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阿爾班尼士<<西班牙之歌>>與法雅<<西班牙小品>>之研究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阿爾班尼士<<西班牙之歌>>與法雅<<西班牙小品>>之研究探討"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阿爾班尼士《西班牙之歌》與法雅《西班 牙小品》之研究探討 碩士論文 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鋼琴組 姓名:王星尹 指導教授:賴麗君 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i.

(2) 目錄 目錄................................................................................................................................ i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二章 西班牙概述……………………………………………………………………3 第一節 歷史背景......................................................................................................3 第二節 西班牙音樂起源與發展…………………………………………… 10 一、西班牙早期歷史………………………………………………… 10 二、西班牙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11 三、黃金時期十六世紀晚期至十七世紀…………………………. 12. 四、過渡時期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間……………………………. 13. 五、鼎盛時期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14. 第三章 西班牙音樂的要素………………………………………………………… 16 一、概述……………………………………………………………………. 16. 二、舞蹈……………………………………………………………………. 17. 三、樂器……………………………………………………………………. 20. 四、佛朗明哥曲調…………………………………………………………. 26. 第四章 阿爾班尼士( Isaac Albeniz, 1860-1909 ). ……………………………… 32. 第一節 生平簡介…………………………………………………………… 32 第二節 鋼琴作品及其風格特徵…………………………………………… 35 第五章 《西班牙之歌》 (Espanol Canto). 五首……………………………………39. 第一節 創作背景…………………………………………………………… 39 第二節 樂曲分析…………………………………………………………… 40 第六章 法雅( Manuel de Falla y Matheu, 1876-1946)……………………………… i. 57.

(3) 第一節 生平簡介…………………………………………………………… 57 一、成長背景……………………………………………………… 57 二、音樂學習歷程…………………………………………………. 59. 第二節 鋼琴作品及其風格特徵…………………………………………… 65 一、作品……………………………………………………………. 65. 二、風格特徵……………………………………………………… 66 第七章 《西班牙小品》(Pieces Espagnoles)四首…………………………………. 69. 第一節 創作背景…………………………………………………………… 69 第二節 樂曲分析…………………………………………………………… 71 第八章 風格與詮釋之探討………………………………………………………… 95 第一節 阿爾班尼士的五首《西班牙之歌》演奏詮釋…………………… 95 第二節 法雅的四首《西班牙小品》演奏詮釋……………………………107 第三節 阿爾班尼士與法雅風格比較...............................................................120 第四節 阿爾班尼士與法雅演奏詮釋比較......................................................132 第九章 結論…………………………………………………………………………135 參考書目…………………………………………………………………………… 138. ii.

(4) 摘要 西班牙音樂展現了特有的文化與風格,尤其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國 民樂派作曲家,以融合了西班牙民歌、傳統樂器、舞蹈節奏,以及其他藝術文化 的素材,加上浪漫樂派的創作技法,使得西班牙音樂呈現多元豐富的內容與色 彩。 本論文以「西班牙舞曲之探討,選自阿爾班尼士與法雅」為研究主題,區分 為九個章節。第一章前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西班牙概述,探討西班牙歷 史背景及音樂起源與發展;第三章西班牙音樂要素,將以舞蹈、樂器、佛朗明哥曲 調等作深入探討與分類;第四章阿爾班尼士,介紹生平簡介、成長背景與其作品風 格特徵;第五章阿爾班尼士《西班牙之歌》,說明此作品之創作背景、曲式分析及 演奏詮釋;第六章法雅,介紹其生平、成長背景與其作品風格特徵;第七章法雅《西 班牙小品》,說明此作品之創作背景、曲式分析及演奏詮釋;第八章詮釋探討,以 此兩首作品的風格特徵及演奏詮釋上探討其特色與詮釋,加以歸納整理;第九章為 結論,總結全文心得與收穫。. 關鍵字:法雅、阿爾班尼士、西班牙音樂、西班牙舞蹈. iii.

(5) 第一章 前言. 筆者對於西班牙音樂情有獨鍾,尤對舞曲輕快且變化豐富的節奏相當喜愛, 但因接觸不多,因此希望藉由這次碩士論文的寫作,將之設定為本次研究主題, 更能切入樂曲核心,展現出西班牙音樂的風味。 歷經搜尋相關資料後,西班牙作曲家相當多,風格上也具有多種不同風貌, 因所學有限,因此選擇兩位作曲家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éniz Pascual, 1860-1909)和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為本論文的主題。為充分 掌握西班牙音樂的精神,筆者研究內容將從西班牙歷史之沿革開始,以便對其背 景有更深入的認識,除了認識舞曲種類及特色,加上對他們所使用的素材討論, 希望藉由這些資料的蒐集,對西班牙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音樂的發展,有較深 入的認識。之後將就這兩位作曲家的風格特色與舞曲的特徵,逐項剖析,希望藉 由理論上的分析,就其曲調、和聲、節奏等方面逐項討論,有助於筆者在演奏詮 釋上的完整呈現,更能延伸至其他西班牙相關的音樂詮釋。 西班牙作曲家寫作風格具有相當濃厚的民族色彩,不同於西歐作曲家古典與 嚴謹的風格,創造出獨特的西班牙音樂,是較為喧鬧、熱情奔放的,和聲與節奏 受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有著相當濃厚的民族意識。十九世紀,當義大利的歌劇 與德、奧等國的器樂音樂主導著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時,其他一些歐洲國家開始 對其本國的音樂有了自覺與自省的念頭,國民樂派從此漸漸萌芽。西班牙從十九 世紀下半葉開始,在音樂上出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先是十七世紀興起的輕歌劇 Zarzuela,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後再度復甦,繼之,作曲家兼音樂理論家佩德瑞爾 (Felipe Pedrell, 1841-1922)對西班牙的國民樂派提出了具體的構想,以融合西班牙 的傳統與民間音樂為理念,並積極推展,影響了整個西班牙音樂創作的風格。在 他的啟發之下,阿爾班尼士與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 1867-1916)兩位十九世 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作曲家,運用西歐的作曲技巧,創作具本國色彩的音樂, 1.

(6) 並提升其內涵的價值,將之帶上國際舞台。 二十世紀前半葉,佩德瑞爾的另一位弟子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 步著他們的後塵,繼續發揚光大,成為西班牙國民樂派的集大成者,也是西班牙 國民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2.

(7) 第二章 西班牙概述. 第一節 歷史背景 為了解西班牙歷史背景,筆者將以西班牙地圖說明其地理位置。詳見<圖 2-1>. 比斯開灣 大. 西. 洋. <圖 2-1> 西班牙地圖 西班牙位居西南歐之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西鄰葡萄牙,東北接法國 與安道耳,西濱大西洋與美洲相望,南瀕地中海。西班牙與安道耳屬於伊比利半 島國家,除半島之外,它的領土包括在地中海的巴列阿雷斯(Baleares)群島,在大 西洋的加那利(Canarias)群島,以及非洲大陸頂端之美利拉(Melilla)與賽烏塔(Ceuta) 兩個與摩洛哥(Morocco)接壤的城市。全國面積約 50.6 萬平方公里,為歐洲第四大 國家,僅次於俄羅斯共和國、烏克蘭共和國及法國。西班牙以伊比利半島中心的 馬德里(Madrid)為首都,並為其經濟、文化及政治中心。. 3.

(8) 西班牙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但主要宗教信仰為天主教,受洗、結婚、葬 禮等活動均與天主教密不可分。 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惟在加泰羅尼亞自治區(Catalunya)亦使用加泰蘭語 (Catalan);巴斯克自治區(Pais Vasco)使用巴斯克語(Vasco);加里西亞自治區(Galicia) 使用加葉哥語(Gallego)。 西班牙擁有長達十八世紀1之久的殖民地歷史,最早大約於 3 萬 5000 年前,人 類便已進入伊比利半島,其中包括了凱爾特人(Celtus)、腓尼基人(Phoenicia)、希臘 人(Greeks)、迦太基人(Punici)、羅馬人(Roman)及希哥特人(Visigoth)。2在 1492 年 由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和丈夫斐迪南二世統一以前,曾經歷過許多民族的殖民與 統治。十五世紀起至十七世紀,為西班牙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但從十七世紀 40 年 代開始,西班牙開始經歷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從 1580 年西班牙帝國和葡 萄牙帝國合併(1640 年重新分離)開始到 19 世紀失去美洲殖民地,這期間它都是世 界上最大的帝國,也造就西班牙在歷史文化上擁有如此豐富且多元的色彩。以下 將略述各民族在西班牙文化所造成的影響。 西元前三世紀,羅馬人入侵伊比利半島,並統治達七世紀之久,直到西元四 世紀。由於西班牙位處伊比利半島的西南部,因此也被羅馬人統治。這段期間, 羅馬人在語言、法律、市鎮體制與宗教等方面影響西班牙。在語言方面,引入拉 丁語系;法律方面,則制定新的羅馬法律;宗教方面,除原本篤信的天主教,再 增加羅馬人帶來的基督教信仰。因此,羅馬文化早已根深蒂固的影響西班牙人民。 到了西元四世紀(562 年),羅馬帝國崩潰,接著由日耳曼族的希哥特人(Visigoth) 開始占領伊比利半島,並統治了近三百年,直到西元七世紀末(681 年)。而他們對 1. 自西元前三世紀至十五世紀末。. 2. 希哥特人(Visigoth),為東日耳曼部落的兩個主要分支之一,另一個分支是東哥特人。西元四世. 紀,西哥德人興起於巴爾幹地區,後加入對羅馬帝國的戰爭。西元 410 年在首領阿拉里克率領下攻 陷並洗劫羅馬。希哥特人後定居於高盧南部,成為羅馬帝國的盟友。隨後建立希哥特王國,統治法 國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西元 589 年,皈依基督教。. 4.

