二、. 《海伯仔 e 歌》的地方認知 ..................................... 90. 第三節 內陸地區歌謠的身分認同 ......................................... 97 一、. 人際 ......................................................... 97. 二、. 飲食 ........................................................ 104. 三、. 遊戲 ........................................................ 109. 四、. 農業 ........................................................ 111. 五、. 社會 ........................................................ 114. 第四節 內陸地區歌謠的象徵認同 ........................................ 116 一、. 民俗信仰 .................................................... 117. 二、. 民間故事 .................................................... 120. 第四章 屏東縣半島地區閩南語歌謠 ........................................ 127 第一節 半島地區歌謠文本來源 .......................................... 127 一、. 田野資料 .................................................... 127. 二、. 文獻資料 .................................................... 133. 第二節 半島地區歌謠的地景經驗 ........................................ 134 一、. 自然地景經驗 ................................................ 135. 二、. 人文景觀經驗 ................................................ 144. 第三節 半島地區歌謠的地方經驗 ........................................ 150 一、. 勞動經驗 .................................................... 151. 二、. 情歌寫景 .................................................... 158. 三、. 遷移臺東 .................................................... 161. 四、. 生活經驗 .................................................... 162.    .

(8)  . 第五章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的地方感與具體實踐 .............................. 171 第一節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的地方感 ...................................... 172 一、. 濱海地區歌謠的地方感 ........................................ 172. 二、. 內陸地區歌謠的地方感 ........................................ 175. 三、. 半島地區歌謠的地方感 ........................................ 177. 第二節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的具體實踐 .................................... 180 一、. 過去問題 .................................................... 181. 二、. 現在狀況 .................................................... 182. 三、. 規劃實踐 .................................................... 186. 第六章 結論............................................................ 192. 徵引及參考文獻......................................................... 199 附錄 1-1─琉球鄉田調采錄 ............................................... 211 附錄 1-2─東港鎮田調采錄 ............................................... 213 附錄 2-1─九如鄉田調采錄 ............................................... 214 附錄 2-2─屏東市田調采錄 ............................................... 216 附錄 2-3─潮州鎮田調采錄 ............................................... 221 附錄 2-4─枋寮鄉田調采錄 ............................................... 227 附錄 3-1─枋山鄉田調采錄 ............................................... 229 附錄 3-2─車城鄉田調采錄 ............................................... 231 附錄 3-3─恆春鎮田調采錄 ............................................... 233 附錄 3-4─滿州鄉田調采錄 ............................................... 237 .    .

(9)  . 表次 表 1- 1 行政區劃變化表 表 1- 2 鄉鎮方志記錄 表 1- 3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專書 表 1- 4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視聽資料 表 1- 5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國科會計畫 表 1- 6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研討會論文 表 1- 7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學位論文 表 1- 8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音樂學位論文 表 1- 9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相關期刊文章 表 1- 10 其他縣市閩南語歌謠相關研討會論文 表 1- 11 其他縣市閩南語歌謠文學研究學位論文 表 1- 12 臺灣閩南語歌謠相關學術著作 表 1- 13 臺灣閩南語歌謠相關研究學位論文 表 2- 1 琉球鄉田調采錄 表 2- 2 東港鎮田調采錄 表 2- 3《臺灣最後的走唱人─小琉球‧其麟伯》 表 2- 4《臺灣最後的走唱人─其麟伯 2003 說唱全記錄》 表 2- 5 李明進《萬丹采風錄》 表 2- 6 顏美麗《活化薪傳澎湖民間文學─娓娓道來褒歌情》 表 3- 1 九如鄉田調整理 表 3- 2 屏東市田調整理 表 3- 3 潮州鎮田調整理 表 3- 4 枋寮鎮田調整理 表 3- 5 《海伯仔 e 歌》其文本與田調訪談之對應整理 表 3- 6 地方出菜歌謠其菜色對應表 表 4- 1 枋山鄉田調整理 表 4- 2 車城鄉田調整理 表 4- 3 恆春鎮田調整理 表 4- 4 滿州鄉田調整理 表 4- 5 有關「恆春」之長篇歌謠比較. 12 26 27 28 38 39 40 40 40 42 42 45 45 48 49 51 51 52 54 82 83 84 85 89 105 128 129 130 131 149. 圖次 圖表 1 潮州城略圖 ................................................................................... 93 圖表 2 《海伯仔 e 歌》景點概略位置圖 ................................................ 94.    .

(10)  . 第一章 緒論 屏東縣位於臺灣最南端,偏遠區位或許更易引發人們不一定符合現實的想像, 這篇論文希望以民間文學的方式,讓地方所滋養的口傳文學在經歷不同時代之後 有機會繼續向人們傳達屏東的樣貌,建立具屏東主體性的地方感論述。 我們常常以為地方感、親切的記憶是來自地景,其實那只佔一部分而已,尤 其臺灣老建築除了自然敗壞也會不定時慘遭祝融,浪費掉祖先們累積大量時間物 力留下來的精神寶藏,可知維持地方感只依賴物質力量是不夠的,同時需要人的 積極投入使之產生更多意義。民間文學采集整理正是一項企圖保留語言和心靈寶 藏的重要工作,如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出版正代表著臺灣華人民間文學采 集的開端,臺灣人意識到時代變遷快速以及自我文化認同,而且明白自己有能力 可以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現今的民間文學采集仍有如此時代意義,在人們隨著 貧乏經驗的現代化生活不斷向前方漂流時,民間文學采集活動反身挖掘豐美的鄉 土經驗、傳統經驗,整理其意義和價值,推動人們去關懷家鄉,維護有歸屬感的 地方,讓文化傳承工作恆久綿長、永不中斷。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也希望透過在地歌謠說唱留下屏東的身影與記錄, 強調論述與敘事中屏東的存在與認同,期待成果能為屏東區域文學研究略盡棉薄 之力,亦盼其引介吸引更多文學創作融入豐沛的屏東地方民間素材,促進各領域 人士對地方的認知與認同。.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目前大眾普遍尚存有印象的臺灣歌謠,較有概念者或許會記得恆春民謠〈思 想起〉,大多則是童謠又或〈望春風〉一類的流行歌曲。實際上臺灣歌謠的存在 絕非以日本殖民時期的流行歌曲為起點,若只以此普遍印象定義、認知歌謠,將 1   .

(11)  . 錯失非常多有關歌謠的認識。 最初應當是中國閩南語民間歌謠來台融合各地民俗風情後,才在此發展出具 在地性的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只不過我們在清代前史料上僅見歌謠活動而無歌 詞記載,因此無從認識清代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直至日本殖民時期的民俗調查 與文化自覺運動後才使之開始受關注與重視,並得以文字整理出版,反而是當時 的流行歌曲創作因融入民間歌謠元素大受歡迎,至今我們則逐漸以流行歌曲的記 憶漸漸覆蓋過民間歌謠的部分。 民間歌謠的消逝與重建與臺灣歷史息息相關,在它因為民間文學學科與文化 自覺思潮得以受到注視的同時,它也受到殖民政策與現代化的影響而逐漸被時代 淘汰。然而被時代淘汰的產物未必是沒有價值的,歌謠一樣具備它所屬時代與空 間的氣質與價值,它所表現的是臺灣民間現代化前後的生命與節奏,其發展脈絡 也啟發了本論文研究屏東歌謠的動機,因此以下先從清代以來歌謠地位流變開始 看起。. (一) 清代方志民間文學概念未定. 臺灣民間歌謠采集雖在清代方志史料上有記錄,如《臺灣府志》 、 《裨海遊記》 、 《臺海使槎錄》等,但從此時期的記錄來看,可知遊宦士人們對民間歌謠本身興 趣不大並且態度不一,一方面肯定它可從中探查民情,一方面則視之為必須「矯 正」的鄙俗。 這狀況表現出舊時代士人與庶民間的階級關係,以及當時的美學觀念,使得 呈現在舊史料中的資料至多是歌舞民俗的活動記載1,例如蔣毓英《臺灣府志》 記錄原住民歌舞: 「有番歌唱,則群番攜手成圍」 ,或連橫《雅言》中的說唱藝人: 「臺南有盲女者,挾一月琴,沿街賣唱」等,雖然從連橫一例可知有歌,但全然 不知歌謠內容。 漢人在屏東縣活動的記載在《海東札記》 、 《臺陽見聞錄》 、 《臺海使槎錄》 、 《清 一統志臺灣府》等書中,也是集中描寫制度、地理、風物、經濟等書寫,歌舞方                                                         1.  . 參閱楊麗祝: 《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 ,(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年 4 月,再版),頁 49-64。  2 .

