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 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 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 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劉倍岑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九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 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劉倍岑 撰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三年九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誌

終於要畢業了!回首過去兩年來,時間真的過得好快!

還記得暑期第一年,我還迷茫的不知研究主題為何?但有幸遇見了李教 授,教授學識淵博,涉獵領域廣泛,其中尤以習慣領域最是吸引我,當下選定 李教授為指導教授。

第二年的暑期我開始著手論文了!感謝李教授悉心的教導,同時不厭其 煩,不論任何時間,只要我用 line 發出任何問題或疑問,教授總是在最快時間 內為我解答,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還有高教授和何教授的細心指正,都使我在 這兩年中對論文寫作獲益匪淺。

更慶幸的是,我遇到了一班善良且熱心的研究所同學,大家總是不藏私的 分享自己最好的方法,熱心幫忙每個在困惑中打轉的同學找到通往畢業的最快 出口。

感謝為我跑問卷的朋友和學姊、為我代跑系辦的助理學妹、還有把共租的 房子裡最舒適的場所讓給我打論文的室友,更要感謝我在研究所結識的雅慧、

啟榮同學,還有同為李教授指導團的懷德、維謙和宗遠。尤其是懷德,我們真 是共患難的一組,是班上最早發表小論文,卻是最後畢業口考的一組,好反差 卻也令人難忘。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永遠關心、支持我的家人~

倍岑 謹誌 103.9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 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作 者 : 劉 倍 岑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兩者間的關係。研究 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方式進行普查。以臺東縣國小教師為預試樣本,

回收有效問卷 160 份;再以全國北、中、南、東四個區域之國小教師為正式樣本 調查範圍,共寄發 598 份,回收有效問卷 560 份。研究工具為「國小教師習慣領 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國小教師光明心態量表和教學效能 量表。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逐步 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和教學效能現況,均呈現中等偏高情形。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上,僅性別變項 呈現部分顯著差異。

三、國小教師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有顯著正相關。

四、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高、低分組在教學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教師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對教學效能具有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相關教育單位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小教師、光明心態、教學效能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A Study on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LIU,PEI-CHE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for handy sampling and carrying out a census. Tak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for pilot study samples, 16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urther tak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Northern, Central, Southern, and Eastern districts of the country for formal samples, 598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560 effective ones were retrieved.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questionnair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which included the scales of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and scale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process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appears average to higher level.

2、As for variabl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ly the gender variable appea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3、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4、In teacher effectivenes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igh-score category and low-score category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5、There is predictabil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in their Habitual Domains on teacher effectiveness.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ightly attitudes, teacher effectiveness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圖 次 ... v

表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習慣領域的理論內涵 ... 9

第二節 習慣領域理論在教育上的相關研究 ... 17

第三節 教學效能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 ... 21

第四節 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 7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7

第一節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分析 ... 77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 . ... 82

第三節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在教學效能上之相關分析 ... 105

第四節 國小教師之高、低習慣領域光明心態組在教學效能上之差異分析 ... ... 106

第五節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對教學效能之預測分析 ...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1

第一節 結論 ... 111

第二節 建議 ... 113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 116

一、中文部分... 116

二、西文部分... 123

附錄一: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問卷(預試用) ... 124

附錄二: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 ... 126

附錄三: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正試問卷) ... 128

附錄四:「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同意書 ... 132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2-1 習慣領域理論學說內容與架構圖 ... 10

圖 2-2 班級教學模式 (Dunkin & Biddle, 1974) ... 31

圖 2-3 有效教學的基本架構 (Kyriacou, 1989) ... 3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74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次

表 3-1 正式問卷樣本分配及回收統計表 ... 52

表 3-2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之光明心態預試問卷修改表 ... 54

表 3-3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分層向度、題目內容及題數分配 .. 55

表 3-4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預試問卷敘述統計表 ... 56

表 3-5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58

表 3-6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60

表 3-7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預試問卷解說總變異量 ... 60

表 3-8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預試問卷斜交轉軸的成份矩陣 ... 61

表 3-9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預試問卷斜交轉軸後題目分層、題項 內容及題數分配情況... 63

表 3-10 「光明心態量表」斜交轉軸後新層面題項內容、層面名稱及題數分配 65 表 3-11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預試問卷新層面與總量表之信度考 驗表... 66

表 3-12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預試問卷新層面解說總變異量 .... 66

表 3-13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量表」新層面含蓋七大光明心態層面分配 表... 67

表 3-14 「國小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分層向度、題目內容及題數分配 ... 68

表 3-15 正式問卷量表層面題號、題數分配表 ... 71

表 4-1 研究抽樣之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資料分析表 ... 78

表 4-2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現況摘要表(N=560) ... 80

表 4-3 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摘要表(N=560) ... 81

表 4-4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差異分析表 ... 83

表 4-5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差異分析表 ... 84

表 4-6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差異分析表 ... 86

表 4-7 不同「職務」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差異分析表 ... 87

表 4-8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差異分析表 ... 89

表 4-9 不同「宗教信仰」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差異分析表 ... 90

表 4-10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表 ... 93

表 4-11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表 ... 95

表 4-12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表 ... 97

表 4-13 不同「職務」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表 ... 99

表 4-14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表 ... 101

表 4-15 不同「宗教信仰」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表 ... 103

表 4-16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相關分析摘要表 ... 105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4-17 高、低整體光明心態組與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表 ... 107 表 4-18 國小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對教學效能迴歸分析摘要表 ... 109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在由游伯龍教授所提出的習慣領域理論中的第三 工具箱-「七大光明心態」與教師教學效能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根據調查研究結 果提出具體建議。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理念與架構,全章共分為五節,首先敘述研究背景 與重要性,其次提出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繼而再針對本研究所使用到的重 要名詞提出解釋。最後,就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這是一個善變的時代!誠如趨勢大師-杜佛勒 (A.Toffler) (1970) 曾說的:

