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賽伯格美學的轉譯——生命機械性的繪畫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賽伯格美學的轉譯——生命機械性的繪畫創作論述"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西畫組. 碩士論文. 賽伯格美學的轉譯—— 生命機械性的繪畫創作論述. Cybogic Aesthetics Transformation— creation statements of life mechanism. 指導教授:陳淑華 教授 研究生:李俊為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

(2) 謝誌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必須感謝的是陳淑華教授,對於陳教授的悉心指導 及研究上的啟發,讓筆者受益匪淺,也使筆者在論文的書寫上條理分明,並且 讓筆者對於未來研究及創作的規劃有了明晰的路徑。 感謝口考委員對筆者研究上的指正,讓筆者得以改善論文書寫上的不足。 陳瓊花教授對於論文整體的方向做出了精闢的建議與改進空間。黃銘祝教授在 論文深層意義的剖析讓筆者的思維更為精進。三位教授不論在論文整體性及研 究的方向上都不遺餘力的給予筆者極大的啟發。 感謝未來的妻子雪兒的陪伴與鼓勵。不論在繪畫創作及論文書寫上給予的 意見。修讀國文研究所的雪兒,對於美術系的研究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讓筆者 常有茅塞頓開之感。感謝雪兒在研究這條的孤獨道路上的陪伴與相隨,讓筆者 在研究與創作上更具信心。 最後要感謝美術學系教導過筆者的蘇憲法教授、王瓊麗教授、陳瑞文教 授、黃進龍院長及國文系的劉滄龍教授、陳義芝教授及胡衍南教授的鼓勵與幫 助。此外還需感謝孫松清學長給予筆者在研究上的一些建議。 論文的完成對於筆者而言並不輕鬆,感謝在這期間陪伴及給予鼓勵的師長 和同儕,讓筆者有信心繼續在研究這道路上繼續前進。. I.

(3) 摘要 本研究以「賽伯格」(Cyborg)為主軸,賽伯格源自英文 Cyborg,為 cybernetic organism 的結合,意思為機械與有機體的混合。本研究從對動物畫的 喜愛及對機械極大的想像出發,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以機械與有機體的論 述,探討賽伯格之含義。然而有機體的定義非常廣泛,本研究僅以筆者從小就 感興趣的馬為主要表現對象,從而集中在馬與機械結合的賽伯格美學探討。 本研究分別透過對機械與生物之美的闡述,將兩者結合成為賽伯格之美, 進而對賽伯格形象做新的詮釋之可能。本研究與創作是緊密結合的,在創作上 主要著重於對馬與機械轉譯為賽伯格形象的視覺體驗,也希望藉著對賽伯格的 研究轉化馬的形象,讓機械與馬的表現有新的可能,而使筆者的未來創作路徑 得以延伸。 本研究透過四個系列的繪畫創作探究機械與生命的結合與意義。四個系列 在構圖與意義的探討上各有不同,分別探究賽伯格與生命、環境、過去及未來 的關係。賽伯格美學在四個系列中藉由馬形象得以顯現,而機械的形式也透過 系列作品漸漸蛻變。系列作品的題材探索也象徵著筆者對於創作的開啟與對未 來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賽伯格,有機體,機械,馬,繪畫. II.

(4) Abstract The research revolves around the concept of Cyborg (short for “cybernetic organism), meaning the synthesis of machines and lifeforms, and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foresaid by integrating the author’s love for animal paintings and wildest imagination for mechanical lifeforms. Through the study in cybernetic organism,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notion of Cyborg. However, as there have been many types and forms of cyborgic lifeforms, the research focuses solely on cybernetic horses in which the author has had an interest since young, and presents a more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cyborgic aesthetics through the synthesis of horses and mechanical forms.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beauty of cybernetic science and organic lifeforms and turns the aforesaid into the aesthetics of Cyborg, thereby giving Cyborg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interpretation. The resear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ries of paintings – the paintings mainly focus on visual experience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horses and machines in cyborgic forms. The author also wishes to enhance the semblance of horses through the study in Cyborg, so as to give mechanical forms and horses a new manifestation, which helps to stimulate the author’s future mode of creativit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and life form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s behind it, through four series of paintings. Each series is different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and aspects of significance – to discover the correlation of Cyborg with lifeforms, environment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the four series of paintings, cyborgic aesthetics will be depicted through the portrayals of horses, while mechanical forms are gradually transmogrified.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various themes also reflects the author’s creative inspirations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Cyborg, Organism, Machine, Horse, Painting III.

(5) 目次. 謝誌............................................. I 摘要............................................ 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1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19. 第二章 機械與生命的新形式—賽伯格概述 ........... 21 第一節 賽伯格的定義與起源 ............................. 21 第二節 賽伯格的機械性與生物性 ......................... 26 第三節 賽伯格與現代生活的聯繫 ......................... 28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31. 第三章 機械與生命的衝撞與融合—賽伯格的美學探討 . 35 第一節 機械之美 ....................................... 35 第二節 生命之美 ....................................... 40 第三節 機械與生命的結合之美 ........................... 41. IV.

(6) 第四章 機械與生命的美學展現—賽伯格的創作實踐 ... 47 第一節 創作理念 ....................................... 47 第二節 創作脈絡 ....................................... 50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步驟 ................................. 52 第四節 作品分析 ....................................... 55. 結論............................................ 99 參考文獻 ....................................... 105 引用圖錄 ....................................... 107 作品圖錄 ....................................... 108. V.

(7) 第一章. 緒論. 賽伯格(Cyborg)是本研究的主題,它是機械與有機物的結合體,人們稱 它為一種新的生命形態,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了動物中的馬為與機械結合的 有機體或生命體,馬是筆者在創作歷程中一直沿用的主題,而機械則是筆者小 時後的一個夢想。本研究的第一章試圖以這樣的脈絡分析這兩個題材何以能成 為筆者的創作主題,並源於什麼動機。 本章將分為三個小節,分別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及名詞界 定,三個小節將論述筆者為何以賽伯格與馬為研究主題,並講述筆者在什麼動 機這下選擇了這個主題。筆者試圖通過這些論述說明本研究本緣起,以及機械 與動物對於筆者創作與研究起著如何重大的影響。.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1. 賽伯格(Cyborg),一個二十世紀才出現的新名詞 ,它意指著有機體與機械 的結合物,像是未來世界才存在的幻想生物,對大多數人而言,有著夢幻般的 吸引力。從科幻小說、動漫到電影,我們都能看到賽伯格的踪跡,而這些科幻 作品伴隨著我們一起成長。雖然它們在現代人的記憶裡都不太真實,其形象對 大多數人而言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然而無可否認地,賽伯格已普遍出現在我們 的時代。 賽伯格主要將「機械」與「有機體」兩種不同形式進行結合,其中「有機 體」在本研究中多指向「動物」的範疇,恰好「機械」和「動物」這兩者爲繪 畫創作主題而引起筆者的興趣。在筆者的繪畫創作歷程裡,「馬」為筆者喜愛的 1. 賽伯格為二十世紀 60 年代所提出的新名詞,本研究第二章的第一節會詳細說明。. 1.

(8) 創作主題,因為筆者從小對動物的繪畫很有興趣,而馬也成為筆者動物畫中的 第一選擇。在對馬的繪畫進行探索的過程中,筆者嘗試尋找一種新的表現可 能,經多方研究與思索,最後決定加入筆者在童年及少年時代所喜愛的機械形 式,因為筆者從小就喜愛觀看關於機械人的動畫與電影。「機械」和「馬」的結 合,恰巧呼應了賽伯格的精神—機械與有機體的合體,因此進一步觸發了筆者 對於兩者的探究。本研究的開展,竟源自於筆者童年的一個愛好和幻想,以下 細分三點,論述筆者以「機械」和「動物」及「賽伯格」爲繪畫創作與研究的 動機與目的。. (一)對於機械的幻想 機械在人類的認知裡是一種功能強大、不會疲累的工具。機械終極目的是為 人們工作與服務,它們以各種形態與功能出現在人類的生活裡。在許多科幻與描 寫未來的小說作品裡,機械常是不可缺少的,機械的普遍運用意味著人類以達到 了高度的科技文明,其中智能機械人或機械動物更是這環節的主要體現。 記得小時候播放的動畫「變形金剛」,是從各種交通工具變身的機械生物。 他們不僅以人的形象出現,還有其他生物的形態。不免俗地,「變形金剛」們分 為正邪兩派,正的一派當然是人類的朋友,為保護人類與邪惡的一派戰鬥。筆 者特別提及「變形金剛」,正因為「變形金剛」與其他的機械人動畫最大的分別 在於這些機械體全都是有生命的,而非由人類所操控。他們雖然身為機械人, 卻擁有自己的思想,更能依靠來自他們星球的火種源作為能量自主活動。 另一部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科幻電影「魔鬼終結者」,亦有相似的角色設定。 在電影裡的機械殺手 T1 外表看起來與一般人類完全無異,但內裡卻是機械結構 的機械人,在皮肉外表毀壞以後,內部結構完全就是一副金屬骷髏。它從頭部 到四肢,皆非常準確地展現出人體的骨骼解剖,且每個關節都能靈活轉動,儼 然一副骨骼的完美再現。魔鬼終結者的 T1 機械人在沒有了血肉外表的情況下,. 2.

