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獨立研究教學的信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壹、獨立研究教學的信念 "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行動研究的歷程

歷經一年的教學活動,在原定計畫中完成,所匯集的資料教師部分有教學流 程和觀察記錄,學生部份有研究日誌(上課心得)、各個階段的自我省思、學習 評量與研究報告,期能拼出學生獨立研究學習歷程多向的面貌。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課程的建構、第二節初階課程的實施、第三節進階課程 的實施。

第一節 課程的建構

本節首先要釐清的是獨立研究課程設計的相關要素,如獨立研究教學的信 念:教師的信念、課程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原則,其次是學習者與 課程之間的關係,包括學生的能力、看法、態度、興趣與如何在學校中營造獨立 研究課程發展的機制。本階段的分析大多根據文獻的探討,採自白式的省思方式 來陳述教師(我)的教學理念;以描述性的分析策略忠實的呈現學生的能力、看 法、態度、興趣與實施獨立研究教學的校內機制。

壹、獨立研究教學的信念

帶領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宛如經歷一趟探索與發現之旅,雖然我教導學生進 行獨立研究,已有二十年的經驗,但每次面對新的一批學生,就是一番新的挑戰,

所以教學前對有關教師的信念、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進行教學的原則,都須經過一 番新的規劃。

一、教師的信念

以教師的信念論述我對獨立研究教學的自信與堅持。

追溯我初任教職時,由於我是師專體育科出身,理所當然的擔負學校各項運 動選手的教練,雖然當時腦子裡沒有「資優」的理念,但各項運動選手絕對都是 千挑萬選的佼佼者,無疑是「體育資優生」,為了在競賽中獲得優勝,不論是個 人項目的田徑或團體項目的球類,教練都必須把握個別化的、高層次的教學原 則。個別化的教學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因個別能力、興趣或其他因素,而 呈現發展(學習進度)的落差,老師就需隨時視個別的問題,適時給予個別指導 和激勵;高層次的教學是指學生不但要習得基本技能,還需能運用自如,即是不

(2)

只是認知,還需達到後設認知的層次。訓練運動選手模式,比喻於獨立研究教學,

最貼切不過了。

(一)獨立研究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歷程

如果他不想學習,怎麼教都不會,如果他想學習,不必教他都會。

---超越教化的心靈 ---

學習者主動建構的歷程是主動去選擇有關的訊息,並利用學習者既有的知識 來詮釋此一訊息的歷程。採用此種學習者中心的觀點時,教師教學的重點,「學 生的認知」更甚於「課程的傳輸」,教學的重點乃在於培養學生那些適於特定學 科領域的學習策略與思考策略,學習評量也更重視質的評量,用以評估學生「如 何」建構知識和處理知識,而不偏重於量的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量的多少。

傳統的學科教學首重「認知」的評量,而藝能科如體育、美勞與音樂,又過 份的著重在「技能」的養成,學習的目標都只為了拿到高分,致使學習目的失焦,

使學生失去主動建構的熱情。因此,學生進行獨立研究的歷程中,要維持學生「持 續主動建構的熱情」,不論是認知的引導、技能的養成或情意的支撐,都是學習 成敗的因素。

在我早年的運動生涯與擔綱教練的體驗中,我深深感受到,任何人如想在一 項運動競賽中出類拔萃,對該項運動的情意、認知與技能各指標的指數,都需要 高人一等,缺一不可,我們常從落敗者口中聽到「技不如人,甘拜下風。」,似 乎運動的競賽只是一種競技,事實上要習得精湛的運動技能,是需要情意與認知 上的支撐與引導,如世界跆拳金牌得主陳詩欣,曾經因為承受不了訓練的痛苦與 挫折(技能無法突破)的壓力一度想放棄,無疑的情意的支撐與認知的引導,是 她重返舞台的力量。

學生以主動建構的態度,分別進行個人(或小組)的獨立研究時,學生學習 進度、技能或成果產生落差是常態,而每個學生的問題不一:有的是認知的問題,

他不明白學習獨立研究有何意義;有的是技能的問題,他不知如何蒐集資料、如 何界定問題或選用什麼研究方法…….等等;有的是情意的問題,他對即將進行 的活動沒有願景、沒有圖像或其他有關時間的規劃、自我效能的增減或價值觀的 取捨等問題,都不斷干擾、延誤他原先設定的計畫。帶領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就 是帶領學生做一趟探索與發現之旅,所以,面對高度主動建構學習與高度個別化 教學的獨立研究課程,教師須時時針對每個學生個別的學習問題,一一診斷再適 當給予引導、督促、鼓勵與協助,才能突破學習的盲點、困境或瓶頸而順利的完

(3)

成這趟探索與發現之旅。

(二)獨立研究是後設認知高層次的教學 1. 資優生學習獨立研究目的的基本假設

獨立研究的定義:

「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真正的去關心問題、發現問題、界定一個適當的主 題,而發展經營出一個可行的研究計畫,並在老師、父母或專業人士的精心引導 及督促之下,按計畫進行一系列的蒐集、探討、研究等活動,再針對研究結果,

予以析辨、歸納、組織,產生一個新穎獨特、真正屬於個人或小組的結論、發明 或發現,最後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予以公開發表或展出」。

可見整個學習過程需要許多基本技能,而這些基本技能其實從幼年開始,到 進入小學、進入資優班,都在生活中、各種活動中及各種領域與科目中,不斷的 習得或反複運用,所以資優生學習獨立研究的目的,其基本假設是:

(1)能運用已習得的基本技能以解決問題。

(2)能統整基本技能,建構解決問題的策略。

(3)能選擇適當、有效的策略,進行研究。

(4)能類化整個研究過程,以進行下一個研究。

2.從統整技能到運用策略

從以上獨立研究的定義中,可列舉出諸多的技能或策略,如:

(1)如何透過體驗或觀察去關心問題、發現問題。

(2)如何具體的界定問題。

(3)如何擬訂研究計畫,研究計畫包括哪些內容。

(4)如何尋求老師、父母、專業人士或相關機構等的資源。

(5)如何適當規劃時間,按計畫有效執行蒐集、探討、研究等活動。

(6)如何將研究結果予以析辨、歸納,建構一個有組織的結論、發明或發現。

(7)如何按格式撰寫研究報告。

(8)如何製作簡報,以公開發表或展出。

綜合以上所言,資優生學習獨立研究的目的,是應用已習得的技能,統整 出一套套的策略,再以有效的策略,運用於建構整個獨立研究的歷程。依據帕理 斯後設認知理論的三種知識,敘述性知識:知其然;程序性知識:知如何;條件

(4)

性知識:知何時、何地使用策略(Pari&Jacobs,1984;林建平,1997)。因此,學生 進行獨立研究的結果不只是完成一份報告,「完成一份報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是「能類化整個研究過程,以進行下一個研究」,如以學游泳來作比喻,就是

「不但學會游泳,還清楚的認知自己是如何學會的」。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本研究第二章第三節),學習技巧只是學習歷程的 一部份,而學習策略才是整個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習者對自己認知歷程的瞭解及 主動的監控。因此,獨立研究的教學不只著重認知策略的精緻化策略、組織策略,

更需強調後設認知策略的計畫策略、監控策略、調整策略;由於只有認知和後設 認知策略常不足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習策略需有學習動機去激勵才能發揮 效益,因此,資源經營策略中的時間經營、尋求他人支持、學習動機等,也是教 學中需加以重視的元素。

總之,獨立研究是後設認知、精緻化、高層次的教學。

二、獨立研究教學活動的設計

根據崔分格自我引導學習模式,教學活動的設計需包含四個階段:訂定學習 目標、評量起點行為、進行學習活動與評量學習結果。學習目標已從表 3-2-1、

表 3-2-2 課程(教學)內容中詳述,評量起點行為將在下一點「學生基本能力之 分析」中闡明,因此本點著重在進行學習活動時「教學原則的運用」與「評量學 習結果的方式」之說明。

(一)教學原則的運用

根據主題式教學的設計的六項原則:關聯性、時間性、資源的累積、關係性、

計畫性與合作學習性(第二章第二節),其在進行獨立研究教學的意義,我將其 歸納為以下五個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