「未來的社會是一時性、新奇性、多樣性。在此資訊化的社會中,其理念也由 靜態的、單面的、消極的、被動的作法,轉而為動態的、多元的、積極的主動 服務。」(蔡申章譯,1994,頁 9)。現今科技文明指數不斷的攀昇,人類追求更 好、更快、更便利的科技效能,也嚮往更顛峰的效能表現。團隊講求績效、工 作講求效率、產品講求效用、行動講求效果、實驗講求效應、…,我們的社會 已經脫離不了「時(時間)、速(速度)、效(效率)」這樣的品質要求,更徨 論身為教育者的教師所要肩負的教學效能了。

歐陽教(1987)指出,自從一九六○年哈佛大學布魯納提出多科際的整合研 究,並賦予「教學」強調其積極性功能,期能擴展教學效率至最大限度開始,就 大大地加重教師的教學責任和教學效能了。時至今日,教育部在 2012 年的教育 施政及理念當中也提及,為提昇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學習效果,考評教師教學 效能的教學評鑑勢在必行。可見教師教學效能不論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國 家社會大眾對教師一職所賦予應有的考核標準,也是備所關切注目的。

而外在事物的改變不斷衝擊著人類,不論是生存環境的急劇轉變、國際政 治局勢的消長、生活物資價格的波動、事物生產結構的快速汰換、還有人類道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德價值觀念的扭曲,甚至是自身心念情緒的極端起伏,都處在不斷流動的狀 態。這一切的改變,也反應現代人心真實面貌的最佳寫照-多樣且善變。身處這 樣世代更迭交替的洪流裡,我們往往不知道該把自己的心安在什麼地方,把自 己的角色放在什麼定位點,只能隨著潮流追逐,迷失自我,心靈愈發空虛而無 法確立自我價值。在這科技效能金字塔的尖端,人類自身的立足點變得微乎其 微,科技和人類自我內在本質的成長兩者似乎往著相反的方向極速奔馳而去。

尤其回顧近年來的社會新聞,多少青年學子因為科技產品的慾望追逐而迷 失自我,或有教師因為自我情緒無法控制而發生不當管教學生案例、自我心態 不夠積極光明而造成師生、親師上的溝通困難,更有因自我倫理道德標準不夠 強化而違反教育專業倫理的事件。因此,持有光明心態、積極健全內在自我心 靈,是二十一世紀科技時代下,每個人所必須要強化力行的自我修持功課。

過去唐朝韓愈詩人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所要教 授的,除了傳授人生道理、教授知識學業,更要解答人生道路上的諸多疑惑。

歐陽教(1987)認為,知識與技能並未包含一切的教育內容,還需了解認識有價 值性的人生層次,並指出我國自古以來,對「教」字的詮釋就富含極濃厚的價值 規範層面。徐南號(1987)認為教學具有引導人向善、向真、向美的影響作用。

而今日教育部極力推動諮商輔導專業人才置入校園,莫不是為了能為引導學生 偏差心態的改正,而能改善不斷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由上述可知,教師心態 的正向光明與否、教師對人生自我價值的肯定與否、教師能否發揮教育的功用 引領學生發揮自我價值、導引真、善、美的人生方向,在整個教與學的歷程當 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奈斯比(1990)曾表示,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可喜的突破,不是科技造成的,

而要歸因於愈來愈多人體認到「生而為人的意義」(尹萍譯,1992,頁 8)。這 樣的一段話正揭示人的內在本質,如:心態、信念、價值觀…等在這場科技大 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不該只是追求無止境的科技顛峰,自詡以「站在巨人的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肩膀上」這個口號來見證科技演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是要回歸人的本質來 擴充發揮自我效能,讓內在自我心態持續成長,而使外在達到良好的效能表 現,立足站穩於時代洪流中而能和科技與時俱進同步成長。

尤其對一名基層教師而言,除了要配合國家政策的執行、順應改革的潮 流,進修專業知能、經營和善班級風氣、維持優良教學品質、建立良好親師生 關係之外,教師在班級教學中與學生的關係更是多面,其任務也難以一一列 舉。而觀看近年來的教育現場,親師關係、師生倫理間的和諧已被打破,教師 不再被視為至高無上的行業。再者,面對未來,天下雜誌《海闊天空教改特刊》

(1996)裡,芬蘭學者 Dr. Revol 就提出未來教師必須具備的十三種特質與角色,

分別是:(1)教學技巧和學習障礙的診斷者;(2)心理問題的診斷者;(3)

課程設計專家;(4)媒體資源的諮詢顧問資訊;(5)學習資源的提供者;(6)

團隊合作的專家;(7)團體溝通的專家獨立研究;(8)獨立學習的指導者;(9)

學生未來社會技巧發展的輔導者;(10)客觀公正的評價者;(11)公共關係的 專家;(12)社會工作者;(13)未來學專家。綜合上述,教師除了有過去傳統 所賦予的使命外,還有現今環境衝擊下所被寄予的職責,更有面對未來趨勢所 必需具備的能力,種種負荷下,無不使教師對教職的遠景與未來感到焦慮與壓 力。面臨諸多的壓力與干擾,教師的教學效能是否受到影響而效能低落,是值 得一再檢視的教學現況。因此,探討現今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是研究者主要動 機之一。

而要展現教師應有的教學效能,其實正取決於教師個人自我生活心態。李 軒(2003)表示,人的心態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形成積極和消極兩種思想,思想 與心態一旦結合,將形成「磁場」的力量,而此種力量會再吸引類似或相關頻率 思想。這種心態「磁場」的思想,就好比一顆種子從被種植到土壤開始,最後會 因開花、結果而結出更多或是無數盡「相同」的種子。所以心態之所以能造成強 大作用的原因,就在於如同種子般能產生更廣大的磁場。積極的心態,能夠激 發自身內在潛能的能力;而消極的心態,就像蜘蛛網纏住昆蟲的翅膀、腳足一 樣,束縛我們的才華。

可見,不論時代巨輪如何轉動、潮流如何沖擊、教育體制如何改制,重要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是由那些抱有積極、光明心態,且能讓心態自我成長經營的教師所取得。因此,