(9) 西班牙的制度、文化和宗教方面也產生了影響,如開啓封建主義的序幕,帶來日 耳曼文化3並延續基督教的信仰。而西班牙自西元前三世紀長達七年的羅馬人統治, 到西元四世紀希哥特人共三個世紀的統治時間,造成羅馬人、西班牙人與希哥特 人普遍相互通婚的現象,彼此間和睦相處,文化交融。但此三種民族之間的關係, 在西元八世紀左右,開始產生變化。 西元八世紀(711 年),來自北非的摩爾人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q ibn-Ziyad) 所率領的突擊隊被派往伊比利亞半島,他們介入希哥特王國的內戰,在橫渡直布 羅陀海峽之後,於 711 年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在這場勝利中,希哥特王國 國王羅德里克被擊敗,並於當年 7 月 19 日在瓜達萊特戰役(the Battle of Guadalete) 中被殺,隨後,開始了為期近八百年(西元八世紀至十五世紀末)阿拉伯摩爾人的統 治時期,4也從此展開了伊比利半島的回教徒統治。因此西班牙在宗教方面,除之 前的基督教信仰外,也開始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5穆斯林當道時期,西班牙分為 三個階段,分別為阿聯酋(the Emirate, 711-756),哈里發(the Caliphate, 756-1031)與 Reinos de Taifas(獨立的小王國)(1031-1492 年)。西元十五世紀後期(1474 年),西班 牙其中一個自治地區卡斯帝亞王國6的亨利四世去世,引發了一場爭奪王位繼承權. 3. 日耳曼文化:日耳曼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其意義迄今尚無定論。日耳曼在舊時指日耳曼人所居. 住的地區,之後在近代的一些語言中,如英語、希臘語、義大利語和俄語中,被保留用作對「德國」 的稱呼。日耳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 2 千年到 約 4 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民族大遷徙後從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格蘭人、 弗里斯蘭人和德意志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 在奧地利也有許多日耳曼人後裔。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4. Moorish,摩爾人。北非的阿拉伯人,跨海至西班牙的異鄉民族,自西元八世紀起,統治安達魯. 西亞地區近達八百年。那是摩爾人的光輝年代,也是十四世紀西班牙的巔峰。然而這個耀眼的文明, 在長達八世紀的統治後,於天主教光復行動下失守,之後摩爾人退出西班牙,卻留給西班牙豐富的 摩爾文化:鬥牛、佛朗明哥舞、回教清真寺、摩爾式建築等。 5. Angus MacKay, Spain in the Middle Ages; From frontier to empire,1000-1500(London: Macmillan,. 1977),43. 6. 卡斯帝亞(西班牙語:Castilla),是西班牙歷史上的一個王國,由西班牙西北部的老卡斯帝亞和 5.

(10) 的鬥爭。競爭者中包括了葡萄牙和法國所支持的喬安娜.貝爾特蘭尼佳(Joanna La Beltraneja)、阿拉貢王國國王斐迪南二世(Fernando II),統治時期為 1479-1516 年, 及卡斯帝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統治時期為 1474-1504 年。斐迪南二 世與伊莎貝拉一世於西元 1469 年結婚,伊莎貝拉一世在卡斯帝亞王位繼承戰爭之 後,於 1492 年取得了王位,並與身為丈夫的阿拉貢王國斐迪南二世實行共治,神 聖羅馬帝國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也授予他們「天主教君王(Catholic Monarchs)」(西班 牙語為 los Reyes Católicos)之稱號。此時期,西班牙見證了收復失地的最後一個階 段,就是從摩爾人手裏奪回格拉納達,並征服了迦納利群島;在國內天主教君王 王朝發布了阿蘭布拉詔書(Alhambra Decree),此條約將猶太人和穆斯林驅逐出了西 班牙。 約 1492 年,伊莎貝拉一世支持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obal Colon)的探險, 使他成為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歐洲人。哥倫布登錄的是美洲大西洋西邊的一個稱 之為巴哈馬(Bahamas)的島國聖蕯爾瓦多島,此舉西班牙帶來大量的財富,並在接 下來的兩個世紀中為歐洲提供資金的贊助。此外,西班牙在 1501 年首次抵達巴拿 馬,將直布羅陀海峽併入西班牙版圖中;1505 年,西班牙又征服義大利南部的那 不勒斯,此時國力日益興盛。而到了伊莎貝拉之孫:卡洛斯一世(Carlos I, 統治於 1516-1556 年)7,與他的兒子:菲立普二世(Felipe II, 統治於 1556-1598 年)時期,西. 中部的新卡斯帝亞組成。它逐漸和周邊王國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王國。現在西班牙的君主就是從卡 斯帝亞王國一脈相傳。卡斯帝亞在很早的時候只是雷昂王國(León)東部的一個郡,到了 11 世紀才 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地區。當時卡斯帝亞把首都定在布哥斯(Burgos),後來又遷至瓦拉多利德。在之 後的四百年中,卡斯帝亞帶領北部的其它基督教國家從自 8 世紀起就開始控制伊比利亞半島的摩爾 人的手中重新奪回了西班牙的中部和南部。 7. 卡洛斯一世(Carlos I):即位前被稱為奧地利的查理(1500 年 2 月 24 日-1558 年 9 月 21 日),成為. 西班牙國王後稱為卡洛斯一世(1516 年-1556 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19 年-1556 年 在位)、羅馬人民的國王卡爾五世(1519 年-1530 年)、卡斯帝亞和萊昂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 年-1556 年)、阿拉貢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 年-1556 年)、西西里國王卡洛斯二世(1516 年-1556 年)、那不勒 斯國王卡洛四世(1516 年-1556 年)、低地國家至高無上的君主。在歐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 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時代。 6.

(11) 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奧地利出生的卡洛斯一世,在 1516 年繼承王 位後,將西班牙帝國稱為「哈布斯堡王室」,他統轄了近半的歐洲、美洲大陸、 墨西哥的馬雅帝國及祕魯的印加帝國,成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繼任的菲 立普二世,也陸續征服了荷蘭、菲律賓及葡萄牙(1640 年失去)等領土。 當時稱霸海上的西班牙,在西元十六世紀後期,由於經濟和宗教的衝突,菲 立普二世於 1588 年派出「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或稱為「不可征服的 艦隊」(Invincible Armada)遠征英國,結果在英吉利海峽遭到慘敗,從此西班牙的 海上勢力大減。81648 年,西班牙對法國作戰又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 結束;同年,瑞士及荷蘭宣布獨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腐敗的統治,最終導致 了西班牙王國逐漸走向衰落。 十八世紀初(1701 年),由於後裔卡洛斯二世的去世,導致西班牙絕嗣,而王位 繼承問題終於引發英、法與奧地利之間的戰爭(1701 年-1714 年),亦即為法蘭西王 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爭奪之戰。西元 1713 年,在 菲立普五世(即卡洛斯二世的姊姊瑪麗亞德雷莎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與英 國簽訂《烏得勒支和約》9(Treaty of Utrecht)後,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10根據和約, 需割讓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米蘭及薩丁島給奧地利;西西里島及部分米蘭割 讓予薩伏伊(Savoy)11;梅諾卡島及直布羅陀半島則割讓英國,雖然和約已簽訂,但. 8. 張維邦, 〈菲立普二世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潰敗〉(台北:歐洲聯盟研究會電子報第七期,2000),. 63。 9. 1713 年 4 月 11 日簽署,是歐洲多國在荷蘭烏得勒支簽署的一系列旨在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 爭的和約。 10. 根據和約規定,各國承認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為西班牙國王,條件是法國王位與. 西班牙王位永遠不能由同一個人繼承。 11. 薩伏伊(義大利語:Savoia,法語:Savoie,英語:Savoy):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歷史地. 區。統治該地的薩伏伊王朝在 1946 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前一直是統治義大利的王室。 7.

(12) 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仍處於戰爭階段,直到 1714 年拉什塔特和約與巴登和約簽訂 後,戰爭才結束,從此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建立。之後,波旁王朝的 斐迪南六世和卡洛斯三世(統治時期為西元 1746 年-1788 年)繼續統治著西班牙。在 卡洛斯三世的統治與他兩位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 的輔助之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政治,使西班牙在十八世紀中期再度帶來新的 繁榮。雖然西班牙與法國在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中落敗,但在之後的美國獨立戰 爭中,西班牙趁機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因此也提升了在國際上的地位。 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他的兒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蕩然無存, 因為當時的卡洛斯四世被認為有智力障礙問題,再加上他的妻子與大臣曼努埃爾. 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婚外情,而卡洛斯四世在不知情的狀態下,還接受 曼努埃爾.德.戈多伊的建議,廢除了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1789年, 西班牙波旁王朝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卡洛斯四世再度受騙而加入了法國聯盟, 從此導致西班牙與英國的斷交。而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的個性,後來又轉而拒絕 加入法國聯盟。1807年時,拿破崙入侵西班牙,使卡洛斯四世成為名副其實的傀 儡。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義推翻了佞臣戈多伊,卡洛斯四世被迫於當年3月19日 宣布讓位給兒子斐迪南七世。拿破崙趁此機會迫使斐迪南七世遜位,改立約瑟夫· 波拿巴為西班牙國王。之後,卡洛斯四世流亡法國,後來定居於羅馬直到去世。 西班牙因法國大革命(1789-99 年)和十九紀初的拿破崙戰爭(1804-15 年),使全 國陷入混沌,而政權的空缺又引起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戰後,西 班牙在代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其他派別的政黨的相互糾纏下,變得疲弱不堪, 各個政黨都沒有足夠的力量組成長期的政權來有效的解決國內問題。而此時期, 西班牙也因連年戰爭促使民族主義運動興起,許多藝術家也因此寫出了充滿濃厚 民族意識的作品。 二十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愈加動蕩不安,最後在 1936 年,爆發了血腥的內 戰,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統治,他以獨裁的方式控制著西班牙 政府,在他統治的後期開始實施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催生了西班牙經濟奇蹟,其 8.