首先考慮學生的特質、興趣及重要學習資源,協助學生建構一個自我有效的 學習情境。可透過平日觀察:學生學習行為、閱讀課外讀物的類別、時間規劃狀 況與家庭可提供的資源等;以檢核表調查:學生的興趣、學習風格(方式)等。

越能確切掌握學生的狀況,就越能拿捏以學生為核心的考量。

2.縝密的事前規畫

獨立研究教學比傳統式教學更需縝密的事前規畫,師生共同就主題的擇定、

(5)

可取得的資源以至報告內容、結構等做系統性地討論與計畫。以學生為核心的考 量,在學習時間上的規劃,須重視學生個人的及不同主題的所需學習時間,做個 別化的適當規劃。

3.跨領域的統整知識

獨立研究學習是學生針對某一主題或觀念作深度的探討,通常係以開放性 問題的探討作為開始。這些學習的內容,常常不是在既有規劃的課程內容之中或 在一般的教科書、參考書中,有系統的介紹、說明的;真實生活中的知識亦鮮少 是單一的概念,獨立研究的教學非常強調知識與知識間的關聯與統整。因此,學 習的材料、內容,常常需跨領域、跨學科,且以新議題之姿展現知識的新風貌。

4.多元的資源來源

在學習過程當中,會用到學校或社區圖書館的資源、博物館的收藏、錄影帶、

影片,甚至光碟或網路資料。換言之,獨立研究教學時的資源,包括資源機構、

專業人士與資料蒐集的來源都是多元且可謂日新月異的。

5.有效的擴散新知

將傳統的學習競爭轉變為合作學習的氣氛,適應未來的社會兒童必須學習與 他人作有效溝通,而獨立研究的進行,從擬定研究主題開始到研究成果發表的一 系列過程中,不斷的以評量表針對各單元或許多研究技能,互相評量與觀摩,正 提供此一課程顯著與潛在的完整內容。

(二)評量學習結果的方式

根據帕理斯思考的自我管理理論(Pari&Jacobs,1984;林建平,1997)(第二章 第三節),必須歷經三階段:評估、計畫與調整,因此,在進行學習過程中,對 於每一個基本技能或學習單元、學習階段的評量,學生非只是獲得抽象的「分數」

或「等第」,而是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成果,做有效的評估、計畫與調整,學 生能具體的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成果,才能提升自我效能。獨立研究的 學習活動,起於「教師引導」,再慢慢將學習的任務轉移到學生身上,使學生能 從自我引導 1、自我引導 2 直到自我引導 3(見表 2-2-1),讓學生能真正承擔「獨 立研究」的任務。

(6)

三、進行獨立研究教學的原則

應用鷹架理論(第二章第二節)中責任轉移的概念,以交互教學法,透過漸 進的方式,由老師與學生輪流扮演教學者的角色。在交互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藉 由學習責任的轉移,促進學生近側發展區的擴展。再加上學習情境的支持,讓教 師和學生互換建構和支持的角色。因此,獨立研究教學的進行需把握以下幾個原 則:

(一)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的原則

進行獨立研究教學,教師必須教導學生熟悉整個歷程中的每個流程或步 驟,但對於知識的探究與建構,學生必須如專家一般的自主與行動,以烹飪做比 喻,教師只教導烹飪技能的煎、煮、炒、炸、蒸、滷、燉、、、等,其餘有關食 材的選購、菜餚的色香味與餐桌上的擺設,學生都必須是主動的創造與執行者。

(二)教師擔任學習中的諮詢和協助者

運用建構理論的獨立研究教學,學生負起學習中主動的任務,舉凡資料的 蒐集、探究、建構,行動的計畫與時間的規劃等,但教師必須確切掌握學生的學 習狀況,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具體的協助;遇到問題時,提供學習方向、步驟 的諮詢。

(三)透過師生交互辯證,澄清各種概念

歷經一年的學習歷程,學習的進度走走停停是很正常的情形,所以教師必 須去探究、發現學生的問題。可利用團體課由教師提出普遍的問題或由學生提出 個別問題,在課堂上師生交互辨證釐清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尋找解決之道;如果 是少數學生個別的問題,也需儘量給予個別的協助釐清問題,以解決困境。

(四)營造合作學習的情境

學習的情境對學習有潛移默化的效果,除了在教室裡掛上有關獨立研究的 流程、標語外,最重要的是營造合作學習的情境。

獨立研究教學為便於教學管理,採用契約學習方式。根據基本技能或小單 元的學習目標,運用檢核表或評量表,學生可隨時自我評量或互相評量。學生個 人在自我引導學習與認知活動、個人特質相結合的狀況下,能藉著與他人的互 動,在不斷批判反省中,使學習達到內在意識的改變,以達到學習者主動建構、

(7)

個人主導學習歷程的目的。

總之,在獨立研究教與學的歷程中,師生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師生的角 色、任務亦極微妙,同是探索者、學習者,是師生關係亦是學習進行中的夥伴關 係,所以師生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和溝通模式,獨立研究的教與學才能順利進 行。

貳、學生能力、看法、態度 與興趣之分析

學生的能力、看法、態度與興趣的差異,將影響獨立研究教學的進行與成效。

十二位參與本研究「獨立研究課程」的是我本年度新接任的國小五年級資優學 生,與他們相處一學期後,對他們能力、看法、態度與興趣的分析如下:

一、學生基本能力之分析

學生所具備的先備知識,可提供課程內容規劃的參考基準,學生基本能力之 分析是評估學生進行「獨立研究」的先備知識。以下是他們已具備獨立研究的基 本技能與學習能力的水準分析。

(一)閱讀與統整能力

根據我編寫的閱讀課程<閱讀層次、閱讀策略的認知到運用>(1995),將閱 讀分成五個層次:基礎閱讀、概略閱讀、分析閱讀、綜合閱讀與創新閱讀。

圖 4-1-1 閱讀層次(許素甘等,1995)

本研究所進行獨立研究,依圖 4-1-1 所示,學生須具備第三層次分析閱讀水 準,資優生的閱讀能力優於一般學生,以下表 4-1-1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能力的評 量內容,評量本班資優生的閱讀能力水準。以表 4-1-1 採三等級來評量,「總是如 此得三分」、「常常如此得兩分」、「偶而如此得一分」,滿分六十分;根據教師的實

第五層次 創新閱讀~ 專題研究 第四層次 綜合閱讀~若干篇文、若干本書

第三層次 分析閱讀~ 一篇文、一本書 第二層次 概略閱讀 ~ 一篇文、一本書 第一層次 基礎閱讀~字、句、段、短文

(8)

際評量與學生的自我評量,結果超過五十四分的有六位,超過四十八分的也是六 位,所以參與本研究的十二位資優學生,其閱讀與統整能力,已足以進行獨立研 究的學習。

表 4-1-1 第三層次 分析閱讀能力評量結果一覽表

學生代號 評量內容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1.你是否會迅速瀏覽,且能掌握文中的主要概念? 3 3 3 3 2 3 2 3 3 3 3 2 2.你是否能用心地詳細閱讀一本書? 3 2 3 3 3 3 3 3 3 3 3 3 3.讀完一本書後,你是否對全書有整體的概念? 3 3 3 3 2 3 2 3 3 3 3 2 4.你是否會利用分析閱讀的方式,列出全書大綱? 3 3 3 3 2 3 2 3 2 3 3 2 5.閱讀時,你是否能理解文章中的術語或專有名詞?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6.閱讀時,你是否用心詮釋全書的內容規則? 3 3 2 3 2 3 2 3 3 3 3 2 7 閱讀書後,你是否會以個人的規則,重新建立全書

的結構?