持有正向、光明、積極的心態面對教育生涯,以展現高度教學效能,是當今每 個教師都應具備的能力與特質,也是每個教師所應學習成長,更是要教導下一 代的人生方針。

研究者偶然接觸習慣領域 (Habitual Domain),發現習慣領域理論是由國際 知名管理學的學者-游伯龍教授在 1977 年於美國堪蕯斯大學 (University of Kansa) 取得卡爾-史可賓 (Carl A. Scupi) 傑出講座教授頭街後,自行研讀心理學、腦神 經科學和解剖學,結合系統工程和管理學加以整合而研發出的學說。爾後又整 合東方孔子、莊子、老子、鬼谷子等古代聖賢的觀點,參照佛經、聖經與世界 格言來驗證此學說之理論依據,並整理出「HD 三個工具箱:七光、八擴、九深」

的系統化理論架構,以引導人們進一步追求理想的習慣領域。而當中的「七 光」,即是七個自我不斷成長的信念,簡稱為光明心態。由於光明心態強調的是 長期性正向心態的建立,它讓我們在遇到挫折時,能有力地排除憂慮、走出低 潮,解除自己與他人的痛苦和壓力,轉向光明的正向態度,這正是能紓緩教師教 學壓力、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以及培養光明積極心態與信心的良方與 檢測指標。Dr. Thomas Gordon (1974) 表示,在展現教師效能上,教師應培養學 生能「自我引導」、「自己負責」、「自己決定」、「自我控制」與「自我評價」

(歐申談譯,1993,頁 19)。此五項培養學生自我成長的項目雖是一項技巧,

卻也反應出教師自我內在心態狀況能否引領感染學生,幫助學生熱愛生命、感 恩生命、對生命負責,進而活出人生價值的重要性,其立意與光明心態有異曲 同工之妙,也表示教師之光明心態必能成為教師教學的中心思想而影響其教學 效能。因此,從習慣領域的角度來了解國小教師光明心態的現況,此為研究者 主要動機之二。

至於習慣領域學說在台灣的應用,不論企業界經營管理的領導課程、職場 工作的活力課程,或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和小學教師的成長研習營,甚至是青 少年快樂成長營和親子間教養的成長營,其教育意義與影響力自是不容小覷。

近年來相關教育的研究議題也不斷增加,如吳蓮花(2012)的生命教育、陳永瑢

(2012)的現代詩創意教學、黃漢昌(2010)的靜思語教學,甚至是李偉俊(2009)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涉及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改善,與教育之間關係極為密切,未來能發展出一套富 有台灣特色的教育哲學,可見習慣領域融入教育課程裡是勢在必行的趨勢。

回顧過去國內研究,以近幾十年來針對國民小學教師的範疇上提出影響教 師教學效能的相關調查,就有諸多論文做專題研究,諸如外顯行為上的班級氣 氛、教學評鑑、校長教學領導等變項(李明智,2009;黃正杰,2012;陳淑鐘,

2011;魏敏純,2005),亦有內顯因素的教師專業承諾、教師自我信念、情緒智 力、內在工作壓力、生命價值觀或是教師工作價值觀等的變項(吳俐錦,2006;

徐玉浩,2007;許文雄,2012;梁鳳珠,2011),但就以習慣領域之光明心態和 教學效能兩者之間的調查研究,卻是一項創新。故以此為研究主題,探討能否 由教師光明心態之高低預測其教學效能,是研究者主要動機之三,期能對光明 心態與教師教學效能兩者的關係做深入研究,明晰其實況,以作為教師自我心 態成長的方向,也為習慣領域在臺灣教育領域的推廣上盡一分心力。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論述,可了解光明心態與教師教學效能兩者間 實有密切之關聯性。茲將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條列如下:

壹、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小教師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的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其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之差 異。

三、探究國小教師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

四、探究不同組別(高、低)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的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上 的差異情形。

五、探究國小教師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對教學效能的預測程度。

六、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師自我心態成長方向之參考。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所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敘述如下:

一、國小教師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的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之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如 何?

三、國小教師在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為何?

四、不同組別(高、低)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的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上的差 異情形為何?

五、國小教師之習慣領域光明心態對教學效能的預測力如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的探討更加明確清楚,茲將本研究所探討之「習慣領域」、「七 大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等名詞,解釋定義說明如下:

壹、 習慣領域 (Habitual Domains, HD)

習慣領域學說的創始人為游伯龍講座教授,此學說源自於 1977 年由游教授 從腦、心、行為與決策之關係的深入研究中,以及自我深刻體悟人性後所大膽假 設提出。

游伯龍(2009)指出,一個理想的習慣領域,它的潛在領域既廣且深,能認 同所有的人、事、物,又能幫助我們了解宇宙萬物及其至微;同時它的實際領 域具有無限彈性,能夠立刻取出有效的電網,解除自己及別人乃至宇宙萬物的 痛苦和壓力。這樣的 HD 含有下列五大特性(游伯龍,1992、2009):

一、博愛:愛所有的人及宇宙萬物。

二、吸收性:接受、吸收所有到來的觀念、思想。

三、沒偏見:沒有對錯是非的偏見。

四、自由:脫離自我欲望,實行忘我及沒有假設下的自由思考。

五、豐富:能了解、欣賞並認同宇宙萬物。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七大光明心態 (Seven Brightly Attitudes)

係指習慣領域學說的三大工具箱之第三工具箱的七個自我不斷成長的信 念,或稱之為七大光明心態,分別說明如下(游伯龍,1992、2009):

一、佛帝化身:人人都是無價之寶,你和我都是佛或上帝的化身。

二、萬事助長: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幫助我們 成長。

三、標標清明,全力知行:清楚而富挑戰性的目標是生命的泉源,信心和 全力地知行是達到目標的不二法門。

四、全責主人:我是自己生命世界的主人,我對一切發生的事情負責任。

五、使命樂園: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也是樂園,我有熱情和信心去完 成。

六、秒秒生光:生命時光最寶貴,我要百分之百地享用,並奉獻從現在到 死之前的生命。

七、感恩布施:處處存欣賞感激,也不忘回饋奉獻和布施。

而本研究光明心態程度的高低是以郭廸賢、林瑞發、魏宗豊於 2009 年在

「習慣領域光明心態之量化探查研究」中所編製的「大學生光明心態量表」之部 分題項,經國小教師為受測對象預試後所保留的新編四大層面,28 道題目為代 表。總得分較高者,表示其信念較正向積極;得分低者,表示其信念較負向消 極。