(12)  . 面亦以當時「番人」為主,如《臺海使槎錄》南路鳳山番的〈阿猴頌祖歌〉 、 〈搭 樓唸祖被水歌〉、〈放. 種薑歌〉、〈茄藤飲酒歌〉、〈武洛頌祖歌〉、〈力力飲酒捕. 鹿歌〉 ,以至南路鳳山傀儡番、南路鳳山瑯嶠十八社也都有「歌唱相和」的記錄, 但仍然缺乏漢人歌謠的內容。 除此之外,全臺漢人至多留下歌仔冊等俗文學資料2,未曾見有與《越諺》、 《粵風》同類型的記載,這情形也關係到文人的語言掌握度,如乾隆時期朱景英 的《海東札記》卷四就寫到:「凡貨食物,率土音叫唱,不可曉。賣肉者沿街吹 角,如塞上高秋時,難勝淒楚!」3文中也節錄使槎錄一段文字: 「郡中鴃舌鳥語, 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丟,吳呼襖;黃無音,厄影切,更 為難省。」4細察這段文字,可發現其所謂「不可曉」者是閩南語的可能性極大5。 當能掌握文字記錄的文人無法掌握閩南語,沒有保留或認同的態度,環境又沒有 民間文學學科概念,記載閩南語歌謠的工作根本難以展開。. (二) 十九世紀民間文學概念的引入與發展. 中國、日本的歌謠采集自古有之,但做為學科而發展的各項活動,主要是受 到西方的影響,尤其如德國、芬蘭、瑞典等國,因此後來臺灣對於民間歌謠的關 注,與西方民族自覺思潮以及中日歌謠學運動、民俗學研究大有關係。 民間歌謠作為被關注的文本最早必須回溯至 19 世紀中葉的歐洲,當時在現 代化快速進展之壓迫下,文藝界開始認為「民歌、民謠是優美的民族精神與語言 的化身,而保存在鄉村農民之中的傳統則是『未受汙染的傳統』 。」6人們發覺由.                                                         2. 3 4 5. 6.  . 詳見陳益源:〈明清時期的臺灣民間文學〉, 《民間文化圖像——臺灣民間文學論集》,(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年),頁 14-19。  引自朱景英:《海東札記》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 ,(臺北:大通,1987 年),頁 51。  引自朱景英:《海東札記》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 ,頁 51。  筆者是直接從記錄上的舉例「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丟,吳呼襖;黃無音,厄影切」 推斷,目前依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可查知劉的拼音為 lâu,陳的拼音為 tân,莊的拼音為 tsng, 張的拼音為 tiunn、吳的拼音為 ngôo 與黃的拼音為 n̂g,這些音皆與文中北京話發音的「澇、 淡、曾、丟、襖」相近,尤其「厄影切」以反切方式取厄其聲、影其調以發閩南語的「黃」音。 若以南部客家人常用的四縣腔唸「劉(liu11)、陳(ciin11)、莊(zong24)、張(diong24)、吳(ng11)、黃 (vong11)」對照,則不如閩南語來得貼切,當然以其他族語發漢族姓氏之音更是不可能。  引自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76。  3 .

(13)  . 大眾從生活中創作並普遍流傳的歌謠「最大的特色在真摯與誠信」7,其保存了 平民生活、心理的種種美好,不僅可用以抵抗來自權貴的「理性」 、 「現代」的暴 力,亦是奠定民族傳統最佳的基石。因此對古今研究者而言,「其音樂、文學、 語言都有研究的價值,何況其中大眾心理的呈現、生活風貌的記錄,是歷史重建 的重要依據」8。當時反現代化學者透過關注從民間而來的歌謠,希冀從中尋回 記憶中逐漸消逝的美好傳統,而透過歌謠整理和保存為辦法,讓串連人們生活經 驗的歌謠建構起民族認同,也可使較弱勢受他者控制的地區增強民族認同感與自 信心,以促進一族之「民族自覺」思想,臺灣歌謠采集活動的跟進頗有這方面啟 蒙與反殖民的色彩。 臺灣歌謠較有規模地采集首先出自日本人為殖民統治需要所進行的學術整 理,諸如平澤丁東、片岡巖、伊能嘉矩以至皇民化時期的稻田尹、東方孝義等人 的研究,後來才是臺灣知識份子有感殖民地語言文字與文化的流失,為凸顯文化 主體所進行的歌謠徵集整理,並透過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與新文學雜誌進行 推廣。首次明確對於「歌謠」整理的意義與目的表示肯定與迫切的想法,是出現 在 1931 年 1 月《臺灣新民報》第 345 期,黃周以醒民為筆名所發表〈整理歌謠 的一個提議〉,文中提到歌謠為學術上一重要資料,文藝方面對民族詩發展也有 所裨益,更何況「因為環境的關係,老者死後,少者又不會唱,已經是荒廢極了」 9. ,於是深感有一番整理的必要。黃周說明世代歌謠傳承之不繼主要出自環境的. 原因,現代化因素改變人們的娛樂習慣以及欣賞品味,再來是殖民政治的語言教 育及政策也是一大障礙。因此在這個階段,歌謠徵集整理與新文化運動、新文學 運動密切關連,出現在《臺灣民報》 、 《臺灣新民報》 、 《臺灣藝苑》 、 《南音》 、 《福 爾摩沙》 、 《先發部隊》 、 《第一線》 、 《臺灣文藝》 、 《臺灣新文學》 、 《三六九小報》、 《風月》等報刊雜誌中。10後來李獻璋更綜合前人成果整理出 《臺灣民間文學集》 , 他認為臺灣民間文學同世界各地一樣,在文學史上占有精采的一頁,並且臺灣的 子弟都應認識這項「先民的遺產」,知識份子不該再只是著眼荷馬的史詩、希臘 的頌歌,說些時髦的外國名詞,卻對臺灣全然不知,賴和在序文中也相當肯定此 書,認為它保存著「民眾真實底思想和感情」 ,它更期待此書能再「跑向民間去」。.                                                         7. 引自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頁 35。  引自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頁 35。  9 引自醒民: 〈整理歌謠的一個提議〉, 《臺灣新民報》345 號,1931 年 1 月 1 日,18 版。  10 詳見黃文車: 《日治時期臺灣閩南歌謠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10 月),頁 61-79。  4    8.