3 2 3 3 2 3 2 3 2 3 2 2

8.你是否熟悉三種記憶策略,邊讀邊記憶重點? 3 2 3 3 3 2 3 3 3 3 2 3 9.你是否能善用記憶五招,邊讀邊記憶重點? 3 2 2 3 2 3 2 3 2 3 3 2 10.你是否能依文章的類別,運用適當的方法閱讀? 3 3 2 3 3 3 3 3 2 3 3 3 11.你是否能依照SQ3R法,來閱讀我的資料?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12.閱讀後,你是否有系統的整理筆記? 3 2 2 2 2 2 2 3 2 2 2 2 13.閱讀後,你是否會將閱讀材料加以複習或檢視? 3 2 3 3 2 3 2 3 2 3 2 3 14.閱讀時,你是否覺得了解越多,記得也越多?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5.閱讀時,你是否認真思索文章隱含的意義? 3 3 3 3 2 3 3 3 2 3 2 3 16.閱讀時,我是否會使用自創的記憶法,記憶學習

材料?

2 3 2 3 2 2 2 2 2 3 2 2

17.你是否活用記憶策略於日常生活中? 3 2 3 3 2 3 3 3 2 3 3 3 18.你是否對自己閱讀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9.你是否越來越喜歡閱讀? 3 3 3 3 2 3 3 3 2 3 2 3 20.你是否有信心對所閱讀的資料,記得更多、更牢?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總分 59 53 55 59 48 57 51 59 50 59 53 50

(9)

(二)十三種科學方法與六種科學態度(見第二章第三節)

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在所有課程(科目)的學習活動中,都不斷的反覆運 用或習得。為了確認學生對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的認知水準,於獨立研究準備階 段時,利用六堂課將十三種科學方法與六種科學態度,逐項舉例說明,喚起學生 過去的舊經驗,並讓學生自由發表、發問、舉例,以觀察評量與自我評量的方式,

確認學生的認知水準。表 4-1-2 我評量以三等級評量,先算出十三種方法的平均 值,再算出總平均值,平均值 2.7 以上為優等、2.4 以上為甲等、2.1 以上為乙 等、2.1 以下為丙等;科學態度的自我評量表 4-1-3 亦以同樣方式評量之。

「評量結果:科學方法的平均值 2.7 以上優等的有三位,2.4 以上甲等的有 五位,2.1 以上乙等的有四位。科學態度:平均值 2.7 以上優等的有四位,2.4 以上甲等的有五位,2.1 以上乙等的有三位。」(錄 950221)

表 4-1-2 十三種科學方法自我評量表 編

號 方法 能力指標

(1)能使用所有的感官觀察,包括: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嘗)、耳朵(聽)、

手(摸),去獲得一個物體或一種情況的特性。

(2)從事定量、定性的觀察:能記錄觀察事項,能夠做比較觀察,不但能找。出相異點,

而且能夠找出相似點的觀察。

1 觀察

(3)從事有關變化的觀察,能夠觀察到該物質發生的變化。

(1)能夠量出普通的立體圖形。

(2)能夠辨別、說出、並演示平面圖形的對稱線及立體形的對稱面。

(3)從投影圖辨別立體物體。

(4)能指出相對位置。

(5) 能辨別速度與速率。

(6) 能夠把握週期性的變化。

2 應用 時間 或空 間關 係

(7)能夠設定任意的時間單位。

(1)某一群物體時,找出能夠觀察到的特性做分類的憑藉:

a. 能任意決定一基準,而能夠根據這基準做分類。

b. 辨別並說出各物體可觀察的的特性,作分類各物體的憑藉

3 分類

(2)任何一組事物,都有好幾種分類的方法:

(10)

a. 把一組物體按一級、二級、三級、、分級分類,並能說出分類所依據的觀察特性。

b. 按分類的項目,能夠擬定某物質的操作型定義。

(3)分類系統是獨斷性的:能發現多種分類的標準。

(1)以小數表示正負數及數線上的各點。

(2)應用規則以表示一組數的平均數、比例等。

4 應用 數字

(3)從測定值求得平均值。

(1)沒有尺,可任意規定基準來測量。

(2)應用簡單測量工具,測量長度、質量、及時間。

(3)指出無論怎麼準確的測量,仍有人為的誤差及器具的誤差。

(4)按測量的目的,能夠選用適當的測量標準及器具,並且正確的使用。

5 測量

(5)能夠換算不同的測量標準。

(1)詳細說明一個物體的特性,使別人能夠辨認。

(2)說明物體特性的變化。

(3)圖解說明各種物體的相對位置、大小,並辨別圖上的各種物體及其距離。

(4)把測量的數值畫成條示圖或曲線圖 (5)把自己探究的過程,能夠作出報告。

6 傳達

(6)實驗的事項,能製成報告。

(1)能從觀察事實或測量結果做各種預測。

(2)從定律、模型能做預測。

7 預測

(3)能做驗證預測可靠性的實驗。

(1)從一組觀察中,作出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推理。

(2)辨別觀察事項與推理之不同。

(3)辨別支持推理的觀察。

(4)驗證推理的實驗計畫。

8 推理

(5)能從定律、學說、模型中做推理。

(1)辨認可影響一種物體,或生物系統的性質、行為的各種變因。

(2)辨認實驗時,哪些是被控制的變因,哪些是反應的變因,哪些是被固定的變因,哪 些是無法控制的變因。

9 控制 變因

(3)設計實驗,操縱變因,測量其結果。

(1)描述資料表或圖表所表達的內容。

10 解釋

資料 (2)從資料表、圖片所示的資料,提出推理或假設。

(11)

(3)從曲線圖、條示圖,能夠做成簡單的數學式。

(4)從一個圖表,能夠改畫成較易解釋的另一個圖表,並做此圖表的解釋。

(1)能由觀察或推理,歸納形成一個假設。

(2)從解釋資料的結果,形成假設。

(3)從假設預測未知事項,並能夠計畫驗證假設的實驗。

(4)辨別哪些證據能夠支持假設,哪些不能支持假設。

11 形成 假設

(5)根據觀察的結果,能夠作出新數據,來修改原有的假設。

(1)根據觀察、分類等下操作型定義。

(2)辨別操作型定義,與非操作型定義。

12 操作 型定

(3)辨認下操作型定義所需的要素,如假設、推理、控制變因等用語。

(1)設計實驗的能力:能實驗預測或推理、實驗假設或模型所作的實驗。

(2)使用器具的能力:能夠計畫比較實驗並做實驗;實驗時能時時留意變因。

13 實驗

(3)處理實驗結果的能力:能夠對所提供的觀察作業,收集資料並解釋觀察的資料,且 事後能撰寫完整的實驗報告。

表 4-1-3 六種科學態度自我評量表 編

態度 能力指標

(1)對於所觀察的事象,能提出問題。

(2)對於自然現象,渴望獲得其解釋。

(3)表示再研究新的事物的願望。

(4)表示獲得更多的知識及資料的願望。

(5)對於已知的科學原理,力求其實證。

(6)能夠獨立表示自己的意見、感覺、和評語。

(7)積極而自動的參加討論。

1 好奇 進取

(8)表示願意做新的嘗試。

(1)對自己應做的,能確實而徹底的做到。

(2)表示願意做本分以外的工作。

(3)尊重別人的貢獻。

2 負責 合作

(4)願意與別人分享工作成果。

(12)

(5)能夠提出充份的理由,或理論基礎,來批評別人。

(6)與別人共同工作時,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7)看到別人需要協助時,能積極去幫助別人。

(8)自已需要別人的協助或意見時,能夠積極尋找適當的人支援。

(9)為了了解別人的意見時,能夠積極去尋找資料。

(1)對於實驗結果,或別人的意見與批評,能夠開朗的接受。

(2)能夠尋找和研究新的證據。

(3)能夠接受可能的失敗。

(4)能夠承認現實知識並不都是完整的。

(5)認識知識是科學過程的產品,而且是暫時性的結論。

(6)表示寧願要「有證據所支持的敘述」而不要「沒有證據所支持的意見」

3 虛心 客觀

(7)表示接受經得起考驗的科學通則。

(1)所做的活動均能留意安全。

(2)尋找重要名詞的正確定義。

(3)考究敘述或答語中的措詞。

4 細心

(4)能夠觀察事項──記錄。

(1)表現對於探討具有成功的信心。

(2)對於自己實驗所得的結果有自信。

5 信心

(3)表示願意接受直覺的判斷。

(1)對於問題的探討,表現有「未得解決,絕不終止」的行為。

(2)對於別人的意見或批評,能夠接受並不斷嘗試改進。

6 耐心

(3)遇到多次的嘗試錯誤仍不灰心。

(三)曼陀羅思考技法(見第二章第四節)