參、 教學效能 (Teacher Effectiveness)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對自我教學能力的知覺和信念,同時,在教學過程 中,為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在師生教與學的過程中,能管理安排好一切教 學活動事宜的能力,包括事前課程的規畫安排與個別差異的評估,並在教學歷程 中以多元教學技巧和技術呈現教學、流暢且妥善運用時間,以及師生間的和諧溝 通與班級氣氛的維持與經營。

本研究以陳木金(1997)在「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

中所建構的「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為代表。得分較高者,表示教師教學效能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茲將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壹、 研究對象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臺灣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以一○二學年度任教於臺灣公立 國民小學教師,其中包含班級老師、科任教師、教師兼任主任或組長等行政人 員,不包含校長,並以便利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貳、 研究區域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所有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包含離島澎湖、金門馬 公與綠島。然研究範圍雖欲於此,各縣市所回收樣本數能否達到各縣市應有的 比例數量,實非研究者所能掌握。

參、 研究內容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習慣領域光明心態與教學效能之間的關係,

其他變項則不在本研究中探討。至於背景變項方面,本研究僅探討國民小學教 師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與宗教信仰等變項,其他背 景變項則不在本研究探討範圍內。

肆、 研究方法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實施方式由教師以自陳方式點選,然受訪教師填答之 真實性可能受社會期望之影響,亦或受個人認知、情緒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而 使研究結果有所誤差,因此在進行統計分析時,宜審慎解釋。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相關文獻,以便對研究主題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首先是 習慣領域理論與光明心態的內涵探討,並進行習慣領域在教育上的相關研究,

繼而探討教師教學效能的意義、內涵、理論與相關研究。最後,分析推論光明心 態與教學效能有其相關性,以佐證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研究價值。

第一節 習慣領域的理論內涵

習慣領域是游伯龍先生所開發一套專為探討人類行為決定的理論學說,也 是攸關人一生成敗的人性軟體,善用之能解除既有束縛習慣領域而開發自我潛 能,讓生命充滿光明與喜悅,可使自我成長,亦能引領感染他人。

本節首要簡述習慣領域學說的來由,並分述其理論內容與架構,接著,針 對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光明心態」進行較詳細的理論內涵探討。

壹、 習慣領域學說源起

習慣領域是游伯龍教授於一九八一年在深入人類行為與決策模式研究後,

整合心理學、行為學及各宗教學說等不同學域,而逐漸發展出的學說。我們的 記憶、想法、觀念、判斷和反應(統稱為念頭和思路)雖然無時不刻處於活動的 狀態,但長時間下來會漸漸穩定下來而停在一個既有固定的範圍內。這些念頭 和思路的綜合範圍,包括它們的動態和組織,就是我們的「習慣領域」。習慣領 域一旦形成,我們的思考、行為就具有習慣性,進而影響一個人日後的成就,

所以才說:「命好不如習慣好」。

而這些記憶、想法、觀念、判斷和反應的組織與變化,都是由腦海裡的「電 網」所表示。「電網」是大腦在運作傳遞訊息時,腦細胞出現有時亮有時暗的變 化而形成的網狀,習慣領域即是以此生理現象基礎來說明人類的行為模式。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因此習慣領域可說是一套對每個人行為、思想有極大影響力的人性軟體,若 我們不能隨著外在環境變化而靈活使用電網時,心理壓力自會上升而失去平 衡。反之,若在應對任何人、事、物的時刻,都能立即取出有效電網來解除自 己和別人的痛苦壓力,就能使自己時時感到成功與喜悅。當習慣領域能達到此種 境界時,則稱之為「理想習慣領域」。

貳、 習慣領域理論內容與架構

習慣領域學說整體內容與架構如圖 2-1。

圖 2-1 習慣領域理論學說內容與架構圖

註:本圖係根據游伯龍教授 HD 課程內容彙編而成。圖中 P 後數字係指書中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一、 習慣領域四大概念

習慣領域是我們大腦內所有念頭和思路的綜合,亦是所有心意運作的基 礎,既錯綜複雜,也變化多端。而一般人在特定時間點下的習慣領域包含四個 概念(游伯龍,1992、2009;Yu, 1995, 2002):

(一)潛在領域:指在腦海裡所有可能產生的念頭和思路,或是腦海內所有 電網的總和。

(二)實際領域:此時此刻占有我們注意力的念頭和思路。

(三)可發概率:每個電網實際上占有我們注意力的可發機率。

(四)可達領域:由實際領域運作下所再引發、延伸出的一些想法或看法的 念頭和思路。

二、 大腦運作四構想

大腦控制人的思想、記憶和行為,而心意駕馭著大腦。了解心意的運作,

可以讓我們更有效運用大腦,讓大腦和心意為我們有效工作。以下就大腦四個 構想來簡述大腦的基本運作(游伯龍,1992、2009;Yu, 1995, 2002):

(一)電網的構想 (Circuit Pattern Hypothesis) :想法、概念和訊息是以腦 細胞呈現明與暗的電網變化來表示。當使用愈多,電網愈強,也愈容易被取之 使用而占有我們的注意力。

(二)無限腦力的構想 (Unlimited Capacity Hypothesis) :正常人對想法、

概念和訊息,都有無限編輯和儲存的能力與空間,是以人人皆是無價之寶,有 無限潛能。

(三)有效重新結構的構想 (Efficient Restructuring Hypothesis) :伴隨外來 訊息的進入,注意力隨之調整,大腦電網亦不斷地重新結構,使有關訊息能有 效地被提出使用

(四)類推聯想的構想 (Analogy/Association Hypothesis) :當新訊息進入 時,大腦會依其特徵、屬性與既有的記憶建立關係和連結;關係一旦建立後,

所有舊的記憶會自動地被用來判斷解說新訊息。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 心意運轉四構想

心意運轉無聲無息,很難察知其運作,以下四個心意構想,可以讓我們清 楚警覺其運作而善用之(游伯龍,1992、2009):

( 一 ) 目 標 建 立 與 情 況 評 估 的 構 想 (Goal Setting and State Evaluation Hypothesis) :人人有理想目標的建立,並在實際情況和理想境界比較中隨時評 估情況的能力。

( 二 ) 壓 力 結 構 與 注 意 力 調 度 的 構 想 (Charge Structures and Attention Allocation Hypothesis) :當理想和現況出現不利偏差時,內心便會產生壓力,

