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物理解題教學及評量策略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物理解題教學及評量策略之行動研究"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An Action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nd Assessing of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Jang-jenq Chern Ming-jun Su Shing-ho Chi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find an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on problem solving of Physic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t was done by the following stages:

1st: exploring: The researcher constructed an “illustration of problem solving track”, to compare courses by two experienced Physics teachers at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Kaohsiung, Taiwan. The achievement of “Analytical A class” was better than “Instructive B class”.

2nd: constructing: The researcher constructed a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with analysis, TSPS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age and the basis of URORA, a problem solving model for Physics. Then researcher taught to another group of students with TSPSA and acquired a good result, but some students still did nothing on the papers.

3rd: elaborating: The researcher constructed a strategy of assessment, called “partial scoring, PS”, to collocate with the TSPSA. PS means partial scoring b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steps of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nd researcher found students did better than before and the presentation on the problem solving papers change following the stratum of TSPSA.

4th: confirming: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confirm the results with TSPSA and PS by teaching to another two groups of students and got the same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action research, we suggest that the Physics teacher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use TSPSA and collocation PS to teach problem solving.

Keywords: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with analysis (TSPSA), partial scoring (PS), problem solving on Physics

Jang-jenq Chern: Teacher, Kaohsiung Municipal Tsoying Senior High School Ming-jun S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eisure, Recreation & Tourism

Management, Shu-Te University

(3)

壹 、 前 言

(4)

題 者 必 須 先 「 分 析 」 問 題 , 建 立 問 題 的 「 認 知 表 徵 」 , 以 便 提 示 相 關 的 原 理 , 再 策 略 性 地 應 用 原 理 來 解 決 問 題(Eysenck & Keane, 2000)。 郭 有 遹 (2001) 也 認 為 解 題 是 一 種 學 習 的 過 程 、 思 考 的 過 程 、 是 複 雜 的 心 智 歷 程 。

Kohl 和 Finkelstein( 2005) 以 兩 堂 大 型 物 理 解 題 課 程 的 大 學 生 進 行 表 徵 能 力 與 自 我 評 量 的 研 究,採 用 提 問(quiz)的 評 量 方 法 獲 得 資 料, 發 現 解 題 表 徵 分 為 四 大 形 式 : 數 學 表 徵 (mathematical ) 、 實 物 表 徵 (pictorial)、 示 意 圖 表 徵( graphical)、 語 言 文 字 表 徵( verbal)等 , 並 發 現 解 題 表 徵 與 學 生 的 成 績 有 關 , 且 達 顯 著 水 準 , 表 示 四 種 表 徵 的 能 力 在 物 理 解 題 評 量 上 扮 演 重 要 角 色。Fawcett 和 Cummins( 1970)認 為 解 決 文 字 問 題 的 技 能 , 必 須 要 能 把 問 題 情 境 中 的 重 要 事 實 提 取 出 來 , 並 以 數 學 語 言 加 以 說 明 。

(5)

問 題 的 深 層 屬 性 把 問 題 分 類(Chi, Feltovich & Glaser, 1981;Chi, Glaser & Rees, 1982) ;

(三 )解 題 策 略 不 同 :

(6)

步 評 分 」 的 評 量 方 式 。

四 、 小 結

綜 上 所 述 , 高 中 物 理 的 解 題 教 學 策 略 應 協 助 學 生 「 分 析 」 解 題 階 層 , 並 運 用 評 量 策 略 引 導 學 生 思 考 解 題 的 方 案 , 本 研 究 以 此 作 為 理 論 負 載(Theory-Laden),藉 由 解 題 表 徵 對 專 家 教 師 的 解 題 教 學 歷 程 進 行 剖 析 。