(9) 仍然能夠活動自如,其金屬的骨骼閃著冷冽的光芒,每一個關節發出了機械的 機動聲響帶著一種崇高的恐怖美學,讓人幻想著未來的未知與危險,當時筆者 被深深地吸引著,想像著未來是否真的會有這樣的機械,想像著未來的科技是 否真會如此進步與失控。 這些機械人似乎已超脫人類的控制,並且成為人類的災難,但經筆者對於 機械有更進一步的理性思考後,筆者發現機械的運用對於未來世界應該是樂觀 的,機械的魅力在於人類對它的操控,也顯示了人類對於再造生命的幻想,因 此也觸發了筆者對於機械在本研究創作中應扮演的角色,因為機械終究會和被 馴化的動物一樣被人類所駕馭,並且更能為人類所用。. 圖1.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動畫劇照. 資料來源:http://jeffkatz.typepad.com/.a/6a0120a721c2d7970b0163049871f7970d-800wi 2015 年 5 月. 3.

(10) 圖2. 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劇照. 資料來源:. http://img1.wikia.nocookie.net/__cb20111228153606/terminator/images/0/07/15016_terminator_terminator_e xoskeleton.jpg. 2015 年 5 月. (二)對於馬的想像 動物為每個人童年時候所喜愛的,因為它們充滿活力並且在許多動畫中被 擬人化而成為了主角。動物的魅力在於它們的姿態各異,龐大如鯨魚或大象, 小巧至老鼠都能讓孩子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動物是生命的體現,人類因理性 的自治而在行為上有所約束,而其它的動物則是完全屬於自然的。 動物成了每個人孩提時代塗鴉或想像力題材來源,到動物園觀賞動物是每 個小孩的必要活動,因此動物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們因喜愛動物而豢養它們,除了把它們當成寵物也把它們當作工具使用,因 而人類與動物建立了緊密的關係。 動物對於筆者來說同樣有著無比的魅力。筆者從小就對於動物的描繪有著 很深的興趣並且也成了美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主題,而在眾多動物之中筆者對 4.

(11) 於馬有相當的偏好。馬是許多藝術家所喜愛描繪的,因此筆者在於平面繪畫的 影響也比較多。 動物作為生命的載體,因其擁有生命而美麗。在衆動物之中,馬常為畫家 所描繪,因為馬的身體結構,處處展現出生命的活力之美。馬是人類最早豢養 的動物之一,它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馬幫助人類早期的農業開墾,為人類 的文明進步貢獻不少。馬是人類早期的運輸工具,它是戰場中的重要角色,為 很多帝國爭相擁有的寶物,此外它也成了為人類表演的美麗動物,同時還為有 平衡問題的病人作為治療動物。馬在早期被視為是人們的財產,它的價值時至 今日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愈加珍貴。 馬對於人類的貢獻若要一一細數,可能要極大的篇幅,在此不做贅述,然 而,如果沒有馬這動物人類的發展史可能會有所改寫。馬因被人類長期豢養與 馴化,而帶有一種優雅的美。 馬在筆者的觀念裡代表了自由,它是為了奔跑而生的動物,馬在奔跑時展 現出動感之美而在慢跑或靜止時也同樣流露出其優雅。筆者從小就被馬的形象 及體態所吸引,在筆者童年時代閱讀過的神話故事或古典小說中都繪製著精彩 的插畫,在插畫裡的馬總是伴隨著英雄人物出現,它們都以颯爽的英姿躍然於 紙上,它們被賦予許多傳奇與想像,它們載著人們的夢想與財富,有些時候也 被視為神獸。馬的形象如此深刻地置於筆者的心裡,但又是這樣的遙遠,因為 在筆者生活的場域裡,馬並不是常會出現的。因此,把馬這一形象繪畫出來, 便成了筆者對於這一美麗動物最大的想像與滿足。在筆者開始習畫的最初,馬 便成了繪畫創作的不二主題,因為它是一種讓人充滿想像的動物,而如何能把 馬畫好,則是筆者一直思索的問題。就如畫人或其他動物一樣,除了不斷觀察 與寫生,便是必須掌握它們的骨骼及肌肉解剖。 在學習與研究的過程中,筆者參考並觀賞了藝術大師們畫馬的傑作,發現. 5.

(12) 了其中一位畫馬大師 George Stubbs2著述的一本《馬的解剖》3。George Stubbs 對 於馬的身體結構,做了非常細緻的解剖與描繪,不論是骨骼、肌肉或血管,都 一一以版畫方式記錄下來。這不僅打開了筆者畫馬的一扇大門,更讓筆者真正 欣賞到了解剖與藝術結合之美。因為 George Stubbs 是以畫馬聞名的動物畫家, 在藝術的基礎上,他以寫實的方式描繪出馬的各種體態,這幫助他更深入地了 解馬的身體解剖,兩者的細膩對照對筆者而言無疑有著很大的啟發。 馬對於筆者而言可說是即熟悉又陌生的,儘管只是一個小時候的小小想像, 而長大後也對於馬的活體形象有所接觸,馬這動物不知不覺的已成為筆者繪畫創 作的主要主題。對於馬的多年研究與更深入的了解讓筆者有了再造馬的新形象或 再結構的構想,因此也成了筆者對本研究創作的主要動機。. 2 3. 十八世紀生於英國的動物畫家,以畫馬聞名。 George Stubbs 的著作,因出版品已無法取得,唯只能參考網絡圖片。. 6.

(13) 圖3. George Stubbs。【The anatomy of the Horse】1766 鐫刻版畫 40.0cm x 30.0cm 資料來源:. http://www.artyfactory.com/art_appreciation/animals_in_art/george_stubbs/skeleton_of_a_horse.jpg 2015 年 5 月. 7.

(14) 圖4. George Stubbs。【The anatomy of the Horse】1766 鐫刻版畫 90.0cm x 66.5cm. 資料來源:. http://leslieparke.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2/08/stubbs-the-anatomy-of-the-horse-george-stubbs.jpg 2015 年 5 月. (三)創造新的賽伯格—機械人之外的機械生物 賽伯格爲機械與有機體的結合,其造型一般以人的形象爲主,而這點在很 多的科幻電影或小說中可見其端倪。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了馬作為賽伯格的 形象展現,因此在題材上,馬即成為了研究重點,在上文中筆者以做了相應的 闡述。而何以筆者要創造馬的賽伯格形象將在此小節中進一步論述。 在繪畫創作上,各方面的刺激與啓蒙,使機械的冷冽、馬的優美生命姿 態,在筆者的畫中結合成了兩種不同的美感,也讓筆者創造出有別於一般人所 認知的賽伯格,以再造動物為主的賽伯格。 機械一般給人的印象為能動、冰冷,並且是人類的創造物。製造一幅機械 需要非常精密的設計,無論是為人們工作的機械人還是小巧的機械表都是人類 8.

(15) 知性與理性的結晶,機械是人為之美、理性之美的體現。 生物是生命的體現,它們是自然的造物,並展現出一種自然的美,而生物 中的動物更給人一種活力之美。生物的範圍包括植物,本研究著重的部分在於 生物中的動物,因而較強調動物之美。擁有感覺和性情是動物的天性,因此動 物流露出的是感性之美。很多機械的設計,部分是以動物的身體結構為創造基 礎,兩者皆有其美的體現,動物之美在於其活力及其性情的展現;機械的美在 於其結構的繁瑣,為理性的體現,這兩種美的結合,不單是人為之美與自然美 的結合,也是理性之美與感性之美的結合,因而成為了筆者繪畫創作試圖探索 的題材。 骨骼的解剖有一種機械式的美,在血肉和外皮的覆蓋之下的骨骼,是支撐 生物的一個架構。動物之所以能動,骨骼是主要的配件,它具有一種機械性, 因為在沒有皮肉的包裹下,它就像是一副有機的機械。 如前文所述,「魔鬼終結者」裡的 T1 機械人外表覆蓋著皮肉,而內部這是 鋼鐵結構的骨骼,因此,筆者以此作為參考,將馬的骨骼及其它的經絡組織轉 化為機械,並嘗試以繪畫方式表現出金屬的質感,但仍保留馬的部分皮肉。 筆者以馬的生命形象為感性內涵,以機械的結構為理性的象徵,希望結合 兩者,試圖創造出賽伯格的動物形象,讓觀者能領會到除了人類以外其他生物 也有其感性一面,因為賽伯格被創造的重點在於它是會思考的機械,而賽伯格 常會以人類作為主體,因為我們自認為只有人類才有感情,是感性的生物。筆 者藉由馬的形象,賦予賽伯格一個新的可能,並且試圖讓理性與感性的美在動 物與機械的結合下成為視覺的新體驗。.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可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在於內容的研究,也就是筆者想通 過馬的賽伯格形象探討人類對於動物與機械的控制,在後階段則在於探討賽伯 9.