(14)   11. 不過臺灣雖在民間文學、文化采集活動的跟進,不代表整體知識份子對於來 自民間的歌謠文學能夠馬上轉為全面接受的態度,從臺灣早期的歌謠徵集如《三 六九小報》所訂取捨即可略知, 「黛山樵唱」專欄中說明主旨: 「因愛其靡靡肖古 竹枝之遺音,採其近雅馴者,錄之另備一格。」12其「遺音」收錄標準為「近雅 馴者」,可見取捨者心態上對於文藝方面仍保有尚雅的要求,難容同樣是描寫生 活情感的不雅馴者,因此其中所精挑細選過的歌謠,換句話說是符合取捨者內心 民俗想像的歌謠。而後來發言的林琴郎相對較能表現歌謠的價值:「村姑鄉漢, 興之所感,率然流露於山歌,其美不減於詩,其誠則駕乎平仄韻律之自然?童謠 有關乎民俗,傳說則涉於習慣,故事為正史漏棄之史料。」13他能夠不只在美、 誠方面審度歌謠,也認為它與民俗、習慣與史料有很大的關係,具有文化價值。 由此可見我們雖有學科概念引進,仍未能所有人去意識到民間文學來自生活 的特質就是它價值所在。然而對此遺憾我們也無法過分嚴格,畢竟這是歷來以文 雅為尚的審美觀使然,新觀念養成也無法在一朝一夕之間成立,並且當時提倡歌 謠整理背後也有很強的目的性,使人們不僅對它抱有與作家文學一般的期待,殖 民地的處境也使它被賦予啟蒙大眾、提升文化等迫切使命,故難免也發展出忽視 其本質的改造利用而出現偽民間文學。14偽民間文學當時雖創造了臺灣話文學習 的貢獻,但是一連串整理與改造之後的作品,或多或少被刪去生活自然的語彙, 已然相當程度違背口頭性、集體性特質,無意間為後來民間文學的推廣與研究帶 來一些阻礙。. (三) 戰後臺灣民間歌謠采集整理的展開.                                                         11. 賴和: 〈賴序〉 ,《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臺灣新文學社,1972 年),頁 1-4。  懺紅:〈黛山樵唱〉 ,《三六九小報》第 4 號,1930 年 9 月 19 日,頁 4。  13 《三六九小報》第 28 號,1930 年 12 月 9 日,頁 4。  14 筆者所理解民間文學學科背後的思考應是自然無偽而寬容的,與作家文學追求美的思考截然不 同,它需要教者或傳承者展現開放態度,肯定其生活自然的本質,創造「不僅僅是追求美(或 單一價值)」的多元環境。現今應該已能夠還給它較公允的評價,對於一些人性黑暗猥瑣處又 或生理相關形容的內容能留下更多層次、更圓融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冠以淫佚、汙穢的標籤, 所有歌詞內容都只是坦誠敘述漫長人生中一段感受、經驗罷了,最重要的是有關人的任何主題 與表現都是文學關懷的對象。  5    12.

(15)  . 到了戰後,歌謠整理也未停止,報刊雜誌仍然可見相關徵集與提倡,並且更 進一步舉辦相關座談會及研究發表,進行歌謠及跨領域的研討。如 1946 年創刊 的《臺灣文化》15雜誌不僅有歌謠相關的文章刊登,還有座談會討論16;1948 年 5 月開始出刊的〈臺灣風土〉副刊,有著偽民間文學的整理17;1951 年創刊的《臺 灣風物》另外也刊載多次臺灣研究研討會的會議記錄,其中約莫於 1966 年至 1967 年間以音樂界史惟亮、許常惠為代表的「民歌採集運動」成果18便展現在 1978 年主題為「臺灣的民謠」19的臺灣研究研討會中,從會議內容可看出至此已不只 停留在整理階段,臺灣的研究者們已推展出個別的研究成果,其他相關的討論也 開始傾向與音樂相關的音樂社會學分析、詩樂諧合傳統等討論。 若從《臺灣文化》 、 〈臺灣風土〉 、 《臺灣風物》的整理與會議記錄來觀察戰後 民歌整理,可發現參與成員多出自音樂背景,主張「鄉土音樂」是以中華文化為 主要根基,希望透過「彙整國故」的采集研究之成果,以「挽回中華民族的自尊」 並「提高民族文化」,因為鄉土音樂「與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20,不該遭 到邊緣化。可喜的是在鄉土意識高漲之際,他們能致力於提高鄉土音樂的地位, 也貢獻許多族群音樂的整理資料,然較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工作未必把握時機專注 在臺灣民間音樂調查,有一部分在進行中國原鄉音樂的工作。 直到二十年前以民間文學為主的調查研究終於展開,胡萬川教授、陳益源教 授等人於 1992 年至 2003 年間執行的國科會計畫「臺灣地區民間文學調查、采集、 整理、研究」幾乎走遍臺灣,致力合乎科學規範、有系統的臺灣閩/客語民間文 學調查。胡萬川教授自序提到展開調查的機緣在於政治解嚴,「只有在政治解嚴                                                         15. 因二二八事件影響,臺灣當時許多書刊都遭到政府查禁,《臺灣文化》雖也只維持 4 年 (1946.09.15-1950.12.01),但秦賢次在〈 「臺灣文化」覆刻說明〉表示: 「(《臺灣文化》)還是光 復初期創刊的期刊中,為時最久,水準最高,影響最大的一份雜誌。」  16 第二卷第 8 期登載了 36 年 8 月 26 日所舉辦〈民謠座談會〉 ,出席者有不乏有林清月、黃得時、 楊雲萍等歌謠研究者,會中認為除了整理歌詞、曲調外還要創造新曲,使新曲有建設性,以提 高民族文化。在這之前,皇民化時期也有不少以日文寫作的研究與座談會記錄,如《民俗臺灣》 就有相關活動記載。參見臺灣文化協進會: 〈民謠座談會〉 , 《臺灣文化》覆刻版第 2 卷第 8 期, (臺北:臺灣文化協進會原出版,1947 年 11 月;傳文文化事業覆刻出版,1994 年),頁 12-13。  17 詳見黃文車: 〈政策主義下的異音─戰後〈臺灣風土〉副刊中的臺灣民間文學整理與其思維意義〉 , 《第五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11 年 5 月),頁 3-6。  18 張永堂總編纂:《恆春鎮志》 ,(屏東:恆春鎮公所,1998 年),頁 392。  19 主講人有許常惠、林二,並有黃得時、王詩琅、呂炳川、劉枝萬、廖漢臣等人參與。命名雖為 「臺灣的民謠」,然定義較之民間文學的民謠定義顯得不夠純粹,座談會討論其實時常出現雨 夜花、望春風等創作歌謠,非純粹的民間歌謠。參見臺灣風物雜誌社:〈臺灣的民謠〉, 《臺灣 風物》第 29 卷第 1 期,(板橋:臺灣風物雜誌社),頁 89-100。  20 參見臺灣風物雜誌社: 〈臺灣的民謠〉 , 《臺灣風物》第 29 卷第 1 期,(板橋:臺灣風物雜誌社), 頁 95-96。  6   .

(16)  . 之後,對自己鄉土的關懷,才變得可以自然而然,為文化傳承而做的工作才終於 是可以坦坦蕩蕩。」21可見胡萬川教授盡心成立臺灣民間文學學科、嚴格建立學 術規範的立意,更希望能嚴謹地為長久以來受人忽視的鄉土文化傳承把關。 從流變可見,民間歌謠雖能以凝聚集體意識的概念持續推展,卻也出現不少 分歧的發展和阻礙。比較幸運的是,其口傳性質在保存上雖是致命缺點卻也成為 優勢,使之被認為具有直接、真誠的價值,當初得以被謄抄、印刷、攝影記錄起 來的部分,甚至現今仍留存耆老記憶中的歌謠,一直都被視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是有益於建構傳統或區域精神的人文資源。 目前屏東縣民間文學的研究仍在發展中,平埔族口傳文學調查有顏美娟 1998 年國科會計畫「臺南高屏地區平埔族口傳文學之采錄與整理」 ,客語部分集 中於六堆地區22,有陳麗娜 2003 年的國科會計畫「六堆客家民間故事之采錄與 整理-以內埔地區為例」23,另有曾喜城於 2001 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以李文古故事為對象的研討會論文〈屏東客家民間文學-「李文古」故事 研究〉,閩南語部分的調查目前則由黃文車教授執行中。吾師. 黃文車教授自主. 持 2008 年國科會計畫「屏東縣閩南語歌謠與故事之調查與研究」起,在屏東縣 開始較全面的閩南語歌謠調查,此計畫花費 3 年時間針對屏東縣 20 個以閩南語 為主要方言的鄉鎮進行調查研究工作24,針對民間故事、歌謠及諺語采錄與整理, 其整理動機也是基於對家鄉的關懷與文化保存的重視,希望能將成果落實到屏東 縣鄉土教育的研究和應用。 屏東縣因地處偏遠相對利於保留住歌謠資源,但是也由於科技使用的習慣受 到影響,逐漸改變傳統的表達與生活方式,加上地方發展趕不上人口流動的速度, 長期背離地方的教育方向違背地方發展等遭受不少衝擊,特別使人感到地方傳承 能力遠遠不及民間文學與文化記憶流失的速度。但既然我們都清楚民間歌謠屬於 地方文學史、文化史的一部分,不當再繼續錯身而過。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絕 不僅止於回憶屏東,因為民間文學調查所作正是在發掘、了解地方的文學與文化                                                        . 21. 引自胡萬川: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 ,頁 ii。  專書部分則有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2004 年起開始出版的《六堆客家地區民間文 學有聲書系列叢書》共 4 冊。  23 成果為 2006 年 6 月整理出版的《屏東後堆客家民間故事》,出版商為南天書局。  24 目前已出版的鄉鎮資料有屏東市、里港鄉、萬丹鄉、林邊鄉、琉球鄉的故事與歌謠,資料尚在 整理的鄉鎮則有潮州鎮、東港鎮、高樹鄉、崁頂鄉、南州鄉、鹽埔鄉、南州鄉、九如鄉、新園 鄉等九個鄉鎮,計畫進行中的尚有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枋山鄉、枋寮鄉、新埤鄉、佳冬 鄉等鄉鎮。  7    22.