曼陀羅思考技法是一種訓練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種資料處理的策略,從下表 4-1-4「曼陀羅思考技法評量表,採五等級方式來評鑑學生作品,「完全符合得五 分」、「完全不符合得一分」,滿分九十分;根據教師評量與學生的自我評量、互 相評量,十二位學生中達到八十分以上優等的有四位,七十分以上甲等有五位,

另三位則亦可達六十分以上的乙等。」(錄 950218)

(13)

表 4-1-4

曼 陀 羅 思 考 技 法 評 量 表

評量內容

1 能用曼陀羅技法,做放射性思考。

2 會將主題列在中心,並向外做八項的思考。

3 能很快的從雜亂的思緒中,找出各項概念,作為每一格的標題 4 所選用的八項,都是內心最滿意或最想表現的。

5 能用曼陀羅技法,記錄專題講座內容。

6 能用曼陀羅技法,寫出參觀、旅遊報告。

7 能用曼陀羅技法,寫出閱讀報告。

8 日常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曼陀羅技法,記筆記或思考。

9 覺得自己做的曼陀羅,內容比同學豐富、精緻。

10 很樂意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曼陀羅作品。

11 能很快的從雜亂的思緒中,找出各項切合主題的概念,填滿八格。

12 能將八格中的概念,斟酌出適切關鍵字,作為每一格的標題。

13 能針對每一格的標題,作適切的分析,並使用條列方式,使層次更分明。

14 在使用曼陀羅技法思考時,腦海裡充滿影音與圖像。

15 能不斷的修改用字遣詞,直到自己感覺滿意或最能表現內心的想法為止。

16 標題的用字遣詞,簡練扼要,能充分表達概念。

17 能將整個曼陀羅的版面,修飾得精緻完善。

18 能用曼陀羅技法建構大綱,完成一篇作文。

以上有關研究的基本技能與策略,是學生在獨立研究過程中,需不斷使用在 資料的蒐集、篩選、編碼、統整,運用在研究結果的推論與建構研究的立論上,

所以是獨立研究的先備知識與有效技能。

二、學生對獨立研究的看法、態度與興趣

當學生具備有關研究的基本技能與策略後,我透過獨立研究的「準備階段」,

讓學生了解如何將那些技能和策略運用在獨立研究上。甞言「能力影響看法,看 法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興趣」,或者是四者之間互為因果,因此,我企盼在「準

(14)

析,可看出學生看法、態度與興趣轉變的端倪。

(一)認為獨立研究是一個困難的、做不到的、讓人恐懼的挑戰。

一展開獨立研究教學「準備階段」時,學生對獨立研究的看法大都是困難的、

做不到的,甚或是讓人恐懼的一項挑戰。

「老師對我們說,我們要開始作獨立研究了。什麼!獨立研究?聽起來好像很 難的樣子,我心中的恐懼感油然而生。」--(S1 得 950216)

「我終於接觸了一樣我想都沒有想過的-獨立研究。總覺得自己做不到,甚至 不可能做到,很不想做,因為我害怕失敗」--(S2 得 950216)

「剛接觸『獨立研究』時,覺得陌生、神秘、高不可攀,卻又好奇,所以有一 點害怕,怕自己做不來」。--(S4 得 950218

「因為對獨立研究的了解並不深,所以對獨立研究感到恐懼。」(S6 得 950216)

「聽到要做獨立研究的消息時,好像有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的身上,更令我恐 懼的是,這個報告要在這學期完成,我很害怕會因時間不夠而完成不了,我覺得 完成獨立研究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對獨立研究充滿了恐懼感。」-(S9 得 950217)

「閱讀很多學長的專輯,覺得他們的研究大部分都很有深度,內容豐富多元,

真佩服他們。當老師告訴大家要做獨立研究時,我沒什麼信心,雖然很希望自己 也能完成這種「偉大」的作品,也有點躍躍欲試,卻又很害怕會趕不上進度,達 不到標準,完成不了。」--(S10 得 950217)

(二)對獨立研究充滿信心,躍躍欲試。

「準備階段」從二月十六日至三月三十日止。準備階段結束時,學生對獨立 研究課程有了初步的認識後,他們的看法與態度明顯改變了,知道只要按研究步 驟、適當的時間安排、進度不落後,就能順利完成研究。不但對即將展開的獨立 研究充滿信心,甚至半數以上的學生充滿好奇、躍躍欲試。

「原來獨立研究不難嘛!只要按照步驟來,用心的做,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做獨立研究不必擔心別人的比自己好,因為每個人的獨立研究都有屬於自己的特 色!」--(S1 得 950330)

「經過了準備階段,我對獨立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對它的印象已不再 是一大堆的文字,而是一個有趣的學習。」 --(S2 得 950330)

「一開始,對於研究,我總認為只是『對某種事物加以探究』,重視的其實只

(15)

有最後的報告內容,其中的過程,我一概不知。但是經過獨立研究的『準備階段』

後,我對研究的想法,全然改觀。現在的我,不僅開始重視研究計劃、過程、步 驟、格式……等等,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新鮮事,所以我對之後的研究感到很新 奇。」--(S3 得 950330)

「我覺得學長的獨立研究報告做得真棒,希望我也像他們一樣,從開始到現 在,因為對獨立研究越來越了解,我對獨立研究從剛認識的陌生、害怕、恐懼變 成充滿了信心。」--(S4 得 950330)

「獨立研究的第一堂課,我可是懷著興奮又恐懼的心情去上的,因為這是我第 一次真正的接觸獨立研究,所以我對獨立研究一知半解,因此我對獨立研究是非 常害怕的,在我的印象中,學長常常會被獨立研究整得很慘,像是熬夜狂打報告,

不眠不休的一直找資料…等,所以一開始我的內心實在是非常的恐懼,可是當我 真的了解獨立研究的做法以後,我卻開始覺得,其實獨立研究也沒多恐怖。」--

(S5 得 950330)

「上完了準備階段,不再因一開始對獨立研究完全不了解,而感覺陌生,現在 我對獨立研究很熟悉,也清楚了獨立研究的技能,可以多多利用工作清單,做好 時間管理,進度才不會落後。現在我對獨立研究躍躍欲試,迫不及待的能趕快進 行獨立研究。」--(S6 得 950330)

「經過了一個半月,我對獨立研究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它比較不怕。而且,

怕獨立研究作業太多,只要適當的分配時間,每天做一些就不用擔心了!希望我 的獨立研究可以做得很成功!」--(S7 得 950330)

「經過了一個多月,聽過老師的講解,我對於獨立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改 變了我原本不正確的想法,也對獨立研究,已不再恐懼,對於完成的信心度也達 到了快接近一百的地步。」 --(S9 得 950330)

「才結束準備階段,我卻一直很興奮,一直希望能趕快開始做,我已經等不及 了!在準備階段,我才了解,每件事做之前,都一定要先準備,先做一個有關獨

(16)

立研究的計畫,使我們在做研究中,不會斷斷續續的。」--(S4 得 950330)

「上完最基礎的獨立研究入門概念以後,我對於獨立研究完全改觀了。一開 始接觸時,我只認為獨立研究就一個『難』字,而且還要蒐集資料、研讀資料,

既浪費時間又無聊;但是上過這些課以後,我對於獨立研究的見解改變了,而資 料方面,雖然蒐集並研讀資料不簡單,但是也可以獲得很多新的知識,增強作文 能力,我獨立研究從覺得無聊變成有趣,希望自己能有好的表現!」--(S11 得 950330)

當學生對獨立研究有了基本的認識,看法改變,態度變得積極,興趣也被激 發了,因此,在這極激化的情境之下,學生對獨立研究充滿好奇、躍躍欲試,獨 立研究的進行已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叁、營造校內實施獨立研究教學情境