(16) 格美學。因本研究與筆者的創作是緊密結合的,賽伯格為機械與有機體的結合 新生命體,機械與生命之間的關聯及它們的結合,為本研究所要探究的,而在 美學上的可能成為本研究創作在繪畫創作的實踐。 人類製造機械的目的在於其用,而機械與生命結合之後的用途是否也變得 更為強大,值得探討。馬的用途對人類而言可說非常廣泛,本研究通過將馬的 形象轉變爲賽伯格,代表著對於人類最有價值的人類創造物與動物的結合,而 人類一直將動物視為工具,因此對動物的尊重已消失殆盡,動物的命運也因人 類生活形態的改變而起了變化,這值得我們深思。 本研究透過繪畫的美學表達表現出賽伯格的形象,而在更深層的意義上, 更希望藉以探討人、動物(生命)與機械的關係。. (一)機械與生命的關系 本研究主題為賽伯格,機械與生命的結合。生命和機械的關係為何為本研 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人類以理性試圖擺脫自然的宰制,以讓自身的生命更為安 全生活更加舒適。人類能製造工具便是理性思考的一種表現,對於機械的使用 將人類的文明推到一個嶄新的時代。機械被視為人類創造的第二生命,其工具 性與人們豢養的動物有同樣的功能,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有人類自己創造,後者 則取自自然。 機械爲人類的創造,它始終爲人類所控制,生物中的動物在人類的制約下 雖已喪失了自由但仍能自主行動,將不容易腐朽的機械與動物的結合可讓人類 在機械的利用上更為輕鬆,進而達到最好的工具效率,但如此動物也不在是自 身的主人了。 機械與生命的關係是緊密的,它們的相同與差異都為人類的思考與進步而 轉變。在賽伯格的出現以後,它們的界限更變的模糊了。. 10.

(17) (二)以馬的形象作為賽伯格探究 本研究以馬作為賽伯格的形象,除了筆者對於馬的形象有特別的偏好外,另 一原因是對於「工具」的探討,因為馬對於人類來說自古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 「工具」。機械與動物都是人類用來為自己工作的一種工具,具體來說,它們是 有共同性的,兩者之間唯一的分別在於一為有機的生命體,一為無生命的無機物, 對於人類來說,它們對於文明的建立都至關重要。 機械為人類的發明,人們能應自己的需要而對其功能加以設計並在材質上 也能使用不易損毀的鋼鐵。人類對於動物只能豢養,在其行為上加以制約,但 在其外形及體型結構卻難以妄加改變。 馬作為人類的最好幫手,在遠古時代它早已和工具互相結合而成為人類不 能缺少的文明推手,本研究對於工具與馬的結合作為一個銜接點,並探討著兩 者隨著時間的推演呈現出來的可能性。 人類馴養馬的目的與製造機械的目的是非常相似的,對於兩者的結合,呈 現出來的就是人類對於工具需求的樣貌,而賽伯格的形象正好呼應了這樣的一 個結合體,因此不論在內容的探究與形式上的美學表現都成為筆者在本研究創 作的主要目的。 馬在早期已成為人類的交通工具,主要用途在於軍事上,當時人類用馬來 拖著戰車,之後則騎兵漸漸取代了戰車,人類對於馬的駕馭更加的直接。人類 對於馬的駕馭或是控制在某個層面上就是將它們視為工具。 馬的工具性與機械對於人類而言是極為相似的,它們的共同性與對於人類 對於動物的恣意控制成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一個主要目的。本研究創作試圖通 平面繪畫的美學呈現,然這樣的一個課題能讓觀者更為關注動物在人類的科技 下生命的不自由。. 11.

(18) (三) 呈現馬的賽伯格之美的可能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使用平面繪畫表現出馬與機械的結合如何成為可能,在 內容的表達上,筆者以喚醒人們對於動物工具化而成為賽伯格這生命新形式的 關注。在形式上,筆者通過對於馬骨骼的機械化,表現出兩者的美學可能,即 賽伯格的美學表達。機械與生命的結合意味著人類理性與自然的相互結合,從 探討機械的發展延伸至賽伯格的意義,再以感性的美學將自然與理性呈現在畫 布上乃本研究的正真目的。 本研究試圖通過繪畫的表現達到理性與自然之美的統一。本研究選擇馬的 形象而非人類形象來表達賽伯格意象,除了筆者對於馬的偏愛以外,也在於馬 的「工具性」顯然比人類來的顯著。人的形象自希臘的古典藝術開始成了藝術 表現的主要標準而同時也是賽伯格的最高形象,但從工具的角度審視,馬是更 具備實用的。馬做為人類長期馴養,人類已有一套很完整的方式駕馭馬兒,人 類對於駕馭馬兒與其他動物而創造了文明,機械同樣的為人們所操控,因此馬 這美麗的動物在與呈現賽伯格美學上的形象對筆者而言是非常適合的。 馬在美術作品中都已優雅的雄壯的姿態出現,本研究試圖以靜默的馬為主 題,以呼應機械的冰冷感覺。賽伯格美學為本研究與創作的研究主題,馬的形 象意涵則是本研究美學上的體現。.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筆者的創作為主要對象,並試圖在四個範圍內釐清研究的範圍。 因學理與創作的互相結合,因此在範圍內包含了內容與創作形式。內容範圍主 要在於講述研究的創作研究上的學理基礎,而接下的時間範圍則在與探討本研. 12.

(19) 究內容的時間性。最後的兩個範圍主要在於說明創作上的實踐範圍,包括媒材 與主題在創作上的運用與呈現。. (一)研究與創作主題範圍 本研究以賽伯格為研究對象,而賽伯格為有機體與機械的結合物,因此有 機體與機械在本研究中須做進一步解釋,以突顯出賽伯格的特性。本研究將從 賽伯格、有機體及機械三方面說明它們在本研究的範圍,它們各自獨立,但卻 又是互相結合,因此筆者先在它們各自的意義上先設下範圍,再綜合它們的特 點。 本研究重點將於論述機械在賽伯格這新生命體所賦予意義,機械為賽伯格 的軀體,如同動物的骨骼肌肉一般,因此機械如何從單純的人類助手逐漸成為 與生物結合成一體或與人類結合的新生命—賽伯格,是本研究論述部分的重點 之一。由於機械的範圍與意義甚廣,如槓桿裝置也算是機械一類,所以本研究 會將範圍缩小到現代的機械。機械有很多類型,如人們將工業分為輕工業與重 工業兩類,機械也是如此,有輕巧如機械錶內的小巧裝置,也有巨大如汽車製 造場裡的機械生產線,但無論什麼機械,基本上,它們組成的部分都是不同的 機件。本論文所研究的範圍包括機械的結構,機件的連接,因此會分別參考各 種機械,而將它們構成動物(馬)的骨骼,因此對於機械如軸承、零件都是在 創作中會參考的對象。而在機械之美的研究中,討論的對象也只在現代的機械 上。機械為人類的發明,本研究將大略說明機械的功能及演變,機械的使用在 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什麼角色,機械的早期運用到後期的發展如何進入到能與 生物相結合的狀態。在工業時代,機械的發展可說是千變萬化,從巨大不能移 動的到可以隨手帶在身邊的,這樣的發展拉近了人與機械的關係,也讓賽伯格 逐漸形成,這都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本研究是與創作結合的,在學理的範圍 上以賽伯格、機械及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研究創作的主題上,筆者選擇以 13.

(20) 賽伯格為研究與表現對象,在創作中,賽伯格是以馬的形象出現的,因此在題 材方面,筆者會以馬為主題的神話故事、生理特徵或與賽伯格有間接關係的題 材。. (二)時間範圍 賽伯格為 1960 年之後出現的名詞,然而探討智慧機械的小說在這之前已廣 受矚目,本研究的時間範圍實際所討論的是在賽伯格名詞出現以前,例如在機械 的探討方面本研究是從早期的簡單機械爲出發,進而探討先進的機械。而賽伯格 是機械發明史一項重要的演進,因此本研究在時間範圍上是悠長的。. (三)材料範圍 本創作研究以平面繪畫為主,在媒介方面主要為油畫與畫布。油畫顏料為 筆者較為熟悉的媒介,因在關於機械與賽伯格的課題上,筆者觀察到許多藝術 家多以立體或多媒體的方式表現。 筆者希望通過平面的媒介描繪賽伯格的主題,因為筆者相信在平面的繪畫 上同樣能完整的體現並探討賽伯格之美,同時也在於有油畫媒介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創作研究以賽伯格為主題,表現機械與生命的結合物,有機體與機械為 本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學理分析為基礎,而之後再對分析的特 點加以綜合。從文獻理論中分別整理出賽伯格、生命及機械的定義,再以筆者 本身的創作理念分析筆者需要的元素並在創作中加以表現。 本研究首先將分析賽伯格的定義為何。筆者將從有關賽伯格的文獻當中了 解賽伯格的種種定義及解析,再從這些文獻中分析出賽伯格的各種特點並將這 14.