(17)  . 狀況,民間文學研究對於跨文本、跨區域的流變比較研究也有所助益,在這個資 訊爆炸的時代,有助於增加我們接觸、欣賞在地文化的廣度與深度,為學術研究 留下有價值的材料,並建立具屏東主體性的地方感論述。. 二、研究目的. 屏東縣為臺灣海岸線最長的縣市,山海資源十分豐碩,更容納了多元的族群 移民,無論是魯凱族、排灣族、客家人、閩南人、平埔族等等,甚至是日據時期 的殖民者、1949 年來台以至近年來的新移民,各自以不同角色在時間層疊之間 為屏東縣累積不少文化能量。 屏東縣更孕育出許多創作與當今知名藝術創作者、工作者、表演者,自遊宦 士人與清雍正以後本土文人的出現25,後來的劉捷、黃石輝、鄭坤五等知識份子, 現代國際稱譽的潮州明華園歌仔戲,以及作家許思、曾寬、周芬伶、李敏勇、郭 漢辰、林剪雲、杜虹等人,原住民作家亦有霍斯陸曼‧伐伐(Husluman Vava,王 新民)、奧威尼‧卡露斯盎(Auvini Kadresengan,邱金士)等,而陳冠學的知名 大作《田園之秋》正是寫於屏東縣新埤。民間文學也是同樣豐富,僅就閩南語民 間歌謠方面,屏東縣兼有多種風格各殊的七字調,有出自漢文化的也有漢文化與 平埔文化交融的成果,這些歌謠都是人民生活與生命的敘事。調查期間,筆者也 親身感受到此處閩南語言的精熟靈巧,如表達思念的情歌「暝日思念無了時,親 像山貓想海魚」 、 「阿君想娘一更時,烏雲遮月滿天星」等,只可惜目前本土語言 能力的斷層以及種種歧視,致使人們不一定有機會深入文化鑑賞。因此並非屏東 縣缺乏文化,而是地方風情的表現與表達長久缺乏合適的方式與環境與欣賞者進 行交流。 本論文透過采集整理屏東縣內以閩南語方言為主的歌謠文本,研究目的四項 如下:. (一) 認知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的內容與主題                                                        . 25.  . 黃文車: 〈來唱阿緱竹枝詞─重溫老屏東的人文風情〉 , 《文化生活》第 45 期,(2006 秋季號,2006 年 9 月),頁 6-13。  8 .

(18)  . 感謝有機會參與吾師. 黃文車教授的民間文學調查工作,三年之間不僅接觸. 歌謠采錄,也參與故事、諺語部分,這對於理解屏東縣歌謠也有莫大助益。在調 查過程中,最常聽聞族群文化衝突與融合的過程,這裡曾經有明鄭軍隊駐紮的河 谷、流放犯人的荒野、讓日本軍登陸失敗的海岸、處處搭建著隘寮防範獵首或械 鬥的村落,還有歡送皇民軍的街道,讓筆者不禁好奇如此地方在過去流傳過哪些 精采的歌謠?這些歌謠如何鋪陳人民認知的記憶與文化?這當中又有多少歌謠 闡述人們所認知的屏東空間?屏東縣歌謠中所蘊藏的地方關懷,表現方式為何? 為了建立相關問題的認知,利於發現它的文史面向,爬梳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的內 容與主題是首要工作。. (二) 整理屏東縣閩南語歌謠中的集體記憶與地方認同. 以往歷史記錄的角度往往是單一角度的大敘述,是官方的、父權的、由上而 下的,歷史詮釋權全然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我們很難以看到非官方、非父權的 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角度,如此一來屬於「非官方、非父權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 的角度」的人群往往被忽視,所謂歷史記錄也就遺失一大群人的蹤影,社會角色 弱勢的他們在追求真實的史料中全然失聲,即使是現代的鄉鎮縣誌,仍有此僅做 到物質敘述、羅列數據等制式書寫,這卻對平民社會面貌的呈現沒有太大的幫 助。 流傳在平民階層的歌謠傳達各式的詮釋內容、角度與方式,代表它能承載不 同性別、年齡、職業、階級、地緣的所見所聞,這些見聞能夠一再透過歌謠傳播, 在於內容引人注目、接受度高,無論是主題、情感或修辭,具備了大眾感到趣味、 印象深刻的所在。因而民間歌謠可視為地方的一種再現,它將記憶表現在語言文 學上,作為與地方意識互動的實踐。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自序談到「只有沒有受過多大的腐儒的薰冶的民 眾,纔能把自己的生活與思想,赤裸裸地表露出來」26,這些內容皆非傳統地理 測量記錄可完全表現,然而這些人文與空間互動所形成的內容,才是人們所認識 並認同的地方,因此透過眾人記憶、傳唱的歌謠文本,便提供了有別於一般史料                                                         26.  . 李獻璋: 《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臺灣新文學社,1972 年)。  9 .

(19)  . 的價值。 本論文將從歌謠中再現者角度,找出歌謠語言、敘述中人與地方及他者的對 應,並且參照相關史料、研究,以了解區域中人與空間互動的情形,和人們利用 歌謠詮釋地方感的方式,進而勾勒出人文屏東的地方認同。. (三) 討論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的變異與地方特色. 歌謠可能受到時代、地域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也可能受到資訊流通的關係使 本地歌謠內容變異,產生交融或排斥的現象。在目前田野調查所蒐集到的文本中, 就有與流行曲調混融的現象,或以當代時事感發的內容,也有逐漸從群眾相傳趨 向個人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筆者將會參酌其他歌謠文本,包括跨時代、跨地域的 文本比較,凸顯現今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的變異與地方特色。.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本論文以「屏東縣閩南語歌謠研究」為題,主要是以人文地理學為方法的歌 謠研究,包含「屏東縣」 、 「閩南語歌謠」的內容,以及人文地理學「地方」 、 「空 間」與「地方感」的概念等。此節主要目的在於說明本文研究對象的界定以及了 解人文地理學方法,以利於後續章節的閱讀。. 一、研究範疇. 現代科技易使人忽略眼前的空間、時間,然正視一切存在與生活的現實才是 改善生活品質的根本方式。因此尊重地方傳統讓傳統可以延續,使改變能夠符合 地方發展規律與生命步調,此即傳統的文化價值。以民間文學為素材,利於建構 傳統、維持社區集體記憶,江寶釵認為其區域性是重要要素。 其中,區域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說,民間文學遺產最富饒的往往是地理位 10   .