從目前實施獨立研究教學的現況中(第二章第五節),可見確實存在許多有 關學校行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或家長阻力上難以解決的難題。因此,需營造 一些足以促進教學順利進行的情境。

一、獲得學校的資源

獨立研究活動中所需利用的資源,如電子線上資料庫搜尋、圖書館的運用,

實驗器材、教具借用,其他教師的協助,或是社區資源的應用,都需要學校的支 援才能發揮功效。資優班可以藉助觀摩教學、成果發表、各類表演、參加競賽、

校際合作、科展展覽、家長參與等方式,讓學校知悉資優教育辦理的現況、瓶頸、

以及願景,以博取學校行政的支持,注入更多的支援及資源。

二、提供兒童研究成果發表的機會

提供兒童研究成果發表的機會,如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出版刊物、研究專 輯、參加科展或由新聞媒體報導……等,都可增強兒童對獨立研究的興趣。而參 閱他人研究成果、閱讀他人的研究報告或觀摩他人的研究成果發表,亦讓學生對 獨立研究有整體的概念,因此經由模仿而引起動機、繼而著手進行獨立研究,不 只可以激發學習動機,也可以解決學生不知如何下手的難題。

(17)

三、邀請各領域的專家

能常邀請各領域的專家,舉辦專題講座或座談會,甚至允許老師帶領對某些 領域有特別興趣的資優兒童拜訪教授、專家,這對老師及學生具有相當大的啟示 與鼓勵。

獨立研究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但只仰賴資優班老師一人的教導,較 難面面俱到、確切的達到學習的目標與效果,在品質上也無法提升,所以應該借 助於更多的人力資源。

四、暢通家長與教師間的溝通管道

許多家長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也戮力投身其中,但常不得其門而入,反造 成老師的困擾,所以家長與教師間有良好的溝通,尤其學生進行獨立研究的過程 中,需花費許多課後的時間去蒐集資料或探索,所以讓家長了解教師教導學生獨 立研究的理念與獨立研究學習對資優生的重要性,才可消弭家長的疑慮,支持老 師的教學,進而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

本節小結

獨立研究教學的基本概念,在闡明教師對獨立研究教學的自信與堅持,運用 理論規劃獨立研究課程的內容及重申獨立研究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的原則。

學生進行獨立研究課程的能力、看法、態度與興趣之分析,主要是根據觀察 與評量,分析學生對獨立研究所具備的基本能力與先備知識,以建立學生對獨立 研究課程正確的看法,使其態度從陌生、惶恐到好奇、熟悉,進而形成躍躍欲試、

興趣盎然的氛圍。

營造校內實施獨立研究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獨立研究的過程中,能獲得學 校充分的支援與資源;提供多元化成果發表的機會,讓學生互相觀摩切磋;尋求 各領域的專家及家長的協助,以免教師一人獨擔,而讓獨立研究課程的進行達到 更高品質、更有效的教與學。

(18)

第二節 初階課程的實施

本節主要是描述學生進入初階獨立研究實際操作的情形,資料來自教學流 程、觀察記錄與學生學習日誌、評量表。為了能真實的呈現教學現場的學生生態 全貌與課堂中互動的情況,特以課程的共同要素:教師、學生、內容、環境(情 境),作為教學實況的面向,並以描述性的方式來重現獨立研究課程四階段:準 備、計畫、執行與綜合階段,進行在教室內的互動運作情形。

壹、準備階段

「對於初學者或國小學生而言,獨立研究如一個模糊、未知的旅程,因此,

準備階段主要的功能是建立學生對獨立研究的基本觀念,並在腦海中描繪出活動 程序的圖像,在破除未知與模糊之下,能增進學生對獨立研究課程的興趣,激發 學生的好奇心,俾以順利的將學生引進研究的『旅程』」(札 950216)。以下將獨 立研究入門(一)(二)、確認十三種科學方法與六種科學態度、確認學生獨立研 究的自我效能,分別敘述之。

一、獨立研究入門(一)

獨立研究入門(一)正如旅遊前的行前說明,首先一覽整個歷程,再透過 討論,釐清「獨立研究」的意義與功能。

「獨立研究教學,有如帶領孩子進入一個探索與發現之旅,亦如帶領孩子進 行登山活動,教師不是拉著他們登山,而是隨伴在其左右,需要時推他一把或拉 他一把,讓他們度過難關、脫離困境,以便繼續往後的行程。」(札 950216)

(一)營造獨立研究的情境

展示、傳閱數本歷屆資優班獨立研究專輯,並將獨立研究的四階段及二十八 個步驟-表 4-2-1 張貼在看板上,放置於教室。闡明獨立研究有如建造一棟房子,

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日可完成,需分階段分步驟逐步進行,所以需讓學生 一覽整個歷程。

(19)

表 4-2-1 獨立研究初階 四階段歷程表

-(錄 950212)

(二)釐清「研究」與「獨立研究」的意義

為了釐清「研究」的意義,讓孩子們分組查字典與百科全書,試圖讓他們從 諸多的資料中,統整出有關「研究」的意義與行為。以「瞎子摸大象」的故事為 例,說明「統整」就是從所有瞎子所摸到的片段中,拼湊出一隻大象的圖像。以

「研究」為主題,接著查閱、摘錄資料,最後統整出一個結論。因此,以「研究」

為題,根據孩子們所統整的定義是:

「以嚴謹、深入與細心的態度,用系統、科學、分析和歸納的方法,進行求 證、探究和研討,最後獲得一個新道理、新規則或新的結論。」-(觀 950216)

過程中透過查閱資料、摘錄重點與小組討論,最後由各小組統整出最完整的 定義,其實整個過程就是獨立研究的縮小版。

「獨立」與「獨力」常被混淆,所以透過討論,以澄清定義,在孩子們的熱 烈討論中,可確定他們對「獨立研究」,有明確的瞭解。

「我認為獨力是單獨的力量,獨立是獨自站立。」-(S7 錄 950216)

「我覺得獨力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比如我獨力完成作業;獨立是有主見的、

不仰賴他人的,比如我的個性很獨立,許多事我可以自己作決定。」

-(S5 錄 950216)

「我看到學長的研究專輯,有些是一個人獨自完成的,有些是一個小組合力 完成的,所以我想獨力研究是靠一個人的力量進行研究,而獨立研究是可以一個

準備階段 計畫階段 執行階段 綜合階段

瞭解「研究」的意義。

理解獨立研究的意義。

認識獨立研究的類型。

區別各類型研究的異同。

認識科學的方法。

發現獨立研究的功能。

熟悉獨立研究的步驟。

確立研究主題。

擬訂研究計畫。

蒐集文獻資料。

尋求研究資源。

閱讀、摘錄重要資料。

認識參考文獻寫法。

選擇適當的研究法。

蒐集研究問題相關資料。

閱讀篩選適當資料。

閱讀摘錄相關資料。

分析、歸納資料。

建構、轉譯資料。

確認研究報告格式。

撰寫、整理研究報告。

整理所有相關資料。

熟悉呈現報告的方式。

評量研究報告。

校對、修正研究報告。

印製研究報告。

製作研究報告簡報。

發表研究成果。

(20)

小組共同研究的」。-(S3 錄 950216)

「上一節我們針對『研究』兩個字,去查了很多資料,每個資料對『研究』

的解釋不大一樣,最後我們統整出一個跟其他資料不一樣的結論,我想這就是獨 立研究。」-(S10 錄 950216)

(三)探討獨立研究的功能

從閱讀他人的研究報告中去探討獨立研究的功能與研究報告的概念。

本校資優班畢業學生已有十七屆,每屆都留下畢業獨立研究專輯,尤其最近 五年來,由於資訊發達,印刷方便,每本專輯都內容豐富、編製精美,學生閱讀 的興致極其高昂,不但課堂上應老師要求而用心閱讀,課後也人手一冊。

「哇!他們太厲害了!」、「我可能做不到。」、「這要花很多時間耶!」

閱讀中學生的驚呼、竊竊私語,透露出內心佩服與無奈的矛盾情結,我想這 就是要去突破與化解的焦點。我拋出兩個問題讓各小組討論。

1.研究使我們獲得什麼?