參 、 研 究 方 法

本 研 究 旨 在 改 善 高 中 學 生 物 理 解 題 的 成 效 , 採 用 「 假 設 - 佐 證 」 的 研 究 模 式 , 以 陳 章 正 、 江 新 合 (2007) 所 發 展 的 「 高 中 物 理 解 題 教 學 模 式 (URORA) 」 為 基 礎 , 該 模 式 是 依 據 Polya( 1965) 的 解 題 四 大 步 驟 發 展 出 來 的 , 有 : 理 解 題 意 (Understanding ) 、 提 取 概 念 (Retrieving)、選 擇 概 念(Option)、反 思(Reflecting)及 應 用( Applying) 等 五 個 解 題 階 層 , 依 每 一 階 層 的 第 一 個 字 母 , 簡 稱 URORA, 並 以 建 構 解 題 教 學 歷 程 圖 作 為 工 具, 再 依 據 研 究 者 的 教 學 經 驗, 形 成「 假 設 」。 佐 證 的 工 作 乃 是 規 劃 教 學 實 驗 , 經 由 觀 察 取 得 有 效 的 資 料 進 行 分 析 , 以 行 動 研 究 的 四 個 流 動 循 環(four moments of action research):計 畫 、 行 動 、 觀 察 、 反 思 作 為 架 構 , 持 續 比 較 解 題 成 效 , 以 提 出 有 效 達 成 解 題 教 學 成 效 的 策 略 ( 郭 重 吉 ,2000; Kemmis & McTaggart, 1988) 。

(7)
(8)

三 、 研 究 工 具

(一 )物 理 解 題 歷 程 圖

(9)
(10)
(11)
(12)
(13)
(14)
(15)

2. 提 取 上 下 位 概 念 : Mayer( 1985) 認 為 解 題 是 從 「 初 始 狀 態 」 到 「 目 標 狀 態 」 的 心 智 運 作 歷 程 , 所 以 引 導 學 生 由 各 示 意 圖 間 保 持 不 變 的 物 理 量 , 或 是 由 操 縱 變 因 對 應 變 變 因 的 影 響 , 構 想 解 題 計 畫 , 再 提 取 解 題 所 需 的 上 位 物 理 概 念 ( 例 如 看 到 系 統 不 受 外 力 作 用 , 能 提 取 動 量 守 恆 的 概 念 ) , 和 下 位 物 理 公 式( 例 如:動 量 = 質 量×速 度 ),較 適 用 於 解 題 的 第 二 階 層 。 教 學 片 段 如 下 : 師 : 人 在 平 板 車 上 走 動 時 , 水 平 方 向 有 受 到 外 力 嗎 ? 生 : 沒 有 。 師 : 所 以 想 想 看 這 兩 個 圖 形 間 有 什 麼 物 理 量 是 不 變 的 ? 也 就 是 說 有 什 麼 守 恆 的 關 係 ? 或 說 控 制 的 變 因 是 什 麼 ? 生 : 質 量 不 變 、 動 量 不 變 。 師 : 物 理 變 化 通 常 質 量 不 會 改 變 , 而 且 外 力 等 於 零 , 所 以 我 們 用 動 量 守 恆 的 關 係 。 上 次 小 考 我 看 到 不 少 同 學 都 寫 了 要 用 動 量 守 恆 , 怎 麼 沒 繼 續 寫 下 去 ? 生 : 因 為 只 看 題 目 上 的 圖 形 , 很 難 想 到 要 怎 麼 寫 , 現 在 這 樣 畫 圖 分 解 , 就 比 較 容 易 看 出 來 。 3. 轉 換 物 理 量 : Kohl 和 Finkelstein( 2005) 的 研 究 還 指 出 語 言 文 字 表 徵 和 數 字 表 徵 有 助 於 物 理 解 題 , 因 此 將 待 求 的 問 題 以 適 當 的 物 理 量 表 示 , 並 依 據 所 提 取 的 解 題 概 念 , 代 入 適 當 的 下 位 物 理 公 式( 例 如 : 動 量 = 質 量×速 度 ) , 列 成 方 程 式 進 而 運 算 求 解 , 較 適 用 於 解 題 的 第 三 階 層 。 教 學 片 段 如 下 : 師 : 要 怎 麼 求 動 量 呢 ? 生 : 質 量 乘 以 速 度 。 師 : 人 的 速 度 和 車 子 的 速 度 要 怎 麼 求 呢 ? 生 : 位 移 除 以 時 間 。 4. 形 成 解 題 基 模

(16)
(17)
(18)
(19)
(20)
(21)
(22)

(二 )解 題 教 學 應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23)