(20)  . 置相對孤立之地域所在,有利於培植、傳揚一種社區精神(community spirit), 從而建構悠遠的傳統。27 除此之外,民間文學文本富饒也說明了該區域對文化保留的自發性,也就是對地 方文化具高度認同感。 本文以「屏東縣」作為一個區域,針對田野調查與文獻蒐集的結果,就「屏 東縣」 、 「閩南語歌謠」概要說明屏東縣及其地區於方志文獻上的詮釋,並且說明 閩南語歌謠的界定。 (一) 「屏東縣」及其分區界定. 屏東縣位於臺灣最南,主要的河流為高屏溪、東港溪與林邊溪,十七世紀前 幾乎沒有文字記錄,現今文獻最常見的「鳳山八社」是根據清代史料而來,也有 許多研究則稱他們為馬卡道族。馬卡道族各聚落早在 1640 年前定型,源於十七 世紀荷蘭人與他們建立「盟約關係」的社會體制,為方便傳教、徵稅與社會控制, 將散居的部落合併至 8 至 9 個大部落:大木連社(清代稱為「上淡水社」28)、 麻里麻崙社(「下淡水社」) 、阿猴社(可能為塔加里揚社群) 、塔樓社(外加新塔 樓小社)、大澤機社(亦稱「武洛社」)、力力社、茄藤社和放索社,並規範他們 的活動範圍與活動內容。當時在臺南雖有新港語作為標準語言,但是屏東地區的 官方語言仍以大木連社語(鳳山八社皆屬這個語系)為主,另外有排灣語系與魯凱 語系都是較靠山的社群。29而閩粵移民聚集、貿易的中心則在萬丹庄,它也作為 赤崁經由枋寮到卑南採金的交通樞紐,成為屏東最早開發的地區。30這段期間雖 荷蘭東印度公司為避免過多漢人來臺而設立隔離措施,但陸陸續續仍有漢人在臺 灣活動,並與部族間私底下保持來往。31明鄭時期開始,漢人正式開始一連串開                                                         27. 引自江寶釵: 《閩南語文學教材》 ,(高雄:麗文文化,2001 年 10 月),頁 3。  《臺陽見聞錄》 : 「淡水溪在鳳山縣東南三十里,源出山豬毛社後山。水初出為巴六溪,合力力 溪、中港為淡水,下合大澤溪、冷水坑,會流數十里入海。每值夏秋之交,諸溪水合,海不能 洩,浩渺無際。至霜降,水落不過數丈。溪東西有熟番二社,為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引自 【清】唐贊袞撰:《臺陽見聞錄》 ,(臺北:大通,1987 年),頁 108。  29 參閱陳秋坤等著:〈屏東地域的人群分類與聚落街庄發展 1623-1930〉 ,《重修屏東縣誌(2012 年 版)》,(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屏東文獻資料典藏」網站,引用網址: 〈http://digital.cultural.pthg.gov.tw/images/menu_file/20120411094816.pdf〉,寫於 2012 年 5 月 1 日,瀏覽時間:2012 年 9 月 21),頁 10-19。  30 參閱陳秋坤等著:〈萬丹庄:清代屏東第一街庄的形成,1720-1900〉 ,《重修屏東縣誌(2012 年 版)》,頁 128。  31 參閱陳秋坤等著:〈屏東地域的人群分類與聚落街庄發展 1623-1930〉 ,《重修屏東縣誌(2012 年 11    28.

(21)  . 發,之後屏東的區域時因政權、政令的變化有所改變,獨立作為一個行政區已經 是 1950 年的事。它的行政區劃變化如下表。. 表 1- 1 行政區劃變化表. 年 荷. 明. 清. 內容 . 屏東平原有許多平埔部落散居. . 包括今日的里港、屏東市、萬丹、新園、 林邊乃至車城、恆春一帶. 1684 年 (康熙 23 年). . 清治時期開始(正式成立臺灣府). 1721 年 (康熙 51 年).  . 朱一貴事件、杜君英事件 藍廷珍拓墾阿里港. . 鳳山知縣移萬丹縣城署至阿里港. . 林爽文事件後,規定不可拓墾枋寮以南. .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沈葆楨到瑯嶠設 海防,1875 年設立恆春縣,範圍在率 芒溪以南. . 今日縣境當時分屬鳳山支廳、恆春支廳. . 於今日縣境內有以下辨務署: 內埔、林邊(後改設東港)、萬丹、阿 猴、阿里港、恆春、楓港(後改設枋寮). 1624-1662 年 1661 年 (永曆 15 年). 萬年縣 (阿猴社一帶). 1664 年 (永曆 18 年). 萬年州. 1761 年 (乾隆 26 年). 鳳山縣. 1787 年 (同治 14 年) 1875 年 (光緒元年). 1895 年 (明治 28 年). 日. 行政區劃. 鳳山縣 (率芒溪以北) 恆春縣 (率芒溪以南) 臺南縣. 1896 年 (明治 29 年) 鳳山縣 1897 年 (明治 30 年).                                                                                                                                                             版)》,頁 22。  12   .

(22)  . 1898 年 (明治 31 年). 1901 年 (明治 34 年). 1901 年 (明治 34 年). 1909 年 (明治 42 年). . 於今日縣境內設: 阿猴辨務署、潮州庄辨務署、東港辨務 署、恆春等四個辨務署. . 臺南縣於今日縣境內設: 阿猴辨務署、潮州庄辨務署、東港辨務 署、恆春等四個辨務署. . . 阿猴廳:阿里港、內埔、萬丹、東港、 潮州庄、枋寮等六支廳,後廢止內埔、 萬丹。(1905 年改為阿緱廳) 恆春廳:枋山、蚊蟀兩支廳。. . 合併阿猴、蕃薯寮、恆春三廳為阿緱廳. . 高雄州於今日縣境內設有: 屏東郡-屏東街、長興庄、鹽埔庄、高 樹庄、里港庄、九塊庄、蕃地。 潮州郡-潮州庄、萬巒庄、內埔庄、竹 田庄、新埤庄、枋寮庄、枋山庄、蕃地。 東港郡-東港街、新園庄、萬丹庄、林 邊庄、佳冬庄、琉球庄。 恆春郡-恆春庄、車城庄、滿州庄、蕃 地。. . 除四郡以外,將屏東街改為屏東市. . 光復後仍置省轄市、而市外之里港、潮 州、東港、恆春等設區署。及山地八鄉 設鄉公所,均屬高雄縣境。. . 十月地方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即將高雄 縣屬上列四區八鄉沿淡水溪以南地區 北自里港西南界東港、恆春均臨大海、 東與大武山鄉皆為東邊之屏障也、合屏 東市以成為今之屏東縣。. 臺南縣. 臺南縣 恆春廳. 阿猴廳 恆春廳. 阿緱廳. 1920 年 (大正 9 年) 高雄州. 1933 年 (昭和 8 年). 1946 年 (民國 35 年). 高雄縣. 民 1950 年 (民國 39 年). 屏東縣. 13   .

(23)  . 目前屏東縣有一個縣轄市、三個鎮及二十九個鄉,行政區已固定,其最東為 霧臺鄉,西為琉球鄉,南為恆春鎮,北為高樹鄉舊寮。從表格當中可以了解到幾 件事,首先是屏東的地位很長時間隸屬於其他區域之下,因為臺南、高雄與鳳山 等發展繁盛的緣故,屏東的能見度相對不高,即使它在許多政權往後山開發的期 間,佔有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如今也已獨立成縣,但是所得到的資源與存在感 與鄰近的高雄比起來一直是天差地遠;第二,屏東縣內有幾個區域特別受到注目, 除了最早發展的萬丹與日本殖民時期集行政、商業、交通功能的屏東市,東港、 潮州與恆春在日本殖民時期歷經頻繁的行政區調整後,自 1898 年起成為重要的 地方行政區,1920 年一同升級為「郡」後地位幾乎定調,如今它們也都是比「鄉」 人口密度高的三個鎮,文化組織或活動各有重點特色。 本文為討論方便以這三個鎮為中心劃分三個地區,分別為濱海地區、內陸地 區與半島地區,在分類中它們與鄰近鄉鎮有各自的地緣關係外,三個地區之間也 具明鄭以來移民開發的前後次序關係,在田野調查采錄成果所呈現的質量也是適 合進行如此分區探討。以下針對三個地區,透過方志與文學史料介紹各地的文史 背景,呈現日本殖民時期以前的文本如何界定屏東縣各區。 1.濱海地區. 依照田野與文獻文本的整理,濱海地區的討論包括有琉球鄉、萬丹鄉。然兩 地與東港鎮關係甚密,故也列入背景介紹。 東港鎮目前最顯眼的地景標誌無疑是東隆宮金色牌樓,還有三年一次傾東港 全力的平安祭典,這些皆緣於廟中主祀溫王爺為地方信仰重心,當地護持王爺信 仰的堅定情感令人印象深刻。東港之名最初意指高屏溪以東,更早以前是茄藤社 32. 活動範圍,漢人移民增加後因商務頻繁,它漸以港口身份奠定地位,在黃叔璥. 記錄南部武備狀態時,除了一般漁船,夏秋溪漲的東港也是屏東各港口中較能讓 軍方哨船出入通行的一個。 近海港口哨船可出入者,只鹿耳門、南路打狗港(打狗山南岐後水中有雞 心礁)…其餘如鳳山大港…東港(通澹水)、茄藤港、放. 港(冬月沙淤、至.                                                        . 32.  . 地方文史工作者陳進成採用茄藤社墾居地此說法,林怡君於〈東港歷史及平安祭典的成因〉也 是。註腳參閱林怡君: 〈東港歷史及平安祭典的成因〉 ,《東港采風》季刊第 38 期,2010 年 3 月,頁 2。參見陳秀珠:〈述說東港〉, 《屏東文獻》第 1 期,2000 年 10 月,頁 45。  14 .