四個小組都各有結論:

*「探索似懂非懂的問題,解決自己的疑問、滿足好奇與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

(S1、S2、S3 錄 950223)

*「得到一個問題的答案、發明出一樣東西、把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分享給別人。」

(S4、S5、S6 錄 950223)

*「獲得新知識、新創意、新想法、新道理、新發明與新結論。」(S7、S8、S9 錄 950223)

*「獲得新的道理、秩序、規則、見解、發現與結論。」(S10、S11、S12 錄 950223)

閱讀他人的研究報告後再經過討論,學生對研究的功能有了較清晰的概念。

2.從閱讀他人的研究報告中,你發現了什麼?

主題方面:

「每個主題都很獨特,也都不一樣,有些人用優美的形容詞將主題修飾得更吸 引人」(S10 得 950223)、

「有多樣的主題」(S1 得 950223)、

「主題能呈現在研究什麼」(S6 得 950223)、

「有吸引人的主題令人想閱讀」(S5 得 950223)、

(21)

「有創意的主題,融入藝術,挑戰美工,探索充滿樂趣的世界」(S4 得 950223)

內容方面:

「豐富多元,深入淺出,不是專家也看得懂。」(S5 得 950223)、

「因為資料很多,所以內容很豐富,有些人把資料統整得很有條理,讓人感 覺簡潔易懂。」(S10 得 950223)、

「根據主題蒐集大量資料,再統整成一篇報告;探討一些原則,再根據原則 創造一個作品;用問卷去調查一些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再寫出成一篇報告。」

(S2 得 950223)、

「將研究過程寫得很清楚,還加上圖表,讓人一目了然。」(S4 得 950223)。

型態方面:

「主題研究較簡單,創造發明與實際問題研究較難。」(S1 得 950223)、

「排版精美,層次分明。」(S4 得 950223)、

「整體型態條理分明,將大項分成幾個小項說明,越分越細,讓人閱讀起來感到 層次分明。」(S10 得 950223)。

結論方面:

「寫出新發現和新作品。」(S5 得 950223)、

「濃縮研究過程與內容。」(S1 得 950223)

「有對整個主題的總結和研究過程的自我省思。」(S4 得 950223)、

以上所節錄的是學生對獨立研究較有概念的部分學習心得,也就是說仍有為 數不少的人,還是懵懵懂懂的,但我的期望是透過閱讀與討論,以刺激學生見賢 思齊的慾望。

二、獨立研究入門(二)

學生閱讀獨立研究專輯就像觀賞一場完美的球賽,能從中發現諸多訊息,再 透過討論,讓學生能自由的發表個人所見,在互相激盪之下,很快的就能區分各 類型研究的異同,對獨立研究自然不再陌生。

獨立研究入門(二)讓學生區分獨立研究的類型,試圖從一片混沌未知的狀 態中勾勒出一個視框,而具體的感知即將面對的學習活動;提出心中預想的研究

(22)

構想,讓心中的慾念慢慢聚焦、成型。

(一)區別獨立研究的類型

早年我擔任學校球類運動選手的教練,深知從小球員接觸該項運動、基本動 作訓練、模擬競賽到正式上場比賽,是一個漫長的歷程。「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研 究,亦是一個需要耐心、用心的歷程。」(札 950220)為因應學生能力、興趣與 目的的不同,我將獨立研究分成三類,為了讓他們能快速區分此三類,我仿效當 年訓練小球員的模式,首先帶他們觀賞一場正式的比賽,讓他們去發現競賽規 則、勝利的條件與基本動作等等,以引發學習動機與興趣,所以讓孩子們閱讀前 人的獨立研究專輯,讓他們自行探索與發現。

獨立研究三種類型的差異,在於目的的不同。主題研究是透過蒐集、閱讀、

摘錄,最後統整出一篇新結構、新結論的論述;創造發明研究是鑽研原理原則,

以創造或發明出一個新產品;實際問題研究是以嚴謹的態度,科學方法,去實驗、

觀察以獲得新結論或解決問題。

為了引導學生去區分出獨立研究的三種類型(類別),讓學生各自選擇專輯 裡不同的主題來閱讀,閱讀過後,我以共同討論的方式進行試探,讓學生自由發 表個人的發現,學生已能初步區分出一些差異,如「主題研究是針對一個主題作 深入及廣泛的探討」、「創造發明研究是根據原理原則創作一個作品」、「實際問題 研究是用調查、訪問、觀察或實驗等方法獲得結果」等。接著我給學生一份「獨 立研究的類別」(見附錄二)的補充教材,經過一番說明與比對,藉以釐清不明 之處,學生就能區分出三種類型的差異。

(二)繪出進行獨立研究的圖像

讓學生去區分出三種類型的差異,主要是要他們勾勒出獨立研究的圖像,

熟悉獨立研究的步驟,以提升他們對即將要進行的學習活動的自我效能與自信 心。

「對於未知的事,恐懼擔憂是常理,為了消除孩子心中的障礙,我要孩子 們選出個人喜歡的一份報告,分別與他們作深入的討論分析,如研究的類型、整 篇報告內容的結構、研究方法的選擇、文本的論述、資料的來源與時間的分配等 等問題,在說明、提問、解說之中,可看見孩子在「啊哈」之下,漸漸展現笑顏。」

(23)

-(札 950302)

當孩子們能區分研究的三種類型,並從個人選擇的單篇報告中,深入的探 討,熟悉獨立研究的步驟之後,對獨立研究的自我效能必能提高,興致也漸漸高 昂,這就是準備階段的教學任務之一。

(三)試探學生預想的研究方向

我一再讓學生閱讀、參考他人的研究報告,試圖藉著有形的「研究報告」, 去追溯整個研究過程,以能在腦海中繪出進行獨立研究的圖像,但要避免學生誤 以為獨立研究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一篇報告,研究報告只是整個研究過程的一部 分,著重的是在過程中「你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與「如何建構你的 報告內容」。

「我常提醒學生『獨立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一篇報告,而是要探討一 個有趣的問題或你想把一個有趣的事件,透過研究報告,告訴大家。』以免他們 混淆,以為做研究只是為了寫報告。」(札 950302)

在課堂上,我試探性的問他們對獨立研究的想法:選擇什麼類型?選擇哪 個領域?選擇什麼主題?「結果是:

1.選擇第一類型-主題研究

都選擇以「主題研究」作為自己的研究,原因是比較簡單,比較有把握,只 有少數對其他兩類頗感興趣,卻也表示先嘗試「主題研究」後再說。

2.選擇各種領域

選擇自然科技領域的四位、歷史領域有兩位、社會領域有三位、藝術領域有 三位。

3.主題的選擇大多尚未決定」(錄 950305)

以上所言,可看出學生對獨立研究的態度,已漸漸篤定。接著我試探他們對 獨立研究的自我效能:

R:「如果現在就開始進行獨立研究,有幾分把握?完全有把握是十分,完全 沒把握是一分。」

結果:七分的四人、六分的四人、五分的三人、四分的一人。(錄 950309)

R:「你們覺得沒把握的原因是什麼?」

(24)

S1:「我看到學長的研究專輯,內容很豐富、很深奧,有很多主題是我從來 都沒想過或接觸過的,我恐怕沒有辦法寫出那樣的報告。」

S8:「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研究,有點擔心做不到。」

S10:「我怕找不到資料,無法完成報告。」

S5:「獨立研究需要花很多時間,我怕加上普通班的功課時間會不夠。」

S2:「我怕沒有時間去找參考資料。」(以上錄 950309)

以上自我效能的試探,可見學生沒把握的原因有二:能力不足及時間不夠,

前者是學長完美的研究專輯,使自覺不如,後者是高年級學生課業較重,加上大 部分學生課後還去上各類的才藝班,如自然科學、數學、英文、作文與音樂班等。

前者我透過專輯裡的某單篇,共同討論內容、結構及其中基本研究技能的分析,

以加強信心;後者以強調時間管理、自我監控的意義與技能的培養,以提高學生 的自我效能。

三、確認十三種科學方法與六種科學態度

從文獻探討中可知許多有助於「研究」的基本技能,在初階的課程中我之所 以選擇十三種科學方法做為材料,是為了因應國小學生的能力水準,太難太複雜 的方法對一個初學者或國小資優學生而言,恐怕成為另一個負擔。十三種科學方 法:觀察、應用時間或空間關係、分類、應用數字、測量、傳達、預測、推理、