(13) 中包括旅遊業的繁榮。西班牙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1975 年,佛朗哥去世,國家統治權交予波旁王朝阿方索十三世的孫子胡安.卡洛斯(Juan Carlos, 1938~),佛朗哥時期在此終結。 儘管國內的緊張局勢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問題和巴斯克地區問題),但現代 西班牙在胡安.卡洛斯國王以君主立憲制的領導下,日漸發展成為健康、現代、 民主的國家,也成為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1986 年,西班牙加入歐 洲共同體(今歐盟),並於 1982 年舉辦了世界盃、1992 年舉辦了夏季奧運會。2002 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歐洲國家之一。 透過以上資料得知,西班牙曾被許多民族統治過,除上述的多種民族外,尚 有巴斯克人(Basque)、塔提蘇人(Tartesian)、伊比利人(Iberian)、希臘人、腓尼基人 (Phoenician)及迦太基人(Carthaginian)等。西班牙因其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多元, 光是從多達四種地方性語言來看,便可一窺其多樣性。除了多元化外,西班牙獨 特的民族性更為強烈,而造成其地方主義濃厚的原因,在於其地理上屬多山高地 型,加上氣候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不過,外來的侵略使得國家無法順利統一的歷 史背景,也是一大因素。這些因素也造就了音樂發展上的多樣性,然而卻也保有 了本國強烈民族性。即使這些外來統治在當時導致許多災難,但也因如此,西班 牙國土上,調和了最多元的異國色彩,並於今日給予世人如此獨特的感受。 筆者將於下一章節中,簡述西班牙音樂起源與發展。. 9.

(14) 第二節 西班牙音樂起源與發展. 西班牙音樂的起源,因其地理位置的關係,地處西南歐,且臨近其他歐洲主 要地區,因此也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但絕大部分的影響來自外來民族文化對西 班牙的薰陶。提到外來文化,當屬摩爾人對西班牙文化之影響最為深遠12,本節將 從早期歷史演進介紹西班牙音樂起源與發展。. 一、西班牙早期歷史 西班牙早期受到許多不同文化潮流影響。從西元前三世紀羅馬文化及古希臘 所帶來的音樂及思想,至第四世紀日耳曼族的希哥特人(Visigoth)佔領了伊比利半 島,其後還有猶太人、阿拉伯人、摩爾人等,導致之後西班牙具有多樣化且不同 於其他東歐國家的音樂文化與傳統。 西元七一一年阿拉伯回教徒帶領北非的摩爾人(Moors)、阿拉伯人(Arabian)與 敘利亞人(Syrian)橫越直布羅陀海峽(Estrecho de Gibraltar),征服了西班牙大部份的 土地,西班牙在摩爾人統治之下,建設西班牙,使之成為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 而原先的基督教聖歌卻在他們統治之下被禁止,反觀當地的流行音樂,與他們具 有更加密切的關係。當時,摩爾人特別著重西班牙南部地區的發展13,同時引進了 詩、歌、樂器─響板、 手鼓(tambourines)、鼓瑟(psalteries)、橫笛、蘆葦製的七孔 琴、魯特琴14及小號。魯特琴更是進而變成摩爾人的吉他(guitarra morisca),而摩爾 人帶來的樂器也在基督教會儀式中使用。除了樂器的引進之外,語言交流亦使西. 12. Lucile Armstrong, Dances of Spain (London:The University Press Aberdeen, 1950), 7.. 13. 意指安達魯西亞地區,整個大安達魯西亞地方的地形與人文相當複雜;古代的羅馬人、阿拉伯. 摩爾人都曾經統治過這個地區。多重交流的結果,也造就了本土特殊的文化藝術。 14. Lute,古代大型撥弦樂器。琴身凸起,琴的面板上,刻有圓形摟花音孔。 10.

(15) 班牙音樂史上,添加許多阿拉伯特色;許多西班牙傳統舞蹈音樂用阿拉伯文命名, 如佛朗明哥( flamenco)15及方當戈( fandango)16。在托列多(Toledo)17被回教徒征服後, 產生了一種為人熟知的聖歌(Mozarabic chant)。此種聖歌不同於在教會儀式中演出 的葛利果聖歌,而是以希哥特人(Visigoth)律法和回教律法為主的聖歌。目前絕大 多數聖歌皆已流失,只有僅存少數樂譜,主要使用在在托列多地區。在西班牙的 民間音樂深受阿拉伯音樂影響,尤其是安達魯西亞地區,這種影響比外來樂器的 影響更加深遠,由此可知,西班牙和阿拉伯的音樂有著緊密結合的關係。 西元一四九二年阿拉伯統治結束,天主教回到西班牙。西班牙南北也恢復統 一,國勢也因此逐漸興盛。在音樂上,西班牙在製造與演奏管風琴方面有了很大 的進步,也因為受到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複音音樂的影響,促成吉他家族 樂器作為伴奏樂器的風行,富有鄉土色彩的世俗歌謠也在此時興起。18. 二、西班牙於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自十五世紀起,歐洲大陸正處文藝復興時期,複音音樂盛行,與當時義大利 和法蘭德斯有著密切關係,主要的作品以浪漫曲和義大利維蘭奇科舞曲(Villancico) 為主,描述摩爾人統治西班牙的故事,同樣以複音音樂手法譜曲。除了複音音樂 逐漸普遍外,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貧民窟裡,一種融和阿拉伯、猶太人和吉普. 15. 佛朗明哥(flamenco),他是一門綜合多種種族的音樂與舞蹈文化,孕育而成的藝術,包含印度. 民族、阿拉伯民族、猶太民族、以及西班牙民族,這種多樣民族文化的結合再結合,使得佛朗明哥 的音樂、舞蹈世界領域裡,產生一股很強烈、很敏感的情結。 16. 方當戈(fandango),方當戈舞曲原自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地區,是一種富有民族風味的三拍子. 舞曲,運用了多切分音節奏,以強調其熱情如火的音樂風貌為特色。 17. 托列多(Toledo)位於馬德里以南 70 公里在西班牙中部,是一個自治市。是托列多省的首都,也. 是卡斯蒂利亞-拉曼恰自治區的首府。 18. 方銘健 著,《佛拉明哥(Flamenco)音樂歷史與演變》(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3),144。 11.

(16) 賽人音樂風格的佛朗明哥音樂開始誕生。在阿拉伯統治下的西班牙,也因流浪的 吉普賽人(Gypsy)進入西班牙,為他們的音樂注入了吉普賽音樂的特質。十五世紀 的音樂風格樸實,不過於冗長,內容反映當時西班牙內戰不斷及民生活的困苦, 歌詞多為愛情故事和政治題材,因此成為當今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 三、黃金時期十六世紀晚期至十七世紀 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的霸權在歐洲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音樂發展也進入 黃金時代。隨著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失敗,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 音樂上也反映了重要的轉變,逐漸從神聖到世俗流派,出現許多當地方言民謠, 神聖音樂的質量與數量也相對開始減少。當形似吉他的中音撥弦琴(vihuela)及管風 琴(Organ)是當時西班牙音樂中重要樂器。中音撥弦琴(vihuela)在義大利和葡萄牙, 又有另一個名稱為viola da mano,一樣有六條弦,每條弦相隔四度和三度。除了在 宮廷中經常使用作為演奏樂器外,也運用在幻想曲、夏康舞曲(ciaconas)、流行舞 蹈等,另外,民間音樂也以此作為隨性哼唱的伴奏樂器。19 十七世紀,西班牙確實地接收了新興的巴洛克風格,並結合了文字和音樂。 當時大部份宮廷詩歌都是用來歌唱並混合著戲劇形式,且於當時蓬勃發展。1600 年,市政劇院(corrala)成為西班牙城市的一大特色,當時的戲劇作品也因而誕生。 鍵盤音樂發展上,西班牙皇室對本地鋼琴家並不重視,導致他們沒有發展出具本 國風格的學派。反觀其他國家,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前期有原創性的英國「維吉 諾古鋼琴學派」(English Virginal School)、典雅的法國「大鍵琴學派」(French Clavecin School),與華麗炫技的義大利「大鍵琴學派」(Italian Cembalo School)20。也因如此, 西班牙鍵盤音樂始終處於剛起步的階段,並未如當初預期有豐富的發展,而此時. 19. 保羅.亨利.朗(Paul Heny Lang),《西方文明中的音樂》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業汀 譯. (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166。 20. John Gillespie,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72), 110. 12.