(24)  . 夏秋溪漲,船始可行)、大昆麓社、寮港、後灣仔(俱瑯嶠地)…。鳳山喜樹 港、萬丹港…只容. 小船。再鳳山岐後、枋寮、加六堂、謝必益、龜壁. 港、大綉房、魚房港,…今盡淤塞,惟小魚船往來耳。33 這裡說明了屏東各漁港大小與淤塞狀況,表現出清代東港的天然條件及其屏東最 大漁港的地位。乾隆年間《重修鳳山縣志》載:「東港在縣溪南六十五里,面臨 大海,港道甚闊,可通巨艦,有商船到此裝載米豆貨物。」而東港溪沿岸因良港 所在帶來頻繁商務活動,也帶動了繁榮萬丹街、新園街與崁頂街的形成,舉人陳 輝34也作了〈東港〉35、〈東港渡〉36二詩描繪港口的形象。 漁人幾處學吹簫,海色蒼蒼弄晚潮;一片山間明月上,滿隄寒影渡橫橋。 (〈東港〉) 斜帆臨野渡,水漲海涯東。草色連長岸,嵐煙聚短蓬。山山春雨霽,樹樹 夕陽紅。欲向津頭問,桃源路可通?(〈東港渡〉) 陳輝這兩首各以「漁人」、「斜帆」起頭,描寫他在東港的所見與心情。〈東港〉 藉漁人簫聲帶動晚潮與明月間「寒影」飄搖的孤零感,畫面勾勒得十分清楚到位, 且氣氛沉靜,意境幽迷,在不覺間訴出漁人的心境。〈東港渡〉則較為熱鬧,色 彩豐富,更有「草色」 、 「嵐煙」 ,以及山與春雨、樹與夕陽,又是「聚」 ,又是「連 長岸」,最後亦與人笑談:桃花源路已通了嗎?十足表現作者幸福愉悅的心情。 這兩首與其〈宿放. 社口〉37相比,可感受到作者較安全自在的氣氛。. 琉球鄉位置則在東港外海,兩地皆以漁業維生,早期三隆宮38與東港王爺信                                                         33. 原作出自 1722 年。【清】黃叔璥: 《臺灣使槎錄‧卷二 赤崁筆談‧武備》,(臺北:大通,1987 年),頁 33-34。  34 陳輝,字旭初,號明之,臺灣縣(今台南市)人。乾隆三年(1738)得舉人,善文工詩。參與過續修 《臺灣府志》 、纂修《續修臺灣府志》 ,連橫輯其詩作「陳旭初先生詩集」 ,收於《臺灣詩乘》 、 《臺灣詩薈》 ,其詩以閒居吟詠為主。注腳參閱廖美玉: 《臺灣古典詩選注 1:區域與城市》 ,(臺 南:臺灣文學館,2011 年 12 月),頁 314。  35 【清】余文儀(乾隆廿五年編修): 《續修臺灣府志‧卷廿五.藝文》 ,(臺北:文建會,2007 年), 頁 1140。  36 【清】王瑛曾(乾隆廿九年編修): 《重修鳳山縣志‧卷十二.藝文志》 ,(臺北:文建會,2006 年), 頁 578。  37 〈宿放 社口〉 : 「十里荒荊路欲迷,停車小住傍巖栖。山當傀儡煙常冷,地接琉球月更低。蠻 曲偏驚春夜裡,漁燈散點海涯西。行人到此渾無寐,夢斷詩成廳野雞。」注腳引自廖美玉: 《臺 灣古典詩選注 1:區域與城市》 ,頁 314。  38 三隆宮位於小琉球本福村之心臟地帶,宮內供奉俗稱「三府千歲」之池府、吳府、朱府等三姓 王爺。1785 年(乾隆 50 年),該宮改建瓦廟後稱「王爺廟」 ,1948 年拓寬廟庭後正名「三隆宮」, 與碧雲寺同為琉球鄉民的兩大精神支柱。參閱林澤田總編纂: 《琉球鄉志》 ,(屏東:屏縣琉球 鄉公所,2006 年),頁 265-266。  15   .

(25)  . 仰也有所來往,三年一科東港迎王的七個角頭39少不了琉球鄉的參與,王爺慶典 時琉球人民還有「遊縣食縣,遊府食府」的獨特風俗,必在路邊擺滿宴請轎班的 食物,自諺語「琉球風,東港澎」40可見兩地人民交流頻繁,才能出現這樣互相 褒貶的形容。不過,後來琉球鄉退出七角頭後,轉變為獨立的祭祀圈,原本的位 置便由東港的埔仔角代替了。41 清代以來琉球鄉名稱有「小琉球山」 、 「小琉球社」 、 「小琉球嶼」又或「剖腹 山嶼」42,朱景英在《海東札記‧卷一》言:「小琉球山,鳳山西南海中嶼也, 周三十餘里,內饒竹木,山下多礁石,巨舟不敢泊,樵採者棹小舟往焉。聞昔有 墾土居者,今亦徙入以為禁地。朱學博据閩部疏云,由興化東門而出,更從黃石 東行六十里而遙,為平海衛,正當大洋東南二面,了無障蔽,登城東望,日下暗 暗一點為烏坵,倭夷所經行處也,天清時小琉球亦隱隱見,云即指此山也;恐未 必然。」43之後清代方志敘述比較一致的在於「鳳山縣南方」、「突起一峯」,以 及陸上多竹木,海下多礁石,難泊大舟等境況,如以下引文《清一統志臺灣府》 所敘,《臺陽見聞錄》的敘述亦相去不遠44。 小琉球嶼:在鳳山縣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舊志:嶼周二十餘里。通 志:突起一峯,盤鬱蒼翠,中無人居,多產椰子竹木,下多巉巖巨石,大 舟灣泊甚難,蓋鳳山縣之水口也。45                                                         39. 七角頭為迎王期間的主要單位,屬於地域性的祭祀組織,共有下中街、安海街、頂中街、下頭 角、頂頭角、崙仔頂、埔仔角等七角頭,服裝顏色不同,負責招待溫王爺與暫時來東港巡查的 五位千歲爺及中軍府,每個角頭負責抬一位神明的神轎,也抬王船上的器物。王府在東隆宮廟 宇的正殿,是三年一次大千歲與其它千歲爺來東港巡視時所居住的宮殿,此時原來鎮座的溫王 爺則移駕至廟前的帳篷中。中軍府為統帥大千歲兵馬的將軍所居住的地方,通常在東隆宮左殿。 注腳引自劉盛興:《王爺信仰─屏東走一回》,(屏東:屏縣文化,1993 年),頁 23-24。  40 意指兩地人民交談相互誇大,使得謠言互相流傳。引自黃文車: 《屏東縣閩南語歌謠諺語集(一)》 , (屏東:屏東縣文化基金會,2011 年 7 月),頁 174。  41 多數原本認為小琉球是於 1952 年獨立其祭祀圈,東港地方文史工作者陳進成則認為其實小琉 球放棄七角頭的時間在民國 14 年(1925 年),證據在埔仔角開基轎班爐,上有「歲次乙丑年、 東隆宮溫府千歲」等字,就在小琉球放棄參與東港迎王後,埔仔角的人士陳助等先賢得知,立 即自頂中街獨立出,成立祭祀角頭參與祭典。網路資料引自陳進成(東津溫生): 〈 【東港故事知 多少】 〉, 《東隆采風工作室》,引用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otoro-900701/article?mid=10210&prev=10212&next=10205&l=a&fi d=40〉,瀏覽時間:2012 年 9 月 29 日。  42 引自林澤田總編纂: 《琉球鄉志》 ,頁 38。  43 原作出自 1722 年。【清】朱景英: 《海東札記》,(臺北:大通,1987 年),頁 6。  44 《臺陽見聞錄》 : 「小琉球山在鳳山西南大海中,孤峯突起,凌晨賓旭,屆夕凝霞。周圍三十餘 里,內饒竹木,山下多礁石,巨舟難泊,或欲取薪木,惟駕小舟。」(1892 年)【清】唐贊袞: 《臺陽見聞錄》,(臺北:大通,1987 年),頁 110。  45 原作出自 1820 年。 【清】穆彰阿奉敇修: 《清一統志臺灣府》 ,(臺北:大通,1987 年),頁 16。  16   .