參 考 文 獻

一 、 中 文 部 分

李 素 卿 譯 (2003), Eysenck, M.W., Keane, M.T.(2000)原 著 。認 知 心 理 學。4t h Ed., P. 596. 台 北 : 五 南 出 版 。

岳 修 平 譯 (1998), Gagne, E.D., Yekovich, C.W., Yekovich, F.R.(1993) 原 著 。教 學 心 理 學 : 學 習 的 認 知 基 礎。 台 北 : 遠 流 出 版 。 林 清 山 (1990)。教 育 心 理 學 - 認 知 取 向。 台 北 : 遠 流 出 版 社 。 張 則 幸 、 金 福 順 (1994)。科 學 思 維 的 辨 證 模 式。 台 北 : 淑 馨 出 版 社 。 張 國 棟(2004)。規 範 解 題 步 驟 減 少 失 分 環 節。考 試 月 刊,第 12 期,ISSN 1006-5962。 郭 重 吉 、 江 武 雄 、 陳 美 琳 、 王 春 源 (1994)。 從 建 構 主 義 的 觀 點 探 討 國 中 理 化 教 學 之 改 進 。中 華 民 國 第 十 屆 科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彙 編。 頁 217-237。 郭 重 吉(2000)。 從 國 教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教 學 模 組 之 發 展 協 助 中 小 學 數 理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之 研 究 。工 作 坊 資 料。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 郭 有 遹 (2001)。創 造 性 問 題 解 決 法。 台 北 : 心 理 出 版 社 。 陳 忠 志 (1986)。 大 一 學 生 力 學 錯 誤 概 念 之 綜 合 探 討 。中 華 民 國 大 學 院 校 普 通 物 理 教 學 及 實 驗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頁 62-66。 陳 章 正、江 新 合(2007)。建 構 高 中 物 理 解 題 教 學 模 式 之 研 究。國 立 台 中 教 育 大 學 學 報,21( 1)。 台 中 : 國 立 台 中 教 育 大 學 ( 已 接 受 出 版 中 )。 鄭 麗 玉 (2000)。認 知 心 理 學 - 理 論 與 應 用。 台 北 : 五 南 。 鄭 友 超 、 王 百 民 、 陳 明 鈺 (2003)。 應 用 問 題 解 決 教 學 策 略 於 高 中 學 生 生 活 科 技 課 程 學 習 成 效 之 研 究 : 以 「 能 源 與 運 輸 」 領 域 為 例 。教 育 研 究 資 訊,11(5), 頁 113-162。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 .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Routledge. 夏 林 清、中 華 民 國 基 層 教 師 協 會 譯 (1997)。行 動 研 究 方 法 導 論 - 教 師 動 手 做 研 究。 台 北 : 遠 流 出 版 。ISBN

(24)

二 、 英 文 部 分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hi, M. T. H., Feltovich, P. S., & Glaser, R. (1981). Categor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Physics Problems by experts and novices, Cognitive Science, 5, 121-152.

Chi, M. T. H., Glaser, R., & Rees, E. (1982). Expertise in problem solving .In R. J. Sternberg (Ed.),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intelligence (vol.1,7-76). Hillsdale, N. J. : Erlbaum.

Elio, R., & Scharf, P. B. (1990). Modeling novice-to-expert shifts in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Cognitive Science, 14, 579-640.

Fawcett, H. P., & Cummins, K. B. (1970).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from counting to calculus Merrill, Columbus Ohio

Green, G.. A., & Gilhooly, J. K. (1992). Empirical advances in expertise research, in: Keane, M. T., Gilhooly, J. K. (Eds.), Advances in Psychology of Thinking. Harvester Wheatsheat, London, UK.

Halloun, I. A., & Hestenes, D. (1985). The initial knowledge state of college physics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3,1043-1055.

Heller, J. I., & Reif, F. (1984). Prescribing effective human problem-solving process: problem description in Physic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177-216.

Hestenes, D. (1987). Toward a modeling theory of physics instru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5(5), 440-454 .

Hewson, P. W. (1985).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in the origin of conception :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L. H. T. West, & A. L. Pines (Ed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152-161). Orlando :

Academic Press.