(21) 些足以表現畫面的特點以自身選擇的對象也--馬加以轉換。當了解了賽伯格的 基本定義為有機體與機械的結合後,筆者將續而分析有機體,而本研究的有機 體為動物中的馬,所以筆者在生命的研究與分析將以馬為主要對象。之後則探 討機械的形象特點與意義。經有個層面的分析與探究之後,本研究將它的各自 的特點加以綜合,造就了賽伯格形象,並進一步創造賽伯格在機械之美與生物 之美結合之下呈現的美學轉換,也就是在創作上的實踐。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筆者著重的是在於各主題上的分析,這些主要體現在賽 伯格、生命及機械的分析上,而在創作部分則是將它們加以綜合。. (一)內容與主題的研究方法 筆者通過對分析方法,探究個主題的各層意義,並在創作中加入自身的想 像與表現,一下為筆者說明主題上的研究方式,因為賽伯格、機械與生命在本 研究中都佔了極為重要的部分,而他們的不論在意義或形式上都須有明確的探 究以讓創作更為順暢。 1、賽伯格的分析 賽伯格是機械與有機體的結合,但除此之外,賽伯格的意義在論述上及分 類的分析上可能涉及更廣的層面,因此本研究結合了關於賽伯格的研究著作及 網絡上的解釋,從中分析並只定義與自身研究創作有關的基本意義。此外,賽 伯格的定義已隨著科技的進步有所更變,因此在分析及創作時筆者將分析以自 身創作為出發的定義。在第二章的第一節中,筆者將先說明賽伯格的定義與起 源,從各著作了解作者如何詮釋賽伯格這新生命體,並在之後說明本研究創作 中的賽伯格形態,而第二章的第二節中,將續而講述賽伯格與機械及有機體的 關係,再來就試圖說明賽伯格與我們的生活如何息息相關。賽伯格在形態及定 義上各有說辭,因此本研究創作對於賽伯格的定義與形象選擇必須嚴正考量, 以便在賽伯格的研究上不至於過於廣闊。本創作研究的主體為馬,因此賽伯格 15.

(22) 的形象也由馬來詮釋。 2、有機體中的動物—馬的分析 生命或有機體為本創作的一個主要組成,生命的形象主要由動物體現,在 眾多動物中,筆者選擇了馬作為動物的表現主題,基於這個原因,對於馬的形 態與生命特徵必須進行大量的收集。 為了能準確地掌握馬的外形,筆者首先通過圖片來對觀察馬的形象。對於 馬的品種與身體構造馬的百科全書4和馬圖鑑5是非常有用的,因為馬的品種非常 繁多,顏色就分了好幾種(從中文字中以馬為偏旁的字就有好幾十個,這些都 代表馬的顏色)。馬的種類大致上可分為重型、中型、小型三種體型,血統又可 分為熱血、溫血和冷血三個品種,三類的體型與骨骼結構都有不同,因此這些 研究也讓筆者決定以哪一種類型的馬成為本研究的對象。 對於馬的觀察研究,觀看馬的實體當然非常重要,筆者在早年的工作地點 恰巧就在馬房的附近(筆者的工作地點就在馬來西亞柔佛蘇丹的皇宮馬房附 近)因此有機會常看到馬,此外,筆者也會到牧場去觀察的體態。在觀看真正 的馬時,筆者非常專注於觀察馬的眼睛,馬的眼睛是很漂亮的,特別是在本研 究中,馬的眼神就是在表現馬的感情與個性。 最後筆者從藝術作品的馬,觀察藝術家們對於馬是如何描繪的,這當然包 括了東西方的畫馬大師、古代的雕塑,這些都讓筆者對於馬的姿態有更好的了 解。縱觀畫馬的藝術大師,例如 Peter Rubens、Theodore Gericault、Eugene Delacroix、Edwin Landseer、George Stubbs 等等的藝術家,他們不但對於馬的外 形與動作有很好的的描繪,對於的馬的表情也有非常生動的捕捉,而在本研究 中,馬的表情是很重要的一環,因此他們的作品對於我描繪馬的姿態與表情有 很大的幫助。其中 George Stubbs 對於馬的精細解剖,詳細的描繪馬的骨骼的各 種角度、馬的解剖的各個環節都在他製作的版畫一覽無遺,也成為我參考的重. 4 5. Elwyn Hartley Edward: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Horse》 (UK,DK Publishing)2001。 Elwyn Hartley Edward 著: 《馬圖鑑》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996。. 16.

(23) 要對象。 在第三章中也將論述生命之美,生命之美體現在生物(動物)之上,而本 研究的重點因放在動物的表現上,因此動物的活力體態就是生命之美的來源。 藉由動物的表情表現出動物的生命感,本創作研究於是對於馬的臉部表情及眼 色有較深入的描繪,因而,筆者也嘗試收集馬的臉部圖像,以觀察其眼神的生 命感覺。 3、機械的分析 機械是人類發明與創造,在研究方法上,筆者將通過實質的機械形式與一些 虛構的論點譬如小說及科幻電影建構機械在本研究創作的形式呈現,而在內容上 則較注重分析機械對於人類的意義。 機械是由很多機件組合起來的一個能運作或能動的系統或組裝,它的特點是 它的行動都有一套固定的規律,並且每個行動環環相扣每個機件都非常重要,缺 一不可,所以當人們常稱的機械行動做表明了一個不帶感情的固定動作。最能說 明機械規律運行的一個常見例子,就是機械錶的運行,每個機件(齒輪)都依照 一個規律行動,不偏不倚,完成一個目標也就是報時功能。機械的意義在於它是 為人們存在的,就如其他工具一樣,一個杯子的存在只為了讓人們喝水,而機械 就是為人們工作。機械被視為一種更高級的工具,因為機械是能動的工具。 機械的種類有很多,包括龐大的重型機械和小巧的機械,如機械錶內的機 械。機械的組成零件看起來非常複雜,因為機械需要許多不同的零件讓它們能 運轉自如。本研究通過對不同類型機械的研究將各種可能性交織在一起,試圖 創造與再現馬的骨骼特徵。 本研究通過各種機械圖的收集與研究,不論是事實存在的或是虛構的機械加 以參考和了解,以組成馬的骨骼結構。這些參考對象從實際的工業機械手臂、機 械錶的零件及機械人概念圖,此外,還包括電影裡的機械人角色,如「機械戰警」 、 「魔鬼終結者」和「變形金剛」。通過對各種機械和零件的了解,將它們分析並. 17.

(24) 組合成自己想要的形象。本創作研究藉由骨骼的轉換並將機械的零件與骨骼的結 構相結合,透過質感的表現與零件的結構展現出機械之美。由於機械的銜接不能 像骨骼一樣有諸如韌帶、軟骨一類的有機物做為連接,因此在表現時必須參考機 械的用書將連接部份轉換為諸如軸承,螺絲等的機械特徵,而金屬的質感,也參 看了各種金屬的色澤,藉以表現機械的冷冽、結構的理性之美。 機械為人類的發明,人類為了工作上的方面與自身的限制而創造了機械, 因此機械就是一種工具,對於人類來說,它的意義就是為人類工作。機械成為 了人類進步的象徵,它伴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的在進化,讓人類的生活與之緊 緊結合。 機械被創造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人類的生活更加方面與圓滿,並在高度的 智能操控下亦只會聽從人類的命令,就如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在其作品中所發明的「機械人學三大原則」6讓即使擁有智能,在確定的方程式 之下,人類仍然能安心的使用機械。機械將成為人類所能操控的工具。機械作 為人類的理想工具,具有像動物一樣的機動性,但卻擁有比動物更為強大的力 量及易於操控的特性,機械就如一部鋼鐵的獸,人類則成為了它們的神,給予 它們智慧,機械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人類服務。. (二)與創作結合的研究方法 通過各主題的分析與探索,主題的研究分析與創作的實踐,兩者緊密的結 合成為了研究的主要方法。賽伯格、機械與生命透過文獻的學理分析與探索, 讓筆者充分的了解它們的各種意義與定義之後使的創作與研究能緊緊相連。 研究的意義與創作的呈現在分析中得以探索,在釐清後得以結合,筆者透 過分析與綜合的方式讓本研究能與創作同時發現的賽伯格美的可能,也讓創作 6.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其「機械人學三大法則」為:一、 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二、除非違反第一法則,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的 命令。三、在不違背第一和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械人必須保護自己。. 18.