(26)  . 因琉球鄉是珊瑚礁地形,因此海下多石,陸上則缺乏水利灌溉,使農業發展有限, 不過特殊地質產生許多獨特的地形景觀,例如花瓶石、烏鬼洞、山豬溝、美人洞、 仙人洞等,都是琉球鄉近年來觀光熱門景點。 古典詩人則較喜愛遠眺「球嶼曉霞」,將它列為臺灣八景之一,許多人包括 朱仕玠、卓肇昌、陳輝、卓夢華等為之賦詩。譚垣〈巡社紀事‧放 策向平埔,已過茄藤港。瞥見小琉球,瀛海遙相望。」46與陳輝〈宿放 「地接琉球月更低」47,表現出各自從茄藤港、放. 社〉:「振 社口〉:. 社遙望小琉球身影的位置,. 而相似的遙望視角也發生在其它詩人身上。夏之芳〈臺灣紀巡詩【臺灣雜詠百 首】 ‧五十八首之三十一〉言之: 「矯首南荒欲盡頭,影浮拳石小琉球。」48黃家 鼎〈鳳邑四詠‧球嶼曉霞〉:「鯤南天設小琉球,一嶼千家水上浮。」49朱仕玠: 「天清時見小琉球,一點青螺漾空際。」50皆是形容它南方的位置與孤島的形貌, 距離產生的迷你袖珍感,朱仕玠以「青螺」比之很是生動。 另外一個與東港大有關係的地區則是萬丹,它也是屏東最早設置行政處所的 地方,東港溪流域最早帶動萬丹、新園、崁頂沿岸地區,萬丹街趁勢發展而起, 約莫今日萬安地區一帶。萬丹文史工作者李明進老師曾透過俗諺指出萬丹的領先 地位:「屏東古早是阿猴,萬丹是街仔頭。」說明萬丹是買賣集散地,而且是最 早發展的地方故稱「街仔頭」,是早期先民與兩大社的平埔族以物易物或買賣臨 時聚居的地方51。當初萬丹鄰近鄉鎮發展較慢,東港早期多水患,潮州位置又正 好圍繞著鳳山八社,西南方鄰近力力社,西北方一帶有上、下淡水社,東方又是 排灣族的區域,故開墾不易因此發展較緩,不過萬丹社皮一帶的上淡水社與下淡 水社人口為八社中較多的兩社,並且在荷蘭來臺開墾時期就已有一段發展,萬丹                                                        . 46. 此組詩收於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藝文〉 ,又載連橫《臺灣詩乘》 、陳漢光《臺灣詩錄》 、許 成章《高雄市古今詩詞選》 。引自《國家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引用網址: 〈http://cls.hs.yzu.edu.tw/TWP/〉 ,瀏覽時間 2012 年 9 月 28 日。  47 此詩收於范咸《重修臺灣府志》 〈藝文〉 ,又載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 〈藝文〉 、余文儀《續修 臺灣府志》 〈藝文〉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 〈藝文〉 、連橫《臺灣詩乘》 《臺灣詩薈》 、陳漢光 《臺灣詩錄》 。引自《國家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 ,瀏覽時間 2012 年 9 月 28 日。  48 收於吳嗣富《重修福建通志‧續志》 ,又載陳漢光《臺灣詩錄》 。收於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 志》〈藝文〉。網路資料引自《國家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瀏覽時間 2012 年 9 月 28 日。  49 此組詩收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 〈藝文〉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 〈藝文〉 。網路資料引自 《國家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瀏覽時間 2012 年 9 月 28 日。  50 原屬《小琉球漫誌》第三卷〈海東紀勝〉(下)。此詩又載連橫《臺灣詩乘》 、陳漢光《臺灣詩錄》。 網路資料引自《國家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瀏覽時間 2012 年 9 月 28 日。  51 古老的「萬丹街」就是中街一帶,萬安村的土地公廟有「萬安古地」的匾額,它透露萬安地區 是古代的「萬丹街」也是萬丹的發祥地。引自李明進: 《萬丹采風冊》 ,(屏東:屏縣萬丹鄉采 風社,2004 年 12 月,增訂二版),頁 7。  17   .

(27)  . 街自然首先成為適合居住與買賣的地方,因此光緒時期《臺陽見聞錄》中萬丹港 早已十分繁榮。 萬丹港在鳳山縣西八哩,港道通外海,南北小舟在此停泊、貿易。縣丞署 在焉,為鳳山一大市鎮。港沿而西北分汊,曰蟯港;轉入為彌陀港,通內 溪水;再北為鯤身港,逶迤分支,通臺之喜樹港及三層行溪為縣北界。52 提到此處不僅設有縣丞署,亦為鳳山一大市鎮,1929 年發表的《水竹居主人日 記》張麗俊作〈優良街庄視察即事〉53也提到萬丹。萬丹還有一著名的地標為古 稱赤山仔的鯉魚山,為過去曾有噴發記錄的泥火山,因為是鄰近平原較高的山丘, 過去傳說還將鯉魚山的鯉魚精視為萬丹將出皇帝的根據,官方史料中 1684 年一 張臺灣全圖〈福建通志臺灣府圖〉已載有「赤山仔」 ,刊於 1720 年的《鳳山縣志》 亦載有香火盛極一時的赤山巖,足見赤山仔之重要性,無論是自然地理或人文都 是相當重要的地景與記憶。 後來 1761 年(乾隆 26 年)鳳山知縣移萬丹縣丞署至阿里港,則標誌出發展的 段落,顯示清代屏東平原拓墾往內陸發展的方向。 2.內陸地區. 內陸地區的里港、屏東、九如以及潮州、枋寮正好兩個方向,不過全是清代 末年與日本殖民初期左右發展起來的內陸村落。 舊名阿猴的屏東於方志中最初出現在 1758 年(乾隆 23 年)《續修臺灣府志》, 阿里港是自藍廷珍等人拓墾後至 1761 年設置縣丞署,兩地後來皆有發展至「街」 的層級,甚至日本殖民時期因製糖產業也有日本移民居住。至於居阿猴與阿里港 之間的九塊厝(即九如鄉)發展較晚,其信仰中心三山國王廟 1778 年才完工,冷 水坑庄也是 1840 年左右才開始由陳夢元一行人開始開拓,後來因曾設置過日本 移民村而留下一些日本地名。 阿里港是以市街型態開始發展的地方,最早為塔樓社與武洛社的根據地,而 里港鄉志引用 1759 年(乾隆 24 年)〈義渡碑記〉 ,認為客家人於 1730 年(雍正八年).                                                         52 53.  . 原作出自 1892 年。【清】唐贊袞: 《臺陽見聞錄》,頁 108-109。  此詩收於《水竹居主人日記》 (八) ,1929 年 11 月 15 日。網路資料引自《國家臺灣文學館‧智 慧型全台詩知識庫》 ,瀏覽時間 2012 年 9 月 28 日。  18 .