(17) 期法國有庫普蘭(Louis Couperin, 1626-1661)、安格勒伯特(Jean-Henry d’Anglebert, 1628-1691)、德國有庫勞(Johnann Kuhnau, 1660-1722)、義大利有帕斯圭尼(Bernardo Pasquini, 1637-1710)等著名作曲家,皆創作了華麗豐富的作品21;雖然在鍵盤音樂 方面,西班牙並未有所突破,但在歌劇方面卻是蓬勃發展,其中的抒情詩(Zarzuela)22 為當時盛行的劇種。此種抒情詩是口語和唱交替的演出方式,之後發展為結合歌 劇、民間流行歌曲和舞蹈的演出模式。此時期吉他的彈奏技巧應用在鍵盤音樂的 技巧中,並在歌劇中擔任伴奏角色,顯而易見,它在西班牙音樂中的地位日趨重 要。. 四、過渡時期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間 十八世紀初,西班牙的鍵盤音樂開始蓬勃發展,原因有很多,將分述於後。 1709年,義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發明第一架鋼琴 (fortepiano),在鍵盤音樂的發展上,有了重大的影響;1728年,義大利作曲家史卡 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跟隨他的大鍵琴學生葡萄牙公主瑪麗亞.芭芭 拉(Maria Barbara)嫁到西班牙,對大鍵琴的鍵盤音樂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史卡拉第 的曲風也因受西班牙音樂的影響,在他的鍵盤奏鳴曲中,注入了許多西班牙的獨 特元素,如民歌與民俗舞蹈,以及吉他的演奏技法、鈴鼓、魯特琴等,使得音樂 呈現許多特殊的表現方式;而史卡拉第奏鳴曲對西班牙也有極大的影響,如單樂 章、兩段式奏鳴曲式,也將義大利拿坡里樂派的優雅精緻與華麗炫技的手法帶入 西班牙,並擴展大鍵琴的技法,使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器在西班牙有了更豐富的 呈現,也開始形成獨特的風格,如西班牙傳統民歌、舞蹈節奏、吉他等傳統樂器 21. Gillespie, 110.. 22. Zarzuela:1650 年代由 Hidalgo 的作品 Calderon’s El laurel de Apolo( 1657)而來。這個名字源於一. 個皇家狩獵小屋,在西班牙馬德里附近 Palacio de la Zarzuela,為西班牙抒情歌劇。說唱交替於各 佈景,之後亦融合了民間音樂和舞蹈在其中。故事多為諷刺與神話田園女神吟唱的詩歌。這種類型 的娛樂在宮廷中演奏。 13.

(18) 之演奏技巧。 十八世紀,西班牙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下,除了本土藝術外,也受到了大量的 外來藝術和藝術家影響。在法國出生的菲立普五世(Philip V),統治於1701-1746年, 設立了多個具法國風格的國家機構,如國家圖書館(1712年建造),和西班牙皇家學 院(1713年建造),而他的音樂庫也收藏了許多法國清唱劇和義大利歌劇,當時出現 許多以義大利馮格為主的歌劇,直到1777年,義大利劇團離開西班牙,歌劇便開 始沒落。 另一方面,此時的西班牙也開始往非洲發展,塞維亞(Sevilla)成為伊比利半島 (Iberia)最大的黑奴巿場,除了非洲的黑人音樂之外,再加上來自西班牙等地所帶 來的音樂,對安達魯西亞的民間音樂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他們齊聚在維爾瓦 (Huelva)、桑路卡(Sanlúcar)、卡地斯(Cadiz)及馬拉加(Málaga)。23 因此,十七、十八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的音樂發展,對十九、二十世紀的西班 牙音樂創作風格也有深遠的影響。. 五、鼎盛時期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法國大革命(1789-99年)和隨之而來的拿破崙戰爭(1804-15年),對西班牙的生 活產生深刻且震盪的影響:拿破侖戰爭後,該國歷經了一系列的內戰和革命,破 壞且阻礙了社會及文化的發展。當時,斐迪南七世不受肯定的領導方式,導致西 班牙藝術人才外流,而期間的音樂完全是由義大利外來文化為其主流,許多在西 班牙的名家皆為義大利人。 十九世紀義大利的歌劇與德、奧等國之器樂主導了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浪 漫主義運動在西班牙,相較於德國、英國、及法國,影響較少,直至1833年,斐 迪南七世去世之後,浪漫主義才逐漸影響西班牙。當時許多在外地流浪歸國的知. 23. 〈佛朗明哥發展史〉,http://www.fjweb.fju.edu.tw/span_yulucas/materia/flamenco1_3.htm,摘錄. 於 20 Apr. 2010。 14.

(19) 識份子,帶回了雨果(Hugo)、法國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以及拜倫(Byron) 的詩歌。 十九世紀由於戰亂,迫使大多數歐洲國家對其民族意識的自覺,因此民族主 義興起,國民樂派自此逐漸萌芽。如國民樂派俄國五人組、法國五人組即為一例; 而在西班牙,則有「西班牙三傑」阿爾班尼士(Isaac Albeniz, 1860-1909)、葛拉納 多斯(Enrique Granados, 1867-1916),與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等作曲家前 仆後繼將西班牙音樂成功的提升至更高的藝術境界,也創作許多富西班牙本土風 味的作品。西班牙音樂首先由佩德瑞爾(Felipe Pedrell, 1841-1922)帶頭推動,再由 阿爾班尼士立下根基,接著在葛拉納多斯手中深化,最後再由法雅集大成。他們 的作品使用現代作曲技法,融合民間音樂的素材。從歷史的眼光來推論,可以說 是融合了希臘、羅馬、北非摩爾人、甚至流浪民族吉普賽的文化在其中。 筆者僅就第一世紀到第二十世紀的西班牙音樂發展史作簡略概述,歸納出文 藝復興時期和十九世紀末是兩個較鼎盛的時期,但民間音樂始終都完整地保存, 不僅是西班牙音樂家創作時最具啓發的靈感來源,也是西班牙音樂最屹立不搖的 特質。. 15.

(20) 第三章 西班牙音樂的要素. 一、概述 西班牙音樂的要素包含了舞蹈、吉他、打擊樂器與佛朗明哥曲調。在西班牙 這個充滿活力的國家,舞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產業之一。西班牙位於歐洲伊比利 半島,由於它的地理位置,獨具風格的舞蹈聞名於世界,歐美各國的舞蹈學校大 多設有西班牙舞蹈課,是西方具代表性的舞蹈。西班牙舞蹈種類豐富而多樣,很 多舞蹈在形態、主題、步法及音樂上都受到多種族影響,如希臘、羅馬、阿拉伯、 南美民族,特別是吉普賽。吉普賽人來自東方的印度、巴基斯坦,是一個流浪的 族群,四處為家,舞蹈中表現出其堅忍、堅強的風格,音樂更充滿了舞蹈風格。 由於人種、政治、文化上的影響,致使西班牙卡斯帝亞(Castilla)、安達魯西亞 (Andalucía)、加泰隆尼亞(Catalonia)等地區累積了各具特性的民族音樂,吉他彈奏 時特有的韻律、響板的把耍、熱情的佛朗明哥舞蹈、輕快的荷他舞曲(Jota)24、邊 跳邊踏的踏足舞(zapateado)25等各種民族舞蹈,種種特色凝聚成具有強烈節奏感的 西班牙音樂。此外在旋律與和聲的組成上,阿拉伯式音型26、小調下屬和弦進入屬 24. 荷他舞曲是西班牙北部阿拉貢(Aragón)地區的舞蹈及民謠,歌曲方面以快速的三拍子並帶有附. 點節奏為主,通常以四小節為一樂句,句尾時常帶有裝飾音。舞蹈方面是以一對或多對男女進行激 烈的跳躍和旋轉舞跳,並以吉他、響板和鈴鼓等樂器伴奏的一種舞曲形式。 25. 踏足舞是一種用鞋尖與鞋跟敲打地面、手拍鞋底奏出節奏的西班牙舞蹈,為生動活潑、只跳舞. 不唱歌的舞蹈類型。 26. 阿拉伯式音階的特色為增二度音程的自然小音階,組成為C-D-Eb-F#-G-Ab-B-C,這種阿拉伯風. 格以受阿拉伯文化影響最深的安達魯西亞最明顯,但阿拉伯文化影響最少的迦太隆尼亞也有。. . 16.