(25) 通過分析的研究方法得以展現,因此在創作上藉由內容的分析在加以綜合成為 了創作上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一、賽伯格 賽伯格的詮釋與定義極為廣大,賽伯格的論述一般都延伸到網絡世界甚至 女性主義的討論上,本研究只鎖定於賽伯格的基本定義上,即—有機體與機械 的結合物上。有機體(動物)與機械為兩種不同的形態,一為無自主能力的物 體,人類理性的造物;一為一種自然的形態,能思能想,有感覺的生物,兩者 在怎樣的情況下結合並成為一種新的生物形態、新的美學結合,為本創作研究 的主題。. 二、有機體 有機體為賽伯格的組成部分,而有機體的意義與範圍也相當廣泛,植物就 是有機體中的一個類型,此外還包括一些微生物等等的,可說非常龐雜,但在 本研究中植物及其他微生物是不在本研究要討論的有機物裡的,因此,本研究 講述有機物只限於動物的範圍,接下來所有章節論述裡的有機物、生物或生命 都泛指動物。而在動物之中,筆者選擇了馬作為主題,在創作的研究中的動物 形象主要以馬的為主體。. 三、機械 本研究對於機械的研究在於將機械以繪畫的方式呈現,是一種視覺上的傳 達並展現機械的結構形式,對於機械的操作原理並非本章節要深入探討的,因. 19.

(26) 此本研究將研究範圍鎖定在機械與賽伯格的關係以及其結構與美的呈現。. 20.

(27) 第二章. 機械與生命的新形式— 賽伯格的概述. 本章目的在於探討賽伯格的定義,賽伯格定義在二十一世紀變得非常廣 泛,緣於人類的科技不斷進步,賽伯格的定義也隨著機械的演變而分為幾種。 賽伯格是機械也是生命,因此本章也試著在第二節探討機械、生命與賽伯格的 關係。最後的第三章筆者將探究賽伯格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在這科 技一日千里的二十一世紀。. 第一節 賽伯格的定義與起源 「當代科幻作品中充滿了賽伯格—同時身為機械與機械的造物,在即是自 然也是製作的曖昧世界中繁衍增生。」7賽伯格在許多科幻電影及動畫中常成為 題材。日本動畫最常用賽伯格為主角,在動畫中,賽伯格被譯為「再造人」。 1964 年,日本的動畫影集「再造人 009」(英文譯名為 Cyborg009)8就是就典型 的賽伯格科幻動畫,動畫裡的主角是再造人,除了擁有人類的智慧,更擁有超 人的強大能力,在機械與智慧的結合之下,再造人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強大物 種,在那時候賽伯格對於我來說,就是超人,能飛天遁地,力大無窮。 進入工業時代,機械為人類帶來生活上的巨大改變,而人們對於機械有著 美好的期望與幻想,因為機械能為人類所不能為。機械工作效率高、不會疲累 但卻缺乏智慧,因此智能機械或機械人在人類的幻想中誕生。賽伯格與再造人 是擁有智慧的機械生物,同時它們讓已敗壞的身體獲得了新生的機會,它們似 7. 唐娜‧哈洛威 著,張君致 譯:<賽伯格宣言>,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0) 頁 244。 8 日本漫畫家石之森章太郎的科幻漫畫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9%80%A0%E4%BA%BA009. 21.

(28) 乎只在我們的幻想中存在,但實際上卻已在我們生活這個年代悄悄的實現。這 一點筆者會在第三節詳細討論。. 圖5. Cyborg 009 動畫劇照. 資料來源:http://4thletter.net/wp-content/uploads//cyborg-009.jpg. 2015 年 5 月. 賽伯格是源自於英文 Cyborg,為 cybernetic organism 的結合,這個名詞首先由 Manfred Cynes 與 Nathan Kline 在 1960 年所提出的,指的是一種藉由輔助機械來 增強克服環境的模控有機體,而在傳統的討論上,通常就是指整合有機的人工 系統於一生物體上。9 在科學史學家唐納‧哈洛威(Donna J.Haraway)的著作「猿猴‧賽伯格和 女人」中的第九章<賽伯格宣言中>給賽伯格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賽伯格是一 個模控的有機體(cybernetic organism),機械與有機體的混種,社會現實的 造物,以及虛構的造物。」10 9. 蘇健華 著:〈Cyborgology〉 ,《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從 Cyborg 概念出發》 (嘉義 南華大學社會出版社, 2003)頁 62。 10 唐娜‧哈洛威 著,張君致 譯 : 〈賽伯格宣言〉 ,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台北 群學出版社,2010)頁 244。. 22.

(29) 賽伯格人類學家安柏凱斯(Amber Case)給賽伯格下了一個更廣泛的定 義,她在 2011 年的演講中說道「我要告訴你們,大家都是賽伯格(機械生化 人),但不是你們想的那種賽伯格。你不是機器戰警,也不是魔鬼終結者,但是 每一次你看電腦熒幕或使用手機時,你就變成一個機械生化人。」11我們借助了 一種儀器做了一些超越我們自身能力所及的事,我們就成為了新的品種,因此 我們大家都成了賽伯格了。在這樣的定義下,讓每一個身在網絡空間的人都成 為了賽伯格。電腦和手機是連接網路的機器,網絡時代的來臨,人們活躍於網 絡世界裡,並成為這個虛擬世界的一份子。社交網絡在這個時代成為人們溝通 的主要管道與方式,大家都以另一個自己在網絡中交友、發言,並且在網絡世 界裡參與活動與分享生活的點滴,因此,我們必須時刻都維護著在網絡世界裡 的另一個自己,這使得人們的生活及精神與網絡緊緊聯繫著的。我們在網絡世 界裡塑造另一個自己,這讓我們成為了網路裡的生物。藉著一台電腦或手機, 我們超越了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我們可迅速地與遠在千里以外的人溝通,我 們成為了賽伯格,與網絡機械結合的生物。 在徐紹強發表的論文〈以賽伯格觀點論自我意識與身體〉中論說了科幻作 家葉李華對賽伯格的四個定義:「葉李華(2004)將賽伯格分為四種,首先是純 粹由電子裝置所構成的機械人(robot),第二種則為上述所說的人機合體,第 三種則為生物體間的異體移植(xenotransplant)的生物,最後一種則為肌器 人(actin-myosin robot),是一種由機械體結構轉換成生物體結構的機械人。」 12. 從以上眾學者的論述,賽伯格定義可說非常的廣泛,綜合以上幾點,筆者 也試著分析賽伯格的幾個可能類型: 一、賽伯格為身體中帶有機械配件的生物。例如在患有心臟疾病的病患身體. 11. 人類學家 Amber Case 於 2010 年 12 月的演講稿。 http://www.ted.com/talks/amber_case_we_are_all_cyborgs_now/transcript?language=zh-tw 12 徐紹強 : 《以賽伯格觀點論自我意識與身體》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論文,2008 年) 。. 23.

(30) 植入心率調節器、為失去雙腿的人裝上義肢,甚至是植入假牙的人或在 體內植入晶片的人類或生物。 二、以人工智慧控制的機械生物。人類在製造機械人以電腦程式和感應機制 讓機械似乎有智慧一樣能隨著四周的環境做出反應,並能自我判斷,這 樣會思考的機器,也是賽伯格的一類。 三、在網絡世界裡的人們。人類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製造了自己的一個分身, 讓自己與網絡機器結合,雖然人類的實體並沒有和機械真正的結合,但 在比較廣泛或較當代的定義下,這些都被歸納為賽伯格。 四、最後一類就是在本創作研究中要描繪的類型,機械與生物的真正結合, 就是有生物的腦袋與本性,但軀體卻是機械,在科幻電影裡最典型的一 類。在科幻電影「機械戰警」就是屬於這一類,生物與機械結合的結合 物,新的生命形式。 有機體與機械的混合物,在我們的認知裡,只會出現在奇幻小說或描述未 來世界的電影裡。而電影「機械戰警」裡的機械警察就是我們認知裡最為典型 的賽伯格,有著人類的腦袋與思想,身體卻是由機械構成的。 賽伯格為有機體與機械的結合,有機體為生物的泛稱,生物與機械的特性 筆者會在第二與第三節做更深入的講述與分析,在此不再贅述。賽伯格一語言 之,就是有思考能力的機械或有生物腦袋的機械,賽伯格是生物,也是機械。 本研究對於賽伯格的定義,將會依照唐納‧哈洛威在賽伯格宣言所說明的 「有機體與機械的混種」為根據,因為本創作研究所表現的為動物的機械生命 美學。動物骨骼結構的機械性與動物的生命意義將是本創作研究的重要表達 。. 24.

(31) 圖6. 電影 《機械戰警》(Robocop)劇照. 資料來源:http://9.blog.xuite.net/9/0/9/5/19331596/blog_1715919/txt/200085439/7.jpg. 2015 年 5 月. 25.