控制變因、解釋資料、形成假設、操作型定義與實驗,其中大部分技能都是孩子 們從小或一般的課程中就已習得,只是不知名稱或不明究理;六種科學態度:好 奇進取、負責合作、虛心客觀、細心、信心與耐心,也都耳熟能詳。確認十三種 科學方法和六種科學態度,目的是在喚起學生的舊經驗,使能運用到新的學習活 動之上。

對資優生的教學,我常採用告知學習策略(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的方案,用直接教學法進行。其目的是教導學生如何、何時及為何使 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並會自我評估、計畫及調整,以使學生提升自我引導學習的 能力。

學習策略的告知學習策略方案用直接教學法時,我用以下內容引導:

(一)策略是什麼:說明策略的定義、重要特質。

(二)為何要學習學習策略:為了讓學生主動使用策略,要說明或共同討論策略

(25)

的目的及功能。

(三)如何使用策略:教師分析策略,並讓學生討論或發表說明。

(四)何時何地使用策略:教師解說或共同討論在不同材料中、不同情境下,應 如何使用不同策略。

(五)如何評估策略之使用:指導學生評估策略使用的成敗,並給與補救策略的 建議。

除了以上五個步驟外,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有些策略過程相當複雜,要以學生可懂的用語說明。

(二)專家所提出的策略有其特殊性、個別性,所謂最有效的策略,應該是適合 個人的策略。

(三)不同能力水準的學生,其所需的策略亦不同。

(四)各種策略應考慮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富有趣味性)。

我運用以上教學原則,配合補充教材(見附錄一),將十三種科學方法和六 種科學態度,逐一說明、實例與討論,並由學生以自由發表的方式舉出實例,以 確認學生對科學方法和六種科學態度的認知水準。其中控制變因、形成假設和操 作型定義三種方法,學生比較生疏,雖然這三種技能在初階的「主題研究」中尚 不需用到,我還是以科展為例(他們都做過),做了諸多舉例說明。

「在老師講解前,我以為十三種科學方法和六種科學態度是非常複雜、難懂 的東西,經過老師不厭其煩的舉例講解,我才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複雜、困難,

而是簡單易懂的,我想若把握好這十三種科學方法和六種科學態度的話,對獨立 研究會很有幫助。」(S12 省思初階準)

「這些科學方法雖然感覺很深奧,但只要列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發現它們 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只要隨時隨地加以運用,可使得學習時吸收得更透 徹、角度更寬廣。」(S2 省思初階準)

「十三種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應用到,像是在學習新知、解決問題、

驗證事情、傳達想法、分析資料...等,而在獨立研究時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 到:安排時間時會運用『時間或空間關係』,做實驗運用『觀察』、『測量』、『控

(26)

制變因』等,整理資料時運用『傳達』、『分類』等。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十三種 科學方法,我們常常都會用到,只是我們不清楚它的名稱而已。」(S10 省思初 階準)

「我發現十三種科學方法的用途很廣,不過十三種科學方法如果只單獨用其中 一項,有些事可能完成不了,所以可以兩、三項一起用;遇到不同的事,處理的 方法就不同,所以用的方法當然就不一樣。「六種科學態度」可以用在:上美勞 課要耐心;考試時要細心… …等等,也是無所不應用在生活中的。『六種科學態 度』我認為非常重要,因為它關係到你的「獨立研究」成不成功,它可以用來考 驗你的求知精神。」(S4 省思初階準)

四、確認學生獨立研究的自我效能

準備階段的尾聲,為了確認學生對獨立研究的認知與自我效能的水準,我手 裡揚著學生已熟悉的研究專輯說:「這是研究的結果」,再指著展示研究歷程的看 板說:「這是研究的所有過程」。再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認為獨立研究像什麼?

舉個例子說說看。」

S3:「像建築師在蓋房子,先有一個藍圖,再按部就班的一一完成」

S9:「像做一個模型,弄清楚所有零件,再按心中的構想,組裝完成」

S10:「像一趟旅行,先蒐集資料,規劃旅程,才會有安全完美的假期。」

--(以上錄 950330)

再次試探他們對獨立研究的自我效能。

R:「現在你們對獨立研究有幾分把握?完全有把握是十分,完全沒把握是一分。」

結果:九分的三人、八分的三人、七分的三人、六分的二人、五分的一人。

從表 4-2-2 兩次試探的結果,明顯的看到成長很多。(錄 950330)

表 4-2-2 獨立研究的自我效能比較表 表 4-2-2 獨立研究的自我效能比較表

等級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95.03.09

1 3 4 4

95.03.30

1 2 3 3 3

(錄 950330)

(27)

自我效能涉及個人如何成功的完成某種行為的判斷,因此,它具有激發行為 產生的作用,是行為的動力來源。自我效能部分依賴能力,一般高學習能力的學 生,其自我效能較低能力的學生為高,但「效能」並非「能力」的代名詞,高能 力必有高表現,而高效能者未必有優良表現。資優生通常是高能力者,卻未必是 高效能者,尤其有些自我概念比較弱的或完美主義者,在旁人眼中明明是足以勝 任的,卻表現出一副沒自信的樣子。針對自我概念比較弱的學生,我在課堂上向 他提出詢問,然後徵求其他人提出意見;

R:「你覺得沒信心的原因是什麼?」

S2:「我覺得自己沒有耐心,寫不出報告,時間規劃很差,怕找不出時間去 找參考資料。」

R:「你們有沒有同樣的問題?或你怎麼解決類似的問題?」

S5:「我想只要按照老師教的步驟,每次完成一小部分,就不覺得難了。」

S7:「我請媽媽幫忙上網或到圖書館去找幫我資料,然後再篩選。」

S8:「我認為要先把時間規劃好,再按時按進度去做就可順利完成。」

S1:「我認為不要太心急,反正還有三個月的時間,如按進度、按步驟,一 定沒問題。」--(以上錄 950330)

從同學的回應中,可看出有自信者通常對事情的看法較具正向思考,而正向 思考正是激發積極行動的力量。

針對完美主義者,我則採用個別談話方式。「完美主義者,對自我的期許較 高,通常無法忍受曖昧情境,對於未發生的事、不確定的事、沒十足把握的事都 會感到焦慮,所以需針對個別問題給予協助並具體的指出優點加以讚賞,以增進 其自信心。」(札 950330)

一個即將上戰場的戰士,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在備戰狀態中,必須清楚為誰 而戰、因何而戰與如何作戰。準備階段亦如一個戰士的備戰狀態,必須知道為何 學習與如何學習,學生才能對即將進行的獨立研究,在認知、技能與情意三方面,

都能達到最佳的狀態。

(28)

貳、計畫階段

「歷經一個多月的準備活動,學生對獨立研究已有初步的認知,在心理上不 再惶恐,態度上已是躍躍欲試,就可進入計畫階段」。(札 950403)計畫階段的 任務是確立研究主題、擬訂研究計畫草案、蒐集文獻資料、選擇研究方法、認識 研究報告格式與撰寫研究報告第一章緒論。

一、確立研究主題

「確立一個研究主題恰如攝影的佈景,其程序是:選好一個角度,設定一個 視框,再對準一個焦點。確立一個研究主題,對初學者而言並不容易,尤其在沒 經過深思熟慮輕易決定的主題,激不出學生行動的熱情」-(札 950403)。

但對初學者來說,需要一個更明確的程序,我主張需經過三個步驟:選擇研 究領域、擬定研究方向、確立研究主題。

(一)選擇研究領域

通常學生在準備階段時,對個人的研究已慢慢在匯集一些想法。本課程學生 在準備階段時就全數表示要選擇試探性的「主題研究」,做為踏入研究的第一步,

在對研究領域的選擇上也各有主意:選擇自然科技領域的四位、歷史領域有兩 位、社會領域有三位、藝術領域有三位。-(錄 950412)所以初階的獨立研究就 鎖定個別研究方式而不用小組研究方式。