(21) 和弦結束的弗里吉安(Phrygian)終止式,也使西班牙作品在聽覺上別有一番風味。 嚴格來說,沒有其他的歐洲國家舞蹈保留了像西班牙舞般新鮮和長久的效度。 西班牙舞蹈並非有意識的再創造,而是體驗出一種略帶懷舊的意味,融合了多種 不同形態的舞蹈。在西班牙,舞蹈表達人們樸實真實的感受及樸實的聲音。西班 牙舞蹈在鄉村節日慶祝時,真實的呈現民族風情,可見在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 位。 在羅馬帝國時期,西班牙用舞蹈來慶祝節日。來自加的斯(Cadiz)27的女舞者受 到羅馬觀眾喝采與尊崇。十七世紀的西班牙黃金時期,舞蹈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 戲劇性表演,尤其是豐富的西班牙民間故事,讓西班牙舞蹈藝術增添更多題材。 西班牙更可說是歐洲地區舞蹈及服裝最多樣的地方,依照地方性的不同,展 現不同的地方色彩,以北部山區簡樸的服裝和南部濃厚明亮的色彩產生明顯的對 比為其特色。這些舞者都有一些必備的服裝及配飾,所有地區的裙子都是寬鬆而 打摺的,是為了給予舞者充分的動作自由;除此之外,也都圍上披肩,並有一種 很堅固及附有特殊鞋跟的鞋子;頭飾為簡樸的白色方巾,髮網或是帽子上有各種 花結變化,也有的只是戴朵花。男子的服裝雖極為樸素,但有時為因應劇情或角 色之需,製造出另一種戲劇風格。常見的男性服裝款式是長及膝蓋的短褲,在膝 蓋上縛緊或是鬆鬆的穿在白長襯褲外面,有袖或無袖的短外衣及寬大的飾帶。雙 人舞的舞蹈進行中, 很少有身體上的接觸,但彼此間都能感受到強烈的熱情。. 二、舞蹈 一般人提到西班牙,大概馬上會聯想到鬥牛及佛朗明哥。然而西班牙的舞蹈, 並不只有佛朗明哥一種,通常依據其年代、淵源、形態、地域,共分為四大類, 以下將作逐項說明。 . 27. 加的斯(Cadiz),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 17.

(22) 1.. 西班牙的地方舞蹈(danzas regionales): 包括各地區的地方舞蹈,如方當戈瓦斯科(fandango vasco)、歐瑞斯庫(aurresku),. 與劍舞 ezpatadantza(arin-arin),這些都屬於巴斯克舞蹈。verdiales 屬於馬拉加 (Málaga)舞蹈;Sardana(薩達納舞)是較為不同的一種舞蹈,為西班牙東部加泰羅尼 亞(Catalona)最重要的舞蹈,此舞種保存了傳統社會習俗,亦即“環舞”(circle dance) 的傳統,為一個在鄉村街道,表現地方集體精神的舞蹈編制,也保存了希臘佔領 西班牙時採用。現在還有一些與貴族有關,保存著傳統禮儀,在開始跳舞前交換 敬禮。Sardana 使用彰顯個人特色的伴奏樂器如:管、鼓,偶爾出現質樸的風笛 (cornemuse)。在節慶場合中跳, 且由許多人排成環狀牽起手跳著環舞,是一個令 人著迷的中世紀舞蹈。跳舞時男女各半,十人或二十人不等,男女相間拉手成圈。 舞蹈節奏緩慢、平和、穩重,舞步比較簡單,舞者不執響板。 另外還有 Jota(荷他舞曲),廣泛流行於西班牙全國的民間舞蹈,其起源與阿拉 貢(Aragon)和納瓦拉(Navarre)地區,此地區擅長且非常喜歡跳舞。屬於較活潑的舞 蹈。以對舞為基礎的集體舞,音樂為拍。此舞就像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塔朗泰拉舞 曲擁有治療的特性,以及快速和華麗的步法。此舞種包含了數種不同的樂器:響 板、吉他、鈴鼓,和 Bandurria,偶爾加入長笛。Jota 是以打擊樂元素為主的舞蹈, 以明顯的手勢打著響板等樂器。而北非吉他是以阿拉貢原始的五弦琴(guitarra)為主。 步伐尤以有力的踩步及跳躍為其特色。此舞種需要非常靈活的膝蓋、腳踝,為了 他的跪步以及跳躍的動作。舞者手執響板,雙臂圓屈舉起,邊舞邊擊打響板,並 伴有唱詩。這種舞蹈節奏輕快,以多變的腿部動作為特點,雙臂與身軀的舞姿變 化很少。舞蹈隊形以舞者互相穿插、繞行變化為主。除了最為著名的西班牙北部 的納瓦拉和阿拉貢地區的荷他舞蹈外,另有 Charrada picada 舞,屬於沙拉孟加 (Salamanca)舞蹈。Jota antillón 舞、Jota alcañiz 舞、Jota albalte 舞屬於阿拉貢(Aragón) 舞蹈…等。 2.. 波麗露部門舞蹈(Escuela Bolera): 依照地區性不同,如:sevillana bolera 舞屬於塞維亞(Sevilla) 舞蹈,Malagueñal 18.

(23) 舞屬於馬拉加(Málaga) 舞蹈,Olé de la Curra 舞屬於卡斯帝亞(Castilla)舞蹈…等各 地區都有他的波麗露舞蹈。 3.. 佛朗明哥舞蹈(Flamenco): 發源於安達魯西亞的塞維亞(Sevilla)地區,布列里亞斯舞(bulerías or bulería)、. 斷續調(seguiriya, siguiriya, or seguidilla)、踏足舞 (zapateado)皆屬佛朗明哥舞蹈的 種類。佛朗明哥從十九世紀開始茁壯,但何時開始有佛朗明哥至今仍不得而知。 它從早期的深沈歌(cante jondo)發展出來,後來被吉普賽人(Gitanos)採用並更改其 名為「佛朗明哥」(Flamenco)。28佛朗明哥主要由歌唱(cante)、舞蹈(baile)及吉他彈 奏(toque)三個部份組成,是一門綜合多種民族的音樂與舞蹈文化蘊育而成的藝術, 包含印度民族、阿拉伯民族、猶太民族以及西班牙民族等多樣民族文化的結合。 例如:soleares 舞、bulería 舞、alegría 舞、caracoles 舞、tango 舞、tiento 舞、seguiriya (siguiriya)(seguidilla)舞29、guajira 舞、farruca 舞、caña 舞、zapateado 舞…等二十多 種舞蹈。佛朗明哥通常於咖啡館或小酒館等場合演出,表演者包含幾位舞者、一 位歌手、兩位吉他手,圍成半圓形演出。演出開場前通常先發出鼓舞情緒的喊叫 聲吸引觀眾注意,接著由吉他等伴奏樂器為歌舞的出場鋪陳,舞者可以拍手和著 節奏,進而跳一段舞蹈。表演者有時集體載歌載舞;有時輪流單獨演出,每人都 可各自即興一段舞蹈或音樂。佛朗明哥並非一種由演出者單方面表演的藝術型態, 需要與觀眾營造出熱鬧的氣氛,於表演精采之處,觀眾會呼喊“Olé!”,以表示讚賞。 4.. 古典西班牙舞蹈(Clásico español): 此類舞蹈種類繁多,包括古巴(Córdoba)舞、保羅吉他諾(Polo Gitano)舞、安達. 28. Don Randel ed, Flamenco: 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10-311. 29. Seguidillas:為舊和新卡斯蒂利亞城(La Mancha, Estramadura, Old and New Castile)地區主要的舞. 蹈。就像其他的西班牙舞蹈,他以吉他和響板作為伴奏樂器,也像 jota 滲入了整個半島地區。另外, Seguidillas 後來發展為來自安達魯西亞地區賽維利亞城(Seville)的西維拉娜斯舞(Sevillanas)。此舞種 使用高跟鞋跳舞(荷他舞曲使用細繩鞋),並且著重在美麗和優雅的手臂,肩膀,和身軀。 19.

(24) 魯西亞(Andaluza)舞、哥雅(Goyescas)舞、方當戈舞…等等。最主要以近代的音樂 家所做的音樂為主要題材。 其中,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原始舞蹈-方當哥舞曲(Fandango),是以吉他和響板 伴奏的舞蹈,就像 seguidillas 一樣,伴奏歌曲反映出當時的情緒和拍子。方當哥舞 快速且利用腳後跟猛烈的撞擊元素,結合響板的韻律,呈現出西班牙特有的舞蹈 風格。在方當哥舞曲的速度方面,可以看到類似荷他舞曲(Jota)的樂章:越往南速 度越慢。而一般的方當哥舞曲主要依靠女舞者美麗的衣著,以及彎曲搖曳的軀幹 和裝備,有時並強調那一瞬間的踩步。 西班牙原始舞蹈中,還有察帕泰阿多舞曲(Zapateado),此舞曲名稱由來為西班 牙語:zapato,意指“鞋子”,顧名思義,此舞曲以雙腳步伐為主,具有連貫步伐。 1940 年代,人們自覺須努力搶救及保護可能會被遺忘或取代的民間舞蹈,因 此業餘組織便組織一個舞蹈團,鼓勵了民間舞蹈,讓他們能用舞蹈和歌曲突顯民 間生活的真實性和舞蹈的重要。而 1950 年代初期,更出現了一些劇團,加上非常 豐富真實的民俗舞蹈和歐洲普遍喜愛的音樂。. 三、樂器 在樂器方面,有吉他和打擊樂器兩種主要元素。 1.. 吉他: 從吉他這個樂器在西班牙出現後,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就一直以它為基礎,契. 斯曾說:. 「自從西班牙有器樂音樂開始,西班牙人的自然音樂感(natural musical feeling)就以 吉他的技巧為基礎。」. 沒有其他的樂器像吉他一樣,始終影響著西班牙民族音樂的發展。根據中世 紀的西班牙文獻記載,吉他有二種形式,一為 Latina(拉丁人的),一為 Morisca(摩 20.