(32) 第二節 賽伯格的機械性與生物性 賽伯格被定義為有機體與機械的混合體,說明了賽伯格即是有機體也是機 械。而有機體與機械有其根本的分別,它們在結合下所產生的賽伯格是生物還 是機械呢?首先。我們先釐清有機體和機械對於賽伯格概念的根本不同及他們 各自的特徵。. 一、賽伯格的機械性 機械為人造物,它的誕生是為了人類的幫助人類工作。在工業革命時,人 類發明並製造了各種不同的機械,為了完成不同性質的工作,機械必須能動, 但機械不像生物一樣能以食物為能量,並且有自主能力,因此,機械的能量是 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早期的機械有蒸汽發動,接著是電,但在控制機制還沒 發達之前,機械是需要人來操控的,這時的機械與人類已經十分親近,這或許 可稱為早期的賽伯格,雖然人和機械並不是融為一體的。 有機體(生物,在這裡泛指動物)由骨骼、血肉及各種器官組成,當然有 些單細胞生物並沒有所謂的器官,所以生物可說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會死亡 並且更換,生物也因此有了新陳代謝的機制,但機械並不會,機械不是細胞組 成,它的材質可因環境的需要或為了持久性而改變(現代機械一般為金屬製 成) 。賽伯格的軀體由機械組成,結構或許與生物一樣,但材質與耐久性卻是它 與生物的主要分別,因此賽伯格在這特徵上,我們稱它為機械。 機械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工作夥伴,機械的優點在於它不容易毀壞、不會感 到疲累、能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便是在外太空。人們對於自己生老病死與 軀體的傷害非常在意,因此總希望自己不要在工作中受到傷害或過度的疲累讓 自己有所損傷,所以機械是最好的代替品。 賽伯格是機械,因為賽伯格的身體幾乎都是由機械組成的,人們製造了機. 26.

(33) 械是為了讓它能動,而機械的主要任務是為人們工作。為了讓機械能靈活的工 作,人類用了各種方法,最後最完美的方法就發明了人工智慧,這樣機械就能 有自動的能力。除了人工智慧,另一個方法就是讓機械與生物結合,這種結合 是以機械的優點彌補生物的缺點,或是相反的狀態。機械除了沒自主能力以 外,幾乎不需要適應能力,而在力量比一般生物強,因此機械的身體彌補的生 物容易受傷的缺點。 雖然在比例上,有些生物即便只是身體一小部分是機械也被稱作賽伯格 (在第三節裡,筆者將提到人們用代替品治療一如關節或心臟疾病)但生物體 內的機械幾乎是讓他們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所以他們非常依賴這些機械,因 此算是和機械有相當完整的結合。 賽伯格的機械性在於機械的身體與結構,概念是以機械支援生物的軀體, 根據這樣的概念,人類希望的是以智慧控制機械,因此以將機械製造的生物的 概念有點不同,雖然兩者最終將會結合。. 二、賽伯格的生物性 「人類始終都在運用當代科技來仿製生物(無論是實有的動物還是想像的動 物)和人的形象。」13早期的人類用陶土來塑造動物的形象,之後為了讓他們製 造的動物或是人(木偶)能動,人們在木偶的關節裝上能活動的機關,就如我們 看到的牽線木偶一樣,由人類操控。十八世紀,有一位名為佛康森(Jacques de Vaucanson)的發明家製造了著名的機械生物,一隻機械鴨。 佛康森的機械鴨,具有復雜精細的雙翼,是非常仔細地模仿真鴨製成。這 鴨子會划水,還能飲食,它不但會吃,還會排泄。此外佛康森還有其他創作, 那是三具木偶,三具木偶都會玩奏樂器、唱歌,甚至呼吸。14這些早期人類的創 13. 14. 洛德尼‧布魯克斯 著,蔡承志 譯:<探尋人工生物>, 《我們都是機械人》 (台北:究竟出版社,2003) 頁 27。 洛德尼‧布魯克斯 著,蔡承志 譯:<探尋人工生物>, 《我們都是機械人》 (台北:究竟出版社,2003). 27.

(34) 造,不斷的演進,人類創造生物的夢似乎沒間斷過。 之後電腦的發明,因系統及程式的運用,讓機械人或動物能在指令的控制 下,自行運作,機械生物因此有了智慧。機械人能自行行走、能看、能聽、會 做出反應,擁有生物基本智能。 智慧和自主性是生物(動物)與機械的最大不同,但當機械能自行活動 時,機械與生命的分界似乎變得不再那麼明顯,雖然每一種生物的智慧各有不 同,但人們需要的是更接近人類智慧的智慧。 賽伯格是有機體和機械的結合物,其最主要的特徵是由生命驅動機械,也 就是說由生命的重要部分即思考能力及自主能力所驅動。賽伯格的生物性在於 有自主的能力,儘管我們知道,生命有始有終,賽伯格是不會成長不會老化及 沒有性別的生物,它不是自然生成的,因此,賽伯格被視為一種生命的新形 式,除了生老病死外,賽伯格的其它特徵就和生物一樣,賽伯格的生命是人類 賦予的,賽伯格是人類製造的生物。 賽伯格的生物性在於人類賦予它的生物概念,也就是要將機械製造成生 物,人類製造生物的夢想似乎從不間斷過,賽伯格成為了人類再造生物的夢 想。. 第三節 賽伯格與生活的聯繫 在科幻電影裡,賽伯格常常成為未來世界的重要角色,就如第一節說提到 的「機械戰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劇裡的主角因為一次的人為爆炸,造成 了身體嚴重的損傷,醫生和科學家於是為他裝上了一幅機械身體,但仍然保留 了他的意識,因而不像其他的機械人,「機械戰警」是有自我意識的,只是他不 再是血肉之軀,他的身體是由鋼鐵的結構所構成的。 上述的半人半機械的警察若要在現實生活中為人們維持治安,可能還要等好 頁 29。. 28.

(35) 幾個世紀,而這也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幻想與願景,也可視為是一種危機。在 人類的演化過程裡,現從自身的勞力到學會用簡單的工具解決生活的難題,在 接下來便是馴養動物為自己勞作,而進入現代化工業時代,機械被發明了,並 且取代了動物,效率也變得更高,而慢慢地,人類已將機械與有機體結合,被 視為現代與未來的科技,也為人們的生活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一、從動物到機械 動物是有生命的活動之物,機械則是無生命的,它們有共通之處,也有各 自差異的特性。在我們的認知裡動物是自然的造化,機械是人類創造,這是兩 者的分別,但在某個層面上動物與機械是有共同之處的,機械有類似動物的樣 態與結構,而動物則用機械性的重複性與循環性,人類因動物的局限而製造了 機械,漸漸的取代動物為自己工作。 機械的製造是為了幫助人類更輕鬆的完成工作,在機械還未被發明之前, 人們的工作主要由其他的動物來幫忙完成的,最普遍的例子—交通,在車子為 發明以前,人們馴化了馬作為他們的交通工具。 早期人們生活在農耕時代,人們有的靠自己的勞力耕作,用著自己的手和一 些簡單的工具把工作完成。但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些需要力氣的工作人 們做來效率就變得很低,因此人類開始馴養一些力氣很大但容易駕馭的動物, 如牛、馬、大象等的動物。於是動物開始為人們的工作。 為了讓工作的效率變得更好,人類發明了工具,並且利用動物的強大力氣 來驅動工具,這些工具可視為早期的機械。但是動物也是生命,生命就會有感 覺、會累、會病倒、會發脾氣、會死,所以動物不能算是完美的工作幫手,於 是機械的發明為了就是能取代動物,幫助人類的工作做得更好。 工業時代的機械一般為人類自行操作,但在驅動方面不須再依賴動物,蒸汽 就是早期的驅動動力,機械的發明與驅動能量的改變,讓人們的工作效率大大的 29.

(36) 提升,機械從此與人類的生活變得密切。機械為人們快速的解決人們衣食住行。 飛梭及縫紉機的發明,人們能快速地織布,快速地縫製一件衣服,於是衣服不再 是奢侈品,大多數人能負擔得起。吃方面,不論播種或耕地都有機械代勞,而收 割時也有收割機,所以人類的食物產量也增多了。人們用機械建房子,出門有汽 車代步,飛機的發明也讓人類能去到更遠的地方,因此機械已成為人類生活不能 缺少的,也和人類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沒有機械的幫助,人們的生活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人類因為發明了機械而 在生活上取得很大的進步,對於機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衣食住行以為, 機械也在娛樂、醫藥等個個領域滿足人類的需求,所以機械的智識化成為人類 的更高要求,人們要求機械擁有人類一樣的智慧,能像人類或其他生物一樣能 自行操作,於是生物的智慧與機械的超強能力互相結合了。. 二、從機械到賽伯格 「二十世紀末的機械已經徹底模糊一下區分:自然和人為,心智和身體, 自我發展和外在設計,以及許多其他應用到有機體和機械的區分。我們的機械 是如此騷動地活靈活現,而我們是如此驚人地怠惰成性。」15 以上為唐娜‧哈洛威在賽伯格宣言裡的一段敘述,以說明機械的發展已進 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它們似乎能像有生命的生物一樣,靈活自主,充滿生氣。 早期的機械需要人類操作,例如縫紉機,它要人類的操作才能運行,因此 它並不能自行運作。但人類發明了電腦之後,一切都將改觀。 機械沒有生命,因此不會像生物一樣會死亡。機械人類發明創造的,因此 發生故障了能維修或再複製一個新的,它不像生命一樣,一旦逝去了就沒法再 造一個一樣的,所以它是可以取代一些切斷了就長不回來的東西,例如最常見 的義肢,失去雙腳的人可裝上機械義腳,讓人可繼續步行。 15. 唐娜‧哈洛威 著,張君致 譯: <賽伯格宣言>,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台北:群學出版社) 頁 248. 30.