(25)

Jimenez-Aleixandre, Eirexas, & Agraso (2006). Use of Evidence in

Arguments about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by 12t h Grade Students :

Choices about Heating Systems and Energy Sources. NARST 2006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 Geelong : Deakin University.

Kohl, P. B., & Finkelstein, N. D. (2005). Student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and self-assessment when solving physics problems. 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1..

Kohl, P. B., & Finkelstein, N. D. (2006). Effects of representation on students solving physics problems: A fine-grained characterization, 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2.

Larkin, J. H., McDermott, J., Simon, D. P., & Simon, H. A. (1980). Expert and novice performance in solving physics problems. Science, 208, 1335-1342.

Larkin, J.H. (1983). The role of problem representation in Physics. In D. Gentner & A. L.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pp. 75-98). Hillsdale, NJL: Lawrence Erlbaum.

Larkin, J. H. (1985). Understanding, problem representation, and skill in Physics. In S. F. Chipman, J. W. Segal, & R. Glaser (Eds.),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Vol.2). N. J.: LEA Pub.

Lawson, R. A., & McDermot, L. C. (1987).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energy and impulse-momentum theorem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5, 811-817.

Lippert, R. (1988). Linking Recent Research in Cognitive 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to instructional Practice: New Possibil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5-9, 1988).

(26)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 (pp123-138).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McDermot, L. C. (1984). Research on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mechanics. Physics Today, 37(7), 24-32.

McDermott, L. C., Rosenquist, M. L., & van Zee, E. H. (1987). Student

difficulties in connecting graphs and physics: Examples from kinema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5(6), 503-513.

Mintzes. J. J., Wandersee, J. H., & Novak, J. K. (1999).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Academic Press, CA.

Polya, G. (1965). Mathematical discovery. New York : Wiley.

Reif, F., Larkin, J. H., & Brackett, G. C. (1976). Teaching general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44(3), 212-217.

Reinhold, R., & Freudenreich, M. (2003). Learning with simulations and their effect on problem solving in the domain of Phys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RST) Annual Meeting, Philadelphia, March 2003.

Schoenfeld, A. H. (1978). Can heuristics be taught? In J. Lochhead & J. J. Clement (Eds.), Cognitive process instruction (pp.315-338).

Philadelphia : Franklin Institute Press.

數據

表 四     物 理 學 習 成 效 試 卷 整 理 表   階段  前後測  試卷型態  試卷內容  前測  概念試卷  引力場位能  後測 1  概念試卷  動量守恆、轉動 第一階段  後測 2  解題試卷  動量守恆、轉動  前測  概念試卷  運動學 第二階段  後測  概念試卷  靜力平衡  前測  解題試卷  引力場位能 第三階段  後測  解題試卷  動量守恆、轉動  前測  概念試卷  動量守恆、轉動  後測 1  概念試卷  熱學 第四階段  後測 2  解題試卷  熱學  表 五
表 七     「 分 析 式 」 及 「 專 家 式 」 解 題 教 學 策 略 學 習 成 效 t 考 驗 表   班級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A 班  60.0 16.186 前測  B 班  64.0 11.225  1.218 0.112  A 班  51.97 14.775 概念後測  B 班  57.20 12.366  1.619 0.053  A 班  1.53 2.08 解題後測  B 班  3.40 3.03  3.041 0.0012*  *P<.05  表 七
表 九 呈 現「 逐 步 評 分 」評 量 策 略 實 施 前 後 的 t 值,後 測 的 解 題 成 效 顯 著 高 於 前 測 , 表 示 該 項 評 量 策 略 確 實 能 夠 促 進 學 生 解 題 的 成 效 。 另 從 學 生 的 晤 談 中 也 發 現 : 「 逐 步 評 分 」 可 以 促 進 學 生 答 題 的 意 願 , 例 如 多 位 同 學 亦 表 示 : 「 最 好 以 後 多 考 計 算 題 ( 物 理 解 題 ) 還 比 較 容 易 得 分 , 像 填 充 題 寫 錯 就 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aminees’ cognitive response patterns, it is effective to figure out the English learning results on some 7 th junior hig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math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decimals division (RIDD) for sixth grade and solve teaching problem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C.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grade math class, including cooperative posing and individ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