(25) 爾人的),前者很可能是來自羅馬人彈的 Githara-希臘亞述人的樂器,由西元三世 記羅馬的殖民者傳入西班牙,後者是由西元八世紀統治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傳入。 而現在的西班牙吉他與中世紀的 Latina 相類似,Latina 很可能就是現今吉他的前身。 畢竟羅馬人統治西班牙(西元 205-476),要比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西元 711-1492) 早了五個世紀。 西元十世紀時,阿拉伯人將魯特琴(Lute)引入西班牙,從此類似吉他的彈撥樂 器便與西班牙的民間音樂開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世紀時,吉他在西班牙有 「拉丁娜」(Latina)30和「摩利斯加」(Morisca)31兩種重要的類型。Morisca很可能是 由阿拉伯人將他們彈的魯特琴(Lute)傳入西班牙,成為西班牙在文藝興時期的重要 樂器,外觀像半個梨子,面平而背駝,很像曼陀鈴(Mandolin),與琵琶均屬同類樂 器,有四到二十根弦。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出現了比維拉琴(Vihuela)及四組弦吉他 (Four-Course Guitar),因為當時吉他的音量不能與魯特琴相抗衡,因此在歐洲大 陸吉他無法廣為流傳。 一般稱古典吉他為西班牙吉他,因為從十六世紀以後,比維拉琴及四組弦吉 他首先在伊比利半島上萌芽發展,十六世紀末比維拉琴被吉他取而代之,巴羅克 時期發展成五組弦吉他,十八世紀出現六組弦吉他,現今的六根弦吉他(E、A、 D、G、B、E)是於十九世紀發展出來的,隨即進入了吉他的黃金時期;除了優 秀的吉他作品與書籍相繼問世外,西班牙的古典吉他大師賽戈維亞(Andres Segovia, 1893-1987)將吉他的藝術推廣至世界各地,讓吉他樂器得以正式的出現在音樂會中, 他曾在馬德里、巴黎、紐約舉行西班牙古典吉他演奏會,並將巴哈及一些古典音 樂作品改編成吉他演奏曲,又於 1981 年創設賽戈維亞吉他大賽,為吉他提昇了在. 30. 「拉丁娜」(Latina)是希臘亞述人的樂器,為羅馬人所使用,與現今的吉他類似,應是其前身。.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彈的「拉丁娜」是五弦,十八世紀德國人將其再加上一條弦,成為E-A-D-G-B-E 六條弦的樂器。 31. 「摩利斯加」(Morisca)的外觀類似於曼陀鈴(Mandolin),其來源有可能是阿拉伯人所引入的魯特. 琴(Lute),有四到二十根弦。 21.

(26) 古典樂壇的地位與聲譽。西班牙出版的第一本介紹吉他彈法的書,是於 1596 年由 阿馬特(Juan Curlos Amat, 1572-1639)發表,書名為「卡斯蒂亞和卡泰隆尼亞五組弦 吉他中的兩種 - 西班牙吉他和曼多拉琴」(Guitarra espanola y vandola en dos maneras de Guitarra Castellana y Cathalana de cinco ordenes)。 吉他可發出的兩種基本音效,一為彈撥(Punteado),亦即撥彈(Punteado),即用 手指連續撥彈單音旋律,以及將音樂引到高音連續撥掃琴弦,奏出琶音的效果; 二為輪指(Rasgueado)32,意指右手似握拳狀,由小指開始,各指(除拇指外)輪流從 低音製造琶音的效果。舉作曲家法雅的例子來說,他以鋼琴模仿出的音效包括: 輪指的手法搭配旋律,即旋律配合琶音式的和聲;彈撥的效果,以快速的彈撥, 製造出活潑緊湊的感覺,以及粗獷的不協和音效,法雅以鋼琴伴奏不協和音的彈 奏,並用手敲打音箱,以及用力撥弦,幾乎要將弦繃斷的狂野音響。 多明尼哥.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是西班牙最早運用鍵盤樂 器來模仿吉他的作曲家,義大利人斯卡拉第,1728 年因為他的大鍵琴學生葡萄牙 公主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嫁給西班牙王室,因此隨她來到西班牙,在西 班牙渡過了他後半生的歲月,並創作了七百多首大鍵琴奏鳴曲。 瑪麗亞.芭芭拉後來成為斐迪南六世(Fernando Ⅵ)的皇后,剛到西班牙時,斯 卡拉第跟隨她前往南部的塞維亞城(Sevilla),並於當地接觸吉普賽人的吉他、傳統 歌曲及舞蹈,給與他創作靈感,在其奏鳴曲中,吉他彈奏法的仿用,成為重要的 創作手法之一。而鋼琴曲利用吉他的彈奏法為創作手法,到了西班牙鋼琴音樂的 黃金時期作曲家阿爾貝尼士、葛拉納多斯、法雅、屠利納(Turina)皆追隨了斯卡拉 第的吉他效果的創作手法。 由於大鍵琴與吉他的音色相近,均為音量小而餘音短的樂器,所以用大鍵琴 較易表現出吉他的特質。 1709 年克利斯多佛里(Bartolomeo Cristofori)發明鋼琴後,由於其音域寬廣,音 32. 輪指(Rasgueado),為右手半握,放鬆地由小指開始各指輪流由低音部往高音部連續撥弦,可以. 加強節奏以及和聲的感覺。 22.

(27) 量幅度大,受到作曲家們的喜愛,紛紛以鋼琴曲為創作的對象。而十八世紀末到 十九世紀初期,可以算是西班牙音樂創作上的黑暗期,人們熱衷於義大利歌劇, 本土的作曲家僅創作一些屬沙龍音樂的鋼琴曲,忽略了吉他音樂的素材,或許他 們認為那是粗俗的吉普賽音樂,不值得重視。一直到十九世紀後期,二十世紀初, 阿爾班尼士、葛拉納多斯、屠利納(Joaquin Turina, 1882-1949)及法雅等作曲家的鋼 琴作品中,才開始廣泛的運用吉他的效果為素材,讓西班牙的鍵盤音樂獲得重生, 並視它為民族精神最佳的寫照。 在吉他音樂素材的運用上,史卡拉第奠定的基礎固然功不可沒,但是法雅將 吉他的效果做更深入的發揮,使其作品獲得國際性的肯定。早期研究法雅及西班 牙音樂的學者泰德(John Brande Trend)認為:「以吉他特殊的和聲運用在現代鋼琴 上,法雅可能是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一位作曲家」。33 法雅以後的作曲家們,很少在這方面能超越他的,尤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 西班牙作品中,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已不常見到吉他的影子,所以,法雅作品中的 吉他素材的運用,也成絕響。 在西班牙鋼琴音樂的黃金時期,來自吉他手法之鋼琴彈奏方式衍生出下列數 種: (1). 彈撥與輪指兩者互相配合,由輪指彈奏琶音形式的和聲來配合彈撥。. (2). 持續低音(internal pedal point)呈現吉他伴奏的效果,根據知名音樂學者波威爾. 在《吉他對西班牙鋼琴音樂之影響》一文中的解釋:「用Rasqueado彈奏重覆地漫 彈(strumming)和弦,和聲中的五個或六個音很少同時改變,留在和聲中不變的音 便形成持續低音」。 換言之,和聲中有幾個(甚至一或兩個)因持續不變,就好像鍵盤樂器的踏板 效果一樣。在吉他的演奏手法,左手有的手指可留在指板上不移動,和聲中不變 33. John Brande Trend(1887-1958):英國第一位研究西班牙的教授。於 1929 年以英語著作 Manuel de. Falla and Spanish Music 一書,研究西班牙的音樂。 23.

(28) 的音根本就是空弦,運用在鍵盤上時,可以持續低音看待之,在鋼琴作品中,作 曲家經常標示 pp 或 ppp,以模仿吉他效果為伴奏型態,【譜例3-1】。. 【譜例 3-1】法雅《西班牙小品》第四首《安達魯西亞舞曲》,第 60-61 小節. (3). 敲擊般地表現粗獷的效果,融合Rasqueado和Punteado製造出敲擊般的唐突、. 粗魯的效果。於法雅四首《西班牙鋼琴曲》之《安達魯西亞舞曲》可以見得。《安 達魯西亞舞曲》中的吉他碎音(acciccatura)34是佛朗明哥音樂的特色之一,即以吉他 的Rasqueado快速如敲擊般用力的撥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碎音表現粗獷的 效果,製造出不諧和的音響,除裝飾之用,更重要的是增加響其亮度,【譜例3-2】。. 【譜例 3-2】法雅《西班牙小品》第四首《安達魯西亞舞曲》,第 1- 4 小節. 34. 吉他碎音(acciccatura):碎音是吉他音樂中以不諧和音表現粗獷效果的一種方式。在十七、十八. 世紀時,碎音屬於鍵盤音樂中的一種裝飾音,特別是在義大利風格的朗誦調伴奏中常常出現。廣義 來說,它算是一種幾乎可以同時彈奏的倚音,以一個全音或半音的和聲外音與和聲同時彈奏,其不 諧和的感覺,正如它的義大利文原意:粉碎後壓進去的效果。 24.