(37) 機械手臂這樣先進的機械被廣泛用於工業製造與醫學上,工業用的機械手 臂能自行操作,就如有腦袋的生物一樣,非常靈活,而在醫學上的機械手臂雖 需人類控制,但能完成醫生較難辦到的手術,就如同醫生的另一只手,賽伯格 的一類由此誕生。機械的體積變小了,加上動力的進步,現代的一些機械體積 已變得很小,不再像工業時代的機械有那麼龐大的體積,功能也越來越多樣 化。機械從人們的基本生活,逐漸成為醫藥、娛樂與外星探險不能缺少的一項 發明。 人們用機械取代與失去功能或已無法再生長的肢體。在醫藥上,人工心臟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工心臟分為人工心臟輔助器或完全人造心臟,在此不 深入探討他們的功能,但兩者同樣是將機械植入人的體內,再者還有人造骨 骼,將已老化的骨骼以人造物取代,這都小部分的機械與人的結合。除此之 外,第一節所說的網路機械與人的連接對於現代的人來說更是與生活脫離不了 關係,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人在使用網絡,人人都成為了賽伯格了。 賽伯格常成為科幻小說或電影裡的題材,人們對於賽伯格的定義其實相當 模糊,隨著機械寵物、智能機械人的出現,人們或許也只它們只是少數人能買 得起或科學家才能成就的高科技產品,但其實賽伯格已緊扣我們每一個人的生 活,撇開網絡世界不說,人們如果一天牙齒蛀了而需換上一顆假牙,那他就成 為賽伯格了。. 第四節 相關的探討. 賽伯格的概念於二十世紀的 60 年代被提出,而之後雖然以賽伯格為題材 的小說、電影、動漫等等的科幻作品數量非常之多也廣受歡迎,但對於探討賽 伯格的著作與論文普遍來說並不太多,特別在譯本方面更是少見。本節將在文 獻的探討上分作兩部分,一是較為學術的探討,是從人文或科技面想探究賽伯 31.

(38) 格對人們的影響,一是在美術創作中有涉入賽伯格議題的論文。. 一、以學術面向探討賽伯格的論文 至今對於賽伯格的研究,主要在於探究於賽伯格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從 網路的普遍性及科技的進展延伸到對賽伯格的討論。以賽伯格這主題為研究對 象的首先必須提到的是唐娜·哈洛威的著作《猿猴 · 賽博格和女人》,其著作中 的第九章〈賽伯格宣言〉更被許多研究賽伯格的論文所引用。16唐納·哈洛威是 一位科學家,她的這本著從賽伯格這議題涉入了人文、女性主義、生物學和人 類學等等的議題,不完全用科技面談論賽伯格,而較多的是在談論人文議題, 而賽伯格的定義也在這本著涉及更大的範圍。 另一本著作則是蘇建華的《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從 Cyborg 概念出發》 17. ,蘇氏的著作是以科技的角度出發,從探討網絡與人工智慧的課題如何形成. 現今的賽伯格現象,而在蘇氏的著作中也引用了唐娜·哈洛威作品。 其他對於賽伯格的論述多以論文形式發表如徐紹強的論文〈以賽伯格觀點 18. 19. 論自我意識和身體〉 ,吳筱玫的〈重寫「賽伯格」:一個人的觀點〉 ,等 等,以上文獻除了唐娜·哈洛威的著作以多元的角度書寫賽伯格的意義外,其 他多以科技與人的關係為取向,而未涉入美學的探討。. 二、美術創作涉入賽伯格議題的論文 在有關平面藝術作品研究使用賽伯格概念的分別有曾士豪的〈後現代賽伯 格—塗鴉藝術表現於複合媒材之創作研究〉20,曾士豪的研究重點在於以塗鴉藝 術的方式與複合媒材探索賽伯格的生命旅程,而主題以人為表現賽伯格的形. 16 17 18 19 20. 唐娜·哈洛威 著,張君致 譯: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0) 。 蘇建華 著:《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從 Cyborg 概念出發》 (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出版社 2003) 。 徐紹強 :《以賽伯格觀點論自我意識與身體》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論文,2008 年) 。 吳筱玫: 〈重寫「賽博人」--一個模控的觀點〉 , 《中華廣播期刊》 (創刊號,2005 年) 。 曾士豪: 《後現代塞伯格—塗鴉藝術表現與複合媒材之創作研究》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 士論文,2012 年) 。. 32.

(39) 象。而另一由蔡宓純所撰的〈科技·異化·人文—蔡宓純數位水墨創作研究“以賽 伯人系列創作為例〉21的論文也以賽伯格為主題,蔡宓純探討的議題是以數位藝 術為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從生物與機械的美學角度探討賽伯格的繪畫創作之 可能,筆者加入了馬的元素作為賽伯格的主體,希望能以另一面向探究賽伯格 的形象與美學理念,而在媒材上,筆者也選擇了較為傳統的油畫。在比較之 下,雖然都以賽伯格為主題進行研究與創作,但在媒材與賽伯格主體的表現上 顯然各具特色。. 21. 蔡宓純: 《科技·異化·人文—蔡宓純數位水墨畫創作研究“以賽伯人系列創作為例》 (國立台南大學美術 學習藝術教學碩士論文,2010 年) 。. 33.

(40) 34.

(41) 第三章 機械與生命的衝撞與融合—賽 伯格的美學探討 本研究在前兩章中闡述了機械與生命的意義及對賽伯格的探討,筆者試圖 說明本研究對於賽伯格何以出現並且藉由賽伯格的形象喚醒人們對於動物的控 制與制約是否得當。本章則希望說明賽伯格的美何以成為可能。生命和機械分 屬兩種不同的狀態,它們如果是美的,那他們的美也是有分別的。生命或生物 是自然之物,而機械則為人類的創造,它們的美因此可被分為兩個不同屬性, 生物的美是自然感性之美,而機械則為人為的理性之美,賽伯格是介於兩者之 間的一種狀態,因此它的美是結合兩者的,本章將分別論述生物之美與機械之 美的根本分別,並且進而探討賽伯格如何結合兩者是美,讓賽伯格的美成為可 能。. 第一節 機械之美 從最簡單的槓桿裝置到現在機械手臂,人類發明的各種機械主要目的是為人 們工作,完成人類無法完成或比較危險的工作,因此機械很顯然並不是用來觀賞 的。當我們看到一幅機械時,我們首先會想,這機械為了什麼而製造,它到底有 什麼用途的,而不是欣賞它的美。 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斷力批判」說道「那規定鑑賞判斷力的愉悅是不帶 任何利害的」22,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因物體是否有用而判斷它是不是美的,那 對於機械這種對於人類這麼有用的東西,我們不能稱之為美嗎?或是它根本就不 能成為我們審美的對象?或許並非如此,因為我們不能因為機械有用而不覺得它 22. 康德 著,鄧曉芒 譯: 〈審美判斷力〉,《判斷力批判》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頁 38. 35.

(42) 是美的,就如我們不因一顆樹有其用途而覺得它不美,因此,觀賞機械之美,我 們首先必須忘記其用途,而從其組合及結構能感覺它的美。從外在形象來觀賞機 械,人們會被其複雜的結構及金屬的質感所吸引,在其內在,它是人類智慧與理 性的表現。機械是冰冷的,沒有感情並且是人類製造的,它需要人類理性的設計 和製造,所以藝術之美就和機械之美一樣,機械的美是屬於人造的美,但兩者之 間的不同在於前者純為人類觀賞的感性直觀之美,後者則因其結構而展現出其理 性之美。機械之美在於人類的設計巧思,它的每個細節都讓人感到驚嘆,充分表 現出人類理性之美。 機械之美我們能從其規律做為美的體現,而機械的不論其體積為何,我們都 可感受它的美,從最小的機械裝置如手錶到巨大的火車輪子,其規律與一致的運 動都可稱為美的一種體現,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從其繁複的結構與金屬的質感感 受機械之美。筆者將在下兩小節進一步論述機械理性的規律之美。. 一、機械的理性之美 很早以前的人類已經懂得使用簡單的機械裝置,從早期的簡單裝置到後來越 趨複雜的結構,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用科學的知識與研究方法製造了機械, 因此機械是人類理性的產物。現代的機械在工業時代開始大量製造及使用,當時 的機械為人們進步象徵。機械的設計是為了能規律的做重複動作而不感覺疲累, 其規律為人類的嚴密計算所賦予的,因此,如果機械有其美麗之處,那麼它的美 是理性的。 機械的理性之美可以從大體的設計到精緻的細節裡感受得到。任何機械都因 其用途而需嚴禁的設計與製造,機械的每一個機件幾乎都是由幾何形狀的金屬組 合而成,例如圓形、六角形、長方形等特定的形狀所構成,因這些形狀在自然界 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能將機械的美歸為人類理性的美。再者,設計一件 機械需要很好的數學知識,我們都知道數學是理性的知識,是這樣的知識造就了. 36.