由各事物與目標產生的壓力統稱為「壓力結構」,此壓力結構隨境變化,哪個事 件的影響力大,便愈會取得我們注意力的調度。

(三)壓力解除的構想-最小阻力原則 (Discharge Hypothesis-Least Resistance Principle) :哪個行動能使壓力降到最低就被用來解除壓力,而剩餘的壓力是解 除全部壓力的阻力。人類的行為是依循最小阻力原則來進行。

(四)外來訊息的構想 (Information Input Hypothesis) :為達到人生目標,

外來的訊息是必要的,並藉由感官得到我們的注意力,但若能控制眼、耳、

鼻、舌、身、意的使用,就能控制我們的大腦和情緒,外來訊息即無法進入內 心。

四、 人類行為八大通性

從古至今,沒有兩個人的習慣領域是完全相同的,意即沒有兩個人腦海裡 的電網和使用方法是一樣的。但在諸多電網中,有一些強而有力且常占有我們 注意力的就是習慣領域核心。這些人類共有的核心電網,有八項人類行為的共 通特性和傾向。以下就此八大通性分述之(游伯龍,1992、2009;Yu, 1995, 2002):

(一)同類互比 (Social Comparison) :人類為了達到理想的生活目標,常 常透過與自認同類的人來相互比較,藉以確定自己的現狀、社會位置及應採取 的行動。

(二)印象概推 (Halo Effect) :人在判斷他人時會將其分成「好的」和「不 好的」兩部分的傾向,然後一切「好的」或「不好的」品性便自動加諸其身。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投射效應 (Projection Effect) :人往往會將自己的特性「投射」在自 己不瞭解的他人或是需要判斷他人的身上,想像他人的特性和自己相同。

(四)近而親 (Proximity Theory) :人們之間住得近的較住得遠的更容易成 為親朋好友。

(五)相互回報 (Reciprocation) :人往往有一種傾向,喜歡那些他自認為 喜歡他的人,而討厭那些他自認為討厭他的人。

(六)相似而親 (Similarity Effect) :人們總是認為,相似的人要比不相似 的人更容易互相喜歡和親近。

(七)替罪羊 (Scape goating) :當人們在不知煩悶的原由,亦或知道原由 卻無法對根源進行反擊的情況下,往往有尋找替代目標進行發洩或出氣的傾 向。

(八)人群中的責任擴散 (Responsibility Diffusion) :當一群人同在一起做 事且沒有明確的個人責任時,有的人會在一定程度下失去個人的責任感,即使 當該責任出現時,也會認為分擔與降低個人責任是理所當然的。

五、 三大工具箱

習慣領域理論提出三大工具箱,可以讓習慣領域能擴展至理想的習慣領域 而影響我們的一生。此三大工具箱即是「七光」、「八擴」和「九深」,也就是七 大光明信念、八個擴展習慣領域的方法和九個深度智慧原理,以下分述之(游伯 龍,1998) :

(一)第一個工具箱:八個擴展習慣領域的基本方法。

1、虛心的積極學習。

2、升高察思:從更高一層的位置來觀察問題或現象以找尋答案。

3、事物的聯想:透過事物彼此的聯想、歸納和比較,可以讓我們對事物有 更進一步的了解和啟發。

4、改變有關的參數:改變一件事或物的參數,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概念。

5、改變環境:藉由新環境和新訊息的進入,HD 的實際領域也會隨之轉 化。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腦力激盪:可分「分離激發」和「收斂整合」兩種過程,可擴展自己的 HD。

7、以退為進:暫時退出卡住的實際領域,新的領域和可達領域就有出現答 案的可能。

8、靜坐禱告:當靜坐、禱告時,因壓力降低,潛在領域中的念頭和思路有 機會獲得我們的注意力而有靈機乍現的效果。

(二)第二個工具箱:九個獲取深度智慧的基本方法。

1、低深原理:(1)放下欲望,降低壓力。(2)謙卑的態度。

2、交換原理:把有關的假設、前提或可能的後果進行重組,會產生不同的 假設和看法。

3、對立與互補原則:當考慮一個特質的相對立和互補互用特質時,能有新 的看法或創見。

4、循環進化原理:熟悉萬物皆有其循環進化現象的原理,可以讓我們洞察 先機,取得優勢。

5、內部聯繫原理:當我們要了解或影響一個人時,須將心比心,知道彼此 習慣領域的核心,同時建立更多強而有力的管道相互聯繫。

6、變與化的原理:所謂物極必反,當事物的相關參數到達一個極端點時,

會變化成另一種事物。

7、矛盾原理:若要考察一個結論的正確性,可以從反方向來尋找是否可以 找到矛盾的例子而修正之。

8、痕與裂的原理:在我們的習慣領域中,小系統彼此難免有所衝突或不一 致而產生「裂」與「痕」,隨時觀照這些「裂」與「痕」,使之消失而保有平靜、

彈性和活力。

9、空無原理:為使習慣領域不斷擴展,要把自己的習慣領域放空,放下所 有思維束縛,認同並了解他人及宇宙萬物的習慣領域,吸收成為我們的習慣領 域時,才能達到真正的空無境界。

(三)第三個工具箱:七個自我不斷成長的信念,簡稱為光明心態,將在本 章節第參大點進行闡述。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2、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其中一個主因是幫助我們成長。

3、清楚而富挑戰性的目標是生命泉源,信心和全力知行是達到目標的不二 法門。

4、我是自己生命世界的主人,我對一切發生的事情負責。

5、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也是樂園,我有熱情、信心去完成。

6、生命時光最寶貴,我要百分之百地享用,並奉獻現在到死之前的生命。

7、處處存欣賞感激,也不忘回饋奉獻和布施。

參、 光明心態的理論內涵

游伯龍認為要邁向理想的習慣領域,須具備三大工具箱以應用之。第三工 具箱為自我內在修持的基本功,有七個自我不斷成長的光明信念,稱為七大光 明心態,亦稱光明心態。當這些信念進入習慣領域並不斷被使用、占有我們的 注意力時,就能不斷地茁壯而使我們的習慣領域擴展延伸,走向理想的習慣領 域。以下,就光明心態的七大內涵分述之(游伯龍,1998、2009):