(28)  . 開始開墾阿里港54, 《重修鳳山縣志》則記載 1764 年(乾隆 29 年)成為商務與行政 要地的狀況:「阿里港街,在港西里,縣東五十里。商旅貿易,五方鱗集,市極 喧嘩,近移駐丞署於此,為山豬毛番社要衝。」當地雙慈宮亦立有〈嚴禁開賭強 乞剪綹示告碑記〉 : 「照得阿里港街媽祖宮前、市仔頭、營盤口、仁和路、國王廟 前、永安街、北勢街等處柵內各街,正商民往來輻輳貿易交關之所。」55這兩則 引文清楚表現以往丞署移駐的原因,而且移民拓墾方向不斷直逼「番地」。 下一個移駐點阿猴其開拓史也是如此,它最早之前給人的印象無非「番界」 與「林木茂盛」,故季麒光《臺灣雜記彙刊》56寫:「鴉猴林,在南路萆目社外, 外與傀儡番相接;深林茂竹,行數日不見日色。路徑錯雜,傀儡番常伏於此截人, 取頭而去。」《清一統志‧臺灣府》:「阿猴林山:在鳳山縣東,林木茂密,漸入 番界。」57文中「鴉猴林」 、 「阿猴林山」正約莫是屏東市的位置,其形容雖看來 不大安定,其實從阿猴社時期至 1758 年成為阿猴街陸續都有建設,如 1764 年譚 垣〈巡社紀事〉所言「阿猴當中權,闤闠列城市。城門如魚鑰,修篁如列雉。」 58. 還有,1785 年縣丞署自阿里港移至阿猴,1836 年建築城牆以「防番匪與械鬥」. 59. ,日本殖民時期設立糖廠後亦在此投注不少心力,如今成為屏東縣的中心城. 市。 潮州位置最早正好圍繞著鳳山八社,屬各原住民社群間緩衝地帶,雖然明鄭 時期亦有屯墾,但對於移民來說實在不宜安居也不易開墾,故於清末才形成「街」 , 日本殖民時期以後迅速發展成縣內次於屏東市的行政區。60潮州主要的寺廟為三 山國王廟,據說是明鄭時期便已存在,地方主要道路為建基路與中山路,前者為 老街,後者位於潮州火車站前,並且經過重要的地標三角公園61,以及代表日本 殖民時期商業富庶的建築「十二間樓仔」62。                                                         54. 陳秋坤、吳庚元編纂: 《里港鄉志》,(屏東:屏東縣里港鄉公所,2005 年 3 月),頁 96-97。  該碑文見於《臺灣南部碑文集成》 ,臺灣文獻叢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417。  56 【清】季麒光:《臺灣雜記彙刊》 ,(臺北:成文,1983 年),頁 6。  57 【清】穆彰阿奉敇修: 《清一統志臺灣府》,頁 8。  58 簡炯仁轉述 1764 年擔任鳳山縣令的譚垣所寫〈巡社記事〉紀事體詩,其中寫到阿猴社的部分 說道「阿猴當中權,闤闠列城市」 ,但是縱使以往繁榮的痕跡仍在,近來已「不復追前址」 ,光 景大不如前。簡炯仁: 《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 ,(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年 2 月,再版),頁 52。  59 陳淑媚等編: 《屏東市采風錄》,(屏東:屏東市公所,2002 年),頁 213。  60 引自黃瓊慧: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年),頁 889。  61 位於新生路與中山路十字路口的三角公園是潮州交通的樞紐所在,南來北往的車輛多會經過, 也是臺灣難得一見的三角形狀休憩場所。昔日上面兩頭各有一棵老茄苳樹,中間有古榕。民國 二十年代,是一小市集,南北往來的車輛多會在此停車歇腳,對西部做最後一瞥。過了此地往 「後山」的路是坎坷難行的。引自李常吉等:《潮州鎮志》,頁 784。  62 老潮州人稱之為「烏秋的樓仔」,是日據時期最整齊、款式最新穎的樓房,但因烏秋仔「跋米 19    55.

(29)  . 有關枋寮的記載, 《鳳山縣志》如是敘述: 「枋寮街購料造船木匠屯聚之所也」 此地早期稱「枋仔樹」,是因為此地附近一帶原為森林並出產檀木,於是清康熙 年間遂有福佬移民為伐木陸續遷入,並以木板搭建工寮而居,取名「板寮」,後 名「枋寮」。在漢人入墾前為鳳山八社放索社的領域,康熙末年此地逐漸興盛, 1756、1757 年(乾隆 21、22 年)左右形成街肆「枋藔口街」63、 「枋寮庄」 ,此處 南可往恆春半島,亦可通臺灣東部,另外也是軍工廠和軍匠聚集之地,1764 年(乾 隆二十九年)成為「商民聚夥、軍匠輻輳」的地方。 清代開發半島的進度還曾因林爽文事件一度遲滯,1787 年起禁絕漢人開墾 枋寮以南地區,直到牡丹社事件發生,1875 年正式於率芒溪以南設立恆春縣及 海防。 3.半島地區. 恆春半島舊稱「瑯嶠」,在排灣語中為蘭花之意,其範圍包括車城、恆春、 滿州等地,1662 年(明永曆 16 年)鄭成功派兵於車城龜壁灣登陸,駐軍於統領埔 屯墾,為最早漢人開墾瑯嶠的記錄。1664 年(明永曆 18 年)瑯嶠隸屬萬年州,開 發的地方有今日車城的柴城、統領埔、射寮庄以及現今恆春鎮網紗庄、大繡房, 1682 年楊、張、鄭、古進入車城保力村拓墾,1715 年粵人王成古為最早進入蚊 蟀山頂社開墾的漢人。清代以後,瑯嶠屬鳳山縣管轄,主要為「瑯嶠歸化十八番 社」64的區域,直到 1875 年才設立恆春縣。丁日昌在 1881 年收於《百蘭山館古 今體詩》的〈恆春新街行臺題壁二律,二首之二〉 : 「人日題詩寄幾人,春風吹我 到恆春。君門萬里天何遠,鄉夢千重景未真。瘴雨荒煙供嘯傲,奇峰怪石亦精神。                                                                                                                                                             繳」、玩期貨慘賠,如今只剩 1 間。在《潮州鎮誌》243 頁尚可見 3 間房子併排的老照片。引 自李常吉等: 《潮州鎮志》,頁 778。  63 此街名亦見於 1764 年(乾隆 29 年)出版的《續修臺灣府志》 。 【清】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上)‧ 卷二‧規制》 ,(臺北:文建會,2007 年),頁 190。  64 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記錄四種版本的「瑯嶠十八番社」 ,其 中,豬朥束社潘阿隆的口述內容,已附上部落名讀音,抄錄如下:豬朥束社(Terasoaq) 、貓 仔坑(Savaruku) 、高士佛(Kus-kus) 、女奶(Kudakudal) 、滿州(Vangtsul) 、港口(Vaqitsun) 、 龜仔甪(Kuraluts)、加賭魯‧射馬里(Katoro) 、牡丹(Sinbaujan) 、快仔(Choroqoai) 、竹社 (Sabaruku) 、頂加錐來(Coapatsilai)、龍鑾(Lingdan) 、四林格(Sidaki)(含 Palior) 、同中 社(Chaliunai) 、沙保力(Sapudeq) 、滿州埔(Surizuk)及嚮林‧老佛(Kanavos) ,共 18 社。 引用網路資料:《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引用網站: 〈http://210.240.134.48/citing_content.asp?id=2228&keyword=%BBO%C6W%B0%AA%AC%E2 %B1%DA%A8t%B2%CE%A9%D2%C4%DD%26%2312398%3B%AC%E3%A8s〉 ,瀏覽時間: 2012 年 10 月 3 日。  2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ifferent spectral indices for large and small structures Several scintil- lation theories including the Phase Screen, Rytov, and Parabolic Equa- tion Method

Conventional TED: 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SAD): requires the 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SAD): requires the insertion of an aperture in the image plane of objective. insertion of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oc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Rhodes’s policy network theory; furthermore, taking two examples in Taiwan, which are Wu-Lai hot spring area and Tai-an hot

In 1990s, the research area of nonhomogeneous Harmonic analysis became very active due to three famous mathematicians Nazarov, Treil and Volberg published an important result in

A high speed, large area, silicon photovoltaic detector housed in a 26.2mm diameter case. Its large active area, 1cm 2 , and peak spectral response at 900nm make the device suitable

The Peunayong Downtown area is in need of rejuvenation because this area considered as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of Banda Aceh city which in turn supports

As for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area in Hisn-Chu City, the coefficients of every objective function are derived,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of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economic-base analysis and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of conducting description, followed by division of Changhua County, Nantou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