(29) 2.. 打擊樂器:. (1) 響板:佛朗明哥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道具─響板(castanuelas)(palillos),在交響 樂裡,它屬於打擊樂器的一種,製造材料有用石榴木、檀木、布質料、塑膠料及 化學玻璃纖維等各種質料製成。標準掛法是在大拇指上,左手套一個,右手套一 個。一副好的響板有左右手之分,左邊聲音低沉,用中指打拍子;右邊聲音高, 用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打四連音。響板的板面也像鼓面一樣,每一點打出 來的音色不一樣,所以要靠手指去尋找它的音色,並時常使用它,聲音才會開廣。 用兩塊木板,將拇指綁在線上演奏,此種一般響板當時在 Aragon(阿拉貢)地區被發 現。大一點類型的響板會繫在手腕上,在 Jaca(霍卡)被發現,當地人稱之為 chacaras。 每支佛朗明哥舞,不一定都帶著響板,應視其舞蹈編法需要而定。一般在 tablao 最常見帶響板跳的舞蹈是 sevillanas 舞和 fandangos de la Huelva 舞。另外據說以前 人們因貧窮,沒錢買吉他,只好用拍掌來打拍子,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朗明哥的特 色之一。另一特色,用拐杖(baston)跳舞,也是有典故的,因為那些逃到深山僻壤 被壓迫的人們,常無緣無故遭殺害,法律又規定禁止它們身上帶刀,所以出門隨 手帶一支柺杖,作為防身。 (2) 鈴鼓:包含 cascabeles(小型球型鼓,穿在舞者身上,由舞者在表演結束前搖鈴 用);the carraca(像輪齒運作般的喀喀聲響);the matraca(改良一般握手中的響板); sonajero(可發出喀喀聲響);以及 aro de sonajas(似小鈴鼓,但沒有中間那層薄膜), 另外還有 guiro,發源地為巴西,葫蘆形狀,中空的樂器。. 25.

(30) 四、佛朗明哥曲調 佛朗明哥的種類相當繁雜,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漸發展出新的曲種。音樂學 者 J. Carlos de la Luna 將佛朗明哥分成 cante grande 和 cante chico 兩種35;Molina 和 Mairena 則提議依據佛朗明哥的起源而分成:吉普賽人的歌、與吉普賽人相關或 者受吉普賽人影響的歌曲、由安達魯西亞的方當果舞曲發展出來的形式,以及受 佛朗明哥影響的地區性民謠(包括安達魯西亞或西班牙其他省分以及南美)。 Christof Jung 則認為佛朗明哥的起源太難加以分辨,所以還是建議以傳統的分類方 法,將佛朗明哥分成36: 1.. 深沉歌或稱大調(cante jondo or cante hondo)是一種源自佛朗明哥藝術的特殊. 歌唱方式,一般叫做「佛朗明哥深唱法」 ,是安達魯西亞民間音樂中最古老的典型 之一,與東方拜占庭(Byzantine-Oriental)文化和阿拉伯音樂的影響有關。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深沉歌為吉普賽風格的斷續調(seguiriya gitana or gypsy seguidilla)37。深沉 歌的歌詞極少,悲鳴極多,表演者需要大量情感與氣韻的投注,藉由歌聲傳達出 歌者的靈魂,甚至使聽者、渾身起雞皮疙瘩,這是佛拉明哥歌者的最高標準。歌 唱中常見半音甚至微分音的裝飾唱腔以及表情滑音(portamento)的運用,旋律多在 六度音域間移動。38歌者透過聲音的細微轉換表達歌詞的意境;此外運腔的技巧也 是其特色之一。歌詞內容多涉及死亡、創傷、苦楚、絕望,旋律風格深沉、悲傷、 35. Marion Papenbrok, Flamenco: Gypsy Dance and Music from Andalusia, edited by Claus Schreiner. (Portland: Amadeus Press, 1990), 36. 36. Christof Jung, Cante Flamenco: Gypsy Dance and Music from Andalusia, edited by Claus. Schreiner(Portland: Amadeus Press, 1990),68-69. 37. 斷續調(siguiriya)是從一種古老的舞蹈 seguidilla 的語音演變而來,最常見的拼法為 seguiriya,. 另有 siguiriyas、siguerilla、siguiriya 等數種拼法。斷續調是組成佛朗明哥藝術最重要的主體源頭 之ㄧ。斷續調是一種深沉歌(cante jondo),也是一種非常陰鬱、嚴肅,非常風格化並且原始自然的 舞蹈形式,此種曲式由雙腳交替運用輕緩步行與踏足舞(zapateado),呈現較為陰暗且沉鬱的情感。 經常搭配響板、長尾裙或大披肩等道具。 38. 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香港:上海書局,1986),358-360。 26.

(31) 緩慢,往往呈現出深邃神秘的聲音魅惑情感與穿透力。 深沉歌是佛朗明哥的精髓,是發展其他曲種的基礎,而大部分的深沉歌皆與 吉普賽人有關。常見的深沉歌有:bulería、caña、polo、saete、serrana、siguiriya、 soleares、toña。 2.. 中調(cante intermedio),雖有深沉歌的淵源,但音樂上缺乏深沉歌那種嚴肅與. 深刻性,通常來自安達魯西亞的傳統。常見的中曲有:malagueña、medio polo、 petenera、taranta、taranto、tientos。 3.. 小調(cante chico),結構不似深沉歌複雜,小曲更旋律性、更多彩且較容易詮. 釋。通常擁有很深的安達魯西亞民謠根源,有些則來自拉丁美洲民俗音樂。常見 的小曲有:aegrías、boleras、bulería、cantiña、fandango、fandanguillos、guajíra、 milonga、rondeña、rumba gitana、sevillanas、tango gitanos、villancicos、zambra、 zorongo gitano。 佛朗明哥歌曲當中經常會使用裝飾音,或者是上行、下行如 appoggiatura 般 的變化音,來強調旋律線條中的某些音。此外,佛朗明哥曲目還有一個重要的特 色是合併各種不同的拍子,二拍與三拍交替出現,或者是歌者唱二拍子的同時, 伴奏樂器演奏三拍子,這種特色不僅僅是佛朗明哥才有,如前一節所述在西班牙 瓦倫西瓦的波麗露、荷他、方當果舞曲也有這種特色。此外,交叉節奏(cross-rhythm) 會出現在舞者們的舞步聲、擊掌聲或者捻手指所發出的聲響(finger- snapping)當 中。 不管是深沈歌(大調)、中調、小調,跳一支佛朗明哥舞,是很不容易的,不少 舞者舞步會了,但是吉他一彈,就是踩不進音樂裡。踏入佛朗明哥舞門檻至少需 三年時間,因為它不是一門光靠技巧的藝術,它是一門掌握情緒的舞蹈,人性美 的藝術。如同佛朗明哥名舞蹈家許金仙女教授說:「從舞者諸多形於外的悲傷、. 27.

(32) 喜樂、傲視、嬌狠、熱情、冷漠、詼諧、戲謔種種情緒表情就是欣賞佛朗平歌舞 到最重要的一個焦點。」39 4.. 民俗音樂特色. (1). 節奏韻律 根據葛洛夫字典(The New Grove Music Dictionary),西班牙民俗音樂的節奏可. 歸類為四類:第一類為沒有小節線的記譜(unmeasured),這類的樂句具有較彈性的 速度與以及較自由的旋律,隨處可見花腔式以及裝飾性的旋律。這樣自由的節奏 通常是聲樂獨唱曲,偶爾有器樂伴奏,也有非常少數的佛朗明哥吉他獨奏具有這 樣的節奏特性。這類旋律以各式各樣不同的調式為基礎,半音以及增二度經常出 現。第二類為詩節式(giusto syllabic),意指以固定的節奏韻律套入已建立好的音節 模式(syllabic pattern),是典型的敘事曲(ballade)和羅曼史的節奏型態。第三類與第 二類相反,是在一固定長度的樂段裡放入變動的音節數,在團體歌特別是孩童的 遊戲當中使用,所以稱為“children’s rhythm”。第四類是舞蹈節奏,這種節奏主要 用在集體的舞蹈、遊行以及宗教儀式當中,會有不同的歌唱形式,如敘事曲、 cuartetas、tonadillas和 seguidillas。這種節奏型的旋律擁有調性以及和聲進行的特 徵,也可能使用調式或半音階。主要有三種節奏結構: a. b.. 與西方音樂理論的模型相似。 呈現如hemiola般的複節奏型(polyrhythm): (a) 交錯拍子:在三拍子的基礎上(與舞蹈相伴的打擊節奏樂器),擁有二拍韻 律的歌唱旋律,意即聲樂與器樂擁有不同的拍子。 (b) 變態拍子:一小節三拍一小節兩拍組成的 12 拍(如一小節 3/4 拍後加上 一小節的 6/8 拍)。西班牙東部瓦倫西瓦(Valencia)的波麗露(boleros)、荷 他(jotas)、方當果舞曲(fandangos)以及安達魯西亞的佛朗明哥都有這種例. 39. Christof Jung, Cante Flamenco: Gypsy Dance and Music from Andalusia, edited by Claus. Schreiner(Portland: Amadeus Press, 1990), 77. 28.