(二)擬定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指的是起初的構想。學生在決定了研究領域後,如果無法明確的提 出主題,就必須在一週內用曼陀羅思考技法,填上八個想要研究的主題,曼陀羅 思考技法提供的是學生直覺性的、擴散性的思考,使內心的想法一一現形,我再 一一的質問:「這個主題你想研究什麼?」,在一問一答之間去探索、去釐清學生 的想法,學生很輕易的就可剔除一半以上不適當的主題或釐清自己最想做的主 題。(錄 950406)

(29)

如果剩下的三、四個還是無法確定就依據以下五個原則:

1.研究者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計畫並執行這個研究。

2.研究者是否對這個研究充滿興趣。

3.這個研究所需的相關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4.研究者是否有充裕的時間完成這項研究。

5.研究者是否能不計困難,有勇氣進行這個研究。(錄 950406)

「擬訂計畫開始的第一步,就是確立主題,所以我先思考什麼類型、主題適 合自己,並考慮主題的難度。我曾考慮過『錢幣的世界』、『法郎』和『歐元』這 些主題,但與許老師討論後,才發覺『錢幣的世界』題目太大;『法郎』現在已 經不使用了,所以研究價值不夠;而『歐元』研究價值很高,但對我來說有點難。

再三慎重考慮後,想想還是做老師推薦的『歐元』較好,於是最後就決定做『歐 元』這個主題了。」(S10 省思初階計)

以評定量表來選擇,如表 4-2-3 針對主題依能力、興趣、時間、意願與資料 來源做個評定,能力、興趣、意願與自己最符合的給五分最不符合的給一分,資 料來源最容易取得的給五分最不容易的給一分,時間與預定完成時間最符合的給 五分最不符合的給一分,總分最高,排名第一的就是最適當的主題。

表 4-2-3 確立研究主題評量表

編號 主題 能力 興趣 時間 意願 資料來源 總分 排名

「確立研究主題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大學問,要考慮有無研究價值、資料充 不充分、難度適不適當、、、、等因素,我一開始用曼陀羅找了很多主題,經過 一一考量後,挑出了三、四個,最後我用『確立研究主題評量表』,終於選出『馬 雅文明』為我的研究主題。」(S8 省思初階計)

(30)

用評定量表可選出最適合個人的研究主題,但也有些學生不需用量表就能明 確的選出適當的主題,老師亦需與之討論並表示尊重與讚賞。

「經過幾番考慮,我的主題終於確定了,我決定研究『臺灣歷史』,老師說這 個主題很不錯,非常的有價值。我對臺灣的歷史還有一些不清楚,剛好趁這次的 研究來讓我更加的認識。所以確立主題,對我來說是慎重的也是順利的。」-(S3 省思初階計)

(三)確立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指的是可具體指陳行動的研究題目,也就是說主題的敘述要能提供 研究的焦點和方向,其原則有三:

1.研究主題可採陳述句、描述句或問句形式敘述。

2.研究主題涵蓋範圍不可太大,把握小題大作原則,否則資料不易蒐集,研 究也無法專精深入。

3.研究主題的敘述宜明確具體,並凸顯可真正進行研究的內容。(錄 950406)

如表 4-2-4 是起初的研究方向到主題的確立。起初的主題是「蜀漢的傳奇」, 在經過研讀相關資料後,就確立為「亂世中的一方霸主-蜀漢」;起初的主題是「煤 礦」,確立為「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能源-煤礦」。起初昰「魔術的奧秘」,確立為

「變幻莫測的魔術」等。

表 4-2-4 從研究方向到主題的確立一覽表

編號 研究方向 研究主題

S1 魔術的奧秘 變幻莫測的魔術 S2 物理三態 物理三態的變化

S3 台灣歷史 福爾摩沙的艱苦歲月-台灣的歷史

S4 披薩 創意、驚奇的美食-披薩

S5 噶馬蘭文化 質樸的噶馬蘭文化

S6 煤礦 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能源--煤礦 S7 台北捷運 省資源專家-台北捷運 S8 馬雅文明 神秘的馬雅文明

S9 水資源 控管水資源--水利工程 S10 歐元 歐洲聯盟的結晶-歐元 S11 蜀漢的傳奇 亂世中的一方霸主-蜀漢 S12 大犬星座 天上的獵犬-大犬座

(31)

--(錄 950411)

二、擬訂研究計畫草案

研究主題的確立使研究方向聚焦,而研究計畫草案的擬定使研究行動具體 化,稱之為「草案」就表示可以隨需要而修改或調整。研究計畫草案的內容包括: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問題、研究進度(時間分配)、研究資源、參考文獻與學 習契約(見附錄一 獨立研究計畫草案、獨立研究學習契約書)。對於初學者或 年幼的國小資優學生,都需逐一指導。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訂定

主題、動機、目的到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從圖 4-2-2 中可知「主題」的確立,

是基於兩個動機;因為動機 1,所以想達到兩個目的;想達到目的 1,需以兩個 問題來探討。當然也有可能動機 1 只有一個目的、目的 1 只需一個問題來探討,

或如目的 3 需三個問題來探討,所以圖 4-1 只是一個參考,可隨需要而彈性調整。

Why(為何) What(什麼) How(如何)

圖 4-2-2 從主題到問題發展圖(錄 950410)

主題

目的 1

目的 2

問題 1

問題 2

問題 3

目的 3

問題 4

問題 5

問題 6 動機 1

動機 2

數據

表 4-1-4            曼 陀 羅 思 考 技 法 評 量 表   編 號  評量內容  1 能用曼陀羅技法,做放射性思考。  2 會將主題列在中心,並向外做八項的思考。  3 能很快的從雜亂的思緒中,找出各項概念,作為每一格的標題  4 所選用的八項,都是內心最滿意或最想表現的。  5 能用曼陀羅技法,記錄專題講座內容。  6 能用曼陀羅技法,寫出參觀、旅遊報告。  7 能用曼陀羅技法,寫出閱讀報告。  8 日常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曼陀羅技法,記筆記或思考。  9 覺得自己做的曼陀羅,內容比同學
表 4-2-1                   獨立研究初階  四階段歷程表  -(錄 950212)  (二)釐清「研究」與「獨立研究」的意義  為了釐清「研究」的意義,讓孩子們分組查字典與百科全書,試圖讓他們從 諸多的資料中,統整出有關「研究」的意義與行為。以「瞎子摸大象」的故事為 例,說明「統整」就是從所有瞎子所摸到的片段中,拼湊出一隻大象的圖像。以 「研究」為主題,接著查閱、摘錄資料,最後統整出一個結論。因此,以「研究」 為題,根據孩子們所統整的定義是:  「以嚴謹、深入與細心的態度,用系統、科
表 4-2-13                 研究報告評量結果一覽表     (錄 950622)                     學生代號  評量內容           等第  S1 S2 S3 S4 S5 S6 S7  S 8  S9 S1 0  S11 S12有關前言或緒論的評量 1 寫出報告的主題要旨 5555455 5 5 5 542 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5455354 5 5 5 433 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5545455 5 4 5 544 使用適當的描述或比喻法 5555454
表 4-3-1                  進階獨立研究  四階段歷程表  (錄 950928)  「在準備階段中,我發現從準備階段開始就和主題研究不一樣,不過有時也 要用到以前的一些方法;在過程中,讓我學到許多不一樣的技巧與研究方法,在 準備階段就學到了這麼多,相信之後計劃階段、執行階段…等能學到更多的事 物。」-- (S8 省思進階準)  「我常常利用假期到不同的國度旅遊,最喜歡看的是各種美輪美奐的建築和 住屋。歐洲大多是古國,任何一座橋、一棟建築物都有上百年的歷史;美國舊金 山的街道上看到的都是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渾沌動力學在過去半世紀已被學者廣為研究,但對分數階渾沌系 統及其應用之研究卻相當少。本篇論文主要研究分數階 Chen-Lee 電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賀力行 博士 研 究 生:華志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