一、 佛帝化身:人人都是無價之寶,你和我都是佛或上帝的化身。

不論是什麼宗教,都說人人皆是無價之寶,是上帝、神、佛的化身,是獨 一無二的創造,因此我們要珍惜自己、看重自我,隨時保護潔淨心靈,並能愛 護尊重他人,如此便能敞開心胸,也更能珍惜欣賞他人。

二、 萬事助長:所有發生的事情背後都有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是幫助我們成長。

當此電網很強時,我們會以積極、正面的方向去看待一件事情,並思考如 何從中學習與成長。如此,我們便不僅是感到失意與痛苦,而能轉失敗的阻力 為成長的助力,使成功的機會大增。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 標標清明,全力知行:清楚而富挑戰性的目標是生命泉源,信 心和全力地知行是達到目標的不二法門。

目標是我們力量發起的源頭,尤其清楚且具體的、可達成且具挑戰性的目 標最能激發一個人的動力。目標一旦設立後,以信心積極求解,付諸行動,壓 力便能轉化成動力,幫助我們向目標邁進。

四、 全責主人:我是自己生命世界的主人,我對一切發生的事情負 責任。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當要對一切發生的事情負責任,因此要以關心、

積極、主動的心態來認識自己、接觸外物。

五、 使命樂園: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也是樂園,我有熱情和信心 去完成。

當我們體悟到生命的一切都是有意義時,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使命便會躍 然而生,屆時我們會以熱情和信心盡心盡力完成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習慣領域 得以開拓,自我信心也得以增強。

六、 秒秒生光:生命時光最寶貴,我要百分之百地享用,並奉獻從 現在到死之前的生命。

生命是寶貴的,與其花時間憂慮未來,倒不如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每一件 事,才能享受百分之百的生命時光。

七、 感恩布施:處處存欣賞感激,也不忘回饋奉獻和布施。

世界充滿美好的事物,只要我們打開欣賞的心窗,欣賞、感激的電網立即 占有我們的注意力而使我們快樂知足。回饋此心,奉獻他人,透過相互回報,

別人也會欣賞、感激我們。

綜合上述習慣領域的學說探討,可見習慣領域對每個人的行為、思考影響 甚鉅。它不僅是一種觀念、方法,更是隨時可取得的工具,影響深遠,端看我 們每個人如何去控制、訓練自己的心意。只要我們能瞭解習慣領域的內涵,明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白大腦運作的機制,就可在心意上下功夫,學做自己的主人,朝向正向、光明 的理想習慣領域邁進。

第二節 習慣領域理論在教育上的相關研究

習慣領域的應用相當廣泛,而本研究所探討的主題「教師教學效能」涉及教 育領域,因此,以下針對習慣領域在教育上的應用文獻料,整理歸納如下表 2-1。

表 2-1

習慣領域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相關文獻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或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李偉俊

(2009)

習 慣 領 域 融 入 通 識 教育「創造 力教育」課 程 的 行 動 研究

選 修 通 識 課程「創造 力教育」之 大二~大三 學生

1. HD 學說能有效融入通識課程中的創造力教育課 程,惟教學者須深入了解 HD,方能引導學生進 行創造性與創造力活動,進而產生創新與創意。

從運用 HD 到瞭解 HD,進而享受 HD,以達到理 想境界、開創嶄新人生。

2. 以 HD 融入教學做法建議:(1)從講授電網概念 以了解大腦有無限可能,是以創意也無限。(2)

從了解影響行為的八大通性和四大概念以應用於 創造力教育課程的實施上。(3)結合七大光明信 念以培養個體創造性傾向與態度。(4)善用八種 擴展 HD 的方法以達到個體創造力的特質培養與 實踐。(5)促使個體覺知九種深度智慧原理,以 體悟創造力教育的目標。

洪淑宜、

江姜顥

(2009)

非同步教 學融入創 新教學之 擴展習慣 領域研究- 以臺大 CEIBA 網 頁為例

由臺灣大 學教學發 展中心所 開發之非 同步教學 平台

(CEIBA)

非同步創新教學模式,是良好擴展習慣領域的應用實 例。透過開放或限定的網路平台來擴展習慣領域,既 可克服上課時間的受限及教師空間的溝通問題,更彰 顯教學成效,並重建教與學的關係。

(續下頁)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或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黃漢昌

(2009)

習慣領域 之研究-一 個教育的 觀點

以習慣領 域之「提升 八大行為 通性」為例 設計課程 模式

1. 習慣領域涉及個人成長與社會改善,與教育關係 密切,是一以「習慣領域」為核心的教育哲學,

其特點在於融會東西方哲學與當代管理科學,是 兼具哲理與效能的學說。

2. 從「存在現象學」與「多元智能」兩種理論進行 課程規畫,以為「習慣領域」課程設計做拋磚引 玉之貢獻。

3. 習慣領域具完整理論與有效方法,既關心生命成 長,也注重有效方法,惟如何推廣以改善學校課 程及教學活動,值得思考。

林明宏、

蔣宜卿

(2010)

HD 九個獲 取深智慧 原理擴展 國小英語 教師習慣 領域

來自北 部、中部城 市的大 學、中學與 小學的英 語教師 18 人及學生 14 人

1. 以「痕與裂原理」「交換原理」「對立與互補原 理」來提升英文專業知識與英語教學技巧,提高 英語學習樂趣。

2. 以「空無原理」「內部連繫原理」「循環進化原 理」來培養正向積極態度,給予學生支持與鼓勵。

3. 以「變與化原理」來創造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4. 以「低深原理」、「矛盾原理」來激發學習潛能、

自主學習。

郭廸賢、

謝侑達

(2010)

習慣領域 光明心態 量化學習 效果之探 查研究

和春技術 學院 97 學 年度第 2 學 期兩班通 識課程修 課學生 76

1. 已建立一套標準化習慣領域量化學習效果的示 範分析模式,並有六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可供參 考。

2. 研究發現:整個光明心態及信念一(尊重生命) 信念三(目標知行)、信念五(使命樂園)、信念 六(享用奉獻)、信念七(感恩布施)均具顯著 學習效果,尤信念三(目標知行)最具顯著,其 餘信念二(萬事助長)和信念四(全責主人)則 無。