(33) 子出現。 c.. aksak節奏型:如下譜例所示,aksak節奏型屬於非對稱的五拍子(quintuple meter),出現於卡提亞斯的rueda、巴斯克的zortrziko,而我們也可在埃斯特雷 馬杜拉(Extremadura)、亞拉岡、瓦倫西瓦和加泰隆尼亞發現這樣的形式。. 【譜例 3-3】(aksak 節奏型). 除此之外,依據 Bruno Nettl 對西班牙民俗音樂的研究,西班牙民俗音樂大多 是三拍子,速度慢的通常以 3/4 拍記譜;而速度快的通常是 6/8 或 9/8 拍。 40. (2). 旋律的特性 如前一節的敘述,我們知道西班牙音樂的多元性有其歷史、地理上的背景,. 各種不同文化的揉合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音樂風貌。然不論其源頭為何,這些民俗 音樂擁有一些共通性41:. (3). a.. 旋律的音程通常很小,少有大跳出現。. b.. 有許多如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 style)的歌唱性旋律。. c.. 具有相當多的裝飾音。. d.. 通常是自然音階或是大調、自然小調,並且有出現增二度、半音的特徵。. 調式與和聲 針對調性的部分,除了傳統西方音樂理論中的大小調之外,西班牙音樂蘊含. 40. Bruno Nettl, Folk and Traditional Music of the Western Continent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0): 122. 41. Ibid., 121-22. 29.

(34) 豐富的調式變化,依據 Donostia 的研究42,他將下行 A-E 的四音音階,也就是 結尾在 E 音的旋律稱為 E 調式(E-mode),E 調式可以具有阿拉伯音樂當中增二 度的特徵(譜例 3-4(a)),也可以是自然音階(譜例 3-4(b)),也可以混合前兩 者(譜例 3-4(c)),即安達魯西亞 E 調式,也有與調性系統結合而升高第二音的 形式(譜例 3-4(d)),E 調式還能與其他調式或西方大小調混合產生變化型,可 見其融合性之強。. 【譜例 3-4】(E 調式的種類). 近來的研究發現,異音(heterophonic)與複音(polyphonic)並不是宗教音樂獨有 的,世俗的敘事曲、舞曲也有這樣的特色。最常見的是同樣節奏的兩聲部,以平 行三度或六度出現,而三聲部的曲子也有平行三度和五度的例子出現,如上譜例 (e)。. (4). 其他特色 西班牙民俗音樂在結構上是詩節式的(strophic),同一段旋律配上好幾次不同. 的歌詞,結構上較鬆散,較沒有一定的標準。除了結構之外,關於西班牙民俗音. 42. Robert Stevenson, et al, "Spai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115pg1 (摘自十二月, 2008.) 30.

(35) 樂的研究,仍有很多方面尚待音樂學者們去探索,諸如:音色、轉調、人聲音域 的變換、特殊的音響效果等。43 綜觀西班牙音樂特色,筆者引用 Ehrenhard Skiera 寫作的書中44,法雅對深沉 歌蘊含的東方音樂元素作說明:法雅認為構成深沉歌的基本元素與印度和其他東 方國家的音樂有非常相似之處: a.. 以同音異名的方式轉調(Enharmonic as a modulating medium):法雅指的並. 不是真的轉調,而是在強調不同於西方音樂建立在垂直和聲進行的架構之上, 東方音樂是注重水平的旋律線條,而這樣的線條中具有歌者們轉音的技巧, 很可能在某種調式之中又將某些音作變化,而有演唱微分音的出現,換言之, 西方音樂的平均律,每個音與音之間的距離是在物理上是相同的,東方音樂 卻大異其趣,以至於音樂上擁有一種異國的神秘感。 b.. 旋律通常在六度的音程以內。. c.. 重複音的使用:深沉歌的旋律經常重複使用同一個音,這樣的特徵使得. 音樂失去節奏感,相當自由。 d.. 裝飾音:如同原始的東方音樂風格,吉普賽人的歌曲總是充滿了裝飾音。. e.. 助興聲:人們以呼喊聲為佛朗明哥舞者、吉他手助興的特徵,也發生在. 一些東方民族的音樂當中。. 43. Robert Stevenson, et al, "Spai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115pg1 (accessed Dec., 2008.) 44. Ehrenhard Skiera, "Musical Form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Flamenco Guitar," in Flamenco: Gypsy. Dance and Music from Andalusia, edited by Claus Schreiner, (Portland: Amadeus Press, 1990.) ,136-46. 31.

(36) 第四章 阿爾班尼士 ( Isaac Albeniz, 1860-1909 ). 第一節 生平簡介 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éniz Pascual, 1860-1909)。出生於1860 年西班牙東北部的迦太隆尼亞(Catalonia),接近法國邊界的甘普羅頓(Camprodon), 阿爾班尼士所處的西班牙與歐洲其他地區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國度。他是西班牙 近代最偉大的作曲家兼鋼琴演奏家,他根據吉他手法所譜成的鋼琴曲,可謂印象 主義的先驅,被喻為『西班牙的李斯特』45。雖然不是出身於音樂世家,他與三個 姐姐卻有不可思議的音樂才華。四歲時與二姊舉行鋼琴演奏會,七歲時與姊姊們 由母親攜同前赴巴黎,受教於當時法國最有名的鋼琴老師馬爾蒙得(A.F.Marmontel, 1816-1898);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旦第(D'Indy,1851-1931)、吉羅 (Guiraud)、波蘭小提家維尼亞夫斯基都曾是他的學生。阿爾班尼士在參加巴黎音 樂院入學考試時,他的演奏感動了在座的所有審查委員,不料等著放榜時,因閒 的無聊玩球而打破了掛在教室的鏡子。教授們遂以過於年幼,身心發育未成熟為 由,決定緩兩年再讓他進音樂院。母子不得不回國就讀於馬德里音樂院,但好動 的他不甘過著枯燥無味的學院生活,離校出走,靠著他一身琴藝到處賣藝維生。 他父親很費力地把他帶回家,但有流浪成癮的阿爾班尼士再度出走,遠赴西班牙 南部的安達爾西亞省,而由卡的斯省(Cadiz)港口潛進輪船偷渡,橫越大西洋。當 時他年僅13歲,足跡已遍佈阿根廷、烏拉圭、巴西、波多黎各、古巴、美國、英 國、德國,得到「神童鋼琴家」之美譽。 1880年,20歲的阿爾班尼士為了受教於鋼琴大師李斯特,特地跑到布達佩斯。 23歲他返鄉,因得了傷寒不得不在家療養,他這時開始關心本國的音樂,這一年. 45. http://www2.ouk.edu.tw/wester/composer/Albeniz.htm 32.

(37) 他與自己的鋼琴學生羅西那(Rosina Jordana)結婚,從此放棄流浪的生活,潛心作曲。 他們生了三個小孩Blanca(死於1886年)、Laura(後來成了畫家)和阿方索(Alfonso)。 1889年他在巴黎和英國舉辦個人作品的音樂會,也使得他獲得了資金,能夠 在法國作曲家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和杜卡斯(Dukas, Paul Abraham, 1865-1935)教導下做更多學習。在1890年前,他在巴賽隆那與馬德里教授 鋼琴,但也為當地沙龍譜寫輕鬆音樂。之後他轉向嚴肅音樂的創作,跟隨西班牙 國民樂派之父佩德瑞爾(Felipe Pedrell)研習,並於1893年進軍巴黎,除在當地繼續 教授鋼琴維生外,也與法國作曲家杜卡、丁弟交陪過往,豐富了他的音樂語彙。 在本文前一章節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西班牙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造就了豐 富的民俗音樂傳統,而西班牙作曲家們紛紛在此時復興本土音樂,試圖擺脫被視 為「落後」的陰影。阿爾班尼士和創作薩蘇埃拉的作曲家們相同,有著希望以創 作戲劇音樂作品復興西班牙音樂的初衷,然而,對阿爾班尼士而言,他不僅僅希 望提高薩蘇埃拉的藝術性內容,更希望能創作出屬於西班牙民族的歌劇(Spanish national opera),這項艱鉅的工程不斷遭受挫敗,最終反而成為作曲技巧的一項磨 鍊,得以展現在鋼琴作品《伊貝利亞》的結構、織度乃至音響效果中,為西班牙 鋼琴音樂寫下瑰麗的一頁。 我們可以將阿爾班尼士一生的創作從1880至卒年1909年,約莫每十年為一期, 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鋼琴和薩蘇埃拉46作品為主;中期以戲劇音樂作品的創作為 主,希望藉此種音樂形式將西班牙音樂推向國際舞台;晚期則又回歸鋼琴作品的 創作。 依循著這樣的分期觀察阿爾班尼士的一生,我們可以對作曲家的生平與作品 擁有更清晰的輪廓。1889-93年是阿爾班尼士的倫敦時期,此時將創作的重心轉向 歌劇的寫作,試圖以歌劇推廣西班牙音樂,然而1892年寫的《魔石》(The Magic Opal) 與1893年的《可憐的喬納森》(Poor Jonathan)都未獲得熱烈歡迎。1893-94年間,阿 46. 西班牙的傳統歌劇”薩蘇埃拉”,馬德里還有專演薩蘇埃拉的劇院。.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Proceedings of the Kristiansand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its Place in Teaching, August 1988, edited by F.. Youschkevitch, “Euler”, i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位於伊比利半島東北部的地區,為西班牙的自治區之一,首府為巴塞隆那。在 2017 年 10 月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人物及身份 鄭和、明朝使臣 哥倫布、航海家 航線 劉家港 — 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西班牙—巴拿馬群島 時間

另外關於前現代的 西藏醫學發展與佛教關係的探討,參考 Gyatso (2015),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國家 確診人數 死亡人數 美國 1528566 91921 俄羅斯 308705 2972 巴西 271628 17971 英國 248818 35341 西班牙 232037 27778 全球 4905855 323361

國家 確診人數 死亡人數 美國 1745803 102107 巴西 414661 25697 俄羅斯 370680 3968 西班牙 28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