(43) 理性的機械之美。 機械之美是理性的,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小的手錶發現這一點,一個機械錶由 幾十個到幾百個細小的機件組成,它的運行完全由其自身的機件轉為動力,並能 執行許多複雜的功能,製錶師以極其理性及耐心始能完成,並且令其機件能完美 的運轉,這樣的工作唯有擁有理性的人類才能勝任,因此能被視為理性之美的一 種體現。 人類以自身的理性賦予機械規律的運轉,這在手錶的裝置最能表現出來,當 然我們也能在其它的機械裝置中看到它們的規律之美。規律為一種理性的表現, 機械意味著每一個環節與運動必須有完整的規律,它在運作是才不至於有所錯亂, 這與生物的自主性顯然是不同的。 機械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人們以精準的控制與環環相連的機件讓其運轉自如, 在精良的設計中展現規律的理性美學。 機械的設計是為人類工作,因此機械必須能動才能工作,要讓機械能動就必 須結構上類似動物骨骼的關節,但由於機械不是有機的生物,其能動關節必須經 過精良的設計,因此人們在設計它們時有些部分運用了許多的物理知識同時也可 能參考了動物的身體結構。 動物的結構由骨骼基本構成,而動物的骨骼則由大大小小構造各異的骨頭組 織而成,這和機械的構成有相似之處,但在人類的設計與轉換之後展現出的美已 不同於骨骼,機械與動物的結構雖然類似或是機械根本就是另一種材質的骨骼, 但在這裡,筆者想要討論的是在經過人類設計與轉換之後的機械之美。 機械的理性之美包含了規律的運動、由幾何形體機件構成的機械總體及精密 的構造,這些都足以顯示人類理性在機械中的要素,並形成機械之美的關鍵。. 37.

(44) 二、機械的崇高之美 「崇高必定總是偉大的,而優美卻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純樸的,而優 美卻可以是經過裝扮和修飾的」23康德在作品《論優美與崇高》這麽說道。 機械在我們看來是偉大的,機械的體積雖然不一定都很大,但不論體積,它 的製造與設計足讓人肅然起敬,讚歎其偉大。同時機械總是純樸的,儘管它是經 過人們的設計但它的設計並不需要裝扮和修飾因此它的美屬於崇高的。 在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也論述了崇高的定義,在其中,雖然康德把崇高 24. 的美定義在對大自然的恐懼而產生的敬畏感 ,並認為這是一種崇高的表現,但 我們對機械也有同樣的感覺。雖然機械不完全是巨大的,但對於機械的力量與功 能,人類也常覺得充滿敬畏,嘆服於人類自身理性的偉大。 機械的裝置一般都需要無數的機件組合而成,一個直徑大約五公分厚度不到 一公分的機械錶,可能裝置了約六百個大大小小的機件。如此複雜與精密的裝置, 讓人讚歎之餘,也體現出所謂的數學的崇高25。 機械的崇高之美在於其巨大的力量及繁複的結構與難於肉眼難以計量的繁 多機件,這兩種特性構成了人們對於機械的驚嘆。雖然機械為人類所製造,其力 量與繁複為人們所控制,但在機械發揮其力量時,往往超乎人類的預想,因而成 為了人類驚嘆與敬畏的崇高感。. 23 24 25. 康德 著,何兆武 譯: 《論優美感與崇高感》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頁 7 詳見 康德 著,鄧曉芒 譯:《判斷力批判》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詳見 康德 著,鄧曉芒 譯:《判斷力批判》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38.

(45) 圖7. 機械表的零件內部. 資料來源:http://img.chinese-luxury.com/attachments/2012/1018/64b56c2a908f8f3c47bd0e698fb73c54.jpg 2015 年 5 月. 39.

(46) 第二節 生物之美 生物是自然的,由造物者所造,因此生物美是自然的美,和機械的美顯然是 非常不同的。生物之美是自然之美,在生物中有植物也有動物,在自然界中,我 們能欣賞到花開的美,綠草的美,但在本研究中,筆者的範圍是設定在生物界的 動物這個類別裡。動物是美的,動物的美有的是其外皮的美,有的是形像上的美, 但動物的美主要在於他們的活力,他們帶有感情的純真之美。動物的美與機械的 的理性之美是有分別的,我們在動物身上看不到理性的痕跡,更多的是它們天性 之美。. 一、生物的感性之美 生物是自然的產物,生物在本研究中多指向動物並且為人類以外的生物。動 物是美的,如與機械相比較,動物的美是一種自然的美,是優美的,是感性的美。 生物是生命的展現,為有生命的有機物,它們通過兩性的交配來繁衍下一代, 因此每一生物都有它們的父母,雖然父母的概念來自於人類,但親情的表現在人 類以外的動物還是存在的。情感是感性的表現,生物會因為與伴侶、群伙、後代 的接觸而產生感情,進而流露在一些行動上,例如喜悅、憤怒、發情等等的狀態, 因此,它們能表現出感情的美感,也就是感性之美。 因此,相較於機械,動物的感性之美是非常確定的。機械是無機物,它們是 人類的創造,它們不會有情緒更不會有感情,它們有的只是機件組成的軀體。動 物有的是天性,在生活中會因為挫折或勝利而表現在情緒上,因此我們能推論, 動物的感性之美是與生俱來的。 動物的美是感性的,感性的美在於動物常流露它的的真性情。動物不像人類 有理性的克制,動物的感性帶著野性,它們為了食物而爭鬥,為了交配而與競爭 者較勁,它們真情流露。在本研究中,馬的表情也與肢體語言也十分豐富,但在. 40.

(47) 筆者的創作中,馬較多時候都是靜態並且表情平靜的,因為馬在安靜之時讓人眼 神同樣讓人感覺其感性一面。. 二、生物的自然之美 生物是生命的載體,生物因有了生命而能活動,每一種生物都以不同的生命 姿態展現它們的美,動物是自然的創造,其外形與特徵全因環境與其食物的選擇 而決定,用一只因需捕食而擁有鋒利爪子與牙齒的肉食動物為例,眼睛必然長在 正前方,並且炯炯有神。我們可以兇猛形容之皆因其姿態是讓其他生物恐懼的, 尤其在追逐獵物時的姿態可謂一種美的表現。在本研究中的馬,它能跑的非常快, 其身體結構與其它的動物如獅子就有非常大的分別。馬的身體結構經過演化,形 成了獨特的奇蹄動物。 動物常需要到處尋找食物,它們以各種不同行動姿態覓食,如飛行的姿態、 行走的姿態或是爬行的姿態,各種動物行動姿態可能都不一樣,但它們都是充滿 活力的。馬是草食動物,雖然食物似乎俯首皆是,但因為需要逃避肉食動物的追 捕,跑的能力必須很強,因此馬的身體結構與比例是為了奔跑而演化,所以無論 處於什麼姿態,都流露奔跑的活力的美感。 生物的美是自然的,不管是植物或動物,它們展現的美都屬於自然之美。植 物與動物都以各自的特有姿態然人類感受它們的美。. 第三節 機械與生命結合之美. 在機械的理性之美的章節中筆者闡述了機械之美在於其理性,並在其結構中 展現出來。機械的構成是由人類設計並制造的,如要與自然造物的生物相結合必 須依據生物的形態,如機械與人結合,形態就以人的造型爲主。機械與生命之美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1: 資訊系統的操作對於我們來說友善程度沒有那麼高,雖然它每年持 續的在改進啦,其實大家都知道 TIMS 非常的難用,從以前就通道說 TIMS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說明:本題藉由羅馬史家 Ammianus Marcellinus 描述外族的兩則資料,檢測學生能否觀察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理解並欣賞幾何的性質可以透過坐標而轉化成數與式的 關係,而數與式的代數操作也可以透過坐標產生對應的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

眼識生起」的場合,不能有對論者所說的「緣起」意義(亦即將“prati”解 釋作「種種」) 20 ,但是月稱一方面為佛護辯護,