張翠園、

卓文乾、

蕭進益

(2010)

習慣領域 短期成長 營活動之 研究-以 青少年「快 樂成長體 驗冬令營」

為例

個案對 象:由台灣 科技大學 習慣領域 實踐會於 2010 年 1 月 23 日所 與辦之-

青少年「快 樂成長體 驗冬令營」

活動

以 CIPP 教育評鑑模式的核心概念:背景評鑑、輸入 評鑑、過程評鑑及成果評鑑提供方案和計畫的推動和 修正回饋。分述如下:

1. 背景評鑑:台灣青少年缺乏「人本」教育,利用 假期,透過活潑方式讓青少年接觸習慣領域理 論,可達潛移默化之效。

2. 輸入評鑑:透過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投 入,可節省一半以上的成本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3. 過程評鑑:授課講師經歷資深、理論課程搭配體 驗活動,兼具啟發與樂趣,可達寓教於樂之效。

4. 成果評鑑:高達九成以上學員都希望再次參加,

習慣領域理論可由此類活動得以推廣。

(續下頁)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或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陳膺宇、

游伯龍、

楊純芳

(2010)

習慣領域

(HD)創 新教學之 探討-以

「大 HD.

大未來:打 造我的黃 金十年」為

交大 97 學 年度第一 學期習慣 領域課程 學生,碩士 班兩班 70 人、大學部 兩班 120

1. 「黃金十年」教學活動有助學生未來生涯定位發 展,利於未來競爭優勢。尤習慣領域中 40 個主 要觀念的若干理則,有助克服生涯困難而達其理 想目標。

2. 「黃金十年」教學活動以結構性模糊的問題挑戰 大學生,改變從老師所「教」的學到知識,改為 自我探索、自我發掘及同儕的合作學習中,自己

「學」到面對問題的解決智慧;教學成效良好。

黃漢昌

(2010)

結合習慣 領域學說 的靜思語 教學

《靜思語》

教學

1. 習慣領域學說的三大工具箱以「七個光明心態的 修持」為首,可見習慣領域學說重視光明心靈的 培養。而《靜思語》本是著重淨化人心、教導光 明心態,與習慣領域學說實可互相發明。

2. 以《靜思語》選錄教言,依 HD「七光」架構搭 配對應進行教學,是習慣領域學說應用在教學現 場上的可行途徑之一。

李偉俊

(2012)

臺東縣美 塔魔法學 校應用習 慣領域思 維之分析 研究

臺東縣美 塔魔法學 校教育理

臺東縣基於美塔學的理論所創設的美塔魔法學校,其 創辦歷程、課程設計和經營理念等三大學校主軸概念 和習慣領域三大工具箱及創新動態學均有相互關聯 與借鏡之處,表示習慣領域也可在教育場域上有所貢 獻,而美塔魔法學校未來亦值得繼續推廣與實踐。

吳蓮花

(2012)

習 慣 領 域 學 說 與 生 命 教 育 連 結性

「 情 緒 管 理」生命課

以「習慣領域」學理分析「情緒管理」課程,發現課 程之規劃與教學成效能彰顯「習慣領域」之人性軟 體,符合生命教育課程的教育理念與精神,而能孕育 學生「本我規範」「本我成長」的核心能力,培養高 尚品格與操守,回歸以人為本的教育機能。

陳永瑢

(2012)

HD 理論融 入現代詩 創意教學

現代詩創 意教學

以 HD 理論內化教學,發現可擴展學生的潛在領域,

增加可達領域的無限性,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參數,

加入新電網、產生新聯結,使學生在現代詩的創作上 看見自己的精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習慣領域相關教育的文獻資料可知,自 2009 年開始,習慣領域在教 育上的應用與推廣皆有良好且正向的結果,確保習慣領域的應用範圍可擴及教 育學領域。

在學理的比較分析研究上,如:黃漢昌(2010)的「靜思語教學」和吳蓮花

(2012)的「生命教育教學」等研究,表示習慣領域學說與引發人性光明面有密 切關係,可引領心靈成長、教導光明心態。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而教學現場的實施研究上,如:陳永瑢(2012)的「現代詩教學」;陳膺宇、

游伯龍、楊純芳(2010)的「黃金十年教學」;蔣宜卿、林明宏(2010)的「英 語教學」;張翠園、卓文乾、蕭進益(2010)的「快樂成長體驗冬令營」和洪淑 宜、江姜顥(2009)的「非同步教學平台」等研究,發現習慣領域融入教學可引 發學習興趣、激發潛能而讓學習者自主學習,重建教與學的關係。

甚至有李偉俊(2009)的「創造力教育」在通識課程的行動研究,展現習慣 領域能開發無限可能與創意;而在民國 100 年 10 月 10 日的臺東縣美塔魔法學校 的開辦與經營,更是體現習慣領域應用在教育實務的層面,能開發腦部潛能,

激發如魔法般靈光乍現的腦部思維(李偉俊,2012)。

綜合上述習慣領域在教育上的相關研究探討分析,可見習慣領域學說融入 教育領域,不但可改變學習者由被動轉主動、由索然無味轉為興趣濃厚,更能 以有效方法來引領學習者激發創造力、肯定自我、培養良善品格操守,而能邁 向理想人生,此皆不失教育大業之立意與目標。尤其孩童時期可塑性高,而習 慣領域是向下紮根的教育,對孩子未來助益無可限量。

而這樣的教學策略應當不僅侷限於目前學者所開發的教學方案,更是能類推 到各教育領域上的推廣與應用,只要教育者依據習慣領域的理論:「人們用不到 天賦潛能的百分之十,如果我們能夠額外地使用天賦潛能的百分之一,就有可能 處處得勝、出人頭地。」以及「人人都是無價之寶」的信念,就能讓每個人都能 充分發揮生命的潛能,而能有卓越的學習行為表現。如此學說與理論並進的實用 成效,也正符應游伯龍(1998)曾表示:「習慣領域」學說在理論上基本完足,

在應用上也無天然限制,但它是注重覺醒、強調學以致用的學說,始於「警覺」

與「應用」,終止於與他人分享,即所謂「覺」、「學」、「用」、「享」。

然同時也發現,在習慣領域相關教育的十一篇研究中,其研究對象大多是從 學習者,如碩士生(陳膺宇、游伯龍、楊純芳,2010)、大專生(李偉俊,2009;

郭廸賢、謝侑達,2010)、青少年(張翠園、卓文乾、蕭進益,2010)等角度來 進行分析,鮮少有從教學者,如教授、講師、老師等的立場為研究對象,唯有林 明宏、蔣宜卿(2010)針對 HD 九個獲取深智慧原理擴展國小英語教師習慣領域 的研究對象是同時涉及英語教師與學生雙方面,其研究建議亦提及老師應隨時培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養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成就,此顯示正向積極的態度 能達到良好教學效能之效。

職此之故,本研究以教學者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小老師習慣領域光 明心態與教學效能兩者間的關係,以強化習慣領域應用在教育上的對象能擴及教 學者,提昇其層面與範疇。

第三節 教學效能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

有關教學效能之研究,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獻資料。近年來,教育部 更是極力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期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能 力,以達良好教學品質,提昇學生學習成效之目的。

本節先探討教學效能之意義與內涵,繼而闡述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以及效 能教師的特徵行為,並探討相關教學效能之評量工具,最後,進行相關教學效能 文獻的研究整理。

壹、 教學效能的意義

教師「有效教學」與「教學效能」兩詞經常被研究者視為相同的意思,指的 都是能達到教學目標的策略、方式和途徑。而「有效教學」一詞,最早可追溯到 Heider 或是 White 的早期研究;爾後,美國蘭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 在提出 教育評鑑研究的報告中指出教師效能與學生成就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更是開啟 了教師效能研究的先河(吳清山,1997)。而「教學效能」一詞來自於美國心理 學家 Aslbert 和 Bandura 於一九九七年所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 (self-efficacy theroy) ,並指出自我效能受個人因素及環境條件的影響,而將此一概念應用在 教師教學層面上,即是指教師教學效能的發揮與應用。

陳木金(1997)研究指出,「教師自我效能」 (teacher efficacy) 與「教師教 學效能」 (teacher effectiveness) 此一觀念必須加以分析釐清。前者「教師自我 效能」通常指教師主觀地評價自己能影響學習者成敗的一種知覺、判斷或信念,

是預期學習者能達到特定教育目標或有進步表現的結果;而後者「教師教學效能」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指的是以有效教學為重心,並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求教學方法、熟悉教 材和激勵關懷學習者,而使學習者在學習成就上或行為上有良好的表現,以追 求最佳教學成效,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

是以本研究從三個角度來探討教學效能定義:(一)將教學效能視為教師自 我效能;(二)將教學效能視為教師有效教學的歷程;(三)將教學效能視為自 我效能及有效教學的整合。以下茲將三個不同觀點的教學效能定義整理相關研 究探討如下:

一、 從「教師自我效能」的觀點

歸納研究學者將教學效能視為「教師自我效能」的觀點,整理成表 2-2 如下:

表 2-2

教師教學效能視為「教師自我效能」觀點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教學效能的定義

鄭英耀

(1992)

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有效教學能力所持有的 一種信念,此一信念包含教師從事專業角色去影響其學生之學習和抗 衡外界環境對教學影響的專業堅持。

孫志麟

(2001)

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我教學能力的信念,此信念包含個人能 夠正面影響學生學習,同時又能抗衡外在環境負面影響教學的能力判 斷。

馮綉雯

(2002)

是教師對自我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過程中,按學生個別差異 安排設計有效教學活動,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以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信念。

陳慧敏

(2003) 指教師對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教學能力的信念。

陳朝琴

(2005)

是教師個人自我教學主觀的判斷,能反映個人教學能力的判斷,是個 人內在主觀的知覺。

李慧芬

(2007)

是教師對自我充分專業的信心、能善用教學策略、掌握教學互動的知 覺,以及堅持教化的信念。

宋志彥

(2010)

分成「教師自我效能」及「教師教學效能」兩個層面,前者指教師對 教育效能的一般性看法,即教師在有限環境下能夠影響學生程度的信 念;後者指教師對自我教學專業能的評估,即教師對個人教學能力所 能影響學生程度的信念。

(3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綜合上述研究學者的看法,教學效能從「教師自我效能」此一觀點而言,是 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內在自我教學能力以及預期個人能影響學生學習 成效的主觀知覺、判斷和信念。

二、 從「教師有效教學歷程」的觀點

歸納研究學者將教學效能視為「教師有效教學歷程」的觀點整理成表 2-3 如 下:

表 2-3

教師教學效能視為「教師有效教學歷程」觀點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教學效能的定義

白慧如

(2004)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有計畫的蒐集教材、組織教材、安排計畫、

運用策略及評鑑檢視等的一連串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有 效學習。

洪珠媚、劉海鵬

(2005) 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所表現出的有效教學行為。

吳明隆、陳火城

(2007)

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自己專業能力、有效教學技巧和班級經營策 略,從事教學活動及克服外界負面影響,進而協助學生學習達成教 學目標。

邱義川

(2007)

指教師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在教學現場能運用專業知能,採取一 系列策略和行動的實際教學表現。

莊雙菱

(2008)

教師效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教學技巧和班 級經營策略,使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有良好表現,以達到教學目 標,增進教學效果。

吳至懿

(2008)

指教師透過課前準備,有系統呈現教材內容,運用多元教學方法及 策略,適時評量學生學習成果。此外更能維持並建立良好班級常 規,營造學習優良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而達成教學目標。

呂佳霖

(2009)

教師於課前進行教學規畫,並能有系統地呈現教材內容、運用多元 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班級氣氛及評量學生學習成效,進而達到教學 目標。

陳嘉雄

(2009)

指教師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透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進而協助學 生有效學習,並瞭解學習內容的主要概念,以達到教學目標、提升 教育品質。

(續下頁)

數據

圖  2-2  班級教學模式  (Dunkin & Biddle, 197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1,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RE)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undertook four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three of which

(a) The principal of a school shall nominate such number of teachers of the school for registration as teacher manager or alternate teacher manager of the school as may be provided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專案執 行團隊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